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心得大全(13篇)
总结的过程需要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了解总结的目的和重要性,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健康生活习惯,希望对大家的身体健康有所帮助。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心得篇一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亟待提升”。下面谈谈自己学习“意见”的心得体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管理水平、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建设等是三个关键性的因素,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少或者削弱哪一项都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或者达不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从师资入口抓起,严把质量关,还要建立完善的后期培育机制,为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高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为人之师,才能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提高教学质量。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估体系,形成严格规范的考核评估制度,建立有效的运行、监督、检查机制,对教师师德师风进行考核,记入档案,作为评职、晋级、奖惩的重要依据。做到真抓实干,避免师德师风教育的形式主义,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教师专业能力主要包括:
(2)善于与人交往的能力;
(3)组织管理的能力;
(4)教育研究能力;
(5)熟练而有效地运用信息手段的基本能力等。因此,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既有基础能力,也有一般能力,还有创新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综合发挥作用。
要制订骨干教师的发展规划,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严谨治学,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驾御能力、更新知识的能力、探索创新的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培养一批又一批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深入开展多层次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活动,形成每个教研室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局面,鼓励教师结合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营造和谐的人文校园环境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只有和谐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才能做好人的工作。我们要大力提倡人与人坦诚相待,互相尊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提高业务能力。要开展各种有益于教职工身心健康的活动,做好关爱教师工作,使广大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奋发向上,争先创优,为完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心得篇二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方案的发布为深化新时代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吹响了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评价改革的号角。当然,教育评价问题不仅仅是教育发展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应用型本科教育评价更是新生事物,涉及不同领域、不同主体、不同对象,实践操作难度很大,必须破立并举,方可久久为功。
其次,要坚决破除教育评价功利化倾向,坚持地方性、行业性、应用性的评价导向。要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突出问题和需求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针对学校评价,要坚决破除重规模轻内涵、重学术轻应用等倾向,树立坚持扎根地方、服务行业、崇尚应用的办学导向,突出企业工程师为本科生上课、“双师型”教师占比、应用型课程、应用型专业、来自企业的学位论文(毕业设计)、产教融合项目(平台)、应用性研究和成果、毕业生地方就业占比等;针对教师评价,要坚决破除重学历轻能力、重科研轻教学、重校内轻校外等现象,树立潜心教学、服务地方、全心育人的评价导向,突出师德师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学生指导等;针对学生评价,要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突出学术诚信、学习过程、知识应用、综合素养、社会实践等。
然后,要坚决破除评价模式和评价工具的简单化、模式化和僵硬化,坚持定性和定量、局部和整体、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的评价原则。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取得了较大发展,建立了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等一大批高质量的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在推动高等教育公平公正、促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信息化平台泛滥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另一方面,信息化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评价模式的简单化、模式化和僵硬化等现象,违背了科学评价的基本原则。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通过某个阶段或某个时点的少量数据、少量个体和几个方面等进行评价肯定是不客观和不公正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必须坚持定性和定量、局部和整体、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等多方参与,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就必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不断完善数据平台,不断创新评价工具。
“唯名校”“唯学历”“唯称号”的用人导向,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完善评价结果运用,可以将评价结果与财政经费投入、绩效分配、合格评估、招生指标、专业认证、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学位点申请等挂钩,综合发挥评价结果的调控和导向作用。同时,也要坚决摒弃一些错误做法,不要把人才称号和数量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不要将学科科研平台数量、sci论文数量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要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用人选人的限制性条件;不要通过任何形式以合格率、毕业率、升学率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不要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等等。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心得篇三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20xx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全面启动教育评价改革,吹响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攻坚号角,既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山东科技大学“十四五”时期改革发展确立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教育评价改革是20xx年山东省教育工作的“龙头工程”,也是我校全面开启建设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新征程的“龙头之战”,为打好这“最硬的一仗”,首当其冲是做好对《总体方案》的学习宣传,营造全校师生员工关心、关注、支持教育评价改革的浓厚氛围,为改革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加强学习宣传,发展规划处编制了《山东科技大学教育评价改革学习参考材料》,会同宣传部等部门制定了《进一步加大教育评价改革宣传方案》,利用宣传栏对《总体方案》精神要义进行了解读,在校园网、校报积极宣传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对《总体方案》进行了学习研讨,校党委书记罗公利、校长姚庆国带头撰写学习体会,为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开篇布局,被省教育厅率先在山东教育新闻网刊登,为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奠定了基础。学习才知不足,宣传方显重要,全校各部门各单位应提高政治站位,将学习宣传《总体方案》作为近期重要工作加以推进,组织干部师生在全面学、深入学、反复学上下功夫,全面领会思想精髓,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冲破陈旧观念束缚,打破传统思维桎梏,广泛凝聚改革共识,形成强大改革合力。
二
罗公利在开学初20xx年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一定要学会反思”,其实就是强化问题导向;强调“在认识上找差距、工作上找短板、措施上找弱项、落实上找问题、安全上找盲点”,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在改革过程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准问题发生的源头和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改革是山东科技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破什么、立什么,怎么破、怎么立,要“从建校70周年的历史方位反思,从20xx全省绩效考核结果反思,从树立和践行先进的办学理念反思”,强化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教育评价改革“五破五立”核心要义,从党中央关心、师生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对标对表《总体方案》提出的5个方面22项重点改革任务,聚焦影响学校发展的堵点难点,进一步清理办学治校各环节的规章制度和文件,在面上推进,在点上突破。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根本利益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精准靶向施策,破立并举,激发创新活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精准性、实效性。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中,在学校诸多的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评价改革至关重要。改革完善教师评价体系,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强化师德师风考核结果在专业技术岗位聘任、考核和绩效分配中的运用,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要突出教学实绩导向,完善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加大绩效考核向教学的倾斜力度,把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情况计入工作量,强化教学业绩和教书育人实效在绩效分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要突出成果质量导向,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改变“侧重用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量化指标评价科研能力”的状况,积极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是否能够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的状况转变,引导教师潜心研究,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要突出人岗相适导向,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分类评价人才,合理设置考核评价周期,不以“帽子”论英雄,不以“过往”论英雄,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推动形成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良好局面。
《总体方案》要求“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山东科技大学作为地方本科高校,本科教育应“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办出专业特色;学科建设应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国家“十四五”规划已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列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明确要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青岛作为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在这一区域重大战略中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山东科技大学主校区地处青岛,如何能够利用区域优势,在主动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山东省“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和青岛“十五大攻势”中,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攻坚“深水区”、啃下“硬骨头”,发挥重要作用,形成新的办学特色,是“十四五”时期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十四五”时期,煤炭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压舱石作用不会改变,但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将加快向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产业分工专业化、煤炭利用洁净化转变,煤矿智能化和煤炭智慧物流将成为行业发展亮点,煤炭工业发展还需要大批的工程技术人才。山东不仅是煤炭资源大省,也是第一用煤大省。山东科技大学因煤而生、因煤而兴,行业特色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十四五”时期,山东科技大学应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强化行业特色,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思想升级、行动升级、效果升级”,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贡献强大力量,为建设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心得篇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举旗帜、指方向、明方略、绘蓝图,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书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重要论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战略、谋定了方略。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这一梦想的重要支撑。要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领域各项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位置,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公平、优质、多样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
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均提前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加快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普及到多样化、个性化,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些不平衡不充分,有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有结构性的,如硬件建设和软件投入、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学科等方面的不平衡,还有德智体美劳发展的不均衡。
这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教育公平的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人民满意度的全面提升,影响教育强国建设。对照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教育改革发展要相应把握好这十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坚持教育以人民为中心。要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幸福感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升办教育。
三是坚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抓住关键环节,破解发展瓶颈,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增强教育生机活力。
四是奉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鼓励创新,普职融合,均衡发展,扩大交流,让师生感受到获得感。
五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科学管理,民主管理,自主办学,社会参与。
六是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依法执教。提升教师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加强对学生法治教育。
七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从小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成为自觉行动。
八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民生。在发展中补齐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九是坚持环境教育。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让学生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道理并落实到行动上。
九是保障师生安全。师生的安全保障和安全教育,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放松。
十是加强国防教育。促进军民团结,开展拥军活动,广泛组织军训,磨炼学生意志。
十一是加强对港澳教育引领,促进与台湾教育交流,让“一个中国”深入人心。
十二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改进学校外语教学,培养学生国际意识,鼓励增加人员往来,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三是加强学校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教师是发展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提供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
具体到教师队伍建设,要以落实十九大“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要求为根本指引,研制出台并推进落实《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确保方向,强化保障,突出师德,深化改革,分类施策,培养造就大国良师。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广泛开展向黄大年学习的活动,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二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研究启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办好学校。发挥教学名师示范带动作用,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三是完善准入和退出制度、教师聘用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切实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鼓励地方政府和相自身学校培养“一专多能”的本土化乡村教师;扩大“特岗计划”招聘规模,提高补助标准。推进交流轮岗,深化“县管校聘”改革。着力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提高补助标准。加大周转房建设力度,关爱乡村青年教师,优化发展环境。
四是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摆上重要位置、改善生活待遇、关注教师身心健康。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厚植尊师文化,构建新时代尊师文化体系。加强尊师教育,赢得家长和社会各界理解支持,营造尊师社会氛围。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心得篇五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这一梦想的重要支撑。要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领域各项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位置,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公平、优质、多样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
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均提前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加快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普及到多样化、个性化,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些不平衡不充分,有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有结构性的,如硬件建设和软件投入、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学科等方面的不平衡,还有德智体美劳发展的不均衡。
这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教育公平的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人民满意度的全面提升,影响教育强国建设。对照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教育改革发展要相应把握好这十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坚持教育以人民为中心。要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幸福感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升办教育。
三是坚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抓住关键环节,破解发展瓶颈,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增强教育生机活力。
四是奉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鼓励创新,普职融合,均衡发展,扩大交流,让师生感受到获得感。
五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科学管理,民主管理,自主办学,社会参与。
六是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依法执教。提升教师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加强对学生法治教育。
七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从小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成为自觉行动。
八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民生。在发展中补齐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九是坚持环境教育。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让学生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道理并落实到行动上。
九是保障师生安全。师生的安全保障和安全教育,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放松。
十是加强国防教育。促进军民团结,开展拥军活动,广泛组织军训,磨炼学生意志。
十一是加强对港澳教育引领,促进与台湾教育交流,让“一个中国”深入人心。
十二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改进学校外语教学,培养学生国际意识,鼓励增加人员往来,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三是加强学校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教师是发展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提供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
具体到教师队伍建设,要以落实十九大“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要求为根本指引,研制出台并推进落实《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确保方向,强化保障,突出师德,深化改革,分类施策,培养造就大国良师。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广泛开展向黄大年学习的活动,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二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研究启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办好学校。发挥教学名师示范带动作用,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三是完善准入和退出制度、教师聘用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切实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鼓励地方政府和相自身学校培养“一专多能”的本土化乡村教师;扩大“特岗计划”招聘规模,提高补助标准。推进交流轮岗,深化“县管校聘”改革。着力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提高补助标准。加大周转房建设力度,关爱乡村青年教师,优化发展环境。
四是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摆上重要位置、改善生活待遇、关注教师身心健康。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厚植尊师文化,构建新时代尊师文化体系。加强尊师教育,赢得家长和社会各界理解支持,营造尊师社会氛围。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心得篇六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体会到,课改也得到大家广泛支持。但在学校里,在新闻媒体中也屡屡看到,学校加班、加点,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体罚学生等违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原因有多种,但其中重要原因还是“升学率”是学校一切工作指挥棒。考试成绩还是评价教师好坏重要指标。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运转,是当前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生存状态。爱因斯坦曾指出:“负担过重必然肤浅”教师通过培训和学习,接受了新理论。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压力太大,教师往往不敢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方法去教学。
建设教师队伍,要对教师工作构建合理评价机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评价是改进教育教学的动力和源泉。目标是为了促进教师工作。评价是为教育教学服务,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要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不要把评价当做筛选与甄别的工具,要把评价功能转向为导向、激励等功能。评价应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思想要关注个体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激发个体和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要逐步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为辅。
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一代新人。”这些,学生应具备素质,教师首先要具备。然后才能教得好学生。教师“一次教育终身受用”,单一性思维已落后于时代。以教师为中心,“师道尊严”,思想必须扬弃。教师在教育改革中要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机制。建设教师队伍要针对教师工作特殊性,建立形式多样,培训学习机制,学校要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育面向的主体是学生,进行课改的对象也是学生。而看学生成绩优劣,更多时候,还是从考试中来衡量。所以现在众多家长观念还未转变,他们还是看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不是能得高分、满分。家长们普通认识,考上名牌大学才有希望。家长们这一观念和态度,不但直接影响学生,对老师也会产生一定压力。建设教师队伍,要为教师工作努力营造宽松向上的内外环境,完善以人为本,民主管理机制。首先学校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大力宣传素质教育重要性,要使家长普遍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教育改革是为了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以德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其次,学校要完善以人为本,民主管理机制。作为教育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要完善以教代会。民主管理机制任何改革措施,要充分尊重教师,体现民主。要认识到教师是课程改革积极支持者、推进者和具体执行者。教师只有在宽松文化氛围里,才敢于表达思想,才有可能与他人合作,积极探索改革途径,寻找稳妥方法,从而敢于改革,勇于尝试,使得课改有条不紊地进行。
课程改革是循序渐进过程,只有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才会让这一处处渗透“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的教育改革取得预期效果;才能使教育课程改革成功。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心得篇七
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说:“支持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不仅是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其积极的生活态度、热爱学习的情感、成长动机和健康的价值观。教师能否在上述方面影响学生,这将成为新的时代要求,并被日益凸现出来。”在学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管理、设施、教师、生源是四个关键性的因素,其中我认为教师队伍起到了核心作用,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使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从大的方面讲,师德应包括“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锐意进取、严谨治学”等方面的内容。“无德不能当教师”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教育为事业追求;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校要在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考核计划及分配方案时,每年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使之在保障师德建设的过程中有章可循、确有成效;而且更为可行,更为完善,更加符合学校和绝大多数教学一线教师利益。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估体系,形成严格规范的考核评估制度,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
通常说,师能即教师职业能力,有的学者指出:“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是师能;娴熟的课堂驾御能力是师能;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是师能;更新知识学会学习,是师能;不断探索力求创新,是师能;能微机、会电教、善科研,是师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两脚走路,师德和师能缺一不可。
中央提出“和谐社会”的理论,就学校工作来说,就是要创设和谐校园,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要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要和谐学校内部人际环境关系,主要是做好人的工作,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调整到最佳状态,多谋事少谋人不谋人,教师之间坦诚相待,互相尊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工作上多帮助多支持,提高普通教师的业务能力;在生活上多关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我们教育系统的每一位同志都要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把学校的发展作为己任和第一要务,奋发前进,争先创优。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心得篇八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深知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应牢记党的宗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意识,永远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这是人民教师的精神所在。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1、严以律己,注重言行。为人师表,坚持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潜力,每一天都带着一份好情绪投入到工作中,带着微笑迎接学生。
2、培养良好的内在素养。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有效地备课,体现教师教学的智慧,常规教学做到扎实有效。
和参加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用心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精益求精。
4、坚持“一切为了。
学生。
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
5、注重团队合作。学校的。
工作。
需要多方人员的配合才能得以良好运作,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学校是一个大家庭,个人只有融入到这个大家庭才能得到提高,体会到工作的愉快,学校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心得篇九
不断提高地位待遇,让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教师才会有更多的荣誉感、责任感,才能真正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意见提出:
——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保障和管理。
——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
——完善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民办学校应与教师依法签订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保障其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并为教师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高等学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收入分配办法。高等学校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心得篇十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心得篇十一
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心中的楷模,一言一行,皆代表教师的形象,是学生行为模仿的对象,所以每天笑容待人,不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入工作中,对待学生要有耐心,不急躁,面对学生,要大方得体,体现教师端正的行为态度,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不能讲粗话,脏话,是作为教师的德道底线。
二、教师要有扎实的业务基础。
古人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要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自己必须知识过关,教学业务能力要达标,要勤于钻研,总结教学方法。主动自己参加各类培训,提升自己。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再实践当中成长。工作中严于律己,精益求精。
三、教师要相互关爱。
教师是个群体,是个大家庭,各科老师是大家庭里面的成员,都是共同为了家庭的美好,各成员分工不同,但是相互之间要关爱,理解,沟通。各科目之间的老师要相互配合,为了同一个目标,让我们的学生变的更好而不断的去努力。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有牺牲的精神,服务大家。教师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群体。学校是个大家庭,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学校的一份子,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位教职工的目标都是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职工的责任。我认为,做好一名教师,必须多读书、善积累、勤实践、重合作、常反思,既能创新教育模式,顺应时代的变迁,又使教育回归本真,不忘育人初心。
教师队伍的建设,归根结底是让每个教师有归属感、幸福感,让每个教师主动的去自我修养,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让自己变的更完善,实现人生价值。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心得篇十二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
11月2日,围绕贯彻落实《总体方案》,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李俊杰常务副校长带领发规处科级及以上人员开展专题学习,并部署安排学习贯彻《总体方案》的任务。
李俊杰常务副校长指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攻坚任务,学校职能部门要主动承担起《总体方案》落地落实的责任,结合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全面统筹思考,破立并举,深入研究“破什么”“立什么”的具体举措任务。
11月6日,发规处组织全处人员精读《总体方案》全文,就教育评价改革的5个方面22项重点任务展开研讨。精读全文后,发规处全体人员结合学校发展和自身岗位要求畅谈了学习心得体会。
大家一致认为,《总体方案》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鼓舞人心,令人振奋。《总体方案》内容围绕立德树人要求,紧扣“破五唯”,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提出了系统科学的改革任务。在编制学校总体规划和深入推进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应对照《总体方案》有关要求,全面梳理相关政策、措施及方案等,系统谋划改革任务举措。
大家一致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改革的精神和奋进的姿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作出新贡献。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心得篇十三
20xx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进行了集中论述,明确提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强调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对学校、教师、学生、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要改,坚决改变简单以考分排名评老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导向和做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率先破除唯名校、唯学历是举的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给全社会带个好头,担起育人的社会责任。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
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就是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始终,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以破“五唯”为导向,就是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紧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立足基本国情,坚持积极、稳慎、务实,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既大力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做法和导向,又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就是立足全局,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针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不同主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教育领域和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特点,分类分层研究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明确实施路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破”的是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立”的是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相应提出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
改革学校评价。“破”的是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立”的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相应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
改革教师评价。“破”的是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立”的是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相应提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
改革学生评价。“破”的是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立”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相应提出树立科学成才观念。
改革用人评价。“破”的是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立”的是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改进中小学校评价,提出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读起来深受教益。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着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为深入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切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我校于近日组织召开了行政会与教职工大会,分别在行政会与教职工大会上传达并学习了文件精神。
xx月xx日,xxx校长在行政会上传达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并就方案中的背景、目标、重点任务作了详细的传达。陈校长要求全体行政认真学习方案,结合实际工作,坚持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营造新背景新时期下的校园良好教育环境。
xx月xx日,xxx校长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传达《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全体教职工讲解了方案的出台背景,目标与重点任务,特别强调了”师德师风“、”突出教育教学业绩“与”一线学生工作“,希望全体教职工进一步树立教书育人的信心,认真践行师德师风要求,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做好本职工作,争做一名好教师。
《总体方案》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学校评价的根本标准,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主线和学校办学的根本遵循。
一要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持续推进“校党委-中层党组织-党支部”三级联动,不断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弘扬科学精神观、创新质量观、服务贡献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
二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增强学生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为统领,以共产主义远*_**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建好课堂教学、网络思政、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社会实践、文化传承等六大功能平台和十大育人实施体系,构建系统科学、协同高效、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形成具有强大合力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三要加强校内治理结构建设。坚持章程在学校规章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推动形成以章程为核心,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内部治理体系,让治理各方“有序”,让学术治理“回归”,让民主管理“落地”,让管理重心“下移”,让办事流程“再造”。将“放管服”改革作为推动学校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口,通过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激发***办学活力,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增加动能。
《总体方案》指出,要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学校要坚持问题导向,把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作为重要任务。
一要在教师评价方面突出师德导向。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坚持以师德为先,以教学为要,以育人为本。加强师德师风宣传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严把师德师风考核,完善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核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划定师德底线红线,强化师德监督和失德失范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扭转“唯文凭”“唯帽子”的不科学评价导向,破除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建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
二要在学生评价方面突出全面导向。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体育工作,让学生在体育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加强人文和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依靠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理念。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评价导向,破除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和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等错误做法,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三要在科研评价方面突出质量导向。破“五唯”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扭转“唯论文”的不科学评价导向,广受师生关注的帽子、文凭、职称、奖励等均与论文休戚相关。破“五唯”并非去“五唯”,不“唯论文”不是说不关注重视论文,而是不以论文数量、不以论文指标数据作为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科研评价要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要清理在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科研奖励、评奖评优、学位授予等方面与《总体方案》精神不相符的文件,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分类制定不同的科研评价模式,不断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和同行专家评议机制,从而有效扭转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不良导向。
《总体方案》指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是为了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将提升办学水平作为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的落脚点。
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师评价时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基本要求,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推进“自省、自律、自查、自纠”质量文化建设,将质量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加强教育教学评估机构建设,建立专业化评估队伍,实施教育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制度,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推动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持续提高质量为目标,不断改革教学过程、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要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完善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和促进成果转化的科研评价体制,对于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发现、新观点、新原某某、新机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扭转在科研领域的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推动产出更多高质量的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
三要提高支撑服务质量。学生培养和科研产出都要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和实际贡献,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以及科技创新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支撑力度。紧紧围绕服务xx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海洋强省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需求,以及行业创新发展的需要,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
目前,山东科技大学正处于全面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时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学校锚定发展方向、释放发展活力、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抓手,只要抓牢、抓实、抓好这个“龙头工程”,科大高铁动车组就必然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和方向行稳致远!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指出了教育评价之真义,对今后教育评价深化改革具有鲜明深刻、意蕴丰富的引领作用。
一、突破结果唯一,注重过程本位传统评价观以结果为唯一依据,过度强化了结果在整个评价中终端的关键地位,带着结果至上的浓郁色彩——这进一步导致了偏重分数、轻视过程的严重后果,甚至表象的分数似乎可以“铆定”教育乾坤。其实,分数只是冰冷、机械的数字符号,它后面还有更丰富的意蕴,需要评价主体多视角、多向度地辩证看待。学习的成果,是一个多重努力的参与过程,也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其中,有情商、智商、志商、语商等多因素的融入并决定,分数只是多因素融合后的一种结果。浮出水面的是可以直观到的智商的结果——分数,然而潜存在水下的是不容易发现的共同培育着智商的情商、志商、语商等一系列素养。
例如,学生的成长不但源自智力活动,而且,更深层次的是取决于情感凝聚的热切度和专注度,取决于意志力量的自控度和持久度,取决于语商表达的确切度和精彩度。没有一个学生仅仅凭借着智商之高度,就能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赢得贯穿过程始终的最后成就。
因此,优秀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教育评价不能止步于某某,还要科学评价学习主体是否享受活动过程中的情意态度、生命活力乃至质疑批判。否则,难以可持续地升华到更高级的新一轮课程学习中。过程评价较之于结果本位要困难得多。但我们要在不偏废分数的评价结果的同时,更要对生命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精神力量的生长给予特别的关注。“结果本位”与“结果过程兼顾”是区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辨别伪教育与真教育的试金石。
二、探索增值评价,激活教师生机增值评价属于新鲜的前卫概念,《改革方案》也是首次提出。它以享有“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拉尔夫xxxxx泰勒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步幅度来评价教师的绩效,而不是仅仅以单纯的考试分数。
增值评价强调的是学生进步的增幅,而不是单调、机械的数字;强调的是学生较之原有学业的增值分,而不是孤立静态、固化凝止的数量符号。这正如另一位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本杰明xxxxx布鲁姆所说: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幅度。正因为这样,增值评价决然不同于终端式鉴定评价。
在具体操作上,涉及教学创造力的增值。即将学生原有基础纳入增值评分范围,以其比较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后成绩的增长幅度。增值评价分,有点复杂:首先根据原有基础得到一个输入值,然后根据学生受教育后的成绩得出一个输出值,输出值与输入值之间的差就是增值,用公式表示就是:增值=输出值-输入值。增值评价开展得并不普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最初的“原某某”和接受教育后的“原某某”,如何转化为“标准分”比较困难。因此,《改革方案》指出,“探索增值评价”,以待逐渐推进、改进完善、方便操作。然而,增值评分法的引入,给我们洞开了考察教师教学力的一扇新视窗。毕竟,我们对考试成绩的分析,太执着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最高分、最低分等传统数据链的一成不变的固化分析上。而引入增值评价的积极作用在于拓展教学评价的多渠道,消解了评价的种种遮蔽,敞亮了评价之眼的洞察深度。
其一,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更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之方法,激发教育教学活力和积极性。
其二,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完满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
其三,真正有助于教育公平的落实,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活力的迸发和科学化发展。从发展的意义看,增值评价确实拥有可以期待的远景,有待教育评价界的切实努力。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定的方案。
通过这次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及时了解党中央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观战略布局,紧跟党的教育发展步伐,把为党培养人为党育人工作落实到自己的教育工作中。
《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要原则是,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方案》确定的改革目标为: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方案》列出的五项重点任务:
二是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完善幼儿园评价,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改进高等学校评价。
五是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
《方案》组织实施,一是要落实改革责任,二是要加强专业化建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履职尽责,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涉及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涉及到不同主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以攻坚克难的勇气、久久为功的韧劲,进行系统设计、辨证施治、重点突破。
《总体方案》的基本定位和考虑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
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就是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始终,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以破“五唯”为导向,就是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紧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立足基本国情,坚持积极、稳慎、务实,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既大力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做法和导向,又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就是立足全局,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针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不同主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教育领域和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特点,分类分层研究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明确实施路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为推动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完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的工作机制,《总体方案》提出:“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主要设计了三项改革任务。
第一,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在健全领导体制方面,提出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在完善工作机制方面,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
第二,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提出对省级政府主要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在评价方式上,既评估最终结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各地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结合实际进行细化,作为对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依据。
第三,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三不得一严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动把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总体方案》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为更好地引导广大教师履行职责,《总体方案》设计了一系列改革任务。
第一,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第二,突出教育教学实绩。第三,强化一线学生工作。
《总体方案》在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和高等学校评价中分别进行了政策设计。
第一,突出质量导向。教师科研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
第二,实施分类评价。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探索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教师科研专门评价办法。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第三,改进高校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方案的发布为深化新时代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吹响了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评价改革的号角。当然,教育评价问题不仅仅是教育发展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应用型本科教育评价更是新生事物,涉及不同领域、不同主体、不同对象,实践操作难度很大,必须破立并举,方可久久为功。
为应用型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评价宜采取学校自评和专家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按学校类别依次展开,评价对象首先应该是列入教育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普通本科高校,其次是通过合格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最后才是独立学院和其他应用型本科高校。
其次,要坚决破除教育评价功利化倾向,坚持地方性、行业性、应用性的评价导向。要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突出问题和需求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针对学校评价,要坚决破除重规模轻内涵、重学术轻应用等倾向,树立坚持扎根地方、服务行业、崇尚应用的办学导向,突出企业工程师为本科生上课、“双师型”教师占比、应用型课程、应用型专业、来自企业的学位论文(毕业设计)、产教融合项目(平台)、应用性研究和成果、毕业生地方就业占比等;针对教师评价,要坚决破除重学历轻能力、重科研轻教学、重校内轻校外等现象,树立潜心教学、服务地方、全心育人的评价导向,突出师德师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学生指导等;针对学生评价,要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突出学术诚信、学习过程、知识应用、综合素养、社会实践等。
然后,要坚决破除评价模式和评价工具的简单化、模式化和僵硬化,坚持定性和定量、局部和整体、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的评价原则。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取得了较大发展,建立了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等一大批高质量的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在推动高等教育公平公正、促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信息化平台泛滥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另一方面,信息化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评价模式的简单化、模式化和僵硬化等现象,违背了科学评价的基本原则。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通过某个阶段或某个时点的少量数据、少量个体和几个方面等进行评价肯定是不客观和不公正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必须坚持定性和定量、局部和整体、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等多方参与,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就必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不断完善数据平台,不断创新评价工具。
“唯名校”“唯学历”“唯称号”的用人导向,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完善评价结果运用,可以将评价结果与财政经费投入、绩效分配、合格评估、招生指标、专业认证、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学位点申请等挂钩,综合发挥评价结果的调控和导向作用。同时,也要坚决摒弃一些错误做法,不要把人才称号和数量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不要将学科科研平台数量、sci论文数量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要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用人选人的限制性条件;不要通过任何形式以合格率、毕业率、升学率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不要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等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事业需要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障碍,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更是一项必须完成好的艰巨任务。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是一部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引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重大意义。《总体方案》既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其核心要义也为学校现阶段改革发展指明了根本遵循、重要任务和指引目标。
一、贯彻“立德树人”根本遵循要加强的“三个建设”
《总体方案》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学校评价的根本标准,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主线和学校办学的根本遵循。
一要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持续推进“校党委-中层党组织-党支部”三级联动,不断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弘扬科学精神观、创新质量观、服务贡献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
二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增强学生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为统领,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建好课堂教学、网络思政、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社会实践、文化传承等六大功能平台和十大育人实施体系,构建系统科学、协同高效、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形成具有强大合力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三要加强校内治理结构建设。坚持章程在学校规章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推动形成以章程为核心,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内部治理体系,让治理各方“有序”,让学术治理“回归”,让民主管理“落地”,让管理重心“下移”,让办事流程“再造”。将“放管服”改革作为推动学校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口,通过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增加动能。
二、落实“破除五唯”重要任务要突出的“三个导向”
《总体方案》指出,要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学校要坚持问题导向,把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作为重要任务。
一要在教师评价方面突出师德导向。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坚持以师德为先,以教学为要,以育人为本。加强师德师风宣传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严把师德师风考核,完善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核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划定师德底线红线,强化师德监督和失德失范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扭转“唯文凭”“唯帽子”的不科学评价导向,破除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建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
二要在学生评价方面突出全面导向。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体育工作,让学生在体育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加强人文和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依靠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理念。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评价导向,破除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和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等错误做法,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三要在科研评价方面突出质量导向。破“五唯”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扭转“唯论文”的不科学评价导向,广受师生关注的帽子、文凭、职称、奖励等均与论文休戚相关。破“五唯”并非去“五唯”,不“唯论文”不是说不关注重视论文,而是不以论文数量、不以论文指标数据作为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科研评价要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要清理在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科研奖励、评奖评优、学位授予等方面与《总体方案》精神不相符的文件,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分类制定不同的科研评价模式,不断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和同行专家评议机制,从而有效扭转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不良导向。
三、实现“提升水平”指引目标要提高的“三个质量”
《总体方案》指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是为了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将提升办学水平作为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的落脚点。
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师评价时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基本要求,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推进“自省、自律、自查、自纠”质量文化建设,将质量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加强教育教学评估机构建设,建立专业化评估队伍,实施教育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制度,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推动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持续提高质量为目标,不断改革教学过程、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要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完善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和促进成果转化的科研评价体制,对于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发现、新观点、新原理、新机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扭转在科研领域的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推动产出更多高质量的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
三要提高支撑服务质量。学生培养和科研产出都要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和实际贡献,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以及科技创新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支撑力度。紧紧围绕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海洋强省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需求,以及行业创新发展的需要,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
目前,山东科技大学正处于全面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时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学校锚定发展方向、释放发展活力、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抓手,只要抓牢、抓实、抓好这个“龙头工程”,科大高铁动车组就必然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和方向行稳致远!
近段时间,我利用工作之余,积极投身到教研教改知识的学习当中。我认真学习了魏书生、李镇西等教育名家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杂志上面有关教研教学的文章,以及介绍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的哥白尼革命》一书。通过学习,我充实了自己的教学理论,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迸发了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现将学习中个人的片面认识,简要汇报如下:
魏书生老师通过自己潜心研究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他全新的教育理念,走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作为语文课老师,他长时间不进教室,不讲课,学生照样自觉主动的积极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仍能从繁琐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解脱,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助手,从容应对班级管理。这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而读后认真思考,魏老师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取胜于科学严谨的管理措施,还取胜于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首先他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感染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行赏识教育,学生做错事没有斤斤计较,抓住不放。不仅不体罚学生,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在学生心中伟大地位,学生受到感染,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老师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学生才会承认自己所作所为,心悦诚服地接受惩戒。其次,他能身体力行,以他自身的行为做表率,毫不懈怠地带领学生无论是在严寒或是酷暑,从不间断地锻炼身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具有坚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形成坚忍不拔的坚强的意志。作为每一位教育学生的老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长知识学本领有思想的学生,这决定我们的工作具有特殊性,我们要想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学生,我自己必须是一名德才兼备,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老师,要想锻造出好钢材,自己先要有扎实过硬的技能。
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实时更新,不学习不仅不能与呼唤学习型社会这一大需要相协调,还有愧于代表着进步与知识的“教师”这一称号,更不能很好地胜任我们的工作。纵观当今教坛,教育前辈和教育同仁就教学改革做出了不懈努力,有很多宝贵的成功经验无偿的供我们学习,我们只需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就能轻松获得成功。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有新课改理念的融入,但自己的教育技术手段还很落后,大多数情况下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靠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偶尔用上录音机就能使学生欣喜若狂,学习积极性大增,课堂教学效果极佳。试想,如果在先进教学模式下,我们把预设的课堂问题,以及参考答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影像画面创设课堂情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知识将会是怎样的享受,课堂效率和课堂效果将会有怎样的飞跃,而本人在教育技术的运用方面,知识几乎是空白,因此,我要从头再来,积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