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教案(热门20篇)
教案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教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案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一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放在课下学习。并设想了改进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一个演示实验——磷的燃烧,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较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准确、深刻的认识。灭火的实战演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灭火的方法有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表现强烈的极大的兴趣。
(四)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方法,分析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及所用原理。实战演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生活能力。火中逃生方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增长了学生生存本领,使其受用终生,是化学知识更有效的应用于生活。
(一)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课堂的开放度不够,仍然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的.思路活动,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还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学环节设计还需进一步改进,燃烧条件的得出,和磷燃烧的演示实验交换前后顺序,更顺理成章,更符合逻辑。
(三)实验设计还需改进,水中白磷的燃烧,可用盛氧气的集气瓶将其扣住,可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逸到空气中。
(四)在学完燃烧条件后,若由学生讨论钻木、放大镜起火的原因,干的着、湿的不着、纸锅烧水的原理,会更加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对燃烧条件认识更加深刻。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二
(一)知识与技能。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探究灭火的方法,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的变化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应用、演示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式提问。
四.教学过程。
1、回忆学过的燃烧事例和燃烧现象,
根据以上事例,归纳燃烧定义和特征。
2、播放视频,探究燃烧的条件。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同时补充:实验的改进。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播放视频,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
4、应用。
5、谈一谈,遇到火灾自救的措施。
6、理解简易灭火器的原理,了解几种常用灭火器。
7、小结。
8、课堂练习。
9、课外任务:调查与研究。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三
通过“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放在课下学习。并设想了改进措施。
本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一个演示实验——磷的燃烧,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较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准确、深刻的认识。灭火的实战演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灭火的方法有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表现强烈的极大的兴趣。
(四)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方法,分析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及所用原理。实战演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生活能力。火中逃生方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增长了学生生存本领,使其受用终生,使化学知识更有效的应用于生活。
不足:一是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有的时候不够简洁,提出的系列问题有的还有待进一步着商,使问题点拨恰到好处;二是学生的参与度尽管较以前的课堂有所提到,但力度还不够,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自主性。三、对学生的第一个实验即猜想影响燃烧的要素时,实验是我都给设计好的了,学生只需做实验即可轻易得出,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的发展,课后我想完全可以只提供药品和仪器,让学生小组去设计实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做的具体好处我认为是:让学生从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四、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如果重上这节课,我会一开始就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认为我再课堂教学中没有更合理适度的掌握好放与收,也就是说驾驭课堂能力还要进一步增强。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四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同学们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b.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点、难点、疑点。
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
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校是湖南省高级示范性中学,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我校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浓厚兴趣,我将教材的内容略为拓展,增加了火灾自救常识。使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真正做到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们学校还组织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的演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逃生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识。这次活动还在我省电视台新闻中报道,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那些地方有燃烧的现象。
2.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师]演示小魔术,设问“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从小魔术引入课题,体会到化学的神奇。很好的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1.探究实验。
步骤一:如下图。
步骤二:将薄铜片上的红磷与小石头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三者必须同时满足。
3.引导得出着火点的定义。
[生]1.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投影的步骤完成“燃烧的条件”实验。
2.根据实验现象一起讨论燃烧的条件。
[师]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指导同学们安全、正确的完成实验。引导同学们得出正确的结论。提示步骤1能得说明什么。步骤2又能得说明什么。两者相结合得出正确的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生]八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果,大家一起评出最佳的结果。
[师]鼓励同学们的积极的动手和思考问题。提出探究时出现的小问题。避免再犯。
[生]根据燃烧的条件,思考小魔术中的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师]小魔术大解密。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究的热情。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探究内容在教材的演示实验中略有改进。增加了对不可燃物的探究。更加有利于同学们得出燃烧的条件。
根据所学的内容,解释魔术的奥秘,同学们初尝掌握新知识的喜悦。
1.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中燃烧”。装置如下图:
2.有关煤炉的讨论。
(1)如果不继续往炉子里添柴火,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2)如果把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柴夹出来,柴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利用燃烧的条件,思考怎样燃烧会更旺呢?可举出具体的实例。
[师]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后,思考怎样能使刚才实验中水里的白磷燃烧呢?
[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师]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下燃烧”。
[生]根据燃烧的条件讨论后回答第2题和第三题。
1.改进演示实验优点:向水中通入氧气,硬纸片不能很好的固定白磷,白磷四处游动,不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可以用一个螺帽代替硬纸片,白磷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并且能清楚的观察到燃烧的现象。
2.从化学走向生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3.在新知识的运用中形成发展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探究。
1.实验探究。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为什么该方法有效。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师]燃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控制不当将演变成无情的火灾。同学们例举生活中的燃烧时,有人就提到了火灾。
[多媒体展示]衡阳11.3特大火灾。有20名消防队员壮烈牺牲,11名消防队员光荣负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消防官兵扑救火灾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生]1.分为六个探究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2.完成教师所给的表格。
[师]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发现他们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提示,让整个探究过程顺利进行。
[生]8分钟后,派一个代表交流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和完善。
[师]鼓励各组的实验方法。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灭火原理。
以衡阳特大火灾过渡到燃烧有利还有弊。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
分组合作,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大家的默契,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1.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
(1)炒菜的锅起火了;
(2)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
(3)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
(4)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
(5)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2.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本课疑点)。
3.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见教材127页)。分组做“人人都当消防员”的实验。
[生]根据灭火的原理完成第一题、第二题。
[师]“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是本节课的疑点。可将着火点比喻成铁、铜等物质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固有的物理性质,不能随便降低。
[生]1.自学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2.分组做简易灭火器灭火的实验(如图),人人都当消防员。
1.将理论用于实际,巩固灭火的原理。情感上认识火灾是可以控制的,掌握有效的灭火方法能防止发生火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以提问的形式提出本节课的疑点。形象的比喻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着火点不能降低。
3.根据教材步骤,自主完成灭火实验。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的喜悦。
掌握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师]火灾无情,灭火不如防火。
[生]1.了解爆炸威力后,积极主动的自学“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2.认识图7-12的图标表含义。
3.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更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
火灾自救常识。
看影片学习“遇到火灾如何自救”
[生]认真看影片。遇到火灾,学会自救。
学会一门自救常识,激发同学们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总结。
总结本课的重点。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生]一起回顾两个重点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总结本课的重点。同学对本课的重点由短时记忆过渡到有效的长时记忆。
作业。
电影院、学校、幼儿园、网吧等地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损失惨重,请任选一地,根据其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或考察该场所的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要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了解燃烧及燃烧的三个条件。
2.知道自燃和爆炸现象。
3.了解灭火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能力。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
2.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破除迷信思想。
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灾情所需要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
施教策略:通过猜想、实验探索、观察思考、讨论归纳来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学难点:灭火的方法。
施教策略:结合生活实例,教师启发点拨和师生共同讨论来分散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演示实验、学生边学边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概括总结。
教学用具:酒精灯,坩锅,铁支架,酒精,棉花球,石块,纸片,小纸盒,烧杯,热水,白磷,红磷,铜片,简易灭火器。
教学程序:复习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概念。(巩固知识、温故知新)。
课题引入:显示燃烧的定义。
引导猜想:要发生燃烧这种现象需要有哪些条件呢?(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教师引导:得出初步的结论:1.可燃物2.温度3.空气(助燃物)。
实验验证:第一个条件是要有可燃物,如果不是可燃物,即便有足够的温度和空气,也不会燃烧。
引导: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给沸腾的水加热,水的温度还会上升吗?答:“不会”
提问:第三个条件是空气。先讨论一下熄灭酒精灯火焰的最佳方法?用嘴吹,这种方法具有危险性,应该用盖上酒精灯帽的方法。
问题:白磷燃烧实验。1.水中的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是没有足够高的温度吗?让学生说出热水的温度已达60摄氏度,超过白磷的着火点,是水把空气与白磷隔离了。
2.红磷为什么没有燃烧?让学生说出温度没达红磷的着火点,让学生加深对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
过渡: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那么,灭火的方法会是什么呢?1.降低温度,2.隔绝空气(助燃物)。
灭火的方法:1.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2.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反馈:请你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说出以下灭火方法的原理。
1.建筑物着火时,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降低温度。
2.书籍、文件、精密仪器着火时,喷射干冰灭火。(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极易升华,升华要吸收大量热量,起到降温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思考:发生下列火情时,你能想出可行的办法吗?
油锅着火时,可采取的措施?端锅、泼水、盖湿的被褥、盖锅盖、洒沙土----(最佳盖锅盖)。
(说明端锅危险;泼水,油比水轻,不行;最佳方法盖锅盖)。
酒精灯不慎撞倒引起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可采取的措施?
洒沙土、水冲、湿布盖、灭火器-------(最佳方法湿布盖)。
过渡:发生火灾时,常用灭火器来灭火。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六
3.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烧杯(热水)4个,漏斗、洗耳球(或气筒)4套;烧杯(冷水)4个,大试管(含橡皮塞)4支,酒精灯4个,试管夹4个;火柴8盒,小蜡烛16支,白磷若干。
烧杯2个,大试管(含橡皮塞)1支,小蜡烛,碳酸钠粉末,浓盐酸,塑料瓶,小试管,火柴。
同学们,可燃物的燃烧,能为我们带来光明、温暖和能量,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在这一节课里,我们将用实验的方法去揭示燃烧的规律,找到控制燃烧的办法。
[提问]:可燃物燃烧会发出什么现象?
[讨论]:下列反应都会伴随什么现象?
c+o2co2;4p+5o22p2o5;s+o2so2;3fe+2o2fe3o4。
学生对这些反应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燃烧、可燃物,进而猜想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可以燃烧的物质叫可燃物。
燃烧: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猜想]:燃烧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呢?
[演示]:将装有白磷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
[提问]:这个实验满足了哪些条件?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还能燃烧吗?
[讨论]:你准备改变哪个条件?说出你的实验方案。
其中一个把白磷直接放入热水中,另一个把白磷放入试管,再把试管放入冷水中。
[学生实验]:选择两个方案中的一个,实验并观察现象。
[讨论]:你从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要想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氧气、达到一定温度,三着缺一不可。
[讲述]:我们把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幻灯片]: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没有着火燃烧呢?
[讨论]:如果给白磷补充上那个条件,白磷能燃烧吗?
你准备怎样为白磷提供那个被改变的条件?
向热水中的白磷补充空气,可以使用洗耳球连上漏斗,然后罩住白磷,效果特别好。有学生提到,需要“送气机”,其实这就是最简单的送气机。
[实验]:选择适当的方法,补充条件,实验并观察。
[讨论]:有什么现象?你从实验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只要有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点,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水火也相容!
[讲述]: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燃烧发生的条件,同学们,我们怎么熄灭火焰呢?
可燃物是燃烧的基础;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一定能燃烧。
[讨论]:灭火有哪些措施?“灭”字头上的“一横”起什么作用?
[活动]:熄灭小蜡烛。
[讨论]:你用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运用了什么措施?
[演示]: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灭火。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阅读]:学生阅读几种常见灭火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并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介绍。
1.“釜底抽薪”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实验时,如果不慎把酒精洒在实验台上并燃烧起来,我们可以用湿抹布扑盖。利用的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炒菜时油锅内的油不慎着火,灭火的方法挺多:
1)盖上锅盖,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这是利用了( )。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把菜放进去,也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这是利用了( )。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5.烧不坏的手帕。
[讨论]这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触?
1.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分别探究氧气和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2.白磷燃烧后,要塞上橡皮塞,以减少白烟扩散。
用学生分组实验代替演示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实验的设计和方法的确定上,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七
《燃烧与灭火》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涉及到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非常的接近,所以为绝大数上公开课的老师所选中。本学期的校内公开课我也选择了这个问题,原因有如下三点:
1、五年之前我也选择过这节课作为公开课展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效果并不太好;
2、前年在城北初中举行的县级骨干教师展示课上,我也选择了这节课,并且当时对教材中的“可燃物燃烧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探究实验进行了改进,将一根火柴和一根小木条分别放出铜片(铜片放在三脚架上)的两端,用酒精灯加热。其时还为自己的实验改进而得意过。但现在想来当时的那节自我感觉良好的课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
3、由于我校规模相对较小,听课的领导大多是非化学出身,如果说选择纯化学类的课堂,一来不宜调动课堂气氛,二来听课的领导和同事也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三是希望自己的课上完之后,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能获得一些什么。
基于以上的三点想法,本人选择了《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作为本学期的校内公开课展示。
首先,在课前我将以往用过的课件和别人的课件进行了综合比较,在此过程中,应该说还是有所收获的。首先,上次在城北初中的展示课用的课件,在视频的选择上,还不是很好。当时选的是“火的发现和利用”这段录像,这段录像一是时间稍长一些,二是没有突出火的两面性。不能对学生渗透对事物要一分为二看待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而这次选择了两个视频,一正一反,中间还放置了一个“神八”升天的图片(这张图片是否妥当,还有待探讨),学生很容易得出火既能造福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这就很自然的导出本课的课题。“火能给人类今天的幸福生活,但使用不当又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因此,认识火,用好火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课题”。这样的课堂引入自然贴切,又能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值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借鉴。
二是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在进行猜想燃烧条件时,学生毫不考虑的说出了燃烧的三个条件。这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同时要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一点在本节课中并未体现)。从科学探究的步骤来看,这属于猜想,如何来验证猜想。当然需要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实验一: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酒精和水,此处在课堂上我是让学生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少许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进而得出结论(课后有老师提出该实验无需让学生来动手实验,因为这是人所共知的生活事实。我当时也犹豫了一下,但考虑到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还是请学生上台来进行操作)。
实验二: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再用烧杯将其中的一支蜡烛罩住,发现蜡烛熄灭了。从而得出结论:燃烧必须要有氧气参加。
实验三:分别用坩埚钳夹持小木条和小煤块,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在做此探究实验时,我是请一位同学上来和我一起完成这个实验,其目的是想做对比。从而得出结论。教材中的三个探究实验其实都非常简单。考虑到不能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所以并没有对书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当时的想法就是:课堂中能简单的要简单,从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出发设计实验和课堂。这是最明智的做法。不能故弄玄虚、隔靴搔痒,那样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在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后,我不失时机的问学生:老师的书为什么燃烧起来?学生回答:书没有达到着火点(当然,如果没有预习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没有点燃,这时教师要紧跟其后,是不是可燃物只有“点”才能“燃”?这样就将燃烧的条件进一步的加以理解了。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很多的可燃物在燃烧之前,都有“点”这个动作。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点”的目的是为了使可燃烧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从而得出可燃物只要满足燃烧的条件就能燃烧。譬如:在太阳下,用放大镜将太阳光聚焦到火柴头上,一会儿功夫火柴就能燃烧起来。)。
对于教材中的小魔术:“烧不坏的手绢”的处理,我是通过教师自己演示来实现的。对于这个实验课后我在想个几个问题:
二是这个实验在课堂中放在什么位置,也需要进行重新的思考。
三是实验过程中,我为了防止酒精燃烧完后,继续燃烧手绢,所以迅速的将其伸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然后问学生手绢有没有被烧坏。课后有老师提出:能否让手绢一直烧下去,让手绢自然熄灭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值得我到实验室里进一步的加以实验和探究。也需要去查阅一定的资料,看一看酒精的着火点是多少?手绢的着火点又是多少?进而整理成一篇很好的实验型的论文,应该说它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对自己和同行应该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当然也有老师提出来可以在手绢燃烧过程中,轻轻抖动手绢,火焰即可熄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值得去实践一下。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反思的地方。作为进入新浪的第一篇博文,我还是想多写一点。走进新浪博客,作为一名教师,我给自己的博客定位是:专注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水平。
愿与各位同仁共同分享教育教学中的酸甜苦辣。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八
本节课,我将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学生小组学习为教学主渠道,整个过程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观。特别是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爆炸的原因和安全知识应用的重要性,也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还让学生体会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1、以导学稿为载体先进行课前预习,了解这节课的大概内容和重、难点。
2、把自己预习不会的内容做好记号,以便在课堂上能够解决。
3、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设计探究面粉的爆炸实验方案和改进方案(说明:很少有同学能把这实验做成功)。
4、查阅有关广州某酒楼煤气泄露爆炸的资料,自己分析爆炸的原因等。
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广州某酒楼煤气爆炸的看法和面粉爆炸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反驳意见及实验验证等方法对爆炸的原因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获得了大量相关知识,其中某些知识有的学生不太理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解释,解决了他们心中的疑惑。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所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凡符合此类型的课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使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更好。
1、每个小组同学提出假设后,应提供对应的实验用品让学生设计实验并用实验来验证本组的假设,但没做到。
2、每个小组同学提出假设问题而其他组提出反驳意见后,这组同学可根据反驳意见做对应辩论,互相反驳,最终得出正确结论。但是总担心浪费时间,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都不足。
3、爆炸这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不感大胆放手学生实验,所以效果不太明显。
4、面粉爆炸实验成功率低,只有展示氢气爆炸实验,对粉尘爆炸说服力不大。今后再上这节课,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应进一步完善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提高。
对于教学中的实验,应该让学生先提出个人猜想,再为了验证猜想去做实验,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这样对他们的认知发展很有帮助。
对于使燃料充分燃烧的现实意义,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切实让学生体验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九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探究灭火的方法,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的变化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应用、演示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式提问。
四.教学过程。
1、回忆学过的燃烧事例和燃烧现象,
根据以上事例,归纳燃烧定义和特征。
2、播放视频,探究燃烧的条件。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同时补充:实验的改进。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播放视频,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
4、应用。
5、谈一谈,遇到火灾自救的措施。
6、理解简易灭火器的原理,了解几种常用灭火器。
7、小结。
8、课堂练习。
9、课外任务:调查与研究。
五、板书设计(略)。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的内容要求有体现出“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本课题中的第一课时内容就紧紧围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而展开的。
在本教学设计中,采取了“水中生火”的化学魔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指引与实验分析,学生自主地探究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分析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并总结出“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破坏一个即可。”
本部分——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作为学生了解和认识燃烧的现象,并以此为契机进入接下来的学习的重点内容,其课时分配与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目标的作用上是成正比的。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找出自己灭火所采取的原理。从整体上看,虽然教学内容相对容易,时间相对较长,但是能给出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进行思考却是值得的。
在某位教师在上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的复习课教学公开课中,当说到灭火的原理时,听到有学生把第三条说成: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而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学生为什么把“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说成“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一种物质的着火点是固有的,是一成不变的,是不可能降低的'。可为什么会有学生说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呢?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教师在教学时这么说而学生跟着学的话,学生是不可能懂得这么说的。许多学生都认为老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都是真理。学生在这个时期,很难判断出教师说的话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怎么说,学生也就跟着怎么说了。由此看来,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非常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因为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严谨性,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否则的话,一年害一批学生,十年就害一代人了。想到此,心头战栗不已。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一
燃烧与灭火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注意观察,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本节的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1)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
下面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通过《一则触目惊心的报道》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在课堂教学中各小组讨论,尽可能利用给出的药品仪器设计对比验,并提出可行性方案,进行展示,得出燃烧的条件。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可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将学生的设计的实验与教材124“燃烧的条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对学生提出的可行性方案给予积极评价,同时展示以下方案。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三支长短不同的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化学的乐趣。
让学生懂得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
这就是我对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1、有可燃物。
燃烧2、和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二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的出发点应该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本节课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思考,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解决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在最近发展区与现有发展水平的转化过程中,不断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微课,通过“我预习我知道”、“我质疑我勇敢”、“我释疑我进步”、“我探究我明了”、“我查阅我提升”五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了燃烧,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对于学生在微课学习中产生的疑问,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探究进行解疑,而在前面的课程中已涉及了大量的探究实验,这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
鉴于本课题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且难度不大的特点,本节课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利用微课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微课中设计的问题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启发,从而生成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对本课题基础知识的完善和提升。本节课设计选择其中学生可能有疑惑的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演示实验,自主实验等形式来解决学生的疑惑。
重点:1、通过微课的学习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在微课学习中生成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难点:1、在微课学习中学会思考,使思维得到提升,学会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进行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1、微课(时长:7分31秒)。
2、学生完成导学案。
3、根据学生学案进行二次备课。
第一环节:我预习,我知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微课中的知识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回答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板书。检测学生微课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提问】。
1、什么是可燃物?
2、什么是着火点?
3、燃烧的定义。
通过回忆微课内容和翻阅课本回答问题。对课本中的基本概念进行补充和强调。
第二环节:我质疑,我勇敢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燃烧和灭火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比如你今天的午饭就需要燃烧放出的热量。我们利用燃烧发出的光合热。有燃烧就有灭火,比如熄灭酒精灯,比如熄灭燃气灶等。燃烧和灭火离我们这么近,同学们对它有一定认识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今天就请同学们大胆听闻,说说关于燃烧和灭火,你一直想知道但是又不知道的问题。
思考。
提问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第三环节:我释疑,我进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多媒体:课前同学们观看微视频之后在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
(一)着火点方面:
1、钻木取火的原理?
2、为什么有些物体在不遇明火的情况下可以燃烧?
3、为什么在加油站不能打电话?
得出小结:物质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即使我们使用其他物质燃烧来点燃也是利用其他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二)助燃物方面:
1、水不是能灭火吗,为什么白磷在水下还能燃烧呢?
2、水中本来就有氧气,为什么一开始白磷在水中不能燃烧,通入空气后白磷燃烧?
小结: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当氧气的浓度过低时,即使有氧气,燃烧也不能发生。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21%,一般情况下,当氧气的浓度下降至14%—15%以下,燃烧就停止了。
(三)灭火方面。
为什么有的火一扇就灭,有的火越扇越旺?
展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多媒体:新西游记的片段。
演示:用扇子扇灭蜡烛。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小结:当燃烧火焰比较小时,扇子煽动使空气流动,从而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当火焰比较大时,扇子煽动带走的热量有限,却补充了更多的空气,促进燃烧。
启示:灭火要分情况,科学灭火。
在交流的同时思考问题的答案。
思考。
观看视频、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通过展示学生的练习检测情况,使明确其中部分问题的答案,对其中分歧较大对的问题再思考,激发求知欲。
通过不同场景的对比,学会分情况分析问题,而不是一概而论。
问题一:燃烧一定需要氧气,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演示实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小结: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广义上,燃烧是指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观察实验现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能继续燃烧,得出问题的答案: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对燃烧的定义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寻求真理。
问题二: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来浇灭,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视频:慢镜头展示油锅着火后浇水的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观看视屏,思考讨论回答。
对于现实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体现了化学学科应用于生活的学科价值。
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1、点燃蜡烛。
2、用充满氧气的气球对准蜡烛火焰。
3、解开气球的绳子。
结论:这是假的。吹灭蜡烛和扇灭蜡烛一样,都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反馈练习。
下列场景的做法对吗?
1、煤气泄漏,开灯查看。
2、煤气泄漏,立即开窗通风。
3、室内起火,立即开窗通风。
通过师生共同实验的环节,增加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
第四环节:我探究,我明了。
[自主探究]。
实验目的:
请同学们点燃两根小木棍,并想办法让其中一根燃烧的更快。
在我倒数5个数时,用桌面上所给的仪器和药品通过不同的办法将纸条熄灭。
提供物品:长纸条两根、氧气一瓶(部分小组有)、二氧化碳(部分组有)、沙子、水、空烧杯、剪刀、抹布小结:
1、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燃烧需要氧气,而且氧气越充足,燃烧越充分。
2、还可以通过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来促进燃烧。
用相机捕捉学生实验的精彩瞬间,展示在多媒体上。
小组讨论。
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老师将不同组的现象拍下来,在多媒体上展示)。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实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自主实验中发现新的知识,对燃烧和灭火有了更深更高的认识。第五环节:我查阅,我提升多媒体链接新闻:
一家三口遇火灾初中生凭消防演练知识救全家。
请同学们通过网络,报刊、书籍学习,掌握一些常见的火灾的灭火知识,以及正确的火场自救知识。
将这些知识整理成小论文,手抄报,漫画等形式,下周将会把大家的作品在学校进行科普展览。
课后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改变作业的形式,提高学习的兴趣。
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整理资料,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
板书设计:
燃烧: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三
通过“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
此外,我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我认为不足之处:1、做“活动与探究”之白磷燃烧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让学生来操作,效果打折扣。2、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
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并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四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人类第一次接触到化学就是无意识的利用了火,学会了燃烧。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微课视频等教学手法综合应用。让学生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从而得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很多伤痛的事实,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此外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通过适当的练习,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化学来源于生活。最后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由学生自行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上课时,先以高中教材演示实验——吹气生火,提起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发问,为什么吹口气棉花团也燃了,滴几滴生活中常见的水棉花团也燃了,是为什么就燃烧起来了?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然后紧接着微视频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揭露问题核心,逻辑思维严密,通过问题层层递进,总结知识。然后回过头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来揭秘刚才的趣味实验,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加兴趣和信心。紧接着用辩证的思维引出,知道“生火”还得学会“灭火”,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灭火的原理。最后科教视频展示火场自救和逃生,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这次教学的优点是:
1、课堂引入的实验十分震撼,学生兴趣浓厚。因是高中教材的演示实验,危险系数小,完全可以用于初中化学。
2、大量应用微视频,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大大缩短了演示实验时间,使课堂容量增强,后排同学也能清晰看到实验现象。
3、教师演示实验是基于课本实验的改进,使知识进一步加深,并减少了实验污染。
4、课后练习源于生活中的实例分类,和学生息息相关,学生做题兴趣浓厚!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结合学校的资源设备,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结合学生分组实验,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并且从学生的课后练习上反应出来,也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五
燃烧与灭火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注意观察,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本节的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1)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
下面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环节1质疑。通过《一则触目惊心的报道》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2总结出燃烧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3探究燃烧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各小组讨论,,尽可能利用给出的药品仪器设计对比验,并提出可行性方案,进行展示,得出燃烧的条件。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可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4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将学生的设计的实验与教材124“燃烧的条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对学生提出的可行性方案给予积极评价,同时展示以下方案。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环节5探究灭火的原理。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三支长短不同的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化学的乐趣。
环节6最后,将一大烧杯倒扣在三支燃烧的蜡烛上面,让学生观察哪支先熄灭,分析原因。让学生懂得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
环节7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这就是我对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1、有可燃物燃烧 。
2、和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六
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比赛,接下来我为大家展示的是《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的说课部分。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燃烧与灭火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注意观察,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本节的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1)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
下面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环节1质疑。通过《一则触目惊心的报道》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2总结出燃烧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3探究燃烧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各小组讨论,,尽可能利用给出的药品仪器设计对比验,并提出可行性方案,进行展示,得出燃烧的条件。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可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4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将学生的设计的实验与教材124“燃烧的条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对学生提出的可行性方案给予积极评价,同时展示以下方案。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环节5探究灭火的原理。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三支长短不同的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化学的乐趣。
环节6最后,将一大烧杯倒扣在三支燃烧的蜡烛上面,让学生观察哪支先熄灭,分析原因。让学生懂得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
环节7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这就是我对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1、有可燃物。
燃烧2、和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七
本课的教学中心,必须突显培养学生阅读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的能力。本课主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都是以“知道”为主,但教师在学习资源的整合与设计过程中,仍应达到理解、应用,而且应当也必须有连贯、明确的教学序列活动,有学习思维的必要练习,这样才能顺利保证学习目标实现。
目前,有些教师将这一类课,划为无关大局的附属性、过渡性的课,随意的照本宣科,或者用一些拼凑的习题让学生练习,等等。殊不知教学是连续性极强的.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层次、广角度的,如果在全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出现这样学习上的断层,这将造成多少能力急需发展的学生出现掉队现象呀!耳边时常听到教师感叹学生阅读能力低下,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无积极利用教科书资源,认真设计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有效措施,而且极大地浪费教学资源(包括自身、学生和教材等诸方面的)。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八
在本周,我进行了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一课的教学,从这节课中我受益匪浅的地方很多: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课堂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生活实际和知识应用为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学生熟悉的化学变化——燃烧入手,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燃烧的条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通过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探究活动的过程。
我也尽量充分的利用探究实验、交流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感官与思维,交互式讨论等教法也使学生有很高的参与度。总的说来,实验探究课,目标通过探究达到同时得到探究问题的方法。对教材的处理上,与生活体验相联系,让学生感悟知识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设计思路和出发点是好的,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摸式,给学生的时间加大,教师只是引领,课堂上能充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欲望,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由于个人能力及水平有限,使教学环节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放手的幅度不够大,演示实验发生了点小意外,白磷在纸上着火了,由此教育学生白磷的着火点低要保存在冷水中,用剩的药品不能随便丢掉,避免失火…..有些问题处理的不够到位等。
单单就教学过程而言,我的感受还是很深的,把主动权放手给学生,给学习成绩中差的学生带来了机会、点燃了希望、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比较尖锐,给我们提供可探究的问题。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知识储备,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能将学生零散的知识点连线成网,再给学生一个张扬自己个性的空间,那么,我们的课就不缺乏亮点,不缺乏继续探究知识的兴趣,感谢这些学生也感谢教材编写者及教研员老师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使我们的教学相长。这是我这节课最深的感受,也是我今后将要努力的方向。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十九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教学反思一方面,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改进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那么,在平常的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呢?现以《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为例谈谈有效教学反思的开展。我先是通过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有关燃烧的新闻资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燃烧的功与过,激发学生对燃烧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一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灭火的方法,亲身体会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1.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
开始导课时,我出示了浙江衢州一栋楼房发生火灾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突发这样的火灾,该如何迅速逃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紧接着学生交流讨论了什么是燃烧,怎样迅速灭火,等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让学生合作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2.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
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如“粉笔的燃烧”:把讲台上的粉笔拿去燃烧,观察到无论多高温度,粉笔都不会燃烧,学生一下子就总结出物质必须要有可燃性;“烧不坏的手帕”:手帕是可燃物,容易着火,可在该实验中酒精烧完了,手帕却安然无恙,原因是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被手帕上的水吸收,从而降低了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燃烧的最低温度“;水中生火”即开水中白磷的燃烧实验:水可以灭火,那么开水中的白磷为什么可以燃烧呢?白磷是可燃物,刚开始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氧气,后来往水中通入空气后,白磷就燃烧起来,这是因为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通过使用身边常见的物质进行简单而有趣的化学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轻松地得出燃烧必备的三个条件。
3.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逃生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4.充分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通过展示古代钻木取火、奥运会火炬的燃烧及“神九”发射图片,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学生对灭火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
1.未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燃烧的实验,学生只要按照老师设计的思路进行操作,就可轻易得出燃烧的必备条件,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只提供药品和仪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讨论,自行去设计实验,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让新知识建立在对实验的直观感受上,效果可能会更好。
2.实验设计的改进
做热水中白磷燃烧的实验时,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操作较困难,如果先用集气瓶收集好氧气,然后用盛氧气的集气瓶将其扣住,既可以满足白磷与氧气接触,又能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或者把白磷和红磷装在试管中,用气球套住试管口,然后将试管下端浸泡在热水中,这样,白磷燃烧的有毒白烟就不会扩散到空气中,避免空气污染。改进实验既可以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3.课件多插入一些火灾自救图片或录像
课堂上通过视频演示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灭火演练及发生火灾时的逃生演练,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与灭火》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
的预期目标: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燃烧和灭火教案篇二十
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比赛,接下来我为大家展示的是《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的说课部分。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燃烧与灭火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注意观察,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本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下面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环节1:质疑。通过《一则触目惊心的报道》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2:总结出燃烧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3:探究燃烧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各小组讨论,尽可能利用给出的药品仪器设计对比验,并提出可行性方案,进行展示,得出燃烧的条件。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可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5:探究灭火的原理。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三支长短不同的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化学的乐趣。
环节6:最后,将一大烧杯倒扣在三支燃烧的蜡烛上面,让学生观察哪支先熄灭,分析原因。让学生懂得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
环节7: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这就是我对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课题1。
1、有可燃物燃烧。
2、和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二、灭火方法。
三、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