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精选22篇)
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的抒发和表达方式。在写总结时,我们要保持客观性,不夸大自己的成绩,也不过分苛责自己的缺点。通过阅读下面的总结范文,相信大家会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一篇完美的总结。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一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再见了,亲人》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是实施创造性阅读的极好范例。
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拓展。
(一),贴近生活,巧妙引题目
师:导入体验生活中与亲人离别时的感受引出课题。
生:初步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
师:问:生活中谁是你最亲的人?板书:亲人
师:当你最亲的人离开你时你的心情怎样?
师: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提问为什么中朝两国军民要互称亲人?
生:联系生活中的体验回答。
生: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联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回答。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读议,感悟探究。
师:指名朗读课文。
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师:深入领会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付出的血的代价,来理解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同时通过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来理解朝鲜人民为什么称志愿军为亲人。
师:教师指导朗读。提问: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情?
生:朗读课文。
师:让学生从文中寻找一件最令自己感动的事,进行创造性地朗读,教师及时指导朗读。指导点拨学生合作学习。
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调控,点拨启发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学生讨论。自主读议,边读边画。积极,思考并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质疑、解疑。
(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朗读令自己最喜欢的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
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关注了每个人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三),拓展升华,完善个性。
生: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在读中创新展开想象,体验情感。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个性飞扬!)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36万大娘
志愿军金花代价!
伟大友谊大嫂
课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标》,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学。
巧设情境、感悟体验、激发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学生语文的学习是多元的,教材是生活的浓缩,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折射点,因此,“引”要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巧妙引导能为全课的学习提供情感的辅垫,着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主体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二、导-学。
学生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习得的,良好学习方式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导”体现在:导读、导练、导方法,为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基本思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参与者、组织者,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完善,这样的课堂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将是受益无穷的。
三、展-学。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教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范例,以此为凭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读写结合,应用与实际中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创新的教育所要求的“展”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延伸;课外信息的搜集、积累;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与个性思维的和谐发展,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实践机会。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二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
2、能力目标:
以读作为突破口,以读悟情,培养语感,有感情朗读。
3、情感目标:
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课件《志愿军战歌》音乐。
一、创设情景引入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志愿军战歌,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高唱着这首歌踏上了朝鲜的土地,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理默默的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
二、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把谁称作亲人?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三、合作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师:在这些事例中,哪位亲人的事例给你的感受最深,就学习哪件事。怎么学呢,老师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自学提示,谁来读一读。
课件:默读,思考志愿军回忆了和这位亲人的哪些事?事例中的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把这句话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
谁对大娘的事例感受深,小金花、大嫂、学习相同段落的同学就近两三人结合小组,进行交流。
3、汇报自学,读中悟情(大娘):
师:谁对这件事感受深,读出你的感受。谁也找的这句话读出你的理解?同学们注意听看他们哪读的不一样。
师:她是通过抓重点词语弄懂句子的含义的,大家要向她学习这种好的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重点指导。
课件: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点拨:结合课文想一想雪指的什么,炭指的什么。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对,你们体会的真好,是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志愿军,鼓舞了志愿军使他们的斗志倍增,顽强拼搏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愿意再读读吗,把大娘关心志愿军的情感以及志愿军拼搏的精神读出来。谁来读读。
课件:我们还记得…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在这部分中还有哪件事给你感受深。
点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抢救的是谁,是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志愿军,失去的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唯一的亲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朗读:面对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你一定有很多感受,愿意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朗读)我也想读,听听有没有和她读的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读。
师: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进入情境感情就出来了。
4、汇报:小金花:谁对这件事感受深。
课件:同志们伤心的…你怎么落泪了呢?
5、师:还有哪件事令你感受深。
投影:“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你来读读。
问: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代价?
6、小结:
学习了他们的事例后,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选择你感受最深的段落用你的朗读,读出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换位感悟
1、师:听着这样的话看着这样的战士,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会对志愿军说什么,任选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说。
2、汇报:谁来说,你以谁的身份说。(还谁想说)
3、小结:听了同学的介绍,感到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再读读课题你对课题有没有新的理解。
4、师:那么今天就是亲人送亲人了,让我们共同抒发一下对亲人的依恋之情吧!
五、运用悟情
1、师:既然是亲人送亲人,你能不能将这段话改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自己先练一练,也可以互相说说。
2、汇报:
改为:再看一眼志愿军战士,让他们再停留片刻。
3、师:志愿军不愿走,朝鲜人民不愿他们走,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洒过他们的鲜血,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还有更多更多的亲人为志愿军洒过鲜血;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等14万志愿军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他们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凝在一起。
六、渲染升华
1、师:你们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什么凝成的?可称之为伟大的友谊。
2、火车慢慢的启动了,让我们再读读最后三段,再次感受一下两国人民那依依不舍的深情吧!
3、师:火车越去越远,可是两国人民的心却是越来越近。
两国人民共同说着一句话:“再见了,亲人!”
4、师:多么感人的场面,咱们来写首诗吧,永远记住当时的场面。出示诗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无言默默泪。
(你我一家人“惜别知情深“有缘再相见“只见车影远”“天涯若比邻”“彼此常牵挂”。)
再见了,亲人
大娘
小金花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志愿军
大嫂
教学中体现较突出的几点:
1、导入中的情景创设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两分钟预备通过录音机为学生放了《志愿军战歌》,伴随着雄壮的乐曲声,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进入到情境当中。
2、从对语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设计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用读读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来的;第二个层次体会大娘不顾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送来打糕,读出感受。第三个层次让学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体会出大娘对战士们的深情、对战士们的爱,以及战士们把大娘对他们的爱化作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打胜了仗。课堂教学中,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为什么大娘把战士称作亲人的情感体会的很到位,学生情感也被调动。因此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读的有感情,学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视了学生的朗读及教师对学生读的指导:
在学习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时,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例如:学生在朗读描写小金花的刚强的语句时,学生对小金花为妈妈报仇的决心读的还不够坚决,因此委婉的指出学生读的不足及建议,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励学生再读。
不足:
1、对重点段的体会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语引着学生体会出来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教学结构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学习大娘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和救助伤员的事情,对小金花和大嫂的学习只是以读带讲,没有给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学生对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情感是一点一点的积聚起来的,不是只通过对一个段落的学习,感情就能体会出来的。因此对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也要让学生充分的学习体会。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三
《14、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以请求的语气开头,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最后抒发感情,以反问的语句结尾。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第二部分(最后三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局限,对于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根据本课抒情性较强的特点,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通过抓重点词句,创境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语言传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心灵不断得到净化,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效果。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配乐读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境,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借助录相、图片再现当时场面。通过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表达的更加强烈。通过观察书中图片、文字,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激发探究兴趣。
1、读题,解题。课文写到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
2、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什么时候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
3、介绍写作背景。
(二)初读感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读通句子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理清文章条理。
3、教师检查初读成果。
4、课文分别写了志愿军向哪几位亲人告别的情景?
5、用具体事例说说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1、研读与赏析。
2、激情朗读,表达情感。
(四)、课外拓展,知识延伸。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四
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核查资料,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应、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文章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研读三个材料与“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主题。
4、练习背诵。
课前预习
1、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关情况。要求:用简要的话整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美援朝的时间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国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们抗美援朝的结果及我们战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牺牲。
2、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运用查资料、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标一提出的词语,并尝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认真读三个段落,练习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段落里面回忆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关情况。(注意帮助客观认识抗美援朝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所在:打出中国军队的士气,让敌人认识到中国人不可欺,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可欺,国际主义精神)
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读准生字读音,并注意矫正“空着”“混进”两个词语的读音。
2、介绍自己读懂的相关术语的意思;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介绍自己对“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随学生交流,教师提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实现初步感知。
3、再读三个段落,交流对三个段落所回忆故事内容用小标题概括的情况,通过比较,练习准确概括三个故事内容。
4、要求学生练习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三个段落所回忆的故事。
5、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解决一些课文提及但是背景介绍中到的常识问题;表达上的问题悬疑。
第二课时
一、研究前三个段落与结尾“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
1、出示,课文结尾“再见了,这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这句话,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几十万人牺牲、流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这片土地的神圣,也保卫了祖国的大门。
2、研究三个故事与结尾的关系:
体会:三个故事都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流血牺牲。
大娘为了志愿军战士“冒生命危险”(体会冒着硝烟,雪中送炭,可能的后果);牺牲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孙(体会“丢下”“唯一”所强调的意思——在大娘看来,志愿军伤员比“唯一的小孙孙”还要重要,感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小金花的母亲为了救老王牺牲自己(体会同归于尽);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炸断了一条腿。
将志愿军的流血、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流血结合在一起,练习用“综合法”推断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友谊是鲜血凝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二、感悟“第二人称、反问句”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时‘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朗读,强化情感体验。
1、要求学生阅读三个段落,去发现三个段落在叙述上的人称特点——第二人称;结构上的特点:“劝慰——回忆——反问”;段落结尾都是反问句。
2、重点研读第一段,与“第三人称写法”对比,体会“第二人称”“反问”在表情达意上的的独特作用。
先读课文第一段,再读下面修改的段落:
八年来,朝鲜阿玛尼为我们花了非常多的心血,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阿玛尼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她在回去的途中,却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阿玛尼家里养伤,敌机来了,她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她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阿玛尼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对找原文,体会修改后与原文的不同点。
发现修改后的文字所做的三处改动:
第一是删掉了送别的场景(劝慰大娘的话);第二是该换了人称:将第二人称该换到成了第三人称“阿玛尼”;第三是结尾的反问改成了感叹。
提出思考性问题,薛恒思考讨论:
(2)读原文,对比:在情感表达的深刻程度和感染力方面,哪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引导学生去读原文,体会:
首先,人称变化以后,读起来,非常可观,作者仅仅是在表达着客观的思想和情感,而原文用第二人称对话形式,这样读起来,就好像我们看到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着主观上的强烈情感,面对面再说,不能说假话,第二人称给人的感觉就更真实。
结尾处,修改成了感叹句,感叹句不如反问句的情感表达更强烈。而如果在人称修改之后,感叹句是可以顺下来的,如果反问,“您说…….忘怀呢”这样一改,反问的运用又不恰当了——怎么读怎么别扭,好像不很通顺了。
3、朗读原文,尤其是反复朗读反问句。
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读:
大娘,您曾经冒着硝烟……您却昏倒在了路旁。——读结尾反问句!
大娘,敌机来轰炸……..失去了唯一的小孙逊!——读结尾反问句!
给出结尾反问句,学生练习读大娘的故事:八年了…..;最后齐读开头送别的话语!
4、学生分组连练习读二、三自然段。
5、全班齐读4-6自然段!
三、根据文章结构特点,自己编写背诵提示,练习背诵!
xx。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五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理解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2、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4、复习抓重点的写法。
一、读课题导入。
二、精读第一部分,体会为什么称为“亲人”。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
1、学生读书后汇报,教师板书。
2、精读重点句一,理解“雪中送碳”。
3、引出,学习反问句,体会感情。(板书)。
4、指导学生读送别时的情景。
5、归纳本段写法:送别情景+回忆+反问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为什么称小金花为亲人。
1、学生读书,汇报,教师板书。(提示学生注意第二段与第一段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指导读重点句二。
3、读反问句,体会感情,教师板书。
4、抽生读送别情景。
(三)自学学习第三自段,补充板书。
用前两段的学法学习本段。
三、总结(板书),引导学生发现写法,复习写法。
1、归纳复习写法。
师:……为什么只有三个人来送行?
师:为什么只选三个人?
师:今天我们复习了写作方法,……。
2、归纳板书,完善板书。
胜似亲人。
四、研读4至6自然段。
1、用志愿军的口气读。
2、指导朗读。
五、小结。
板书设计。
朝鲜人民回忆赞扬志愿军。
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失去亲人比山高海深。
小金花救侦察员失去妈妈刚强。
大嫂挖野菜炸断双腿深情厚谊。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六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前准备:
课件,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时间:
二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1、理解和认识“亲人”。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的综合性学习《有趣的汉字》吗?(记得),当我们遨游在汉字王国时发现,我们中国的汉字真是历史悠久,神奇有趣。今天我们来看这一个字,(出示“亲”)大家都认识吗?一起来读“亲”,再读(出示:亲),知道这个字是怎么创造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我们的祖先看到大树枝叶的茂盛,联想到是下面树根给予的营养,从而创造了这个字“亲”,来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人,爸爸妈妈等这样的人叫做“亲人”(出示:亲人图)(张贴“亲”“亲人”在黑板上)。
我们每天都在亲人的怀抱中感受他们的爱,同学们长了这么大,这里边经历的事太多太多,结合你身边对父母的体会,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你对这些亲人的理解?(提问,指名答)小结:亲人给予我们的爱是不求回报的伟大的无私的宽容、理解、包容的。
2、导入新课。
可是有一些人,他们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我们也把他们称为亲人,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课文。(播放课件)让我们穿过时间隧道,来到五十年前,一同感受那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中国志愿军战歌》)(读“战歌”)让我们再一次追忆那可歌可泣的岁月。(播放抗美援朝画面)。
3、简介背景。
(播放课件:音乐)师读: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他们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3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几十万,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帮助他们重建家园。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有14万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就有:邱少云、黄继光、罗圣教、毛岸英,就这样他们在朝鲜奋斗了八年,在漫长的抗战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4、这句话是谁说的?
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5、“再见”什么意思?(再次相见,美好的愿望)。
6、他们是“亲人”吗?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文中的志愿军是中国人,大娘,小金花,大嫂等是朝鲜人,有血缘关系吗?同学们,让我们一同去现场感受那动人的一幕吧。(播放课件:课文情景朗读)。
(板书: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读通句子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课文中具体写了几位“亲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教师巡视)。
2、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3、教师检查初读成果。(播放课件:书上生字词)学生认读。教读。
4、理清文章条理。
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理清文章条理了吗?课文分别写了志愿军向哪几位亲人告别的情景?(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朝鲜人民)。
三、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课文1---3自然段。
1、那么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你想和谁道别?(自由读)。
2、那么谁想和大娘挥泪道别?(出示课件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谁来有感情的读读这一自然段。
(2)。大娘为我们做了哪些事?付出什么代价?(指名回答,并板书: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送打糕昏倒在地上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试按“请求――一回忆――反问”将课文分成三层。
同学们把这一自然段分成三层,可以吗?(出示课件:开头中间结尾)。
(4)开头:读请求大娘的话。(指名用请求的口气读开头。一人当志愿军战士,一人当大娘,情景朗读。)。
(5)中间:(出示课件,理解重点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
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大娘还为我们做了什么?你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唯一”“说明了什么?大娘心里怎么样?(痛苦)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6)结尾:将抒情部分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更能体现大娘对我们的情谊,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7)感情朗读。(播放课件:配乐集体朗读)。
3、谁想和小金花道别?(出示课件第二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播放课件:小金花为志愿军做了什么?付出什么代价?(板书:救老王失去妈妈)。
(2)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
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3)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播放课件:请同学扮演小金花,读。读出对敌人的恨。)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4)引读:多么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5)集体配乐朗读这一部分。(小组读)。
4、谁要和大嫂道别?(出示课件第三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1)(播放课件:大嫂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付出什么代价?(板书:挖野菜失去双腿)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2)重点交流,出示句子:“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有感情地朗读。
(3)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4)集体配乐朗读这一段。(小组读)。
(5)(对照板书),升华感情。
为了志愿军,大娘();为了志愿军,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大嫂()。(播放课件)。
(6)让我们再来看一组照片,共同感受中朝两国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播放课件)。
(二)讨论1---3自然段的结构上的异同点。
1、讨论:
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开头:都是请求的语句。
中间:都是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
结尾:都是反问的语句。
2、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3、小结:
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同学们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
(三)学习4―6自然段(课件)。
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播放课件)。
1、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启动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呼唤。“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声音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学生接读)。
3、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学生接读课文)。
4、朗读,情感升华。播放课件让学生全体起立,(配乐集体朗读)。
(1)看,站台上,志愿军跟朝鲜人民一边握手一边告别:“再见了,亲人”(学生相互握手)。
(2)列车即将启动,志愿军正向朝鲜人民挥手告别,朝鲜人民也频频挥手致意:列车开动了,看着站台上的朝鲜亲人,看着这片中朝两国人民的鲜血染过的土地,我们的志愿军激动地高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学生挥手朗读)。
(3)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4)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让我们带着对亲人的依依不舍,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再读。(配乐集体朗读)。
四、课外拓展,知识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播放课件语气沉重)同学们,当年奔赴朝鲜的志愿军英雄们,在朝鲜的战场上,涌现了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谱写了一篇篇壮丽的诗篇,请看这一组照片,他们曾经把自己的鲜血永远地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让我们去收集这些英雄的事迹,开个英雄故事会,我们会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许多可贵的精神!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表达。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重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表达。
一、导入:
2.你有亲人吗?你的亲人是谁呢?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1.想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呢?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哪些事可以看出他们是志愿军战士的亲人?找一找,划一划。
学生交谈。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救老王、挖野菜。
3.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志愿军会忘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小结:是呀,这些都是不能忘怀的.往事。
4.志愿军是朝鲜人民的亲人吗?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吗?从课外可以了解到吗?
小结:可见,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它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中朝两国人民虽然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板书:鲜血凝成)。
5.正因为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在分别的时候才难舍。所以大娘在分别的时刻脚步不停,小金花在分别的时刻眼泪不干,大嫂双拐不回。
三、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1.把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动。
2指名学生感情读。
3.齐读最后三段,体会志愿军战士对亲人的留恋。
四、感悟写法:
1.通过朗读,我们会发现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默读,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的共同点。
2.先来研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发现的写法。
3.归纳三个自然段表达上的共同点。
4.大胆想象,仿写。
洗补衣服。
大娘送打糕。
救伤员鲜血凝成。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八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
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
(板书: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九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
2、能力目标:
以读作为突破口,以读悟情,培养语感,有感情朗读。
3、情感目标:
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志愿军战歌》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志愿军战歌,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高唱着这首歌踏上了朝鲜的土地,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理默默的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
二、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把谁称作亲人?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三、合作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师:在这些事例中,哪位亲人的事例给你的感受最深,就学习哪件事。怎么学呢,老师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自学提示,谁来读一读。
课件:默读,思考志愿军回忆了和这位亲人的哪些事?事例中的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把这句话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
谁对大娘的事例感受深,小金花、大嫂、学习相同段落的同学就近两三人结合小组,进行交流。
3、汇报自学,读中悟情(大娘):
师:谁对这件事感受深,读出你的感受。谁也找的这句话读出你的理解?同学们注意听看他们哪读的不一样。
师:她是通过抓重点词语弄懂句子的含义的,大家要向她学习这种好的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重点指导。
课件: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点拨:结合课文想一想雪指的什么,炭指的什么。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对,你们体会的真好,是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志愿军,鼓舞了志愿军使他们的斗志倍增,顽强拚搏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愿意再读读吗,把大娘关心志愿军的情感以及志愿军拚搏的精神读出来。谁来读读。
课件:我们还记得…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在这部分中还有哪件事给你感受深。
点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抢救的是谁,是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志愿军,失去的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唯一的亲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朗读:面对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你一定有很多感受,愿意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朗读)我也想读,听听有没有和她读的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读。
师: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进入情境感情就出来了。
4、汇报:小金花:谁对这件事感受深。
课件:同志们伤心的…你怎么落泪了呢?
5、师:还有哪件事令你感受深。
投影:“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你来读读。
问: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代价?
6、小结:
学习了他们的事例后,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选择你感受最深的段落用你的朗读,读出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换位感悟。
1、师:听着这样的话看着这样的战士,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会对志愿军说什么,任选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说。
2、汇报:谁来说,你以谁的身份说。(还谁想说)。
3、小结:听了同学的介绍,感到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再读读课题你对课题有没有新的理解。
4、师:那么今天就是亲人送亲人了,让我们共同抒发一下对亲人的依恋之情吧!
五、运用悟情。
1、师:既然是亲人送亲人,你能不能将这段话改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自己先练一练,也可以互相说说。
2、汇报:
改为:再看一眼志愿军战士,让他们再停留片刻。
3、师:志愿军不愿走,朝鲜人民不愿他们走,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洒过他们的鲜血,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还有更多更多的亲人为志愿军洒过鲜血;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等14万志愿军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他们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凝在一起。
六、渲染升华。
1、师:你们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什么凝成的?可称之为伟大的友谊。
2、火车慢慢的启动了,让我们再读读最后三段,再次感受一下两国人民那依依不舍的深情吧!
3、师:火车越去越远,可是两国人民的心却是越来越近。
两国人民共同说着一句话:“再见了,亲人!”
4、师:多么感人的场面,咱们来写首诗吧,永远记住当时的场面。出示诗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无言默默泪。
(你我一家人“惜别知情深“有缘再相见“只见车影远”“天涯若比邻”“彼此常牵挂”。)。
【板书设计】。
大娘。
小金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志愿军。
大嫂。
【课后反思】。
教学中体现较突出的几点:
1、导入中的情景创设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两分钟预备通过录音机为学生放了《志愿军战歌》,伴随着雄壮的乐曲声,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进入到情境当中。
2、从对语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设计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用读读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来的;第二个层次体会大娘不顾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送来打糕,读出感受。第三个层次让学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体会出大娘对战士们的深情、对战士们的爱,以及战士们把大娘对他们的爱化作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打胜了仗。课堂教学中,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为什么大娘把战士称作亲人的情感体会的很到位,学生情感也被调动。因此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读的有感情,学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视了学生的朗读及教师对学生读的指导:
在学习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时,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例如:学生在朗读描写小金花的`刚强的语句时,学生对小金花为妈妈报仇的决心读的还不够坚决,因此委婉的指出学生读的不足及建议,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励学生再读。
不足:
1、对重点段的体会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语引着学生体会出来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教学结构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学习大娘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和救助伤员的事情,对小金花和大嫂的学习只是以读带讲,没有给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学生对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情感是一点一点的积聚起来的,不是只通过对一个段落的学习,感情就能体会出来的。因此对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也要让学生充分的学习体会。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十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里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写了xx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是本课乃至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
对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学生于上学期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已有了解,同时,在此课学习时也拓展了解了邱少云、黄继光等多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学生对于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作的牺牲已有所感悟。所以本课应引导学生回顾这些课文及资料,把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以便更好地感悟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情谊。
这学期是学生进入高年段的第二个学期。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他们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本篇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事,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他们感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仍不强,需教师适时指导。随着经验的累积,他们也懂得如何搜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其实,这些方面的能力学生在上学期已初步形成,在这学期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一)认知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代价”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合理想象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继续训练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进而进行国际主义教育。
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入情入境地朗读;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
(一)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并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的深情厚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教学过程预设】
一、忆旧知,引起共鸣
(一)揭题。
(二)课件演示图片并配乐,教师凭借学生对上学期《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感悟作过渡,用深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面。再次读题。
二、初读文,感知情缘
(二)检查生字。(认读生字,检查音准,识记字形,如有不理解的词语相机解决。)
(三)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词句,体会深情
(三)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1、“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快回家休息吧!”
引导学生用“请求”“恳求”“哀求”的语气来读,层层深入地感悟志愿军对大娘的关爱之情。
2、“我们空着肚子,……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抓住“顶”“冒”“穿”等词语,想象当时的画面并通过读体会当时战场的危险。
理解“雪中送炭”,体会大娘为救志愿军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情谊。带着感受读句子。
3、“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
理解“唯一”,区别此句的“亲人”与题目中的“亲人”之不同,用读来突出小孙孙的重要。
创设情境,代入角色练说:假如你就是被救出的伤员,你会对大娘说什么?顺势导读,体会他们之间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四)回归文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熟读成诵。
四、点主题,升华情感
(一)配乐,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再见了,亲人”。
(二)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一、理解“噩耗”“代价”等词语,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继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三、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一、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预设】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体会到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借助课件再次把学
生带进分别的情景。
二、研读课文,领悟写法
继续学习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嫂话别的场面,领悟前三自然段在表达上的特
点以及文章在选材上的特点。
三、借助资料,加深体会
(一)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互相为对方做的事还有哪些?教师顺势出示相关资料。
(二)小练笔。
(三)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出生入死,为的是什么?
四、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一)这是由爱国而迸发出来的情谊,是跨越了国界的情谊,这是伟大的情谊。如今心愿已成,分离之际,他们彼此可能还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教师用动情的语言并配上音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练习背诵让你感动的句段。
五、课外拓展
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不是亲人但又仿如亲人甚至胜似亲人的事例,如:捐赠器官的、收养孤儿的、义工、志愿者、今年雪灾出现的热心人士等,从而感受人间的真情。
引申出:自己该如何对待亲人与他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十一
《14、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以请求的语气开头,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最后抒发感情,以反问的语句结尾。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第二部分(最后三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局限,对于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根据本课抒情性较强的特点,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通过抓重点词句,创境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语言传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心灵不断得到净化,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效果。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配乐读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境,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借助录相、图片再现当时场面。通过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表达的更加强烈。通过观察书中图片、文字,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激发探究兴趣。
1、读题,解题。课文写到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
2、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什么时候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
3、介绍写作背景。
(二)初读感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读通句子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理清文章条理。
3、教师检查初读成果。
4、课文分别写了志愿军向哪几位亲人告别的情景?
5、用具体事例说说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1、研读与赏析。
2、激情朗读,表达情感。
(四)、课外拓展,知识延伸。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十二
1、正确读写“战役、封锁、硝烟、侦察、雪中送炭、深情厚谊、刚强、噩耗、同归于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4、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件:重点语句、图片、音乐。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补充抗美援朝资料,指导书写“噩”。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和谁是亲人?
2、生活中我们把什么样的人称作是自己的亲人?再看课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3、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是亲人。可以画出有关语句,标出重点词语。
4、咱们先来看看志愿军和大娘之间为什么称为亲人?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大娘”部分。
重点句一。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
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学生谈感受。
指导朗读:什么是“雪中送炭”?本课指什么?那是怎样的三天三夜?
小结:读书时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揣摩,是理解文章的一种好方法。
重点句二。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在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学生谈感受。
要更好的理解这段文字,你觉得应该抓住那个重点词语呢?为什么?带着感受读一读。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重点句三。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的用法。
总结学法:在学习这一自然段史,我们用了怎样的方法?
“小金花”“大嫂”部分。
大嫂,小金花和志愿军之间为什么也称作亲人呢?采用咱们学习大娘部分的方法,结合你刚才画出的句子,尝试解决。
总结:通过读这三部分,我们知道朝鲜人民与志愿军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却用鲜血凝成了伟大的友谊。他们不但是亲人,而且胜似亲人。
6、文中有没有写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付出呢?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7、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刚才我们讲的只是他们8年相处的点点滴滴。这样的事,讲上三天三夜也不完呐。这一别,真不知何时再相见。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更不舍得离开。
但汽笛长鸣,声声撕裂心肺。望着不断涌来的亲人,望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志愿军战士满含热泪地呼唤——(第一遍)。
列车徐徐启动,缓缓驶出车站,渐渐远去,消失在铁路的尽头,但那声音依旧在天空回荡——(第二遍)。
1、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身份,把他们想对志愿军说的话写下来。可以仿照课文1—3自然段的写法。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十三
1、认识并学会书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通过朗读,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1、出示“亲人”,读词,谁是你的亲人?
(与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人)。
2、补充课题,读题。
1、介绍时代背景。
2、快速浏览课文,想象文中的亲人有哪些?
3、学习词语。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那个自然段分别描写的是大娘、小金花、大嫂?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2.看大屏幕,老师把它分为了三层,想想每层分别写了什么?
3.师总结(深情话别——回忆往事——真情赞美)。
4.思考: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
5.学习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句子。
a、指明读送打糕的句子。
b、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动词和雪中送炭)。
c、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6、学习大娘救伤员的句子。
a、出示句子,全班齐读。
b、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唯一)。
7、大娘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这是一种什么情谊?
8、比较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9、师引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1、初读课文,按话别——回忆——赞美给课文分层;。
2、再读课文,找出事件;。
3、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4、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十四
1、认识十二个生字,能读写相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重点语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抗美援朝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了解抗美援朝的故事吗?谁来谈谈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
(指名回答。)。
板书: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十五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前准备:
课件,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时间:
二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1、理解和认识“亲人”。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的综合性学习《有趣的汉字》吗?(记得),当我们遨游在汉字王国时发现,我们中国的汉字真是历史悠久,神奇有趣。今天我们来看这一个字,(出示“亲”)大家都认识吗?一起来读“亲”,再读(出示:亲),知道这个字是怎么创造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我们的祖先看到大树枝叶的茂盛,联想到是下面树根给予的营养,从而创造了这个字“亲”,来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人,爸爸妈妈等这样的人叫做“亲人”(出示:亲人图)(张贴“亲”“亲人”在黑板上)。
我们每天都在亲人的怀抱中感受他们的爱,同学们长了这么大,这里边经历的事太多太多,结合你身边对父母的体会,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你对这些亲人的理解?(提问,指名答)小结:亲人给予我们的爱是不求回报的伟大的无私的宽容、理解、包容的。
2、导入新课。
可是有一些人,他们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我们也把他们称为亲人,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课文。(播放课件)让我们穿过时间隧道,来到五十年前,一同感受那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中国志愿军战歌》)(读“战歌”)让我们再一次追忆那可歌可泣的岁月。(播放抗美援朝画面)。
3、简介背景。
(播放课件:音乐)师读: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他们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3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几十万,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帮助他们重建家园。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有14万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就有:邱少云、黄继光、罗圣教、毛岸英,就这样他们在朝鲜奋斗了八年,在漫长的抗战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4、这句话是谁说的?
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5、“再见”什么意思?(再次相见,美好的愿望)。
6、他们是“亲人”吗?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文中的志愿军是中国人,大娘,小金花,大嫂等是朝鲜人,有血缘关系吗?同学们,让我们一同去现场感受那动人的一幕吧。(播放课件:课文情景朗读)。
(板书: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读通句子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课文中具体写了几位“亲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教师巡视)。
2、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3、教师检查初读成果。(播放课件:书上生字词)学生认读。教读。
4、理清文章条理。
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理清文章条理了吗?课文分别写了志愿军向哪几位亲人告别的情景?(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朝鲜人民)。
三、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课文1---3自然段。
1、那么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你想和谁道别?(自由读)。
2、那么谁想和大娘挥泪道别?(出示课件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谁来有感情的读读这一自然段。
(2)。大娘为我们做了哪些事?付出什么代价?(指名回答,并板书: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送打糕昏倒在地上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试按“请求――一回忆――反问”将课文分成三层。
同学们把这一自然段分成三层,可以吗?(出示课件:开头中间结尾)。
(4)开头:读请求大娘的话。(指名用请求的口气读开头。一人当志愿军战士,一人当大娘,情景朗读。)。
(5)中间:(出示课件,理解重点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
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大娘还为我们做了什么?你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唯一”“说明了什么?大娘心里怎么样?(痛苦)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6)结尾:将抒情部分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更能体现大娘对我们的情谊,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7)感情朗读。(播放课件:配乐集体朗读)。
3、谁想和小金花道别?(出示课件第二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播放课件:小金花为志愿军做了什么?付出什么代价?(板书:救老王失去妈妈)。
(2)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
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3)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播放课件:请同学扮演小金花,读。读出对敌人的恨。)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4)引读:多么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5)集体配乐朗读这一部分。(小组读)。
4、谁要和大嫂道别?(出示课件第三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1)(播放课件:大嫂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付出什么代价?(板书:挖野菜失去双腿)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2)重点交流,出示句子:“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有感情地朗读。
(3)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4)集体配乐朗读这一段。(小组读)。
(5)(对照板书),升华感情。
为了志愿军,大娘();为了志愿军,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大嫂()。(播放课件)。
(6)让我们再来看一组照片,共同感受中朝两国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播放课件)。
(二)讨论1---3自然段的结构上的异同点。
1、讨论:
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开头:都是请求的语句。
中间:都是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
结尾:都是反问的语句。
2、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3、小结:
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同学们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
(三)学习4―6自然段(课件)。
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播放课件)。
1、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启动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呼唤。“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声音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学生接读)。
3、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学生接读课文)。
4、朗读,情感升华。播放课件让学生全体起立,(配乐集体朗读)。
(1)看,站台上,志愿军跟朝鲜人民一边握手一边告别:“再见了,亲人”(学生相互握手)。
(2)列车即将启动,志愿军正向朝鲜人民挥手告别,朝鲜人民也频频挥手致意:列车开动了,看着站台上的朝鲜亲人,看着这片中朝两国人民的鲜血染过的土地,我们的志愿军激动地高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学生挥手朗读)。
(3)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4)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让我们带着对亲人的依依不舍,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再读。(配乐集体朗读)。
四、课外拓展,知识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播放课件语气沉重)同学们,当年奔赴朝鲜的志愿军英雄们,在朝鲜的战场上,涌现了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谱写了一篇篇壮丽的诗篇,请看这一组照片,他们曾经把自己的鲜血永远地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让我们去收集这些英雄的事迹,开个英雄故事会,我们会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许多可贵的精神!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十六
引导学生观看“朝鲜人民送别志愿军的宏大而感人的画面,揭示课题,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等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明确目标。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悲壮气氛,体味“似海深”的伟大友谊。
鼓励学生在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三、读中悟情,以情品读。
1、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最令人动情的片断,用笔画一画,圈一圈,哪句话,哪个词让人感动?为什么感动?找出最令人的片断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个人的感觉、体验、理解各不相同,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内容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可以交流“大嫂”一段,也可以交流“大娘”、“小金花”一段,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重点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大娘一段:
(1)品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永远不会。”通过品读感叹句、疑问句、设问句,三种不同的句式,深刻领悟“志愿军战士”与“大娘”的“母子般”的深情。
(2)指导学生理解“冒”、“穿”、“丢下”、“唯一”几个词语的含义,感悟大娘为救志愿军战士忘我的,无私伟大的品格。
(3)指导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意,我们怎能忘怀?”明确句子的含义是“怎么也不能忘怀?”体味志愿军战士与大娘之间的刻苦铭心的真挚情意。
小金花一段:
(1)品读“小金花,不要哭了……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感悟志愿军战士与小金花之间的“父女般”的真情,体味亲人生死离别的悲壮。
(2)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跺”、“抽动”、“狠狠”几个词的含义,入境体验小金花的刚强性格,及对侵略者的仇恨心理。
大嫂一段:
指导读“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理解句子的含义,感悟大嫂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姐弟”深情,大嫂的爱是付出的爱,无悔的爱。
在交流过程中,以“情”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觅情、悟情、品情。以“情”为基调,自读、品读,并适时引导学生在动情之处背诵,积累,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四、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十七
小编导语:《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下面是本文的教学设,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典型事例表现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体会写文章要选取典型材料。
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写批注体会,在交流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教学重点:从具体内容中感受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亲人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交流对亲人的认识,明白普通意义的亲人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人。
3、指导朗读课题,重读“亲人”
刚才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师:仔细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提醒学生可以用勾画相关语句,在旁边写批注感受等方法。
2 、学生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体会感动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学习)
l 生读“大娘送打糕”部分谈感受
理解’雪中送炭”。
师:作者通过怎样的叙述表达感情的?(叙事抒情)
l 生读句子并谈体会(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
师:但即便如此,当敌机呼啸而至的时候,大娘却坚定地背起了伤员,永远地舍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让学生读这段话,抓住“背起”“ 丢下”“唯一”感受大娘的大爱 )。 其实,在这8年的时间里,大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付出的太多太多!
l 师:同学们,透过刚才的语言文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大娘?
(关怀体贴的大娘无私奉献的大娘情深似海的大娘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大娘……)
师:是的,她为我们付出的真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l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志愿军深深的.感念。
4、引导学生,深情朗读
(二)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三)逆向思维,咀嚼情节
师:同学们,这就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作的,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亲人!
问:志愿军有没有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能不能从课文中看出来?(学生回答)(板书:鲜血凝成的中朝友谊)
问:你对课题的含义有什么新的理解?
(四) 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师:同学们,中朝两国人民8年的浴血奋战,生死相依,用鲜血铸成的伟大友谊跨越国界,而今志愿军战士踏上归国的火车,火车即将开动,大家拿起课本把最后几段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生读)
1、推荐书籍:《谁是最可爱的人》
2、完成课后小练笔。
再见了,亲人
大娘 洗补衣服 几夜未眠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小孙孙 鲜血凝成的中朝友谊
小金花 救老王 失去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双腿伤残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十八
课时:第一课件(略)。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其中一段(按学生要求)。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选择典型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伟大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结合前节课的板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千万个送别的人群中,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劝慰"(板书)她们不要难过,"回忆"(板书)她们与志原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务。
那么,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了解学生,确定精读重点。
(1)自由快速浏览前三个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
(2)你最受感动的是哪段?(按多数意见)。
2、精读重点段。
(1)提出要求:(屏幕显示)。
(2)学生自读、自画、思考。
(3)让学生谈对受感动的语句的理解,并读出受感动的语气。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领悟学法:刚才我们怎样理解这段内容?
3、学法迁移,自学另外两个自然段。
(1)按照刚才的学习思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其它两段的内容。(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
(2)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3)指名朗读。
(4)教师点拨:
同学们,读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
4、以读代讲、读中悟情。(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1)引读:
师:他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多么希望列车能停下来,他们呼唤列车--。
生:"列车呀,你慢点开,让我们再……再停留片刻!"。
(2)自由读,想象场面,领悟情感。
1、提供数据资料。
(1)总结过渡: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站在志愿军的角度,选择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表达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板书)。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同学们是否知道,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朝鲜的解放,也同样付出了重大代价。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份资料。
(2)屏幕显示:志愿军烈士统计数据。
(3)谈感想:看到这一串串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图片资料。
(1)导语:
在这千千万万个烈士中,有许多特等英雄。他们的英勇壮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两国人民中间传颂。请同学们看图片资料。
(2)发图片,每小组一份。
(3)看英雄形象,读英雄事迹,交流感受。
1、导语:
2、屏幕显示练习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1)请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课文的写法,对志愿军叔叔说几句话。(可选择图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2)现在,你想对志愿军或朝鲜人民说点什么?(可选择其中一个人物)。
(3)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学生自练,然后小组交流。
4、典型汇报。
1、结合板书,总结写法。
2、征求学生对教师上本课的意见。
3、作业: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想写在日记中;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十九
研读概要:本文志愿军战士回国的过程中三个“劝慰送别”的典型场景,回忆了朝鲜的“阿玛尼为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场山拼杀的战士们送打糕,救伤员失去唯一的小孙子;小金华的母亲为救侦查员献出了生命;大嫂为了给战士们挖野菜被地雷炸断了双腿”的感人故事,反映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主题,表达了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的深情。
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表现在三个人物老中青,而且都是妇女,而且都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代价,三能代表全部;选材典型则体现在作者用大量篇幅写了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战士的流血牺牲,而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的牺牲禁仅仅用了一句话“这曾经撒满鲜血”来带过。
在文章结构上,前面三个场景,结构相同,全部是“劝慰——回忆——反问”,以此来强调“足以表达您对我们的深情厚意了”这一相同的意思;三个前三个段落结尾的反问,语气强烈,加深了对情感的表达三个段落全部是第二人称,让人仿佛倾听作者的倾诉和劝慰,让人如临其境,入境动情。
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核查资料,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应、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文章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研读三个材料与“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主题。
4、练习背诵。
课前预习。
1、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关情况。要求:用简要的话整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美援朝的时间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国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们抗美援朝的结果及我们战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牺牲。
2、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运用查资料、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标一提出的词语,并尝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认真读三个段落,练习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段落里面回忆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关情况。(注意帮助客观认识抗美援朝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所在:打出中国军队的士气,让敌人认识到中国人不可欺,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可欺,国际主义精神)。
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读准生字读音,并注意矫正“空着”“混进”两个词语的读音。
2、介绍自己读懂的相关术语的意思;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介绍自己对“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随学生交流,教师提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实现初步感知。
3、再读三个段落,交流对三个段落所回忆故事内容用小标题概括的情况,通过比较,练习准确概括三个故事内容。
4、要求学生练习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三个段落所回忆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研究前三个段落与结尾“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
1、出示,课文结尾“再见了,这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这句话,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几十万人牺牲、流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这片土地的神圣,也保卫了祖国的大门。
2、研究三个故事与结尾的关系:
体会:三个故事都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流血牺牲。
大娘为了志愿军战士“冒生命危险”(体会冒着硝烟,雪中送炭,可能的后果);牺牲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孙(体会“丢下”“唯一”所强调的意思——在大娘看来,志愿军伤员比“唯一的小孙孙”还要重要,感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小金花的母亲为了救老王牺牲自己(体会同归于尽);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炸断了一条腿。
将志愿军的流血、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流血结合在一起,练习用“综合法”推断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友谊是鲜血凝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二、感悟“第二人称、反问句”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时‘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朗读,强化情感体验。
1、要求学生阅读三个段落,去发现三个段落在叙述上的人称特点——第二人称;结构上的特点:“劝慰——回忆——反问”;段落结尾都是反问句。
2、重点研读第一段,与“第三人称写法”对比,体会“第二人称”“反问”在表情达意上的的独特作用。
先读课文第一段,再读下面修改的段落:
八年来,朝鲜阿玛尼为我们花了非常多的心血,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阿玛尼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她在回去的途中,却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阿玛尼家里养伤,敌机来了,她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她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阿玛尼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对找原文,体会修改后与原文的不同点。
发现修改后的文字所做的三处改动:
第一是删掉了送别的场景(劝慰大娘的话);第二是该换了人称:将第二人称该换到成了第三人称“阿玛尼”;第三是结尾的反问改成了感叹。
提出思考性问题,薛恒思考讨论:
(2)读原文,对比:在情感表达的深刻程度和感染力方面,哪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引导学生去读原文,体会:
首先,人称变化以后,读起来,非常可观,作者仅仅是在表达着客观的思想和情感,而原文用第二人称对话形式,这样读起来,就好像我们看到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着主观上的强烈情感,面对面再说,不能说假话,第二人称给人的感觉就更真实。
结尾处,修改成了感叹句,感叹句不如反问句的情感表达更强烈。而如果在人称修改之后,感叹句是可以顺下来的,如果反问,“您说…….忘怀呢”这样一改,反问的运用又不恰当了——怎么读怎么别扭,好像不很通顺了。
3、朗读原文,尤其是反复朗读反问句。
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读:
大娘,您曾经冒着硝烟……您却昏倒在了路旁。——读结尾反问句!
大娘,敌机来轰炸……..失去了唯一的小孙逊!——读结尾反问句!
给出结尾反问句,学生练习读大娘的故事:八年了…..;最后齐读开头送别的话语!
4、学生分组连练习读二、三自然段。
5、全班齐读4-6自然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二十
1、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2、能用“唯—”、“深情厚谊”造句。
3、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激发情感,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一、谈话导入:
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主要是叙事的话,那么接下来的3个自然段是什么?抒情。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与朝鲜亲人话别,那么后面这3个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列车上。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教师引读: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
(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讨论: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讨论:为什么课题“再见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难以忘怀的场面)。
四、轮读或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作业。
1、将文中有关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二十一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有关亲人的故事。
(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
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
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
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
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
…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现在我们共同回忆那段历史,读读课文,想一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2、课文具体写了志愿军战士同谁话别的情景?
1、你最受感动的是什么地方?可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感染大家。如:读一读、讲故事、或者模仿着演一演等都可以。
2、小组内汇报讨论彼此的方式怎么样,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班内集中交流
4、学生各抒已见。
(表现不好的地方请求支援,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自己了解到的进行交流)对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地方视情况让学生当场解决或存疑。
(1)对学生提出的读的要求请其他学生帮助解决。
(2)在遇到困难时,有没有借助一些资料来帮助自己阅读?自己读课文时,书和电脑网络都是我们的学习好帮手。请你自己再读读课文,不理解的.可以再借助字典、书籍和电脑查一查,也可以和同学合作解决。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1)出示导读问题:
说说这一自然段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和原因。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补充回答,)
(2)指导朗读:怎么样才能让别人也被你的朗读所感动?同桌互相指导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3)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师生小结:洗补衣、送打糕、救伤员,体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深厚情谊。
(4)理解“雪中送炭”。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5)重读“唯一”,以理解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爱实际上是对自己祖国的崇高的爱,具体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再表达感情上的作用,知道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的朗读。
(6)小组内合作,小组间比赛。
(7)导语激情,体会感情。
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送打糕累的昏倒在路旁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的对大娘说……(齐读)
如果你是那位大娘,听到了志愿军对你说的话,你会说些什么?(指生说)
最后,让我们深情的对大娘说一句:“再见了,亲人!”
2、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检查自学情况并小结。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三个自然段除写法相同外,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数不清得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三个自然段虽然内容有别,但却表达了同一个中心——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篇二十二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
教学重点: 。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
教学准备: 。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
教学过程 : 。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
(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
(板书:围绕 选择典型材料) 。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
听读要求: 。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
(板书:洗补衣服 送打糕 救伤员) 。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
置疑问难。 。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