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优质21篇)
总结是一次回顾,是人生中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让文章更有说服力。这些总结范文是对不同领域的学习和工作进行的概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要点。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一
《爱吃的水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中的口语交际训练课。本课是通过实物或挂图和投影片,让同学运用普通话,说说这些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让同学们来了解生活,热爱生活。
通过本节课要达到以下数学目的:进行听和说的训练,培养同学听话和说话的能力。
合理运用快乐教学法,以投影仪、挂图、实物图演示,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诱发同学语言的兴趣,调动同学说话的积极性,启迪同学的思维,挖掘同学口语交际的潜能。
教师是同学口语交际过程中的引导者、点拨者、鼓励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要突出同学的主体性,充沛发挥同学的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看一看”中学会区分事物特征;在“想一想”中学会善于考虑问题;在“听一听”中学习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巧;在“尝一尝”中学会判断水果的味道,并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在“比一比”中培养同学的勇气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演一演”中培养同学发明性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内容与同学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同学主动参与和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同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和逐步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的获取过程比知识获取的结果更重要,因此,我根据同学初识事物的特点,为本课设计了五个教学活动局面。
“看一看”:出示投影:
这是创设生活情景,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引出问题,启迪同学的思维,培养同学从小学会考虑问题的习惯。先让同学看一看盘子里有哪些水果,平时看到过吗?吃到过吗?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让同学去说,要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同学们能听得懂即可,不能要求过高。把同学说话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同学想说要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让同学看一看,然后,引出问题。这些水果你平时看到过吗?吃到过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把水果店里的水果一一识别出来,假如有困难,大家在一起讨论,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联系实际让同学想一想,我们平时吃过哪些水果?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假如有叫不知名称,说出水果的特征,就让大家来协助你解决。在培养同学说话时,要注意那些平时不大爱说话的同学,要多激发他们的说话兴趣。另外还要注重说话要有条理。让同学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例如按“名称——样子——颜色——味道”来说,即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说。在这个环节教学中尽量引导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言,说出生活感受,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营造口语交际的环境。
出示准备好的水果实物,让同学亲口尝尝其味道,鼓励同学无拘无束地说出自身的真实感受,然后再“评一评”在这些水果中,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水果是什么?因同学们的口味不同,说法不一,少数服从多数。同时教育同学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同学平时要能做到注意卫生。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同学尝一尝,培养同学的辨味能力。
选同学位最爱吃的水果,依照一定顺序,说说它的特征。比一比看谁说得最清楚、最具体。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推荐代表上讲台讲演。同时从各组里抽出一名同学当评委,教师给予引导,提出竞赛规则,评一评谁说得最好。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用竞赛的形式,促使同学相互作学习,取长补短。鼓励同学善于表示自身,锻炼自我。从而学会怎样把事说明白,说清楚,说具体。并能做到表达自如。懂得听话时要认真倾听他人讲述,边听边想,有不同意看法要用“我认为”、“我觉得”的语气向对方表达出来,以培养同学良好的语言交际习惯和能力。
组织同学开展演示活动,并在演示的过程中和时反馈,相机纠错,以充沛调动同学各种感官,手、口、脑、眼的作用,充沛发挥同学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充沛发掘同学口语交际的潜力。先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引导同学想一想,这些小弟弟小妹妹到大姐姐来作客,大姐姐揣出一盘水果放在桌上,用手指着会说些什么呢?先同桌说,再请同学扮演。在扮演中注意礼貌用语,如“谢谢、请”等。
我还用投影片设计了两个图景让同学上讲台演示。投影(1):“有个人挑着一担水果在街上叫卖。”让一同学扮演卖水果的,再让几个同学扮演买水果的。想一想,卖水果的可能会说些什么?买水果的可能会说些什么?先让同桌同学说说,再请上讲台扮演,看谁扮演得像,大家给予鼓掌,教师给予肯定。投影(2):“小姑娘拎着一些水果来看望一个病着的老人。”通过老人的表情和小姑娘的动作,想一想,他们各自会说些什么呢?先同桌扮演试试,让同学看画面上的情景去想象,再指几个同学上讲台扮演一下,看谁扮演得好。我用这种方法来指导同学通过图片来发挥想象,活跃同学的思维,将口语交际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培养同学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同学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创新,发展同学的个性,发掘其口语交际的潜力。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二
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穿着黑色的葬礼服,亲自主持了这个特殊的葬礼。这个葬礼是为一条瀑布——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在拉丁美洲的巴西与阿根廷两国国境线的交界处,有一条巴拉那河,河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尤其是每年汛期,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就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泻而下,在下面撞开了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有时高达近百米。更有震耳欲聋的水声,为大瀑布壮威。据说在3o千米外,瀑布的巨响声还清晰可闻。
长期以来,塞特凯达斯瀑布一直是巴西和阿根廷人民的骄傲。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置身于细细的水雾中,感受着这世外桃源的情新空气。游客们常常为此陶醉不已,流连忘返。
但这雄奇的景观,竟然不辞而别。
20世纪80年代初,在瀑布上游建立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水电站高高的拦河大坝截住了大量的河水,使得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水源大减。而且,周围国家的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同时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滥伐,水土大量流失,大瀑布水量逐年减少。
几年过去,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已经逐渐枯竭,即使是在汛期,也见不到昔日的雄奇与气势。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许多慕名而来的游人,见此情景,无不惆怅满怀,失望而去。
科学家们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消息传开,许许多多的人感到震惊和痛心。这个曾经令多少人为之骄傲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即将永远消失。这个事实,令人们震惊,同时也唤起了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他们痛苦地接受了现实,纷纷加入到全世界宣传“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行动中。
1986年8月下旬,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名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在大瀑布脚下汇集。他们模仿当地印第安人为他们的酋长举行葬礼的仪式,一起哀悼即将消失的大瀑布。
这个行动立即引起了更大的震动。
9月下旬,巴西当时的总统菲格雷特也亲自投身到这一行动中。那天,他特意穿上了葬礼专用的黑色礼服,主持了这个为瀑布举行的特别的葬礼。
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的骄做与欢乐,号召人何立即行动起来,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三
《我是一只小虫子》是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的内容,这篇__是以“童心”为主题的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是自述性散文,从小虫子的视角描述了小虫子生活中的苦与乐,表达了“我”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看到了一只快乐的小虫子。全文共7个自然段,课文结构清晰,可分为当一只小虫子“不好”和“真不错”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小伙伴们的感受,再写觉得不好的理由;第二部分是写的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的感受。两部分都是先概括地说再具体地说,段落之间联系紧密。最后以“我喜欢当一只小虫子”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写“使、劲”两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能就感兴趣的部分和同学进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增强阅读兴趣,爱上读书。
(二)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大胆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爱上阅读。
难点:体会当一只小虫子的快乐。
语文课标指出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为了使学生学得轻松,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新编语文教材主张读书为主,读书为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爱好与习惯。所以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当一只小虫子的快乐,给学生大胆交流的平台,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引领学生感受本课轻松幽默的语言文字风格,进而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中成长。
(一)导课环节:
开头我以“大家都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开头,可是当同学们打开课本11课,这里却没有颜如玉,也没有黄金屋,紧接着我追问“有的是一只?”学生兴致浓厚地补充——小虫子。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心里好奇心加重,也能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吸引学生眼球的目的。
(二)品读课文,理解交流环节:
1、整体感知:
我让学生先进行默读,整体感知课文概况和文中的两种观点,再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地方与大家说说。用上“因为小虫子————,所以我认为当一只小虫子——————。”不光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更想让他们学会借助关联词学会表达,学着运用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2、略学“当一只小虫子不好”:
在出示文段后,师生合作读(老师读黑色字部分、学生读蓝色部分),每读到红色句号的地方停下来,引导学生说说感受。这样的读不是老师读学生光坐那听,也不是学生误打误撞式的读,老师参与读能以最短的时间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字情感基调,引领学生理解方向,达到高效的目的。
3、重点学“当一只小虫子真不错”:
把这部分设置为教学的侧重点主要是想引领学生体会当一只小虫子的快乐,学会珍惜已有的、学会知足,感受生活的美好,传递给学生多一些正能量的精神财富。
学生的读也由与老师的合作读、学生分男女群体读,再到学生个人展示读,体现由引到放的过程,逐步加强学生个体感知能力。
(三)表演读4、6两段,体会当一只小虫子的快乐:
学生在表演读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虫子虽弱小,可只要心向阳光花自开,凡事多往好处想,同样也能享受惬意、有趣的生活,感受做一只小虫子的美好。
(四)学习第7段:
这一段总结了全文,照应开头。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写“使、劲”两个生字,相信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五)课外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好的文字谁都想去品味,平时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很享受师生一起读的那种和谐美好的读书氛围,而且我更想传递是:读书,并不是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在课外就应该多读书,哪怕是“连爬带滚”地读。
(六)作业:
作业除了写好协会生字外,还有一个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让“课堂内的小虫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昆虫的生活特点。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课本第二册的第11课《奶奶的白发》。
课文主要通过一个小孙子天真的语言和神态以及奶奶的慈祥和疼爱孙子的感情,表现出浓浓的祖孙之情。课文主要通过“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这句含义深刻的话,让人体会到奶奶为子孙操劳一辈子的辛苦,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亲情。它篇幅虽短,但意趣横生,意蕴深长,是一篇人文意义很强的课文。
1、以读悟情,让学生在解疑中认识到老一辈为后辈人付出的辛劳,懂得孝敬长辈,不让他们多操心。
2、通过想象、描述、表演、讨论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的课堂,让学生产生朗读的激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会9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认识“心”字底和“八”字底。
在趣味盎然的朗读中激发学生的真情;
在想、述、演、议中内化语言的深情。
本课教学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为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部分生字,第二课时为学文,第三课时为复习巩固课文内容,学完剩下的生字,今天,我具体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这个过程,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课前,我请学生搜集一些和奶奶有关的故事、歌曲,讲一讲,唱一唱,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活跃气氛,增添趣味,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
2、直观展现,启动情感。
上课伊始,我就出示奶奶的图片,让学生跟奶奶热情地打个招呼,并简要讲述“课文中也有一位非常喜欢奶奶的小朋友。他说呀,他奶奶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头白发。”揭示课题是《奶奶的白发》显得顺理成章,此时通过让学生跟奶奶亲热地打招呼,能勾起学生对奶奶的熟悉感、亲切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题目就读得犹如在呼喊自己的奶奶。
(二)走进文本,体验情感。
1、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
这种方式是低年级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方式,在学生自由读第一节后,先结合图片说一说,问:奶奶的白发白得怎么样?通过直观图片,能得知奶奶的头发很白很白,接着让学生从第一小节中找到一个词语就表示这个意思,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出“雪白雪白”,读好词语就不在话下了,继而让学生看看自己的头发是什么颜色的?读好“黑黑”一词,接着比较:为什么是雪白的,我的头发是黑黑的,你觉得怎么样?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好奇”一词,激活学生情感体验,实现情感迁移,帮助孩子用已知来认识未知,在体验的基础上读出孩子好奇的语气,还可以演一演,将读、演融为一体。最后问“你知道奶奶雪白的头发的头发是哪儿来的?”这一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2、联系生活解读文本。
出示奶奶的话“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这一句是本课理解的一个难点,我设下疑问,“奶奶怎么会说她的这一头白发一半是爸爸给的,一半是他给的呢?”以此唤起学生深入思考,引起共鸣和关注。引导学生看看图,充分利用插图,文中的插图是老奶奶在陪孙子读书,旁边还放着剪刀和布料,说说平时奶奶都是怎样关心自己,为自己操心的。以此来理解是奶奶为了自己操了不少心,头发都白了。理解了后半句话后,再来说说奶奶还要为爸爸操哪些心,在回忆生活小事中明白奶奶为两代人操心,自己的头发却一天天变白了。就词解词,就句解句,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在例举谈论中思考、感悟。紧接着抓住“奶奶笑着说”体会奶奶虽然为了我们操碎了心,可是她一点儿也没有抱怨,读出奶奶慈祥的样子。这样既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又关注了学生的道德发展。
3、引导想象,体会情感。
想象可以激活孩子的思维,可以丰富孩子内心的情感,可以此帮助孩子动情地朗读。我引导学生想象:听了奶奶的话,我知道奶奶为我们全家操了多少心啊,奶奶也在一天一天的老去。此时,你的心情怎样?理解“我低下头,没有吭声”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再次想象:他看着自己乌黑漂亮的头发时,他会想些什么呢?从另一个方面让学生理解小孙子也非常关爱自己的奶奶,学生就能读出孩子美好的愿望“希望奶奶重新拥有一头黑发”。此时,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能体会到奶奶对他的疼爱,从而把这种回报奶奶的情感融入课文的朗读之中,读好“奶奶,要是我不再让你操心,这白发还会变黑吗?”我第三次引导学生想象:你能让奶奶的头发变黑吗?那只能让奶奶少操心一些。你准备怎么让奶奶少操心呢?再次从课堂走向生活,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四个一”活动,把学生的这份感恩之心延伸到其他长辈的身上,也应该让父母、老师少操心。
4、读演结合,内化语言。
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轻松完成在课堂上背诵重点段落的任务。小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的初步阶段,光积累不行,还要学转化、学表达。为此,我运用多种途径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读演结合,多感官参与,帮助学生感受、积累语言,创设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表现语言,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完成背诵积累的任务。
(三)走出文本,升华情感。
新课标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因此,让学生在不断朗读和演读中体会课文意境的基础上,我还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想想在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准备回家为奶奶做些什么,并到讲台前表演给大家看看,我自己也参加表演,做一回“奶奶”,当学生说出一句句真挚的童语,流露出对奶奶的关爱之情,而作为“奶奶”的我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这样一个情境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孝顺老人是我们做子孙应该做的,从而将陶冶人情和社会交往的工具性完美的结合。我想这样一个环节远比向学生讲述一百遍、一千遍“要孝顺老人”效果要来得更好。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五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菁菁校园”,本单元主要以校园歌曲为主爱国是具体的,本单元启发孩子们从身边和他们熟悉的生活中,体验生长在伟大的祖国的怀抱里多么美好,多么令人自豪。“多么好”的底蕴,就是为祖国母亲喝彩,感受祖国到处都洋溢着希望的阳光和青春的力量。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围绕“体验我们生活的快乐”这个主题展开。本课选取了以学唱《校园的早晨》为教学内容。
2、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的音乐作品是清新活泼的校园歌曲《校园的早晨》,该歌曲有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和音乐人高枫共同创作,80年代曾经在我国校园内分靡一时,现在仍在传唱,最初是男女二重唱,后有多种版本出现。歌曲的旋律清新活泼、优美动听。
1、能力目标: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
2、认知目标:知道“从头反复记号”和“省略跨越记号”“结束记号”在歌曲中的用法以及正确的演唱顺序。
3、情感目标:了解校园台湾校园歌曲,感受清新、质朴的风格,领略校园歌曲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重点:准确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通过欣赏《童年》《同桌的你》等歌曲,充分感受校园歌曲特有的艺术魅力。
难点:歌曲中前八分休止和切分节奏的正确演唱以及各乐句间的紧密衔接。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美感。主要通过欣赏体验法,听唱法等来学唱歌曲《校园的早晨》,充分感受校园歌曲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本课的教学评价我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随时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开展自评互评和老师的随堂评价,以提高学生的乐感和审美能力。我评价他们的重点是能否积极自信的参与音乐表现、能否与其他的同学协作配合.以上是本课的总阐述,不到之处请多多指正。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六
教材说明《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教学的目的,一是让同学了解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二是让同学在美的享受中,发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难点: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学习目标据此,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和目标定位在:
1、利用网络互动优势,引导同学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因材施教,建构新的知识点。
2、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了解海底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3、利用网络开放优势,想象文章描绘的情景,熟读成诵,分层发散,实现同学个性化发展,引导同学自主探究,使其学会高效率的合作学习。
优秀教案根据目标定位,我把分为短期、长期两个层面。
短期:在网络教室集中教学,时间为两课时。首先,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围绕“你认为海底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让同学自主提出问题:例如:我认为海底世界是个奇妙的世界(或美丽的世界,物产丰富的世界,神秘的世界……),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叙述顺序。然后,借助网络资源引导他们合作学习,理解重难点,在文中或利用网络找出你想象的海底情景,想象文章描绘的“神奇”情景,并做到熟读成诵。最后,通过分层扩展,启发形成新一轮探究兴趣。
长期:为利用主题网页分散教学,活动时间设计为一个月。同学围绕“潜水剧乐部”、“海洋生物研究所”“小小潜水员”等主题活动,师生一起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以短期教学促发长期探究,以长期探究引向生活积累,让语文学习真正做到为生活服务。
整合的课堂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之清冽源自活水,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一源源不时的活水,才使同学发生孜孜不倦的探究欲望。对《海底世界》一课,我就是这样利用资源导新的。
活水要留入渠中,还少不得教师有价值的引导。
这正是同学个性化发展的壮阔景象。
在《海底世界》的重难点教学中,我借助网络的互动优势,实现同学个性化的学习,为其构件了自主探究的平台。
正所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我用李白的千古绝句作比,是想说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妙,当然,合作的学习少了太白先生的孤寂,多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快慰。
我为同学展开多维度评价和发散性的扩展,让小朋友的心中对语文的热爱、对知识的探究始终“总是春”般的感觉。
整合是大势所驱,作为网络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多考虑些什么?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七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一)翻译理解部分。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二)分析人物部分。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三)刻画方法部分。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四)课堂延伸部分。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作业布置:
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板书设计。
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八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初步学会诗歌内容,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朗诵诗歌,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2)丰富幼儿的知识,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3)乐于参与游戏,并感受到游戏的快乐。
其中重点是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朗诵诗歌,难点是引导幼儿进行仿编诗歌。
为了更好地完成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了解有关动物冬眠的知识;识别各种动物的脚印。
(2)制作电脑课件,将诗歌内容展现出动画效果。
(3)小动物和小动物的脚印的图片各半。
针对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兴趣,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和游戏法。
通过生动活泼的动画帮助幼儿理解诗歌。
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有目的、仔细地观察,并积极思维。
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各种动物的脚印,激发创编欲望。
活动中我充分利用“电教”这一现代化手段,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谈话法和游戏练习法等学习方法。
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看电脑课件直接获得生动的印象。
讨论法是幼儿最喜欢的方法,幼儿可以在讨论、谈话中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大班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环节:
1、音画结合,引出诗歌。
活动一开始,我就打开电脑画面,战线出这样一幅美丽的情景:天空中飘着朵朵雪花,优美的《雪绒花》音乐慢慢响起。这时,我对小朋友说:“你们看,天空里下起了什么?”这样视听结合,一下子就能调动起幼儿的兴致。
2、动画演示,理解诗歌。
首先我请小朋友观看雪地上出现的的各种脚印,并以神秘的语气问幼儿:“这些都是谁留下的脚印呢?”让幼儿自由猜测,然后再播放小动物走过雪地的动画,以此来验证幼儿的猜测。接着我又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自由地说一说:“这些小动物的脚印象什么?”幼儿在与同伴的讨论中能够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能够吸收到别人的知识,从而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小朋友讨论完以后,我又让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见解在集体中发表,并且加以肯定和鼓励,培养了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为了将小朋友引入诗歌的主题中来,我直接说:“小朋友看,西欧啊动物在雪中留下的脚印就象一幅美丽的画一样,它们都是雪地里的小画家。我们平时画画都要用颜料和笔,可是小动物们画画是不用颜料不用笔的。你们说,它们的画是怎样画出来的呢?”这样通过简单的几句话,就让幼儿理解了诗歌中的“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一句。在帮助幼儿理解诗歌最后一句的时候,我还是利用电脑画面中“小猫奇怪地问:‘小青蛙怎么没来?’”这样一个动画来完成的。小朋友已经有了一些有关动物冬眠的知识,所以能很快地回答出来。
3、多种方法,学习诗歌。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这样几步进行:(1)整体欣赏。我让幼儿一边看动画一边完整地欣赏诗歌。(2)分句教学。就是老师念一句,小朋友跟着念一句。老师念的时候要有感情,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这样利用自己的情感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比如诗歌中的前两句,我会这样念:“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再如后两句“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很快就能将老师的语气、神态模仿的惟妙惟肖。(3)表演诗歌。在小朋友基本掌握诗歌的时候,我启发幼儿为诗歌加上合适的动作,可以分组表演,也可以分男女表演。这样既帮助他们记忆,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至此,活动的重点就解决了。
4、发挥想象,创编诗歌。
这里有两个过程:(1)幼儿讨论,演示动画。“还有那些小动物会象小鸡它们一样可以在雪地里画画呢?它们会画些什么呢?”让幼儿分组展开讨论,然后请小朋友将讨论的结果在集体面前讲述出来。没说出一个动物以后,我就利用课件演示出这个小动物在雪地里行走的画面。第二个过程就是观看画面,创编诗歌。这里我是这样引导的:“小朋友相处的动物可真多,你们看,它们在雪地里画的画也很美,我们能不能把它们也编进诗歌里呢?谁愿意来试一试?”有了上一个步骤做铺垫,热切幼儿对诗歌的语言形式已经掌握,所以基本上都能很快地开动脑筋,发挥想象,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编出新的诗歌来。他们可能会说“小熊画面包,大象画小船......”这里可以让个别幼儿示范仿编以后,再让小朋友们互相编,让每个幼儿都表现的自我的机会。这样,活动的难点也就解决了。
5、游戏《帮小画家找画》。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通过游戏,进一步感知动物的脚印,同时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我染个一半幼儿手拿画有各种小动物脚印的图片,另一半幼儿手拿画有相应的小动物的图片,然后让小朋友一一对应帮手里的“小画家”找画,看谁先找到。
最后,我对小朋友说:“小动物们一直站在雪地里太冷了,他们要回家了。我们和这些‘雪地里的小画家’说再见吧!”同时,画面上也出现小动物边挥手边踏步走的情景,以此来结束活动。
我们都知道,语言活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本次活动中,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孩子,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让他们在“回答提问、自由讨论、朗诵诗歌、表演诗歌”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创编,从而达到本次活动的目标。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家人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小语大纲五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五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李大钊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本组训练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幻灯片出示)再运用“自读——讨论”法理解这些问题。这样既使学生从感知上了解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透彻。为此,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以体会他对革命的追求。通过划出“我”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李大钊的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从而学习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在理解“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习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个难点时,我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而后采用“列举法”列举《小草》等几篇课文中的前后照应关系,理解前后照应。通过学生举一反三的训练,弄清这种写法的好处,以便在以后作文中应用。
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产生语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朗读课文。以指导学生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最后用朗读带并配乐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情境,最后再一次体会课文情感,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师生特点。采用多种教法,朗读形式,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表演概括能力。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5册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而宁静的小村庄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它告诉了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整组课文都是围绕着“保护环境”为主题,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优美真实的课件演示,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把它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它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们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这堂课中,我们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在这里,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老师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首先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从声音、画面方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张开的状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他们理解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并且采用新颖而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情感画卷。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很多的想法,再运用模拟调查的方式,首先激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学生通过刚才的课件观看,听老师逐步深入的引导,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学生心里那么多的“问号”就会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一步一步的清晰、明显。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训练目标,让学生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首先是讨论前——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学生经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想,有针对性去讨论,对问题产生了独特的想法,才能充分、深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弄明白“所有靠斧头得到一切”不仅仅指前面提到的用斧头得到的房子、家具还有靠斧头得到的所有不错的生活。讨论中——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见解,有的仅仅是幼稚的疑问。这些想法,都使学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此时,正是讨论的最佳时机。讨论时,引导学生有序地发言,特别注意让只习惯于说的学生有“听”的耐心,使羞于发言的学生有“讲”的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露,使课堂讨论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讨论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对于这些意见的“联结点”,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由此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孩子们对大自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近,而且还有着意想不到的创造潜能。学完全文后,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进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十一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几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一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说课:说课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教学预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要激发、寻求、提升阅读者的主体感受和认知深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篇新闻特写,在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了罪恶与善良的对立。学习本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了解奥斯维辛的历史。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以及抓住并理解表达作者主观评价的语句。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印象性新闻报道。“印象性报道”是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所获得印象写成的报道。把对事实和新闻人物的客观报道与描述同作者的主观印象结合起来写,是印象性报道的主要特色。它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讨论法、提问法、电化教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选择运用多媒体声像,板书,旨在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本课我引导学生主要采用预习法,分小组讨论法,意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这么一个地方,它被人称为“杀人工厂”、“人间地狱”。在这里,黑暗充斥着每一个角落,死神日夜出没,它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放幻灯片,图片,文字解说奥斯维辛集中营。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奥斯威辛的了解呈现两级情况,一种是一无所知,一种是有所了解,但是以不了解的为多。因此,在教学的开始——导入部分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图片直观,很有震撼性,触动心灵,易感染学生)让学生对奥斯维辛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拉近学生与奥斯维辛之间的距离。
作者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又写了呢?
带着问题读课文(答案用文章中的语句或依据文章中的语句来回答)。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根据课文题目可预设问题很多,但选择“作者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又写了呢?”即作者的创作动机,只是作为讲授本篇课文的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直击新闻主体部分。以主体为中心,辐射其他新闻元素。
作者不安的心情的来源,是什么触动了他?即参观者在奥斯维辛的见闻,感受。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成堆的头发婴儿的鞋子囚犯的照片。
“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文中7-15自然段,实际上是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时,在动作行为,神情语言上都有所变化。而作者正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利用这点,从细节上把握情感,“还原”残酷、恐怖的历史真相。
小结:
“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追逐游戏”
这样,过去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形成鲜明对比,两者宛如两重天,一个是地狱,一个是天堂,当身处奥斯维辛历史遗迹中,留给参观者的是历史的厚重带来的静穆,压抑,但走出来,面对明媚的阳光,孩子的笑脸,他们释然。——记住历史,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
问题:在这些描写参观者的感受的句子中,有没有你不明白的语句?(学生自由提问,由另一学生作答,老师引导,作有效补充,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3)、“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为什么?
问题:文中出现了几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类似的话,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是真的没新闻了吗?(分组讨论)。
这篇新闻很特别,与一般的新闻不一样,属于印象性报道。字里行间蕴藏着情感,因此要注重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其中的蕴味。而且高一的学生求知欲和表现欲很强,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比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别了,“不列颠亚”》的新闻异同,思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特色。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杀人工厂旅游中心。
毒气室震惊。
焚尸炉愤恨记住历史。
展览感受珍惜和平生活。
女牢房可怕。
纪念墙窒息。
绞刑室。
问题的设计基本是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抓住学生对文本中不理解的地方,引导学生深层把握作者情感。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十二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过程。
(一)翻译理解部分。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二)分析人物部分。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三)刻画方法部分。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四)课堂延伸部分。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作业布置:
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板书设计。
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十三
大纲要求,高中语文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上,进入文学鉴赏的层次。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节选于其中的《鸿门宴》,可谓“史圣”司马迁的典范文笔。本文是史传文学中的精彩篇章,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谲云诡,读来扣人心弦。它一直被中学选为文言文教材,是以鸿门宴为特定舞台,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戏剧”,其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尤其主要形象项羽,以其独特的风采成为千百读者们欣赏与品评的话题。
2、说学生情况。
高一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具有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但还不具备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3、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情节概述法。
2、讨论质疑法。
3、人物品评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学习司马迁身遭侮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2、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教训。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
(学生在第一单元刚刚学过小说的顺序,这重点的设置就是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是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故事总是引人入胜的。)。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文言文的学习古文知识一直是重点,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内容及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必须加强积累和掌握文言词句)。
3、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故事的灵魂,就要培养学生客观的多元化的评价,人物可以开放性地让学生自由点评,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能自圆其说既可)。
难点:
1、从鸿门宴会坐次安排看风云突起。
(鸿门宴如同一个舞台,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最能体现其人物性格的优在其中的斗争,但学生并不掌握古时的礼仪,要教师简介才能使他们明白。这也是理解项羽这个人物的一个方面。)。
2、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别就体现在词语的区别上,所以能有效的区别词性和词义就尤为重要,而且其数量大,范围广,学生难以掌握。所以将其设为难点。)。
1、说教法。
针对学生学习古文能力尚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本文的教学方法,即“以情节带语言”,就是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也就是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营造作品的现场感,本课主要的教学手段。这就需要情节概述法。
除依据文本强化情节的感知外,我还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人物挂图、诗词卡片及书中插图,努力创设鸿门宴上剑拔弩张的氛围。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转变。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质疑,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这就是讨论质疑法。
2、说学法。
(1)根据高一第二学期学生的古文素养情况,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2)本课主人公项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也是历来有争议的人物,为激活学生的思维,本课将采用讨论式学习法,让学生立足文本,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主人公给予政治、历史、文学及心理学等等多元的评价。
3、教具。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一是诗歌导入,创设情境。投影显示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
目的是:以诗激趣,用二人成败不同,功业相反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让作品中的项、刘出场,教者在说明时,倾向于对项的评说,让学生带着遗憾的心理,进入课文,解读项王。
二是简介作者,了解背景。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作品,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者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在张挂陈涉起义和楚汉相争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
目的:创设课文学生情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三是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在感知全文框架前,先检查学生对本文的注音和重要实词的解释,以及通假字的掌握。请学生复述情节,并用四字格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要以主谓短语出现,且主语系文中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
目的是:学生有兴趣自然就会找寻他还不懂的内容,来进一步丰富他心中的人物形象。
四是发散思维,分析人物。分析人物时的内部层次首先从课文插图,讨论人物心理和性格。其次从人物对项与刘的称呼,品析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进一步分析项王的地位和他的心理和性格。再者由项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引出发散思维。比如可能的几种观点:情意绵绵的伟丈夫、气盖一世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豁达的男子汉等。
五是分析技巧,理解借鉴。分析人物描写方法,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语言行动描写人物和对比烘托描写人物的方法。
目的: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为以后自己作文提供了借鉴。
六是虚拟历史,训练想象。用一个“假如项王一怒杀了刘邦”的设想,让学生尽情想象和推断。
这一环节的设置,即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又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是自主总结,强化古文知识。
1、词类活用(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名、使动等)。
2、句式(省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被动、固定等)。
3、古今异义(婚姻、非常、今人、细说等)。
4、为的用法。
5、成语识记(人为……、大行……、秋毫……、劳苦……)。
6、一词多义(因、如、举、意、谢等)。
目的是:学习这篇既要把握文学性,又要强调知识性,为以后的古文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十四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
教学。
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
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过程。
(一)翻译理解部分。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
总结。
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二)分析人物部分。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三)刻画方法部分。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四)课堂延伸部分。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作业布置:
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板书设计。
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十五
1、理解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
2、了解课文安排情节曲折,完整的特点。
3、学习课文语言的生动性,掌握古汉语常识及字义。
1、课文的结构与情节。
2、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字、词、句常识。
1、人物的形象。
四课时
一、导入
用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诗中对项羽“人杰”“鬼雄”的评价,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鸿门宴》,展开与项羽、司马迁的心灵对话。
二、历史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本内容。(8分钟)
1.学生再次速读课文,自主概括故事情节。(3分钟)
2.分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概括故事情节。(3分钟)
3.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归纳并板书故事情节。(2分钟)
四、理清故事情节
1、本文中心:鸿门宴
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2、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 范增献计 项伯夜访 张良献计 刘项约婚 项伯游说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杀无伤
五、研讨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是情节的高潮。
此部分情节有“三起”“三落”,请在文中找出。
2、小结 曹无伤告密
开端
范增献计
项伯夜访
发展
刘项约婚
刘邦谢罪
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高潮
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
刘邦逃席
结局
张良留谢
六、探究人物性格
1、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性格特点:
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2、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3、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的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英雄末路。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独特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抗鼎拔山还是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辉煌与悲壮。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十六
《鸿门宴》长期以来都是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这篇课文研究重点多集中在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性格分析上。然而人物性格的分析既不能超越课文,放到整个《项羽本纪》中去分析,也不能简单的贴标签。既是《鸿门宴》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们就要从这一部分文字中去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人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待周围的人的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项羽、刘邦二人对待对手、部下、内奸、内应的态度去分析,同时要提醒同学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要注意从散落的细节中去进一步挖掘人物的性格。
二、学生情况。
高一(8)班是我校的平行班,学生的基础在同龄人中属于中等水平。通过入校以来近一个月的引导,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自主预习的习惯,借助资料和课下注释,学生大多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三、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3、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
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2、梳理故事情节,穿插字词、句式教学。
3、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4、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生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生1: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史记》的不朽!
师:很好!我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你对司马迁的由衷的敬仰之情,只有发自内心的认识才是最有价值的认识。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把你的认识写在书上,然后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同学思考,在书上写下自己的认识。约一分钟后,自由结合分组,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认识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司马迁用如椽的史笔纪录下我中华民族三千年间的风云变化,沧桑巨变。伟哉!一个大写的人;奇哉!一部不朽的史册。
生3:一个卑微的史官,一个残废的男人,然而,他却有着宏大的理想,有着惊人的毅力,有着非凡的勇气,他用自己的生命去审视历史,鞭挞残暴与黑暗,歌颂正义与美好,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他是一个高贵的灵魂,他就是司马迁。
生4:解剖三千年历史,刀刀见血,字字含泪,小人虽胜永耻,英雄虽败犹荣;昂起高贵的头颅,宁折不弯,傲然卓立,汉武化为尘埃,子长名垂史册!
……。
师:同学们的发言激情洋溢,老师能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的民族而不崇敬英雄的民族更是可悲的民族。”沈从文先生也曾说过:“我们要崇拜英雄,不然就是个卑鄙小人。有对这种崇拜加以嘲笑的,也是卑鄙之徒。”对英雄的热爱,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老师很高兴能从大家的身上看到这种美德!
下面,我们来看课题,《鸿门宴》,宴就是请客吃饭,谁埋单?
生:项羽。
师:项羽请谁?
生:沛公刘邦。
师:项羽为何要请刘邦吃饭?
生:想在酒宴上杀了刘邦。
师:真是这样吗?
生:……。
生5:酒宴上项羽并没有想杀刘邦的意思。
师:项羽不想杀刘邦吗?
生5:想过。
师:什么时候?
生5:曹无伤来告密后。
师:如何告密的?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师:“王”应该怎么读?什么意思?
生5:读第四声,称王的意思。
师:项羽听了有何反应?
生5:项羽“大怒”,要带兵教训刘邦。
师:项羽为何“大怒”?
生5:刘邦不但在关中称王,并且把珍宝都占为己有。
生5:项羽认为他才有资格成王。
师:为什么?
生5:是他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师:胜利果实被别人抢了,项羽自然要生气。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6:项羽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刘邦抢了他的风头,他觉得没有面子,所以他很恼怒。
生7:项羽是将门之后,而刘邦只是小小亭长,因此他瞧不起刘邦,他认为刘邦根本没有资格和他争抢王位。
师:几位同学的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来听听专家对项羽“大怒”的理解,刘邦和项羽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看见秦始皇巡游会稽,也曾颇为自负地说过:“彼可取而代也!”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
项羽要带兵消灭刘邦,他手下的将士支持吗?
生8:支持他,范增指出刘邦“其志不在小”,劝项羽“急击勿失!”
师:“其志不在小”指什么?
生8:“贪于财物,好美姬”。
师:也就是喜欢金银珠宝,喜欢漂亮美眉。(生笑)刘邦不喜欢这些,他喜欢什么?
生8:他志在天下。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8:范增说刘邦头上的云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是天子的征兆。
师:哦,看相就能看出是真龙天子,你相信范增的话吗?
生8:只是一个借口。
师:“急击勿失”是什么意思?
生8:赶紧攻打刘邦,不要错过了大好时机。
师:大好时机指什么?
生8: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师:实力如此悬殊,看来刘邦难逃此劫。项羽的部下都支持消灭刘邦吗?
生9:项伯不支持。
师:何以见得?
生9:他去刘邦军中通风报信。
师:是因为他对项羽消灭刘邦的决定不满吗?
生9: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
生9:他想通知张良跟他一起离开。
师:课文中哪句话讲到了这个意思?
生9:“欲呼张良与具去”。
师:“去”和今天的意思一样吗?
生9:不一样,这里是“离开”。
师:项伯为什么要通知张良呢?
生9:张良曾救过他。
师:课文中哪句话提到了?
生9:“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师:“活”是什么意思?能解释一下它的用法吗?
生9:救活,使……活命,使动用法。
生9:变了。
师:怎么变得?你读一下项伯的话。
生9:
师:“因”是什么意思?
生9:趁着。
师:趁着什么?做什么?
生9:趁着刘邦来谢罪,好好招待他。
师:凭什么?欠他的,还是少他的?(生笑)。
生9:刘邦立了大功,进攻他是不仁义的。
师:不能诛杀有功之臣,为什么去刘邦军中之前项伯不这么说呢?
生9:因为他得了刘邦的好处。
师:什么好处?
生9:刘邦给他举杯祝寿,并结为儿女亲家。
师:是刘邦的傻儿子娶了项伯的俊闺女吗?(生笑)。
生9:应该是项伯的傻儿子娶了刘邦的俊闺女。
师:项伯得到了人家的好处,自然要为人家说话。项羽接纳了项伯的建议吗?
生:接纳了。
师:真奇怪,项羽正在火头上,一心要灭了刘邦。项伯的话如何就能使项羽改变了主意呢?
生10:因为项伯讲的有道理。
师:有道理就一定能使一个正在怒头上的人改变主意吗?
同学们再来看项伯的话,“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你和某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竞赛,你们得了冠军,可是一向要强的你没有考过那位同学。这时,有人来劝你说,你的智商本来就不如别人,要不是他考了第一,你怎么能戴上冠军的奖牌呢?他应该多谢谢人家呢!
这样的劝说你会接受吗?
生11:在这句话前面,项伯还有话。
师:在哪?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11:“于是项伯。
师:“具”什么意思?
生11:同“俱”,详细,详尽。
师:详细地说,为何省略了?
生11:前面说过了,没必要重复。
师:在哪里?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师:“秋毫”和“近”是什么意思?
生11:“秋毫”就是秋天里鸟兽刚刚长出的细毛,这里比喻细小的东西。“近”是接触、沾染的意思。
师:刘邦既然不敢占有任何财物,在等待项羽的到来,为什么还要派兵将把守关口呢?
生11:为了防止强盗的出没。
师:这里的“非常”和今天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这里的非常是指意外的变故。
师:“所以”什么意思?
生11:……的原因。
师:“倍德”什么意思?
生11:忘恩负义。“倍”同背,背叛。
师:刘邦说的是真心话吗?
生11:不是,是因为打不过项羽,不得已说的软话。
师:刘邦这番话说给谁听的?
生11:说给项羽听的。
师:有根据吗?
生1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刘邦请项伯把这番话详详细细的带给项羽听。
师:我们再来思考刚才的问题,项羽听了项伯的话,为什么会改变主意呢?
生12:刘邦的这番软话满足了项羽的自高自大的虚荣心,就像刚才老师所举的那个例子,如果有同学说:“某某同学说了,他这次考得好只是一个意外,他最清楚自己的成绩远不如你。”你还会生气吗?再者,项羽这次兴兵伐罪,本来就出师无名,现在正好找一个台阶下。
师:项羽本来要杀刘邦,秣兵厉马,杀气腾腾,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可是听了刘邦托项伯传来的软话,听了项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批评,竟然改变了主意,答应“善遇”刘邦,紧张的临战气氛便开始缓和。“鸿门宴”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刘邦是一个人来赴宴的吗?
生:不是。
师:带了多少人?
生:百余骑。
师:“骑”什么意思?
生13:一人一马为一“骑”。
师:为什么带百余名骑兵?
生13:如果遇到危险,可以保护刘邦突围。
师:谈得拢,就吃;谈不拢,就跑。(生笑)一起读课文“至鸿门……”
生: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师:“谢”什么意思?
生14:道歉。
师:为何要道歉?
生14:“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师:解释一下?
生14:自己没有料到能先入关破秦,抢了项将军的风头。
师:“郤”什么意思?
生15:同“隙”,隔阂,嫌怨。
师:刘邦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是什么意思?
生15:我们本来是亲密的战友,现在您生我的气,都是小人在挑拨我们的关系。
师:“小人”是谁?
生15:曹无伤。
师:曹无伤向项羽告密,事前告诉过刘邦吗?
生15:怎么可能呢?
师:刘邦怎么知道的?
生15:项伯告的密。
师:项羽怀疑过吗?
生15:没有。
师:项羽怎么说?
生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师:这不是把曹无伤给出卖了吗?
生15:是。
师:项羽为什么这样做?
生15:他缺乏斗争的谋略。
师:真的是个原因吗?项羽真的想不到要保护内应吗?
生15:(思考)……。
师:谁来帮他回答?
生16:项羽瞧不起曹无伤这样的小人。
师:老师同意你的观点,曹无伤并不是项羽派去刘邦军中卧底的奸细,而是看见项羽大军压境,刘邦危在旦夕,为了保住自家性命,不惜出卖主子,邀功请赏的小人,项羽自然瞧不起他。
生17:有矛盾,项羽虽然被刘邦的软话、恭维话给迷惑了,大将军范增却很清醒,他一心要杀了刘邦。
师: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生1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师:“目”什么意思?
生17:本义是眼睛,这里用作动词,以目示意。
师:也就是使眼色,范增又是使眼色,又是举起玉玦,他要告诉项羽什么?
生17:这是他们事前约好的,是在请求项羽下令杀了刘邦。
师:项羽答应了吗?
生17:没有。
师:课文怎么说?
生17:项王默然不应。
师:是项羽和老师一样是近视眼,没看见吗?(生笑)。
生17:不是。
师:你怎么知道不是近视眼?
生17:“应”是反应的意思,如果没看到,就谈不上反应了。
师:项羽为什么没有反应?是当初就不想杀刘邦吗?
生17:不是,当初他想要杀刘邦,现在不想杀了。
师:为什么改变主意了?
生17:人家刘邦都主动道歉了,抬手不打笑脸人,再说是在自己的大营里,杀了刘邦会让天下人瞧不起。
师:分析的有道理。项羽现在不想杀刘邦了,范增也改变主意了吗?
生17:没有,他还要杀刘邦。
师:他怎么做的?
生17:他让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
师:有一个成语,说的就是这件事。
生17: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师:项庄刺杀成功了吗?
生17:没有?
师:怎么回事?
生17: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师:“翼”什么意思?
生17:本义是鸟的翅膀,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蔽”,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师:“蔽”什么意思?
生17:保护。
师: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
生17:他得了人家的好处。
生17:“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师:讲得很准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7:课前我查过资料。
生17:项羽君臣很傲慢。
生17:想羞辱刘邦君臣,激怒他们,好找借口杀了刘邦。
师:刘邦对位次提出抗议了吗?
生17:没有吧?书上没有写。
师:结合前面的文字,推测一下。提示一下,刘邦当时是南路军统帅,项羽是北路军统帅。
生17:刘邦作为地位相同的一军统帅,能委曲求全到项羽军中登门谢罪,自然不会在意这细小的礼节。即使心里在意,他也不会提出来,自找麻烦。
师:鸿门宴上杀机重重,杀气腾腾,刘邦君臣就甘心坐以待毙吗?
生18:张良让樊哙进帐救刘邦。
师:项羽的士兵让他进去吗?
生18:当然不让。
师:课文怎么说?
生18: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师:“内”什么意思?
生18:同“纳”,接纳,让他进来。
师:樊哙进去了吗?
生18:进去了。
师:怎么进去的。
生18: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师:用一个字概括一下樊哙是如何进帐的?
生18:闯。
师:“闯”可以看出什么?
生18:樊哙救主心切。
师:还能看出什么?
生18:他很神勇。
师:樊哙进帐后的神态是怎样的?读一下。
生18: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师:这句神态描写可以看出樊哙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18:很是愤怒?
师:他为什么愤怒?
生18:刘邦“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项羽“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师:刘邦“劳苦功高”指什么?
生18: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师:这句话本来是谁说的。
生18:刘邦。
师:项羽听过吗?
生18:项伯曾转述过。
师:樊哙为什么还要说?真的是在指责、抱怨项羽吗?
师:项羽有辩解吗?
生18:没有。
师:课文怎么说?
生18: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师:项羽为何不辩解?
生18:一方面樊哙的话又一次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他要杀刘邦的理由的确拿不到桌面上来。
师:樊哙闯帐是无礼之举,项羽为何借此假装大怒,杀了刘邦君臣呢?
生18:他在刘邦进营道歉的时候就放弃了杀刘邦的念头,项羽是英雄,即使要杀刘邦,也是在战场上,他不屑于这种下三流的手段。
师:项羽不杀刘邦,换句话说,刘邦基本上是安全的。刘邦也这样认为吗?
生19:刘邦不这样认为,他希望早一些离开这危险的地方。
师:刘邦是怎么做的?
生19:他借口上厕所,跑了出来。
师:刘邦担心项羽怪罪吗?
生19:担心。
师:课文上怎么说的,你读一下。
生19: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师:“为之奈何”什么意思?
生19:这可怎么办呢?
师:樊哙和张良怎么说?读一下。
生19: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师:解释一下。
生19:樊哙说:“做大事情就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也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就像刀和砧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鱼肉,何必告辞呢?”
师:张良怎么说?
生19: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师:这是什么句式?
生19:宾语前置。
师:解释一下。
生19: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些什么(礼物)?”
师:刘邦带了吗?
生19:带了。
师:带了为什么没有送呢?
生19:没有机会送,范增一直在置刘邦于死地,气氛很紧张,不适合送礼物。
师:现在为何要送呢?
生19:他不辞而别,是失礼的行为,刘邦希望通过进献礼物来讨好项羽,让他别生气。
师:既要不辞而别,又要进献礼物,这两件事有矛盾呀?刘邦怎么解决的?
生19:他让张良帮他敬献礼物,自己带樊哙等四人先走。
师:是走吗?课文怎么说?
生19: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师:“脱身独骑”的“骑”什么意思?
生19:骑马跑。
师:“持剑盾步走”的“走”和今天的意思一样吗?
生19:不一样,古时候的“走”是跑的意思。
师:刘邦为什么要一个人骑马跑,而不让樊哙他们也都骑马跑呢?那样不是更快一些吗?
生19:他怕动静太大,被项羽的人的察觉。
师:因此他是沿着来时的大路回去,还是……。
生19:走小道。
师:课文上哪个词是这个意思?
生19:间行。
师:刘邦成功的脱离的险境,当项羽知道刘邦不辞而别时,他生气了吗?
生20: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0:项羽接受了礼物。
师:项羽为何会不生气呢?
生20:一是因为项羽不想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二是因为张良说刘邦是喝多了,不能来告辞,没必要跟一个醉酒的人计较礼数。
师:范增有何反应?读一下。
生20: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师:范增为何把礼物放到地上,看也不看,就一剑击碎了?
生20:他的计划失败了,这礼物在他看来是对自己的嘲讽。
师:范增还说脏话了?
生20:竖子不足与谋。
师:“竖子”是什么意思?
生20:小子。
师:这不是骂人的话呀?在前面加上修饰语。
生20:糊涂的臭小子。
师:为何要骂项羽糊涂?
生20:宴会前范增曾劝项羽杀了刘邦,宴会上范增也曾作了周密的部署,却由于项羽没有下命令而最终错过了良机。
师:错过良机,结果会怎么样?
生20:吾属今为之虏矣!
师:解释一下。
生20:从今天起,我们这些人都要成为刘邦的俘虏了。
生22:我也认为不应该放走刘邦,这不等于放虎归山吗?
生23:对待敌人不能有妇人之仁,当断不断,必留后患。
生24:刘邦的命运本来掌握在项羽手中,现在让他溜了,就如同鱼儿进了大海,再要抓他就没那么容易了。
生25:项羽如果杀了刘邦,刘邦的军队就会群龙无首,不战自溃,历史就得重写了,可惜项羽错过了良机。
师:我提醒一下,我们探讨的中心是项羽放走了刘邦和失去的天下的关系。二者有必然关系吗?你再思考一下。
生26:项羽放走刘邦,两人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发生变化,在很长一段时期,他的军事力量都强于刘邦,不能说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而失去的天下。
师:有人说鸿门宴预兆着刘项两方未来的成败,你同意这观点吗?
生26:同意。
师:为什么?
生26:性格决定命运。
生26:项羽对待刘邦很傲慢,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轻易就把他给放了,由此可以看出他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刘邦对项羽不惜降低身份,百般逢迎,以掩盖自己的政治野心,由此可以看出他深谋远虑,忍辱负重。
师:项羽和刘邦对自己部下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生26:项羽不采纳范增的计谋,放虎归山,养虎为患,由此可以看出他刚愎自用,意气用事;刘邦采纳张良和樊哙的建议,成功的躲过了一劫,由此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他能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师: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奸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生26:项羽对相伯的内奸行为视而不见,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无法,任人唯亲;刘邦从鸿门宴回去后,就立即诛杀了曹无伤,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严谨,有奸必除。
师: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应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生26:项羽瞧不起曹无伤这样的小人,他把实情告诉了刘邦,由此可以看出他胸无城府;刘邦百般拉拢相伯,又是祝寿,又是结为亲家,由此可以看出他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
师:项羽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治军无法、任人唯亲、胸无城府;刘邦深谋远虑、忍辱负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治军严谨、有奸必除、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通过比较鸿门宴上两人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我们不难看出楚汉战争的结局,的确是性格决定命运。
生27:那是因为人们同情失败者,同时嫉妒成功者。
生28: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固然表现出他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做事光明磊落,不屑使用卑鄙手腕,项羽是真豪杰,真英雄!
生29:刘邦为了拉拢相伯,不惜牺牲儿女的幸福,可见他冷酷自私。
生30:当张良建议刘邦找相伯代为传话时,刘邦竟然问他怎么和相伯有关系,可见刘邦小人之心,猜忌多疑。
生31:刘邦本来自己要逃跑,却问手下该怎么办,让樊哙说出那么一番道理来掩饰自己的怯懦,可见他为人狡诈。
生32:刘邦为让张良留下帮他进献礼物,对张良的称呼,也从先前的“君”忽而变为现在的“公”了!可见他的为人虚伪!
师:项羽是失败的英雄,刘邦是成功的小人,这在《项羽本纪》还有多处体现,课后请同学们自读课前我们发的材料,为两人各写一段评语。
最后,让我们一起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人作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下课!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十七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鸿门宴》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十八
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学习《鸿门宴》所在的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过秦论》中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着重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悲剧性格的揭示。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6.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术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十九
各位领导、专家:
你们好!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学习《鸿门宴》所在的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过秦论》中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着重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悲剧性格的揭示。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6、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术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总结:鸿门宴说课稿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祝大家在学习愉快。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二十
《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 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 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 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 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这也是本科教学的难点所在。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新课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记传性文体的典范,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a.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b.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语文课鸿门宴说课稿篇二十一
师:今天我们玩一把穿越,邀请两位大家都熟悉的小学毕业生,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刘邦和项羽。让我先出示他们的毕业诗歌《垓下歌》和《大风歌》。
(学生大声朗读)《垓下歌》是典型的一曲英雄末路,壮士悲叹的.心声。乌骓马暗示着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走投无路的英雄啊,只有对红颜知己流泪:虞姬虞姬我可怎么安排你啊?另一边传来了洋洋自得的吟诵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回故乡。”是刘邦,一个出生低微的小小的亭长。为何一个流淌着高贵血液的贵族会败给无赖成性的小人物。曾经有一次机会放在我的面前。(学生马上接下去,我没有好好珍惜……)这次绝佳的机会就是鸿门宴,两位大哥级的人物在鸿门宴来个亲密接触,感受其中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的气氛。
师:按照好莱坞的标准,《鸿门宴》是一部紧张刺激、场面火暴的动作大片,这里有哪些人物登台亮相,请按阵营分类。(马上有学生分出两大阵营并用了vs表示:刘邦vs项羽,张良vs范增,樊哙vs项庄,无伤vs项伯。)。
师:当这两位大人物还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愤青的时候,他们都遇见了当时的大人物秦始皇出巡的场面,说了很相似但本质上非常不同的话出示两句话(出示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当如此矣)。
师:这两句话你认为分别是谁说的?体现各自怎样的性格?(学生讨论)。
生:彼可取而代之是项羽说的,说明项羽是一个很直接,很霸气的人,天不怕,地不怕,皇帝也不怕。
生:大丈夫当如此矣是刘邦讲的,性格隐藏很深,有自己的远大的理想,有抱负,能干大事。
师:你们更欣赏哪一种性格?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鸿门宴是个小舞台,但由于人物性格的差异,演出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大剧目。谁是演技最高超的演员?谁是演技最不过关的演员?幕后导演又是谁?(当三个问题一抛出,教室中立即弥漫着惊奇兴奋的情绪,作为教师明显感受到参与的热情。)。
师:10分钟后,出示研讨成果,须言之有据,自圆其说。
生:我们认为最会演戏的是刘邦这无赖流氓。(教师预料学生会用这种词汇评介并“恶毒”攻击刘邦。)。
师:那无赖的刘邦是怎样炼成的九五至尊的皇帝?所有的成功人士的成功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
生:刘邦善于用人,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生:他能真正的挖掘手下的潜能,虚心请教。
生:他运气好,心理素质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生:项羽得到刘邦军中的曹无伤的告密,将袭击刘邦。
师:刘项军队实力是无法比较的,再加上有人火上浇油,谁?
生:亚夫范增,
师:注意其中山东这个词。是个……。
生:古今异义词。
生:妇女无所幸中的幸。因为幸是帝王的专用词,意思刘邦自己把自己当作了帝王,当然项羽很不高兴。
师:所以后果很严重,我要把你给灭了,刘邦运气不错,幸亏有……。
生:项伯,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特地来告诉张良,让他逃命。
师:救命之恩课文中怎么说的。
生:项伯杀人,臣活之。
师:活是使动用法。项伯还是很讲义气的。注意刘邦怎样称呼他人,这里大有学问。
生:他称项伯为兄,自作多情敬酒攀亲,结为婚姻,成为亲家,假戏真唱,唱功迷人。(其中有两生居然扮刘项二人心拥抱敬酒故做亲热状,太投入了吧。)。
师:这就是刘邦的水平,化敌为友,不,化敌为亲,高,实在高。这就是水平。
师:注意刘邦有句口头禅?就四个字,这里出现了两次?
生:为之奈何?
生:怎么办?
师:你怎么看为之奈何?
生:很窝囊,无能。
生:胆小软弱。
师:是真正的软弱无能。
生:不,我看是智慧,用众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不是很好吗?领导不是万能的。
师:但没有领导是万万不能的。他怎样称呼张良的?
生:刘邦在危难前,放下主子的架子,称张良这部下为“君”。
生:可以握住张良的手,目光凝视着张良,表现自己的真诚,发自内心,恳请对方帮助。
师:这样的想象是可以的。果然在张良的帮助下,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形势得到了好转。
生:这刘邦在项羽面前装成了弱势群体,两次称自己是“臣”,很低调,显示项羽的神威。生:四次称项为“将军”。
师:打住,项羽在“将军”和“大王”两个称呼中更在乎哪一个?
生:我们认为项羽勇猛、尚武、豪爽,相信武力能解决一切“国际争端”,过分的迷信武力,且自己也能举鼎拔山,参加奥运会准拿金牌。他可能比较喜欢“将军”这个称呼。战神啊!
生:刘邦无非是摸准心事投其所好迎合项羽这种沽名钓誉的心态,好面子的特点。
师:不可沽名学霸王。
生:比如还要借口上厕所(生笑)自己逃命,留下张良入虎口,称张良为“公”。
师:公和君比较有何区别?
生:在危机关头称呼张良“公”,表示一种尊重和感谢。
生:有一种庄重的色彩,对张良的看重。要张良收拾残局。
师:归纳,一次呼项伯兄,两次称张良公,三次称张良君。三次称自己臣,四次称项羽将军。总而言之,刘邦是用自己的心机和谋略,当然还有出色的演技,最终在鸿门宴上死里逃生,成就帝王霸业。那谁是演技最糟糕的演员呢?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