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屏之歌说课稿(优秀17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改进和提高。好的总结应该突出重点,将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样本,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技巧。
银屏之歌说课稿篇一
(一)说教材:
八年级的第二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散文诗,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写作,长期以来,我们语文常把作文和课文分开来教,其实,在学习课文时,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章的能力,掌握一些方法并用来指导写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乐于写作。
我的教学设想是:课文《组歌》共有2篇,分别是《浪之歌》和《雨之歌》。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浪之歌》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散文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本课只说第二课时《雨之歌》。
《组歌》中的《雨之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到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着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和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领悟散文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通过赏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2、通过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知识结构等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作为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打破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章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用雨声和有关雨的诗文进行导入。
第二步,进行朗读感知,回忆朗读应注意哪些内容。
第三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全班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我设计了三个题目:
1、《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什么特点?
2、这首诗从哪节开始出现了“人”的形象,人的出现有怎样的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赏析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讨论赏析一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2、结合所学方式赏析文章。
3、教师进行小结。
第六步:随堂练笔。
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之歌”(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模仿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第七步:当场写作,当场与学生评析作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欣赏你喜欢的句子。
2、把模仿的句子整理到作业本上。
银屏之歌说课稿篇二
我今天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____二___单元的第____10__课组歌中的《雨之歌》。下面,我将我对这节课的理解探微和教学流程向大家作以汇报:
一、教材简析。
地位:课文《雨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画家纪伯伦的作品,是第二单元《组歌》中的第二首散文诗。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应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
内容:《雨之歌》一文属于散文诗。作者以优美的、精妙的语言歌颂了雨———无私奉献的爱的使者。在诗人笔下,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结合课文的特点及其在单元中的地位,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
感受雨美丽的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2、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和品味文章语言与特色;
3、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作文与阅读同行,
欣赏与借鉴同在,
素质与应试同步,
二、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本文是散文诗,有鲜明的形象与意境,语言优美清新,值得反复揣摩,因此,目标1定为本课的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及文章特色对八年级同学来说还有相当难度,所以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的选择。
体会诗歌的情感要在朗读中进行,教法就首选朗读法;同时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方法及发现探究的能力,学法定为自主合作探究式。
选择依据:《新课程标准》“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开启文章。
二、整体感知,引进文章。
教学千法,读为本。阅读是走向文学内心的桥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之间的的对话过程。为此,我围绕“阅读”设计了如下环节。
1、范读,初步感知内容,感悟主旨。
相关题型设计: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
理解.。
的题型。以此拉开引导学生解读文章的帷幕,让学生如同接触一个新朋友一样,在三言两语的交谈中,迅速获悉对方留给我心的第一印象。让文章内容与主题主体突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落实学生的教学任务,突破“知识与能力目标”
三、局部品味,解读文章。
2、自读。
“凡为教者必须达到无教”这是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本节课,我以人为本,因学论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中,穿越课堂。让教学过程彰显方法,灵动智慧。我的具体做法是,我制作了主题为“赏花”的幻灯片,其题型设计为:
结合本文的写作特征,请从以下提示中任选一个角度,
告诉我们:你从这篇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2个提示语是学生语文课常见的熟悉面孔,其难易程度不一,每位学生都可能找到自己的切入点,让他们每个人都快乐轻松的进行有目的的阅读,让学习的方法性,目标性,科学性,高效性,明晰可见。更重要的是,文章中如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文章象征的写作手法,抒情的表达方式等,都会在学生的多个解读中或“精妙”,或“明晰”,地再现在课堂。学生阅读,鉴赏,感悟,审美能力也由此增强!
四、探究质疑,审视文章。
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书本,让他的质疑与接纳并存,才更能激活他们的思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与成长。由此,我设计了主题为“挑刺”的幻灯片,其题型设计为:
课文中有没有你不认同、不理解,持异议的地方?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请给文章打分,并说明赋分理由!(要求:我不会给你满分!
但我一定会说出扣分的理由!)。
如果你对评分持异议,要即刻发表你的见解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问题如同石子一样,投向思维的河流,任他们在争执,探讨后伺机点拨,归纳。以便引导学生全面解读文章。
五、拓展延伸,走出文本。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着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我设计了主题为“课堂检测兼及题型训练”的幻灯片,我设计的题例为:请就美文内容,并结合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拟3~4道有价值的题目考考你的竞争对手!(整体感知~开放性试题)。
此环节的设计既是学生对文章的回顾重温,也是学生对常见题型的总结整理,又是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延伸。考虑到文章语言优美,也考虑到学生可能会疏忽这一点,我特设计了一道仿写句式的附加题(要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要用第一人称;要有中心)。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2)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
之后我留下这样的作作业:
同题作文擂台赛。
模仿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___至此,教学任务已在循序渐进中推进,落实,完成。
总之,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期盼中走进文章,在激情中穿越文章,在收获中走出文章,是本节课我的努力方向,我采用的a“激情导入,开启文章”,b“整体感知,走进文章”,c“局部品味,解读文章”,d“探究质疑,审视文章”,e“拓展延伸,走出文章”的五段式教学,并与对应世界了五张主题分别为a“开心辞典”,b“实话实说”,c“快乐直通车”,d“焦点访谈”,e“非常1+x”的题例,使教学程序简单明了,教学内容充实丰沛,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创新形式作为学习的开启点。使他们乐学,而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增强,心灵的美容,这些传统要求又是本节课的教学落脚点。无论传统还是创新,施教之功在于点拨,引导,启发。还学生活力。还课堂生命力,是本节课我谆谆的教育教学之道。不周之处,敬请老师指正。
银屏之歌说课稿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下面就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五方面谈谈我的课堂教学构思:
《银屏之歌》所在的单元主要是影视音乐,把它纳入初一学生的音乐教材,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视剧,学会分析影视音乐在影视剧中作用,并感受音乐魅力。表述对主题音乐或背景音乐的认识,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由于电影、电视、多媒体的普及。学生看过许许多多的影视作品。并对作品中的音乐非常熟悉,但对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很少去分析。因此,我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了解什么是影视音乐,影视音乐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对本课中的音乐就乐曲风格、演唱方式等做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影视音乐的作用。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陶冶情操。
这其中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是我的教学重点;而引导学生对本课中的音乐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出影视音乐的作用应该是教学难点。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顺利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我准备引导学生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听唱感知,整体把握音乐这一艺术类别主要是通过听、唱的手段来感受内涵、体味情感,又加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理解的前提是感知,而听唱是学生感知的一种基本手段。
2、对比分析,获得知识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探究现象,获得知识。
3、亲身体验,验证结论将自己探究中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践,从而实现能力目标。
同时,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得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我的教学方法是:
1、视觉图象法:
在乐曲欣赏的同时,配以电视剧照,给学生视听结合,这样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影视音乐。
2、体验法:
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准备创设情景,让学生以相同的剧情体验恰当和不恰当的音乐对表演的作用。
在对教材具体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制定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导入环节。
上课后,播放《好汉歌》。
歌曲录音,同时播放《红楼梦》中的影视片段,观察学生的反应,学生们窃窃私语,偷笑,说是不是老师放错了,提出画面与音乐的不协调,为什么不协调?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接下来引导学生去探究:
《好汉歌》反应的是什么人物形象?
《红楼梦》又应该用什么风格的音乐呢?
这种设制悬念、层层引入的方式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亲生体验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去主动学习的理念,也给予学生交流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音乐在影视中,对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二)感受体验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对剧情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我选取了歌曲《雪绒花》在电影《音乐之声》中两次出现的不同效果来让学生做对比分析。
教师先教唱电影插曲《雪绒花》,引导学生深情的演唱并用手势引导学生随旋律起伏作渐强减弱变化,使音乐更具感染力。接着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演唱,既能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又以唱歌作切入点让学生感悟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情感作用,更为下一步欣赏歌曲《雪绒花》在电影《音乐之声》中两次出现的不同效果作好铺垫。
下一步欣赏《雪绒花》插曲一。
然后欣赏《雪绒花》插曲二。
创作环节。
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因此,我从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创造的原则出发,分两步完成这一环节。
第一步:音乐与画面。
听一段“日本鬼子进村”的音乐,请同学们想像场景。
生:大战在即,魔兽争霸等等。
提问:这段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什么的作用?
学生总结: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
音乐在影视剧中有这么多的作用,那么我们也来为影视剧配音吧。
第二步:画面与音乐。
观看一段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画面片段,请同学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发挥想像,对其进行音乐风格,旋律速度力度方面的创编。
教师给出三段音乐进行选择:一原配音乐二《野蜂飞舞》片段。
三)《致爱丽丝》哪段更合适,说说为什么?
最后欣赏原作,进一步感受主题影视音乐与剧中人物形象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本环节活动中,激发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影视音乐的第三功能: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
四)提升环节。
虽然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因年龄关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不够成熟,老师的提升是升华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首先,要明确什么叫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音乐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
其次总结影视音乐的作用:
1、揭示主题思想,抒发情怀。
2、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3、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
4、说明影片的时间和环境。
5、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体会,去运用。
银屏之歌说课稿篇四
《组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所选课文全部是散文诗。本文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组歌》中的两篇。这两首散文诗都采用拟人手法,其中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形象,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两文的想像都是紧贴着事物的自然物理特征而展开的。语言优美、典雅、清新,其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东西方读者。
二.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加强诵读,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积累课文的名言警句。结合课文的特点及其在单元中的地位,目标制定如下: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美丽的形象、意境;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学习和品味文章语言与特色;3.激发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本文是由两首散文诗组成,这两首散文诗都有鲜明的形象与意境,而《浪之歌》中表现了诗人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腔的爱情,同时两文的语言优美清新,值得反复揣摩,因此,目标1、2定为本课的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及文章特色对八年级同学来说还有相当难度,所以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的选择。
体会诗歌的情感要在朗读中进行,教法就首选朗读法;同时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方法及发现探究的能力,学法定为自主合作探究式。选择依据:《新课程标准》"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
2、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1、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眠"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德满腹的爱情,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海浪对爱情的态度,也正试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纪伯伦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予深厚的恋情。《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它主要采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连接起来。
文中的空间感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霓,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不过直到第七节"窗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平日常常离我们很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让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方面,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诗歌表达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其他同学可轻声跟读。
女声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中美点。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认真品读,自选角度,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先说《浪之歌》:“美在......”学生自由评说。
第一,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第二,意蕴之美。
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而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欣喜,它是慷慨无私的奉献者和殷勤的使者。自然万物因为它的滋润而生动而美好。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就是在这潺潺的雨水中,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
第三,表达之美。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特别是《雨之歌》中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
四、美读,享受审美乐趣。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现在,请大家自由选择组诗《浪之歌》或《雨之歌》中的任意一首,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媒体展示: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五、拓展阅读。
银屏之歌说课稿篇五
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什么是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有什么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对本课中的音乐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影视音乐的作用。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影像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陶冶情操。
由于电影、电视、多媒体的普及,学生欣赏过许多影视作品,并对部分影视剧音乐非常熟悉,但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学生会有意识的去分析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探究出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无疑是教学难点。
为了让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将引导他们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听唱感知,整体把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理解的前提是感知,而听唱则是感知的一种基本手段。
2、对比分析,获得知识。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探究现象,获取知识。
3、亲身实践,验证结论。将自己探究中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践,从而实现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恰切的教学方法,我的教法是:
2、体验法: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在相同剧情下,恰当和不恰当的音乐对影视作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分析教材,明确目标,制定教法、学法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上课后,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显示《红楼梦》的影视片段,播放的却是《好汉歌》的歌曲音乐,观察学生的反应。同学们一定会窃窃私语,偷笑,说是不是老师放错了,提出画面与音乐的不协调。为什么不协调?就此激发兴趣,引出探究:《好汉歌》塑造的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而《红楼梦》的音乐又该是什么样的风格呢?这种设制悬念、层层引入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知欲,引导学生怀着探究的兴趣在体验中主动学习,交流互动,促使他们理解影视音乐的第一个功能: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板书)。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对剧情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我选取了歌曲《雪绒花》在电影《音乐之声》中两次出现的不同效果,让学生做对比分析。先弹着琴教唱《雪绒花》,引导学生满怀深情的反复演唱,并让学生用手势随旋律起伏作渐强渐弱的变化,使音乐更具感染力,为下面的欣赏活动作好铺垫。
首先欣赏雪绒花。
画面二:电影结尾时,上校一家面对敌人枪口,在晚会上又唱起《雪绒花》的场景。在欣赏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合唱的情绪。这段音乐,慷慨激昂,歌曲使人的心都沸腾了,全场一起高唱令人无比震撼。歌曲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唤起了奥地利人民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通过对同一首歌曲在不同场合,由于速度、力度不同所表现的情绪也不同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总结出影视音乐的第二个功能:揭示主题思想,抒发情怀。(板书)这一环节使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
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因此,我从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创造的原则出发,分两步完成这一环节。
第一步:音乐与画面。
听一段“日本鬼子进村”音乐,请同学们想像场景。生:大战在即,魔兽争霸等等。提问:这段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什么的作用?学生总结: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既然音乐在影视剧中有这么多的作用,那么就让我们也来为影视剧配配音吧。
第二步:画面与音乐。
先让同学们观看动画片《猫和老鼠》的片段,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发挥想像,对它进行音乐风格、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的创编。这段画面是:开始猫在睡觉,老鼠悄悄地从猫身边走过,却不小心踩到了猫,最后猫开始追逐老鼠。之后教师给出三段音乐让学生进行选择:一是原配音乐;二是《野蜂飞舞》片段;三是《致爱丽丝》片段,让同学们听听哪段更合适,说说为什么?最后欣赏原作,进一步感受影视音乐与剧中人物形象间的紧密联系。本环节激发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影视音乐的第三功能: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板书)。
虽然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因年龄关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不够成熟,老师的提升是升华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首先,让学生明确什么叫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音乐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其次师生依照板书共同回顾影视音乐的三大作用。
以上四个环节完毕后水到渠成地进行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什么是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有哪些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学会了通过分析、对比,让自己更深刻的理解作品,更好的享受艺术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平时多听、多记,多体会、多运用,你们的生活会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你们的情感世界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深沉、瑰丽多姿。
接下来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观看一些其他的影视作品,并对片中的'音乐进行分析,之后写一篇关于影视音乐感想的小论文,作为对本单元内容的总结,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精彩。
关于板书设计方面,非常的简洁明快,也就是音乐在影视中的三大作用。
本节课通过创意激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满怀探究之情主动学习,对比分析,自主得出结论,实践验证结论。整个过程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使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育理念。
银屏之歌说课稿篇六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纪伯伦《组歌》中的《雨之歌》,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
(一)说教材:
八年级的第二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散文诗,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写作,长期以来,我们语文常把作文和课文分开来教,其实,在学习课文时,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章的能力,掌握一些方法并用来指导写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乐于写作。
我的教学设想是:课文《组歌》共有2篇,分别是《浪之歌》和《雨之歌》。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浪之歌》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散文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本课只说第二课时《雨之歌》。
《组歌》中的《雨之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到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着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和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散文诗中感情和美妙的意境;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通过赏析,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第四,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2、通过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知识结构等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作为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打破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章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用雨声和有关雨的诗文进行导入。
第二步,进行朗读感知,回忆朗读应注意哪些内容。
第三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全班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我设计了三个题目:
1、《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什么特点?
2、这首诗从哪节开始出现了“人”的形象,人的出现有怎样的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赏析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讨论赏析一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2、结合所学方式赏析文章。
3、教师进行小结。
第五步:拓展延伸,随堂练笔。
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之歌”(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模仿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第六步:当场写作,当场与学生评析作文。
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欣赏你喜欢的句子2、把模仿的句子整理到作业本上。
银屏之歌说课稿篇七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纪伯伦《组歌》中的《雨之歌》,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八年级的第二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散文诗,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经过本单元前面散文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散文诗的基本学法,而这篇文章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负有总结归纳升华的重要责任。因而这堂课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的重要一课。
2、我的教学设想是:纪伯伦的《组歌》共有2篇,分别是《浪之歌》和《雨之歌》。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浪之歌》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散文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在赏析的基础上鉴赏名家的及同龄人的作品从而指导写作。本课只说第二课时《雨之歌》。
3、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领悟散文诗的思想内涵;
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第三,通过赏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定为两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
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章的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我还打算用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选取了七年级语文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的“春雨图”和一篇同龄人的作品《春雨》进行比较阅读。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用回忆什么是“散文诗”进行导入。
第二步,进行朗读感知,回忆朗读应注意哪些内容。
第三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全班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我设计了三个题目:
1、《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什么特点?
2、这首诗从哪节开始出现了“人”的形象,人的出现有怎样的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赏析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讨论赏析一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2、结合所学方式赏析文章。
3、教师进行小结。
第七步:欣赏名家和同龄人的作品。
名家的作品主要选自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的“春雨图”选段,可以让学生把《春》和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比较。
第八步:随堂练笔。
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xxx之歌”(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模仿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第九步:当场写作,当场与学生评析作文。
第十步:布置作业:1、摘抄文中你欣赏你喜欢的句子;
2、欣赏《组歌》中的其他几首。
银屏之歌说课稿篇八
八年级的第二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散文诗,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写作,长期以来,我们语文常把作文和课文分开来教,其实,在学习课文时,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章的能力,掌握一些方法并用来指导写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乐于写作。
我的教学设想是:课文《组歌》共有2篇,分别是《浪之歌》和《雨之歌》。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浪之歌》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散文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本课只说第二课时《雨之歌》。
《组歌》中的《雨之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到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着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和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领悟散文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通过赏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2、通过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知识结构等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作为本文的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打破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章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用雨声和有关雨的诗文进行导入。
第二步,进行朗读感知,回忆朗读应注意哪些内容。
第三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全班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我设计了三个题目:
1、《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什么特点?
2、这首诗从哪节开始出现了“人”的形象,人的出现有怎样的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赏析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讨论赏析一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2、结合所学方式赏析文章。
3、教师进行小结。
第六步:随堂练笔。
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之歌”(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模仿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第七步:当场写作,当场与学生评析作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欣赏你喜欢的句子。
2、把模仿的句子整理到作业本上。
银屏之歌说课稿篇九
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枉凝眉》《滚滚长江东逝水》《敢问路在何方》《好汉歌》。
1、通过讨论能够对四首电视连续剧主题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做出分析。
2、欣赏、感受、体会每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通过学生参与表演活动对音乐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得以体验和认识。
4、了解、熟悉影视音乐的不同类型和作用。
1、重点:欣赏、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演、塑造和体验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2、难点:使学生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类别和音乐在电影、电视剧中的作用。
学生课前准备:
(1)练唱影视歌曲,了解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2)准备《西游记》《三国演义》中人物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的面具、道具(金箍棒、大刀、扇子等)、乐器(古筝)。教师准备:多功能电化教学设备、钢琴、录音机、影碟、打击乐(鼓、钗、锣、木鱼、三角铁)。
1、电脑播放歌曲《枉凝眉》《三国演义》《敢问路在何方》《好汉歌》片断(每首约30秒时间)引起学生兴趣。
1、通过大屏幕播放歌曲视频: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题歌《枉凝眉》。
2、大屏幕显示以下问题与文字:
(1)这部作品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塑造了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红楼人物”形象。
(2)这首歌曲有什么风格特征?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歌曲具有明显的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节奏平缓,感情十分浓郁,表现了忧伤、惆怅、枉自悲叹的情绪。音乐具有某种虚幻与超脱的色彩,好似今人追忆时的慨叹。
3、请一位学生用古筝演奏这首歌。
4、请一位或几位女同学来演唱这首歌,古筝伴奏。
1、老师范唱这首歌。
2、大屏幕显示问题:请你说出这首歌的音乐风格、速度、力度?
3、学生为三国人物设计音乐、肖像并表演展现人物性格。
出示打击乐:鼓、钗、锣、木鱼、三角铁,请五位男生戴上面具、服饰、道具。
表演展现出《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五位英雄豪杰的不同个性形象。每位先上台前选择一件打击乐打出节奏代表所扮演的人物性格,再用动作展现英雄形象。
4、学生讲评。
5、教师归纳。
1、通过大屏幕播放歌曲视频。
2、学生讨论:(大屏幕显示问题与文字)。
(1)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这首歌的音乐情绪豪迈奔放、果敢有力,具有英雄性格,表现了人物的坚强品格和顽强意志,对人物进行了赞美和颂扬。
(2)节奏有什么特点?
歌曲很富有动感,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好似表现唐僧师徒四人赶路的行进姿态。
(3)它塑造了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怎样的形象?
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去西天取经的英雄形象。
3、请四位男生在音乐声中表演师徒四人路经艰险的情影和形象。(学生准备好服装、面具、道具)。
4、学生讲评。
5、大屏幕显示问题和节奏型。
哪位同学从音乐和他们行进的姿态中体会到了什么典型节奏?并能在歌曲中找到?
切分节奏型:
6、学生用“达”按歌曲音调练习打切分节奏。
7、老师结合“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深刻哲理启发教育学生。路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看我们怎样走好自己的路。
1、电脑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
2、大屏幕显示问题与文字:
这首歌塑造的是什么形象?突出了什么特征?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歌曲塑造的是梁山好汉的形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旋律奔放、豪爽,音程起伏跌宕,节奏感很强,音乐形象十分鲜明。
3、学生以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好汉歌》。
4、请一位男生领唱全体男生合唱。
5、再请一位男生领唱全班合唱。(唱出梁山好汉的气势)。
1、大屏幕显示问题与文字:
听完这四首电视连续剧主题歌,影视音乐有哪些类型和作用?
类型: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头曲、片尾曲等。
作用:深化主题、突出剧情、烘托气氛、抒发情感、易于理解和传播。
2、老师归纳总结:提示学生多关注影视中的主题歌和音乐。
一节好课首先要选择好内容,第六单元《银屏之歌》中有很多中外影视音乐作品,我选择的内容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喜欢的作品,他们对作品有很深的印象,能激起学生想听想唱的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表演活动的热情,使课程步步推进,每个环节都有亮点,最主要的闪光点在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自己制作面具、道具和服饰,把《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表现的风趣逼真,使课堂气氛一浪一浪推向高潮。尤其是扮演唐僧的学生,服装很有创意,他很简单、巧妙地把校服变了一种穿法,很形象地表现出唐僧的个性。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演奏、演唱、表演的能力,使学生在表演活动中感受和体验了影视音乐的作用,了解了影视音乐的类型。
银屏之歌说课稿篇十
音乐喜剧又名音乐剧。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由喜歌剧及小歌剧演变而成。它熔戏剧、音乐、歌舞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及喜剧色彩,音乐通俗易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剧盛行于纽约的百老汇,故又称百老汇音乐剧或美国歌舞剧。其内容偏重于谈情说爱及幽默风趣,音乐轻松愉快。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美国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和剧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年完成的,1965年改编成同名电影。同年,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音乐之声》中的插曲《多来咪》、《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等十分着名。
《雪绒花》是一首抒情的男声吉他弹唱,这首歌的蓝本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歌,曲调非常朴实感人,通过对奥地利国花“雪绒花”的赞美,象征着人民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这首歌在片中完整地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上校家中,男主人公借此曲表达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对女家庭教师的接纳,第二次是在演唱会上,以此曲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其音乐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歌曲为两段体结构(a+b)。
(一)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雪绒花》,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并学习用二声部演唱。
(二)对音乐剧产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音乐剧的表演活动。
歌曲情感的表现。
二声部的演唱。
钢琴、多媒体等。
1课时。
(一)教师用“lu”唱《雪绒花》a段第二声部。
(二)学生模唱。
(三)师生合唱导入新课:老师唱a段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教学思路:
1、学生很熟悉歌曲《雪绒花》的主旋律,教师选择用第二声部学唱来导入,是让学生先入为主,加深印象,便于后面的合唱教学。
2、用“lu”听唱,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一)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合唱的歌曲片段的名称是什么?选自什么地方?
生:歌曲的名称是《雪绒花》,选自《音乐之声》。
师:音乐剧《音乐之声》是美国作曲家于1959年完成的,1965年改编成同名电影。同年,影片获五项奥斯卡金像奖。其中的插曲《多来咪》、《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等十分着名。
(二)学唱歌曲。
1、分声部: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嗓音情况自由选择一、二声部。
2、分声部学唱歌谱。
3、学唱中文歌词。
出现的问题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分辨:
1)1=c3/4。
3–5|567|i——|i——|(正确)。
总很高兴见我。
3–5|567|i——|i——|(错误)。
总很高兴见我。
2)1=c3/4。
255|765|3–5|i——|(错误)。
雪似的花朵深情开放,
20055|765|3–5|i——|(正确)。
雪似的花朵深情开放,
3)1=c3/4。
6–i|2–i|7——|5——|。
愿永远鲜艳芬芳。
(注意“芬”的音高。)。
4、学唱英文歌词。
1)按节奏朗读英文歌词。
2)英文演唱。
出现的问题:
(1)单词尾音拍子不够。如:“edelweiss”的尾音“s”收在长音即将结束的时候。
(2)单词连读,如:“landforever”省略“d”的发音。
5、合唱要求:音高准确、气息连贯,二声部和谐并注意互相倾听。
教学思路:
1、学生嗓音的差异较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嗓音情况自由选择声部,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2、对比是学生清楚发现问题的好方法。
3、按节奏朗读英文歌词有较大难度,但能尽快解决学生在演唱英文歌曲时的发音问题。
曲式分析及歌曲处理。
(一)提问。
1、这首歌曲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2、这首歌曲的曲式结构是什么?(a+b两段体。)。
3、a、b段的旋律、节奏特点是什么?应如何来演唱?
(二)学生讨论后回答。
1、这首歌曲通过对奥地利国花“雪绒花”的赞美,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2、歌曲为两段体a+b结构。
3、a段节奏舒缓,旋律起伏不大。用柔和、抒情的声音来演唱。
b段开头出现了休止,旋律出现大跳,较a段相比,用激动、热情的声音来演唱,力度相对加强。
(三)设计演唱方案并演唱。
学生1:a段一人领唱,b段合唱。
学生2:a段女声合唱,b段合唱。
(四)学生自我评价。
教学思路:
通过分析,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创设情景。
生:《雪绒花》在影片中出现了两遍。第一次是在特拉普上校家里,男主人公借此曲表达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对女家庭教师的接纳,氛围温馨而愉悦。第二次是全家在逃离祖国之前的音乐节上,满怀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深情而激动。
(二)学生根据剧情设计演唱方案。
1、a场景:歌曲共唱两遍。第一遍由特拉普上校领唱,第二遍由特拉普上校与大女儿的二重唱。
b场景:歌曲共唱两遍。第一遍由两个特拉普上校重唱,第二遍在第一乐句后,由两个玛丽亚重唱,b段由全家及观众合唱。
2、学生课外音乐剧小组导演建议:b场景演唱前,加入台词:“我亲爱的奥地利同胞们,或许我再也见不到你们,请允许我再为你们演唱一首爱的歌曲。”
(三)师生表演(背景为电影的五个消声场景提示)。
1、特拉普上校用训练军队的办法训练孩子。
2、《多来咪》。
3、《孤独的牧羊人》。
4、《雪绒花》。
5、音乐节上的《雪绒花》。
在学生们理解和感受歌曲情绪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性的教学,音乐剧的创作与表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们在课外成立了音乐剧小组,通读了《音乐之声》的剧本,还自创了小剧本,并和老师一起排练了三个片段,虽然这有难度,但从学生们的欢歌笑语中,我知道这不仅开阔了他们的音乐视野,而是深深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银屏之歌说课稿篇十一
多媒体设备、钢琴、练习纸等。
1、欣赏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音乐《我心依旧》。
2、欣赏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
3、欣赏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4、欣赏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
5、欣赏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题歌《枉凝眉》。
6、动画片《猫和老鼠》片断。
7、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音乐《送别》。
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影视歌曲是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歌曲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于影视艺术的魅力得以广为传播,长期流传,而主题歌直接阐述主题。《敢问路在何方》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曲,音乐昂扬向上,主要表现了唐僧师徒四人赴西天取经,不畏艰险,踏平坎坷,战胜妖魔,最终修成正果。《滚滚长江东逝水》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三国演义》是一部浩瀚的历史长剧,音乐表达的是一种厚实凝重的风格。再加上独唱演员浑厚的嗓音,给听众一种荡气回肠、回味无穷的感觉。《好汉歌》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音乐是作者创作的音调与民间曲调《锯大缸》动机的融会创造。可谓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同时运用了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生动地塑造了梁山108将好汉的形象。此歌一经播出,立即风靡了全国。
本节课着重欣赏四首中国作品,采用听、看、议、创、唱等多种方式,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融入音乐里,在课堂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使其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地感受体验这些银屏之歌。
对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的欣赏。
通过讨论、分析、比较等方法,学生能说出歌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1、欣赏歌曲《我心依旧》,学生说出其出处及音乐的情绪。
2、连续欣赏四首作品,通过讨论,学生说出各首歌曲的情绪、音乐风格及与各剧内在的关系。
3、《红楼梦》和《水浒传》主题歌曲的讨论分析,学生能说出影视主题音乐的作用。
4、欣赏《猫和老鼠》的画面片断,学生为画面设计音乐的风格、速度和力度等。
5、为了更好地领会影视歌曲,学生演唱《城南旧事》中的主题歌《送别》。感受体验该歌曲创设的意境和情感。
一、导入。
1、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我心依旧》。
2、问题:电影名称、歌曲名,歌曲的情绪?
二、听赏。
1、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并分别讲出这四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曲。
2、课件出示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这四首歌曲。
3、连续播放四首主题歌曲,鼓励学生能轻声哼唱,体会每首歌曲的情绪及音乐风格。
三、讨论。
1、每组学生各选择一首歌曲,分别进行分析讨论。要求从歌曲的歌词、情绪、音色、音乐风格和特点,及与各自的影视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分析歌曲。讨论时记录,以便各组交流。
1、各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
师:小结。
3、师: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
四、活动。
1、学生谈谈自己所熟悉的一些影视歌曲,并能哼唱或讲出喜欢的理由。
2、欣赏《猫和老鼠》中的一个片断,学生对其进行音乐风格、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的编创,并作现场配音的尝试。
3、师:小结,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播放原声音乐,进一步感受主题音乐与剧中人物形象之间的紧密联系。
五、演唱。(机动)。
1、演唱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主题歌《送别》,能用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
2、谈谈该歌曲的风格特点。
六、师生小结。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不仅包括主题曲,还有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过渡音乐等。同学们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你就会拥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你的生活也会变得非常丰富和美好。
七、结束曲《送别》。
银屏之歌说课稿篇十二
一、课题阐述: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
二、教材分析。
《银屏之歌》所在的单元主要是影视音乐,把它纳入初一学生的音乐教材,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视剧,学会分析影视音乐在影视剧中作用,并感受音乐魅力。表述对主题音乐或背景音乐的认识,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由于电影、电视、多媒体的普及。学生看过许许多多的影视作品。并对作品中的音乐非常熟悉,但对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很少去分析。因此,我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了解什么是影视音乐,影视音乐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对本课中的音乐就乐曲风格、演唱方式等做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影视音乐的作用。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陶冶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这其中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是我的教学重点;而引导学生对本课中的音乐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出影视音乐的作用应该是教学难点。
五、学法。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顺利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我准备引导学生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听唱感知,整体把握音乐这一艺术类别主要是通过听、唱的手段来感受内涵、体味情感,又加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理解的前提是感知,而听唱是学生感知的一种基本手段。
2、对比分析,获得知识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探究现象,获得知识。
3、亲身体验,验证结论将自己探究中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践,从而实现能力目标。
六、说教法。
同时,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得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我的教学方法是:
1、视觉图象法:
在乐曲欣赏的同时,配以电视剧照,给学生视听结合,这样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影视音乐。
2、体验法:
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准备创设情景,让学生以相同的剧情体验恰当和不恰当的音乐对表演的作用。
七、教学环节。
在对教材具体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制定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导入环节。
上课后,播放《好汉歌》。
歌曲录音,同时播放《红楼梦》中的影视片段,观察学生的反应,学生们窃窃私语,偷笑,说是不是老师放错了,提出画面与音乐的不协调,为什么不协调?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接下来引导学生去探究:
《好汉歌》反应的是什么人物形象?
《红楼梦》又应该用什么风格的音乐呢?
这种设制悬念、层层引入的方式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亲生体验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去主动学习的理念,也给予学生交流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音乐在影视中,对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二)感受体验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对剧情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我选取了歌曲《雪绒花》在电影《音乐之声》中两次出现的不同效果来让学生做对比分析。
教师先教唱电影插曲《雪绒花》,引导学生深情的演唱并用手势引导学生随旋律起伏作渐强减弱变化,使音乐更具感染力。接着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演唱,既能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又以唱歌作切入点让学生感悟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情感作用,更为下一步欣赏歌曲《雪绒花》在电影《音乐之声》中两次出现的不同效果作好铺垫。
下一步欣赏《雪绒花》插曲一。
然后欣赏《雪绒花》插曲二。
创作环节。
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因此,我从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创造的原则出发,分两步完成这一环节。
第一步:音乐与画面。
听一段“日本鬼子进村”的音乐,请同学们想像场景。
生:大战在即,魔兽争霸等。
提问:这段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什么的作用?
学生总结: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
音乐在影视剧中有这么多的作用,那么我们也来为影视剧配音吧。
第二步:画面与音乐。
观看一段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画面片段,请同学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发挥想像,对其进行音乐风格,旋律速度力度方面的创编。
这段画面开始猫在睡觉,老鼠悄悄地从猫身边走过,却不小心踩到了猫最后猫开始追逐老鼠的场面。
教师给出三段音乐进行选择:一原配音乐二《野蜂飞舞》片段。
三《致爱丽丝》哪段更合适,说说为什么?
最后欣赏原作,进一步感受主题影视音乐与剧中人物形象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本环节活动中,激发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影视音乐的第三功能: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
四)提升环节。
虽然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因年龄关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不够成熟,老师的提升是升华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首先,要明确什么叫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音乐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
其次总结影视音乐的作用:
1、揭示主题思想,抒发情怀。
2、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3、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
4、说明影片的时间和环境。
5、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体会,去运用。
银屏之歌说课稿篇十三
《荧屏乐声》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新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3册)教材。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首先要让学生能有表情的唱好《雪绒花》这首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再次是让学生欣赏影视音乐,了解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
在认真研究完教材后,我们科组老师在备课时意识到,在课堂上不能让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唱和欣赏影视音乐活动中去体会音乐。因此在上课前我们认真钻研并整合教材,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在授课内容的选择、课堂活动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要适应教学对象活泼好动的特点,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使课程能够步步推进,让每节课每个环节都有新的亮点。
我们都知道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注入式的教唱与欣赏显然不能适应他们的性格特点。在授课之初,我们以生动的画面或活动开头,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让学生快速的融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在上第一课时《雪绒花》时,“花”在我们当地是非常熟悉的,以花的话题来展开并引入课题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学生非常有兴趣。在课程学习中我们主要是通过聆听和演唱,让学生感受歌曲优美深情的情绪并能唱出这样的情绪来表达对祖国的祝福之情。我们一致认为短短的'一节课不应该负载过多的东西,而要实实在在的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快乐,真正的掌握这节课的内容,所以我们一开始就从听赏歌曲《雪绒花》开始,接着是再多次聆听歌曲,不断的感受歌曲的情绪、节拍,了解歌曲的内容、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等。并在老师的激情引导下,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层层深入,进而达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生们通过对歌曲的演唱,了解到了小小的雪绒花实际上表达了对祖国的美好祝愿,情感也得到了升华。如此一来,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后,有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现在满脑子都是《雪绒花》这首歌。”而这正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在上第二课时《荧屏乐声》时,我们在上课前首先选择整合好内容,《荧屏乐声》中有很多中外影视音乐主题歌,这都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喜欢的作品,他们对作品有很深的印象,能激发他们想欣赏的欲望。
而影视音乐最关键的是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因此我们还花了一些时间来收集一些影片的资料。同时选出合适的片段。我们清楚的知道初中学生一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所以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我们用了学生们喜欢看的动画片《猫和老鼠》来感受,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提前让学生体会有背景音乐和没有背景音乐的不同的理解。让同学们自己能够明白“影视音乐不一定是歌曲,也可以是一段乐曲。”影视音乐能够反映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大家很快就掌握了影视音乐的基本特点。我们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直在不断地引导学生朝着实现教学目标而前进,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提问都环环相扣。如当学生在欣赏完《泰坦尼克号》两个电影片段后都沉浸在电影画面的效果之中,于是我们用几个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关注影片音乐。再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进而对电影音乐的作用已有所感悟,然后我们再让学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给课本中的动画片选配音乐,每个人都积极探讨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效果非常显著。
所以,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合作者这几个角色,那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探究中,在合作中,在实践中获得更深刻的感悟;如果我们教师能担当起课堂的调控者、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激励者的重任,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获得更独特的感悟,再次,我们教师作为学习的合作者一直与学生保持着默契的关系,对学生的反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能够大胆的享受在音乐之中。
银屏之歌说课稿篇十四
这个单元中的内容限定在中外影视音乐上。既有影视主题歌、插曲,也有器乐音乐。从选材的角度看,有较大的难度。这不仅是因为可供选择的材料比较丰富、多样,人们的喜好程度与掌握材料的范围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着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我们力求从音乐与影视这两种姊妹艺术的结合点出发,将音乐与影视不同的结合方式呈现给学生,同时也力求突出音乐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比如,我们选取了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有助于学生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对电视音乐的价值体现有一个初步印象,使学生获得立体的艺术享受。《我心依旧》、《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卧虎藏龙》等是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音乐,其中的音乐由大提琴家马友友、小提琴家帕尔曼演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由于影视音乐的特殊性,它的画面被美术编辑作为整体设计的一部分移植了进来,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3课时。第一课时可安排“唱歌”,第二课时为“欣赏”和一些参与性音乐活动,第三课时可安排欣赏和情景剧表演等。在教学中应结合音乐体验引导学生总结影视音乐的不同类别(如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等),并能够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
第六单元第一课。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送别》。
2.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教学目标:
1.背唱歌曲《送别》,并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通过讨论能够对《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做出分析,并能够体会每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电视连续剧中的作用。
3.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类别。
教学过程:
(一)唱歌。
2.教师简要介绍影视音乐的几种类型。(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头曲、片尾曲等)。
3.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人数可根据时间灵活掌握)。
4.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
5.播放《送别》录音之后,回答问题。然后参看教科书上的有关文字提示。
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用分小组接唱、表演唱等方式检查学习效果。
8.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9.全班完整地演唱这首歌。
10.比一比,谁先会背唱。
(二)欣赏。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吗?
2.请学生讨论四大古典名著中哪些人物形象给他们留下过深刻印象。
3.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中的音乐吗?
4.教师先分别播放《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片段(每首约20秒时间),引起学生兴趣。
5.教师:我们接下去要分别仔细听赏这四首主题歌。
6.分别播放。期间要求学生按教科书要求完成讨论及练习。
《敢问路在何方》的音乐情绪豪迈奔放、果敢有力,具有英雄性格。它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去西天取经的英雄形象。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说说《西游记》中四人的不同个性。节奏练习要做到准确、整齐,应提醒学生从谱例上找出类似的节奏。
《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乐风格是宽广抒情的,同时具有雄浑、古朴、苍劲、慨叹等情绪。书中的练习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处理,风格多样,只要能够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就达到了目的。如果学生有什么疑问,教师(或请学生)可以向他们介绍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好汉歌》《枉凝眉》后有一个练习,即讨论各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其中《好汉歌》塑造的是梁山好汉的形象,而《枉凝眉》塑造的是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红楼人物”形象,二者区别很大,音乐上有明确体现。
听完四首主题歌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主题歌的作用或意义等问题。提示学生关注影视中的主题歌等音乐。
第六单元第二课。
教学内容:
1.欣赏《我心依旧》、《啦呀啦》、《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卧虎藏龙》音乐。
2.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一个真实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复习歌曲《送别》。
2.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的体会,简单讨论如何欣赏影视音乐。
3.让学生阅读《我心依旧》《啦呀啦》《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卧虎藏龙》音乐后面的文字材料,然后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
4.让学生提出欣赏的顺序。教师依照大多数意见逐一播放并讲解。
5.《我心依旧》的转调知识点不要求学生死记概念,只要学生能够听出音乐色彩上的变化即可。《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的主奏乐器是小提琴,它表达的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追思;《卧虎藏龙》音乐的主奏乐器是大提琴,它表现的是一种洒脱、清虚的情绪和意境。
6.注意让学生对这几首器乐主题音乐的作用加以评述。
7.听《一个真实的故事》录音或观看电影片段。
8.分小组讨论这首歌所表现的女大学生为拯救丹顶鹤献出年轻生命的事迹。
9.各小组讨论音乐情景剧的设计方案。
10.试试用抽签的方法(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决定各组演出顺序。在教师的帮助下依次演出。
11.请同学们对各组的演出作出评价。
12.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关于影视音乐感想的小论文,作为对本单元内容的总结。
银屏之歌说课稿篇十五
围绕几个大问题展开,且每次的问题都很明确,从总体到部分,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在上节课学习生字和了解课文写了十种树的基础上,本节课伊始,李老师让学生齐读课文,并请学生边读边想,每一句话写了什么,由此展开本堂课学习,了解每一句都是抓住了事物的某一特点展开写这一写作特点。教学目标明确,不单单停留在读背,而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懂得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这样平实不花哨的课堂,学生却学得特别扎实,值得学习!
李老师课堂流畅,过渡自然,一环紧扣一环,这源于老师扎实的基本功。特别令我佩服的是李老师能及时鼓励学生,表扬语言都特别巧妙,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会观察、善倾听、爱读书……相信每一节课这样的鼓励的强化下,会激发很多孩子不断进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从来都不应该吝啬于对学生的表扬,最近常常有家长跟我提到孩子汇报说在学校被老师表扬了,特别开心。有家长说孩子在家希望把作业写好,隔天能得到老师表扬,为此家长还特地发来信息,让我隔天一定给予他孩子鼓励。老师一句表扬,可能让孩子记很久,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只可惜回顾自己的课堂,表扬语还是缺乏针对性。如果能像李老师那样,富有针对性,并强调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一定会让课堂的这一份份正能量延续得更久。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习的机会和场所无处不在,借助网络一搜索更是无所不有。李老师善于引发学生思考,并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回家查阅资料,这样的课堂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
这是今年刚带的小妹随堂听课写得心得体会,真是后生可畏,希望在以后能越走越好。
其实自己反思,这节课备课不够扎实,很多内容自己没有搞清楚,真是对不起这样好学的小妹啊。以后一定养成扎实备课的习惯,争取课堂随时都能精彩飞扬。
课堂阅读从来都要学习表达,这节课应该要让孩子学习写一节小诗,有关植物或者水果之类的。有反思才会进步,希望自己一直都在反思的路上。
银屏之歌说课稿篇十六
我说课的题目是:《浪之歌》,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组歌(节选)》的第一首。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等词语;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中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首先是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在这里,海浪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对海浪比较熟悉,学习本文,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标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自读探究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自主学习,探究诗歌的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你去过海边吗?你看过海浪拍打海岸与礁石的情景吗?在你的眼中与心中,海浪是个什么形象?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组歌》中为我们塑造了关于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与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浪之歌》。
(本导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3分钟。
读准字音和解释词义。
(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为后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做铺垫)。
(三)整体感知:6分钟。
学生听配乐朗读后思考:作者笔下的海浪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通过听读,将作者笔下的海浪与自己心中的海浪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深入探究:13分钟。
1、作者对海浪赋予怎样的感情?
2、你从文中哪些诗句体会到这种情感?
(逐层深入,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
(五)协作质疑:10分钟。
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6分钟。
引导学生仿写课文中的诗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小结:2分钟。
(八)布置作业:2分钟。
1、仿写诗句。
板书设计:
银屏之歌说课稿篇十七
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枉凝眉》《滚滚长江东逝水》《敢问路在何方》《好汉歌》。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能够对四首电视连续剧主题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做出分析。
2、欣赏、感受、体会每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通过学生参与表演活动对音乐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得以体验和认识。
4、了解、熟悉影视音乐的不同类型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欣赏、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演、塑造和体验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2、难点:使学生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类别和音乐在电影、电视剧中的作用。
学生课前准备:
(1)练唱影视歌曲,了解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2)准备《西游记》《三国演义》中人物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的面具、道具(金箍棒、大刀、扇子等)、乐器(古筝)。教师准备:多功能电化教学设备、钢琴、录音机、影碟、打击乐(鼓、钗、锣、木鱼、三角铁)。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电脑播放歌曲《枉凝眉》《三国演义》《敢问路在何方》《好汉歌》片断(每首约30秒时间)引起学生兴趣。
二、欣赏。
1、通过大屏幕播放歌曲视频: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题歌《枉凝眉》。
2、大屏幕显示以下问题与文字:
(1)这部作品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塑造了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红楼人物”形象。
(2)这首歌曲有什么风格特征?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歌曲具有明显的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节奏平缓,感情十分浓郁,表现了忧伤、惆怅、枉自悲叹的情绪。音乐具有某种虚幻与超脱的色彩,好似今人追忆时的慨叹。
3、请一位学生用古筝演奏这首歌。
4、请一位或几位女同学来演唱这首歌,古筝伴奏。
三、欣赏:电脑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1、老师范唱这首歌。
2、大屏幕显示问题:请你说出这首歌的音乐风格、速度、力度?
3、学生为三国人物设计音乐、肖像并表演展现人物性格。
出示打击乐:鼓、钗、锣、木鱼、三角铁,请五位男生戴上面具、服饰、道具。
表演展现出《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五位英雄豪杰的不同个性形象。每位先上台前选择一件打击乐打出节奏代表所扮演的人物性格,再用动作展现英雄形象。
4、学生讲评。
5、教师归纳。
四、欣赏: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
1、通过大屏幕播放歌曲视频。
2、学生讨论:(大屏幕显示问题与文字)。
(1)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这首歌的音乐情绪豪迈奔放、果敢有力,具有英雄性格,表现了人物的坚强品格和顽强意志,对人物进行了赞美和颂扬。
(2)节奏有什么特点?
歌曲很富有动感,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好似表现唐僧师徒四人赶路的行进姿态。
(3)它塑造了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怎样的形象?
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去西天取经的英雄形象。
3、请四位男生在音乐声中表演师徒四人路经艰险的情影和形象。(学生准备好服装、面具、道具)。
4、学生讲评。
5、大屏幕显示问题和节奏型。
哪位同学从音乐和他们行进的姿态中体会到了什么典型节奏?并能在歌曲中找到?
切分节奏型:
6、学生用“达”按歌曲音调练习打切分节奏。
7、老师结合“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深刻哲理启发教育学生。路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看我们怎样走好自己的路。
五、欣赏并演唱。
1、电脑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
2、大屏幕显示问题与文字:
这首歌塑造的是什么形象?突出了什么特征?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歌曲塑造的是梁山好汉的形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旋律奔放、豪爽,音程起伏跌宕,节奏感很强,音乐形象十分鲜明。
3、学生以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好汉歌》。
4、请一位男生领唱全体男生合唱。
5、再请一位男生领唱全班合唱。(唱出梁山好汉的气势)。
六、学生讨论。
1、大屏幕显示问题与文字:
听完这四首电视连续剧主题歌,影视音乐有哪些类型和作用?
类型: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头曲、片尾曲等。
作用:深化主题、突出剧情、烘托气氛、抒发情感、易于理解和传播。
2、老师归纳总结:提示学生多关注影视中的主题歌和音乐。
七、请同学们唱一唱你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男女生独唱、小合唱、全体唱等演唱形式)。
一节好课首先要选择好内容,第六单元《银屏之歌》中有很多中外影视音乐作品,我选择的内容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喜欢的作品,他们对作品有很深的印象,能激起学生想听想唱的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表演活动的热情,使课程步步推进,每个环节都有亮点,最主要的闪光点在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自己制作面具、道具和服饰,把《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表现的风趣逼真,使课堂气氛一浪一浪推向高潮。尤其是扮演唐僧的学生,服装很有创意,他很简单、巧妙地把校服变了一种穿法,很形象地表现出唐僧的个性。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演奏、演唱、表演的能力,使学生在表演活动中感受和体验了影视音乐的作用,了解了影视音乐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