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轮轴的秘密说课稿(专业21篇)
对于那个时期的工作和学习,我们需要做一份详细的总结。写总结时要注意审视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以便更好地改进和提升。以下是专家给出的正确养生方法,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一
《水的秘密》是一个听说活动。水是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的物质,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水。我们的教育活动能够选择与幼儿的经验有关内容,体现出我们教育的生活化,生活化的教育活动更能让幼儿在自然的氛围中学到知识。纲要提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所以这个活动对我班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促进创设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我班幼儿很多是从乡下转来或是私立幼儿园转来的混合班,大部分幼儿都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在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上有一定基础,但受到方言的影响,很多幼儿口头表达的词汇量和语言的流畅性受到限制,倾听的习惯不是很好。所以这个活动对我班培养倾听习惯和口语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特性。
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和语言领域目标,我对本次活动拟定了以下目标:
1、通过水的特点和用处的进一步了解,懂得水对人生活的重要作用;
2、能够围绕话题与谈论,与同伴交流想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3、倾诉他人讲话,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
这3个目标不单指的'是语言方面的目标,还包括了社会领域、科学领域、体现了目标的整合性,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了目标的三维性。《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参透的各个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1、我把这次活动的难点定位围绕话题参与谈论,与同伴交流想法。幼儿要围绕话题不离题的与同伴参与谈论一个话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对本班幼儿容易受外界影响和刺激而转移注意力的特点来说一个难点。
2、重点是:倾听他人讲话;重要倾听他人的想法是重点,因为幼儿从听的经验上的积累,丰富了一定的知识,才会"说"出",用口头语言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1、环境创设:在教室周围布置幼儿、教师共同收集来的"水的形成""水的用处"等图片宣传画。纲要指出:环境是促进幼儿语发展的重要途径。
2、生活经验准备:幼儿通过看电视、录像、与家长、教师交谈等方式,了解水从哪里来,水的种类,水的用处等相关知识。因为只有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幼儿才会有话可说,才会在别人面前有自信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请家长配合带幼儿外出(利用时间)观察小河小池塘,水沟等地方的水,了解脏水与净水的不同,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
3、制作《咸水娃娃和淡水娃娃》课件。
1、情景感染法:让幼儿通过情景的假设,自由的欣赏、自由的表达。
3、视听讲结合法,幼儿通过看图片展、听多媒体课件《淡水娃娃和咸水娃娃》的解说以及同伴的表达,迁移成自己的知识的经验表达讲出自己的感受。
4、启发讨论法:通过老师一个个的启发性问题,激发起幼儿的思维的拓展。
以上的方法大部份是幼儿的学法,这更体现出了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幼儿的主动性,这几种方法在活动过程中相互交替使用,让幼儿动静活动结合,同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以幼儿的自主探进学习活动的原则。
根据教学原则围绕活动目标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
1、设置情景,幼儿集体感受,激起兴趣。
幼儿自由参观教室周围的图片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同伴共同讲述。同时老师设置问题:什么地方有水?水从哪里来。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观察并与同伴自由的讲述。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幼儿在宽松的、自由的语言环境讨论,老师同时启发提问幼儿:"人们生活用是什么样的水?水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让幼儿带着问题观看课件《谈水娃娃和咸水娃娃》,在生动有趣的动画解说中让幼儿知道不同水的用处,增强了幼儿在科学方面的知识。幼儿有了前面的经验幼儿在下一环节的集体交流表达自己的难点就迎刃而解。
3、集体交流,幼儿围绕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此环节要倾听他人讲话,尊重他人的想法,引导幼儿结合例子或图片来讲述,以及通过小组的形式来轮流讲述表达,这样不公仅使讲述的幼儿讲的生动,听的幼儿听的有趣,同时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有轮流讲的机会,这样活动的重点就突出了。同时教师为幼儿假设这样一个个交往的环境,支持鼓励幼儿吸引幼儿同伴与同伴间,同伴与老师间的交流,让幼儿体验语言的乐趣,这是纲要的指导重要提出的。
4、拓展思维,迁移经验。
引导幼儿想像谈话:
1、"假如没有水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2、人们生活缺水怎么办?怎么节约用水,让幼儿在已有的经验,迁移思维围绕话题进一步表达,同时也发展了幼儿语言的创造性思维。
5、教师小结,引出教育意义,结束活动。
甘共苦老师对表达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同时告诉幼儿要如何节约用水。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二
1、科学概念: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在轴不变、轮变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能够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实验、分析和调查。
经历探究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的规律过程。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轮轴省力原理。
学生材料:
事先放抽屉:每组螺丝刀2把;事先下:轮轴研究记录表;
第一次领:水2瓶;(毛巾)。
第二次领:小轮轴1个,支架1个、钩码1盒(注意打结、每盒放8个);
第三次领:大轮圈1个。
老师材料:螺丝刀、学生材料一份、课件、演示台、水龙头。
材料放置:
一、了解构造:
1、(出示水龙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样东西,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现在水龙头是关着的,谁能上来将它拧开呢?你来试一试!
2、看来是很难将它拧开!老师再给你一样东西,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请你再来试一试!
4、(学生演示)哟!很容易就拧开了!与刚才相比,你有什么感觉呀?
5、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水龙头上面的这个装置,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分别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水龙头,点击出示:轮和轴)。
6、归纳:(课件点击出示)我们把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玩螺丝刀:
(教师投影出示螺丝刀)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螺丝刀是轮轴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件点击出现轮和轴)。
(一)“比谁力气大”游戏。
1、让我们来玩一玩螺丝刀吧!老师已经为每组准备了两把螺丝刀,请同学们以两人为一组,一个握住轮,一个握住轴,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比完后交换一下握的位置再比一比!(教师示范)开始吧!
2、交流:在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吗?(握在轮上轻松取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二)“吊水瓶”游戏。
1、我们还是继续来玩其他的游戏吧!我们用螺丝刀这个轮轴来吊起这瓶水,怎么玩呢?老师向大家介绍三种玩法!(出示课件)(边讲边演示):
第一种玩法是把水系在螺丝刀的轴上,转动轮,把水吊起来。
第二种玩法是把水系在轮上,转动轴,把水吊起来。
第三种玩法还是把水系在轴上,在轮上用一块毛巾包起来,看老师是怎样裹毛巾的。
转动这个裹有毛巾的轮,把水吊起来;会玩吗?(演示叠毛巾的过程)。
2、那么你觉得玩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
渗透握稳的方法:我们可以把系有水的一头放在桌面上,再转动,这样比较稳;渗透系线的方法:先留出一个线头,绕几圈把线头压住,这样系得比较牢!
老师还要作一个提醒:每位同学每种玩法都要玩一次!清楚了吗?
下面请各组材料员上台领取材料!
3、提醒:完成前面两种玩法的上来领取毛巾!
三、轮轴原理研究:
3、同学们想自己来试一试吗?请各组材料员上台领取材料!
4、师生交流:都有结果了吗?(轮上的钩码往下掉、轴上的钩码往上升)同学们能不能把轮轴左右两边调平衡呢?开始吧!请各组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5、已经调平衡的小组请把材料放中间坐好了,还没完成的小组因为时间关系也请停下来坐好了。现在老师要为这个轮轴加上一个轮圈,组合成一个新的轮轴,这个轮轴与刚才的.轮轴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轮变大了,轴是一样的)如果老师还在这个轮轴的轮上挂一个钩码,同学们还能把这个轮轴调平衡吗?请各组材料员上台领取材料!请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6、都完成了吗?请同学们把材料放中间,我们来交流一下。
教师出示表格,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并追问:你们的结果能一样吗?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发现的。得出: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
板书:轴不变。
越大越省力。
7、如果老师再将这个轮轴的轮扩大,在轮上还是挂一个钩码,你能猜一下这个轴上需要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两边的平衡?(肯定不止3个,因为轮扩大了)。
四、拓展整理:
1、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刚才在轮上加上毛巾为什么会感到很省力?
3、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同学们可以交流一下!
4、课件交互分析:圆轮的自来水龙头、一字型的自来水龙头、门锁把手等。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轮轴的轮,为了使用的方便都变形了,但不管怎样,他们的运动方式一般都是转动的。)。
5、总结:生活当中的轮轴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一找,并思考。
这些轮轴帮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下课)。
6、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面请各小组整理材料,请材料员把轮轴盒和钩码放到();请组长把水瓶放到();请汇报员把螺丝刀和毛巾放到();请记录员把记录表交给我!
轴不变(越大越)省力。
费力。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三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的一课《摆的秘密》,本课是教材上《机械摆钟》与《摆的研究》的合并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与策略”、“教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1、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时间单元。这一单元主要研究的是人类对于钟表发现的进步历程,让学生们了解从古到今人们经历了从天体计时—工具计时—钟表计时的过程。而工具计时为本单元的重点,其中涉及到了一些工具有太阳钟、水钟、摆钟等。通过用各种工具计时,使学生们认识到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但可以减小。正是因为这点人类在不断追求精确的过程中才让我们的测量工具向前发展。这样才会有古代的计时工具发展到现在的计时工具,从而有了现在非常准确的机械手表、电子表、石英表、和更为先进的原子钟。本单元通过制作计时工具让学生感受到缩小误差是使科技和工具进步的内在动力。
2、课程分析。
本单元关于摆的内容有《机械摆钟》、《摆的研究》、《做一个摆钟》三课。这三课之间存在着递进的关系。《机械摆钟》对《摆的研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做一个摆钟》是针对于前两节课的一个检验应用和拓展。这三课体现了学生们认知的循环过程。从定量的分析—定性的分析—定量的分析。
摆在本单元当中很重要,因为本单元前几课的计时工具用来计量时间误差非常大,为了减小误差,摆的出现大大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用摆来计量时间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摆的秘密》这一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猜想—验证—分析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猜测与摆的快慢有关的三个因素:摆锤的重量、摆的幅度、摆线的长短进行了验证,通过验证得到摆的快慢只与摆长这一个因素有关,只得到这个结论不是最终的目的。而从实验中学会控制变量、数据的分析、误差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们真真切切的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学情分析。
本课的特点是经历一个验证猜测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学生们在玩摆的过程中猜测出了影响摆的快慢的有关因素,在猜测过程中学生们的原有认知发生了矛盾,有的认为有关系,有的认为没关系。从这里开始就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认真思考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实验后的数据分析都是学生们极其感兴趣的。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控制变量和分析误差成为本课的亮点。也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导向。
1.经历改变摆锤的重量、摆动幅度、摆线的长短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2.初步意识得到精确测量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
3.能够对自己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猜测。
4.通过自己的实验,初步了解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是摆长。
经历改变摆锤的重量、摆动幅度、摆线的长短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教师准备:摆线,钩码,铁架台。记录单。课件。
学生准备:秒表或电子表。
记录单是我为学生事先准备好的。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他们的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通过自已意义建构而获得的。结合这一理论,以及根据学生素质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这节课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实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摆的更多问题。
本课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机械摆钟》与第五课《摆的研究》的合并课。由于我针对的学生是五年级,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特以课件(摆钟动画)引入让学生观察它,并且从中发现摆钟计时的特点从而引入摆的概念,提出本课所要探究的课题。当学生们的好奇心被激起后便让学生们利用桌上的现有材料制作摆,观察摆的结构来了解什么是摆线,什么是摆锤。通过学生们自由完摆一分钟而发现摆有时慢有时快,从而孩子们就会提出各种猜法,能用设计的实验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对,是否错,来解决探究活动中的难点。
一、课件引入。
首先我让学生观看课件,要求他们边看边思考。(课件演示机械摆钟)“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让学生自由的说出摆钟的特点,“你能给这个部分取个名字吗?”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们认识什么是摆,摆有几个部分组成。“对于摆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便顺时揭示课题《摆的秘密》并且板书。以上环节通过运用启发教学、网络辅助教学法相结合通过有趣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发现摆动这个运动方式,理解什么是摆、摆的结构是什么,让孩子们产生想研究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与动机,达到导入、点题的效果。
二、探究活动。
让学生根据桌上的材料制作一个摆,并且利用一分钟时间玩摆,要求(玩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给他们计时,这样一来师生共同活动,体现了科学的新课程标准精神。然后提出:判断摆摆动一次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接着让学生猜测: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有那些?当学生汇报时,教师边板书:“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与摆锤有关系、与摆幅有关系”,学生们的回答代表他们的思考,教师就应该尊重他们的结果,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精神。“你们小组准备选那个因素进行研究?怎样研究”?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并且(课件出示小组讨论的要求、小组实验的要求)。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发现问题的经过,同时又让他们再一次经历了通过控制变量来分析原因的活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接着让学生们在组内、组间、班上进行交流实验方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任何探究活动必须要有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从而逐渐形成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的习惯,并且还要学会尊重组中的每一个人,做到最终方案的产生是在小组中取得一致意见。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教师指导参与(提示实验要反复做几次,认真分析数据),这样体现探究科学的科学性。“你们小组的结论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幅无关的结论。教师直接教会学生误差分析的方法。探究部分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自己亲身组装,观察,认识,使用摆这钟工具。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计算摆的次数,进行探究,为下面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了铺垫。
三、小结以及拓展。
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关于摆的快慢与摆重,摆长,摆幅之间是否有关系。进行了三组实验,从数据中我们得出了结论,摆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我们可以从数据中获得很多的收获。我们可以知道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差。我们想办法去减小误差的因素。使得到的数据更精确。同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课下想想关于摆你还有哪些可以研究。能不能做一个一分钟摆60次的摆。
四、整理桌面。
摆锤的重量无关。
摆的幅度无关。
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短,摆的越快。摆线越长,摆的越慢。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变化的能量中的一课《摆的秘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与策略”、“教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本单元由《摆的秘密》、《钻木取火》、《通电的线圈》、《无处不在的能量》四课组成,主要研究能量的表现形式及能量的转换等相关内容。与前面所学的《光与声》、《火山与地震》、《机械与运动》等组成了小学阶段对能量及其转化认识的整体框架。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以“无处不在的能量”为主线串连为一体,《摆的秘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使学生初步意识到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好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型行解释;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能设计简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能反思自己的探索过程,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同学交流。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交流。
3、通过自己的实验,初步了解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是摆长。
经历改变摆锤的重量、摆动幅度、摆线的长短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教师准备:摆线,钩码,铁架台。记录单。课件。
学生准备:秒表或电子表。
记录单是我为学生事先准备好的。
这节课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实验观察——发现——猜想推测——实验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摆的更多问题。
本课针对的学生是五年级,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特以课件(摆钟动画)引入让学生观察它,并且从中发现摆钟计时的特点从而引入摆的概念,提出本课所要探究的课题。当学生们的好奇心被激起后便让学生们利用桌上的现有材料制作摆,观察摆的结构来了解什么是摆线,什么是摆锤。通过学生们发现摆有时慢有时快,从而孩子们就会提出各种猜法,能用设计的实验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来解决探究活动中的难点。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五
自然界中事物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树”这一种来说,一年四季时时都和我们在一起,是孩子们从能来到户外的那一刻起就能看到的到的植物。在幼儿园,会听到大班孩子们在议论:我看见柳树又长高了;我觉得法桐长粗了……从孩子的话中,发现“树”是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就让大班孩子围绕“树”来探索“树的年轮”的活动。
1、対树桩上的年轮感兴趣,简单了解年轮与树木生长的关系。
2、喜欢发现问题,并能与同伴通过探讨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1、制作关于树桩及树生长的课件。
3、《大树桩你有几岁》的音乐磁带。纸张(画有树桩的图案)、彩笔。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启发提问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应用,能够克服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儿,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快乐的中,探求年轮的秘密,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猜年轮——看年轮——说年轮——展年轮——画年轮。
(一)猜年轮。
1、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一棵大树,让幼儿猜一猜它的年龄,引入课题。(放课件)。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大树”“对,谁能告诉我这棵大树多大了?”
幼儿相互交流猜测用什么方法知道大树的年龄,教师小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往往是幼儿学习的直接动因。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幼儿探究心理需要而引起的。教师出示大树,让孩子们猜猜它的年龄。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能够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看年轮。
1、互动探究、掌握新知。
过渡语:刚才,小朋友们都猜了大树的年龄,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知道大树的'年龄呢?
1、利用课件出示各种各样带有年轮的树桩图片(播放幻灯片)。
(1)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树桩上纹路的特点,发现其规律:一圈一圈的,有疏有密。
(通过观察图片这一环节,让幼儿观察各种树桩,同时让幼儿自主学习,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树桩上的纹路是什么样的?孩子们有可能会说一圈一圈的,有的稀疏,有的密那大家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欣赏图片,对年轮进行描述。
(三)说年轮。
1、看课件,了解年轮的特点。(播放课件)。
2、引导幼儿了解年轮的生长和气候的关系,知道年轮的数目就是树的年龄。
3、再数年轮相互交流树的年龄。(幻灯)。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丰富的画面,让幼儿了解年轮的秘密,从而突破难点。)。
《纲要》中指出重视以儿童认知发展为基础,发挥教师的主导的作用,引导幼儿循序渐进地积累科学经验,促使儿童思维能力不断发展。
(四)展年轮。
过渡语:我们知道了树的年龄是怎样来判定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特殊的树吧。
1、出示课件,了解世界上最古老的树。
2、了解棵树老年轮密,树小年轮稀疏。
(通过这一环节,幼儿不但知道树的大小,而且还了解了世界上的珍贵树种,更好地生活在大自然里。因此,教育幼儿要保护植物物,人类和植物和谐共存。)。
(五)画年轮。
在歌曲《大树桩你有几岁》音乐背景下,请孩子们在画有树桩的纸上画出树的年轮。进一步巩固对年轮的理解。
教师播放音乐,在轻松愉快的旋律中,孩子在绘画中,活动自然结束。
(通过这一环节让幼儿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本节活动课,是以猜测、观察、描述、操作为主体地教学,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幼儿从中知道各种树桩的年轮。通过观察、描述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操作环节里,幼儿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提升幼儿热爱科学,爱护植物的情感。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六
自然界的声音是很奇妙的。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他们熟悉的,但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又是陌生的。我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巴啦啦小魔仙》创设情境,为幼儿提供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让幼儿特定的氛围中去尝试动手操作,以活动中真正的主人的身份去发现,去探寻声音产生的原因,并获得相关的经验。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说话声音越来越大,甚至故意大声尖叫,如何让幼儿能区分噪音、乐音,在公共场合知道不要大声说话吵闹。因此,我选择了具有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的科学活动《声音的秘密》。
本着幼儿自主探究的原则,在活动中我设计了让幼儿在帮助魔仙女王救出小蓝这一情境:黑魔仙小月把魔仙小蓝困在八音盒里,把八音盒拆成一个一个的零件,从此王国里再也没有美妙的音乐声了。只有让音乐与欢乐重新回到魔仙堡,小蓝才能被救出。
这样,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声音的欲望,情感上做了良好的铺垫。首先老师引导幼儿利用各种废旧物品自己练习制作声音,探究物体怎样动才能产生声音,逐步深入在实验中得出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继而通过对比知道不同的物体震动产生的声音也不一样。最后通过试一试,来区分乐音和噪音,幼儿在尝试制造乐音后,救出小蓝。
幼儿开始探究时共分了三关,在难易程度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每一关的设计都是让幼儿充分自主探索,尝试制造声音。最后一起合作演奏救出小蓝。
一、情境导入:
幼儿随音乐做律动,随着孩子们富有激情的儿歌,魔仙女王出现,她让孩子们帮忙制作乐音,修复八音盒,救出被困的小蓝。从而、激发幼儿探究声音的欲望。
二、活动流程:
第一关:寻找声音
1、让孩子选择各种废旧材料,自己探究寻找声音。
2、在探究的过程中质疑:物体究竟怎样动才能产生声音。
3、幼儿实验: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物体振动能够发出声音。
4、让幼儿自己操作感受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
第二关:修复八音盒
在感知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情况下,引导幼儿区分乐音、噪音,让幼儿知道在公共场合应该小声说话,不影响别人;小声说话对我们的嗓子也好。
第三关:营救小蓝
1、组装八音盒。把各种废旧材料组装到八音盒上。
2、演奏乐音,营救小蓝。孩子们把随音乐进行演奏。
三、结束部分
幼儿救出小蓝,魔仙女王、小蓝和孩子们一起伴着《八音盒》音乐到魔仙城堡去探险。结束活动。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七
1、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
无意记忆较多,较少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记忆。能根据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加以表现。
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发展,能够比较连贯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已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
2、中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幼儿想象的有意性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大的表达与创造的空间
幼儿具体形象性的思维,需要具体的活动情境与活动形式。幼儿进一步发展的自主性与主动性,需要宽松、安全的探索环境。
《春天的秘密》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儿童诗歌,诗歌中淅沥淅沥的小河,蓝天下啁啾啁啾的燕子,随风飘扬的垂柳,农民的耕种的身影,赞美了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体现相应的情景、动态启发幼儿在欣赏活动中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对春天的理解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及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将本次诗歌欣赏《春天的秘密》目标定为:
1、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征,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春天的美。
2、能大胆、清楚的表达对春天的感受,尝试简单的描述春天特征,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的情感。
重点是:能大胆清楚的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引导幼儿欣赏理解诗歌,感受语言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丰富词汇,用语言、动作、表情表现。
学习词语"融化、淅沥淅沥、飘荡、播种、钻"、学习诗歌中角色的语言和动作、诗句"我看见了春天的秘密,我要把它牢牢记在心里"。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歌曲《春天在哪里》,并组织幼儿春游,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材料准备:春天的场景布置:小河、垂柳、桃花、燕子、麦苗、农民伯伯、拖拉机;多媒体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和笔;幼儿表演用的头饰、服饰等。
1、讨论法:
因为语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语言,更何况诗歌欣赏是语言的范畴。为了调动幼儿的主动参与性,运用幼儿的已有经验,讨论法是必不可少的。
2、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天的秘密》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它的作用,给幼儿带来耳目一新的感知觉,使幼儿对春天的优美景象更加了解和熟悉。
3、交流激励法:在分组感知,进一步理解、表现诗歌时,教师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轻松环境,让孩子们充分的、有目的性的交流,获得创造性体验的对审美的能力。
4、激趣法:
从幼儿兴趣点出发,孩子本来是动态的,情绪易受周围事物的干扰,往往在需要配合的环节时不能自控,而教师运用情景引入,并且听一段春天里的声音,激发他们安静、仔细的倾听,立刻进入到活动中。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动口、动脑积极参与。
1、视听讲结合法:在整个活动中我采用了相关课件,利用动态的画面让幼儿感受作品中的意境,边演示课件边讲解,直接刺激幼儿幼儿的视听感官,使教学进行得活泼生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内容。
2、讨论法:教师用提问的方法使幼儿理解诗歌内容,运用逐层、逐段、逐句、逐词抽丝剥茧的提问方法,使幼儿通过讨论、思考、表达,有效理解诗歌内容。
3、多种感官操作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天的秘密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出一种神秘感。并引导幼儿运用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欣赏诗歌,感受理解内容
(1)通过完整欣赏--完整欣赏--分段欣赏--完整欣赏,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天带来了小河、垂柳、桃花、燕子、麦苗、农民伯伯,通过找,让幼儿学会"融化、淅沥淅沥、飘荡、播种、钻"并学会用角色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3、分组操作,表现表达
分组进行对诗歌内容的表达和体验,通过听:仔细倾听,并操作图片,轻声跟念,并将自己想到的优美句子编进诗歌里,幼教师记录下来;看:模仿诗歌中动作,并将自己想到的优美动作编进诗歌里,教师拍照记录下来;仿编:鼓励幼儿运用各种动、植物、风景等图片材料对诗歌的结构进行大胆仿编,教师提示每一段都有的重复句子不编;绘画:使用绘画材料,运用观察和想象创造性地画出春天的不同秘密;表演《春天的.秘密》:选择头饰、服饰等,进行对诗歌中的角色和场景的创编表演。
4、展示分享,参与评价
将本次活动内容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5、扩展延伸
引导幼儿运用持续的兴趣,提出要到外面感受春天的秘密,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的感知经验。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八
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第四课《轮轴的秘密》,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本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轮轴有什么作用;二是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轮轴这种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但对轮轴的概念和省力现象的理性分析是缺乏的。所以本课从回忆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水龙头开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观察水龙头的构造上来,从而了解了什么是轮轴。接着教材通过组装一个轮轴的实验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通过本课教学力求达到如下目标: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轮轴和轮轴能省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的层层推进探究轮轴是能省力的且轮越大越省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体会和感悟轮轴是如何省力的,知道游戏中也含有科学道理)。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经历轮轴的研究过程,建立轮轴的完整概念。教学难点: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的原理。
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我做了以下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1盒钩码(系线)、2套不同的轮轴装置、2把螺丝刀、2瓶水(系线)、2张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1套、教学课件、水龙头2个、2套轮轴装置。
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的教法学法是。
教法:直观演示法、启发诱导法、总结概括法。
学法:动手实验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感受到轮轴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深入探究,揭发秘密。
动手实践,体验真理。
拓展整理,总结新课。
(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2个实物水龙头,让学生分别拧开,让他们体会两次活动的感受,学生发现第二次拧比较容易,经过观察发现原来在水龙头上加上这样的.东西手容易用力,很轻松就拧开了,紧接着给同学们介绍水龙头这部分是轮,这是轴。进而揭示轮轴定义:我们把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由此进入新课《轮轴的秘密》。(通过实物展示法、概括法让学生初步认识轮轴的定义,并且知道轮轴就在我们身边,通过亲身体验法,感受到轮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深入探究,揭发秘密。
出示轮轴装置,让学生认识轮轴的各部分名称,如果在轴上挂一定数量的钩码作为阻力,轮上挂钩码看成用力的大小,那么在轴上挂3个钩码,轮上挂几个能够使轮轴处于平衡状态?学生开始猜测,按照学生所说做相应的演示,直至轮轴平衡。如果在轴上挂6个、9个甚至更多钩码,轴上应挂几个?让学生将猜测结果填入试验单一,为了验证猜测学生提出做实验,经小组讨论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开始试验。实验发现每次轮轴平衡时轴上钩码总比轮上的多,以此得出轴上用力比较省力的试验结论。
紧接着老师又拿出另一套轮轴装置,让学生仔细观察两套装置,发现两个轴的大小相同,轮的大小不一样。如果阻力一样,两套装置的用力一样吗?学生说不一样,是这样吗?你们想怎样证明,生提出作对比试验,并提出试验时应注意的变量与不变量。为实验更准确,结论更有说服力还提出了多次试验。小组合作完成实验,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轴大小一样时,论越大越省力。(此环节通过讨论法、对比实验法、观察分析数据法小组共同合作得出轮轴是个省力的装置,应用轮轴工作起来更方便,且轴大小一样时,轮越大越省力,让学生知道选择工具时应择优。)。
(三)动手实践,体验真理。
(课件出示螺丝刀)螺丝刀是轮轴吗?哪个是轮?哪个是轴?学生举出拧螺丝的例子说明螺丝刀是轮轴,刀柄为轮,金属部分为轴。老师给予肯定:螺丝刀的确是轮轴,只不过它的轮和轴为了人们使用的方便变长了。想不想玩“吊水瓶”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游戏让学生再次理解轮轴的定义。老师向大家推荐两种玩法!第一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螺丝刀的轴上,转动轮,把水吊起来。第二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轮上,转动轴,把水吊起来。学生提出玩时的注意事项,老师提出两个要求:第一,每位同学每种玩法都要玩一次!第二,吊水时必须把水瓶口吊到与桌面基本相平为止。游戏后学生发现第一种玩法比较省力,并应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这个游戏就是应用了轮轴的原理。(学生在游戏中又一次体验到轮轴省力,深刻认识到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感知知识来源生活,应用生活。)。
(四)拓展整理,总结新课。
(出示组合式水龙头)为什么加了这个东西,水龙头就能够轻松的拧开?学生们通过本课所学知识,知道了这就是应用了轮轴的原理,加上轮,在轮上用力更省力。这就是轮轴的秘密,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物品应用了轮轴原理,让学生找到他们的轮与轴。(联系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奥秘,从而喜欢科学,喜欢探究。)。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科学,学会用科学道理解释生活现象)。
轮上用力比较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板书图文并茂,简洁,重点难点突出,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真诚的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谢谢大家!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九
1、设计意图:
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孩子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孩子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变化,作为孩子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孩子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孩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纲要》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孩子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让孩子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无味的,是会流动的,具有浮力和溶解性的特点。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
(3)教育孩子要节约用水。
3、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孩子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教师材料准备: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碗各一个,在水中会下沉的小物品(如石子、玻璃珠、麻将牌等)两个;示范用的各组实验用具一套。
(2)孩子材料准备:盛水的大脸盆四个;小脸盆两个;塑料小篮、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白糖、盐、奶粉等若干;筷子、汤匙及装有半杯清水的小杯等若干;泡沫板、大花片、小石子、玻璃珠、螺丝帽、吹塑纸等各种不同质量的物品或玩具若干。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孩子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孩子直接观察到各种物品在水中的变化,而且通过教师的演示方法,可以避免孩子在实验中的操作错误。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孩子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孩子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孩子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孩子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水的各种的秘密。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孩子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孩子与孩子的互动。
1、猜谜活动:(指导语:今天天有位小客人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谁,请先猜个小谜语——一样东西真稀奇,看得见,抓不起,洗衣做饭离不开,洗手洗脸需要它。)一开始,教师就为孩子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谜来请出小客人,然后请小朋友找出小客人身上的小秘密,一下子将孩子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演示活动:(指导语:水宝宝和牛奶娃娃、醋娃娃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孩子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水的小秘密之一,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好准备。
3、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们也来试一试、玩一玩,来找找水的其它小秘密)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孩子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孩子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孩子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4、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水的什么秘密。想想水有什么用,我们该怎样节约水和保护水)在这里,教师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孩子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孩子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孩子思维。
5、结束活动:结合前面孩子的回答——水龙头里的水是流动的,教师让孩子到盥洗室去观察水是如何流动的,使孩子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十
本次活动选自未来出版社出版的《身体的秘密》中班上册一书,《会说话的手》属于其中社会领域。
1、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2、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同时在支持幼儿创造性表达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认知目标:通过理解故事内容,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手语,感知不同手语的含义。
技能目标:能学习模仿一些简单的手势语言,理解几种不同类型手势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喜欢本次集体教学活动,乐意用手势语言和人交往,增长幼儿对聋哑人的同情心。
活动重点: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手语,感知不同手语的含义。
活动难点:能学习模仿一些简单的手势语言,感知不同类型手势语的作用。
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手绘图画教具。
经验准备幼儿认识常见的手势。
活动方法谈话法、观察法、示范法、体验操作法。
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幼儿活动设计意图。
开始部分一、手指操导入,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之前学习过的手指操游戏,伴随教师的示范,一起做手指律动。(“两只小鸟坐在小树上,它叫丁丁它叫东东。丁丁飞走了,东东飞走了。回来吧丁丁,回来吧东东。两只小鸟相亲又相爱。”)。
(2)、鼓励幼儿并告诉大家今天绘本的主人公艾力的手会说话,激发幼儿兴趣,引出主题。幼儿回答老师的提问,并聆听故事。运用手指操小律动的导入方式来活跃活动室气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基本部分。
一、聆听绘本故事,感知手势语。
(1)、教师讲述绘本《会说话的手》,幼儿聆听。
(2)、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总结常见的手势。
二、感知并体会手势语言在人们生活交往中的作用,并和自己的小伙伴表演。
(1)、表明特定指示:嘘、交警指挥交通、指挥家指挥乐队、表示数字。
(2)、表达情感:打招呼、真棒、鼓掌。
(3)、模仿动作:手指操游戏、模仿小动物。
三、学习几种简单的聋哑手语,并说出手语表达的意思。
(1)、谢谢:握紧拳头,然后伸出大拇指,朝向对方,大拇指弯两下就可以了。
(2)、朋友:握紧拳头,伸出大拇指,然后相互碰两下,表示友谊。
(3)、你好:先握紧拳头伸出食指,指向对方。再收回食指并伸出拇指,弯曲两下。
(4)、对不起:一手五指并拢,举于额头,打“敬礼”手势。手改伸小指下移到胸前点几下,表示向别人致歉。
一、故事。
(1)、幼儿聆故事。
(2)、幼儿回忆并总结说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手势。
二、语言。
(1)、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一起做手势语言。
(2)、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自主创编情境和小伙伴做手势语的小表演。
三、幼儿跟随老师学习几种简单的聋哑手语,并说出手语表达的意思。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讲述绘本故事《会说话的手》,引导幼儿发现手的特殊本领,激发幼儿对小手的探索兴趣。
活动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对周围人的各种手势语言的.关注,感知手势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幼儿对聋哑儿童的同情心和关爱之心。
结束部分教师总结,同时给幼儿介绍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
最后活动结束,用小小手来再见。幼儿同老师学习做《我有一双小小手》的律动动作。
通过集体学习儿歌的方式深入增强幼儿对自己小手作用的认识。
延伸活动活动结束后,请幼儿到美工区,将自己喜欢的的手势语画出来并分享展示。
小朋友们发挥想象力,画出表示不同含义的小手。
结合绘画的方式丰富本次活动,同时也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幼儿自尊心和自信心。
活动反思残疾人的世界对于正常的孩子来说是个陌生的世界,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每个人应有关爱他人的责任意识。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尤为重要。
但是他们对聋哑人这个群体没有经验,因此要告诉幼儿一些关于聋哑人的知识,同时可以事先给幼儿预设好情境,让幼儿有情境可依,开动脑筋,体会听不到,也不能说的困难,了解聋哑人的不易,知道要尊重他人。同时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手语动作进一步培养幼儿对聋哑人的同情心和关爱之心。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物体在水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二、教学准备:
沉浮实验盒内含:同体积的塑料块、木块、橡胶块、铁块、塑料小桶、量杯网袋、测力计、水槽;潜水艇模型,橡皮泥、带盖的小瓶子、细橡皮管、空牙膏管、竹筷、海绵、塑料袋、线。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水的浮力,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不管是浮着的,还是下沉的,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既然这样,为什么放入水中的物体有的沉,有的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发现物体与同体积水相比,比水重沉;比水轻则浮。
(2)这些物体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呢?你有什么猜想吗?
(3)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
(4)怎样设计我们的猜想对与不对呢?学生讨论设计验证自己猜想的实验方法。
(5)学生分组实验:用测力计测量这些同体积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把结果记录在p11的表格中。
(6)汇报实验得到的数据,并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8)要求学生想到与水相比,而且是与同体积的水相比,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了。
(9)学生测量同体积水的重量。
(10)得出结论:与同体积水相比,比水重的物体会下沉,比水轻的物体会上浮。
2、指导学生研究同一物体,重量不变,体积增大,其浮力也增大。
(2)为什么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后,在水中会由沉变浮呢?
(4)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法来比较橡皮泥改变形状前后在水中受到浮力是否一样。
(5)汇报实验结果。
(6)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7)师生小结得出结论:橡皮泥的体积越大,水对它的浮力也就越大。
3、指导学生发现同体积物体,如果重量不断增加,也会由浮变沉的。
(1)往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加硬币,看一看你的橡皮泥上最多能放多少个硬币?
(2)由此,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3)物体的体积不变,如果重量不断增加,就会由浮变沉;如果重量不断减轻,它就会由沉变浮。
(4)为什么潜水艇既能上浮又能下沉呢?
(5)分组研究潜水艇。
(6)师生小结:物体体积不变,如果重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由浮变沉;同样,如果重量减少一定程度,也会由沉变浮。
(三)巩固应用。
1、鸡蛋在水中下沉,但是,往水里加盐,你又会发现什么呢?你能说这是为什么吗?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十二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桔子的秘密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运用多种感官,进一步探索发现桔子的秘密,对常见水果产生探索的兴趣和欲望。(重点)
2.观察感知桔瓣环形排列的方式,尝试用简单作记号的方法,点数桔瓣的数量。(难点)
1.幼儿人手一份:桔子、盘子
2.每组一份辅助材料:小粘纸、牙签、大头针
3.实物投影仪、乒乓球
猜想1:
教师:箱子里藏着一种水果,可能是什么?
猜想2:
师:这种水果是圆圆的,可能是什么?
猜想3:
师:这种水果剥了皮才能吃的,里面是一瓣一瓣的,可能是什么?
1.桔子长什么样子的?提升:扁圆形。
2.桔子是什么颜色的?提升:随着桔子不断成熟,颜色由绿变黄
3.摸上去又有什么感觉呢?
1.观察感知桔瓣环形排列的方式,尝试点数环形排列的桔瓣
2.交流分享,引导学习用做记号的方法点数环形桔瓣
3.分组操作,尝试用做记号的方法点数桔瓣
4.第三次操作,把桔瓣一瓣一瓣剥下来,再次点数,验证。
我园地处农村,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展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一直是我们追求的方向。每年秋季,田间、山头高挂枝头的桔子成了孩子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水果。他们在桔园里嘻戏,观察着桔子由绿变黄,和父母老师一起去摘桔子,桔子的清香让他们难忘。孩子们在摸、闻、尝桔子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着桔子,他们发现着桔子的特征;当他们把桔子皮剥开来时,他们的手指需要一定的协调性和力量,手部小肌肉群得到发展和锻炼;因此选择桔子这一孩子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内容,符合《纲要》提出了的“生活化”“兴趣性”原则。然而,面对中班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加,生活经验的拓展,他们的探究欲望渐渐强烈,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桔子的外形特征已有了基本的认识,已经积累了桔子的基本经验,因此选择《桔子》这一教学内容,如果只是一味的重复关于桔子的基本特征,势必造成集体教学活动的无效,因此,我们从孩子的已有经验出发,从桔瓣排列的环形这一点切入,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感知,初步尝试“环形数数”。这一集体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多通道的感知,游戏化的学习,激发幼儿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兴趣。
1.运用多种感官,进一步探索发现桔子的秘密,对常见水果产生探索的兴趣和欲望。(重点)
2.观察感知桔瓣环形排列的方式,尝试用简单作记号的方法,点数桔瓣的数量。(难点)
分析:《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活动中应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目标1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希望通过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引导积极地观察、操作,并与教师、同伴的交流互动中去发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十三
教学目标:
能运用流畅的线条合理组织画出有趣的发式。
能具体细致地装饰描画对象,在线的疏密关系的对比处理中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流畅的线条合理组织画出有趣的发式。
难点:
(二)注意发式也因头部所呈现的正面、半侧面、正侧面的角度不同而产生变化。
教学准备:
课件、半成品范图、碳素勾线笔。
教学过程:
准备教具,课件。
组织教学,课前检查学生用具摆放。现在开始课前三分钟展示。
师组织教学,检查用具:听从指挥、互相配合。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动脑筋、举手发言。
一、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欣赏发式、揭示课题。
1、板书观察:
观察就是仔细看。学会观察,我们在面对描绘繁复的对象时就不至于茫然无措、无从下笔。而且还能提高我们对形体的理解和认识。
2、现在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任务,请同桌之间互相观察一下对方的发式,说一说他的发式是什么样的?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或感觉?观察时可以多方位入手,正面、侧面、背面都看一看。互相说一说。谁来说一下?你说,你说。
如;扎着两个小辫子;齐耳的短发;小平头等。
(二)生活中的发式各式各样,古往今来,人们喜欢将自己的头发进行梳妆打扮,来彰显自己的个性特征,飘逸的长发,整洁的短发,俏皮的小辫,各具特色。
二、怎样运用恰当的线条表现美丽的发式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线的秘密》第三课时《美丽的发式》。
建立自信心:绘画的天分就在于感觉,刚才和他想法一样的,老师恭喜你,你的感觉抓对了!
根据你的观察,你能不能用适合的曲线上前来大胆表现一下?
鼓励。
(二)师生互动:
2、欣赏古代美女、现在的女孩及生活中不常见的发式。对比观察下,这两位大哥哥的发型,注意头发的生长、梳理方向。谁能上前来试着用整齐的曲线画一画大哥哥的发型。
评析学生的添画作业,辨析男发式的线条组织。
情况:线条组织稀疏。
情况:线条组织杂乱。
情况:线条组织疏密得当,而且表现了一定的梳理方向。
小结:不同的线给人的感觉不一样。规则的线使人感到明朗、整齐、有序。自由的曲线则显得活泼、悠美。
(二)讲授:
1、用线描画发式,无论男女,绘画步骤都是一样的,指导:占位置,定大小——再进行分块;给头发分梳理方向——然后组织线条,最后完成画稿。出示半成品教师演示指导:注意线条排列要有序,注意穿插关系。
2、优秀作品欣赏。
三、布置作业。
(一)提作业要求:根据想象,选择一个适合的角度,用线描的方法给自己或同学梳个美丽(或帅帅)的发式,或扎扎小辫子。看谁画得最有趣或最有创意。可以是生活中见到的,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
开始。
(二)、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四、作业展示、评析交流。
(一)学生自主介绍自己的作品,谈学习感受。
(二)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三)结束语:人类的头发都是充满感情的。它代表我们的精神面貌,你热爱生活,生活同样也会善待你。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十四
武宁三小四(4)班陈艺。
今天,老师特别高兴,真是搞不懂。我情不自禁地要问个明白。
后来,老师神采飞扬地说:“今天我捡到了两个会跳舞的鸡蛋。”同学们惊呆了,“鸡蛋没手没脚怎么会跳舞呢?”我们迷惑不解的问。老师又说:“那我就让鸡蛋跳舞给你看。”
说完,老师就请一个同学上讲台当小助手。实验开始了,只见老师先倒来一杯请水,接着把鸡蛋小心翼翼地放入清水底。鸡蛋沉在水底,就像一个大懒汉一样,睡在床上,不愿意起床。然后老师往清水里放入一定数量的盐,盐在水里就像冰遇到了火,雪碰到了太阳一样,很快就融化了。几分钟过去了,鸡蛋慢慢地浮起来了,还在不停地打圈圈,像一个小女孩在舞台上跳舞。这时,有同学问:“鸡蛋为什么会浮起来呢?”老师就给我们讲了一个科学道理:原来,在水里放入一定的盐,当盐水达到一定浓度时,当盐水的重量超过了鸡蛋,鸡蛋就不在沉下去了。
小实验真有趣。我高兴极了,因为我不仅发现了鸡蛋沉浮的秘密,还懂得了一个科学道理。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十五
1、科学概念: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在轴不变、轮变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能够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实验、分析和调查。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的规律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轮轴省力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
事先放抽屉:每组螺丝刀2把;事先下:轮轴研究记录表;
第一次领:水2瓶;(毛巾)。
第二次领:小轮轴1个,支架1个、钩码1盒(注意打结、每盒放8个);
第三次领:大轮圈1个。
老师材料:螺丝刀、学生材料一份、课件、演示台、水龙头。
材料放置:
【教学过程】。
一、了解构造:
1、(出示水龙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样东西,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现在水龙头是关着的,谁能上来将它拧开呢?你来试一试!
2、看来是很难将它拧开!老师再给你一样东西,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请你再来试一试!
4、(学生演示)哟!很容易就拧开了!与刚才相比,你有什么感觉呀?
5、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水龙头上面的这个装置,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分别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水龙头,点击出示:轮和轴)。
6、归纳:(课件点击出示)我们把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玩螺丝刀:
(教师投影出示螺丝刀)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螺丝刀是轮轴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件点击出现轮和轴)。
(一)“比谁力气大”游戏。
1、让我们来玩一玩螺丝刀吧!老师已经为每组准备了两把螺丝刀,请同学们以两人为一组,一个握住轮,一个握住轴,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比完后交换一下握的位置再比一比!(教师示范)开始吧!
2、交流:在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吗?(握在轮上轻松取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二)“吊水瓶”游戏。
1、我们还是继续来玩其他的游戏吧!我们用螺丝刀这个轮轴来吊起这瓶水,怎么玩呢?老师向大家介绍三种玩法!(出示课件)(边讲边演示):
第一种玩法是把水系在螺丝刀的轴上,转动轮,把水吊起来。
第二种玩法是把水系在轮上,转动轴,把水吊起来。
第三种玩法还是把水系在轴上,在轮上用一块毛巾包起来,看老师是怎样裹毛巾的。
转动这个裹有毛巾的轮,把水吊起来;会玩吗?(演示叠毛巾的过程)。
2、那么你觉得玩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
渗透握稳的方法:我们可以把系有水的一头放在桌面上,再转动,这样比较稳;渗透系线的方法:先留出一个线头,绕几圈把线头压住,这样系得比较牢!
老师还要作一个提醒:每位同学每种玩法都要玩一次!清楚了吗?
下面请各组材料员上台领取材料!
3、提醒:完成前面两种玩法的上来领取毛巾!
三、轮轴原理研究:
3、同学们想自己来试一试吗?请各组材料员上台领取材料!
4、师生交流:都有结果了吗?(轮上的钩码往下掉、轴上的钩码往上升)同学们能不能把轮轴左右两边调平衡呢?开始吧!请各组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5、已经调平衡的小组请把材料放中间坐好了,还没完成的小组因为时间关系也请停下来坐好了。现在老师要为这个轮轴加上一个轮圈,组合成一个新的轮轴,这个轮轴与刚才的轮轴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轮变大了,轴是一样的)如果老师还在这个轮轴的轮上挂一个钩码,同学们还能把这个轮轴调平衡吗?请各组材料员上台领取材料!请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6、都完成了吗?请同学们把材料放中间,我们来交流一下。
教师出示表格,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并追问:你们的结果能一样吗?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发现的。得出: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
板书:轴不变。
越大越省力。
7、如果老师再将这个轮轴的轮扩大,在轮上还是挂一个钩码,你能猜一下这个轴上需要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两边的平衡?(肯定不止3个,因为轮扩大了)。
四、拓展整理:
1、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刚才在轮上加上毛巾为什么会感到很省力?
3、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同学们可以交流一下!
4、课件交互分析:圆轮的自来水龙头、一字型的自来水龙头、门锁把手等。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轮轴的轮,为了使用的方便都变形了,但不管怎样,他们的运动方式一般都是转动的。)。
5、总结:生活当中的轮轴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一找,并思考。
这些轮轴帮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下课)。
6、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面请各小组整理材料,请材料员把轮轴盒和钩码放到();请组长把水瓶放到;请汇报员把螺丝刀和毛巾放到();请记录员把记录表交给我!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十六
教学目的:
1、掌握墨线的各种变化,简单了解国画用笔的方法;
2、学会欣赏自然界以及美术作品中的线条,感受线条的魅力和多变的特点;
3、能够把线条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表现身边的物体。
重点难点:在无形的体验游戏中掌握墨线的变化和笔法;能够在自然界以及艺术作品中发现线条,欣赏线条,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线条。
课前准备:
水墨画工具;线条范例;欣赏作品。
作业要求:
尝试用你发现到的线条创作一幅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水墨的渗透、扩散特性,泼墨画技法。展示部分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到水墨画其实并不难,我们也能画好水墨画。激发兴趣和信心。
2、出示课题《多变的线条》。思考:为什么叫做多变的线条呢?
二、体验:
1、对比以前学过的`铅笔画、蜡笔画、彩笔画中的线条,感受墨线的多变:
请几位学生上台,分别用铅笔、蜡笔、彩笔画一条s线,而老师则用毛笔来画,请台下的学生仔细观察,墨线与其他笔画出来的线条有什么区别。从中感受墨线的粗细变化。
2、感受墨线的粗细变化:小比赛,谁能画出最细的墨线?谁又能画出最粗的墨线呢?让学生自己研究怎样才能画出老师要求的效果。然后请学生上台示范,引导观察他们的用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中锋用笔和侧锋用笔的区别。再尝试画一条有变化的曲线,两头粗中间细,并引导反思:在画这条线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感受提笔与按笔的区别。
3、感受墨线的曲直变化:在这个环节里,我们除了学会画直线、折线和曲线外,还要懂得不同线条给人的不同感觉。我们先通过名家作品,感受不同线条的区别。大致的感觉是,曲线柔和、柔软,直线平稳、硬朗。但欣赏名作时教师不宜多说,应该是多问。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的感觉来。这样他们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在有了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画圆圈和正方形。圆圈要注意手腕的转动和中锋用笔,方形则要主要拐角的地方要藏锋。这些我们都可以在实例观察、对比中引导学生掌握。
4、感受墨线的干湿变化:方法与上面同。主要在练习时要注意水分的控制。
5、作品欣赏:包括名家的作品和小朋友们的作品,找找他们运用了哪些线条,并猜猜他们是怎样画出这些效果的。
三、表现:
自选一主题进行创作,把你在本节课发现到的线条运用到创作之中。
四、回顾:
1、作品展示。
2、自评和教师点评:说一说,你在作品中运用了哪些线条?为什么要这样运用?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十七
1.初步了解光被物体挡住会出现影子的现象。
2.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经验。
3.激发幼儿对影子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1.灯、手电等光源。
2.各类玩具。
3.选择有阳光的地方。
师:我们大家都见过影子,可你们知道什么时候有影子吗?
幼:有太阳的时候会有影子。
幼:晚上开灯的时候会有影子。
幼:有月亮的时候会有影子。
师:什么东西有影子。
幼:人有影子。
幼:小狗有影子。
幼:洋娃娃也有影子。
(幼儿回答问题时很活跃,有些幼儿也想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苦于这方面的经验很少,较着急;激发了幼儿对这一现象的探索兴趣。)。
二、通过实验了解影子形成、变化的原因。
1.师: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会变吗?怎么变?鼓励幼儿运用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手电筒、台灯、投影仪、玩具等进行试验。(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2.在集体中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
幼:有光就会有影子。
幼:“小象”和“小兔”的影子不一样。
幼:“汽车”的影子会变大变小。
师:怎么会变大变小的?
幼:“汽车”靠近灯的时候影子变大,拿远一些影子会变小。
幼:我发现我把手电筒拿到“大象”前面,影子没有长鼻子,把它拿到“大象”旁边,影子就有长鼻子。
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光源不断转动位置,影子也会发生变化。
(所有幼儿对探索影子活动很感兴趣,不但能发现问题,还能通过动手试验来验证问题,并讲出自己的看法,他们非常开心)。
师: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看看,还有哪些东西有影子。组织幼儿到室外自由寻找并相互交流。
(幼儿说出了大树、花、草、房子、大型户外玩具、旗杆等都有影子,这样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三、游戏“踩影子”,巩固幼儿对影子形成及变化的认识。
师:我们大家在太阳下站好,看看自己的影子在哪里?你的影子会动吗?
师生共同玩游戏“踩影子”,引导幼儿想想怎样使别人不到自己的影子。
幼儿自己选择同伴游戏,去发现影子的变化。
(提醒幼儿分散活动,避免与他人破撞)。
幼儿通过游戏,加深了影子形成及变化的认识,这种“做中学”的活动过程,幼儿易接受。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十八
课型: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
我说课的内容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课《线描外形》一课(课件),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
一.教材分析(课件)。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线描外形》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课件)。
1.能寻找、认识物品的外形,了解物品的外形特征。
2.能运用线条概括出物品的外形,抓住物品的特征进行添画。
3.能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养成概括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概括出物品的外形并能抓住物品的特征进行添画。
教学难点:概括出物品的外形特征。
二.教法学法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课件)。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二)引导启发了解物品外形,其次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不同,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了解外轮廓线”一环节。先出示一组图片,通过认识形体、观察寻找、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了解,让学生观察分析:设疑引路,归纳总结,突破难点。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自主探究接着我设计了“自主探究——方法探讨”一环节,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我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给几种物品让学生拿笔试着画出外轮廓。然后展示范画,再次讲述绘画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我给出作业要求,开始创作,通过这种安排,体现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大胆创作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大胆创作——自主表现”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制作同时,并播放轻音乐《云水禅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题材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五)展示欣赏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拓展”的环节,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小结扩展延伸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
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板书设计:(课件)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两部分:课题《线描外形》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十九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水的沉浮》这个活动选择与幼儿息息相关的物质为实验材料,增强幼儿的活动兴趣,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说活动目标:
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自由发现,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引导幼儿运用讨论、交流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应用已有获得的经验,进一步进行探索。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教学难点;进一步对水的沉浮进行探索。
四、说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水缸、面巾纸、木块、金属、石头、海绵、塑料瓶、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五、
(一)说教法: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用色定位应该集观察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一体,在这个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把握时机,及时给予适当指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二)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幼儿概念的明确,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六、活动流程:
1、猜测活动(指导语: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2、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3、记录活动(指导语: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4、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
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七、延伸活动:(请幼儿在活动区想一想,利用各种材料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浮在水面的东西沉到水底,沉在水底的东西浮到水面)。
在这里,我使活动得到延伸,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二十
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陈允颉摸到了自己的头发,一下子意识到男孩也有头发。
第一阶段:男孩和女孩的头发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讨论,幼儿发现男孩和女孩的头发有很多不同之处:长短,扎辫子和不扎辫子,辫子还有很多的不同花样……幼儿就开始把自己看到过的头发或自己的头发画下来。
第二阶段:卷发,染发的奥秘。
在“理发店”里我摆了几个假发套,一本发型书,引起了幼儿的注意。他们都对卷发和染发感兴趣。于是我们来到了真正的理发店里,请阿姨为我们讲解卷发、染发的奥秘。
第三阶段:设计发型。
幼儿对女孩子的各种发型感兴趣,通过绘画来表现各种发型。
第四阶段:尝试理发。
当设计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后,幼儿想尝试帮别人理发(梳辫子)。于是,我们了梳子,发夹、摩丝等。幼儿在尝试中发现:怎么辫子扎不紧呢?卷过的头发过了一会儿就不紧了?自己梳的头发和画的怎么不一样呢?然后再集体讨论,反思失败的原因:手没力气,辫子的花样太复杂等。
预设(教师)。
生成(幼儿)。
主题。
主题络。
男孩没有头发长。
男孩也有与女孩不同短。
各种各样的头发。
环境与材料。
1、发型书一本。
2、增设理发店用具。
3、假发套一个,自制的三个。
4、为美工区材料:纸、记号笔、蜡笔、塑料绳等。
1、俞逸菲、严影、朱琛楷从家里带来了婴儿时的头发照片。
主题活动。
1、观察各种发型。
2、讲述活动:头发。
3、角色游戏:理发店。
1、参观理发店。
2、绘画活动:各种各样的头发。
表达分享。
陈允颉:好象头上有一点点头发。
教师:一点点,是有头发吗?孩子自己肯定,男孩也有头发。
姚心宇:为什么戴老师的头发是咖啡色的?
教师:怎么会有咖啡色的头发?孩子们不知道染发,教师建议孩子去理发店看看。
李轮家:外公的头发是白色的。
刘蕾:爷爷的头发也是白色的。
目标达成与经验获得。
1、在合作游戏时,幼儿能边玩边讨论:如理发店中各用具。幼儿先讨论用具的玩法,再玩,或向教师求证和请教。
2、在讨论中,能力强的幼儿能主动他人的经验:如王心瑶说:年纪大了头发都会白的。
3、在活动中,幼儿能主动向家长或其他人获得资料:如主动将照片带到幼儿园。
幼儿作品。
朱一琳:想表现卷发,就直接用单色笔画。(我问她为什么要画卷发,她说:“我的头发太短了,卷卷就长了。”
龚孜诣:像花瓣一样的头发。头发像花瓣一样就多了。
杨轲禹:黑头发。(表现的较为真实。我问他为什么不用其他颜色,他说:“我的头发就是黑色的呀。”画中的圆圈表示卷发。)。
卢政峰:弟弟的头发很短的。
陈允颉:染过的头发。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篇二十一
武老师执教的《大自然的秘密》一课,是辽海版《品德与生活》教材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教学中武老师能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系列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思想,体现了教育教学新理念。整节课层次清晰,设计巧妙,实效性强,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使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生动的课堂,让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已走进文本,做到回归生活,体验深刻,帮助学生排除烦恼,战胜胆怯,自卑的心理,逐步铸就学生相信自我、展示自我、敢于大胆尝试的良好品质。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新课程指出《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活动应遵循活动性原则。在教师引领下,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感悟。本课教学中,老师就很注重这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猜谜语”,“说谚语”和“猜一猜画一画”等活动。在一系列活动中,学生逐渐感受到大自然无穷的秘密及从中体验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活动由浅入深,学生认识逐渐深刻,而且获得了自信、快乐等积极情感体验。很好的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好差相差20倍。可见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多么的重要。本堂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儿童,注意聆听儿童的发言,并根据教学目标,巧妙引导。展现才华时,表扬学生的自信、大方和才华来自评时的训练等,老师非常关注学生活动的感受心情,巧妙引导学生加以细细体会,从而获得并强化了愉快、自信的积极情感,很好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德育来自生活。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处处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这一理念。活动给了他们展现才华,为他人带来快乐的平台。正因为活动紧密联系儿童生活,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高。学习兴趣有了,体验也就丰富了,学生的道德认识提升了,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升化了。“回归生活”的德育才是有实效有针对性的真正起到对生活的指导。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喋喋不休,没有道德知识的'灌输,有的只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有的只是学生的相互交流、讨论,有的只是学生的真实体验。
1.教师上课时也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也比较很全面:如师生评、生生评、自我评,但语言方式有些单一。
2.课堂上,教师语言激情高涨,但彰显教学艺术方面有待提高。
总之,瑕不掩玉,武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层次清晰,流程自然,结构紧凑,实效性强,课堂上体现了老师良好的素质与主导能力,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品德与生活课。
以上是自己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可能也有不成熟之处,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