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风的教学设计大全(16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对经验的把握。选择清晰简明的语言表达,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的总结。以下是一些经典总结的例子,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篇一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
(所);骑牛写文章。
(牧);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所见》,你们会背诵吗?
(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
(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揭题:古诗两首)。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篇二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一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加以点拨。由于学生学过的诗大多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反映古代战争的这两首诗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有关乐府诗、诗人王昌龄及“飞将军”李广的资料,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
渗透学法以自读为主。在明了诗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内涵,其中适当渗透有关诗文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不作繁琐过细的分析。在赏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风格。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1、借助字典或相关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
2、展开想象,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搜集有关乐府诗、王昌龄、李广的有关资料。
两课时。
一、导入课题: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下面,我们看一看今天要学习的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反映战争的。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乐府诗、王昌龄、李广的资料。
师补充。
三、理解诗意、诵读体会:
(一)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象、狗窦、雉、旅葵、舂谷、贻、秦、关。
4、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伴听。
(二)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大胆质疑、共同交流。
(三)品读下列句子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2、“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但佼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1、学生带感情练读。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论指导。
3、带感情再读诗歌。
(五)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交流:这两首诗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写战争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六)拓展延伸、提升品味。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篇三
这首古诗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从题目可知许的内容为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感,是一首风筝诗,描写了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快乐的放风筝的情景,诗歌就像一幅画美丽的通俗画。
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
诗中描绘的情景。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一课时。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篇的语言美,情景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生字卡片、课件。
一、播放课件,初识意境。
师: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同时观赏老师为你们作的画,好吗?
(师放古筝乐,按诗句描绘的.景物顺序展现画面)。
1、整幅诗课文插图。
2、草长莺飞。
3、拂堤杨柳。
4、水泽散发的雾气。
5、儿童欢乐放风筝。
6、回归整幅诗文插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见了翠绿的草地。
生:我看见了黄莺在飞舞。
生:我看见柳条在随风飞舞(摆动)。
生:我看烟雾,不是水雾。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风筝。
生:……。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国清朝诗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内看到此情此景,仅用了四句话就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村居》课件演示古诗内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意境。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由读,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师: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生:旧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变成乡村的村。
生:顺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导书写,生描红、临写。
6、指导朗读、正音。
三、细读诗文,感受意境。
1、师:请同学边读边观看画面,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蒸发的雾气,拂堤:柳枝很长,下垂着,像抚摸着堤岸。
纸莺:风筝。
3、师:根据你对诗文的理解,能说一说诗文的大意吗?
生:叙述诗意(大概诗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长,黄莺飞舞的时候,拂堤岸的杨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样,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赶忙趁着春风放起风筝来)。
四、吟诵诗文,品评意境。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桌间互读诗文。
生:练读,相互纠正。
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生:吟诵诗文。
师:谁能再评一评,通过他的吟诵,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吗?
生:评价。
(1)他晃着头,我感受到柳树在风中摇摆很美、
(2)他的笑得再开心些,就更能体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兴奋心情。
师:那你能来试着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的吟诵。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
生:他读的声音很响亮,要是把醉春烟读得慢一些会更好。
师: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烟这几个字读的声音再拉长一些(师范读前两行话)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从老师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树在飞舞,整座山村到处是雾气……。
师:谁愿意来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试读,同桌比读、男女赛读。
五、赏读诗文,进入意境。
师:放古筝乐曲,吟诵古诗,生闭眼想像画面。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风筝飞得很高,美极了。
生:我仿佛听见黄莺在歌唱。
生:我听见小朋友在欢笑。
生:……。
六、欣赏画画,升华意境。
1、回放课件,生齐诵诗文。
2、诗人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
看画面,练背诵。
七、拓展作业,张扬个性。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2、为古诗配画。
3、吟唱诗。
以上任选一题。
村居。
草莺飞醉春烟儿童学。
拂堤杨柳早春竟放纸莺。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篇四
一.导入:情景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不管是上至我国第一部诗歌道总集《诗经》,还是下至唐诗、宋词、元曲,都有很多精典篇章,我们也学习了不少。初中三年我们一共学习了其中三十首,【投影】另外还有二十几首附诗,不知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下面老师就从中点几篇,大家来背一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天净沙秋思》、《春望》。
二.背一背:看谁记得多,记得牢。
今天,我们要看一看哪个组将会在这次诗歌复习竞赛中获胜。a组有没有信心?b组呢?
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环节:名句填空。【投影】说到名句填空,这么多首诗,名句也很多,老师将它们分了类:
首先请a组同学为b组选题,并指名答题。
不错的,都答对了,但你能否到黑板上把它们写出来呢?请这位同学上黑板来写一写,下面的同学拿出本子也写一写。
他写得对不对?有没有错别字?他们应得多少分?
下面请b组同学为a组选题,并指名答题。你也来写一写,下面同学再在本子上写一写。有没有错误?他们应得多少分?好,不错的,两组打了平手。我们再来看看其余的题目,一起来回答。
很好,通过第一个环节,我们知道学习诗歌,首先得把它背上,不但要背熟,而且还要会写。因为只有会写了,才能把中考中的名句填空的分数收归囊中,对吧?!
三.品一品:看谁理解得深,理解得透。
请看题,老师把这道题读一遍,同学们看看应选哪一个选项。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为什么选b呢?我们来看一下正确答案。
经过上一轮的自由抢答,我们来看一看双方的得分。a组多少分?b组多少分?这一轮a组胜出。b组要加油啊!有没有信心在下一轮中超过他们?(有)那我们就拭目以待了。
四.想一想:看谁归纳得好,归纳得妙。
通过上一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这些题目都是从哪些角度出题的?我们把它们归纳出来,以后自己复习的时候就有章可循了。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有没有谁来补充。
同学们说得很好,赏析诗歌无非从这几个角度入手,请看大屏幕。【投影】。
推敲关键词句。
品析艺术特色。
理解诗歌主题。
五.练一练:看谁运用得精,运用得活。
知道了赏析诗歌的一般角度,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请同学们作一回中考命题老师,分别就《望岳》和《杜少府之任蜀川》为对方出三道题,注意出题的角度和提问的方式,并整理好答案,时间5分钟。
时间到,先请b组出题,a组接题(指名出题,你请谁答题),a组一共答对了多少题?
老师也为这首诗编了两道题,请同学们答一答。
下面看a组的了,a组出题,b组接题(指名出题,你请谁答题),b组一共答对了多少题?老师也为这首诗编了两道,请同学们再答一答。
不错,两组同学表现的各有千秋。出题者出得好,题题都问到了点子上,都问到了诗歌赏析的关键之处;而答题者答得更妙,句句都答到了位,答得对方心服口服。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得分情况。最终a组在这次诗歌复习竞赛中获胜,让我们同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祝贺,但是b也不要所馁,下一次我们有的是机会。
六.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了解复习诗歌的一般方法,也了解了诗歌常规的命题角度,其实也学会了自我复习诗歌的方法。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课后请同学们一方面要将所学的诗歌能熟练背诵默写,并加以理解。另外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自选一首诗,编三道诗歌赏析题,然后我们汇编在一起,打印出来,做个练习,看看谁能做得最好。
好,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篇五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州(今陕西省彬县)。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篇六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课时。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1、出示字卡认读:
“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6、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1、教师范写。
2、学生书写。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篇七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课前查阅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年代的情况。
两课时。
20xx年9月15日。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解题:闻:听。
指名汇报,对了解信息较多的学生可追问信息的来源并及时表扬鼓励。教师出示相关课件。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诗,正音。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出示《春夜喜雨》让学生齐读。
2、出示《春望》,指名朗读。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课时。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的临终绝笔。全诗文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似乎不费时力,就能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一腔爱国热情。但是理解诗意并不难,学生读上几遍,再疏通一下几个字的字义,如“元”、“但”、“定”等的意思,学生就能理解个八九不离十了。但学古诗词,远不止理解诗意那么简单。体悟诗人能过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所表达的诗情,才是重中之重。这首诗,以“悲”为感情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渴强烈望,爱国热情一表无遗。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懂得陆游的拳拳爱国心,岂是一首诗所能做到的。陆游一生追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多次遭受排挤、打压、却仍不改其报国之心。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抒情言志。
所以,在学完《示儿》后,为了让学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陆游的性情、陆游的志向,我又向学生出示了他的另两首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首诗,写于不同的时期,写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人老时,做梦时,乃至临终时,诗人都在忧国忧民。三首诗表达了诗人同一个情怀:一心为国、渴望祖国统一。
三首诗学下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为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深震撼了。陆游也成了学生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爱国诗人。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篇八
1.认知: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感受诗句的节奏美,体会诗的意境美,初步感受这种文化内涵。
2.情感:通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入境入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绘画等方法来体会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认识12个生字,写好8个生字。
感受诗的意境。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感受一下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山行的快乐吧!
揭示并板书课题。
(一)。
1、学生自读(投影:出示两首诗的注音全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再读,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开火车读,同桌间互读并纠错。
4、去掉拼音读,达到正确熟练。
(二)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1、用卡片出示要求会读的生字词,反复认读。
2、卡片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反复认读,并试着组一组词语。唤起学生已有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情绪并蓄势成“愤”的状态。
通过反复诵读逐步达到正确熟练,为背诵打基础。
脱离语言环境,强化对生字的记忆。
(三)指导背诵。
1、教师引导:同学们,现在你们都能把两首诗正确地读下来了。就看谁最先把它们背下来了。
2、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初步感受诗的节奏美。
3、检查背诵情况。
(一)感受《望庐山瀑布》。
1、师:这又是一首李白的诗,你们对李白有那些了解?
生:.畅谈李白。
2、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理解“望”字。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李白望到的庐山瀑布的样子。(示插图)。
师介绍庐山、香炉峰以及瀑布。
3、师:李白在诗中是怎样夸庐山瀑布的呢?
生读诗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反复吟诵古诗。
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
重点理解:紫烟遥看飞流三千尺疑。
4、质疑问难。
5、师:轻声背诵古诗,边背诵边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6、你能用自己的话也来夸一夸庐山瀑布吗?
(二)进一步理解《山行》。
1、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5、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6、诵读。
(1)出示挂图,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一)自学八个生字,观察每一个生字的字形,确定识记方法。
(二)小组内交流。
1、交流识记方法。
2、扩词。
(三)班内汇报。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自己提出不好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解决。
3、师生共同仿写。
4、点评。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将诗背下来,在头脑“自现”诗的意境实现初步感悟。
充分让学生在进一步巩固理解古诗基础上背诵、积累。在诵读中学生将自己的感情不知不觉潜入到诗所描绘的情景中去,有的学生摇头晃脑,朗诵得有滋有味。
打通想象世界与经验世界的联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的质量。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这一环节的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生字教学也要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字形,他们会记得更牢固。同时,生字的正确、规范书写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从小应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篇九
这首诗是二年级的课外古诗。诗题为《风》,唐代著名诗人李峤写的。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诗文中无一“风”字,但诗句却句句写“风”,而且生动、夸张,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1、识字4个,巩固多种识字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儿童学习古诗,很容易背诵,但不容易记住字词,更不容易理解古诗意境,应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能力。
1、同学们,今天我是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出书风娃娃的图片)它是谁?生:风娃娃。
2、谁知道风娃娃会做哪些事?生自由说。
3、风娃娃的本领可不止这些呢!它能让树叶从树上落下来,能让春天的花儿开放,吹过大江,它能激起千层巨浪,穿入竹林,它能使千万根竹竿倾斜。唐代诗人李峤就写了一首以《风》题目的小诗。(出示古诗)(板书课题、朝代、诗人)请大家大声地读两遍。生读题。
请自己读一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宝宝,可以先写下来,请教同学或者华老师。
1、你们有那些字不认识,举手告诉老师。生汇报,师板书。
2、有不懂得就提出来,真是个好学的孩子,老师也有几个不认识的字需要请教大家,(出示生字:解、斜、竿、能)。
3、谁来帮帮忙。生1拼读,师板书拼音。
4、读的真好,请你当小老师。生1带读。我问一起来感谢这位小老师。这些字都认识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生字。
5、拼音宝宝不见了,你还会读吗?请2个学生认读。再请男生读。
6、光会读还不行,得记住他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生1:我用编字谜的方法记住了“竿”,竹子干了,就是竿。谁能给他组组词。生组词。生2: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斜”,“多余”的余加“斗争”的“斗”就变成了“斜坡”的“斜”。除了斜坡,你会组什么词?生组词。生3:我用讲故事的方法记住了“能”。谁来组词。生组词。
看同学们见得这么好,老师也来编个字谜,“我有一角钱,买了一把刀,杀了一头牛。猜猜看。
生:解。请你给他组个词。生组词。
7、其他小朋友记住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请美丽聪明的女生先来读一读,男生就坐着当认真倾听的小绅士吧。女生读。真好听,我们一起来读读。齐读。
8、字宝宝躲进古诗里了,现在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自己先读一读。请你来读一读,其他小朋友当文明小听众。生1读古诗。请你评一评。生2评。你来读一读。生2读。
9、老师也想来读。请你们边听边拿起笔划节奏。
解落三秋叶——稍快、高。
能开二月花——慢、柔。
过江千尺浪——快、高。
入竹万竿斜——后三个字一点一顿。
生划节奏。
10、谁想来读读。请你——生1读。请你评一评。那你觉得应该怎么读?你来读一读。生2:…谁来挑战他们?请你——生3:,请你评一评,那你觉得应该怎么读?你来读一读。生4读。读得真好,请大家把掌声送给他们。相信你们的朗诵会更美妙,一起来。齐读。
1、同学们累了吧,咱们轻松一刻,放轻松,边听音乐,边欣赏美景吧。(播放图片)。
2、美吗?(定格在图一)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边看图边说。谁能用一句诗来描绘。(解落三秋叶)对吗?一起来读读。
3、(图二)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诗来表示吗?(能开二月花)。
4、(图三)你看到了什么?可以用那句是来说明,大家一起说,(过江千尺浪)。
5、(图四)你感觉到了什么?诗中哪一句说的就是这番景象?(入竹万竿斜)。
6、(四图配诗齐现)我们一起来品读一番。齐读。
7、为了更好地了解诗意,老师请来了小帮手,(点出注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你们选一幅自己喜欢的景象,借助注释,把对应的那句诗的意思说给同桌听。
你喜欢哪幅图,这句是讲了什么?
他说的对吗?请同学们边想着这美景边读。
……生说,(师分别板书:落——叶、开——花、掀——浪、斜——竹。)。
8、美吗?请女生美美地读一读古诗。
温暖的春风轻柔的`吹过我们的发梢,舒服吗?请男生舒舒服服的读一读。
炎热的夏天不是传来阵阵微风,爽吗?请1、2组爽快地读一读。
秋天漫步在街道,迎面吹来凉爽的风,凉快吗?
请3、4组凉爽的读一读。
你们喜欢这风吗?我们一起欢喜地读一读。
9、诗人喜欢风吗?他写这首诗就是想表达他对风的喜爱之情。(边说边板书)。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篇十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文中丰富的想象和形象逼真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体会主人公张继的失意心境,领会“不朽的失眠”的含义;聆听歌曲,感受诗、文与音乐之间的巧妙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正视人生的挫折、勇于战胜困难,培养健全的人格。
本年级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对现代文的语言赏析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这个年龄的学生对流行音乐很感兴趣。所以,如果能找到一条内在的线索,将诗、文与歌曲巧妙地联系起来,定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解与分析能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艺术之美。
1、了解作者是怎样成功地描摹主人公的内心波澜的。
2、领会作者以《枫桥夜泊》为背景进行小说创作的用意。
体会主人公张继的失意心境,领会“不朽的失眠”的含义。
一、导课。
二、简要欣赏张继诗《枫桥夜泊》。
1、大屏幕出示《枫桥夜泊》全诗。
2、指名让学生朗读该诗,听读思考:全诗写了哪些景物?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愁眠”——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前两句;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后两句。)。
这些景物都是为了写哪种情感而存在的?(“愁”——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羁旅者孤寂落漠的情怀。)(板书:愁)。
(过渡入课)那么,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文章《不朽的失眠》。
三、学习张晓风的小说《不朽的失眠》。
1、(大屏幕出示全文内容)指名让学生朗读文章前15自然段(想像改写的部分),师读文章最后一段(主旨部分)。听读要求:文中提到了哪些诗中的景物?分别是怎样描述的?请圈画出相关语句。
2、指名让学生读出相关语句。
3、让学生浏览全文,找出本文表达情感的`词语(“忧伤”)(板书:忧伤),张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因落榜而感到“羞惭沮丧”)(板书:羞惭沮丧)。
4、除诗中提到的景物之外,作者在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事物?是怎么写的?你能读懂吗?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整理文中对其它事物的具体描述)。
5、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交流、赏析。
6、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使我们读出张继内心深深的“忧伤”?请找找看。
注:在5、6两个小环节中穿插设疑、释疑。
疑点预设:
(1)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验伤”一词的理解。
(2)作者写渔者“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的用意是什么?
7、写法指导。
(1)榜纸之大却容不下“张继”两个字;
(2)考中与不中者两样的“天下皆知”;
(3)预期的荣耀与孤单远游的反差;
(4)“美丽的古城”也成了触动愁情之地;
(5)万物皆眠而惟他独醒;
(6)就连那辛苦的夜渔者在既无权工作也无福睡眠的张继眼中也成了幸福的人……。
师总结:作者一再运用对比手法,精当而鲜明地突出了主人公的失意心境。
(过渡)我们来想想全文:原诗只有区区28个字,张晓风却将其演绎成了一个如此凄美感伤的动人故事。这一切都是因为作者借助了丰富而细腻的想象,才成功地写出了诗人因落榜而羞惭沮丧、落魄凄寒的“忧伤”。(板书:想象)。
8、主题探究。
(1)引导学生着重结合第16自然段来理解。
(2)结合题目中的“不朽”来理解。
(3)引导明确。
(4)引导学生畅谈人生启示。
提示:本文还有一个副标题呢——“写给没有考好的考生”——。
四、拓展延伸。
师:张继因为这场失眠,创作出了流传后世的名篇《枫桥夜泊》,张晓风据此创作出了充满古典忧郁之美的佳作《不朽的失眠》,而流行乐坛上又多了一首凄美哀婉的歌曲《涛声依旧》。(让学生静听、感受)。
(过渡)也许张继对这场失眠也终生难忘,以至于晚年时重游故地、再温旧梦(大屏幕出示:《枫桥再泊》全诗,让学生齐读)。
五、布置作业。
师:很明显,《涛声依旧》与《枫桥再泊》的言词依然借用了《枫桥夜泊》中的很多元素。艺术是相通的,想象是无穷的。请你也借鉴一次张晓风的再创造手法吧,从二者中任选其一,想出一个自己想表达的主题,然后尝试作文(篇幅可长可短)。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3.认识双线格内的个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字。
1.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三首古诗。
2.颂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这三首诗的资料。
2.挂图或课件。
课 时: 2课时。
一、引入新课,介绍作者
b 介绍王昌龄、杜甫、戚继光,说说这些了解是从从哪里得到的?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出示自学提纲,按提纲要求自学三首古诗歌。
三、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a 小组内朗读这三首诗歌,组长汇总组内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b 小组学习汇报:学习组长先报告讨论的是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弄明白了什么,是怎么弄明白的?其他同学补充。
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
一、积累内化。
(1)背诵三首古诗。
(2)“自选佳句”由学生自由选择,不做统一规定。
二、迁移练习。
(1)仿照戚继光的《马上作》,替北洋海军名将邓世昌也写一首《舰上作》,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如学生有困难,也可用填空形式完成。
(2)根据情景填写适当的古诗。
20xx年的春天,当一位中国记者踏上伊拉克的领土,面对葱葱的绿树和弹痕累累的墙壁,不禁想到了杜甫的两句诗:“ ,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指导写字。
三、实践活动。
课后找王昌龄、杜甫的其他诗作读一读,背一背,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对爱国诗有所感悟,对爱国诗人有了深刻的了解。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熟读,背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2课时。
1.简单介绍唐诗。
五言绝句(五绝)。
绝句。
七言绝句(七绝)。
文本框:近体诗。
五言律诗(五律)。
律诗。
七言律诗(七律)。
排律。
(以上图表板书在黑板,并借助课件演示,约八分钟)。
2.边塞诗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约两分钟)。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约八分钟)。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约七分钟)。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约两分钟)。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约三分钟)。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约两分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约八分钟)。
概述本节课所上内容,强调重点。
内容:
1.介绍诗歌和王维。
2.介绍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3.讲了诗歌的前四句。
重点:
1.熟读成诵。
2.理解作者的情感(板书,约三分钟)。
1.翻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预习课文。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约两分钟)。
温故知新:(以提问的方式)。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王维的《使至塞上》,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王维。
2.回顾上节课内容(约五分钟)。
1.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翻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现在请同学翻译一下。
翻译:像随风飘飞的蓬草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约两分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孤烟直: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约五分钟)。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知识点。
梳理理解古诗意境背诵并积累春天的古诗。
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古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五、作业: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课后。
反思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四时田园杂兴》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劳动人民的赞美。
1.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进一步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诗歌的意境。3.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导学互动。
多媒体课件。
一提纲导学。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图片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
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
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读诗首先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还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2、出示导纲。
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美读第一首:
在范成大眼中,田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能成为《四时田园杂兴》的主角。(出示)。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请大家自由读读,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四时中那个季节的风景?(生自由读)。
蛱,蛱蝶指的就是蝴蝶。
谁来读读这首诗,把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读好。
读出来了吗?(春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的?
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春天田园怎样的画面?(自由读)。
从这几句诗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怎样的田园风光,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眼前出现的画面。
1.梅子金黄杏子肥,
“肥”就是指梅子的个儿很大,是这样的.吗?这就是金黄的梅子,肥大的杏子,我看到同学们惊喜的表情,那就请你带着这份惊喜来读读——相信诗人的感受也和我们一样。我们一起读,和诗人分享这份惊喜!
2.麦花雪白菜花稀。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春的气息?麦子开花白白的,菜花稀稀落落的。
果子肥,菜花稀,他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着,你还看到了什么?
3.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就是范成大眼中的家乡,诗人的心是多么悠闲,他淡淡地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用文字描出来。这样的田园风光,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美。(板书:风光美)。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课文围绕“学会聆听”、“把聆听的经验教给他人”展开故事内容。
2、教师指导: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2、编题自练。
四时田园杂兴动物蜻蜓。
蛱蝶。
植物梅子。
杏子。
麦花。
菜花。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一个小学生把在校学习的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的。
二、板书课题3 英英学古诗
三、初读课文
1、看图出示投影片
学生说图意
小结画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
两个人有说有应,这叫对话。
2、自学课文
(1)教师讲述对话的书面形式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会读本课生字,识记字形。
(4)理解下列词语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唐代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教 一首 故乡 静意思
(2)指名读准每个带点的字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故乡唐代不由得
4、通读课文
轻声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对话
指出:文中人物名只默记心中,不读出来。
5、理清脉络
课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说了几次?
(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说了些什么?
小结: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里有说有应,有问有答。内容完整,层次清楚。
我们平时和人对话也要注意互相对应,把话说清楚。
过渡:英英学习的是哪首古诗,我们下节课再认真学一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胶片
教学过程 :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诗题。
静夜意思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说静夜思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习。
第一句
(1)指名读。
(2)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3)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
理解霜、疑是。
第二句
(1)指名读。
(2)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3)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当他想念故乡时,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齐读《静夜思》。
4、朗读指导。
(1)用/画出句中的停顿。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背诵。
2、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小朋友们,你们学习这篇课文以后,对学习古诗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分两个大组,交替背,听各一次。
四、写字指导。
1、按笔顺描红的生字。代英举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诗意
五、作业 练习。
1、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波()代()
披()袋()
3、背诵课文。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宋初年诗人林逋的诗作进行内容、题材的分类,对其诗作的特点加以分析总结,得出林逋诗歌总的风格特点:清瘦。
关键词:林逋诗风清瘦。
林逋少年时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其性情恬淡好古,无意于做官。早年曾放游于江淮之间,后来隐居在杭州孤山。他极喜爱梅花,且又以养鹤自娱自乐,所以有“梅妻鹤子”的美称。林逋善于绘画与书法,但与绘画及书法相比,他的诗则更具特色,对后世的影响也更大。
林逋的诗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写景诗。这类诗作大多描绘的是四时之景及其隐居之处的西湖与孤山的景色。如《春日感怀》《西湖春日》《山中冬日》《山村冬暮》等。二是咏物诗。这类诗作所咏之物都是他生活中的一些平常之物和细小之物。如《笔》《墨》《茶》《山园小梅》《猫儿》等。其中尤以《山园小梅(其一)》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代表。三是送别唱和诗。林逋的诗集中收有大量的为友人送别时所作的诗和一些唱和诗。如《送马程员外之任乌江》《送吴秀才赴举》《和酬周寺丞》《送范寺丞仲淹》等。四是表现隐居生活及情怀的诗。如《小隐》《孤山隐居书壁》等。可见,林逋诗的内容并不能算丰富,题材也非常狭小,他的诗作既没有涉及国家的政治大事,也没有提及到民生疾苦。甚至单就景物诗的描写来看,他所写的也只是他住所周遭的景物,丝毫未涉及到祖国各地的风格迥异的自然山水。这些题材上的局限性是和他个人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的。由于他一生不仕不娶,在孤山过着优游的隐居生活,仅以种梅养鹤为趣。这些经历反映在他的诗作中,就渗透出了一种淡泊清雅的情怀。如他的《小隐自题》:“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仅仅只是自己居住的屋子旁有竹子围绕,诗人就觉得是趣味多多了。而一个鹤闲,一个蜂懒,更是刻画出了一种散淡、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在这里闲鹤的无所事事,懒蜂的自在安逸式的生活也正是诗人所向往的。这种慵懒的生活姿态,在诗人看来却是人生难得的自然情趣。所以后两句“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就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一如闲鹤和懒蜂那样任性无为,收放自如。如此整首诗就呈现出了淡泊清雅的诗境。
同样,诗人对于自身身世的慨叹,对于末入仕途,才华无人赏识的不平,也都在清泊淡远的诗境中表现出来了,这更增添了悠长的余韵。如《墨》:“青晕时磨半砚云,更将书贴拂秋尘。衰羸自顾空多感,不是临池苦学人。”《茶》:“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这两首诗既形象传神地描摹了所咏之物,又结合了诗人自身的形象。大概是因为自己身体衰羸,多愁善感,不适合出仕的缘故,才使他自己的才华无人赏识,只能“闲对茶经忆古人”了。虽然诗人将心底的牢骚写得甚为隐晦,但仍依稀可以感受出诗人胸中的磊落不平之气。知音的难觅,使得诗人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孤傲、清高之情怀。《湖山小隐》“黑头为相虽无谓,白眼看人亦末妨”,诗人能这样率性而为,任意舒放自己的性情,不也正是隐居的生活带给他的独特享受吗?诗人在其咏梅诗中,在描写梅花体态的同时,亦表现出了其高逸的品格,如《山园小梅》二首其一:“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而在诗人的咏梅诗中,最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其《山园小梅》二首。一开篇即写出了梅花的傲立姿态,许多芬芳的花在冬天已凋谢、摇落,只有梅花独自开放,给孤寂昏暗的小园带来了一点明亮和热闹的色彩。接下来是描写梅花独特的精神风貌,诗人没有直接写梅花的姿态和幽香,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昏黄的月光下飘来了梅花清雅的芳香,这香气又似乎是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在朦胧的月色之下又添一份清新的雅韵。梅花仿佛天生就具有这样的高贵气质似的。尾联作者由梅花联想到自身,诗人的品格也如同这梅花一般孤傲、高洁。也只有诗人才能真正地欣赏梅花,喜爱梅花,理解梅花;也只有诗人的品质、襟怀是和梅花融为一体的`。
或许是因为林逋是一位真正的隐士,终生不娶的经历及在西湖孤山的隐居生活,使得他的一生平静得如同一池春水,几乎没有任何的惊涛骇浪,所以他的诗作不论是写美景,还是写衰景,不论是表现哀情,还是表现悲情,都只是用细语缓缓流出,娓娓道来。没有强烈的感情起伏,不存在任何大悲大喜的转折。比如诗中表现豪情的诗《诗招南阳秀才》“危堤柳色休伤别,上苑杏花长自春。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锦衣尘”。面对仕途的不得意,诗人劝他的朋友不要因为一时的不顺利,就放弃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做一个放游江湖的人。而应将目光放远,看到青青柳堤时也不要感到离别的伤感,毕竟上苑盛开的杏花也可以安慰你。更何况,还有西湖的青山秀水,可以洗濯你旅途的征尘,可以驱除你身心的疲惫,为什么还那么悲观呢?可以看出,诗人洒脱的表现仅仅是用西湖水濯衣尘而已。在《深居杂兴》之一中,诗人对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做了以下描述:“门庭静极霖苔露,篱援凉生袅菊烟。”正在生病的诗人独自面对着这样一个幽静偏僻的处所所发出的悲怀之情仅仅只是“瘦行清坐咏遗篇”。
所以林逋的诗风,用他自己的两句诗来概括最妙不过:“清如霜月三五夕,瘦似烟篁一两竿。”(《喜皎然师见访书赠》)“清瘦”二字可谓传神之极。清即清雅、清淡之意。林逋诗不仅意象清淡,而且诗中之意境也是清淡的。所写之景,所描写之物,无一不显出清雅的风致来,在清雅的风格中留下了长长的余韵和淡淡的回味。“瘦”则是指林逋诗的内容单调,题材单一。仅仅只是描写他身边的小景小物,根本未提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同时也是指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没有昂扬的激情,以平淡的基调为主。虽是如此,林逋依然在艺术表现上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在后代诗人中,他的影响依然很大。陆游的“平生所慕孤山老”、杨万里的“冰壶底里步金沙,真到林逋处士家”、陈与义的“自读西湖处土诗,年年临水看幽姿”,就连南宋亡国皇帝赵显被掳去时也写了“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这样的诗句。由此可见,林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的艺术创作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林逋著.林和靖诗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2]林逋著.林逋诗书[m].上海书画出版社,.
[3]钱钟书著.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赵齐平著.暗香疏影――说林逋《山园小梅》[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钟婴著.林和靖与西湖[m].杭州出版社,.
(姚春莉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