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实用19篇)
总结是对过去时光的回顾,是对经历的提炼与总结。如何保持身心健康,追求幸福与快乐?以下是一些成功企业的案例分析,可以从中学习到管理经验。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篇一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是方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而如何确保方案实施到位,并有良好的实施环境,强调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改革,夯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基础。
1.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依托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更适应当前会计专业的发展需求,并满足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一是要注重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二是切实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依托综合型应用人才的引进,壮大现有的教师队伍。
2.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基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高职院校应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可以立足于院校的专业特色,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开发契合学校实际的专业教材,建设具有特色的精品课程,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对于地方高职院校而言,应在特色专业的基础之上,大力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深化会计专业发展。
3.深化教学管理改革。人才培养是变化的过程,僵化的教学管理显然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在传统教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实施“弹性学制”,为学生专业学习创设更加宽松的环境。在学分与学年的关系上,允许学生在2-4年间完成。并且,针对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体系能够满足并服务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契合当前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总而言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强调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实施的有效性,才能确保方案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应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目标,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性,强化“就业、市场”在目标中的体现。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着力点在于夯实实施的基础,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依托精品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建设等实施措施,确保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篇二
摘要:培养是手段,使用是目的,使用是培养的“试金石”。只有学用一致,才能把高职院校人才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实践、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协调统一,才符合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坚持训用一致,为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效性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同时对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才培养;搭建平台;优化环境。
一、依据岗位要求培养人才。
适应岗位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心和基点。因此,应该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统一部署,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章可循。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缺什么人才、急需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各类人员缺什么,差距多大,要做到心中有数;每类人才重点学什么、练什么,怎样搞好定向培养,都要分门别类地拿出具体可行的措施,紧贴社会急需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防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工作中摆不上位、排不上队和随意性大的问题,着重对培养内容、方法、手段及保障措施进行规范,形成抓机制、抓工程、抓整体的工作思路。具体指导中,要紧紧围绕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设备、练好新技能、研究新方法,始终坚持用社会岗位的需要牵动人才培养,从实际出发,把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在高起点上筹划,谋求整体素质的跃升,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可持续发展储备一大批高素质新型高职院校人才。
二、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合理的资源配置出经济效益,同样,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也出人才效益。当前一些单位看似缺乏人才,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人才,而是由于配置不当、管理不善造成的。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认真做好毕业学生的考核和推荐工作,对学生的使用应有一定的建议权。要根据社会实际和人才特点,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建立“毕业学员分配信息库”,并为其建立人才档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分析,给他们定准位,坚持“学用一致”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工作需要,力争把他们推荐到最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正确对待和使用高职院校毕业学员,自觉接过人才培养使用的接力棒,在本单位内部合理配置、优化使用。
其一,建立动态分配机制。对岗位不合适、专业不对口,在本专业无发展潜力的高职院校人才应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调整安排,打破一次分配制,建立“再生工程”,进行再分配,力求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二,建立人才共享机制,使有限的人才“聚”起来。对高职院校人才实行矩阵式的双重管理,即高职院校人才可到各单位,遇有新任务时,由各级教育部门分层统一调整使用、适时参与,使有限的人才实现“联合作业”,形成拳头。其三,建立竞争上岗机制。对部分通用性强的岗位,可以在本单位范围内进行竞争上岗。
对“待岗”人员实行有计划的交流调整,采取计划强制和措施引导的方法,加强人才合理流动。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办法,更好合理配置高职院校人才,逐步形成才岗匹配、人事相宜的局面,为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搭建人才工作平台。
雄鹰翱翔大海,终会力竭;五湖水族,亦不敢愈越池潭。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尤其是不断的进步壮大,是要有后天的条件扶植培养的。当今时代,多维复合和持续更新的知识,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益差呈倍增趋势。要开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效益这一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必须把粗放自流的传统培养模式,纳入科学理性的轨道。当前条件下,要想迅速扭转人才素质滞后的局面,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途经之一是我们必须为其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
首先,要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要积极改善高职院校人才的工作环境,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硬件”,并提供不断学习深造的机会,加大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力度。
其次,要提供良好的精神条件。体贴暖人心,理解出动力。如果人才在单位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理解和宽容,就会获得很大程度的心理满足,对工作单位产生“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决”的认同感,就能不断坚定立足本职岗位拼搏奉献的信念,发挥出最佳的效能。单位的领导者必须注重非权力影响,多发挥人格魅力的作用,在工作中善于放手放权,充分尊重人才的自主精神,要秉着“择其高峰,舍其深谷”的态度,坚持用适用性强和操作性强的各项措施作支撑,确保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高职院校人才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辩证地对待人才的个性,正确对待人才在工作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误。通过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认可,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使人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充分发挥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人尽其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充足的机遇。
四、优化人才任用环境。
万木葱笼需要阳光和水分,人才辈出需要良好完善的任用环境。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用人公,事业兴;用人歪,事业衰。历史一再证明,对于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来说,良好的人才任用环境往往是高职院校人才的“孵化器”,是激励人才加速成长的关键,因为用人导向是鲜明的旗帜,无声的命令,有力的昭示。有了适宜的环境,在纵向上就会因师承效用形成人才链,在横向上就会因共生效应形成人才团。所以,在人才使用上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做到注重实绩,公平公正,超常举措用人才。首先要按照德才兼备原则选拔使用人才,构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打破“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和“凭个人印象好坏定优劣”的封闭、半封闭的选人方式,形成“靠实绩进步,靠环境提升”的良好局面,同时建立“上”的破格晋升制度,引入“下”的竞争淘汰机制,实行“活”的柔性管理办法,使高职院校人才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干有目标,干有标准。让素质强的“香”起来,素质一般的“慌”起来,素质差的“学”起来。
其次还要大力营造鼓励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浓厚氛围,让高职院校人才的聪明才智在推进社会发展的伟大事业中竞相迸发。把那些有真才实学、政绩突出的优秀人才用起来。要大力宣扬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抓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级抓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大张旗鼓地表彰学习成才的先进个人,对学习成效显著、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使各类优秀人才都有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自豪感,献身事业的成就感,得到广泛尊重的荣誉感,从而更加自觉地刻苦学习、勇于实践,使高职院校人才成长始终有一个自然的、绿色的、生态的和谐宽松环境,让一切有助于现代化建设的智力财富充分迸发出无穷力量,不断把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篇三
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为导向,将旅游专业与区域旅游产业对接、课程开发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旅游服务流程对接、技能训练与技能比赛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对接,探索形成了“工学结合、课证融合、赛训融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建设。
1、校企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旅游管理专业聘请鄂西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旅游职业教育专家组成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同时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的智囊和参谋作用,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自主创新提供信息交流和技术支撑,通过开展专题研讨、参观考察、专家论坛、学术沙龙、课题研究、项目评审等活动,推动专业建设。
2、“政校行企”合作育人。神农架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区。自2012年以来,旅游管理专业与神农架林区政府、林区旅委、旅游协会、旅行社协会、神旅股份、神旅集团和28家旅行社开展了全方位的“政校行企”合作,按照“政府主导、学院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原则,校地共建“神农架旅游学院”,每年合作开办1个“神农架旅游管理班”,合作建设“神农架生态旅游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目前,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神农架重要的旅游人才培养基地、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旅游旺季景区讲解员来源基地;神农架已建成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重要的学生旅游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和优质生源基地。
3、校企共建实习生岗前技能特训班。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前,先引进企业培训师合作开办“实习生岗前技能特训班”。特训班成员对象是准实习生,教师是实习企业培训师,时间是学生课余时间和集中实训期间,形式是校企合作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内容是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工作流程、工作标准与工作技能,效果是把企业入职培训前移至校内,降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成本,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提高教学实习的实效性。
4、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旅游管理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鄂西地区真实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业务流程、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先后开发了14个面向鄂西旅游业的本土化工学结合课程,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身临其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突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宗旨与就业导向。目前,这批教材已成为鄂西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教程。
(二)课证融合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对全国导游资格证、酒店管理师、茶艺师、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普通话等级证等职业资格证与职业技能等级证实行“课证融合”教学改革,通过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教学模块,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对接,使学生毕业时,实现100%的学生持有双证书。
(三)赛训融通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紧跟产业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赛项,在师生中构建学技能、用技能、赛技能的氛围,引导产学紧密结合,校企全面合作。通过赛训融合,促进教学改革,推动了课程标准与竞赛标准对接,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果;同时,通过赛训融通,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风,历练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竞争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近三年,专业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36次,其中国家级团体一等奖2项、国家级团体二等奖1项、省级团体奖3项、个人国家级二等奖7项、个人国家级三等奖6项、个人省级一等奖5项、个人省级二等奖10项、个人省级三等奖2项。
二、“宽基础、窄方向、活模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宽基础,壮后劲,窄方向,强技能,活模块,促发展”的思路,推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即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宽基础”和“窄方向”等2个一级教学模块。“宽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包括5个二级教学模块;“窄方向”模块是选修模块,共设置了“酒店管理、导游与旅行社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等3个专业方向二级模块,学生三选一;每个二级教学模块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细分为若个教学项目;各个教学模块和教学项目又根据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适时动态调整优化,构建起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模块横向融合、纵向承接、动态调整、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的旅游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一)“1.5+1.5”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在构建“宽基础、窄方向、活模块”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用1.5年时间进行“宽基础”学习,系统掌握从事旅游行业岗位群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与通用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后劲,使学生具有“大学水平人文素质”,为学生终生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后1.5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职业发展规划,自主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再经过1.5年“窄方向”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岗位实训,使学生成为“能工巧匠型旅游服务者”,实现“就业有技能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二)“工学交替、旺进淡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旅游淡旺季交替呈现特点明显,旅游管理专业结合教学规律和旅游企业用人需求,采取“工学交替、旺进淡出”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即当旅游旺季人员紧缺时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实习,当旅游企业处于淡季时学生回学校学习。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既解决了旅游企业在旅游旺季服务短缺的难题,又为旅游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既保证了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岗位与职业发展方向的吻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又使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得到了相应的实习补贴,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达成学校育人、学生成才、企业得利、家庭减负的多赢格局。
(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基础学习阶段,专业通用模块课程全部推行以“任务驱动”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专业技能学习阶段,专业技能模块课程和教学实习全部推行以“项目导向”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按照“校企搭台、教师导演、学生唱戏”的思路,突出学生主体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师生合作、交流与反馈,使学生全程参与、主动学习、参与讨论、真正动手,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地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结果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行动能力。
四、校企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数字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先后投资2400多万元建成了基于数字化仿真实训的信息化教学中心、素质教育实训中心、数字化旅游实训中心、导游微格实训中心、酒店实训中心、旅行社实训中心和景区管理实训中心。其中,“数字化旅游实训中心”和“导游微格实训中心”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内一流的旅游实习实训基地。
(二)校企融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对接,强化实践育人,在省内外优选了一批知名旅游企业,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构建起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了以神农架生态旅游实习基地、三峡人家民俗旅游实习基地、三峡大坝工业旅游实习基地、瞿家湾红色旅游实习基地、悦兮.半岛温泉度假旅游实习基地和神农架国际滑雪场体育旅游实习基地等18家4a级以上景区为核心的景区实践教学基地;以湖北峡州国旅、湖北康辉国旅和宜昌大三峡国旅等24家旅行社为核心的导游实践教学基地;以上海锦江饭店和北京华北宾馆等14家5星级酒店为核心的酒店服务实践教学基地。其中,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五、“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健全了教师“工教结合”制度,每名专业教师每年至少有一个月以上行业工作经历,以“工教结合”推动“工学结合”;建立健全了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制度,每名专业教师至少与一家旅游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建立健全了行业师徒制,每名青年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建设师徒制关系,开展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建立健全了赛教融合制,每年开展教学技能比武,通过说课、讲课、实操等比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强化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已聘请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者是在本行业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25人任专业兼职教师,专业实践课题主要由兼职教师承担;校企共建互帮式“教学拍档”,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组成一对一的“教学拍档”,合作开展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研活动、技术开发,使专兼职教师互通共融,将校企合作具体到人与人的紧密合作,提高了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鄂西旅游产业发展为己任,组建了三支社会服务团队,长期服务于鄂西旅游产业第一线,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一)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技术开发服务团队。
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培养出以4名教授为核心的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团队。通过专业带头人带动骨干教师面向鄂西旅游行业开展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近三年,共出版教材及专著8部,其中国家“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1部;公开发表学术。
论文。
64篇;主持完成省市级研究课题23项;承担并完成旅游行业企事业单位委托技术开发项目9项,主持完成了《湖北省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宜昌市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宜昌市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神农架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神农架旅游标准化手册》等一批重点旅游技术服务项目。
(二)组建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团队。
近三年,旅游管理专业分别与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神农架旅游委员会、神农架旅游协会、神农架旅行社协会、神农架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洪湖华年生态投资有限公司、宜昌三峡环坝旅游集团公司、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宜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和宜昌市旅游局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6次、16718人次,年均培训3343人次。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充分利用学校一流的校内实训基地,与宜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宜昌市旅游局和神农架旅游委员会等单位合作开展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每年职业技能鉴定规模达到5000人次以上。为推行“双证”教育提供保障的同时,有力的服务了社会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工作。
(三)组建学生导游志愿者服务团队。
旅游管理专业组织成立了“导游志愿者服务协会”,学生利用周末、黄金旅游周、寒暑假和教学实习,采取“工学交替、旺进淡出”的模式,面向周边城市的旅行社和核心景区开展导游志愿者服务,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既提高了导游实战技能,又服务了社会,同时又达到了“以工助学”的效果。“导游志愿者服务协会”实行会员制管理,现有成员585人。近五年,“导游志愿者服务协会”先后为宜昌市、荆州市、恩施州、十堰市、神农架和咸宁市等地区的100多家旅行社和省内30多家核心景区派出导游7500余人次、80000多人天、带团9万多个,为135万多人次的游客提供导游服务,为旅游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收入4亿多元,为学生家庭减负1200多万元,实现了“提升技能、服务社会、以工助学”的多赢。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篇四
黑龙江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项目名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内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尽量迎合目前企业多元发展需求,体现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引导功效,使得各类教师团队与辅助设备资源深度交接,可模糊认知迹象。但是此类保障体系建设深受现实条件制约,包括具体师资适量塑造与质量监控方案都要做出系统性调整,不忘深切探讨社会发展下的高索质会计人才格式形态,不至于与异质化企业深人发展指标产生矛盾冲撞,耽误学生工作前景绽放。
所谓人才培养指标就是在索质化教育背景下主动开辟业务实践培训项目,令学生深受情境特征影响并产生高度钻研兴致。这一切细节都直接决定日常教育课程的布置形式,是构建科学培养质量体系的前提保障。处于会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借助索质基础与理论知识层面加以合理延展,全程维持科学导向功效,并利用企业发展需求作为出发方向;岗位基础设置形态当然也不可小觑,其有助于精准定位人才形态塑造目标,为地方培养实用性人才提供最新改造经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主要集中分布在工商企业等出纳关日,需要在第一时间将企业业务进行清晰核算、监督,必要时在财务处理流程中依照手工或者电算途径完成整个会计循环任务。结合此类分划手段进行系统解析,会计专业规范细节具体透过职业核心实效延展,高职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着重表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格局,保证各类业务技能与职业道德索质的培训力度,能够督促参与成员主动迎接企业生产管理挑战,其间不同行业财会信息要做到明确审核。处于此类阶段的`专业会计人才无论实践经验或者沟通能力都必须出众,这样才能保证在日后不断适应多元化服务整改需求。
二、现代化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科学培养方案解析。
(一)课程体系架构更新。
会计专业课程能够督促教学主体及时制定教学目标与实践活动布置范围,确保师生之间在和谐交流氛围下开拓各类活动交接载体,使得专业培养方案变得足够洋细。此类课程规范体系需要高度呈现会计知识学习要点与职业技能交汇关联,尽量在广泛企业实践经验辅助范围下,依照相关市场要求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设定;全程有力贯彻学生主观适应地位维护理念,同时合理融人会计从业资格验证、助理会计等职业标准内涵,尤其在典型工作任务门类分析前提下,实施项目与情境教学模式。必要情况下可全面据弃专业课程划分态度,将各类课程内涵合理交接融合,依照特定实践工作阶段进行典型工作任务设定,之后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令学生透过各类项目情境中掌握必要工作、人际交往法则。具体来讲,高职会计专业改良需要结合课程规范体系进行情境搭设,使得会计出纳、报表编制、纳税中报等实习流程顺利延展。例如:业务平台能够令学生掌握职业核心拓展要求,主动在仿真模拟职业现场之中完成训练项目,少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在线教学模式。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有机拓展。
会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布置方式需要借助培训途径进行合理拓展,毕竟这是决定人才索质形态的核心要索。工学结合本质就是依照教学单位与企业岗位关联进行适当合作,高职院校需要与会计岗位之间监理长效联系机制,运用企业多儿发展成果作为判断依据,使得各类知识得到全面整合,课程体系与阶段考核流程也产生全面革新。再就是教学手段要向多维互动方向过渡,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及网络技术实施多层转变,争取在工行结合基础上令企业为高校提供科学实训场地,并愿意针对各类器材、人力资源投人相应的资金。这种合作模式可以主动选取中小型会计记账公司处理,同时签订具体的实习协议,令学生实训项目都能符合企业人才资源既有结构形态;毕业生可以借助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管制主体会依照阶段考核结果择优录取,最终达到就业一体化指标,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提供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师资团队构建上可以采取培养和聘请相结合的方式青年会计教师除了要加强教育学、教学法的学习,还可采取跟班听课、集体备课等方式提高教学能力,更需要深人企业或会计事务所顶岗实践,培养指导学生出纳、会计核算、税务处理等岗位实践的能力。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让他们或推荐本单位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通过定期合作,深人了解,聘请具备教师索质的专业人员担任客座教授,从而构筑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本就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设计主体保证全神贯注意识并主动与外部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为学生日后实习训练提供第一校验场所;避免学习知识内涵与实践经验的脱节反应,最终促进会计人才的合理供应成果,为企业多元可持续发展指标贯彻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篇五
一、我国工业工程高教历史回顾。
工业工程自产生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但我国工业工程的发展相对欧美日本起步较晚。1980年,天津大学等高校创办工业管理工程专业;1992年,教育部批准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并招生;1993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工业工程专业工学硕士点并招生;1999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培养工业工程工程硕士,2000年4月已经招生。迄今为止,全国开设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100多所。目前,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对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在不断探索完善之中。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水平影响着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就是总结目前国内工业工程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方式,结合本校的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探讨如何改革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使之更加有利于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建设。
二、国内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的工业工程培养模式可以总结为三种:一种是培养管理型人才;一种是培养工程型人才;一种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工业工程的学科特点,即工程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强调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的知识对生产系统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技术性和经济性评价,以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其课程体系设置也是工程与管理并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业工程专业多开设于管理工程学科下,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工程技术基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业工程专业多开设于机械工程等工程学科下,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就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某一专门专业的工程能力的培养,相当于专门为某一行业量身打造的工业工程人才。如某些设在冶金、化工、电子学科的工业工程专业,强调学生具有特定领域的技能。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安电子科大就属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我校自从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根据十年来的经验及往届毕业生反馈,从2011年开始对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1.培养目标重新定位。
学科教育课程设置我校提出工程与管理并重并注重夯实工程基础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并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分析、规划、设计、评价与创新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所学知识对现场系统进行整体优化的能力。
2.课程体系改革。
综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国内外课程体系设置的优缺点,我校制订了2011版培养计划。新版培养计划分为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实践与创新五个教学环节。通识教育主要指的是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政治与革命史方面课程的学习。由于是矿业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通识教育中还包括采矿概论的学习。
3.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探索。
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每一个实习环节。结合学生的就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的行业和企业,尝试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之形成稳定的联合关系。在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实现校企共赢。
四、结语。
工业工程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其学科内容随着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在不断变革和更新。各高校在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一直不断适应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变化,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优化。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篇六
本文在分析软件职业特性、传统高职学生素质、高职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方式的差异性基础上,提出“以产品开发为主线”的高职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围绕软件产品的实现并进行构建,将项目融入到专业课程,并明确各门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职业目标,最终形成以“产品开发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1.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16号文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应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为深入贯彻执行教育部16号文精神,全国各高职院校都在不同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探索着能充分体现面向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it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软件企业需要大量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项目基础的开发人员。多年来高职软件专业培养了大量的毕业生,但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一直偏低,从事软件研发岗位的学生较少。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软件岗位的专业特性分析,由于软件项目具有逻辑性强、不可见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软件开发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动手能力较强,涉及的知识点及课程比较多,任何一个项目都涉及开发语言与工具、算法、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测试等等方向的知识,是一个系统性知识点的组合。
这些知识的学习都不可能包含在一门课、一个实训课程中,很多问题要由很多门不同的课程中抽取几个知识点的组合来解决问题。在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要求开发人员要具有较的动手能力及知识点整合运用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从传统的理论教学是没法快速实现的。
第二,从高职学生素质上分析,大部分高职学生的素质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基础相对较弱,高职学生的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反而相对较强。软件开发需要较强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而学生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软件开发方面的优势不强。
第三,从教学方式方法上分析,在目前的教学方式方法中,是主要以课程为中心,各个老师各自讲授各自的课程,项目也是各自相互独立(如图1),甚至有的相互重叠现象。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忙于应付,所学、所实践的知识点也是片面的,体现不出软件项目的整体性及实用性,学生在这个过程就逐渐会迷失方向或者目标不明确,导致失去兴趣。
图1以课程为单位的整周实训模式。
以上三方面因素是导致了高职软件专业学生的就业不对口主要原因,本项目根据高职学生的素质特点,提出了“以产品开发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2.“以产品开发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以产品开发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把逻辑性、理论性、综合性强的软件学科特点,通过产品逐步分解在每个学期的核心课程中,把相关课程的知识点综合起来完成一个项目,实现从整体把握到形象化引导的教学方式转变。
课程体系围绕软件产品的实现并进行构建,首先将软件产品进行分解,形成若干个子项目,然后将子项目融入到专业课程,并明确各门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职业目标,最终形成以“产品开发为主线”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参见图2。
图2以产品开发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构建关系。
如以游戏专业方向的“超级玛丽游戏”这款产品作为课程体系的主线,将这款产品分解为7个子项目,最后将这个7个子项目对应到游戏专业方向的9门专业课程中,具体的构建过程参见图3。
图3“游戏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每学期课程及学期项目围绕产品,按产品实现所需的技能及知识点,分解成多个子项目,再按知识层次,递进式安排课程及学期项目,依次按项目需要安排实践环节,在实践学期整合产品。
3.“课程及学期子项目”的围绕产品实现的实施思路。
由授课老师组建“课程设计团队”及“项目教学团队”,根据企业对软件人才需求的共性,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确立过程如图4所示。
图4“课程、学期子项目”实施关系图。
由“项目教学团队”来推进产品研发及知识体系的分解,协调各学期课程之间、课程与学期项目、学期项目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从项目所需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来指引核心课程的教学。
学生从整体上可了解本学期专业教学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学期项目、职业岗位与产品三者之间的关系。
按产品实现所需的技能及知识点,分解成多个子项目,再按知识层次,递进式安排课程及学期项目,学期末统一安排2周的整周实训,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在项目中综合运用。让学生每学期均有成就感,能感受到学习成果,以增强自信心,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4.实施效果。
高职学生通过认识产品建立整体软件开发思维,通过产品的分解阐述专业各课程的知识体系及学习目标,让学生从体整体上认识要学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能达到什么目标,同时培养学生面向产品研发的思维方式及掌握及理解产品的研发过程。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篇七
摘要:由于测绘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发展,测绘生产单位急需大批掌握新技术、新仪器的一线作业技术人员。发展测绘高等职业教育是解决测绘生产单位一线技术人员短缺问题的最佳途径,测绘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应从加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习设备、加大教学和生产实习量,突出专业重点、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等方面推进测绘高职教育。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各项与测绘专业密不可分的建设也在迅速发展,因而各行各业对测绘高职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众所周知,只要搞建设,就需要搞测量。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加,测绘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有生力量。许多建设施工企业如铁路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石油管道工程等各大工程生产单位,都需要大量的测绘高职技术人才。近几年,我们把测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输送到各类建设施工单位,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已经成为业务骨干,为进一步拓宽测绘高职人才的就业渠道打下了基础。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对高职测绘人才就业市场进行探讨。
1关于测绘高职人才市场的调查及分析。
测绘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为测绘生产部门培养中高级测绘技术人员,而培养出的学生是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就要看测绘市场对用人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的用人情况,笔者先后走访了几家测绘生产单位,并与一些单位领导进行了交谈,了解了一些测绘生产部门的用人情况,同时请各测绘单位填写了用人情况调查表(见表。此表共发出份,收回7份,其中具有甲级测绘资格的单位5份,具有乙级测绘资格的单位2份。通过对调查内容所占比例的技术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从表1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第1项中的各个内容与其他部门相同,测绘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占50%左右,对于第2项“学历层次情况”,大专及中专人员平均占70%左右。这说明大中专毕业生仍然是测绘工作的主力军。在第四项调查中,需要掌握数字化成图技术及gps卫星定位测量技术的工程测量专业技术人员为最多,占所调查单位的85.7%。而大地测量专业类型的技术人员需求者较少,几乎为零,这可能与调查的单位有关(在调查的对象中没有大地测量队)。对于航测和制图专业的人才,需求者差不多,当然这也与调查单位的工作性质有关。在第5项调查中,对于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较强的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需求者为最多,达到100%,组织管理人才次之。通过4,5项调查可以看出,掌握先进工程测量技术的业务人员最受测绘生产部门青睐。第6项主要调查教育部门从哪些方面对在校学生加强教育。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教育和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应加强,几乎占所调查单位的100%。除此之外,基础知识理论学习也不能忽视,此项占调查单位的57%以上。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可知测绘生产部门的基本用人情况,同时也折射出整个测绘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由于多数用人单位都需要引进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人员中,中专的学历层次在目前来看有些偏低,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人员又不安于生产一线工作,同时单位还担心留不住人。所以大专生比较适合生产一线工作。他们具有一定基础理论,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应该成为测绘生产一线的主力军。那么如何培养具有优秀才能的高职生呢?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2关于测绘高职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加强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教师主要来源于本科院校毕业生、研究生其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基本具备条件。但是他们一般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习。
(1)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来自非师范类院校,所以对教学规律、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的掌握还不好,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高职教师,仍需要对教学理论等知识进行系统培训。学校可采取组织考核或知识竞赛等方式促进教师学习。
(2)提高学历层次。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水平。提高学历层次,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师资队伍结构改善的需要,也是高校学生掌握前沿技术的需要。
(3)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仪器设备的迅速更新,测量方法与手段的增加和改进,促使高职教师必须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扩大知识视野。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的知识更新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等)。(4)参加工程实践锻炼。由于高职教师多数来自普通本科院校,没有参加过工程实践锻炼,而高职培养出的学生要迅速适应测绘生产的需要,则必须有具备良好专业技能的教师,所以教师参加工程实践十分重要。学校要安排教师不定期地参加工程实践,使其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把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理论中去。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职生。
2.2完善实习设备,加大教学和生产实习。
如果说高职教师的水平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软件,那么实习设备无疑是硬件。由于测量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等特点,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必须加强测绘教学的硬件建设,为教学实习提供必要的条件。例如,对于工程测量教学来讲,各种精度指标的全站仪,单、双频的gps卫星定位接收机,成图所用的绘图仪、计算机等设备应充分满足学生实习的要求。根据调查可知,数字化测图已经逐渐取代了常规的平板仪测图,所以在教学实习中,要多进行数字化成图实习,把用于数据采集的全站仪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仪器。因此全站仪的数量应该足够多,以满足学生实习的要求。同样,在控制测量中,gps接收机已经在测绘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学校应加大gps卫星定位技术的控制测量实习,像常规经纬仪所测的三角网或导线网测量等传统实习可以适当减少。从对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表1的第4项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掌握数字化成图及gps卫星定位测量技术的工程测量专业方向的学生需求量最大,所以在教学中更应加强这两方面的实习量,使高职学生毕业就可以直接从事野外实际生产。
另外,测绘高职教育也可以实行“双元制”教学。“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双元制”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测绘高职教育的学校可以和一家或多家测绘企业实行联合办学,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学的实习经费,又可以帮助单位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
2.3突出专业点,加强基础知识理论学习。
现代测绘设备的迅速更新和改进、野外测绘方法的不断变化,使得教学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光学经纬仪、光学平板仪等逐渐被淘汰,因此在授课时应减少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增加新设备、新的测绘方法的内容。例如在地形测量中,以数字化成图代替大平板成图,以全站仪光电图根导线代替图根线形锁;在控制测量中,以gps卫星定位控制网逐渐取代常规的三角网、导线网;在平差基础中,以计算机计算取代手工计算,把手工计算的实习量转移到计算机平差计算中来,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各种平差软件的使用方法;在工程测量中,用全站仪的放样代替光学经纬仪的放样;在制图测量中,以计算机制图取代手工制图,等等。
总之,专业课的学习应突出重点、学以致用。重点是什么?重点就是先进的测量技术。测绘高职院校只要时时刻刻以掌握最现代的测量方法和最先进的测绘仪器为宗旨,处处以测绘市场为核心,就能避免“学校学的内容在生产中用不到,在生产中用到的知识在学校里又没学”的现象发生,也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需要的优秀高职人才。
培养优秀的测绘人才,除了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外,还应使学生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从调查结果分析表1中可以看出,超过57%的单位建议教育部门对学生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基础理论课是指高等数学、大学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理论等课程),因为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学好专业理论。事实亦证明,各著名的高校之所以培养出的学生强于其他院校,也主要取决于他们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铺垫。基础知识在将来的求学深造、生产科研、软件开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测量平差理论研究、平差软件应用与开发中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
3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形式,它的发展前途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测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努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应以测绘市场为中心,传授先进的专业知识,加强动手能力培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测绘高职教育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向测绘生产部门源源不断地输送品学兼优的技术人才。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篇八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因此,高职院校工商专业更应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准确定位。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引言。
高职院校自办学以来,一直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化人才为目标。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有较深厚的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篇九
教学应为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单元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如到联通公司参观,请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移动通信系统组成与组网技术;到网络公司参观,了解宽带通信技术与光纤传输技术等。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实例加强记忆。通过现场教学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其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实践性课时,多为围绕移动台开设的实际操作实验,如smc的基本焊接、bga植锡、电源电路的'测试、射频接收电路的测试等实验项目,其中smc的基本焊接、bga植锡等项目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需大量时间练习。在课内学时不足的情况下,学院应开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课后学习的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正确认识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
随着这些年来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的大量提升,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大学生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高职生大多数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入学生之后学生主动性不高,生活上懒散,这样就给高职教师提出了更新的教学要求。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不断改变教学手段,根据不同的高职生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同时在教学中提醒学生应端正学生态度,用心学习,将来有较为理想的就业出路。
(3)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为了使高职学生毕业即实现就业,在专业设置上,应实现企业需求的完善对接。及时更新教材上的内容,根据职业需求性量身打造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毕业之时就能具备有跟得上时代发展步伐、企业实际需求的移动通信技术。笔者根据在行业的多年工作经验,同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及时了解到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编写教材讲义以便不断地充实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得好、用得上。根据行业重点,有目的、有选择性的讲解理论知识,企业需求什么,笔者在课堂上讲解什么,注重实际操作。
(4)改革考核方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育出用人单位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注重于实际操作,而传统的考试评定方法已与市场需求脱节,笔者认为应当考虑取消注重笔试成绩的考核方式,用多层次的综合评定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应当包含:课堂成绩+学生的考勤率+老师随机提问成绩+平时作业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上机成绩。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能够做到上课前预习,平时积极回答老师回单,又能督促学生做到重视日常的上机操作。通过这样方式的考核,笔者认为能够促使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又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结语随着电子和通信行业的发展,移动通信相关的新技术会不断出现,教师在教学之余应多查阅相关资料,多读专业书籍,做到与时俱进,并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王磊.高职移动通信课程改革探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2]鲁昆生.移动通信实验[d].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3.。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篇十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酒店业也取得飞跃式的发展,在酒店的数量增加的同时,星级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且大部分新增酒店以知名连锁酒店为主,这就对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就要不断地研究酒店岗位的工作任务,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训计划,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现代酒店工作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1我国酒店业发现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酒店业也取得巨大的发展。在底,全国共有星级饭店6029座。其中:五星级饭店117座,四星级饭店352座,三星级饭店1899座,二星级饭店3061座,一星级饭店600座[1]。到底,我国有13293座星级饭店,有11687家完成了20经营数据的填报。从20与年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星级酒店的数量从6029家发展到2013年的13293家,数量增加了一倍多。但从构成比例上来看,年时的酒店以二星级酒店为主,而到2013年酒店总体数量虽然实现翻倍,但主要是三星级以上的饭店数量在增加,而一、二星级饭店的数量在减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星级酒店的档次正在提高,这就要求有大量的更专业的人才队伍来进行管理和服务,这也给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新开业酒店品牌构成分析,8月国内开业的星级酒店总数为20家,品牌构成情况如图1[3]。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新开酒店以连锁经营的酒店为主,连锁酒店集团一般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高的认可度,这样容易形成品牌进入,扩展市场相对容易。连锁酒店集团对用人的要求更高,这也形成了对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从新开业酒店地域分析,208月份国内新开业的酒店以东部区域为主,有12家,西部区域有5家,中部区域有3家。因此,东部对酒店从业人员数量的需求要大于中西部地区。所以,有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可做相关侧重分析。
2我国酒店用人需求现状。
2.1我国酒店用人的数量需求。
随着酒店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酒店用人需求大量增加。但最近几年通过对大部分酒店调查发展,酒店招聘相当困难,愿意从事酒店服务的人员很少。而且,酒店现有的员工流失也很严重,酒店业最合理的流动率应该在8%左右,然而中国旅游协会对酒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酒店人员流动率达到了23.95%,部分酒店高达45%以上。为了解决酒店缺编的现象,酒店对员工招聘的要求越来越低,针对这一现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2.2酒店用人的基本技能要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酒店数量增加的同时,星级也在不断地提升,这就对酒店从业人员的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酒店服务人员具有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康乐、会议等管理与服务操作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随机问题的处理能力及处理客人投诉的能力。基于行业要求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要求,指导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做好课程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培养适应酒店行业需求的人才。
3基于岗位工作任务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
3.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按照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律,以社会行业对人才需求规格要求为切入点加以分析并确定,高职高专院校要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依此,确定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星级酒店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酒店服务与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应具有酒店管理与服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2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
目前,我国酒店从业人员数量需求是巨大的,但随着酒店档次的提升,对从业人员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院校要按照行业的要求来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以使得人才的培养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的要求。当然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对学生的培养要以合理的课程设置为核心,因为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根本,但课程的选择和设置要以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指导[4]。
3.3基于工作任务的核心课程的设置。
根据酒店用人的基本技能要求,满足岗位具体的工作任务,完成课程的设置,核心课程设置如下:。
1)前厅客房管理及实务。
主要介绍前厅部管理的基础理论、各个岗位接待服务程序及技巧;饭店客房定价及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培养学生掌握前厅与客房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技能,掌握价格制定的程序和方法、前厅销售和服务管理、客房服务管理的能力,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2)餐饮管理及实务。
主要介绍餐饮经营和管理的基本理论、经营计划的编制、食品原料的采购供应管理、餐饮产品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餐厅各岗位的标准操作技能和服务程序。培养学生掌握餐饮管理市场营销、经营计划、食品原材料采购供应管理、餐饮产品生产管理、售后服务管理、价格管理、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等能力,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
3)饭店市场营销及实务。
主要介绍市场的发展概述、饭店产品的特点、营销环境、竞争对手分析、消费者心理及需求模式分析、目标市场市场定位;饭店产品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培养学生掌握饭店市场营销基础知识,了解营销部门管理、营销方法、具体营销管理实务。
4)酒吧酒水管理及实务。
主要介绍酒吧经营与管理中的基本设施、人员素质要求、基本产品中茶、咖啡、奶、果蔬饮料的基本知识及服务操作;各种酒品的生产过程、种类、代表名品及服务规范;酒吧产品销售与成本控制等管理工作。培养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著名酒品的种类、特点,酿造工艺,质量等级以及各种鸡尾酒的调制、茶、咖啡等饮品的种类及冲煮原理等,掌握酒吧经营策略、酒单设计及日常管理实务操作等方面知识。
5)酒店督导。
介绍如何创建积极的工作氛围;基层管理者管理职能的培养与应用,包括召开晨会布置任务;岗位分工班次编排;质量检查与控制;培训计划的制定与落实;特殊问题的处理等内容。培养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及现场管理能力的高素质酒店督导人才,掌握饭店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艺术以及处理突发性事件和特殊事件的能力,明确酒店督导在整个酒店管理中的重要性。
6)顶岗实习。
通过到酒店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酒店主要岗位的职责范围与相应要求,掌握酒店基层岗位的操作程序、基本技术技能和服务技巧,在实践、实习中将所学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紧密结合,达到对酒店各主要岗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本次的顶岗实习中的观察和体会,学会接待中一些事故的处理办法,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协调,针对不同客人类型的接待技巧和对客服务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
7)毕业实践。
经过毕业实践,学生从事酒店前厅、客房、餐厅等部门各岗位一线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亲身体验酒店工作环境和氛围。通过毕业实践使学生具备酒店营业部门各岗位规范的服务操作能力与一定的管理能力,学生的毕业实践就是企业的岗前培训,毕业后可直接上岗操作。总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要适应社会行业需求,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规律,通过对核心课程的设计,合理制订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5]。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00年中国旅游饭店统计公报.。
[2]国家旅游局.2013年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
[3]第1资讯.年8月份全国星级酒店开业统计报告.。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篇十一
尽管开设了人文素质讲座、艺术欣赏等选修课程,但是对于学生的核心能力起关键作用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与创业教育、心理咨询等课程没有按照国家要求,在教学安排中体现。实践育人环节仍然薄弱。实习实训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成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途径。由于学院实训场地的不足、以及没有按照教学内容和进度穿插相应的实践内容,实践育人措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没有很好发挥实训基地的平台效应。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对工作缺乏热情,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时时感到迷茫。学生的自我认知有偏差。学生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自我估计过高;价值取向模糊,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妨碍了就业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职业目标模糊,缺乏对专业前景的充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缺乏针对性,心理素质薄弱,承受挫折能力弱,遇到问题习惯归因于外部,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
二、学院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不足归因分析。
一是现行教学体制的制约。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学院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从教材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法,都基本上沿袭了应试教育模式。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重视也不够,既没有这方面的目标培养要求,也没有推介其他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实践经验,更无这方面的教学考核标准。二是高考扩招政策,造成大批的较低分数线考生成为艺术类高职生。但是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对生源的艺术潜能与专业水平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导致学院教学定位不高。三是学生家长和学生在学习上的认识差异。很多家长觉得,把孩子送到高职技术院校,就是去学习艺术专业技能的,他们希望孩子在校认真学习专业课程,成为一名专业艺术人才。学生也满足于“一招鲜,吃遍天”的传统观念,在校期间对专业学习很用功,但对学院安排的各类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有抵触情绪,对各类学生社团也不热衷,因此,艺术类学生在团队、沟通、协调、配合等诸方面有较大差距。四是学院缺乏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校内指导教师。高职院校的定位要求教师平时对学生的指导必须重视实践和应用,而不只是教授理论性知识。由于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脱离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定位,片面看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导致教师把精力都花在科研上,无法充分了解掌握与社会、企业、市场密切相关的应用技术,从而导致学院缺乏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指导教师。
深化课程改革,制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和办学环境,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教学定位目标。学院要把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到教学中,首先要增强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要整合现有的`资源以及与之配套的教学模式、课程模式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行之有效的培养目标。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设立专门机构抓好核心能力融入教学的规划实施。对艺术类高职院校来说,把职业核心能力融入教学,既是新课题,又是长足发展的巨大推力。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广泛应用多媒体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操作和动手能力。教学要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要创建具有核心能力培养功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模拟实验室进行情景模拟实践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我练习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如开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一系列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采用角色扮演法及小组讨论用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开设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课教学。对艺术类高职学院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艺术实践方式展开。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核心能力理论逐渐完善的今天,开设专门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能,它可以起到提纲挈领,教学先导的作用。实现专业能力与核心能力培养的双向互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始终是教学的主体。良好的教学设计和高质量的教学,以及学生在人文和职业道德学习的兴趣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职业核心能力融入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见到明显成效。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即减少终结性评价,增加形成性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建立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的评价,改变由教师单独评价学生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及小组间的评价,体现师生互动,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篇十二
摘要:高职英语专业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相比,无论是在培养对象、培养模式、教育类型还是在人才类型与专业技能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高职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具有职业性、定向性、应用性、适应性与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高职;英语;培养目标;特色。
高职英语教育与普通高校英语教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具有哪些特色,高职英语专业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英语人才,与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究竟有哪些不同,这些都是高职英语教师应该探讨的问题。
高职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由社会需求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大致为四类: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前两类人才一般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后两类人才则应由职业教育培养。而技术型人才(也包括一部分高智能的技能型人才)则由高职教育培养。将二者的培养模式加以比较,其中的差异便可一目了然。
由下表不难看出,高职英语教育与普通高校英语教育从师资到教学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高职英语教育培养模式的定位确定了高职英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即以提高英语文化素质为核心,以传授英语知识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分析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结合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给高职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一个准确定位。我国高职英语专业培养的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职业中专毕业、技工学校毕业以及相当于上述学历的在职人员,培养目标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技术、能实干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英语专门人才。其总体培养目标应体现下列特征:
职业特征高职英语专业既有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又有其学科个性;既有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科共性,又有不同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职业特征。一方面,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都是相关专业必然使用或即将使用的;另一方面,学生求职就业时所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心理及岗位角色意识与相关岗位的工作特征明显一致。依据高职英语专业的职业性质,直接针对社会岗位是高职英语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校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普通高校英语教育的培养较多考虑毕业生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性,而高职英语教育则侧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职业性反映了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特征。
应用性特征高职英语专业又可细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和高职高师英语专业等。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和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就有明显的差异,前者侧重商业英语的传授,后者注意旅游英语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具体体现了高职英语各个专业的实用性。高职英语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即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对英语的不同要求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经验,注重以应用性职业能力的需要和提高为依据,强调岗位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方法技巧的运用程度,特别是能够使用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适应性特征高职英语教育应帮助学生掌握广泛的知识和应用技能,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整合起来,以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实用人才是其根本任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时,要处理好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矛盾。但从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与针对性来看,又必须相对灵活,避免单一和僵化。因此,对专业的增减需慎重对待,开设新专业必须对人才市场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做好人才预测与论证,突出重点专业的办学特色。高职英语教育不但要突出职业性、地方性,而且还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具有多样性,必须加强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构成复合型知识结构,加强毕业生对未来岗位的自我调整、自我应变能力的培养。从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与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来看,毕业生应体现下列特点:(1)适应性强,进入角色快,就业心态稳定;(2)英语专业知识牢固,口语表达能力强,有很强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3)在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等关键能力上略胜一筹。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我国现阶段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应掌握大专层次的实用知识,其中包括英语基础知识、专业英语知识和相关的英语知识。基础英语知识是指适应职业岗位必需的常规性知识;专业英语知识是指职业岗位必需的专业技术英语知识,要求不但具备本专业的一技之长,还要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科技知识;相关英语知识是指适应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岗位可能的变化等必需的相关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和产业知识。因此,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应以基础英语知识为前提,打好本专业牢固的基础;以专业英语知识为重心,突出一技之长;以相关英语知识为辅翼,力求一专多能。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高职英语专业人才的工作领域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岗位,如企事业文秘、导游、服务行业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或教师等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具有较强的迁移性,因此必须赋予学生职业技能的兼容性,应从汉语和文化修养的提高、专业学习的可延续性、专业的可迁移性、自主创业的意识等方面入手,体现课程建设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人本位的特点,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高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包括下列分支模块:
1.了解本国文化,夯实汉语功底。深厚扎实的母语文化背景对任何专业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科目可包括诸子百家著作,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经典古籍,现代文学赏析,汉语实用文体写作等;另外根据地域特色,可设立介绍本土风物的科目,如地方史志,旅游资源介绍等,这些科目对高职生的实践课及其职业发展颇具实用价值。
2.实用英语先行,突出职业性与工具性。科目包括旅游英语、饭店英语、财经英语、文秘英语、公关英语、商务英语翻译、商务函电书写等,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译能力。
3.掌握英语背景知识与相关理论知识,与高层次专业学习沟通。包括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词汇学、语言学、英文写作、翻译理论等课程。
4.教育学课程。随着我国全民学习英语热潮的迭起,高职生就业领域必须扩大到教育行业。开设教育学、幼儿和青少年心理学、英语教材教法等课程很有必要。
5.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成熟与完善,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科目应是构建现代知识结构的主要框架。
6.就业指导课程和人际交往课程,如公共关系、演讲学、洽谈技巧等课程应成为鼓励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自创实业,自我谋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修课程。
7.以突出技能训练为特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在理论课够用的基础上,实践实训课程应不少于40%,实习基地建设应在互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要实行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把学生在校内所学的英语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应以拓宽就业口径为目的,提高专业兼容性,培养职业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具备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力。
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高尚的职业道德也应是高职英语教育必不可少的培养目标之一,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迅速发展与不断丰富,道德素质在学生整体素质中显得愈加重要。为此,高职英语教育也应结合专业实践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结合专业进行的道德教育,可使学生容易接受,更加生动具体,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对培养学生普遍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信仰,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更富有时代特色。
“双证书”制度的特色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要保证质量,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与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实行职业教育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去基地实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本专业的前沿技术知识,感受时代气息,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如要求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历证书之外还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证书,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历证书之外还要取得海关报关员证书和导游证书,这样可以实现学习内容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
我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牢固树立高职英语教育的质量意识与特色意识,建立以教材为核心的高职英语教学基础体系,突破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突出高职英语教学的职业性与技能性。努力培养学生独立创业、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运用英语知识完成语言交际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英语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成思危.站在历史新起点,开拓职教新局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
[2]姜安心.技术伦理教育与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3]王前新,等.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重心的转变[j].高等职教,,(4).
[4]李振波.职业技术教育课发展概要[j].外国教育资料,,(1).
[5]杨金土.高等职教的特色问题[j].职教通讯,,(1).
[6]黄元山,等.关于高职人才教育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1,(2).
[7]徐威.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j].中国成人教育,,(8).
[8]杨金土.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1999,(4).
[9]石东华.谈高职英语教育理念的引入[j].职业教育研究,,(8).
[10]董瑾儿.职校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5,(8).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篇十三
随着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增长,酒店业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面向酒店这一特定工作场所的人才培养,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偏向于实际应用与操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思想,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现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得出来的。在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的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制度。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在不断研究和探索。
1、校企双方合作流于表面,双方利益达不到一致。
校企合作中,双方必须要遵循互意互利的原则,讲求合作的效益。顶岗实习能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熟悉饭店运营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酒店管理实践结合运用的能力,也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习时间安排与酒店经营的淡旺季之间不对接,对酒店经营造成负担;学生则反映在酒店实习从事的岗位单一,接受的专业培训很少,有沦落为廉价劳动力的感觉。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环节,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酒店管理的专业教师不仅能教学,更要能操作;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也要有酒店管理的实践经验。而现实的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掌握了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知识,却缺乏了实战的经验,在教学中难免会力不从心。
3、“工”与“学”关系不清,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很多理论和资讯层出不穷。有的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体系的时候一味照搬别的学校,没有根据当地社会经济、酒店业发展情况、学校教学资源水平来综合考量。有学生反映,课堂教学知识与实践内容存在脱节现象,部分教材内容老化,无法适应酒店岗位的需要,书本知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到酒店实习时才发现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用不上。酒店也反映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达不到酒店的要求。
1、如何处理学校与企业、政府关系,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工学结合的开展离不开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
学校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多沟通,争取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为工学结合培养实施提供保障,在制度建设和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和责权利的关系,促进酒店和学校的相互协作,切实履行政府对学校与酒店的协调管理职能,促使工学结合真正能取得实效。
学校要与当地酒店业充分沟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合作最密切的学生顶岗实习这一环节上可以合理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既能保证学校完成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企业也可以在平旺季获得大批高素质廉价的劳动力。
在学生实习岗位安排上,采取酒店“招聘”和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既能保证酒店能挑选到合适的岗位人才,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在不同部门岗位体验。
学校要加强服务企业的力度。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科研和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酒店管理的先进理论,为企业承办各类培训,共同研发服务项目,提高酒店服务质量与管理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而企业也要认识到支持校企合作教学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要让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重视实习生的潜在价值,让学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锻造其工作能力,为企业集聚和储备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
2、如何建设师资队伍,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养。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说过:“凡职业学校欲聘专门教师,如不易得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毋宁聘用职业经验者,较之仅受学校教授者必差胜。”体现了黄炎培先生对企业能工巧匠担任职业学校教师的高度重视。为此,学校在招聘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时不应拘泥于学历和专业,更要看重的是教学能力与企业经验的结合,最好是能从合作企业引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资深的酒店专业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既能接触行业最新资讯,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又能为企业服务,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可谓是一举四得的好事。为此,学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力度,鼓励教师考试与教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评定相关技术职称,到社会从事相应的兼职工作。
校外兼职教师也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主要是注重教育理论的培训,专业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而校外兼职教师的培养则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酒店业特点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参与专业常规教学活动,开设专题培训讲座,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3、如何让“工”与“学”有机结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重点应坚持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坚持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在行业标准引进、精品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评估方面进行整合、按照学生逻辑成长和行业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构建。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不光要注重“工”,也要注重“学”,也就是学生的在校期间的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应面向学生主要就业地的酒店行业开展系统化的调研活动,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归纳岗位核心能力,并依据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来科学地设置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把围绕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课程实践、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体系,让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在“工”与“学”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达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目标。
三、结束语。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工学结合,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如果能坚持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将愈加显现。
参考文献。
[2]李成对日本酒店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借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年4月。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篇十四
论文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文化产业的繁荣需要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更新教育改革思路,以更开放的姿态和国际视野,构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既懂市场运作和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又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高职;人才培养。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洽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是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gdp、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自由贸易区。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通道和交流重镇,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基础和条件得天独厚,在促进我国与东盟关系友好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广西有效利用中心位置的优势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重要的千亿元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中新的支柱性产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文化产业,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缺乏有效的人才资源的获得和培育机制,文化产业就无法实现良好的运作,可持续发展就会成为泡影。”
一、人才需求分析。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指出:“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可见,国家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培养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与国内其他先进省市相比,广西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所呈现出来的迅猛态势与巨大潜力,使得文化产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日益突出。目前广西文化产业人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文化产业人才严重匮乏。据有关资料显示,广西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0420个,从业人员29.92万人,但只占全区从业人员1.05%,低于全国1.53%的平均水平,并且70%的文化产业单位及从业人员集中在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层”,即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和其他文化服务,真正属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核心层”的不到三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显示,随着广西重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会展、文化旅游、东南亚小语种、影视制作、新闻出版等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明显放大,特别是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的持续升温,使国际化、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增长势头旺盛,而当地的这类人才总量不够多、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
(二)文化产业人才总体素质偏低。据统计,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0.15万人,占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0.7%;具有大学学历人员为5.6万人,占28.2%;具有高中学历及以下人员为14.1万人,占71.1%。文化产业人才的学历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也偏低。表现在新闻出版业中懂出版、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匮乏,艺术创作优秀人才、著名表演艺术家日趋老龄化,影视制作、电视栏目策划等缺乏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策划、管理人才,动漫游戏制作、会展博览、文化旅游等因人才紧缺而发展较慢。同时,随着广西和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层面从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层面发展为政府、民间并举,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既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掌握外语,又要擅长文化市场运作、具有战略思维。但20抽样调查显示,广西的公务员中能熟练掌握外语的仅占4.75%,专业技术人员中占5%,企业管理人员中占5.43%。
可以说,广西现有文化产业人才现状与快速发展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极不相称,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无论是从区域,还是从文化产业的各门类来看,高技能人才问题都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状况。
高等院校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目前广西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广告设计、动漫游戏、文化传播、影视音像、涉外旅游、新闻出版、艺术表演等专业,大量培养文化产业高技能人才,但其总体发展仍未能适应广西文化产业的实际。这些专业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毕业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现实局限。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文化产业涉及的行业很多,包括了生产与销售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许多院校对文化产业难以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为目标,有的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不仅使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受到较大的局限,也使高职院校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参与度和贡献度远未达到本应达到或能够达到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区域特色不突出。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真正植根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未能突出文化产业的区域性特征和特色,人才培养也未能体现中国―东盟自贸区对文化产业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比如,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广西南宁,会展文化对广西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对会展从业人员的数量需求较大,而且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要求也很高。但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尚未开设会展专业,或者在相关的专业中开设会展文化专业课程,培养会展文化的专业人才。
(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大多高职院校往往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学科设置、教学资源等开设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囿于传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或者是照搬照抄本科院校的模式,未能真正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企业岗位要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法充分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由于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较多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重视不够,毕业生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后难以迅速适应文化企业的需求。据一些文化企业反映,对于市场规律把握不够,经验明显不足,在从业过程中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不擅长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的毕业生比比皆是,导致企业要继续进行长时间的培训,否则很难胜任本职工作。
(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是通过招聘高等院校毕业生或系统内其他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调入。而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从以前的文科专业转行过来的大部分老师不仅理论知识欠缺,实践经验更是不足,使学生感觉老师对专业认识不够深入,理论教学犹如蜻蜓点水,实践教学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由于受制于人事体制机制,很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文化产业人才难以顺利的补充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来,使得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可见,当前广西高职院校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应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文化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新路。
人才培养对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高职院校培养既懂市场运作和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又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将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应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更新教育改革思路,以更开放的姿态和国际视野,构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明确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定位。科学的定位是学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由于高职教育结构的复杂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文化产业涉及行业的广泛性,文化产业专业的定位必须努力在各层面坐标的交汇点上选择最佳的、最科学的定位。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选择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正确定位。例如,财经类院校偏重于经济管理,艺术类院校侧重于艺术管理,传媒类院校着重传媒经济管理,综合类院校则以宏观文化管理为导向。同时,要按照文化产业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理论、技能的最高要求进行专业规划和建设,要将“‘就业岗位需要什么,专业就教授什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纲领。”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人才开发目录》提出“节庆会展及文化旅游业”需要“美术、民族学、历史、文物等专业背景的会展设计、旅游产品设计、景区设计等方面的人才”、“通晓广西本土民俗风情的民俗指导、导游等特殊人才”和“民族歌舞、器乐、雕刻、建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结合文化产业的需要,对设计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特点、教育规划等进行研究,培养一批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新型设计人才。
(二)凸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区域特色。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往的重要“接口”,正在努力“打造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文化产业中介营销3支队伍,壮大艺术演出业、文化信息业、电影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节庆会展业5个产业集群,提升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扩大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6]就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目前广西急需三类人才:政府部门的文化产业规划和管理人才;从事文化产业项目开发、项目经营、资本运作、内部管理方面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从事会展、旅游、体育、演艺、娱乐、印刷、出版等方面的内容创意人才。广西的高职院校应结合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域文化特征,根据人才市场的状况和需求变化,依据文化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来设置与调整专业,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创办特色专业,使之更好地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合作推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毕业生素质与企业人才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学校的校园氛围和企业的.生产环境差别很大,课堂教育和现场教育的效果也大不相同,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把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成功地嫁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来,培养学生逐步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建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例如,学校可让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师资配备、设备设施建设、教育管理、实践教学、阶段考核、学生奖惩、教学质量监控等环节,甚至可以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把对员工发展的优良理念与规范、要求贯穿于全过程,落实到课程中,使未来的人才打上鲜明的“企业”和“市场”的烙印。同时,学校在为文化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的同时,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成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库”、“人才库”和“资源库”,从而与企业建立起互利共存的共生关系,为校企合作的提供长期、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四)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跨学科的、能够融会贯通创意、艺术、经营和管理等各方面知识的教师,再完善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7高职院校应在有意识地引进本身缺乏的高素质专业教师的同时,考虑通过多种渠道扩充师资队伍,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例如,鼓励原有的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有志于投身文化产业领域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主动转型,并创造有利条件选送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进修,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建立教师实践和职称评定挂钩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允许教师到文化企业、文化单位、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挂职或兼职工作。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还应适当借助社会人才资源来补充教学队伍。通过聘请文化产业领域的行家能手、勤工巧匠和文化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师,长期建立合作关系,以讲座、实践课指导等形式定期为学生授课。这样不仅能够突破校园局限、扩展学生视野,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
中国―东盟的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对于发展中的广西高职教育而言,既是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又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产业高技能人才不仅要了解文化产业、熟悉文化管理,更要适应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融合需求,熟悉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运作。能否满足这种需求将成为广西文化产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职院校应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篇十五
本文针对高职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现状,提出高职软件工程专业应始终以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进行充分的人才市场调研,对设置合理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进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全面和操作性强的实践环节考核标准等策略,进行了研究.
作者:李刚汪钛铬魏光明廖仕利作者单位:李刚,汪钛铬(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重庆,400050)。
魏光明,廖仕利(重庆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重庆,400065)。
刊名:计算机教育英文刊名:computereducation年,卷(期):“”(22)分类号:g642关键词:人才培养策略应用软件工程高职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篇十六
以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切入点,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介绍了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做法,并从学生、学校和企业三个方面对取得的教学成效进行了概述。
(一)学校实施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基本情况。
根据当前酒店行业发展动态和用人企业对聘用人员需求并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在深入调查研究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的基础上,与酒店企业进行了有效合作,在培养方案制定、教学体系建立、实习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广泛共识,实现校内专业老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培养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等,确保学生毕业即能马上就业上岗,实现完美转身。当前,学校与苏州太湖新天地旅游集团、南阳建业森林半岛假日酒店等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利用行业的淡旺季特点,学生每年5月至10月到企业实习,学生分配在一线具体岗位,完成酒店企业岗位实践实习、酒店业务专项实习、酒店企业综合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学生在酒店企业的实习活动,通常由学校指派的专业老师和具体岗位师傅共同负责,特别是岗位师傅直接带领学生进行对客服务,在工作中言传身教、传授技巧。学生则在学习和领会的基础上,独立开展对客服务工作,在具体的实习工作中练习技能和积累经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
(二)建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方案主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并结合学校的相关要求及企业实际情况安排。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酒店方面的专业素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掌握专业规范化技能技巧;学生通过专业操作课程的学习,提升工作中处理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学生通过校外企业实习的锻炼,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育诚实、守纪、创新、勤奋、团结的行业精神,便于就业后能快速融入企业团队。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酒店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酒店服务岗位等实践能力,从事星级酒店等的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主要采取“学校老师+岗位师傅”的教学组织模式,以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必修课“酒店企业岗位实践实习”课程为例,具体做法为:学生到实习企业岗位后,由企业分配岗位师傅,师傅在平时的具体工作中对学生重点指导和帮带,让学生掌握企业岗位具体工作的操作技能;而“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会议与宴会管理”等专业理论内容由学校专业老师在校进行集中授课。
(五)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考核模式。
学院依据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方式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如学生的实习考核主要依托实习企业来实施,实习企业对学生整个实习过程做到“教、学、做、考”一体化。1.过程考核过程考核通常由企业岗位师傅完成。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依据分配岗位的不同要求,边学习边实践,由师傅进行指导和帮带,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实习结束前,由指导师傅完成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实习单位根据师傅对学生学习和工作情况反馈,出具学生实习鉴定表。2.结果考核结果考核由学院依据学生整体表现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的考核成绩由课程实习总结(报告)、企业实习鉴定、平时作业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实习总结占30%,企业实习鉴定占60%,平时作业占10%。
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现有教学成效。
(一)学生方面。
1.专业素养得到有效加强学生经过在企业的实习锻炼,专业素养方面改观很大,穿着工装的实习学生与企业员工在职业意识方面已不相上下。从外在形象看,学生从在校不太注重妆饰转变成上岗前必须化淡妆、检查着装,树好员工形象;从内在素养看,学生从在校不愿意主动锻炼转变成现在主动热情服务客人、积极了解客人需求、主动解决客人困难。通过校外实习教学,学生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素养都有了质的提升,专业素养方面在无形中得到了有效的加强。2.服务意识有了明显提升随着学生在企业实习的逐步深入,学生对职业定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服务意识在未来就业岗位的重要性。在岗位师傅的严传身教和专业老师理论指导下,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熟悉和认识了服务产品,找准了自身的职业定位,理解了客人的消费需求,懂得了如何服务客人、理解客人、尊重客人,树立了正确的服务意识,增强了学习的内动力,有效提升了服务质量。3.服务技能得到较大提升酒店行业是操作性、服务性高的行业,实践是提高技能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学生在实习企业中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锻炼,不仅巩固和夯实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提升了对客服务的技能技巧,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如: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逐步掌握与客人沟通和对客服务技巧,并熟悉中餐、西餐、宴会服务等一系列专业技能,这将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需求。随着实习的逐步推进,学生除了掌握的基本素养和知识外,还进一步熟悉了企业运转流程、管理规范与标准等内容,逐步掌握企业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技巧,综合能力素养得到了更大的提升。通过多轮的实习后,部分表现较好的学生直接被实习企业留用并签订用人合同,更有少数优秀学生已经开始走上管理岗位,如届优秀毕业生张同学,在酒店企业岗位实践实习、酒店业务专项实习、酒店企业综合实习及顶岗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被苏州太湖新天地旅游集团以优秀实习生引进酒店集团,入职后勤奋好习、踏实肯干成长迅速,现已成为企业优秀的管理人员。
(二)学校方面。
1.改善了学校实习实训条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理论课堂直接走向真实工作场地,学习场地由学校转向了实际的工作场所,由课堂理论走向社会实践,学院也解决了课堂理论与实践操作不一致,学生操作技能难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更加贴近学生未来的就业环境,大大改善了学院的实习实训条件。2.提升了老师教学能力学生在外实习期间,专业老师必须深入企业,既让老师掌握的专业理论直接服务于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经营活动,又让老师有机会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并深入的了解了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全方位的提升了专业老师的教学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老师后期的专业教学等工作。3.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专业注重与政府、行协、兄弟院校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在技术支持、决策咨询、信息沟通、师资培训、服务地方企业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优势。通过“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为企业打造专门的人才,例如专业为郑州华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南阳建业酒店有限公司、苏州太湖新天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输送了大批实习生,累计超过300人次,均收到良好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显著,很好的服务于区域和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获得了社会认同和同行业好评。
(三)企业方面。
1.满足了用人需求长期以来,旅游业是一个人才快速流通的行业,据统计,旅游从业人员每年将近有一半的人员转岗。根据行业特点,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在企业急需用人的旺季组织校外实习,弥补员工不足问题,在企业员工需求减少的淡季返回到学校,解决企业用人成本问题。既满足了企业周期性的用人需求,又为企业培养了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潜在就业人群”,同时企业对实习表现好的学生直接签订就业意向,满足了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需求。2.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下,学生每年将近5个月的企业锻炼,经过每年5个月左右的校外实习,学生能够熟悉岗位技能及标准,满足企业基本岗位需求,学生毕业后可不经企业再培训,直接就任企业具体岗位,减少了企业的用人培养成本。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能在真实直观的环境里为学生获得必备的技能和素质提供条件,使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快的融入企业建设中。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篇十七
随着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增长,酒店业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面向酒店这一特定工作场所的人才培养,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偏向于实际应用与操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思想,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现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得出来的。在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的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制度。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在不断研究和探索。
1、校企双方合作流于表面,双方利益达不到一致。
校企合作中,双方必须要遵循互意互利的原则,讲求合作的效益。顶岗实习能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熟悉饭店运营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酒店管理实践结合运用的能力,也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习时间安排与酒店经营的淡旺季之间不对接,对酒店经营造成负担;学生则反映在酒店实习从事的岗位单一,接受的专业培训很少,有沦落为廉价劳动力的感觉。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环节,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酒店管理的专业教师不仅能教学,更要能操作;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也要有酒店管理的实践经验。而现实的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掌握了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知识,却缺乏了实战的经验,在教学中难免会力不从心。
3、“工”与“学”关系不清,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很多理论和资讯层出不穷。有的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体系的时候一味照搬别的学校,没有根据当地社会经济、酒店业发展情况、学校教学资源水平综合考量。有学生反映,课堂教学知识与实践内容存在脱节现象,部分教材内容老化,无法适应酒店岗位的需要,书本知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到酒店实习时才发现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用不上。酒店也反映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达不到酒店的要求。
1、如何处理学校与企业、政府关系,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工学结合的开展离不开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
学校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多沟通,争取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为工学结合培养实施提供保障,在制度建设和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和责权利的关系,促进酒店和学校的相互协作,切实履行政府对学校与酒店的协调管理职能,促使工学结合真正能取得实效。
学校要与当地酒店业充分沟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合作最密切的学生顶岗实习这一环节上可以合理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既能保证学校完成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企业也可以在平旺季获得大批高素质廉价的劳动力。
在学生实习岗位安排上,采取酒店“招聘”和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既能保证酒店能挑选到合适的岗位人才,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在不同部门岗位体验。
学校要加强服务企业的力度。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科研和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酒店管理的先进理论,为企业承办各类培训,共同研发服务项目,提高酒店服务质量与管理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而企业也要认识到支持校企合作教学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要让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重视实习生的潜在价值,让学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锻造其工作能力,为企业集聚和储备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
2、如何建设师资队伍,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养。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说过:“凡职业学校欲聘专门教师,如不易得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毋宁聘用职业经验者,较之仅受学校教授者必差胜。”体现了黄炎培先生对企业能工巧匠担任职业学校教师的高度重视。为此,学校在招聘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时不应拘泥于学历和专业,更要看重的是教学能力与企业经验的结合,最好是能从合作企业引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资深的酒店专业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既能接触行业最新资讯,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又能为企业服务,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可谓是一举四得的好事。为此,学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力度,鼓励教师考试与教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评定相关技术职称,到社会从事相应的兼职工作。
校外兼职教师也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主要是注重教育理论的培训,专业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而校外兼职教师的培养则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酒店业特点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参与专业常规教学活动,开设专题培训讲座,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3、如何让“工”与“学”有机结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重点应坚持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坚持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在行业标准引进、精品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评估方面进行整合、按照学生逻辑成长和行业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构建。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不光要注重“工”,也要注重“学”,也就是学生的在校期间的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应面向学生主要就业地的酒店行业开展系统化的调研活动,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归纳岗位核心能力,并依据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来科学地设置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把围绕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课程实践、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体系,让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在“工”与“学”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达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目标。
三、结束语。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工学结合,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如果能坚持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将愈加显现。
参考文献。
[1]谢春山贾一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j].旅游研究,3月。
[2]李成对日本酒店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借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年4月。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篇十八
摘要:《移动通信》是通信专业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笔者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及课程特点,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选择教学方式和手段等多方面进行讨论,期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移动通信;教学;实验。
《移动通信》是通信专业学生必学的专业课之一,该课程以《通信原理》、《电工电子技术》等为基础,全面论述了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及其系统原理。移动通信是所有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也最为熟悉的通信手段,一方面,学生能熟悉运用其相关技术;另一方面,却对其原理不甚了解。教师恰恰可抓住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1.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没有密切关注通信技术和市场的革命性改变目前,4g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wap与web结合,形成新一代通信系统。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职学校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传统的电子产品制作实践体系,基础电子、通信理论体系,无法满足信息市场发展和通信市场技术更新的需求。导致学生学习后,对最新移动通信系统不能形成系统的认知,在通信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方面没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与通信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教学模式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出发。
“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的日常教学中已得到广泛运用,我校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资源,比如多媒体课件,在传授诸如信号变换或系统网络结构改造课程相关知识时,能够获得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但是由于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涉及面较广,尤其是后期的组网、网络测试优化等内容,较为晦涩难懂,仅仅依靠一些多媒体课件或是简单的动画演示,学生往往很难完全弄懂。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教学中,老师扮演的是主动的角色,而学生经常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学生经常是积极性不高。
(3)教材严重偏离教学实际内容。
高职毕业的学生,除了掌握必须的课程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具备较为完备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通信课程又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的课程,不仅需要完成的基础移动理论知识,学生还需要积累大量的实验活动经验。现有的移动通信教材通常都是落后于现今的行业实际应用技术,同时也明显脱节于高职教育的特色性,因此学生在毕业时,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往往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从而造成就业困难。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论文篇十九
1.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一般来说,我国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包含三个部分,其中美术基础课程和理工知识课程都被安排在大一及大二两个学期的课程中,而到大三才安排专业设计类的相关课程。如果高职类院校沿袭采用同本科院校一样的分段式课程体系设计,那么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先从学制来看,高职院校大都只有三年的学制,所以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如此细化的工业设计教学课程,再从工业设计专业的本质来看,分段式的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往往不能凸显出工业设计这门学科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紧密结合,从而也就不能实现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塑造。
2.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授课方式不切实。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与国内本科院校大有不同,一味地对工业设计理论知识进行专注和深层次的探究并不能够完全适应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工业设计的专业素养。但事实上,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仍然以一贯的理论讲学授课方式为主,这种授课方式既可能使学生丧失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也更容易造成工业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脱节状态。
3.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充足。在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及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但现实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却有很大程度上的欠缺,而高校内已有的专业课教师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应用方面也缺乏足够的教学能力及经验。所以,专业师资力量不充足的因素会影响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当中,高职教育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适应社会和市场对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革新和进步,现今国内高职院校也把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的工业设计理论知识和设计思维,并能将理论结合实践应用于工业设计开发行业中的工业设计人才作为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及教学的终极目标。
1.完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标准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与进步,首要任务就是要完善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标准课程体系,因为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关系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安排上应该把专业课程划分成五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是包含工业设计设计史和基本概论、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方法等科目的工业设计理论相关课程;第二个部分就是包含设计素描、设计表现方法以及设计造型方法等科目的工业设计造型相关课程;第三个部分的工业设计工程相关课程则主要包括产品模型设计及制造和机械设计工程等科目;此外,还有第四个工业设计表达相关课程的部分和第五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关课程的部分。通过这五个部分的课程的安排和设置,可以很好地将工业设计专业的所有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建成一套完善的工业设计标准课程体系。
2.提高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我国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过程中,培养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关于工业设计人才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塑造,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的培养,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作画能力和模型制作技术、基本绘图软件的掌握、三维造型软件的基础操作、设计时间的准确把握以及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是必须具备的一些技能。另一方面,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也尤为关键,如果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没有锻造出自己独立的、创新的设计思维,那么学生在进入工业设计市场后也不会有更好的就业及发展前景。综合上述,通过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塑造不仅仅决定着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工业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作者:姜玉学陈思单位: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