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优质19篇)
教案应当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教案的编写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模糊和歧义的表达。下面是一份经过精心设计的教案实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活动有所启发。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篇一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一)诵读初步感知。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五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二)细读理解内容。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三)美读体会情感。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明确:第3幅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3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沉闷欢快欣喜。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四、作业:背诵《苏幕遮》。
五、板书设计:
苏上片:写景(风荷)。
幕见景生情。
遮下片:抒情(思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篇二
苏幕遮。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1]。
追旅思,[2]。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注释】[1]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2]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篇三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1课时。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一)诵读初步感知。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
(二)细读理解内容。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
(三)美读体会情感。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明确:第三幅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图片让学生自己体会)。
明确:沉闷欢快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上片:写景(风荷)。
幕见景生情。
遮下片:抒情(思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篇四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2、感受词中营造的清新淡远的意境,品味诗意,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朗读、吟咏,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获得审美体验。
4、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学习作者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涵咏写景佳句,把握本词的意境。2、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教学方法】。
诵读、品读、讨论、比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本词明白如话,不加雕饰,然意境深远。词人将荷花的风姿与思乡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如梦似幻的境界。描写景物,清新优美;抒发的乡愁,如薄雾轻烟。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把握这一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动词的妙用以及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把握本词的意境也是本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花,因为它淡淡的清香、美妙的形态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而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他们留下了很多吟咏荷花的诗篇。同学们也已经学了不少,其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句子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哪些。(学生回答,展示图片,提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由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千古,经久不衰。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荷花的名作《苏幕遮》。
二、了解作者。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中之冠”、“词中老杜”之称。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周词能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荷花的风姿与思乡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佳作。作品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整体感知全词,说说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上阕写景,下阕抒发怀乡之情。)。
2、诵读指导:
上阕写景,格调活泼,应读出欢快之感。一、二句低沉,稍慢;三、四句转为欢快;五、六、七句连贯,中速;“风荷举”三字重读。
下阕抒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前四句慢速,读出喃喃自语的.感觉;后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读出梦幻的感觉。
3、放录音,范读。
4、学生齐读,读准节奏;再读,把握情感,读出韵味。
四、品味鉴赏。
1、上阕写景,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先写室内活动,再写檐间鸟雀的叫声,最后描绘荷塘美景。按照由室内到室外,由所闻到所见,由近景、特写到远观全景的顺序来写。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动静结合,静中有动。
2、开头两句写词人的室内活动,暗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有何作用?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燎沉香,消溽暑。”连绵的阴雨,使得房间里又潮湿又闷热,人的心情也是沉闷的,焚香既是为了消暑,也是为了驱散心中的烦闷。这两句暗示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写久客思乡伏下了一笔。
3、品味动词,赏析名句。
(学生品味、讨论,得出结论)。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其中动词的运用有何妙处?
这两句写作者所闻,静中有噪。词人在室内就听到屋檐间传来鸟儿清脆的叫声,叽叽喳喳,非常欢快,好象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一“呼”字,极为传神,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一“窥”字,则把鸟儿们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生动而有风致。
参考:这三句描写词人信步走到室外,看到的荷塘美景。“叶上初阳干宿雨”,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珠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地被晒干,这是近景,特写镜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形象地描绘出水面上的荷叶像玉盘一样清新润泽,出水的荷叶,则一片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轻轻摇摆的美妙风姿。清新美丽,动态可拘,有着鲜明的画面感和简约的构图美。在写法上与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境不同。前者清新活泼,后者雄浑苍凉),其中“一一”写出荷叶在水面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风”勾勒出荷花随风轻摇的姿态。“举”表现出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
4、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景与情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哪个意象?又有哪个意象与之照应?
下片抒发思乡之情。景与情联系的纽带是“风荷”这个意象。词人触景生情,眼前的荷花令他想起有荷的故乡想起故乡的“芙蓉浦”。
5、下阕抒情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故乡遥,何日去”言离家之远,归乡无期;“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久客京华,身不由己,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读至此,才发现,首句的“燎沉香”就暗含着久客他乡的羁旅愁思了。“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说自己思念家乡朋友,却写家乡的旧友是否思念自己,使抒情有层次。
这种抒情的方法你还在哪些古诗中见过?如杜甫的《月夜》诗中用过。杜甫在长安望月思家,却不写自己在长安思念妻儿,而设想妻子在富州独自望月思念自己,以及小儿女不懂得思念的情景,来表达自己细腻复杂的感情。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也是用这种抒情手法。“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就是诗人通过想象家人深夜谈论离家在外的自己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着一叶轻舟驶入莲花塘中。梦中飞度,可见思乡情切。“芙蓉浦”的梦境与上片中“风荷”的意象相照应,构思精巧,自然天成。全词以如梦似幻的乡愁乡梦做结,余韵袅袅。
整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阕,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目眩。”(《宋四家词选》)。
【小结】这首《苏幕遮》清新雅淡,浑若天成,于周词中别具一格。全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并由此引入故乡归梦。上下阕连成一片,融情入景,不着痕迹。而写荷数语和轻舟归梦处,更是全词的神来之笔。
上片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远,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片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园,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以虚构的梦景作结,余韵无穷。
五、熟读成诵。
学生反复诵读,用心体会,并背诵。
六、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咏荷诗,说说他们各描绘了荷花怎样的形态,比较它们在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何异同。(姿态、颜色、香气;比喻、对比、衬托)。
多叶红莲莲花。
洪适杨万里。
步有凌波袜,掌为承露盘。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尚嫌花片少,千叶映朱栏。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七、课外作业。
1、阅读周邦彦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篇五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同学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同学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
3.对于周邦彦,同学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一)诵读初步感知。
请同学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二)细读理解内容。
然后请同学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三)美读体会情感。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明确:第三幅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图片让同学自己体会)。
明确:沉闷欢快欣喜。
2、根据朗读指导,同学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四、作业:背诵《苏幕遮》。
五、板书设计:
苏上片:写景(风荷)。
幕见景生情。
遮下片:抒情(思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篇六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同学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同学的想像力。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1.这一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同学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同学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同学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同学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一)诵读初步感知。
请同学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
(二)细读理解内容。
然后请同学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
(三)美读体会情感。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明确:第三幅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图片让同学自己体会)。
明确:沉闷欢快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2、根据朗读指导,同学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四、作业:
背诵《苏幕遮》。
五、板书设计:
苏上片:写景(风荷)。
幕见景生情。
遮下片:抒情(思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篇七
1、诗歌的开头用碧云、、、,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2、哪两句诗从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
4、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5、“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篇八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
这首词别本题作《别恨》或《怀旧》,抒写作者秋天思乡怀人的感情。上片用多彩的画笔绘出绚丽、高远的秋景,意境开阔。“碧叶天,黄叶地”为传诵名句。词的下片表达客思乡愁带给作者的困扰,极其缠绵婉曲。以夜不能寐、楼不能倚、酒不能消解三层刻画,反言愈切。煞拍酒化为泪,消愁之物反酿成悲戚之情,最为警策。前人颇诧异镇边帅臣“亦作此消魂语”。《左庵词话》解释说:“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比之宋广平赋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似世之头巾气重,无与风雅也。”此说可谓得之。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篇九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全诗如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赏析二】。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手两句,即从打出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和诗意美。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他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诗人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篇十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就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就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就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就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赏析。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就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就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就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就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篇十一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中描写的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
秋景的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就把“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
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则是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自我安慰,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篇十二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一作:留人醉)。
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
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
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
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
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
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
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
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
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
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
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
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
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
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
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
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
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
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
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
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
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
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安慰,终于无法排解。
愁思之浓,跃然纸上。
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篇十三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1.芳草:芬芳的青草。
2.黯:心情悲伤。
3.旅思:旅中愁怀。
[评析]。
范仲淹的总体风格是豪放悲凉,但本词却写得极为婉约。在许多人心目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形象已深深扎下了根。然而,范仲淹也会有乡魂、旅思、愁肠、相思泪、这是人之常情,并无损于范文正公的人格品质。而且正是由于范仲淹坦荡的.胸怀与气质,才使这首词虽然在主题上只是重复一般的乡愁,却能沉挚而不颓靡,在述说柔情的同时,给人以意境开阔的新鲜感受。此词写羁旅相思之情。上片写人对景怀思,开篇大处落笔,“碧云天,黄叶地”,以六个字写尽秋色。下片尽写相思,直接点出“乡愁”、“旅思”,表达对家园的思念。
上片渲染暮秋景色,“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以宏阔的笔势扩展了长天、大地、连波构架清秋的高远背景,而将碧云、黄叶、翠烟三个细节意象填充其间,点染、交融成一幅色彩绚丽、江波奔涌的澄明、空灵的秋色图。一句一景、自天而地。自波而烟,层层推进,意象缠绵。“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因芳草连接远处的家乡而道出思乡之情,实为隽语。这首词将乡思旅愁写得淋漓尽致,深切婉曲,耐人寻味。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篇十四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白云掠过蔚蓝的天,并没有留下半点声息,黄叶纷铺的大地,寻觅不到人的足迹。萧瑟的秋景冷冷清清,连着江中的水波,波寒烟弥漫,一片苍翠。一早起来,心凉了半截,说不出缘由,莫名的感伤。
离家数月,在这个清晨,面对此情此景,似乎一下子全都要宣泄而出。空气中漂浮的水汽。浸湿了我的双眼,抬起脚,却发现自己不知该迈向何方。索性走到屋外,远处的山被雾遮盖,隐隐在仙境之中,云雾缭绕,鸟语花香。一抹斜阳透过万般阻扰的云层,映照着群山,远处水天连接,碧蓝一片。()雾渐渐散去,绵密的芳草沾满雨露,尽情地吸允,哀叹着人世间的产物却不解人情,它的顽强,它活跃的生命气息,一直延伸到阳光的盲区。
长途的游行早已使人疲惫不堪,无数的风景背后满是凄凉,也许早已厌倦这样的流浪,默默地思念家乡而黯然神伤。那个圆月挂在高空,缠人的羁旅愁思就难于排遣,举头望明月,夜夜难眠。除非夜夜都做回故乡的好梦,才能安然入睡。
月圆之夜,独倚高楼,思乡情怀如波涛澎湃。漫天星空令人惆怅,冷风迎面扑来,呼呼作响,衣裳单薄,被风揉作一团,凝视故乡的方向,情绪高涨,将苦酒灌入愁肠,杯杯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篇十五
《苏幕遮·怀旧》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下面是诗文相关介绍,欢迎参考!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一作:留人醉)。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自慰,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篇十六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手两句,即从打出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以及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是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辩,例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廊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但是这一意象确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它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作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高楼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思,但是独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融为一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是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结拍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写得似更奇警深至,但是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的触发下发展到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然收束。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及情景结合的方式,他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及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一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篇十七
天,是蔚蓝色的,蓝得如此干净,像是悬在空中的清澈海洋,云朵鱼儿般地在这空中海洋里游动,没有忧虑,没有烦恼。叶子又是那样,和去年这时一样盈盈地从那树上的金黄中飘落,融入到地下的金黄中来,不发出一丝叹息,只是应和着那阵好似同样金黄的微风,在地面翻了几下,几声“沙沙”后,便又沉默不语。你恍惚得意识到,秋,又来了。那金黄的秋,并不怎么说话,她又是这样,在不言不语,无声无息中漫过这座小城,缓慢地让你几乎察觉不到。你只是又看到秋景一直蔓延到江边,连绵着江水的碧绿,一起波动着涟。江上寒烟袅袅,幻化成各种你也说不清是什么的事物。弥漫,聚拢,扩散,朦胧了你的视线。你眨眨眼,看到的只是那一片苍翠。
夕阳西下,断肠人是否依旧在四海漂泊?你抬起头看到了群山,夕阳,蓝天和江水,相互映射着光辉,似是个个分开,却又相互绵连着,你的眼前被金黄,蔚蓝,碧绿,苍翠霸占了,美得让你只想久久凝视。突然你胸腔中开始弥漫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你的体内扩散,一直涌到你的眼睛,化为一种酸涩。你转去看远方大片已经开始泛起枯黄的草地,但你知道这草地一定不会理解你此刻的感受,你只是看这片枯黄,一直绵延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也行它们会一直绵延到家乡吧。你默默地想着。
你真的很厌恶这种酸涩感,好似有什么在你体内翻涌着,折磨着你。你最近总是不受控制地想念家乡。白天你不敢把这种情绪表现出来,你压制着自己。夜晚,那感觉就如猛兽要将你吞噬。多年客居他乡,在这个边塞小城,羁旅的愁思缠绕不休,难以排遣。但梦醒后呢?留给你的依旧是一片虚无。你不想再月明之夜独倚高楼,冷冰的月光只会让你更感寒冷。酒呢?你只有依靠这片刻的偷悦来麻痹自已了,酒入愁肠,那感觉却越发汹涌,化作一滴滴咸涩的泪水。漫出你的眼眶。你闭上眼睛,任由这泪水流淌。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篇十八
范仲淹是宋代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以“苏幕遮,开劳躯”的《岳阳楼记》而闻名于世,这篇代表了范仲淹的心境和心得体会的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阅读和解读这篇文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感悟范仲淹的心得体会。
首先,范仲淹在文章中通过描绘诗人苏轼的身世遭遇,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思考。他说苏轼生于深宫之中,富贵繁华,然而一场政变使他失去一切,被贬到岭南。这个描写不仅展现了苏轼的历经沧桑,同时也反映出范仲淹对人生变幻无常的理解。范仲淹在文章中写道:“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慮一失,孰吞细腰?”这句诗反映了范仲淹对人生矛盾和无奈的深刻体悟。我们人生的路途充满了无数的选择和困扰,有时候就是因为一时的疏忽或者谨慎不周,我们会有许多的遗憾、失落和懊悔。范仲淹希望我们能够认识到人生的无常,而不要轻易贪图功名和富贵,要淡然面对命运的起伏。
其次,范仲淹通过揭示人生低谷中的一丝希望和坚强,展现了他对人生奋斗的态度和人格的崇高追求。他在文章中形容苏轼贬下岭南时形单影只的孤寂景象,却依然努力从容地谋求生活和追求艺术:“出没滄波随浪去。”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着我们面对逆境时要崇高的情操,不论面对困难或者压力的时候都能够勇敢地去面对,积极地去努力。范仲淹通过表达苏轼的心境和情感,对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的力量激发和鼓舞。
再次,范仲淹通过文章展现了对人生和世界的真诚的审视和感悟。在文章中,范仲淹写道:“心之所向,素与性类,不以盛衰为怀。”范仲淹告诫我们要明白并坚守自己的内心追求,不被外在的困扰和环境所左右。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应是我们评判自己价值和满足感的标准,而应该是追求理想和追求真实自我的动力。范仲淹的这种思想深深地提示了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要坚守自己的初心,保持对人生的真诚与发自内心的信念。
最后,范仲淹通过揭示世事的无常和虚幻,表达了一种超然和豁达的心态。他强调“色厉而内荏”的道理,告诫我们要有一颗平和宽容的心,不以功成名遂为价值的唯一标准。对人生来说,荣华富贵与无常而短暂,而精神的世界才是真正的长久和持久之所在。范仲淹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并且从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从而提醒我们要正确的看待人生和面对困境。不随波逐流,而是铭记初心与坚守内心的真实与本性。
总结起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诗人苏轼的命运变幻和追求自由的心态,表达了他对人生奋斗、追求和态度的一种思索和反思。他教导我们要从容面对人生的起伏,坚定追求和崇高信仰。同时,他也告诫我们要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要有一颗宽容豁达的心,守护自己的真实与初心。范仲淹的心得体会,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启发和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面对困难。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篇十九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
《苏幕遮》是一首地道的思乡曲,也就是写乡愁的。
我们先看这首词上片的前四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几句说天上漂浮着碧蓝的流云,地下铺满了金黄的落叶,浓重的秋色融入到江水之中,江面上雾气氤氲,透出阵阵寒意。这四句选取了碧云、黄叶、秋色、寒烟四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深秋季节的景色。作者这样写想表达什么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有一个“寒”字,这个“寒”字透露出作者满眼的秋色都渗透着的悲凉,但是作者为什么要渲染秋意的悲凉呢?写秋意的寒凉想表达什么呢?仍然没有明确写出来。
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崔莺莺送别张生进京赶考时唱的第一支曲子,就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化用了范仲淹这首词的前两句的原文,通过莺莺的嘴,描绘了一幅深秋送别的秋景图。这幅画面,对烘托崔莺莺送别张生时的恋恋不舍之情,起了很大的作用。王实甫只是将叶改为花,黄花当然是特指菊花,再加上南飞的大雁和经霜变红的秋叶,让秋意显得更浓更重。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来,范仲淹以碧云、黄叶这些意象描写秋景的套路对后人影响很大。
上片的后三句:“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接着前四句继续写秋景,不同的是和前四句的写景相比,后三句的视野更远了,也就是他看的更远的地方,这三句写的是什么?远山遥遥,斜阳映衬着远山,江水滔滔,天边与江水连成一片,无情的芳草一直延续到斜阳之外。和前三句的意象相比,这三句写远景时,在碧云、黄叶、寒烟之外,又加上了远山、斜阳、芳草三个意象。
这三个意象中我们特别要讲讲芳草。首先,作者将秋草写成了芳草,一般来说诗人都是把春草写成芳草,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的这首诗用远芳代表春草。这就是用芳来代表春草的明证。
但是范仲淹这首词,却以芳草来指秋草,词人在写芳草之时,特意在它后面还加了两个字“无情”,“芳草无情”,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斜阳已经在天边,几乎是望不见了,但是在斜阳之外还有一望无际的芳草,词人的.故乡更在芳草之外的遥远之处,因此,词人以“无情”两个字怨恨芳草,客观地讲,这是一种无理之怨,故乡遥远望不可及远不可及,干芳草何事啊?作者只是用这种无理之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非常切非常深罢了。
这种写法,深受《楚辞·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影响,《招隐士》写的是春草一望无际,和白居易那首诗是一个意思,因为只有春草才会连绵不绝,越长越旺。当然《招隐士》开启了中国诗歌以春草表达相思、愁思的一个先河,但是在继承《招隐士》的写法,用春草表达怨恨时,我个人认为,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写得更好,更恰切。因为春草有旺盛的生命力,越长越旺,虽然它不断的延伸,但是这个不断的延伸更显出来春草的生命力。但是这首词写的不是春草,写的是秋草,而且用芳草替代了秋草,但是在表情达意上,应当和春草没有太大区别。
上片的写景是视线由近至远,直到芳草之外,上片的用笔似乎是纯粹的景语,但是芳草无情一句,透露出词人在景语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乡愁的感情。
下片的前四句:“黯乡愁,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点出乡愁让人的心情黯然失色。乡愁其实就是一种别离,只不过是和故乡的分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写别离之苦的名句,莫过于南朝作家江淹的《别赋》开篇的两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我们这首词下片开始用的这个“黯乡愁”就是用了江淹的前两句的典故,就说乡愁让自己黯然销魂。“追旅思”中的旅思,是旅途中的愁思,前面再加一个追,表明旅途中的愁思,一直在追着自己,缠绕着自己,压迫着自己,让自己无法解脱,除非是夜夜梦到故乡的好梦才能留住自己好好入睡。
末尾三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巧妙的点出词人是在明月之夜,站在高楼之上眺望远方,但是这种眺望给他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乡愁。到这里,作者已经无法抑制自己的悲痛,乡愁终于化为泪水夺眶而出。词人以“明月楼高休独倚”,告诫自己不要在月光下独自登楼。似乎,是月光下独登高楼才导致的词人强烈的乡愁。
这一句写乡愁有三个诱因:明月,高楼,独身一人。明月的确是诱发乡愁的重要诱因。李白的静夜思中间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因明月诱发乡愁的最经典的例证。高楼,也是诱发乡愁的重要因素。山当然也是高的,但山有群峰为伴,草木相依。唯有高楼孤绝无依,而且生寒。寒让人感到悲凉,比如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高楼的寒意让人倍感凄凉。当然独自登楼是第三大诱因,如果有意中人相伴,登楼赏月是一种雅兴,让人流连忘返。词人独自登楼,感受到的是寒意阑珊,乡愁阵阵。这首词既有明月高楼,又是独自登楼,三大诱因齐备,当然更容易诱发作者的乡愁。最终,被乡愁折磨的词人只好借助于酒,希望醉酒可以麻醉自己,暂时忘掉乡愁,但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仍然是无法摆脱乡愁的困扰,反倒是相思之泪夺眶而出,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功夫,都是徒劳无益,全词就在作者的万般无奈中收结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