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模板17篇)
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回顾过去,还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总结要简明扼要,不要重复和啰嗦。接下来是一些实践总结的范例,供大家参考。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篇一
【知识与能力】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于历史人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难点】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圈点勾画法、情境教学法。
(一)新课导入
(二)学习新课
分析项羽形象
1、生默读全文,勾画出描写项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项羽的性格特征。【板书:项羽】
明确:
(3)不善用人。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板书:不善用人】
2、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评价,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评价语。
陈平: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刘邦: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朱元璋: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
相信大家看完了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评价之后,对项羽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全面了。
(三)深入研读
分析写人手法。
1、《鸿门宴》这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而《史记》更被鲁迅先生评价为“无韵之离骚”,说明它在文学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在了解项羽的人物形象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司马迁又是如何塑造项羽的人物形象的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在塑造项羽形象时,手法上有何高妙之处?生默读全文,自主思考,之后进行小组讨论。
明确:
(1)抓住典型细节对人物进行刻画,如曹无伤告密后,项羽的表现是“大怒”,表现了项羽的暴躁易怒。
(2)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尖锐的冲突中,项羽、刘邦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联系自己看过的小说和电影,思考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有何好处?学生独立思考作答,老师可以给予适当提示。
明确: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个性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面对美味佳肴时,大家的表现是一致的,但在面对危险时,则表现迥异。有人惊慌失措,有人沉着冷静;有人损人利己,有人舍己为人。可见,在矛盾冲突面前,人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四)巩固提高
正方观点: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刘邦是当时唯一可以和项羽匹敌的人,杀掉刘邦,项羽便可一统天下。
反方观点:是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即便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但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也难以战胜其他各路豪强,其内部也会四分五裂。
(五)小结作业
本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鸿门宴》这篇课文,认识了真实历史中的项羽,大家对项羽最后为何败于刘邦也有了自己的看法,那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课下请同学们继续分析刘邦、樊哙的性格特征。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篇二
3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知识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曾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看出,司马迁不仅是伟大的史学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巨匠。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
“鸿门宴”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也就是陈涉吴广起义的第四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离营地。
二、作家作品常识: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在《史记》草创未就之前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历史著作《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诵读,带领学生正音、断句。(先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诵读)
四、课后作业:
1、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过程,了解刘、项斗争经过;
2、背诵第3、4段
教学要点:
1、梳理文章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结合书下注释,快速读课文,思考:
全文按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曹无伤告密,范增趁机献计,刘邦处于危险境地。项伯徇情泄密,张良临危献策,拉开了刘、项和谈序幕。
第二部分(3、4段),描述宴席斗争:刘邦谢罪,项羽息怒,起始气氛缓和;范增蓄谋,项庄舞剑,气氛骤然紧张;项伯坏事,翼蔽刘邦,双方斗争僵持;张良救急,樊哙闯帐,气氛紧张至极。
第三部分(5、6、7段),叙述宴后余事:刘邦脱身回营,张良入谢送礼,范增无可奈何,刘邦除掉内奸。刘、项双方斗争,以刘邦获胜谢幕。
二、学习1、2段:
1、诵读,掌握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宴前写了几件事?哪件是导火线?有什么作用?
无伤告密,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张良献计
三、学习3、4段:
1、复习1、2段主要内容
2、诵读,学生找文言现象,教师指导补充
找一学生朗读,找另一学生评价,注意刘邦谢罪的语气。
6、喜欢哪个角色,认为谁是英雄?为什么?(用文章中句子做依据,最好找出3句以上),分析人物性格。
(提示:言之有理即可,要发现人物的闪光点)
刘邦: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辩、能屈能伸、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范增:老谋深算、洞察敏锐、骄横浮躁
张良:多谋善断、处事不惊、沉稳机智、处事有方
7、拓展:《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四、课后作业:背诵第3、4段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的艺术手法,为写作提供借鉴
教学过程:
一、检查回顾:检查背诵
二、学习5、6、7段:诵读,掌握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三、鉴赏文章的艺术手法(探究):
1、人物性格对比
2、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3、镜头组接(蒙太奇手法)
4、个性的语言描写
5、个性的动作描写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篇三
播放歌曲《霸王别姬》:
我站在烈烈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四方云动。
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有百媚千抹。
我独爱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你最忠悲欢共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换我豪情天纵。
我心中你最忠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
一曲《霸王别姬》,荡气回肠,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那秦时的风已经向我们扑面而来,那乌江的水声此时此刻正在我们的耳边响起,鸿门宴上杀气未息,乌江边上壮士落泪。看,天上云翻动,听,耳边水汹涌,那鲜红如血的残阳啊,映衬着英雄高大的背影,烈烈风中英雄的战袍翻飞,爱马嘶鸣,美姬落泪,不朽的项羽以其悲壮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悠悠两千载,风烟俱消散,斯人独难忘,今日话项羽。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太史公司马迁的《鸿门宴》,我们详细的了解了作者,了解了《史记》,总结了文章的文言知识,分析了人物形象,可以这样说,此时此刻,桌子擦净了,凳子摆正了,酒菜端上了,尊贵的客人来临了,我们的宴会现在正式开始。
同学们,在中华文学长廊里,项羽注定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我们应该感谢司马迁,他用他神奇的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彩闪亮的艺术形象,今天,我们摆的不是鸿门宴,实是结鸿门宴之名,行探究悲剧英雄之实。
二、预习展示。
下面我先请一位同学再次介绍一下项羽的简单情况:
项羽(前232―前202)芈姓,项氏,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问:那位同学再来补充一下?
学生回答:项羽,著名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的最强武将。秦末,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号西楚霸王。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斩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汉书记载“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是谓以霸道取天下,以王道治天下)(霸,古通“伯”,伯仲叔季之“伯”,意为王中的老大,众王之王)。
国家:西楚。
爵位:长安侯、鲁公、西楚霸王。
谥号:西楚霸王(称王时亦自号西楚霸王)。
身份:将门之后―――义军首领(公元前209―公元前207)―――诸侯上将军(公元前207―公元前206)―――西楚霸王(公元前206―公元前202)。
身高:据《史记》记载,身高八尺有余,汉书记载为八尺二寸,合今1。8942米。
父名:项超。
叔父:项梁。
宠妾:虞姬。
座骑:踏雪乌骓马。
兵器:楚戟(演义为虎头盘龙戟)。
铠甲:乌金甲(在锻造中加入乌金强化坚固性,乌金甲为黑色)、虎皮红战袍。
三、引领探究。
明确:刚愎自用,妄自尊大;(从鸿门宴的座位上)。
胸无城府,直率坦诚;(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优柔寡断,为人不忍;寡谋轻信,沽名钓誉。
对于项羽,千百年来人们褒贬不一,下面我们看看前人是怎样评价项羽的:
教师展示多媒体材料:
材料(一)、(1)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材料(二)、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材料(三)、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明确:杜牧――不知包羞忍耻;
王安石――失尽人心;
李清照――人杰鬼雄;
毛泽东――沽名钓誉。
板书:失败英雄。
学生经过讨论,可能有以下观点:
明确:1、败在不懂共赢。
2、败在过于年轻,一帆风顺,缺少磨练,养成了妄自尊大的性格。
3、败在爱慕虚荣。
4、败在贪小利重小义。
5、败在嗜杀的性格。
6、败在“义”错了对象(如宋襄公之流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身边带刺的玫瑰,对敌人讲“义”,“义”错了对象,留下千古笑柄。应该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7、历史的偶然性。(如彭城之战,突起沙尘,跑了刘邦。
8、过于自信。项羽24岁起兵反秦,项梁是统帅,他就是副统帅,27岁就做诸侯的总盟主,做“西楚霸王”,主持国家大政,这叫“少年得志”,“少年得志”给他带来了负面影响,他这一生,太顺当了,什么机会都赶上了,什么机会他都没有失去,太顺利了。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项羽的人生中磨练太少了,以至于过分相信自己,认为天底下只有自己最强大,只有自己是英雄,这直接影响了他对事情的判断。
教师明确;项羽的失败,有其必然性,亦有其偶然性,但我们不能否认,性格的缺陷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可见养成一种好的性格对人是多么的重要。
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
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所谓英雄者,为了信念,不畏死亡。
四、总结升华。
项羽算是一位英雄,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为残暴的秦王朝的崩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有壮志豪情,亦有英雄柔情。但由于其性格的缺陷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使得他最终以失败结余,让人感叹不已。
同学们,还记得项羽自刎前的悲歌吗?在老师的带领下,全班同学齐诵: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完)。
五、作业布置。
以“项羽,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观点要鲜明,感情要充沛。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篇四
一导入: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一)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问题设置:《垓下歌》与《大风歌》分别表现了项羽、刘邦此时怎样的心情?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垓下歌》;表现项羽兵败之后的痛苦和无奈。
《大风歌》:表现他得天下、归故里沾沾自喜之情(和流露出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二、分析人物。
卡尔•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不错,刘邦、项羽的性格就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命运。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项羽兵败自刎乌江,而刘邦却能衣锦还乡?《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文本中就是通过任务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问题设置:
刘邦阶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反映出的性格。
项伯夜访曰:“为之奈何?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沛公曰:“诺。”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善纳建议。
能言善辩。
忍辱负重。
义责项羽—项无以应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聪明机智。
刘邦锄奸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果断决绝。
项羽阶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反映出的性格。
亚父定计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大怒匹夫之勇。
项王许诺项王许诺项王许诺唯亲是用。
优柔寡断。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项伯东向坐。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王默然不应。
自高自大。
胸无城府刚愎自用。
妇人之仁。
义责项羽—项无以应曰:“坐。”项王未有以应寡谋轻信。
沽名钓誉。
有勇无谋。
让学生分组讨论,最终总结出刘邦、项羽的性格特征,正是有了这样的性格,才决定了他们自己最终的命运。
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参考:曹无伤告密,范增进言,立即决定进攻;。
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素不相识的樊哙的态度更是寡谋轻信;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的建议置若罔闻。
三、评价项羽:
历史自然会有后人评说,请学生欣赏下面这几首诗。
(一)。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包羞忍耻:可指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受“胯下之辱”两件史事。
(二)。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三)。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四)。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这四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人对项羽的评价是欣赏,有人对项羽是的评价是批评,但是无论是欣赏还是批评,都是站在客观立场上的。
我们对项羽应作如何评价?(学生评价,老师总结。)。
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但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讨论分析人物,可引导学生争论。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应予鼓励。)。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学生讨论。
明确: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分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时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分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何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决不是任意安排的。
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3.[延伸阅读]。
阅读《读本》第90课《垓下之围》,仔细品味文中项羽说的三段话,并联系《鸿门宴》一文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赞美和批评这个人物的。
4.积累阅读。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原)。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要点:
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教学过程:
一、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i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和项伯:(叛徒)。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有勇无谋,被动。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二、艺术特色:
1、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见人物形象分析)。
2、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项羽范增项伯项庄。
刘邦集团刘邦张良曹无伤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3、故事情节:一张一弛,波澜起伏。
开端: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战争一触即发。(一张)。
发展:项伯穿梭斡旋。刘邦张良对策,项王许诺。(一弛)。
高潮: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剑拔弩张。(二张)。
项王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二弛)。
结局:刘邦逃跑,张良留谢。无可奈何花流去!
尾声:刘邦至军,立诛曹无伤。
4、场面组接:转换发展,推动情节,塑造人物。
场面是情节发展的基本单位。《鸿门宴》是由下列一系列的场面组接而成:
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项伯为救友夜访张良。张良、刘邦密商对策。刘邦会见项伯,并进行拉拢。项伯回报项王。刘邦鸿门谢罪。项王留沛公与饮,范增数目项王。范增出召项庄,项庄入席舞剑。樊哙闯宴。刘邦逃遁。张良留谢。沛公至军,立诛无伤。
作者抓住每一个场面的特征,采取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形象生动,情境逼真。随着场面的转换发展,情节不断推进,在矛盾斗争中逐步展现人物的性格。
5、语言特点:语言精炼,富有个性。
如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此话只能出自击杀几十万秦军,拥有四十万兵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之口。
范增说项羽的一段话:“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说明范增洞察深邃,观察天相虽属迷信,但极有煽动性。“急击勿失”,看中了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听就是一个老谋深算,有远见卓识的谋士。
张良把项伯的话转告刘邦,刘邦说“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活画出刘邦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的窘态。张良一出主意,刘邦马上心领神会,让张良“君为我呼入,吾得见事之”。刘邦和项伯的一段谈话,把刘邦的睿智、狡诈、圆滑、机巧表现得淋浸漓尽致。刘邦谢罪时的一席话,豁达大度,卑躬屈节,瞒天过海。项王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真是英雄的憨态。
张良话语不多,但一句重千金,“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确定了重大的方针政策。沉着冷静,有智谋。
樊哙怒斥项羽的一席话,和刘邦对项伯说的,和刘邦鸿门谢罪时说的,何其相似乃尔,但风格不同,显示的性不同。
6、动作描写: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思想。
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以示诸三,项王默然不应”。一个“数目”、“举i”;一个“默然不应”。说明一个抓住时机,急切下手;一个沉默不语,犹豫不决: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考虑。
再如项王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王赐彘肩,樊哙“拔剑切而啖之”。这一饮,一啖,一个英雄的粗犷、豪壮,跃然纸上。
再如张良献璧,“项王则爱璧,置之坐上”;张良献玉斗,“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一收一破,深刻说明二人的不同思想,不同态度,不同性格。
“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作者未写刘邦的任何话语,但刘邦的果断是何等的利落。
7、刻画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显示,在矛盾斗争中展现。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诸侯并起,项羽、刘邦率军抗秦。当时主要矛盾是起义军与秦王朝的矛盾。灭秦以后,由谁来称王。按楚怀王与诸将之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先入,理应由刘邦王之;项羽与秦军苦战击溃秦军主力,论功,应由项羽王之。谁来称王,就成为矛盾斗争的焦点。主要矛盾就转化为楚汉相争的矛盾。“鸿门宴”恰好是矛盾斗争的转折点,项、刘相争的焦点和导火线。
作者刻画项、刘两个集团的诸多人物时,正好是把他们放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放在这一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表现出来。历史的真实性和表现的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三、互动探讨:
1、“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探究学习:“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宴设于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的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起能屈能伸。而项氏集团内部,谋士范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2、“鸿门宴”事件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未称王,但《史记》却超前称王,试分析司马迁的用意。探究学习:处于矛盾冲突顶峰时,人物之间的称谓,往往能体现人物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文中,张良三次称刘邦为“大王”,前两次只有他自己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项伯、范、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君王”,显然是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是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迎,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能过于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迟早的事,另一方面,是在他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由这些称谓来看,刘邦集团处处恭恭敬敬,低声下气,以臣下的身份尽力满足项羽的自尊自大的心理。
3、有人说,项羽因为放走刘邦而导致最终失败,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研究提示:项羽失败的原因很多,宜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其中,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项羽灭秦之后,逆历史潮流而行,袭周制“分裂天下而封诸侯”,使社会再次回到秦统一以前的分裂、**的状态。
四、作业:以小论文的形式写“我眼中的刘邦(或项羽)”。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篇六
在我国古代秦末农民战争中有这样一位领袖人物,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既有他英勇气概的写照,也有英雄末路的哀鸣,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既然他自诩为“力拔山、气盖世”,那为什么还会落入穷途末路的境地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文言语法现象,师生共同择要挑出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学习。
三、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字词积累:
1、学生根据多媒体上的“基础梳理”,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集中难懂的地方进行指导。
2、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
四、当堂检测,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下面给同学们几分钟思考时间,然后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2、思考:“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五、布置作业,课外探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明确目标。
(一)检查作业。
(二)明确目标。
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第一,检查同学们的作业情况;
第二,串讲与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师生共同解决并落到实处。
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三、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了解归纳一词多义词,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四、达标检测,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安排预习。
1、试分析项羽的形象。
2、熟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明确目标。
1、理清课文情节发展脉络。
2、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学生讨论交流)。
(1)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哪几件事?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第二件事“范增进言”。
小结:无伤告密、项刘对立(40万比10万)。
(2)思考: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小结:项伯泄密、刘邦设计。
(3)思考:鸿门宴上发生了那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i”,第四件事“项庄舞剑”。第五件事“樊哙救主”。
小结:鸿门宴(一个阵营的内讧)。
提示: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5)朗读第四段,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二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三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小结:刘邦脱逃、项王内患。
(6)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分别怎样,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自己的武力;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
2、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归纳并板书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三、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1、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人物形象项羽、刘邦的分析。
这篇文章虽然是史传文,但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能够反映项羽思想和性格特征的语句,并用准确精练的词语在旁边评点。(教师巡视指导)。
2、具体对比分析张良和范增、项伯和项庄的性格特点。(可采用小组讨论解决)。
张良和范增都是眼光锐利的谋臣,但性格也有差别。张良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针对项羽心理状态为之出谋划策,因而即使有正确的主张,也难以实现。一旦计谋不成,徒作愤激讥诮之言,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触犯了项羽的忌讳。樊哙粗犷而又机智,宴会上的一番慷慨陈辞,似乎义正辞严,实际上是隐瞒真相,巧言善辩。表面上声色俱厉,严加指责,暗中却把项羽抬举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项羽骄横自大的心理,所以能为项羽所赏识,从而缓和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又如项伯、项庄,都是项羽的部将,一个徇私情泄露机密,保护刘邦,反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一个执行任务时,遇到干扰就放弃斗争,毫不觉察问题的严重性。
四、达标检测,课堂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赢得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远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内容鸿门宴。
课型讲读课时5累计3。
教学目标赏析人物形象的塑造,评价历史人物的得失(重点是项羽)。
教学重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讨论刘邦、项羽人物形象。
刘邦: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多谋机诈,很讲策略。见风使舵、能屈能伸、善于玩弄手腕。虚伪、善于推诿。果断。
项羽:缺乏政治远见,沽名钓誉,为人不忍,刚愎自用,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答案不是惟一的,允许同学有不同认识,只要有理有据即可。
项羽的“自高自大”可结合鸿门宴的.座次来谈。
二、赏析评价人物形象。
第一步:作者是如何刻划人物形象的?
要点:(1)在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
提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围绕着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展开。
(2)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提示: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鸿门宴中最尖锐的矛盾,因此作者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如刘邦的虚伪狡诈,项羽的直率粗犷。这一步应在分析项羽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点明四组人物的对照关系)。
第二步:如何认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可作背景介绍,以突出项羽性格的悲剧性。
第三步:作者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母之中,三年,将遂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提示: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及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自高自大导致了他的悲剧。
第四步:对手(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提示:刘邦善于用人,所以他成功了。而项羽正是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所以他失败了。可见能否善用人才对一个领袖人物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第五步:项羽本人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第六步: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又是怎样?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
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不轻言失败。应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由“壮士哀“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分析入手。
李清照:气势豪壮,令人敬仰。结合李清照身世简要点拨。
三:小结。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篇八
“樊哙闯帐”是《鸿门宴》中一个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片段,太史公用如椽巨笔,饱蘸激情,四方着墨,八面铺彩,为我们刻绘了一个忠勇神武、足智多谋的英雄好汉的形象。捧读原文,悬想情境,依循思路,剖析文心,不难发现,司马迁于刀光剑影之下隐藏赤胆忠心之志,于从容平静当中满蓄击节叹赏之情。具体而言,我以为太史公对其心目中的英雄樊哙钦赞有五:一赞其忠。鸿门宴上杀气腾腾,危机四伏,刘邦命悬一线,张良趋出告急,然而未等张良开口,樊哙已从其匆匆步履中窥知鸿门宴上已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焦急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喧,没有客套,有的是一份忧虑,一种机警,一颗赤胆忠心。当得知“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时,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势之迫,其性之急,其情之切,足见樊哙与主公生死与共、患难同当的君臣之义。平淡、简洁的两句话凸现了樊哙急人(主公)所急,忧人所忧,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耿耿忠心。二赞其勇。心急如焚闯军帐,奋不顾身救主公。军营帷帐之内,主帅宴饮之时,肯定是重兵把守,层层设防,卫士交戟,刀剑如林。可是,十万火急之际,生死存亡之时,樊哙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闯龙潭入虎穴,也在所不辞,义无返顾。只见他“带剑拥盾”,侧盾冲撞,一路闯去,所向无敌。“卫士仆地”,“欲止不内”,可见酒宴布控严密,戒备森严,犹如铜墙铁壁一般令人望而却步,又从侧面烘托出樊哙单枪匹马勇闯军帐的强悍骁勇。三句话,三个动作,或正面,或侧面,勾画出樊哙横冲直撞,粗豪威猛的勇武形象。三赞其威。“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几句话运用夸饰的手法,漫画的笔调,描神绘态,神韵十足,气势充沛。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樊哙的形象:火冒三丈,怒目圆瞪,热血沸腾,情绪亢奋,直视项王,咄咄逼人,怒发冲冠,忍无可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完全是一个眼露凶光,面带杀气,威震敌胆,怒杀万夫的彪形大汉。他的威猛,他的霸气,他的凛然无畏,他的气吞万夫,被太史公刻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四赞其壮。樊哙带剑拥盾,直闯军帐,说轻点是莽撞无礼的举动,说重点是武装挑畔的行为,项羽对此却不怒不责,反而一再称其为“壮士”,还赐酒,赐肉,赐坐,这种反常的表现一者见出项王糊里糊涂,敌我不分;二者见出项王坦荡直率,光明磊落。他看重的不是不共戴天,铲除异己,而是粗豪勇武,坦率直爽,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好汉,他怎么能不对眼前这位突如其来的力敌千钧,气雄万夫的壮士钦羡有加呢?项羽的钦羡、赞赏从侧面烘托出樊哙的威武豪壮、霸气逼人。有意思的是,文中还写了一个樊哙吃肉的细节。“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羽赏赐给他的是一大块半生不熟的猪腿,樊哙当即倒扣盾牌,放下猪腿,拔出宝剑,把猪腿切成几块,几下功夫,狼吞虎咽,“消灭”得干干净净。如此粗豪勇猛,如此干脆直爽,怎么能不让胸无城府同样直率爽快的项羽深深佩服呢?五赞其智。樊哙不仅仅是一个忠勇可嘉、威壮可贾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干练、能言善辨的智士。这一点从他义责项羽的一番慷慨陈辞当中可以看得出来。樊哙喝酒壮胆,借酒发威,吃肉壮志,志在必得。他瞅准时机,巧妙发难,一番理直气壮、滴水不漏的陈辞让项羽心服口服,无言以对。先数暴秦之罪,“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虎狼之心,残暴至极,天人共愤,实则暗刺项羽杀人如麻、血腥发家的累累罪恶。再忆怀王之约,夸沛公之功,“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关。”暗指项羽背信弃义,平庸无能。次表沛公之德:“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刘邦约法三章,自律律人,雍容大度,知恩图报,映射项羽目光短浅,气量狭小。最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前硬后软,引君入瓮,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彻底摧毁了他“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怒火和霸气。一番煌煌大论,几度欲擒故纵。寓假于真,藏虚于实,貌似理直气壮、推心置腹,实则一派谎言、混淆视听。说者信口雌黄却能滴水不漏,以假乱真却能瞒天过海;攻心战术,旁敲侧击,句句中的,字字含刺,真是说者见智取不见仁,听者沽名且钓誉。慷慨陈辞之中有隐喻,有引用,有伪饰,有托辞,思虑周密,论辨有力,足见樊哙反应之机敏,胸怀之韬略,头脑之机巧,语言之精彩。综上所析,我们不难看出司马迁用少而又少的文字描绘了“樊哙闯帐”这一精彩片断,又用精而又精的笔墨描绘了武士樊哙的言行举止,然而,透过这些简洁精炼的笔光墨影,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神气活现的英雄形象,他竭尽忠智,威而有胆,勇而有谋,实在值得司马迁,也值得千秋万代的人们为之高歌一曲。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篇九
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和项伯:(叛徒)。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有勇无谋,被动。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1、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见人物形象分析)。
2、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项羽范增项伯项庄。
刘邦集团刘邦张良曹无伤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3、故事情节:一张一弛,波澜起伏。
开端: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战争一触即发。(一张)。
发展:项伯穿梭斡旋。刘邦张良对策,项王许诺。(一弛)。
高潮: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剑拔弩张。(二张)。
项王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二弛)。
结局:刘邦逃跑,张良留谢。无可奈何花流去!
尾声:刘邦至军,立诛曹无伤。
4、场面组接:转换发展,推动情节,塑造人物。
场面是情节发展的基本单位。《鸿门宴》是由下列一系列的场面组接而成:
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项伯为救友夜访张良。张良、刘邦密商对策。刘邦会见项伯,并进行拉拢。项伯回报项王。刘邦鸿门谢罪。项王留沛公与饮,范增数目项王。范增出召项庄,项庄入席舞剑。樊哙闯宴。刘邦逃遁。张良留谢。沛公至军,立诛无伤。
作者抓住每一个场面的特征,采取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形象生动,情境逼真。随着场面的转换发展,情节不断推进,在矛盾斗争中逐步展现人物的性格。
5、语言特点:语言精炼,富有个性。
如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此话只能出自击杀几十万秦军,拥有四十万兵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之口。
范增说项羽的一段话:“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说明范增洞察深邃,观察天相虽属迷信,但极有煽动性。“急击勿失”,看中了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听就是一个老谋深算,有远见卓识的谋士。
张良把项伯的话转告刘邦,刘邦说“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活画出刘邦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的窘态。张良一出主意,刘邦马上心领神会,让张良“君为我呼入,吾得见事之”。刘邦和项伯的一段谈话,把刘邦的睿智、狡诈、圆滑、机巧表现得淋浸漓尽致。刘邦谢罪时的一席话,豁达大度,卑躬屈节,瞒天过海。项王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真是英雄的憨态。
张良话语不多,但一句重千金,“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确定了重大的方针政策。沉着冷静,有智谋。
樊哙怒斥项羽的一席话,和刘邦对项伯说的,和刘邦鸿门谢罪时说的,何其相似乃尔,但风格不同,显示的性不同。
6、动作描写: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思想。
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诸三,项王默然不应”。一个“数目”、“举玦”;一个“默然不应”。说明一个抓住时机,急切下手;一个沉默不语,犹豫不决: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考虑。
再如项王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王赐彘肩,樊哙“拔剑切而啖之”。这一饮,一啖,一个英雄的粗犷、豪壮,跃然纸上。
再如张良献璧,“项王则爱璧,置之坐上”;张良献玉斗,“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一收一破,深刻说明二人的不同思想,不同态度,不同性格。
“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作者未写刘邦的任何话语,但刘邦的果断是何等的利落。
7、刻画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显示,在矛盾斗争中展现。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诸侯并起,项羽、刘邦率军抗秦。当时主要矛盾是起义军与秦王朝的矛盾。灭秦以后,由谁来称王。按楚怀王与诸将之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先入,理应由刘邦王之;项羽与秦军苦战击溃秦军主力,论功,应由项羽王之。谁来称王,就成为矛盾斗争的焦点。主要矛盾就转化为楚汉相争的矛盾。“鸿门宴”恰好是矛盾斗争的转折点,项、刘相争的焦点和导火线。
作者刻画项、刘两个集团的诸多人物时,正好是把他们放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放在这一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表现出来。历史的真实性和表现的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1、“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探究学习:“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宴设于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的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起能屈能伸。而项氏集团内部,谋士范増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2、“鸿门宴”事件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未称王,但《史记》却超前称王,试分析司马迁的用意。探究学习:处于矛盾冲突顶峰时,人物之间的称谓,往往能体现人物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文中,张良三次称刘邦为“大王”,前两次只有他自己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项伯、范増、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君王”,显然是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是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迎,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能过于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迟早的事,另一方面,是在他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由这些称谓来看,刘邦集团处处恭恭敬敬,低声下气,以臣下的身份尽力满足项羽的自尊自大的心理。
3、有人说,项羽因为放走刘邦而导致最终失败,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研究提示:项羽失败的原因很多,宜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其中,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项羽灭秦之后,逆历史潮流而行,袭周制“分裂天下而封诸侯”,使社会再次回到秦统一以前的分裂、动乱的状态。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
掌握“举”、“谢”等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字词补注:
欲王关中:王,动,称王。
为击破沛公军:中省“我”。
范增说项羽:说,劝说。
夜驰之沛公军:之,动,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
臣为韩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称谦词。
秦时与臣游:游,交往。
范增数目项王:数,多次;目,名-动,使眼色。
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五、“为”、“之”用法汇集:
为:1、君为我呼入:介,替。
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被。
何辞为:语气词,无义。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联系动词,像是,如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个“为”,动,制定。
使子婴为相;客何为者:动,做、干。
之:1、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为之奈何:代,代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到。
今日之事何如:结构助词,的。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结构助词,使主谓结构词组化。
第二课时。
文章的结构: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宴前:(战或不战)1、项羽准备立即发兵击刘。
2刘邦拉拢项伯,答应前去谢罪。
项羽轻信项伯美言,许诺罢兵。
(局势由张而弛)。
宴中:(杀或不杀)1、刘邦诡表心迹(初步稳住项羽)。
范增举玦(气氛由弛而张)。
项庄舞剑(更为紧张)。
樊哙闯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
项羽赐座(由张而弛)。
宴后:(追不追)1、刘邦乘机离席(危机仍未排除)。
项羽受礼(坐失良机,放虎归山)。
范增拔剑撞斗(由此内部矛盾转化)。
全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立、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问:共写了哪几件事?
曹无伤告密。(导火线)。
范增分析情况。(激化矛盾)。
项伯夜访张良。(形势有所转化)。
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
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问: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请指出:
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
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
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问:此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
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二、人物:
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他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刘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一个以“斗力”见长,一个以“斗智”见长。
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教后感: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篇十一
乌江亭长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师生总结:
无论对我们在作文,还是现实生活中对人、事的评价,都是非常重要的。
4、拓展延伸。
项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批评他的刚愎自用、沽名钓誉。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谈谈后人对项羽的看法。
交流、讨论。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三、作业。
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项羽或刘邦的看法,要注意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物。
白苇。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篇十二
(3)学习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2、切入点。
刘、项二人皆有王者之气,二人皆是盖世英雄,但其命运迥异。项羽失败、刘邦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项羽失败了,可是太史公还是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功绩,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里面。教学时从探究刘邦成大事的原因以及相遇的人格魅力中切入。
二、教学过程。
1、师生概括《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性格特点。
师:在《鸿门宴》一文中,刘邦的灵活善变、善于笼络人心与项羽的易怒暴躁、胸无城府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为刘邦最终夺得天下、项羽最终失去天下做好了铺垫,那么,两人成功与失败的性格原因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的情况加以补充,来全面认识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及成败原因。
2、学生交流阅读《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的情况,全面把握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及成败原因。
材料一: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职道旁。诸强或言诛秦王。沛公曰“人已服降,又杀之,不详。”遂西入咸阳,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反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材料二: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师生总结:
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刘邦非常善于笼络民心,这是每一个成大事者的必备性格因素,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与刘邦相比,非常残暴,民心背离,这是他失败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材料三: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材料四: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师生总结:
从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刘邦非常有自知之明,他不仅善于笼络民心,而且对他身边每个人的才能都了如指掌,能够知人善用,而不是自尊自大,所以能够使身边的人才能够人尽其能,这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却也不能重用,这一点在《鸿门宴》中已经展现出来,后来中了刘邦的离间计,致使范增病发而死,在最后被灭亡的时候,项羽仍然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其刚愎自用、没有自知之明的特点暴露无疑。“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真是千古真理。
3、项羽身上有如此多缺点,司马迁却把他放在本纪部分,可见,在司马迁眼里,项羽身上还是有许多闪光点的,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从《史记》中读到的写项羽优点的事件,从中学习司马迁评价人物的客观、公正的态度。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篇十三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使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5、令将军与臣有却(却,通“隙”,隔阂,嫌怨)。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今译:山东省)。
2、将军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译:河北省)。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指意外的变故;今译:副词,十分,极)。
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今译: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5、而听细说(古义:指小人的谗言;今译:详细的说)。
三、一词多义。
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孙叔敖举于海(推举)。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
军:沛公军霸上(驻扎)。
为击破沛公军(军队)。
意: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神情,神态)。
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的意)。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戴不?”(告诉)。
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往)。
万事如意(顺随)。
为:使子婴为相(做)。
为击破沛公军(给,替)。
约为婚姻(成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以为)。
何辞为(句末语气助词)。
若属皆且为所虏(被)。
军中无以为乐(作为,当作)。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
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蒙故业,因遗策(继承,沿袭)。
然后贱华为城,因河为池(借用,凭借)。
四、词类活用。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3、头发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
4、沛公军霸上(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5、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作动词,为王)。
6、道芷阳间行(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7、范增数目项王(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
8、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9、刑人如恐不胜(名词用作动词,以刀割刺)。
10、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11、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机的事)。
12、素善留侯张良(使动用法,友善交好)。
13、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动用法,使••••活)。
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
1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动用法,使••••止)。
16、拔剑撞而破之(使动用法,使•••破)。
五、特殊句式。
1、此天子气也(判断句)。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
3、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判断句)。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
5、为击破沛公军(省略句)。
6、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
7、范增数目项王(省略句)。
8、籍吏民封府库(省略句)。
9、还军霸上(省略句)。
10、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
11、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12、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
13、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宾语前置句)。
14、不然,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
15、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
16、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
17、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
18、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状语后置句)。
19、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篇十四
(3)学习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2、切入点。
刘、项二人皆有王者之气,二人皆是盖世英雄,但其命运迥异。项羽失败、刘邦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项羽失败了,可是太史公还是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功绩,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里面。教学时从探究刘邦成大事的原因以及相遇的人格魅力中切入。
1、师生概括《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性格特点。
师:在《鸿门宴》一文中,刘邦的灵活善变、善于笼络人心与项羽的易怒暴躁、胸无城府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为刘邦最终夺得天下、项羽最终失去天下做好了铺垫,那么,两人成功与失败的性格原因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的情况加以补充,来全面认识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及成败原因。
2、学生交流阅读《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的情况,全面把握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及成败原因。
材料一: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职道旁。诸强或言诛秦王。沛公曰“人已服降,又杀之,不详。”遂西入咸阳,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反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材料二: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师生总结:
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刘邦非常善于笼络民心,这是每一个成大事者的必备性格因素,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与刘邦相比,非常残暴,民心背离,这是他失败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材料三: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材料四: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师生总结:
从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刘邦非常有自知之明,他不仅善于笼络民心,而且对他身边每个人的才能都了如指掌,能够知人善用,而不是自尊自大,所以能够使身边的人才能够人尽其能,这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却也不能重用,这一点在《鸿门宴》中已经展现出来,后来中了刘邦的离间计,致使范增病发而死,在最后被灭亡的时候,项羽仍然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其刚愎自用、没有自知之明的特点暴露无疑。“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真是千古真理。
3、项羽身上有如此多缺点,司马迁却把他放在本纪部分,可见,在司马迁眼里,项羽身上还是有许多闪光点的,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从《史记》中读到的写项羽优点的事件,从中学习司马迁评价人物的客观、公正的态度。
材料一。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材料二。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材料三。
项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引悉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材料四。
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十数百人。
材料五。
乌江亭长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师生总结:
无论对我们在作文,还是现实生活中对人、事的评价,都是非常重要的。
4、拓展延伸。
项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批评他的刚愎自用、沽名钓誉。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谈谈后人对项羽的看法。
交流、讨论。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项羽或刘邦的看法,要注意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物。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篇十五
播放歌曲《霸王别姬》:
我站在烈烈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四方云动。
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有百媚千抹。
我独爱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你最忠悲欢共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换我豪情天纵。
我心中你最忠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
一曲《霸王别姬》,荡气回肠,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那秦时的风已经向我们扑面而来,那乌江的水声此时此刻正在我们的耳边响起,鸿门宴上杀气未息,乌江边上壮士落泪。看,天上云翻动,听,耳边水汹涌,那鲜红如血的残阳啊,映衬着英雄高大的背影,烈烈风中英雄的战袍翻飞,爱马嘶鸣,美姬落泪,不朽的项羽以其悲壮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悠悠两千载,风烟俱消散,斯人独难忘,今日话项羽。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太史公司马迁的《鸿门宴》,我们详细的了解了作者,了解了《史记》,总结了文章的文言知识,分析了人物形象,可以这样说,此时此刻,桌子擦净了,凳子摆正了,酒菜端上了,尊贵的客人来临了,我们的宴会现在正式开始。
同学们,在中华文学长廊里,项羽注定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我们应该感谢司马迁,他用他神奇的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彩闪亮的艺术形象,今天,我们摆的不是鸿门宴,实是结鸿门宴之名,行探究悲剧英雄之实。
下面我先请一位同学再次介绍一下项羽的简单情况:
项羽(前232—前202)芈姓,项氏,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问:那位同学再来补充一下?
学生回答:项羽,著名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的最强武将。秦末,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号西楚霸王。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斩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汉书记载“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是谓以霸道取天下,以王道治天下)(霸,古通“伯”,伯仲叔季之“伯”,意为王中的老大,众王之王)。
国家:西楚。
爵位:长安侯、鲁公、西楚霸王。
谥号:西楚霸王(称王时亦自号西楚霸王)。
身份:将门之后———义军首领(公元前209—公元前207)———诸侯上将军(公元前207—公元前206)———西楚霸王(公元前206—公元前202)。
身高:据《史记》记载,身高八尺有余,汉书记载为八尺二寸,合今1。8942米。
父名:项超。
叔父:项梁。
宠妾:虞姬。
座骑:踏雪乌骓马。
兵器:楚戟(演义为虎头盘龙戟)。
铠甲:乌金甲(在锻造中加入乌金强化坚固性,乌金甲为黑色)、虎皮红战袍。
明确:刚愎自用,妄自尊大;(从鸿门宴的座位上)。
胸无城府,直率坦诚;(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优柔寡断,为人不忍;寡谋轻信,沽名钓誉。
对于项羽,千百年来人们褒贬不一,下面我们看看前人是怎样评价项羽的:
教师展示多媒体材料:
材料(一)、(1)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材料(二)、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材料(三)、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明确:杜牧——不知包羞忍耻;
王安石——失尽人心;
李清照——人杰鬼雄;
毛泽东——沽名钓誉。
板书:失败英雄。
学生经过讨论,可能有以下观点:
明确:1、败在不懂共赢。
2、败在过于年轻,一帆风顺,缺少磨练,养成了妄自尊大的性格。
3、败在爱慕虚荣。
4、败在贪小利重小义。
5、败在嗜杀的性格。
6、败在“义”错了对象(如宋襄公之流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身边带刺的玫瑰,对敌人讲“义”,“义”错了对象,留下千古笑柄。应该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7、历史的偶然性。(如彭城之战,突起沙尘,跑了刘邦。
8、过于自信。项羽24岁起兵反秦,项梁是统帅,他就是副统帅,27岁就做诸侯的总盟主,做“西楚霸王”,主持国家大政,这叫“少年得志”,“少年得志”给他带来了负面影响,他这一生,太顺当了,什么机会都赶上了,什么机会他都没有失去,太顺利了。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项羽的人生中磨练太少了,以至于过分相信自己,认为天底下只有自己最强大,只有自己是英雄,这直接影响了他对事情的判断。
教师明确;项羽的失败,有其必然性,亦有其偶然性,但我们不能否认,性格的缺陷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可见养成一种好的性格对人是多么的重要。
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
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所谓英雄者,为了信念,不畏死亡。
项羽算是一位英雄,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为残暴的秦王朝的崩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有壮志豪情,亦有英雄柔情。但由于其性格的缺陷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使得他最终以失败结余,让人感叹不已。
同学们,还记得项羽自刎前的悲歌吗?在老师的带领下,全班同学齐诵: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完)。
以“项羽,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观点要鲜明,感情要充沛。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篇十六
乌江亭长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师生总结:
无论对我们在作文,还是现实生活中对人、事的评价,都是非常重要的。
4、拓展延伸。
项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批评他的刚愎自用、沽名钓誉。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谈谈后人对项羽的看法。
交流、讨论。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三、作业。
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项羽或刘邦的看法,要注意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物。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篇十七
课前准备:
一.备课思路:
本课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本文主要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可在分析文章结构内容的过程中将人物形象串联起来,注意细节和语言描写。
本课语言点较多,针对我校学生的情况,可简单的串讲课文,强调古代汉语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
(2)积累重要的古代汉语知识点。
2.能力目标:
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3.德育目标:
(1)学习司马迁身遭凌辱、发奋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2)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三.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
四.教学难点:
1.掌握文中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文中通过矛盾斗阵、语言、细节和对比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五.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和注释;
2.为生字注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复习与司马迁、《史记》有关的知识点,介绍鸿门宴的时代背景;
2.熟读课文,梳理结构。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大致以秦国从崛起到灭亡的历史为线索,了解了战国到秦的一段历史。大家回忆一下,秦朝是怎样灭亡的呢?……陈胜在公元前2起义,以陈胜“数百之众、揭竿为旗、斩木为兵”的微弱力量能否推翻秦朝的暴政呢?课文里是怎样说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在山东豪俊中有两个特别杰出的人物,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朝以后,这二者进行了长达五年的争夺统治权的斗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鸿门宴》,请大家看到课文的注释1,找出鸿门宴发生的背景。
二.鸿门宴的背景:(见教参,略)。
三.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再看到注释1,勾画下来,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请同学们跟《史记》相关的知识。《史记》作者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大家都掌握得很清楚了。下面我们来补充一些相关知识,本文选自“项羽本纪”,“本纪”,是指《史记》记述历史的一种类别:(《史记》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板书)(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鲁迅将《史记》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板书)。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见教参,略)(板书)。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省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四.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人物之间的对话;
2.分角色朗读:项羽、刘备、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其它部分学生齐读。
纠正读音、断句。注意以下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释义见教参,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梳理结构;
2.同时梳理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1~2自然段)。
梳理文章结构:
本文写“鸿门宴”,文章一开始就在写宴会上的情景吗?……请同学们根据时间顺序,也就是“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的顺序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见教材)(板书)。
宴会前。
(1~2)。
宴会中。
(3~4)。
宴会后。
(5~7)。
宴会前(1~2):
文章的1、2自然段写宴会前发生的事情,主要是在交代宴会的起因,请同学们找出宴会前生了哪些事?……(板书)。
1.无伤告密(“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暴躁,自矜功伐,板书)(语言点讲解1:“沛公军霸上……为击破沛公军”,见教材,略)。
我们来看当时刘项二人力量的对比(语言点讲解2“当是时……在霸上”)鸿门宴展示了刘项二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预示了楚汉之争的结果,那么就让我们继续往下读,看一看刘邦在宴会上是如何反客为主而获得胜利的。
2.范增献计(语言点讲解3“范增说项羽曰……急击勿失”)通过范增的.语言,我们也来分析一下范增的性格……(深谋远虑,骄傲自大,板书)范增的一番话说得气氛更加紧张,仿佛两军即将展开一场厮杀,这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读来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本段,注意控制节奏。
3.项伯夜访(项伯的本意是“欲呼张良与俱去,勿从俱死也”。可是张良有没有如项伯希望的那样与他俱去呢?……我们来看张良的回答(注意史实),这是张良的托词,他把项羽的军情告诉了刘邦。(语言点讲解4“楚左尹项伯者……具告沛公”,)。
4.张良定计(刘邦听到项羽准备攻打自己的消息时,感到“大惊”,接着说“为之奈何”,此时张良为刘邦定下了计策。请同学们找到张良的计策……我们从听到项羽即将率大军攻打沛公的消息看张良的反应,分析张良的性格……(处变不惊,处事得当)(语言点讲解5“沛公大惊……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5.刘项约婚(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没有呢?……刘邦不但听从了张良的计策,还把这个计策执行得非常到位,首先他拉拢了项羽的叔叔,热情款待他,并与之“约为婚姻”。请看到这一段(语言点讲解6“沛公曰……沛公曰:‘诺’”)最后刘邦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语言点讲解7“于是项伯复夜去……项王许诺)通过张良定计和刘项约婚两层的分析,我们来看一看刘邦的性格又是怎么样的?……(能屈能伸,狡诈多端)。
第一自然段战云密布,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形式,到这里被初步化解了,文章的气氛变得比较缓和。可是项羽只是口头许诺,他的诺言视乎未可全信,项伯嘱咐刘邦“但日不可不早来自谢项王”,这就是鸿门宴的由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同上(3、4自然段)。
宴会中(3自然段):
刘项晤面。项羽听了项伯的建议“因善遇之”,留刘邦与之同饮,但是主宾各怀计谋,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开始了。宴会上的气氛时而缓和,时而紧张,读者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不定。我们来看:
1.刘邦请罪(语言点讲解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令将军与臣有s”)刘邦作为一军统帅,并且占着道理,竟然能够亲自到项羽军中谢罪,他的一番话重在辩解,说明自己“不敢背项王”(刘邦性格:能屈能伸、坚决果断,板书)项羽听了刘邦的辩解,果然很受用,不但告诉了刘邦是谁告密,还留刘邦饮酒(语言点讲解9“项王曰……张良西向侍”)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按古代的礼仪,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东向,主西向;长者东向,幼者西向。(项羽的性格:自矜功伐、不忍之心)气氛缓和。
2.范增举i(可是范增的举动却使气氛始趋紧张(语言点讲解10“范增数目项王……项王默然不应)。
3.项庄舞剑:范增不肯罢休,离席叫项庄进来,以舞剑为名,伺机刺杀刘邦。(语言点讲解11:“范增起……庄不得击”)项庄和项伯拔剑对舞,一攻一守,心照不宣,气氛更趋严峻。此时的张良如坐针毡,但也不是束手待毙,而是去叫来了樊哙。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同上。
宴会中(4自然段,高潮)。
樊哙闯帐: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紧张的气氛达到极点(语言点讲解12“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客者何为”)到这里伴随这刀光剑影而发生的血肉横飞的事件似乎已经不可避免。可是,事情却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紧张的气氛竟逐步缓宕下来。(语言点讲解13“张良曰……拔剑切而啖之”)樊哙闯帐,项羽不但不怒,还赞他为“壮士”,一落。(语言点讲解14“项王曰……因招樊哙出”)樊哙锋芒毕露地指斥项羽,其调子是刘邦语言的翻版,却比刘邦要尖锐得多,但“项王未有亦应”并赐“坐”。刘邦与樊哙配合之默契,使项羽更加相信刘邦无意做关中王,二落。(分析这些计策的策划者张良,进一步印证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的性格)。(樊哙性格:勇敢(闯帐)有礼有节(赐酒,先拜谢,吃生彘肩)粗中有细(借吃生彘肩讽刺项羽,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同上。
宴会后(5~7自然段)。
1.刘邦逃席:杀机并未彻底消除,刘邦托词离宴(语言点讲解15“沛公已出……谨诺”)这一情节中,厅外一片**,庭内项羽并不知刘邦逃走,“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气氛张中有驰,三落。(强调刘邦性格:坚决果断)。
2.范增破斗:情节继续发展(语言点讲解16“当是时……吾属今为之虏矣”)庭外,刘邦轻骑减从,抄小路脱身回营;庭内,张良献礼,项羽“受璧”。此时范增的全盘计划都被打乱,因此,他受玉斗后“拔剑撞而破之”,满腹怨恨地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这一很有见地的预言,完全为后来事态的发展所证实。宴会至此结束,刘项冲突暂时转为平缓。(强调范增性格:不能知己知人)。
3.无伤被诛:(语言点讲解17“沛公至军,立杀曹无伤”)(注意刘邦性格:果断坚决)。
总结:
鸿门宴的结局,楚汉之争的结局,为什么会以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结束?(总结人物性格)。
作业:课后二、三题。
第六课时。
教学要点:
1.总结写作方法:
(1)情节跌宕起伏、有张有弛,扣人心弦。
(2)在矛盾斗争中塑造人物,善于语言描写,通过比较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侧面。
2.完成课后作业(见教材,略)。
作业:预习《兰亭集序》。
附:板书设计。
鸿门宴。
情节人物。
主要决策人项羽暴躁、自矜功伐、不忍之心。
刘邦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坚决果断。
主要谋士范增深谋远虑、妄自尊大。
张良多谋善断、精通韬略、处事得当、临危不乱。
下属项伯愚昧。
樊哙勇敢、有礼有节、粗中有细。
无伤告密。
范增献计。
宴会前项伯夜访起因。
(1、2)张良定计。
刘项约婚。
刘邦请罪。
宴会中范增举i。
(3、4)项庄舞剑经过。
樊哙闯帐。
刘邦离席。
宴会后范增破斗结果。
(5~7)无伤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