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的教案(汇总15篇)
教案可以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和难点。教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于教案的编写有一些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下面是一些小贴士。
蜀相的教案篇一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当堂成诵。
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
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
1课时。
一、导入课文:
回顾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特别,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朗读课文:
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
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己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诗人才36岁。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
“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五、拓展练习。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功绩方面:
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个人情感:
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表现手法: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解释《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推向高潮。
蜀相的教案篇二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蜀相教案。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1.重点: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2.难点:"自"和"空"的理解。
1、导入。
三国中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智和忠历来为后人称道,那么,当一代诗圣杜甫路过诸葛亮祠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2、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教案《蜀相教案》。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里的武侯祠,写下了又一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咏怀古迹.其五》。
1.师问:诗歌写景的有哪几句?
生答:首联、颔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问:都写到哪些意象(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生答:祠堂、翠柏、碧草、黄鹂,营造了寂寞、悲凉的意境。
生答: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生答:"自"和"空"却使诗意陡然逆转,在赏心悦目的春色上抹上了一层浓浓的寂寞和悲凉。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2.师问:诗歌叙事或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生答:颈联、尾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问:这两联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生答: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师问:该怎样来理解这两联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生答: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生答: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我们读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读出了诗人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3.归纳诗歌主旨。
蜀相的教案篇三
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在学生充分的学习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入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交流呈现自己的理解。
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一课时。
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是(学生齐声回答)李白、杜甫。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给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一下)。
一、教学目标。
1、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
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学生思考回答出四个方面。
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
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交流讨论结果。
1、一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笔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体积巨大,而杜甫的诗句写了平常细微的事物。老师总结“象由心生”,意象解读对理解诗歌很重要。
2、二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手法,分析出李白善于运用大胆地夸张和想象来表达他的情感,而杜甫却借乐景写哀情,借古伤今含蓄、迂回的传情达意。老师做出评价。
3、三组同学联系诗句,分析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赞美,热爱,对国事的担忧而杜甫则是仰慕、伤感和壮志难酬。老师做出评价“诗者,吟咏性情也”。
4、四组同学分析出李白诗歌的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而杜甫诗歌的意境却是幽静、寂寞和阴冷的。老师做出评价“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境需心领神会。
老师总结:在充分的交流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老师提问:你们能再回忆几首李杜的诗歌来展现他们这种不同的风格吗?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三、回顾所学,加深对李杜诗歌不同风格的理解学生回顾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并分析,老师指导学生依据风格去朗诵。用声音去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大约七八人展示)过渡:从大家朗读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的诗歌已深入人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和认识,下面我们就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进入下一环节四、表达感知,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学生点评。老师展示作品并朗诵: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就是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李白,一代诗仙,盛唐狂人,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白杜甫诗歌风格迥异的原因,希望同学们从中也能学到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六、布置作业:课下背熟这两首诗,并整理好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亦真亦幻话诗意。
豪放飘逸沉郁顿挫。
蜀相的教案篇四
教学目的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学生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蜀相的教案篇五
1.请一学生朗读《观书》,其他人感知《观书》的`意境。
2.放声自由朗读,然后说说“书”似什么,“观书”似什么。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3.诗人于谦有怎样的价值观?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景,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之流可以领略的!
书籍对于我可真象老友情深,
早晚忧乐间幸得他相伴相间。
如贯珠眼前直捋下三千石字,
似明镜胸中会拭尽星点浮尘。
活水的泉流所经处清波满盈,
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
漫跨着金鞍人犹叹芳踪难寻,
谅也不信着书斋里别有春景。
蜀相的教案篇六
一、教学目的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2.难点:“自”和“空”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三国中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智和忠历来为后人称道,那么,当一代诗圣杜甫路过诸葛亮祠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二、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背景知识。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里的武侯祠,写下了又一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咏怀古迹.其五》。
四、诗歌鉴赏。
1.师问:诗歌写景的有哪几句?
生答:首联、颔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问:都写到哪些意象(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生答:祠堂、翠柏、碧草、黄鹂,营造了寂寞、悲凉的意境。
生答: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生答:“自”和“空”却使诗意陡然逆转,在赏心悦目的春色上抹上了一层浓浓的寂寞和悲凉。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2.师问:诗歌叙事或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生答:颈联、尾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问:这两联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生答: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师问:该怎样来理解这两联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生答: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生答: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我们读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读出了诗人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3.归纳诗歌主旨。
蜀相的教案篇七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蜀相教案。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2.难点:“自”和“空”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
1、导入。
三国中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智和忠历来为后人称道,那么,当一代诗圣杜甫路过诸葛亮祠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2、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教案《蜀相教案》。
三、背景知识。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里的武侯祠,写下了又一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咏怀古迹.其五》。
四、诗歌鉴赏。
1.师问:诗歌写景的有哪几句?
生答:首联、颔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问:都写到哪些意象(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生答:祠堂、翠柏、碧草、黄鹂,营造了寂寞、悲凉的意境。
生答: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生答:“自”和“空”却使诗意陡然逆转,在赏心悦目的春色上抹上了一层浓浓的寂寞和悲凉。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2.师问:诗歌叙事或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生答:颈联、尾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问:这两联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生答: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师问:该怎样来理解这两联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生答: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生答: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我们读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读出了诗人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3.归纳诗歌主旨。
蜀相的教案篇八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1课时。
【
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历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1、整体感知、融入体验。
(1)(看题目,明大意。)。
先赏诗题,引导学生明白诗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调。请一生初读,达到读准字音、读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点介绍中间两联,颔联六意象连用,创雄壮豪迈之意境;颈联塑造自己壮志未酬、衰鬓先斑的爱国者形象。
(3)(看诗眼,明感情。)。
自由讨论,分联探究,融入体验,分析概括。
补充诗眼的作用。答案可能丰富多彩,让学生课后探讨。老师概说。
哪一联最能体现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让学生用原文词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板书:愤空自许(壮志未酬)、鬓先斑(英雄老迈)。
然后进入自由讨论探究环节,时间三分钟。请学生探究这种抑郁、悲愤之情还在那些地方体现出来,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请一生融入体验,朗读该诗。
情感没有充分读出,引出知人论世法。
让学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风格)和论其世(看注释,明缘由)。
请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情读此诗。
点评后老师做诵读示范。
2、把握内容主旨。
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品味感情。
读得好,是因为解得妙,是因为不自觉地运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
(一)先了解什么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法,再指出其作用。
(二)小结:诗鉴五看五明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关系。
(一)知人论世。
(二)自主赏析四问自由组合小组,讨论探究,畅所欲言,三分钟后每小组推举同学代表发言。
1、此诗颔联的`诗眼是什么?
2、颈联中诸葛亮形象有何特点?
3、尾联的英雄指谁?有没有包括自己?
4、颈联尾联各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5、把握内容主旨。
请同学们齐读此诗,不仅要音读,意读,更要情读,用声音来表达美。
千秋诗圣惟子美,亘古男儿一放翁。倡导读其诗,品其文,怀其人!
(一)课余熟读《书愤》,背诵《蜀相》。
(二)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三)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赏析《临安春雨初霁》的内容和主旨,并比较《临》和《书》在表达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后两题见巩固练习。)。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蜀......
蜀相的教案篇九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学生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蜀相的教案篇十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创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掌握,更要求我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加强关注,所以本人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我校近来推行的三一六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改的最好践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准、六环节。首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彻底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根据知识建构的金字塔结构,学生合作讨论,讲给他人听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后,通过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模块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被誉为“诗圣”,他为我们留下大量诗篇。《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不陌生。根据课堂“三讲”和“三不原则”:学生会的没必要讲。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1.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认真聆听,走入文本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
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
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思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时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对祠堂外部氛围的营造、内部景象的描写和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倾慕之情和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了解作者蕴藏在字词中的情感。
展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作者寻到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着重体会“柏森森”、“自”和“空”表达的情感,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补充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才说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其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诗歌学习中,应有文本意识,紧扣字词体会情感,从而做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对话。
集体诵读3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学生集体诵读。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诵读4总结课堂,结尾诵读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
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评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检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
布置作业记录作业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蜀相。
杜甫。
蜀相的教案篇十一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1.重点: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2.难点:"自"和"空"的理解。
1、导入。
三国中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智和忠历来为后人称道,那么,当一代诗圣杜甫路过诸葛亮祠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2、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教案《蜀相教案》。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里的武侯祠,写下了又一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咏怀古迹。其五》。
1.师问:诗歌写景的有哪几句?
生答:首联、颔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问:都写到哪些意象(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生答:祠堂、翠柏、碧草、黄鹂,营造了寂寞、悲凉的意境。
生答: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生答:"自"和"空"却使诗意陡然逆转,在赏心悦目的春色上抹上了一层浓浓的寂寞和悲凉。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2.师问:诗歌叙事或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生答:颈联、尾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问:这两联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生答: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师问:该怎样来理解这两联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生答: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生答: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我们读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读出了诗人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3.归纳诗歌主旨。
蜀相的教案篇十二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1课时。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
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学生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蜀相的教案篇十三
答案杜甫一生,是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与“残杯与冷羹,到处潜悲辛”的冷酷现实的尖锐矛盾中度过的,对于历史上诸葛亮这位“伯仲伊尹”“功盖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灭魏吞吴中兴汉室,很有感触;把诸葛亮、刘备君臣相遇和自己不为时用的境遇相比较,更生嗟惋忧愤。
1.《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一“自”一“空”,把拜谒的人们,包括诗人在内,那种虔诚肃静的心情和动态都表现出来了。这“自春色”“空好音”便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意境。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答案这“泪满襟”的英雄们中间,自然少不了作者,但却并非他一人。“长使”一词扩充了诗歌感染的范围,把普天之下、千百年来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部包括在内。
蜀相的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中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并背诵古诗。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课前预习杜甫的诗文,并归纳整理。
2.师生查找关于诗人杜甫的资料。
3.多媒体、幻灯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落实字词。
频(频繁、频率、捷报频传)。
蜀:1.国名,三国之一,刘备所建立(公元221~263年),在今四川省,后来扩展到贵州省、云南省和陕西省汉中一带。
2.四川省的别称。
丞相:古代帮助皇帝进行统治的一级官吏。
祠堂: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庙宇或房屋。
二、了解诗人。
1.复习以前学过的杜甫的古诗。
《绝句》、《春夜喜雨》、《春望》、《登高》、《江畔独步寻花》。
2.学生介绍杜甫。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被成为“诗史”。
3.补充知识。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学习古诗。
(一)练习朗读古诗,提出问题。
(二)小组合作学习,一边朗读,一边理解诗意。
诸葛丞相的祠堂到哪去找?就在城都南郊柏树成林的地方。碧绿的春草掩映着台阶,黄莺藏在树叶后面欢唱。诸葛亮自从三顾茅庐起得到刘备知遇,为蜀国制定开创基业完成统一的大计,费尽了心机,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北伐未成便以身殉职了,常使后代英雄未为之惋惜落泪。
(三)在朗读中学会鉴赏、品味。
开头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开门见山,洒洒落落。
三、四两句诗,“自”与“空”两字使句意相反相成写出祠中凄凉,冷落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无比感伤的内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五、六两句诗不但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悼念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出来,而且还写进了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心境,由咏古而抒了怀,感情充沛,具极大的感染力。
(四)你能想像出诗人杜甫写这首诗时的心情吗?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
2.了解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准备“三国故事会。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武侯庙之所见(碧草、黄鹂)。
第二部分:武侯庙之所感(悼念、崇敬丞相;诗人壮志难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蜀相的教案篇十五
作者:雁字坞a案。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2.难点:“自”和“空”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问:诗歌写景的有哪几句?
生答:首联、颔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问:都写到哪些意象(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生答:颈联、尾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问:这两联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生答: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