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论文(热门23篇)
商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对于商业方面的总结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改进商业策略。在写总结时,应当对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的描述,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方案。以下是一些优秀教育者的故事和经验分享,希望能够激发你对教育的热爱和思考。
环境设计论文篇一
探究式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
(一)学习环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讨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学习环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原因,学生可以利用环境中一切因素如学习资料、音频、视频等工具协作学习,只要学生使用得当,就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可以通过观察环境中一些现象,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协作学习。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环境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交互作用,这对学生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进行协作学习,他们可以共同建立一个协作小组,相互交流讨论,解决分歧,最后达成共识。
(三)意义建构。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完成对所学科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将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促进知识迁移。建构主义教学环境设计注重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教学情境,学生对知识进行了意义建构也就意味着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因此一切过程也是围绕着“意义建构”而展开,教学中一切活动都应该以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探究式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分别为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设计的知识领域,包括各种场景中知识链接和学习资源的设计,认知工具的设计。探究式虚拟学习环境设计主要采用的策略分为两大部分: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中包括支架策略和自我反馈教学策略,协作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小组讨论和伙伴学习。
(一)学习环境的设计内容根据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乔纳森在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cle为基础来分析和阐述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设计模型主要是在理论指导下,对科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全面设计,再结合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等进行了循环设计,并进行评价,使环境和学习成为统一整体。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依据,并在习海旭等人所提出的虚拟学习环境设计的系统结构的帮助下,设计出关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的设计,分别为“导航层”“探究层”“反思层”。
1.导航层面的设计。导航层面的作用主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以适当正确的引导,避免他们偏离主题。主要包括界面的菜单项设置、页面布局等设置。
2.探究层面的设计。
(1)“探究层—物质世界”模块设计。首先分析关于“物质世界”的设计,进入物质世界后,选择“热传递”现象,进入场景,演示实验,首先是一个空杯子,摸上去是凉的,倒入热水后杯子外壁温度升高,变热,提出问题,找出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学生进入实验环节,开始虚拟实验。同样在物体热胀冷缩中,先演示一个现象后,然后提出问题,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虚拟实验完成探究。
(2)“探究层—生命世界”模块设计。学生通过登录进入系统点击“生命世界”进入“植物生长”场景,进入之后学生会发现场景中有一片土壤。在场景左边可以选择工具如铁锹、锄头、洒水壶,还有各种原材料植物种子、肥料、农药等;在场景的右边是提示板,上面包括各种植物适宜生长环境、空气湿度等提示信息;场景上方还有温度计调节环境温度。进入“动物世界”场景之后,首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森林环境中各种动物,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他们的生活,这样不仅避免了现实中人们的某些对动物的恐惧感,而且他们能获得对动物的真实了解。这里以“养蚕”为例子,首先拿到蚕卵,在一定的室温环境下,等待孵出蚁蚕,适时适量地喂食、打扫卫生等工作,同时一边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在饲养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和知识。
(3)“探究层—地球与宇宙”模块设计。地球与宇宙模块是学生进入系统后,便进去虚拟宇宙,跟着鼠标在太空中漫游,观察各大星球大小、形状、位置等,也可以改变视角俯视平时等观察星球运动和球体表面。在“星球运动”场景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大行星、卫星的运行轨道、快慢、相对位置、大小等。用户使用鼠标在太空的旅行,以放大和缩小,改变观察角度来浏览整个宇宙世界。在“日食和月食”中通过虚拟地球,月球公转和自转速度转动,观察在此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以及出现现象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大小及位置等。
(4)“探究层—运动和力”模块设计。在运动和力模块,主要包括三个场景分别为“游乐缆车”“杠杆滑轮”“自制赛车”场景。在第一场景中,学生点击进之后便犹如在旅游景点乘坐缆车,沿途观赏各种美景,立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个疑问是“缆车到底靠什么运动呢”,引起学生的.猜想,接着进入虚拟实验室,来验证各种假设最后得出结论。在杠杆滑轮场景中,进入环境先演示起重机等机器工作过程,然后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试验,环境中拥有所有需要的虚拟工具。在自制赛车中,则是将运动和力结合起来考察,通过选择工具来进行探究。
(5)“探究层—水和空气”模块。在这一模块中主要包括两个场景“水的世界”“周围空气”。其中“水的世界”场景主要是通过呈现地球仪来引入学生探究。而“周围空气”首先给了一个文字情境猜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再查询空气成分等资料,接着进入实验环节,利用水杯、水、吸管、火柴棒等工具来验证空气的存在、重量等。
(6)“探究层—我们自己”模块设计。此模块包括“观察身体”和“运用器官”两个场景,此模块主要是向学生普及生理知识,在第一个场景中主要由虚拟人的人体解剖构成,让学生既可以了解身体的基本构成也能认识到身体内部结构。在“运用器官”环节主要是综合运用各个器官去观察事物,倾听声音等。
3.反思层面的设计。反思层主要是学习者完成探究后,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学习者在探究学习完成之后进入的一个环节,学习者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其中的成功与失败得出一些经验和教训,可以留言与大家一起分享,也可以相互讨论进行解决问题。
三、结语。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探究式虚拟学习环境设计引入了更多的技术手段。首先,在每一个场景的设计中,都时时以探究性为核心,每一个情景都使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其次,探究性虚拟学习环境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辅导学生学习。最后,探究式虚拟学习环境设计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学习环境设计中,让学生坐在电脑前,体验亲临现实般的亲切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未来要对环境设计加以改进。首先,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小学科学课程创设一个更好更全面更科学系统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要扩展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与教材上所需要掌握的内容。其实,随着技术的发展,其他多种理论的指导下,学习环境设计向着三维虚拟环境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最后,在学习评价上要有更多更细致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学会反思,促进自己的发展。
环境设计论文篇二
本文立足于教育部颁发的《纲要》文件的基本精神,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情况,既注重专业性,又体现实践性的特点,为提高教师声乐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歌唱素养,对声乐专业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艺术实践多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与实践。当前研究现状包括三方面:一是从宏观上探讨高校声乐专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教学思想、原则和方法。如:涂爱萍《高校声乐教学方法探析》、米瑞玲《谈高师独立学院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二是分析和反思当前独立学院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措施。如:刘倩《浅谈独立学院声乐课程教学改革》、范增《论独立学院多元化声乐教学改革》。三是初步将多样化教学与教学模式改革联系起来,如贾伟亚《高师声乐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模式之我见》、孙萍《声乐课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然而,系统地将民办高校声乐教学与多样化教学模式联系在一起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同时部分论文对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理解也较为片面,研究也不够深入。
一、声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育部在《声乐》理论教学课程中,指出了在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声乐理论知识和歌唱方法的学习外,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把新标准的要求贯穿于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样化的声乐教学模式的应用。新标准不仅是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标准,也是声乐教师培养学生的目标。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要以新标准为准则,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学模式中表现出标准的要求。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特色声乐人才。
二、声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质教学内容。
民办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声乐技巧、声乐理论与艺术实践。声乐技巧主要由声乐老师一对一,一对二来承担,在歌唱教学课程中,教师除了要多重视培养学生的声乐技巧、理论基础,还要多注重学生的歌唱素养和音乐综合能力。声乐理论知识包括声乐基础理论、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声乐论文写作等。这些理论课程由声乐教师共同承担,体现出每位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又调动了教师声乐理论研究的积极性,有利于完善民办高校声乐教学模式。艺术实践主要是检验理论课与技能课的手段,通过校内外演出活动,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歌唱素养和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三、声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改革声乐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目前,声乐教学主要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学更加有针对性,但是在教学模式上显得很单一,不利于学生专业上的进步。由于民办高校培养目标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中采用二人组课、三人组课、大课相结合的多种类型的教学形式,以适应多元化的人才的`需求以及不同学生的专业程度。声乐集体大课教学内容包括声乐理论知识,声乐发展史,声乐作品赏析,《意大利语语音》课程讲座,声乐教学法,声乐心理学。随着音乐专业的发展,民办高校的办学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上多采用二人组课、三人组课、大课相结合的多种类型的教学形式。
(二)结合多种类型的声乐教学方法。
我们根据学生专业程度和个性的差别来采用适合学生的声乐授课形式和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声乐二人组课、三人组课中通过理论知识介绍、教师演唱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在声乐大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图片、文字、谱例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声乐理论知识在学生的理解中变得通俗易懂,这样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随时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学术知识,从多方面去加强声乐专业技巧,提高歌唱素养。
(三)不断更新声乐教学观念。
声乐教学的模式要立足于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和纲要的基本精神,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情况,既要注重专业性,又要体现实践性的特点,为提高教师声乐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歌唱素养,对声乐专业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艺术实践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与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技能技巧方面,还是教学观念上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积累丰富的经验。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特色声乐人才。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模式的优点突出表现在,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对学生来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贾伟亚.高师声乐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模式之我见[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4.
[2]鄢丽娟.构建多元化民族声乐教学模式[j].艺海,2009,06.
[3]庄晶.浅谈音乐声乐教学改革[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5.
[4]于唯德.高等院校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当代艺术,,03.
[5]何卫,韦亦珺.略论高师声乐课的有效教学模式[j].甘肃高师学报,,06.
[6]李燕.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构想[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04。
环境设计论文篇三
选择了杭州爱康温馨家园和萧山紫荆园老年养生社区两个典型的实际案例进行实地调研。杭州爱康温馨家园杭州目前最大的民办养老机构,其主要服务对象为能够自理的老人和有特殊困难需要全面护理的老年人。外环境方面主要由一个回廊广场和一个健身场,几个树池和一些花坛绿化组成。健身设施、休息座椅、廊架等景观设施尺度不符合老年人的身体尺度,设施合理性不够。景观空间节点缺失,不能为老年人户外活动提供私密及半私密场所,不符合景观空间的多变性与私密性;紫荆园养老年养生社区是民营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的试点工程,也是省内在建的大型养老项目之一。该老年社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配备了养生餐厅、老年医院、活动中心等主要老年配套项目以及室内的无障碍设计方面,但从整个园区的路线设计和建筑形上来看,相比较普通小区没有大的突破,它的宜老化更多体现在管理制度上,开发商也仅是抓住老年养生的噱头大做文章,对其使用群体的研究在园区设计上体现的还不够完善。
2文献研究。
要深入研究和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支撑、科学的实证分析和有力的政策回应。本文分别选择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和《交往与空间》两部著述及情境主义的相关理论,作为本设计研究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参考。
2.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它的特征是对某一事业的忘我献身,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对于老年群体来说,社会保障以及福利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这便要求新型社区情境式养老环境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满足老年群体更深层次的需求。在养老环境中要注重老年人价值体现,在老年人晚年退休之后得失落心理,在养老环境中能够使老年人参与到环境中去,为老年人提供景观场所,满足老年人心理空虚的需求。
2.2《交往与空间》。
丹麦建筑理论家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研究和评价城市与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根据人的需求以及景观和人的关系去设计空间的节点,通过环境的设定,提供符合老年人的场所,创建趣味性、疗养性空间,能使老年人在赏玩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3情境主义。
情境主义是二十世纪中后期欧洲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其最初阐述了“建构情境”的概念:“由一个统一性的环境和事件的游戏的集体性组织所具体的精心建构的艺术性生活瞬间。”该理论启示了我们,从老年群体的感受出发反推到环境塑造本身。老年人社会参与是“参与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对各种角色的扮演和介入,在社会层面上实现资源共享,满足自身需要并因应社会期待”。
2.4结论。
新型社区养老环境的设计,不但能够解决老年人居住的问题,更能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更高、更深层次的需求。这种养老环境在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上得到重视,在养老环境以及养老模式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当今社会,将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提供安度晚年的场所。
环境设计论文篇四
摘要:人类与环境密不可分,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无法脱离环境。近年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建筑设计师对环境问题予以高度关注,绿色建筑理念随之产生,建筑绿色景观被广泛应用到环境设计中。该文探讨将绿色景观融入建筑环境设计的意义,并分析建筑与环境互动的发展历程,最后提出基于建筑绿色景观的现代建筑环境设计要点。
有效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往的一些建筑设计对绿色景观的重视程度不足,致使建筑环境较为嘈杂、混乱。在这种环境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绿色景观能够改善人们的身心状态,让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与生活中可以接触到大自然,并融入环境。因此,在建筑环境设计中融入绿色景观是十分重要的。
1.绿色景观能够带给人们独特的视觉感受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设计开始与生态系统融合。建筑群中的绿色景观能够带给人们独特的视觉感受。首先,可为人们提供不一样的地域景观,不同地区、不用民族在进行室外绿色景观设计时会选择不同的植被,以保证建筑融入地域环境。当下,人们的审美取向、生活方式出现了变化,风格化的建筑绿色景观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审美需要。其次,绿色景观的色彩、形态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能使人深入感受自然的变化,与自然交流。最后,绿色景观色彩丰富,这些色彩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提高建筑环境的吸引力,使人们的审美需求、情感需求、心理需求得到满足。2.绿色景观能够带给人们独特的人文感受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人们常常会赋予植物不同的性格。随着时代的发展,植物的象征意义也发生了改变。将绿色景观融入建筑空间,能够提高建筑空间的文化内涵,使人们获得独特的.人文感受。建筑绿色景观源于传统的私家园林,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趣。在观看这些景观时,人们会产生联想与想象,这对提升建筑空间的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筑与环境互动的发展历程。
1.朴素环境设计思想建筑与环境的互动最开始表现为朴素环境设计思想,建筑美学中融入了儒、道、释的思想精髓。环境设计依附于自然,并且适应自然。在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在尊重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使园林建筑具有明显的抒情性,但是这种设计思想并不具有系统性与科学性。园林设计属于自觉行为,它受当时的生存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限制。2.城市建筑环境设计思想在建筑外围环境设计中,绿化景观是最为丰富且最为常用的元素。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需求也发生了改变,进而推动了建筑环境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应用到建筑绿色景观设计中,如植物栽培技术、屋顶种植技术等。这些技术拓展了绿色植物的生长空间,使建筑空间的内容更为丰富、更具有人性化特征。建筑室外环境具有宏观性,它最先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人们情绪、心理的影响最大。近年来,人们面临的工作与生活压力逐渐加大,而绿色景观具有舒缓情绪的作用。合理的绿色景观布局能够优化建筑空间环境,改善人们的身心状态。
三、基于建筑绿色景观的现代建筑环境设计要点。
第一,建筑设计要适应周围环境。建筑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建筑设计应当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尽量利用原有的自然植被和自然景观,让建筑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第二,建筑环境要与城市环境融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与文化背景,这使每个城市都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征。要想提高建筑的吸引力,使人们的审美需求、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就需要与城市环境融合,在参考城市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尤其要参考城市建筑的基本风格,流线处理要与环境肌理相符,色彩和虚实设计要与环境格调保持一致。第三,建筑设计要考虑人的实际需求。人类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将人类的居住、活动空间与自然结合到一起是十分有必要的。绿色景观设计可以极大地提升建筑空间的审美意趣,丰富建筑空间的功能。如,在车站和车流较多的地方种植常绿阔叶树,可以减轻噪音、减少灰尘,改善建筑空间环境。
结语。
近年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合理的绿色景观设计可以带给人们独特的视觉感受和人文感受,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视觉需求。绿色景观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有效互动,符合传统的朴素环境设计思想和城市建筑设计思想。设计师在设计绿色景观时,应当坚持三个要点,即适应周围环境、与城市环境融合、考虑人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一平.为绿色建筑的循证设计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杨作增.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科技资讯,2012(14).
[3]胡璨,张荔,张景南.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问题.价值工程,(1).
[4]刘雁飞.地域性绿色建筑设计探讨.建筑知识,2017(12).
环境设计论文篇五
【内容摘要】与城市地上空间环境设计不同,地下环境空间设计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显著,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从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内涵出发,对其组成要素进行诠释,并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理念进行探索,以期为城市实践活动提出些许建议。
城市地下空间为人们缓解了出行、用地不足等问题,也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作为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载体,在为人们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种集交通、购物、商业、娱乐等城市功能为一体的设计理念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涉及众多方面的内容。地下环境空间设计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显著,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不仅仅属于视觉审美效果系统的范畴,它既包括环境规划、整体布局、管理保护和恢复在内的整体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也是融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应用科学等众多学科在内的系统性工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内涵的多元化特征,导致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心理层面、情感层面、艺术层面、历史层面等。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具备恒定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在抗灾防灾、节约能源层面具有众多优点。但也有通风不佳、采光不足等劣势。在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将多种要素相互结合,进行综合性考虑。
(一)植物视觉要素。
植物是环境空间的载体,具备限定空间、引导指示以及丰富空间的意义。五颜六色的植物能够有效缓解地下空间环境的压抑和冰冷,缓解人们内心的`消极感受。在植物要素选择种类时需要注意:一是针对地下空间环境的具体特点,应选取耐阴、耐酸、耐碱性植物;二是以观赏价值较高的常绿植物为主,并辅之以城市特色季节性花卉;三是选择容易成活的植物,便于栽培管理。
(二)山水视觉要素。
在设计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中意义深重的山水景观引入到地下空间,能够直接仿制出户外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山水景观是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要素之一,能够制造宜人的环境氛围,供民众休憩娱乐。山水景观包含形式多样,与植物视觉要素形成整体性配合,能够形成山水园林景观。
(三)公共艺术要素。
公共艺术景观是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要素的核心部分,更是展现城市文化、体现城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公共艺术要素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地面装修情况。城市地下空间地面装修应考虑到安全、材质、肌理、图案等方面的需求。艺术性较为强烈的地面装修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整体效果。其次,立面装修情况。除了考虑地面装修基本要素之外,立面装修还应与地面保持相互和谐。墙面处理最好简洁明了、色彩轻快,满足吸声防潮等实际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立面处理都会考虑采取竖向线条,形成独特效果,减少人们内心的压抑感。最后,天棚设计应考虑到抗震减声、防火防潮。在天棚处理过程中,设计者最好能够营造出错落有致、变化丰富的地下空间,并结合灯光照明,引导地下空间方向。
(一)满足身心愉悦基本需求。
首先,良好的空气品质是满足身心愉悦需求的基本前提。城市地下空间封闭性使得空气品质尤为重要。在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采用多种通风系统、洁净空气设备,确保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空气品质,满足人们身心愉悦的基本需求。其次,良好的光照条件同样能够使得人们身心愉悦。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应该综合考虑自然光线和人工照明,克服地下空间昏暗、封闭的感觉,尤其注意出入口光线照明度反差大的现实需求,确保城市地下环境照明度均匀、舒适。最后,提供辨明方向的准确环境信息。科学表明,方位感已经成为地下空间环境中最重要的评价要素,直接影响着人们舒适感和安全感的形成。一般而言,可以通过标识系统、建筑装饰、地面信息、立面秩序等建立完整的地下空间信息体系。
(二)满足安全疏散现实需求。
由于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封闭性,对安全防火和应急疏散功能要求非常高。首先,在安全防火层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应该立足于“防消结合、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从材料选择、杜绝火源等层面努力。以材料选择为例,立面装修应选择阻燃材料,天棚材料选择易熔材料。前者阻止火源扩大,后者则便于浓烟排出。其次,在应急疏散功能层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应该布局清晰明了,避免过多曲折。安全通道应结合自然光进行疏散,并设置完整警报系统,提供明确标识体系。
(三)满足传承文化历史需求。
城市文化特色是历史积淀的重要表现。相对于物质环境建设,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更加侧重于文化氛围营造,以体现出特定区域内城市的文化特色,满足文化发展多样性。首先,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应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处理,创造城市地下特色空间。其次,由于历史传统、地域景观不同,城市文化特色也不同,这是城市景观设计、整体布局的重要依据。在当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坚持民族性和地域性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能够直接增强空间文化性,突出城市个性化色彩。
四、结语。
总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发展为城市的繁荣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在地下空间中得以实现。但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发展在我国尚不成熟,设计者应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和经济实力,并参考国外成功的建设案例,合理地发展地下空间环境,创造符合社会与人的需求的地下空间环境,丰富和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吉迪恩s格兰尼.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刘莉.浅谈城市地下空间中的景观营造[j].福建建筑,(5).。
[5]李潇茵.自然光与地下建筑[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院,.
环境设计论文篇六
[摘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形象建设逐渐深入人心,我国正式进入到城市改造和建设的高峰期。公共空间环境是城市形象的具体表现,其中标识导向系统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不但具备信息传播重要作用,且能够创建良好的环境秩序。为此,从公共空间环境概念入手,阐述其与标志导向系统之间的关系,并立足于当前我国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现状,深入分析和研究基于标识导向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要素。
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城市公共环境也得到了相应的优化,标识导向系统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城市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不仅要具备信息传达功能,且应结合公共空间环境特点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设计,将其与空间环境、人类生产和生活有机整合,最终创建和谐的城市环境。因此加强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概念及其与标识导向系统之间的关系。
1.1概念。
所谓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主要是指为人们提供享受自然和社会活动的聚集场所,是展示城市景观特色与真实生活场景的具体表现。其对于改进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新时代的到来,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正面对着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巨大挑战,其设计目标及理念已经由单一满足生活功能朝着提高城市整体品质方向发展。
1.2关系。
就传统角度而言,城市的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等。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愈发重视。而城市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作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能够代表城市发展水平。一般情况下,该系统主要从物质与精神两个角度影响城市形象。一方面该系统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一部分,通过文字等多样化形式,能够美化城市环境。另一方面该系统设计过程中,涉及人们情感因素,与地域环境相结合,得到了居民的认同[1]。由此可见,城市导向系统设计应侧重对城市特色的展现,而非简单的箭头、符号。
目前,很多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导向系统设计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创新性。且削弱了该城市特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系统局部混乱。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其中的建筑物层出不穷,促使信息量日渐增多,对导向系统需求越来越明显。但是很多导向系统设计忽视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及心理需求,如城市十字路口指示牌并未因为新建道路而调整,难以准确反映相关信息,与其设计初衷相悖。第二,缺少系统性规划。很多城市公共环境中,标识导向系统并未进行系统性规划,具有较为明显的随意性,且与周围景观等空间环境十分不和谐,缺少人文关怀。如城市街道而言,随意凌乱树立的标识导向牌,难以与花坛等设施形成统一性,对城市整体形象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三,缺乏对特殊群体的考虑。现代社会发展更加强调人性化。当前城市中的标识系统主要服务普通人群,本质上属于视觉信息传递。然而社会中的特殊人群难以接收到该类服务,严重缺少人性化。为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标识导向系统的优化设计。
现代城市改造规模日渐扩大,公共建筑空间愈发复杂,因此准确快速地传达正确的空间方位信息成为环境设计的首要目标,促使标识系统能够成为整个城市与环境的外延,并更好地彰显城市独特的地域特色及人文精神。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1转变传统观念,坚持合理设计原则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盲目进行,应坚持合理原则。如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建设越来越快,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导向系统也随之更新,在设计中应保持二者和谐统一[2]。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选择耐久性材质,并加强对导向系统的后期维护,以烘托城市人文气息,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人性化原则。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能够创建良好的条件,让人在其中具有愉悦的心理感受。近年来,国外为残障人士提供的无障碍通道等,无处不在人性化,能够增强城市居民认同感。因此城市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坚持人性化原则,通过标识导向系统的完善,营造和谐的城市氛围。通用性原则。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在具体设计中,应面向全体大众,而非一小部分人群,特别是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应采取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箭头、符号表示,配合合理的图形,真正发挥其信息传达的作用。
3.2合理布局城市公共空间,优化标识导向系统。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应结合具体人口分布情况进行设计,避免对空间资源的浪费。如针对标志性的公共广场,但由于其居民区较远,其公共效应不够明显;而一些超市附近小广场人流较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场所,但由于其面积较小、且过于分散,难以满足人们对公共设施的需求[3]。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结合超市等人气较高的场所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提高对空间的利用率。同时,针对标识导向系统的图形符号的设计,应强调功能性与美观性,注重采取国际通用性图形和符号,并充分与当地特色有机整合,不断优化导向系统设计,为人们提供导向服务,促使人们能够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准确找到方向。
3.3整合公共空间环境与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实现统一规划。
在具体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立足于整体设计框架,着眼于各个导向标识的形态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强化其在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功能,促使公共空间环境呈现一定秩序化,以便营造结构分明的空间环境,实现统一规划,同时保持环境标识导向系统与整个城市的协调性,树立良好的城市环境[4]。如就城市公园环境的设计,在指示牌设计时,可以采取木质材料,中英文对照,采用绿色字体,呈现自然本色,给人们在喧嚣城市生活一片静谧之地。科学、合理的导向系统设计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增强环境层次感,好像浑然天成的一张壁纸。此外,在建筑空间设计中,人们也可以将楼层导向信息进行系统分类,突破传统沉闷的空间形态,丰富公共空间语言。
3.4展现空间个性特点,突出人文性。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且受到历史、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将城市的自然等因素作为设计源泉,充分挖掘本土化资源,将本土特色融入到空间构成当中,形成鲜明的主题,充分体现人文性[5]。如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采取意大利传统坚持的符号构成新景象,与人们内心产生共鸣,为人们创建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4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其中标志导向系统在其中具有信息传达等积极作用。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切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将空间环境设计与标志导向系统有机整合,为人们构建和谐的生活氛围,从而推动城市化建设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论文篇七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与国际间交流的不断增加,平面设计事业日渐繁荣.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在取得辉煌业绩的同时,也显露出自身的`缺陷.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科学和工具理性,缺乏人文关怀,追求短期效益,重技术轻创意.某些课程的开设则为追求就业率而重视软件课程的开设,而忽略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设计思路狭窄,设计作品缺乏内涵,甚至只会临摹.本文就如何培养大学生设计思维进行了相关分析.
作者:黄成军作者单位: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31刊名:丝绸之路英文刊名:silkroad年,卷(期):“”(12)分类号:g642关键词:设计思维大学生艺术设计教育
环境设计论文篇八
摘要:简要介绍了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后的发展现状,对老年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养老社区空间景观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对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创造安全、舒适的老年人居住环境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老龄化,养老社区,人文关怀,居住环境收稿日期:-03-20作者简介:黄俊(1992-),女,在读硕士;赵慧宁(1963-),女,硕士生导师,教授黄俊赵慧宁(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1816)摘要:简要介绍了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后的发展现状,对老年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养老社区空间景观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对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创造安全、舒适的老年人居住环境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社区,人文关怀,居住环境。
《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谈到,未来几十年里,老龄化浪潮将席卷中国。中国“未富先老”的现状使得养老社区的水平参差不齐,私立养老社区价格昂贵,公立养老社区又严重不足,即使是一些高档的养老社区也只注重老年人的专业护理及娱乐消遣等方面。现如今,大多数养老社区更多关注于卧室的空间设计,而忽略了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设计缺乏思考。钢筋水泥的堆砌隔离了人与自然的接触,外空间基本上由停车场和服务设施等功能要素构成,这样的设计忽略了户外环境对老年人的疗养功效,以及老年人实际而多样的功能需求。老年人是人文关怀的关注主体,本文从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出发,研究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如何体现人文关怀的特征,探索中国老年人在居住环境户外景观空间上的要求及其发展方向,总结出更加人性化的景观设计细节,从而日益完善社区室外环境体系。最终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无障碍、可识别、可到达的居住生活环境,并期望能引起业内人士对养老户外环境的更广泛关注。
120世纪初开始的各国养老体系。
本土化探索自法国成为第一个老年型国家后,西方很多经济强国也渐渐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西方国家对老龄化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体系。20世纪初英国颁布《住宅与城市规划法》,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来规定居住区环境的标准;1948年开始,瑞士实行了全民养老保险制度来保障退休老人可以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美国在1965年制订了《美国老年人法》,依据老年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将养老居住设施形态分为:独立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和老年社区,使老年人的生活获得了全方位的保障[1];1963年日本实施了《老人福利法》,为迎接日本老龄化高潮而做好准备工作。随后又实施了《老人保健法》《护理保险法》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养老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产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养老机制还不健全,中国的相关专家也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设计也提出了大量的理论依据,但老年学科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养老社区空间景观设计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对老年人的特征与需求研究的不够透彻。
2养老社区的本质是让老人安居。
人的需求被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分成了四个层次:“生存、安全、交往、价值实现。”公共空间中的人同样也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一是生存,即人体机能的起码需求,要求公共空间方便、舒适;二是安全,即人心里安全保证,满足人自我不受伤害的自我保护需求;三是交往,每个人都有交往的欲望,所以它是一种基本的需求,快乐时可以与人分享,悲伤时可以在交往中得到温暖;四是实现自我价值。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需要进一步满足该人群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但根据资料显示,中国室内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而老年居住户外环境的塑造却很少从老年人的角度去考虑。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成为其重要问题之一,养老社区环境的优化设计一方面是推动中国老年人群居住环境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老年人找到自身的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3养老空间的构成要素分析。
养老社区户外环境设计的研究,不仅仅是为老年人建造一个绿色空间,更要为他们营造一个“绿色”的氛围。适宜的温度、充足的光照、一定的遮阴效果为老年人带来舒适感。因此,养老社区户外环境的设计需充分考虑该场地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植被设计、气候、水体等)、收集周边物理资料(地形、建筑、水体)、了解当地的一些人文历史和民间风俗,营造出适合老年群体居住的户外空间。该课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通过查找文献,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外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现状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养老社区的居住环境景观如何体现人性化设计,归纳出养老社区空间景观需要重点设计的内容,从而设计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景观和适合老年人的居住外环境。
4以日本横滨太阳城养老社区为例,为我国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提供实践依据。
该场地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天然地貌为其户外环境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项目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养老院空间格局,为老年人营造“村庄”式的生活化居住氛围,力求为老人们打造愉悦、舒适的公共景观空间。日本“太阳城”是对安心、丰富的老年生活的一种发掘和追求。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均考虑到无障碍设计,较好的满足了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太阳城社区有着茂密的树林、大面积的山地景观,设计中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地制宜地保留住更多天然林地、绿化植被等环境资源。在道路的设计上巧妙的利用山地和树林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系统化的赏景步道,建筑围合与道路之间形成的小空间人造景观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协调呼应,为老年人营造健康的外环境。相比之下,中国现有的养老环境大都是厚实的围墙形成的封闭性空间,绿化程度也名不副实,极大地放大了老人的孤独感。养老社区环境设计应关注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从实用性出发,精细植物景观设计,满足老人们种花、养鸟等各方面需求,同时具备社会交往、观赏景观、锻炼、休息等空间以及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日本早于我国近3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较早研究养老社区居住环境的发展,而日本与中国在地域、文化和养老政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可借鉴其优秀的养老社区建设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摸索出有利于中国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
5结语。
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一旦应对策略赶不上老龄化速度,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老年人需要有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老龄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作为设计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为老年人考虑,争取为老年人设计功能齐全、宜居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周金梅.我国老年公寓户外环境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3]余然.未来城市发展中的老年人“宜居”景观[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环境设计论文篇九
全球化趋势一方面使我们了解和学到发达国家先进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从而提高我们城市地下空间设计、施工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和本土城市地下空间有极大冲击,使一些地方的城市地下空间失掉民族和地域特色。但全球化的浪潮是不可能使它们完全消失的。特别是中国本土城市地下空间有许多具有很高科技和艺术价值的东西。
(2)大型化和多元化。
随着人地矛盾加剧、土地资源稀缺;社会生产、生活对大型城市地下空间的需求;加之城市地下空间科技的进步,人们建造出体量巨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设备齐全的城市地下空间来。这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城市地下空间形式、风格、艺术倾向也日益多元化。这对改变我国城市不良形象有重大作用。
(3)工业化和自动化。
我国当前城市地下空间业的总的技术状况,是处在工业化过程中。与此同时,前工业社会的手工作业、粗放经营与信息社会的少数高新技术应用同时并存。
(4)高强化和优质化。
新材料的品种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上世纪末我国建材发展很快,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很落后。由于实现下一步战略目标的需要,我国建设仍将大规模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材料也将会因此继续得到发展。
(5)生态化和节能化。
“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地下空间”或“绿色城市地下空间”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它们是中国城市地下空间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关系到城市地下空间业转变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模式,涉及到城市地下空间业可持续发展,由城市地下空间业来影响到整个国家,就是说绿色城市地下空间甚至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是每一个企业、行业不可回避的大问题。
(6)智能化。
由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向城市地下空间领域迅速渗透和扩散。智能化大厦群、智能街区、智能化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陆续出现。我们认为智能城市地下空间迅速崛起,标志城市地下空间跨入一个新时代,城市地下空间智能化在时间上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空间上应分为不同层次,不应只是一个模式;智能城市地下空间也必然是一个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地下空间或绿色城市地下空间。城市地下空间智能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通过上述对当前和以后城市地下空间行业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城市地下空间业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城市地下空间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城市地下空间行业以后还会有持续发展的势头,就目前来看,城市地下空间行业最缺的就是城市地下空间方面的人才,所以城市地下空间行业是一个前景非常好的行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创新,城市地下空间对于人们来说也将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城市地下空间行业也会不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利用当前的政策形势,经济实力和技术强度来完成更高的技术方面的适合当前发展的城市地下空间物。
三、大学期间的计划。
发奋努力的学习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做一个大学生的分内之事。
一年级为试探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具体活动可包括多和师哥师姐们进行交流,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大一学习任务不重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学习计算机知识,争取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自己的学习。为可能的转系、获得双学位、留学计划做好资料收集及课程准备,多利用学生手册,了解相关规定。
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后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
三年级为冲刺期: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并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上。在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哥师姐谈话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可多接触留学顾问,参与留学系列活动,准备toefl、gre、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参考。
四年级为分化期:找工作的找工作、考研的考研、出国的出国,不能再犹豫不决,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这时,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
四、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计划:
1.每天花一个小时学习英语。
2.努力学习专业不能放松,这是以后生存的根本。
3.多看课外的书籍,充实自己的知识量。
4.争取有实践的机会,为以后积累经验。
5.每周去一次图书馆了解最新动态。
6.英语过四级。
以上只是目前的一部分计划,以后会逐年的添加!
五、结语。
老实说要写这样的一篇论文的确要小下一番功夫,可是当论文接近尾声,快大公告成的时候,满足感油然而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了这次经历,让自己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接下来目标和方向。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路应该怎样去走,怎样朝自己的目标去努力。
环境设计论文篇十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成为了高校在校生的必修课,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就业,然而就民办高校而言,由于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薄弱、授课内容的设计欠科学、指导的目标欠明确等原因,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文章在分析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力度,各高校基本上都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开展就业相关教育。客观上来讲,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增强了应届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薄弱、授课内容的设计欠科学、指导的目标欠明确等原因,导致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因此改善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势在必行。
1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从事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薄弱。
在民办高校,基本上没有专职从事就业指导研究和授课的教师,普遍认为这是一门边缘化课程,往往安排学工教师(辅导员)承担或者抽调行政人员应急,殊不知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既需要较高的专业理论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就业指导授课教师不单单要了解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还应该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全面了解大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就业指导的内容设计欠科学。
当前,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大多仍停留在讲讲就业政策、传授择业技巧等层面,内容的设计也不具有针对性,不同专业学生的授课内容和指导方式完全相同,指导往往停留在理论上,缺乏有效的就业实践指导服务,这显然是不合适、不全面的。除此之外,大多数就业指导往往强调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鼓励同学们适当降低择业标准,先就业再择业等等,而忽略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3就业指导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在多数人眼中,就业指导就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完成上级部门要求的就业率,殊不知他们忽略了对就业指导目标的深层次思考,从而出现了“轻教育、重服务”的现象,就业指导课程就演化为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宣传,更多的是传授应聘过程中的技巧,而忽略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思想教育和择业观教育等,导致了大学生的择业观存在各种误区,面对激烈的岗位竞争,他们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容易产生心理误区,或急功近利,或脱离实际,就业目标长期不能明确。
1.4就业指导的方式落后。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授课形式往往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模式,以简单的理论灌输方式开展教学,授课缺乏针对性,缺少实践、讨论等环节,师生缺乏互动,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这样传统的授课方式无法实现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初衷,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2提高民办高校就业指导水平的对策。
2.1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是当前提高民办高校就业指导水平的当务之急,也是在一定限度内提高就业质量的必由之路。首先要把好就业指导教师的入口关,而不能沿用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任何人都能上的理念,就业指导教师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服务;其次要聘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或资深人力资源管理者授课,他们能够站在企业用人的角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能够让毕业生对企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岗位技能的要求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实践性;再次要抓好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工作,通过培养培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理念,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最后要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评价机制,对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就业指导业绩进行全面考核,实行优胜劣汰,以充分调动授课教师自主学习、不断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改善教学方法,才能够全面掌握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高校应该育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才能在现有条件下对毕业生就业提供精准指导等。
2.2科学设计就业指导的内容。
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高校在设计就业指导的内容时,都要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作为就业指导的出发点,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过程中紧密联系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考虑到就业指导与其他层面的相关联系,把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是一门学科来建设。一是加强就业指导中思想的引领,就业指导过程也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再树立和再塑造的过程,受思想多元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往往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这就需要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引领,要帮助毕业生能够客观、全面地进行自我评价,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择业,从而调整好就业期望值。二是要注重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求职意味着大学生活的终结,也意味着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将要面临环境和角色的变化,这就需要大学生以积极、冷静的心态去适应,要求他们必须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点往往也是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三是强化就业指导中专业素养的提升,就一般用人单位而言,除了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也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就业指导课程,都有必要侧重专业岗位人才的培养和锻炼,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在不影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应重视校内外活动的开展,利用第二课堂等形式多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校园活动,利用学院社团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很多的机会去表现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
2.3明确就业指导的目标。
面对当前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高校不能只管招生不顾就业,做好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明确就业指导的目标和任务。一是要明确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能够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工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一点对民办高校尤其重要,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战略性和日常性的工作来抓。二是要加强领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要使其持续而有效地开展下去,民办高校应该转变管理观念,明确就业指导的领导并且完善其相关的组织机构,健全专职教师队伍,改善就业指导的方式方法,提高就业指导的技术手段,创新工作的形式,拓展指导的对象以及开拓就业实训基地,构建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2.4改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尽可能多的实践教学替代理论教学,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实践能力。一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发动学生利用节假日积极走出校园到企业、社区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让学生们在校期间充分了解和接触社会,鼓励学生们寒暑假到企业定岗实习,通过“工作”增强学生们对岗位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理想。二是积极开展校园模拟招聘活动,为接触社会少、阅历浅薄、缺乏应聘经验的大学生提供全真的模拟情景,缓解大学生应聘时紧张、盲目的状况,加强大学生应聘技能、技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05).
[2]卢晓中.对高等教育分层定位问题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02).
[3]张再堡.本科生导师制: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的创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环境设计论文篇十一
【内容摘要】与城市地上空间环境设计不同,地下环境空间设计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显著,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从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内涵出发,对其组成要素进行诠释,并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理念进行探索,以期为城市实践活动提出些许建议。
城市地下空间为人们缓解了出行、用地不足等问题,也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作为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载体,在为人们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种集交通、购物、商业、娱乐等城市功能为一体的设计理念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概念。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涉及众多方面的内容。地下环境空间设计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显著,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不仅仅属于视觉审美效果系统的范畴,它既包括环境规划、整体布局、管理保护和恢复在内的整体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也是融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应用科学等众多学科在内的系统性工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内涵的多元化特征,导致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心理层面、情感层面、艺术层面、历史层面等。
二、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要素。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具备恒定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在抗灾防灾、节约能源层面具有众多优点。但也有通风不佳、采光不足等劣势。在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将多种要素相互结合,进行综合性考虑。
(一)植物视觉要素。
植物是环境空间的载体,具备限定空间、引导指示以及丰富空间的意义。五颜六色的植物能够有效缓解地下空间环境的压抑和冰冷,缓解人们内心的`消极感受。在植物要素选择种类时需要注意:一是针对地下空间环境的具体特点,应选取耐阴、耐酸、耐碱性植物;二是以观赏价值较高的常绿植物为主,并辅之以城市特色季节性花卉;三是选择容易成活的植物,便于栽培管理。
(二)山水视觉要素。
在设计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中意义深重的山水景观引入到地下空间,能够直接仿制出户外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山水景观是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要素之一,能够制造宜人的环境氛围,供民众休憩娱乐。山水景观包含形式多样,与植物视觉要素形成整体性配合,能够形成山水园林景观。
(三)公共艺术要素。
公共艺术景观是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要素的核心部分,更是展现城市文化、体现城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公共艺术要素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地面装修情况。城市地下空间地面装修应考虑到安全、材质、肌理、图案等方面的需求。艺术性较为强烈的地面装修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整体效果。其次,立面装修情况。除了考虑地面装修基本要素之外,立面装修还应与地面保持相互和谐。墙面处理最好简洁明了、色彩轻快,满足吸声防潮等实际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立面处理都会考虑采取竖向线条,形成独特效果,减少人们内心的压抑感。最后,天棚设计应考虑到抗震减声、防火防潮。在天棚处理过程中,设计者最好能够营造出错落有致、变化丰富的地下空间,并结合灯光照明,引导地下空间方向。
三、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理念。
(一)满足身心愉悦基本需求。
首先,良好的空气品质是满足身心愉悦需求的基本前提。城市地下空间封闭性使得空气品质尤为重要。在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采用多种通风系统、洁净空气设备,确保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空气品质,满足人们身心愉悦的基本需求。其次,良好的光照条件同样能够使得人们身心愉悦。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应该综合考虑自然光线和人工照明,克服地下空间昏暗、封闭的感觉,尤其注意出入口光线照明度反差大的现实需求,确保城市地下环境照明度均匀、舒适。最后,提供辨明方向的准确环境信息。科学表明,方位感已经成为地下空间环境中最重要的评价要素,直接影响着人们舒适感和安全感的形成。一般而言,可以通过标识系统、建筑装饰、地面信息、立面秩序等建立完整的地下空间信息体系。
(二)满足安全疏散现实需求。
由于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封闭性,对安全防火和应急疏散功能要求非常高。首先,在安全防火层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应该立足于“防消结合、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从材料选择、杜绝火源等层面努力。以材料选择为例,立面装修应选择阻燃材料,天棚材料选择易熔材料。前者阻止火源扩大,后者则便于浓烟排出。其次,在应急疏散功能层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应该布局清晰明了,避免过多曲折。安全通道应结合自然光进行疏散,并设置完整警报系统,提供明确标识体系。
(三)满足传承文化历史需求。
城市文化特色是历史积淀的重要表现。相对于物质环境建设,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更加侧重于文化氛围营造,以体现出特定区域内城市的文化特色,满足文化发展多样性。首先,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应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处理,创造城市地下特色空间。其次,由于历史传统、地域景观不同,城市文化特色也不同,这是城市景观设计、整体布局的重要依据。在当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坚持民族性和地域性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能够直接增强空间文化性,突出城市个性化色彩。
四、结语。
总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发展为城市的繁荣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在地下空间中得以实现。但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发展在我国尚不成熟,设计者应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和经济实力,并参考国外成功的建设案例,合理地发展地下空间环境,创造符合社会与人的需求的地下空间环境,丰富和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吉迪恩s格兰尼.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刘莉.浅谈城市地下空间中的景观营造[j].福建建筑,(5).。
[4]杨艳红.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1).
[5]李潇茵.自然光与地下建筑[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院,.
环境设计论文篇十二
我国人口众多,医院的人流量巨大,儿童医院更是如此,据南京儿童医院近期统计,在11月的一天中,医院接诊约7500名患儿,平均每个儿童由3.5个家长陪护,住院儿童则由2名家长陪护,密集的人群活动使医院环境嘈杂、凌乱,易导致家属产生焦躁情绪,这一负面情绪也会直接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据哈尔滨日报报道,哈尔滨市儿科医患比例约为1:1500,据合肥晚报统计显示,合肥市这一数据甚至为1:4000。如此不协调的数据充分体现了儿科医护人员巨大的工作压力,焦虑的情绪或许致使医护人员在会诊的过程中运用不当的谈话内容或语气。上述内容都会成为儿童产生不良就医经历的原因。虽然儿童可以进行自我情绪调节,但若要排除就医不良情绪仍需依靠一些客观环境经行调节。不良的就医体验会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就医过程的重复,坏情绪也在一次次循环,儿童就医的心理特点也在循环中逐步形成,导致孩子听到“医院”二字时就会想起医院的具体形态特点,且其在这一过程中的经历和所产生的情绪也会随之出现。不良的情绪则会使主体排斥再次经历相同或者相似的过程。在对天津市西青区一家儿童培训机构的5—17岁的50名随机的孩子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有83%的孩子不喜欢医院,将近85%的孩子都对医院有不良情绪(其中有的孩子在“是否喜欢医院”这一题目中选择“喜欢医院”),原因基本为“害怕”。通过上述调查可见,不良的就医情绪致使儿童对于医院产生心理上的抗拒。如今,随着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艺术设计受重视的程度也在日益加深,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使用者出现或者缓解其不良情绪。对于性质独特而功能性又极强的儿童医院来说,运用室内外设计缓解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负面情绪,已成为医院在建设时必须考虑的内容之一。
了解患儿以及家属的就医心理是缓解就医不良情绪的前提。在我国,大多数人就医时均会产生一种或者几种不良的情绪。这些情绪内容都是导致患者以及家属对医院产生不良印象的主要原因。要打破这一不良印象,则应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预期。改善预期的情绪既是改变人脑长时记忆中的内容,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刺激。这一刺激必须要超出人们的感觉阙限才会被人们查觉到,但并不意味刺激强度越大效果越好,人们只有在刺激强度适中时才会感到舒适,刺激过大或者过小都会使人们感到不适。实验心理学中韦伯定律认为: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如,同样一滴墨水滴在白纸上要比滴在黑纸上明显得多。当人们已经适应某些刺激后,只有出现新的,超出差别阙限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对于儿童医院的.环境来说“刺激”就是使人们忘记就医,病痛的烦恼。儿童医院的设计师要运用设计这一手段使患儿和家属体会到在以往就医经历中没有体会到的就医情绪,达到刺激患者的目的,进而改变医院在人们心目中的原型。患者在某个单独的医疗环境中产生新的使用经历后,很有可能会针对此环境产生一个新的印象。好的医疗环境设计要使患者感到舒适。如果患儿和家属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经历了一系列治疗和繁杂,冗长的等待过程后,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放松其紧张,烦躁情绪的空间,那么病患在就医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情绪就会慢慢缓解,而由于放松紧张情绪所产生的快乐感就被放大了,随着这一良好情绪的增强,在孩子们记忆中的医院的印象里就不会只有痛苦和恐惧,还会包括不良情绪之后的快乐感。例如,一个光照充足的休息室,运用颜色印象空间中适宜的配色基调(如“柔和—静态区间”),大面积的玻璃窗可以看到窗外的自然景色,最好还能有淡淡的可以改善心情的柠檬气味或者缓解紧张情绪的薰衣草香气,再配以强度适宜的音乐或者白噪音,这些一系列综合设计都可以起到放松情绪的作用。
合理运用设计使患儿以及家属获得快乐,这一体验将进入人们的记忆中,并成为改变人们心目中医院印象的开始。若其他儿童医院在设计时也能充分体会到人们的就医心理,并通过设计来放大患儿的快乐感受,那么个别的好印象很有可能会替代原有的儿童医院坏的印象,成为新的儿童医院好的印象。国家已允许中外合资建设医院,20卫生部又继续深化医疗改革,国外独资医院已经可以在北京,天津等7个试点城市建立,国外优秀的医疗环境设计理念也已与中国医院设计融合,与此同时,国内的设计行业也日益成熟,不断加强对于人们精神,心理层面的重视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儿童医院室内设计水平会大大提高,并且,其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原型会产生实质的改变。
环境设计论文篇十三
(1)空间整体性设计原则。
居住区空间环境是为居民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专门设置的。不同的空间环境可以为居民提供不同的活动氛围。这些空间环境在为居民提供相互交往场所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然也存在相互联系的关系。这就是说,居住区空间环境在平面上看来是相对独立的空间,但实际上又存在着融会贯通的关联,它们通过不同角度相互交织在一起,与整个居住区融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能够让空间环境与居住区的整体规划保持最大程度的统一性。这是因为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居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往情况。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自然、社会以及人为因素,精心布局空间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与交往空间。
(2)领域归属感原则。
居住区空间环境会给居民一种空间方面的领域性心理感受,让他们体会到这个空间就是他们的领地,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事实上,这是居民对居住空间环境给出的积极反应。人们所处的空间环境归属感越强,他们针对这个居住区的关心程度就越高,参与到这个居住区空间中去进行活动与交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们在活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他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也会不断增加。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人们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和睦健康的邻里关系。反之,如果居住区空间环境经常被闲置在那里,就有可能导致环境恶化,无法为人们的交往与活动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一般来说,设计师的设计应该让空间界限清晰,比如说可以分为实体边界和象征性边界。其中,实体边界可以让居民直接获得一个较为明确的.空间范围,象征性边界则可以让居民获得某种心理上的空间感。此外,设计师还应该注意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要做到功能定位明确,尽可能地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让人们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满足,为居民营造一个多方位和多类型的交往空间。相反,如果居住区空间功能定位模糊不清,就会让身处其中的居民无法领略到领域性和娱乐性。
(1)植物方面的设计。
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师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小区内的植物来与周围空间环境进行科学配置,让居民的空间环境更具层次感,并通过对植物的色彩与形体等进行布局来让植物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让居住区空间环境能够在植物的衬托下变得丰富多彩。具体来说,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首先要具有实用性。这就是说,设计师在进行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居住需求,不仅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更要在外部通过植物创造一个绿色空间,让居民可以在舒适的空间环境里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因此,居住区空间环境中的植物设计不仅要具有绿化的装饰性作用,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可达性。这就是说,居住区中的绿地应该设置在居民可以到达的地方,让居民散步和休息,还可以供儿童进行玩乐。当然,这里的植物布置应以不遮挡人们的视线与道路为基本标准,这样,才可以让居民与居住区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其次,设计师应该对空间领域进行合理划分。比如说,设计师可以通过植物的不同高度和种类来区分空间的界限,这种植物构成的平面和空间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居民可以在这些植物的合围中体会到空间存在感与归属感,并进一步促进他们交往活动的开展。此外,植物的设计还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美化功能,让居住区空间环境更具人性化特征,居民可以在宜人的空间环境中进行自由活动与交往。
(2)水体方面的设计。
任何一个居住空间中都不应该离开水。这是因为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因此,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到水这个永恒的设计主题。水具有灵气,它可以让居住区空间变得活泼跳跃,减少建筑物的生硬呆板,让毫无生气的建筑物在水的映衬下开始变得有亲切感。事实上,人们生来就具有亲水性,小区中被人们使用最为频繁的场所就是有水的景观。人们乐意在水边开展户外活动。在此,水对于小区居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与意义。这些水体的设计如果合理的话,可以大大提升居民的居住外部环境,让居民得到生态化的居住环境。水体旁边的植物种植、堤岸设计以及小品配置等,都会对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产生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首先,在居住区中,空间环境设计师应该让水体具有一定的可亲近性。设计师可以在水上木道上、小桥上建设一些亲水平台或漫步道,这样,居民就可以在这样的水体设计中亲近大自然。当然,设计师还应该根据水体的功能来进行深度方面的设计,如果是供儿童玩耍嬉戏的,就应该让水体的深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还可以在水底绘制一些丰富多彩的图案,让整个水体对儿童来说更具吸引力。其次,居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中还应该让水体促进交往空间的形成,比如说可以设置一个小喷泉,居民就可以在欣赏小喷泉的同时自觉形成一个交往圈子,设计师还可以在周围提供一些座椅等适合休闲娱乐的工具。
(3)小品设施方面的设计。
在居住区空间环境中,设施小品是整个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们说,它没有那些居住区中的主体建筑物来的重要,但是,它依然有着重要的点缀作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师应该巧妙运用一些小巧精美的设施小品,让它们为小区空间环境装饰起到点睛的作用。设计师可以在对整个小区居住环境进行布局的时候,把一些实体桌椅或者雕塑等作为一种特殊的装饰物,或者把小区地面就设计成颇具特色的图形等,也可以把小区里的标牌、垃圾箱等设施设计成空间环境的一部分,让它们融入环境中,从而为小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氛围。具体来说,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时的设施小品应该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但是,设计师又不可以让这些设施小品只是具有简单的使用功能,更应该对其进行艺术化处理,让其在小区空间环境里成为一件艺术品,让居民在使用它们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心灵层面的愉悦感。同时,小区的设施小品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不仅可以增强居民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可以让居民获得一种交往的趣味性。事实上,这些居住区里的设施小品可以通过造型、色彩以及功能来体现出不同的乐趣,不仅可以深深吸引居民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为良好的邻里交往奠定一定的基础。此外,设施小品在小区里的放置位置也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居民的活动需求,比如说座椅尽可能地放置在游乐场旁边,雕塑则应该放置在居民活动时较为显眼的地方等。这些设施小品在小区内的位置还应该不要影响到居住区的居民出行。
环境设计论文篇十四
构成课主要包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该课程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后,特别是以美院为代表的“构成”课程,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其经验也在各高校逐步推广。而在国内现今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大学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就“构成”课程教学而言,其教学体系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早期的教学模式,尚存在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相对滞后、课程设置时段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程脱节,教学方法以“灌输式”居多、师生“互动性”不强,实训课题与专业方向的联系不够紧密等诸多不足之处。
一、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及教学工具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更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构成课程应该打破只对传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制作技能上,而应与本专业设计结合起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构成教学观念应顺应时代潮流,融合设计教育的崭新理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成课作为专业课的前奏课,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充满了好奇感,而我们的构成课还是停留在常规的基础概念和练习上。所以在授课之初,就应该站在专业方向的角度来确定课程大纲。发现并感受到构成与专业的碰撞。如构成课的练习一方面要注重造型训练,渗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从审美的因素来考虑画面效果,构成教学强调以造型训练为核心,先抛开一切实际因素的限制,简单地从纯形式的角度探讨各要素的特点及规律。将抽象形式练习与空间设计进行密切的联系。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提倡去生活中发现一些美的构成法则,在立体构成的学习中可以从构成的基本要素入手,将点、线、面的形态要素与组合关系置入具体的空间环境中。如选择现代主义著名建筑名作进行解析,主要训练对几何体构成与有机造型的空间的推理猜想与复制。也可以利用“九宫格”的练习方法,以此网格为参照线,利用一定的材料如卡纸来围合,限定或分隔出各种基本空间组织关系,成功的将点,线,面与空间的梁,柱,墙等具体建筑要素结合一起,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达到知行合一。另外强化对二维形态、色彩、立体造型、空间、媒材等“构成”元素展开综合研究方面的内容。如: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对视觉语言的整体组织和把握能力;将媒材与立体构成有机结合,以训练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和细节表现能力;将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相融合,以培养学生对建筑形体、空间、比例、结构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在色彩教学中,引入电脑。程序被简化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落到了色彩本身上,在数字媒介的带动下,增添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上推陈出新,这种以思维训练和创造为研究主体的互动的教学新秩序,可以使构成与技术得到完美地融合。
二、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手法,增强学生兴趣。
一方面,教学中采用“纵横双向结合”的方式,将环境设计专业社会实践中的“软装”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意识。综合性的训练时,创作应围绕专业去选题,如以展示空间为中心展开,要求学生分组到株洲市区的商场里去调研,将构成与橱窗、陈设设计等相联系,要求考虑点,线,面在空间中的应用法则;或以景观设计为中心展开,同样的`要求学生分组到炎帝广场等室外空间去调研,将构成与场地设计、地面铺装、景观小品等相联系。在景观的地面铺装与构成组合关系联系起来,如广场地面铺装一般都以发射或同心圆的构成居多。那么我设计点元素的构成时,就可以从实际的空间中去提取。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形象生动地找到环境艺术设计与构成的契合点。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直观地体会构成与室内外空间的关系。同时辅以照片和徒手绘制的形式记录,分析其构成的特点。而在构成的作业中,材料的选择上纸材、金属材料和废品的再利用和生活用品的再设计等多样化选择与处理。通过此类教学让学生快速愉快的认识到构成与本专业密不切联系。构成课的教学,应该着重于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让思维模式达到要么具有一定的广度,要么具有一定的深度,为日后的环境艺术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训练中,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性,鼓励学生的作业做有特色的创造表现,避免出现过于单一的概念化的作业。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鼓励学生作业打破传统模式,,教学成功的评价标准应该是格调清新、趣味盎然的设计作品。
三、结语。
构成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设计方法和思维训练的课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实际运用性,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在本次教学中我们会更加注重从环境专业本身的设计特点出发,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改善课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去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效。同时也希望构成作为基础课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后续专业课程能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里的精神[m].吕澎,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苏)马卡连柯.教育诗[m].温哲仙,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5]张赛娟环境艺术专业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总第354期6月(下).
[6]马跃峰,张庆顺.构成辅助设计启蒙――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构成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建筑学报》,.
[7]陆津“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实践研究——以实战性学科竞赛为例.《艺术教育》,.
环境设计论文篇十五
[摘要]光作为视觉的媒介,对儿童的视觉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儿童的视觉功能与光的照度、显色性、光色等息息相关。在室内设计中,光环境的设计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文研究,将光环境对儿童视觉的影响转化为理论指导,解决适合儿童的室内空间的照明问题,使室内光环境的设计更加符合现代室内设计的健康性。
[关键词]室内设计;光环境;视觉;儿童。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更加关注其健康性,其中,光环境的合理应用和设计是组成室内设计总体的重要环节。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其视觉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群的特点,儿童的视力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如受到不良因素影响,视力极易出现问题。视觉是通过光刺激人眼而产生的,人类所获得的外界的信息80%是通过视觉,没有光就难以认知世界。本文所述的光环境包含自然光和人工光,研究探讨其对儿童的视觉影响,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室内照明设计的理论指导,解决关于儿童使用的室内空间的照明问题,促进室内环境设计的健康发展。
1光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光作为视觉的媒介,对儿童的视觉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儿童的视觉功能与光的照度、显色性、光色等息息相关。光的照度是指光照在物体表面单位面积所产生的.明亮程度。极高的照度会干扰儿童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对儿童视觉的正常发育造成危害。在光照不足的低照度的光环境中,视觉的分辨能力差,难以辨清物体的细部和微小字体。此时,为了看清物体或字体只有将眼睛的晶状体肌肉收紧,时间过久眼睛则易疲劳受损,甚至导致近视。如果室内的照度较高,光环境优良,视觉分辨能力较好,此时能轻易辨清字体、图像以及物体的细节,眼睛也不易产生疲劳,心情也随之宽松。光的显色性是不同光源还原物体固有色的能力。自然光显色性是最佳的,人工光由于光谱的分布不同,其显色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光的显色性也是衡量室内光环境优良的重要指标。光源的显色性好能够使儿童轻易识别出色彩的差别,提高儿童对世界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彩色光作用于局部空间,在短时间内能起到吸引儿童注意的作用,如果长期使用会引发儿童产生焦躁易怒、坐立不安等负面情绪,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儿童视力的正常发育。
2适合儿童的室内光照度。
儿童的学习、生活及游戏空间,适宜选择照度值在75lx至500lx之间的光源,并且光源的光色应舒适柔和,能够保护视力。室内人工光采用荧光灯时,最好选择4000k中色温的三基色荧光灯,该灯的光效高、分辨率高、显色性佳。当室内人工光采用led灯具时,最好选用3500k以下的低色温灯,此灯的显色指数较佳、蓝光较少。室内的人工光不仅要满足照度的基本要求,还要达到照度分布的均匀性。因此,在特定的照明区域规定了最小照度值与平均照度值的比值,称之为照度均匀度。室内光线分布的越均匀说明室内照度越好,视觉感受越舒服。当照度均匀度值越接近1时为越好,反之则说明照度不均匀,易增加视觉疲劳。例如,国标中规定中小学生教室的照度均匀度应大于0.7。光照的均匀度与光源的类型、安装位置、灯具结构的配光有关。儿童居住空间的光环境是否优良也是保证儿童视觉健康的重要环节。夜间书写阅读时,房间的一般照明要保证在100lx左右,在工作面配备局部照明灯具,使用专门的阅读书写台灯,两种照明方式的综合照度应为400lx左右。儿童夜间读写所用照明灯具的色温应在2700k至4000k,可选白炽灯或紧凑型荧光灯。如果选用led灯时,由于其含蓝光较多,色温最好控制在3500k以下。此外,灯具应无频闪、照度分布均匀、没有刺眼眩光直射眼睛。灯具最好带有调光控制,根据儿童的视力情况和心情状态,调节适宜的光照度。
3适合儿童的室内光色。
儿童不宜生活在单一光色的环境中,其会使儿童对颜色的识别能力变差。国外研究表明,蓝,黄,黄绿,橙色有利儿童智力开发。而白,黑,棕色不利于智力开发,更不能是闪烁跳跃的灯光,因为它们不仅影响视力的正常发育,也造成情绪上的急躁,易怒和不安。由于色彩光会影响儿童视力发展,因此在儿童使用的室内空间除了作为点缀使用的局部区域,不建议大面积使用色彩光。当使用白色光的时候,需考虑使用显色性较好的光源,才能把室内物体的色彩较为充分的展现在儿童眼前。白色光中,3000k的暖白光会令儿童放松、安静;4000k的中性白光和6000k冷白光会让儿童集中注意力,保持头脑清醒。
4结语。
总之,儿童生活学习环境中的的光照和光色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在使用对光环境的创造过程中,要根据自然采光和人工光源的特点选择合理正确的照明方式,为儿童打造一个舒适合理的光环境。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论文篇十六
会计学在高校中一直是以就业稳定而著称的专业,根据麦可斯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基本达到了96%。但事实上这么大量会计人才的培养其实远未达到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因此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应该如何培养会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成为了十分重要的问题。
2010年初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以下简称ifac)整合发布的《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旨在为各国制定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和教学大纲提供了一套国际标准。我国的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借鉴该国际标准,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1《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1.1《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简介。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iaesb)是ifac三个重要的独立理事会中的一个,其主要工作是负责制定国际教育准则(ies),并推进ies的国际趋同,目的是要提高会计师的胜任能力。iaesb发布三种与会计教育相关的文件,首先是国际教育准则(ies);其次是国际教育实务公告(ieps),用以支持国际教育准则;再次iaesb还发布国际教育论文(iep),iep主要是对促进影响会计行业的教育和发展问题的讨论和辩论。
以上三个文件构成了《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该框架确立了基于《国际教育准则》(iess)的教育概念,到2009年12月31日为止iaesb共发布了八个教育准则:。
第一部分:ies1-ies6为针对注册前的教育的准则。
第二部分:ies7为针对后续教育的准则。
《ies7:职业持续发展》,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发展”是所有会计师所做出的承诺。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7个准则形成对会计师的基本要求,让职业会计师在职业生涯的任何发展阶段都有胜任能力。
第三部分:ies8为针对审计人员准则。
ies8《审计职业人员胜任能力要求》,这是专门对审计人员提出的能力要求。
1.2《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下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
1.2.1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研究基础之一:专业能力,其强调从培训和教育过程为形成胜任能力而培养的能力。它从投入的角度分析成为胜任的职业会计师所必须的、潜在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价值观。
第一,专业知识包括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和it知识。其通常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
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是与会计师在未来的职业生涯所接触的核心实务密切相关的。ifac(2003)建议,与职业会计师相关的核心实务领域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与报告、审计、管理和成本会计、税务、财务管理。
组织和企业知识是与职业会计师运用核心知识的环境有关的知识,例如金融市场、法律、经济、营销和战略管理等等。
it知识是指职业会计师运用其达到预定目标的工具知识,例如会计信息系统等等。
第二,专业技能包括智力技能、技术和功能技能、个人技能、交流和交际技能、组织和商业管理技能,通常是通过教育与执业经验相结合所获得的。
第三,专业价值观包括承诺保持公正、客观、独立,遵照职业准则,关注公众利益和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终身学习等等,要满足良好的声誉、职业精神、服务质量和保守秘密四项基本要求。
1.2.2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研究基础之二:胜任能力,其指会计人员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既定的标准,合理运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价值观履行工作。它从结果的角度出发观察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履行的职责和完成的任务的情况。
从《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的大纲中可以看出,当今能力成为衡量是否是合格会计人才的最终标准,自然也应该成为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的导向。
2.1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模糊。
大学本科会计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研究型还是应用型?由于近几年来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导致大学本科的会计教育朝大学专科靠拢,而研究生层次的会计教育朝大学本科靠拢,从而使得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的整体培养目标十分模糊。
2.2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手段落后。
我国传统的培养手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的课堂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培养手段缺乏师生教学平等、互动的教学平台,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却没有再学习的能力,没有应用知识的能力。
2.3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学的内容仍然狭隘,存在重会计专业知识,重国内会计知识,重理论教育的问题。现在许多企业、会计事务所的工作性质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如说会计实现电算化后,会计的原始工作、基本职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的通才以及“跳水会计”,才是未来最急需的会计人才。
3改进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的途径。
大学本科教育应区分潜在研究型教育和大众型教育两个层次。能够被本科录取的大学生大部分都能自己的未来有着更现实的设想。在大学期间他们往往能够确定是继续深造,还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根据这些学生的不同选择和他们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划分成两类,对于前者可以作为潜在的研究型人才,此时大学本科教育应该为未来继续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而对于后者就可以培养成应用型人才,而他们在企业应该是从事管理工作的。
3.2改进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手段。
改变原本的填鸭式培养手段,尽可能多的采用启发式的教学,除了教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以外,多引导他们对知识进行延伸性的思考。知识是暂时的并且还会过时,但学习的能力可以使一个人受益终生,应该要引导学生培养再学习的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
3.3拓展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内容。
借鉴以上《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将原本重会计专业知识拓展至相关领域的其他知识,加大对非会计知识的教育,特别是信息技术知识和有关企业的知识,视角应从单纯的中国国内拓展至全球范围,并且特别需要重视会计专业学生正确专业价值观的建立。
参考文献。
[1]胡世强.高等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2009,(1).
[2]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3]郭永清.论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8,(10).
[4]吴中春.能力导向的大学本科会计教育问题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0).
[5]iaesb.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ies1-8).
环境设计论文篇十七
摘要:博览建筑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的标志,向世人传播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现代科学技术等信息,并通过所传达的信息来增强民族意识,宣扬政治主张,提高民众审美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培养民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提高人类文化素质、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重要文化基地。作为设计师必须要研究博览建筑的内在特色和文化内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来把握其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主动性。
关键词:博览建筑;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内在特色;文化内涵。
博览建筑是对自然、历史、文化、学术、科学技术的实物与标本进行搜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的公共建筑,根据博览建筑其展品的不同性质及向人类所传达的不同信息可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美术馆、艺术中心等。这类建筑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除了有相同之处,还有各自的文化内涵、主题思想。与其他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不同,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的标志,向世人传播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现代科学技术等信息,并通过所传达的信息来增强民族意识,宣扬政治主张,提高民众审美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培养民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一、准确反映博览建筑的内在特色。
博览建筑收藏与展出的物品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以博览建筑收藏展览的内容、传达的信息与主题作为其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构思与创意手段,能使它的内在特色更加鲜明,更能使观众与博览建筑的室内空间环境融为一体,把观众带入到博览建筑所要营造的情景和气氛当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澳大利亚的巨虫博物馆,主要展示的是巨形吉普丝蚯蚓。这座博物馆的外观设计与蚯蚓的体形相似,建筑内空间环境设计模拟了蚯蚓的腹部,让观众在其间穿行体验,这种对博览建筑外观与内环境的设计手法,会使观众感受到其内容与主题的真实性。
(二)准确体现博览建筑自身的功能特色。
博览建筑的功能设计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博览建筑主要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观众多以动态的方式观看展品,因此,需要合理的组织室内空间和观众参观的'路线。二是空间类型的多样性,博览建筑一般都有多个展厅及多种的功能空间组成。这样的两个特点,使得博览建筑展厅与展厅、展厅与其它空间之间产生了序列的变化,空间与空间的大小穿插,空间变化的丰富多彩,使建筑外形及内空间环境呈现了多样性以及韵律感,体现着博览建筑独特的功能特色,这是其他建筑所不能比拟的。20世纪50年代赖特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在中厅形成了一条螺旋上升的参观路线,将水平交通路线与垂直交通路线结合起来,因此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螺旋状的空间序列形式,而美术馆的外观也展现出强烈的动感。
(三)准确体现博览建筑的性格特点。
博览建筑的室内设计,它既不像剧院建筑那样追求典雅气派;又不同于医院建筑的亲切洁净;也不同于学校建筑的活泼又有秩序,它有自身的性格特点,除了要满足功能外,在造型设计上还要有深刻的意义,使人在这类建筑室内空间中穿行的时候,在思想上引起某些联想与回忆,激发人们的情感,以达到某种教化作用,和精神上的震撼。中国南京的侵华的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其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两个展厅,通过独特的空间设计方法,以及灯箱、沙盘、泥塑、油画、复原景观、多媒体触摸屏、电影电视等现代展示设计手段,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血腥暴行。这样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有效的引起了人们对沉痛历史的回忆,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准确体现博览建筑的文化内涵。
(一)博览建筑室内空间艺术设计要准确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在地域文化特色展览体系中,决非只是把文物作简单的排列与拼凑,而是应依照地域文化特色展览的内容设计方案,对文物进行有机的组合,让每件文物都有准确的定位,并精辟地反映地域文化特色展览体系的某个侧面;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还要求务必抓住不同时代地域文化体系的主线,让各种艺术手段都成为整个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五原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河套平原中部,北靠阴山,南临黄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风民俗,是著名的“葵花之乡”。五原博物馆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就是以五原的地域文化为设计主题,其核心空间前厅的设计主要以五原地区历史发展的脉络:开田、辟地、繁衍、生息、发展为概念,利用五个柱子及柱子上的浮雕来表现这五个历史时期,五个柱子的背景以五原老城墙的造型为立面设计的出发点,进行提炼概括,加上米黄色洞石的运用充分体现了黄河文化孕育着五原地区的文明与进步,其设计也像一幅打开的历史画卷。
(二)博览建筑室内空间艺术设计要准确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博览建筑及其室内设计应准确体现民族文化特色,风格各异的民族建筑是建筑本土化的重要反映。很多有特色的建筑设计来自一些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色彩绚烂的民族艺术。从建筑外观造型到建筑内部装饰无不彰显出一个民族内在的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蒙元文化苑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整个建筑仿照成吉思汗时代古列延式的军阵布局打造而成,远远望去非常壮观,彰显着蒙古族特有的文化特色。蒙元文化博物馆位于蒙元文化苑的南侧是蒙元文化苑的核心建筑,其内部空间造型设计如同一个巨大的蒙古包,馆内陈列了涵盖蒙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等诸多领域的文物及展品,通过室内空间设计及陈列设计将这些文物及展品准确定位,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技术手段准确体现了蒙古民族淳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草原文明的辉煌成就。
(三)博览建筑室内空间艺术设计要准确体现时代文化特色。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的产物,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博览建筑室内空间艺术设计也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时代的实质,揭示这个时代的科技观、价值观、审美观,同时融合优秀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这样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成为社会第二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余卓群.博览建筑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王路,邹瑚莹,祁斌.博物馆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王晓辉.当代室内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向[a].设计与教育:2007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年会论文集[c].2007.
环境设计论文篇十八
我国人口众多,医院的人流量巨大,儿童医院更是如此,据南京儿童医院近期统计,在2014年11月的一天中,医院接诊约7500名患儿,平均每个儿童由3.5个家长陪护,住院儿童则由2名家长陪护,密集的人群活动使医院环境嘈杂、凌乱,易导致家属产生焦躁情绪,这一负面情绪也会直接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据哈尔滨日报报道,2011年哈尔滨市儿科医患比例约为1:1500,据合肥晚报统计显示,合肥市这一数据甚至为1:4000。如此不协调的数据充分体现了儿科医护人员巨大的工作压力,焦虑的情绪或许致使医护人员在会诊的过程中运用不当的谈话内容或语气。上述内容都会成为儿童产生不良就医经历的原因。虽然儿童可以进行自我情绪调节,但若要排除就医不良情绪仍需依靠一些客观环境经行调节。不良的就医体验会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就医过程的重复,坏情绪也在一次次循环,儿童就医的心理特点也在循环中逐步形成,导致孩子听到“医院”二字时就会想起医院的具体形态特点,且其在这一过程中的经历和所产生的情绪也会随之出现。不良的情绪则会使主体排斥再次经历相同或者相似的过程。在对天津市西青区一家儿童培训机构的5—17岁的50名随机的孩子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有83%的孩子不喜欢医院,将近85%的孩子都对医院有不良情绪(其中有的孩子在“是否喜欢医院”这一题目中选择“喜欢医院”),原因基本为“害怕”。通过上述调查可见,不良的就医情绪致使儿童对于医院产生心理上的抗拒。如今,随着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艺术设计受重视的程度也在日益加深,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使用者出现或者缓解其不良情绪。对于性质独特而功能性又极强的儿童医院来说,运用室内外设计缓解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负面情绪,已成为医院在建设时必须考虑的内容之一。
二、改善儿童就医环境方法。
了解患儿以及家属的就医心理是缓解就医不良情绪的前提。在我国,大多数人就医时均会产生一种或者几种不良的情绪。这些情绪内容都是导致患者以及家属对医院产生不良印象的主要原因。要打破这一不良印象,则应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预期。改善预期的情绪既是改变人脑长时记忆中的内容,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刺激。这一刺激必须要超出人们的感觉阙限才会被人们查觉到,但并不意味刺激强度越大效果越好,人们只有在刺激强度适中时才会感到舒适,刺激过大或者过小都会使人们感到不适。实验心理学中韦伯定律认为: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如,同样一滴墨水滴在白纸上要比滴在黑纸上明显得多。当人们已经适应某些刺激后,只有出现新的,超出差别阙限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对于儿童医院的.环境来说“刺激”就是使人们忘记就医,病痛的烦恼。儿童医院的设计师要运用设计这一手段使患儿和家属体会到在以往就医经历中没有体会到的就医情绪,达到刺激患者的目的,进而改变医院在人们心目中的原型。患者在某个单独的医疗环境中产生新的使用经历后,很有可能会针对此环境产生一个新的印象。好的医疗环境设计要使患者感到舒适。如果患儿和家属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经历了一系列治疗和繁杂,冗长的等待过程后,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放松其紧张,烦躁情绪的空间,那么病患在就医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情绪就会慢慢缓解,而由于放松紧张情绪所产生的快乐感就被放大了,随着这一良好情绪的增强,在孩子们记忆中的医院的印象里就不会只有痛苦和恐惧,还会包括不良情绪之后的快乐感。例如,一个光照充足的休息室,运用颜色印象空间中适宜的配色基调(如“柔和—静态区间”),大面积的玻璃窗可以看到窗外的自然景色,最好还能有淡淡的可以改善心情的柠檬气味或者缓解紧张情绪的薰衣草香气,再配以强度适宜的音乐或者白噪音,这些一系列综合设计都可以起到放松情绪的作用。
三、儿童就医环境前景展望。
合理运用设计使患儿以及家属获得快乐,这一体验将进入人们的记忆中,并成为改变人们心目中医院印象的开始。若其他儿童医院在设计时也能充分体会到人们的就医心理,并通过设计来放大患儿的快乐感受,那么个别的好印象很有可能会替代原有的儿童医院坏的印象,成为新的儿童医院好的印象。2007年国家已允许中外合资建设医院,2014年卫生部又继续深化医疗改革,国外独资医院已经可以在北京,天津等7个试点城市建立,国外优秀的医疗环境设计理念也已与中国医院设计融合,与此同时,国内的设计行业也日益成熟,不断加强对于人们精神,心理层面的重视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儿童医院室内设计水平会大大提高,并且,其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原型会产生实质的改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环境设计论文篇十九
近年来,环境设计课程改革已成为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普遍关注的焦点,其中“项目课程改革”已成为主流。这种以实际项目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项目教学模式,被很多院校所接受。本文结合环境设计课程在“项目教学”模式下与“设计思维”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专业知识与“设计思维”
环境设计它是根据设计的目的,选择特定的语言和形式,而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是设计的思维主导着设计的整个过程,即所谓的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认识指导实践。设计思维不仅要求设计师有较高的审美敏感度和扎实的形象表达技能,心手协调,而且要求设计师能对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做出思考和研究,通晓与设计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不断地激发直觉和创造力,提高设计的文化品味。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逐渐认识了设计对象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各种联系,逐渐熟悉设计规律,从而形成一定的设计思维形式,艺术设计的最大价值也正体现在设计思维于艺术的运用。因此,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思维的培养和运用对于艺术设计中的水平和层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设计思维就成了影响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设计思维能力来源于设计者专业知识。因此,当下“项目教学”的思考视角不应仅停留在对设计实践的形态描述和经验的层次上,更不能仅仅将设计当作某一现实利益的实现手段。在“项目教学”设计中由于项目条件的影响,学生反而更易受到工艺、风格、技术和成本等现实因素的制约,难以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因而很难形成具有典型创意思维精髓特征的设计作品。为完成项目,教师有时需要把教学体系的学科知识打乱,从中挑出与设计任务相关的知识进行讲授,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对一些理论知识的讲授很难让学生把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极易产生混乱(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其结果,相当部分学生在项目设计时不能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理性分析,通常讲不清楚为什么。这种情况反映了“是什么”和“怎样做”的基本命题,“是什么”解决一个好的设计具备的专业因素;“怎样做”解决了这些专业因素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被体现和完成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好这个基本命题才是“项目教学”的终极目标。设计思维是一门以设计思维的本质特征、基本形态、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探讨和研究设计思维的方法以及设计思维潜力开发等问题的科学。无论是建筑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工业造型设计师等设计思维的本质特征共通性,只是专业知识不同而已,他们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项目教学”模式下“设计思维”的培养与拓展在此意义层面上显得更为重要。
二、项目任务与“设计思维”
从理论上讲,设计概念构思的产生应该不受任何限制,受限制的设计构思往往达不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虽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环境条件和使用功能限定的现实。但设计概念构思在此时是核心的东西。我们知道,理性思维是一种线形空间模型的思路推导过程,一个概念通过立论可以成立,经过收集不同信息反馈于该点,通过客观的外部研究过程得出阶段性结论,然后进入下一点,如此循序渐进直至最后的'结果。感性思维则是一种树形空间模型的形象类比过程,一个题目产生若干概念(三个以上甚至更多),三种概念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形态,每一种都有发展的希望,在其中选取符合需要的一种,再发展出三个以上新的概念,如此举一反三地逐渐深化,直至最后产生满意的结果。设计思维中这两条重要线索“推理”与“想象”。它们分别代表着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推理,是一种具有强烈目的性的思维方式,它的目标直指最后的结论。它与诸如“逻辑”“问题———解决”、“概念”形成等心理学概念相联系。与之相对“,想象”则更具有一种发散的、充满个人色彩、无单一确定目标的特征。在设计中“,推理”模式的思维过程明显地需要更关注外在条件的影响,而“想象”模式的思维过程则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内心活动,甚至可以暂时不与客观世界相联系。所以,概念的创意中,创意是主要矛盾,限定是次要矛盾。在设计过程的这个阶段,首先应该考虑的主要是概念的发展。在概念确立的前提下,再来看限定的制约条件,这样的思维过程比较符合环境空间限定的规律。如果一开始就拘泥于“设计项目”限定的条件,可能永远也创造不出有新意的作品。但种种“概念”都不能完全决定设计的最终效果与成败,因为决定设计的优劣效果,除了功能等内容之外,主要表现为视觉因素,而视觉形式的创造是“图解思考”模式的思维过程。
三“、设计思维”与“图解思考”
图解思考是“我用来表示速写草图以帮助思考的一术语”。(保罗拉修)简言之,图解思考即是“用图形帮助思考”,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图式思维,这类思考通常与设计构思阶段紧密联系。图解思考是一种应用视觉产物的思考方法,这种思考方法在于:观看、想象和作画。在设计的范畴,视觉的第三产品是图画或者速写草图。当思考转化成为图形时,视觉思维就转化为图形思维,视觉的感受转换为图形的感受,作为一种视觉感知的图形解释而成为图解思考。这种依赖于人脑对于可视形象或图形的空间想象,对形象敏锐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是进行设计思维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种素质的培养主要依靠设计者本身建立科学的图形分析思维方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这种思考与设计构思互相联系,应用草图来帮助思考是设计师普遍采用的方法。设计的作品虽然只展示最后的方案,但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以草图的方式记录下设计的灵感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对于触动灵感的思考和诱发构思而言,它比最后的方案更宝贵。在“项目教学”中常常直接将设计者的思维带向预设的目标,学生更希望用电脑技术表达设计的最终效果,而不愿在设计草图上花时间,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省去了“图解思考”的思维模式。往往轻率地认定一项自认为正确的目标,将思维无形地简化。这种违背了创作思维的正常规律,从而导致大量问题出现。例如,大多数人为了设计而设计,设计出的东西没有说服力,设计作品的风格大同小异,不能体现出一个设计师应有的个性色彩与个人魅力,再加上电脑制图的死板、僵硬,其设计作品更加缺乏人性化。以电脑代替人脑,这种创作思维一旦形成便只会让设计师失去设计的灵魂。安藤忠雄在其著作《安藤忠雄论建筑》中曾指出:“cad绘制的图纸乍一看表现力很强,甚至看似有很充实的内容。cad绘制的图纸表达不出制图者的思维、犹豫,往往存在本来没有处理好的细部也会被掩盖过去,使人看上去还觉得做得很好似的问题。”这样的设计在形式上非常夺目,但是它经不起推敲,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失去了人性化。图式思维作为一种设计的形式语言,其本质是一种设计思维的方法。目前,计算机运用在设计领域已经非常普及,但它只是一种绘图的工具,不能代替成为思考的手段。掌握图形的思维方法与表达方式,就等于掌握了设计方法的主体。因此,我们研究和探讨设计的图式思维与表达,对设计方法的形成与应用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环境设计论文篇二十
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逐渐加快,高校肩负着培养具备较高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在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制中,普遍存在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应用实践的问题。为了提升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使高校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助力,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
一、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在目前的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中,环境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专业方向。环境设计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其依托原来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逐渐发展起来,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重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各高校开始研究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些高校开始扩招,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诸多高校先后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到了21世纪,各大高校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陆续开始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构建起较为系统的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二、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因。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环境设计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城市建设离不开环境设计,人类共享生活环境。现在由于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环境设计人才需求与日俱增,高校作为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地位不容忽视。目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校进一步分化,教育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创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素质教育对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设计是一门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性学科,其能引导环境不断向着最优化的目标发展。人与环境本身都在时刻变化,书本上的知识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学校只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设计师的身份,处变不惊。环境设计师的角色是不断分化的,其知识面要非常广泛。学生个体具有多样化特征,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不同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因材施教。
三、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取向。
当前,中国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应当确立向大众化阶段推进的发展战略,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多样化、特色化为方向,整合、优化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同时,以人和环境发展为主题,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培养高素质的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学校应综合考虑专业方向设置、理论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等环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新时期的设计师要一专多能,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要爱岗敬业,在校学习期间要多实践、实习,要深入社会、深入基层,要有切合实际的就业取向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学生只有具有出众的岗位适应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求职竞争中取得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培养模式要注意与地方文化融合,培养出的人才应为地方发展服务。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各不相同,而环境设计本身就是解决自然与环境等问题,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熟悉当地的文化特点、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多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语。
多元化的社会正在剧烈变革,高新科技日新月异,新时期的环境设计呈现出扩大化、综合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与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优化知识结构,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深入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环境设计论文篇二十一
摘要:人类与环境密不可分,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无法脱离环境。近年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建筑设计师对环境问题予以高度关注,绿色建筑理念随之产生,建筑绿色景观被广泛应用到环境设计中。该文探讨将绿色景观融入建筑环境设计的意义,并分析建筑与环境互动的发展历程,最后提出基于建筑绿色景观的现代建筑环境设计要点。
有效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往的一些建筑设计对绿色景观的重视程度不足,致使建筑环境较为嘈杂、混乱。在这种环境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绿色景观能够改善人们的身心状态,让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与生活中可以接触到大自然,并融入环境。因此,在建筑环境设计中融入绿色景观是十分重要的。
1.绿色景观能够带给人们独特的视觉感受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设计开始与生态系统融合。建筑群中的绿色景观能够带给人们独特的视觉感受。首先,可为人们提供不一样的地域景观,不同地区、不用民族在进行室外绿色景观设计时会选择不同的植被,以保证建筑融入地域环境。当下,人们的审美取向、生活方式出现了变化,风格化的建筑绿色景观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审美需要。其次,绿色景观的色彩、形态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能使人深入感受自然的变化,与自然交流。最后,绿色景观色彩丰富,这些色彩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提高建筑环境的吸引力,使人们的审美需求、情感需求、心理需求得到满足。2.绿色景观能够带给人们独特的人文感受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人们常常会赋予植物不同的性格。随着时代的发展,植物的象征意义也发生了改变。将绿色景观融入建筑空间,能够提高建筑空间的文化内涵,使人们获得独特的.人文感受。建筑绿色景观源于传统的私家园林,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趣。在观看这些景观时,人们会产生联想与想象,这对提升建筑空间的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1.朴素环境设计思想建筑与环境的互动最开始表现为朴素环境设计思想,建筑美学中融入了儒、道、释的思想精髓。环境设计依附于自然,并且适应自然。在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在尊重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使园林建筑具有明显的抒情性,但是这种设计思想并不具有系统性与科学性。园林设计属于自觉行为,它受当时的生存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限制。2.城市建筑环境设计思想在建筑外围环境设计中,绿化景观是最为丰富且最为常用的元素。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需求也发生了改变,进而推动了建筑环境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应用到建筑绿色景观设计中,如植物栽培技术、屋顶种植技术等。这些技术拓展了绿色植物的生长空间,使建筑空间的内容更为丰富、更具有人性化特征。建筑室外环境具有宏观性,它最先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人们情绪、心理的影响最大。近年来,人们面临的工作与生活压力逐渐加大,而绿色景观具有舒缓情绪的作用。合理的绿色景观布局能够优化建筑空间环境,改善人们的身心状态。
第一,建筑设计要适应周围环境。建筑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建筑设计应当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尽量利用原有的自然植被和自然景观,让建筑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第二,建筑环境要与城市环境融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与文化背景,这使每个城市都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征。要想提高建筑的吸引力,使人们的审美需求、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就需要与城市环境融合,在参考城市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尤其要参考城市建筑的基本风格,流线处理要与环境肌理相符,色彩和虚实设计要与环境格调保持一致。第三,建筑设计要考虑人的实际需求。人类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将人类的居住、活动空间与自然结合到一起是十分有必要的。绿色景观设计可以极大地提升建筑空间的审美意趣,丰富建筑空间的功能。如,在车站和车流较多的地方种植常绿阔叶树,可以减轻噪音、减少灰尘,改善建筑空间环境。
结语。
近年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合理的绿色景观设计可以带给人们独特的视觉感受和人文感受,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视觉需求。绿色景观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有效互动,符合传统的朴素环境设计思想和城市建筑设计思想。设计师在设计绿色景观时,应当坚持三个要点,即适应周围环境、与城市环境融合、考虑人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一平.为绿色建筑的循证设计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杨作增.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科技资讯,2012(14).
[3]胡璨,张荔,张景南.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问题.价值工程,(1).
[4]刘雁飞.地域性绿色建筑设计探讨.建筑知识,(12).
环境设计论文篇二十二
中国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发展速度非常的快,发展趋势也越来越好,儿童区域的环境设计研究也开始渐渐完善,在中国,儿童约占城市人口总数的1/3到1/4,是我们国家社会关注度最高的群体之一,随着中国儿童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儿童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并在住宅、教育、交通等等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丘吉尔曾说过:“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优质的儿童室外活动区域的环境设计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让儿童有机会用感官去体验世界,通过室外活动与环境进行互动,使儿童的生命力更加鲜活。在我们对于孩子的活动范围、活动行为,包括和自然接触等问题的了解和研究都在逐步完善的今天。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具有趣味性和参与性的良好的室外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方向。
儿童室外活动区域环境设计研究并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设计就可以完善,但是有尝试才可能进步,在中国,儿童这个群体对家庭、社会和国家都是非常重要,但是他们的诉求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以中国国情来看,家长对孩子生活的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主导权,所以虽然在设计之初设计者们的理念和想法知道应该从哪里出发、更多考虑谁的活动心理及行为,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的目的往往就会逐渐转变为如何清晰而有效的控制这片区域。以达到主导者的要求。所以,就设计单纯的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出发并不符合中国的地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将不同人群的要求与问题融入当前的问题之中去探讨儿童室外活动的环境设计研究的问题,一方面希望可以用相对包容的探讨解决儿童室外活动区域在设计上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从专业的视角来反观社会变革中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从儿童的需求出发,现代人身处电子产品的繁荣时代,网络及高科技产品为人们提供便利地同时,也使孩子渐渐沦为电子信息时代的牺牲品,因为环境和时间限制,儿童普遍缺少户外活动,玩电子产品大于活动时间,她们所需要的活动区域的设计也一直被忽视,而且在调查中发现,城市现有的少数儿童的室外活动区域的设计都存在安全问题,尺寸与场地的选择都没有明确的规范,趣味性少,形式单一,禁锢了孩子的自由和思想。就家长方面来说,儿童室外活动区域的环境设计,从特定角度而言,实质上是对儿童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和生活理想的设计,家长也希望使孩子置于一个安全、自由、绿色、健康的活动空间,现代研究中指出,在生活中与自然越贴近的孩子在面临压力的时候产生的心理负担越小。现在儿童多发抑郁、多动、肥胖等问题跟接触自然太少肯定是有关系的,但是这些也不仅仅与场所环境有关,它也与家长给予的自由度有密切关系,所以,虽然家长们也很希望可以有儿童室外活动区域,但是这个区域的设计框架是要在她们可控或者说愿意付多少责任的范围之下,相比这些,儿童的想法,又可以被大人适当模糊了。从社会的发展来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土地资源变的越来越稀缺,我们的城市已经开始纵向发展,变的越来越高,而设计的目的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也成为了在这种高密度的人口背景下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儿童室外活动区域的设计在这样的经济化大环境中要留有足够的空间是很难的,尤其是对开发商而言,儿童室外区域的活动空间既占了绿化空间又不能提高绿化率,但是在北欧很多国家,儿童的活动空间的'设计和绿地空间相辅相成,反而提升了空间利用率。所以我们需要社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设计者也要担负起社会发展的应有责任,通过最优的设计和规划,融入景观设计的元素和手法,以儿童区域的设计来唤醒城市人的活力,刺激新生活形态的诞生,激发文化产业与生态意识的发展。
三、设计方法研究。
为了解决目前中国儿童室外区域环境设计的问题,同时应对人们生活模式变化所产生的多元化需求,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和标准正等待重新建立,立足于儿童,家长以及社会的多方面需求,以包容的设计手法来应对目前设计中的缺失和粗糙化的建造。设计的方法或千篇一律或自有规则,在荷兰,丹麦,瑞典,日本等一些国家,人性化设计已经成为设计师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我们应该以儿童本身的需求出发,设计出有品质且生动自由的活动空间。其次,我们应该有一种策略,要主动改变我们的设计习惯,不用我们所熟悉的设计方式,即不是再以儿童的角度设计符合大人的活动区域或者干脆以大人的角度设计儿童活动区域,我们应该特别宽容,特别慷慨或是巧妙,压抑住自己控制一切的欲望,给设计留有余地。蹲下来以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以安全性为例,这肯定是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一种硬性的要求,但是儿童是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的,有时候我们过度的关注这个问题,反倒会禁锢住设计的发展,当然这个度很难把握,但这正是我们设计者需要做的。第三,空间要进行设计,整合,但是又要给它留有释放的空间,让设计具有灵活性,赋予儿童创造自己空间的权利,因为没有经过过多设计的空间可以带给儿童更大的发挥与想象,设计者要做的,不仅仅是创造一个便于管理和教育儿童的空间和场所,更需要创造的是一个满足儿童心理发展需求,注重精神培养的活动区域。第四,注重软环境的设计,环境设计涉及到很多学科,我们必须抛开传统狭隘的专业视野,在设计中融入不同学科的理念,例如心理学,建筑物理学,色彩学等。此外,还应积极主动地在设计中采用高科技技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尽可能使设计在完善的基础上,充满变化,富有趣味。
四、结语。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模式下,具有前瞻性的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儿童室外活动区域的环境设计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当下,我们急需一种创新的设计手法来解决面临的多元化需求,这种方式不一定是固定的,但一定要是当代的,因为无论是对于东方还是西方来说,功能单一,外观类似的设计方式都不是向前发展的模式,所以我们的儿童室外活动区域的环境设计,应该以一种新的都市模式为基础,结合独立性,差异性,包含密度需求以及集体主义等等因素,体现出设计对儿童和社会的关怀。
环境设计论文篇二十三
国家教育部黄金海岸职教培训中心庭园位于河北省昌黎县黄金海岸,该培训中心占地14589o,其中多功能厅、普通高级客房、职工宿舍、餐厅、道路、停车场等功能建筑5189.56o,占35.54%,中心庭园是主要设计之处,庭园中有一不规则水池,约占中心庭园总面积的1/5,水池均深2.0m,其余为平坦沙地,有成龄树5棵,其中4棵旱柳,1棵山海关杨。
2中心庭园设计的立意和布局。
2.1立意。
创设一种自然、清新、富有现代风格的庭园环境。建筑沿水池周边布置,以庭园道路进行联系,园路沿水池有近有疏,体现出中国园林艺术中小中见大的置景手法。
2.2布局。
整个中心庭园采用自然式布局,局部规则式布局,为了和四周现代式功能建筑相协调,庭园中亭、水榭等园林建筑物采用现代风格,因庭园面积较小,从中心庭园入口处,沿庭园东南--西北方向作一控制全园的主轴线,主轴线依次安排有起始--下沉式广场(入趣);发展--弧形花架拱门(引胜);高潮--中心湖区,因湖中养植荷、莲,故取名“净明湖”,沿湖四面依次安排有挑台、“邀月”水榭、“清心亭”、“得月”曲桥、入水石矶、假山瀑布等,并使弧形花架拱门框水池中天鹅组群雕塑和假山瀑布、入水石矶对“邀月”水榭、“清心亭”斜对“邀月”水榭、挑台对假山瀑布,用曲桥分割湖区空间,创设一种意境深邃、回味悠长的意境,收尾--利用全园的主景假山瀑布进行收尾,给人一种回味无穷、欲罢不能的感觉。
3地形设计:
挖池堆山,根据北方海边冬季常刮西北风的气候特点,在水池西北向造一石包土假山,创设一种背山面水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假山上做一小型瀑布形成动水,使水动、静相结合,瀑布意喻水之源,其余大部分为平坦沙地,普换20cm壤土。
4园路设计:。
沿水池周边设计一条距水边有近有疏主环路,使得游人游览时对水有亲、疏的不断变化,主环路宽1.8m,沿主环路疏密相间地安排假山瀑布、“得月”桥、“清心亭”、“邀月”水榭、挑台、入水石矶等园林构筑物,并用支路相连,主环路设计时注重道路的平曲线和纵曲线在视线的平面角度转折和竖向上高低起伏的不断变化,在路的拐弯处、视线的焦点处设置特置石、雕塑或植物景观,路边设置花岗岩坐凳,主路采用碎人造大理石冰纹铺装和鹅卵石嵌花铺装,支路则采用嵌草砖或青石板铺装。
5功能分区。
5.1中心入口区。
中心主入口、迎宾路两侧台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和洋槐树设计两个林荫广场,树荫下设置一些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息、交谈,在迎宾路南侧较大空地上设计大型停车场。
5.2主庭园区。
主庭园区位于培训中心西北角,是主要的设计对象,取名“群芳园”,占地5808o,其中亭、廊等园林构筑物1722o,占25.59%,园路360o,占5.35%,河湖面积1131.25o,占16.87%,绿地2594.75o,占38.59%,中心庭园主要是为游人提供一个休息、娱乐的园林境域。
5.2.1主庭园区入口。
入口设有下沉式广场(h广场=-0.40,h地面=0.00),广场周边结合花池、花台、坐凳进行布置,广场功用有三,其一:成景,弧形花架拱门、周边的花池花台、广场中的地面铺装都可以自成一景;其二:得景,弧形花架拱门对水池中的天鹅组群雕塑、远处的假山瀑布形成框景,是一个很好的驻足观景场所;其三:结合广场周边的花池坐凳,方形广场可以成为很好的露天舞池和集会的场所,弧形花架拱门又是休息纳凉之地,整个主庭园区的入口平面上有收有放,引导视线的走向呈现出收--放--收--放的不断变化,立面上有高有低、有起有伏,富有视线竖向上的`高低起伏之变化,呈现出沉--起--沉的不断变化,不呆板、不单调,整个主庭园的入口区可视为庭园整个景观序列的起始、发展阶段。
5.2.2中心景区(开朗湖区)湖区水面用自然山石作为驳岸,自然山石三五成群、散漫理之,并用一曲桥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两部分,取名“得月桥”。曲桥对空间进行了划分,并在小水面西北向做一石包土的假山瀑布,在地形上富有高低起伏之变化,假山上设有小型瀑布,假山石上书“思源”二字,既做动水又作为水之源,大水面中设有一振翅欲飞的天鹅组群雕塑,拾步登高,在假山上又用自然山石做成井的造型,水满自溢,沿山石跌下,形似碎玉飞溅。石包土的假山作为整个全园的至高点,登高远眺,可俯瞰全园,整个庭园之美景尽收眼底,并在假山瀑布的对景点做一挑台,成为一个观景佳处(假山瀑布和挑台成正对景);在假山瀑布的西南向做六角现代亭和曲桥相连,亭取名为“清心亭”,在其对景处建有一水榭,取名“邀月”,假山瀑布、“得月”桥、“清心亭”、“邀月”水榭、挑台、入水石矶等园林构筑物沿水池周边布置,疏密相间。
5.2.3开阔活动区(雪松草坪区、秋季植物草坪区)人们可以踏入草坪,充分享受大自然给予人绿的恩赐,使人们感受到冲出城市钢筋混凝土牢笼的桎梏,回归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感觉,用大草坪微地形创设一种伸展开阔的氛围,人们在此可充分享受日光浴和开展小型的体育活动。
5.2.3安静休息区此区在中心庭园的西北角,中心主轴线的末尾,前有假山瀑布的遮挡,环境幽雅、清静,设有弧形花架供游人驻足、歇息。
6植物种植设计。
由主入口按逆时针顺序安排春、夏、秋、冬动态季相植物景观游览序列。主入口主要体现春季景观,植物主要选择榆叶梅、迎春、紫荆、丁香等春花植物;中心湖区主要创设夏季植物景观,植物主要选择冠大荫浓的耐水湿树种,如垂柳和碧桃,间错排列,在湖岸周边有进有出、自然多变,体现出“花红柳绿”的景观效果,湖中养荷、莲,更增添了夏季景观的明艳和清新;主庭园的北边,以秋季植物景观为主,选择秋色叶系列植物,如元宝枫、柿、黄栌、火炬树等,创设一种秋季满树金黄,象征金色的收获季节;主庭园的西边和假山,以冬季植物景观为主,树种多选择常绿针叶树,如雪松、圆柏、侧柏、黑松、铺地柏等,体现出傲雪凌霜、万壑松风的一种气势。东西向迎宾路路边植合欢,南北向消夏路路边植紫荆和黄杨球,都是正值夏季开花的园林树木。
参考文献。
1张天麟.园林树木1000种.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