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心理学读后感(模板15篇)
读后感是我们从书中获取价值的途径之一,也是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写读后感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尽量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读后感是在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部影视作品之后,对自己的感受、思考和体会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那么如何写一篇出色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应该通读整个作品,尽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其次,在撰写读后感时,可以围绕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作者的写作技巧等方面展开,深入剖析和思考。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见解和感悟,突出个人的独特观点和见解,使读后感更加生动有趣。希望大家喜欢这些读后感范文,也期待收到大家自己精彩的读后感作品。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一
一提到心理学书,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晦涩难懂的代名词,对于没有什么心理学基础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因为书上有太多心理学上的术语,使人们对书本的理解加大了难度。读了《心理学》,在读之前觉得很奇怪,一本学术书的书名怎么起的像一本生活指导性的读物;在读完之后倒不会觉得奇怪,反而觉得这名起的很贴近现实生活,很实在,使我们对生活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它将心理学的理论性减到最小,而将生活的实际应用放到最大!
这本书的结构是这样的,纵向来看:前几章是按照人的社会化过程(童年、成年、老年)过程来探讨人的心理过程,而后几章依次对自我概念、健康、自我控制、决策、情感、动机、交往、工作、娱乐、性、婚姻、心理疗法、痛苦、死亡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人在此间的心理,提出和评价现有的相关研究理论来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他人;横向来说:在书中每一章都是以一个现实感非常强的故事来作为开头,并把它应用到各个小节之中,非常自然,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而且呢,作者来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在章节结尾处的参考信息“网站和互联网”模块下列出很多网址,通过这些网址能更好地扩展阅读。在本书写到:“好的心理学书籍能够提供给读者关于个人发展于成长的切实有效的原则,以及与自我导向和社会责任有关的指引。在本书中,我们努力向读者展示当代心理学的原则和发展能够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有效地面对环境,发挥出更多的潜能。”我认为此书已经做到了这点。这本书写给那些有兴趣在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生活的读者。为了这个目的,作者在书中收入了心理学的几个主要观点,包括心理动力学、认知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人文主义心理学等.为使本书更丰富、全面,作者又借鉴了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重要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对同一问题呈现了不同观点,并设计了一些题目来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考。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命运并非天注定,心理可以改变生活,我们要相信可以改变自己,我们要相信可以让生活变得不同。虽然很多事情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但我们仍然相信有一些是可以被改变的,而这正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我们是生活的泥瓦匠,有的人只知道忌日地砌砖头;有的人明白自己是在盖楼。当摩天大楼竖立起来的时候,有的人和有的人就不同了。一种是内控型的人,他们认为自己的收获与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决定和自己付出的努力。因此,认为自己是个人行为的主宰,自己可以影响行为的结果。外控型的人则认为人们不管怎么努力都无关大局,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左右或控制自己行为的结果。
自卑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而悲观、惭愧、羞怯等复杂情感。过度的自卑会使人脱离现实,造成生活适应困难、阻碍人格健康发展。而自信会鼓舞一个人的行为,它会影响人们对任务选择、付出努力的多少、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等。
看见半杯水时,有的人觉得有水喝,而有的人觉得不够喝。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我们处事心态不同。乐观与悲观的产生源自矛盾和压力,矛盾无时不有,压力无时不在。因此,我们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压力。
在我们的心里,有一种类似于隐身的东西,我们不知不觉地在使用。但是,我们更多地用它来骗自己,让我们自己不能看到自己的内心。经典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内心的冲突是心理活动的核心,为了适应这些冲突,自我发展出防御机制,它的作用是减少冲突、减低紧张、保持内心平衡、调节自尊,并对于应对焦虑有重要作用。
一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都会经历孤独,是孤独着孤独,还是充实地孤独,这是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能够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不觉得孤单;在冷清的时候,不觉得寂寞;在空闲的时候,不觉得无所事事,这些所靠的正是内心的丰富与充实。
真诚与虚伪不仅是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性格特点,也是一个人对待自己内心的特点。然而,真诚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当一个人选择虚伪时,就是人在软弱的时候用来保护自己的方式。如果我们能真诚,我们就能把握住实在的自己,就能感到一种满足和愉快。
自私是指人以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行为。而利他行为则是指毫无回收报酬的前提下,表现出志愿去帮助他人的一种行为,完全没有个人的意图在里面的。
热情和冷漠,所体现出的含义和境界大相迥异。热情往往与乐善好施、周到服务相关联,冷漠却总是与事不关己、拒绝提供帮助相提并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经营”自己的感情,他们都希望把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的,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受到伤害,导致社会中的人越来越冷漠。
宽容是一种心理能力,而狭隘是一种心理残疾。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可以看到宽容和狭隘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宽容可以表现在接受他人有和自己的不同的行为。我们知道只关心自己是一种狭隘,而不知道只关心自己所爱的某些人、某些群体也是另一种狭隘。因此,我们需要用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我们身边出现的人。
没有谁能够逃脱自己的角色去当人纯粹的观众,每一个人都必须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这种种角色的背后就是我们的责任。责任是个体经过认知、判断之后采取的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与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是我们无法逃避,必须面对的责任。
安全感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可能导致精神障碍。安全总是相对的,风险总是绝对的,做任何事情,风险都会存在。我们需要以沉着的心态去应对风险,克服犹豫,坚定果断,让风险化险为夷。
压力是在当事有发觉到环境刺激超过自身应付能力时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全身性反应。而冲突也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心理现象,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并成为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人们在受到某种刺激时,会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不同有表现方式。一种是封闭,由于某种刺激造成的伤害导致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从而导致焦虑、妄想等现象的出现;另一种上开放,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向美好的一方面想。
从众与独立是行为的表现与结果,个人在自己没有信心、缺乏知识或不占优势的领域内,往往更容易从众;在自己有信心、有知识或者占有优势的领域内,更容易表现出独立性。总之,从众与独立都是一个正常的人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人类面前的路却永远是未知,我们的心灵也不时的萦绕在无知、无奈与恐惧之是,迷信的想法与行为也正是产生于人尖的无知和无奈之中。这时,信念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信念,人类将无以生存。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人们所面对有事情都是多方面的,人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命运,只要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向好的一方面想,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的美好、幸福。让心理学的研究更贴近生活,让大众们更明确知道心理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哦,这本书可以说是个不错的想法。从小故事引入,讲讲心理学家们做的研究,从纯实证角度对这些生活问题进行解释。
最后我来谈谈看完本书的一些粗陋看法和一家之言。1、贴近日常生活,且让普通读者们在明白心理学解释之后,还能够思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2、引用的实验都很有名。在看了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类的书之后,再看这本书,就会发现里面几乎介绍了全部的心理学流派且很多相关的实验研究都涉及到。且写作者举的例子相对比较新颖,对普通读者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容易。总的来说,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心理学普及读物。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二
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及语教师,深感教育一群正值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绝非易事。事实上它可能是一让你投入越多越深越是悲喜交加、五味杂陈、迷惘困惑的事。面对学生在青春期荷尔蒙操控下无规律可循的情绪表现,老师该如何处理突发事,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堂的效率呢,这成了摆在每位老师眼前的题。
朱向阳主编的《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一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展示了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师生关系和谐、堂氛围融洽的画卷。看完的最初感受是:自己平时上也在不自觉的使用积极心理学的很多技术,所以其中的案例并不觉得非常新鲜;但同时,自己做的还很欠缺,对待学生的叛逆行为显得比较急躁、焦虑,这个时候往往做的越多就错的越多。我意识到:积极心理学的运用需要足够的理性思考去代替感性评判,教师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控制语音语调、神态表情、肢体动作,注意自己的举手投足,因为教师在讲台上的一切都是放大的,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情和感受。所以教师需要时时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保养,以乐观、自信、宽容、平静、微笑的精神风貌面对学生,这样才能真正让自己成为一束温暖的光,投射出的每一道眼神都带有温度。
说起容易做起难,因为教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因为学生的屡教不改而生气、流泪。作为传道授业者的老师遭受不良的情绪侵袭后,保持平静和微笑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岁月洗礼和智慧、经验的累积,否则容易陷入情绪泥淖之中。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了。"责任的重大,让身为老师的我们不能停止学习的步伐,更不能降低对自我的要求。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就是在保养教师的心灵。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马丁·赛利格曼曾说:‘当你真心愿意去做这事时,他就能为你带很大的满足,因为你在为这个工作的意义而不是为了它所带的物质报酬而工作’……倘若我们以积极的心态从教,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学习,我们的堂就会焕然一新"很幸运,我享受教师的身份,也珍惜参与每个孩子成长最旺盛的青春期的这个机会。既然身为教育者,那我们就要能看得了孩子们的好,更要能容得下孩子们的各种"小问题"谁的青春就一点问题也没有呢?没有年少的轻狂、天马行空的想象、放荡不羁的内心、玩世不恭的叛逆,都是一群一教就学,一学就会的乖宝宝、棒学生也是不可能的。正如北大教授戴锦华穷尽一生的体验说的那句"人类的悲剧就在于没有人愿意听过人的建议,所以我不建议了",面对大学生都能有此感慨,更别说初中生了,所以教师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需要的是多一份的耐心去理解去等待,允许他们释放自己的情绪,接纳他们的"小问题",花期自有期,用心浇灌,总有一天会听到花开的声音。反倒是拔苗助长的方式,很可能会引起既伤人又伤己的后果。
"歌德说:‘你按一个人现在的样子对待他,他将会保持他现在的样子,如果你按他可能成为和应该成为的那个人对待他,他将会成为他可能成为和应该成为的那个人’。(fsir)有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也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的体验"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学生自己愿意亲近老师。
诚然"严厉"会对堂的管理效果明显,但威慑力永远赢得不了学生真正的尊敬,没有爱的教育是空洞的,是令人害怕和失望的。书中有一段统计让我印象深刻,在北京市教科院对北京129名小学和初中学生进行的问卷中,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喜欢教师微笑上,不喜欢教师当着众人怒斥学生,使堂气氛太过压抑,一天到晚板着脸。
教育要有爱心,青少年人格发展需要的首要前提是要有独立的人格、被人理解和尊重。教师用微笑去接纳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书中还提到"在堂中,教师对学生持尊重和支持的态度,无论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进行练习的时候,出现怎样错误或给出如何不可思议的答案,教师均要对学生的积极思考予以尊重,并在情感上给予支持,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新及探究的主动性"只要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亲其生,那么道业自然得以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综上,在教育的这条路上,作为教师的我,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但我相信:只要我时时保养自己的阳光心态,用大爱的心胸去接纳学生,亲近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那么这样的老师,不管走在哪一方讲台,传播的都不止是知识,还有阳光。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三
心理学指出:人们总是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相处。与自己相似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自己的好感。很多人在找伴侣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三观一致,其实所谓的三观一致大体上指的是彼此的思想,对事物的看法基本一致,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子,两个人以后产生的矛盾才会较少。即使在朋友之间,两个人如果拥有共同的话题或是爱好,也更容易相处,双方之间的相处过程也会变得更加有活力。
刚刚阅读完了《奇葩心理学》中的相关内容:共享兴趣的人会变得有活力。作者表示,如果面对一些不愿上学的孩子,抑郁症的'上班族,或是总干坏事的不良少年,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给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很有可能会造成他们的行为更加的消极,并且开始产生抵触情绪,但是,如果对他们的兴趣表现出很积极的与他们交流,他们就会变得开朗而有活力。不要过度纠结于解决问题这一目标,因为这样会使对方原本存在的问题更加严重。
作者指出,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改变现有结果来解决问题是行不通的,而造成他们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大多数是他们自身的安全感受到了威胁,如果单方面强制地想要让他们振奋起来,反倒会更加威胁到他们的安全感。一些相关事实佐证,某些具备优秀治疗能力的专家对这一点非常有心得,也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也会选择这种心理学沟通法。
但是要做到共享兴趣并没有那么简单,它不仅仅只是口头上面的进行附和,更需要认真倾听对方的话语,真正融入到交流的情境中,由衷地表现出感兴趣的姿态。这样才能让对方慢慢卸下防备,感到自己在沟通中具有满满的安全感。双方之间的沟通也就会变得越来越顺畅。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四
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泡茶的奥秘、祈祷的力量、水果的个性和人浪的形成。
长久以来,人类行为的古怪面一直都在撩拨着我那充满好奇的神经。
在大学里读心理系时,我曾把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当成心理实验室,在那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我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刚刚见到自己的另一半走下火车的人。在他们深情相拥的那一刻,我会立即走上前去,同时启动藏在口袋里的秒表,然后对他们说:"打扰了,你们不介意做个心理实验吧?从我刚说’打扰了’这几个字到现在,你们觉得已经过了几秒钟?"研究结果显示,沉醉在爱河之中的人会大大低估时间的流逝速度,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如果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上一小时,你会觉得只坐了一分钟;如果你在一个热火炉上坐了一分钟,你却会觉得仿佛坐了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对心理学中不同寻常的方面心存好奇。当然,我并不是第一个对这种行为测量法感兴趣的人。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几位致力于探索稀奇古怪事物的研究人员。
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特立独行的科学家,很可能也是这种行为测量法的创始人,他把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研究不寻常的主题上。[1]他曾偷偷衡量同事演讲时听众烦躁不安的程度,由此来客观评判同事的演讲是不是很枯燥乏味。他曾在口袋里放着计数器,在英国各主要城市的大街上游走,暗中记录和他擦身而过的人是貌美如花、相对丑陋或是相貌平平,并由此绘制出了英国的"美女地图"(伦敦的美女最多,阿伯丁的情况最为糟糕)。
高尔顿对祈祷效果的研究引起了较大的争议。[2]他做了一个假设,如果祈祷真的有效,那么神职人员应该比大部分人更为长寿才对,理由很简单,他们祈祷的时间显然更长,态度也更为虔诚。他对各种人物辞典中收录的成百上千名人进行了非常广泛的分析,结果发现神职人员的寿命其实远没有律师和医生那么长,这让极为虔诚的高尔顿开始质疑祈祷的力量。
甚至连泡茶这件事也引起了高尔顿的注意,为了用科学的方法找出泡杯好茶的完美之道,他花费了数月的时间,还做了一个特殊的温度计,让他可以随时测量茶壶里的水温。经过严谨的测试后,高尔顿得出了如下结论:
当茶壶内的水温维持在180~190华氏度之间,而且茶叶浸泡时间达到8分钟时,泡出的茶味道最醇,喝起来最香,而且绝对不会太苦,也不会太淡。
能够对泡茶进行如此彻底的研究,高尔顿很是得意,于是骄傲地宣称:"茶壶里再也没有什么秘密了。"。
从表面上看,高尔顿对无聊、美貌、祈祷和泡茶的研究可能显得比较分散。不过,这些都是同一种人类行为研究方法的早期绝佳案例,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怪诞心理学"。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虽然已经有少数先行者在心理学研究中采用了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却一直未被认定为一门简单地说,怪诞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稀奇古怪的各个方面。严肃的社会科学。这些研究人员追随着高尔顿的脚步,在主流科学家怯于涉足的领域内勇敢前行。他们业已完成了以下创举。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五
读完这本书,让我弄懂了很多之前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规律。梦是什么?梦,能让我们发现真实的自我。当心理可能存在某种不安和恐惧时,我们常会做坠落的梦;当人生得意、事业成功、爱情顺利时,常会做飞翔的梦;当发生不安或陷入纷争时,大多会做被追赶的梦。而有时,当我们处于睡眠状态时,并没有尿急,却在梦中拼命寻找厕所。做这种梦的,很多都是有话不敢说,把它埋藏在心里。想说却说不出口的紧张感,在梦中就转化成了寻找厕所的行为。梦很多时候都能给作梦者以某方面的信息,以前不懂这些规律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些梦很不可思议,有时做了噩梦,还整天担心会发生什么事呢,而如果过几天发生了一件不幸的小事后,便总是把它联系到这个噩梦上。之后再做噩梦就又会开始担心了。而明白了梦的规律之后,做噩梦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了。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坐靠边的座椅?因为大家都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间,靠边坐能少接触一个人,也就更能够保护自己的私人空间。当初去学校的一课复习时,看到课室里有很多空位,但是都不会有人去坐,为什么呢?那是因为那些先到的同学,都是隔着一个空位坐的,这样就能让他人无法进入自己的私人空间范围,而每个人都是这样想的,所以大家也不愿意去坐那些空着的座位,因为坐进去后,左右两边都是人,让他人进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间,而自己也进入了他人的私人空间,惹人讨厌。
见到有困难的人,为什么旁观者越多时,越是不愿出手相救?因为大家都有依赖性,都以为别人会出手相救,大家都在围观,我们心里都在想:“即使我们不去帮助他,也应该有人会出手相助。”可是大家都这么想,就不会有人出手相救了。如果你在居民区遭人打劫或殴打,如果喊“救命”没用,不如喊“救火”。因为救命的时候,也许大家都在依赖别人去救,而救火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大家不努力出来救会造成大家的损失的。
在竞选领导人的时候,候选人为自己拉票为什么能有效果?因为很多人都更愿意站在胜利者的一方。也就是说,他们选择的,并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而是更有胜算的。谁有胜算,我就投谁。班里在进行优秀团员投票,想必也有一些人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呵呵!
多读一点心理学,对自己了解自己,了解这个社会是很有帮助的,有时间还会再找些有用的心理学书来看,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些。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六
伪装的矛盾因素与真实的矛盾因素。作者在本章开头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学生不愿意上学,如果你去深究他想上学和不愿意上学之间的矛盾因素,你会发现其实是因为他在上课。当他没有回答老师的问题时,他被同学们嘲笑。对不想再次受到伤害的感觉和想尝试重拾自信的感觉之间的冲突进行鼓励,就有成功的机会。
时刻注意探索判断真正的矛盾点在哪里是非常必要的。主要通过听力和提问两种方式进行。需要通过“这是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等问题来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具体内容。切记不要以责备的语气质问对方,而是以中立和善解人意的态度继续追问。当不能立即明确真正的冲突存在时,不要太急躁,把时间主要花在照顾对方的犹豫上,加深与对方的信任关系,同时在其他事情上表现出与对方的共同利益,在谈论其他事情的过程中,如果对方有安全感,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可以主动说出“实际上”是什么。
保持中立和换位思考的态度很重要,首先要让对方如实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实际情况,逐步厘清冲突的实际内容。一旦对方感觉到自己受到中立和善解人意的氛围的关怀,他们就会心安理得,能够向我们表达他们的烦恼和矛盾。一开始,对方说的可能是感叹、愤怒和自暴自弃的话,但只要我们认真倾听并着重回应,就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对方的情绪和实际情况,从而另一方可以随意说其他话。我们内心有两种相互矛盾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做好克服它们的准备。
学完本章,我们在以后的交流中就会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表面的矛盾心理不一定是真正的矛盾心理。我们需要倾听和提问,让对方觉得我们坚持中立和善解人意的态度,让他们有一定的安全感。通过梳理对方的情绪,对方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矛盾心理。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七
由于本书每句话都是"高度浓缩的概括",我也很难单独仅抽某几句话摘录,这次的读书笔记就记录一下本书的脉络吧。
第一,"领导力自哪里——提升领导力的七种理论工具"本对领导力理论百年间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回顾,分别是伟人理论、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情境领导理论、功能领导理论和关系理论。理论的更新不是否定过去,而是不断的完善和与时俱进。
第二,"当今领导者所面临的挑战——从管理创新到全球化的人才争夺"主要阐述创新、人才管理、社交媒体、全球化四方面的挑战。凭心论,觉得这里放这个节好像有点奇怪,可能是我还没get到作者的深意吧。
第三,"员工激励——带团队,就是要激励人心"工作场景下的"激励"被乔治·米勒(认知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定义为"心理驱动力——决定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努力程度和在面对困难时的持久力"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4种,分别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要留住人才,就帮他实现更高阶的内在需求;麦格雷戈的x-理论——参与式的管理模式激发员工创造力;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成就感和职业发展空间,比薪资更能激励员工;积极心理学——提升员工的幸福感,他们的工作效率会更高。这版块里,印象最深的是激励因素是员工工作满意度提升的主要原因,而保健因素则是员工工作不满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而薪资,通常被归类为保健因素。所以扣罚性的措施不是给予人动力,反而是提高不满意度的主要原因,担心不扣不动其实一定程度上是管理者的不作为,因为其没有提供让对方动的激励因素,所以"负向激励"很大程度是个伪命题。
第四,"高情商领导者——洞察人心,才能激活团队能量"情感是领导者与下属关系的重要纽带,他们不仅要控制并积极表达出自身的感受,还必须能够接受、传达、回应下属的感受,这才是高情商的体现。事实上,每个人都应认识到情感对于个人关系的强大影响力,而不只是身居管理之位的人。
第五,"领导力提升术——挖掘和提升核心领导技能的四个方法"本主要是对几种用于评估领导者个性和行为的工具(如心理测试、人格测试)进行讨论,用于比较领导者自我和他我之间的差异性,并以此作为领导力发展计划的出发点。
第六,"心理契约——发现员工未说出的期望"心理契约是雇佣关系中不成的观点与期望,因人而异,还带点时代烙印。心理契约的核心要点是双方的相互信任。心理契约这个观点对我说还是挺新且有触动的,领导力不是单向的输出,更是双向的互动。
第七,"战略领导力——为组织确立前进的方向"这一部分有点大,看标题都懂的啦,就是知易行难而已。
第八,"极致领导力——危机时刻,领导者该如何做"这一部分其实是快速翻阅过去的,已经没有耐心看下去了。
第九,"未领导者要掌握的五个方法"五个方法分别是:投入型领导力——合理分配知人善用,让员工尽情释放潜能;综合心理学方法——培养领导者魅力和风度;服务型领导力——将员工需求放在首位,确保人心稳固;真诚型领导力——坚持真我,追求多方共赢;伦理型领导力——以身正人,用品质折服员工。
本书的结论写得非常好,摘录如下:
成为鼓舞人心的领导者的先决条:你必须了解你的员工,知道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期望,以及为了完成愿景,他们的需求。施展领导力的前提是在于认清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领导力是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共生关系。
在过去,初级员工会自发地尊重领导者,而如今,身居领导者之位的当权者们必须赢得下属的尊重,随着一代进入劳动力市场,那些专制的指令和内部管控化可行有效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现代商业的核心主题是客户至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组织都意识到,客户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和客户之间建立的联系。公司通过服务人员之手直接或间接地将服务传递给客户,所以事实上,管理者应当将提升客户服务的重心放在提升员工敬业程度上。
最后用今天朋友圈中看到的一位师兄的圈做结语:生活就是一本书,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都是一个个埋藏着启发的案例,关键是我们必须有能力解读它。我们可以把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选择出,然后从中发现更有价值的启发。这个过程,就是在锻炼反思的能力。(好像和主题没什么关系,就是突然发现了这段把所想的成并升华说出的句子,顺手记录一下而已。)。
终于翻完这本书,可以开新一本了。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八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关于心理学的书,对于我这个对心理学没有什么认识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心理学读后感。书上有太多心理学上的术语,使我对书本的理解加大了难度。
我阅读的作品名叫《面对——镜子里的自己》,这是一本在非典期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中心开通了全国公众的“非典热线”,对非典患者与医务人员的心理干预以及种种困惑进行了解,并通过一些故事情节。
总结。
出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15对心理矛盾:
内控与外控。
我们是生活的泥瓦匠,有的人只知道忌日地砌砖头;有的人明白自己是在盖楼。当摩天大楼竖立起来的时候,有的人和有的人就不同了。一种是内控型的人,他们认为自己的收获与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决定和自己付出的努力。因此,认为自己是个人行为的主宰,自己可以影响行为的结果。外控型的人则认为人们不管怎么努力都无关大局,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左右或控制自己行为的结果。
自卑与自信。
自卑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而悲观、惭愧、羞怯等复杂情感。过度的自卑会使人脱离现实,造成生活适应困难、阻碍人格健康发展。而自信会鼓舞一个人的行为,它会影响人们对任务选择、付出努力的多少、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等。
乐观与悲观。
看见半杯水时,有的人觉得有水喝,而有的人觉得不够喝。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我们处事心态不同。乐观与悲观的产生源自矛盾和压力,矛盾无时不有,压力无时不在。因此,我们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压力。
冲击与防御。
在我们的心里,有一种类似于隐身的东西,我们不知不觉地在使用。但是,我们更多地用它来骗自己,让我们自己不能看到自己的内心。经典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内心的冲突是心理活动的核心,为了适应这些冲突,自我发展出防御机制,它的作用是减少冲突、减低紧张、保持内心平衡、调节自尊,并对于应对焦虑有重要作用。
孤独与充实。
一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都会经历孤独,是孤独着孤独,还是充实地孤独,这是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能够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不觉得孤单;在冷清的时候,不觉得寂寞;在空闲的时候,不觉得无所事事,这些所靠的正是内心的丰富与充实。
真诚与虚伪。
真诚与虚伪不仅是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性格特点,也是一个人对待自己内心的特点,读后感《心理学读后感》。然而,真诚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当一个人选择虚伪时,就是人在软弱的时候用来保护自己的方式。如果我们能真诚,我们就能把握住实在的自己,就能感到一种满足和愉快。
自私与利他。
自私是指人以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行为。而利他行为则是指毫无回收报酬的前提下,表现出志愿去帮助他人的一种行为,完全没有个人的意图在里面的。
热情与冷漠。
热情和冷漠,所体现出的含义和境界大相迥异。热情往往与乐善好施、周到服务相关联,冷漠却总是与事不关己、拒绝提供帮助相提并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经营”自己的感情,他们都希望把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的,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受到伤害,导致社会中的人越来越冷漠。
狭隘与宽容。
宽容是一种心理能力,而狭隘是一种心理残疾。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可以看到宽容和狭隘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宽容可以表现在接受他人有和自己的不同的行为。我们知道只关心自己是一种狭隘,而不知道只关心自己所爱的某些人、某些群体也是另一种狭隘。因此,我们需要用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我们身边出现的人。
责任与逃避。
没有谁能够逃脱自己的角色去当人纯粹的观众,每一个人都必须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这种种角色的背后就是我们的责任。责任是个体经过认知、判断之后采取的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与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是我们无法逃避,必须面对的责任。
安全与风险。
安全感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可能导致精神障碍。安全总是相对的,风险总是绝对的,做任何事情,风险都会存在。我们需要以沉着的心态去应对风险,克服犹豫,坚定果断,让风险化险为夷。
压力与冲突。
压力是在当事有发觉到环境刺激超过自身应付能力时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全身性反应。而冲突也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心理现象,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并成为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封闭与开放。
人们在受到某种刺激时,会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不同有表现方式。一种是封闭,由于某种刺激造成的伤害导致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从而导致焦虑、妄想等现象的出现;另一种上开放,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向美好的一方面想。
从众与独立。
从众与独立是行为的表现与结果,个人在自己没有信心、缺乏知识或不占优势的领域内,往往更容易从众;在自己有信心、有知识或者占有优势的领域内,更容易表现出独立性。总之,从众与独立都是一个正常的人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迷茫与信念。
人类面前的路却永远是未知,我们的心灵也不时的萦绕在无知、无奈与恐惧之是,迷信的想法与行为也正是产生于人尖的无知和无奈之中。这时,信念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信念,人类将无以生存。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人们所面对有事情都是多方面的,人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命运,只要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向好的一方面想,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的美好、幸福。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九
我们曾为三角函数、二次方程、椭圆、双曲线犯头疼,皮亚杰认为那是从具体运算转换到形式运算;我们曾为某个人心动、为爱不顾一切,斯滕伯格认为那是浪漫的爱,只有亲密和激情没有承诺;我们曾做过很多梦,毕业时不知何去何从,埃里克森认为那是处在同一性危机中,尝试着体验不同的角色。原来那些忧伤、痛苦和喜悦事出有因,并非只有你一人承受。从学术的角度看待青春期,多一些理性的认识,不亦乐乎!
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生理、认知、社会情绪。生理是心理的基础;认知即加工信息,包括感知、记忆、语言、思维、智力;社会情绪包括情绪、人格、社会关系。本书第一部分介绍经典发展理论后,阐述了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基础,第二部分介绍认知和社会情绪的发展,第三部分介绍影响青少年发展的环境,第四部分介绍青少年发展的'问题,逻辑相当清楚。人的一生主要分为胎儿、婴儿、童年、青少年、成年,本书只在青少年阶段做文章,面面俱到,事例丰富,译笔晓畅明白,十分难得。由于文化差异,本书在性、学校教育、青少年问题方面援引的数据恐怕与国内相去甚远,需深思慎取。
不得不说,人民邮电出版社、新曲线公司在伪心理学泛滥的当今,引进西方经典教材以正视听,真是业界良心!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十
读之前看书评说不够深入。
不过对于我这种权当消遣的门外汉来看还是很合适的。
作者最后说得对,千万不要对号入座,中间一度看得我很惶恐,感觉自己有轻微的强迫症和偏执型人格,还有……看来人性的复杂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看完这本书,似乎也明白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xxy染色体。上天能不公到什么程度呢?不是生来残疾,不是阶级差异,而是生来注定你成为恶人的可能性就要比别人大的多,于是被歧视,被抓捕,大自然应用在社会的优胜劣汰并没有丝毫改变。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十一
儿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为了更好的从事幼儿教育,我选读了《幼儿心理学》这本书。以前学习《幼儿心理学》时,不够深入理解。通过暑期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在谈谈我与书本的学习及体会吧!
幼儿心理就是研究幼儿的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的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初步了解,我觉得了解幼儿的心理是必要的,甚至觉得幼儿的心理也是很复杂的。的确,当你真的想去接触幼儿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很多现象其实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有时觉得很想知道“为什么”。如果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就难以更好的与孩子在一起,要教育孩子,首先就应该了解他们。
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不能将他们看成小大人。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而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理解与认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环境的意义十分重要,我们要重视并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能使其很好发展的机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小朋友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通过学习和阅读,我深深感知到,幼儿期是性格特征和改变显露的最初阶段。环境因素能够影响着他们个性特征的形成和改变。幼儿的个性特征也影响着他们自身在各种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并影响着他们与周围人的交往。作为老师的我们应有意识的创设良好,适宜的环境条件,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我们作为启蒙老师最应该注重的方面,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教育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十二
一本优秀的书籍总是可以带给我启发,让我学到很多!阅读这本书,其实是我第一次接触博弈论,对于一个初学者我来说,这虽然有些困难但是我对它非常感兴趣。什么是博弈呢?根据我的理解和书上的解释,我认为博弈就是一种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胜算的一种方法。
读完了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囚徒困境”。两个罪犯究竟该如何选择呢?也许,他们对彼此十分信任,谁也不会说出对方的罪行,那么对于这个团体来说,这是最有益的,可是人们往往不会这么去想。大多数的人,在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会选择出卖对方。
在这本书中,这确实是对你最有益的。但是,大多数人的决定并不是因为想到了书中的方法,而是出于一种心理——我不相信他(她)会不告发我,我才不能让你得意,于是,问这个问题的警察达到了他最初的目标。我很佩服能想出这个方法的人,他对人的心理很了解,能成功帮助到大多数警察或是其他的需要用这个问题达到某种目的的人。
在书中呢,还提到了一个数字小游戏——,两个人依次按顺序从1——20数数,一次能说1个或者2个数字,谁先数到20谁就胜利,以前有一节数学课,我们就玩儿过这个游戏,但是我们当时并没有仔细思考,再来一看,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游戏。这道题的方法是逆向归纳法,有些时候,一道题目,一件事情可以反过来思考哦。
尽管接触博弈论的时间不长,但我却对此有了浓厚的兴趣,它的作用之大,用途广,让我深有体会。我相信,在我们以后踏入社会后,它一定会带给我们巨大的帮助。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十三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翻阅书中的案例时,我的脑海中时不时浮现不同孩子的影子:
一、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并且多次得到父母的“空头支票”(父母许诺却不兑现),日积月累,导致孩子彻底对父母失去信心,从此再无信任,甚至把这种失落、孤独转化成对父母的敌视。
二、父母非常关注、重视自己的.孩子,替孩子做各种决定,过度的掌控导致孩子没有自主意识,书中举出一个诙谐的例子:网络上出现4岁多的小女孩在吃完饭之后问爸爸,“爸爸,我吃饱了没有”,幼儿期可爱天真的童言,如果作为家长不引导孩子自己思考、选择和决定,那么可能孩子永远不敢自信地做出选择。正如书中所述:父母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不是说对孩子不管不顾,而是要在理解孩子内心的基础上,帮孩子分析问题,最终让孩子决定怎么做。
三、突然间的家庭变故——死亡,总会给孩子造成沉重地打击,让孩子无法走出这样的阴霾,家长怎样告诉、引导孩子,让孩子勇敢面对至关重要,本书中详细介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家长该如何与孩子沟通至亲死亡问题。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经常出现:老师,我们家孩子从小胆小、不自信;我家孩子总磨蹭;我家孩子不如谁谁谁等言论。在书中作者介绍了家长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处理与解决。
作为一名幼儿的家长,我很庆幸阅读了这本书。读了这本书,给人以心灵的洗礼,让周围的浮躁归于安详。接纳孩子,接纳自己,学会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从自己的言行上反思孩子的行为状态,学会观察、了解孩子。学习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儿童沟通心理学》是一本简单易懂的读物,结合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孩子出现这样行为的原因,以及作为家长应该如何面对、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本书看似简单易懂,却蕴含了深刻的家庭教育哲学。所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需要的家长解决困惑,让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更愉快、有效。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十四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我所学到的包括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各个时期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也对自己的气质,性格,情绪特征等方面有了更深一步了解和认识。同时,我也结合已有的经验,加深了对发展心理学的理解。
每个婴儿都需要建立对母亲的依恋。国外有项实验,在一个用铁丝做成的猴子上套一个奶瓶,然后再拿一个毛茸茸的猴子玩具放在一个刚出生的猴子旁边,实验证明,这个猴子除了饿了会爬到铁丝做成的猴子身上喝奶,平时一直依偎在玩具猴子的身边,因为玩具猴子更具有母猴子的身体特征。由此可见,母亲亲自养育孩子是很有必要的。现在很多孩子都是保姆或者奶奶辈带大的,因而为孩子的性格缺陷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直面孩子青春期的躁动。很多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情绪波动大,有的出现了“早恋”,家长和老师都会觉得头疼。这也是人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面对情绪波动大,反叛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不能“硬碰硬”,要多理解,多体谅,要和孩子建立朋友式的和谐关系,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早恋”其实和孩子的性发育有关。我们要和孩子直面性发育的问题,要注意引导孩子,把旺盛的精力转移到学习和体育运动上来。如果学习不好的孩子,可以把注意力引导到其他兴趣爱好上来。假设孩子真有“早恋”现象,家长最多的应该是给予理解的态度,同时要教育孩子从一生幸福的角度看问题,必要的时候还应该告诉孩子一些避孕的方法,但是要注意“告诉”的方式。
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一本好书需要反复读。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奇葩心理学读后感篇十五
记得当年看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有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是的,每个人都关心的是跟自己有关的事情,而焦虑是因为我们太关注外在了,而忘了往内寻找。
曾经我是个焦虑患者。非常焦虑。总害怕赶不上,却也说不清赶不上什么。害怕自己成为人群中落后的那一个。我感觉迷茫却也不知道该干点儿什么改变现状,我总是不安却找不到方式安慰自己的'不安。持续性的情绪低落。事情是什么时候发生转变的呢?大概是因为我发生我身边有一个人,从来不骄不躁,按部就班的做自己的事情,脾气温和,慢条斯理。你跟他交流,跟着他的节奏,一个心就会慢慢安定下来。接着是跟着他健身,心态的变化。然后我捡起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看书看电影写东西,内心安稳,慢慢的我的焦虑就不消失无踪了。
坚持看书是我这个内向患者保持交流的最好方式,也是让我内心保持充盈不觉空虚的最好方式。而看电影是让我富有想象力的有力途径。感谢书籍、电影还有他陪伴我度过焦虑、脾气暴躁的日子。
我看这本《焦虑心理学》的时候,里面的故事总是让我想到曾几何时的自己。通俗易懂。后面给的缓解焦虑的tips也很实用。作为一本基础的心理学读物是合格的。但是没有在其中看到太多的饱满的理论基础,而这部分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所以,总体来说给三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