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现代心理学论文范文(21篇)
总结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全面地评价和总结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成果。写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范文或优秀案例,但不要照搬照抄。以下是一些关于总结的示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写作。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一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对教育技术做出定义,认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应当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学与教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促进学与教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它是一门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经营组织学、数理科学、信息科学、机械技术学、电子学、系统工程学等多学科组成的综合性学科。
教育部教育司编制的《现代教育技术》指出:“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为指导,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及教学资源实施优化设计及开发应用,优化完善教育理论和实践。”
从中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教育技术是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现代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合体,体现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是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发展所取得的技术成果,是社会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体现了现代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
相关研究表明,大部分学者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主要表现在“教育的技术”和“教育中的技术”两个层面。
前者是基于教育的视角探讨如何完成教育过程,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主要涉及如何进行教材、教育工具的选用,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评价等教育的技术。
后者主要探讨在教育教学实现的过程中如何应用软件以及教育技术,包括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
部分教育学者在研究中将“教育中的技术”称之为狭义的“教育技术”,本文讨论的重点是“教育中的技术”这一狭义层面。
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育技术有很大差异,最主要的是其具有“现代化”标志。
简言之,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完成教学教育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最大化地应用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对象积极参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创新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和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等鲜明特点,在高等学校教学中形成了强大的技术优势,对教育方式、传播方式、学习方式及其他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创新。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学习、理解教材内容,从而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不但有效改善了课堂教学氛围,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此外,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通过模拟现实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助于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借助计算机技术为学生构建了便于学习的教学环境。
计算机技术的利用,使声音、图像、图片等展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便捷性和远程性的特点,构建了与学生日常学习环境相似的教学环境。
这一虚拟环境具有很强的仿真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此外,虚拟技术所构建的教学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体验、参与和观测的平台,使学生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运用理论,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技能和操作水平。
模拟现实环境还能够减少和防范学生在实践中各种危险和伤害的发生。
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有效传播,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在各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之下,学生能够在众多知识和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学习和了解的知识。
网络教学以及远程教学等新教学方式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教学中存在的时间以及空间限制。
不论是教学还是学习都不再单纯地集中在学校和教室中,也不是集中在固定时间里。
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及实际情况,安排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多维的学习渠道使教学不再被限制在课堂内,而是延伸至任何时间及地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学生接受课堂知识方式的改变。
教育最优化理论是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巴班斯基提出的,在世界各国均有较大的影响。
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是指现有条件下对学生和教师在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来说,以及从一定准则来看是最好的。”教育最优化包括选择与确定最优化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设计最优的教育过程等。
它要求在同样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得多些、快些、好些,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
也就是要提高教育效率,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规模,取得更有成效的教育效果。
通俗地说,教育最优化就是花费最少的人力、物力、精力和时间,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实现教育最优化,有赖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一种品质特征,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反映。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成为了需要完成的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孤立为合作,变死记硬背为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增强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主动性对于增强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学习能力,并以学习能力来衡量教学模式的先进性与实效性。
现代教育技术能营造一定的教学情景,不仅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课堂,而且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料,如将学生未来的工作过程通过多媒体呈现在理论课堂上,这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及质量。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记住多少就收获多少,记不住的内容,大部分就不了了之。
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中,教师授课的课件与电子资料可以无限制被拷贝,学生可以拥有教师的原版讲课内容,有疑问、有困惑时翻开教师的资料,能方便地温故知新,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增强了大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对大学生能否有效享受教育资源、发展更多的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无论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有多丰富,但总不能穷尽一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很多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
这些时间如果充分利用,能有效发展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为增强大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好的平台。
高校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设置各种疑问与思考的空间、推荐好的阅读材料等,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探究能力提高后,学生才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需求,才能收获更多新知识、新思想、新能力,才能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三)高等教育发展空间的拓展。
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教育,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或“虚拟大学”,它不受教育资源所在地的影响。
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面壁求学。
学生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宿舍、家庭乃至任何现代教育技术可及的地方随时学习;学生的含义扩展到社会的各个不同群体,并由阶段性教育扩展到终身教育。
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是校园内的事情,而具有了社会教育的性质。
此外,现代教育技术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
电视广播技术可以把远距离的课堂搬上屏幕,走入千家万户;网络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教学走出校园,走向世界。
网络信息资源所具有的共享性和开放性,打破了知识的垄断性和封闭性,结束了优秀教育资源只被少数人占有和使用的历史,从而使全社会每一个求知者都可以利用,实现了教育的全民化。
以电视广播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将使整个教学活动,从教育者、受教育者直至教学资源的使用过程,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同时使传统的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家庭,走向信息技术存在的任何地方,使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及规模得到极大拓展。
三、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议。
进入21世纪,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并以惊人的速度进入教学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推动着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
陈至立同志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一文中指出:“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世界教育技术的基础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
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根本,教育技术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重要载体。
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是为教学任务的实施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服务的。
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过程必须确保没有偏离服务职能,没有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任务的实施产生妨碍作用,没有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项单纯的技术,不能代表教学的全部过程。
实现教学目标才是技术应用的主要目的。
(二)注重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教育技术所具有的重要性仍然不能忽视。
对教育技术的评价,并不是单纯地对比先进技术应用多少、超前硬件的应用数量,而是看在教学过程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传统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都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具优势、各有不足。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将现代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与学校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相符合。
当前,部分学校为了达到所谓的现代化水平,过度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耗费大量资金购置相关设备机器,但是与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不相符,导致资源浪费。
此外,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关于新技术和新手段的适应能力有全面认识。
目前很多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打着上“网络教学课”的幌子,在课堂上网络聊天、看视频或者玩游戏等,对成长严重不利。
因此,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教师必须全面认识以上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实践能力。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教育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与科研,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周大森单位:淮阴工学院。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二
语言是进行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文学思想进行变革,那么就要现对语言进行改革,鲁迅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在语言表述方面,鲁迅的文学作品也颇具研究价值,是现代文学语言的典范。鲁迅擅长用平白如话的语言阐释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性特点,通俗点讲,在现代文学语言的呈现上体现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特点。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对采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十分的提倡,暗藏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也一直在坚持自己的白话文学主张,在他的杂文中还对那些反对白话文的人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另外,在“五四”时期,西方文化曾经大量的涌人中国,一些新的名词也就随之传人中国,这个时候作家们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对于这些新名词的运用,鲁迅先生曾说:“欧法文化的侵人中国白话中的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所以说他非常主张主动对这些外国语中的有用成分进行吸收和利用,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
关于文学体裁,鲁迅先生予以很多的建设性论述,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且这些论述对于现代文学理论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当时新诗的出现,可以说在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但鲁迅先生在诗歌的创作以及批评方面都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他的新诗只有《梦》、《他》、《桃花》等六七首而已,远不如他的杂文以及小说的创作数量。鲁迅先生对新诗的理论建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鲁迅先生认为新诗应该是对真实的情感进行的表达,他对新诗的择选和对新诗诗人的评价,要求用真实的健康的情感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第二,鲁迅先生认为诗歌创作时应该对其内容进行重视。一首好的诗歌应是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对其语言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组合,有利于精炼文字,使诗歌富有韵律。第三,鲁迅先生主张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采用白话作诗,对新诗进行创新。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贵在创新。中国诗歌只有进行创新,才能够走上新生的道路。这里的创新是指题材内容的创新,语言与手法的创新。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在进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的过程中,应深究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学题材、语言、体裁方面的主张,通过研究鲁迅的人生选择与创作道路,促进现代文学的发展。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三
(一)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你是不是一个已自断经脉的打工族?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现实很快敲了你几个闷棍,或许,你为单位做了大贡献没人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重视但却得不到实惠;或许......总之,你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几年过去后,你一反省,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
“老了,成熟了。”我们习惯这样自嘲。但实质是,你已停止成长了。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忘记生命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是到该结果子的时候了。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这不是金庸小说里的自断经脉。我们随时可以放弃这样做,继续走向成长之路。
切记:如果你是一个打工族,遇到了不懂管理、野蛮管理或错误管理的上司或企业文化,那么,提醒自己一下,千万不要因为激愤和满腹牢骚而自断经脉。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因为你的成长永远比每个月拿多少钱重要。
(二)动机的寓言:孩子在为谁而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你在为谁而“玩”
这是我在6月18日的《你职业枯竭了吗?》一文中提到的寓言。这个寓言是苹果树寓言的更深一层的答案:苹果树为什么会自断经脉,因为它不是为自己而“玩”。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让我们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外部评价体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欢控制他。父母太喜欢使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初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评价。上学时,他忘记了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他又忘记了工作的原初动机***成长的快乐,上司的评价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乐和痛苦的源头。
切记:外部评价系统经常是一种家族遗传,但你完全可以打破它,从现在开始培育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让学习和工作变成“为自己而玩”。
(三)规划的寓言:把一张纸折叠51次。
一个冰箱?一层楼?或者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不是,差太多了,这个厚度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
这是我在月24日的文章《职业规划:帮你设计人生》中提到的一个寓言。
到现在,我拿这个寓言问过十几个人了,只有两个人说,这可能是一个想象不到的高度,而其他人想到的最高的高度也就是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
折叠51次的高度如此恐怖,但如果仅仅是将51张白纸叠在一起呢?
这个对比让不少人感到震撼。因为没有方向、缺乏规划的人生,就像是将51张白纸简单叠在一起。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每次努力之间并没有一个联系。这样一来,哪怕每个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们对你的整个人生来说也不过是简单的叠加而已。
当然,人生比这个寓言更复杂一些。有些人,一生认定一个简单的方向而坚定地做下去,他们的人生最后达到了别人不可企及的高度。譬如,我一个朋友的人生方向是英语,他花了十数年努力,仅单词的记忆量就达到了十几万之多,在这一点上达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叠,而不是简单的叠加。
切记:看得见的力量比看不见的力量更有用。
现在,流行从看不见的地方寻找答案,譬如潜能开发,譬如成功学,以为我们的人生要靠一些奇迹才能得救。但是,在我看来,东莞恒缘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毛正强说得更正确,“通过规划利用好现有的能力远比挖掘所谓的潜能更重要。”
(四)逃避的寓言:小猫逃开影子的招数。
“影子真讨厌!”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摆脱它。”
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汤姆和托比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它们就会看到令它们抓狂的自己的影子。
不过,汤姆和托比最后终于都找到了各自的解决办法。汤姆的方法是,永远闭着眼睛。托比的办法则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
这个寓言说明,一个小的心理问题是如何变成更大的心理问题的。
可以说,一切心理问题都源自对事实的扭曲。什么事实呢?主要就是那些令我们痛苦的负性事件。
因为痛苦的体验,我们不愿意去面对这个负性事件。但是,一旦发生过,这样的负性事件就注定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能做的,最多不过是将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就是所谓的忘记。
但是,它们在潜意识中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并且,哪怕我们对事实遗忘得再厉害,这些事实所伴随的痛苦仍然会袭击我们,让我们莫名其妙地伤心难过,而且无法抑制。这种疼痛让我们进一步努力去逃避。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四
在短短的一个寒假里我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去社会实践。
虽然比较忙但我还是做了一件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事情。
我把余秋雨教授写的《文化苦旅》大致看了一遍。
虽然来不及仔细去揣摩但确实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风雨天一阁》至今都使我记忆忧心。
一个家族背负着艰守一座藏书楼(中国古老文化)的命运。
范钦一个拥有强大毅力和强烈的爱国精神的藏书家让中国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义的藏书楼,直到到现在都有它的痕迹,但是岁月的沧桑,历史的风尘还是将它掩埋了。
范钦曾经顶撞过拥有巨大权势的皇亲国戚,而因次遭到仗打这样的重刑,还进过监狱。
但他豪不畏惧,始终毫不顾惜坚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
最后谁都奈何不了他,这就是一个古代藏书家,一个真正称职的藏书家所表现出来的超越常人的强健的职业道德品质。
说到这里,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这些学生,有哪一个能像范钦那样监守正义,监守自己的岗位。
或许有但也是极少数的。
我不是故意要借古代成功人氏来讽刺现代人,但是我还是要批判我们不好的.地方,包括我自己在内,同学们,所有读书的人们,我们早就应该反省一下了。
对我们来说范钦的意志力乍看之下,显得不近人情,然而我们的毅力呢?可以说连他的二分之一都没有。
我们读书,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学成之后又为了什么呢?等等这些尖锐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继续往下说,时间的流逝,光阴的短暂,80岁高龄的范钦中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但他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监守岗位。
他将自己的财产分成两部分,一份是他监守一生的藏书楼,另外一份是一张万两银票。
他让他的两个孩子去选择自己想要拿的一份。
我想如果事情放到现在,有谁会愿意继承藏书楼,又不能卖而且不但没好处还要惹得一身的麻烦。
然而有范钦这样伟大的父亲,就会有像他一样伟大的儿子。
他的大儿子范天冲毅然的选择了子承父业,他继承了藏书楼。
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因为有了像范氏父子这样的真正的读书人而保存到现在的。
说到这里我又要开始批判些什么。
想到读书人,现在的读书人(有些人)说说是书生,毫不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动作。
而且读书为的尽是一些私人的事情,只为那黄金屋或是颜如玉,而且做人都做的很自我,对自己要求很低对别人则很苛刻,只要自己好就万事大吉,毫不顾虑别人,更不用说是监守岗位和保护民族的历史文化了,一点都没有范钦那样的奉献精神。
还有那些可恶致极的贪官污吏,他们丝毫没有一点职业道德,简直像行尸走肉一样活在世界上比狗都不如。
范钦好比是天使,而这些贪官,滥用权利的人就是恶魔,总有一天这些恶魔,会被天上的那些像范钦这样的天使给带去,进化那肮脏的心的。
《文化苦旅》使我对读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读书人读书不能只为自己,要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样读书人才是读书人。
而且我们所学的文化有多少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血换来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艰难的,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来自不意的文化,不虚度光阴,真正的领悟中华民族的优异文化,并且发扬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坚决不做学成之后,而忘本的人,也不做半途因为搓责和困难而放弃学业的人。
一个人拥有了良知和强大的毅力才能领悟到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炎黄子孙数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
余教授的《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导航船,她将带领我去深思更多中国文化的发展史。
我也会将其细细品尝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五
在男作家郁达夫的笔下,以表现母爱拯救人类苦难的思想,也频频出现了这种美好的母亲形象,即把母亲形象进行神化和理想化的书写。他所书写的《血泪》中的游子,由于饥饿不支晕倒在江边时,在脑海中浮现的是母亲的形象:“当时我睡在母亲怀里……把一块米糕塞在我的口里,我闭上眼睛,把那块糕咬嚼了几口。”在这里,作家只言片语就表达了“母亲”温暖而慈祥的形象在困顿时的精神支柱作用,即便饥饿,那种感觉也能够使心灵得到宁静和温馨,并诗意地存在着。而鲁迅则在他的作品《补天》中塑造.了一个美丽明亮、崇高伟大而有充满活力的母亲形象。理想型母亲了表达了“五四"时期,受新思想的冲击,人们有了很大程度的觉醒,因此对理想母亲有了热切盼望和呼唤。母亲是中国人心目中完美人性的象惲,慈母形象,母女深情的书写弥漤着爱的光辉,更是人类于无助、彷徨时得以寄托的安全感和依靠的力量。而五四女作家大力歌颂的母亲,更接近现实。如石评梅在创作《母亲》时,就表达了她在佳节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为了你,我才眷恋着故乡,母怀是我永久依凭的柱梁。”从现实层面上来说,立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女子们,当她们内心深处感到现实的艰难困顿时,母亲始终是她们诗化情感中永远的童话王国。(二)模糊的母亲形象与其缺失的自我言说林丹娅曾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中讲道:以“母亲的名义书写无名的自己”,这其实是揭示了“五四”女性已经具有性别的觉醒,母亲在这里成为一种载体,它反映了作家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并于这充满着慈爱、圣洁、美好的母亲形象中来触动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情感,而不是一个具体可感的母亲。如冰心《超人》中的圣母形象,是主人公用来抒发情感的载体,又如石评梅《母亲》是她用来表达个人青春烦闷的载体。以上这些书写,都没有从母亲的视角进行述说,没有贴近母亲的生活和她的心理世界,那就是母亲的言说。我们知道,母亲也是人,她拥有母性、妻性、女儿性,但他们在书写时却远离了母亲的喜怒哀乐的视野,因而母亲形象始终是抽象的,母亲在这里成了一个特殊而复杂的概念,也是女性解放初期的必走之路。这为以后作家的书写打下了坚实旳基础,使他们能够在新的意义上构造和重塑母亲、母性形象。
(一)被漠视的母爱。
中国有句老话,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它真切地说明了孩子与母亲在身体和心理上的紧密,说出了儿女对于母亲的重要性。如果她们失去子女就如同没有了自己的灵魂,会带给她们巨大的伤害和打击。如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柔石笔下的《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春宝娘,再到艾青笔下《大堰河一我的保姆》的大堰河等。这些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真实再现了被伤害了的母亲凄惨悲凉的'生存境况。如在鲁迅笔下,书写了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吃掉,儿子的死却使她本就悲惨的命运完全走到尽头,但对于她的痛苦,在当时社会背景下,麻木不仁的人们却熟视无睹。又如柔石塑造的春宝娘,爱秋宝甚至超过爱春宝,但却无法拥有爱的资格,她只是被典来的用于生育工具和奴隶,面对春宝娘的女儿被自己的爸爸资死,她却无能为力,母爱和母性的被漠视、亵渎和毁灭,这对母亲来说简直是人格的撕裂。
(二)思索母亲悲剧性命运。
苦难母亲生活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中国社会来说,黑暗混乱,内战、日寇人侵,使中国人民饱经风霜,他们的生活由于内忧外患的而非常贫困。虽然“五四”运动大力提倡民主平等,而当时那种现实情况下,人们深受封建意识的毒害,内心深处还没有觉醒,大都处于麻木不仁状态。那么作为社会底层的妇女,母亲被规定在“物”的附属地位,特别是作为农村妇女,更是这种环境下的最大的牺牲者和受害者。如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的春宝娘,作为一个女人勤劳、善良,但丈夫却为了还账将妻子典给了别人。这说明了以封建父权中心的社会里,男尊女卑的价值观早巳深人人们的骨髓,对于春宝娘的丈夫而言,根本没把她当人看,妻子只是他的私有财产。我们知道,中国的儒家学说渗透在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其内容都有性别歧视的性质’所有的学说都将女性置于了社会的底层。作为母亲的女性虽然拥有姓氏和名字,但出嫁后却都要依傍丈夫’始终处于依附男性的附属地位。如在萧红的《桥》中所进行的叙述:“黄良是她男人的名字’从她做了乳娘那天起’不知是谁把‘黄良’的末尾加上个‘子’字,就算她的名字。”而在柔石书写的《为奴隶的母亲》小说的母亲形象,一直以“她”这个字眼出现,读者的形象,故事中人物只知道她是春宝娘,没有人知道她真正的名字。其实这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价值。如在《祝福》中’当鲁四老爷听说样林嫂是个寡妇时,居然认为寡妇是不吉利的。而对于女性来说呢,这些观念深深的毒害了她们的灵魂,祥林嫂本人就认为自己是“不干净”的,当第二次被迫嫁给贺老六时她也作了反抗,甚至“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但没有意识到她应该有婚姻自主权,只是“从一而终”的封建戒律让她不想再婚。这其实也是封建“妇德”2013.6的表现。
这种类型母亲形象主要指20世纪3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为奴隶的母亲开始随着民族的觉醒,开始改变了历史上软弱母亲形象,从而转换为一群觉悟的母亲,在民族觉醒的时代大主题下,是中华民族不甘屈辱、不甘蹂躏的心灵写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中,她们在时代大潮中被改造成坚强的一群。为了自己的命运,成为家庭,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支撑力量,也成为民族危难之际坚强的后盾。丁玲的《母亲》中的母亲曼贞,萧红的《生死场》中的老王婆,都是因为被残酷的现实压倒了生活的最低层,才不得不起来奋而反抗。觉悟型母亲没有被现实的重重苦难压倒,她们在绝境中幵始了抗争,并在觉醒中变得无比坚强。这时,她们真正成了儿女温暖的避风港和坚实的精神后盾。如洪灵菲《在洪流中》塑造的阿进母亲,“以一个寡妇的资格,支持了三十年的家计……她是吃了许多苦头……只把她磨炼得像一具铜像。”也正是这个母亲伟大的爱,使她深明大义的劝儿子离开她,而对于儿子来说:“他的母亲变成了一位半神性的巨人了……(母亲)这种力量是在把人类摧进到光明的大道上去的。”因此,表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的转巧其实是时代造就了很多坚强的母亲,这是一种标志,这标志代表了中国女性、民族的觉醒以及我们中国的希望。从这时起,母亲形象开始从需要被救赎的客体变成了觉悟的主体。
纵观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转换,中国现代文学始终和时代环境联系紧密’结合写作的时代环境’母亲形象从“五四”初期的理想型’到随着20年代乡土文学的出现,转换为“为奴隶的母亲”,而随着30年代外扰内患的战乱到来’觉悟型母亲形象斗争的主体’这表明’中国女性、母亲正一步步走向成熟’也是现代文学走向成熟的过程。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六
摘要:近年来,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幼儿教学中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更被人们所关注。大家都懂得,幼儿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就会对学校的同学表示反感,直至不愿意去幼儿园上学。在幼儿教学中它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幼儿学习的阻碍。认真研究幼儿逆反心理产生的理由,找寻消除幼儿逆反心理的办法,这对早期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逆反心理;早期教育。
一、展开形象化教学。
幼儿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由于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强,对一切都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在幼儿的教学中,要以直观的形象化教学为主。在感知事物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对客观事物的兴奋感以及求知欲,然后再帮助幼儿形成概念。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过多地讲抽象的东西,幼儿听不懂,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游戏与教学同步。
幼儿具有好动的特点,我们要针对幼儿的这一特性,多采用寓教学于游戏中的策略,让幼儿在玩乐中、不经意中学到知识及本领,这是有效防止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行为的一种有效策略。
幼儿还缺乏一定的抑制力,而且还容易疲劳。针对这一点就决定了幼儿学习、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只有强度适宜,才能更好地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作为幼教工作者都知道,幼儿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比较任性。当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时,既不能采取强硬之法,也不能任由幼儿为所欲为,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比如,观察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使幼儿掌握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取绘画法,把事物绘画得生动具体,形象鲜明,变静为动,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一个大情境,把所要学习的知识融入情境中,让幼儿在轻松的娱乐中学到知识。
四、引导形成科学的认知体系。
幼儿认识事物除了具有特殊规律之外,自身也具有一般规律。这就要求幼教工作者能把幼儿学习的内容形成一个科学的、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体系,然后按这个规律有计划地将知识传授给幼儿。这样就会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轻松感,逐步地掌握新知,因此就会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幼儿教师对幼儿学习中所出现的难点,要进行比较耐心的、科学的引导,直至幼儿真的明白了、学会了为止,一旦幼儿产生了逆反心理,我们就要认真查清理由,及时采取相应的消除措施,让逆反心理从幼儿的头脑中彻底消除,让幼儿健健康康地成长起来。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七
《道德经》又名《老子》,全书五千言,充满了深沉的智慧,主导意识是“道”。“道”在其中说明世间事物发展的总规律,又说明了人在社会活动中立身的行为规范,其核心就是“清静”、“无为”、“抱一”、“守中”。
“清静”一词见于《老子》,即去私寡欲,心里没有杂念。“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意思是说“清静”是治理天下的最高法则,心清神静可以治理天下。这是老子的一种最高人生境界,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认识自己,剔除不由自主沾染上的私欲杂念,“浊以静之徐清”,才会象浑浊的流水一样,静止下来,重新变清。“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自然无为常常被人们理解为放任不管,什么事都不做,这是一种误解。“无为而不治”、“无为而无不为”是说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努力去做,总可以做成的,自己的行为要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种规律下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去实践,这才是“无为”。
那么,老子所认识的天地的规律又是什么呢?他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说事物在向前发展的同时总孕育着相反方向的运动,所谓“物极必反”。免费论文。所以他总是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追求什么东西,过分强盛就会衰落,要保持“清静无为”的状态。他反对世俗的逞强、骄傲、矜持、走到天下人前面。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他的这些专横者必不能持久的思想无疑是保持人的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心理素质差者,常常个性很好强,但处处事事又表现很胆小,怕这怕那,看不到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不符合道了,因而总是难以找到心灵的安宁和稳定。老子劝人说:“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教人们不要逞强、走极端,而要顺着自然的规律走,注意保护自己。这样就不会固执,不会矫揉造作而使自己活得很累。人只要顺着自然的规律去走,走在“大道”上,就会安全、平和、泰然,就会享受人生的乐趣。由于摸索出了天地的规律,摸索出了自己工作的规律,他就会把自己的工作,哪怕是单调而辛苦的工作,当作奉献,从中得到乐趣与安慰。
老子还主张少欲寡欲,生活俭朴,反对华而不实的东西,反对世人追求眼耳鼻口舌等五官的享受,认为这些会把人诱离大道,使人做事时违背大道而遭受种种灾难。
老子哲学中还有“无争”、“知足”、“守静”、“贵柔”、“处卑”等等特点,遵从这些教诲,无疑会为生活在这纷繁复杂社会环境下的人的心身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人们或许会认为这些思想是消极的,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但现代西方社会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及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充分地说明了他们那种对物质的过分追求是有悖自然规律的。事实上,人们如果接受老子这些合理的教诲,虽然暂时会有所失,但会因顺从了自古以来不变的正道,在经受了这一小小的损失后获得心灵的安宁、幸福和社会的安定、和平。这也就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保护身心健康)”的含义。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们究竟如何取舍呢?答案是很明显的,但人们往往难以为了获得未来的大收获而暂时舍弃小的损失。所以老子叹息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主张,一个人如果理解了天地的规律就应该勇敢地、坚韧地走上正道。
从现代医学心理学角度来认识,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特别是人们处于现代化社会变革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达到心理上的自我感觉适应、充实、满足,这就应将“清静无为”的观念植于心中,在清静心灵的引导下,顺应“自然”的规律,根据自身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环境条件,陶冶情操,坚定信心,完善个性,选择自己的价值目标。
“抱一”、“守中”,指按照既定的目标前进,脚踏实地,坚忍不拔,不依赖,不懒惰,努力去做,这样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心理疏导疗法抓住这些积极的原则,并使之融合于自身体系之中,以“清静无为”、“无私无欲”为导向,不断提高人们的自我认识能力,使之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及生活中处处达到“自我满意”(即“成功”的具体表现)的境界。
二、老子心理学学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从老子心理学学术思想吸取心理学的营养,受到启发,发展出影响深远的心理治疗理论,这就是其现代借鉴意义。
在国内,给具有原本及特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老子心理学学术思想赋予新的内容,也就不再是古老的文化了,而成了“古为今用”,为现代化服务,为心理治疗服务,成了为民造福的导向。免费论文。如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由杨德森教授晚年及其追随者历时12年涓积成流,是现代中国心理学家独创的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经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证明行之有效,尤其对“a型性格、精神应激及相关疾病、焦虑、抑郁、强迫等症状”效果卓著,被誉为“中国现代心理治疗方法之花”、“中国人自己的心理疗法”。该疗法基于中国道家传统的处世养生之道,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深刻分析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特征、精神痛苦的成因、引起精神痛苦的内部因素、以及心理应激与生理应激的相关与区别、精神控制与精神虐待等现象,制定出精神超脱的“四个原则”(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和“四套方案”的操作方法,以及一系列的自我心理调节技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观念和应对方式来达到调节负性情绪、矫正不适行为和防病治病的目的,以帮助国人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实现健康人格与理想人生的完美结合。又如老子心理学学术思想不仅为心理疏导疗法输送了营养,而且使心理疏导疗法的理论更加丰厚敦实。
在国外,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与老子的自然思想是一致的,在森田的神经症发病原理与其具体治疗方法上也可在老子那里找到相似思想。免费论文。森田疗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相符的。森田疗法在中国是能够被广泛接受和推广应用的。如果用老子的道家思想来阐释森田疗法的理论原理,则会更易为中国患者所接受。“道”,这个中国文化中最为神奇的概念,也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一种内在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心理疏导疗法〔m〕.鲁龙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2001.2重印)。
〔2〕老子德育思想的现代借鉴.文彦南、刘辉.杭州师院学报〔j〕,2006,5。
〔3〕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申永荷、高岚./archiver/?
〔4〕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介绍.杨德森等.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j〕,2002(2)。
〔5〕“老子”与森田疗法.卢旨明.华西医学〔j〕,1998(3)。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八
李德升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
摘要:9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新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开始成为人们讨论的新的热点。本文介绍了知识管理的定义,探讨了知识管理的任务与目标,并对知识管理的未来做了简要展望。
9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新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开始出现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几年来,西方管理学界人士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文献与日俱增,一些国际大公司如:微软公司、本田公司、道氏化学公司等纷纷开展知识管理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各部门行业的管理者、管理界学者、信息专家所讨论与研究的热门课题。
1什么是知识管理。
总之,知识管理的基础在于开发组织信息和利用人的知识,然后通过合理的管理流程为组织利益提供服务。
2知识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1][2][3]。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九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
创业教育是解决高校就业的突破口,更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措施。
在国内,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各高校已广泛得到共识,已普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创业教育教学方法陈腐、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手段单一等等,创业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亟待提高。
1.现代教育技术未能为大学生提供大众化创业教育,使得创业教育仍为精英教育。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十
国有林场是国家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在重点生态脆弱地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国有荒山荒地上,采取国家投资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林业事业单位(李建锋等,)。国有林场是我国林区的基本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充分发挥国有林地生产潜力,提高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它还承担林区教育、卫生、治安和社会管理的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有林场进行了多方面改革探索。这些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也积累了不少问题,严重影响改革的推进和国家生态建设大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1运营资金方面。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国有林场就呈现出全行业的经济危机,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始终高于50%的警戒线,国有林场存在极大的经营风险。首先,由于近年来可采森林资源量的下降,再加上国家实行的森林限额采伐制度,许多林场木材产量直线下降,收入锐减,有的甚至陷入了入不敷出、度日艰难的困境。其次,国有林场大都建在人烟稀少的边远荒芜地区,林场承担着繁重的生产建设和后勤服务等任务。有的林场还同时负责着当地教育、卫生、治安和社会管理等事务,因此,林场职工队伍庞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保证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工资、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费用等。但截至底,全国国有林场累计拖欠职工工资72亿元,拖欠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3亿元,某些林场拖欠职工工资长达10多年(张颖等,)。再次,我国大部份国有林场始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当时国家投资资金限制,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而且后续资金投入缺乏。目前林区道路、供电、通讯、生活用水等方面的问题突出。这样不仅影响了林场的日常生产工作的开展,还危害着林区的稳定。
1.2经营机制方面。
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国有林场自建场以来就被定性为事业单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变化,“事业单位编制、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管理体制已不符合新时期林业的发展要求。首先,国有林场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尽管在名义上国有林场有一个明确的所有者———国家,但实际上,国家是个太大的概念,没有任何经济实体承担其责任,行使其权利。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都认为自己可以代表国家。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林场实质上处于“人人收益,无人负责”的状态。此外,事业体制下,林场职工一直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拿工资,吃惯了大锅饭,也形成了“平均主义”的思想,造成林场机制不活,经营不善。同时,国有林场还存在管理体制落后的问题。国有林场一般是和农村交叉,跨乡、跨县,有的大型林场甚至跨市,管理难度很大。而大多数林场只重视生存,没有余力进行森林经营,更没有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张颖等,2011)。这既不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不利于林场的可持续发展。林场中的分配制度、企业领导产生机制和林场剩余财产支配权等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为了切实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在我国的国有林场改革中引入tot模式,把现有人工、集体商品林林木经营权和林地使用权通过经营权转移的形式落实到户、联户和其他经营实体。
2tot模式的引入。
tot是英文transfer-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移交———经营———移交。通常是指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的一定期限的产权或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约定的期限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并得到合理的回报,合约期满之后,投资人再将该项目交还政府部门或原企业(金永祥等,)。它是现在国内外比较流行的运营方式。在我国,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大额、中长期且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项目,如桥梁、公路、电厂、水厂等基础设施项目等。运用于国有林场的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林场与职工签订合同,将山林、竹林的经营权划分给职工个人经营,其收入完全归职工所有,林场则不发工资。一方面,由于职工自负盈亏,其个人积极性与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职工熟悉林场的情况,日常事务的经营管理等,运营效果将大大提高。职工退休后,林场再把经营权收回,由林场支付退休金。这样既能把部分优良资产留在林场,又能吸引资金,进行多项目开发与经营,为职工医疗、养老等积累资金(舒美英等,)。
2.1可行性。
从出让方———政府方面来讲,国有林场是国家投巨资多年苦心建设起来的林业基地和生态屏障,也是供全社会成员享用的生态环境资源,属于公益性产品,其产权理应归国家所有。由于tot模式既能够有效保证政府对林场的“最终控制权”,又能够成功引进外部资本,缓解林场的“资金瓶颈”。因此这种模式从政府方面来讲比较容易推行。从受让方———林场职工方面来讲,一旦实施tot模式,由于自己经营,积极性与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收入也将增加,从而刺激他们来主动参与。接手林场经营权后,由于充分发挥职工专业分工的优势,极大利用其成功的营林经验,就能迅速提高林场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2.2风险分析。
林业产业作为一个以森林资源为主要经营对象的特殊产业,有其特殊的运营规律。首先,林业是一项公益事业,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即使是商品林,在其采伐之前的漫长经营期内,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却无法从经济上加以计算和补偿;其次,林业属于基础产业,森林资源的采伐受到国家禁伐、限伐政策的约束,一般人员不能自由进入市场(朱铨等,2009)。总体来说,这是一个竞争力相对较差,对国家政策影响较为敏感的弱质产业。虽然运用了tot项目运作模式进行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林场资金短缺和经营乏力的问题,但是在实际运营中依然存在风险。
2.2.1经营风险。
由于国有林场中大多处于经济落后的山区,其职工多数是过去造林时从当地的林、农民中招工进来的,素质普遍较低;再加上山区信息闭塞,了解新鲜事物和接受再教育机会少,对可持续发展、转换经营机制等新的管理方式和理念不易接受。另一方面,林木生长周期长,见效慢,难以在短期内见到经济效益,而且破坏容易恢复难。由于tot模式下林场的职工不拥有所有权而只是在一段时间内经营,为了实现经营期内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可能会出现“经营短期化倾向”,即职工不从林场的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在经营期内,种植盈利能力强的经济作物,导致林场物种单一,在经营期末减少或停止对林场的技术改造、维护和保养等工作,而过度砍伐,使最终交回的林场损耗加大,后期的经营利润大幅减少。
2.2.2交易风险。
从产品的性质来看,森林是介于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的特殊产品。对于林场中的生态公益林来说,其发挥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社会、生态效益无法通过收费得到补偿,社会上的个人虽然从中受益也不必为此付费,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而对商品林,虽然在采伐以前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但采伐后通过市场交易能获取经济收入,更多的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李荣勋,)。如果统一将整个林场视为转让标的物,那么,林场中的生态公益林,由于其生态效益无法通过市场交易获得补偿,盈利性较差,必然会造成经营者较多的种植商品林,砍伐公益林,从而导致供应量大大减少,对环境,对国家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
2.2.3价格风险。
tot模式的转让是一种有偿转让。但是,目前国内没有形成规范的森林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对产权的定价在技术上困难很大。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必须对经营权进行合理定价。如果单纯以把林场交由职工经营期间产生的工资额作为转让价,该转让价未经科学估算,缺乏科学依据。如果采用收益现值法,由于林业经营的特殊性,经营期间风险不确定,林场职工一般会要求较高的回报率,不仅价格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会受到疑惑,还可能会造成“寻租现象”。
3未来改革的.方向。
3.1建立林场监管体系。
6月,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改革基础设施:私有化、监管和竞争》提出,有效的监管是正确实行改革最关键的促进条件(李思思,)。tot模式能否成功,关键是能否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在改革过程中,每个林场都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在转让前,对如何解决安排人员、如何界定经营权,怎样出售经营权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确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转让后,有关机构应定期对林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估,确保林场职工不会因为追求个人经济利益而降低林场的社会效益;在即将收回经营权的后期,更要加强监管,防止出现“经营短期化倾向”保持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3.2合理界定经营权性质。
由于林场经营权类型的模糊,盲目使用tot模式不仅不会增加经济效益,反而会导致生态公益林的损失,因此,合理界定国有林场经营类型,并实施分类经营是实施tot模式的前提和基础。从国有林场中森林资源的性质出发对林场经营权的性质进行分析,界定林场经营权到底是公益性的、商业性的,还是混合性质的;如果是混合性质的,还要界定公益性质部分和商业性质部分各自在整个经营权中的比例(舒美英等,2005)。根据已经界定清楚的性质,分别实施tot模式:商品林可以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转让经营权,公益林仍然保持其公益性质,由省、市、区三级分管,保留其经营权。对于混合性质的林场,按照各自的经营权比例进行相应的处理。
3.3完善法律环境。
tot模式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博弈的过程。因此在转换林场经营权的性质时应确保一个合理的定价,使出让和受让双方找到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一方面,每个林场应依法进行报批,并由具有法定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合理的价值评估,以避免对公众利益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在整个林场经营权转让过程中,各级政府必须进行监督,有相关立法的情况下,确保已经遵照了有关法规;在没有相关立法的情况下,则要进入政治程序,由可决定进行经营权转让的机构做出决定后再进行经营权转换工作(舒美英等,2005)。在任何时候若发现经营方有违反合约的情况,可以对其进行处罚直至取消对该项目的全部经营权。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加快国有林场发展,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tot项目模式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生事物,其在国有林场改革中运用的本质就是经营权的民营化(李建平,2009)。因此,可以以几个林场为试点,在运用模式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和监督,确保该模式的良性运行,从而创建出一套新的改革思路供其它林场参考和推广。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十一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从某种作用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反之亦然。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策略的探讨与改善,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
加强语言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必须走出课堂。课堂毕竟是个小天地,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广阔天地在课外。我们还必须积极认真地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除了指导他们在课外广泛涉猎,多读名篇、时文报刊,勤于动笔,多做笔记外,还要适当地组织开展一些有利于锻炼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语言知识竞赛、作文比赛、影视评论、出墙报及手抄报、开设语言规范化知识讲座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把培养语言能力这一任务延伸到与学生广泛接触的日常生活的土壤中去,让学生处处耳濡目染,处处受到有关语言知识和培养教育。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
1.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理由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2.言之有物,论之有实。“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4.言之有启,循循善诱。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理由,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理由,让学生带着理由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5.言之有韵,抑扬顿挫。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在教学过程中,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语言教学是它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教学是它的必要任务。对课文练习来说,必须体现这些方面的任务,它的基本要求就是进行语言练习,同时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还要从练习中学习思想、文学和知识。明确了课文练习的基本要求以及与其他方面要求的关系,整套课本的练习就应当牢牢掌握住这个基本要求,切实加强语言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决定练习质量和效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先生的话来概括就是,“归纳起来,主要由‘四美’:音美,要讲普通话;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十二
自本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心理学界有关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便日渐增多,学者们之间的'学术分歧与观点争鸣也十分明显.本文归纳出三种主要的争鸣意见,旨在表明西方心理学家关于后现代心理学的认识和研究还没有达成共识,后现代心理学也没有形成相对成形的体系.
作者:高峰强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刊名:长白学刊pku英文刊名:changbaijournal年,卷(期):“”(4)分类号:b84-06关键词:西方心理科学后现代心理学争鸣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十三
:内部审计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内部经营管理审计。它对维护国家财经法规,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行为的滋生,减少国有资产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流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经济行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审计人员;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也是推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它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指: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相关审计手段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及文件资料的真实性所进行的全过程监督。它对规范经济行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最终确保单位稳步发展。一、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区域即使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因管理者的不重视,执行者错误的理解控制指示而失效,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促进良好控制环境的建立,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就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发现不足之处并予以纠正。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区域应包括:是否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制度有无违反《会计法》和有关的财经法规、是否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执行者是否能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等。以此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一是任命制的约束。我国一直实行任命管理体制,这种利益制约机制的存在使单位与主管部门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依存关系。在开展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对违纪负责人提供的鉴证、评价及处理意见,还没有主管部门的一纸调令重要。这种现象的存在削弱了内部审计评价职能的作用,制约了审计人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提高。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的引导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审计人员认为审计工作是得罪人的差事,因碍于人情面子,加之有较高的工作难度,就产生了畏难情绪,缺乏工作积极性。想要做好审计工作,首先需要得到领导的支持,营造一种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工作氛围。其次要注重宣传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导向性。三是内部审计职能发挥不够。内部审计具有较强的鉴证、评价、服务职能,在开展审计监督的同时,应不断强化预警、监督、决策、协调、促进职能。帮助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树立审计人员的工作威望,提高审计工作的认可度。
1.提高对内部审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29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企事业组织,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这一规定是我国实行内部审计的法律依据。如何使《审计法》这一规定得到贯彻落实,提高对内部审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是当下管理层急需解决的问题。
2.完善内部审计的设想。
各单位应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为各单位提供法律法规咨询、提供审计技术方法咨询、搞好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内部审计交流探讨,充分发挥国家审计机关的领导带头作用。
3.加大理论研究与宣传力度,为内部审计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理论研究与宣传不到位,是制约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重视内部审计理论研究,重视内部审计成果的报道工作。各级审计机关,应重视辖区范围内审计机构订阅审计报刊及相关审计法规的征订情况,作为审计机关指导审计人员的一项基础工作,改变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存在理论上、认识上、工作上的封闭现状,为提高广大内审人员的理论素养,拓宽视野创造条件。要重视内审成果的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利用审计报刊,及时报道内部审计查处的案件情况,及时交流内部审计监督的新方法、新经验,及时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的先进典型,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促使单位部门领导提高认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主动将内部审计作为加强决策管理的有效手段,及时解决内部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上级机关负有内部审计工作监督与指导的责任,应将内审理论研讨,先进经验、技术的推广,典型案例报道,内部审计相关法规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创办各类刊物,及时反映和宣传内审工作,为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提升内审人员业务水平做出贡献。
4.切实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
就审计结果而言,并不在于审查出了多少问题,最重要的是针对查出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效果。只有把审计建议落到实处,加强管理,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这样的审计才有深度、有力度、有实效。要做好审计意见的落实工作,就要定期进行回访和跟踪,检查落实情况,做到条条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内部审计应在于帮,目的在改。一方面应该从政策和法规上进行引导;另一方面从业务上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其规范会计核算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有效利用审计成果,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
5.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
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内部审计队伍的素质。应建立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技术精、工作作风硬的复合型内部审计队伍。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作假证,以优质高效的服务,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为此需要加强内审人员的政治、业务培训,丰富内审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分析、协调能力。另外内部审计人员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对审计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有创新意识,绝不能墨守成规,拘泥于以往的工作经验。审计人员需要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创新性地开展审计工作。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十四
我不是心理学专业学生,但大学以来已经学习了两门心理学专业课,第一门是大二上学期时所修的《现代心理学史》;另一门是这学期的《社会心理学》。作为一名哲学专业的学生,我始终关注哲学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同和异,关注心理学的学科特色。
大二上学期时,学习《现代心理学史》,师领老师引导我们精读了duaneschultz所著的《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从哲学对早期心理学的影响,到wundt于1879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而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再到精神分析学说。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心理学从wundt开始始终不渝地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这里的“科学”一词当然指的是追求客观与精确的自然科学。这正是心理学有别于哲学之处。师领老师曾提到一种观点,即有人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科学方法,而哲学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方法。当时的我并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在我看来心理学始终难以作为一门严格的自然科学存在。
这学期学习《社会心理学》后,对自己当初的看法加深了认识。从心理学史来看,wundt,tichner等人将内省(introspection)作为心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这决定了他们所追求的客观与精确难逃质疑。即便是那些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在实验之后进行内省也不可能做到对之前已发生的思维过程做出客观的描述,或多或少的主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到事后描述的客观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这一问题上更为严重,duaneschultz曾在《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一书中专门开辟一节讨论这个问题[1],他指出弗洛伊德的理论本身就排斥科学方法的验证。在我看来弗洛伊德的理论只是一种人文的诠释,本身不需要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来确立自己的有效性。我想这正是有人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看作一种解释学理论的原因[2]。
社学心理学发展至今,有基础性影响的理论不外乎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进化论社会心理学等几种,每一种理论都不能成为社会心理研究的一般性理论,也就是说每一种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所合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也提出了相类似的看法:“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任何单一的一般性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都不能充分解释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因而从不同的理论传统中整合各种观点,就很有实用意义”[3]。相对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困难更大,这也正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所在。
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始终以人为中心。然而人毕竟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客观对象,人始终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个体的研究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会干扰研究的客观性。更何况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人,研究者在做心理学研究时的客观性也是相对的。正因为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存在,或者说每一个研究对象的主观性,使得社会心理学家在对实验中的研究对象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描述,进而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总会有其适用的局限性。
duaneschultz认为心理学至今仍未发展到范式阶段(thestageofparadigmaticscience).我却相信心理学永远不会,也不该发展到范式阶段。研究对象和研究者本身的主观性决定了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所建构出的理论,不可能像牛顿开创的经典力学那样统治学界几百年。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应该像前文引文那样“从不同的理论中整合各种观点”,这也许才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正途。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威力几乎冲击到了人类学术大厦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历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都像模仿自然科学,将自身建立成科学的史学,这样的努力已经证明是失败的。研究人的学科固然要从自然科学中吸取养分,但人文学科终究无法成为纯粹的自然科学,强调人文学科本身也具有真理性是19世纪末以来西方哲学家所努力的重点。社会心理学的位置正处在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不偏不倚才是最好的态度,这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十五
这学期我们学了广告学这门课,在此期间,我读了一本朱海松教授的《国际4a广告公司品牌策划方案》。读了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品牌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
朱海松教授是当代杰出的广告人,中国无线营销理论的开创者,手机媒体专家,第五媒体、无线营销和无线广告应用学说的创始人,中国本土广告营销实践经验的总结者。他的“国际4a广告公司”系列的书一共有4本,分别是《国际4a广告公司基本操作流程》《国际4a广告公司媒介策划基础》《国际4a广告公司媒介策划摘要》以及《国际4a广告公司品牌策划方案》。不得不说,朱海松教授在广告反面是很有造诣的。而在他的书中我也对品牌和广告有了更深的认识。
关注一下日常生活中的广告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众所周知的广告介绍的产品都是国外的,很少有我们中国的产品,不仅如此,中国的产品很少有能登上国际舞台的,我一直在想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学期学习的课程,我认为这是中国产品的品牌意识太弱了,以至于无法走到国际大舞台。
那么一个公司的产品得靠什么来增强它的品牌或是创造它的品牌呢?我想除了产品本身的质量、公司的精神文化之外,广告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
这本书中朱教授就详细的讲解了很多方法,,而且比较使用的是举了很多案例有助于我们理解。
广告业的人都知道,国际4a广告公司原是美国广告代理商协会的简称,该协会呼吁媒介保证支付广告刊登费15%的佣金个广告公司作为媒介代理费,以促进广告主雇佣广告公司提供专业服务,所有的4a广告公司均为规模较大的综合性跨国广告代理公司,协会成员承担着全美70%--80%的广告业务量。显而易见,4a广告公司绝对是广告业中的翘楚。
书中第一章朱教授就给我们介绍了品牌,包括了品牌的本质、形式、象征、关系和品牌的营销。朱教授认为品牌的品质是“产品的人化”,产品的品质离不开人的本质,品牌与消费者是不可分的,品牌的价值需要从消费者中体现出来,而产品人化的过程就是产品上升为品牌的过程,也是消费者使用产品的主观实践和客观感受的过程。品牌管理是20世纪30年代营销领域最重要的贡献。这理念源自宝洁公司,在宝洁公司推出的两款香皂“佳美”和“象牙”的竞争中。宝洁公司职员哈佛毕业生尼尔麦克尔罗提出了品牌管理思想,从而使宝洁公司又取得了突破性的的胜利。在此之后,许多公司都引入了品牌管理模型,如花王公司、杜邦公司、联合利华等。
要注意的是,品牌产品在做产品延伸线时也必须考虑品牌的保护。比如说欧洲高级时装品牌皮尔卡丹把产品线延伸到了电饭煲,这是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非但电饭煲卖不出去,连带着对其本身已是名牌的时装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品牌印迹是一种能迅速反映产品内涵的东西。比如李白意味着浪漫主义诗人,其个性恣意洒脱,杜甫诗现实主义诗人,其个性稳重忧伤等等。当科龙电器定义自己为专业制冷领导者时,他的整合营销既有了明确的范围,从冷柜到空调再到冰箱,他的产品概念的产生就是品牌概念的形成。
第三章朱教授又从销售策略上阐述了品牌他所说的销售策略是一种不同与营销意义上的销售策略,也就是说不是营销意义上的促销、价格、产品、渠道,而是传播层面上、广告宣传层面上、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层面上来研究的沟通策略,它可以替品牌创造竞争的优势。而品牌印迹与销售策略之间的关系,就想一个人穿着打扮和语言表达,要是说穿着打扮是印迹,那么语言表达就是销售意念。
际4a广告公司品牌策划的方法,比如科龙集团、龙胜集团的多品牌战略、太阳神多补钙、广发证券等都是国际4a广告公司麦肯的策划方法。
在看完整本书之后,我深刻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作用,中国的企业要想走到国际舞台上品牌的塑造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十六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文章以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现代礼仪课程的内容为依托,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在现代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将现代礼仪的基本知识应用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大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时代的呼唤,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关乎着我们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而现代礼仪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素质教育的含义。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征。一是具有时代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教育。二是具有全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教育。三是具有综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均衡发展。四是具有主体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充分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和创造力发展开展教育。五是具有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和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教育。
古往今来,“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国家兴盛的基础,而素质又是人才的根本。当今大学生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军,其素质的高低是我国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实践需要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人的创造力、应变力与竞争力。而人的这种主动性、这种精神、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人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技术,引进资金,也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唯独不能引进的就是人的素质。
不少发展中国家都走过弯路,以为落后是因为技术、设备的落后,于是大量引进一流的技术和设备,结果由于人的素质没有跟上,同样的技术设备、同样的方法,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当今大学生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关乎着国家的命运,关乎着民族的兴衰。应该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际竞争的严峻现实出发,深刻认识当前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因为人才培养,就是人的素质培养,只有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健康的心理及强健的体魄。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点、思想观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教育,进行各种社会科学及人文知识的教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劳动技能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进行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良好的自我健身习惯的'培养,教育学生树立“全民健身”和“终身锻炼”的体育新理念,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5、艺术审美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艺术表演和美的创造能力的培育。
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人的基本素质培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努力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处事为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具体目标如下:
1、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了解历史、了解国情,拥护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高尚情操、民主与法制的自觉意识、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3、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分析、组织、加工和使用各种信息,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4、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的本领,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善于向实践学习,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养成自觉的劳动习惯。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有迎接挑战的勇气,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
6、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追求高尚的生活方式和情趣,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和美好事物,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7、具有发展良好合作关系的意识,既能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又善于保持和发扬祖国和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每一个教师都可以立足于自己的岗位,立足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可以通过现代礼仪课程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进行全面的培养,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通过介绍礼仪的起源和发展,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和眷念。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渐渐迷失了方向。他们在吸收异国文化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了解、热爱程度日益弱化。对此,在讲授现代礼仪课程时,通过把礼仪的产生、发展和中国五千年的璀璨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而且礼仪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和基础,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的产生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它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礼仪使人类摆脱了原始的蒙昧状态而进化发展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在某一阶段高速发展时期,正是礼仪相对完善时期,而礼仪的完善使社会能够得以不断地延续和进步,礼仪是人类社会的调节器,礼仪将伴随着人类直至永远。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既为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又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了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高尚情操,深知知礼、懂礼和守礼的重要性。
2、通过讲授礼仪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评判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不少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模糊、混乱。他们面对社会的种种现象感到迷惘,不知所措,他们仿佛就像迷失在大海中的船只,随波漂流。为此,在礼仪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去认识、探讨什么是礼,什么是礼仪,什么是礼貌,什么是礼节,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接受的知书达理的当代大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要知礼、懂礼和守礼,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修养之人,才能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3、通过现代礼仪知识的学习,培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习惯,规范其言行举止,树立充满活力、健康而又举止优雅的当代大学生新形象。现代礼仪课程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涉及生活中的衣、食、住、用、行等方面,更涉及各种生活、工作场景中的礼仪。而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实际操作又是另一回事。于是在现代礼仪课程的讲授中,通过模拟各种场景或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直接体会到良好的生活习惯给自己及他人带来的快乐,感受到良好的行为规范、言行举止不仅是大学生高素质的表现,更会对自己日后的生活、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再通过课堂课后同学、老师之间全过程的相互监督,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得体的行为举止,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健康而又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形象。
4、通过现代礼仪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魅力。现代礼仪课程中的仪容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型、发质,学会肌肤的健康护理,掌握化妆的基本礼仪及技巧,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青春美,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健康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仪表礼仪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服饰的选择、搭配和正确使用,懂得在不同的场合穿适宜的服装,在不同的环境中佩戴不同的首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不要盲目赶时髦、追潮流。而仪态礼仪的学习,尤其是通过形体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自身良好的形体和表情仪态,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魅力。
5、通过社交礼仪知识的学习,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现代礼仪课程中专门的社交礼仪知识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懂得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和法则,学会尊重他乡异地的风情民俗,学会在人际交往中不触犯他人的禁忌,学会如何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信任和肯定,建立自身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不断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总之,现代礼仪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礼仪课程的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在实践性教学中,通过师生的互动,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掌握礼仪知识和技能,注重学生的实践训练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趣味性,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素养。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十七
礼仪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准绳。中等职业教育是要培养在生产经营社会服务领域中具有中等职技能的实用人才。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更要注重如何做人的素质教育。学习礼仪知识不仅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公众形象,还有助于提高每个人的文明修养和素质。而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爱国最基本的原则是要遵守中国法律、遵守国际公法。近日,西安、青岛、长沙等多个城市发生了多起民众的保钓行动,同时,一些非理性的抗议活动也屡有发生,抵制日货的民间情绪高涨,央视网截至9月14日的调查发现,有接近九成的网友表示今后不会再购买日本产品。在有些地方,甚至有人当众焚烧或打砸日系车,还发生了袭击日本人的过激行为。
谈论到爱国主义,国人都会很自觉地首先将思维锁定在“抵制日货”问题上。似乎在中华大地上,爱国必然地就等同于“抵制”,这当中有中、日两国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但是这种简单看待问题的思维其实不约而同地犯了没有用历史眼光看问题的错误。有不少专家呼吁人们理性爱国,评论指出:打砸焚烧公民日系车是一种犯罪行为;还有评论说爱国不是流氓打砸的庇护所。但是有的时候抵制如果不是强制或者说绑架别人的话,那是你个人的选择,我们不说什么。可是当它已经上升到要去砸其他人的日本车的时候,这个性质就变了,这不是爱国。
“抵制日货”这一口号最早可追溯到1919年著名的――“五四运动”。在全球经济不发达的当时,这一口号的提出和实践无疑对发动日本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然而,时过境迁,世界时刻都在变化,今天我们抵制日货,我们是以此之举表达一种民间的意志,让小日本感到震动威慑,而不是搞打砸破坏。再者说,抵制日货应该是抵制交易,而不是去打砸日货;尤其是国人同胞已经购买的日货,是合法私有财产,没有理由同胞自伤!打着“爱国”、“抵制日货”的旗号,将市民的日系轿车砸毁,很明显,伤害的是自己的同胞,日本人没有一点损失,不会喊疼,相反只会让我们的同胞伤心落泪。
针对某岛的游行,是正义之举,大家都明白。可是,游行出现了,这就令人不安了。事实上,一些极端行动,已经引发了日本人被打伤、日资店面及日产汽车被打砸的事件。不要将爱国游行演变成“烧”事件。
礼仪说到底反映了人的素质,礼仪教育当然要教学生基本礼仪的动作和要求,示范待人待物的方法。礼仪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必须从根本上抓人的素质培养,其次,社会是礼仪教育的大课堂,以社会活动为载体。然而在今日的中国,早已告别了任人欺凌的时代。针对日方“购岛”,中国政府依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已展开反制措施:发表外交声明,公布某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派出海监船舶编队维权巡航执法,驳回日本无理抗议,向各国驻华使节作专门通报,向联合国提交领海基点基线坐标表和海图,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东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一系列行动,无一不体现了尊重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通过外交解决问题的诚意和态度;同时也体现了我们的决心。
大量的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是礼仪课程课内教学的极好延伸,使学生巩固了和消化了课内知识,促进了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养成,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有师生一起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在校园形成一个讲礼仪的大环境,才能达到礼仪教学的最终目的。
从舆论角度看,行为,往往会被国际媒体放大,世界看到的中国人是如此野蛮,谁还敢来投资?谁还愿意跟你合作?谁还会支持你,为你说话?想想吧,这个时候,小日本该躲在墙角里偷着笑了,说某岛的语气也会强硬几分吧。前几天,有日本媒体就称中国的抗日已经陷入了“暴徒化”,并称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动荡;这实在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
再有一些烧行为,显然已经涉嫌触犯法律。可以说,在抗议活动中,凡危害公共安全或破坏社会秩序的,均属违法行为。对于游行中借机进行打砸等违法行为的,公安机关也会依法查处。烧恶性事件一旦蔓延,将会导致国家局势的动乱,一旦动乱爆发,便会勾起连锁反应;到那时,态势失控,遭殃的是国家,是千百万老百姓。
总之,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文明礼仪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常抓不懈,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是职业学校的目标。礼仪教学是提高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生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又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践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因此,在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将礼仪规范付诸实践。开展礼仪教育,必须坚持知行结合,做到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具体指导,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强化训练,在纪律约束的基础上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人人学礼、知礼、懂礼、守礼、行礼的良好氛围。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十八
尽管杰姆逊十六年前就已发现,在第三世界中,“知识分子”这个特定的名称已如同一种业已灭绝的物种的名称,正在逐渐消失。但也几乎是从那时起,自以为是知识分子的中国人对这个假设的身份越来越认同,也越来越自觉,不仅曾有人在海外以此为名办杂志,而且讨论知识分子的文字也时有出现,当然还有关于知识分子的讨论会。这一切似乎足以证明杰姆逊上述观察的武断;但如果我们将这一切放在现代性的背景下来考察,就会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杰姆逊的论断无论正确与否,脱离现代性的语境,是无法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的。
这是因为,知识分子是现代性的特有产物。与现代性一样,“知识分子”起源于西方。尽管在西方语言中“知识分子”一词源出十九世纪俄国的intelligentsia,最初指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其他对社会持批评态度的一代人。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中的父子二人就是标准版本的intelligentsia。但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哲士”们(lesphilosophes)才是最早的知识分子。巴黎的沙龙和伦敦的咖啡馆是知识分子的摇篮。但是,发生学上的一致并没有伴随相应的定义上的一致。葛兰西将知识分子进一步分为传统知识分子和有机知识分子;而福柯则把知识分子分为普遍知识分子和特殊知识分子。这说明“知识分子”并不是一个同质性的群体。此外,即使在西方,在不同的国家“知识分子”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例如,在法国和别的一些西欧国家,“知识分子”有别于依赖于由国家资助的研究机构和学院的科学家与学者,也不同于只有审美诉求的文学实践者。知识分子就是独立特行,有不同于流俗见解的人。而在英国,当然也有社会批评家,但由于知识界与政界和管理层互动比较密切,所以“知识分子”一词就含有一丝讽刺的意味,指对日常生活缺乏接触的人。据说在英国很少有人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这说明,“知识分子”不但是一个非同质性的群体,而且在不同的国家与社会他们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在中国,一般人会将所有受过高等教育且从事非体力劳动者都叫做“知识分子”。这种知识分子定义实际是从“知识分子”这四个中文字望文生义而来,以为知识分子就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这种约定俗成的用法自然也有其语义学上的合理性,但对于研究和讨论知识分子问题却基本是不相干的。如上所述,知识分子是现代性的产物。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历代都有,如西方中世纪的教士或中国古代的士,但人们一般都同意他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定义不尽统一,但在这一点上却少有异议,说明知识分子作为现代特有的现象和群体基本得到公认。因此,本文讲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指除了知识与文化外还有特殊担当的人,即所谓公共知识分子(publicintellectuals)。
不少人以为,知识分子与传统的教士或士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他们具有后者所不具有的自由和独立,他们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维持生机,而不需要托庇于某个私人或君主的保护与赡养。现代的种种制度,如教育制度、出版制度、市场经济制度都使他们得以以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人身份发言。这在一定程度上不无道理。但从根本上说,就像葛兰西深刻地揭示的那样,在现代世界,知识分子不能独立于经济、政治的结构而存在,而是如有机体般依傍着这些结构而生存,因此叫“有机知识分子”。他们不一定因此就一定机械因果地为统治阶级说话,相反,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声音。但从总体上说,他们或出于现实经济利益的考虑,或迫于制度的压力,而不得不最终被这个制度驯化。现代知识分子在全球范围内可能的灭绝,根源在此。
但另一方面,现代性也的确创造了知识分子得以产生和发挥其独特功能的条件和空间。从一开始,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过程就要求将理性的、推理的、逻辑的思想及抽象活动与别的精神活动分开。科学不仅与宗教分离,而且也从古希腊以来广义的哲学中逐渐分离出来,形成了各门不同的学科。同时,科学的发展要求有相对独立的科学机构和组织。随着大学和科学院或别的研究机构的出现,科学工作越来越专业化和职业化。不仅自然科学,而且社会科学同样如此,这就大大刺激和加强了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角色认同。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展开,识字人数大量增加,人的闲暇时间也在增加。现代的传播手段逐渐普及;现代印刷工业使得书籍与报刊对大众来说不再是奢侈品。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关于社会事务的各种思想、信息与观点。这就形成了知识分子赖以存在,并可以通过对其施加影响而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公众。按照熊彼特的看法,只有有了这样的公众后,才会有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
但这只是知识分子产生的外在条件,产生知识分子的内在条件,是社会进入现代后迫切需要有人担任原来由巫师、教士或士大夫担任的社会核心价值创造者、维护者的角色。现代性所隐含的虚无主义倾向,又使得创造者和维护者的另一面一定是怀疑者和批判者。知识分子,而不是寻常意义上的专业人士,就一身兼二任,负起了这样的双重责任。因此,恰恰是在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西方,人们认为知识分子的特征不在他的专业或职业,而在于他得是这样的人:“……在他们的活动中显示出一种对社会核心价值的显著关心。他们是寻求提供道德标准和维护有意义的一般象征的人……知识分子似乎从来就是对事物现状与习惯、习俗不满的人。他们根据更高和更广大的真理对当前的真理提出疑问;他们用不实际的应该来反对现实。他们认为自己是像理性、正义和真理这样的抽象观念的专门看护人,是常常在市场与权力场所遭到忽视的道德标准的谨慎的保护人。”因为“没有别的群体的人(像知识分子……)那么自由;……知识分子创造标准和指出标准。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应该从所谓实际事务的人称之为乌托邦理想的观点对这个既定文化进行连续的、不妥协的批判……。”
不管这种知识分子的定义有多少理想的成份,但应该是比较容易为中国人接受的。中国古代的士虽然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但“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却深入世世代代读书人的心灵。处士横议,议的就是天下之事。士志于道,士是道的传承者和维护者,“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根据道来批判现实政治和社会习俗,也是士应尽的职责。这个传统比西方的知识分子定义更多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但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毕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不管他们主观的自我认同是怎样,他们的客观行为不能不受种种现代性条件的制约。他们会更愿意把自己看成是现代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不是中国传统的士,但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条件,又使得他们并不完全符合上述理想化的知识分子定义。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缺憾,却更鲜明地表明了现代性与知识分子的内在紧张关系。需要声明的是,本文无意将西方流行的知识分子定义作为知识分子的本质标准,以此来衡量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否够格,而是要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进行一些特征比较,以彰显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困境和一般知识分子在现代性条件下的必然命运。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十九
男:如果唐僧看了下方这个舞蹈,上如果天再给他一次机会,那么,他愿意死在西藏。
女:莫非要表演藏族舞蹈了?
男:是埃你看人家那么长的袖子用来擦嘴想必都很美,别说用来跳舞了。
女:是啊,请同学们欣赏藏族舞蹈《擦嘴》吧!
女:恩不好意思。请同学们欣赏藏族舞蹈《家乡》!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二十
(一)大一新生班干部选拔模式对于大一新生班干部的选拔而言,由于大家来自不同的地域,所处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等情况的不熟悉,使得大一新生班干部的选拔在整个大学期间难度最大。
我们在选拔班干部入围人选时,采用民主选举和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360度考核原理相结合(如图1)的方式进行:首先,通过学生的个人书面申请,并结合他们在军训、体检、迎新等的平时表现等方面进行初审,确定班委会的候选人;然后通过同学、兄弟班级的投票,学生会、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评议确定班干部的入围人选。
对入围的班干部人选暂不设具体的班委职位,采取先对他们进行兴趣岛测试、mbti性格测试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掌握班干部入围人选各自的兴趣、性格和能力特征与今后潜在的职业发展倾向。
然后再通过一个月左右的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在每位入选者中进行轮流布置,观察每位入选者完成的工作成效,结合入围者的性别、任课教师的评价等最终确定每位入选者在班委会中的具体职位。
(二)老生班干部换届工作高校班干部任期一般为一学年,对于二、三年级的老生班干部换届而言,由于同学们经过一、两年时间的相处,学生之间都已经比较了解,在进行换届选举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关键绩效指标kpi(keyperformanceindicators)技术。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kpi评价指标是企业经营管理绩效的系统考核体系,它通过考察被考核者工作绩效中的可量化的关键指标来对被考核者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
对于班干部而言,kpi评价指标主要可以包括院系班级活动的参与度、本人的综合测评情况、领导与组织能力、对班级所作的工作与贡献、个人考勤、成绩、本人获奖情况、同宿舍同学的获奖情况、宿舍卫生状况等等。
当然,在班级同学对新一届班干部候选人投票前要将kpi指标与班级全体同学进行充分讨论,通过后再进行投票。
同时,针对学校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教育教学目标的内容不同,kpi指标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班干部的使用与培养。
(一)引入试用期、充分理解权责关系,提高班干部使用水平在现代企业管理文化背景下我们对每一届班干部都要设定试用期。
建议大一新生班干部为3个月左右,也就是大一上学期结束,这主要是考虑到新生班干部是刚进校不久就选拔出的,选举人对每位班干部的个性、特点、能力等情况掌握的`不是很全面;对于每年换届产生的老生班干部而言,班干部的试用期建议在1个月左右。
在试用期内,可以进一步考察班干部的德、智、体全面情况,了解他们的工作能力是否与所承担的职位相称;鼓励班干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帮助他们树立威信。
对试用期内表现不好、不称职、履行职责不到位或出现责任事故的班干部,应区别情况,采取取消或延长试用期等办法,把好转正关。
培养班干部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这样,班干部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班级的学生们也愿意为创建一个令人满意的、温馨的集体而努力。
帮助班干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和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采用班干部传、帮、带的形式,以点带面,实现现代企业文化进班级,提高全体班级同学的社会化素养,形成他们基本的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然,我们还要大胆放手让班干部管理班级,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积极创造机会让班干部树立一定的威信;对班干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班干部的管理。
(一)建立健全投诉和监督机制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是成人但在心理上还未成熟,在开展某些工作时会出现意气用事、依性子做事的情况。
所以要运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监督和投诉机制。
定期不定期监督班干部的工作情况、检查班级管理记录,随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比如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主持会议的班干部最好是没有申请国家助学金的,且整个过程要接受辅导员和全班同学的监督;建立和健全投诉制度,积极引导班干部在开展班级工作中要谦心请教、认真学习及时采纳班级同学的正确意见,不搞一言堂,培养班干部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选动作;每位班干部述职后还设置同学提问和建议的环节,帮助每一位班干部了解普通同学的心声、认识自身的不足,以便今后改进工作。
在班干部述职工作完成后,必须要求每一位班干部结合口头呈述和同学提问的情况提交一份书面述职报告,使他们对下步工作计划进思考,并对述职报告规定格式。
对班干部提交上来的述职报告我们必须认真阅读,从语法、结构、用词各方面对班干部进行指导,以进一步提高班干部的写作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班干述职也可以对班干部的思想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根据他们自身的发展趋势,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养、使用;对班干部本身而言,通过述职在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同时,可以使班干部对本学期的工作进行经验总结,提升自身。
四、班干部的满意度调查。
对于班干部管理工作的好坏,可以引入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顾客满意度调查进行检验。
在开展前,要预先设计好问卷调查表,问卷的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计,如对班委的贡献、评价,班级的建设、管理、活动、考勤、班风等的认可度,相关的意见和建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班干部和辅导员的要求等。
问卷最好采取封闭式、不记名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这样,学生可以自由的、畅所欲言的表达想法、意见和建议。
满意度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完毕后必须认真进行统计和分析,统计分析的结果除了可以检验班干部管理工作的成效外,也是今后培养社会化人才方面的重要依据。
高校的班干部管理是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学校德育、教学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中流砥柱,只有在现代企业管理文化背景下选拔、使用、培养和管理好一批优秀的班干部,以点带面,才能使班级成为学生学习和了解企业的预科班,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企业化人才。
现代心理学论文篇二十一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审计方式日益成熟,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能力也在不断加强,但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审计风险,这种审计风险因会计信息系统的电子化也出现的新的特征,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应随之改变审计方法,采取相应的策略和辅助手段进行审计,以规避审计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产生处理不当、数据缺失、结果失真等行为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的产生会对项目完成情况和审计结果造成影响,不利于单位的'下一步决策。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存在严重错误或弊端的单位财务报告和审计结果是公正合法的,并提出不正确的审计意见的潜在可能性,审计风险主不仅仅存在于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错误中,也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一)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根据我国现在的审计方式,不管怎样,抽样审计总会产生一定的误差,这些误差可大可小,形成的审计风险规模不同,造成的损失也不尽相同,因此,风险总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内部审计风险研究,人们只能尽力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降低损失,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内部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
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对审计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审计人员不能严肃认真对待审计过失并勇于承担责任,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导致了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同时,审计风险只是一种潜在的风险,也受到其他诸多条件的约束和影响,如外部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内部人员管理等。
(三)内部审计风险存在审计的全过程,具有普遍性。
每一个审计项目和审计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失误,促使风险因素的形成,导致最后的审计结论出现偏差,形成并加剧审计风险。可能产生审计风险的因素包括单位的内控能力、经济财务状况、审计技术与方式等。
(一)审计人员缺乏业务规范,职业技能与审计要求不匹配。
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应该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拥有丰富的审计经验,掌握熟练的审计技能,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分审计人员在这些方面仍旧欠缺。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审计目标不明,不能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与程序进行内审,缺乏公正客观的工作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将会导致审计错漏、丢失,降低审计质量,无形中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体制不健全,内部审计缺少规范,不能独立完成。
目前,除了个别单位、企业自行制定的内部审计章程,我国尚未实施管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这就导致有些单位内部审计遇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尴尬现象。另外,部分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部门,造成审计会计职能混淆,内部审计机构与单位结构不能协调运行。即使有了审计机构,机构在行使权责过程中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阻碍,由此可能产生审计风险。
(三)审计方式滞后,具有局限性。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依然停留在落后的基础阶段,现有的审计方式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会计审计模式的需求,存在财务账表不清、发票真假部分、审计模式落后的现象,对审计风险防控考虑缺乏,导致审计风险加剧,因而我国审计方式改革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一)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加快审计队伍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业务学习、培训,开展实战交流与锻炼活动,着重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素养,培养审计人员的廉洁意识,力求做到公正客观、实事求是、依法办事,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同时要加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进行审计工作过程中提高警惕,保持平常心,抵制非法诱惑,杜绝损失和麻烦的出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律体系,规范审计过程。
我国应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依据实际情况,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完善审计规章制度,规范审计程序,明确权责范围,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道路,以便更好地执行审计工作,最大化提高审计效率。
(三)积极寻求现代化内部审计方法,改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效率。
我国经济环境变化快,企业间的状况差别也很大,在审计工作中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合实际的审计方法,加强审计人员技术培训,督促员工快速掌握现代化电子计算机审计技术,利用网络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完善新的信息体系,实现审计信息与结果的资源共享,并下放审计人员相应的审计处理职权,以方便会计财务工作的展开,及时处理审计问题,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内部审计风险既客现存在,又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和可控性,我国行政单位要着重审计职能部门的设置,建立健全审计监督评价体系,利用法律、经济、政策优势,探索现代审计方法,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力度,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和防范内部审计风险,从而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着力提高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