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通用17篇)
探索未知领域是一种挑战,但也是发现新知识和拓展视野的机会。写总结时要客观公正,避免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干扰。如果你对写总结感到困惑,不妨参考一下下面的范文,它们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篇一
水土流失摇篮合理规划。
人为破坏祸河修筑水利。
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
通过以上的板书设计,我们可以理出文章的脉络:科学家从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中,寻找出治理黄河的方案;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水土的流失、人为的破坏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祸河通过合理规划、兴修水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由此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说小结】。
语文学科阅读写作教学发生的变化表现为: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交流讨论的组织者。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篇二
本堂课的教学返璞归真,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课堂上没有繁琐的目标,庞杂的内容,零碎的讲解,新奇的形式,热闹的活动,有的'只是简明的目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简要的讲述、点拨、激励。
实实在在的读,实实在在的说。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实实在在的指导,教师不厌其烦的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有要求,有点拨,有引导,有激励,有示范……让学生用通顺流畅、规范的语言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无不耐心细致。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篇三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统一,以及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是: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这同样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体现这些重要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将主要采用:情景导入法、演示法、讨论法来进行教学。让孩子们采用合作式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法、讨论总结学习法等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课设计为以下4个环节:
1、情景导入,扣题质疑。
一上课,我就会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数千到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可是,近两千年来,黄河竟然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黄河变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师板书课题)。
2、自主学习,质疑探究。
接下来,我会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并认读生字词。
(2)、边读边思考,在书中圈点勾画,写出读书感受。
(3)、依据课前导读提出问题。
依据以上提示,让孩子进行自主学习。
接下来的环节,我会我有步骤地、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提出了以下3个问题:
(1)黄河以前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黄河为什么会变成祸河?
(3)有什么方法可以让祸河再变为母亲河?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明辨是非和解惑的能力。
3、合作交流,读中点拨。
在交流到“黄河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时,
我会随机板书“摇篮”
并会通过重点指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来理解这部分的内容。
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配以黄河美丽风光的课件及优美音乐先有感情的范读给学生听,
然后指名诵读,男生读,女生读,最后齐读,让孩子们在读中领悟,感受黄河流域的美。
在交流到黄河为什么变成祸河时,我会适时出示课件,形象介绍什么是“悬河、河床”,使学生明白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交流到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时。引导孩子知道一是自然原因,二是社会原因。自然原因学生好理解,可是人为造成的社会原因,孩子们不好理解,我除了让孩子们在反复地朗读中去体会这些句子之外,课件出示:
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资源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水土流失就会越严重。
还用课件说明水土流失的恶性循环,帮学生们理清了文章的条理,同时又设计了“比一比,哪个好”这一环节,既让学生了解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又让学生体会出这一恶性循环的严重性。这样的设计,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至此,让学生领悟到只有保护大自然,才能再还母亲河迷人的风采,从而激发孩子们保护母亲河的环保意识。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孩子们的回答随机板书:
祸河保护大自然母亲河。
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指导思想。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最后在课的结尾处,我会联系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呼吁孩子们:“行动起来,保护母亲河”。并向母亲河献诗一首,和同学们一起配乐朗读:
聆听黄河。
站在黄河岸边。
静静的聆听。
黄土高原在其中。
奔腾了亿万年的声响。
咆哮着一个黄色的民族。
流淌的期望。
浪涛溅飞起花朵。
浑厚昂扬的黄河号子。
开出了朝花夕拾的希冀。
黄河的声响。
带着烁今亘古的韵律。
流响历史。
与华夏儿女的汗水和泪水。
合流着澎湃的旋律。
有一棵神奇无比的常青树。
啜饮着黄河的乳汁。
结出了五十六个神圣种子。
用血脉和语言的繁衍。
硬是让历史流动出。
一片自由的蓝天。
站在黄河岸边。
静静的聆听。
黄河是大自然。
在大地上诵读的诗篇。
诗的内容深邃炯远。
诗的韵律雄浑庄严。
那一浪胜过一浪的旋律。
那是黄河永恒的音符。
通过这样的配乐诵读,进一步升华了孩子们热爱黄河,保护黄河的情感。增强了保护母亲河的环保意识。
四、说板书设计。
保护大自然。
摇篮――祸河――――母亲河。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文章的重点内容,又反映了文章的中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篇四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治理的方案,从而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说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
2、自读自悟法。
3、合作探究法。
这几种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主体的原则。
四、说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我会以谈话的方式导入。
2、读题目提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勤于解决问题的习惯,因为有时候提出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3、初读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学习了上篇课文《自然之道》,已初步学会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本节课,当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再次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
4、自读自悟,全班研讨。
教学本课一定要体现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虽是略读课文,但也要在读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圈点勾画,并围绕重点问题全班交流。
1)构建以读为主的语文课堂。读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学生通过朗读,感悟黄河的变化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忧患。
2)突破重难点。
学生在“读一读、找一找、”中明白了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并明白人为破坏形成的恶性循环。让学生明白:治理黄河刻不容缓,而且任重道远。
5、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既对黄河的变化及原因有所了解,又通过多媒体观看环境恶化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五、说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的效果离不开直观形象的优秀板书。因此,我精心设计板书,让它既可以概括全文,又能突出重点,使学生赏心悦目,加深记忆。
回顾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渗透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标理念。从问题的提出到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这里面饱含着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学生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篇五
1、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五年制语文第八册第八单元的一编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黄河变化是因为含沙量大,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黄土本身结构松散,这是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二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这是人为造成的。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这句话点出了这样恶性循环的后果,也点出黄河变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是本学期最后一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内容比较容易懂。学生学习时可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使已有的语文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从黄河变化这件事受到启示,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学目标。
《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因而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课的教学目的有:
认知目标:(1)了解黄河的变化和黄河变化的原因。
(2)治理黄河的关键是管住泥沙。
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信念。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及黄河的演示过程。
难点是理解本课生词,如摇篮、流域、悬河、植被、忧患等。
二、说教法、学法。
传统的教学结构,局限于实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近期目标,而现代化教学结构的目的,在有效地实现此种近期目标的同时,更追求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增进民主和竞争意识的远期教学目标,实现知识教育和发展教育的双重价值,为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自学求索型的课堂结构,并辅以情境教学法。
1、自学求求索型课堂结构:
课堂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力求引导各层面的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的空白提出疑问,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变少数人的发言表演为人人参与的主动学习。
2、情境教学法。
崔峦同志说过: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南方山区的学生对黄河--我国的母亲河虽有所闻,却未亲眼目睹过,难以想象黄河决口给两岸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为此,可先播放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暴发的特大洪灾中抗洪抢险的录像,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进而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作有力的铺垫。
三、说程序。
(一)观看录像,引入课题(创设情境,作好铺垫)。
(二)引导学生对课题提问(鼓励质疑,整体感知)。
根据提问,投影出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什么?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生:我最喜欢第×自然段,我想把它念给大家听。
(预习中在熟读的基础上加以比较,学生往往会选择较长而又多生讯的`段落念,这样既能让学生自己解决读中的难点,又激发了学生展示才能的欲望,可谓一举多得)。
2、师生评议,纠正读错的字和读破的句子。
(先说优点,再提建议,即使大家集中了注意力,又训练了口语表达,体现了人文精神)。
师:你读的好极了,能带大家读这段吗?(情感激励)。
四、理解字词: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2、学生讨论回答,对于像祸河媲美生息繁衍肥力频繁忧患摇篮一类的词,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
(既熟练地运用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有成就感)。
像悬河流域河床侵蚀植被一类的词,教师用课件演示,让学生自己表述。
(既直观形象,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默读课文,并在书上作批注。
(学生已学会用!等符号分别表示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疑难问题,感受颇深之处)。
2、学生提问、交流、解答。
生:我想问大家(如黄河变化前是什么样子的等等)。
(要问同学、考同学,自己必定会先有所思,并聆听同学的答案,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判断同学答案完整与否)。
六、总结延伸。
1、黄河的变化给人们怎样的教训?
2、谈谈你所知道的人类不注意环保所带来的恶果,如沙尘暴、酸雨、南极臭氧层空洞等。
3、我们小学生能做的有利于环保的事有哪些?
(学生根据经验,各抒已见,既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的好习惯,又激起了动手美化家园的欲望,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动手自然延伸,把环保意识化为具体行为)。
板书设计(略)。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篇六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的选读课文,是一篇检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学习材料。
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3.教学难点
根据小组研究主题,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制作电子文稿。
信息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不可避免的走进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网络教学”过渡。根据网络教学及学科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在获取、过滤、分析、处理、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情感目标:通过电子简报的'制作,让学生充分体验网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情景导入法:通过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片断对比,引出课题。
任务驱动法:通过呈现任务的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演示法:通过“地上悬河”形成过程的演示,加深对黄河变化过程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协作式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机房座位安排上,三个人一组,好中差结合,便于交流合作,协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出要求,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自己设计、解决,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讨论、总结学习法: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和思考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自己创作出新颖别致的电子文稿。
本教学设计,尝试将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由于条件的限制,该课只能在模拟网络环境下进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局域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需要在互联网上下载有关黄河内容,制作成一个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微型网站。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篇七
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1)用“|”将这段话分为两层,其中第一层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层之间的内在关系是________。
(2)这一段中,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列举数字”两种方法来说明黄河的特点和造成危害的原因,其中运用“作比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即可)。运用“列举数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即可)。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篇八
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3。教学难点。
根据小组研究主题,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制作电子文稿。
二、说目标。
信息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不可避免的走进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网络教学”过渡。根据网络教学及学科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在获取、过滤、分析、处理、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情感目标:通过电子简报的制作,让学生充分体验网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说教法。
情景导入法:通过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片断对比,引出课题。
任务驱动法:通过呈现任务的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演示法:通过“地上悬河”形成过程的演示,加深对黄河变化过程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四、说学法。
协作式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机房座位安排上,三个人一组,好中差结合,便于交流合作,协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出要求,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自己设计、解决,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讨论、总结学习法: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和思考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自己创作出新颖别致的电子文稿。
五、说媒体。
六、说设计。
1。情景导入初读课文。
首先,指导学生进入网站主页。主页以动态的形式展示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图片,同时配以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对黄河产生直观的印象、美的感受。并通过滚动字幕介绍“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当学生还沉浸在黄河的美丽风光时,再出现一组黄河洪水泛滥,引出“黄河变了,它是怎样变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带着疑问,点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理清文章条理,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任务驱动”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进入“学习辅导区”。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步骤地、有选择地自主学习。抓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等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欣赏视频、动画,聆听音频信息、查看文本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呈现任务拓展延伸。
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应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有利时机将教材的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展,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信息进行检索、筛选和处理,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读写要求:
(1)阅读课文后,写出自己学习后的真实感受和学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讨论区发表。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作为研究方向,与其他同学交流,并成立一个学习小组。
(3)根据研究主题,自主查阅学习资源库中的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
这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了。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辅助学生分组自选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
4。筛选整理制作文稿。
学生在分组协商制作文稿时,教师则通过主控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监控,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实现个别教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5。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展示评价作品,是知识的汇集、共享过程,学生的获得远远超过个人所能及的知识,是信息的深度加工。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放在“作品展示区”展示,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可采取小组自评,师生点评的方式。在评价过程中,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对不足之处加以补充,以便围绕主题重组材料,修改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
6。延伸课外网上交流。
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昂的学习激情,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还在微型网站上设计了一个讨论站点,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保护母亲河”、“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专题讨论。
七、说板书。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篇九
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3.教学难点。
根据小组讨论主题,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说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在获取、过滤、分析、处理、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情感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
情景导入法:通过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图片对比,引出课题。
任务驱动法:通过呈现任务的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说学法】。
协作式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好中差结合分组讨论,便于交流合作,协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出要求,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自己设计、解决,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讨论、总结学习法: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和思考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
【说媒体】。
本教学设计,尝试将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由于条件的.限制,该课只能多媒体计算机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需要在互联网上下载有关黄河内容,制作成一个包括文本、音频、等多种形式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幻灯片。
【说过程】。
1.情景导入初读课文。
首先展示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图片,使学生对黄河产生直观的印象、美的感受。并通过字幕介绍“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美丽的循化就在黄河沿岸”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当学生还沉浸在黄河的美丽风光时,再出现一组黄河洪水泛滥,引出“黄河变了,它是怎样变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带着疑问,点击“课文”,让学生在听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理清文章条理,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任务驱动”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进入“学习辅导区”。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步骤地、有选择地自主学习。抓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等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聆听音频信息、查看文本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呈现任务拓展延伸。
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提出以下读写要求:
(1)阅读课文后,写出自己学习后的真实感受和学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讨论区发表。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作为讨论方向,与其他同学交流,并成立一个学习小组。
这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了。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辅助学生分组自选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
4.筛选整理制作文稿。
根据自主构建的读写框架,指导学生进入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实现个别教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说板书】。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篇十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的选读课文,是一篇检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学习材料。
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3、教学难点
根据小组讨论主题,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在获取、过滤、分析、处理、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情感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情景导入法:通过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图片对比,引出课题。
任务驱动法:通过呈现任务的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协作式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好中差结合分组讨论,便于交流合作,协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出要求,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自己设计、解决,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讨论、总结学习法: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和思考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
本教学设计,尝试将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由于条件的限制,该课只能多媒体计算机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需要在互联网上下载有关黄河内容,制作成一个包括文本、音频、等多种形式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幻灯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任务驱动”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进入“学习辅导区”。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步骤地、有选择地自主学习。抓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等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聆听音频信息、查看文本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提出以下读写要求:
(1)阅读课文后,写出自己学习后的真实感受和学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讨论区发表。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作为讨论方向,与其他同学交流,并成立一个学习小组。
这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了。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辅助学生分组自选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
根据自主构建的读写框架,指导学生进入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实现个别教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过程
变化原因治理方案
水土流失摇篮合理规划
人为破坏祸河修筑水利
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
通过以上的板书设计,我们可以理出文章的脉络:科学家从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中,寻找出治理黄河的方案;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水土的流失、人为的破坏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祸河通过合理规划、兴修水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由此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语文学科阅读写作教学发生的变化表现为: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交流讨论的组织者。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认识8个生字,理解“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到等词语的意思。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一、揭示课题。
1 板书“河”,生齐读。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它被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们知道是哪条河吗?(生答)板书:“黄河”请同学们充分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词。
(生答:原来、后来、原因)教师板书。
二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1出示: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1)理解摇篮的意思。
(2)是怎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呢?
b自读第五自然段,感悟:用了数字说明方法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理解“悬河”的意思: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用这样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九曲黄河万里沙”
过渡:哺育了我们祖先的黄河为什么后来变成了祸河呢?我们继续学习。
2自读第六自然段,找到黄河变化的原因。
(1)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天灾人祸)。
(3)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
3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自读第七自然段,归纳治理黄河有以下同种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这么多方法,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数管齐下”其中都围绕着治黄的关键“管住泥沙”。
三整体读课文感悟。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能为黄河做些什么?
板书: 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篇十二
《》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的选读课文,是一篇检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学习材料。
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3.教学难点。
根据小组研究主题,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制作电子文稿。
信息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不可避免的走进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网络教学过渡。根据网络教学及学科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在获取、过滤、分析、处理、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情感目标:通过电子简报的制作,让学生充分体验网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情景导入法:通过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片断对比,引出课题。
任务驱动法:通过呈现任务的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演示法:通过地上悬河形成过程的演示,加深对黄河变化过程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四、说学法。
协作式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机房座位安排上,三个人一组,好中差结合,便于交流合作,协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出要求,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自己设计、解决,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讨论、总结学习法: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和思考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自己创作出新颖别致的电子文稿。
本教学设计,尝试将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由于条件的限制,该课只能在模拟网络环境下进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局域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需要在互联网上下载有关黄河内容,制作成一个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微型网站。网站结构示意图如下:
1.情景导入初读课文。
首先,指导学生进入网站主页。主页以动态的形式展示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图片,同时配以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对黄河产生直观的印象、美的感受。并通过滚动字幕介绍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当学生还沉浸在黄河的美丽风光时,再出现一组黄河洪水泛滥,引出黄河变了,它是怎样变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带着疑问,点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理清文章条理,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任务驱动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进入学习辅导区。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步骤地、有选择地自主学习。抓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等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欣赏视频、动画,聆听音频信息、查看文本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呈现任务拓展延伸。
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应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有利时机将教材的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展,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信息进行检索、筛选和处理,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读写要求:
(1)阅读课文后,写出自己学习后的真实感受和学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讨论区发表。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作为研究方向,与其他同学交流,并成立一个学习小组。
(3)根据研究主题,自主查阅学习资源库中的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
这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了。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辅助学生分组自选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
4.筛选整理制作文稿。
根据自主构建的读写框架,指导学生进入网站的学习资源库,自由选择学习方式:或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料的目录进行检索,或欣赏视频资料,或聆听音频信息,或输入关键字进行模糊查找筛选一系列相同主题的文本、音频、视频资料进行阅读。资料收集完毕,学习课文写作方法,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小组的协作交流,把收集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简报。
学生在分组协商制作文稿时,教师则通过主控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监控,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实现个别教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5.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展示评价作品,是知识的汇集、共享过程,学生的获得远远超过个人所能及的知识,是信息的深度加工。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放在作品展示区展示,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可采取小组自评,师生点评的方式。在评价过程中,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对不足之处加以补充,以便围绕主题重组材料,修改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
6.延伸课外网上交流。
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昂的学习激情,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还在微型网站上设计了一个讨论站点,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保护母亲河、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专题讨论。
变化过程。
变化原因治理方案。
水土流失摇篮合理规划。
人为破坏祸河修筑水利。
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
通过以上的板书设计,我们可以理出文章的脉络:科学家从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中,寻找出治理黄河的方案;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水土的流失、人为的破坏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祸河通过合理规划、兴修水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由此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网络环境下,语文学科阅读写作教学发生的变化表现为: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交流讨论的组织者;传统的阅读与写作各自为政的局面转变为在与网络对话中初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具有明显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网络教学防止两个极端:一是教师只顾对着电脑讲,忽略学生动手动脑,使网络教学流于形式;二是放任自流,会导致语文课成为上网课。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篇十三
《》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予我很多很多的启迪。
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哺育了我们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很久很久以前,黄河像一位温柔、慈祥的母亲。茂密的森林是她那绿色的外衣,肥沃的`土地是她那柔嫩的肌肤。她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让华厦子孙在幸福、美好、甜蜜的生活里一代又一代地生息繁衍。
可是,后来她的儿女不懂得保护森林,爱护黄河母亲的外衣。他们无限制地砍伐、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让黄河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撕碎了黄河母亲的外衣,把母亲柔嫩的肌肤暴露在烈日风霜之中。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的肌肤干裂了,萎缩了,殷红的鲜血从母亲身上无数的伤口中流淌出来。母亲憔悴了,伤心了,泪水喷涌而出。那悲愤的泪水化作洪水猛兽,冲毁河堤,冲向农田,给中华儿女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黄河啊,母亲!您的儿女已经彻底醒悟。我们为过去的无知感到愧疚,我们不再砍伐树木,我们要营造更多的森林,为母亲重新编织一件更美丽,更鲜艳的外衣。用我们一颗颗炽热的爱心精心呵护母亲,不要让母亲在受伤害。我们不愿再让母亲落泪,我们愿永远看见您灿烂的笑脸。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篇十四
以前,我只知道黄河的凶猛暴烈。自从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才知道:“早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那儿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可为什么到了现在黄河却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祸害呢?其中,除了自然原因外,我们人类的破坏是造成黄河变化的另一主要原因。由于人类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植被遭到严重毁坏。因此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被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
我大吃一惊:“哇噻!五百五十万亩到底有多大呀?如果这种情况一直继续下去,许多年后,我们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的呢?我们的后代该到哪儿去居住呢?”
说到黄河,我就想到自己的家乡。记得爷爷告诉过我,在他们小的时候,山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树,密得连人都挤不过去。可是现在,村子周围的山上都是光秃秃的,连一棵象样的树木都找不到了。遇到多雨的时候,山上到处滑坡,泥石把人们的菜地填平了,把绿油油的禾苗淹埋了,把家乡的马路也堵塞了。泥水还把路面冲得坑坑洼洼,人坐在汽车上就象坐在花轿上一样,一颠一跛的,容易晕车的人,非把肚子里的'东西吐光不可。再看看那河水,一片浑黄,长年下来,真不知道带走了家乡多少肥沃的土地。怪不得人们的庄稼是越种越差呢!
亲爱的乡亲们,请你们别再上山滥砍乱伐了!现在,你们虽然得到了一些小小的利益,但是,你们将来失去的或许就会是最美丽的家园!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篇十五
1、播放影像资料,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观看影像资料后,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灾难摇篮原因治理
2、复习电子文稿制作方法,提出读写要求。
指名回答电子文稿的制作方法,教师相机投影:
一、筛选、下载资料;
二、整理、编辑资料;
三、完成并存盘;
四、展示、介绍电子文稿。
然后教师提出读写要求,要求学生选定主题后,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阅读、筛选有关资料,进行资料重组,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1、分组选择主题,自主查阅,筛选资料;
2、分组协商讨论,进行探究学习;
3、教师监控学习过程,开展个别化教学;
4、分组完成电子文稿的制作。
1、学生分组汇报,展示电子文稿;
总结本课的收获,并希望学生对电脑的学习,为读写一体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不可回避地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就我们的阅读与写作而言,其变革更为巨大。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资料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对传统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的挑战突出表现为: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从教学模式到师生关系到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必然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大胆的探索。《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活动课教学就是我们这种实验探索中的一次尝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处罚。课文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时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外、向校外、向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延伸、拓展,同时为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时代阅读写作方式的开放、灵活、高效等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制作了一个存有黄河视点、防汛、水文源头、治理黄河和黄河风情等内容的,包括文本、音频、视频、静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料库,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中学会方法、获取信息资料,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过程当中,通过快速检索资料,学习面对未来信息社会中大量的信息,能够迅速检索、筛选处理信息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开课时,我就提出了读写一体要求――自主检索阅读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有了这个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激发出来了,我抓住时机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框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再打开资料库,逐段进入学习资源、小学部、语文、四年级、黄河,然后通过“关键字检索”窗口输入关键词语,如“黄河”、“泥沙”等,几秒种后,电脑就在通读资料库中所有信息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资料,供你阅读。各小组再根据各自的选题,抓住联系,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等方法协作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虽然文稿内容主要是由资料库中下载的文字,图片或者是影音资料组合成的,但其文本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学生们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
各组再选派代表介绍并展示各自的电子文稿,每组介绍、演示完毕,其他同学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修改完,再把各小组的电子文稿组合成一篇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文稿。
这样的教学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篇十六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方案,告诫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
教材中编选本篇选读课文的意图一是适当增加学生的课内阅读量,为学生阅读的自我检测提供材料,二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综合选读课文的特点和本篇课文内容实际,以及本册重点训练项目“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各方面原因,我将本课安排一课时教学,教学目标定位为:1、训练与检测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识字学词;基本读懂课文;阅读的速度;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受到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基本读懂课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基本理解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设计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运用“导放结合,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垫定基础。
本课教学,我以“导与学”课题研究的思想为指导,教学中,运用“导放结合,自学为主”的方法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文本,探究问题,感悟思想内容,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一)巧妙地“导”
教学中要做到导而有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根据“放”的怦,根据学情需要进行适度的点拨、引导,着眼于理解的难度,知识的关键处,情感的共鸣处,把握“导”的时机,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深的境地。
1、创设情境,设疑导学
开始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谈一谈对黄河的印象,谈完之后设疑:“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却被人们称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便带着这一问题饶有兴致地展开阅读,感知内容。
2、疑难处适时引导
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在理解“黄土高原……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一句时,多数人将该句中的“美”误解为“风景优美”的意思。我便可适时引导学生读读课文,让他们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文后,很快便能得出答案:“美”指的是前文中所提到的“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二)大胆地“放”。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体验。”本课的中心环节,我先向学生展示自学提纲:
1、说一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2、黄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归纳出两方面原因)
3、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三项内容)?要求学生先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找出答案所在的段落,然后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探究问题,最后全班反馈,师生共同评议大家的学习情况。在学生独立阅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在问题的疑难处稍作提示与点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语),肯定了阅读中应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内容。更由于本课的课型特点,突出强调了学生的独立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独立阅读,自我检测”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活动。如在导入新课之后,我便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课文,初步感知内容,然后以抽读词语的形式对他们的阅读效果进行检测。又如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我让他们根据教师设计的自学提纲,展开独立阅读活动,然后以全班反馈,师生评议的方式检测他们的阅读效果。这样,学生在阅读实践与自我检测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一)、设境揭题,明确学法。
1、揭题。我先让学生谈谈对黄河的印象,然后质疑:“这么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却被人们称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是为什么呢?”
2、明确学法。告诉学生这节课仍采用“独立阅读,自我检测”为主要学习方式,训练和检测大家的阅读能力。
(二)、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自由读文,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2、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抽读生词)
(三)、独立阅读,自我检测。
1、展示提纲,引导学生阅读。
自学提纲:一、黄河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二、黄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归纳出两点原因)三、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三项内容)
2、全班反馈,检测自学情况。(师生评议,比一比谁的自学效果好)
同时指导板书:
变 化:美——灾
原 因:自然 人为
治理方案:
一、牧林为主
二、保护森林 恢复植被
三、明白道理
(四)拓展延伸,谈谈感想。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及身边的环境问题谈谈读后的感想。
(五)总结全文。
(简单回顾本课主要内容,号召大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人类最美丽的家园。)
(六)、实践作业:
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一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治理办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篇十七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的选读课文,是一篇检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学习材料。
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3.教学难点
根据小组研究主题,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制作电子文稿。
信息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不可避免的走进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网络教学过渡。根据网络教学及学科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在获取、过滤、分析、处理、重组信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情感目标:通过电子简报的制作,让学生充分体验网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情景导入法:通过播放黄河的美丽风光及黄河洪水泛滥的片断对比,引出课题。
任务驱动法:通过呈现任务的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演示法:通过地上悬河形成过程的演示,加深对黄河变化过程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四、说学法
协作式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机房座位安排上,三个人一组,好中差结合,便于交流合作,协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出要求,由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自己设计、解决,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讨论、总结学习法: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和思考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自己创作出新颖别致的电子文稿。
本教学设计,尝试将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由于条件的限制,该课只能在模拟网络环境下进行,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局域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需要在互联网上下载有关黄河内容,制作成一个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微型网站。网站结构示意图如下:
1.情景导入初读课文
首先,指导学生进入网站主页。主页以动态的形式展示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图片,同时配以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对黄河产生直观的印象、美的感受。并通过滚动字幕介绍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当学生还沉浸在黄河的美丽风光时,再出现一组黄河洪水泛滥,引出黄河变了,它是怎样变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带着疑问,点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理清文章条理,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任务驱动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进入学习辅导区。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步骤地、有选择地自主学习。抓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等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欣赏视频、动画,聆听音频信息、查看文本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呈现任务拓展延伸
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应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有利时机将教材的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展,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信息进行检索、筛选和处理,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读写要求:
(1)阅读课文后,写出自己学习后的真实感受和学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讨论区发表。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作为研究方向,与其他同学交流,并成立一个学习小组。
(3)根据研究主题,自主查阅学习资源库中的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
这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了。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辅助学生分组自选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
4.筛选整理制作文稿
根据自主构建的读写框架,指导学生进入网站的学习资源库,自由选择学习方式:或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料的目录进行检索,或欣赏视频资料,或聆听音频信息,或输入关键字进行模糊查找筛选一系列相同主题的文本、音频、视频资料进行阅读。资料收集完毕,学习课文写作方法,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小组的协作交流,把收集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简报。
学生在分组协商制作文稿时,教师则通过主控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监控,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实现个别教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5.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展示评价作品,是知识的汇集、共享过程,学生的获得远远超过个人所能及的知识,是信息的深度加工。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放在作品展示区展示,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可采取小组自评,师生点评的方式。在评价过程中,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对不足之处加以补充,以便围绕主题重组材料,修改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
6.延伸课外网上交流
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昂的学习激情,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还在微型网站上设计了一个讨论站点,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保护母亲河、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专题讨论。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过程
变化原因治理方案
水土流失摇篮合理规划
人为破坏祸河修筑水利
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
通过以上的板书设计,我们可以理出文章的脉络:科学家从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中,寻找出治理黄河的方案;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水土的流失、人为的破坏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祸河通过合理规划、兴修水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由此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网络环境下,语文学科阅读写作教学发生的变化表现为: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交流讨论的组织者;传统的阅读与写作各自为政的局面转变为在与网络对话中初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具有明显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网络教学防止两个极端:一是教师只顾对着电脑讲,忽略学生动手动脑,使网络教学流于形式;二是放任自流,会导致语文课成为上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