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汇总19篇)
教案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教案的编写要注意形式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案的设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篇一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无论是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以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第一,导入、了解诗人及其背景;第二,初读,整体感知;第三,品析词句,感悟诗情;第四,比赛背诵;第五,回顾总结。
反思自己教学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想法,也就是教学中的得与失吧:得就是通过教学,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
如在教学“初读,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上,因为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过,所以在这里我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用他们自己提出的办法来互相学一学这首古诗,看看能读懂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就解决了的问题,我问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告诉我,他们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结合自己的想象等途径来弄懂的。我想:孩子们能够通过自己获取的知识来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很难得。在抽读时,学生也在不断地互相纠正着对方生字的读音。反思这个教学环节,我认为课堂的生成不错,既帮助了学生在自己的记忆结构里唤醒以前的认识,巩固了认知能力,同时抽到的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大家发现并在纠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再次巩固及书写。
当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的不足:
一、在引导学生释题时,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中的“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指那个人在看书,有的同学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两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的意思,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由于自己课前准备不够,所以在这花了不少时间。
二、在教学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这句诗时,尽管在教学中,没有强加给学生”挑”字在诗句中的正确读音,而是采取了查字典的方法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但在课堂上我没有清楚的处理“挑”字的教学,感觉当时有一点绕口,挑促织——让学生听老师描述想象理解,效果也不是太明显。虽然学生知道作者描述的是晚上,两个孩子打着灯笼在捉蛐蛐,但学生不知道那个时候,蛐蛐应该是在石缝里或者草丛中比较隐蔽的地方,这样捉蛐蛐就还得有一个过程,而不是直接用手去捉,因为学生对捉蛐蛐的操作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知道这是用一根麦杆或者很细很细的树枝在洞口拨弄,把蛐蛐拨出来,所以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找到正确的读音。可见,教师的备课还应更细致些,才能在教学中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篇二
1、引导学生们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们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们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们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们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篇三
1、通过小组合作读、赛读、表演读等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重点)。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思乡之情。(难点)。
1、结合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说一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采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学法会说诗意。
叶绍翁: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
一、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再读全诗,结合注释说一说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字、句在课文中标出来。
3、想一想自己读懂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
1、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萧萧”“挑”“促织”“篱落”等词义。
2、《夜书所见》写的是哪个季节?可以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
3、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夜书所见》描绘一幅怎样的情景,和同学交流一下。
三、积累运用。
多么优美的古诗,多么优美的词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并把它背下来吧!
四、拓展延伸。
1、老师给大家推荐几首描写秋景的诗,请大家读一读。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五、学习小结:
通过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这首诗,从中懂得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当堂检测。
1、填空。
(1)《夜书所见》是代诗人写的,表达诗人。
感情。
(2),夜深篱落一灯明。
2、说出下列诗句的含义。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篇四
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能为大家来读读这首诗呢?
生1读诗。
师:读得真好。
生2:我要提醒大家,第三句中的挑读第三声,请大家跟我读。
师:很好,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古诗。
师:读得很好,接下来老师想请大家再细细地读读这首诗,体会体会这首诗的意思,
生3:我想提醒大家,这首古诗下面的注解,我想这些注解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的吧。
师:通过自己的研究,你读懂了诗中的哪个诗句呢?
师:是在哪个季节的夜里。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就是秋风吹动着梧桐树的树叶,在江面上吹来阵阵秋风,让人动情。
生1:我想问问这个客字是不是客人的意思。
师:在这里,客是指离开家乡,生在他乡的人,诗中指的就是诗人自己。
生2:江面上吹来阵阵秋风,让诗人很有感触。
师:说得很好,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江面上吹来阵阵秋风,让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生1:秋天到了,树叶都落下来了,诗人一定觉得一个人在他乡特别孤单。
师:是啊。
生2:我想诗人一定在想,家乡的亲人到底怎么样了。
生3:也话诗人在心里对家里人说:天气冷了,要多穿点衣服。
生齐读古诗。
生齐读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请大家先自由地读读这首诗,要把古诗读正确,
生自读古诗。
师:同学们,这首诗中有很多要认的生字,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生字:忆,异,逢,佳,倍,插。
师:这首古诗你们会读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细细地读了这首古诗,你能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些什么吗?
师: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第一句。
生:有中秋节,元宵节,春节,
师:那不是佳节的时候,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吗?
生1:这个倍是尤其,特别的意思。
生读第一句。
生再读第一句。
生读第二句。
师:让我们把这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古诗。
师:这么美的诗句你们想把它背下来吗?
生自己试着背这首古诗。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背这两首古诗吧。
师:接下来,我们还要一起来写生字,请你仔细观察一些,哪些字是需要特别提醒的。
师范写“插”字。
再在就让我们写生字吧每个生字在田字格里写两遍。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篇五
教师: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同学们换上了长衣服,天气一天天凉爽起来,秋天来了。让咱们一起和作者们到课文里去欣赏一下秋天的美丽景色吧!
2、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
教师:一起来读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看看讲了什么。
学生读完后教师适当引导。
3、引入古诗学习。
教师:秋天是一个美丽而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二、读准古诗。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齐读古诗。
2、教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李天竣读——请学生来发现他的读——学生提出的读里的字音——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读准:声、情、促、深、灯、明——学生自由练习——再读。
(反思:这个环节课堂的生成非常好,正好抽到的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孩子字发现并在纠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书写。很好!)。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那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解词(2)明句。
4、悟诗情。
生:好!
(二)解诗题。
1、(1)你认为解诗题是什么意思?
(2)来一起读读古诗的题目,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胡正:我觉得“夜书”的意思晚上。所见的意思是;所看见的。
肖路:书应该是看书。
……。
师:看来我们解诗题还不太成功,没关系,也许等咱们学习完了这首古诗就能解释了!以后咱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都要注意,如果一开始不能解决的问题,等慢慢学习中再解决。
(三)知作者。
1、什么是知作者呢?
2、那怎么去了解作者?昨天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扩展学习里你查找了作者的资料了吗?在交流的时候先说在什么地方找的资料。
杨紫鑫:我在《语文课外扩展阅读》上找到了作者的资料。
万鑫淼:我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里找到了。
马涛:我上网查找了资料。
……。
老师:非常好,来我们看看马涛的资料(老师念)……原来作者是宋朝的……。
杨紫鑫:(枪着说)南宋。
学生:查找书!
老师:像马涛这样是……。
学生:上网!(教师把这些方法补充板书在小黑板上)。
(反思:这个环节处理得比较好,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怎么查找作者资料)。
(四)明诗义。
教师:明古诗的意义必须要弄明白词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
1、解词。
(1)老师引导学生在古诗里找到不明白的词语。
(2)回忆和学习新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老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解释词语的方法,注意,可以想想以前我们学习《揠苗助长》的时候用过的方法。(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回忆出了:画画、换词、查字典、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动作、看图、)。
(反思:这个环节很好,帮助学生在自己的记忆结构里唤醒以前的认识,巩固了认知能力)。
老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样新的本领。用看注释来解释词语。(板书)请大家看语文书35页,看到注释,跟着我读——注释——,请大家看,你们找到的这些词语在注释里是什么意思,自己读读,读好了举手。(学生练习)。
萧萧——学生说是风声音,我让他说明白,让听的人懂他的语言。
挑、促织——让学生看图理解,并看着图用诗里的话说说孩子在做什么。
篱落——结合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来理解)。
3、明句义。
(1)老师: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老师:现在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学生练习,老师巡视)。
老师:我看到大家很多选择了最后两行诗,来谁来给大家说说。
生:知道有两个儿童在捉蛐蛐,夜晚的时候篱笆旁边有一盏灯还在亮着。
生:因为有灯光!
(生自由说。)。
师:我们再这样说一说:知道……是因为……(生自由练习)。
师:好,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面的:因为看到了篱笆旁边那盏闪烁的等,所以……(生说)看到了篱笆旁边的灯在闪烁是因为……好的,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反思;在课堂上我没有这么清楚的处理,感觉当时有一点罗嗦,不过总体是这样的思路)。
在学生练习的时候,有个孩子举手了。他说他知道了诗的题目的意思。我让他说,他当着全班同学说了:夜晚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景物。(反思:这个时候的课堂生成非常好,但是应该再轻轻引导学生在体会一下)。
师:那么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
(五)悟诗情。
师:这首诗作者是带着什么感情来写的呢?我们来看图画……。
(反思:这个环节的处理不是很好,因为到底有些什么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呢?我自己都没想好,以前看过有劳市是用音乐、录象、画面来帮助理解体会。)。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篇六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1、课文插图。
2、学生们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们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们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们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们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们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们练习书写生字。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篇七
本来古诗对我来说,无论是从分析,理解、体会诗人的伤感情怀,豪情壮志、都不是我所上手的。但通过学习本课的两首古诗感觉不差,因为课前我认真看了些资料,通过我的教学,完全能达到教学目标。背诵,默写、用自己的话阐述古诗内容。学了《夜书所见》学生有兴趣。为此,我反思了:
一、借助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地“引”。课前为吸引学生的新感觉,新兴趣。自描了《夜书所见》的四幅草图,每句诗一幅图,在草图的远处贴了诗人图片。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接着让学生动笔将图景写下来。(这个环节不错,大部分学生都进入了写作的状态。)之前为了衔接新课,给图拟了题目“思念家乡”,同时也作了一定的定式引导。比如:一位诗人在看什么,由什么触景生情,想到了什么?)有位女孩儿写到:一轮明月高高挂起,滔滔江水被月光打散了,高大的梧桐树叶被晚风吹得哗啦啦直响,飘落的`梧桐叶落在诗人的脚下,诗人捡起梧桐叶,眺望着远方的家乡,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家院门前,有两个孩子正在捉蛐蛐,那孩子手上提着灯笼把家门前的篱笆照得通明,诗人望着远方长长地叹了口气)。(当我读完孩子的习作接着说:“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南宋诗人叶绍翁的诗。)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这下孩子们是高兴地去读古诗,还有孩子大声地说,哪句诗就是自己所写的话,也就是孩子们已经通过看图写话对诗的内容有所了解了。有了这步基础,学生理解诗意真不难了,我鼓励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自读自悟。
二、结合生活实际感悟“阅读与写法”。本课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怎样借景抒情是本人在本课的阅读与写作中的重点指导环节。本课两首诗又都是借秋天的景物来抒发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比如、《夜书所见》中描写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由念家乡之情。怎样理解诗歌所体现的思乡之情?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秋夜所见》中,作者通过感受了“瑟瑟的秋风”给人带来的寒意,联想到自己的家乡,触景生情,思乡之感油然而生。
三、诗歌教学适当点拨“巧用字”。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学诗,读诗、写诗的快乐。如,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山秋风动客情。”这两句诗中“送”和“动”字用得特别传神,古人特别讲究炼字。在写作时也应该注意炼字,出示小黑板:“试着填写“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____”(现、闹)。
总之,语文教学,无论是诗也好,散文也好,因材施教,适合自己学生的口味就是创新语文教学。用故事引入课题,相对来讲,学生有兴趣。学生感到有兴趣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充满创意。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篇八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
(1)理解词语。
(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篇九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研讨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先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进行得也较为顺利。一节课下来后,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体会诗意和感悟诗情上我还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篇十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黑板录音机。
1、学生交流。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配乐朗读。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篇十一
【本学期总第课时】。
【本单元第课时】。
【课题】:积累运用四(2)。
【课型】:综合课。
【主备人】:
【教学目标】:
2、阅读短文,明白其解释的道理。
3、交流健康小常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或想象,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重难点关键】:
【教具准备】:学生收集健康小常识,为口语交际做准备。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
一、设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引出课题:看来,掌握一些健康小常识还挺关用。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介绍你所了解的一些健康小常识。
二、分组交流。
1、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我们现在小组内进行介绍。注意要把话说清楚,说明白。别人在说话时要注意听,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认为有一楼的可以补充,有不同意见的还可以讨论。
2、组长带领组员把刚才大家介绍的健康小常识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做代表想全班做介绍。
三、交流。
1、各族代表进行介绍,教师引导全体学生注意倾听,鼓励学生进行补充、提问及讨论。
2、提问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关健康方面的问题,向别人请教。
1.教师总结。
1、对学生厅、说两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提出希望。
2、结束语: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无价之宝。健康的金钥匙就在我们自己手中。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更多的健康常识,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教学反思】:根据课程实施决定。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篇十二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汇报自学(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1.对子之间检查生字认读情况,理解新词。
2.对子交流读懂了什么,说说自己的疑难,组内尝试互相释疑。
3.小组长归纳不能解决的疑难。(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自主学习(学案引导,读书圈点,发现问题)。
1.交流生字新词。
2.感悟体会,理解诗意。
1)一小组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
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四、探究交流(检测学情,合作探究,更正讨论,生成问题)。
(一)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3.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问: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
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
7.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感觉?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篇十三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齐读)。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
学生自由背诵。
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么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起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游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写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动客情。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篇十四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三、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四、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六、布置作业。
1、抄第5课生字组三词。
2、背诵第5课。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游
山西村庐山。
…………。
山重水复疑无路,不识庐山真面目,
柳暗花明又一村。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篇十五
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時,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這首诗也有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時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篇十六
三月专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单元目标:
1.阅读本单元课文做一次愉快旅行。
2.体会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3.掌握字词、感情朗读。
本课目标:1.会写“亭”。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4.培养说旅游见闻的兴趣。
精彩提示过程体验课堂回放学习延伸。
李白被称为诗仙。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秋天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己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饱尝人间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写下本诗。
a.初读古诗感悟大意为了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魅力,复习巩固解词解诗句的方法。
(1)看插图晓大意(2)看注释联系上下文(3)查字、词典选解释。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初读图通过看图画,初步感悟。
用自己的画说说从插图看到了什么?强调“厌”的古今不同意。大致说出词意后,再读古诗,读流利读准确。
b.再读古诗.情感体验提出思考题:李白看到了什么?李白想到了什么?解决思考题,李白看到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想到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随机让学生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幽静,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来,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从诗题中找出再一次强调孤独。
a.熟读(回读)古诗,创设意境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可以先用自己的话说,然后有感情地用诗句说,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体验他人,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味的能力。
b.搭建与美术沟通的桥梁,培养审美能力用自己手中的笔在白纸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画面。学生只要认真画出构图布局合理就可以了,不做太高要求。
a.读古诗想古诗回忆你知道的古诗,哪首与这首相似,学生不难想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来。
b.读古诗译古诗出示另外一首李白的诗。学生试着翻译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口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篇十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网易娱乐新闻。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安排: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表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注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诵诗爱诗。
1、挖掘积累:小朋友,周老师每次走过你们的教室的时候,总发现你们的黑板上写着一首古诗,是不是一直在进行着古诗的背诵活动,那我们肯定会背许多适拢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br评价:背的不错,谁愿意比他的声音更响亮。
你背的是哪一首?对,咱们背诗还要记住诗的名字。
瞧,摇头晃脑背得真投入。
2、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朗朗的背诗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这座宝库,去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二、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1、老师板书课题:所见。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这个生字的音读得真准,是平舌音,请你带大家读读。有谁能为所找个朋友?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2、告诉学生: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出示袁枚及诗)。
3、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自由读)。
谁会读?(请两个)正音。--请你读给同桌听一听,读错的字帮忙纠正一下,读的好的,请你送上你的掌声鼓励一下。--都会读了,那我们一齐读。
(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蝉、振、声、意、欲这几个字稍难读,注意这些字的发音。蝉:是什么?什么季节会叫个不停?闭:谁能为他找个朋友?立:说反义词,做动作。)。
4、离开了古诗,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认读--做小老师读)。
有谁愿意为其中的一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呀?(生字组词)。
怎么样的孩子叫牧童?(放牛的)。
5、看生字宝宝又回到了古诗中,可是拼音娃娃不见了,谁还会读?(指名读--齐读)。
6、大家读的真好。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好办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推荐一个小朋友,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朗读评价)。
7、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着读。(老师来评价,竖大拇指)。
8、看到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加入好不好?你们帮助我一起读。(齐读)。
三、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
1、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课件演示: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评价:你的话说的真完整。你说的真美,也像一位小诗人。你可真会观察。)。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播放音乐,学生跟着做律动操)他的歌声怎么样?(你的声音也很响亮)。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2个)。
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他的意思。,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谁明白了,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补充)。
6、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指名--齐读)。
7、我们的小朋友真了不起,再读读,这两句中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看谁最能会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帮忙。
重点理解“振”、“林樾”。
林樾: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周围的树怎么样?(林樾就是茂密的树林)。
振: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回荡)。
8、多么快乐、活泼的小牧童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9、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猜测牧童“下牛、闭口、捕蝉”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如果你是可爱的牧童你会怎么做呢?请一个小朋友来表演(老师配音:小牧童正唱着歌,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他马上闭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屏住呼吸,踮起脚尖,轻一点,扑上去,抓住了吗?)。
10、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正音,齐读。
11、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
1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指导。
13、还有不懂的吗?,大胆地问。重点理解“意欲”。“闭口立”用动作演示。
闭口立:谁愿意帮助他?能不能用动作来表演一下?
12、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加动作读--齐读。
13、袁枚看到此情此景,回到家里,马上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所见。--齐读。
四、表演朗读,探寻诵背乐趣。
1、小朋友,我的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喜欢这首诗吗?你最喜欢什么?(牧童、知了……是呀,袁枚真是个有心人,把自己看见的写下来就是一首好诗。我们也日记也要像他一样,把自己看见的,听见的写下来就行了)。
2、你们真能干,又会学习,又会提问。想不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诗配音朗读)。
3、听着我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那就请你也做一回大诗人,用你的方式,可以是读,也可以是背,也可以是表演读来把你的所见表达出来吧。
5、学生展示--齐背。
(指名读--交流所见--齐读)。
五、复习生字,写字指导。
1、你们学得真好,虽然只上了一节课,但老师已经喜欢上你们了。我要把好吃、的水果送给你们,看谁能接住。出示带苹果的生字,学生认读。
2、别着急,我这儿还有许多,只要你能把两个生字宝宝写漂亮,看他们停在田字格里,谁认识他们?要想把这两个字写漂亮,要注意些什么?仔细观察,谁愿意给大家提醒一下。
3、老师范写。学生写字。互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所见》。
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过程方法: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词语积累。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3、通过诵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
过程设计。
1、解诗题。
书:写所见:(诗人)所看见的`。
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一)一读解字词。
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生字:萧、梧、促。
词语:书、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
(二)二读绘意境。
1、孩子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请孩子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
好诗我们要反复朗读,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齐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抽生讲述诗意。
3、男女生互读,思考: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读一首好诗如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读一首好诗如欣赏一幅优美的画卷,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促膝交谈。好诗就让我们把它背下来,珍藏在记忆深处。孩子们,快快背下来吧,看看谁是最强大脑!
2、教师巡视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教案篇十九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材简说:
这两首诗都是唐诗中的极品。它们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
也许,孩子们会对“乡音无改鬓毛衰”觉得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也许,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却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
《回乡偶书》里那个老人家,面对故乡的小顽童,在感叹时移世易之余,涌现在心头的或许是那鞍马困顿的人生旅途,是那故乡的清风明月,是那童年时听到的儿歌、吹起的牧笛,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时急切的足音……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临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