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专业21篇)
编写教案还需要注意语言清晰准确、格式规范统一等要求。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教案范文的实施效果也是可以借鉴的参考指标。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一
大规模的发展研究起源于第二次大战后第三世界的崛起。战后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在原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范围内的出现,改变了世界政治理念的格局。面对新的局势,西方国家感到必须对第三世界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便认识这些国家并对自身可能受到的挑战进行预测.这种学术努力产生了体系庞大的发展理论。当中国也加入了高速发展国家的行列中时,对发展理论演变的过程和历史的了解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发展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对西方社会科学主流中静态和人类学偏好的一种挑战,它试图在新的基础上对“经典理论”进行重构。其学术努力产生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发展”成为了社会科学家们研究的主要项目。发展理论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在二战后的发展趋向,由于第三世界国家各种复杂的国情对西方传统的社会变化和转型的理论提出了挑战,促使学者们将第三世界的变化纳入到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去。所以也可以说,发展理论只是人们意识到第三世界的发展是与西方“原生型”发展具有特殊的不同质的特点时才开始产生的。反过来,这种研究尽管是相对发达国家的不发达国家存在的不发达问题而产生的,它却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对普遍发展规律的'研究,并取代了原本以欧洲为主体的发展思维方式。
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的起源是密切相关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组织的变化使社会的决策者面临着一项紧迫的任务,那就是寻找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途径。所以发展战略通常包含着一位行动者-政府或国家。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的这种密切关系,是因为发展问题通常被视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问题,这就使发展理论总具有为决策者提供建议的倾向,而初期的发展理论往往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之上,即不发达社会的条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而必须加以改变。改变的原动力只能由政府或类似的机构提供,于是,纯粹的理论与战略之间的联系就很难分开了。
一,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争论:以工业为主导。
初期发展理论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经济领域.并形成了若干不同的派别。第一派即所谓资本积累与工业化发展理论,这派理论至今仍有强大的影响.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不断地资本积累和投入并由此导致的工业化是推动落后国家发展的关键。由于其理论影响大,时间跨度长,其基本学说已为广大学者所熟知。比如强调在收入,积蓄,投资与产出之间保持平衡以达到稳步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哈罗德-多马模式,该模式假定全社会生产的产品只有一种,既可用于消费也可用作生产性投资。他们在采取了凯恩斯投资--储蓄分析法后,得出了如下基本公式gw=s/c;其中s为储蓄率,c为资本产出比率,gw为有保证的增长率,由于储蓄比例与资本产出率共同决定经济增长率,因此可用增加投资等方法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为了维持某地一时期的充分就业,必须通过扩大投资来增加有效需求,然而在一个时期足以维持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将不足以保持下一时期的充分就业。因为前一阶段由投资而形成的生产力,在下一阶段将提供更多的产出。为了维持充分就业,不导致有效需求的减少,就必须再投资以增加有效需求。由此,投资年年扩大,而产出日益增加。显而易见,物质资本形成的快慢,是束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这派学者强调物质资本的重要性,因而又被称为“唯资本论”。他们认为,由于物资资本的匮乏,发展中国家在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方面都存在着恶性循环,以致国民经济长期处于低水平“均衡陷井”而不能自拔。为此必须在投资努力上作出“大推进”,以求得“平衡增长”。此种理论曾被广泛运用,很多学者均认为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w.a.刘易斯在1995年发表的《经济增长理论》一文中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他提出了两个模式,其一阐述了经济发展的过程,其二阐述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决定问题。而罗斯托则提出“起飞”的概念,并认为这一阶段的持速时间大约为三年左右,过了这一阶段,受援国家就不再需要外援了。
然而50年代末60年代初,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放慢,许多学者开始了实证调查,结果产生了所谓的两缺口模式。该模式由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及其助手率先提出,主要内容是,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可以得出一个表现总收入和总支出的恒等式:
[1][2][3][4]。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war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帝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坦克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由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给整个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作为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德日两国能否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为深受战争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宽恕,并从而成为政治大国的重要条件。当欧洲国家决心翻过60年前那一页黑暗历史时,历史问题却仍然深深困扰着亚洲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在对待历史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建立了反省战争的系统机制,对战争进行了彻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却百般抵赖,自战争结束以来竭力否认其对外战争的侵略性质,歪曲给被侵略国及其人民造成的惨重灾难的历史事实。
尤其是近几年来,美化其对外战争,为其对外战争侵略翻案的议论甚嚣尘上,日本首相、内阁官员及参众两院议员,下至数目众多的民间组织、民间团体乃至个人,掀起了这场美化侵略战争的运动,日本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亚洲各国的警觉和强烈的反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其影响广泛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以军事科技的发展为中介,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战争的破坏力空前增大、战争手段空前增多、战争样式空前丰富、战争空间空前广阔。人类的战争活动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觉、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四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条件,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与影响,欧盟的建立,美国经济的发展与特点,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的观点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分析,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了解战后西欧、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到科教兴国、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二战后西欧、美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展。
【教学难点】。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受制于政治形势。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一、新课导入。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欧洲的联合。
1.学生预习,思考问题:二战后,百废待兴的西欧是怎样医治战争的创伤的?西欧经济的恢复有哪些有利的条件呢?学生结合课本回答问题。教师过渡: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西欧国家的领导人主张建立一个密切合作的联盟。早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家就先后签订了一系列关于共同体的条约,你知道有哪些条约吗?学生: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2.组织学生讨论: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对欧洲有何影响?在此基础上又组成了什么组织?学生作答,教师总结:欧洲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欧洲历史上战火不断,各国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明争暗斗,矛盾重重。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扩大,促进了成员国相互交易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也增强了成员国之间的企业竞争,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可见,欧共体成立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成立的欧盟,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欧盟各国的竞争力,现在,欧盟已经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标导学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五
教学难点: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演变原因与影响和美国对日本的扶持。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脱欧”阵营赢得超过半数的民众支持,这意味着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之后正式与这个大家庭说“再见”。
20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两周年,上万民众游行呼吁对脱欧协议最终公投。这是自2016年脱欧公投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示威游行。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欧洲的联合。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分析二战结束初期欧洲经济恢复的原因与概况。
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二战结束初期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与表现。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帮助学生认识西欧走向联合的目的(原因)、过程与影响。
(1)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西欧联合的目的(原因)、联合的过程。
材料展示:战争结束时,德、意、日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兴;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提示: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家实力大为削弱,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冷战,西欧国家深感加强西欧各国间合作的重要性;措施:先后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到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2)其次帮助学生理解欧共体与欧盟的性质和影响,链接时政“英国退欧”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下表中西欧六国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均为欧洲共同体(欧盟)成员。
材料二:近几年欧洲遭遇难民危机、人道主义危机、欧债危机等问题困扰,英国作为欧盟的三驾马车之一,于2016年6月24日以全民公投形式退出欧洲联盟。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英国退欧不仅给英国经济带来严重后果,也将严重削弱欧盟的国际地位和声望。欧元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也将因英国的离开而走上下坡路。
——年人民网。
a.据材料一表格分析,1952—19西欧六国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世界发展产生的影响。
提示:西欧六国经济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影响: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欧盟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欧盟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中重要的一极。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六
本课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了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其次,介绍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最后从两个方面叙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第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处境;第二,叙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中国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可喜成果。
教学目标。
2.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辩论活动,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才能使之感悟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只有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才能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性和迫切性,才能使学生增强使命感。被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感受经济全球化,了解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教学难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受到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的限制,要求初三年级学生从利、弊两方面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上课辩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讲解分析法。针对本课中一些难于理解的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掌握。
2.讨论法。对于课本中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达到掌握本课内容的目的。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1,让学生说说分别是什么品牌,哪个国家的。
出示幻灯片2,你知道哪些中国著名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畅销?
幻灯片3,问外国的品牌商品在中国销售,中国的商品也进入了世界。
你知道这是种什么现象吗?
根据自己了解踊跃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气氛,使其很快投入本课的学习中学习新课:
学案导学。
指导学生完成伴你学知识梳理。
阅读课本,完成伴你学知识梳理。
理顺本课知识,大体把握本课内容,掌握基础知识二、分组导学,师生释疑。
幻灯片出示。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
幻灯片出示。
幻灯片提供材料。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七
摘要:在20个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时间里,日本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应该说,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事件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
关键词:日本经济;发展;探究。
对于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长期以来,研究日本经济发展的学者,基本上认同如下观点:(1)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2)美国对日本的扶植;(3)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4)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出口;(5)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6)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经济迅速活跃起来。这些虽然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据此很容易让人简单地得出一个结论?——日本经济腾飞是凭借其超凡的能力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发展起来的。仔细考量后,笔者却认为战后日本建成现代化工业体系、教育体系和富裕的经济是建立在日本“战争财”基础之上的,即与二战时日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经济掠夺分不开的。
依日本政府的记录,日本在对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军费,总计高达7559亿日元(约为现在的170万亿日元以上)。如此庞大军费的大部分,完全是靠掠夺中国人的财富来支付,并未损耗自己的国力,这种以战养战的方法,日本在亚洲其他国家也广泛应用。
翻开那段尘封的记忆,我们不难发现的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在中国东北通过“满洲中央银行”大量发行“满元”、于张家口设立“蒙疆银行”,发行“蒙疆券”、于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于上海设立“中央储备银行”……日本还大量伪造中华民国“法币”,保守估算日本制造的假“法币”总额约40亿元,而1937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还不足15亿元。另外,日本官方还用鸦片等毒品掠夺中国财富,单单是“蒙疆银行”,到战争结束前,毒品收益就超过4亿日元。
1945年投降前,日本的`掠夺越发疯狂。大量的金块、钻石等珍宝被空运回日本。即使在临近投降的1945年8月12日,日军仍然将其控制的正金银行上海支店的一箱箱金块运上日军驱逐舰,而在9月底,冈村宁次总司令官仅仅将3吨金块交给中国政府。日本大藏省和日本银行甚至在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9月,仍以专机运送了大量的银行券到台湾,用于支付在台湾的日本官员薪水。截至日本投降的间里,通过直接抢劫和滥发伪钞,日本几乎榨干了包括日军未占领的新疆、重庆在内的全中国多年积累的财富。由于日军的暴行极为突出,所以日本的经济掠夺反而被忽略了。
二战后期,盟军虽然对日本一些重要工业城市和设施进行了轰炸,破坏也算严重,但日本工业的大部分都得以保存下来,并没有被夷为平地或化为焦土,与盟军对德国的攻击相比,对日本的攻击可说是“微不足道”。
因此,就整个战争而言,日本的财富(他们自己称“国富”)有了惊人的增长。1937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低于同期的中国,而日本1944年国民生产总值却高达175亿美元,7年战争间实现了和平时期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达到的经济增长。
数字精确是日本的特色之一。战后日本精确统计了其本土的经济损失,损失的每一座工厂、每一栋民房,甚至每一幅字画都做了精确统计。结果,日本“一般国富”损失额是巨大的,但是还远不能跟中国等受侵略国家的损失相比。
从总体上折算起来,战败的日本在经济上还是大赚了一笔。所以说日本战后绝不是什么白手起家,其经济腾飞是建立在日本“战争财”的基础之上的。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望奎县第一中学)。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八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与欧洲联合的基本史实;了解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特点和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分析美、欧、日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与特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美国、欧洲、日本经济发展的资料(图片、数据),从中筛选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用于课堂展示,激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演变原因与影响和美国对日本的扶持。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脱欧”阵营赢得超过半数的民众支持,这意味着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之后正式与这个大家庭说“再见”。
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两周年,上万民众游行呼吁对脱欧协议最终公投。这是自20脱欧公投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示威游行。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欧洲的联合。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分析二战结束初期欧洲经济恢复的原因与概况。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九
教学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世界历史》。本课属于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中第三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课,其主要内容是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趋势及影响。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由于学生已在前两节课:冷战中的对峙、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所以在学习本课时对于战后世界的局势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不叫熟悉,接受较快,容易进入新的学习,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思考会比较深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冷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具体表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难点。
2.通过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搜集、整理有关历史资料并和同学一起分析有关实例、阅读教材,使同学明确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总体趋势,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可以播放有关视频,有关新闻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认真自主的学习态度。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应抓住机遇,勇于挑战,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的和平安定奉献一份力量。
四.教学重点。
五.教学难点。
六.教法设计。
历史情境教学法。
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大脑综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掌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播放视频,引入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二).利用语言情境,有助于渲染气氛,陶冶情感。(激情讲课)。
七.学法设计。
根据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基于这一理念,将学生的学法设计如下:
1.自主学习法:在导入新课后,教师通过播放有关视频,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
2.协作学习法:在教师出示材料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情境影片、小组讨论的方法,了解掌握冷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具体表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难点。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启发式教学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协作学习,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八.教学环境。
硬件环境:带有多媒体教具的教室。
九.主要教学过程说明。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片断)地点:
(二)上.节回顾,开始新课教学。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前两节课,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在什么样的的大背景下发展的。
(提问学生)请同学试举例我们身边的经济全球化现象(如:商店里的耐克运动服其实不一定产于美国;一台康柏电脑的部件很可能来自美国、中国和新加坡。一部诺基亚全球通,已经同时在另一种意义上把世界各地的人连在一起。)。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十
1、二战后苏联通过向德国进军,在事实上占领了大部分东欧国家以及德国的大部分,根据二战时期承认的事实占领,那些东欧的国家大多在政治经济上收到苏联的影响,从而苏联的影响力迅速扩张到半个欧洲。
2、二战之后,苏联通过计划经济可以集中精力办大事儿的优点,集中精力恢复了国内以及东欧国家的经济,从而极速恢复了国力。
3、二战之后英法依赖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法国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法国只是个被解放的国家,而有了殖民地,法国依旧是列强。英国的战后地位也是依靠对于印度、南非和澳大利亚的控制权和影响力而定的,但是二战之后数十年间,非洲国家相继脱离英法控制,然后落入了美苏的控制下。随着英法相对影响力和实力的下降,苏联跃居欧洲第一强国。
4、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包括收到苏联影响力扩张出来的欧洲、朝鲜以及自带干粮的中国。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通老百姓,对于苏联和社会主义有着比较大的向往。
5、随着核武器的发展,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被大大降低。苏联是世界上第二个有了核武器,就是说明了苏联已经有了自保的能力,美国对苏联核打击的计划不得不考虑核报复的可能性。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波兰巨变、两德统一的过程;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过国际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思路引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价值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设计:
导入: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设问】东欧剧变(1)什么变了?——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表现:波兰剧变、德国统一等。
结合图片讲解波兰剧变、德国统一。
东欧剧变的方式各有不同,大都是通过选举和平方式演变的。例如波兰。1989年西方国家支持的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组织政府。波兰开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另一种和平方式是通过国家的统一来完成的。例如德国。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即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我们称其为东德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联邦德国,我们称其为西德。两者之间以柏林墙间隔。然而在1989年,这道柏林墙已经不能阻隔东德公民大量外逃。1990年,两德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89年至1990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丧失统治地位,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由此可见,东欧剧变一是时间短,二是变化大。因此我们用东欧剧变来形容。
【设问】(3)东欧剧变的原因?
为什么东欧各国会发生剧变?
(3)原因:a内部: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
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
b外部: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东欧剧变成了两极格局结束的前奏。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苏联解体:
【设问】为何如此一泱泱大国,在1991年轰然倒塌?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下面,我们就先从其解体过程窥探一二。
苏联在斯大林统治期间,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此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维持世界大国的地位苏联需要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改革上。但是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政治多元化观点。
但他的改革并不成功,相反加剧了民族矛盾,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也最终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这次事变的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在八一九事件中,苏军被叶利钦所控制,也表明了苏共失去了其在苏联国内的统治地位,苏联的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两级格局也随之瓦解。
【设问】【引导学生讨论回答】苏联为何解体?
(2)原因:
内部:1)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本)。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
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问题拓展】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设问】那么,导致世界动荡的因素有哪些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北约轰炸南联盟。
两极格局结束后,在冷战阴影掩盖下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原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2年,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这个联盟中,塞尔维亚是主体。然而在塞尔维亚南部的科索沃地区恰恰相反,科索沃地区90%是阿尔巴尼亚族人。阿尔巴尼亚族人要求脱离塞尔维亚独立,从而引发了塞、阿两族的冲突,并酿成流血事件。从此科索沃地区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初,科索沃的塞尔维亚警察与当地反政府武装又发生冲突,这次冲突导致40余人死亡。当时欧洲舆论一边倒的指责南联盟政府蓄意对阿尔巴尼亚族进行屠杀。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高举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干涉南联盟内政。他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科索沃高度自治,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军,北约派多国部队进驻。这一方案显然很难被接受,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向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狂轰乱炸。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十二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困境以及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20年转向稳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增长平稳减速,使国民经济总体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今天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世界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影响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论文正文:
如果按照风险程度划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种,最坏的情景是发达国家无法有效化解公共债务风险,尤其是在欧洲债务出现大规模重组困难或者违约的情况下,债务危机通过银行体系冲击到实体经济,不仅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衰退,而且新兴经济体增速也因外部环境恶化而大幅下滑,世界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调整。
第二种,最有可能的基准情景是部分发达经济体2012年可能出现一到两个季度的负增长,同时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世界经济将保持低速增长,增速与今年基本持平;由于美、欧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通胀压力仍然很大。
第三种,最为乐观的情景是发达经济体复苏势头好转,新兴经济体也能够延续较快的增长势头,世界经济保持加速态势,增速快于今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小幅调整后再次攀升,通货膨胀风险加剧。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尽管发达国家经济存在继续下行的风险,但因债务违约而造成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较小,世界经济最有可能的前景是将继续维持低速增长局面,预计2011年和2012年增速均维持在3.8%的水平(ppp法)。
此外,尽管全球经济放缓削弱了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但由于全球流动性依然充裕以及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仍总体宽松,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维持高位震荡的格局,全球通胀水平也将在高位运行。而且,一旦美联储推出进一步的宽松政策,大宗商品将迎来新一轮的上涨过程,各国的通胀压力也将随之加剧。
1、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较长时期滞胀。
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低增长将是美国本次经济复苏的.常态。今年美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不仅是前期经济恢复性增长过后向正常增速的回归,也与国内通胀水平快速上升以及日本地震导致的全球产业链供应中断等临时性因素有关。随着这两个临时性因素的消退,虽然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可能并不会像预期那样悲观,但未来美国经济仍将维持缓慢复苏、低速增长的局面,而且由于国内通胀水平的提升,滞胀可能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预计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仅为1.5%左右,远远低于2010年的3.0%。
2、欧元区经济存在二次衰退的可能。
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迫使欧洲各国政府不得不加大财政紧缩的力度,而紧缩财政又必然会对正在复苏的欧洲各国经济增长构成巨大的压力。目前,反映欧元区经济信心的经济敏感指数、商业景气指数和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下滑,且已低于其长期平均水平;而更为严重的是,组成经济敏感指数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零售业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均连续3个月下滑。这种只在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才有过的现象再次出现,反映出欧元区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未来的整体经济形势相当悲观,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欧洲经济的下一轮全面危机可能即将到来。在这种形势下,欧元区2011年将不太可能实现1.7%的预期增长,预计在1.5%左右。而2012年则由于欧元区可能会有更多国家被牵连进债务危机之中,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甚至衰退,预计在1.0%左右。
3、日本经济负增长已成定局。
尽管日本二季度经济依然保持负增长,但下滑幅度较一季度已出现明显收窄,而且日本的出口、国内消费者信心、制造业pmi值等数据均显示出回升势头,表明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在逐渐消退。四季度,日本经济将有望结束连续下滑势头,但全年仍无法摆脱负增长局面,预计收缩0.5%。2012年,由于灾后重建的促进效应低于预期,同时世界经济放缓、日元升值以及国内产业向海外转移将对日本经济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回升势头也将低于预期。
4、新兴经济体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由于前期连续紧缩对实体经济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新兴经济体经济在年内将继续放缓。但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正在努力实现经济转型,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依赖内需,虽有增幅放缓的趋势,但增长依然强劲。同时,随着美欧经济下行风险的加大,新兴经济体紧缩政策的步伐将减慢,有助于经济平稳增长。在美、日、欧经济前景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形下,新兴经济体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1、宏观调控政策取向面临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困境以及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2011年转向稳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增长平稳减速,使国民经济总体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未来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以及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大,我国经济增速可能出现进一步放缓的趋势,这将使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面临挑战。
2、外需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面临挑战。
受今、明两年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的影响,我国面临的外部需求,尤其是美欧等重要贸易伙伴的进口需求可能出现下滑,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同时,全球经济放缓必然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加大我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经济复苏以来,我国不断遭到美欧等发达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并被征收惩罚性的保护关税,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较大冲击。而近来,一些新兴经济体为了保护本国工业,也对我国进口产品实施了贸易保护限制,如巴西为保护本国工业限制进口部分产品,阿根廷也准备大幅提高进口关税等,不仅使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挑战,也将对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3、外汇储备资产缩水风险增大、多元化战略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已接近3.2万亿美元,其中约有2/3以美元资产形式持有,而美债问题和美元贬值将使我国持有的美元资产面临缩水风险。同时,随着欧洲救援成本的加大,希腊等高负债国家出现债务重组或违约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一旦这类事件发生,将使我国持有的这些国家债券遭受直接损失。而且,如果欧元因债务危机而崩溃,不仅使我国直面美元独大局面,而且会使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遭受重大挑战。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十三
中职(技工)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在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将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方向。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中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此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面向工业自动化行业,具有组织与培养维修电工的初、中、高级工,和编程序控制师初、中级工的能力,能独立处理和解决工程中复杂的技术问题,能对自动化控制工程进行设计、编程和改造,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组织指导他人开展自动化项目工作和进行技术管理的高技能复合型预备技师人才。
一、机电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机电一体化课程在中职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与企业的发展进步也是紧密相关的。但在现阶段的职业院校里,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整个社会甚至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对所学专业定位模糊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第二,教材编排上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而轻视了实践经验的累积,缺少对当前企业先进技术的介绍。
第三,校内外实训基地不足,学生教学实习内容与企业技术需求脱节。
除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还存在着与就业市场不接轨、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机电一体化这一专业的发展。
二、机电一体化教学提升对策。
为了使得机电一体化专业能够更好地发展,也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笔者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点提升对策。
1.文化塑身,了解专业内涵。
加强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在开设相关文化课程同时增设与学生职业素质及就业指导的课程,强化职业道德的培养。目前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是按既培养机械方面又培养电气方面来设置课程,但是机械与电气又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丰富,知识涉及面广,中职学生在三年的时间里要系统地掌握好两大学科,是不太可能的,学生培养不应采取机电并重方案,所以在定位时应按培养方向分清主次,以确定学生培养的目标和重点。
中职(技工)学生大部分都是由于文化课学习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而选择学一门专业技术的,因此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必须加强文化课的学习。但是由于基础薄弱,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尤其是理论教学工作很难展开。而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呆板、落后、视野狭窄、个性不强,在现实教学实践往往遭受“极左化”的摒弃。老师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逐步引用研究型教学模式与活动型教学模式以及学者和教育家当前大力倡导的情境型教学模式、合作型学习模式等,或者完善后的比较初级的创新模式“拟定目标—学生围绕目标自学—教师点拨重点与难点—评价与矫正—课堂教学小结”。运用一种或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新鲜感和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效率。例如在课程教学中,利用ppt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囊括更多的教学信息。
2.实践塑脑,掌握技能知识。
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结合实际可进行模块化教学,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将培养任务分解到每个教学模块中,确定每个教学模块所应完成的任务。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并达到什么样的能力,在每个教学模块中都要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机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地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与基础知识运用两点。要根据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并促进这两类环节的融合,促进学校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接轨。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首先就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条件,学校要配备符合行业现状、技术先进的机电一体化的实训设备,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场中动手操作,真正体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职业化的设备才能培养出具有职业化的技能人才,也才能真正达到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培育人才的目的。其次,在实训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真实的工作氛围,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和分配任务,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质量地完成任务。这种压力能够让他们在实训过程中形成紧张、团结、互助、进取的工作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由于有时间和任务量的规定,因此,教师还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让他们体会到将来的工作可能比这个还要严格,进而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以职业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3.编写教材,迎合当地经济发展。
首先,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在辅助通用教材的同时更体现出针对性。现在许多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机电一体化教材都是统编的教材,这些教材中的有些内容不适合学校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加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让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教材获取符合自己特点的知识。在目的性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够将学习的兴趣投入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编写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外,学校应该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配备专门的机电一体化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演练。校内的实训可以按照实习大纲和企业用人的要求适时做出调整,还要根据学生的实训情况合理设计实习课题。
其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需要学校同现代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实习的需要。教材编写应结合当前企业先进的设备和企业的文化,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学校教材的编写与审核。课程体系的设置一定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目标,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避免知识内容的重复。文化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知识进行模块化教学。要以企业明天的需求来培养今天的学生,明确专业的培养方向,使学生的就业前景良好。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方法,扩宽视野,并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的操作中。
4.综合实训,接轨就业市场。
中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被分配在生产第一线,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了其创新精神。职业院校虽具有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训设备,但基本是以单个实训课题为主,很少有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性实训设备,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各中职学校应尽快建立和健全综合性实训设备,设计研制集多种教学内容(气动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机传动、物料输送、自动化装配、plc控制、人机界面)于一体的教学实训系统。这样可以为学生找到一条容易适应从学校到工厂环境转换,从理论到实际转换,从课堂教学到工作现场真刀真枪技能转换的新途径,缩短从学校课堂到工业生产现场的距离,从而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
机电一体化已深入到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使学生的就业前景良好,就业有针对性,应突出技能培养,加强师资建设,强化技能训练。例如根据培养方向可设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技术、物流机械自动化等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面向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的企业,从事设备的装配与调试、制造、开发工作;也可在机电设备制造企业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是一门操作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提高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好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用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操作的能力和熟练度,校外的企业实训场地则是学生掌握先进生产设备、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真正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到位的有效途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教学改革的方案,使教学困境得到有效解决,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宁宗奇,陆勤.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教学实践探索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12).
[2]何亚峰,金卫东,郭魂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建设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11).
[3]潘海鸿,陈琳,黄炳琼等.机电一体化方向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2).
[4]黄建科.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9(3).
[5]霍谦.对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分析[j].电子世界,(5).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使学生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事例1:教师可先展示课前提示中《海尔大厦》照片,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中的有关部分:中国的海尔集团在美国纽约设立了北美总部。
事例2:当前全球笔记本电脑的95%都是由中国人研发和生产的,无论是内在品质还是外观,都与国际品牌达到同一水平。从中国走出去的联想,华硕和神舟正逐步成为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主角。
事例3:20,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事例4:19,瑞士人亨利。内斯特莱创办的雀巢公司同英瑞浓缩奶公司合并,把厂房开到了英国、德国、西班牙和大洋彼岸的美国。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内斯特莱恐怕不会想到,半近一个世纪之后,雀巢公司在全球已有509家工厂,雀巢的产品几乎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如今,人们徜徉于超市,把雀巢咖啡放进购物车时,想到的可能只是咖啡的浓香,而未必会意识到自己正在采撷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浪花。
事例5:教材小字第二段:有关美国波音公司的例子。
这些都说明了当前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那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呢?今天来学习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如何?见书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进一步阐述:从表面上看,经济全球化似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实际上,它就悄然发生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商店里的耐克运动服其实不一定产于美国;一台康柏电脑的部件很可能来自美国、中国和新加坡。一部诺基亚全球通,已经同时在另一种意义上把世界各地的人连在一起。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二战后出现的民族独立国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有利环境)。
3.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社会化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在经济上打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扩大市场,发展大市场经济。(这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4.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见书上。共三点。(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2)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3)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在这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扮演着主角的是跨国公司。冷战结束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跨国公司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又称国际公司或多国公司。
举出你身边体现经济全球化这一特点的典型事例(请列举你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饮食方面:肯德基,麦当劳(快餐),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饮料)等饮食行业的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其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另外,家用方面,lg(英语简称缩写)家电系列,吉列系列等。
跨国公司中,有传统产业的,也有新兴产业的,以从事高科技研发为主业公司有: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
中国的跨国公司:海尔,深圳康佳集团、广东tcl集团、中石油、中石化、金城集团、隆鑫等。这上结企业同国际上有实力的跨国公司还有相当的差距,还只是处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初级阶段。
—阅读书中小字。
书中动脑筋:1.下面两位同学分别代表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他们两人办厂时遇到了各自的困难,你看怎样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双方可以通过南北对话进行经济合作。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优势直接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发展中国家也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招商引资,使丰富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通过经济合作,实现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优势互补,使不同国家经济共同发展。(见教参)。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阅读书中相关内容)。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十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冷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具体表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通过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搜集、整理有关历史资料并和同学一起分析有关实例、阅读教材,使同学明确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总体趋势,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可以播放有关视频,有关新闻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认真自主的学习态度。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应抓住机遇,勇于挑战,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的和平安定奉献一份力量。
教学重点:掌握冷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具体表现。
教学方法:设疑、讨论、点拨。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片断)地点:卡塔尔多哈,时间:年11月10日晚18时39分,随着wto第四届部长会议主席卡迈斯手中的一声木槌响,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决定》。13亿中国人翘首以待的梦想瞬间化为现实,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轮回。请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体现了经济发展的一个什么趋势?(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与冲突并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时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二)新课学习。
(提问学生)请同学试举例我们身边的经济全球化现象(如:商店里的耐克运动服其实不一定产于美国;一台康柏电脑的部件很可能来自美国、中国和新加坡。一部诺基亚全球通,已经同时在另一种意义上把世界各地的人连在一起。)。
教师问:那“全球化”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依据教材内容结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下一个定义。(学生回答,老师进一步补充,进而阐述“全球化”)“全球化”一词最早于1985年提出,用来概括此前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
老师出示有关材料,“那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具体表现在哪儿?”学生分小组讨论。
(老师)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老师)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主要表现在:(1)国际贸易的绝对量和相对量迅速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外向型经济的行列,世界贸易有增无减。贸易往来的大幅度增加,把世界各国经济有机地联系起来。(2)生产国际化程度大大加深。生产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的发展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只有少数发达国家在其他国家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投资建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现象开始普通化,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壮大,也纷纷积极对外投资,兴办自己的跨国公司。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5-96页的一段小字。(指导学生看书,以加深对跨国公司的理解)(3)金融国际化程度大大加强。二战后,一些新型的国际借贷资本市场出现。这些借贷资本市场的活动完全脱离了各国的借贷资本市场和外汇法的管理;而且出现了多国银行资本的联合,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吸收资金和贷款能力。(4)经济管理制度与经济习惯的国际化。当代许多国家认识到,要保持本国经济的活力,就必须学习和吸收他国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使本国的经济运行有效程度尽可能地接近国际水平。
请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学生讨论。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美国南卡罗来那大学的经济学家们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个案,运用科学手段进行了量化分析,评估了这个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总体意义上真正的影响。该调查是中国首次尝试评估一个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该调查发现,可口可乐的生产和销售对中国的就业、税收和产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口可乐在中国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41万多个就业机会;可口可乐制瓶商向中国政府缴税3.87亿元。投入—产出分析结果显示可口可乐在中国的运作为中国创收12亿元。可口可乐灌装系统在19为中国经济注入81.6亿元。投入—产出分析显示中国为此获得大约217亿元的收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平新乔教授是该调查报告的撰稿人之一,他说:“当我们刚获得可口可乐会间接支持近40万个就业岗位时是很惊讶的。于是小心翼翼地运用3种不同方法去检查这个数字。最后还是证实该数字比较可信。它说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的支持潜力是巨大的。”
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国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十六
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合作,培养学生收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明白做事要有计划性。(2)引导学生能够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加以检验,盘活和运用,对所策划的主题能进行分析,尝试写活动计划,过程与方法。
课时划分: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我们的旅行老师谈话,提出学习目标,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样,我们外出旅行,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也一样能够收获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二.分布策划旅行活动教师启发: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都当作是一个“小小旅行家”。我们组建成一个年轻的旅游团,现在要共同策划这次快乐的旅行活动啦。看看哪位同学是最出色的旅行家。
(一)第一步:确定旅行目的.地。1.请说说自己最难忘的旅行,简要介绍那个地方最具吸引力之处。2.根据兼顾趣味性与可行性的原则确定旅行的目的地。3.交流收集到的目的地的资料,了解它的历史、景点和旅游价值,做好中间休息的集体游戏活动的安排等。
(二)第二步:做好旅行准备。1.确定旅行路线(查阅列车,汽车时刻表。)2.分组制定旅行计划(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愿组合,为自己的小组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之后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把日程和分工安排好。)3.开始旅行物品的清单(从食物、药品、娱乐用品等方面提醒学生带齐。)4.作出花费预算(注意引导学生要节约,不要铺张浪费。)。
(三)第三步:开始旅行。组织学生及时写日记,游记并及时评点。教育学生及时与家人联系,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家人联系,组织集体娱乐活动项目,让学生们大胆展示才艺,增进班级的凝聚力。
(四)第四步:旅途归来,进行总结。1.图片展示评选最佳景点,说出评选理由。2.量体重,说变化。让学生感到旅行给自身带来的身心愉快,体制增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3.评选“优秀旅行队员”。4.旅途中的“黑镜头”。让学生说一说在旅行中,看到哪些不文明的现象,这些现象有哪些危害,提高学生的文明意识。5.总结此次活动。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十七
大力发展教育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在经济发展中居于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对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训练技能、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等教育活动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达到缩短社会生产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教育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教育使得劳动者具备必要的生产技能,并且在生产活动中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现代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性劳动力转变成专门劳动者,把较低水平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劳动者,把一种形态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劳动者,将单维度劳动者改变成多维度劳动者。
(二)从教育的生产与消费功能上看,教育表现为明日的经济。
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看,教育是明显的消费,又是潜在的生产。从教育经济效果来看,教育是有限的消费,又是“扩大”了的生产,从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来看,教育表现为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三)作为商品市场的一部分,教育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其本身来看,确实有别于纯粹的商业性活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产品是具有商品属性的。因而,教育同其它任何商品生产部分一样,都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有:资源分配的多寡,劳动力需求结构,师资状况;教育需求的来源有个人、企业、国家。
从上世纪开始,人们就开始在教育身上寻求富国强民之路。各国纷纷发展教育,对教育进行重点投资。日本、美国等国首先大胆并成功地采取了投资教育的措施。之后,众多发展中国家也走上了这条道路。当然,事实也证明,教育远非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
教育的本质:
1.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
《反思教育》(下面简称报告)面对世界新的挑战,提出教育应负的责任和教育的变革,提出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总的精神如报告导言中说的: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报告提出未来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报告强调经济发展必须遵从环境管理的指导,必须服从人们对于和平、包容与社会正义的关注。报告认为,人文主义方法可以让教育辩论超越经济发展中的功利主义作用,应对全球学习格局的变化。
教育和学习要超越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要将通常受到歧视的那些人包容进来,包括妇女和女童、土著人、残疾人、移民、老年人以及受冲突影响国家的民众。这将要求采用开发和灵活的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法。由此,报告提出,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
2.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
关于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解,报告在最后一章作了详细的解释。我认为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是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报告强调教育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公正、平等,使人们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报告提出:“根据当前形势重新审视教育权”。指出:“国际发展讨论常常会将教育作为一项人权和一项公益事业。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并且有助于实现其他各项人权”。这意味着国家要确保尊重、落实和保护受教育权,除了提供教育之外,还必须成为受教育权的担保人。报告批判了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报告认为,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报告说:“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众多国际发展讨论体现出的人力资本理念。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在多样化世界中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
二是强调教育的共同利益。报告认为,“共同利益”可以定义为:“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报告认为,共同利益的概念超越了个人主义的社会经济理论。共同利益不是个人受益,而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的事业。在界定什么是共同利益时,强调参与过程,知识必然成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指出,“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习得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报告批评了教育私有化,并为知识的私有化趋势担忧。报告说:“教育是社会平等链条上的第一环,不应将教育出让给市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国家要确保教育权的落实。
三是强调多样性、多元化。报告认为,共同利益的含义必须根据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关于幸福和共同生活的多种概念来界定。共同利益有多种文化的解读。因此,在尊重基本权利的同时要承认并培养关于环境、世界观和知识体系的多样性。教育作为共同利益应该具有包容性。因此,必须探索主流知识模式之外的其他各种知识体系,承认并妥善安处其他知识体系,而不是将其放在劣势地位。这里指的是各种社会、民族,特别是弱势群族的文化知识体系。
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过去人们总是用工具理论来解释教育。教育要不是作为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工具,要不就是作为经济增长的工具,缺乏对教育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缺乏教育对人的本体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教育的确离不开政治和经济并要为它们服务。但教育更是人的权利,同时只有人个体得到发展,才能为政治经济服务。
3.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
报告认为,面临当前的社会挑战,学习方式需要改变,要重新定义学习的概念。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报告批评当前国际教育讨论张口闭口谈学习,但“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过程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关注结果,主要是指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面对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教育要帮助人们改变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同时,报告认为,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需要采用开放和灵活的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
过去,把教育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都是制度化的。但是人的许多学习是非正式的。“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到的许多知识并非有意为之。这种非正式学习是所有社会化经验的必然体验。”所以要重视非正式学习。
当今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消息和知识的途径、交流方式。报告认为,数字技术为表达自由创造了更多机会,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关心的重大问题:个人信息涉及隐私和安全等重要问题。需要用法律和其他保障措施来防止数字技术的误用。“在这个新的网络世界里,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新一代‘数字国民’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应对现有数字技术乃至今后更新技术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4.学校教育和教师不会消亡。
在数字化、互联网时代,学校和教师起什么作用?会不会消亡?报告的回答是否定的。报告提到,现在有些人认为,由于电子学习、移动学习和其他数字技术提供了大量学习机会,学校教育没有前途。但是报告认为,正如富尔报告和德洛尔报告中说的,虽然知识的来源改变了,人们与知识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也改变了,但正规教育系统变化缓慢。因此,报告认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削弱。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这一段话,既说明学校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又说明当代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不是个人埋头读书,需要与同伴和老师共同学习。
当然,数字化、互联网大大拓宽了学习空间,给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带来挑战。报告介绍了慕课(mooc)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和特点,但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教育机构,转向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格局,实现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让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机构与其他非正规教育经验开展更加密切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延续终生。
3.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9.关于印度cfo对经济前景最乐观相关信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十八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熟悉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概念,世贸组织的建立,中国的入世;理解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对策。
提高比较问题、提取信息和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教材、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过程与方法。
培养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整体意识。
按设计的程序,辅以多媒体教学,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搜集、整理和运用相关资料,参与讨论等活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运用材料论证问题以及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形成对经济全球化全面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与时俱进、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向的意识,关注国际社会,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初步懂得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利弊,更好地理解我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民族复兴意识,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意识,顺应全球化趋势的潮流。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如何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
教学方法。
利用讲述,辅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本课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学会系统学习。
通过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针对材料问题,教师正确带领学生分析材料和挖掘问题的能力,并能进行归纳与整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学生几个问题:平时习惯用什么牌子的洗发水?
潘婷(美国,宝洁公)、力士(英国,联合利华)、清扬(法国技术中心)等。
平时喝什么牌子的咖啡?
雀巢(瑞士)、麦斯威尔(美国)等。
我用的手机是诺基亚的,属于哪个地方的?(芬兰)。
通过这几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在我们周围看到一种什么经济现象?
经济全球化就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看书,找出以下知识点)。
(4)世贸组织的前身及正式建立?
(5)世贸组织的宗旨及影响?
(6)中国入世的时间?
(7)入世对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
(8)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如何应对?
2.知识结构(多媒体展示)。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相互联系(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金流动等)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涵盖全球的经济整体。
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1)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2)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成为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
最后,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全球范围内对市场经济的普遍认可。“冷战”期间存在的两个所谓的平行的市场,随着“冷战”的结束不复存在,市场经济成为全球通行的机制,也促使经济全球化在“冷战”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1)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
(2)交通运输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3)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
(4)两极格局的瓦解;。
(5)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
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原因。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优势的技术、资金、市场)。
课堂探究一:如何解决贫困问题?为什么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
一是大国要承担的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解决贫困问题。二是落后国家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要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和壮大本国综合实力。说明消除贫困问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生存与发展,特别是对那些长期依赖发展中国家资源、原料与劳动力的发达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在同一个地球上,发达国家的安全更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因此,解决贫困问题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课堂探究二:思考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呢?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达国家来说,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的优势,是最大受益者(劣势:劳动力、资源)。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有利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课堂探究三:阅读材料,找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遇见的问题。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十九
课程标准:(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2)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需要理解的内容有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需要运用的内容有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探讨中国加入wto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讨经济全球化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资料搜集、问题探究、历史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与学,培养学生与时俱进,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动向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社会,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初步懂得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如何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
教学工具:幻灯些许、资料若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要制造轻松气氛,缓解学生和自己的紧张)。
自我感知。
(《大腕》经典桥段)。
开篇明义。
——资料源自政治必修一p101第十三课。
合作与探究:阅读第一子目大字部分第一段a梳理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b分析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在梳理过程的时候将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作用归纳出来,为后面中国或者说发展中国家的对策埋下伏笔。
讲到跨国公司的时候,引用一些资料(,研究跨国公司的人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就是说,如果我们现在把跨国企业和国家、地区都当成是一个经济体的话,那么,现在全世界最大的100个经济体当中,51个是企业,49个是国家和地区。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也就是从整个经济全球的总量来讲,企业正在超过国家。这一批跨国公司的经济力量确实相当大,就是说,这51个大的跨国企业,它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质的变化。由于跨国公司的经营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一批超大型的跨国公司。比如说,现在全球最大的通用电器公司,ge,它19的销售额是1683亿美元,基本上和我们中国整个的出口差不多。而我们中国也是世界第十大贸易国。又比如说,美国最大的一个零售企业叫wormer(沃尔玛),大家都知道,它年的营业收入是1250亿美元,可以占到我们中国全年社会总销售额的40%。1997年以后,1/3的国际贸易、2/3的国际投资、2/3专利和技术诀窍的转让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这些都说明跨国公司在全世界确实是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从数量上,按照联合国1997年的投资报告里面最新的统计,现在全世界已经有44000个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如果加上它们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已经是28万多个。也就是说,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跨国公司可以说已经操纵了全球的经济命脉。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二十
基础知识: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
能力目标: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评价等方面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清楚,经济发展是重要的,但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瞻性。
美育渗透点:经济繁荣与环境优美和谐统一是一幅令人憧憬的美丽画卷。
二、学法引导。
教师采用导读法,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对经济全球化的评价。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归纳法、比较法。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挂图。
六、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第17课介绍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而这基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之上。
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世界经济的变化突出表现是经济全球化。让学生阅读课本92页楷体字部分,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教师着重分析、评价经济全球化。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趋势,其次它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可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教师可结合课本跨国公司的内容进行讲解,以加强学生的理解。
教师可进一步指出课本主要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的问题来讲的。
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板书)。
这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课本提出一系列问题,应引起师生的思考。
针对这些共同问题,应对策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说是目前最好的途径。
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后看一些相关报刊、杂志,以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小结:本课着重介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及其带来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世界经济的发展教案篇二十一
近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所有能够在国际化发展中站住脚的企业,其中会计部门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门。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中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体现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更是促进企业间联系与发展的重要“商业语言”。与此同时,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致使会计工作的含义和相关职能也在不断发生更新,其中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发展就是其中的重要发展方向,会计工作的各项职能在企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影响下,也逐渐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趋势。
一、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概念及其关系。
1.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概念。
会计核算也被称为会计反映,其核心工作内容是通过相关的会计手段,以货币的形式反映企业项目的运营情况以及资金利用情况。特别的是,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企业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而会计管理则作为一个会计子系统的形象被定义,其是会计工作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会计管理工作可以被再一次细分,例如,以管理对象为依据进行细分可以将会计管理工作分为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管理以及会计档案信息管理等。通常情况下,会计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客体以及会计管理三大部分。
2.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之间的关系。
会计工作是由復杂的系统内部职能相互合作而共同作用完成的,各个工作职能之间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约。积极地运用会计管理方法可以有效促进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是会计管理工作的高质量体现。系统有机地结合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是企业制定准确发展规划以及进行准确决策的有效手段。会计工作一直都是企业管理中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会计工作对企业的当前实际经济情况进行系统有效的合理分析,以至于能够明确企业当前存在的发展问题,同时还能预测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与需求,为企业的正确决策提供可靠可信的参考信息,为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二、我国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1.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
趋向规范化。会计核算工作的进行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数据核算工作,尤其是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时候,会计核算的范围与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在提高会计核算效率的同时,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也要得到保障,这就必须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要在规范的核算流程下进行,这样才能在保留核算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核算的准确性。
趋向信息化。近年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了很好数据处理工具和环境。会计工作信息化是会计核算的一大趋势。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信息化改造,不仅可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还是保障会计核算工作准确性的有效手段。
趋向管理化。会计工作本身就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其向着管理化的方向发展是一直以来的趋势。会计核算部门可以根据相应数据和信息对企业的现状进行系统整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建议。
趋向法制化。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自从被提出以来就一直规范着我国经济发展,企业会计核算也应该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管理更加具有秩序感和规范感,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稳步发展。
趋向国际化。国际化,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要兼顾当下世界的发展情况和经济形势,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将本企业的会计核算与国际化的会计管理接轨,这样才能促使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2.会计管理的发展趋势。
企业在不断发展,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会计管理也要及时更新优化。首先,战略管理是近年来企业会计管理要重点关注的,高质量的会计战略管理是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次,会计管理有着更加注重内部管理的趋势,不但是对有形资产的管理,而且无形资产的管理也要重视。最后,对企业人才以及知识的管理也是会计管理的一大趋势,当今社会上的竞争无非就是人才竞争与知识竞争,要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关注人才和知识的管理才是明智的选择。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精准的会计核算是会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但是很多理论都还存在于探索阶段。直到近几年,二者的一体化发展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1.不断完善和优化会计核算信息系统。
计算机系统有其便利性,但便利性的体现要工作人员的准确数据输入。但是,错误总是在所难免的,为了保证会计核算能够得到准确的数据,在人工将数据信息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的时候应遵循一定的规范流程。而且,在设计核算信息系统的时候,应针对具体的系统列出相应的核算规范,并将数据核算的细节进行一定的系统核对,以至于做到在兼顾会计核算的同时,将会计管理的理念渗透于核算过程中。完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不断地结合实际的核算流程,进行不断优化。
2.建立起统一的数据交换端口。
会计核算系统所保存的数据是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数据,对企业今后的快速稳定发展起着引导和促进作用。保证会计核算系统的规范性是保障数据准确的前提。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免不了要进行报表的合并与汇总等工作,传统的在不同软件之间进行工作的方式很明显已经不适合当代企业的发展。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是实现不同软件之间数据交换的有效手段,同时使软件容错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使数据交换工作能够更加准确有效地进行。除此之外,通过统一的数据交换端口,企业的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工作能够在信息共享时,做到不能更换软件,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效率,促进了二者一体化发展。
3.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进行自我探索,引入先进的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积极引进先进的国内外管理技术,可以充分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以及充分考虑企业各个阶段的财务分配。先进的管理技术可以让企业在面对管理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解决方案,以及时规避风险和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以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为主。
以上种种措施都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促进企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一体化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发展必须要以本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为根据。只有不断分析企业自身的真实发展情况和需要,才能探究出适合本企业的最佳会计管理方式,为企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是当代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会计核算正向着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化、法制化以及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而会计管理也正向着战略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以及人才和知识管理的方向发展。推动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发展是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其对于保障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采用先进科学的方法及手段促进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逐渐融合,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经济效益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慧玲.探讨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发展[j].时代金融,(11):171+173.
[2]张平.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发展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09):192.
[3]姜春华.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发展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0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