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范文(18篇)
投诉信是一种用于表达对某事物不满或不满意的不满意或不满意的信件,它能够帮助解决问题。做好总结需要有相应的数据和事实作为依据,避免主观感觉和主观臆断。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一起解决。
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篇一
摘要:地理学科属综合信息较多的应用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知识,还要了解、熟悉相应的人文地理知识。微课恰恰具有较好的教学灵活性与时效性,其更有利于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也更符合学生对地理知识结构的学习需求。本文就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地理学科属综合信息较多的应用学科。在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既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自然地理知识,也是使之了解、掌握人文地理知识;因此,地理学科的信息量较多。微课则是一种信息化、“碎片化”的教学、学习模式,该模式具良好的“短”、“小”、“精”特点,其能够全面满足地理学科的“碎片化”、“微型化”以及个性化的学习需求[1]。本文就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1借助微课,活跃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会对整个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教学有效性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轻松、愉快的地理课堂教学氛围,既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兴,也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专注度。由于,初中地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单纯依靠教师的板书也无法让学生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与地理位置,进而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微课所独具的“短”、“精”、“小”的教学优势,既可以利用微课将更多的地理教学内容加以“浓缩”,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碎片化”的地理知识教学产生更高的专注度,加速其对各种“碎片”的学习与记忆。同时,微课还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借助各个“碎片”加以重新建构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建构新知识的能力;使之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不断进行着新、旧地理知识的“交融”与建构,进而达到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2]。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将一些有趣味的地理故事与地理知识、概念加以有机的整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可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是,初中地理教师不可将微课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只能充当辅助性和补充性的“教”、“学”模式。教师更应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将微课的‘碎片化’知识加以自主建构,形成属于自己的“新知识”。
“互联网+”背景下,各类网络地理教学资源也在不断增加、丰富;因此,初中教师也要及时对自身教学模式加以不断优化与创新,更要通过再学习、再进培训来不断给自己“充电”。初中地理教师在全面丰富自己教学知识体系过程中,也要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借助微课教学模式将更多的地理教学资源加以应用,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习、了解到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地理知识。教师既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将更多的地理知识进行“简要”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教师也可以结合初中学生对地理的学习需求,制作成不同内容、不同难度的微课内容,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而实现“按需”学习的个性化教学,这对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制作成动画,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地理教学资源,将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地理现象加以展示,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时差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类似于这样的微课教学,既能够全面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也可以将更多的生活化问题引入到“地理世界”中去,使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去解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自然现象;这对提升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与应用能力均具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微课具有良好的`“精”、“微”特性;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微课来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每个学生受其自身学智因素、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之间均客观存在着个体化差异,地理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微课来进行差异化教学。教师可将不同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加以分类,并制作成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微课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地理知识掌握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微课学习内容;并对微课教学内容加以科学遴选。如针对优等生的地理知识训练,可以尽量引导学生对整体宏观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性较强习题练习;而针对学困生的教学,则应尽量以基础性地理知识来进行,使之在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或是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内容,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来激发其地理学习兴趣;在全面实现差异化教学的同时,也能够符合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而也实现了个体化教学、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的[3]。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为学生创设一些具有讨论性的地理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对各类地理问题的讨论来激发学生潜在的地理学习兴趣;使之在各类问题的讨论、交流过程中,既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也能学习、获取更多的地理知识;进而也实现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综上所述,微课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须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立足学生为主体原则,合理地进行微课内容的设计,在实现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作用,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篇二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思维导图,延伸教学主题的知识点,并对导图进行编排。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使教师打破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极自主地学习,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条件下,能够放松心理状态,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创作型思维得到提高。
2.整合和联系教学内容。
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能够梳理自己所掌握的物理知识,根据知识的主次关系,按照顺序进行编排制作。物理是一门有着大量概念和规律的学科,思维导图能够将这些概念和规律联系起来,完整地呈现出来。
物理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漏讲一些知识点的状况,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备课,可以将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梳理,制作出思维导图。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再出现漏讲的情况,可以按照思维导图及时地进行调整。
1.通过实例阐述思维导图的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物理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接受新的物理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力》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分析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教师首先确定整个内容的教学目标,然后确定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2.确定中心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
在确立了教学主题后,根据教学主题知识点的概念和性质,进行示意图的绘制,按照顺时针的顺序编排思维导图。
3.进一步拓展思维导图。
在概念和性质的知识点的绘制之后,要对其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将其对应的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上绘制出来,并进行分支,通过逐级的延伸和分支,就将《力》这一内容中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绘制出来了。
三、小结。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思维导图起着重要的调动思维的作用,能够发掘学生的大脑潜力,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学习效率。
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篇三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运用,除了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根本变革。网络的应用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例如,通过建立qq群、论坛中讨论、电子邮件交流等,从而使学生的物理自主学习与网络协作结合,使学生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从而达到建构物理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另外,网络上的大量的学习资源构成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在网络这种环境中,学生变整齐划一的“不得不学”为主动多样的“积极去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利用课件帮助分析电路,解决物理学习中的难点。
电路分析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对故障电路的分析,由于有烧毁电源、电表、用电器等危害,因此,不能在实际操作中完成。以前学生只有通过看书,或者老师通过粉笔在黑板上画图来分析,这样,很多学生就缺乏感性认识,难以体会到其危害的严重性,也就更谈不上让其动脑筋,设法解除危害了。如果在这个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把这类实验中应杜绝的现象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能够看到这些危害,从而更容易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电功率”一节教学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只3v,4w的小灯泡和一个电压为4v的电源,若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应该怎么办?”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明白串联电阻分压的知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串联电阻可分压的特点如果用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采用问答方式,让学生知道;当实际电压超过额定电压时,灯会被烧坏,这样说教显然没有说服力。因此,我选择利用动画演示灯泡直接连在该电源上,由于电压过大,灯泡被烧坏的情景,引起了学生极大的注意和兴趣。接着,动画展示在原电路中串联一个电阻,分去了一部分电压,小灯泡就能够正常发光的动态画面。这样的做法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了“串联分压”的现象。
三、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带给初中物理教学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还是包括教学理念上的更新,只有靠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学习探索和尝试,才能充分发掘新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真正实现整合,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更好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去,从而优化初中物理教学。
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多媒体设备、图像资源和视频资源为初中教学提供了更加便捷生动的知识传播手段。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利用微课程将所用的地理知识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完成对学生的信息传达,从而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达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传播。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当今初中地理教师的喜爱,更多的教师通过寻找不同的微课程来完成地理课的信息导入和教学任务,大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下面主要对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做出探讨。
二、地理微课程特性。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知识难度大、内容较为繁杂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具有枯燥、难学习的特征。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会因为受到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影响,阻碍整个课堂教学任务的正常进行。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手段,能够将枯燥的地理性知识转化成为图文结合的教学知识,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自我学习和探讨,从而在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微课程是将大容量的信息通过视频播放、图文结合的形式有效地传达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生动的图文形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深入到地理教学课程学习当中。地理微课程能够有效地体现整个初中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点,在其中贯彻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内容和综合性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地理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合作探讨学习。通过信息的强烈对比,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理知识的相似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观察能力。
(一)课前导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我国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主要是依靠老师的讲授法进行系统性传课,这种知识传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不利于培养具备创新和发现能力的新式人才。而微课程则可以通过前期的视频制作或者图片文字制作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概括,在课程的开头将其作为引导性知识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在观察微课程表达的信息资料后,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整节课程当中的知识轮廓,从而为随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老师在讲授世界七大洋四大洲的地理分布状况位置示意图时,则可以利用形象的图形图像对整个世界做出直观性的展示,通过利用图像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能够直观地使学生了解到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状况,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前期通过形象的微课程演示,了解整个课程的知识点内容,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教学难点和重点做出知识引导。
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当中能否有效地完成整个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对整个教学任务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做出充分的把握,在整体上带动整个班级内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可以通过将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展现在微课程中,学生在观看微课程视频过程中能够发现本身知识基础存在的不足方面,这样也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领学生进行知识探讨。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阻碍了初中的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微课程的出现则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地带动整个课程目标的正常进行。例如,利用文字和图像结合的形式将地形部位直观展示出来,然后再通过动画效果展示同一海拔高度的连线,再讲解等高线的含义,抽象的地理事物可以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微课再对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微课程当中展示出来,这样也就能够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程的知识点内容。
(三)对某些复杂的地理现象做出形象描述。
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往往会应用到某种形象的描述,某种地理现象描述往往无法通过文字进行表达。我们就需要用到微课程当中的动画效果来制作相应的地理现象展示图,这样能够通过动画来对整个地理现象的全部运动趋势做出充分的展示,使学生能够生动形象地了解整个运动情况。例如,我们在进行描述日常的地质变迁时,通过制作的动画效果展示山体的地质层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发生地壳变迁的结构转变,学生能够直观生动地了解运动情况,从而也就能够了解课程内容当中所要传授的知识点细节。
(四)章节知识总结复习。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总结章节性知识。教师通过对前期的课程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解析,制作出能够对前期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回顾的微视频。让学生在进行章节性知识回顾的过程当中,能够不知不觉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点内容的主体脉络,对整个课堂的了解有更加深层次的研究。目前,微课程主要是通过将所有的课程内容知识点做出充分的总结,然后在多媒体设备上进行播放,使学生能够将繁杂的知识点内容转变成为易学的知识点,这样也就能够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受到当今初中地理教师的喜爱。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制作相应的微课程,有效地对课程内容知识做出引导、总结和回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篇五
1.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目前,我国的地图已经有了电子版,更加具有真实性,通过互联网技术,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跨时空的信息交流。如学生将自己生活、旅游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教师,教师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使得地理教学更加具有实用性。总的来看,电子地图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总之,地理教学中的地图应用方法及技巧,需要针对地理教学内容、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来实现,将地图巧妙地转化为立体、生动形象的地理知识,通过各大优势的组合,全面提升地理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具体的应用方法及技巧,还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3]宋金敏.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图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培养方法[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六
为了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地理教学要以人为本,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核心,探寻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传统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给所有学生一起讲课,时时有针对性地辅导某些成绩好的学生,经常让他们在课堂回答问题。对于那些地理基础知识差并且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就比较抵触,教师认为辅导这些学生是在浪费教学时间。久而久之,这些基础差的学生便会失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自信,整个课堂就成为教师和几个好学生的舞台。因此,为了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有弹性地、分层次地、为每个学生设置单独的个人目标,上课过程中要顾及每一个学生。比如在讲授中国的地理差异时,可以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让所有人都参与到讨论中去,并且最后由各组代表发言。这样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了学习动力和自觉性,能够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成效。
2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改进教学理念,由传授学生知识,变为传授学生学习方法,由学生自主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将学习得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与实践,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学习印象,还能牢记知识内容。比如地理教学中会讲述风的成因,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地温差的存在,从而引起冷热空气流动造成。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后,可以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风进行成因解释,不仅用到了所学知识,也向别人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增强了学习动力。
2.2引导学生注意地理知识的`积累。
地理教学忌好高骛远,教师要从基础出发,一点一点教学,并且注意教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可以用小笔记本或卡片将学习的知识记下,放在口袋或者贴在桌面,时常复习,积累知识。
3改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动权和优势地位,学生被动学习,并且容易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在新的课改背景下,为了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有效性,需要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是学生和教师的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要学会换位思考。教师要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多想办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探究,鼓励学生课堂发言,允许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发表自己对地理或者其他问题的看法和言论。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对于违反课堂教学纪律的学生要妥善处理,尽量避免传统粗暴的处理方式,要从朋友的角度出发和学生进行交流,在课堂内外创建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课堂实效。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地理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对于本文提出的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灵活变换运用。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关键在教师,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更大。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自己,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才能真正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李晓华单位:勉县周家山镇初级中学。
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篇七
1.情境教学,有效增进学生的参与感。
物理教学中情境的搭建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很好方法,通过形象的方式将物理知识进行展示,既贴近生活,又将物理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基本认识,为进一步开展教学做好准备。同时也通过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内在的学习热情。尤其在多媒体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物理小常识以及运用网络计算机小游戏的方式,在教学中创建教学情境,可以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容易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提问式教学,以提问促进思考。
提问式教学主要是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教学安排需要,通过一些启发式和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发挥其主动性。在学习“密度与体积的相关知识”之前,向学生提问:“大家谁能告诉我相同质量的水和冰哪一个体积比较大?”学生大多数都回答:“水的体积大。”在课堂上将水装入一个金属容器中放入制冷设备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发现其体积比之前液态状态略有增加,根据实例再次向学生提问:“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冰的体积会变大呢?”这样便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密度与体积”这一教学需要上。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经过预习,大多数都能够了解以上实验中是由于“冰的密度较小,才使水的体积有所变大”的原理。这样既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行了预习,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机会,还很顺利地将教学带入课程方案的需要当中。
3.实验教学,训练学生掌握正确求知的方法。
物理本身就是基于实验而探索发展的科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重视并善于运用实验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的成效。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已有条件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对教学方案加以丰富,使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更快地了解知识、抓住要点、掌握要领,并且学会灵活使用实验的方法开展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电阻与电流的关系”相关知识的课程时,组织学生使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阻值改变电灯亮度进行实验,使学生对电阻变化对电流强度的影响产生初步认识,然后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电路中连接电阻表、电流表发生相应变化的`情况,做好实验记录。最终以实验方式验证课堂所学习的“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电阻越小,则电流越大”的科学理论。通过实验不但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动手实践的能力,也使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成就感,促使学生学会使用实验手段进行主动学习和知识探索,引发思考,运用实验获取新知识。
4.合作教学,巩固、总结和拓展。
合作教学强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合作教学的方式是引入一种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同学之间就有关物理问题展开探讨、分析和研究,相互间交流得失,合作教学应以学生为主,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施展所长。而教师对于学生在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应及时提供帮助并加以适当指导,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评定、学习总结,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结语。
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应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注重实验教学,加强交流沟通,以促进学生不断深入学习的良性发展。
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八
地理作为我国高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是集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本身具有的浓厚的知识底蕴,而且在于其较强的实践性。本文将从微课内涵及特征的介绍出发,结合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对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出建议。
1.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效应易通过微课得到成倍扩大。
微课是一种借助于视频这个主要载体以远程的方式进行普遍教育的形式,它所面临的不只是一个学生、一群学生,而是全国范围内听课的学生,它的效应将通过微课这个平台成百、成千的扩大,因此视频所记录的该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这就对录制微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地理又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很熟练,而在我国微课的实际运用中,只要有录制设施,任何人都可以录制,甚至有些人并没有取得该方面的教师资格。这不仅没有达到提高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目的,反而会产生以讹传讹的恶性循环效果,从而降低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2.微课内容过于生硬,不能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
微课优于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方式的地方就在于其形式的创新性,不受实际课堂的限制,能够以多种方式吸引高校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然而,在我国高中地理微课的实际运用中,微课并未能呈现丰富的内容,而是把现实中的枯燥课堂照搬到荧幕上,内容生硬、单调、乏味,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反而因其缺乏现场交流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大大地降低了教学质量。
微课既然是辅助现场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种途径,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性和指向性,然而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微课的具体实践中,缺乏明确的目标性和指向性,没有能够很好地区分现场教学和微课的内容,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用微课的形式来表达,也不是每一个知识点用微课就一定优于现场教学,两者的混淆不仅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相反只会降低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带来教育资源的浪费。
4.缺乏现实生活的根基,教学内容失去立足点。
高中地理是一门与我们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要想真正掌握这门学科,必须基于具体现实情景,立足于现实根本,从现实出发,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存在,并激发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的.热情。但是在微课的高中地理教学渗透中,如果只是单一地通过依靠微课的形式去完成高中地理的教学,那么就会使得高中地理失去现实生活的根基,使教学内容失去立足点,让学生无法真实感受其博大精深的奥妙。
1.提高我国高中地理微课教师水平,优化我国高中地理微课质量。
我国高中地理微课质量的好坏是决定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成败的关键所在,只有确保我国高中地理微课的高质量,才能实现提高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目的。要想加强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微课的质量,就必须加强我国高中地理微课的录制门槛,要加强课程录制教师的资格审核,要加强高中地理教学教师团队的师资力量,要不断提高和完善微课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制作出精良的高中地理教学课程奠定基础。
2.丰富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微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
微课只是为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一种创新性教学方式,但是它本身不具备教学内容的优势,要想充分利用好这个创新教学方式的便利,就要让它和高中地理具体教学相结合,不断丰富其包含的内容,不仅要考虑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普遍性问题,也要考虑到不同教材版本的特殊性,要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满足多方面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增添趣味性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
没有方向的帆船只会在大海中随波逐流,永远到不了彼岸;没有指向的微课只会迷失在高中地理教学的海洋里,永远提高不了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为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明确指向,明确区分好应用微课教学效果更佳还是应用现场教学效果更佳,取长补短,两者相互穿插、相互融合,竞相迸发火花,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综上所述,尽管近几年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初有成效,但是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必须提高我国高中地理微课教师水平,优化我国高中地理微课质量、丰富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微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为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明确指向、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根基,为微课补充现实来源。
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篇九
微课的全称为“微型教学视频课程”,它主要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其核心组成内容就是课堂教学视频或者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了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等辅助性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以一定组织关系呈现出一个半结构化的主题式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其具体资源构成和应用环境。
根据至止的国内“微”研究文献统计可以发现,其实在国内对于“微”课程的研究也是逐步深入的,从最开始的微型课程到微型学习,再到微型(格)教学,直至今天被广泛应于教育教学中的微课,呈现了我国教育领域中“微”课程的发展,也从侧面突显了我国教育仍然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改革发展着。
1、会计微课的特征分析。
(1)移动化学习。
会计微课依然具有微课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或移动学习的方式进行会计课程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的在线自主学习。
会计微课所具有的人性化特点,使得学生的会计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自由,而且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个体化差异进行学习内容的自由选择,根据佛山首届微课征集活动的相关统计可以发现会计微课的种类多,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会计需求,也丰富了会计教学形式和内容。
同时还能让学生自我控制学习进程,并且还能够重复学习所学的会计内容,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进行所学会计知识的巩固,还能在重复循环使用中优化教学资源。
(2)碎片化学习。
微课的内容十分精简,主要是围绕教学中某一些重难点进行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这样能够让学生能够更清楚的掌握会计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能够通过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串连成一个整体的'教学活动。
2、会计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优势分析。
(1)微课程资源是具有开放性的,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相应微课程的设计,也可以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这样所有学生都能获取教师提供的课程教学和学习资料,同时学生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结果提供一些分享性资源。
(2)微课资源可以循环使用,并且经过实践,可以使得会计微课得到不断优化。
也就是说,上一次教学中产生的学习资源,可以经过一定加工整合,为下次会计教学服务,微课教学资源的每一次使用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进而不断提高其资源质量。
这样在会计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可以双向传递,学生之间也能够相互交流和分享,同时也能通过相互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1)明确适合开展微课的教学内容。
适合开展微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具有较强理论性的重难点知识,因为这些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但却又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其二,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训知识,这类教学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经过亲力亲为进行实际操作后才能掌握的知识,可以借助微课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清晰明了的掌握其中每一个操作环节和步骤,以起到一对一的教学效果。
其实只要内容适宜,微课就能在任一教学环节中加以应用,不仅可以应用于新课导入、讲授以及课前预习,还能够应用于归纳总结以及复习、巩固。
例如在一些基础概念课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微课上传至校园网中,让学生自行在线观看。
(3)科学制定会计微课。
会计微课是会计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教师应该要明确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职责,确保两者分工明确,这主要是因为微课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它并不能取替传统课堂教学,想要发挥出会计微课的作用,就要科学制定会计微课,使其更好的辅助会计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的会计教学来说,微课既熟悉又陌生,会计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微课的优势和作用,加大教学活动中微课的开展,通过简单的微课设计激发其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所学的会计知识和技能,进而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升会计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作者:段琼单位:陕西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十
目前电子游戏有很多种类,如动作类、冒险类、战斗类、休闲益智类、模拟类、体育类和策略类等。种类繁多的游戏给游戏者提供了多种选择。地理课程结构的设置应该具备多元性、可选择性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可以编写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教材。例如,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多开地理选修课和校本课,同一门课也可以同时由多个教师开设,让学生自由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二、电子游戏难度设置的启示:地理教学难度应具有梯度性与挑战性。
一些升级类游戏设置由易到难,只有当游戏者完成低一级任务后,或游戏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后,才可以去执行高一级的任务,这大大增加了游戏的神秘感,能极大地挑起游戏者的挑战欲望。此外,在有些游戏中,游戏者还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难度,从最低级开始,若感觉太简单,不必逐级完成,在难度上有自己的话语权。实际上,升级游戏很好地运用了教育学中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不妨基于学生的现状和基础,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具有梯度且有利于学习任务解决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进步和“升级”。例如在进行“三圈环流”的教学前,先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的有关知识,即为学生搭建“梯子”或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到”,不至于让学生感觉知识生成的突兀。
三、电子游戏情境变化的启示:地理教学情境应具有形象性与交互性。
很多游戏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在3d等仿真技术的支持下,游戏有着逼真的情境,引人入胜。有的游戏情境还会随游戏者某一环节操作的变化而变化,某一环节动作不同,可能导致以后的环节和结果也不同。有些游戏可以人机对话或人人对话,实现信息的反馈、交流与共享,即游戏者和情境是可以互动的。
1.基于情境的形象性,适当地在地理教学中设置情境是值得提倡的,学生不仅会感觉真实,而且会很感兴趣。
2.基于交互性特点,地理课堂仅有师的活动或生的活动是不够的,只有在交流中、在师生的思想碰撞中,才能达到课堂的`交互和生成。
四、电子游戏策略使用的启示:地理教学设计应具有基础性与创新性。
游戏者使用的策略直接决定了游戏能否高水平胜出或成功晋级,这需要游戏者借助经验加以判断,特别是一些需要全局观的游戏,但有时候更需要实现玩法的创新。而有的游戏本身是对物理原理的应用,需要游戏者操控准确,不断地尝试和修订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地理试题也是多变的,我们的教学设计需要以不变应万变。这个不变就是夯实基础知识,抓重难点、抓规律、抓关键点,因为所有复杂的题目都是由简单的“一招一式”组合而来的。所以我们强调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地理教学设计也应该有所创新,对基础知识不断整合,加入时代元素,实现“老戏新唱”。
五、电子游戏完成体验的启示:地理教学效果应注重学习主体的角色性与效能感。
角色类游戏,注重游戏者的个人体验,将游戏者置于主体地位。由于加入了相应的激励手段,在游戏中游戏者可以找到在现实中难以得到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适合角色扮演的课程内容很多,我们可以让学生以某种角色“入戏”,获得更真实的体验。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肯定和激励,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增强自我效能感。例如,《水循环》一课,可让学生扮演家长、校长、农场主、市长及水利部部长等角色,让学生出谋划策,这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很有效果。随着手机、电脑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已经意识到了电子游戏所具备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潜力。作为中学地理教师,虽不具备开发电子游戏的能力,但在教学中采取一定手段和方法,使地理教学具备以上电子游戏特征,一定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让地理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和有效。
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十一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先进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地理信息技术也在逐渐升级和更新,其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现阶段在我国各级教育机构的地理学科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已逐渐成为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辅助性工具,对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从当前环境下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该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对策。
当前形势下,已有多项教研资料指出,目前我国许多高中学校的地理学科教学中,尽管学校与大多数任课教师均已清楚意识到地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二者之间的融合策略,其中尤以辅助地理课堂教学更为明显;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常常会遇到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复杂、操作难以及缺乏实验素材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乐观。故现阶段,学校与任课教师需积极寻找和探索新型教学手段,实现地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其课堂辅助作用,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学校师资力量。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讲,任课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至关重要,要想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高效课堂,需先配备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所以当前环境下,学校需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视并加强对地理教师的教育培训,具体实施策略主要表现为:首先,将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纳入到地理教师的学校培训工作中,增强其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提高其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水平,培养优秀骨干教师,使其掌握最新的.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其次,学校可充分借助计算机与网络环境,对地理教师进行远程的网上培训,并于网络中搜集和整理全面的教学资源,提高对教师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的要求,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出高质教师,为地理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增添助力。再次,学校为了增强教师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使其能够将该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于实践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同一内容,不同呈现方式”的对比式教学,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的课堂培训教育中,可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别展现“地球全貌”与“地球在宇宙中的形态”等两种不同的画面,以加深教师脑海中对教学内容的印象,辅助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学校师资力量。
二、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是高中地理学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媒介和知识载体,对促进教师带领班级学生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增强教学导向性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现行的大多数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均比较复杂,涉及面较广,若采用以往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法,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课堂知识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对于以上这种情况,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在高中地理实践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增添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壳运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学生呈现出“地壳运动”的动画视频,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清楚的观察到几近真实的地壳运动过程,增强其直观感受。通过此种抽象知识直观化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打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增强课堂教学真实性。
现阶段,各高中学校与教师要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地理信息技术,需先配备一定的硬件设施。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高中学校中均已配备了专业的网络教室以及相关教学设备,目前只需将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植入到计算机系统中,便可辅助该学科课堂教学。当前环境下,学校可为该学科教学建立一个专业的地理实验室,并保证实验室内所配备的实验设备均符合教学内容与课堂实验活动标准,以增强新课标下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且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学生可直观地观察和了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与该技术应用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无需向学生详细讲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内容,可充分利用此种有效的地理实验室环境,借助gis软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对比不同的城市结构,开发思维,鼓励其思考和探索其不合理之处,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真实性与有效性。总之,目前在我国许多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建议各高中学校需科学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学校师资力量,并借助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该学科教学打造信息化环境,增强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十二
摘要: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它与地理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运用地图进行相应的表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能够很好的表现大自然的面貌,形象直观的展现包括地形、地貌、人口、气候特点等地理信息。在初中的地理课堂中,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地图增强课堂实效,是我们地理教育者常用的教学手段,如何使地图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功效,是我们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生活中,人们喜欢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赞美一个人的学识渊博,可见地理学作用之强大。学生学习地理,就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表达,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运用地图进行相应的表达。地图是按一定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概括地将地球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缩小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显的尤为重要。地图能够很好的表现大自然的面貌,包括地形、地貌、人口、气候特点等等,在初中的地理课堂中,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地图增强课堂实效,是我们地理教育者常用的教学手段,如何使地图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功效,是我们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地图在地理课堂中的优势。
地图是地理学的工具,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了对学生地图认知和运用的能力要求。地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地图、熟悉地图、阅读地图和绘制地图,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图像和文字的转换,初中的地理教材中每一课中都有大量的插图,而且每名学生还配备了地图册,专门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填图、解图能力,加上教师准备的挂图,地图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将这些地图运用到教学中来,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理解地图的语言,能够以文释图,并能够将文字转换成图,能够利用地图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教师也可以利用地图帮助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加深记忆。
二、地图在地理课堂中的功效。
1.利用地图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现代的地图,制图精美,颜色鲜明,还富动态效果,学生在直观的刺激下,更愿意主动的去接收知识。例如在讲中国版图的时候,对于中国34个省的记忆,如果死记硬背,学生肯定有很大的困难,配以地图,把每个省的版图形象化,黑龙江轮廓似天鹅,广东轮廓似大象,山东轮廓似骆驼等等。在课件制作中或者填充图册中,把各省名字去掉,让学生填各省的名字,相信学生一看轮廓便能准确的辨认了。例如:本人在进行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学习时,我将本班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中国地图拼图板,然后组织学生以竞赛的形式去拼图,并要求他们用便签在各省上边写出简称及省会名称,我发现各小组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大家齐心协力去找各省的位置,并分工合作去写各省的简称及省会,同学们在拼的过程中既感到小组合作的作用同时又在轻松的.氛围当中记住各省之间的位置关系。除此之外,我们在讲到各省人文风情的时候,大量的人文图片、旅游风光更能让学生兴趣大增,课堂变的详实饱满。
2.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地图实际上既是可以将问题简单化的工具,也是我们总结规律必不可少的工具。当我们想比较两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时,就必须用到地图。例如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地中海式气候的区别,我们需要出示两地典型的气温降水图,让同学们通过最冷月与最热月气温和全年降水来归纳。这不但考察了学生的读图能力,更重要的是相互比较和判断,加之教师的引导和辅助,学生理解会更容易,而且会更有成就感。
3.利用地图的绘制,增强课堂记忆效果。
在初中的地理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绘图能力的训练。例如本人在进行《澳大利亚》教学时,有关澳大利亚的位置、组成等学生很容易忘记,我就组织学生几人一组去画澳大利亚轮廓图、特殊的纬线、地形、河流、气候类型等等。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在去提醒点拨,这样的情况下,师生的角色就发生了改变,完全是学生在动,而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与指导者。作为初中生,刚刚接触地理,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并不是十分理解,即便老师在他们绘制地图之前进行讲解,但在绘制过程当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不少同学参与绘图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平时缺乏动手绘图的练习,缺乏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可能在绘制地图时无从下手,没有意识甚至不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久而久之就常常会忽视使用地图,只对教材上的文字感兴趣,然后按照老师的讲解去画知识点,然后花大量的时间去背,记忆的效果也比较差。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的读图、绘图热情,在学生绘图之前,教师应该先向学生讲清讲透各事物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绘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适时的进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不断修改完善,反复练习,让学生尝试各种画法,起到加深巩固的作用。总之,地图是地理教学当中特殊的语言,是地理知识的汇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尤其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作用是非常大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利用好地图,能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更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变的积极踊跃,乐于观察和发言。所以我们地理教师要在地理课堂中指导学生多用图、多识图、多判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地理教学》,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2013第1期。
[2]《地理教学》,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2013第6期。
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十三
数学是一切科学与技术的基础,它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很多人都习惯把数学知识说成理论性的知识,觉得数学知识对社会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故从心底对数学产生了数学无用论的思想。20世纪70年代,数学建模进入了一些西方国家大学,它的出现带动了数学领域的发展,也驳斥了数学无用论的思想,使得数学理论很好地实践于生活当中的各个领域。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数学建模教学和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也日益蓬勃地发展起来。1982年复旦大学首先在应用数学专业学生中开设了数学模型课程,随后很多院校也相继开设。由于数学建模在各个高校中成功地引入,1994年教育部高教司决定每年在全国举行全国大学生数学数模竞赛。随着每年数学建模竞赛的发展,目前数学建模课程和竞赛在本科院校得到了普及,从而推动了数学教学的发展。
随着数学建模竞赛在本科院校的普及,开始增设了高校大专组的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的引入,提高了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重视度,改变了古板、简单地传授数学理论知识给学生的课程方式。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不仅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经济、金融、生物、医学、环境、地质、人口、交通等新的领域渗透,数学建模和与之相伴的科学计算正在成为众多领域中的关键工具。
一、数学建模的概念及竞赛模式。
用数学方法解决科技生产领域的实际问题,关键第一步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也就是说,当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或者探究一个实际问题时,就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对象信息,做出合理的假设,分析其内部规律等,运用数学的符号或者语言表示出来,这就是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得到的模型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这个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
一般来说,数学建模过程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
为了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而,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同时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而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即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遵循的模式:。
1)参赛队由三名大学生和一名指导教师组成,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训练,竞赛时指导教师不得参与。
2)参赛者从所给的题目当中选择一道题目来进行竞赛,竞赛期间可以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查阅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如:计算机网络,学校图书馆等等。
3)竞赛时间为三天,到时参赛者须提交一篇有关数学建模竞赛的论文,其中论文内容包括:摘要,问题的重述,问题的分析,模型的假设,符号说明,模型的建立,模型的求解,模型评价,参考文献等。
4)竞赛期间,时间由参赛者自由安排,但是不允许参赛者与其他组的参赛者进行讨论、交流。
二、高职院校进行数学建模教育存在不足。
高职院校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数学建模正是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建模的目的与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不谋而合。在高职院校推广数学建模竞赛,不但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而且符合它的办学理念。然而,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能力培训重视的力度不够。
在学生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认知水平低下,拥有的数学基础比较差、应用数学软件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等种种因素,导致了学生害怕数学,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数学产生了恐惧感,同时心里也产生了数学无用论的思想。
在教师方面,师资不足,数学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只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部分数学教师对数学建模课程的研究不是很渗透,只是简单地了解数学建模课程的初等模型.对于较为深入的模型没有深入地进行研究,以致在教学方面,没有能够很好地带动学生去学习数学建模课程,使学生对数学建模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校方面,由于学生数学底子较差,有些学校不开设高等数学和数学建模课程。高职院校学生竞赛项目较多,很多竞赛都与本专业钩挂,导致学校较重视与相关专业竞赛的项目,而忽略了数学建模竞赛。学校对数学建模选修课给予课时不足,使得学生只能了解数学建模选修课的皮毛,且学校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支持的力度不够。
三、数学建模对高职院校的影响。
(一)对课程教改方面的影响。
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仅仅介绍数学的理论知识,对问题的应用背景等方面介绍较少,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底子相对薄弱,单纯地向他们灌输数学的理论知识,不但没有提升他们的数学理论水平,反而使他们对数学知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然而,在数学教学课程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数学教学课程中,为数学与外部世界打开了一个通道,打造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兴趣。
随着数学建模的`概念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数学知识的应用已经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其他各个行业渗透。数学模型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人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例如:公司要根据产品的需求状况、生产成本等信息,建立一个投资方案模型,认真核准投资的收益率和风险损失率,在投资前较好地对投资进行预测和评估,确定投资方案,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气象工作者为了得到准确的天气预报,一刻也离不开根据气象卫星汇集的气压、雨量、风速等数据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等等。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都是以实践性为主要目标,在各个专业教学中输入数学建模的思想,不但能够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提升他们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数学建模思想的引入,改变了原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相当于向专业课程注入了一个新鲜的血液,其教学方式也达到了促进的作用。因此,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可以有效地扩大数学的实用性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达到双赢的目的。
例如:求汽车在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
相对于这道题来说,估计每个人都会求解,都知道答案应该为: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即s=v*t。
然而,对于这样答案理解的人,也仅仅局限于初中阶段。对于大学阶段,我们还能单一地这样认为吗?汽车在做直线运动过程中,每时每刻的速度都会一样吗?显然,汽车在做直线运动过程中,每时每刻的速度肯定不会一样的,上述问题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它忽略了空气阻力等其他因素,即在求解汽车在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的模型中,首先假设空气阻力忽略不计,公路上的阻力都是一致的,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出汽车在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数学模型:s=v*t。通过学习数学建模课程,经过这样地处理,既向学生灌输了数学建模的概念,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得学生对问题的来龙去脉产生了清晰的认识。因此,在高职院校各个专业课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不但使得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也可以促进专业课程的改革。
(二)对学生的影响。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而。数学建模所涉及的内容广泛,用到的知识而宽广,运用涉及的领域在物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各方面。学生参加数学建模课程的培训,可以学习到多种类型的数学模型,比如:线性规划模型、人口预测模型、层次分析法模型等等。这些模型都是拥有实际的背景,使得学生不仅对问题的实际背景来源有了更深地认识,而且增加了他们课外知识的知识面。其次,建立和解决数学建模模型,一般都会运用到数学编辑器和数学软件;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使得学生对数学编辑器mathtype和数学软件matlab、lingo产生了了解,熟悉它们基本的运用,扩展他们的模型解决能力。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数学建模是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它不等同于简单的应用题目。对于给予一道数学建模应用题目,它没有绝对统一的答案,这给予了很大的思维空间。将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思想融入教学课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原创性冲动,唤醒学生对工作的创造性意识。通过建立模型,学生要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明确问题的要求,将问题与实际联系在一起,做出合理的假设,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和途径,这一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数学建模是科学运用到实践的过程,高职院校当中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技术性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建模的主要目的是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数学建模的很多题目都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例如:的c题目,问题针对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为了进行疾病的风险评估,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能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也让尚未得病的健康人,或者亚健康人了解自己得脑卒中风险程度,进行自我保护。题目给出了中国某城市各家医院1月至12月的脑卒中发病病例信息以及相应期间当地的逐日气象资料,让我们建立数学模型研究脑中风的发病率与什么因素有关,我们如何预防脑中风的发生。因此,这样的题目贴近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想去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想知道究竟何种原因产生这种疾病,这种疾病有何危害,如何去预防等等。
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在当今世界上,团结合作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在团结合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宽容他人,如何培养我们的责任心。数学建模竞赛由三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在竞赛期间,我们要顺利、完整地完成一道题目,成员间必须拥有合作的意识,以及分工要合理。因此,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不仅可以培养同组队员之间的默契,而且也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四、结论。
数学建模已是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各个学科大竞赛当中参赛者人数最多的一项比赛。高职院校开设数学建模课程以及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不但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激发他们的潜能。
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十四
(一)图表直接比较。
图表比较法是比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图表直接比较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初中地理课本中含有很多图表,在教学中如果能通过直观的插图内容进行知识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辨析,学生在理解知识时就会更加透彻和准确。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图表直接比较法。例如,课本中的潜力与承压水图、反气旋和气旋图,以及地质构造、背斜图和向斜图等。这些图表的对比都能很好地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图形的形式展现出来,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类比法。
类比法就是将同类或相似的地理现象和事物进行对比,保证学生在学习中对同类事物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使问题具体化。例如,在学习气候问题时,可利用类比方法将已学过的气候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气候知识联系起来,在比较中进行教与学,归纳出气候的共同特点及不同之处,使学生在学习中将两者区分开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自比法。
自比法,就是将地理现象进行自我比较,但这种比较是有时间性的,也就是在不同的时间阶段进行比较,这种基于时间跨度的比较方法也被称为“纵比法”。在地理的学习中,由于时间不同,地理现象会有不同,所以需要用自比的方法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掌握同一地理现象不同时期的差异之间的联系及存在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地理现象和事件进行时间的纵向对比,进而研究地理现象的未来变化并对现象的变化趋势进行评估,减少教师对抽象知识的枯燥讲解,节省时间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专题比较。
专题比较主要是指在地理事物或现象中,对于不同的事物进行专题比较。在课本中,适合专题比较的内容非常多。例如,国际与国内的比较、自身因素及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将这些问题化成各类专题,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方法实际上是对一件事物进行多方面分析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他们考虑问题时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五)综合比较。
在学习中综合比较,一般应用于复习期间,这样的一种比较方式可使学生将过去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互相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其中的联系及需要区别的地方,实现知识点的统一和完善,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和把控。这样的一种比较方法可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综合比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和完整,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将知识进行全面地把控,起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比较法的应用是很常见的,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使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在地理的学习中应用比较法非常合适,因为地理涉及本国的不同地理环境,同时还有国外的一些地理环境。例如,关于我国北方和南方地理环境的差异的学习,可利用比较法,借助对比法中的一种或几种方式进行对比,针对植被差异、气候变化、饮食习惯、文化特点及农作物种植等的对比,在对比当中,学生就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画面,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不同之处进行区分,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合理区别,之后对南方和北方的实际特点进行整体把握,使得学生对我国的地理特点进行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再如,学习我国与美国的地理环境的不同之处时,可以在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的丰富性和差异的基础上理解美国的地理环境。美国同样是北半球国家,其地理环境也呈现东西、南北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介绍美国地理环境的具体特点,并扩展介绍美国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发达的科技等,满足同学们多样化的知识需求。将复杂的区域地理知识理出清晰的脉络,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在脑海中形清晰的知识网,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地理比较法是一种基于逻辑思维的思考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帮助学生从抽象、分散的知识中解脱出来,实现整体把控,综合理解学习。保证学生在学习当中理解问题更加深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地理比较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和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温故知新。使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将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客观上,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学习,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2]庞海珠.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分析[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6):37.
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十五
p2p网络借贷平台,是p2p借贷与网络借贷相结合的金融服务网站。网络借贷指的是借贷过程中,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它是它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民间借贷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p2p网贷平台为借款人提供了贷款新渠道,为拥有可借出资金的投资人提供了潜在的投资机会。p2p网络借贷平台在某个时刻把借款方和投资方进行债权匹配,使效益和利润达到最高。在保证双方额度和时间相吻合的前提下,可以选择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债权匹配方式。某p2p借贷平台现拥有某一个时刻的借款方的数据,包括借款额度、借款时间、借款利率等信息,投资方数据,包括有投资额度、投资时间、利率等信息。
1.问题提出及分析。
利用数学建模解决p2p网络借贷平台债权匹配问题;
主要研究的是借款方与投资方的债权匹配问题,根据数据,给出一套相应的匹配方案。由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运营模式可知借款方数据中的额度指的是借款金额(元人民币),周期指的是借款期限即偿还周期(月),利率指的是借款方在借款期限内所承担的月利率(%);投资方中额度指的投资方可借出的投资金额(元人民币),周期指的是投资方的投资周期(月),利率指的是投资方的回报利率(%)。通过分析表中数据,根据额度和时间相吻合的原则,建立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从而给出一套相应的匹配方案。最终建立p2p网络借贷平台债权匹配问题的数学模型。
2.模型假设。
(1)假设借款方和投资方的交易行为发生在同一时刻,借款期限内第一个月的月初;
(3)假设利息计算按照单利计算;
(6)假设p2p网络借贷平台不向借款方和投资方收取手续费;
3.定义与符号说明。
借款人i的借款金额:mi(i=1,2,…,n);借款人i的借款周期:ti(i=1,2,..,n)。
借款人i的月还款利率:ri(i=1,2,…,n);投资人j的投资金额:mj(j=1,2,…,m)。
投资人j的投资周期:tj(j=1,2,…,m);投资人j的月回报利率:rj(j=1,2,…,m)。
借款人i向投资人j借的金额:xij(i=1,2,…,n;j=1,2,…,m)。
p2p平台的总利润:pp2p平台的总收入:rp2p平台的总支出:c。
4.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本文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角度出发,分析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总利润与借款方、投资方之间的关系,运用规划模型,以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总利润为目标函数,添加相应约束条件,从而得出在一定条件下既能使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总利润达到最大,又能使借款方和投资方的额度和时间相吻合的模型,继而给出一套较优的匹配方案。
对于p2p网络借贷平台来说,由于不考虑平台所收取的手续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总利润等于总收入加上总支出,即:
p﹦r-c。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总收入等于所有借款方在借款期限到期时所支付的利息和,假设共有n个借款人,m个投资人。
要使总利润最大,则总支出应最小,根据假设,总支出等于所有借出金额的投资人所获得的收益之和,即:
上式即为问题一的目标函数。
相应的约束条件为:
2)时间匹配:借款人i的借款周期不大于任一向借款人i投资的投资人j的投资周期;
3)非负约束:各变量均非负。
根据题中数据,结合上述模型,利用lingo软件对模型进行编程求解。
5.模型评价与推广。
5.1模型评价。
(1)模型的优点。
1)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通用性、推广性较强;
2)本模型的稳定性和正确性较好,可信度较高;
3)本模型的可操作性强,适用范围广;
4)本模型中提出了一个的通用指标,可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2)模型的缺点。
2)本模型没有分析敏感性和风险性因素的影响,降低了模型的精确度;
5.2模型推广。
1)本文所建模型可加入其它变量推广成非线性规划模型;
2)本模型可进一步考虑敏感性和风险性因素的影响,使其能更好地与实际相符合。
参考文献。
[1]司守奎,孙玺菁.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8.
[2]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庄维强.p2p网贷金融的运行模型分析[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
[4]沈雅萍.债权转让模式之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及防范机制研究—以宜信公司为例[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
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十六
摘要:
文章以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求,然后分析了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包括运用微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运用微课进行课后拓展;运用微课展开课程导学。
关键词:微课;初中语文教学;课程导学。
微课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项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水平质量提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应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明确微课应用要求,才能充分发挥出微课真正的功能与价值。
一、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一)微课运用应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不仅是教师个人教育教学的“标签”,更是教师长期开展教学活动经验积累的自然体现,它融入了教师的个人性格、教学方法、体会、感悟等,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教师拥有自己个性鲜明的教育教学风格,能够让接受学习的学生“眼前一亮”,自觉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思考,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开展,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如今,随着微课在初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愈加广泛,逐渐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教师在实际的微课运用过程中,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给予其更加真实的“课堂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1]。
(二)微课运用应注重与情景化教学相结合。
语文本就是一门更加趋于感性化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结合文章描述的内容进行情景设计,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情景中,体验到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加深对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微课视频集语言、图像、声音、视频为一体,为加深学生观感体验提供便利,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初中语文教学可以运用微课的特点展开情景化教学,实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设置,有效地将课文内容通过更为直观的图画、视频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得以有效的缩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
(一)运用微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很多意境优美的文章,然而由于初中生受自身阅历所限,在思想认知上依然倾向于具象化认知体验,因此,需要教师借助微课视频,有效弥补这一不足。教师通过借助微课视频展现的光影艺术,将文字描述的美景还原成视频动画,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知。例如,在进行《苏州园林》课程内容教学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的深厚文化底蕴。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靠教师口头讲述很难真正体现出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与博大内涵。基于此,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播放一段与苏州园林相关的纪录片等,让学生全面感受到苏州园林的动态美,同时教师与学生一边在欣赏的过程中,一边结合文章内容展开深入的分析与交流,从而有效扩宽学生眼界,实现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
(二)运用微课进行课后拓展。
如今在初中语文课程内容中增加了“名著导读”这一选项,其不再作为教材附录出现,而是作为正式内容穿插在各单元之间。该部分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阅读量,给学生创造课后再学习的机会。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每单元的重点,寻找一些超出一般要求的语言、文学、写作知识要点,制作成微课,将各单元课堂教学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层面,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学生在课下可以使用回放、暂停等功能,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回放观看,给一些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以发展空间。
(三)运用微课展开课程导学。
如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即“课前预习”。尽管有的教师也一直在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真正能够做到课前预习的寥寥无几,难以产生有效作用。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展开课前导学,利用微课导学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结合文章内容,在微课视频导学中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遵循相关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预习,理解文章内容。同时在微课视频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核心内容“父亲的背影”制作导学案,播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父亲的背影”,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仅可以有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更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微课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因此需要教师提升对微课运用的重视程度,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2]徐桂娥。浅议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3):110—111。
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十七
(一)讨论世界城市分布纬度与海陆特点。由学生自主读取全球夜间灯光分布遥感影像图,教师引导得出规律,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而这些地区均有气候适中、降水适度的气候特点。很多沿海地区分布的城市密度大,规模也比较大,在中低纬度和沿海地区几乎分布着世界上大多数的城市。
(二)绘制我国400mm等降水量线。课堂所用降水数据为我国454个测量站点常年测量所得年降水量数据,数据中包含各站点的经纬度、海拔及年降水量数据。在arcmap中载入中国国家边界线图层,以及测量站点数据。对测试站点数据按照设定区间进行分级,由站点分布情况绘制粗略400mm等降水量线(同时可绘制200mm、800mm及1600mm等降水量线)。由图可得我国降水由东岸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特点,而我国的城市分布密度也正是与之相随。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将中国地图面要素分为两部分(本操作与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划分相同),将得到的两个面图层分别与中国地级以上居民点点图层相交(intersect),其中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城市,共有49个,降水量在400mm以上的城市,共有275个。我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降水在400mm以下的只有包头、乌鲁木齐和兰州3个城市。
(三)高纬寒冷地区与热带雨林地区的城市分布。高纬寒冷地区人口分布少,很难形成很大的城市。热带雨林地区过分湿热,不适于人类居住,因此人口稀少,城市密度小。过分干旱、寒冷、湿热的地区都不适合人类居住,不利于城市形成和发展,分布规模较小。
(四)归纳填写表格。
二、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一)处理初始数据。在arcmap中加载一级河流线图层,利用的融合(dissolve)功能将name字段为相同名称的数据条合并,可得长江包含的四段河流,依次为: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以及长江。选中属性表中相应内容,导出长江线图层。选中四段河流,使用merge功能合成一个字段,以便进行下一步操作。
(二)对河流进行缓冲区分析。对长江线要素进行缓冲区分析(buffer),缓冲半径为1千米,将缓冲区间与我国地级以上居民区图层进行交叉(intersect),得到缓冲区内的城市点图层,这个点图层里的城市代表位于长江两岸的较大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以及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芜湖、南昌、长沙等中等城市。
(三)河流交汇处形成城市。高亮显示长江与主要支流交汇的城市:岷江流入长江,交汇点宜宾;嘉陵江流入长江,交汇点重庆;汉江流入长江,交汇点武汉。河流交汇地点人流物流集散中转频繁,频繁的河流水运也带来了城市的繁荣。
(四)河流的其他影响。河流两岸也会形成城市,如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在多瑙河两侧一端叫布达,另一端叫佩斯,两边的地区同时发展,共同繁荣,形成了匈牙利最为繁华的城市。另外河流的河口也是影响城市区位的重要因素,河流入海口,支流入主流的河口都是如此,由于腹地非常宽广,如我国广州位于珠江入海口,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天津位于海河入海口河口的位置,这些大城市正是借助河港、海港得以发展壮大。
(五)课后练习。对照课堂中对长江及其支流的数据分析,对黄河进行类似的数据分析,熟悉课堂中涉及的相关arcmap操作流程,同时复习课堂内容。
三、结论。
gis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主学习空间,在课堂中利用gis技术教学可以把学生领入一个崭新严谨的数据时代,学生在逐渐熟练gis软件数据分析操作以后,可以自行探究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较高的地理素养。本文对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作了一个简单的探索,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以ppt作为辅助工具,具体的授课流程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地图在地理教学的有效应用论文篇十八
关于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我国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图”“我国主要城市降水分布柱状图”等图表的判读,归纳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通过对特殊地区案例分析,提高对地理知识、地理技能的运用能力,促进地理思维和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提升。通过我国两种农业生产方式的特征、成因比较,理解水分条件对农作物品种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最终习得区域地理要素的学习方法。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我国水田农业分布为例,评价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农业生产活动,学会发现、解释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设计,诊断学生现有发展水平。
支架构建的关键在于支架必需要依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学习能力做出科学分析与及时诊断。从这节课来看,大气环流、地形地貌、水圈,中国的气温和干湿地区等知识,为该节课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和对相关图表的判读、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等能力基础。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怎样,教师还是要通过一些方法对学生进行诊断。例如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阅读“中国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我国局部地区等温线分布图,说出我国年平均气温、局部地区气温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判读依据。设计意图是把控学生前节课知识的掌握度;学生对相关图表的判读、表述能力,以及对某一地理要素的成因分析能力。诊断标准见表1。学生通过读图回答问题,反应现有发展水平,教师在诊断的过程中及时予以完善,同时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搭建起学习支架。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合作、讨论等活动,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因而协作学习,除了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相互学习也成为促进教学的重要条件。在提供学习支架的基础上,创设新的学习任务环境,以小组合作方式、同伴互助,完成学习任务。支架构建的过程,是一个激活旧知、学习新知的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出示降水量分布图,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单(表2),给学生创设新的学习任务环境,要求学生根据习得的“支架”,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四、支架再建,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水平。
当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助于他们进步的支架后,则应考虑适时退出。但当学生遇到新知识时,仍需利用自己背景知识或教师提供的'支架来构建起自己的新知识,完善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需要师生互动过程中数次搭建、退出支架,随时为学生留有探索、学习的空间。支架再建的过程同样需要依赖于学生课堂上新建立起来的发展基础,或通过教师设置的“设置疑问—探究思考—发现解决问题”问题过程性情境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的时候,并不是直接将降水分分布规律给予学生,再让学生用前面习得的影响降水因素去分析成因,而是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印证假设的三步过程来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进行总结。
五、新知应用,融会贯通。
支架教学主要意图是通过教师支架构建,帮助学习者学会解决任务的一般方法,通过指导,帮助激励他们继续探索,以探究更深层次的目标。教学中引入了地中海地区一个典型案例。
六、课后反思。
支架构建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支架的构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搭建支架,必须是建立在对学生科学的诊断上,真正了解学生,选择好适应学生的支架,并能根据学生个体的发展,在课堂上不断调整支架的“材质”和搭建方式,以及课堂上支架搭建的时机。教师要关注教学细节,创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使学生潜在发展水平向更深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