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君之道教案(模板19篇)
教案的申报和备案工作是教师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教学步骤的合理性和连贯性,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君之道教案篇一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小语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1)认识文中的生字,理解“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欲出又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响彻云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学生的见闻,激发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处于四年级的下半学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文又历来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所以,这篇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学生定会喜欢。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对于向导含义深刻的话、对“自然之道”这一词语的理解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起来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人物情感变化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中立足学生,立足文本,立足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时,从标题的质疑,从文中的重点句生发出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生与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感悟文章的精髓;通过潜心会文的读书,好词佳句的品析,恰倒好处的读写结合,达到丰富学生见识,陶冶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课前读导读部分,了解我们第三组应该杰出的内容。
指学生用一句话来说说我们第三组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老师总结:
第三组课文将进一步带领我们走进大自然,关注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并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下面我们先来观察一组图片。
放映图片。
老师介绍:
这是雷达,是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方式设计出来的,电子蛙眼防水摄像机可以在水下摄像,潜水艇是从鲸鱼的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出来的,飞机是根据鸟类飞行的原理设计的,后来又从蜻蜓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进行了改进。
大自然是美丽而神奇的,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几处自然风光。
看完了图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三组的第一课《自然之道》。板书课题。
指名读一读课题,齐声读课题。
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启示。
(简单的导入,开篇的质疑,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1.自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注意这些词语的发音。
2.出示词语,检查认读与理解情况。
出示:企图情愿蠢事补救侦察争先恐后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见死不救
3、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格式:
指名说,然后总结:“我”和同伴到南太平洋旅游,因救一只幼龟,而伤害了许多幼龟。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理解;而解释词语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很多教师对课文中的词语置之不理,这是导致学生理解能力差、词语积累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激发兴趣:
我们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格岛,就是为了观察幼龟怎样入海,怎么会伤害那么多幼龟呢?
2、学生读有关的句子。
3、出示句子: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查外面是否安全。
学生齐声读句子。
指一位学生到前面来学着幼龟做做这个动作。
老师和那个学生谈话: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的心里在想什么?
假如你遇见食肉鸟会怎样做?外面没有食肉鸟你会怎样做?你真是个称职的小侦察兵,同伴们非常相信你。
同学们,根据小幼龟的表演和课文中的描写,你觉着那一个词语用得更好,好在哪里?
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我们和向导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画一画有关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
指名说我们态度是:板书:紧张、焦急
请读一读有关的句子。再指导读,怎么才能读出紧张焦急的感情?
向导的态度是怎样的?板书:若无其事、极不情愿
请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向导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板书我们紧张焦急
向导若无其事极不情愿
指导朗读:(2)若无其事是什么样?该怎样读?
4.教师采访学生:你就是向导,请问你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可能出现的回答:(1)向导没有同情心;(2)向导了解幼龟的生活习性,知道这种做法可能会给幼龟带来杀身之祸,但迫于游人的压力而不得不做。(3)也许他也没有意识到事情的后果会那么严重;(4)也许他更喜欢鸟类,他希望饥饿了的嘲鸫有口饭吃;(5)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给其他人一个教训。
再出示句子:他极不情愿地抱起小海龟,向海边走去。
你从极不情愿又看出了什么?
(向导非常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情。但是看到同伴们着急,心里过意不去,就只好抱起小海龟,按照我们的要求把小海龟放进了大海。)
指导读: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那只小海龟得救了,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但是作者在后面的课文里却写道:“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自己默读剩下的课文段落。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以及有价值的讨论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供了保证。)
首先来回答: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说,注意表达的顺序。
1、说到侦察兵时,
2、教师出示句子: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小幼龟从巢穴里鱼贯而出——
3、从这些红色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幼龟的多,都争着向外爬)
4、怎么读?
(我们派出去的侦查兵没有回来,他肯定看到外面没有危险,而是匆匆忙忙地去大海了。如果遇到什么危险,他会返回巢穴中的。)
学生接着谈一谈。
老师:数十只小幼龟已经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这些小幼龟被食肉鸟们吃掉时,又是怎样的场景呢?让我们来展开想象,选出其中一种情况写一写,看谁写的具体形象。
1.引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想象当时情景。
一只幼龟正兴奋地向前爬着,它正在美滋滋地想:“我就要见到我亲爱的妈妈啦!忽然一只鲣鸟飞快地俯冲下来,使劲地啄它的头。小幼龟被这样的突然袭击吓坏了,它本能地把头和四肢缩进了壳里。那只鲣鸟并没有放弃对幼龟的袭击,它用又尖又长的嘴朝着幼龟的壳里使劲地啄,几下子就把幼龟的头啄得血淋淋的。一会儿,小幼龟变得血肉模糊,失去了知觉,四肢无力地伸出了龟壳。鲣鸟津津有味地把幼龟吃了下去。
一只幼龟看到同伴都向前爬去,它也加快了脚步,可就在这时——
一只幼龟便向前爬着,边想回头招呼自己的同伴,可是它还没有张开口,就——
一只幼龟正低着头奋力地向前爬着,忽然听见同伴一声惨叫,它还没有回过神来,就——
一只幼龟刚刚把脑袋伸出巢穴,想追赶同伴,可就在这时——
……
学生读自己写的句子。
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
(1)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采访学生:你会说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我们好心却做了这愚不可及的蠢事,并没有得到幼龟们的感谢,所以——
出示句子:
我和同伴慢慢地走在沙滩上。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从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伤心
(2)比较句子,体会“悲叹”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加上“悲叹”好在哪里?(能体现出向导极度悲伤难过的心理。)
板书:悲伤
根本可以换成什么词语?
向导为什么会如此悲伤?(非常自责、后悔——幼龟的灾难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师:再次读这个句子,感受向导的悲伤之情。指读、齐读。
(展开想象,读写结合;句式对比,体会用意。达到了写作训练与加深阅读理解双赢的目的。)
师小结:看来向导既不是没有同情心,也不是想让饥饿的食肉鸟有口饭吃,他对幼龟的生活习性还是很了解的,也知道这种做法可能会给幼龟带来危险,但迫于游人的压力而又不得不做。当然,也许他也没有意识到事情的后果会那么严重。
2.谈感悟、谈启示。
同学们,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我相信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可能出现的回答: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做决定或指挥;人不要自作聪明,要知道,有很多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好,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板书:遵循)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例就是人们破坏了自然规律,发生的后果总是事与愿违,都是有哪些呢?我们课下调查一下,下节课交流。
(采用联系对比等方法,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我们紧张焦急伤心
自然之道
(遵循)向导若无其事极不情愿悲伤
君之道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2.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积累的词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打开词语手册,看一看这些词语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3谁来说说“愚不可及”的意思。
4指名说“蠢事”,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场面是什么样子的吧。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其余的同学想一想,这段讲了什么。
5看到这样的场面,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那么游人和向导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请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并把描写游人和向导的句子划出来。
指名说。出示多媒体。
游人:紧张 焦急。
向导: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游客的话,把紧张焦急读出来,好吗?
但是向导他是怎么说的?请来读一读。你从向导的话中,听出了什么?
如果你也在岛上,你会怎么做呢?
是啊,一只可爱的小海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接着发生的事却出乎意料。
请大家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当人们救出小海龟之后,发生了什么事。
你知道这样会带个他们什么后果吗?
请读一读课文的第八九十自然段,看看人们又是什么样的反应。
你知道人们这时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请你读一读。为了弥补过错,人们只好……请接着读下去。
最后,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我能不能说: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感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感情更强烈)。
是啊,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向导最初说的那句话: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现在你明白向导所说这句话的含义了吗?
我们应该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才能保护自然,造福人类。
君之道教案篇三
1.学习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真正理解“大自然的秘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所蕴涵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情感。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本课朗读录音;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相关图片与简介资料。
一 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孵化 巢穴 颓丧 愚不可及 蠢事 明媚 响彻云霄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谈初学课文的收获。(指名说)
3.随着同学们的讲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片沙滩,看见了幼龟出洞的那一幕。让我们从故事的开始,走进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中人物一路走来的复杂心情,寻找自然之道。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自然之道》。(板书课文题目)
4.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 精读课文,具体分析
1.一件使大家极为震惊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学生甲:在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声中,向导极不情愿地捧起幼龟,把它送往大海之后发生的。
结合“鱼贯而出”“争先恐后”“成百上千”这几个词语,想象成群的幼龟离巢而出的情境画面。
学生乙:“天哪!”“看我们做了些什么!”由于他们不了解幼龟的习性,错误地帮助了它,结果导致成群的幼龟暴露在无遮无拦的沙滩上,没有任何保护,马上就要成为食肉鸟们的美餐了。说明“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令他们既感到震惊,又感到非常痛心。
3.作者写食肉鸟欢乐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学生丙:作者用了一个对比的写法,更加讽刺了人们的自作聪明、愚不可及的所作所为,致使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美食。
4.纵观事情的发展过程,人们的思想情绪有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从“观察—紧张—震惊—补救—悲叹”的过程中思考。
老师小结:因为这种场面真是惨不忍睹,所以向导有了这样的悲叹。也是为理解下文的中心句“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作铺垫。
6.深刻理解本文主旨。
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谈各自的看法,相互交流补充。
学生甲:本来小海龟有自己生存的本领,可人们偏偏要用自己所谓的好心去干涉,结果好心办了坏事。说明我们人类不能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不要干涉动物的行动,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否则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学生乙: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有善意的),企图去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只会适得其反。
……
老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哲理——我们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人类自作聪明,违背、甚至破坏动物的生存规律,就必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三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当人们看到幼龟遭受嘲鹰的啄食,忍不住伸出援助之手时,却忘了这是生态平衡中弱肉强食的最基本的法则,是人们爱莫能助的。
这个故事残酷地警示我们:对于人类的一些错误做法,我们仅仅发出悲叹是无济于事的,我们要更深刻地反思自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并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心地呵护大自然,并与动物共同生存,和谐相处。我们对大自然的回报,必然会换来大自然对我们无穷的馈赠。
2.在生活中,你是否见到或听到过类似的事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朗读、表演是学生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关心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本进行体验、感受与想象。只要设计丰富的朗读活动,朗读训练一样可以很精彩。在教学《自然之道》时,教师可抓住学生喜欢展示、乐于表演的特点,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节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画面。
2.在这节课上,教师可设计一个质疑的环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在课堂上做出适时、恰当的指导。另外,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做到收放自如,敢于放手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朗读的处理,应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否则就会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1.看拼音,写字词。
2.补全词语。
3.学习课文后,你觉得“自然之道”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说吧。
太平洋绿龟 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150千克左右,幼龟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只是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幼龟便可能成为嘲鹰等食肉鸟的食物。海龟属龟鳖目,体长1~1.3米,体重大于100千克,体型巨大,四肢桨状,适于划水。以鱼类、海藻、甲壳类、头足类软体动物为食。每年6~9月,海龟湾便有成群绿海龟洄游来此,上岸产卵。每当夜深人静时,雌龟便慢慢地爬上沙滩,找到合适地点,挖出一个宽大的坑,才开始产卵,每次产卵50~200多枚。产完用沙土覆盖,龟卵在温暖潮湿的沙滩里自然孵化,经过49~60天,幼海龟便破壳钻出,爬入大海。海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国际上重点保护动物。海龟的经济价值很高,龟肉鲜美、营养丰富,龟板、血及胆汁均可入药,目前被列为抗癌食品之一,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君之道教案篇四
“救”害!
[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
一、成功。
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学生自由辩论。联系上下文,谈谈对向导的看法。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时间非常充分。学生们敢于大胆发言,课堂上出现了争辩的场面。有的同学认为向导做的对。以此来让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的同学说向导做的不对。不能以牺牲几十只幼龟的生命为代价来让人们觉醒。还有的同学认为向导的做法既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
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二、遗憾。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这是我在这节课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教师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
三是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进取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评价犹如催生剂,给学生以力量,给学生以风貌,给学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我明于心而未能明于行。
今作如此反思,意在矫正自我,改进教学,使教学日臻完善。
君之道教案篇五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个成语故事叫拔苗助长,谁来说说?你怎么评价故事中的人。“十分愚蠢,它违反了生物的生长规律,也是自然界的规律。规律也叫做道(板书:道)自然的规律也就是自然之道(板书:自然之)。
师:下面请大家读课文,读准字音,想一想生词的意思,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师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读读划划)。
(出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
师:要读准字音,,读的还不够。要想读词读出神采,想画面是好方法(1个)。
师:我们一起来看,你发现了什么?第一组写谁?:1幼龟2肉食鸟3我和同伴4向导。
师:从上面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请看黑板,出示一段话)。
像这样好心办坏事,十分愚蠢,愚蠢到什么程度呢?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愚不可及)师板书。注意:“愚”字的一竖贯穿下来。这个词在文中哪句话中?请你读出来。“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就这句话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什么蠢事?)(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师:恩,你说得真好,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那就是: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整群幼龟。(板书:救)。
师:同学们,我们在把幼龟抱回大海时,还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就让我们先回到做好事的一幕。
师:好,把这种感受送回到文本中去,读一读这段话。
师:读得非常地流利,但还没有感受到紧张的那一刻。听老师读“你得想想办法啊”。(再读)。
师:我们如此焦急,向导又是什么反应呢?(师读)“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师:若无其事是什么意思?(师解释)。好,就用这种若无其事的语气读一下。
师引读:“天哪!……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接读课文“数十只……”
“天哪!……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接读“不一会……”
师:我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愚不可及了,向导呢,何尝不自责呢?向导又说了什么?(师引读: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总结:我们通过不同的朗读,如抓住重点词语,如变换语调等,读出了我们的心情,读出了我们的感受,读文章就应该这样)。
拓展写:我们悲痛,我们惋惜,我们自责,为了让惨剧不再发生,让再来的人不做这种愚不可及的事情,我们决定在沙滩上立一个牌子,在上面写上一两句话,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帮他们写一下。
学生:(尊重之道,别让好心办坏事)。
学生:(动物有动物的天空,人类有人类的舞台,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
师:本文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而原文中的结尾是这样的:大家垂头丧气地沿着沙滩缓缓而行。这帮过于富有人情味的人此时变得沉默了,这肃静包含着一种沉思。
师:你觉得哪一个结尾更好?说出你的理由。
黄昏科考队员催,
好心却害绿幼龟。
愚不可及办蠢事,
君之道教案篇六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
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
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君之道教案篇七
9.《自然之道》《斑驴的命运》(主题丛书2.83页)。
备课人:寿光市孙家集街道马疃小学夏海荣。
第二课时【课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
目标】1.内容要求。
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自然之道》中抓住向导的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斑驴的命运》抓住最后的反问句来体会。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2.语用要求。
以《自然之道》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先理解每部分内容,再把它们串联起来想一想,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法迁移学习《斑驴的命运》。3.拓展要求。
互相交流,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提前预知写作内容。【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明确课文要学的内容。)。
生:自然的道理;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规律等。
师:很好。《自然之道》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自然道理?
生:不要多管闲事,不然好心办坏事;要尊重自然界的动物,不要去干涉它们的生活;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然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
学生齐读:《自然之道》让我们懂得,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
师:文中的自然规律具体指什么?
生:太平洋绿龟在筑巢孵化小龟后,要大批的离巢进入大海,它们在进入大海时会先排侦察龟出来侦察,然后巢里的龟群会根据侦查兵是否安全来确定是否离巢进入大海。师:你理解得很好,在课文中的人物是否都知道小龟的习性呢?让我们来精读课文,体会一下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精读研讨。(抓住向导的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体会第一句:“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师:在这篇文章中,有个关键人物,他很明白这个自然之道,他是谁?
生:他是向导,他很厉害。
师:向导知道这个自然之道吗?你从文中哪句话能体会出来?
生:课本第4自然段向导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师:找得很准确。就是这样的,这样是指什么?
生:这样是指向导了解太平洋绿龟的习性,这是一只出来探风的“侦察兵”。
生补充:它如果回不去,说明外面有危险。
师:很好。谁来琢磨着向导这时的态度,带表情的读一下?
生:若无其事,说明他懂得自然之道,小龟们不需要人类插手。
2.抓重点词体会向导在我们压力下的不情愿,为后文的悲叹埋下伏笔。
师:向导懂得这个自然之道,而其他人懂吗?课文中哪些语句能体会到这一点?生:不懂。课本第4自然段,我和同伴紧张的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的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生补充: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
师:在这种情况下,向导最后怎么做的?哪个词能体会到他的这种态度?
生:向导很无奈,我从“极不情愿地”这个词可以体会出来。
师:如果你是向导,你会怎么做?
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体会最后一句,升华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课文哪句话深深的让我们体会到不尊重自然规律会导致很坏的后果?
生:课文最后一句。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师:谁来谈谈你的理解?课文学到这里,学生们一定很有感触,教师可让他们畅所欲言对这句话的理解。
老师小结:让学生体会到“悲叹”比“感叹”表现的感情更强烈,更突出了向导伤心难过的心情,这件事本可以避免,但因为我们的无知,导致了大家都不愿看到的后果,更加警醒了我们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要尊重大自然万物的生存法则,不要人为的干涉它们。
三、
总览全篇。(让学生学会用串联法概括文章内容。)。
1.明确课文用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师:这篇文章用什么内容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生:写了一个关于太平洋小海龟离巢入海的故事。
2.
总结。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请你认真把整篇课文再读一读,每一个自然段用一句话写一下段意。
学生写。然后交流。
师:你发现这个故事作者怎样记叙的?
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生补充: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的。
师:根据刚才你写的段意,把每一部分的内容连起来,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串在一起,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然后师生交流主要内容。
起因: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经过: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的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入大海。结果: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瘦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部分,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
3.老师小结。
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然后把每部分的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事的文章也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串,也会很条理。
四、方法迁移。(让学生练习用串联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师:谁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
老师提示:用我们刚才学的方法,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说。
学生思考后交流,互相借鉴。
五、写作预知。
生:口语交际是关于“大自然启示”的学习成果汇报,可以是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可以是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还可以是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发。
生:写作要求是可以把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写下来;也可以把活动经过或心得写下来。
师:既然大家已经明确了要求,请同学们从本节课开始就好好准备吧,下课!【板书设计】。
启示:尊重自然的规律。
方法:串联法把握文章内容【教学反思】。
君之道教案篇八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丰富见闻。
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由朗读,自主预习。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废”,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四、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君之道教案篇九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3、学习课文,丰富见识,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向导的话。
依据文本,深入体会自然之道,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1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词语。
2、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复习词语、课文内容,温故知新,训练学生学总结概括能力。
(二)、提出问题,学生自读自悟。
生自由读文,思考“蠢事”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件蠢事?
设计理念:中心突破法,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分析文本能力,这是阅读课的重要方法。
1、师生交流,这件蠢事指的`是什么。
指名交流、反馈(ppt出示相关语句“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读、悟。)。
2、师生交流:哪些信息透露出这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指名交流、反馈(ppt出示相关语句“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等相关句段”,抓住“欲出又止”、“如无其事”、“气喘吁吁”等,体会本来可以避免的悲剧,因为我们的“无知”以及“热心”而上演。)。
设计理念:联系平时学过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以致用,快速在文本中提炼重点信息,并且在学生照读原文时指导内化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3、说话练习:悲叹与感叹哪个表达效果更好。
设计理念:指导朗读,词语品析体会人物心情以及表达效果的不同。
(四)、拓展阅读,体会升华。
1、生阅读《揠苗助长》、《被喂饱的熊是死熊》谈感受。
2、师生谈话交流、揭示中心:自然之道就是自然规律,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
3、联系实际,师生交流:我们怎样保护大自然。
设计理念:增加阅读量,开拓视野,加深体会何为“自然之道”。
设计理念:教师点拨引发阅读期待,将课堂延伸到课下。
君之道教案篇十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读体验。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废”,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巩固延伸。
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板书设计。
好心办坏事。
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感情朗读、对比体验等过程,理解文章内容。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不足之处:总是讲过之后,才想起要板书,和教学内容严重脱节,这也暴露了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可能平时的教学中自己懒散惯了,以至连板书也跟不上了。另外,板书的字迹潦草,也暴露了自己书写粉笔字这一基本功的功底,真有点丢丑的感觉,以后要在这方面加强练习。
君之道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会读会写。
2.随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新词,会读会写。
2.随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今天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故事:有一个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
听完了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之道”就是指自然的规律。
二、揭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名为《自然之道》的课文。(板书课题)课文究竟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自然之道,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三、自读课文。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朗读的时候,不要忘了两个任务:
1、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生字新词。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分组自学生字、新词。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学反馈,学习生字新词。
看看这些生字和词语,你能读准它们吗,谁愿意试试?(指名读)出示生字卡片:
孵、鹰、穴、颓、愚蠢、媚、霄。
指读,读后正音解决“踌躇”读音,“颓”不能读“秃”。
给“幼”找双胞胎兄弟“幻”“啄”的书写,再写一个你觉得难记的字;
五、梳理课文脉络,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讨论填空题。
课文按()顺序写作。
事情的起因是:()。
事情经过:我们先是(),后来意识(),赶紧(),后果是()。
终于,我们明白了:()道理。
2.集体交流反馈。
六、总结,质疑。
唉,如果我们当初“见死不救”,结果又会有何不同呢?这中间到底蕴涵着怎样的“自然之道”呢?下堂课让老师带着大家继续讨论!
七、完成作业:
1、抄写生字。
2、课后查资料,了解违背自然之道的事例。
君之道教案篇十二
1.在语境中掌握“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欲出又止、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表示危急和数量多的词语。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读为线,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一、听写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师:同学们,听老师的提示我们来默写几个四字词语,请一个同学上黑板默写。
(1)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鱼贯而出)
(2)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愚不可及)
(3)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气喘吁吁)
(4)吃得特别饱。(饱餐一顿)
(生订正写错的字)
二、选择默写的词语来说说主要内容(划线部分根据课文内容自由组织语言)。
我和同伴及一个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 。当我们看到 ,不顾向导劝阻,( )地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 ,就从巢中( )。结果让食肉鸟( )。我们( )拯救了一些幼龟,但还是无济于事,真是令人后悔不已。
三、抓向导的话,初次感悟“道”
(1)《自然之道》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带“自然之道”的那句话。
向导却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齐读——你刚才是带着怎样的语气在读向导的话?(理解“若无其事”)再读
(2)过渡:那沙滩上真的是没有事吗?找找向导说这句话前发生了什么事。
指读第一只幼龟遇险的文字: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探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
“欲出又止”是个新词,它的出是为了什么?那么止呢?想出来又不敢出来,这就是“欲出又止”。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的意思跟它接近(踌躇不前)
你们说小绿龟的欲出又止,小绿龟的踌躇不前,它这么担心有没有必要啊?(理解嘲鸫的凶狠)这个场面真令人紧张、揪心啊,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随机补充表示情况危急的词语:危在旦夕、为生死攸关、命悬一线等)
(3)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指导读出我们的焦急来。
(4)我们的万分紧张、焦急与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对比,探讨缘由。(初次理解“自然之道”)
四)抓事情的结果,再次感悟“道”
1.引:也许是时间的紧迫,他不救,其他人也会救,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解释,向导极不情愿地把海龟抱向了大海,使得成群的幼龟都离巢而出。
指名读文章5-6节,作者用了很多词描写离巢幼龟之多,请你边听边画出这些词语。
3.本来海龟可以顺利地实现入海计划,可是由于我们的干涉,这一巢的幼龟就完全改变了命运。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令人震惊场面。请大家对照插图,展开想象说一说。
我仿佛看到了———————————————————————————————。
4.这时的我们才认识到“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理解“愚不可及”
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后悔、自责、痛惜、愧疚等)带着这种心情指读7、8两节。
5.介绍作者及原文
本文入选课本后,结尾一句话省略了。出示课文的结尾句:
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五、拓展延伸,内化“道”
我们对自然之道不解和违背亲手导致了一些幼龟被害的惨剧。其实这样的故事我们曾经学习过,记得吗?(如《拔苗助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的都是同一道理。)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要想不犯错误,首先就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
由于这篇课文在上周完成了第一教时的教学,经过一个双休日之后再来上第二教时,所以课始先复习回顾了重点词和主要内容,以利于新课的推进。之后,紧扣课题“自然之道”展开教学,并随机在语境中理解词语“欲出又止、踌躇不前、若无其事”。为丰富学生的词汇储存,我结合教学内容补充了表示情况危急和数量多的词语,并批注在句子旁,有利于学生语言积累。在这堂课的教学进程中,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如在学到幼龟鱼贯而出时,让学生思考:“这么多绿龟争抢着爬向大海,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让他们与文本融为一体。另外,让学生对照插图,借助“文本”的“留白”,展开想象,补充令人震惊的场面。通过超文本的阅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得群鸟叼食龟群的画面在学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不过,这个环节如能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的话,则更能静下心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更让人感受到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
君之道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助跑节奏,80%同学初步掌握三步上篮动作要领,20%同学流畅完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提高速度素质,发展学生协调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树立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
重点:助跑节奏和上篮动作。
难点:上下肢协调性。
整理队伍、点名报数、安排见习、宣布上课。
1、绕篮球场慢跑两圈。
2、篮球韵律操。
1、篮球运球接力比赛:将学生分成四组,在篮球场进行运球接力比赛,率先完成的队伍获胜。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球的控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挂图讲解三步上篮技术动作并示范。
动作要领:右脚跨出一大步的同时接球,接着左脚跨出一小步并用力蹬地起跳,然后右腿屈膝上抬,当身体接近最高点时,右臂向前上方伸出,手腕前屈,食中指用力拨球,通过指端将球投出,引导学生总结出“一大、二小、三高”。
3、学生分组练习。
1)学生原地进行徒手的上篮步伐练习。
2)两人一组,一人持球,一人练习跨步拿同伴手中球后起跳投篮。
3)将学生分为四组进行运一次球跨步拿球上篮练习。
4、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错误动作。优生示范。
5、游戏竞赛:运球投篮比赛。
1)规则方法:把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运球投篮比赛,在单位时间内比两队累积进球次数。
2)教师组织,强调安全。
1、放松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做踏步放松练习。
2、课堂小结:学生相互评价,总结自己收获和不足,教师点评总结。
3、整理器材,宣布下课。
上旋球:将球抛起,拍面前倾,触球中上部,向前同时向上方磨擦。
下旋球:先将球高抛,身体向下曲,看好球的落点,球降落在离球台大概10厘米的时候,球拍切球底部。
君之道教案篇十四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海鸥、争先恐后、若无其事、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通过初读、再读、细读这三个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学生体会逐步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布置预习任务、制作幻灯片
1 解释课题:自然之道。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自然之道的意思。
2 检查对课文内容了解了多少:说一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谁?(生物学向导、我们、绿龟、嘲鹰和海鸥)学生答,教师板书。
3 检查生字。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注意思考,根据黑板上已经有的词语,把生词写在恰当的位置上。(巢穴、侦察兵、食肉鸟、饱餐、若无其事、棒球帽、气喘吁吁)
4 检查对错,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写在这个位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即考察了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也了解了在初读课文中学生是否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1 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要想学好课文,首先就要读好课文。读课文不能盲目的读,每次读了课文,我们都要有收获才行。你们看昨天的预习大家就都有收获,昨天的课文就读的有意义。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今天再读课文,就要有更高的要求理清文章脉络。对于一个故事来说,就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现在就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怎样的。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 全班交流,通过理顺故事的过程进行分段。指名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渗透阅读方法,给叙事性的文章分层,可以按着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展开来进行。
3 引导理解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理解,在讲故事中加入适当的补充说明,能让读者看得更明白。不但如此,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出示最后一句,说说写了什么?跟后面有没有联系?这里给后面的故事打下了一个伏笔。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恰当的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完整性和趣味性。
设计意图:写作方法的渗透。
1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要说明的道理。要完成这个任务,在细读的时候,就要有自己的感受(板书有感受)什么感受呢?我给举个例子,比如你从课本中有什么发现,发现字里行间藏着什么意思,还有你对课文上所说的事情有什么体会,又如你有了什么想法等等,都算感受。(板书:发现、体会、想法)要想在读的时候有感受,就要一遍读一遍想,哪里有想法就应该画出来,有什么感受就简单得写下来,就是一边读一遍写写画画,也就是最简单的读书笔记。
2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记录感受。教师巡视指导。大约进行十分钟。
设计意图:先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在读书时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做。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使他们能真正的认真读书,静心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教师注意结合学生的谈话,引导学生们理解文章的重点段落和句子。
1 在交流中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有感情的朗读(结合四、八自然段进行)体会人物的心情、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2 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重点理解向导的话。
3 再次感受文章的结构:发生、发展、高潮。
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这是一个()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大自然是有它自己的道理的,由于我们(),才使这些海龟受到了伤害。(学生写,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实现读写结合,将学生理解的道理反馈外化。
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人类自称是万物之长,其实真正的万物之长是大自然,不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做事,必将使我们受到惩罚。作为人类,该如何才能真正创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君之道教案篇十五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谈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游览了青岛的海底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到南太平洋的一个龟岛去看看,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之道》。学生齐读课题。
1.了解题目意思,初识“自然之道”。
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自然之道”呢?学生理解,教师点拨。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依据学情重点指导。
(1)学生听写词语,教师依据学情纠正出现的错误,着力指导难写的字。
(2)学生能发现各组词语的特点并分类;教师评价。
(二)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巡视指导。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自主概括——教师进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学会一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质疑。学生结合预习和课文内容质疑,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深入探究。
(三)深入文本,体验感悟。
本部分紧紧围绕有价值的问题,结合四年级学生实际,一步步进行深入探究。
1.学习三、四自然段:研究“救”的原因,体会我们救幼龟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内容。
(1)抓住有关词句,理解我们和向导救幼龟的原因。
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我们救幼龟的原因。
(2)抓住重点词“探”和“若无其事”等理解词义;结合词语,读懂向导口中“自然之道”的含义,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和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3)教师小结:总结内容,归纳方法。
2.学习五至八自然段:研究“害”的惨烈,突出对幼龟的“伤害”,体会愚不可及等。
(1)教师创设情境,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幼龟受到的伤害及人们的愚不可及。
(2)结合有关重点句子理解体会、想象表达。教师指导配乐朗读,读中感悟。
想象当时的情景,进行写话练习,通过“语言表达”丰富原文画面,以写促悟。
(3)感情朗读,触动学生情弦。
3.探究“救”了一只,却“害”了更多只的多重原因,反复揣摩,触动学生“心灵”。
为什么这样一片好心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更多的幼龟呢?
(1)探究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全文,学生在文章关键处反复揣摩,由浅入深地悟出“救一只,害更多”的多重原因,体会出人们的愚不可及,领悟道理。
(2)引导学生抓住“悲叹”等,角色体验朗读。到底是为何而悲、为何而叹?体会愚蠢,得到启迪。
4.教师小结:正如大家所言,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所以要多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不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不了解、不尊重自然,坚持已见,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也容易办“坏事”。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的疑问,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内容?推荐阅读内容。
2.探究写作: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等,看有什么新发现?把新发现写下来。
君之道教案篇十六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3、4。
一课时。
一、导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题解。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三、文学常识。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2.《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四、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文章,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记下疑难问题。
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以下词语:
1.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亲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
4.止:至,到。
5.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6.静:心不妄动。
7.安:所处而安,性情安和。
8.虑:思虑精详。
9.得:处事全宜。
10.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11.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12.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13.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14.庶人:普通百姓。
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二)合作解疑。
1.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以句为单位,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句。
2.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心地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好自身德行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使自己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明白了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以交流解疑巩固学习成果。
五、探究思考。
(一)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二)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三)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五)“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六、诵读,加深理解。
七、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八、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礼记》部分章节,积累名句。
2.思考: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借鉴学习“八目”的内容?
君之道教案篇十七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写作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嘉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作者介绍。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四、题目解说。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至善”的途径。
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全文分析。
1、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2、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3、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5、“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七、中心思想。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八、写作特点。
1、大量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使文章呈现出深邃隽永的审美特征。
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用语凝练,言简义丰。这些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是博学的儒者对思想加工锤炼的精神产品,也是他们艺术思维的智慧结晶。
2、顶真的使用,使文章逻辑更加严密。
《大学之道》属于议论文,说理时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逻辑推理性强,论证条理清晰,表达周密准确。如文章在阐述治国平天下与修身正心之理时,先连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地论证了深刻的治国之理。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
九、补充资料。
《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十、总结全文。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1.拓展阅读《礼记》部分章节,积累名句。
2.思考: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借鉴学习“八目”的内容?
课后训练: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2)《大学之道》中,用“,”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4)《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
2.请筛选、整合下面这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为“慎独”下定义。要求不超过100字。
“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方法,最早载于《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
(1)在止于至善。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3)先修其身;先正其心。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答案:慎独亦叫慎心,是最早载于《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为原则的由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一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的修身方法。
解析:给“慎独”下定义,要在语段中找一个句子作为定义的主干句,这个主干句就是“慎独是一种修身方法”,然后提炼修饰成分,将其添加到主干句中即可。
3.答案:a。
解析:《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4.答案:b。
解析: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君之道教案篇十八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读体验。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废”,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巩固延伸。
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板书设计。
好心办坏事。
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感情朗读、对比体验等过程,理解文章内容。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不足之处:总是讲过之后,才想起要板书,和教学内容严重脱节,这也暴露了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可能平时的教学中自己懒散惯了,以至连板书也跟不上了。另外,板书的字迹潦草,也暴露了自己书写粉笔字这一基本功的功底,真有点丢丑的感觉,以后要在这方面加强练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君之道教案篇十九
1.学生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课文中的词语,指导不易写好的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得到启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方法,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运用质疑探究、前后联系和情感体验等多种方法理解内容。
3.学习本课,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