2023年麦家的暗算读后感(优质20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看完一部影片后,根据个人的感受和理解,对作品内容和主题进行表达和评价的一种表达方式。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作品内涵,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我们对阅读的兴趣和思考。读后感是一种反思性的写作方式,通过写作来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使读书成为一种有意义的体验。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主题等进行分析和评论,也可以是对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的总结。读后感不仅可以展示个人的情感和思维,还可以培养个人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怎样挖掘出作品中的精髓,写出具有独特见解的读后感?希望这些读后感范文能够启发你对书籍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一
花三晚上看完这本,这是看的麦家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人生海海》,看此本书和看人生海海感觉有相似又有不同,人生海海的叙事手法像是讲故事,知道读者想知道想看到的是什么,所以会极大的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但此本书开头作者也交代了背景,是与他人采访、交谈整理出来的,于读者来说,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纪录片的特点就是重点叙述事实,事件的背景信息,前因后果,还有客观的陈述结果。
不管结局是否合逻辑、合情理、合胃口。所以看完《暗算》,几个人物故事,整体来说心情是比较压抑的。从开头瞎子阿炳的爽文开始,再到中间的黄依依故事压抑到顶点。再到陈二湖的故事让人产生阵痛,再到最后的小故事结尾。
诚然,大的方向来说,我们应该为这样一群从事此类行业的人致敬,致敬之余,也会深深体会到文中主人公在遭遇生死离别时,说出没有任何一个时候讨厌、或者抵触革命的话。因为这其中描写的每一个人主人公或是单位的每一个人。他们有超乎常人的智商也好、技能也好、能力也好,但抛开这些光环,这些人都是活生生的需要吃喝拉撒,就像文中黄依依说的一样,我们都是人,都有爱恨情仇、喜怒哀乐。我们学知识,我们革命,我们都是为了我们或者后辈能够独立自主的不被他人掌握命运的生活。
但就是这样的一堆人为了国家前途也好,民族大义也罢。致敬之余我们更多的是心痛吧。尤其是在读到陈二湖的老年生活,这位老爷子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701,到退休后,已经形成了强烈无比的职业习惯和素养。而这一切,不能公之于众,不能天下大白。他就像你身边每天都能见到无数的普通的老大爷一样。
殊不知和你擦肩而过的人,曾经拯救过无数国人的性命、革命的前程。他无疑是伟大可敬的,但同样也是可怜的。就像书中那句(或者是我的那句):当他们无数次想面临困难要放弃,无数次考量自己的选择和坚持是否值得时,不知道是什么推动着他们,可能是爱,可能是恨。但总归一句话:心性不够坚定的人,是不能背负起革命的重任的。因为你很有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人在黑洞里走,没有方向,没有同伴,甚至有时候还没有自己。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二
我一向标榜自己不求甚解,一旦有人问起我你到底看懂了什么,我都会用这样的字眼去打哈哈,打完哈哈后我总想,其实我收获的东西应该不少,这些读过的书就象一滴水珠,汇入小溪,然后可能会汇成大河,然后流入大海,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可能,也许在没有形成大河之前,我的小溪就已经干涸了。
麦家的《暗算》我是第一次接触,包括麦家的作我都是第一次接触的。我记得以前厚圃依稀谈起麦家的作来,然后作名字我不记得了,只记得他好象谈过麦家,好象没有谈过。青萍兄的《暗算》落入了我的手中后,我在余华之后选择麦家,我觉得自己算是比较有针对性的看一些东西,这样挺好。《暗算》讲的是国家安全局前身的故事,我记得以前好象听过或者看过这么回事。安全局的前身应该是什么保密局或者如麦家所说的破译局等等部门,故事就只用了三种人的身份构成,一个是听风者,第二个为看风者,第三个则是捕风者。当然,这里指的风是指一些谍性的行为,比如破译密码,侦察情报和实际的参与战争行为。
听风者用的是一个人作为主角,这人是个瞎子,名叫阿炳,当然,《二泉映月》的演奏者也是叫阿炳,两人的特点当然是耳朵比较灵,有与从不同的听觉与观察力。这个阿炳从陆家村被带到破译局,主要是为了侦破敌国的密码,从一千多组的摩斯密码里听出敌方的电台,然后交给破译者去解迷,为国家的安全提供有力的信息。当然,文中的阿炳简直就是个天才,他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破掉了敌方的电台,令破译局原来计划一年完成的工作提前了许多。而这个人却是敏感的,不容质疑的,他不愿意别人否定他的判断,就象否定他生活的判断一样。这有些神经质,或者类似于疯子的行为。在他倍受大家尊敬与膜拜,当然,他的缺点在于他经受不起任何的打击,在他的妻子背叛他后,他选择了自杀。这让我想到,无论一个人有任何的优点,他的缺点很可能就是致命的,我们不可能同时拥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太过于完美,于小说或者生活里都不太具有戏剧性,我们需要这样的戏剧性,这就是第一篇听风者里所吸引人的地方。
看风者指的是那些负责密码破译工作的人们,看风者这篇里,有两个人物,一个是黄依依,一个是陈二湖。黄依依原来是数学家,打得一手好算盘而且还去美国留学回来的,在她的经历里,或者对两性之的事情看得过淡些,或者这本就是人性的需要,但她又是心地善良的,她愿意帮人,当然,这里面包含私人的因素。她的天才及她的能力让她在破译局的欧州处担任了处长一职,为当年的政治斗争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后来她也因为夺别人的丈夫而被情敌失手杀死,但她表现的女人的天性使那个时代那些掩饰得很多的女人得到一种解脱,或者算是有了解放的例子。陈二湖则是一个从二十岁就开始接触密码的人,他直到退休仍然生活在不断的解密的生活里,这种生活已经在长年累月的积储下,使他无以为继,他不能离开这样的工作,后来也死在了工作上。这让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那个老头,他在出狱后,竟然找不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向,最后选择了自杀。有时我不能想象,如果我在这个环境里生存二十年,到以后出去,我会不会适应外面的环境呢?我不能想象。
捕风者里的故事也有两个,一个讲的是七十年代保密局的人们如何利用韦夫这个因肺病死去的越南小伙子去赢得一场战争的故事,故事讲叙的方法是通过韦夫这个死去的人来描述的,这种观点与前两篇的表达方式完全不同,颇有意。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地下党的故事,两种不同的描述方式讲述了情报工作人员的危险与磨难,情节略写。
我觉得麦家的小说里,能够找到一些关于自己长期不能进步的东西,比如描述的速度,语言的质感问题,在他近似于回忆录的写作方式里,能找到语言与写作的平衡点,不会让人觉得急进,没有一丝可以失落的感觉,这或者是一种较为近现代化的描写方式。他的语言平实,有点到即止的感觉。我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能够想象得到那一种生活的方式及生活所带来的.人性所渴望的一些东西。我想,这就是我读这本《暗算》所获益最多的地方吧。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三
因为工作耽误,《八佰》没能看成,网上看又觉得时间太长,没有那份精气神。只能谈谈《暗算》这部小说。
电视剧应该是看了一点,但印象不深。小说看起来更有声有色一些。
看《暗算》这书,跟看《解密》似的。多少前人竭尽全力掩盖的秘密都随着时间流逝而浮出水面。在时间面前,没有任何秘密。年轻时候说不出口的`秘密,也许到老了就是喝酒就冒的故事。
但是秘密在他的有效期内,总是有着它存在的意义,吸引了无数制造秘密与破解秘密的人,留下了很多的传说。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四
关于麦家的《暗算》,源于同名电视剧的深入人心。其实我看书很多是因为看了电视剧觉得很不错进而想研究一下原着。《暗算》讲述了具有特殊禀赋的人的命运遭际,书写了个人身处在封闭的黑暗空间里的神奇表现。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地展现。
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光是这些词汇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遐想。当然,这里指的风是指一些间谍性的行为,比如破译密码,侦察情报和实际的参与战争行为。一直对于这种“谍”的行为存有强烈的好奇,再加上最近多有谍战主题的影视作品。看完这本书,我的内心抑制不住的感动和压抑,我想象到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牺牲了多少他们的幸福。
几位主人公:瞎子阿炳,黄依依,陈二湖,“老地瓜”……他们或终日滞留大山深处,或长年浪迹四方。滞留的如困兽,浪迹的如游侠。然游侠也是困兽,因为他们的内心极不自由。很难想像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作以“国泰民安”为终极目标,但工作本身具有的保密性又使他们自身失去了最基本的人身自由。他们抛妻别子,隐姓埋名,为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利益绞尽脑汁,“暗算”他人、他国,然而最终自己又被粗粝的世俗生活“暗算”了。终其一身,他们没有自己的身份,祖国需要他们以什么身份出现,他们就是什么人,而何时变回真正的自己,唯有等待解密日的到来。
身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们都是一群天才,天才又都是孤寂的,就像主人公所说的“我们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是保证党和国家安全的生命线。既然选择了它,也就选择了一种革命的人生。个人的利益、愿望、理想、前途都变得不再重要,像宇宙之中的尘埃,都要服从于革命的需要”。因为革命他们失去了一切,甚至亲情、爱情和友情。但他们得到了我们的尊敬,爱戴,想念,颂扬,鲜花。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遭遇前所未有冲击的时刻,有多少人能保持单纯的秉性和最初的梦想。那时的他们无名无利却无私无畏,现在有多少人为名为利不折手段。时代在变,日新月异地变,但有些东西,有些价值,有些目光,是恒定的永世不变的,我相信。
当一本书看完让人有感动或启发我觉得作者就是成功的,虽然我没资格作评价,我只想说,里面的每一个主人公让我对很多事物有了新的认识。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五
“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只希望家人和玉姐能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得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而灵魂将于你们同在。
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
《风声》这本电影以抗日斗争时期汪伪政府勾结日本政府打击共产党为背景,六位相关人员——顾晓梦、金生火、李宁玉、白小年、吴志国,被困在裘庄四日只因为要找出代号“老鬼”的共产党员,用尽威逼利诱却没有审问出任何结果,最后用“排除法”才有了结果。
电影中共产党员坚忍不拔的形象跃然在我心中矗立。不管是利益的诱惑还是酷刑的拷打,他们钢铁一般的意志,不让敌人得到丝毫讯息。
顾晓梦家财万贯,哪怕还在民族存亡之际完全可以逃到国外,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甚至可以个人有所发展。而她,为民族,为国家的存亡,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
有的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走访于无人区,只为让动物与人类共同生存;有的是抗灾英雄,为了他人的安危,依然将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有的……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守护我们的生命、生活,建设我们的祖国。
他们的背影,坚定毅然,让人们永远的铭记心中;他们的背影,血汗交织,让人们永远敬仰他们;他们的背影,矗立不灭,让吾辈以他们为榜样为民族伟大的复兴而努力!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六
友人给我推荐并赠送了麦家的系列小说,麦家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他的小说,如他所说:是一本不错的书,秘密、神奇、性感、陌生;既有古典的情怀,又有现代的风雅,还有一点命运的辛酸和无奈,开创了中国特情小说的先河,名字可能是一个笔名,但他的文章极有特点:一是明确地显示了他的性别和理工科出身:长于数字,长于方位,长于说明,长于制造气氛,短于爱情的描述,短于情节的构思;二是显露了他曾经的经历,他也许仅是一个外围的谍报工作人员(否则就不可能被允许转业),但了解整个情报工作的运作过程,使读者在一个万分陌生的环境里看到了一个个更陌生的畸形的天才。
麦家的文章不同于谢尔顿的小说,天南地北地变化故事的地点---虚无的宏大,也不同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在特定范围内逐一排查锁定目标,再揭开一个惊天的秘密:他的小说是描写一个极小范围内的一个人,放大其的曾经,设定被命运注定毁灭的'人生,诡秘、灵异、悬念、哀伤,感动到令人绝望,痛苦和恶心,半夜看完其中的一部,忍不住冲到卫生间干呕了一阵,记忆中只有看张洁的《无字》和项小米的《英雄无语》时有过这种感觉,没有对英雄的崇拜而只有对被剥夺自由的天才的扼腕长叹、没有对神秘土地的向往而只有对组织无边法力的敬畏,没有对自己无缘谍战的惋惜而只有对自己是一个可以在阳光下生活的人的庆幸。
从小看过不少关于间谍的文艺作品,从《保密局的枪声》向梅饰演的风韵妖饶的女特务,到真实的关露、张露平和郑苹如,从探知珍珠港袭击情报的佐尔格、到现仍不知其真实下落的川岛芳子、从整人无数遭到报应的贝利亚、戴笠,到全家均被我党除奸用硝呛水灭尸的顾顺章、从随时准备献身事业而自绝后人的潘汉年、到文武双全的陈赓大将,曾给年少的我带来无尽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想象,过去的文字上说的均是他们才智过人的非凡能力,而非心狠手毒的职业要求,谁也不知那个旁人永远不可能知晓的领域里有多少骇人听闻的永远不能揭密的事情!
电视剧《暗算》热播时,仅因为对其名字的反感而没有观赏,总想到巴蜀才子魏明伦曾为《十面埋伏》作的歌词:“山埋伏、水埋伏、情场埋伏、官场埋伏”,这首词当时引起极大轰动,也引起了上层的高度不满,谁来埋伏我们?一定是暗算我们的人!我们什么地方值得暗算,就需要自己暗算一下自己了。
我们需要审视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过往,而且还有心里最阴暗和无望的空间,这种绝决的残酷如同麦家给我们提供的扭曲禁锢的世界。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七
《暗算》是作家麦家一部关于密码破译的小说,荣获中国茅盾文学奖。撇开小说的真实性,看过这本书,我有很深的感触,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的奉献精神。
整本书讲述的是中国情报机构701的特殊人群的特殊生活,他们被封闭在一个山里面,基本上是与世隔绝。小说采用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即直接引用采访者的语言和作者自己的语言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描述。麦家的写作读起来非常流畅,语言简练,专业。
故事就只用了三种人的身份构成,一个是听风者,第二个为看风者,第三个则是捕风者。当然,这里指的风是指一些间谍性的行为,比如破译密码,侦察情报和实际的参与战争行为。
听风者用的是一个人作为主角,这人是个瞎子,名叫阿炳,这个阿炳从陆家村被带到破译局,主要是为了侦破敌国的密码,从一千多组的摩斯密码里听出敌方的电台,然后交给破译者去解迷,为国家的安全提供有力的信息。当然,文中的阿炳简直就是个天才,他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破掉了敌方的电台,令破译局原来计划一年完成的工作提前了许多。而这个人却是敏感的,不容质疑的,他不愿意别人否定他的判断,就象否定他生活的判断一样。这有些神经质,或者类似于疯子的行为。在他倍受大家尊敬与膜拜,当然,他的缺点在于他经受不起任何的打击,在他的妻子背叛他后,他选择了自杀。这让我想到,无论一个人有任何的优点,他的缺点很可能就是致命的,我们不可能同时拥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太过于完美,于小说或者生活里都不太具有戏剧性,我们需要这样的戏剧性,这就是第一篇听风者里所吸引人的。
看风者指的是那些负责密码破译工作的人们,看风者这篇里,主角就是黄依依,她原来是数学家,打得一手好算盘而且还去美国留学回来的,在她的经历里,或者对两性之间的事情看得过淡些,或者这本就是人性的需要,但她又是心地善良的,她愿意帮人,当然,这里面包含私人的因素。我最感到可惜的是她和安在天之间的悲剧,后来她也因为夺别人的丈夫而被情敌失手杀死,但她表现的女人的天性使那个时代那些掩饰得很多的女人得到一种解脱,或者算是有了解放的例子。
捕风者里的故事讲的是地下党的故事,钱之江搞谍报,乔装打扮,深入虎穴,最终以牺牲自我是的方式将情报送出去,讲述了情报工作人员的危险与磨难。
读完了整本书,我比较崇拜的是书中各种人物的献身精神,在这个世界中,人都是各有所长,当能够很恰当的发现自己的长处时,再加上终其一生的奋斗,那么这个人就没有白白来人世上走一遭。无论是对国家,社会,家庭,还是一个个体的个人,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拥有了什么,而是创造过什么,在人世上留下了什么。就像主人公所说的“我们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是保证党和国家安全的生命线。既然选择了它,也就选择了一种革命的人生。个人的利益、愿望、理想、前途都变得不再重要,像宇宙之中的尘埃,都要服从于革命的需要”。
除了这些,小说还强调了一个词,那就是“孤独”。那种与众不同,那些必须要永远保密的事情和人们,哪怕对自己的家人,如果需要,是一生都不能说出去的。这种孤独,除了在“红墙”之内,在外界是无法被感触到的甚至。《暗算》所讲述的都是极端的人们,他们要不然就是极端的聪慧,极端的勇敢,极端的天赋,然而所有的这些,在这些人的一生中,所追求的永远是超越,超越自己的极端。以及对周遭事情的无限处理上。这种超越自己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代人所需要的。现在的我们应该有一种奉献的精神,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生活和学习上的挑战,“傲气如梅,伫立寒霜;清苦像茶,别有暗香”。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八
《暗算》是作家麦家一部关于密码破译的小说。且不谈小说的真实性,看过这本书我有很深的感触,特别是小说的人物的奉献精神。
整本书讲述的是中国情报机构701的特殊人群的特殊生活,他们被封闭在一个山里面,基本上是与世隔绝。麦加采用直接引用采访这者的语言和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故事只用了三种人的身份构成,第一是听风者,第二个是看风者,第三个则是扑风者。当然这里所说的风是指一些间谍性的行为,比如破译密码,侦察情报和实际的参与战争行为。
听风者用的是一个人作为主角,这个人是个瞎子,叫阿炳。阿炳是从陆家村被带到破译局,主要是为了侦破敌国的密码从一千多组的摩斯密码里听出敌方的电台,然后交给破译者去解迷,为国家的安全提供有力的信息。当然文中的阿炳简直就是个天才,他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破掉了敌方的电台,令破译局原来计划一年完成的工作提前了许多。而这个人却是敏感的,不容置疑的。他不愿别人否定他的判断,就像否定他生活的判断一样。这有些神经质,或类似于疯子的行为。他备受大家的尊敬与膜拜,它的缺点在于他经受不起人额和的打击,在他的妻子背叛他后,他选择了自杀。
这让我想感到,无论一个人有任何的优点,它的缺点很可能就是致命的,所以我们看到自己的优点的同时也要提醒自己注意缺点,并及时改变,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完美。
看风这指的是那些负责密码破译工作的人们,看风者这篇里主角是黄依依。她原来是数学家,打得一手好算盘而且还是美国留学回来的。在他的经历里对两性之间的事情看得很淡,或者这就是人性的需要。但他的心很善良,她愿意帮助别人,当然这里包含私人因素。我最感到可惜的是她和安在天的悲剧,后来他也因为夺别人的丈夫而被杀死。但她表现的女人的天性使那个时代演示很多的女人得到了解脱。
捕风者的故事讲的是地下党的故事,钱之江搞谍报,乔装打扮深入虎穴,最终以牺牲自我的方式将情报送出去。讲述了情报工作人员的危险与磨难。
读完了整本书,我比较崇拜的是书中各种人物的奉献精神,在这个世界中人都是各有所长的,当能够很恰当的发现自己的长处时,再加上中期一生的奋斗,那么这个人家就没有白来世上走一趟。无论是对国家,社会,家庭,还是一个个体的人,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拥有了什么,而是创造过什么,留下了什么。就像主人公所说的:“我们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是保证党和国家安全的生命线。既然选择了他它也就选择了一种革命的人生。个人的利益,愿望,理想,前途都变得不再重要,向宇宙中的尘埃,都要服从于革命的需要。
《暗算》所讲述的都是极端的人们,他们要不就是极端的聪慧,极端的勇敢,极端的天赋,然而所有的这些在这些人的一生中,所追求的永远是超越。超越自己的极端。这种超越自己的极端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代人所需要的。现在的我们应该有一种奉献的精神,应有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生活和学习上的挑战。“傲气如梅。伫立寒霜;清苦像茶,别有暗香”。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九
当我在选择读那本茅盾文学奖书的时候,我一眼就看到了暗算,一见钟情的冲动想把这本书吃透,果然它没让我失望。暗算的作者麦家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位作者,所以我在底下又了解了一下麦家这位作者,毕竟知书先知人嘛。当我看到他的简历时我就了解到了他为何可以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长期的军旅生活以及他大学所从事的专业决定了他对这份职业的特殊了解。从他的笔触中就可以感受到他对军旅生活的回味,是他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全新的世界。
暗算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秘密的军事情报机构701,它的存在是大多数人不了解,不知道的。就这样的一群特殊的人被封闭在一个特殊的山中,与世隔绝。701这个组织分为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3类机构,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密码破译,情报收集和特殊行动。
大家之所以爱听故事,是因为故事里的人发生着不同寻常的事,越是巧合,越是神奇,观众也就越呼较好。很显然麦家是一个会讲故事而且可以讲好故事的作家。在他笔下的701是不仅是一个神秘的情报组织,更是一个神人的汇聚之地,他们特殊的超人技能让大家看的直喊过瘾。瞎子阿炳就是麦家第一位所描写的神人。人们常说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相反他会为你开一扇窗。这话在阿炳身上是一点也不掺水分。阿炳在陆家村被大家认为是一个又瞎又傻的人,但是他的听力是常人远远不及的,他的使命是被注定了的。他还具有过耳不忘的超强记忆力,在村里无论什么事情都被他知道的一清二楚。这样的一位奇才只要剑走偏锋定能光芒闪耀。701的出现让这位奇才可以脱鞘迎敌。进入701他好像就是天生为701所生的天选之子,他快速的适应工作环境,强大的听力与记忆力更是他在情报战争中的锐器。入职不久他就立下汗马功劳-成功破译了国民党高级军事机密的电台。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就将国家的危难化险为夷。但是我们总说物极必反,月满则亏。自然阿炳也不是例外。在大家都为阿炳功绩感到无比自豪时,上帝便给了他一个伊甸园的苹果,大家原以为阿炳需要爱情来滋润,可这世上又有几人会彻底的明白伤你最深的人往往就是你最爱的人。阿炳的妻子出轨怀上了药房老李的孩子,阿炳虽然瞎,但他耳朵不聋啊,何况他也不傻。再加上他极强的自尊心与陆家村传统的双重影响,最后他选择了自杀。一个天才的死亡必然会激起层层波浪,可是斯人已逝,愿阿炳走好。
高铭曾写过这样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天才一定是异于常人的存在。他们是一半天使一半恶魔的存在。热情,自傲,聪慧,狂野,专注,古怪,用这些词形容他们一点也不为过。书中看风者一章中黄依依就是这般的存在。她生性浪荡,狂野不羁爱自由,放纵于犬声酒色之中,但同时她还是701传奇的人物,她的存在令敌人闻风丧胆,令国家可以吞下一颗定心丸,就这般尤物的存在,为我们这些读者演绎了一番精彩的大戏。她曾是冯诺柯曼的助手,也曾与苏联数学家进行过深度的学术研讨,同时她过人的才智和深厚的数学底蕴令她与701结下不解之缘。她的风流与傲立于世的态度,定会与这个世界的法则碰的头破血流,如果我们普通人的话,会慢慢的把自己的棱角渐渐磨平成为河底下最普通不过的一块鹅卵石。但是天才总是与这个俗世格格不入,他们的性情正是由于与我们不同,所以往往他们才能去创造奇迹。同时他们也要忍受来自与他人不同的痛苦。黄依依这样的天才同样也逃不过老天这般的捉弄。她风流成性,企图通过男人的刺激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风流造就了她,同样也毁掉了她。她插足他人的婚姻,导致前妻报复,最终一尸两命,悲剧重现。
这些传奇的故事令我们深深的震撼,无论是701的存在还是这些神人般的存在都是我们无法想象得到的。这些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攻关难题为的就是民族大义与国家安危。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十
对于当代中国文坛来说,麦家的写作无疑属于独特的路数。这个人的存在已经变得不可忽视,他那么顽强、绝对而倔强。他的写作诡秘、幽暗、神奇,深不可测,到处潜伏着玄机,让人透不过气来。阅读他的作品,就像是被引诱到一个偏僻的山谷,而黑暗开始降临。阅读没有退路,只有在黑暗中摸索。那真是孤苦伶仃的阅读,无助的阅读,就像他的写作一样;当然,也是极其富有刺激性的阅读,这是一种关于阅读的阅读,也是关于写作的写作。
在麦家近期出版的《暗算》的前面几页处,他这样写道:“7”是个奇怪的数字,它的气质也许是黑的。黑色肯定不是个美丽的颜色,但肯定也不是世俗之色。它是一种沉重,一种隐秘,一种冲击,一种气愤,一种独立,一种神秘,一种玄想。
关于“7”的所有设想,可以看成是麦家关于写作的设想,小说中的那个叙述人“我”就是一个戴着墨镜的人。麦家就是一个戴着墨镜写作的人。由此就不难理解,这部小说的第一个主角就是“阿炳”。只有阿炳面对的黑暗,他带来的黑暗给麦家的写作提供了家园。隐秘、秘密、解密、暗算、秘谋、告密等等,这些都是黑暗中的行为,也都是本质性的写作,所有的本质性的写作都是黑暗的写作,都在黑暗中或关于黑暗的写作。写作就是沉入黑暗,在黑暗中发光;绝对的写作就是绝对的黑暗,就是绝对之光。
麦家以《解密》令文坛刮目相看,他的出现就像一片阴影,投在亮丽的文坛上,多少有些令人惊慌。事实上,麦家写作多年,他的写作姿势显然是潜伏式的,是一种秘谋,是对写作的宣誓。《解密》就这样出现了,令人措手不及。那是一个关于701单位解密码的故事,很吸引人,像是侦探小说、间谍小说、恐怖小说的变种,一种新型而独特的种属,或者说一种四不像的写作怪物。令人惊惧的阅读效果,把人们引向一个未知的黑暗的领域。在山里头,在黑屋子,一群人在截听敌方的电码,这是所有战争中最紧张最具有突变性的经典场面。麦家就把书写对准这个场面,他探究的是一个领域,一个黑暗的'领域。《解密》有一个漫长的故事,随后突然进入幽暗处,故事被秘密所牵引,进入到无法洞见的深度。这种状态显然不是指故事表面无穷无尽的不可知状态的密电码的追踪,而是指麦家在根本上揭示出一种生存的状态,一种存在的黑暗状况。
写作是如何进入、如何接近那种状态的?写作由此留下黑色的文字。确实,麦家的故事都会有事件和结果,这是他难以摆脱世俗性的故事留下的把柄。《解密》中那本密电码的丢失,结果是人的四处寻找。这些事件总是要出现的,故事也不能承受那么幽暗的存在,可以理解或者谅解。但在大多数时候,他的写作可以沉入黑暗,在铭刻那些时间,在幽暗中,写作的力不时爆出某些火花。他执拗地书写那个叫做容金珍的男人,一个解密天才。他是那样一个孤独的人,一个像死一样陷入沉思的人。他只倾听一些奇异的声音,来自遥远的不可企及的黑暗中。那个笔记本丢失了,也是黑暗中,在一辆行驶在黑暗中的列车的车厢里丢失了。
对于容金珍来说,这是更深的黑暗的开始。他在更深的黑暗中寻找那个丢失的宝物。小说是这样描写他此时的境况的:现在,容金珍正在为此深深悔恨,同时他极力想走入神秘的迷宫,找到他为什么把笔记本忽视掉的谜底。开始,他为里面无穷无尽的黑暗所眩晕,但渐渐地,他适应了黑暗,黑暗又成了发现光亮的依靠。就这样,他接近了一个宝贵的思想,他想:也许正是因为我太珍视它了,把它藏得太深了,藏在我心理的心里,以致使我自己都看不见了。
这也是对这种书写的隐喻,麦家走进了这种存在的处所,他看到了一种黑暗中的存在,那种生命,在日复一日的解中磨损,越来越黑暗,越来越接近光亮。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确实为那种神秘兮兮的故事所吸引,它把我们引向不可知的山谷;随后我们为那种存在的生命所惊惧,那些天才,只在黑暗中发光的天才生命所惊叹。而后,对于书写,我们又能说什么呢?又能感知什么呢?存在变成了文字,一种黑色的文字,文字确认了存在,又远离了存在,文字成了自己,它的铭写就是在黑暗中发光,成为灰烬。能感知到文字的魔力的,那是对书写之历史的回忆,它只能以力的方式存在,不能感知的,那就是灰烬,一种已死的文字。
20xx年,《暗算》又给我们制造了一种黑暗,这是阿炳的黑暗。在这本书中,不用说,关于阿炳的篇章是最动人的,也是最接近麦家的写作本质的。这是对黑暗的书写,是在黑暗中书写。麦家再次动用了他对故事的处理能力,在这里,“暗算”被做了双重性的处理,暗算既是指破译电码,也是指这些破译者的生活如何被暗算。坦率地说,后者的显性化的故事并不巧妙,也不特别惊人。阿炳也被命运算计了,他无法生育,他的妻子林小芳与山东大汉有了儿子,阿炳为此自杀。真是人算不如天算,阿炳如此不堪一击,比暗算更强大的是一种命运,一种文化力量。那个黄依依的故事同样如此,她在做人流时被张国庆的妻子所暗算,结果死于非命。诸如此类,这些故事都有一些显性的被“暗算”的意味。
我想说,这些显性的故事当然可以在宿命论的意义上提示存在的某种深度性,甚至触动读者掩卷而思的哲理性。但是对于麦家的书写来说,这些显性的故事却消除了黑暗,把黑暗中的故事带向了光亮处。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光亮,这是另一种存在,另一种书写,一种世俗化的书写。而真正黑暗中的书写,是永远身处黑暗中,那种光亮是从黑暗中的坚硬存在磨砺出的火花,它是黑暗极致的光亮。对存在之坚韧性的书写,书写能体会领悟到自身的力,书写是对存在的铭写,对生命之存在,存在之极限的书写。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样,而是世界是这样!维特根斯坦如是说。书写对那种黑暗中的存在给予接近,它就逼近了神秘,真正不可知的生命延伸之路。麦家给当代中国文学提示的,是一种坚韧的书写样式,一种真正的另类的,也是最虔诚的写作。
麦家的文字是有力的,那么简洁,一种被痛楚所浸满的文字,它可以引向不可知的深谷,穿过那黑暗的屋子,在黑暗中听风;能提供这种图景的文字的人,能独享一种秘密,一种幸福,一种意外之喜。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十一
《暗算》分三个部分,每一部相对独立又千丝万缕,《暗算》塑造了一个绝无仅有的革命人物,讲述了三个匪夷所思的反特故事,不过剧中充满了武侠小说式的飘逸气质,和先锋话剧般的另类色彩。
第一部讲述安天和瞎子阿炳故事,阿炳是一个异人,什么都看不见,却什么都听得见。安天是一个地下工作者,他的任务是找到阿炳寻找电台。于有了安天寻找阿炳和阿炳寻找敌台故事。
第二部讲述安天和天才数学家黄依依爱情故事,黄依依可以破获敌人密码,安天负责保护她。于又有了安天寻找黄依依和黄依依破译密码故事。
三部之间,故事本身没有什么连续性人物关系﹑故事色彩和特质,包括讲述故事热情和方式、风格等都已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但故事情节很吸引人,是值得一看的。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十二
看过很多的谍战片,印象最深的不是大家津津乐道的《潜伏》,也不是大银幕上以酷刑吸睛的《风声》,而是一部像老照片似的电视剧《暗算》。机缘巧合,学校图书馆新进一批新书,还书间隙,在林立的书架前走马观花,一部《暗算》映入眼帘!原来你在这里,翻看之下,作者是麦家,而且此书还获过茅盾文学奖!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时隔数年才知道这才是电视剧蓝本。
我是个急性子,看到好书便废寝忘食,恨不得自己长两双眼睛。可是作者却是个实打实的慢性子。每个故事都惊心动魄,每个人物都扑朔迷离,可是在他的笔下,却都是有条不紊不疾不徐缓缓道来,像是小时候听姥爷讲一个遥远的故事!没有抑扬顿挫,没有喜怒哀乐,仿佛旁观者,又仿佛这个故事尘封了好久,今天拿出来晒晒。文笔老练但不油滑,不像王朔似的插科打诨,由此可见作者的诚恳。
我说作者是诚恳的,绝不是毫无依据的溢美之词,从他波澜不惊的文字当中,我感受的`到。看过很多现代“高颜值”作者写的“网络文学”,毫不客气的说,其中充斥着太多的文字垃圾,满纸浮夸,油嘴滑舌,搔首弄姿,装腔作势!用现在的流行语就是:一直在侮辱着读者的品味和智商!()这样的文字说她是垃圾一点都不为过。而麦家的叙事让我想到一个词:娓娓道来!
他就是这样不紧不慢的给你讲述一个个神秘的,惊险的,刺激的,诡秘的故事!如果故事是水面下波涛涌动的暗流,那么他的语言就是暗流上的水面,平静无波,甚至看不到一丝涟漪。这本身就很诡秘!奇怪的是越是这样的文字,越是具有了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你身不由己的沉浸其中,跟着作者寻幽探秘,如在梦中。
我不想讨论他的故事内容,就小说而言,内容是其中之一,我更喜欢组成内容的文字。我一直觉得文字的组成像音乐一样有一种韵律之美!从古代的诗歌,到现代的白话文小说,只要组合得当,你总能体会到音乐一样的情感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流入心田,如痴如醉!这就是韵律!《诗经》中有:关关雎鸠,在水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今天读这么美的文字,这么动听的韵律,其实是先民们是唱出来的。在采摘荇菜时歌唱,在狩猎时歌唱,在欢快嫁娶时歌唱,在思念情人时还是歌唱!他们用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跨越千年,传唱至今。沈从文的《边城》流淌出的是民歌的韵律,单纯,干净,明朗,清澈见底,带着南方边城的湿漉漉的空气!麦家的文字流露的是一种寂寞的,早已习惯了的孤独。不管你是不是在听,我只是在诉说着这样一件事,一个故事,仅此而已!作者小时候的经历正好印证了我对他的感觉。他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就不太合群,总是一个人静静的待在一边。在一群喧闹的,甚至调皮的孩子中,他似乎生活在另一个寂静的世界。这种孤独感一直延伸到他后来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即使他在叙述一件美好欢快的事,也逃脱不了这种情绪,这就是他的特质,也是他文字的魅力!
记得王小波说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情人》写的好。作者开篇一句:我已经老了!就这一句,无需多言,就把你带入到一种平静的伤怀之中了。我觉得说的很是精准,切中小说语言的要害。怎样欣赏好的语言文字,他是我的老师。
回到麦家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不必要的铺垫和客套,没有摆出一副清高或者谄媚的姿态,开篇就像老朋友一样说起故事,把故事的起因,地点,甚至能说的,不能说的,为什么不能说,甚至要怎样去给你讲这个故事都一一告知你。真是个“实诚”的人!
正是这样的结构,这样的语言,让我觉得整本书的几个故事一点都不琐碎,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完整。读下来,平静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像听了一部歌剧!虽然我从没有听过歌剧,因为我实在找不到其他的词来形容了!也许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吧!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十三
昨晚读完了麦家的《风声》,相当的激动。以前看改编的电影很是很是一般,看完小说才发现,电影不值得一提。麦家受到博尔赫斯的影响,创造了这本小说。将小说分为“东风”、“西风”、“静风”三个部分,电影只不过是就第一部分来讲述,而后面两部分才是这本书真正的精髓,也让他从“谍战小说”中一下子解放出来,提升了文字的高度。
这本小说以日伪追查打入其内部的“老鬼”为切口,讲特情、侦破等故事要素与小说艺术、人性的挖掘和谐的熔铸一炉。故事发展扑朔迷离、险象环生,充满理性与情感的高强度较量。
“东风”、“西风”、“静风”,这三个部分亦真亦幻地讲述和描绘人物心理的刻画,显示了麦家虚构故事的能力和掌控、驾驭小说的才华。
这是一部有是非观、价值观、历史观的小说。它在险象环生命悬一线的情节中表达中,表达一个革命者的高尚情操,捍卫了文字的最高正义。
在小说的最后,是麦家和朋友的对话,他们长谈阔论。包括书末最后主人公的结局走向。就像书封上印的,经历过大孤独、大绝望的人,才会懂得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智慧。
刚开始看到风声这个题目时,想到的就是萧瑟秋风带给人的凉意。看了这本书后我想作者写这个名字也许是一方面内容上是说老鬼这个角色别走漏了风声,另外一方面是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
这本书讲述了政治格局复杂的中国混乱不堪,民不聊生,汪伪政府的一军官被暗杀,引起日军头领重视,怀疑五名伪军情报机关人员中的一人是内奸老鬼,为了找出内奸老鬼,日军对这五人进行审讯,在这场心理和行动的较量中,老鬼最后牺牲了自己,但情报仍旧被送出去了。不禁感慨这是为了民族存亡而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的勇敢和奉献精神。
但是那些勇敢的人们都冲在最前面。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感慨之余,我不禁想到现在的美好生活,过去和现在形成鲜明对比。现在的日子安稳幸福,那时的日子黑暗紧张,正是那群人在黑暗中探索光明,才有了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好好珍惜,做好自己该做的,尽自己所能让祖国更加富强。
在这本书的后面,麦家写了一句话:世间多难,人生多险,我们注定孤独,我们也注定坚韧。这句话带给我感触很深。我们都是世间渺小的个体,不能时时与人同伍共进,活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是有许多艰难险阻,但我们注定会抗过这边风雨的洗礼,等到彩虹满天的时候,我们就能站在太阳下,享受我们自己的高光时刻了。所以黑暗终将结束,我们不要害怕人间的艰难险阻,我们需要回头看看我们已经走了多远,看看前方的希望之光,在血与泪铸成的长城上,有着更辽远的风景在等着我们。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十四
文章写了三个有特殊才能的人,听风者瞎子阿炳、看风者有问题的天使黄依依、捕风者借用韦夫身体的“胡海洋”,总体来说,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秘密,不为外人所知,他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进行着自己的战斗。
“俗话说,10个天才中有9个疯子,10个疯子中有1个天才”,这就是那个群体真实的写照,天才和疯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而那条线又细弱游丝,极其脆弱。瞎子阿炳就是这么被发现的,他是一个看似不那么正常的疯子,书中的故事我不想再赘述,借用书友的点评,三个故事都是英雄被发现--英雄的行为不被理解--英雄立功受人敬重--英雄被小事儿击倒--英雄逝世。
这是我一打开便想一口气读完的书,用一个词儿形容那就是看的过程很过瘾,当然看完后我百度了一部分资料,有根据本书改变的电视剧,瞎子阿炳是王宝强演的,我想他演的一定很好,也有根据这本书或者作者麦家写的别的书(他写的基本上都是这个题材)改编的电影《听风者》。当然电视剧或者电影我都没有找来看,一是觉得浪费时间,没有文字让人觉得亲切,让人更有想象,二来是想再看看麦家别的作品,在书城搜到之后看到书友评论说麦家成也《暗算》,败也《暗算》,别的书也是一样的套路,就是上面说的英雄被发现--英雄的行为不被理解--英雄立功受人敬重--英雄被小事儿击倒--英雄逝世,麦家一直没有突破这个模式,我就放弃继续看了,留点时间给别的书吧,也许以后时间充足了我会继续看他的作品的。
看完本书,有几方面的感悟,一是对英雄的敬畏,英雄就是英雄,只要立了功,为人民做了贡献,就值得我们永远的敬仰,容不得后人半点的抹黑和恶搞;二是对美好和平生活的珍惜,我们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自然的,我们也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就会莫名其妙的拉开,人人都讨厌战争,但战争绝对没有绝迹,每个人都应该想想,如果和平被打破,战争来临,我们正常的生活已不存在,我们怎样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为我们的人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准备就会被对手打得落花流水,日本中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就能说出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因为......、从......开始、我们应该......准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现在的和平是动态的和平,绝不是静如一潭死水;三是,虽则和平不易,争斗从未停止,但我们也不必过分杞人忧天,时时刻刻担心天什么时候塌下来,该怎么着怎么着,做好手中的工作,不管发生什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遇见事情可以吓一跳,但绝不可以吓一大跳,因太过紧张而无法应对。
南瓜,写于6月19日。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十五
1.欺负一个忠臣不算什么本事。戏法人人会做,巧妙各有不同。你文不会之乎者也,武不能安国定邦。只会些鸡鸣狗盗,雕虫小伎。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我接受你的挑战!
2.如果有一天党国的江山丢了,不是因为忠臣少了,也不是因为庸人多了,而是奸臣多了。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干你这行的应该是眼尖,而不是心奸。商人可以奸,所以江山自古不属于商人。而你一旦奸,则一案牵十起,一案飞十里。案上一点墨,民间千点血呵!
3.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
4.树欲静而风不止,风不止而树一样静!
5.你们所谓的英雄,所谓的仆人,无非是肆意在生灵上涂炭,不惜对自己人下手。
6.猫有猫道,狗有狗道。至于人道嘛,道不同者不相为谋。不理论也就罢了…身体之痛暂时之痛。心灵之苦却如刀痕,永生难以抹去。
7.乱世之中人命低过宇宙里的一粒尘埃。
8.人生在世,尤其是处在乱世,更如烟波江上的浮萍,悠悠天地间,大江东去,日暮乡关何处去,千帆过尽。人是一芥浮萍,终将归入大海啊!
9.树下落叶,水上浮萍,随风而走。但斗什么?大不了殊途同归,都是一个死!
10.人必有一死,只是不知何时死,如何死。生者必死,聚者必散。此乃万物恒长之理。人生无常,就象秋天的云一样短暂,谁都不知道死亡是在这一站,还是下一站等着自己。所以才会痛苦,迷茫,害怕,慌乱。你只要掌握了自己的死亡时间和方式,你就会变得无所畏惧。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平静地去接近结局!
[《暗算》经典语录]。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十六
《暗算》无疑是06年备受关注的一部电视剧,它以紧凑的叙事、炫目的画面、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柳云龙更是以导演、演员的双重身份于戏里戏外出尽风头。柳云龙自导自演想必过足了戏瘾,而观众看《暗算》同样是一种过瘾的体验,然而过瘾之余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本剧取巧地分为《听风》、《看风》、《捕风》三部分,将一部长篇电视剧一分为三无疑大大降低了叙事的难度,同时也使该剧在形式上就引人注目,一举两得。说“取巧”而非“巧妙”是因为这三个部分除了名称上的噱头之外并无实质的关联。虽然都紧扣了地下工作的主题,可主人公如果不是安在天或安在天之父,换作他人亦无不可。就算编剧欲用版块式结构讲述地下工作者安在天的一生,那最后一部突然回溯到解放前,讲述主要人物的史前史就殊难理解了。这样的安排难免给人以拼凑之感。
分开看三部分。
《听风》胜在玄妙。将阿炳、安在天神化为非人的英雄,再辅之以丰富的视听手段,为原本平淡的故事增添了些许神采。故事落脚于阿炳因妻子出轨羞愤而自杀,安在天勃然大怒,处分了阿炳妻子及情夫,并以烈士之名厚葬了阿炳。这个本来很俗套的情节被导演处理得风生水起,极富表现力。最突出的便是柳云龙富于张力的表演和极其煽情的台词。可当我们回过神来却发现故弄玄虚的背后缺乏关怀。本应予以同情的阿炳妻子被简单粗暴地设置为英雄的对立面。片中也许流露出了那么一点点对女性命运的怜悯,但微不足道。即便在那个年代人们的价值观就是如此古板,创作者也应该超越戏剧情境、站在现代价值观的高度展现是非善恶。况且掩盖阿炳的真实死因,将一个白痴天才拔高为英雄并不高明甚至并不光彩。显然这些都不是创作者考虑的重点,其实阿炳及其妻子都是陪衬,他们考虑的只是如何突显柳云龙饰演的安在天是多么的正义凛然。而当柳云龙给了自己太多的特写时,那张脸再英俊也让人厌倦了。
《看风》胜在动人。其实这也是三部曲中最打动我的一部。它是三部中最朴素的.却又是最丰满的,因为它饱含深情。它的动人全在细微之处,而古旧的六十年代因这微末的细节而不再苍白。或许是出于对《誓言无声》和《横空出世》的喜爱,我很轻易地就被西部苍凉的景象与用算盘替代计算机的豪情征服了。
这一部分有许多精巧的人物与情节设计。黄依依与小松鼠的关系映射安在天与黄依依的关系,树林里的疯子映射黄依依,黄依依一进树林就多愁善感、自悲身世,因为她从小松鼠和疯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宿命。这种宿命感也体现在不时出现的安德烈语录中。安德烈从一开始就道破了破解密码的悲哀,这也注定了此一章节的悲剧基调。情节的悲剧性、画面的苍凉感,还有古板的时代气氛都与黄依依的张扬相映成趣。有人说黄依依的张狂大胆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但我觉得这一点和不时出现的俄语独白一样,矫情而可爱,因为它不同寻常。
与《听风》一样,《看风》的最大问题出在结局上。黄依依成了植物人,这是一种轻如鸿毛的悲惨。她既没有为情而死,也没有为事业而死,悲剧的结局只是源自一场误会。虽然这种悲惨为她最终赢得了安在天的照料,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作为描写同时代同样题材的电视剧,我不禁拿《暗算》与《誓言无声》比较,《誓言无声》的结尾主人公因工作需要与情人天各一方,可谓牺牲感情成就英雄,而《暗算》牺牲英雄成就感情,两者的高下不言自明。
《捕风》胜在扣人心弦。剧情紧张刺激让人欲罢不能。但它却是最难以触动我的一部。首先在意境的营造上就不能尽如人意。《听风》有江南的阴沉,《看风》有西北的壮美,《捕风》除了那几片雪花真的乏善可陈。对于老上海,太多的影视在那个基地拍摄,以至于看电视剧的时候完全不能入戏。其次,《捕风》也使最缺乏韵致的一部,整出戏仿佛发生在阁楼上的一场真实版杀人游戏,只有叙事技巧,没有艺术底蕴。
结尾更是直白而寡淡,不仅没有三部曲中画面的质感,还安排安在天向记者倾诉作为地下工作者保守秘密之苦,实在有些笨拙,因为此前并无任何反映守口如瓶的苦衷的情节,这样陈述不免失之生硬。
《暗算》的好看可归功于创作者的才华和认真,它精良的制作水准使众多粗制滥造的电视剧黯然失色。批评它是因为它不缺技巧,缺境界。对《暗算》而言,华丽的只是形式,对地下工作的苦乐却缺少思考与关照。全剧的成功与悲哀都在于它仅仅是柳云龙个人演出的舞台。
柳云龙凭借在《暗算》中的出演获得了某奖项的肯定,在领奖时他说:“感谢导演柳云龙给我这个机会。”柳云龙的确应该感谢柳云龙,因为《暗算》不过是一场柳云龙的英雄秀。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十七
浅读麦家先生的《风声》,有一种冲动再读一次。除去其他人的专业与勇敢,我想谈谈“老鬼”顾晓梦的信仰。
作为一个富家女孩,我没有想到顾晓梦会是最后的“老鬼”。战争年代,求得一份安逸的生活尤为不易,显然,温室的花朵更倾向于和平的净土,诡谲的战场往往会灼伤娇嫩的花瓣。同为女生,我更能想象到顾晓梦潜伏敌营的恐惧与不安。但是,顾晓梦突破了层层桎梏,打破了内心的恐惧,成为敌人闻风丧胆的“老鬼”!
试问是什么将一个女孩淬炼成了战士?是信仰!怀揣着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顾晓梦踏出了迈向信仰的第一步。从此,她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任务,她成了“老鬼”,也活成了无数战士的信仰!
信仰,自古至今都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词。朝圣路上的一千万次叩首让我们肃然起敬过,穆斯林万众一心亦另我们感动过,若要我谈《风声》中的信仰,那便是无数战士的忍辱负重,无数英雄的慷慨赴死,全国人民的上下一心!
《风声》里渗透的革命情怀和崇高信仰,我想,也是麦家先生想要传达出来的中国力量。
区别与《解密》和《暗算》,虽然同属于三部曲,《风声》讲的是由类似密室逃脱引发的故事,几个人关在一起,有一个是鬼,得把鬼捉出来。之前看过改编版的电影,整个环节气氛紧张,每一个人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被无限放大,身在其中,每个人的神经都是高度紧张的。老鬼一方面担心自己会被揪出来,另一方面还要想着怎么把情报给传递出去,而其他人虽说清者自清,可这是个不讲理的时代,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稀里糊涂的成了鬼,比如吴志国。整个就是高智商的游戏,而且备受煎熬,需要足够的冷静和智慧。
用自己的性命来传递情报。顾小梦,美丽、火热的军统地下工作者,从小优越的生活养成她直率、火辣的性格,也是最早被肥原排除在外,并最终存活下来的人。
故事分为东风和西风,代表不同的立场,自然会有不同的角度,一个故事,两个过程,一个结局,孰是孰非,是中共亦或是军统都不在重要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视角,而至于哪个才是上帝的视角,恐怕连麦家老师都不知道吧,毕竟存在着那么多的难以言明。
历史的车轴不停地向前滚动,各色人物轮番登场,有李宁玉、老汉这般为了革命事业将个人生死置身度外的地下英雄;有顾小梦这般坚持信念毅然决然的军统特工;有王田香、钱虎翼这般为了钱权甘做汉奸走狗的自私小人;也有肥原这般由爱转恨,从讴歌中华反动侵华的文人变成侵害的执行者……各色各样的人物,他们的传奇,他们的生平出现在麦家老师的书里,也出现在滚滚向前的历史中。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十八
其实早些年看过风声这部电影,今年暑假又看了一遍,电影实在是精彩,一口气看完。这类电影看完总是给人一种感觉,心都久久的不能平静,恢复,仍旧沉浸在影片中那个压抑的环境,却又被那个时代的革命先辈的至死不渝所感染,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看完了电影之后发现还有原著,是麦家的同名作品,索性买来细细品味。总体来说,书中的大部分情节电影都做了大部分的改动,比如顾小梦和李宁玉这两个角色的身份情节做了一些改动。
比如麦家《风声》中的李宁玉,小说中,她是伪军军机处译电科科长,中共党员,真正的“老鬼”。为人冷静,对革命忠诚。2009年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风声》中,她是汪伪政府华东剿匪司令部军机处译电科科长,被卷入日军对共产党间谍的抓捕行动中。2011年电视剧《风声》中,她的人物设定与小说中相同。
书中的李宁玉最后没有走出裘庄,但是他的形象与电影中相差无几,有的只是电影情节的改编,李宁玉服毒自杀的,她要用自己的死去坐实顾小梦的好身份。当然这只是我看书中的一部分结局。
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东风写的是潘老口中的,也就是共产党的角度,西风写的是顾小梦口中的,也就是国民党的角度。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静风介绍的是故事的一些其他信息了,比如肥原的身份,裘庄的来龙去脉,都有很强的可读性。一口气读完了,故事情节让你不自觉沉浸在其中,忘记时间。
这也是读书的魅力所在吧。不曾经历过的历史在读的过程中却丰富亲临现场,在当时的中国大环境中,每个人都像是历史的车轮下的浮沉,终有一散。不能去评判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情有可原的。有的只是不同身份立场利益下,不同的选择,他们都做出了符合历史身份的举动。就让后人去自己去评判吧。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十九
《暗算》是作家麦家一部关于密码破译的小说,荣获中国茅盾文学奖。撇开小说的真实性,看过这本书,我有很深的感触,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的奉献精神。
整本书讲述的是中国情报机构701的特殊人群的特殊生活,他们被封闭在一个山里面,基本上是与世隔绝。《暗算》整部先说都围绕着几个词在展开:数学天才、算盘、下棋、破译密码。小说采用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即直接引用采访者的语言和作者自己的语言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描述。这部小说还有同名电视作品出品,但我没有看过。麦家的写作读起来非常流畅,尽管语言描述没有沈从文文字的华丽,也没有余华设置的迭起悬念,但是他的语言简练,专业。
小说梗概上分为三大部分,窃听机构,解密机构和特务机构,上部主要讲了瞎子阿炳的故事,中部讲了黄依依和陈二湖的故事,下部的主题是韦夫的灵魂说。阿炳的故事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奉献与忠诚。阿炳的奉献就是将自己的能力全部奉献给了组织,尽管他只是一个听力超群的瞎子。他的忠诚体现自己对待组织的忠诚和对自己母亲的孝心,同时也要求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和自己妻子对自己的忠诚。阿炳的死让我感到很凄惨。不能说他的死是谁的错。看罢这个故事,我同情阿炳,也同情阿炳的妻子。她是爱阿炳的,她也为阿炳考虑,阿炳没有生育能力,但是又认为自己和妻子睡过后就该有个孩子,自己的母亲就能够抱孙子了,她只能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睡觉,进而怀上孩子,可惜的是阿炳的听力实在太好,而阿炳自己又是那么的执着。也许正是这样的结局才能达到小说想要的效果。
我最喜欢读的还是解密机构的故事,这个与数字打交道的机构,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睛。尤其是黄依依那段,也许我对于充满科学家气质的“疯子”就是比较向往和崇拜的。黄依依被称作“有问题的天使”,她有留学的经历,同时自身的数学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她的留洋使她的作风在当时开来是不能接受的,也是由于她的作风最后断送了她短暂的一生。小说中,她敢爱敢恨,这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她的天才使她在工作中得到一至的好评,但是我个人认为,她的工作正是出于一种本身的热爱。天才的结局都是悲惨的,至少在《暗算》这部小说是这样的。陈二胡也是一个解密工作者,他对于“那件事”(指的是他说梦话解密的事)绝对保密感触了我,也许那是他的信仰。信仰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是缺乏的,只有有了信仰,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才能不畏挫折。陈二胡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组织,即使是他退休后。虽然过了一段时间的好日子,也迷上了一段时间的象棋,但是最终还是组织解决了他的心病,他最后也是在组织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下部的故事有很大的悬疑的成分。故事以一个越南人的第一人称叙述,从他生到死后进行展开。故事中说死后灵魂是存在的。韦夫死后,尸体被吕处长拿去冒充另外一个中国名叫海洋的参谋,并被误认了30多年了,以后还会被误认。也许这正是说明了特务工作的内涵。作为一个特务,自己是没有身份的,他们的都有无数个身份,但都不是自己的身份,他们要做的一切就是完成任务。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触就是特务的奉献精神。
读完了整本书,我比较崇拜的是书中各种人物的献身精神,在这个世界中,人都是各有所长,当能够很恰当的发现自己的长处时,再加上终其一生的奋斗,那么这个人就没有白白来人世上走一遭。无论是对国家,社会,家庭,还是一个个体的个人,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拥有了什么,而是创造过什么,在人世上留下了什么。除了这些,小说还强调了一个词,那就是“孤独”。那种与众不同,那些必须要永远保密的事情和人们,哪怕对自己的家人,如果需要,是一生都不能说出去的。这种孤独,除了在“红墙”之内,在外界是无法被感触到的甚至。《暗算》所讲述的都是极端的人们,他们要不然就是极端的聪慧,极端的勇敢,极端的天赋,然而所有的这些,在这些人的一生中,所追求的永远是超越,超越自己的极端。以及对周遭事情的无限处理上。这种超越自己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现在我们大学生应该有一种奉献的精神,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生活和学习上的挑战。
麦家的暗算读后感篇二十
在爷爷爱看的为数不多的电视剧里,《暗算》可以算作一部。因为爷爷的影响,我也跟着看了两集,后来,就找来了原着看,结果发现,小说《暗算》是更加吸引我的。
书中有五个故事——瞎子阿炳、有问题的天使、陈二湖的影子、韦夫的灵魂说和刀尖上的步履。每一个故事读来都是那么精彩却让人感到心酸。
这些人是一群地下工作者,是神秘和秘密的存在。他们无法像常人一样地生活、交流,所以也就注定了他们的孤独、悲伤。然而,在这之外,他们却有像常人一样对感情的渴望。就像黄依依,就像阿炳,虽然在某一方面,他们极具天分,可他们是残缺的。生活并不会如工作一样带给他们完美。最后,阿炳自杀了、黄依依被杀了,两人都逃不过纠缠于世俗中那些琐碎和无奈的情感。如同书里写的:“活生生的事实太多,而道理太少,所以堆起了很多我们经历却又说不清的事。”
地下工作者们定然有着对国家和自己工作的绝对忠诚、绝对信仰,我知道他们有这么一种情怀,但却无法理解。
作者麦家在《自序》里写到:“我知道,时代确实在变,日新月异地变,有些美德变成了迂腐,有些崇高变成了可笑,有些秘密变成了家喻户晓。但我相信,有些东西,有些价值,有些目光,是恒定的,永世不变的。”
或许,一切并没有那样复杂,他们有的,不过是最单纯、朴素的情感,对信仰坚定、对诺言忠诚。而这些,恰恰是当下时代里,已被人们丢失和遗忘的。我们没有这些,所以我们成不了他们,所以我们对他们和像他们一样的人除去感动与敬佩之外,总会感到抱歉与尴尬。
回头想想自己,也许无法有那么高尚的情怀,但有一些事情我想是可以去坚持的。比如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能够帮他一把,在朋友取得进步的时候可以给她掌声和鼓励,在面对弱势群体时,不再观望嘲笑,而是报以和善的微笑……只要每个人都心怀善意,那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