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及教案大全(18篇)
教案还应该注意合理布置课堂时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案的评估要客观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学习效果。下面是一些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及教案篇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解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既是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送别诗。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奇异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绘,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也抒发了献身边塞、为国效力的豪迈的气魄和积极向上的情怀。杜甫曾叹“岑参兄弟多好奇”,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的主要特色。
一、景之奇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让人惊奇之处莫过于作者突发奇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雪花,以春风喻寒风,把冬天写得暖意融融、生机勃勃,情调乐观而昂扬。“千树万树”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美的边塞景象。“忽如”一词不但写出了“胡天”的变化无常,也写出了诗人的惊奇和惊喜。“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百丈冰”、“万里凝”运用夸张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寒地冻、浓云密布、蔚为壮观的奇景。“风掣红旗冻不翻”,在冰天雪地、粉妆玉砌的世界中,那一面鲜红的旗帜格外引人注目。白之洁、红之艳,相映成趣,使边塞多了更多靓丽,似乎给人以活力,给人以火热的激情。也使人引发联想:北风狂吹,冰天雪地的世界中,这一面红旗仍然坚强的挺立,似乎也象征了将士们那不屈的斗志。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景。
二、天之奇寒。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佳作。它在描绘边塞奇异景象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边塞天气的奇异。“北风卷地白草折”仿佛把我们拉到了那个北风呼啸,席卷大地的肃杀环境之中,使我们亲自感觉到了边塞风之奇狂。“八月飘雪”,更使人感到惊奇。江南八月,酷暑依旧;华北八月,秋高气爽;塞北八月,“即”暴雪飞舞!奇也。“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从触觉上,直接展示了将士们难耐的冰冷。不加粉饰,寥寥几笔,便从日常生活细节上写出了边塞的奇寒。当诗人从中军帐中走出,放眼于浩瀚沙漠万里长空。“百丈冰”,“万里凝”夸张出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冰雪世界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边塞的天气之“奇寒”。更值得一提的是那“风掣冻不翻”的`“红旗”。一个“掣”、一个“冻”,看似闲笔的细节描写,却再次让我们感知了边塞的风之“奇狂”、天之“奇寒”。
三、情之奇深。
送别本来就使人有些许的伤感,作者又把送别安排在这漫天飞雪和朔气冰寒的天气里,诗中流露出的情感也多了几分奇特。
帐外天寒,帐中酒暖。劝君更尽一杯酒,更显得珍贵和亲切。“胡琴琵琶与羌笛”,作者好像仅仅罗列三种乐器,但让人听到却是那充满独特魅力的边塞乐曲,传递出只有边塞军人之间才能懂的真情厚意。此境此曲,可见情之奇。
时至黄昏,雪飘纷纷,出中军,过辕门,到轮台东门。在奇寒的风雪中,送别路程自然艰难,送别心情更见沉重。“去时雪满天山路”,极目眺望到的天山,覆盖厚厚的白雪,朋友回京之路多了艰辛和危险,作者的担忧和挂念从一个“满”字里表现出来了。送友念友,更见情之奇。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及教案篇二
这首诗歌被称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可谓是名至实归。这是一首一开始就让学生很有感觉的诗歌。
下面我分两点谈一下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1、适时联读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最后一联“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因为它表现的充满惆怅的情感而让一位学生喜欢上了而在开始品读不久便被提了出来,这个在预设中本是置于最后的想予以情感的深化的,但很快又有第二个学生抓住这句,这时觉得不能不进行深入品析了,于是,就顺势引导对“空”字进行品析,这“空”字在这里很见精神。字为“空”,感情却是满溢的,就像齐白石虾画的留白艺术,除了对友人的不舍之外,还有满腔的乡思,无限惆怅。在这里,我又引导学生联读,也就是结合学过不久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之“空”来加深品味。当时教学《酬》诗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这看似空泛、不着边际的问题,引来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怀旧空吟闻笛赋”的“空”如何理解?“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一联所抒之情无限怅惘,无限感慨,而“空”字更添这无限之感,其味咀嚼不尽,领会这“空”字神韵,也便把握了这一联,进而把握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不过当时并没让对“空”字进行具体解释,但此番进行联读时,发现当时提问的学生,对这个“空”字在各自诗句中相应的解释都把握的很到位,两个地方的“空”字,字面意思是不一样的,但情感却是相通的。充分的品析之后,这两句的朗读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读得很有韵味。
2、要不拘预设,动态生成。
“品奇”这个主问题的.设置比较开放,虽然预设归结为三点,天气奇寒,雪景奇丽,感情奇深,但在预设的时候我也并没想到就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逐点下来,而是任其随意品读。但实际的课堂下来,我又觉得,当学生讲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时候,还是就这方面引导都讲了,再引导另一方面为好,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更清晰的感知。
在赏读结束后的归结时,一些点还强化提一下的,比如岑诗特点“奇”的具体化: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合理的夸张。这几点,在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其实都提到过,这时只需我稍加明晰化便可以让学生做到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结合起来。再比如诗歌非常突出的情景交融的特点,在品析“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时候,学生曾提到移情于景,我只用由此生发,再联系其他句子稍作引导相信学生也能强烈地感受到这点。
还有就是诵读,不够。诗歌教学,诵读肯定是很重要的,其实不独是诗歌,很多语文课,诵读都是重要的。但是我也发现,很多的评课者在对一堂课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经常性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朗读不够,你语文课,怎么可以不朗读呢?但是评价归评价,实际的课堂,我们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分析,这样那样的任务要完成而缩减朗读。但我仍希望,经过赏读之后,在透彻理解诗意后,能出现精彩的朗读。本堂课最后的诵读,是我预设中的高潮部分,但又觉学生的情感没被完全调动,及至朗读力度、气势不够,也或者是我的设计有欠缺,本来是想男女生呼应式朗读能带来一种音韵节奏上的美感,却在客观上造成朗读主体力量的减弱。
想象中有理想的课堂模式,但却无法将之具象化。
仍沿袭那句套话: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正因为遗憾,才有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及教案篇三
军中主帅帐内摆酒为归客送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悠扬的曲子缠绕着塞外的孤烟,婉转,坚韧,悲凉。然而始终化成一个盘旋的空洞,让人晕眩。跳舞的歌妓舞步华丽而寂寞,轻易地掩盖了我浊重的呼吸,我问过一个来自遥远长安的女子:“牡丹花开的时候,长安是不是笼罩在一片绯色的烟雾里?”她底声说道:“这里永远都没有牡丹花,大人,就像这里永远没有春天一样。”
这时我突然回忆起什么,可又立刻忘记。
天宝十三年。
彻骨的寒冷把我从回忆中生生拽了出来,不过是胡天八月,漫山遍野一片萧条的景象,过了一会儿,便纷扬落雪,不过一盏茶的工夫,人间,已是一片苍茫。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将军双手冻的拉不开弓,都护的铁甲冰冷难以披挂,战士们的斗篷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辕门前,红旗冻硬了连风都无法牵引。
此时此刻的长安城内,正值牡丹花开的时节,我仿佛还能想象出车水马龙的繁华的大街小巷。干净,透明的长安城上一方恒久不变的天空,远远观望长安城,氤氲在一片美丽的姹紫嫣红中。
剽悍的白驹上武公子身披重裘,英气逼人,那一双闪烁着炽热的星眸仰望那一抹阴云惨淡久久凝聚不散的苍穹,似心驰辽远。
我知道有个南方以南的都城牡丹年年盛开,于是绯色的烟雾年年升起。
我在北方以北思念长安,日夜思念长安。
武公子即将归京了,终于要会到那个四季温暖如春花丛锦簇的长安城。他将看到,长安的八月是如何隐匿在一片璀璨的嫣红中,热烈儿澎湃。眼眶微微湿润。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及教案篇四
2.比喻;忽然像一夜吹来春风,千树万树像梨花盛开一样。
4.送别。
5.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6.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7.示例: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8.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老妈子一动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天气奇寒。
9.抒发了雪中送客的真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10.雪花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万树的梨花。
11.b。
二:
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填2字)。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5、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
6、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分)。
7、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简要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下简称《白雪歌》)可以说是唐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是一首__________诗,又是一首__________诗,这首诗描绘了当地风雪与严寒,表现了送友惜别的深情。(2分)。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及教案篇五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三十三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二十六年。这期间,他写了不少诗来记叙当时亲历的征战生活,抒发自己的感受。这些诗以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色调,把西域地区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形成其新奇浪漫、雄伟豪壮的独特风格。岑参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大的一个。翁方纲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溢出。风云所感,豪杰挺生,遂不得不变出杜公矣。”(《石洲诗话》卷一)这正道出了岑参诗歌的独特风格。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是在轮台封常清幕府为雪中送人归京而写的一首送别诗。它跳出了其他送别诗写离愁别恨的俗套,描绘了边防军营中的奇寒和天山“瀚海”似的壮丽雪景,表达了作者对武判官的深挚情谊,体现出岑参爱国爱民的进步思想。它是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两诗鼎足而三的边塞诗杰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开头四句,写塞西北的飞雪奇景。农历八月,西北边塞已是飞雪弥天了,虽然北风呼啸,白草摧折,大雪飞扬,但并不显得荒肃凄凉,反倒有春意盎然的景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者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深得咏雪之妙。它写雪不写边塞的寒苦,风雪凄紧,而描绘了边塞茫茫的雪原,不仅含有广阔的想象,而且有无穷的诗意:漫天白色,万木挂絮,恰似明媚春光中梨花盛开,洁白悦目,真是好一派塞北风光!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这四句写风雪严寒中的军营生活,从雪与人的关系表现雪中奇寒。帐内:在雪地戍守的将士双手冻僵,无法拉引角弓,他们披挂的铁衣寒冷刺骨,难以着身。这里,作者从视觉到感觉,从帐内到帐外,由自己及别人,笔触细腻,情感真挚地写出了塞北的奇寒。这些都从侧面烘托映衬了雪。前八句在咏雪中写出了送别的人物:“将军”“都护”;铺设了送别的地点:“珠帘”“罗幕”。接下两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夸张的笔墨写出了送别的氛围:沙海浩瀚,冰凌林立,阴云漫天,愁云浓重。下面四句: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写中军帐内,为饯别武判官,设下了盛情的酒宴,奏起了优美的乐曲。帐内:主客举杯劝酒,乐曲舒缓悠扬,深情话别。帐外呢?暮雪纷纷落于辕门内外,冻僵的红旗挂在杆头,任随寒风吹拂,纹丝不动。极写了天气的寒冷,与前两句酒宴饯别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一种庄严沉滞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里,离别自然是依依不舍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最末的四句表明,诗人不仅把武判官送出辕门,送出了轮台东门,而且还一直望着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伫立沉思着武判官归途的遥远,行路的艰难。我们从此可以体察到诗人那种依依不舍、怅然若失的情状。结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同一的境界,意境悠远,耐人寻味。至此,咏雪与送人已浑然交融了。
从结构上来说,全诗以雪生发,以雪贯穿全篇,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前段八句重写下雪情景,后段八句重写送别情景;中间九、十两句虽是写雪景,其实它是连接前后两段用的——它写瀚海冰封、万里云凝,隐示冰雪载途、客路遥远,作为转入后段送客东归的准备。不过,上面的划分仅是从它外表的结构说,作者并没有有意把咏雪和送别截然分为两事来写,而是用错综的手法,使两者互相勾连成为一个整体。从描写层次来看,前段是从远写到近,后段则从近写到远。前段八句:从北风飞雪、胡地早寒写起,接着写雪洒落到树上的奇观,写雪花飞入屋内的情状,从远而近,一直写到人身感到寒冷。这八句之下,用两句转承,就折入送别:先写中军设饯,然后是送客到轮台东门;最后,客已远去,看不见了。这样写法,像电影里的某些镜头一样,逐步移近,又逐步移远,观者的视线跟着在转动,觉得有深刻的实体感。
这首诗造句平易,除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个词组带句的特别句子和“将军角弓”“都护铁衣”这个对偶句外,其余都是散文句子,不用典故,没有生僻词,用词精炼确切,如“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掣”字,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在冷冻的天空中,旗幅被冰冻了不能翻卷的情状。只这一个“掣”字,把旗的重量与风的力量一并表现了出来,有质感,有量感,描绘得真如浮雕一样。这种用得确切的词,看来只是单词只字,好像是细微末节,但要是拈出这样的字而换用别的,那就会减损表现的力量。在用韵上,诗人利用歌行体换韵的特点,使换韵与转换画面互相结合,既奔腾跳跃,又转换自如。全诗韵脚先由撮口呼起,依次转换为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开口呼——齐齿呼——开口呼,最后由合口呼煞尾。韵脚的这些变化和北风呼啸、白草摧折、梨花盛开、狐裘不暖、饯行话别、雪上马迹、惘然若失这些诗情的起伏,二者配合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使诗歌富于音乐美,或铿锵,或圆润,开合舒促,情韵悠扬,纯乎天籁,音调与诗情融合无间。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及教案篇六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脚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诗人对泰山进行过歌咏,你能说出一首这样的诗吗?好,一起朗诵杜甫的《望岳》吧。
学生:齐诵《望岳》。
教师: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好朋友,叫岑参,他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诗。
教师:学诗首先要读诗,大家以前是如何读诗的呢?
今天我们丰富一下读诗的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当然大家还可以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大家开始准备吧。
学生:自由读诗,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教师:我们请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三、品诗。
1、简说诗中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特色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再读诗歌,说一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学生:默读,说发现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提示: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奇”进行引导。如“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天气奇冷,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呢?请快速找出来。”)。
2、描述诗中画面。
教师: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学生:个人描述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集体展示。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及教案篇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及教案篇八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
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
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完成课后作业。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及教案篇九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解】。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韵译】: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评析】。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赏析】。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及教案篇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中军置酒”,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怀念祖国的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诗人和将士们自然对天气格外关心。昨夜北风呼啸,天气骤然变冷了,早晨起来一看,发现仲秋季节就下起雪来了。不过,大雪初积,雪还不厚,被风吹折的干草还没有被雪覆盖。虽然下雪会给归客带来麻烦,但在这些久经大风大雪考验的将士眼中,这点风雪算不了什么。充满他们心头的,只有为友人归家的喜悦之情。因此,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读到这里,读者也似乎觉得寒气袭人,仿佛身临其境。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这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第一部分用“冷”来写“热”;这一部分则是用“愁”来写“欢”,表现手法一样。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那水晶一般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很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虽然描写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但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在艺术上,这首诗给人一种奇丽新奇的情趣。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一是因为诗人有长期边塞生活的基础,能准确地把握边塞风景的特点,写出它的奇处;同时因为诗人富于想象,善于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主观的体验和联想,而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上。其次是它写景抒情极富变化。诗人善于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写景抒情。有时实写,有时虚写。有时大笔挥洒,有时又精雕细刻。先用比喻手法写清晨的雪景;再用反衬、夸张手法写雪天雪地;后用烘托、对比手法写暮雪。从雪中的树、雪中的人、雪中的天地、到雪中的军营,雪中的红旗,雪中的天山。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外及里,又由里及外;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形象和诗人的丰富感情。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岑参,是盛唐时期负有盛名的诗人,犹以“边塞诗”著称。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边塞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这从诗题中可以看出——全诗在内容上分为两个层次:描写边塞雪景,抒发送友情怀。
前十句写雪景。起笔即点出边塞风狂雪早:“风卷草折”似声声入耳,“八月飞雪”如历历在目。接着写雪后景色变幻:一夜之间,雪花覆盖了整个大地,特别是千万颗树木上的雪花,好似一夜春风吹开了无数枝的梨花。这里,以春花喻冬雪,以南国暖色比北方寒景,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使这两句成为历代咏雪诗中的名句。然后自然转到写军营内的苦寒生活:“散”、“湿”承前继写雪飞雪落,冷寒潜袭;后用“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等语,不仅写出边关将士奇寒难熬的艰苦生活,更从侧面反衬出大雪的酷寒。最后从纵横交错的空间景象着笔,既写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自然之景,又用“愁”、“惨”两字语带双关,渲染饯别的气氛,感情色彩十分浓烈。
后八句述别情。先写在中军帐摆设酒宴、演奏边乐欢送即将起程返京的武判官——席次间的频频举杯、依依话别都只是在器乐的名称中略略带过,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饯别的情形。饮宴直到薄暮时分才告结束,送出辕门但见大雪纷飞,矗立在军营中的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帜都硬硬地垂落着,在劲风中丝毫不能翻动。可以想见,旗帜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气是何等冰寒!而朋友却要在这样严酷的冰天雪地中赶路,怎不叫人担忧?一直送到轮台的东门,前方的天山道路都已被大雪铺满,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遥望朋友远去的身影,在山回路转中渐渐不见,只看见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马走过的脚印……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使人低回不已。
全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为“送别”作了很好地衬托和铺垫,抒发出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及教案篇十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知识点归纳:
1、描写边塞雪景(作者从想象角度虚写雪景)的句子;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写送别场面的句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从军中大帐写天气奇寒,侧面表现雪的威力的句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从人的感觉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5、从雪后沙漠、天空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的句子;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6、从帐内饯行场面表现友情浓烈与真挚、心胸的豪放与豁达: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7、表明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9、拓展: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2、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3、铁衣:铠甲。
4、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结着很厚的冰。
5、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6、惨淡:昏暗无光。
7、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饮,动词,宴饮。
8、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
9、冻不翻:(红旗)被冻得怎么吹也飘不起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及教案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纲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
本诗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所作,很具有代表性,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上海中考必考课目之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了解唐朝诗歌发展的基本历程,做到教学上的点面结合。
b、朗读背诵诗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情感目标:
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能力目标:
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说学生。
本人同时担任提高班和平行班的教学,因而,在备课上应该以备提高班为主,兼顾平行班的学习。比如,在诗歌的鉴赏方面,对平行班的要求相对要低很多。而对提高班,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因为目前的中考难度逐步加大。而学习诗歌是提高对文学作品鉴赏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三、说教法和学。
1、本人参考了《中国文学发展史》,采用以时间为线索的方式,启发学生回忆学到过的诗歌及相关的诗人。这样,使学生对唐诗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且便于他们对诗歌的记忆。从中,也就完成了教学目标1。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并且要求他们用一两个词语来归纳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用词准确性的水平。
3、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景物的语句及关键词语,在理顺诗歌线索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本诗的写作技巧。
四、说媒体。
教学本诗,可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幻灯片。让学生直观地观赏塞北的雪景,聆听胡琴、琵琶声。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到了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唐朝的诗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文明古国的晨空。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所了解的著名诗人到底有哪些。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脚步去探寻诗人的方向。一般来说,唐朝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二、学生思考这四个阶段各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及教案篇十三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三年(754),是诗人二次出塞,任安息、北庭节度判官时,送前任(武姓判官)归京的送别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人起笔遒劲有力,“北风卷地白草折”与李白的“北风怒号天上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痛快淋漓地写出了北风之凛冽,“卷地”二字写出了风势之猛,暗合了周边无遮无掩的荒芜。其猛烈的实际表现是“白草折”,“白草”是古代西北所产的一种草,其特点是坚韧(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王先谦补注),“折”这里指折断。连坚韧的白草都撕裂了,可见风之强劲有力。这句是俯视。“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仰视,“胡天”即诗人身处的塞北之地。“即”字,用词精准,表现力极佳,写出了南来之人的惊奇与诧异。“飞雪”形象地状出了大雪飘舞,纷纷扬扬的景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咏雪的千古名句,往往被误读。很多人甚者学者都认为,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如果不结合原诗的意境,仅就摹写雪景而言,是说的通的。
如果结合上文“北风卷地白草折”和下文“瀚海阑干百丈冰”,就可以看出诗人所写的酷寒之地的荒芜,恰恰缺少树木。所以笔者认为:这里诗人只是借南方人所见过的梨花盛开的景象,来比拟北地之雪的急骤与纷纷扬扬的形态。诗人不是简单地将雪花比成梨花,而是用春景(暖景)比冬景(寒景),既写雪之形,又慕雪之态,还写出了雪给南来之人独特的心里感受。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的视线,从仰视再回归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承上启下,转换自然:那朵朵雪花,飘飘而至,穿过珠帘,粘粘在罗幕上,慢慢地消融……接着,诗人以军旅生活的三个细节,证实了帐中难以想象的奇寒,“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都不能抵抗酷寒,角弓被冻得连素日臂力惊人、勇猛善战的将军都无法拉开,铁衣,这平日里不离身的“军装”,更冷得难以穿到身上。“将军”与“都护”互文,诗人从高级将领军旅生活的细节,写出了塞北之地的酷寒,而普通士兵的生活则留给读者去想象。
视线再次移动到帐外,“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以夸张的笔墨,绘写出了塞外之地广袤无垠的雪景:沙漠纵横,浩瀚如海,冰天雪地,触目惊心,乌云密布,光线昏暗,“愁云惨淡万里凝”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愁”字还抒发了对武判官归途艰辛的无限愁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诗人荡开一笔,接着叙写送别宴会上的热闹场面。“中军置酒”说明送别的规格之高,是在主帅营帐摆开了宴席。“饮”是宴饮,“归客”指的是即将归京的武判官“胡琴琵琶与羌笛”,看似简单地罗列了三种边塞特有的乐器,却勾起读者对宴会场景无穷的想象,其顺序也大有讲究:胡琴浑厚,歌舞伴奏;琵琶委婉,气氛减缓;羌笛凄凉,善诉离肠。这个罗列还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显示出宴会欢乐热烈的气氛。
宴会过后,曲终人散,走出营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是怎样一种奇异的景象: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了军营辕门,红旗似乎被冰雪冻住,任凭狂风猛吹,一动不动。我们知道唐朝军营驻地,军旗颜色各异,只有在大营的辕门才见红旗;此时,本应飘展的红旗竟然被冻住了,这种反常,雪“动”旗“静”,动静之间,进一步衬托出塞外的奇寒。另外从色彩搭配来看:以冷色调(白色)为背景的雪景中,显出一星红旗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场景更洁白,更寒冷。这是一处生动而绝妙的奇笔。
总之,这首诗写得奇。诗人笔力雄奇,笔势奇峭;可以大笔挥洒,可以扑捉细节,可以真实摹写,可以奇妙想象;随了视线的任情移动,诗人的笔下,边塞风光奇丽,军旅生活奇异,加上诗人好奇的性格,这首送别诗就写出了神奇的艺术效果。仔细品来,令人啧啧称奇!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及教案篇十四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杜甫在《渼陂行》诗中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此诗就处处都体现出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及教案篇十五
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了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及教案篇十六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这首诗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全是关键在四个“雪”字,一送别前的雪景,二饯别时的雪景,三临别时的雪景,四送别时的雪景。故虽全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以雪为中心线索抒情写景,章法严谨。
起首四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全诗发端,写出了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语》)。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乃传世佳句,传神地描绘出了雪的皎洁、鲜润、明丽与飞动。然而此语并非出自偶然。南朝萧子显在《燕歌行》中写下:“洛阳梨花落如雪”一句后,后人每每因袭之。岑参则反用梨花来喻雪,取喻新颖,确实是独具风神的妙喻。
接下来四句写雪中奇寒,以“散入”一句为过度,笔触由大自然转入营幕中。“瀚海”二句,似承实启,又将镜头从营幕中拉出,推向冰雪覆盖、万里云凝的塞外天地。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应为第三层。复将镜头转回营幕中,区区14字,已将践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写得淋漓尽致。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践别宴会的热闹,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又无一处不显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
最后六句为第四层,写筵后送别,归客远去的情景。尤其是结尾处,一个“空”字足以道尽万般离情,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及教案篇十七
送别诗,唐人脍炙人口的佳作可谓多矣,而像这首把雪景与别情,——而且是塞外如此奇伟壮丽的雪景与别情融为一体之作,似属绝无仅有。
开篇两句,以“北风”引出“飞雪”;“八月即飞雪”写了塞外早雪的特点。下两句,曰“忽如”,见得风起雪至,来得又是这样的迅疾,极言气候变化之大,暗写塞外特点;“千树万树”,雪压枝条,宛如春风送暖,梨花盛开,描绘了塞外的奇丽风光。不但写景真切,又显示出诗人惊叹赞赏的心情与豪爽豁达的襟怀。这两句历来被人称道,绝非偶然。以上四句,紧扣“雪”字写塞外特点,无处不奇,下文则从“寒”字落笔继续写“雪”。“散入”句,忽以细致的描摹写飞雪入幕,从而也把读者带进中军帐内。
下面三句着眼于帐内“将军”、“都护”诸人的感觉,以夸饰手法多层次地描写了大雪带来的严寒:狐裘不暖,锦衾嫌薄,角弓难控,铁衣难着。帐内如此,帐外又当如何,读者自不难得之言外。以上四句是从感受写寒。“瀚海”两句,再将镜头从帐内拉出,一下一上,一地一天,天空仍是阴云凝聚,而地面却已被坚冰复盖了。这两句是从自然景物写寒。由雪压枝条而坚冰复地,写景中已暗寓时间的推移过程于其间,意味着别时已近。所以在写满天阴云时却说“愁云”,已微逗别情,接着便自然转入送武归京。在这样的时刻与环境中送别友人,不也有点不寻常的奇味么?“中军”两句,写设宴饯行,席间鼓乐齐奏,帐中寒意顿消,可见宴间情绪之热烈,送者之殷切。“纷纷”两句,写辕门外的雪景,意味着武氏将行,送者心里别是一番滋味。这时写景,设色巧丽,白中有红,冷中有热,巧妙地表现了惜别与祝愿相共的心理。末四句写武判官终于在一望无际的雪海中别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凝望友人,以至于身影消失,唯见雪上马蹄的遗迹,此中不但可以看到一个伫立不归的形象,其依依惜别的诚挚情谊也溢于言外。满目皆雪,一股凉意混和着别绪不禁浸润心田。
全诗以雪起,以雪终,中间写寒,实则也是写雪,塞外奇丽的雪景贯串终始,并以深挚的别情镶嵌其中,既情意含蓄,又奇恣酣畅,境界雄阔,这也是岑参对边塞诗有创新的表现。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及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和边塞诗。
2.掌握诗歌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理解诗歌的内容。
4.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听读、译读、品读、比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引标: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二.展标:教师用投影片出示学习目标。
三.达标:
(一)了解作者:教师投影作者资料。
(二)听读--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三)译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1.教师解题。
2.学生朗读诗歌,并根据题解划分层次。
3.男女生分别朗读诗歌的两部分,并在小组内讨论诗歌大意,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难懂的诗句。
(四)品读--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佳句。
1.教师抽生朗读全诗。
2.学生小组内讨论自己认为诗歌中写的最好的句子,在班上发言它的好处。
3.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中两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会诗歌的意境,上句体现了边塞诗的豪放风格,下句体现了送别的惆怅心情。
(五)比读--体会边塞诗。
1.教师出示边塞诗的有关资料,学生朗读。
2.再出示两首有代表性的边塞诗。
3.学生讨论诗歌的思想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四.测标。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几道本课的练习,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师生小结:
1.说说有关边塞诗的知识。
2.总结如何鉴赏诗歌佳句。
板书设计 :
岑参。
咏雪图: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别图:不见 空留--惆怅 作者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