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石灰吟有感(通用18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目标,使我们的努力更有针对性和效果性。充分了解总结的要求和目标,才能写出一个较为完美的总结。以下是历史上一些伟大人物的名言,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思考。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一
作者于谦身为明代大臣,以身作则,精忠报国,清白做人。他以这首大气的七言绝句比喻自身,其语言明白,内涵深刻,其人与诗,永垂不朽。这首诗表达的正是:做人要像石灰一样坚贞不屈,即使“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碎骨粉身”都无所畏惧,只为留下清白在人间。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高估品质:要清白做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习作指导就到这里结束了,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能有所启发,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诗人于谦作的一首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来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石灰看似寻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的高尚品格。于谦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浩然正气!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三
《周南》一共11篇,分别为《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读过之后感觉古人留下来的经典之作没有文人装腔作势的庸俗,没有政治的教化之声,彰显的是浓浓的远古自然气息、朴素的本真。流露的是克制之后的情感,谨慎有序的行为。
就这11篇诗歌逻辑顺序而言第一篇《关雎》写的是青年男女的爱情。第二篇《葛覃》写的是女子出嫁时的心情。第三篇《卷耳》是抒发新婚夫妻短暂分别之情。第四篇《樛木》则是描写新婚燕尔夫妻的幸福生活。第五篇《螽斯》是祝福婚后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第六篇《桃夭》是对婚后美丽贤惠、善于持家的妻子的赞美。《兔罝》作为第七篇,歌颂的是丈夫外出为国立功的纠纠武夫形象。第八篇《芣苢》则歌咏妻子在家勤快劳作的情形。第九篇《汉广》写有夫之妇不可逾越的人伦鸿沟。第十篇《汝坟》描写的是夫妻久别重逢后的心情。最后一篇《麟之趾》则以咏叹调的方式歌颂合乎礼乐的爱情才是生生不息的根基。
对我而言,内容印象最深的是《桃夭》和《汉广》。《桃夭》和《汉广》,前者表达新嫁娘的种种喜庆愿景,用词精确、画面喜人,音韵上即使现代汉语读也是很有味道。写出了自然美让人心怡,家庭美让人心欢,音律美让人心静,诗人如聆听天籁,舒泰无比。就是在这种心怡、心欢、心静中让心境情感在克制中谨慎着自己的行为。后者每章后两句,表达男子对游女求而不得又眼看她出嫁的怅惘之情,极尽温柔敦厚意味。一唱三叹,浑然天成,光明的心境在歌咏行为中得到自然有度的克制。
形式印象最深的是《麟之趾》和《芣苢》。前者出现了三句为一章的格式,前两句先兴发后叙事,后一句抒情感慨,简洁有力,它是“周南”里唯一一首只九句的诗歌;后者虽然仍然是“周南”惯有的四句一章,一共三章,但变动的词却只出现在偶字句中,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字,它是“周南”里语词变动幅度最小的。而《麟之趾》赞美贵族,追求吉祥平安、生活美好的的愿望也是在谨慎中表达着先民们有序的行为;《芣苢》则在采摘车前子的喜悦中让我们的心境转入金玲作响,明镜、舒展、清灵。《卷耳》夫归又恐再去的忧思,《螽斯》一语双关争取生存的意志,《兔罝》狩猎欣喜自豪心理背后的离乡悲哀,又让我们在字里行间的摸索到一丝丝谨慎的悲凉情感。
关于情感印象,《樛木》婚礼祝福的情真意切,《葛覃》归女的激动雀跃,而《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是我国爱情诗之祖。从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以及求而得之的喜悦。题材喜闻乐见,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鸟用情专一,不离不弃,生死相伴。正隐喻着君子对数你的一见钟情、朝思暮想、寤寐思服、备受煎熬的感受,矜持羞怯的心理描绘,流露着朴素而健康,纯洁而珍贵的情感。而这些情感流传之今确实是自然和谐,朴素天然。
“周南”乃“周礼”的隐喻。这一组诗的安排,起于自然风情,止于人伦仁德,礼乐贯穿其中,作为调节。整组诗歌出于自然之情,贯穿中庸之美、富有人道情怀,又不失音韵美、节律美。让我们如聆听天籁,温润不腻。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四
这首诗的诗句是: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看似寻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的高尚品格.于谦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浩然正气!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五
每一次读欧亨利的小说,都会被结尾的“反转”所折服。他的小说所反应的人生百态,都是社会真实反应的问题。他的每一篇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小小的世界,悲欢离合,人心的荒原与沃土,一常常精彩的戏,在他的小说中开演。
小说的整个背景社会贫富分化明显,为数不过的富豪掌握着城市的经济命脉。他们在社会的上层,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贫穷的苏比,却只能通过时自己入狱,来保全性命。他去混吃混喝,损坏橱窗,调戏妇女,甚至扰乱社会治安。他干这情节轻微的罪行。开篇欧亨利把苏比,塑造成一个完完全全的坏人形象。他没有雄心,朋友,爱情,更没有亲情,活下去是他唯一的目的。主人公苏比的行为看似荒诞却折射出社会的畸形和人心的荒凉。因为没有钱,求生的欲望使苏比想出一个个荒诞的法子。当他听到教堂的赞美诗时,他发现一切还有未满的余地。当他心境从容,想要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时,警察却将他逮捕。没有任何理由,无人听他的辩解,更无法洗刷他的'罪过,更不知如何提出自己的抗议。苏比就这样达到了自己荒唐的目的在狱中度过了三个月。这样的结局留给读者无限的遗憾。但这样的结局,何尝不是苏比自己造成的呢?欧亨利把书比塑造成一个不能把握住机会的人。当皮货进口商提出让苏比去赶车时他拒绝了。他明明有机会进到就进站里去,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就被苏比这样放过。当所有的机会都溜走时,他也实现自己荒诞的目标进入到了监狱里。在我看来,苏比好像不想过正常人的生活,却又不得不为生活所困。当他以为春天来临时够,想着心里的蓝图时,却让警察抓住。苏比的结局既可笑又悲凉。但我相信,三个月后他最终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正如欧亨利在《麦琪的礼物》中写的那样“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苏比和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世界的人来去匆匆,事物躁动不安,如时间一般不可捉摸。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像苏比这样的人,他们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真理”。用一个个荒诞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折射出社会的荒诞,表现了因为金钱和利益而模糊的正义感。
苏比们冷眼看着人们一个个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前进,却没有发现自己的机遇就这样一个个溜走。当他们真正醒悟过来时,才发现自己置身黑暗,迷雾茫茫,黑暗吞噬了他的身躯,迷住了他的心智。到头来苏比们以为自己达到的目标,却最终与光明擦肩而过。他们的人生也如空中的雾气一般,不过是水汽,太阳一出来也就散了。空中寻不到他们的痕迹,仿佛他们从来没有存在过。欧亨利用苏比来警戒我们不要重蹈苏比的荒唐。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六
几千年来,华夏大地孕育出了灿烂的诗歌文化。秦汉之时,汉赋辞藻极尽华丽,乐府叙事荡气回肠。唐宋之际,有谪仙人的浪漫潇洒,也有杜少陵的忧世伤民,有苏东坡的豪气万丈,也有柳三变的醉心繁华,浅酌低唱。华夏文明里,诗书代代相传,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诗经》。两千多年前,中原人烟稀少的旷野中,纯朴的先秦百姓的兴之所至,放声高歌;嘉宾集聚的欢乐宴席上,所奏之乐悠扬清雅;伴随着繁琐周礼的肃穆颂歌在庄重古朴的庙堂奏响。他们所歌之词便是《诗经》的来源。周代的先民们把汉字的音韵之美以诗的形式传之后世,同时传承的,还有那精炼文字中深厚的文化土壤。
“百善孝为先”,孝之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诗经》中便有很多相关诗句。《蓼莪》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道尽了孩子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体察与感激。《凯风》中“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则以吹自南方的和暖之风起兴,把尚在幼年的孩子比作“棘心”即幼小的酸枣树。小枣树在南风的吹拂下茁壮成长,就像母亲用温暖的爱抚育我们长大一般。如今,当我们吟咏起这优美的诗句,脑海里也不禁会浮现这样的画面:蹒跚学步的幼儿身边,总少不了父母温暖而有力的大手保护;成长的路途中遇到挫折,总少不了父母的安慰与鼓励;当孩子长大,即将远行,总少不了父母的担忧与叮嘱。光阴荏苒,孩子从柔嫩的树苗长成参天乔木;岁月如梭,却也使父母沧桑了脸庞,花白了鬓发。自《诗经》始,历经千年,一代代的父母对他们的子女付出无私的爱,历经千年,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亦在感叹:“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中父母子女间的温情体现了先民们对世间美好情感的`歌颂。然而许多美好不能长久,因为它总被罪恶打破——那便是战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纵使边关烽火不绝,华夏子民们却从来不是好战之人。征人思妇,自古有之。还记得那句著名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吗,那便出自一位离家征战的士兵之口。这是他对妻子的誓言,却也因战争变成了奢望。而在家中的女子们,则是“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以至于采摘卷耳时都无法集中精神。千百年来,战争使多少妻儿离散,使多少家庭破亡。到如今,世界在高呼和平,但战火仍旧未熄。处在战乱中,最无辜又最受伤的,却是平民百姓。炮火声不绝于耳,死亡的恐惧日夜相随,饥饿与疫病更使他们的生活被黑暗笼罩。而中国人民是幸运的,我们享受着安定祥和,我们不用担心美好家园顷刻变为断壁残垣,我们不用担心无情的炮火将我们与亲人阴阳两隔。因为我们生活在爱好和平的中国,因为自《诗经》始,先民们便把和平的种子深埋心中,代代传承。
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上古淳朴自然的民风贯穿于每一首极富韵律的诗歌中,造就了诗经的“思无邪”之美。在《诗经》中,人们是那么直率地抒发着他们的情感,他们赞君子德行高尚温润如玉,他们讽小人无德不死何为,他们欢欣于他人相赠之物并要投桃报李,他们感叹国家昔盛今衰而痛彻心扉。对于德行,对于为人处事,对于个人发展,对于国家兴亡。《诗经》以精炼的语句包含了世间万象。读诗经,我们能懂得去赞颂美好,揭露丑恶;我们能懂得礼尚往来,相互赠答的处世之道;我们能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这许许多多的情感,自诗经中源起,经过浩如烟海的经书典籍的传承,已融入每个中华儿女的骨血之中,不可割舍。
溯诗歌之源,我们感受优美文字中浓烈的古韵清香,溯诗歌之源,我们回顾精炼语句中灿烂的思想光芒,溯诗歌之源,我们追寻传统文化的起点,感受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变迁。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七
木兰为了父亲,征战沙场,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感恩之情,使得后人赞颂,而如今像木兰人性中最淳朴的感情在社会上已经差不多完全消失了。在社会中往往现代人对物质上的兴趣比对亲人的兴趣还要来得强烈,或许在人的心灵中物质比感情来得重要。在过去木兰可以为父出征,而现代人连父母都不养育,两者的思想是完全相对立的。
是物质使得人性中最为淳朴的思想消失了吗?木兰当年抛弃钱财和名利回到故乡养育家人,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小时候依赖着父母的肩膀,长大后却不愿容下已经年迈的父母,与木兰相比,他们的心灵会是有多么肮脏与卑微。
木兰的故事谁都知道,对木兰的精神谁都了解,但这社会上的人谁会去学习?恐怕连拥有一颗孝心都很难吧?每当看到我的`爸爸妈妈呵斥奶奶的时候,就会想起爸爸忘记自己是怎么长大的吗?当读到木兰不惜生命替父从军的决心与孝心,觉得有点难为情,或许我没有权利去批评我的父母,但我绝对不要做一个忘恩负义没有孝心的人,而是应该像木兰一样有一颗淳朴、简单的孝心,这种孝心整个社会的人都应该拥有,去感恩父母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得做到的,或许做不到木兰那样大义凛然,但是拥有一个感恩的心是全社会人的需求。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八
今天,我读了一个关于古代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改诗》。读完后我受益匪浅。
王安石是北宋很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也还是北宋的大诗人。但在一次改诗时出了失误。
据说,当时南方有一个诗人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这一句王安石看了以后觉得很可笑。自言自语道:“明月怎么能叫呢?黄狗又怎么能我在花中呢?”于是他信手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他自己以为很好了,其实改错了。原来那位文人的家乡有一种鸟叫“明月”,明月叫出的声音很动听,还有一种虫叫作“黄犬”,黄犬常在花之中飞来飞去。王安石不了解情况所以改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了解了情况的前提下,才能把一件事做好。平时我们注意观察生活的小事情,也能写出很多好的作品来。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九
一个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件事莫过于情窦初开了。喜欢一个人,并追求她的感觉,应该正如《关雎》和《蒹葭》中描述的一般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那美丽的河岸边啊,有一位贤淑的女子。她或许有着窈窕的身段,或许有一双明眸善睐的眼睛,虽然知道追求她并不容易,可是我还是想试一试。这不正是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的感觉吗?或许她就是我们心中的白月光,有着美丽的外表和良好的品德。我们为其倾心,为其蹍转反侧,夜不能寐,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和才智去讨她欢心。正如张爱玲说的一般:“爱一个人,他就会变得很低很低,低得卑微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是诗经《郑风.风雨》中的诗句,讲述了一位喜欢着心上人的女子,苦苦地在风雨中等候着他归来的心境。这与我们在喜欢一个人时苦苦等候的心情何其相似!似乎见到他,心中也欢喜了起来,连天空也因为他的到来而放晴,乌云也因他而散开......这首诗为我们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在等待心上人时,温柔又美好的心境。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灼灼的桃花映照着新嫁娘通红的嫁衣和娇羞的脸颊,应该是女孩一生最美的场景了吧。新娘出嫁,火红热烈的气氛之下,是她对未来婚后生活的向往。出嫁,就意味着将自己的下半生与另一个人相互捆绑,荣辱与共,祸福齐度。而这首诗,也贴切地形容出了一个新嫁娘的心情,希望自己的品行能让未来的公婆满意,能有美满的幸福生活和爱自己的丈夫......
诗经中的爱情往往是简单而纯粹的,不会穿掺杂过多的功利成分和目的性。他们不会考虑地位、名分、金钱,只是带着对爱情的期盼,去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诗系情感,情于吾诗中。诗经总是能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情感体验,给予我们许多的新的领悟。我们应多多研读诗经,养出自己的“诗心”。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十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不是宋代诗人梅尧臣写的《陶者》,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烧砖瓦的人挖尽了自家门前的'土,但自己家里的房上却没有一片瓦。而那些两手从不沾泥的大官和阔佬,却舒舒服服地住在高楼大厦里面。
这首诗揭露的是封建社会的一贯普遍现象,是芳动者终年辛苦却依旧一贫如洗,达官贵人从不劳动却住高楼吃鱼肉。不过我觉得这首诗也在批评着当今社会现象。
这现在的孩子都太幸福了,从小就生活在蜜罐里,父母都是捧在手里怕冻着,含在手里怕化了。于是。父母便拼命赚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得更好一些,对孩子的过度溺爱,把所有好东西都让给儿女,恨不得把自己的心肝肺都掏出来,最终自己却一无所有。
父母难道不是诗中的陶者,儿女不是那些大官阔老吗?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十一
《谢吕世豪赠一对纪念品文湖古塔》书诗一首:宝塔滢光透情怀,紫气东来文运开。红烛有情化甘露,清风无语送福来。
吕世豪,山西汾阳人。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古钱币收藏家。1945年出生于山西省汾阳市肖家庄村。1969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同时回家乡工作。曾任汾阳市委通讯组长,汾阳市阳城乡党委书记,市文联主席,市宣传部部长,市委副书记等职务。
吕世豪从1967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出版诗集11部,报告文学集3部,其他书籍4部,影视文学剧本4部。诗作曾连续获得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新田园诗歌大赛】一等奖。点击策划的八集电视连续剧《豆花》曾获全国第十二届飞天奖中型剧本奖。词条,生平简介先后被《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名人大辞典》、《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词典》等典籍收录。
诗人在199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山西省音协会员、山西省作协四届理事五届全委委员。1995年,被树为【山西省宣传思想工作标兵】1997年被授予山西省【吕梁人民作家】荣誉称号。通年,还被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一等功。
吕世豪,创作的作品有500多万字,内容涉及诗词诗歌、山川游记、古迹探秘、报告文学、影视剧本、民俗民谣等。他笔耕不辍,几十年如一日。热情讴歌着他热爱的人民,他热爱的黄土地,他热爱的国家。他一生从政,政绩卓著。尤其是他担任汾阳市委副书记期间,主持领导了汾阳文峰塔的修复工作。他在修复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不畏艰难,上下奔走,四方宣传集资,精心工作。短短三年就圆满地完成了文峰塔的修复工作,为汾阳完整地保存了一座中华第一古砖塔。他勤政廉洁,热爱人才,平易近人,不骄不躁、文德政德俱佳,在汾阳传为佳话。吕世豪成了汾阳人民热爱的好领导,好作家。吕世豪是汾阳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闪着令人惊奇的光华,让人为之震撼。将会世世代代矗立在汾阳人民的`心中。
他脚踏着这块厚实的黄土地,而心却飞翔在黄土地之上,穿过岁月风霜;穿过田野山川;穿过个个农家生活;穿过道道城市风光。为我们定格成像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首首美丽的诗篇;一行行感人的华章。他时而在《诗意的栖息》里细语;时而在《汾州歌谣》里歌唱;时而在《汾州风情》里畅想;时而在《汾州故事》里感慨万千。他俯视大地,傲向苍穹,不随波逐流。作为一个名诗人,他说:他离不开爱他的人民;离不开生养他的这块黄土地;离不开他的家乡故园。他永远不去外国定居,永远不当外籍华人。外国再好,也不是自己的。他要终身守望他的人民,守望这块古老而壮丽的中华大地。就算飞得再高,也永远不会飞离自己的天空,自己的祖国。清淡如水永远是诗人那颗不变的诗心!伟大的诗人啊!您永远是中华诗人,永远是我们热爱的诗人!
在诗意的天空中展翅飞翔的吕世豪,没有辜负这个充满青春畅想和生命活力的伟大时代。他的诗作内容广博,丰富多彩,用词十分准确,造境极为深远;他的文章朴实无华,风骨阔大,起伏自然;他的创造如日东升,喷涌而出,光华灿烂。
他的田园诗,清新自然,语言优美;他的微型诗,简短精练,充满哲理。他的山水诗,雄奇壮丽,豪迈奔放。他的散文境界开阔,文词优美,描写生动,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洋溢着澎拜的激情。拥山川于心间,挫万物于笔端。他才华横溢,集天气、地气、人气于一身。他捧着一汪生活的湖水而来,我们看到蓝天在他手里充满了诗意般的清澈;他脚踏大浪而去,我们看到大地在他的脚下流动成了诗意般的画卷。游走在您的诗词华文之间,我们有的不仅仅是震撼,还有无法言说的感动!
伟大的诗人啊!,您就是那澎拜的江河;您就是巍峨的青山;您就是我心中那神圣的宝塔。根扎地下,头顶蓝天。守望白云,心随风扬。我们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在吕梁山脚下,这块古老的汾州热土上,诞生了一个伟大的中华诗人一吕世豪。
我衷心感谢,文坛泰斗吕世豪赠送给我。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十二
诚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诚信是人与人交往中必须的品质;诚信是人们在社会中的通行证;诚信是古老的道德范畴,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优秀品质。在选自《诗经·邶风》的《静女》中最能体现出来。这篇诗歌主要描写的是一个男孩接受了一个女孩子的邀请,男孩早早的就来到了约会地点,等了很久都不见女孩身影,怕自己记错时间失信与她,又怕女孩不守承诺,其实女孩早就来了,只是一直在观察他。可见,重承诺,讲诚信,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无论爱情还是理想,一旦目标确定,就要坚持到底。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以主观武断,意气用事。冥冥之中,总会有一双双眼睛看着我们,总会有一种力量在召唤我们,激励我们,这个力量就是诚信,这个力量就是信任。
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时时处处事事顺心如意,总会有坎坷,困难挫折,不幸。就像《柏舟》中写到的是君子怀才不遇,受小人欺辱的内心痛苦和妻子被丈夫遗弃而不甘屈服的忧愤。我们不怕解决不了困难,只怕困难既将来的时候就退缩。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险阻,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去一一解决它。你看那些伟人,哪个不是克服重重困难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当然也不是说,要成为伟人一定是经历过困难的'人,能用办法去避开一些不必要的困难,留下更多的力气去对抗前方更大的困难。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需要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们就能战胜它。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十三
清明时节,垂柳依依。纸灰飞作白蝴蝶,糜雨化作泪绵绵。
遍野的怀念与追思,缀满青柳的枝头。阴冷的春风,萧萧瑟瑟,凄凄摇落久远的记忆;薄凉的扉雨,淅淅沥沥,裹挟着厚重而不老的情丝,迷乱了行人的脚步。荒郊野外,但闻幽怨的艾香,不见桃杏的吐花。
擎一颗虔诚的心,向长眠的先人,顶礼膜拜。捧一锹潮湿的黄土,覆一层亲人的哀思;栽一丛嫩绿的.新枝,植一腔后辈的缅怀。滴滴泪珠向青冢,点点旧事萦脑海。过往中,断断续续的零碎花絮,在这个特殊的时节,各种情结纷至沓来,缤纷着升腾的冥纸烟火。曾经的拥有和离弃,翩然远遁;曾经的贵胄与卑微,烟消云散。发黄变脆的往昔,寸寸抽离,徒留若干斑驳难辨的字迹。直面人生的尽头,此时此刻,新愁与旧爱,陡显几分苍白,红尘中的欲望和贪恋,瞬间被击成碎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阴阳两界,此处被无情的冷漠隔开,冰到极致,痛到无言。
天若有情天也老,苍天无情,独掌乾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苍生,终究为情所困,自是躲不开生离死别,悲欢离合。
阴阳的界线,如此清晰可辨,自然的准则,无法逃避。流光婉转,岁月轻拂。身边总有一些人,不经意间悄然香消玉殒。或老死,或病死,或死于天灾。死法有千万种,殊遇同归,从此阴阳相隔,徒留后人空悲切。只是,死的意义千差万别。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或,名垂青史,或,臭名昭著。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人,终将驾鹤西去。然而,有人创造的一种思想,有人秉承的一种精神,普照天下苍生,却敢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同在,永垂不朽。
花开有时,花落无形。人,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死。选择了终老的方式,等于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人生的涵义就会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也许会为此,付出艰辛,受尽磨难。然而,一句不枉此生,将是走上奈何桥前,可以坦然面对先人的慰言。有所作为,更将为后人所敬仰,受千万人的膜拜。
逝者已已,可以安息。生者,仍将负重前行,为自己,也为别人。掸落红尘,拨开浮华的虚幻,看清这个复杂而多彩的世界,静守岁月的美好,且行且惜。
清明,几人能清?几人能明?也许清明自在人心。
写于20xx-4-420:15。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十四
假期里我读了好几本书,这其中让我印象深刻,也最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本《鲜衣怒马少年时——唐宋诗人的诗酒江湖》。
一看这题目——诗酒江湖,我有点打退堂鼓,以为只是跟我们平时学习的唐诗宋词没有太大区别,但妈妈却说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我将信将疑地打开来,一幅《千里江山图》映入我的眼帘,一下子将我吸引住。再接着还有一份唐诗江湖关系谱,让我更想在书里找找能写出这么多优美诗句的诗人们都是怎么生活的。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有些奇怪,介绍古代诗词的书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现代的词语,比如:奇葩,wifi,gdp——等等。我查完这些网络热词,再重读一遍文章才发现,原来把我们现代的词语结合在古代诗词故事里竟然也能如此和谐。看着看着,还发现了很多诙谐有趣的句子,“他跑进宫殿后,连安全帽都没带就躲进了井里”,我看了都忍不住“扑哧”笑出了声。
平时,我爱看诗词大会,喜欢听老师们讲解诗词背后的故事,所以书中那些诗词故事深深把我吸引住了。我学过赞美老师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原来这句诗是李商隐的情诗;我学过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但才知道刘禹锡原来是诗豪;我学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却发现李绅原来是个奢靡浪费的人。
看完这本书,我温习了以前学过的诗句,也知道了一些新的诗词和诗词背后的故事。但最有意思的'还是从这本书中,我仿佛看见了唐宋二朝诗人们的生活场景。他们有的是“夜店小王子”——杜牧;有的如高适,不停地为自己争取,取得皇上的信任,做上了大官;有的则如李白,虽然他没见过大人物,但一直在进步,在努力,所以他就变成了我的偶像;还有的像李贺,留下一条“朋友圈”,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在书中,我能感受到古时候强烈的竞争感,但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体会不到杜甫的悲壮,感受不到王维经历过风起云涌后的云淡风轻。我能看到古代诗人们的才华,感受到精彩诗句带给我的美好意境。也在这本书中,我与李白、杜甫畅游诗海,与薛涛一起看她是如何与元稹分手,与骆宾王一起做了个大愤青。
读完整本书,回味时,我好似第一回占领诗海,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会诗词的魅力,也仿佛看到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生活,这让我更加喜欢古诗词,也对诗人和诗词背后的故事充满敬佩之情。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十五
李白五岁读方甲,15岁赋凌相如,结交道游,博学杂收,他的少年期就显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质素来。杜甫出自仕宦家庭,自小受儒家影响甚深,两人亦不相同。一个是豪迈潇洒脱,一个稳重沉郁,相差11岁,很不相同的两个人,居然成了往年交。原因之一,李白的才太大了,声名惊震朝野,自然是青年才俊的杜甫的偶像了。俩人相遇,李白大谈自己的理想、生活、诗学,杜甫洗耳恭听的同时,内心更坚定了自己的志向。俩人亦同塌而眠,不亚于刘备和诸葛亮之君臣相知。杜甫对李的情深,在他的多首诗里呈现,对李后期的遭遇更是唏嘘不已。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真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确有其事。那是他第一次出蜀,准备实现理想途中的事。他家富,但经商之人在当时的地位是很卑微的'。只知他爸叫李客,而不是全球都知道的李刚哦!李白带着很多的钱--三十余万,也想彻底改变自己卑微的地位,飘逸潇洒的个性里蕴含着世俗的目的和办法,不免给自己弄个太白金星的光环。三十余钱财,被他救济这个落魄书生,赠送那个有难之人。最后不剩一文还倒欠。杜甫还“囊中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自嘲。李白则不然,他的侠义和慷慨更是极致,用完了钱还不算,还“负骨千里”,借钱把同乡的尸骨背回家乡。自此后,“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日子没有重返与他,贫穷和寂寥倒是跟上了他。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拜见过李邕,希望能被推荐。希望没有实现,只是些许的失意划过李白的心头,他仍高傲着头颅抒发豪言: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豪言壮语是壁碰得少之缘故,后来碰多了,这种豪迈的反抗之语明显隐了,少了。李白一直希望如相如那样没有经过一步亦一趋的科举考试就能被皇帝相中,委以重任。这种不同于平常人的做法的确是李白才有的,还真实现了。这得感谢他的道友丹丘生了,他推荐之下,李白一举被跟他同样有道缘的玄宗皇帝封为翰林学士。李白欣喜若狂,告别了子女,仰天大笑出门去,意气风发地来到他朝思暮想的长安。只可惜人家玄宗皇帝只把他当做个文学弄臣,为他和杨贵妃做做诗娱乐而已。李白的大言和狂放又被其他有行政能力大臣的鄙视,他亦看不惯他们,然后就谤言四起,五噫出西京了,李白过了将近两年的在皇帝身边的官宦生活,然后就被赐金放还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白帝,就是三国刘备向诸葛亮托孤的地方。以前一直不知道,李白何故在白帝城出来如此欢快,千里江陵一日还。“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后来的李白投错了主,投到了永王李磷的幕下,期望成就一番大事业,“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可惜永王没有当上皇帝,成为落败之寇,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白帝城是他获赦了,他从流放途中返回了,喜悦之情满盈于诗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和当年获悉胜利的杜甫的心情差不多吧,“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李白的诗歌中出现的最多的意象是月亮,最喜欢的颜色是白色。对月亮的情有独钟,也算是极致: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半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十六
在《诗经》中情感之事总是特别美好,少年的难开之口,少女的矜持缓步以及艳若桃花的容颜,都弥漫着潮润的雾气与悸动的'氛围。那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愿,那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新,那也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艳难收。不过是在某个时间有过一面之缘的铭记,便从此日思夜想困顿不已。这美好的情愫也随着冷黄纸页与口口传唱而新鲜如昨。
当然,若《诗经》中仅有爱情,纵是最浪漫的诗篇,多了,也会觉得轻浮。《诗经》中,也不乏战乱流离、忧国忧民的诗篇。
激荡了故国的热土,沉重的伤怀和悲怆的呐喊响彻天地。但《诗经》中却将这种情感化为叹息。不但如此,即便故国成为废墟,宗庙毁于炮火兵戈,多么激愤的感情到了《诗经》之中都会转化为轻轻几句的哀叹“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欲坠之躯步经昔日繁华的宫殿与宗庙,所有生长的禾苗都在祭奠着盛世的荒芜,见证着王朝的复辟与衰败。
一卷一卷风、雅、颂,重读似叹息,轻读犹如耳语。没有撕心裂肺的喊叫与哭泣,有的只是年复一年回环往复的叹息。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十七
《氓》的女主人公在性格阴柔之美以外,还有几分阳刚之气,而《采薇》中的征夫阳刚、自豪在身,但仍然难以抑制自己的思乡之情,昔日的“杨柳依依”与今日的“雨雪霏霏”对比,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真有几分阴柔之美。《氓》的叙事结构模式属于“直线型”的(按照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叙述),在顺叙结构中穿插了“补叙”。《采薇》的叙事结构模式属于“网状型”的,在倒叙结构中穿插了“直线型”。正因为诗歌结构美展现了力学价值,彰显力道,所以成为具有厚度的传世名作。《氓》除了具有主题美和结构美以外,还具有语言美和音律美等待,只要我们注意比较鉴赏,就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感受。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从人类诞生开始,爱情就注定与人类纠缠不清。在原始社会就有婚姻之神的流传,在西方也有丘比特爱神的神话,可以说爱情与婚姻就是延续人类社会的纽带。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留下了许多古代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印证。《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诗经》中的爱情主要集中在《国风》里,以《卫风》里的情诗最为有名。
这些诗主要是民歌,主人公基本上是对爱情强烈追求的`青年男女。这些诗篇毫不掩饰地歌唱了人们心中的爱情及渴望。这些诗的存在,是对古代人类的爱情观、婚姻制度、民族风俗的有力的见证。古人非常强调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用各种手段来干预婚姻和家庭,因此那时的青年男女是没有爱情自由的,相反往往会受到各种压抑和阻挠。而受压抑的又是女性占多数,也是女性的反抗最坚决。她们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
读诗石灰吟有感篇十八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联表明了,他生活的清贫。
徐侨是朱熹的弟子,一生清贫,为官清廉,痛恨腐败,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我喜欢《即事》,以清贫为乐。即使穿着粗布衣衫,也觉得温暖;吃粗菜淡饭,即使没有大鱼大肉,也吃得有滋有味。家中有朋友来了,没有美酒佳人,没有鼓乐齐鸣,只是简单地招待一下;空闲的时候,即兴几首诗,心里悠哉悠哉的,很是坦然。
我极为欣赏的是那首《夏日即事》那句“步缓幽塘成小立,清风微度菜花香。”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那清凉的亭子里。在此我看到了蚂蚁在树干上上上下下的`爬行;竹影在凉风中微微摇曳,乌龟悠然地在有树荫的水边乘凉休息。我只是缓缓地来到清静的水池旁,清风拂来了淡淡的荷花香。
《即事》写得清切、朴素,《夏日即事》写得清新、脱俗。这两首小诗就如一卷卷白画只是用上了那点点朴素之色,描绘着真心实意。只有在局限中,才可以看到所描绘的世界。心的本色该是如此,即使生活只有清贫,但也要跟徐所一样,活得轻松、快乐,我喜欢徐侨清新的小诗,但我最欣赏的是徐侨那朴素、以贫为乐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