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与绝缘体教案(实用17篇)
教案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的耐心、细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编写教案之前进行教学设计思考,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规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篇一
在课改热潮的推动下,科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学探究方式,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培养和发展学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真正做起来难度比较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认真“把握学生的发现,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故此:
第一,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课堂中学生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不能以一句简单的话语轻描谈写地放过。教师要设法机敏地抓住那些产生于动态中的问题,将一个学生的问题化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创意和动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的价值,产生不断创意新的求知欲望。
第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使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必要时将其引向解决,正如“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证明人体和湿木是导体”时,教师不是一下子把电流放大器搬出来,而是逐步将其引导,使其自己去探究,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学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积极的思维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又有效地运用可利用的资源及科学方法去进行学习和研究,在行为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把人体和湿木直接连在电路中,小灯泡当然不亮。这是因为功率=电压×电流,而干电池的电流是有限的,人体和湿木的电阻又大,电使电路中的电流变小,不足以使小电灯泡发亮。而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来自学生的问题,学生是最感兴趣的,所以我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由课内引向课外,再由课外引入课内,让学生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学研究,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思维能力。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篇二
石柱县西沱镇小学黎均。
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课文,其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更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根据科学课程标,我将《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
教材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为了让学生能更容易的理解导体和绝缘体概念,我将检测橡皮改为了检测铜丝和塑料,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是简单的,这里的编写意图显然不在于对铜丝和塑料的检测结果,而是在于展开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同时列举了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这份研究计划的实施一一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让我们先来看看要求学生学会的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的过程。
1、先预测电流是否容易通过铜丝和塑料使灯泡发亮,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将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右边。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铜丝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然后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塑料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
4、再重复检测一次,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5、把检测完的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左边。我们仔细分析这份计划中5个探究活动的科学内涵,不难看出活动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有序性;体现了科学工作的常用做法;体现了工具的重要性;体现了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时间关系,后面的研究活动只能草草收场。本课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制定一种检测计划,还是让学生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呢?我在这两方面的价值意义上做了一番抉择,其实作为学生开始学习制订科学规范检测计划的第一课,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才是更重要的,这是切合学生现有科学探究水平的,也是今后课堂教学由“扶”走向“放”的基础,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学生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才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将检测铜丝和塑料的检测计划以直接呈现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这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上的一大突破,这种做法为学生“动手做”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学生按照这一过程去做了,去体验了,去检测更多物体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以上每个步骤都是富有意义的,只有这样的一种过程才是科学规范的,今后如果再让他们去讨论拟制这样的计划,他们就会有更全面的考虑,同时学会一种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在科学知识方面,尽管学生原来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导体和绝缘体”的信息,但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模糊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更多种物体,让学生获取足够多的感性经验建立起来的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才是一种具体形象、充满生命力的认识。
学生情况分析:
科学探究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孩子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书面计划。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制作一份完美的计划,或许在整个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都很难出现,要求四年级孩子做这么一份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是不近现实的。这节课是学生开始制定科学规范计划的第一课,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实验地将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因此要在课堂中非常强调科学活动的实证精神的培养。活动中每个物体要检测两次以上,渗透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本课教学要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年龄特征方面: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形式还是以形式运算思维为主,在课堂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汇报的时候,孩子往往无法脱离实物。如何强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的过渡呢?本课教学学生汇报时要求脱离实物,根据科学文件夹进行科学报告会活动,正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科学探究:经历检测铜丝和塑料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铜丝和塑料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难点:科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计划。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手段:实物、投影。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实验盒(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回形针、干布条、铁片、纸板、铜片等)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电线(铜丝和塑料)、插头等,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师:指着教室里的物体让学生认识。
2、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物体,例如:桌子、板凳、铜、铁等等。这些物体有的容易让电流从自己身上流过,有的则不容易让电流从自己的身上流过。
3、师:拿出一根塑料和一根铜丝,抽同学辨别:老师拿的是什么物体?
4、生作答。
5、师:你认为哪部分容易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生预测)。
6、师:同学们的预测是不是就可以作为结论呢?
7、生:作答。
9、生:电路检测器(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二、学习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导电性的方法。
首先学习一下检测的方法。(课件出示方法学生齐读)。
(1)先预测电流是否容易通过铜丝和塑料使灯泡发亮,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将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左边。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铜丝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然后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塑料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
(4)再重复检测一次,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的情况记录下来。(5)把检测完的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右边。
2师:老师说这个检测方法很科学,那么到底科学性在哪里,谁能说说?
生:把橡皮预测后放实验桌左边,检测完后放到右边去,这样在检测多种物品时才不会发生混淆。
生:在检测前要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这样可以保证电路检测器是好的。
4师: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5生:发现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将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说明铜丝容易让电流通过;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将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灯泡不亮;说明塑料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6师生小结:电流容易通过铜丝使小灯泡发亮,说明铜丝容易导电;电流不容易通过塑料使小灯泡发亮,说明塑料不容易导电。
设计意图:先请学生按原有经验检测,从而与科学的检测方法相比较,体会科学操作方法的意义,领会科学的严谨性,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质的飞跃。
三、检测更多种物品。
1师:同学们都认识了正确的检测方法,现在摆放在桌子上的实验盒里有许多种物体,到底哪些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呢?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
2师:下面我们以小组长为单位进行一下实验竞赛,小组认为容易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亮的,在这个物体对应的方框内打勾,有疑问的可以打个问号。(师示范课件——我们的记录),竞赛中看哪组实验最安静,速度快,完成的质量又高。
设计意图:先对这些物体是否导电进行猜测。对同学们的猜测结果进行分类,一目了然,有争议的打上问号,从而引出谁的猜测正确。对有不同意见的问问他的依据是什么,了解他的生活经验和先前有的知识。
3师:在大家动手做之前老师这里先提几点要求。
第一,要求大家学会分工与合作。课前大家都分工好了吗?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2、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趣。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请一个学生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
学生观察:说说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你能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吗?
生:将电线重新接上就可以了。
生:我用回形针将电线连接起来。
生:我用钥匙圈将电线连接起来。
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检验活动:哪些物品连接在两条电线间也能使小灯泡发亮?
1、探究:简单电路演示中,灯泡亮与不亮的原因分析是什么?
学生交流答案。
2、预测:同学们带来的物品中,哪些能连接电线使小灯泡亮起来呢?
3、学生操作:实际检测。
小组长拿出老师课前为同学们准备的.检测器材。
(1)将所带物品有序地放到桌子的左边。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实验物品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
(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记录表上。
(6)检测其他物体。
4、讨论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5、交流探索结论:像铁钉、硬币这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塑料、橡皮泥这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分析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吗?打开我们带来的导体或绝缘体,分析推测各种材料的作用。
在电器中,凡是需要电流通过的部分,都要用导体,导体外部或导体间需要隔离的部分一定要用绝缘体,以防漏电。因此,在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
四、拓展延伸: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2、师:安全用电,同学们不但要自己记在心里,而且回到家以后,还要向其他人宣传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电的知识。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篇四
金属中自由电子的浓度很大,约为10每立方厘米,所以金属导体的电导率通常比其他导体材料的大。金属导体的电阻率约为1~10ω·m,且一般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在极低温度下,某些金属与合金的电阻率将消失而转化为“超导体”。
1、常见的'导体有:铜、芯、插座的接触片、插头的接触头、保险丝、水、溶液、金属、胶体、浊液等。
2、常见的绝缘体有:陶瓷、橡胶、干布、干木头、塑料制品、空气、纯净的水、玻璃、经过加工的绝缘油、电木、云母、聚氯乙烯等。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篇五
教学要求:
实验器材:
6v电池组,小灯泡(6.3v),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各1件),开关1个,废电灯泡芯1个,酒精灯1盏,导线6根(其中两根带金属夹、两根焊于废电灯泡灯头上)。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连接电路的导线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用其他材料可以代替金属线吗?
演示课本图4-9实验,(电路先固定在示教板上)通过实验让学生回答:
1、哪些可以代替金属线?
2、哪些不可以代替金属线?
金属、石墨可以导电,叫导体;橡胶、塑料不能导电,叫绝缘体。
介绍几种绝缘体应用实例,结合实验以及课本图4-10加以说明。
提问:为什么导体能导电、绝缘体不导电?
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后回答,教师纠正不妥之处。训练学生的口头概括、表达能力。
小结并板书:
导体能导电是由于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不导电是由于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介绍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课本图4-11)。
演示课本图4-12实验。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能导电是由于产生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2、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成导体。(结合进行辩证唯物论思想教育)。
导体和绝缘体沿有绝对的界线,当条件改变时,原来不导电的物体也可能会导电。
四、布置作业。
1、第四节练习。
2、“想想议议”内容,写观察记录。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篇六
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
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
为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结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垫。
一、情境导入。
二、计划制订。
提供足够多的材料,让学生建。
三、实验性、探究的有效、思维的深刻性。探究。
创设平等、自由、认真、有序上的科学报告会氛围。参与交流和质疑,体会学习的共同头。
四、表达交流。
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流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
1、自行思考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
2、通过幻灯片,了解“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
3、通过个别体会、相互评。
1、用“一块橡皮的检测方法”检测区25种物体。
2、组内整体分析研究情况。
3、提出新问题。自行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初步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
科学报告会;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使小。
2、分析检测结果,从中发现一定的规律,作出自己的描述。
3、对插头、卷笔刀等进行。
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篇七
学校:共和小学。
时间:2012年3月23日。
3、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汇报。
3、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学生推测。
6、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
1、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
问。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
学生讨论回答。
9、教师讲解人体和大地以及湿抹布都是导体,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教室或身边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
a、橡皮b、铁片c、纸片d、木棒。
a、铜丝b、铁片c、钥匙d、塑料。
3、钳子的外面包了一层厚塑料是为了()。
a、看起来漂亮b、可以经久耐用。
c、绝缘和防止触电。
判断题。
1、电路中开关制作的材料都是导电材料。()。
2、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只要检测一次()。
3、铁是一种常见的导体。()。
4、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的材料。()。
5、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篇八
《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是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与我们的生活》单元的第4课。本课是在学习了前面的《电池》、《怎样控制电路》、《设计电路》三课的基础上,应用学过的简单电路制作的检验器,通过对周围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测,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电路秘密的欲望,为后面学习安全用电做好准备。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五年级学生,针对本堂课教学内容,我对学生作了如下的分析: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系统的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具备了制作检测电路的能力。生活中学生对导电和不导电的物体也有一些了解,但还有待于形成清晰的认识。
3、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存在差异,教学中要采取小组合作、一帮一(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动手能力弱的学生)的对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预设。
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及以上的学生的特点出发,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检测各种材料是否容易导电。
2、多次经历猜想、实验检测是否容易导电的探究活动。
3、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电工工具的各部分由哪种材料组成。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够有序地展开检测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导体与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重点是: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及安全常识,养成认真细致尊重事实的探究习惯。
本课难点:认识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
本课的关键点在于:学生对材料进行猜想是否导电,然后运用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交流活动,促成认知的提升。
四、教法学法。
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更是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为了能更好地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突破本堂课的重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即教师以情境设计、探究活动、交流提升、演示说明引导学生探究。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猜想验证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学生在进行猜测的条件下,然后再到实验中去自主探究和验证,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把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准备。
材料的选择与准备是科学探究至关重要的环节。有结构、有意义的材料不仅可以揭示现象,更暗含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与程序。精心挑选有结构的材料,会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使探究活动有效进行。
为了顺利完成导体与绝缘体的探究,我精心准备如下材料:
1、电路检测器——电源、导线、小灯泡[说明:用于检验电路中是否通电]。
匙、硬币、橡皮筋、木夹子等。
六、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与生生间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应紧扣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环节,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实施。
(一)置疑激趣引发探究。
出示小灯泡,提出问题:点亮它需什么材料?请学生动手点亮。
用棉线代替导线,灯泡会亮吗?为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导休与绝缘体》(设计意图:复习简单电路的知识,激发兴趣,从而切入了课题,为新课探究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活动1:易拉罐的秘密:
1、先让学生观察易拉罐材料的特点,再预测一下,将易拉罐接入电路,可以怎么接,并且。
灯泡会亮吗?
2、学生在小组内运用实验进行验证刚才的猜想,并把检测的过程向全班汇报,并对电路通。
与不通的原因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的过程,掌握了检测的方法,为后面的独立猜测、实验打下了基础。)。
活动2:选择材料,进行预测。
第()组。
我们的发现:
(设计意图:猜测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与前概念,估计学生会对铅芯、铝箔片等物品是否容易导电产生认识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3:组内自主探究,检验预测。
小组同学合作自主进行探究,运用前面的方法进行检测;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要求学生填好报告单。
活动1:各小组选代表投影汇报,展示评价。后面小组汇报时只说明不同的结果,形成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教师板书:容易让电通过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等),不容易让电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木头、塑料、橡胶等)。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就各小组间的不同与问题进行交流点拔,完成释疑,达成共识。根据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科学概念,提升了认识,突破了教学重点。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2:认识不纯净的水、人体、大地都是导体。
教师向学生做演示实验:将导线接入一杯的水中,灯泡仍然会亮,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不纯净的水是导体,从而意识到人体、大地也是导体。
教师出示插头、带绝缘皮的电线、螺丝刀、钳子等,让学生分辨各部分材料的导电性,并在小组内交流:为什么这些材料要这样设计。通过交流,得出这样的结论:电器中与手接触的部分、裸露的部分用绝缘材料制作,电流需要通过的部分用导体材料制作。
1、拓展:除了导体和绝缘体,还有在科学上具有广泛应用的是半导体,如二极管、三极管等,它们广泛运于各种家电、通讯领域中。课后大家可以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进行了解。
引入课外,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独立研究打下基础。)。
七、教学评价。
我在本堂课的评价中着重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同时强调评价的发展性与激励性。本节课的评价主体为师生,评价方式灵活而有机地结合。在“激趣导入”,“拓展延伸”等环节主要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自主探究环节主要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汇报、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倾听,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发展。
八、板书。
(设计意图:板书的设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本课这样的板书不仅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体现了教学难点,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篇九
教学要求:
实验器材:6v电池组,小灯泡(6.3v),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各1件),开关1个,废电灯泡芯1个,酒精灯1盏,导线6根(其中两根带金属夹、两根焊于废电灯泡灯头上)。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提问:连接电路的导线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用其他材料可以代替金属线吗?
演示课本图4-9实验,(电路先固定在示教板上)通过实验让学生回答:
1.哪些可以代替金属线?
2.哪些不可以代替金属线?
金属、石墨可以导电,叫导体;橡胶、塑料不能导电,叫绝缘体。
介绍几种绝缘体应用实例,结合实验以及课本图4-10加以说明。
提问:为什么导体能导电、绝缘体不导电?
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后回答,教师纠正不妥之处。训练学生的口头概括、表达能力。
小结并板书:
导体能导电是由于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不导电是由于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二)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
介绍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课本图4-11)。
演示课本图4-12实验。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能导电是由于产生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2.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成导体。(结合进行辩证唯物论思想教育)。
导体和绝缘体沿有绝对的界线,当条件改变时,原来不导电的物体也可能会导电。
四、布置作业。
1.第四节练习。
2.“想想议议”内容,写观察记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导体导电性。
绝缘体。
安全用电。
教学后记: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利用电流检测器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能够区分金属、石墨、食盐水、人体是导体,塑料、橡胶、陶瓷是绝缘体。
3、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检测区分生活中常见物品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
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2、设疑:如果我把一节导线断开,用其它物品代替这一部分导线,小灯泡还会亮吗?
二、引入课题。
1、提问:我们来试试吧,请听实验要求:打开开关、接入物品、闭合开关、观察灯泡、打开开关、取出物品。
2、学生分组实验。
3、设疑:奇怪,有些组的灯泡亮了,有些组的灯泡却没有亮。这是怎么回事?(实物投影分组的材料,并进行分类)。
4、灯泡没有亮了,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电流没有通过,或者这个物品不导电,或者这个物品是绝缘体)灯泡亮了,又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电流通过了,或者这个物品导电,或者这个物品是导体)。
5、定义:通常情况下,容易导电的物品,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导体与绝缘体。(板书:导体与绝缘体)。
三、制定实验步骤。
1、提问: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物品是绝缘体?我们需要做实验检测。请看这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
2、谈话:既然是实验,就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实验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先说一说你们组的实验步骤。(学生2分钟自主探讨实验步骤,教师巡视参与)。
3、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步骤,教师帮其理出顺序。(评价学生:你说的真棒!你观察得很仔细!教师态度要和善,要发自内心的去鼓励学生。)。
4、评价:明德门小学的同学真棒,自己可以独立制定一套基本的实验步骤,老师把大家的实验步骤再进行完善。
教师归纳:
(1)小组进行分工;
(2)预测物品能否使小灯泡发亮;
(3)检验电流检测器是否正常工作;
(4)实际检测物品能否使小灯泡发亮;
(5)重复检验一次;
(6)记录;
(7)整理实验台;
5、小组分工:组长、管理员、检测员、记录员。
6、引导小组分工合作。
四、学生展开实验并汇报。
1、教师分发材料袋,小组展开检测活动,教师巡视参与。
2、教师引导学生汇报:
(1)组内一名同学汇报,另一名同学做助手,将小组的检测结果贴在相应的区域;
(2)在汇报时,告诉大家你们小组检测的物品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3)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再分类,看看导体的材料有什么特征?绝缘体的材料又有什么特征?
3、小组展开汇报,分别得出导体的材料有:金属、石墨;绝缘体的材料有:塑料、橡胶、陶瓷。
4、提问:你喜欢导体?还是喜欢绝缘体?(学生各抒己见)。
5、追问:假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是导体,会出现什么现象?都是绝缘体呢?
6、小结:这两种材料,都是生活中的必备材料,两者缺一不可。而且,导体和绝缘体一般情况下会同时出现在电工材料或电器中,就像这些材料。(播放视频)。
四、探究水和人体的导电性。
1、过渡:刚才我们研究的都是固定材料的导电性能,那么水导电吗?教师出示一杯水。生出现两种答案:会或不会。
2、探究水的导电性。
(1)师:好!实验见分晓。师在实物投影仪下进行实验。
经过实验,灯泡没有亮,说明这杯水是绝缘体。
(3)设疑:如何改变水的导电性能,使它成为导体?
师:大家看这里。这是一些盐。倒入盐,我们试试小灯泡会不会变亮。
(4)小灯泡亮了,说一说你的想法。
(5)学生猜测,可能是盐导电。教师擦干检测头,在盐中做实验,发现小灯泡没有发亮。再把检测头放入盐水中,小灯泡又亮了。(通过这个行为,帮助学生辨析)。
(6)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食盐水能使小灯泡发亮)板书:食盐水。
(7)用电安全的教育。
在我们生活中,只有两种水是绝缘体,一是绝对纯净的水,二是蒸馏水。而只要水中含有可溶解杂质,就能改变水的导电性能。我们的生活用水就是导体。在这里,李老师给大家强调:水和电的实验,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实验,大家千万不能去尝试。
3、探究人体的导电性。
(1)提问:了解了这么多的导体和绝缘体,我相信大家一定很关心,我们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这里有一个人体验电球,它能检测我们人体的导电性能。但是,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就由老师来完成这个实验。老师一手捏住其中一端,另一只手捏住另外一端。如果验电球亮了,说明人体是导体;如果验电球没有亮,说明人体是绝缘体。
(3)实验:教师实验,验电球亮了。检测出人体也是导体。
(4)安全教育:通过实验,检测出人体也是导体,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能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电源,以免发生意外。下面一些做法,请你做出判断。
a)检查电器时,必须断开电源。
b)发现电线掉在地上用手去捡,或用湿木棍去挑。
c)用东西去捅交流电插孔。
d)发现有人触电赶快用手去拉。
五、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1、通过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2、今天的课堂上我们认识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那么下节课我们将对安全用电做更多的探索,请同学们回家查找关于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我们下节课一起交流探讨。
六、板书设计:
人体食盐水金属石墨塑料橡胶陶瓷。
不锈钢勺子笔芯塑料尺子橡皮筋陶瓷勺子。
不锈钢尺子塑料梳子橡皮。
回形针塑料勺子透明胶带。
铁夹子。
钥匙。
七、教学反思。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导体与绝缘体》,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与磁》的第二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一课内容“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各种物体放到电路中去检验其导电性能,从而完善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知。针对这节课的特点,我尝试让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在小组探究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本节课,我有的放矢的根据学生特点,调整课程容量,使师生共融于课堂当中。就这节课来说,我认为亮点有以下几个:
第一,以旧引新,层层深入,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如何将这么多的教学内容流畅的开展下来,是一个难题。我按照学生认知的一般顺序和科学研究的一般顺序来设计课堂教学。首先,从学生认知顺序来讲,从固体的导电性入手,再到液体和人体的导电性,从简单到复杂,从熟悉到陌生,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认识新事物,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建立。
第二,因材施教,针对性强,科学探究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导体与绝缘体有一定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金属是导体,塑料等物体是绝缘体,甚至有学生知道干燥木头遇到水后会变成导体。可是,越熟悉的东西孩子们越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所以,我将这堂课的知识概念目标确定为:让学生亲历导体和绝缘体的探究过程,在常见的生活物品中寻找规律。
但是,并不是所有环节都是让学生一一动手探究。考虑到电的危险性,固体材料我制定为分组实验,学生参与动手探究;水和人体的导电性我采取了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探究。
第三、规范示范,科学激发,培养科学素养。
本课以检测一件生活常见物品作为研究的开始,教师演示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这件物品,这组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老师规范的演示,引导学生了解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对实验成功的影响是重大的.,尤其是在电与磁单元,这种规范、严谨的演示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帮助很大,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切实之举。
第四,以生为本,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科学实验中,操作的规范化程度往往决定着科学实验成功的系数,关系着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准备无误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小学科学课中的科学实验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科学实验,所以更需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在学生实验之前,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步骤的制定当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而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第五,立足教材,精心选材,让科学和生活密切相连。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篇十二
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
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
为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结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垫。
一、情境导入。
二、计划制订。
提供足够多的材料,让学生建。
创设平等、自由、认真、有序上的科学报告会氛围。参与交流和质疑,体会学习的共同头。
四、表达交流。
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流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学会并理解一种。
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
1、自行思考一块橡皮的检。
测过程。
2、通过幻灯片,了解“一。
块橡皮的检测过程”。
3、通过个别体会、相互评。
1、用“一块橡皮的检测方。
法”检测区25种物体。2、组内整体分析研究情。
况。
3、提出新问题。自行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初步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
科学报告会;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使小。
现一定的规律,作出自己的描述。3、对插头、卷笔刀等进行。
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篇十三
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和绝缘体》第一课时。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
根据教学内容对本课进行简单分析:本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学生连接了简单电路,寻找电路故障,学会使用简单的电路检测器,本课认识导体与绝缘体,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区分导体与绝缘体,为后一课开关的认识和制作作铺垫,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中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同时也是一次安全用电教育。
:能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第一步导入;第二步实验探究;第三步联系实际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在导入这一环节中,出示缺少导线的电路,要求学生换用其他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引导学生要利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物体是否能够通电。在这一环节上,复习强调检测器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对橡皮和小刀的演示,对本课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作一个前期的铺垫,一种是容易通电的,另一种是不容易通电的。教参和教材是都只对橡皮的操作过程作了一个演示,为了引出检测器及其正确使用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有加入了小刀的操作过程,这样做不仅仅是对检测器使用方法的强调,同时也是唤起了学生的对导体与绝缘体的前概念,为后面的猜测和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这一环节分四步来完成。
1、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测,哪些物体是能让小灯泡亮的,是容易通电的,哪些是不能亮的。让学生一边猜测一边检测,同时进行记录。但实际操作时,学生往往是急着进行检测,不进行猜测,或者是猜测了没有进行记录,等检测完了之后,把结果填入了检测中。因此,在这一环节上,要求学生先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猜测并记录于同步探究,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在材料的准备中,主要以身边的材料为主,这样更有利在下一环节中渗透安全用电教育。
2、让学生进行检测。在这一步中分小组进行检测,每一小组检测几种不同材料,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严谨与科学,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并进行分类。把检测的结果填入实验记录。
3、实验汇报。对于以上物品的检测结果,争议的并不多,根据学生的检测结果,对有争议的材料进行演示后,发现了2类材料,这时出示导体与绝缘体的定义。
4、引导学生利用同步探究的“整理实验记录”结合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整理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印象。同时,让学生归纳材料的特点,上升对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这时候是引导学生对概念的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达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初步学会区分导体与绝缘体,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从课堂回归到生活,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生活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实际生活经验告诉孩子,用电不当会有触电的危险。可是谁也没有触电的经历,也没有看到过。怎样让学生信服这个概念,提升学生对导体的认识呢接下来的一段录像是关于安全用电的生活常识。录像是中的那些用电常识贴近现实生活。从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用电不当之处,作处判断,用反面教材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篇十四
教学要求:
实验器材:6v电池组,小灯泡(6.3v),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各1件),开关1个,废电灯泡芯1个,酒精灯1盏,导线6根(其中两根带金属夹、两根焊于废电灯泡灯头上)。
教学过程 :
引人新课:
提问:连接电路的导线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用其他材料可以代替金属线吗?
演示课本图4-9实验,(电路先固定在示教板上)通过实验让学生回答:
1.哪些可以代替金属线?
2.哪些不可以代替金属线?
金属、石墨可以导电,叫导体;橡胶、塑料不能导电,叫绝缘体。
介绍几种绝缘体应用实例,结合实验以及课本图4-10加以说明。
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后回答,教师纠正不妥之处。训练学生的口头概括、表达能力。
小结并板书:
导体能导电是由于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不导电是由于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介绍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课本图4-11)。
演示课本图4-12实验。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能导电是由于产生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2.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成导体。(结合进行辩证唯物论思想教育)。
导体和绝缘体沿有绝对的界线,当条件改变时,原来不导电的物体也可能会导电。
四、布置作业 。
1.第四节练习。
2.“想想议议”内容,写观察记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篇十五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
根据教学内容我对本课进行简单分析:本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学生连接了简单电路,寻找电路故障,学会使用简单的电路检测器,本课认识导体与绝缘体,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区分导体与绝缘体,为后一课开关的认识和制作作铺垫,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中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同时也是一次安全用电教育。
通过上述教学简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科学探究:通过检测身边物品的过程,如“小刀、铅笔”等,能依据检测物品的“科学规范”的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同学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地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3、科学知识:通过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教学重点:能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针对以上内容,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流程,本课我分四步来完成,第一步导入;第二步实验探究;第三步联系实际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在导入这一环节中,我出示缺少导线的电路,要求学生换用其他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引导学生要利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物体是否能够通电。在这一环节上,复习强调检测器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对橡皮和小刀的演示,对本课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作一个前期的铺垫,一种是容易通电的,另一种是不容易通电的。教参和教材是都只对橡皮的操作过程作了一个演示,为了引出检测器及其正确使用方法,我在这一环节中有加入了小刀的操作过程,我想这样做不仅仅是对检测器使用方法的强调,同时也是唤起了学生的对导体与绝缘体的前概念,为后面的猜测和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这一环节我分四步来完成。
1、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测,哪些物体是能让小灯泡亮的,是容易通电的,哪些是不能亮的。让学生一边猜测一边检测,同时进行记录。但实际操作时,学生往往是急着进行检测,不进行猜测,或者是猜测了没有进行记录,等检测完了之后,把结果填入了检测中。因此,在这一环节上,我要求学生先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猜测并记录于同步探究,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我在材料的准备中,我主要以身边的材料为主,这样更有利在下一环节中渗透安全用电教育。
2、让学生进行检测。在这一步中我分小组进行检测,每一小组检测几种不同材料,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严谨与科学,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并进行分类。把检测的结果填入实验记录。
3、实验汇报。对于以上物品的检测结果,争议的并不多,根据学生的检测结果,对有争议的材料进行演示后,发现了2类材料,这时出示导体与绝缘体的定义。
4、引导学生利用同步探究的“整理我们的实验记录”结合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整理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印象。同时,让学生归纳材料的特点,上升对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这时候是引导学生对概念的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达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初步学会区分导体与绝缘体,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从课堂回归到生活,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生活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实际生活经验告诉孩子,用电不当会有触电的危险。可是谁也没有触电的经历,也没有看到过。怎样让学生信服这个概念,提升学生对导体的认识呢接下来的一段录像是关于安全用电的生活常识。录像是中的那些用电常识贴近现实生活。从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用电不当之处,作处判断,用反面教材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这是我针对本课设计的教学过程,教学中一定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请各位同人提出宝贵意见。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篇十六
学校:共和小学。
时间:20xx年3月23日。
3、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汇报。
3、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学生推测。
6、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
1、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
问。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
学生讨论回答。
9、教师讲解人体和大地以及湿抹布都是导体,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0、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1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教室或身边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
a、橡皮b、铁片c、纸片d、木棒。
a、铜丝b、铁片c、钥匙d、塑料。
3、钳子的外面包了一层厚塑料是为了()。
a、看起来漂亮b、可以经久耐用。
c、绝缘和防止触电。
判断题。
1、电路中开关制作的材料都是导电材料。()。
2、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只要检测一次()。
3、铁是一种常见的导体。()。
4、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的材料。()。
5、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篇十七
科学概念: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学习重点: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学习难点: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对照记录表进行汇报。
学前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学习过程。
一、温故导新:
1、我们已经学过了简单电路,你能用一节电池、两根导线点亮小灯泡吗?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动的。
2、如果老师将电路中的一根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二、设问导学。
1、我们先从最常见的橡皮开始检测,如何检测呢?
(1)、先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2)、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2、那组愿意到前边来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容易导电?
3、一组到前面演示。边实验边强调实验步骤,及每一步的目的性。
三、自学解疑。
1、我们用检测橡皮的方法来检测我们周围的几种材料。
2、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3、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四、拓展延伸。
1、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导体 导电性 。
绝缘体。
安全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