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范文(19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身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方式,通过反思与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从中获得成长。每当遇到新的经历或者学习,总结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有助于我们巩固所学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同时也对我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有所提升。总结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必备技能。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的总结写作有所帮助。
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篇一
有人说:吝啬的上帝把仅存的完美给了奥黛丽.赫本,重读《半生缘》却发现其实上帝还把高贵给了张爱玲。张爱玲性格以孤傲著称,可孤傲性格背后的温情与凄凉谁又曾细细的察觉与了解。张爱玲出生在名门世家,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张佩纶。母亲是受过西方新思想影响的人,也正因母亲黄逸梵的出国游学拉大了和父亲张廷重在知识和思想上的差距,最终黄逸梵受因不了父亲严重的满清遗老、遗少陋习,嫖妓、抽大烟、赌博等行为,选择和张廷重离婚,四岁的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跟随父亲生活。父母离异后保姆并不尽心的照顾她们姐弟二人,这还不是主要的,后来父亲再婚,继母对她们兄弟二人也不好,当母亲从国外留学回来时张爱玲便偷偷跑去姑姑那里看归来的母亲。这件事情被继母知道后,继母并不理解她而且还扇了张爱玲几耳光,父亲张廷重从外面回来了解事情的经过后,不但没帮张爱玲说话反而也对她拳打脚踢,打的张爱玲头脑轰鸣依然不依不饶,而且还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并把她关在屋子里不许出门,后来在一个下雨的夜晚张爱玲终于逃脱了那个房间,逃脱了父亲和继母的魔掌。很多年后,印在张爱玲心底的怨恨,依然像死结沉在海底,无法打开。
《半生缘》的那句:你像风一样来了又走,我的心满了又空。这句话这正好印证了张爱玲对胡兰成感情。在对的时间遇见了错的人,无疑是一种遗憾和伤感。张爱玲最终选择和胡兰成离婚,并且决定此生不负与胡兰成相见,张爱玲做到了,她断绝一切能够找到她的消息,并且也只和最爱她的姑姑保持书信联系。
《半生缘》有很多张爱玲的影子,同时也折射了那个时代人性的丑恶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向往美好生活时的羁绊。故事里曼桢和世钧最初的爱恋就如同张爱玲的四岁以前的生活,父母相爱,衣食无忧,其乐融融,生活里无处不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世钧不知道从何时起在见不到曼桢的日子里心开始发慌,于是他主动邀请曼桢出来散心,曼桢应邀出来散心并和世钧在一起吃饭聊家常说:”我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而曼桢的的父亲又何尝不是张爱玲父亲的影子,虽然张爱玲的父亲并没有早逝,但是随着继母和父亲张廷重对她拳打脚踢的那一刻,父亲在她心里已然不复存在了。再看看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下了班回到家中,身为人父、人母却只顾低头玩手机,对孩子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陪伴,爸爸、妈妈也不过是一个代名词罢了。
幸福感只有刹那间,随着《半生缘》故事的延伸就进展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情节。因为一些事情使得世钧和曼桢闹了别扭,而曼桢情急之下也把世钧送给她的红宝石戒指当着世钧的面丢到垃圾桶里。之后曼桢又不舍这段感情,便把戒指捡起来戴在手指上去了姐姐家,可是不幸的一切也正是在去姐姐家后发生的,自此曼桢和世钧的缘已尽但情未了,曼桢被关进一间屋子里面与世隔绝,容不得她与外界有半点解释与诉说。而世钧得知曼桢在姐姐家便多次去曼璐家想在问问关于曼桢和他之间的事情,可姐姐都以曼桢不想见他为由把世钧支走了。这天世钧又来了,等了许久才被不情愿的下人请进门。曼桢听到楼下的少有的皮鞋声就开始拼命地喊”救命",可一张嘴,自己都吃了一惊,只听见喉咙沙沙之声。
反观我们的生活不也是这个样子吗?其实有时候我们听不到周围的呐喊不代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疼痛;疼痛加身没有呻吟也不代表生命对痛苦无动于衷。一个人用三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学会如何闭嘴,可学会了闭嘴,沉静的空气却到处弥漫着嘲笑自己的苟且,那种咄咄逼人的疾声厉色让你试图反抗,突然要张嘴时,却感到原来话语在那一刻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篇二
近日有幸读了鲁迅先生的《半生缘》,这是一本文学史上的巨著,书中的故事充满着悲凉和坚韧,令人感叹。通过阅读,我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书中那些命运坎坷、充满辛酸的人物深深感动。小英的遭遇令人心碎,她性格坚强,但命运却总是不公,经历了种种磨难。然而,尽管受尽了苦难,她依然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这让我明白了,无论天道如何不公,我们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
其次,在书中我看到了对女性地位的关注。小英、小宝、小雅等女性人物都是悲剧的主角,她们被社会压迫、被封建伦理束缚,只能在痛苦中生活。小宝更是出生在富贵之家,却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她的悲剧遭遇让人深思。这引发了我对性别平等的思考,女性应当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不应受到社会的歧视和限制。
第三,书中对于道德伦理的思考让我印象深刻。小宝和京兆的关系虽然违反了伦理道德,但他们却坚持了自己的爱情,勇敢地面对社会的压力。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道德和爱情并不总是对立的,我们要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伦理道德的底线。尽管后续情节发展事态严重,但他们始终坚信自己的爱情,这种坚持无论对错都值得我们尊重。
第四,书中的写实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鲁迅先生以精细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小宝、小英、小雅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深入其中。这种写实的风格让我明白,艺术创作要力求真实,要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不仅仅是对艺术家的要求,更是对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最后,书中对于家庭观念的思考也给我带来了启示。作者通过小宝和京兆的故事,探讨了家庭和婚姻的复杂关系。小宝的理想家庭破灭后,经历了无尽的痛苦,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的现状。对于我来说,家庭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但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现实。我们应该正视家庭问题,不仅仅是追求自己的幸福,还要考虑到家庭成员的需求和利益。
《半生缘》是一本充满思考和启示的巨著,它引发了我对人性、社会、道德等问题的思考。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丑陋,也看到了勇气和坚韧。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能够以鲁迅先生作为榜样,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追求真理和进步。
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篇三
假期读完了张爱玲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周日又在书店选了一本张的长篇小说“半生缘”。读起来发现这个曾被拍成过电视剧的作品,自己上学时也曾读过。
记得在学生时代,在图书室借来看到一半时,感到作品写得悲惨,便没有读下去。
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可悲可气。
“半生缘”中展现了旧上海的一类人的生活。故事以世钧与曼桢的情缘为线索,记录了他们相识、相许、分离和相遇的过程。故事快结束时,他们相遇话别。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幸福的,在错误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只有放手。“他们回不去了。”读完很为他们的情缘感到悲哀。
作品中没有我喜欢的女性,一个人也不喜欢。
作品中我认为最可气的人是曼桢的母亲。不论一个母亲有没有文化,她都但当着家庭统帅的责任。特别是曼桢的父亲不在了,母亲便是家中唯一的统帅。
而这个“统帅”允许她的长女曼璐去当歌女,来供养全家及弟弟妹妹们读书。读书重要吗?比起做人,读书是可以放弃的。如果曼璐是一个丑女,也许只能像曼璐的佣人阿宝那样当一个小保姆,那么曼璐的人生或许会好一些。起码这样的工作可以在阳光下说起。英国的王妃戴安娜17岁时也给他人做过保姆。夺得全国模特大赛桂冠的阿根廷女孩妲妮拉曾经是一个捡垃圾的女孩。若生活还是无法继续,那么把孩子送他人抚养,送一个无子女的好人家去生活总比让一个子女去做见不得人的事情要强。
我想多数成家的男子都不会希望在自己消逝后,儿女去过那样的生活。这样的母亲我不赞同。曼璐天天在做什么,她知道,曼桢被囚禁在曼璐家她也知道。她可以忍受曼桢被囚禁那么久而不见。她听大女儿的,也怕大女儿。我认为她在花曼璐那样获得的钱开始,她便在儿女面前矮了一大截,也就开始怕儿女了。我心里在想,这样的母亲,不如把孩子送人吧!
母亲了解自己未成年的儿女天天在做什么,这是必须的,管不住自己孩子的母亲,将不被儿女所尊重。
作品中曼桢的悲哀也有她自身因素在里面。厄运来了,躲不掉了,那么就应该用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命运赌一场,可以笑着让姐姐看自己绝食而死,或许曼璐会妥协放了曼桢。而不应该是最后曼桢妥协嫁给她姐夫。
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曾经和好友玩笑时说过:“如果我们是小鼠,前面来了一只老猫要吃掉小鼠,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变成一只有毒的老鼠,笑着向那老猫走去,吃下,必死。”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因为我的世界里没有恶势力,也就不用把自己变成一只小毒鼠。
“半生缘”反映的是旧上海一类人的生活。现在的社会比那时要好很多。
现在的社会中,也少不了母亲这一角色。让我们女性人人都做一个好母亲吧。在丈夫和儿女摇起生活的船桨之时,我们捧起号角用力吹起,为他们加油!
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篇四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瓦尔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绿色经典文库”中的第一本,这样的定位,也是编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篇五
第一次知道半生缘,是看了林心如演的电视剧,当时觉得还蛮好看的,然后再是看的小说。
我其时不太理解世钧和曼桢的感情,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好像特别务实。两人见面时谈论的多半是工作、同事、家人之类,不像是在恋爱,倒像是在一个屋檐下过日子似的。小说的结尾我也不能接受,多年以后世钧、曼桢重逢时他们似乎没有狂喜,更不消说下决心去改变各自的生活了。两人只是在内心深深地震动着,然后云淡风轻地问好,见对方生活得不坏似乎就心安了,接着就各人走各人的路去了。“这算什么大结局呢!难道人到中年就会失去追求幸福的勇气?”那时的我直犯嘀咕。
这回"五一"长假得以重读《半生缘》,我终于有些懂小说里层层包裹着的心了。我甚至爱上了那种波澜不惊的爱情。我喜欢看到男女主人公新年里在寥落的小饭店里相识,喜欢看到世钧冒了雨去公园找曼桢失落的手套,我也赞成主人公表白心迹的方式:曼桢不由自主地告诉世钧她一向讳莫如深的身世——父亲早逝,全家6口人的生活顿时失去了依靠,不得已姐姐曼璐牺牲了自己去当舞女。世钧听得感同身受,一时想不出什么话来安慰她,只微笑道:你不要难过。
这种素朴如蓝印花布的对白,令今天的我听来尤为感慨。是啊,一个年轻女孩将她从不肯透露的清寒的家世原原本本告诉了对方,如果这不是爱,那还会是什么呢?世钧自然也懂这层意思,所以才温和地、略有些笨拙地安慰她。他说得似乎简短了些,不过也许这样更好,简短总是跟隽永连在一起,纸短而情长,言浅而意深……曼桢和读者们都听出了他话里隐藏着的万斛情意。
读这些楚楚动人的细节,真有那样的感觉:一个人如果一辈子不谈一回像世钧、曼桢那样的恋爱,实在是亏了。
读懂了这一对恋人相濡以沫的感情,再来看他们最后的选择,似乎就释然了:他们都体谅着对方,希望对方比自己生活得好,所以才全无再续前缘的念头。世钧是因为有了妻子孩子,惭愧自己给不了曼桢碧绿鲜洁的爱了,曼桢则是不愿意令世钧为难。总之在他们看来,只要知道彼此仍然深爱着就已经足够,至于终生厮守,他们不作此种奢望。
从一知半解《半生缘》到心领神会《半生缘》,也许这就是从青春年少到淡定中年的距离吧。与其说是喜欢世钧、曼桢的半生缘,还不如说是欣赏他们的生活态度:知道这个世界是有些寒意的,却不抱怨,不沉沦,只沉静地行走在茫茫人海之间,并且真诚地希望自己能给周围的人带来一点暖意。
或者这也正是张爱玲的生活态度。写作《半生缘》时,张爱玲已与曾经深爱的胡兰成分手。没有了爱,仍然写出了这样温婉纯净的故事,塑造了曼桢这样“命运虽百负之而不恨”的女性形象,而且还以深情的笔墨写下了不少使作品更加醇厚的点滴,比如说南京的玄武湖、清凉山,安徽的瓜片茶、炒米粉,做父母的怎样抱怨儿子不听话,年轻一代又怎样热衷于看电影、郊游和照相等等,凡此种种,除了说明作者对世间真爱和人间烟火的不舍,实在没有更好的解释了。
这么想着的时候,又有些怀念旷世才女张爱玲了……《半生缘》是张爱玲的不了情,而张爱玲则是读者们的不了情吧。
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篇六
今天我终于读完美国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李暮译本),历时十天。
梭罗是作家、实用主义哲学家,三十多岁时在出生地马萨诸塞州康科尔德镇的瓦尔登湖岸上,亲手建造了木屋,在那儿靠自己双手度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本书便是对那两年多的时光的记录与总结。
第一章《经济》,梭罗从衣住行食方面讲了他的经济观——从简。就住而言,我还清晰地记着他的木屋——一间不大的带大窗而无窗帘的房子。室内只有一张床、一张三脚桌、两把椅子、一个壁炉;室外有一给矮棚类的厨房。他的家具极简,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家具也是一种拖累。他还在这章中谈到了“慈善”。他认为人们对慈善有太多的溢美之辞,事实上正直和慈善是一个人必需的也是普通的。“他的善良不是局部的,短暂的行为,而是过剩的、持久的,不仅没有任何的损耗,而且对他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他提倡的是“一种将万恶隐藏起来的慈善”。
总的来说,这两年他过得简单而安宁,生活得充实而明智。
第二章,他审视“我生活的地方”,自问“我为何而活”。他生活的地方时清幽迷人、美丽和谐的,然而铁路使这些减分不少。它就是一条城市剥削当地的通道。从别的章节可以更多地了解“我生活的地方”。那儿飞禽走兽种类繁多,且极具灵性;那儿的村民勤俭淳朴但也有愚昧无知的一面;那儿还有好多还有好多了不起的人,如精通历法、演算的智慧内藏、真诚憨厚、孤独快乐的伐木人,又如那阅历丰富、健康快乐的隐居老太太,还如那充满智慧的猎人等等。
他大概可以用清醒从容不迫来回答自己的问题。文中大量出现“清醒”“从容”等字眼。“虚伪与困惑已被尊称为最健全的真理,而真实确实荒诞不经。”此番与更是旗帜鲜明地表明他的立场——清醒地活着,分辨虚伪和真实,不在甚或在困惑中。
第三章《阅读》,它十分犀利的道出“文盲”的定义:一种是完全目不识丁的市民,另一种是只限于儿童读物或低级趣味的读者。这真让我脸红啊!多少年没碰这些思想性、建设性的读物了,除了课本、辅导书,该最多的还是那些无营养的言情小说。
读书既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智慧积累、精神升华的过程。而所读之书不仅只限于有字之书,而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世俗的《声音》,品味《种豆》的乐趣,与飞鸟山禽为邻,赏平静唯美的《湖》,与山野之人攀谈交友,那一个又不是在读一本获益无穷的无字之书呢!
很多人认为梭罗是《寂寞》孤单的,因为他周围并无人家。而梭罗并不这样认为,市场由不知名的人来参观他的小屋,尽管他不在好像他也不喜欢。他还可以看到不认识的人,他还把小松针、雨等周围事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人对待,所以他不孤独。最重要的是,他相信之这时会享受孤独的,孤独与距离、离群无关,他还坚信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邻”。
便有了下一章的《访客》。即使他隐居如此,还会有很多人不较路程、招待地来访问他。
《瓦尔登湖》讲湖?书中有两章特意写湖,而我却将湖一笔带过?瓦尔登湖的特点是近看绿色,远看蓝色,用水杯装起来看是透明的,冬天湖水结冰又是白色(我也不懂为什么这就能说明它特纯净)。我认为,它平静透明,正如作者所追求的那样,拥有一颗宁静、纯洁的心灵活在这世界上。
我对那些叙事性、议论性的文字关注较多,也记录下许多文字来作为学习,但梭罗最想传达的精髓我不知又学到了几分,即拥有一颗宁静而纯洁的心灵,过得简单而安宁,生活得充实而明智。
“只有我们醒着,黎明才是黎明。”
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篇七
毕淑敏老师的这篇散文《我很重要》写的真的很好,每次看,每次都有深深的触动。我把感想写下来,当做和你的交流吧。
当我们总在看贬自己,认为自己毫不重要的时候,毕淑敏老师发出这样的呼声:“我很重要!”中国人太谦虚,从小到大都受着传统思想的训导——“我不重要”。重要不等同于伟大,不等同于无人替代,也学我们还不具有称自己很伟大的资格,但我们完全可以大声地,自信地说:“我很重要!”因为这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是对生我养我的父母的尊重,是对下一代的负责,是对朋友的关怀,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是对世间万物的珍惜,是对身边所有人的一种鼓励!
倘若不曾读毕淑敏老师的文章,不曾看到这篇《我很重要》,我也许一直都不曾想过,我们,每一个单独的我们,是世间万物星辰日月草木山川凝聚的精华,我们是亿万粒米面、亿万滴甘霖养出的万物之灵,我们没有理由不对自己说“我很重要”!
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他们需要我们的呵护,他们需要我们的教诲,他们需要我们的爱。对于他们而言,我们是谁也不可替代的。我们的肩膀上承着老一辈的希冀,手心负着少一辈的责任。我们,真的很重要。
还有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知己,多年相识,多年相知,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切便了然于心。荣辱祸福我们一起担当;快乐痛苦,我们一起分享。如此真挚,如此信赖,少了谁都像丢了一件珍藏百年的古董,令人心痛,为之惋惜。我们真的是举足轻重。
诚如上面所说,毕淑敏老师从人的生命、父母之爱、孩子之爱、朋友之亲等等的角度分别告诉我们一个恒久不变,也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道理,那就是“我很重要”!
毕淑敏老师的文章,读来总是流畅自然,于朴实中告诉我们一种道理,给我们一种安慰,让人满心欢愉。就如毕淑敏老师在《我很重要》一文的末尾说的那样,“让我们昂起头来,对着我们这个美丽星球上的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篇八
花了昨天晚上的大部分和今天早上的一点点时间,终于把张爱玲的《半生缘》看完了。
看完后最深的感觉是,真是环境能造就与之相应的人,也可以将之中人的生活与人生改变、偏离其预期。真是时代作弄人啊。书中的主人翁曼桢与世钧之间的爱情就是个例证。他们之间的爱情被环境中的人所破坏、阻断、淡化。面对这一切他们不能冲破环境的世俗,他们无力改变他们的环境,但他们有不愿就这样依附于周围的环境。曼桢被她姐姐关在她家,然后逃离她家,然后回来照看她自己的儿子,然后与以结婚的世均见面,已经时隔十八年了。他们以前是怎样的年轻,怎样的相互依恋啊!但现在,他们已经都是中年人,都有了小孩,都有了家庭的责任感。他们的理智已经不允许他们再来一次了。我想,他们见面的那一刻一定有恍然过世的感觉,仿佛以前美好的时光就在昨天。
小说的结尾很含蓄,但反映了主人翁那豁然大度、积极向上的精神。也许我们不能完全去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积极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
张爱玲的小说的细节写的特好,给人很深的真实感。以后要多多的拜读她的作品。
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篇九
我为文章拟题目,并无定法,有时是喧嚣之后,梗括出中心,有时必先定题目,免得支蔓地太开,就如此际。
近日重读《半生缘》,这是我读的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张爱玲文字的风情里。
世间事推究起来都很宿命,一旦电光火石般的碰撞起来,才发现因果的导线早埋在红尘里。大一寒假,我高中时代最要好的男同学把一本《半生缘》轻巧的放在我案头,以先知的口吻告诉我:“看看吧,你会喜欢的,符合你的气质。”就象中了魔咒一样,看看,就喜欢了。
除了初恋男友直接晋升为丈夫的他之外,这位男同学是唯一的相交最深的异性。高中毕业后,我们保持通信五年,频率当以周计。青春懵懂的岁月里,一份至真至纯的友谊,但已失了音信四年多了,一如这小说的名子“半生缘”,多少情缘是无法一辈子的。淡若水的友情亦或书中的风月浓情,阴错阳差中,丢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曼桢和世均是回不去了,所以张爱玲安排他们向前走,让世钧与翠芝卸下旧情爱的包袱,达成一种谅解,去了新的天地。让曼桢在慕謹处照水临花,再现生机。初读时,我甚至是厌恶这样的安排。“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是我那时无法理解的,真爱一次,足可澎湃一生的,如何就潮平浪静了呢?渐经了一些人事,也相信了,命运的风无止息的吹,情感和灵魂行走在路上,总渴望寓所的,再执拗的人也走不回光阴里去。
一直都喜欢张爱玲以平静的笔调写爱情,平实琐碎如家常日子。爱情到底不过是凡俗生活的一部分,任心底阳光普照,如花怒放,欣喜和激动,缠绵和深挚,表现出来,不还是一粥一饭,半丝半缕的沉溺和庸常吗。爱的佳境当是爱着而不自知,就如世钧冒雨走了远路为曼桢找回丢掉的一只手套,然后颇费踌躇的交给她。就如曼桢要为世钧整理回家的衣箱,他的衬衣领带和袜子,一样一样经过她的手,那种异样感觉,就如他们在不甚干净的小饭馆吃午饭,曼桢在水杯里为世钧涮干净了筷子。当时过境迁,这此曾漫淡不经的细节,成了心上的落英缤纷。有时越是情真意切,表现出来越淡越浅,回味起来越绵久纯正。
太多的人习惯把爱情戏剧化,一旦说了爱,就要约会,礼物,急着关怀和殷勤,生怕负了爱的浪漫,而忘了扪心自问,正如张爱玲笔下的另一个人物所言“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
世钧和曼桢是尽了工夫恋爱的,没有情书和密约幽会,只慢慢走近,渐生了解,情朦如隔雾,全非言情小说中,搭台唱戏一样尽情悲欢,是读到后来,曼璐鸿才这对卑鄙的夫妇,设了陷阱把同一轨道的两个人驱散,曼桢的抗争,她在绝望里对世钧的信任和盼望,曼桢被囚禁后,世钧的焦灼和追寻,十八年后知道了使他们分离的,多少年来困惑与痛苦的那些事情,他们感到的凄凉的满足,我也才满足的确知,他们是那样爱着的,曾是彼此全部的需要和存在的快乐。如许深情,张爱玲只以浅语写就,看罢方知,一旦这爱消歇,便从此无心爱良夜,十八年都纠缠不能释怀的,就是,那时彼此是不是一心一意的。
是的,是一心一意的爱的。擦肩而过的瞬间都奋力伸出了搀挽的手臂。奈何命运布下阴霾,让他们看不见对方,错过,渐远,再也回不去了。
多少年后,我才理解了,我同学所谓的符合的气质,那时,我是爱生活的,如许多的年青的人,爱的热烈,简单,唯美,自然就有随之而来的惶然和落寞,张爱玲恰站在时间之流的彼岸,拍击着浪花,凉冽的渐落在此岸人的头脸上,指引我们向时间的深处望去,向人性的肤浅和算计里望去。他总是一副历经沧海指点归帆的闲雅姿态,一语就道破了我的寞。
何止我,这一定也符合了许多人的所谓气质吧,总有一些人,如翠芝在新婚红烛下悲泗淋漓,对世钧的问:“怎么办,我不爱你,你也不爱我?”但依然得把生活继续下去。也许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东西拥有过,却无法永恒,还占去了心地,只剩荒芜。不仅爱,许多东西。
生命的底色就是苍凉。我们只是侥幸活得有些色彩。
市场门口有卖氢气球的,美丽而饱满。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惶急又惋惜的喊:“我的气球飘远了,我抓不到它了。”她妈妈劝慰她:“飞就飞吧,放在那儿也慢慢瘪了。”其实,饱满的生命也如此,不知所终或日渐空瘪,抑或暴破。生命是终将荒芜的渡口。
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篇十
初读半生缘便觉得十分有趣,世钧、叔惠、曼桢三人的情谊令人感动。世钩与叔惠相互照顾,世钩对曼桢情深意重。
世钩与曼桢的爱情那么美好,两人相惜,偶尔小吵也不会损害两人的感情,有着初恋的羞涩与热烈,我很希望他们会在一起。在淡谈的美好中看完半本书,当曼桢住进姐姐家那间房子,她在黑暗中闻到姐夫的香水味,我便跟着她一起害怕。姐姐装病竟是为了帮忙自己的丈夫糟蹋自己的妹妹,我十分生气地将书本合上,我不敢再往下看,故事开头便说明了世钩与曼桢最终不会在一起,我决想不到是因为这样。我以为曼桢会因为愧对世钧而放弃这段爱情,难过了一天,我又重新打开这本书。在难过的同时,我在想,如果一个女子失去了清白,对爱情中的两个人是一次重大考验,男子如果是深爱就应该不顾一切地安慰女子,接受女子。反过来想如果男子无意识地做了对不起女子的事,又是否该原谅呢?对于我而言,我似乎无法接受一个不纯洁的人,在我的爱情观里,一切都应是美好的,容不下一点瑕疵,或许我会选择原谅。或许我会舍不得放下,但即使重新开始,这点瑕疵也会永远留在心里,不管这点瑕疵来自于谁。
但故事接下的情节在我意料之外,又不在我期待之中。曼桢并没有像平凡女子一般去在乎这些,她只想迫切地逃脱,去告诉自己的爱人世钧,去得到他的安慰。世钧成了她活下去的希望与美好,现实是残酷的,曼璐的所作所为让人愤懑,活生生分开了两个人,毁了这段美好的爱情,其中的曲折不愿再多说,最后曼璐的死,可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可惜的是豫谨,从始至终是一个好人,却经历了那么多找到自己的最爱后,又遭受战争的摧残,弄得家破人亡。故事的结局并没有那么悲惨,曼桢与世钧一诉以往,缘散缘聚,命运的捉弄让他们分开,又是命运的呼唤让他们重逢,叔惠外国游历十余载,所寻之人只不过是最初的翠芝,最终,他们都看懂彼此的心意却又困于现实的现状。白驹过隙,时间会抹平一切伤痛,剩下最初最美好的记忆,故人相缝,情愫犹在,不失为一大幸事。
曼桢写给世钩的情书中有一段话恰恰说明了她的不凡:“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而曼桢确确实实在是等了,热恋中等待,痛苦时等待,余生都在等待。而反观现实生活中异地的爱人们不也是总是在等待,两地相隔,即使思念成疾,即使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一丝爱恋,因为一点执念,他们选择在岁月静好中默默等待,当度过了漫长的相隔,便会是一生一世一双人。曼桢和世钧的错过,很大原因是因为外界的干扰,又或者是因为那枚被扔掉的带血的成指,或许是那不敢确定的脚步声,或者是被撕毁的第二封书信,或者是被拦截的书信……那么多的偶然错过,令人惋惜。
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篇十一
《半生缘》是张爱玲的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
《半生缘》讲述的是旧上海贫苦家庭的小姐顾曼桢和南京大户人家少爷沈世钧为首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其中还包括世钧的发小石翠芝和曼桢世钧两人的好友叔惠,曼桢的姐姐曼璐和初恋情人张豫瑾的爱情悲剧。这三对年轻情侣都曾是有缘人,到最后却只能各奔东西。小说的结尾曼桢最后对世钧说的"我们已经回不去了"道尽了世事的沧桑与悲凉,和几对人对被命运捉弄的无可奈何。
《半生缘》诞生的背景,是张爱玲和胡兰成离婚的第二年,婚姻的失败和胡兰成的背叛令张爱玲对爱情充满了怀疑与不确定。张爱玲对爱情的这种怀疑和不确定使她对爱更加吝啬,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变得更加尖锐。
曼璐因为嫉妒曼桢受千人宠爱而自己却遭无数人嫌弃的现状感到不满,于是狠下心设计自己的妹妹,让自己的丈夫祝鸿才强奸了曼桢并怀上了孩子,直接造成了世钧和曼桢的爱情悲剧。而世钧因为性格上的懦弱再加上母亲和曼璐的欺瞒,让他误以为曼桢和豫瑾结了婚。而另一边,因为家庭地位悬殊的原因,翠芝也迟迟等不到叔惠的追求和表示,心灰意冷的世钧和翠芝回到南京后莫名其妙地就结了婚,成为门当户对的一对儿。谁料即使有了孩子的祝鸿才依旧死性不改,整日红灯绿酒四处嫖娼,曼璐最后也不过落到一个惨死的结局。而曼桢为了照顾自己的孩子也只好委屈嫁给了祝鸿才。
总之,每个人都是悲剧的制造者和后果的承担者。当然,悲剧里面透露着的也是作者张爱玲内心对爱情的真实折射。
《半生缘》里描述的普通热内之间的再平常不过了的爱情悲剧故事正是这部小说最独特的地方之一。
寻遍张爱玲的小说,无论是《心经》里女儿对父亲的畸恋,《红玫瑰与白玫瑰》佟振葆对热情似火的王娇蕊的迷恋,甚至是以倾覆了整座香港才得以成全的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倾城之恋》,在这些看似让人如痴如醉,迷离恍惚的爱情故事中,唯独缺少的就是真正的爱情。都市繁华背后的山盟海誓,红男绿女的爱情传奇背后却是真爱的永久缺席。
张爱玲曾在一篇名为《爱》的小小说中说:"千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千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云淡风轻,这就是《半生缘》里的爱情。同时,这种爱情又是短暂的,稍纵即逝,如同她在《一别一辈子》中写的:"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一世情,半生缘。瞬间即永恒,刹那就是一生。
"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这是流传甚广的张爱玲的美学宣言,被称为"苍凉美学".《半生缘》里的爱情悲剧就是张爱玲"苍凉美学"的使然。
《半生缘》采用倒叙的书法,张爱玲在开篇就说:"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这是对悲剧的总结。世钧和曼桢错过了,叔惠和翠芝错过了,豫瑾和曼璐错过了。等到十四年后,时过境迁,当世钧同曼桢,叔惠同翠芝再见面时,四人恍如隔世。
"她(曼桢)一直知道的,是她说的,他们回不去了。他(世钧)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今天老是这么迷茫,他是跟时间挣扎。以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出去了,是永别了,清清楚楚的,就跟死了一样。""两人(指叔惠和翠芝)看着都若有所失,有此生虚度之感……在一片笑声中,翠芝却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小说就这样遗憾地结尾了。
重逢时的回望,想来应该是充满激动和不平的,却终究在岁月的沉淀之下,酝酿出了讲述它时最疲惫也最平静的语气。曼桢自遭遇了姐姐和姐夫的设计之后曾无数次想要告诉世钧,让他来解救自己。怎料想十四年后,当他们再次重逢时,她竟是用了如此平静的语气去讲述这段多么令她痛苦的经历。这半生的缘分,终于在重逢之日,戛然而止。花开花落又一季,缘聚缘散注一生。怎奈何一世情,半生缘,这就是张爱玲的"苍凉美学"的优美之处。
曼桢曾对世钧说过:"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一个人。"世钧也曾对曼桢许诺:"我要知道你要我抢,我一定是会抢的。"怎奈何一世情,半生缘。很多事情你只能猜到开头,却看不见结局。
所谓半生缘,其实就是一生……。
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篇十二
提起笔,又放下;思绪许久,居然有种无从下笔的感觉。因为太喜欢张爱玲了,她的作品也看了不止一部,有的甚至是反复地看,可却是头一回有勇气来记自己读她作品之后的感觉,好想写好它——至少还能安慰自己尚能理解偶像的思想;但说实话,写她的作品的读后感真的挺难——尽管,这是我反复地看、最为钟意的一部《半生缘》。
曾经不止一次向周围的好友诉说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是一种享受,我在享受美好事物的同时,是十分注重情调的,特别是在读张爱玲作品的时候。在一个阴阴的雨天,拉上窗帘,打开昏黄的台灯,独自依靠在大沙发上,一边享受浓浓的咖啡,一边捧读《半生缘》。感觉真不错,会让我更快地融入这本小说,心都慢慢地跟着坠入、下沉,有时合上书居然无法很快恢复。因为,书的整个底色是:荒凉——一种悲观的感叹,一种女性化的敏锐细腻的感叹。但,这确是我喜欢的味道!
《半生缘》是典型的张爱玲式的小说:基调是建立于对于日常生活的描述上,而且是对日常细节的不厌其烦的描述上。所有的大题目都被浓缩在了生活的一幕或一角,平凡男女的平凡的悲欢,其间的曲折、跌宕成了生命的底蕴。
并不大喜大悲的文字承载着大喜大悲的感情。蓦然回首,20__年间所有的爱恨喜悲都悄悄地溜走了,曾经爱过的人都只是站在记忆里远远地望着你。20__年前是如此的相爱,都已是逝去的云烟,所有的曲折遗憾就像玻璃盒里的鲜花,变得不再真实了。生命,一点点磨蚀;灵魂,一天天萎缩。——“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
能将男女之间的“爱”还原的如此透彻明白,恐怕也只有张爱玲了。
外柔内刚的曼桢,优雅含蓄的世钧,沧桑、自私却又凄凉的曼璐,“既像老鼠又像猫的”的祝鸿才。不论曼桢的遭遇究竟是谁造成的,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人物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更没有“爱”——或者说,曾经有过但终又逝去。
人的本质始终是自私的,这也许是张爱玲的观点。因为一个个人物总是那么寒冷、荒凉。一颗一颗的心是迷失的,是孤单的......
当我合上《半生缘》最后的那一页,久久地陷入忧郁,绵长而不绝,铭心而无法自已。我明白,它是笼罩着作品的挥之不去的雾霭,也是重重划过作家心灵的刀锋。
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篇十三
不禁感叹,时间,真可怕!没有谁离不了谁,曾经的海誓山盟最后不也归于平淡了吗?一切都是浮云,一切都是浮云!
只是,爱情的死亡在于什么?在于误会!!世钧和曼帧,多么纯粹、多么真挚的爱,却因种种误会被生生地扼杀,徒留终身遗憾!是怪当时的社会环境吗?不是!怪他们自己不敢坚信,坚信爱的伟大力量!
如果那时就有《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本书就好了,他们这种文化人应该看看这本书,就不会轻易的产生那么多误会,让反对他们的爱的人有机可乘,留下那无可挽回的遗憾。所以,吸取经验教训,必然要送冉冉一本!
其实他等同于已经说了。她也已经听见了。她脸上完全是静止的,但是他看得出来她是非常快乐。这世界上忽然照耀着一种光,一切都可以看得特别清晰,确切。他有生以来从来没有像这样觉得心地清楚,好像考试的时候,坐下来一看题目,答案全市他知道的,心里是那样的兴奋,而又感到一种异样的平静。
曼帧想到:“这次和世钧冲突起来,起因虽然是为了姐姐,其实还是因为他的态度不大好,近来总觉得两个人思想上有些距离。所以姐姐就是死了,问题也还是不能解决的。”她反复地告诉自己,姐姐死了也没用,自己就又对反对自己有一点疑惑,是不是还是有一点盼望她死呢?曼帧立刻觉得她这种意念是犯罪的,她惭愧极了。
春天,虹桥路祝家那一课紫荆花也开花了,紫郁郁的开了一树的小红花。有一只鸟立在曼帧的窗台上跳跳纵纵,房间里面寂静得异样,它以为房间里没有人,竟飞进来了,扑啦扑啦乱飞乱撞,曼帧似乎对它也不怎样注意。她坐在一张椅子上。她的病已经好了,但是她发现她有孕了。她现在总是这样呆呆的,人整个有点麻木。坐在那里,太阳晒在脚背上,很是温暖,像是一只黄猫咕噜咕噜伏在她脚上。她因为和这世界完全隔离了,所以连这阳光照在身上都觉得有了一种异样的亲切的意味。
今天这雨是突然之间下起来的,慕瑾出去的时候未见得带着雨衣,一定是他太太把雨衣带到饭馆子里去的。他们当然是感情非常好,这在慕瑾说话的口吻中也可以听得出来。
那么世钧呢,他的婚后生活是不是也一样的美满?许久没有想起他来了。她自己以为她的痛苦久已钝化了。但是那痛苦似乎是她身体里面唯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永远是新鲜强烈的,一发作起来就不给她片刻的休息。
曼帧站在房门口,也呆住了,她大概也没想到会在这里碰见世钧。满地的斜阳,那阳光从竹帘子里面晒进来,风吹着帘子,地板上一条条金黄色老虎纹似的日影便晃晃悠悠的,晃的人眼花。
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篇十四
半生缘是中国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描绘20世纪初上海社会风貌为背景,讲述了女主角白流苏与女扮男装的惜菱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不仅被张爱玲独特的文笔深深吸引,也感受到了小说所传递的人生哲理。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分享我对这部作品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主角形象所打动。白流苏和惜菱是两位情感复杂的女性,她们对于爱情的执着和追求真让人心疼。其中,白流苏是一个富家女,从小就被宠爱成长,然而她追求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心灵上的情感满足。她在感情的道路上历尽艰辛,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爱情的信仰。惜菱则是一个悲情的角色,她被压抑的封建社会迫使打扮成男子,深藏自己的女性身份。她对白流苏的追求既充满悲苦,又带有对心灵的渴望。这些复杂的人物形象使我深感其存在的悲喜交加,也让我更能理解爱情的真谛。
其次,小说中的精彩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情感世界,让我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例如,白流苏在无助和坚强之间徘徊、惜菱将心中的情感刻意隐藏的种种场景,都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对细节的关注和把握。同时,小说中描写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了解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第三,作为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半生缘》中不仅反映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谴责了封建社会的假道学和伪善。小说中的一些人物扮演了虚伪的角色,他们以传统的封建观念来定义爱情和婚姻,使得真正的爱情被掩盖和扭曲。这些人物的存在让我对社会的偏见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让我明白了在爱情面前应该保持真实和坚持自我。
第四,读完小说后我深感爱情的脆弱和矛盾。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为了爱情付出了很多,却最终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白流苏和惜菱的爱情缘于误解,他们的爱情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变得扑朔迷离。这让我明白了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双方的真诚和坚持。同时,我也意识到了爱情与自由的关系。小说中的人物都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追求着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这也让我认识到了爱情需要自由和平等的环境来绽放自己的光芒。
最后,通过《半生缘》这部小说,我明白了人生和爱情都是一场旅行,旅途中充满了坎坷和曲折,但也有诗意和美好。在这个旅途上,我们需要保持真实的自己,相信真挚的爱情,并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正如白流苏和惜菱一样,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我们不应该停止追求,而应该坚持向前,相信幸福的曙光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的前方。
以上是我对小说《半生缘》的心得体会。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不仅得到了对爱情的思考与理解,也进一步认识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读书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更能够啓迪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思考和启示。希望每个人都能用心去读书,感受其中的温暖与教导。
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篇十五
第一段:引言半生缘是一本反映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通过电视剧的展现,使我对这部经典之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观看半生缘这部剧集的过程中,我不禁陷入了主人公身世的纠缠、情感的波折以及社会背景的交织之中。通过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世情的变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情感的错综复杂。半生缘通过主人公顾岩、顾曼岩和秦业田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线索,将我带入一个情感漩涡中。顾岩饰演的男主角秦业田一直深爱着顾曼岩,但却因为一系列误会和阴谋,与曼岩的爱情没有走到一起。而曼岩选择了与顾曼岩结婚的顾岩,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番情感错综复杂的交织,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结和矛盾。
第三段:社会背景的变迁。半生缘以民国时期为背景,通过展现社会变革的片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生活境遇。从顾家的疯狂崩溃,到曼岩一家的改变,再到秦业田经历的政治斗争,种种背景的变革使得每个角色都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命运。这个时代的变迁不仅影响着每个角色的命运,更让我深刻意识到生活本身的不可预测性和无常性。
第四段:人性的复杂。在半生缘中,每一个角色都深受自身人性的影响,使得他们在面对困境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一面。从秦业田的坚持和拼搏,到曼岩的坚强与独立,再到顾岩的无奈与委屈,每个人物都呈现出丰富的人性面貌。这种复杂的人性描绘让我深思,人们在命运面前往往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这也让我更加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第五段:生活的启示。半生缘给了我很多关于生活的启示。首先,命运可以改变,但人性往往难以改变。尽管在剧情中主人公们都经历了种种困境和挫折,但他们仍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和品质。其次,生活中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朋友。在剧情发展中,曼岩和顾岩虽然经历了痛苦的爱情纠葛,但他们最终能够和解并放下仇恨。最后,面对命运的挑战,永不言弃是成功的关键。秦业田始终保持对曼岩的爱意,并坚持追求,最终收获了她的真心。
总结:通过观看半生缘,我深刻感受到了情感的复杂、社会背景的变迁、人性的复杂以及生活的启示。这部经典之作让我思考了很多问题,也加深了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我相信,这些心得体会将在我今后的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篇十六
生命再是比死可怕,也比死可爱。即便生命变得那么糟那么糟,即便每个生命有那么多无法释然的事,有那么多血淋淋的伤痕,活下去的,那份坚强和沧桑,总是美丽的。
小时候听长辈讲故事,索命的恶鬼叫无常,却一直没想过问一下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回忆起来,这两个字还真是让人恐惧。倘若在前面再加上世事两字,就更是有了一种绝望的力量。
那么相爱的两个人,却终究未能一起。这算是个悲剧。可张爱玲那样温情而冷漠的笔触,却每每在绝境里给人希望。慕瑾是爱着曼桢的,曼桢对于他,似乎也并不单单的是对兄长的敬重,两个人在最后的结合可能让很多人叹息,可也未必不幸福。这也是我重读了许多次才得出的感觉,犹疑的在文字间找寻证据却并没发觉,可还是固执的相信。
初读时觉着沈世钧很可怜,又觉得有些可爱,带着些懦弱的书生意气。人对于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总显得特别苛刻,好像是害怕被他们重新粘到身上似的。而这次重读,对这个男主角却是无话可说,倘若真的从文字里走出来站在我面前,我也只能像曼桢似的,用最平淡的口吻去问好,询问他们这些年来的故事。
顾曼桢是我一直很喜欢的女性形象,自强,坚定,即使在嫁了祝鸿才之后消沉了一段时间,可是马上又振奋起来,总是在努力寻找和验证着生命的价值。这样的女孩子爱上沈世钧那样的男人,甚至让我有些觉着不平。不过事情好像还真是这个样子,活泼的女孩子大多挎着一个稳重的大叔,而那些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女孩,却大多喜欢和许叔惠这样的男性交往。这样也不错,有些互补的样子。倘若爱情真的是神创造的话,也一定花了不少心思来琢磨。
和主角的暗淡相比,小说里的其他人物,虽然很多只是寥寥的几笔,形象却既真实又丰满。譬如沈啸桐,寥寥的几句话,便勾勒出一个旧时代商人的形象,说起来,现在的很多父辈还是如此。大谈时局的见解,拙于表达感情等等。
曼璐和祝鸿才,应该算是小说里的反面人物,祝鸿才自不必说,作者已经给定性了是坏人。可是曼璐,张爱玲在她每做一件事的时候都细细的描绘了心理,最后借曼桢的口把她的罪孽归结于时代。虽然她所做的事情不可原谅,可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的人,应该也都有让人可怜的地方吧。
世钧惘然地笑了,他是全心全意地为他们祝福。
看完这句话,我也是惘然的笑,可是笑了也是惘然,大时代里几个年轻人的故事到此为止,三十万字,二十年的岁月,上海,南京,末尾到了沈阳。大部分小说里,政治都是作为一样污秽的背景存在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几个人的生活却是因为政治的变革而出现转机。张爱玲用这样带着点讥诮的笔锋,把自己那些女性独有的冷漠和温情包容在故事里面。
看的时候感触颇多,可是这样的写下来,却觉得很多感想不免牵强。或者这就是名著的魅力,虽然故事依附于三十年代的上海,但是其中却自有一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东西。时间,地域,人种,都不会成为障碍。
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篇十七
如果你不想对一座城市失望,必须要在夜色中抵达。夜晚的灯光会巧妙地把璀璨突出,把粗陋隐藏。这段话来自《背包十年》。
这本书是我的大学同学所赠,但毕业后这么多年,我竟然到今日才勉强将它读完,我想是不是我太忙了,亦或者只是因为我一向忽略了我的本心。人应当趁着年轻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
这本书里有许多我喜欢的文字,喜欢作者遇到的美景与美食,喜欢作者敢于追梦的生活态度。作者小鹏大学毕业后没正经上过班,攒点钱就去旅行,直到他发现旅行也能赚钱,于是生活就变成了旅行、旅行、旅行。
他喜欢文字,他说他要把一路上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和朋友们一齐分享,正是因为这种真实与坚持,他获得千万网友的热烈追捧,也获得了我的喜爱。他还喜欢拍照片,他说他只拍自我在旅行时的一瞬间感动。其实说到底他就是一个追梦人,一个敢于追求自我梦想的人。
这本书记录了小鹏十年的旅程。十年里,他打过不一样的工,睡过不一样的床,遇见不一样的人,开心过,孤独过,骄傲过,沮丧过,也热血沸腾过,黯然泪下过,怦然心动过,心灰意冷过。我想,如果青春是一首诗,那小鹏用整整十年光阴让这首诗中的每个字都笔触饱满。
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毕业后多年的我,一向认为这个世界转得太快、自我太忙。忙得忘记自我以往也是爱文字、爱音乐、爱旅行。其实是该停下脚步,去寻找初心,哪怕已不再年轻,也该敢于去追求自我的梦想。
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篇十八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教师阅读推荐书目中唯一的一本小说,可以把它当做一本有趣的小说读,也可以当做一本生活指南细细品味。读的时候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联系到自己的困惑深入思考下去,对自己寻找未来的路径有一些启迪。细看封三美女张德芬的照片,你会相信这是一个45岁的女人吗?简直就是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小女生。这时你也许会相信改变自己的心态,轻松地去活可以抗拒岁月对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女人容颜的改变,进而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活出别样的自己。
全书以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区,一个没有手机、没有汽油的孤单白领阶层的女性,在自怨自艾时恰逢老人为故事的开始。随即引出老人的提问:“你是谁?”让人逐步地去理解“小我”与“真我”。
是啊,现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真我”是谁?总是把外在的条件,或者自己的一个身份,一个理解的角度等一些外在的只是表示自己的东西理解为自己。为去追求我们所定义的某个身份,总是在不知某个时候失落了真是的自己。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快乐?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我们总是在做我们自己思想的奴隶。就像书上说的警示的句子“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的东西”;“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小我的虚假认同”“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应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我是谁呢?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快乐”与“喜悦”有所发现。快乐是短暂的“快之乐”,稍纵即逝,我们寻找快乐往往是向外界去寻觅,比如有人喜欢购物逛街,满足自己的物欲,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欲望满足了又有新的欲望膨胀,正所谓欲壑难填。有人喜欢聚在一起搓麻将、打扑克,玩的时候是兴奋,不过这只是短暂的精神麻醉,曲终人散后是更多的孤寂与空虚。所以我们要寻找喜悦要向内去寻觅,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灵魂。从内心发出欢喜心,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以感恩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每一天,那么你会倍感轻松。向内寻找你会逐渐地了解我是谁,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离我的真我到底有多远的距离,我真正渴求的是什么。
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是我们的身体和呼吸永远是当下的。活在当下,让自己的身体与心灵联接起来就从吃饭睡觉开始。吃饭和睡觉是生命中的两件大事。吃饭就吃饭,把饭吃饱,别老是忧心忡忡,总想着没有做完的工作。以庄重、感恩的心情捧起手中的饭碗,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生活的滋味就在吃饭的过程里了。睡觉就睡觉,把觉睡好,可以拥有充沛的精力面对全新的一天。我的奶奶在世的时候就说:“力气是个宝,晚上去了早上到”,这就是睡觉休息的神奇功效。一夜睡不好,十夜补不了。睡觉时气定神闲,甭胡思乱想。拥有你所拥有的,享受你所享受的。一般人只能做到前者,只有智者才能拥有后者的追求。
“欲速则不达”。放慢生活的脚步吧!生活如此美妙,请关注此刻。过去与未来都属渺茫,只有此刻真实,抓住此刻,用心吃饭,用心睡觉,同样以细腻的心思用心做事,要用心,但永远不要操心。时风来哉,种子自然会破土而出,长成挺拔的参天大树,耐心地等待,时机成熟,所有的期盼自然水到渠成,所有我们应该远离浮躁与焦虑,取而代之的是学会安静、宁静与平静。
随着女主角生活上的冲击和起伏,以及配角的经历我成长理性的带着我们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讨,研究“真我”帮助我们从思想,情绪和身体中解放出来。“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些事在生理学上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来长期且固定的关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连接线和整合,这就是变成了你的情绪模式。”教我们如何去操作我们的身心;感受我们的潜意识;摆脱我们的情绪;检视我们的思想。逐渐的揭开层层包裹的同心圆,找到“真我”和我们的本质“爱,喜悦,和平”
爱过,痛过,哭过之后,学会臣服当下。这话好像是对我说的,要试着活在当下,臣服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就像书中的那句“凡是你所抗拒的,都会持续”事实摆在那里我们所有的抗拒都是徒劳,同时还要臣服我们对事件衍生的负面情绪。就像老人的那句“这些负面的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驱散不走他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光来,光出现了,黑暗就消融了,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但愿我们都像春蚕破茧而出。开始就是未来!我的同事王宝坤几年之前就对我说:“不完美才是人生”。过分追求完美,事事苛求完美,受伤的必然是自己。我们必须适应社会,不可能让社会来适应你。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对于可能改变的事情尝试着去努力。做到做不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最喜欢书中的一段话:“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所以,虽然现在我们正在低谷,请你开始感恩,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拆开那个礼物了,请让我们继续勇敢的、乐观的去面对,我们会看到那个不一样的惊喜!”没有人可以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也没有道理可以彻底让我们觉悟。因为这个相对的世界没有绝对的道理。但是,我会把这本书比作灵修地图,只是每个人可能选择不同的主干道。而它让我在心灵成长的路上又有了新的进步,去让我开始真正的关心自己,并且学会如何真正的关心自己。它教给了我不同的思考方法,对心灵有益,可以疗伤,可以励志,可以让人沉静下来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
半生缘阅读心得体会篇十九
说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读下来张爱玲的作品。初次翻开这本书,前面讲述着曼桢和世钧相识到恋爱的过程,叙述得平平淡淡却又情真意切。
刚开始惊讶于张爱玲对人物细致刻画上。没有多余的赘述,每一笔都恰到实处,不放过每一个小细节。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处细微的心理变化都被很好地捕捉到并平铺直叙地展现出来。
剧情平淡地展开,可前面越是平淡地记录,到了变故之处突然转折的剧情越让人措手不及。一波三折的剧情却又继续用如此平淡的语言来叙述,实在是叫人害怕。
我从曼璐欺骗曼桢使被鸿才时开始愤怒,或许时太过于投入了,我一直愤怒到了这本书全都看完也没有平复下来。我实在是气愤,曼璐是曼桢的亲姐姐,辛苦了自己的整个青春来帮助家里,供着曼桢上学工作,到头来却又是这样的残害她。曼桢那迂腐的母亲却又是不敢作声,甚至逃到苏州,成全曼璐一家对曼桢多年的软禁。
曼桢和世钧、叔惠和翠芝,他们互相相爱,却又彼此错过,到头来却都是在重逢时再度永别,却道是感情上的永别。
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世钧,说他是大猪蹄子,可他对曼桢倒也是情真意切,只不过在曼桢失踪后没有继续探寻下去;说他不是大猪蹄子,可也不见得他有多好,但凡是有点心眼儿,对曼桢有丝执着,也不至于在十多年的重逢时才了解真相。曼桢一心一意地盼着世钧能来解救他,可是世钧呢,扔下曾经的誓言却又和翠芝结了婚。
从前突如其来的不告而别,对彼此都是极大的伤害。可重复之后的真相大白,却又时他们的这段感情真正终了。“今天从这里走出去,却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
叔惠和翠芝心里有着彼此,可是叔惠实在是太后知后觉了,他不了解自己真正喜欢的,翠芝单身时却又总是对她冷冷淡淡,翠芝不单身的时候却又黯然惆怅。他们就像从0到2π区间里的正弦余弦函数,相交之后便会分离,分离之后过着几乎平行的生活,却又不知不觉地再相交。
“那幅长裙老在半空中徘徊着,彷佛随之就要走了,而过门不入,两人看着都若有所失,由此生虚度之感。”
“在一片笑声中,翠芝却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
豫瑾对曼桢,曼璐对豫瑾却又是那种爱而不得之感。豫瑾是真的好人,可人生的凄凉要怪罪于那个动荡的旧社会了。至于曼璐,可怜又可恨。读后感·年轻时候全家的经济来源靠她一人撑着,她一人要养着母亲、外婆和三个弟弟妹妹。迫于生计她不得不去做舞女,去卖身。可是谁又会去理解一个舞女呢,谁又看得起她呢。
曼桢冲世钧发火时说“我几时看不起他(世钧父亲,曾经的一个嫖客)了,是你看不起人!我觉得我姊姊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她没有错,是这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得她这样的。要说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跟妓女是谁更不道德!”
曼璐的确是可怜的,可是自己的悲剧却更不该怪罪于家人身上。是她改变了曼桢的一生,让她一生都注定在痛苦中怅然。她纵使再抵抗又如何呢,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了。
“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确实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有的时候我们深知“只有活着才能创造一切”的道理,可有时候的状况却又是越活越痛苦。可这样痛苦的生命却又在不断的延续,宛如行尸走肉般存活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