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说课稿(汇总14篇)
人生是一部精彩的电影,总结是对过去的片段进行回顾和思考。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对过去的经历进行全面和客观的回顾。下面是一些总结的步骤和要点,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篇一
和寨中学课堂教学设计科目 语文 编写时间 年月日 第二轮修改时间 年 月 日课题《独坐敬亭山》授课班级教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相关文常常识及关键字词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教学重点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计划课时1课时课型教 学 过 程 设 计第一轮教学设计补充与修改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2、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介绍相关背景导入。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二、新课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三、尝试背诵。
四、作业;预习《望岳》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篇二
《独坐敬亭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单元第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歌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心情。“独”是全诗的诗眼。
说学情。
该学段学生已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受知识能力、生活经验等因素影响,思维易浮于表面需要老师引导、点拨。
说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释、读想结合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了解“景中融情”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诗句诵读,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
说重难点。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定教、引导悟得。
学法:读悟结合、合作交流。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
本诗教学我共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解诗题。题目是文章的文眼,从题目我们就可以大体了解文章内容,诗歌也是如此。我首先引入本课课题,并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引领学生思考“独坐”是什么意思?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二、读诗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古诗文的学习起点一定是读准确,读通顺。因此我用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方式引领,鼓励学生诵读诗文,让课堂上书声朗朗,熟读成诵,并尝试读出节奏、韵味。
三、吟诗韵。在学生熟练诵读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吟诵,“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平低仄高,依义行调”,(教师示范)让吟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得以传承,从而更深入地感受古诗文的.节奏美、韵律美,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四、悟诗意。“悟”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边读边想、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等方法尝试理解诗词大意,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成功。
五、会诗情。深入体会诗人孤单寂寞心情对于学生来讲既是本首诗歌学习的重大,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我引导学生找“尽、孤、只有”等关键词语并仔细品味涵咏:适时插入李白的人生经历作为背景,同时配乐播放敬亭山画面,教师以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李白面对敬亭山的内心孤寂的独白。
面对如此寂寥空旷的敬亭山,李白看到的是…指名读诗歌;
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李白身处静寂的敬亭山…学生再读;
在敬亭山里,他见山不是山,而是当作他的老朋友,在倾听他的述说…学生齐读。
采用回环读、补白读等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思绪共振。
同时,领悟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作用,了解古诗中“景中融情”的表达手法。
六、得诗法。古诗创作中,山水诗往往都是“景中融情”,为加深学生的对这一类诗歌的认识了解,我向学生推介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让学生自主合作运用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拓展迁移,课外延伸,增加积累。随后在课外作业安排上我布置了:
(1)自学《望洞庭》《忆江南》。
(2)晨诵背诵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为班级诗词大会做准备。
这样以点带面、课内外结合,在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期,积累更多的优秀诗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成长铸魂、固基、打上人生厚重的文化底色。
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显示内容,又展现方法。不仅突出了诗文学习的重点,还彰显了教和学的清晰流程,方便学生今后进行古诗文学习时迁移应用。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篇三
《独坐敬亭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二)能力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三)情感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领悟诗意。
(二)难点:感悟诗情。
四、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
(一)教法:
1.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学习中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2.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3.读写结合法:以读促写,以写促解,以解悟情。
(二)学法: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六、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初识李白。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回忆李白的诗歌《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说说诗中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二)初读,入诗境。
1.读题,悟孤独。读诗题,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初步引导学生感受孤寂之情。
2.读诗,悟孤独。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读诗,在检查预习的同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质疑,悟孤独。有问才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
(三)细品,悟诗情。
1.利用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先自学,小组交流后汇报,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2.汇报时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说清问题及原因,如从“只有”二字可以看出诗人是孤独的,是因为“只有”表明此时诗人孤身一人,无人做伴,孤寂之情跃然纸上。
3.反复诵读诗句,通过朗读加深学生的体会,在理解中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体会。
4.出示背景,加深理解,在通过配乐读进一步悟情。
(四)读写结合,体验孤独。
1.当学生一步步体会出诗人的孤寂之情是,引导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2.先写,再读,训练写的同时,加深对诗镜的体会与感悟。。
(五)纵向拓展,深化理解。
选用《秋浦歌》进行拓展,同类型的诗歌,运用学法迁移,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深化,更是对李白情感的一个升华。
(六)走进诗人,安慰李白。
在总结中自然过渡到安慰李白这一环节,与开头相呼应,是大家对李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七)齐读诗歌,作为总结。
一是考查了诵读,二是将体会带进朗读,提升对诗歌、对李白的认识。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篇四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篇五
《独坐敬亭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单元第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歌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心情。“独”是全诗的诗眼。
该学段学生已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受知识能力、生活经验等因素影响,思维易浮于表面需要老师引导、点拨。
1、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释、读想结合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了解“景中融情”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诗句诵读,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以学定教、引导悟得。
学法:读悟结合、合作交流。
多媒体课件。
本诗教学我共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解诗题。
题目是文章的文眼,从题目我们就可以大体了解文章内容,诗歌也是如此。我首先引入本课课题,并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引领学生思考“独坐”是什么意思?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二、读诗文。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古诗文的学习起点一定是读准确,读通顺。因此我用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方式引领,鼓励学生诵读诗文,让课堂上书声朗朗,熟读成诵,并尝试读出节奏、韵味。
三、吟诗韵。
在学生熟练诵读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吟诵,“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平低仄高,依义行调”,(教师示范)让吟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得以传承,从而更深入地感受古诗文的节奏美、韵律美,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四、悟诗意。
“悟”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边读边想、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等方法尝试理解诗词大意,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成功。
五、会诗情。
深入体会诗人孤单寂寞心情对于学生来讲既是本首诗歌学习的重大,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我引导学生找“尽、孤、只有”等关键词语并仔细品味涵咏:适时插入李白的人生经历作为背景,同时配乐播放敬亭山画面,教师以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李白面对敬亭山的内心孤寂的独白。
面对如此寂寥空旷的敬亭山,李白看到的是……指名读诗歌;
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李白身处静寂的敬亭山……学生再读;
在敬亭山里,他见山不是山,而是当作他的老朋友,在倾听他的述说……学生齐读。
采用回环读、补白读等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思绪共振。
同时,领悟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作用,了解古诗中“景中融情”的表达手法。
六、得诗法。
古诗创作中,山水诗往往都是“景中融情”,为加深学生的对这一类诗歌的认识了解,我向学生推介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让学生自主合作运用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拓展迁移,课外延伸,增加积累。随后在课外作业安排上我布置了:
(1)自学《望洞庭》《忆江南》。
(2)晨诵背诵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为班级诗词大会做准备。
这样以点带面、课内外结合,在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期,积累更多的优秀诗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成长铸魂、固基、打上人生厚重的文化底色。
】
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显示内容,又展现方法。不仅突出了诗文学习的重点,还彰显了教和学的清晰流程,方便学生今后进行古诗文学习时迁移应用。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3、交流。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篇七
在李白罢官十年后的一天里,他登上了敬亭山,那里没有一个人,他独自一人坐在山顶,望着一片片绿郁郁的树林,他不禁想起了他的一名名老朋友:汪伦、孟浩然……他感到了无尽的孤独和寂寞。
“喳;喳……”几声鸟鸣打破了平静。李白向天空望去,所有的鸟儿都在他的头顶盘旋着,鸣叫着。它们扇动双翅,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天空的尽头。
天空又恢复了平静,但是却只有一朵小小的云彩了。可它却不肯停留,慢悠悠地飘走了。
现在,只剩下敬亭山和李白了。李白说:“敬亭山啊,敬亭山,现在只剩下我俩了!鸟儿不愿和我作伴,云彩也不肯停留,但你不同,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敬亭山也悄悄回答:“是的,李白,你别的朋友远走高飞,可我不会,我是你永远的好朋友!”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篇八
1、每部分诗句理解大部分学生谈的不够充分。这首诗对于学习中上的学生来说,已明确大意,但对于表述不清晰,想象力不丰富的学生来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顺利的表达。应侧重于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
2、诗句的理解若图文并茂,配上音乐,在学生想象、理解的基础上给以直观感受,学生通过对环境描写的认知,进而体会诗人情感会更深刻。
3、本节课朗读着力于体现学生的朗读发展。学生在经历初读、理解感受、回顾、想象绘画的基础上,再配乐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在一节课内的朗读发展会有层次。朗读技巧指导包括停顿、重音、蕴含感情的过程。最后熟读成诵后还能吟唱。
4、问题设计,渲染语言不够精炼,环节预设不够科学。
5、预设课堂中的缺失。
a、基本能按设计思路进行,但还有环节的缺失。比如:学生绘画后应给学生展示说的时间,说说画中有什么?为什么这样画?从画面中感受到的李白的心境如何?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图画表现,应该是一幅环境渐变的图画,在图画渲染的环境中,提炼李白的情感,回归诗题诗眼“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b、朗读技巧指导,当堂背诵,归纳表达方法(借景抒情),课外拓展(毛泽东《沁园春.雪》)、比较阅读等环节有所疏漏。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篇九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释题,简介背景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交流诗意。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篇十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独”是指独自一个人。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心情。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对比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
朗诵全诗,熟读能诵。
总结全课。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篇十一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天际,是那么的狭窄,容不下的浪子,四处奔波。品一杯浊酒,掉进辛酸的往事中去。淡淡的酒香,淡淡的苦涩,淡淡的酒香夹杂着一缕浓厚的愁苦直插心房。
醉了,醉了。酒意冲淡了他的思想,淹没了他的灵魂。张开朦胧的双眼,深呼吸,企图得到自然的宽慰。可惜,天边消散的彩云,高飞远去的鸟雀,早已没了踪迹。失落,浪子的心力憔悴,柔和的云彩抛弃了他,美丽的鸟雀也一声不响的离开了他,心中的悲凉点缀了这天际,寒意从天而降。
他们的人生都在寂寞中艰难跋涉。
——后记。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篇十二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17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样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根据三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潜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情绪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苦闷的情绪。
1、知识与潜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资料,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一)导入课题,揭题。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这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设计的意图:从上一课的“请教”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上,并同时营造了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让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用心投入学习中。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貌)“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这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这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就应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能够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能够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群众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述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情绪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样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样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情绪,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情绪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3、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潜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潜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潜力的发展。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篇十三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3、交流。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篇十四
1、学习生字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知识链接: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述,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一、导入。
师:同学们明白李白吗?(明白)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二、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都预习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8个词语如果你都认识,就给老师一个自信的笑容。那就开火车吧。
2、是不是老师随便指哪一个词语都难不倒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啊?打乱顺序读。
3、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三、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一)从题目上感悟。
师:明白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
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明白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超多的诗文,所以敬亭山之后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
3、李白来到敬亭山下,坐下来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吗?有只可爱的小鸟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闲啊!(生回答,都没有并说说从哪句诗里明白的。)。
4、没有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情绪?板书:独。
5独坐敬亭山的意思是()学生填空,理解题目的意思。
6、谁愿意来当一次小演员,把自己变成李白,读一读自己的这首诗的题目。
7、明白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缓慢。练习朗读题目。
8、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齐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样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习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能够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四、回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小超市。
2、熟练朗读《望洞庭》和《忆江南》。
3、搜集一些描述山水风光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