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笑读后感(优秀20篇)
写读后感有助于梳理自己的思路和观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写读后感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书中的对话和事件对自己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一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我的同桌是上帝》颇有感受,它使我明白了:在追求自由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学习。
上帝变成了一个小学生寻求自由,条件是要在一天之内交一个朋友,这样的话,上帝就可以获得一年的自由,于是上帝变成了一个叫做尚第的小学生进入了学校,尚第人长的帅气,有气质,而且学习也很好,可是冯离离觉得这位叫尚第的同桌不好,她还有点嫉妒心里,冯离离认为尚第只是一个养眼的草包,所以她没有同意和上帝交朋友,上帝就失去了自由的机会。
上帝的离开是因为冯离离的嫉妒,要不是她的嫉妒,上帝已经和她成为了朋友,在人间休息,享受美好的时光。我想说,有嫉妒之心,却硬要表现出来,这比把嫉妒藏在心里还更要糟糕。所以,坦然的面对自己吧!
其实在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我们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没有了自由,记得我小时候妈妈就让我学这学那的,使我没有玩的时间。但是现在我明白了,即使自由了,也要认真学习知识,不能浪费大好时光,不然等我们长大了,就后悔也来不及了。正如唐代的颜真卿的《劝学》中所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我觉得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在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二
当上帝是只兔子读后感,任何事情都会被遗忘,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当上帝是只兔子读后感,欢迎阅读!
“埃莉,任何事物都不会被遗忘太久。
有时候,我们只需要提醒这个世界,我们与众不同,我们依然在这儿”
这句话是埃莉的小姑南希在海边告诉她的,那个时候埃莉正沉浸在与童年玩伴分离的悲伤中。
买书之前,我是完全被书名吸引过来的,因为比较萌兔子,所以当看到封面的时候,还在想,也许是个童话般温暖的故事吧。
我是看过简介的,所以不会单纯的以为它真是童话故事。
当读完前几节的时候,我就隐约知道,这将不是一则轻松的故事,它带着一件特殊的不能用几个形容词表达出来的外衣——生活。
当我读到100页左右时,我才彻底体会到简介里曾经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的文风“阴郁”。
撇开另外两个词“细腻”“幽默”来说,这本书确实在看似孩童视角的范围内温和的讲诉一个孩子的成长,但它无时无刻不在压抑着你的心情——通过未说完的话,通过一些暗示与隐喻。
我很难说自己喜爱这本书,从一开始作者就用章节名的方式提醒着所有人,这个主人公缺乏爱,希望被爱。
这一条,是所有人类的通病,也是这本书几个重要人物都渴望的事情。
而另一条,也是之前引用的原文里的话——不停的提醒“我们与众不同”。
南希小姑安慰埃莉的时候,埃莉仅仅十岁左右,这样的孩子,还单纯的认为离开童年玩伴就已经世界末日的想法,根本无法完全理解南希的话。
很显然,南希给埃莉说,也是在给自己说。
而这句话,我想南希更应该给埃莉的哥哥说。
一个人渴望被爱,被家人、朋友呵护,而同时的,又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有些特殊有些格格不入,认为这样的性格是无法获得爱。
这种矛盾本身充满了悲情与迷茫。
但还好此时此刻,小主人公还未长大,所以我还是在忍耐她的悲伤。
一个孤单的童年本就已不幸。
但我忍不住还是要说,埃莉啊埃莉,你没有发现么,其实,你一直生活在被爱的环境中。
在你伤心时,南希小姑会来安慰你;而你的哥哥,也与你相互陪伴。
就连似乎并不理解你的父母,也有着对待孩子温和的心。
比起孤儿,你是多么幸福。
所以当我每次读到主人公有些伤感的感慨时,总会觉得如此多余,因为,“上帝”,已在你身边守护——即便生活中,已出现了很多黑暗的一面。
(说起来,这本书对宗教的描述也是充满了同样矛盾的心理)
书才读了三分之一,还不能说好不好,也不知后面会不会涵盖更多内容,也许之后会推翻我现在的想法吧。
午安。
似乎我对英国甚至欧洲的小说比较感兴趣,如刚读完的《一天》,这次我在网上搜索英国畅销书,然后这本书就蹦出来了,像一只兔子,据说这本书是20xx年英国的最畅销书,连英国的卫报,泰晤士报都纷纷推荐,于是我看是一种莫名的好奇看了这本书。
一口气读完了,我想如果有什么事情让我不能一下子看完的话,我一定会很遗憾的,因为作者莎拉韦曼讲的故事会一直萦绕着你,从主人公艾莉的童年到成长,平静的生活下潜伏着死亡,秘密,谋杀,灾难,性,误解以及悲情。
艾莉最好的玩伴随着艾莉的搬家消失无踪,一个电话,一封监狱来信,她儿时的玩伴消失二十年后终于重现,然而她应该怎样去对待和弥补呢?;艾莉的哥哥因为同性爱人的狠心离去,多年后重新再回到他的身边时他是否接纳了怨恨多年的同性爱人呢?。
从童年到成长,从埃塞克斯到康沃尔再到纽约的街道,主人公埃莉和哥哥乔一起并肩走过四十年,儿时玩伴詹妮和乔的同性爱人查理在命运的罗盘打转,经历不同的捉弄,然而那只叫上帝的兔子时隐时现在主人公的眼前,似乎它成为了主人公心中唯一的精神依靠,爱伤无论经历多大的困境,总有一只上帝在爱你。
小说的作者莎拉·纬曼笔触非常的细腻和幽默,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
首先我想谈谈我看完整本书的'第一感受,那就是有种释怀的感觉。
作者为了最后的结局让我们感觉到很完美,刻意在前面埋伏了很多很多的“地雷”,仿佛每一个都有可能会被作者引爆,一引爆就会让人悲伤地无可复加,仿佛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心情都被无形的牵引着,在作者创造的残缺不全的世界里,你会有时候为他们的语言,丰富的心里活动而发笑,有时候会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深深为里面的人物担忧,一直牵着你继续读下去,直到“晴朗”。
其次我觉得书中的故事所涵盖的主题非常的多,如家庭暴力,同性恋,恐怖袭击以及人人之间的相处等问题,向我们解释生活的含义,就像把很多只的兔子放在一个独特的故事当中,从不同的视角在不经意间触碰到我们敏感的内心。
后来感动过后,我开始思考到底我们的生活本质是怎样子的,我们到底要的是那种生活,我们可以选择吗?相不相信上帝?我的上帝爱不爱我?我带着这些问题再去回想这本小说的故事时,答案其实很简单:如果你认为,上帝就是那个住在云端,用一到十的道德准则约束我们的白胡子老头,那么你就错了。
如果你同时也没有证据去说明上帝不可以是只兔子的话,那就请接受一只兔子给你带来的温暖与慰藉。
故事从童年的树林,大海到美国的soho,布鲁克林大桥再到911,这些离奇的经历磨平了他们的棱角,也抹去了往日的伤口,他们无法再置身事外,单单看着别人怎么生活,他们开始渐渐融入到了那些“属于与被属于”的生活里,曾经的约定,曾经的计较得失,曾经的爱恨瓜葛,但结果我们丢失的却是我们自己最初的纯真与美好,我们现在只剩下等待了,等待詹妮出狱,等待乔恢复记忆,只为等待守候化石般永恒的至亲挚友。
有些书迷说的很有道理“其实很简单,无论你经历过什么,它,他,她,谁都未曾离开,只是他们找着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你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
希望你也和我一样相信,总有一个上帝在爱你,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不知怎么了,今天一起床就头昏,只好乖乖在床上躺着。
但没什么比在头昏脑胀的时候,读一本思路跳跃天马行空的书更合适的事了。
光听书名就知道了,"当上帝是只兔子",听上去比"爱丽丝梦游仙境"还迷幻。当时买这本书是因为几句广告词。
当今全世界最大的时装杂志elle如此评价:"这是2011年全民必看的20本书之一。
" 广告上介绍说,"这是感动了整个欧洲,2011年英国最温暖的疗伤小说。"
还有其它类似英国"泰晤士报"和"卫报"的点评,除了暗示这是本能把人感动得眼泪鼻涕齐下的书之外,对故事情节的猜测几乎毫无帮助。
而当我把书读完之后发现,别人的点评里,没有提到情节完全不是欲擒故纵的卖弄,这是本几乎没法被人完整概括出情节来的一本书。
如果非要把这本书简化成一句话,我只能把它概括为一个从女孩到女人的几十年里节选出来的一本心灵日记。
前一篇和后一篇之间可能距离两天,也可能隔了十五年。中间完全没有转承。除了按着时间的顺序,每篇故事之间几乎没什么关联。
事实上,真实的生活就是那样。
无论是厄运还是转折降临在你头上之前,永远不会有任何预兆或过渡。
人走了来,来了走,有的你以为会同行一辈子的人,突然消失了。有的消失很久的人,走到下个街角又不小心撞上了。
书中写了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和善解人的房客,分享童年的玩伴,了解自己的灵魂伴侣,灌木里的熊,峭壁上的鹿,布鲁克林下的长椅,英国乡下临海的大屋,这些零星而琐碎的记忆,在心里沉淀多年之后,随着作者坦诚而准确的描述,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和其中真实的思考,开始一点点向读者呈现。
对我而言,能让我哭又让我笑的,就是一本好书。而让我又哭又笑之余,还能让大脑运动几下的,那就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先说笑的部分。当书中的主角"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参加了社区里圣诞节的演出,圣诞夜的话剧当然是"耶稣的诞生",演到玛利和约瑟夫流落到异乡,因为无人接应,而把耶稣降生在马槽之前,剧中多加一点现代化的因素,"我"演的是一个小客栈的老板,本来在两个异乡人来问有没有空余的房间时,原本"我"只要说没房就完事了。
但"我"偏偏在台上突发奇想,自改台词。
在"我"想了一想之后,"我"领着玛利和约瑟夫来到了一间带电视和迷你吧台的双人套房。
扮演小耶稣的演员当时正躺在马槽里,因为听见玛利扮演者的哭泣和台下观众的惊呼,开始努力从马槽里起身往外爬,却忘了身上被襁褓似地裹了里三层外三层,头先着地,撞在马厩边的大石块上,而一命呜呼了。于是圣诞节当地报纸的标题成了"婴儿耶稣死了。"
如果你因为我引用的这个例子,以为作者是个想亵渎上帝的人,那就被误导了。
因为从作者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开始寻找一个上帝来爱她。
而因为自身经历,当"我"以为这个大家口中的上帝并不爱自己的时候,她决定找一个爱自己的上帝,于是她替自己心爱的小兔子取名"上帝"。
其实整本书记录的就是作者几十年来艰辛的寻找。
怀着对爱,对上帝难以割舍的渴望,即使"为什么他不爱我?"这样的问题在城市上空堆满了几百万个,即使面对残酷的生活,谁也没有最后的答案的时候,作者还在继续着她的寻找。
再说书中的悲和它所带来的思考。
"我"牢中的的女友给"我"写了这样一封信:"今天我随机为自己抽了一张塔罗牌。我也为你抽了一张。两张都是‘塔’。‘塔’是一张最具毁灭性的牌。塔倒了,所有的事物都不会保持原样。旧的事物被毁灭,新的事物在出现。
我们绝不能再死守任何东西了,因为一切都将被这一转变的力量摧毁。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宇宙法则,接受悲欢交替,那么我们就拥有了一切,拥有了真正的自由。"
友人的离世,玩伴的入狱,亲人的失踪,"我"生活中曾经最为美好的事物开始不停地消逝。
而当"我"以为幸福的门已经完全关上的时候,生活又以其神秘的方式为"我"开了一扇窗。
所以人在怀疑上帝存在的同时,年年欢度着圣诞。
虽然清楚明年和今年不会有任何不同,但却真心实意地祝福彼此新年快乐。
人人都有自己的疑问和困惑,人人都有颗破碎后无法愈合的心。
问题是,漫长岁月中,我们还能不能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对生活,也对生活背后的造物者。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三
故事开始了。主人公小邦迪拿着1美元奔波了一天。为了帮他叔叔治病,他到处寻找到上帝。因为医生说只有上帝能够救他。可能是家里穷,见识也很少,在这个天真的小男孩眼里,上帝是一个东西,一件物品,所以他在商店里开始寻找上帝。他来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商店里,很多老板都以为他是在捣乱,就不理他。
天快黑了,邦迪为了叔叔的病继续寻找上帝。终于,在这个时候,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热情的接待了他。听了邦迪的倾诉,老人递给了小男孩一杯“上帝之吻”,并对他说:“孩子,你让那位叔叔把它喝了,他的病就会有好转!”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
几天后,一个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了医院,治好了叔叔的病。叔叔出院了,当叔叔得知是那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帮他付清的钱时,他激动的不得了,赶快去谢谢那个老人。其实,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故事美好的结局真是让人难以忘怀啊!
结合生活实际,再看看小邦迪,虽然那不是亲生的爸爸妈妈,但他跑了一天,也没有放弃寻找上帝的目标。为了叔叔的伤,他什么都愿意做。想想自己,在亲人生病的时候,我又有何举动?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天天和家长顶嘴,我真是为了我这样的行为而感到惭愧。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对家长有礼貌;对老师要尊敬。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老师喜欢的、家长疼爱的好少年。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四
购买上帝的男孩读后感今天,我读了《购买上帝的男孩》这篇文章,被小主人邦迪深深打动了。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小小的邦迪为了救他的叔叔,坚持不懈地跑了一家又一家商店去购买“上帝”。因为他听说只有“上帝”能救他叔叔的命,他天真的以为“上帝”是一件商品。终于在第二十九家商店时,当他把叔叔受伤,自己要买“上帝”的原因告诉店主时,店主被邦迪的孝心和爱心感动了。他花了重金聘来了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为邦迪的叔叔治好了伤。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五
爸爸假期买回来一本书,这本书最初吸引人的地方,绝对是这个有趣的书名——上帝掷骰子吗。副标题很“吓人”:量子物理史话——一个上学时惟恐避之不及的东东,现在却饶有兴趣,成为每个晚上的床上读物。以前看过许多科普类的书,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与其他的书所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它既融入了文艺类书籍所注重的文笔措辞,又有传奇故事类的引人回味的故事情节,最令人称赞的莫过于它是将精神、意识这些科学里的异客暗度陈仓,在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同时,又让引发读者无限的思考。
跃然纸上。如爱打赌的霍金,晚年倔强的爱因斯坦,宽厚的玻尔等等,而同时他抓住科学界的一切可以发挥出趣味性的地方发挥,如“薛定谔的猫”,“量子自杀”等等。总之,作者尽可能用“与时俱进”的言说方式来向大家讲述一段大大改变人类发展的历史,一部科普作品的意义不应该单单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更大的作用还是在于激发大家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同时让公众认识到这些在幕后推动人类前进的科学英雄。在这本书中,让我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它深深得引发了我对于信念、真理、追求、科学等的思考,开始教会我用一种更为理智的`观点去看待自己身边的一切,去看待自己追求的一切,我强烈得感觉到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那份不可抗拒的魅力。
读过这本书后,我开始慢慢明白,科学乃至社会的进步,是需要不断地跳出狭隘的思维,20世纪初以来的无数大师,从旧理论的叛逆者渐渐走向新理论的对立面,他们可以接受那些旧的东西被自己所颠覆,却无法容忍仅仅十多年后,自己就成为了被颠覆的对象。也许在他们心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坚定的信念—所谓科学,一定存在着终极的真理。于是当被自己奉为真理的宫殿摇摇欲坠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誓与理论共存亡。量子,这个激进的理论也许有一天也会被时代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匪夷所思,更难以理解的理论。我们如何在时间的潮流中不至成为一块顽石?我们需要拥有科学的精神,去无条件地相信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东西,去勇敢地质疑一切看似无懈可击的理论。我相信这就是科学的精神,所谓“不破不立”。
可悲的是,从小到大,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去吸收,去相信一些东西。就好像自己用20年雕塑几百个千奇百怪的陶瓷雕塑,然后相信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基础。然后来到社会上,去亲手把曾经坚信不疑的东西抛弃。我用几年时间砸掉了之前大多数的雕像,却发现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去再去雕刻一座新的出来,因为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自己独立去思考,去判断。我们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贫穷,一种精神的极度贫瘠感。于是我们开始怀疑,开始越来越不相信曾经坚信着的一切。网络上许许多多的所谓“真相”和“揭露真相”都不过是一面之词;所谓的新闻也许一直是政治的帮凶;批判着权威的“草根”也许只是哗众取宠;而我们所相信的一切也许都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真实。
放下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已经被震惊地难以思考。我曾以为只有在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东西,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不过,即使在精神世界的暴风雨中间,当我们回头瞥一眼这个井然有序的世界时,还是依然能感觉到一丝阳光的气息透进我们的心底的。因此,哪怕我们需要换一种眼光来看待真理、看待世界,我们也依然要保存一份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依然要保存一份独立思考的精神,那是清醒、严谨、尊重真理的探索精神,正如书中所说怀着“深深的激动和无比的好奇”。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的作者是杨鹏。里面讲了许多的故事:我的同桌是上帝﹑梦中小镜、守护天使、我变成了恐龙、书中自有颜如玉、抽屉里的香格里拉、纸仙……读了这本书让我很快乐,爱不释手。
“我”童年时的家庭虽然清贫但是温馨幸福的,“爸爸”是心地善良的;“我”少年后的家庭是富有但却没有家的温暖,“爸爸”是丑陋的。“爸爸”有钱后背叛了“妈妈”,有钱人永远都会花心的,这令“妈妈”说住了自己的秘密,升天走了。
虽然只是一篇不太短的童话故事,但从中我读出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贪婪”与“无耻”,更明白了人心的邪恶。我们应该像“妈妈”一样善良,不能像“爸爸”一样贪得无厌,美好的生活要靠我们辛勤的双手去创造,不能等着天上掉馅饼,更不能有了富有的生活后喜新厌旧。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七
任何生物,只要生存就会竞争。任何生物,都会有优点与不足,都会有利弊的两面。我们不能只看不足,其忽略了优点。这就是《兔子与上帝》一书给我的启示。
大家都知道,兔子是世界上最善良的动物了,它们只吃草,不伤害任何动物。正因为如此,它受到不少动物的伤害。终于有一天,兔子向上帝诉苦,先后提出了四个要求,分别把它变成鸟、鱼、人和上帝,一个比一个过分。
把它变成鸟,却成了猎人的.目标;变成鱼,可在大海里,大鱼吃小鱼的规则是该变不了的,它们整天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变成人,人类却爆发了战争,死的死,伤的伤;最后一个要求,兔子让上帝把它也变成上帝,但上帝说:“上帝只能有一个,上帝多了也会打呀!”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和兔子一样,只注重不足,忽略优点。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老师让我们说一个同学的优点,举手发言的没几个。老师又让说这个同学的缺点,同学们的手齐刷刷的举起来,他的缺点好像多得数不清。
如果我是那一只兔子,我会换一个角度去想:如果举行跑步比赛,那我还比别人跑的快呢!
凡事,换一个角度去想会有更大的收获!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八
一、性格。
不是有句老话吗:性格决定命运。在这本书里,的确,性格也多多少少决定了众多伟大科学家最终能在学术路上走多远。阿拉果因为他的不自信和没有勇气,放弃了在那篇《关于偏振光线的相互作用》后注上自己的名字,最终使他失去了“物理光学之父”的称号,注定了一生的遗憾;而普朗克性格上保守的那部分,使他在亲手叫醒量子这个幽灵之后又亲手否定了它„„而卢瑟福那种独特并且懂得欣赏的艺术的眼光,使得他成为一名“物理伯乐”。不仅他自己非常出色,他的学生也个个出众:量子论创始人之一的保罗·狄拉克、中子的发现者詹姆斯·查得维克、中途转行的布莱克特、强大加速器之父沃尔顿和考克劳福特、诺贝尔奖得主索迪、赫维西、哈恩、鲍威尔、卡皮查、贝特等等。这长得有点烦人的名单还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卢瑟福,利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精湛的教学技术,把一块块璞玉(应该不只是璞玉)雕琢成晶莹剔透闪亮夺目的珍宝。这名伯乐的实验室甚至被后人称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幼儿园”。波尔,和卢瑟福一样,也是同样的求贤若渴,他出众的人格魅力使当时许多才华横溢的科学家都甘愿围在他的身边,海森堡、约尔当、莫特„„人们都想到哥本哈根来,充分地感受这里的自由气氛和波尔的关怀,并形成一种富有激情、活力、乐观态度和进取心的学术精神,即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哥本哈根精神”„„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伟人们都不例外。而在物理上,伟人们性格上的优点固然是成功的要素,但有时却又是一种反面激励。像性格内向沉默的赫兹和狄拉克都甘愿放弃大学教授高薪的职位,自愿留在小实验室进行研究,并最终,前者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准确性,后者掌握了海森堡体系的精髓。
二、牛顿。
不知道牛顿算不算是一个词呢?在我很小的时候,牛顿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普通的苹果掉在我们头上,通常只会惹来一顿臭骂;但那颗普通的苹果选择掉在与我们不同的牛顿的头上,就换来了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牛顿那句“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曾激励我尽力地向前看,向前辈榜样学习。牛顿那个说他自己是海边的一个小孩子,捡起贝壳玩玩但还没有发现真理的大海的谦虚比喻,曾经激励我无穷尽地向着真理进发而且在取得少许成就之后不敢有丝毫骄傲之情。这个由教科书吹起的泡泡一直笼罩着我,美化着我的未来。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历史可能远不如我的幻想。
牛顿那个苹果故事,可能只是为了争赢与胡克的平方反比定律的优先权。牛顿那句巨人名言,可能是为了委婉地平息与胡克在光的问题上的争拗甚至是恶意揶揄胡克的身高(胡克实际身材矮小)。牛顿那句海边小孩的比喻,也可能抄袭了别人的名言再加以自己的头衔以示谦虚,因为牛顿从来没有到过大海。这本书颠覆了太多我关于牛顿的想象,我甚至像普朗克当初不相信亲手发现的量子一样,不相信原来我的完美偶像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小气、固执、记仇的普通人。说到这里,我甚至没有力气了,泄了底气一般。但一转念,可以想到,人无完人。也许牛顿根本没有想到,我们会把他想得这样完美,而他这些缺点,除了是他的形象更加活生生、有血有肉之外,完全不影响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他是整个近代科学最重要的奠基人,使得科学最终摆脱婢女地位而获得完全独立的象征人物,是有史以来第一个集大成的科学体系的创立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牛顿毫无疑问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无论伽利略、麦克斯韦、达尔文,还是爱因斯坦,都不能望其项背!
三、天才。
记得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汗水)。不错,这句话也曾激励过我无数次。当我再长大一点的时候,我才发现真相。原来后面还有一句“但是没有那百分之一的天赋(灵感),是万万不行的。”真的可以用一句歌词来形容:“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呵呵。
转回正题,其实天才真的是物理学进步的原动力。看!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光微粒说创始人牛顿,27岁就任卢卡斯讲座教授,是最年轻的卢卡斯教授;写出完美简洁深刻又对称的麦氏方程组的麦克斯韦,34岁就完成了电磁场理论的经典巨著《论电和磁》;量子发现者普朗克,普朗克72岁被推举为英国皇家学会的最高级名誉会员,美国选他为物理学会的名誉会长;量子力学第一个版本撰写者海森堡、波恩和约尔当、广狭义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我不想数了。如果不是天才,他们怎么可能在自己最精力充沛的时段充分展露出自己最骄傲的才华?物理学上粒粒明星璀璨夺目,每一个都是凭着天才的脑袋建起了一座又一座金碧辉煌的物理殿堂,更是由他们这些天才的脑袋,在明明看似风平浪静太平盛世的物理世界刚建成不久,就重新以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再次推翻这个体系并重新来过。天才,天才,我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就见到天才这两个字,因为我几乎没有见到有哪个真正名留青史的物理学家真的不靠天赋只靠汗水取得成就的。爱因斯坦,教科书上说他小时候数学只有一分,而且动手能力极差。但事实上,德国小学的评分标准,一分是最高等级,六分是最低等级;而爱因斯坦弹得一手好小提琴,这就充分证明了“动手能力极差”的谬论的荒谬可笑。
我完全无意贬低普通人抬高天才,我只是想说明,天才是罕有的,也是在物理发展历程上essential,但幸运的是,上帝把天才多拨了一点给物理。
四、虎父无犬子。
聪明的基因应该是会遗传的,所以有了虎父无犬子的俗语。jj汤姆逊的儿子gp汤姆逊推翻了父亲电子是粒子的观点,证明电子的波动性,同样获得诺贝尔奖;居里夫人两夫妇在1903年共享诺贝尔奖,而他们的女儿约里奥·居里也在1935年和丈夫分享诺贝尔化学奖;尼尔斯·波尔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而波尔的第四个儿子埃格·波尔,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而回溯到以前波尔的父亲虽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但也曾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的提名„„累累的名字不胜枚举。优秀的基因功不可没,但完全归功于基因,就免不了有点“宿命论”的感觉。所以我更强调的,是科学家家里同样优秀的学术氛围、钻研吃苦精神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我认为这些,才是虎父无犬子的根本原因。
五、未知。
我们学院的院训是“人文日新”,这句话用在物理史上,可以说是“物理日新”,妥帖不过。因为日日新,所以你无法估计明天的物理会变成什么模样,充满未知的神秘感,也许是这种神秘感使得众多天才为之倾倒,败在她的石榴裙下。看数百年前,由经典力学、经典电动力学和经典热力学(加上统计力学)共同构成的经典物理殿堂,曾经是那么金碧辉煌,是经典物理帝国全盛时代的象征。看上去是多么尽善尽美,物理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终极意义,再也不可能有任何突破性的发现了。甚至有人说:“物理学的未来,将只有在小数点第六位后面去寻找。”这意味着人们只需在细节上做些修正和补充,更加精确地测量一些常数值罢了。但好景不长,两朵小乌云从远方飘至这殿堂的上空,以太的不存在和黑体辐射实验和理论的不一致,又私下收聚能量,准备给那个金碧辉煌的帝国一次无情严峻的洗礼。当人们发现量子物理可能是物理学的终极归宿时,他们又失望地发现,超弦、m理论傻傻分不清楚。另外,你又能否确定,在量子物理学最终建立之后,是否一切都大功告成呢?物理学是否又再次到达一个看似尽头的尽头,我们的后人只能在之上做修补。你又能否确定,以后不会又有两朵三朵甚至更多的乌云纷至沓来,再次卷来一场狂风暴雨,把我们的知识体系再一次砸个稀巴烂并引发新的革命?你我都未知。所以物理仍然在路上,并将会持续好一段时间。
我的读后感更多的是对整个物理学而不仅是量子力学感性感受,也许与题目有些偏颇。但是希望你会明白,这正是人文的魅力。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九
其中有一个故事讲是这样的:上帝变成了一个小学生寻求自由,条件是在一天之内和同桌交成朋友就可以获得一年的自由。于是上帝变成了一个叫尚第的小学生进入了学校,可是因为同桌冯离离的嫉妒,所以她觉得这位叫尚第的同桌不好,没有同意和上帝交朋友,上帝就没有了自由的机会。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里也一样,我们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没有了自由,因为家长总是让我们学这学那,没有自由。但自由中也要学习知识,不能浪费大好时光,不然等我们长大了就后悔也来不及了。正如唐代的颜真卿的的《劝学》所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文化和知识,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长大后回报祖国。
上帝的离开也是因为冯离离的嫉妒,要不是冯离离的嫉妒,上帝已经和她成为了朋友,在人间休息,享受美好的时光。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有很多同学嫉妒别人比自己的成绩好或者总是产生矛盾,我们不应该为这些小事斤斤计较。
记住:追求自由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学习。在学习中不要嫉妒别同学成绩比你好,应该和大家平相处,共同努力学习。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十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人或兔子都会为了生存而竞争。因为竞争、因为好胜,我们总是只看到别人或者自己的缺点,而发现不了自己或者别人的优点,这就是我从《兔子与上帝》这篇文章中悟出来的道理。
大家都明白,兔子是世界上最善良、可爱的动物,他只吃草,从来都不伤害任何人,所以经常受到别的动物的伤害,终于有一天,他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就去找上帝,要求上帝把他变成鸟。他从鸟开始,到鱼、再到人,最后要求上帝把他变成“上帝”。
一开始,兔子变成了鸟后,真是开心啊,以为一切从此改变,可变成鸟后没多久,兔子就发现天上有老鹰要吃他,树上有毒蛇要咬他,真是躲无处可躲,藏无处可藏,所以他又来求上帝让他变成鱼;上帝又同意了,立刻又把他变成了鱼,可不到几个月,兔子又来找上帝,认为水中“大鱼吃小鱼”,也不好,要求上帝把他变成万物之灵“人类”;可变成人类后又过了不久,兔子又来找上帝说:“我不做人类了,人类正在互相残杀,我要做一个伟大而万能的上帝!”上帝不答应,说:“上帝多了也会打架。”
一年级时上过一堂非常有趣的课,让我一直记忆犹新。老师先让同学们指出别的同学的不足之处,同学们说起来就像停不下来的机关枪,“嗒!嗒!嗒!”地说个不停,真是没完没了啊。可一会儿,老师再让同学们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优点时,这回可不行了,大家是结结巴巴,半天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我们只注意了缺点,就没了优点。
大雕刻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兔子因为发现不了自己的长处,所以就会烦恼,要是兔子当时想:我跑得多快啊,能逃过如此多的猛兽追捕,那么他就会为身为兔子而自豪了。
这个故事更是要告诉我们,我们不能象那只兔子那样,我们要不断发现别人的长处,更要发挥好自己的长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自信,才能更容易战胜以后遇到的各种困难。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十一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上帝的意图》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的信仰生活要想不上魔鬼的当,不受试探,不被魔鬼欺骗,就必须认识《上帝的意图》。
以前我常常受魔鬼的欺骗,上魔鬼的当,我常常的挣扎在病痛之间,埋怨着上帝对我的种种不公之处:“为什么别人不来礼拜却如此健康?为什么我常常礼拜,如此的虔诚,还久病缠身?为什么?为什么?难道上帝不要我了吗?”
面对家人对我的屡屡逼问与嘲笑:“你不是信耶稣的吗?你的耶稣在哪呢?你看看你信的多么凄惨,我们什么也不信还凡是亨通!”我要崩溃了,又一层层埋怨涌上心头:“上帝啊!我白信你这么多年了,起码的保障你都不给我,面对我家人的指责,你羞不羞愧?”
可是因着这么多年的信仰教育,我又不敢否认上帝,害怕下地狱,只好有病忍着。
当我看到《上帝的意图》这本书之后,它揭示了一切疾病不是上帝给的`,也不是我自己的,而是魔鬼压制的,我恍然大悟:“上帝啊!我错怪你了!”书里提到一句话“人本来是上帝爱的对象,没上帝的爱,人一刻也不能生存,当我们缠绵病榻的时候,不寻求上帝的帮助,就等于弃绝上帝的爱。”啊~原来上帝是爱我的,我寻求上帝,上帝就帮助我。
有一次,当我发烧达到40度时,浑身抽搐不成样子,并且疼痛难忍,妈妈领我打了针,用酒精擦拭,仍不见效,后来,我实在忍无可忍时,大声喊叫:“妈妈,求求你救救我,我要死了!”妈妈说:“我该做的都做了,没办法了,你喊耶稣吧!”我抱着走投无路,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态度大声喊叫:“耶稣,救救我吧!”立刻,我的病好了,不再抽搐,不再疼痛,睡得甜甜的。
有了这样的经历和对话语的认识,一次我姐姐眼睛长了瘤子,手术失败了,她一只眼睛睁不开,看不见了,她非常的痛苦,但是她却跟我说这是上帝的美意,就算自己瞎了也愿意,我告诉她:“你上魔鬼当了,上帝不会给人不好的,这是魔鬼干的,不要这样的误解上帝,我陪她做悔改祷告,给她按手祷告,她慢慢的睁开眼睛看见了,哈利路亚,荣耀归给上帝的名。
以前许多人本主义的人认为上帝是为人存在,耶稣是因为人犯罪了才来的,但是认识《上帝的意图》之后,知道了人是为上帝除灭魔鬼这一意图而被使用的存在。
所以,今天魔鬼干涉我们的信仰生活,不让我们圣守主日礼拜,我以前认为主日只需要上午或者下午来一下下就可以了,礼拜天,要和朋友多多玩耍,多多放松,后来认识了《上帝的意图》这本书,知道了圣守主日是全天在上帝的面前,哪怕娱乐,和朋友玩耍都不算圣守主日,我看到这话语,马上去遵守,并且教导我的丈夫,我的丈夫在找工作的时候说:“我必须找主日休息的。”而且主日奉献严格按照两天的工价计算奉献的,并且,有一天我的丈夫对我说:“我们给别人随礼,不能超过主日奉献,谁也没有上帝重要。”我太欣慰了,话语真的能使人改变。
我以前经常上魔鬼的当,不敢给别人传福音,我觉得信耶稣太苦了,还不如让他们现在活一天享受一天,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当我认识《上帝的意图》这本书时,我觉得我的想法太不负责了,不信耶稣的人也照样忍受痛苦,但信耶稣的人已经得胜,因为耶稣已经战胜魔鬼,我们是等侯耶稣再来的灵魂,那时我们永远喜乐的和耶稣同在,圣徒现在的苦楚是暂时的,以后就免于大患难,参加头一次复活,和耶稣做王一千年。
所以,我们要把今天当做最后一天过,按着上帝的意图,每天过得胜的信仰生活,积极努力的作工,将来耶稣给我报偿,我已经看见了那极大的冠冕,耶稣啊!我愿你来!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十二
读完《无语问上帝》这本书后,心中充满的是感恩,感谢主在我需要信心的时候使我能够阅读这本书。在本书中作者以三个问题“上帝公平吗?”、“上帝沉默吗”、“上帝隐藏了吗?”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帮助读者面对信仰的困境,重建对上帝的信心。
每一个诚实面对信仰的基督徒都承认,在我们向上帝祷告的事情中,很多事情神没有给我们成就,包括我们向神祈求病得医治、求神给我们成就美满婚姻、求神给我们一个好工作等。我们想以祷告阻碍事情向坏的方面发展,但是事情还是向坏的方面发展。我们想以祷告促进一件事情的成功,但是祷告后事情还是没有成功。我们认为神成就某一件事情对各方面都有好处:荣耀神的名,使我们能够对神建立信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益处,成为未信主人的见证。但是使我们困惑的是,向神祷告后,甚至禁食祷告后神还是没有医治我们的疾病或者神还是没有成就我们的事情。怎么回事?难道我们的祷告不符合神的旨意吗?我们的祈求是妄求吗?我们向上帝祷告的确实是实实在在的难处啊!
就如作者在书中所举的一个例子:在一个冬天天寒地冻的晚上,刮着大风并且路面上因下雪结满了冰,作者的汽车突然抛锚了,他修理了半天,车子还是修理不开。他祷告希望上帝能够帮助他,但是当他祷告了又祷告,车子还是发动不起来,上帝也没有派别的人来帮助他,最后他不得不在一件破旧的餐车里面等拖车把他的车子拖走,然后在汽车修理厂修理了几天才修好,此次车的抛锚不仅花费了他的金钱,时间,还耽搁了他参加聚会。作者问:“上帝到底在不在乎我的挫折?或者上帝在不在乎我浪费这么多的精力和金钱?”
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我想在我们基督徒的生活中也许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面对亲人的病危,我们祈求上帝医治;面对就业,我们祈求上帝给我们一个好的工作,祈求上帝能够给我们一份稳定的工作等,但是当我们苦苦向上帝祷告后,上帝却没有垂听我们的祷告,我们信仰的上帝在我们需要他的时候,他好像隐藏了,不帮助我们了,这个时候就会对信仰失望,就像本书中所提到的查理德在对信仰失望的时候所说的:“每当我面对重要决择时我都会读经、祷告求上帝带领,我想你也是。
《无语问上帝》这本书就是站在上帝的角度和站在人的角度两个方面探讨上帝的“不公平”、“隐身”和“沉默”问题,从而使我们有新的发现。当作者站在上帝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上帝对待我们称为信心伟人的亚伯拉罕、约瑟、保罗等信仰伟人的时,上帝对他们的人生是更多的“不公平”、“隐身”、“沉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学会了对上帝的顺服和信靠;在以色列民族历史上,上帝也曾“不公平”、“隐身”、“沉默”:上帝“不公平”是因为怜悯,神不愿意立刻惩罚犯罪的以色列民,忍耐等待她悔改;上帝“隐身”的原因是以色列民族不再遵守上帝的教导;在以色列民被虏异邦,受苦的时候上帝“沉默”,其实上帝和他的子民一同受苦。后来上帝以人的样式来到人间,上帝不再隐身和沉默。按理说,这个时候的人类应该全部都相信和顺服上帝吧!但是上帝的现身和说话并没有使人人都相信他,他在世的时候反而遭到很多人的抵挡,和他在“隐身”和“沉默”的时候一样!所以人对上帝的信靠不是上帝是否隐身和沉默,乃在于人是否有一颗愿意信靠他的心。
总之,《无语问上帝》是一本很好的属灵方面的书籍,使我们在上帝隐藏、沉默的时候,我们同样能够对神信靠和仰望,与神建立良好的关系。
注:作者简介:杨腓力(philipyancey),当代美国最重要的基督教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他也是著名福音派杂志《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today)的主编。杨腓力曾12次获得美国ecpa(福音派基督徒出版联盟)图书金奖,代表作有《无语问上帝》、《有话问苍天》、《恩典多奇异》、《耶稣真貌》等。著名的布道家葛培理曾评价说杨腓力是他在福音派中最欣赏的作家。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十三
今天,我怀着无比的痛恨之情,读完了《上帝的忧愁》这一篇文章。读罢,让我思绪万千,我的先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尖刀,毫不留情地刺进了胸口。
《上帝的忧愁》这篇主要讲的是有一天,上帝来了人间。他为人类把大地建设的如此的繁荣让他感到自豪,他决定要奖励一下人类。于是他找到了一个人,让他说一个愿望,可是那个人不愿拥有上亿元的公司和豪华小轿车,却愿意把自己的一只手锯掉,原因既是因为他无法忍受邻居比他富有,因此让上帝感到害怕,害怕人类的残忍。
当我读到“思来想去,那个人也没有想出一个可行的好办法来。最后,那个人咬了咬牙,看着上帝说:“尊敬的上帝,请你将我的锯掉吧!”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就好像猛地被什么刺了一下似的。那个人完全可以拥有上亿元的大公司和豪华小轿车,可他却放弃了,是因为他不愿意忍受邻居比他富有!但他却愿意把自己的一只手锯掉,好让邻居的双手也被锯掉!人类真的'太自私,太自利了!只想到自己的好处,处处都为自己着想,而不顾别人的生与死;人类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给予,什么是付出,往事就先考虑自己。帮助别人,难道自己就不是一种快乐吗?上帝把我们创造出来,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希望,我们就应该自相残杀吗?人类早已被那沾满血腥的利益蒙闭了自己的双眼!人类真是太残忍了!
由此,又让我想起了那一幕……星期六,我准备去买书,当我走到旧大桥的时候,看见了一位可怜的老爷爷正在躺在地上。过往的人们一眼也不看,还有一个年轻人竟抢走了老爷爷碗里仅有的几角钱。老爷爷又喊又哭,可那位青年人,头也不回,就走掉了。人类真是太可恨了!
我读了《上帝的忧愁》这篇文章,让我真正认识到世界的无情。我真想大声疾呼:给一点爱给你身边的人吧,他们需要关怀!人间需要爱!无知的人类呀,如果再这样下去,最后受到伤害的将会是你们呀!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十四
我们的信仰生活要想不上魔鬼的当,不受试探,不被魔鬼欺骗,就必须认识《上帝的意图》。
以前我常常受魔鬼的欺骗,上魔鬼的当,我常常的挣扎在病痛之间,埋怨着上帝对我的种种不公之处:“为什么别人不来礼拜却如此健康?为什么我常常礼拜,如此的虔诚,还久病缠身?为什么?为什么?难道上帝不要我了吗?”
面对家人对我的屡屡逼问与嘲笑:“你不是信耶稣的吗?你的耶稣在哪呢?你看看你信的多么凄惨,我们什么也不信还凡是亨通!”我要崩溃了,又一层层埋怨涌上心头:“上帝啊!我白信你这么多年了,起码的保障你都不给我,面对我家人的指责,你羞不羞愧?”
可是因着这么多年的信仰教育,我又不敢否认上帝,害怕下地狱,只好有病忍着。
当我看到《上帝的意图》这本书之后,它揭示了一切疾病不是上帝给的,也不是我自己的,而是魔鬼压制的.,我恍然大悟:“上帝啊!我错怪你了!”书里提到一句话“人本来是上帝爱的对象,没上帝的爱,人一刻也不能生存,当我们缠绵病榻的时候,不寻求上帝的帮助,就等于弃绝上帝的爱。”啊~原来上帝是爱我的,我寻求上帝,上帝就帮助我。
有一次,当我发烧达到40度时,浑身抽搐不成样子,并且疼痛难忍,妈妈领我打了针,用酒精擦拭,仍不见效,后来,我实在忍无可忍时,大声喊叫:“妈妈,求求你救救我,我要死了!”妈妈说:“我该做的都做了,没办法了,你喊耶稣吧!”我抱着走投无路,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态度大声喊叫:“耶稣,救救我吧!”立刻,我的病好了,不再抽搐,不再疼痛,睡得甜甜的。
有了这样的经历和对话语的认识,一次我姐姐眼睛长了瘤子,手术失败了,她一只眼睛睁不开,看不见了,她非常的痛苦,但是她却跟我说这是上帝的美意,就算自己瞎了也愿意,我告诉她:“你上魔鬼当了,上帝不会给人不好的,这是魔鬼干的,不要这样的误解上帝,我陪她做悔改祷告,给她按手祷告,她慢慢的睁开眼睛看见了,哈利路亚,荣耀归给上帝的名。
以前许多人本主义的人认为上帝是为人存在,耶稣是因为人犯罪了才来的,但是认识《上帝的意图》之后,知道了人是为上帝除灭魔鬼这一意图而被使用的存在。
所以,今天魔鬼干涉我们的信仰生活,不让我们圣守主日礼拜,我以前认为主日只需要上午或者下午来一下下就可以了,礼拜天,要和朋友多多玩耍,多多放松,后来认识了《上帝的意图》这本书,知道了圣守主日是全天在上帝的面前,哪怕娱乐,和朋友玩耍都不算圣守主日,我看到这话语,马上去遵守,并且教导我的丈夫,我的丈夫在找工作的时候说:“我必须找主日休息的。”而且主日奉献严格按照两天的工价计算奉献的,并且,有一天我的丈夫对我说:“我们给别人随礼,不能超过主日奉献,谁也没有上帝重要。”我太欣慰了,话语真的能使人改变。
我以前经常上魔鬼的当,不敢给别人传福音,我觉得信耶稣太苦了,还不如让他们现在活一天享受一天,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当我认识《上帝的意图》这本书时,我觉得我的想法太不负责了,不信耶稣的人也照样忍受痛苦,但信耶稣的人已经得胜,因为耶稣已经战胜魔鬼,我们是等侯耶稣再来的灵魂,那时我们永远喜乐的和耶稣同在,圣徒现在的苦楚是暂时的,以后就免于大患难,参加头一次复活,和耶稣做王一千年。
所以,我们要把今天当做最后一天过,按着上帝的意图,每天过得胜的信仰生活,积极努力的作工,将来耶稣给我报偿,我已经看见了那极大的冠冕,耶稣啊!我愿你来!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十五
上帝的指纹读后感,这不是一本小说,但是却比小说更加吸引人,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上帝的指纹读后感,欢迎阅读!
《上帝的指纹》是由英国的著名国际著名古文明研究作家汉卡克所著,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考古报告纪实之一。在这部启示录般的作品中,作者以其令人震惊为智慧为一读者描绘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史前文明正以故土人家料的方式复苏于当代世界,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的未来。
在无意中,我在当当网上看到了这本书,从小对古代文明十分着迷的我被它的简介及诡异的封面所深深吸引。在假期的时间,我仔细阅读了它,更是对它爱不释手,跟着作者的意识,进入了那个属于历史的时代......
本书是通过探寻人类史前文明而思考人类的现在并预言世界未来的力作。在这部启示录般的作品中,作者以其令人震惊为智慧为一读者描绘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史前文明正以故土人家料的方式复苏于当代世界,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的未来。汉卡克不仅是对人类的神话、文明、历史、地理、建筑、数学、天文、科技的创意性探索,更是一部古文明奥秘历险的巨著。从中美、南美到北非和中亚,作者深入史前文明的幽秘禁地,以一种全新而大胆的视角重新回溯人类文明史,明察暗访、旁征博引,破解上帝留下的指纹。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套上下两册的巨著,合上最后一页,我静静地思考了半天,将整个故事重新梳理了一番,最后不得不被作者的绝妙构思、超人胆识,通情达理的推理、推测,维妙维肖的描述、纪实,以及其对于人类的神话、文明、历史、地理、建筑、数学、天文等知识掌握和运用而折服。
人类文明开启之前,谁有足够的知识和技术在南极进行缜密的地理勘探?为什么世界各国神话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人类生存周期是约六千年?古埃及胡夫金字塔铭刻的预言提示了人类的终结期,古印第安人的一个传说为什么也有一个基本相似的“末日”时间表?等等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
同时,我又购买了这本书的系列丛书《失落的约柜》《亚特兰蒂斯》,我也会在课余时间把他们一一读完,相信会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也会对2012的传说有不一样的理解。
从现今返回古代,葛瑞姆.汉卡克为人类打开了一扇探索远古文明的时间大门……
这个世界充满了神奇的巧合,但这究竟是巧合还是事实呢?到现在也不为人知。
埃及的金字塔,其中三座宏伟的金字塔对应着天空中闪耀的三颗明星--大金字塔,卡夫里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这三个金字塔对应着宇宙中猎户座的三颗明亮的星星,其精确度十分准确,其误差度十分微小。而且猎户座在银河旁,这三个金字塔亦位于尼罗河旁。这不正是古埃及人民的智慧吗!
一位神祗在墨西哥,成为魁扎尔科尔的原形;另一位在秘鲁,成为维来科查的原形。这两位神祗都是高个子、白皮肤、蓝眼睛、长胡子的神,在人们眼中他们都热爱和平,痛恨血腥杀戮。在当地人眼中,他们就是真理,几乎所有人都崇拜着他们坚信他们会引领人们和平共处得生活,远离战争硝烟带来的灭顶之灾。不过,只可惜这个美好的愿望未能实现,这个智慧的神祗未能归来,希望便被敌人湮灭在了历史战争长河中了。
两个国家的传说为何如此相似,巧合还是真相?无人知晓。
远古文明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它如此令人好奇,令人想要解开那神秘的面纱。
远古文明的诱惑啊,引导我们一步一步拨开徘徊在心中的迷雾,找出答案……
光是《上帝的指纹》这个题目,就足以让我好奇心大发了。这是英国人汉卡克的.一部著作。尽管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小说,但它的内容却比小说更扣人心弦;虽然它是一本学术性极强的著作,但它却有着小说般轻松直白的语言。
这本书的逻辑非常紧密,让人几乎找不出任何漏洞。而其中的观点更是“不走寻常路”,真可以算得上标新立异了。
也正是这些巧合,让人不禁猜测: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有一个繁荣程度不亚于当今社会的高度文明,他们的的科技甚至比我们更发达。而突如其来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如同一只无情的大手摧毁了了这个文明。而金字塔,就是他们保留文明的工具,让他们的文明能够延续下去。
这本《上帝的指纹》不仅让我了解了各地的历史文化,增长了见识,还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道理:固执己见、主观臆造是不会有创新的。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十六
哲学家黎鸣在《恢复哲学的尊严》一书中提到关于信仰的问题,信仰是什么?人为什么需要信仰?他的观点是:信仰即是对万事万物存在唯一性真理的坚信不疑的认定。
迄今为止,人们对信仰的认识,都仅仅限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宗教信仰,或以为只要人们心中有神的信念,就是有了信仰。大部分人甚至说:“信仰是自由的,不管信什么都一样,我尊重每一个人的信仰。”其实,这只是人们对人类智慧尚处于蒙昧时期的信仰活动现象的肤浅外表的认识。除了宗教信仰,更为可怕的就是把信仰当做迷信的人,拿着自己是“无神论者”的招牌一口认定“不管信什么全都是迷信”。但信仰和迷信完全是两个不可相容的概念,迷信的人不可能会有信仰,而有信仰的人则应自觉的杜绝任何迷信。然后人们常常把信仰和迷信混为一谈,使之难解难分。
因此,人们对信仰存在着很大的疑惑甚至误区。如果不能真正认识信仰的本质,就不能算是拥有信仰的人。从前,我和所有人一样,我认为的信仰只不过是一种精神寄托,甚至也曾怀疑过人们口中所说的地狱、天堂,尽管常常读经、祷告、礼拜,知道上帝是爱,为了我们舍去生命,流出宝血,却从来没有实际性的体验,简单来说就是根本不认识我们的信仰。我所拥有的信仰似乎只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附带品,我总是觉得如果不够诚心,不够虔诚,或者不能像那些牧师、传道那样就干脆过平庸的生活,不要太过追求,因此那时候的信仰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可有可无的,只要心里相信就可以了。
当我反复的阅读金箕东牧师的着作《上帝的意图》一书时,我才发现我完全错了,而且错的有多么的离谱。信仰根本不能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和判断,信仰不是观念、不是精神寄托、不是闹着玩的,更不是我想怎么信就能怎么信的。信仰应该成为我的生命,融入到我的实际生活,改变我的所有固定观念甚至是我的命运。信仰里根本不存在世人口里所说的奇迹、命运,信仰能改变我们该死的命运,能让我们经历到真正的神迹,遇见活着的上帝。
如果晓得上帝的意图,我们的信仰生活将会充满喜乐和感恩。不晓得而相信就是盲从,是迷信,而不是信仰。我们的信仰就在于认识上帝,从而侍奉上帝,被上帝使用,传扬上帝的名以及上帝所行的事,这就是我们真正拥有信仰之人的使命。我们若不认识上帝和上帝的意图,就只能过失败、堕落的信仰生活。例如,我们相信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功劳,但十字架本身并不是我们信仰的对象,圣经从来没有吩咐我们要相信十字架,但如今很多人总是对着十字架献上礼拜、献上祷告,甚至对着耶稣的画像叩拜。这全都是因为不认识整本圣经上帝意图的缘故。
当我看完十遍圣经以后,我还是不能明白圣经到底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只能大致的知道亚当的故事、亚伯拉罕的故事、摩西的故事、大卫的故事、但以理的故事或者耶稣的故事,甚至认为圣经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段一段的'历史故事,完全不能跟我们的信仰联系起来。但当我学习完庇哩亚研究院课程的第三学期《上帝的意图》并再次读了《上帝的意图》这一书籍后,才恍然大悟。犹如大梦初醒一般,原来圣经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圣经中潜藏着丰富的用人的理性和头脑无法参透的上帝的意图,除非站在上帝的立场戴上看圣经的眼镜像鸟瞰图一样从整体俯视整本圣经,否则利用人有限的知识甚至是文化水平再高的知识分子都不能真正认识圣经、认识真理、认识上帝。
从本书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信仰的绝对性和重要性。圣经的话语是多么的真实可靠,也许真的唯有热爱圣经的庇哩亚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那些仅仅把圣经当成宗教经典、文化遗产甚至神话故事的人,最终只能和这个世界一同灭亡。更何况是不尊重圣经、藐视圣经、毁谤圣经、不相信圣经、在圣经话语中挑骨头拣刺、咬文嚼字的人,可想而知他们在末日该会有多么重的刑罚。正如约翰福音12:48节所说的一样:“弃绝我、不领受我话的人,有审判他的,就是我所讲的道在末日要审判他。”
上帝在太初以前的计划和预定全部都在父怀里的独生儿子身上,并且有已经在两千年以前就成就了的和如今通过我们信的人正在成就的上帝的事工,也全部都和上帝的意图有关,我仅仅只是一个从尘土而来的小小被造物,我有什么资格在全能的造物主上帝面前自高、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我应该马不停蹄的将我的所有一切纳入到上帝的意图中并朝着上帝对我所期待的方向奔跑,而不是坐以待毙,仅仅围绕着自己的世界、人生、梦想忙忙碌碌,又或者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拥有一个多么多么幸福完美的家庭,然后环游世界,然后子孙满堂,最后在人生快结束的时候安心的享受着天伦之乐……如果我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这些看似平常却也是所有人都曾考虑过的问题上,那么最终也许会实现一二,也许会徒劳无功,但可以明确的是这样的我最终只能成为一个在上帝眼里没有价值的垃圾、一个可弃绝的地狱之子。
以前所认识的亚当,只不过是一个偷吃了禁果违背上帝命令成为罪人被赶出伊甸园的人,而夏娃则是上帝所创造第一个帮助男人但因着犯罪而一同被赶出伊甸园在世界上生儿育女的普通女人而已。殊不知就连如此普通、在人看来简直就是一个神话故事中作为主角而已的两个人,却也饱含着引人深思、怵目惊心的上帝的意图,亚当之所以犯罪是因为在上帝所造的万物中唯有上帝、天使和人是属灵的存在,因此像天使和人这样的受造物身上有着完全的自由意志,有顺从的意志也有拒绝的意志。而首先犯罪的天使长路西珥却滥用了上帝所赐予的自由意志选择了拒绝的意志,从而犯罪堕落成为反叛上帝的撒旦,因而就有了第二个受造物宇宙,作为拘留撒旦的看守所。而圣经约翰一书3章8节告诉我们上帝的儿子显现是为要除灭魔鬼的作为。因而有了道成肉身成为人子的计划,随之就创造了有灵的活人亚当,所以并不是亚当犯罪以后上帝才采取这样的对策。本通告亚当就可以来的上帝的儿子耶稣却因为亚当的犯罪堕落甚至全人类成为了罪人而延迟了他到来的时间,但成为女人的后裔这是无可置疑也是从永远以前就存在的上帝的计划,没有女人就没有女人的后裔,通过这一点不难看出女人真的成为了帮助男人的配偶。
全人类的灵都因着亚当的不顺从处在了死亡的状态,即与上帝的生命隔绝的状态,当然也包括着地狱里的刑罚。而基督的灵却成了叫人活着的灵,即上帝的灵。末后的亚当耶稣成为了担负首先亚当所犯之罪的人,因而流出宝血并从死里复活了,不仅除灭魔鬼,成为后嗣继承了上帝的宝座,还把宝贵的救恩赐给了全人类叫信的人可以得着天国。()最重要的是,耶稣还把胜过死亡的权柄和对上帝来说最为宝贵的圣灵唯独赐给了认识上帝名、敬畏上帝名、拥有上帝名的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一生靠着这权柄能胜过魔鬼的死权和欺骗,从而能持守上帝的话语过有能力的信仰生活,直到耶稣再临时可以作为参加头一次复活的圣徒参与到主荣耀的复活中。
认识上帝意图的人才能建立神本主义的信仰,并从救恩的摇篮里成熟长大成为懂事的孩子参与到主的事工中,完成主的嘱托,让更多的人认识圣经,拥有使命,成为耶稣的门徒,和我们拥有共同的盼望,能在耶稣来临时免去五个月的大灾难、首先参加头一次复活,并和主耶稣在千禧年国度做王一千年,乃至到大审判结束以后身穿洁白的细麻衣进入天国得着荣耀无比的冠冕。
这上帝的意图,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参透、去教导,它应该成为我灵魂的所有,成为我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成为我信仰生活的出发点。我的主,我的神,求你让我的灵魂贯穿上帝的意图、装满上帝的意图,一生一世围绕着上帝的意图去生活,直到你再临的日子!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十七
有一个从小双目失明的'孩子,自从他懂事后就烦恼,()认定老天是在惩罚他,觉得这一生完了。
后来,一位老师告诉他:世上每一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些人的缺陷比较大,那是因为上帝喜欢他的芳香。从此,那个孩子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特别的钟爱。
上帝知道了这件事,笑着说:“我非常喜欢这个精彩的比喻,但是我要声明一点:所谓缺陷只是生理上的,而不是道德缺陷。有道德缺陷的人是烂苹果,不是我咬的,是虫。”
是的,有些事情是不能改变的,但我们不要因为这些不能改变的事而自寻烦恼,坦然地接受上帝的安排,多找些自己的长处,然后发挥长处,做生活的强者才是最好的。让我们记住“因为上帝太喜欢你了,所以咬得大了些”这个精彩的比喻,不要为先天的不足而烦恼!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十八
合上书的那一刻,有些不舍,有点心疼。不舍是这本书不到一个星期看完的,看的太快了就像囫囵吞枣,没有咂吧出枣子的味道,心疼是为剧中人物的多舛的命运。这本书叫《上帝怀中的羔羊》,和《飘》都是女作家凯洛林・米勒所写,都是描写美国南北战争前南部地区垦荒者的艰辛生活。
如果说有区别,那就是前者描写的都是底层农民地里刨食的艰难,后者是庄园主贵族在世事变化下的应对;前者平铺直叙的琐碎家庭生活,后者剧情更跌宕起伏;前者就好似一首白描手法的散文诗,后者好似一幕幕转化的舞台剧。
如果读完一本书,让你对书中的那个地方心生向往,那她的描写手法绝对是很有画面感,这样的作家我喜欢。看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再去兴安岭的走进鄂温克族的驯鹿,看见生活村落里的“萨满”、“木愣子”,就真体会情景交融。其实这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带有女性作家的细腻,白描,流畅,就像耳边的喃喃呢语。而且都是在告诉我们两个字:生存。
《上帝怀中的羔羊》,在南方荒芜的土地上,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教堂,医院,努力的生存就仿佛从最原始的劳动开启,开荒,饲养,酿酒,缝制,打猎,治伤的技能。上帝最大的恩赐就是这片土地。里面的'三代垦荒者在与自然、灾难、疾病斗争中求生存,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下随时可能出现的颗粒无收、传染病的肆虐无数次的夺去了亲人的生命,可没有时间悲伤,只有永不停息的劳作。
第二代垦荒者希恩,从十几岁的少女成长为外婆,每时每刻都在劳作,为丈夫的爱,为死去的及活下来的十四个孩子,为年迈的父母,为三个兄弟。经过响尾蛇,豹猫的侵袭,战胜了对动物的恐惧,却面对突然的火灾,避过了灾害的考验,却遭受死亡的鞭挞,丧子,丧父,丧母,丧夫。
四十多岁的人生就像是走过了万水千山。就像书中写的:“一个女人,从出生之日起,体内就蕴含着生命的种子,就是她等待出生的孩子,在他们依次降生之前,她必须照看好自己的头、手和心脏不受任何损害,所以,成年女儿必须比成年儿子心地更加单纯,更小心自己的身体,思想更虔诚,因为她体内孕育着生命的种子,就像一根青豆23,到了一定的时间成熟,撒播种子,然后变得干燥,枯死,最后化作尘土。”
这样的日子,你怎么过?
看看希恩怎么过?生第三个男孩卡尔的时候,遇上干旱,伦祖远出,她在生产的过程中,豹子咬死了看家的猎犬,希恩挣扎着取下墙上的枪杀死了离她只有三大步的豹猫,床上蜷缩的是她和三个孩子。希恩告诉我们,为活着而活。这样的日子,仅仅是活着过吗?看看希恩怎么过。
希恩依然会在每一个节日把地板刷洗的一尘不染,依然会为每一位孩子攒下结婚用的鹅绒,依然会缝制出最美丽的裙子,依然会在女儿的婚礼上喝的酩酊大醉,向爱慕的牧师表白心声。
这难道仅仅是为了活着?我想不是的,而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世界虐我千百遍,我依然待之如初恋。这个最丰满的人物形象让我想起了《战争与和平》里面入狱的皮埃尔临行前,一个囚犯的一句话:“即使只剩下一个土豆,我们也要撒上盐巴再吃。”
生活没有固定的答案,但书中的人物告诉我。无论是怎样的世事变迁,还是每人都要经历的生老病死,你心里必须装着一个希恩,当然如果你貌美如花似郝思嘉,也可以游刃于男人之间,但是千万要看到离开了白瑞德,死去了女儿的郝思嘉站在土地上满含眼泪的那句话:明天,太阳还会升起。
只要有一颗坚强的心灵。你就是上帝怀中的羔羊,只要有面朝大海的心胸,就能把风霜雨雪过成春花秋月。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十九
无论人或兔子,只要有生存就会有竞争。而任何东西都会有优点与不足,都有利与弊的两面。我们不该只看不足,而忽略了其优点。这就是《兔子与上帝》这篇文章给我的启示。
大家都知道,兔子是世界上最善良的动物,它只吃草,而从不伤害他人。正因为如此,它受到了不少动物的欺负。终于有一天,兔子向上帝苦诉,一共先后提出四次要求,分别要求上帝把它变成鸟、鱼、人和上帝,要求一个比一个过分。原因是鸟会被老鹰抓,会被毒蛇咬;大海里都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斗争;人类就更不用说了。对于兔子最后一个要求,上帝只说了一句话:“上帝只有一个,多了也要打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像兔子一样呢?有一次老师给我们上课点了全班最差的一个同学的名字,然后叫我们说说他的优点,我们想了老半天也没有想出来。接着,又叫我们说那个同学的缺点,大部分同学想都没有想就说了一大堆。为什么同学们会有这样的反应呢?罗丹也曾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如果兔子当时想到:我跑的很快,其它动物都抓不到我,它就不会抱怨了。
上帝的笑读后感篇二十
今天,我从班里的图书角取出了一本《上帝的笑》。()当我看完了第一篇,就越发地想继续看下去。
这本书的内容挺多的,有不凡之处、意想不到,成败之间、出奇制胜、雕刻灵魂、生活细节、爱的家园、生命良方、上帝的笑……我从书中到了知识的源泉,从这些小故事中学到了大智慧。
书中每一篇小故事都会带我们自由飞翔,带我们完成美丽的旅程。在书里,我们可以体验一种美丽,叫智慧;体验一种体验,叫感动;体验一种风景,叫真情;体验一种快乐,叫成长。这本书让我们环游世界,让我们“略知天下事、浅尝人间情”。书中那形形色色的人,或成功,或失败,或好,或坏的成长历程,都将对我们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指引我们对事物作出正确的选择,让我们获益匪浅。
这书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小读者阅读。这书每读一次,便完成一次心灵的洗礼;每读一篇,便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受益终生,就让我们一起来接受一次灵魂的教育吧!这里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在这里,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