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读后感(专业16篇)
读后感是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体验到不同的感悟和启示。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和他人交流,听取不同的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最后,请大家在写读后感时保持真实和独立,用心地表达自己与书籍对话的情感和思考。
十日谈读后感篇一
家里有很多藏书,第一次翻这本书的时候大概是在初中,当时没有看完。
高中又看了一次,因为文学常识里常常提到这本书,世界名著,《十日谈》云云。
当时有个问题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她是夫人,怎么又是情人呢?当时只知道情人是指心爱的人。不知道塬来情人是个不怎么光彩的角。还是没有看完,看了一两篇就很无趣。
也不明白为什么,大概是因为太久没有看书的缘故,前几日去图书馆找书看,无意中发现《十日谈》,心想虽然很大一本,但是都是小故事合成,应该很容易看完。现在才终于可以知道这本书是说什么的了。虽然至今还是没有看完,我想应该也不会看得完。
总之是要揭示宗教的腐败,和欧洲人的一些思想观念。
总结出一句话:欧洲人很多年前就有的这种传统。而且仍然在延续。
因为美国加拿大的人民也是从欧洲移民过去的,所以他们也保留有类似的传统!
当然,不是全部人都那样那个撒!
十日谈读后感篇二
十日谈读后感,这是薄伽丘的经典名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十日谈读后感,欢迎阅读!
文艺复兴星期与14世纪的欧洲,意大利先占其风,率先吹起了文兴复兴的号角。
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产生了第一批优秀的人文主义作家:比如薄伽丘(1313年-1375年)、彼特拉克(1304年-1374年)。
文艺复兴前期,薄伽丘写下他的代表作《十日谈》(约1350年-1353年)。
当时正是14世纪中叶,在整个欧洲,以封建教会和世俗封建主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在政治、经济、以至思想领域内,还是占着全面统治的地位。
就是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也不过疏稀地出现在它北部的几个城市罢了。
封建的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的近代过渡,这一历史过程还只刚刚开始。
正是在这资本主义才只透露曙光的时期。
因此,《十日谈》与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些作品相比,具有非常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
《十日谈》的开端叙述10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讲了100 个故事,故名《十日谈》。
通过这些故事,薄伽丘揭露教会的黑暗和堕落,讽刺教士的奸诈和伪善,赞赏手工业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颂真挚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操。
可以说,《十日谈》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经典之作。
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基础一样,《十日谈》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了先河。
所以说,但丁是旧时代的结束者,薄伽丘是新时代的开创者。
二
《十日谈》最开始的几个故事就很具有批判性,对中世纪天主教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
之后几日的故事,通过爱情的描写,有宣扬了人性的光辉,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故事来探讨《十日谈》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杨诺劝教”(第一天故事第二):巴黎丝绸商杨诺苦劝一名犹太商人抛弃犹太教,改信基督教。
犹太商人表示,他要到罗马考察一番再决定是否改教。
然而他在教皇的宫廷又看到什么呢?“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连一点点顾忌、羞耻之心都不存了……教皇、红衣主教,这些人本该是基督教的支柱和基础,却无恶不作……”。
这段故事总结性地提出了中世纪天主教会的黑暗与堕落,作为提纲挈领的作用,为全书打下基础,之后的故事也都是围绕批判的思想详细论述的。
“瘸子求医”(第二天故事第一):故事一开始就是闹哄哄的场面,全城的人都在忙着各种各样残疾的人找出来,涌向教堂;原来据说有一位“圣徒”升天去了,只消碰一碰他的圣体,就会百病消除。
人人都在热切地盼望着奇迹降临,谁知来了三个卖艺的小丑,说是瘸子求医,于是假戏真做,存心让人上当。
众人愤怒了,那个“瘸子”为此挨了一顿揍,还险些儿送了老命。
这个故事批判了封建教会的蒙昧主义,将宗教狂热还原为一场荒谬可笑的话剧,清楚地摊开到人们的眼前来。
“裁判官的故事”(第一天故事第六):有人在酒店里喝醉了酒,随口说道: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得。
这话传到异教裁判所的裁判官的其朵里,立刻成了非同小可的事件。
这神父打听到说那句戏言的人,又有田地,又有金银。
这样好的机会岂能放过,就下一道紧急命令,以严重的罪名把他逮捕了。
他污蔑基督是一个大酒徒,这还了得,足够构成把他送到火刑柱上活活烧死的罪名了。
后来那人托人疏通,还“献上一大块‘脂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
这样,才算得到从轻发落,拘留几天后被释放了。
这个故事讽刺了裁判官的敲诈勒索,无孔不入。
“天使出丑”(第四天故事第二):一个为非作歹的坏蛋,摇身一变,披上一件法衣,居然成了亚尔贝托神父。
“本来是只吃羊的狼、现在竟变成了牧羊人”,而且声誉日增。
他编造一套神话,把一个头脑简单的妇女骗上了手,使她还以为是蒙受加百列天侠的垂爱,不胜光荣之至。
但是这个披着天使外衣的神父的奸计终于败露,他被当作一头畜生牵到威尼斯广场去示众,他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在题材类似的一组故事中,要算这一篇最叫人拍手称快了。
“可怜的莉莎贝达”(第四天故事第五):这是小市民阶层中的一对苦命鸳鸯的故事。
在那个时代里,一个柔弱的姑娘是没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家中的父兄管教着她,统治着她,她的冲破权势和金钱观念的私恋往往落到悲剧性的结局。
薄伽丘把满腔同情都倾注在那个失去了爱情就活不下去的姑娘身上。
整个故事就象一首气氛浓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叙情诗,充分展示了那个少女内心所经历的焦急、忧虑、悲痛和绝望的痴恋。
“菲莉芭胜诉”(第六天故事第六):虽从前有一条严酷的法律,妇女犯奸,一律活焚。
美貌多情的菲莉芭在法庭上受审时,却神色从容,侃侃而谈。
本来是个犯妇,反而成了控诉者,指责法律对于妇女的不公平。
她不但逃过了惩罚。
而且那条残酷的法律,经过她的指摘,从此作了修改。
这个故事从国家立法的角度接触到旧社会里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这是很有见地的,同情受压迫的妇女的立场也很明显。
三
《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反封建主义制度斗争中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
不仅如此,薄伽丘的《十日谈》以其简练的文笔,诙谐的语言以及在心理刻画和性格塑造方面的独到之处奠定了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基础,并开辟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对以后的西欧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日谈》,谈尽了野性的人的假丑恶,谈尽了精神的人的真善美。
人的天性,被伟大的雕刻家塑造成活的形象,大胆地置于阳光下的我们面前;人的不容违背而常在违背——人为地强行违背着——的天性真实地被证明了。
人类真实存在的东西,却盲目、野蛮、别有用心地压制它,囚禁它,千方百计地否定它,毁灭它,这真是人类的一大悲哀!这是惨无人道、罪恶绝顶的行为!但愿人的天性随着卜迦丘的灵魂,一起从历史的桎梏下得到解放,升入天堂!但愿这作茧自缚的愚昧历史早早坠入地狱!卜迦丘万岁!
看过《十日谈》全译本中未曾得见的故事后,却不明白这些故事为什么不能看,与其他故事有多大的区别?似乎这些故事的内容从实质上看与其他故事是一致的,并且有些还是有所谓积极意义的,并没有比其他故事更“黄”之处,有的根本就没那方面意思,而是很有趣味的艺术品,既幽默又高尚。
那些假道德家们自己干尽了坏事,满脑子乌七八糟的东西,还硬装作高洁,结果把高洁的东西视为低下而舍弃了,这样更暴露出他们肮脏的思想和低级趣味。
好人并不能因为读了坏书而变坏,坏人也并不能因为读了好书而变好。
同样,坏人并不能因为他说了好话就变成了好人,别人也不会因此把他就认为是好人了;那么好人也不会因说了坏话而变坏和被别人视为坏人。
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在于本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是不容易转化的东西。
但所谓好人和坏人,虽然品质不同,可是有相近的人性。
因为都是人,都有作为人所应有的需要,只是满足需要时的思想、方法及目的不同才有好坏人的区别。
可有些人却偏偏置此不顾,明明知道他人的缺点自己也存在,甚至还要超过他人,却一定还要去怀疑他人、指责他人而标榜自己,其实这样做适得其反,正显示出他们的阴险和无知。
一种完整的东西,非要按自己的心理去衡量它,只因他有见不得人的思想和行为,怕别人不知道,所以就把完整的拆开,再组合起一个支离破碎的东西给人看,这是何等罪恶行径!岂不知不完整的好东西会成为坏东西,而不完整的坏东西就更加坏了;完整的好东西能给人完整的思想和启迪,完整的坏东西能给人完整的'憎恨和教训。
何况本来是好的东西却硬以为是坏的东西让人们去防范,不是荒唐可恶已极吗?很正常的东西,很自然的事情,却非要把它视为豺狼猛兽,这样做的目的和结果一定会使它真的变成了豺狼猛兽,有多少可悲的例子和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尤其在中国,这类的所谓的经验太多太多,所历经的时间也太久太久了,这是非常惨痛的事。
难道能说这是中国人的幸运而不是不幸的中国人吗?可恨的是总有人想延长这种不幸,可喜的是今天终于出版并发行了全译本的《十日谈》,终于能看到这本译者序言那样的思想和愤慨了。
在这一壮举之下,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觉醒和解放。
今天总算把《十日谈》读完了。
意大利的薄迦丘著。
译林出版社出版1993年7月第1版。
共787页+8页"译者前言"。
此书写的是七女三男十天内每人天天讲的一个故事。
重要讲的是命运、爱情、教会、神父、修女等在友情、爱情、亲情等方面的故事。
中间少不了对宿命的认同;对爱情中男欢女爱勇敢描述;对神父们当面正直却在情色方面和普通人都是一样的。
揭穿了社会的黑暗,以及在黑暗中人类抗争黑暗的智慧,金钱对男人女人的诱惑等。
算起也是六七百年前的事情,和现在的社会上产生的事情也差不离。
但描述和写出来的总要夸大。
也许这样才干提起观看者的兴致。
那男人都是那样的俊朗萧逸,女人都是那样的貌美如花,神父也是那样的痴情,修女也会有猖狂的爱情甚至不惜声誉往偷情。
和那巴奇龙族人的丑态。
可说是蠢人一堆,智者一团。
只是为了信仰神圣的天主,但私下里该干什么干什么。
有些故事简短几页,有些故事可以长到几十页,或波折或悲痛或简短或圆满的结局。
里面讲的人物个性鲜明,如帕姆皮内亚28岁像一个大姐姐慎重成熟;迪奥内奥个性也够强,请求每次最后一个讲故事等。
里面的故事在我读完后,可能需要一段时光来沉淀,也许不久后我便会忘却其中的很多情节,但总会有沉淀。
诸如对美妙爱情圆满的结局憧憬,坏人终会得到应有的处分。
神父总回是神父,他们或许狡狯,或许圣洁。
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率领教徒走向所谓圣洁的天主教堂,歌唱人类的巨大、英勇。
畅言命运的公正与不公。
洗礼龌龊的心灵,走向光亮天堂。
很多故事无非最后要到达一个作者或读者想看到的成果。
作者在最后结语中,写了自己对此书面世之后的事态种种想法,我很懂得,我以为并不是人们所以为的污秽之书,反而是人类天性最直面的剖白,我想要是没有接近产生的故事情节,是讲述不出如此活泼的故事来。
我信任多数是真实的。
凡人总要过凡人的生涯,可以居心灵往过上帝的生涯,心灵的天堂。
但总归要回到现实中,接收爱情、友情、亲情、歌唱人类美妙的一面。
同时也会分析坏人狠毒的一面。
好与坏我们总要面对,仁慈终回要克服邪恶。
痴情总会博得不该有的冷淡。
忠贞有时在爱情眼前显得无力,友谊在金钱眼前显得苍白,命运在现实生涯中显得卑微。
一切只凭当事者的智慧,荣幸的光顾。
一切只凭往天马行空,才干抛开现实与宿命的羁绊。
没有谁会成为神仙,只是做好自己而已。
一切回回现实,感恩现实,面对现实,就像《旬日谈》的结尾,十五日后,十位佳人回到有瘟疫的佛罗伦萨一样。
此记写于2008年,从图书馆办卡后的第一本书,读后感有点不符常理没有记述当年的社会背景,也写得有点乱。
最深的感到就是"现实"。
每个时候都可以是现在。
十日谈读后感篇三
《十日谈》,谈尽了人的假丑恶,谈尽了精神的人的真善美。人的天性,被伟大的雕刻家塑造成活的形象,大胆地置于阳光下的我们面前;人的不容违背而常在违背——人为地强行违背着——的天性真实地被证明了。人类真实存在的东西,却盲目、野蛮、别有用心地压制它,囚禁它,千方百计地否定它,毁灭它,这真是人类的一大悲哀!这是惨无人道、罪恶绝顶的行为!但愿人的天性随着卜迦丘的灵魂,一起从历史的桎梏下得到解放,升入天堂!但愿这作茧自缚的愚昧历史早早坠入地狱!卜迦丘万岁!
看过《十日谈》全译本中未曾得见的故事后,却不明白这些故事为什么不能看,与其他故事有多大的区别?似乎这些故事的内容从实质上看与其他故事是一致的,并且有些还是有所谓积极意义的,并没有比其他故事更“黄”之处,有的根本就没那方面意思,而是很有趣味的艺术品,既幽默又高尚。那些假道德家们自己干尽了坏事,满脑子乌七八糟的.东西,还硬装作高洁,结果把高洁的东西视为低下而舍弃了,这样更暴露出他们肮脏的思想和低级趣味。
十日谈读后感篇四
小学读的,我很强悍吧,读的时候只看男欢女爱了,其他的我也读不懂~又没接触过文学史,年龄又小。
故事很精彩,世间百态,嬉笑怒骂,跟我能接触到的小说或者生活面貌很不一样,冲突转折很多,很有时代风貌,而且开始的楔子给我很美丽的意象,那种n个青年男女带着桂树之冠不理外务的每天聚在一起轮流说故事(我果然是partyanimal),有种伊甸园一样原初朴素的美。
后来我爸看到我在看这书大惊,你怎么能看这个呢?
传统的未接受过正统文青教育的老爹完全视这为色情读物呀~还好我当时不明白~。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duhougan/。
十日谈读后感篇五
我真心认为,书中的故事和我们平日看的童话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取材单一的成人化。如果是在考试卷上,我则会这样回答: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的神父、修士、修女的道貌岸然,表面纯净实则肮脏的灵魂。但是,仅此一点,恐怕难以成为其著名的完美理由。
于是看序言,才了解,这本书是“在一个个打趣逗笑或男欢女爱的故事中,没有忘记捕捉反应人类智慧的闪光点,正因如此,《十日谈》被评论家誉为‘人类智慧的史诗’,尤其是那种急中生智的敏捷反应更是受到了作者的极力推崇和大肆渲染。”原来,这才是本书真正值得称赞的部分。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优秀文学作品就以神为中心转为了以人为中心。本书正是宣传了符合时代的人道主义精神——由高高在上的神的缥缈,转为了人得实实在在。况且,以前我总觉得,高深的、赋有深刻思想的宏大作品才能成为传世巨著,现在看来,真是错了。再者,如果恰恰是因为书中故事的短小、浅显、易懂,而对它不屑一顾,则更是大错特错了。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作品,才可能走进更多人的心,而宣传普通人的智慧,又是最能引起共鸣的。安徒生童话让世界各地的人一遍遍品读,而类似《世界是平的》之类的书让部分学生读到一半就不得不放弃,这是一样的道理。
好的东西可以高深,但这样的特点会使它的传播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好的东西更可以简单,让每个人都可以张开双臂,轻而易举的给它一个热烈的拥抱。所以,请不要忽略简单通俗之美,其智慧的火光比起晦涩难懂,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简单通俗,智慧机敏,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批判当时教会的丑陋,这些特点的综合,应该就是本书跨越历史、红遍全球的真正原因吧。
十日谈读后感篇六
初中的'时候看的,和简爱那一批书一起看的。这一本和名利场,看的我颇为气闷。
为什么呢?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
掩面……里面有很多东西还是不适合小的时候看的,,当然也可能现在的孩子早熟。
现在回想起来,这本书大概就是那些文艺复兴初期的时髦少男少女的床头读物吧(个人感觉),尖酸刻薄,但胜在有趣儿。
十日谈读后感篇七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叫《十日谈》的世界文学名著。这本书让我的寒假生活又增添了些趣味,让我不再感到无聊。当翻开它时,就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你继续读下去。
这本书以当时的佛罗伦萨瘟疫大流行为背景,讲述了十个青年男女,为躲避灾难,逃到城外居住了十几天,其中的十天,他们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来消遣,共讲了一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涉及上至国王、贵族、教士,下至商人、手工业者、农民等各阶层社会人物,叙述语言生动活泼,塑造人物栩栩如生。
薄伽丘在这本书中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主义、提倡人文主义。他抨击了虚伪丑恶的封建社会,揭露了贵族官僚的罪恶。
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都很精彩,但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叫《忏悔》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
这个故事是讲一个无恶不作的坏蛋,临死前做了一番假忏悔,骗得神父的信任。神父向人们宣传坏蛋的忏悔,结果,坏蛋成了圣徒。这个故事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又告诉了我一个道理:不管你做过什么样的坏事,只要你能改正错误,不再干坏事,是一定可以让别人对你有好的评价的。
其次就是一个叫《画慷慨》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一位贵力木先生用一句话讽刺了吝啬鬼,使他成为了大方的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遇事要想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这样才能做到事倍功半。
十日谈这本书里写的故事既生活化有形象化。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陶冶情操,这真是一本好书呀!
十日谈读后感篇八
前后用18天读完了薄伽丘的《十日谈》这一“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经典、西方短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在“阿巴达”上完整读完的第一本书。
但这本书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就是两个字:猥亵,其中尤其以“‘变马’把戏”登峰造极。而且作者把私通和爱情混同起来,这使那些圣洁的爱情佳话也受到了玷污。固然,有些私通也是可以谅解的`,但“救夫责妻”中,并没有交待丈夫有什么过错,可那位义士主人公在义正词严地痛斥教会中人的虚伪之后,同样义正词严地维护自己的私通之权。因为这些文字,十多年前,我从姐姐同学手里接触到这位贵客时,最终以敬而远之而结束。我并非有多么高尚或装高尚,而是天生对这种文字过敏,它对我的作用也如同对木头一样。
另一方面,同样是私通,但只要是教会中人,作者却毫不谅解,最轻也是调侃,例如“床头‘地狱’”中那位并无“前科”的修士。这种区别看上去很不公平。但是需要考虑到:当时正是这些最有资格捍卫天主教道德的人,私下却在大肆破坏道德的根基,而人前的精神控制仍然毫不含糊,这本身就极不公平,以不公对不公,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也有类似的现状。“芦笛”的那位无聊阿彭抛出的“道德虚伪论”,想必是读了《十日谈》而发的。
然而,到了第九、第十天的故事,格调又突变为夫权无过,妇道有理,而且在全书终结之时,又借末任“国王”之口,声称那些猥亵的故事是用来考验听众的意志,这显然是在教会压力下的言不由衷。
限于个人趣味,还是更喜欢书中与爱情关系不大的少数故事,例如“歹徒升天”中那个恶棍在临终忏悔时的可笑的做作,再如第六天的“机智故事系列”。
我还注意到书中有两个故事是和埃及苏丹萨拉丁有关的,前者表现了他的明智,后者则赞美了他的情义。这为欧洲人敬重这位十二世纪末敌手的说法提供了证明。
十日谈读后感篇九
这是我最为感动的一章,这章的主人翁是一个中年受访者,芳芳,没有病之前是一个美女,热爱跳舞,有浓烈的艺术情结。
就这样,跳舞渐渐成为芳芳唯一的依靠。她说,艺术是世界上最美的。在访问的过程中,芳芳曾失声哭了起来,她说:“自己没希望了,什么都没了,自己过得根本不开心,只能用跳舞来医学专用自己,自己没儿没女,无父无母,没了什么都没了……”
每个人都试过孤独的滋味,但是她的孤独人生路是漫长的,是没有尽头的,想到这里,我们是多么的幸福!为什么我们还不满足现有的生活呢!
看着芳芳翩翩起舞,她笑的很开心,越跳越有感觉,好久都没这样尽情地展示着艺术的魅力?她在这个陌生人面前居然能显得那麼自在,或者是她也根本感受到了来访者对她的深深关切和慈悲之心。
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说话或小小的帮助,我们都值得去做。
天下为公,靠携手相信。
十日谈读后感篇十
优秀作文推荐:我看十日谈,是源自一位老先生的推荐。那是一位教哲学的老师,他说,你们应当去看看,非常有意思。于是我看了。
可是却丝毫没有觉得哪里有意思,手中拿的分明是一部半黄色的小说。好在有些故事情节还算有趣,我这才顺利的读完了它。
仔细想想,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毕竟与我们不同了。在他的当时,能够想到这些内容,看到本质,并且冒着危险写出来一定是非常不容易的。就如同,牛顿对重力的思考,如此伟大对现代人看来却稀松平常。
所以,我想到,我们看书,不仅要思考,更要从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出发去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清晰的看到书的价值。
如此,十日谈的确可称上经典。因为从里面,我们看到了对权威的批判和揭露,还有在污秽的风气中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歌颂。至于作者对道德和爱情冲突的理解,只能说,见仁见智罢了。
另,建议读者找一本好的译本来看。据说作者的语言十分有特色,可惜我读的版本译文糟糕透了,充满了翻译腔,实在可惜。
注:我读的并非此本。
十日谈读后感篇十一
这天总算把《十日谈》读完了。意大利的薄迦丘著。译林出版社出版1993年7月第1版。共787页+8页“译者前言”。
此书写的是七女三男十天内每人天天讲的一个故事。
重要讲的是命运、感情、教会、神父、修女等在友情、感情、亲情等方面的故事。
中间少不了对宿命的认同;对感情中男欢女爱勇敢描述;对神父们当面正直却在情色方面和普通人都是一样的。揭穿了社会的黑暗,以及在黑暗中人类抗争黑暗的智慧,金钱对男人女人的诱惑等。算起也是六七百年前的事情,和此刻的社会上产生的事情也差不离。但描述和写出来的总要夸大。也许这样才干提起观看者的兴致。那男人都是那样的俊朗萧逸,女人都是那样的貌美如花,神父也是那样的痴情,修女也会有猖狂的感情甚至不惜声誉往偷情。和那巴奇龙族人的丑态。可说是蠢人一堆,智者一团。只是为了信仰神圣的天主,但私下里该干什么干什么。有些故事简短几页,有些故事能够长到几十页,或波折或悲痛或简短或圆满的结局。里面讲的人物个性鲜明,如帕姆皮内亚28岁像一个大姐姐慎重成熟;迪奥内奥个性也够强,请求每次最后一个讲故事等。
里面的故事在我读完后,可能需要一段时光来沉淀,也许不久后我便会忘却其中的很多情节,但总会有沉淀。诸如对美妙感情圆满的结局憧憬,坏人终会得到应有的处分。神父总回是神父,他们或许狡狯,或许圣洁。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率领教徒走向所谓圣洁的天主教堂,歌唱人类的巨大、英勇。畅言命运的公正与不公。洗礼龌龊的心灵,走向光亮天堂。
很多故事无非最后要到达一个作者或读者想看到的成果。
作者在最后结语中,写了自我对此书面世之后的事态种.种想法,我很懂得,我以为并不是人们所以为的污秽之书,反而是人类天性最直面的剖白,我想要是没有接近产生的故事情节,是讲述不出如此活泼的故事来。
我信任多数是真实的。
凡人总要过凡人的生涯,能够居心灵往过上帝的生涯,心灵的天堂。
在书本的开头所描写的是一八三四年在佛罗伦萨的一场瘟疫,那时候的人民为了不感染上瘟疫,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会置之不理,还有不少人是被误以为患上了瘟疫而被活埋而死。就在这样的景况,七位年轻少女和三位年轻青年走到了一起,一行人朝着一栋远离瘟疫的别墅前进着。他们选出了伯姆皮内娅当他们的女王,就在这样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一个个故事拉开了序幕。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优秀文学作品就以神为中心转为了以人为中心。本书正是宣传了符合时代的人道主义精神——由高高在上的神的缥缈,转为了人得实实在在。况且,以前我总觉得,高深的、赋有深刻思想的宏大作品才能成为传世巨著,现在看来,真是错了。再者,如果恰恰是因为书中故事的短小、浅显、易懂,而对它不屑一顾,则更是大错特错了。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作品,才可能走进更多人的心,而宣传普通人的智慧,又是最能引起共鸣的。安徒生童话让世界各地的人一遍遍品读,而类似《世界是平的》之类的书让部分学生读到一半就不得不放弃,这是一样的道理。
《十日谈》还抨击了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薄伽丘确信,人的高贵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决定于人的才智。即便是伺候国王的马夫,其仪表和聪明同国王相比,毫不逊色。不少故事叙述了在争取幸福的斗争中,出身微贱的人往往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薄伽丘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贫穷不会磨灭人的高贵品质”,穷人家往往出现圣贤,倒是“高贵叫人丧失了志气”,帝王家子弟只配放猪牧羊。他还摒斥中世纪僧侣主义污蔑女人代表罪孽的陈腐观念,赞美妇女是自然的美妙造物,主张妇女应该享有跟男人平等的地位。
薄伽丘在许多故事里把抨击的锋芒指向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毫不留情地揭开教会神圣的面纱,把僧侣们奢侈逸乐、敲诈聚敛、买卖圣职、异端等种.种黑暗勾当,统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值得注意的是,在《十日谈》的头两个故事里,薄伽丘就以犀利无比的笔锋,辛辣地嘲讽了教会的堕落。一个作恶多端,丧尽天良的公证人,临终忏悔时一通胡吹,死后竟被教会封为圣徒。一个犹太教徒,在教廷驻地罗马暗中察访,耳闻目睹,了解到从教皇、主教直到教士,个个都是酒囊饭袋,寡廉鲜耻,贪恋女色,还买卖人口,罗马已成为“容纳一切罪恶的大洪炉”,“教充满罪恶、黑暗”。这两则故事为整个作品定下了基调。
薄伽丘也不止于对僧侣的个人品质进行抨击。他的批判要深刻得多。他刨根究底,毫不留情,矛头直指教廷和宗教教义。他在一些故事中展示出,僧侣们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骨子里却男盗女娼,是十足的伪君子。其根源盖出于教会的教规,出于教规的虚伪性和反人性。薄伽丘对教会的批判,表达了当时的城市平民阶级对神权的不满。
十日谈读后感篇十二
《十日谈》,谈尽了兽性的人的假丑恶,谈尽了精神的人的真善美。人的天性,被伟大的雕刻家塑造成活的形象,大胆地置于阳光下的我们面前;人的不容违背而常在违背——人为地强行违背着——的天性真实地被证明了。人类真实存在的东西,却盲目、野蛮、别有用心地压制它,囚禁它,千方百计地否定它,毁灭它,这真是人类的一大悲哀!这是惨无人道、罪恶绝顶的行为!但愿人的天性随着卜迦丘的灵魂,一起从历史的桎梏下得到解放,升入天堂!但愿这作茧自缚的愚昧历史早早坠入地狱!卜迦丘万岁!
看过《十日谈》全译本中未曾得见的故事后,却不明白这些故事为什么不能看,与其他故事有多大的区别?似乎这些故事的内容从实质上看与其他故事是一致的,并且有些还是有所谓积极意义的,并没有比其他故事更“黄”之处,有的根本就没那方面意思,而是很有趣味的艺术品,既幽默又高尚。那些假道德家们自己干尽了坏事,满脑子乌七八糟的东西,还硬装作高洁,结果把高洁的东西视为低下而舍弃了,这样更暴露出他们肮脏的思想和低级趣味。
好人并不能因为读了坏书而变坏,坏人也并不能因为读了好书而变好。同样,坏人并不能因为他说了好话就变成了好人,别人也不会因此把他就认为是好人了;那么好人也不会因说了坏话而变坏和被别人视为坏人。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在于本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是不容易转化的东西。但所谓好人和坏人,虽然品质不同,可是有相近的人性。因为都是人,都有作为人所应有的需要,只是满足需要时的思想、方法及目的不同才有好坏人的区别。可有些人却偏偏置此不顾,明明知道他人的缺点自己也存在,甚至还要超过他人,却一定还要去怀疑他人、指责他人而标榜自己,其实这样做适得其反,正显示出他们的阴险和无知。一种完整的东西,非要按自己的心理去衡量它,只因他有见不得人的思想和行为,怕别人不知道,所以就把完整的拆开,再组合起一个支离破碎的东西给人看,这是何等罪恶行径!岂不知不完整的好东西会成为坏东西,而不完整的坏东西就更加坏了;完整的好东西能给人完整的思想和启迪,完整的坏东西能给人完整的憎恨和教训。何况本来是好的东西却硬以为是坏的东西让人们去防范,不是荒唐可恶已极吗?很正常的东西,很自然的事情,却非要把它视为豺狼猛兽,这样做的目的和结果一定会使它真的变成了豺狼猛兽,有多少可悲的例子和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尤其在中国,这类的所谓的经验太多太多,所历经的时间也太久太久了,这是非常惨痛的事。难道能说这是中国人的幸运而不是不幸的中国人吗?可恨的是总有人想延长这种不幸,可喜的是今天终于出版并发行了全译本的《十日谈》,终于能看到这本译者序言那样的思想和愤慨了。在这一壮举之下,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觉醒和解放。不幸的年代和人们是不幸的过去,幸运的人们在今天这幸运的年代里不会在明天尝到昨天的不幸吧?虽然今天的幸运还只是一种趋向,还是不完全的,可是正向着完全冲去,不是吗?!
上述高中有关十日谈读后感,是一篇紧扣主题、描述清楚的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十日谈读后感篇十三
有个女性受访者,59岁,她说自己是精神病,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冤枉,被人趋赶,在她心里,已经认了这样的命运,她说:“因为自己有精神病,所以被歧视是应该的。”
那么,难道因为是别人,所以我们就要去歧视?
到那一刻,我想起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她的人生中,她希望得到的是我们平时容易拥有的快乐,只是很简单的快乐啊!
十日谈读后感篇十四
前后用18天读完了薄伽丘的《十日谈》这一“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经典、西方短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在“阿巴达”上完整读完的第一本书。
但这本书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就是两个字:猥亵,其中尤其以“‘变马’把戏”登峰造极。而且作者把私通和爱情混同起来,这使那些圣洁的爱情佳话也受到了玷污。固然,有些私通也是可以谅解的,但“救夫责妻”中,并没有交待丈夫有什么过错,可那位义士主人公在义正词严地痛斥教会中人的虚伪之后,同样义正词严地维护自己的私通之权。因为这些文字,十多年前,我从姐姐同学手里接触到这位贵客时,最终以敬而远之而结束。——我并非有多么高尚或装高尚,而是天生对这种文字过敏,它对我的作用也如同对木头一样。
另一方面,同样是私通,但只要是教会中人,作者却毫不谅解,最轻也是调侃,例如“床头‘地狱’”中那位并无“前科”的修士。这种区别看上去很不公平。但是需要考虑到:当时正是这些最有资格捍卫天主教道德的人,私下却在大肆破坏道德的根基,而人前的精神控制仍然毫不含糊,这本身就极不公平,以不公对不公,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也有类似的现状。“芦笛”的那位无聊阿彭抛出的“道德虚伪论”,想必是读了《十日谈》而发的。
然而,到了第九、第十天的故事,格调又突变为夫权无过,妇道有理,而且在全书终结之时,又借末任“国王”之口,声称那些猥亵的故事是用来考验听众的意志,这显然是在教会压力下的言不由衷。
限于个人趣味,还是更喜欢书中与爱情关系不大的少数故事,例如“歹徒升天”中那个恶棍在临终忏悔时的可笑的做作,再如第六天的“机智故事系列”。
我还注意到书中有两个故事是和埃及苏丹萨拉丁有关的(第一天第三、第十天第九),前者表现了他的明智,后者则赞美了他的情义。这为欧洲人敬重这位十二世纪末敌手的说法提供了证明。
十日谈读后感篇十五
尽管这段时间已经逐渐习惯了,读完一本书之后写读后感的习惯,但是前面仅仅是简单的总结而已。我不得不承认,我从来没有如此强烈愿望,写一篇读后感。我真的好想把整本书贴到自己博客上,因为我觉得里面的经典太多了。简练而富有哲理,如果把这本书归结到励志类书籍里面,那么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感受颇多!
还是按照以往的习惯,先将在看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些话。
最大的误区就在于模仿。
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灯塔不像太阳那样给世界光和热,但它总是在人找不到方向时,给人以指导。
怀疑,学习,行动,超越。
其实,这些话单独摘出来可能并没有放到文章里面更加的令人震撼。我就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自觉的就拿起便签,把他们记了下来。只言片语,这几句话带给我的远没有书中提到的例子更让我震撼,这些例子我会在后面讲到。
很偶然的机会,碰到了这本书。我当时买的时候,因为快递的原因,我在等的过程中,甚至有些怀疑我是否该买这本书,我是不是冲动了。但我是三本书一起买的,我也没有太过于计较这么多。
《十日谈》整个书十部分,我几乎是每天一部分,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宾馆里读的。有早上、有中午、有晚上,甚至是凌晨。不得不说的一句是,远远没有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之所以有凌晨是因为我这段时间生活不规律,有时候半夜才睡,中午才起。我还是一样的正常生活,吃饭、出去逛街、转商场、在外滩呆到半夜等倒计时···我觉得自己真的还很年轻,我在我生活的圈子里,不管是以前的学校,还是现在的单位。跟同学、同事相比较,我是年龄比较小的。可能是从小就跟比自己年龄大一点的伙伴们一起读书,一起玩的原因。尽管他们比我大个那么三两岁,跟他们在一起,我甚至觉得我的心态非常的成熟。当然,这是对于外界事物在我心中很难激起波澜而已,在有些问题的处理上我还是像个孩子。毕竟,二十出头的年龄,算个半大孩子吧。说这么多,就是想表达,书是很不错,但我还是按部就班的读的吧!
毕竟,我不能靠他过日子,我依然得按时上班,正常生活。当然我上班是上十二个小时白班,第二天休息。
并且恰逢元旦,三天的假期,算是比较轻松吧。大部分时间是一口气读完一章,有时候也是分两三次读完吧。最后一天也就是今天,在同济大学读完了最后的三章。
太傻对吉姆的引导其实特别的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吉姆是一个非常优秀人,他在将来成为一个人物的可能行是非常大的。而太傻已经是一个人物,我尊重所有尊重别人的人,但我真的是很崇拜强者。而他们都是强者,我崇拜他们!吉姆非常的.聪明,他遇到问题总能认真的思考,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当你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即使是没有得到答案,也将是有收获的,因为当别人点一下你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看他们两个人一步一步的谈话,我觉得他们的步骤安排的非常合理,逻辑性也非常的强。或许,这当中有吉姆描述的问题,让人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每次当吉姆碰到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要说的很明白,太傻都能很好的给他以提示,的确是很厉害。总之,在这十次谈话的过程中,谈话的内容安排非常合理。这只是我读的第一遍,肯定不是最后一遍。我相信在后面的阅读过程中,一定会对太傻的谈话安排有更好的把握。
谈话中涉及的例子很形象,卖衣服、青椒肉丝、卖宝马···每个例子都那么的恰到好处,对理解并解决问题非常有帮助。《谁动了我的奶酪》、《穷爸爸与富爸爸》等等这几本书我确实没有读过,关于营销,我之前的确是不感兴趣,我前面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二十二条法则。这些都不是重点,就像书中提到的怀疑、质疑权威一样,我一样的可以质疑这本书中的理论吧。好像质疑权威是我之前就有的性格特点,而这又好像跟我崇拜强者的性格特点矛盾,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两方面我都有,并且都很突出。书中的例子不是很多,但各个经典、贴切。
这本书中能改变我的部分就是关于营销的理念。的确,有我周围的人认为我很狂妄,当然不是恃才傲物的狂妄,因为我尽管在某些方面有一些优势,但是距离才华横溢距离太远了。正是我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让我有时候真的有那种觉得,机会会来的等等吧!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可能就是我到现在,我都没有取得任何成绩根本原因吧。推销自己,真的很重要!我想当我回到单位,我就会作出尝试的举动。前面,我只跟自己非常亲近的人交流的不错,但对领导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好。还有一点就是我跟陌生人交流的非常好,我甚至在等人的时候,都能跟路边摆摊的老伯进行很好的沟通。当我等的人来的时候,他甚至会问我,你们之前认识!推销自己,成就自己!
任何一个人在讨论问题,都离不开自己的专业。毕竟,自己之前大部分时间都从事专业有关的知识,不可能一下子就抛弃了。太傻尽管在大二的时候,就放弃了自己的生物专业。但是,他在提问题的时候,还是很容易看到他良好的生物学功底。作为一只羚羊,跑向狮子,不可思议。而人究竟要做什么事,跟周围环境有关。那肥胖来说明这个问题,太精辟了。
借口问题,也是我要注意的。我不想多说,道理非常的浅显易懂,我之前就懂,但是依然用借口来推托。
我又暗下决心,回去我就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不知道能不能成真,其实,我也在想,我为什么不现在就开始呢?这不就是书中的立即行动吗?为什么不是明天就开始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而是推脱到一个月之后!
如果说,我能够自己创业的话,那么《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小老鼠确实是给出了很大的提示。在幸福的时候,要考虑的全面一点。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吧!理论都是相通的。
扯点跟本书无关的,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同时看了天涯林紫薇的帖子,确实是像一颗石子投到平静的池塘里,激起了很大波澜。几天的时间,那么高的点击率,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不过林和吉姆都不是普通的人,比较优秀。吉姆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他非常的优秀。而林我是到最后才有这种感觉,有种被欺骗的感觉。我是看完整个天涯的帖子,当时只更新到24页,而第二天我看的时候已经是36页了,不过后面的含金量已经不是很高了。没有认真看!我是看了她博客,知道她拿到那封不一般的推荐信的时候才觉得那种被欺骗的感觉。毕竟,她说自己是小职员,她能接触到那样级别的人,太假了。可能,人们愿意把自己摆到一个相对较弱的位置上,来吸引别人的眼球,引起别人的喝彩。可能有人说,只要努力人人都能成功。少跟我胡扯,我不信那一套。人跟人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中大部分是通过后天努力无法弥补的。我一路走来,我只是个普通人,做普通事,正确的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真的得好好的思考自己所处的位置,自己可以不服,但在有些问题上不得不服,比若说背景啊,所处环境什么的!
《十日谈》这本书,带给我的很多是颠覆性的理论体系,我想,我能通过这本书,提高自己!
十日谈读后感篇十六
(一)。
有个女性受访者,59岁,她说自己是精神病,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冤枉,被人趋赶,在她心里,已经认了这样的命运,她说:“因为自己有精神病,所以被歧视是应该的。”
那么,难道因为是别人,所以我们就要去歧视?
到那一刻,我想起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她的人生中,她希望得到的是我们平时容易拥有的快乐,只是很简单的快乐啊!
(二)。
这是我最为感动的一章,这章的主人翁是一个中年受访者,芳芳,没有病之前是一个美女,热爱跳舞,有浓烈的艺术情结。
就这样,跳舞渐渐成为芳芳唯一的依靠。她说,艺术是世界上最美的。在访问的过程中,芳芳曾失声哭了起来,她说:“自己没希望了,什么都没了,自己过得根本不开心,只能用跳舞来医学专用自己,自己没儿没女,无父无母,没了什么都没了……”
每个人都试过孤独的滋味,但是她的孤独人生路是漫长的,是没有尽头的,想到这里,我们是多么的幸福!为什么我们还不满足现有的生活呢!
看着芳芳翩翩起舞,她笑的很开心,越跳越有感觉,好久都没这样尽情地展示着艺术的魅力?她在这个陌生人面前居然能显得那麼自在,或者是她也根本感受到了来访者对她的深深关切和慈悲之心。
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说话或小小的帮助,我们都值得去做。
天下为公,靠携手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