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专业17篇)
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拓宽自己的人际交往圈。终身学习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保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保持学习的热情。资深职场人士分享了一些实用的总结写作技巧,快来看看吧。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篇一
时间: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背景。
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以来,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各条战线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加速构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党的建设、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大加强。文化、科技、教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军队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国防更加巩固。外交工作成绩卓著,国际地位日益提高。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回顾过去的五年,展望未来的五年,对于中国的改革、发展与稳定至关重要。
内容:
会议重点。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农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经验。
坚持十条方针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
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会议内容。
全会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同时抓紧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要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继续完善所有制结构,在积极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的发展。要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市场设施建设,健全市场法规,维护市场秩序。
全会认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高度评价农村改革二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创造的丰富经验。一致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大变化。这场伟大变革,带动和促进了国家的全面改革,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村改革的成功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牢牢掌握邓小平理论这一强大思想武器。
农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经验。
坚持十条方针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
影响:
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的形成,标志着全党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自觉性更高了。
新旧农村对比:
1)旧农村。
新农村:
相关报告:
总结:
这次会议在经过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认真讨论,集思广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一次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的重要会议,对于开创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对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对于实现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篇二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发布,《决定》指出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篇三
道路决定命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按照党的十八大为我国政治发展道路与政治体制改革描绘的宏伟蓝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民主的定义是什么?从大出发,是国家安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民的诉求得以实现。从小出发,则是百姓希望自己能够的声音能够传到当地政府,不平得以申诉,不公得以解决。官员能够主动接地气,走进大家小户,俯下身去,把人民最想做的落到实处。今年以来,我们清楚的看到政府所做的各方面努力。
各个阶层的声音汇成一条河流,唱出和谐的韵律。今年两会的召开,使我们看到了中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决心。60年来首次根据城乡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产生的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庄严行使权力,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党政领导干部的比例比上届下降了6.93%,来自基层的工农代表比上届提高了5.18%。代表结构的优化,更好地体现了人大代表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更多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将基层声音带到国家最高议政殿堂,让两会更加接地气。
民生话题广为关注,打造最强民主好声音。生态环境治理、针对“银色浪潮”的措施、医改、社保、教育公平等都是广泛聚焦的热点。人民开通微博,纷纷表达话语权,通过努力让p.m2.5进入政府,让“一位市长一个蓝图”的做法消弭,抵制高考“候鸟”、体改加分,实现农村医疗到户、医院药品无差价措施,让每个人享受民主公平的光辉。
反腐行动进入深水区、攻坚区,为保证民主权力清除道路障碍。今年的百姓感悟最深的莫过于最强反腐力度,今年可谓是“最强反腐年”。反腐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人民的声音能够得到有效实施,人民对当代政府能够树立强大的自信心,相信它能够最大化地代表群众的利益。从李春城落马的第一把火燃烧起,不断地有高官浮出,反腐的喇叭一声比一声嘹亮,从刘铁男到近期的廖少华,从陈雪明到季建业,这些大小官员的落马都展示政府为保证民主清扫道路的决心。
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收尾。在全国的期盼下,人民迫切的期盼这次改革能够注入更新的空气。这次的改革必须以民生为主题,以发展为标准,以政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解决发展的矛盾与问题,让全国所有人民都参与进来,共同抒写“中国式民主”的锦绣篇章,让改革事半功倍,破浪前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篇四
如何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共16个部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是指导中国改革发展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本社从21日起开设“新华社信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专栏,对《决定》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进行解读。(编者按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篇五
专家:制度化了地方改革创新才不是“一阵风”
2013年12月02日07: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广州网上发布行政权力清单‛、‚陕西高陵官员上电视晒房‛、‚安徽宿州书记市长带头登报承诺杜绝红包‛……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地兴起了一波新的廉政改革尝试。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被公开报道的17条地方改革新尝试中,廉政方面的有11条,占到六成以上。此外有4地推出户籍制度改革举措,两地作出信访制度改革。
目前廉政的新探索,包括广东、河南、广西、陕西、安徽、浙江、青海、湖南8个省份,涵盖政务公开、官员财产信息公开、严管三公经费、舆论监督、公共服务领域向社会开放等内容。
其中,最‚多管齐下‛的当属广东。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第二天,广东省纪委重申‚公务通信不得挟带贺卡‛,9天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发文要求铁路建设融资向社会投资者开放。
创新,不只是省级自上而下的。11月20日,佛山市引入第三方评估新闻发布工作;紧接着的21日,广州市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各部门网站,开通了‚广州市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专栏。这个专栏里公布了包含387项行政审批职权、3138项行政处罚职权的‚行政权力清单‛,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周志忍表示,在约束政府部门的自由裁量权方面,广州的尝试并非全国首创。
系统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一览表(草案)》,‚避免了同案不同罚的现象发生‛。
最有‚服务精神‛的,当属广西多部门陆续废除‚学习不对外办公‛制度这一条新举措。
走向更公开的不只广东、广西,还有湖南的纪检部门。
一些廉政举措,则被专家指出了不足之处。
对于安徽宿州书记、市长带头登报拒绝红包的举措,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王文章认为,当地领导的‚道德示范意义大过推广价值‛。
电视晒官员财产,能推广吗。
手‚被问得直冒汗‛的情况。
而陕西高陵县的做法告诉人们,电视不只可以用来‚问政‛,还可以用来‚晒房‛。11月11日,高陵县纪委下发通知,全县19名党政‚一把手‛依次在电视、网络上,面向全县30万人,介绍廉洁自律及配偶子女基本情况。同时,监督投诉热线也被公布,群众可以监督和举报。
‚此举完全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何增科表示,‚会议中也提出,对新起任的领导干部个人事项信息公开进行试点‛。
早在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就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首批55名官员进行财产申报试点。
但从阿勒泰到之后陆陆续续试点的浙江慈溪、湖南浏阳、宁夏银川和青铜峡,虽然各地具体操作有较大差异,但结果却非常相似——未能继续推广。
但学者们也指出了电视‚晒房‛的局限性。
‚与国外采用官员填写公用报表的方式相比,电视公开官员的信息是否真实、全面,观众无法核查,老百姓没办法拿着视频去查。‛周志忍说。
周志忍还提出,‚涉及人数少‛也是电视公开官员财产信息的局限性。
学者们认为,‚电视公开官员财产信息‛的方式并不能普遍适用。
—3—。
王文章则质疑,电视公开只是‚作秀而已‛。
‚如果没有制度化,就几个官员公布财产的话,那有多少意义?老百姓见多了试点,也很可能不相信。‛王文章说。
网络严控‚三公经费‛,能持久吗。
同样,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人们才再次关注浙江乐清市的‚三公网络监督平台‛。从今年8月以来,这个平台包含的是该市‚三公‛——公务接待、公费外出、公车节假日报备和运行定位的申报、审核、审批、监督,每个干部都要报上菜单、账目明细。它还和公车的gps定位系统相连,是否违规用车,也随时可查。
何增科认为,举措的意义在于‚它给官员发出了信号,起到了威慑作用,提供了监督官员的一个新渠道‛。
王文章还表示,‚三公‛信息公开得有一个前提——‚公开得要彻底、细致、具体化‛。
‚现在有的政府部门采取比较模糊的方法,只给出大概数,老百姓不知道三公经费具体怎么花的。而像乐清这样,把每天的吃喝、几个人参与,都发到网上,方便群众更好监督‛。
周志忍则明确表态,‚我不认为这套制度能持久。‛。
设想一个举措就能遏制腐败到什么程度,公开总比不公开好。‛。
周志忍介绍,5年前,内蒙古某县也在搞‚三公‛经费改革,他认识其中一名领导。‚改革初始一两个月,大家都觉得如释重负,没有必要迎来送往,喝酒接待‛。但三四个月后,就出现问题了,‚由于不接待,很多职能部门不愿意来,就没有人缘、人气和关系,一些额外资金和项目审批就批不下来‛。
‚就这样坚持了一年,最后县常委开会说:‘这一年损失比较大,我们要加大接待力度,把损失补回来’,于是,马上恢复得比过去更加厉害。‛周志忍说。
制度化了,地方改革创新才不是‚一阵风‛。
学者们在受访时表示,‚三公‛信息公开、官员财产信息公开的方向是正确的,地方也进行了不少‚大胆的尝试‛,而下一步就是‚制度化‛。
周志忍认为,现在‚三公‛经费公开问题在于‚是靠一阵风‛。‚有些地方抽一包烟都公布,有些就马马虎虎,最后往往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坚持不下去了‛。
因此,学者普遍认为,公开‚三公‛经费应该走向法治。
‚有了由下至上的探索之后,应该由上至下出台具体实施政策,明文规定统一模板,分级别公开,公开哪些信息,隐瞒信息受到什么处罚等等,才能真正走向落实。‛周志忍说。
‚首先政府得有决心,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还应建立健全《预算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的配合机制,明确规定‘三公’经费必须公开。‛王文章说。
—6—。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篇六
【报告摘要】。
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公报解读】。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是在公报中第一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央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念,其核心内涵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具体包括强化执政党领导地位,进一步建设人民民主和以法治为基础建立规范的国家治理体系等目标,其中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水平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治理是这次公报中的一个新的亮点、新的突破。国家治理一是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人民也是社会的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一个方面的角色,都是主体之一,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二是渠道多元,治理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甚至可以从中间向上、向下延伸开来、铺展开来,治理也表明了方式的变化;三是治理要现代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综上所述,这一总目标表明,中国35年来的改革开放,领域不断拓展,程度不断加深,层次不断提升,统筹社会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中国改革包含新的目标、进入新的阶段、达到新的高度的根本标志。
[意义]。
国家治理体系是由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治理方略构成的,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统筹各个领域的治理,使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社会的、历史的,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着时代的内涵和要求。当代中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微言微语】。
国家治理不仅是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还包括正确处理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公民间的关系以及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是全面有效协调社会关系的概念,涉及如何进行更好的权力配置、提高政府自身的管理水平等方面。
【报告摘要】。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报告解读】。
公报中关于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上述表述,绝大多数之前都提过,有的出现在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里;有的出现在中纪委全会的会议通报中。但是,将上述内容“整合”到一个文件的一个段落中,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还是第一次。这些内容实质上讲的都是“权力”,监督权力是反腐的核心和关键。公报把跟“权力”有关的内容整合到一起,体现出的是对权力监督的重视。
一、向服务转型政府要把伸长的手缩回来。
公报中提到“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胡税根认为,现阶段存在的最大弊病就是政府的手太长,没有厘清市场与政府各自发挥作用的边界。
首先,是政府对市场仍然有过多干预,设置了过多的行政壁垒。比如在能源、基础设施、金融等关键领域的准入门槛还是偏高,民资很难进入。“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说了几年了,但其实并没有很好落实。
其次,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当市场遇到问题,政府更多地是用行政手段、财政手段来解决问题,尽可能用经济手段来调节。典型的问题就是对房价的调控,采用了像限购令、国十条等等调控措施,但从目前看来效果并不理想。
再次,就是对国有企业还有太多保护,对民企来说竞争环境不够公平公正。目前,我们国家的银行存贷款利率差达到了3%左右,很多国家通过市场化调节这个数字仅为1%。这样一来,实际上是剥夺了储户的利益,也加重了企业和社会的负担。
所以,在新一轮的改革中,政府要把伸太长的手缩回来,进一步简政放权,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让市场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需要给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除了清理审批事项,还要降低行业的准入门槛,并通过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规范审批收费等工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激发社会的创业热情,增强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各种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二、简政放权行政审批改革是突破口。
政府转型离不开简政放权,行政审批改革是突破口。有了行政许可,就有了权力寻租的空间,行政许可越多,权力寻租的空间就越大,也便有了腐败。通过减少审批事项,不仅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还把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
虽然从表面上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只是减少在经济领域的干预,但其实它是以一种制度重构的方式,在制约政府的权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建立公信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政府在提高时效、降低收费的同时要警惕一点,所有这些改革必须合法合规,不能越过市场和法制的边界。中央或者地方能够在新一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建立三张清单——权力清单、职能清单、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哪些是必要的审批条件,哪些是前置条件,都统一规范地列出来,不要像过去那样因为一些潜藏的利益问题把流程和环节遮着掩着。
【报告摘要】。
全会公报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报告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公众期待的政治体制改革、反腐倡廉、收入分配、社保就业和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做了部署和安排,从政治体制改革来看,最重要的还是围绕规范各方面的权力运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围绕着这样的目标进行多个方面的制度建设。这些方面必然会使未来我们国家的治理向着更加科学、民主、透明的方向来发展。
现在腐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是能够威胁党和国家的一个敌人。从三中全会公报来看,要在权力上做文章,让它在阳光下运行,把它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制度问题,因为反腐败问题是有几个阶段的,过去我们是战争时代,因为当时也不可能有太大的腐败,在革命根据地也有腐败的现象,那就是大家发现问题,举报,那就很快地查明了。后来我们进入社会主义时期,过去搞的是运动式的防腐败,效果就不太好。现在我们要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制度防腐。三中全会非常强调制度建设,我想反腐倡廉上最大的一个部署也是用制度来防腐败。因为运动是一波一波的,不是很常规的,有点难以持续,用制度反腐,那就常态化了,而且是程序化的,非常科学。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攻坚期、反腐治标关键期和公众舆情关切期,反腐败从撇清发展的寻租经济“水分”,滤掉社会的奢靡风气“糖分”,减少改革的利益冲突“戏份”等方面体现并仍将体现出经济治理、政治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多功能”
在接下来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不论是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是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都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必须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这些是三中全会给反腐败的“任务包”,也是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增长点。
【重要意义】。
首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也使转变政府职能和改革行政体制的要求更加突出,但政府“越位”现象仍时有所见。有的地方政府不仅主导资源配置,出面招商引资,而且对微观经济活动不断干预。
其次,加快社会分配制度的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核心内容之一,但要打破现存的利益格局又是很难的。有些和公权力最近的社会群体,不仅在“分蛋糕”时要拿到最大的一块,还要想方设法把别人手中的“蛋糕”也切下一块来。分配制度改革长期徘徊,不能不说与既得利益群体的阻碍分不开。
再次,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和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但随着党和政府民生投入的不断增加,作为资金和资源密集的民生领域,已经成为腐败的高发区。一些基层权力部门的工作人员,贪污、挪用各种转移支付款项,使党的惠民政策落不到实处,已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动向性问题。最后,公权力不仅包括决策权和执行权,还包括监督权和执法权。但有些执法部门对于有利可图的事争相管,无利可图或棘手的事互相推,甚至收受好处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微言微语】“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需要实在体制机制变革,切切实实的公民参与。譬如官员财产公示等举措,便是规范公权力不能绕过的一环。现在,公权力需要规范,在党内已达成共识,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共识达成之后,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行动,这将考验党和政府“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伤的勇气”。
针对各界热议的国企改革,全会明确,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报告解读】。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正是因为活力不足影响了国企控制力和影响了的增强,下一步,将在增强创新能力等方面着力提升。”
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绝不是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民营化最终消灭国有企业,也不是仅仅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立激励机制以追求国有资产自身发展壮大,而是如何建立有效的制度基础保证国有经济追求“国家使命导向”的发展。
当下的国有企业改革只停留在对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的整体认识阶段,而还没有细化到基于国有经济功能定位而对每家国有企业使命进行界定、进而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具体操作阶段,这难以实现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目标。
由于国有企业使命存在矛盾,才引起了这些年国有企业行为出现偏差,一方面在传统制造业中过量的国有资本不断制造新的过剩产能,形成对非公资本的挤出;另一方面,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改善民生、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领域中,国有资本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意义]。
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的基础上,也必须改革国企领导人管理体制。
推进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从“集中统一”向“分层分类”转变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一是有利于推进大型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促进董事会作用的有效发挥,对理顺国资监管部门、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解决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国有企业领导人企业家属性的矛盾,对于理论界一直呼吁的建立真正意义的国有企业职业经理市场、培育一大批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进而促进国有企业效率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提高了党管干部的科学化水平,缩小了党组织部门直接管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幅度,有利于在机制上保证选择优秀专业人才担任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实现;四是实现了行政激励约束和市场激励约束的协同统一,有利于调动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发展。
【微言微语】。
国企的定位未变,国企改革只在机制层面而非体制层面改革。
公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报告解读】。
从公报内容表述看,非公有制经济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这次提出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很有新意,许多创新是民营经济取得的,包括技术研发,所以要调动这些活力和创造力。另外公报里第一次提出来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就是说,以后国有的里面可能也有民营的股份。
一个方面是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们既强调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也强调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实际上强调的是共同发展,让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发挥自己不同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应当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立起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应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平等参与竞争,在此基础上是可以实现融合的,股份制就是一种混合所有制。
公报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两层含义,一是宏观层面,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拥有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合资、合作经济,而在中国就是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在微观层次,混合所有制是指在一个企业中,产权主体多元化,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提法,是十八大报告里面没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可能把二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更大的优势。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创新能力确实会明显增强。
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前提,这个前提实现不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会面临困境。公报中提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同时也是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的必要条件。
[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体制改革首先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推进的,而经济体制改革就涉及基本经济制度。各个国家由于国情和发展的路径不一样,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是不一样的。紧密围绕着自己的国情、自己发展道路的特点,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样的主体、这样的所有制基础,强调要坚持和完善。
[意义]。
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间投资,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激发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利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和谐。
【微言微语】。
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前提,这个前提实现不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会面临困境。
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报告解读】[分析及意义]。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目前还受到诸多制约限制,如何建立起一个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自由流转市场非常重要,只有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同权”要素市场平等化,才能真正的流转。未来应该允许农村集体宅基地使用权自由转让、抵押和出租。还应该允许农民住房的买卖、抵押和出租。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入市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但前提是须明确产权主体及权益分配机制,防止公权力侵占。
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为新型城镇化进程找出了一条路,是促进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也为下一步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激发农民积极性传递了重要信号。
城乡一体化发展从正面角度破解了很多难题,包括农民如何进入城市、社会福利、城乡两张皮和二元体制发展。这是个非常巧妙的提法,治理层次的提法破解了很多问题,也为未来政策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如何改革身份制度问题,让乡下人更好地融入城市,让城里人更好地去乡下投资。
【报告摘要】。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报告解读】[变化]。
此次全会将财税问题单独放在一段,而不是像金融、企业改革等只是提了几句,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超出了过去历届全会。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亮点]其一,在财政的重要性上,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考量,是一个新提法。
其二,公报提到了要建立科学的财税体制。这一方面要反映中国实际情况;一方面还要反映国际通行做法。其三,提到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权力和责任要进行明确,并要有法制保障。
其四,全会讲到要做到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当前不少事权集中在地方政府,民生改革、教育改革、城乡一体化改革等任务繁重。但同时却没有相匹配的财权,一些基层政府甚至绝大多数财力都是靠转移支付。为此,现在就是要厘清事权和财权,做到有事做就有钱来保障。
[改革税制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分析及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行政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今年3月新一届政府履新以来,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撬动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截至目前,已分四批取消、下放了3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
三中全会公报对此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同时,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特别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而且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而宏观调控和政府治理,都是市场体系的两个最重要的“支点”。
[综合分析]。
财政问题,实质是公共资源配置体系与机制的问题。财税改革密切联系战略和全局。在我国经济仍具黄金发展期特征的同时,要看到伴随而来的矛盾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一方面,在财政方面,省以下体制一直未进入真正的分税制状态,基层财政困难、大量隐性负债和短期行为明显的“土地财政”偏颇,引起广泛诟病,为化解矛盾、真正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服务又好又快发展,强调财政体制的扁平化、县级财力保障、地方税体系建设、转移支付改进、预算的透明、规范和民主化、法治化都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现实生活正在呼唤新的一轮价、税、财配套改革。在我国一般商品价格已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当前,资源产品价格、不动产价格等方面仍存在着严重的比价关系不能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扭曲问题,愈益形成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最突出的例子是社会再生产“命脉”层面“从煤到电”的配置机制扭曲,比价关系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不能有效形成产业上、中、下游全程各相关主体的节电、节能、降耗、低碳发展的内在激励。
除此之外,从资源开发到社会总产品分配中的重要制度——地方税体系和地方政府阳光融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省以下财政分税制迟迟不能落实,成为政府职能转换、行为优化方面的明显障碍,基层财政困难、地方大量隐性负债、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等为人们所诟病的问题,都与此有关。
【报告摘要】。
与此前多用“创新社会管理”相比,此次会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报告解读】。
在国家行政学院社会管理学部副主任马庆钰看来,相较于管理,治理倾向于强调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公共事务,一字之差,代表执政党一种执政理念的转变。
[原因]。
落实建设和谐社会的两方面的要求,制度设计在顶层,政策执行在基层,对策出台在顶层,问题爆发在基层,十八届三中全会为这两方面的改革提出了纲领,政策最终是否能较好落实却在基层政府。
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老年人社会保障、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妇女权益保障等社会保障事务办理均在基层政府,征地、拆迁、物业管理、企业改制、医患纠纷、劳资纠纷、污染纠纷、借贷纠纷、外地人和本地人的纠纷等突出社会矛盾的爆发、解决也在基层政府,基层政府在改善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微言微语】。
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到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再到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报告摘要】。
公报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报告解读】。
公报共提到11次“公平”,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体制改革中共提到2次“公平”,表明中央对社会事业公平性的重视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决心。
维护社会公平、恪守分配正义并让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是文明社会应当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当不同阶层的福利诉求存在差异甚至冲突时,应通过对话、协商来增进福利共识,并由立法机关来决定。
我国已确立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保制度框架,强调的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共担责任,既非劫富济贫式的制度安排,亦非滋生懒惰型的平均主义,而是在激励劳动、合理分享、互助共济的条件下,让低收入或困难群体也能有尊严地生活下去,同时又让富人感到没有被剥夺。
公平的社保制度应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普惠性。不是某一群体的专利,而是全民的福利,是共享式的制度安排。二是统一性。愈是统一的社保制度愈是能公平地惠及全民。三是可持续性。即能够持续地让人民感到一年比一年好而不是起伏波折甚至遭遇危机。在三要素中,前两个解决的是当代人的横向公平问题,后一个解决的是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问题。
[存在不足]。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特别注重公平的两个内涵。首先是权利的公平,即每个人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有相应的制度。其次是有公平的标准,在制度内,缴费标准,待遇标准全部实现合理的统一,做到“用一把尺子去度量”。
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申论重量级装备:十八大精彩语录。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篇七
召开时间:1988年9月26日—30日在北京举行。
关键词: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深化改革;
中心议题:全会确定,把明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为了创造理顺价格的条件,为了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协调地发展,必须在坚持改革、开放总方向的前提下,认真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治理经济环境,主要是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整顿经济秩序,就是要整顿目前经济生活中特别是流通领域中出现的各种混乱现象。在这两方面都要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必须同加强和改善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必须同努力增加农副产品、适销的轻纺产品以及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有效供给结合起来。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是长期要注意的大问题,最要紧的是明后两年一定要抓出成效。明年价格改革的步子较小,务必确保明年的物价上涨幅度明显低于今年,明年一切工作都要服从这一点。
背景:十三届二中全会以来的半年中,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多次讨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最近,又为此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认为,中国正处在新旧体制的转换时期。不理顺价格就谈不上真正确立新经济体制的基础,但深化改革又不仅仅是一个价格改革问题,而是多方面的综合改革。为了创造理顺价格的条件,把改革的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改革的方向必须坚定不移,步骤和方法应当审时度势,力求稳妥。
意义:在我国改革关键时刻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在总结经验,正确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一系列果断措施,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心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统揽全局,把更大的精力集中到加快改革上来。当前要紧紧抓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和金融、财税、计划、投资、外贸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制定具体方案,采取实际步骤,取得新的突破。
主要内容: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
背景:
国内:在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各方面的工作都打开了新的局面。国民经济蓬勃发展,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其他各项事业也有新的成就。
国际:东西方对抗结束,世界有可能出现比较长的和平时期,特别是中国同邻国的关系进一步得到改善,有利于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和技术。亚太地区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中国也是有利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篇八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在为期4天的会议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深刻剖析中国社会以及国内外环境的情况下,做出了包括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强对外开放的决定。一系列政策务实惠民,为中国近几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让人倍感鼓舞。作为一名中共党员,面对党和国家作出的一系列努力,我也倍感时不我待,充满了使命感与责任感。
作为奋斗在教学一线的一名中共产党员,我时刻等待着祖国的召唤。我也时刻在想,我究竟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些什么?!在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在他的《少年中国说》中提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今天重读文章,才明白自己肩头责任的重大,结合国家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解决一考定终身和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等一系列决议。我对自己的责任与工作更加清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们更需率先垂范,做课堂改革的先行者和表率,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新形势,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我们敢于迎难而上!我们敢于啃硬骨头!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篇九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近5000字,全面回答了深化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调动起各个方面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学生必须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总体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三、改革重点。
(一)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二)设立两大机构。
/10。
1、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统筹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第一,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改革,每一次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因此,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
第二,建立高层次、有权威的改革协调机制和工作机构。这是在改革的关键时期攻坚克难的重要举措。
2、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家安全部的职责是不一样的,也可以理解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国家安全部的上级部门,它把公安、武警、司法、国家安全部、解放军总参二部三部、总政的联络部、外交部、外宣办等部门,全部揉并在一起,成立一个大的国家安全委员会。
目前,世界上设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还有美国、巴西、智利、南非、土耳其、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其职能是负责协调涉及国家安全、外交的重大战略政策,同时向国家元首提供涉及国家安全的建议,是跨部的协调机构,其成员来自军事、外交、情报、执法等事涉国家安全的机构高层。
四、改革要点。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共同发展。
全会公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个方面是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们既强调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也强调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实际上强调的是共同发展,让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发挥自己不同的作用。
(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1、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10。
4、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改善和加强政府管理,关键是要在搞活微观经济的基础上搞好宏观管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治理能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效能,建设现代政府。
1、要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我们最大限度地放权,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这次转变职能,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
2、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经济领域简政放权的同时,我们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职责必须加强。
3、要优化必要的行政审批程序。政府转型要有个过程,不该审批的不再审批,该审批的则要把关审好。由于多种原因,像钢铁、水泥等行业上项目都是需要审批的,但多年来恰恰没有管住管好,以致造成产能严重过剩。相比之下,家电、服装等行业早已走上市场化轨道,不用政府审批,靠市场优胜劣汰,没有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4、要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转变职能、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后,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管宏观,管好那些最该管的事。
5、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本身就是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政府职能,推动改革发展,建设现代政府。
1、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这不仅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从源头上反腐倡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措施。
/10。
2、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是各级政府间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划分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形式,一般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力补助。
3、积极稳妥推进税制改革。要按照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和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继续做好各项税制改革工作。
4、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益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的分配作用,推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决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决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开放型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要素、商品与服务在不同国家之间自由流动,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的国家必须尽可能充分地参加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建立健全适合开放型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组织机构和法律法规,涵盖组织体制、程序体制、管理体制以及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
(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基层民主。
3、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健全重大问题决策前协商的制度。
/10。
(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1、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2、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着力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着力纠正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3、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九)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十一)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1、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3、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
5、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十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0。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2、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3、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5、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十三)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有偿使用。
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3、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1、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依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
2、健全完善文职人员制度。完善兵役制度、士官制度、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配套政策。
3、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法规制度。
4、健全军费管理制度,建立需求牵引规划、规划主导资源配置机制。
(十五)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打破干部部门化。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10五、七大新意。
(一)改革总目标的设置上。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间表。
(二)对市场角色的全新定位。
公报中,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更加强调市场作为资源主要分配者的地位,其中隐含的强调信号是,政府应该习惯于做市场仲裁者的地位,习惯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担当主要供应者的作用,为民生托底。除非市场失灵,政府理应管住“闲不住的手”。
(三)对法治的高度强调。
在建设什么样的政府上,公报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在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的问题上,公报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操作路径。核心上向社会让渡可以放手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合力。而公报中对司法体制改革使用的“依法、独立、公正”三个词,也预示了法治建设的现代化,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四)对民生领域改革的高度关切。
在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民生领域改革的态度,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既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也体现出了改革的创新。比如,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可以展望,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五)对于城乡二元结构弊端的坦率表述。
公报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六)提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10。
公报指出,“通过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为处理好央地关系,提高科学调控水平指出了路径。
(七)对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空前强调。
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当前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gdp增长的成果都将被吞噬,而且将影响到当下和未来公众的基本生存权。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既意味着对此前就已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的继承,也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优化的开始。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是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括性的、方向性的论述。这是改变中国面貌的又一个重要关键节点。新,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视野和路径,也表明着中国的未来。
五、重大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今天开幕了。历经35年改革开放,中国又到了抉择的时刻。深水区的改革,注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艰难的博弈。中国领导层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核心改革框架,指导未来10年决策。这次会议将是1978年邓小平让中国踏上经济改革开放之路以来最重要的三中全会。
(一)突围利益固化的藩篱。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让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则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新一轮改革首先需要“破障”。尽管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但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公开表态,还是陆续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决心。半年里,国务院先后3次下发文件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达221项。
人们都关注改革、期盼改革,但改革动力何来?
(二)凝聚改革共识,实现公平正义。
改革遭遇瓶颈期,关键是要凝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最大程度增强改革信心,最大能量释放制度红利。
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在哪里?有人这样形容中国的改革历程,前35年是“做大蛋糕”,今后应当在此基础上“分好蛋糕”。一项媒体调查中,近六成的人最期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平正义”,位列榜首。由此可见,推进公平正义不仅是现阶段改革重要的民意基础,也是改革的重要目标。
/10。
公平正义体现在方方面面。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经济领域,所有市场主体应不问“公”“私”,实现公平竞争;社会领域,人人都应该是依靠规则而不是依靠关系;司法领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更要落实到每一起案件中。人们期望,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平准则”为改革凝聚更大的力量。
(三)整体推进加重点突破,改革全面提速。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近些年来,经济领域改革较多,而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一头重一头轻”的问题日益突出。
实际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发展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确定今后改革方向,整体推进全方位改革、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自然在情理之中。
回过头来,改革要整体推进,但不是齐头并进,而是要分清轻重缓急,逐步有序推进,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要实现突破。
人民网开展的“你最关心哪些改革关键词”的网络调查中,收入分配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医药卫生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得票数位居前列。这些领域改革如何突破,人们期待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回应。
(四)冲破经济转型中的社会束缚,释放发展活力。
改革激发活力,活力推动发展。今后的中国要长期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依旧需要通过改革,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持续喷涌。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一些领域束缚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不少,在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创业难、创新难中都有体现。一位企业家直言:“跑个项目,我连政府部门的收件员、预审员都得打一遍交道,期待政府职能转变再加力!”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以来,从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从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到月收入不超过2万元的企业暂免征收营业税,从上海自贸区揭牌到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从市场到企业、从经济到社会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无疑都将激发更大的发展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如何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开出“药方”,进一步突破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
/10。
/10。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篇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8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71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在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反复酝酿协商的基础上提出的拟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拟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决定将这两个建议名单分别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主席团推荐。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同意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部分内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考),全面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勇于创新,扎实工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着力全面深化改革、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着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力以赴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必考)的攻坚战,着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必考),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全会认为,开好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具有重大意义。
全会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特点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积极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方面机构职能不断优化、逐步规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会强调,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全党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下决心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全会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效率效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全会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既要立足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针对突出矛盾,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从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上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又要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重解决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问题,打基础、立支柱、定架构,为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全会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要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统筹设置党政机构,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全会提出,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必然要求。要统筹设置相关机构和配置相近职能,理顺和优化党的部门、国家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的职责,完善党政机构布局,深化人大、政协和司法机构改革,深化群团组织改革,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跨军地改革,增强党的领导力,提高政府执行力,激发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活力,增强人民军队战斗力,使各类机构有机衔接、相互协调。
全会提出,治理好我们这样的大国,要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统筹优化地方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构建从中央到地方运行顺畅、充满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体系,中央加强宏观事务管理,地方在保证党中央令行禁止前提下管理好本地区事务,赋予省级及以下机构更多自主权,合理设置和配置各层级机构及其职能,增强地方治理能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
全会提出,机构编制法定化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保障。要完善党和国家机构法规制度,依法管理各类组织机构,加快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全面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规范和约束履职行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加大机构编制违纪违法行为查处力度。
全会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依法依规保障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党政军群各方面机构改革配合,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总体效应。
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锐意改革,确保完成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不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篇十一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是十六大以来改革进程中最鲜艳的旗帜。这两者的相继提出,并且联系紧密,以致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把它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在新时期的执政宣言,是指导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的最强音。应该这样来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为建立和谐社会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则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和具体目标。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以往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实践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受到了全党和整个社会的普遍欢迎,因为这是执政党从现实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而提出的求真务实的指导思想。一个是路径和方法,一个是目标和方向;一个是方法论,一个是价值观;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正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路线。中央是在我国对内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对外勇敢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四个多样化大背景下,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一个理论和实践的伟大任务,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政治文明的建设,社会的进步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下面结合在专题班的学习和讨论谈一点关于学习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会。
提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意义的认识。
1、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26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民生活总体有了极大的改善。政治文明建设也有了很大进步,各项重要的法律、规章正在全面建立、健全之中;民主政治的建设正在社会最基层进行实践和探索;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增长了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9.4%,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振兴中华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
2、要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发展存在的不和谐问题。改革开放带来在我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但是,我国社会的发展不同步、不匹配,呈现相对滞后形态。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扩大,分配不公的矛盾凸显。改革开放26年后的今天,农民的人均收入还很低,负担还很重。有分析表明城乡收入的实际差距可能会有6倍以上。同时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致使大批产业工人还处于显性和隐性下岗状态,他们收入微薄生活困难。这些现象显示: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农民和产业工人并没有充分或者合理地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另外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尽管中央相继采取了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措施,使得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明显提速。但是东、中、西部的相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只是减缓了差距扩大的加速度,差距的速度却仍然在增加;在大力开发资源和土地的过程中,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域他们的付出显然是不对等的,造成他们不能享受安定的生活;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在经营和体制转变的过程中非法致富现象的存在,一些部门和单位靠行业垄断获取不合理的高收入的存在,少数党的高级干部的腐败现象的存在等等。严重的挫伤群众的情绪,导致社会心理失衡。这不仅是当前引发社会非正常情绪的重要因素,也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影响着社会的稳定的重要因素。
3、应辩证的看待和准确地把握矛盾的性质。综合国际上一些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低收入阶段向中低等收入阶段迈进的发展期和制度变革的转型期。在这个时期,合法和不合法的利益差异,使得社会各阶层之间、社会各阶层内部、地区之间、地区内部、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群体、个人利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些矛盾在纵横交织,盘根错节,错综复杂,而且经常以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事物总是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这些矛盾是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另一方面,这些新形势下反映出来的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归根结蒂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变革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是前进中存在的矛盾,它是由于发展速度不平衡、不是利益对抗产生的矛盾,因此,是根本利益一致的非对抗性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只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深化改革,改善政府的社会管理,采用各种手段调整和理顺利益关系;通过广泛的教育宣传、增进社会各阶层相互了解,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好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维护好绝大多数人物质和政治利益,采取积极的态度,是可以妥善解决和逐步化解的。我们必须注意,如果对这些矛盾,不能正确面对,不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而是任其发展的话,就会激化矛盾,甚至被敌对势力利用,破坏稳定、危及发展的大局。苏、东失去执政地位的后果和当前发生的所谓颜色革命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我们还应该看到,在现代社会中,收入差距、社会阶层的矛盾等,肯定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不能任其扩大和激化,而是要保证它处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这些矛盾是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只能依靠加快改革和发展来解决。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发展,积极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通过加快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提供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保障,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解决好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
4、要看到构建任务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当前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公。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由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或者说是某种保护性政策造成的,这些政策曾经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力的迅速增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没有党中央当年制定的这一系列承认差别和利用差别的政策的推动,我们国家经济建设想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不可能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和平崛起”更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政策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发挥其积极的因素,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其消极因素,这才是社会发展的正常逻辑。要知道,无差别社会只是一种终极的理想社会和空想。因此我们要正确地看待目前所说效率与公平。我们现在谈公平只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是兼顾的、相对的公平。因此我们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不能用仇富的政策和灭富办法来牺牲效率来求得一时之公平,相反我们还要保护合法的高收入、合法的高消费。在现实社会中,适度的差别是好事,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因之一,因为公平和效率都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没有城乡和谐、没有城市各阶层的和谐就没有中国社会和谐。而社会长期或过渡的不和谐,就会使矛盾得不到调和,而进一步演化和激化,就有可能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有时甚至会造成停滞不前。因此,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关注和调整社会矛盾和社会财富分配机制。在调整过程中,要更多的关心贫困弱势群体。要通过各种方法,大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利,并尽力减少这个人群的数量、把社会心理的差距调整到可接受、可控制的范围;与此同时,要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数量。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中等收入的人群数量的多少,对社会的稳定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数量越大意味着社会越趋于稳定。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中,我们还必须保证高收入阶层的合法权益,因为少数人支配多数财富这是社会发展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是如此(这是人类本身的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有了他才会有社会的发展)。只有在社会人群中少数为穷人、大多数为中等收入的人、极少数为富人的社会才是结构和谐的社会。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调整各种矛盾的紧迫感,又要立足国情,慎重处理,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急于求成。
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项重要任务,既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又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小康的、和谐的社会一定能够实现。这是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历史使命和无私地位决定的。因为中国共产党公开表明,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它的与人民血肉相连,他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决定了它是一个不以本党利益最大化的为目标的政党。是处在一个无私位置的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就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我们有理由坚信和期待总有一天和谐社会可以到来。
二、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政能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既是新时期共产党的执政方略,又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举措。反映到政府工作中,就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政能力。作为党派任实职的政府行政公务人员,我们应当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认识行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并把它融入到政府的总体行政能力建设之中。努力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政府工作的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机地统一在一起。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现实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的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的建设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的作用十分关键,因为政府掌握着公共管理资源,代表着公平与正义。政府的政策安排、制度安排,乃至于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都影响着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影响着公平正义的实现,从而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政府行政能力建设首先是要树立和坚持依法行政的理念,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国家现行的其他法规,摆正政府与公民、权力与利益的关系。自觉遵守和运用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好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职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被追究、侵权要赔偿。
坚持行政为民、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和充满活力的团结、廉洁、务实、高效、严格依法行政的法治型政府。
政府的行政,必须强化公共管理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要致力于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政府”,“和谐政府”就是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的政府。我们要确立以“无为”求“有为”的理念,“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政府不参与企业经营,尽量避免在微观经济上作为,更好地在公共管理上和提供公共产品上有所的作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政府处于一个没有利害关系的公正的地位,给每个社会群体、每个单位、和个人,都创造公平起步和竞争机会。使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度安排和各类资源配置上考虑好社会各个阶层、群体、团体等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合理利益,使利益的调整公平、公正、透明,并使之条文化、法律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凡符合法律的发展和权益要求,都给以公平、公正的支持,凡是不合法的发展和权益,均应得到公平、公正的追究和处理,这就是正义。政府要更着眼于通过建立健全社会法制,维护社会的公正运行,调动全社会的和谐力量来推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我们作为党派担任实职的政府行政公务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首先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强理论和法规、政策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不断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把握大局、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促进发展的能力;强化服务意识,加大工作力度,推进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的能力。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使自己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政府行政公务人员,和符合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要求的参政党成员。
三、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从字面上看,是提高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对社会的满意程度。但详细解析这个概念就会发现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既是理想的追求、又是现实的要求,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既是一个追求的终极目的、又是一个阶段性的指标。从广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无限的追求和谐社会的发展、从不和谐走向和谐的过程。社会因高度和谐而称之为太平盛世,因高度不和谐发生动乱乃至暴动和革命。在这问题解释上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有一点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发展。历史上因为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百废俱兴,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老百姓享受了发展的成果,社会和谐,才可以称为太平盛世。相辅相成的,一个社会政治安定,社会和谐,经济才可以进一步发展,进入更高层次的和谐。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社会安定有序、经济相对发展的基础之上,是与发展互为条件和基础、互相促进的,在和谐的环境中发展经济,以发展的成果促进和谐。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在政治动乱、秩序混乱中把经济搞上去的,这方面我们国家就有深刻的教训和经验。旧中国,军阀混战、列强侵略、连年战乱,是国家始终处于积贫积弱的境地;新中国,从五十年代后期到文革十年动乱,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一时期,世纪科技日新月异,许多国家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中国却丧失了这一机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经济高速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实惠最多。国际影响、民族凝聚力都大幅度提高,这个成绩取得靠的是国家稳定、经济发展。
发展是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之所在。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展,不断地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证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在发展中实现的,这个时期是我国人民群众获得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生活在发展中上了新台阶,党的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先进性得到彰显。
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共产党的先进性的标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因素,甚至是衡量制度先进性的重要尺度。
在今后,不断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要靠发展;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要靠发展;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要靠发展;解决当前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要靠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讲,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现房设法的谋求发展,以便使自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发展是有竞争的,纵观我国周边发展的态势就可以看出,形势逼人,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太慢,我们就会被动,就会受到更多的牵制。
总之,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执政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参政党要把与共产党的合作共事,把发展作为参政兴国第一要务。
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举国上下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扎实工作、锐意进取,牢牢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中国下一阶段大发展搞好。这既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的客观要求,又是全国人民对稳步迈入小康社会和进入和谐社会的强烈期盼。
我们民主党派作为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我们要广泛地动员党派的成员和所联系的新的社会阶层成员,围绕着发展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要务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篇十二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说:“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中国梦。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这一目标。”
习近平表示,落后就会挨打,发展才能自救。审视现在,全党要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展望未来,全党也必须牢记,把蓝图变成现实,还将走很长的路。必须为之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我们说的每个人都有梦想,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何谓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宿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
在将来一段时期,要培养出许多靠奋斗起家的工商业巨子。就像依靠个人发明而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采石油的洛克菲勒,搞银行的摩根,发明汽车生产线的福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起家寒微,但通过勤奋终于创立了自己庞大的事业,成为传奇人物。
到了21世纪的信息时代,要在中国培育出来像微软的比尔·盖茨这样的领军人物,并成为“中国梦”的新偶像。要人中国人认识到,我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年纪轻轻就积累了庞大资产。要让人民通过活生生的故事证明,只要有智慧,有天才,在中国就可以成功。不管你是想成为伟大的企业家,还是想成为国家主席。
所谓中国梦,不是某个中国人的梦想,而是能代表中国国家精神的最具代表性的中流砥柱之社会群体的梦想。中国梦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年时,全面实现现代化,作为一名公民,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梦,是让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形成世世代代的信念: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如果没有中国梦,人才会流失,人心会不稳,因为这是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这包括:民主、自由、平等、以及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和权力。
国家强,民族强,我们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儿女才能更加自豪。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篇十三
以每户三口人计算相当于居住了2.1亿人口。
据《中华工商时报》。
西安市民周兴权最近很纠结。
“果断下手还是再观望一下?我真的拿不准。”他点着一根烟,一脸愁苦,“这个决定可能影响我们家未来十年过什么样的日子。”他纠结的是买不买西安城北一处小产权楼盘的房子。
没缴纳土地出让金小产权房最大优势是便宜。
什么是小产权房?记者近日在西安街头随机询问路人,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
“就是不能买卖的那种吧?”马先生有点拿不准。“小产权就是手续不全,是跟正规五证齐全的大产权相对的概念。”“西漂”小郑大学毕业刚三年,这样理解小产权房。“小产权是不到70年的房子。我有个朋友买了个40年的,均价比周围商品房便宜一半。”李先生说。与他同行的赵先生则认为,“小产权房不是拿年限算的,指的是城中村改造的那种房。”
事实上,小产权房是没有缴纳土地出让金、没有土地使用证和预售许可证的房子,购房合同国土局、房管局也不会给予备案。
“小产权房和城中村改造房也是两码事。城改房有不少是手续合规的,和一般商品房没区别。”长安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陕西省房地产研究会会长王圣学说。
“我纠结的那个楼盘,说土地的使用年限是70年,但我听说它的性质还是小产权房。”周兴权说他看上的这个楼盘,目前的均价只有4000多元,比周边其他大产权楼盘要便宜40%左右。“配套啥都挺方便,又离地铁近。我真是看上了。现在就是不知道政策会怎么变,我怕到时候再一补缴土地出让金,价钱就跟其他房差不多了。”
专家称西安现有住宅中小产权房占两三成。
西安的小产权房也着实不少。根据记者通过多种途径查询后的不完全统计,仅目前在售的就有41座楼盘,主要分布在二环外、三环内,北郊最多;楼盘有大有小,有些还地处繁华,配套完善。
那么,从1995年就开始萌芽的小产权房,到现在一共有多少呢?无论是国土部门还是房管部门,都不掌握这个“政策外的数字”。深谙本地房地产情况的王圣学说,“在西安现有住房里大概占到20%~30%,不会再少了。”“过去不承认,但是管不了,所以基本上是听之任之。”
小产权房要转正怎样补缴费用是焦点。
一直以来,小产权都被认为不合法,多年来多次整顿、清理。记者查询发现,从2010年至今,相关部门至少9次公开表示要“清理”或“治理”。西安市也曾出台规定,称手续不全房产,如果被迁,分文不赔。但除了北京等少数地方有过强硬的动作外,多年来全国一直难有进展。
“强行取缔、硬压不是办法。”王圣学认同“383”方案表现出的动向,“光堵不行,要疏才对。像西安,以前已经出现过很多很大的小产权楼盘,难道都能一股脑拆掉?”
尽管“383”方案被认为相当接近高层意向,但正式形成政策落地,却注定不是一件很简单很快捷的事。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认为,小产权房转正会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和许多工作来落实。“先期只可能是一定范围内试点,大概4到5年后才会逐步全面推开。”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篇十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简称《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在认真学习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部内容后十分振奋和激动,既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自豪与骄傲,也对改革开放以前我党做出的丰功伟绩而无比敬仰,更感到应当为新形势下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为祖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而“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意义深远,应当以鸟瞰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本次三中全会是一次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必将以其重大的历史意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特殊的历史贡献,永载我们党的光辉史册。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吹响了奋力加快改革进程的冲锋号,勾画了深化各领域改革的路线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作为一名党员我认为这次全会讨论的议题重大,必将掀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取得的成果重大,必将催生一个更具活力、更加公平、更加美丽、更加强盛的中国。
大会精神内涵丰富,作为一般干部的我们必须抓紧学习,认真领会,通过吸收消化尽快将大会精神深刻领会把握实质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博大精深、高屋建瓴,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要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同吃透中央《决定》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力求做到掌握精髓、把握要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今后我将在日常工作中自觉践行大会精神,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坚定不移地把深入基层,从我做起,加强干群关系,努力用实际行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三中全会会议公报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学习我认为,这个总目标在全会公报里表述十分重要,就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通过这样制度上的完善,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而且要使这样一些创造的成果更加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通过深入领会大会精神,我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期望,更迫切的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富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努力思考和积极工作”是起码要求,首先“努力思考”就是要多动脑多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完善自己;“积极工作”就是要积极主动的工作,而不是被动地应付;其次,要做到积极工作,还必须听从党的指挥,服从上级领导安排,统一调度,否则积极的力量不免事倍而功半,反而把事情做坏。不断认识自己,认清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让人民看到了希望,也更坚定了我的信念。我想:我会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牢记在心,用此来作为自己前进和努力的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篇十五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世界媒体的共同关注下如期的在京举行,代表们积极进言献策,共同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号角。同时大会实现了权利的平稳更替,全中国人民在满怀不舍的送走前一代领导人的时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年轻的一代领导人带着前所未有的自信出现在全世界人们的面前。年轻有为,充满智慧,作为普通的一名学生和许多其他人一样,他们的能力,事迹早已熟知。当今的中国正逐渐不得不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不得不让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敬佩。因此,这注定了十八大成为一次世界性的大会,它成为少数几个能够获得如此多的关注的大会,作为中国人,我无比的自豪。
十八大进行的非常顺利,在一片和谐之声中举行。这时,不仅仅是处在人民大会堂的代表们在讨论着国家大事,几乎全中国人民都参与了这次大讨论,人们在回顾过去的同时也在展望着美好的未来,每个人都深深地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十八大之后,新一代领导集体正日益频繁的出现在大众的面前,紧张的着手治国策略的实施,雷厉风行,打铁还需自身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反腐这项艰巨的事业将会取得很大的成就,政府官员们谈腐色变的日子真的不远了。当中国从上到下都将清廉之风落实之后,中国百姓幸福感将进一步得到提升,据时社会将更加和谐。因为高效廉政的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将会解决现在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扫除现在很多看似清除不了的障碍。
我坚信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紧紧围绕当的十八大精神而开展的。十八大中明确强调了,今后十年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重要的机遇期,要求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不断的优化社会内部结构,真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可是具体到最底层的老百姓,我们期盼着改革也好,社会进步也好,究竟能够给我们什么了?习近平总书记有这样一段话引人深思:“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也是从最实际的,最可具象化的指标表明我们的人民需要什么,也是党和政府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比口号更重要,所以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夹着尾巴做人”,极其的低调。但是勤劳的中国人民终究通过自己的智慧能够克服着一切困难。一步步的走到了今天,当我们在国际舞台上说话越来越有实力的时候,我们确实有理由向全世界的人谈论我们自己的梦想。这一切的一切成就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是分不开的,也和无数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奋斗密不可分的,更和广大的劳动人民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中国梦。这是一个无比宏伟的梦想,它由无数的小梦想组成——那就是每一个人的梦想,个人的梦想或宏伟或简单,但是正是不同的梦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梦想。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十八大之后中国人民将迎来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篇十六
2013年1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为落实意见深化改革,6月初,科技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5个部门和单位建立联合推进机制,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我国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为抓手,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国民经济重点行业遴选676家创新型企业,带动省级创新型企业8400多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运用创新方法,走创新发展道路。
同时,着力把研发机构建到企业,已在有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组建了9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了88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夯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基础。
我国以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重点,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着力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有机衔接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力度,2013年基金规模达到47亿元,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此外,着力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支持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52.3%、863计划38.7%、科技支撑计划40%以上的项目(课题)均由企业牵头实施。
王元说,要想最大限度释放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尽快提高企业的创新动力、创新实力,除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别无他途。
从现在算起,到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只有不到8年的时间。任务之艰巨、时间之紧迫,不言而喻。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道路上,广大科技工作者仍将肩负重任,砥砺前行。我们相信,假以时日,激活创新活力的科技体制改革红利就会慢慢释放。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稿篇十七
“单独二胎”是指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即可生二胎。随着“单独二胎”政策近日即将施行的期待逐渐升温,有媒体报道称放开“单独二胎”政策方案将于三中全会后不久公布。对此,卫计委相关人士14日公开表示,关于放开“单独二胎”的文件还没出台,更没确定。不过,消息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放开“单独二胎”政策可能不久就会出台。
尽管政策最终以何种形式落地还不确定,但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已成为学界共识,其中原因无一不指向一个日益明晰的事实———人口红利的消失。 “到2017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不再增长,是零增长,之后就是负增长。2017年将是一个极具标志性的转折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昉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根据测算,2017年人口红利就将结束。与此同时,人口抚养比,即劳动力所需要支持的抚养人口,也不再下降,明年降到最低点,之后就会上涨。“人口红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用一个统计指标来监测,人口抚养比就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此外,人口红利计算还依赖于在每个年龄段中的消费量到底有多大。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丰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历史来看,中国的人口红利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年至2000年,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起了很大的作用,保守来看,对人均产出贡献在15%以上;第二阶段是2000年至2017年,我国现在正处于这个阶段,人口红利的贡献开始减少,直至消失;第三阶段是2017年至2050年,人口红利为负。
中国过低的生育水平不仅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的短缺,更会降低经济潜在增长率。有专家预测,随着以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为表征的人口红利消失,中国g d p潜在增长率预计将从1995年至2017年平均10.3%的水平,下降到“十二五”时期的7.6%。“如果现在不调,可能失去最后一次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的机会,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非常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认为,由于人口从出生到成长需要二三十年时间,生育率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会有几十年的滞后期。中国过去3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早年出生的大量人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为,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由于劳动人口下降带来的经济减速期,如果中国维持目前1.63的生育率水平,那么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将在未来10年出现下滑。澳新银行认为,中国需要改变计划生育政策。尽管中国经济正在面临减速的风险,但一些相对容易的结构性改革举措能够为未来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动力,其中的一项就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我赞成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原因在于计划生育政策是1980年开始实行的,当时提到30年后情况发生变化可以采用别的方式或者政策。”蔡昉表示,“情况发生变化”就是指生育率下降,现在中国生育率下降到1.4的水平,已经具备了改变政策的条件。调整生育政策事关中国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预判 “婴儿潮”难以显现
调整生育政策是否会造成“生育反弹”?多家机构测算,从中长期来看,对现行政策的微调不会带来“婴儿潮”。相反,只有尽快调整,才能避免中国过早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
蔡昉认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快速下降,目前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内地人口转变的轨迹,与中国台湾地区和许多邻国是一样的,可见不是计划生育一项政策促成的,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他认为,根据其他亚洲经济体的经验,中国即便放开生育控制,也不能逆转生育率下降趋势,通过政策调整把生育率提高到更加接近于更替水平(如1.77至1.94),是一种最为乐观的设想。
而根据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研究小组预测,假设第一步在2017年至2017年间在全国推行“单独”政策,即夫妻双方只要一方为独生子女即可生二胎;第二步从2017年开始在全国实行二胎化政策,即不论夫妻双方是否为独生子女,都可以生二胎。在这种“改革情景”下,全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可以从目前的1.45在五年内逐步上升到1.66。
《十八届三中全会二胎政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