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专业14篇)
学习如何批判性地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在写总结时,要注意简明扼要,突出事实和效果,避免泛泛而谈。以下是一些总结的写作要领和常见错误,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课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一
花香——朦胧长久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第二课时。
教师导学: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对文章的内容与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今天,我们在从写作手法上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学习本文在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地描绘景物。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1、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瀑布进行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具体分析。
5、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又怎样的启示?
体验反思。
怎样理解:
1、“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关系。”?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堂反馈。
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谈出你的体会。
2、你认为文中哪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最好,请你仿写几句。
3、学完本文你从作者身上学到了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课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二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内容,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感悟中心。
能力目标: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式: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
第1课时: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揣摩词语和句子,整体感知课文,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设计1:
(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生命的珍品。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它们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眩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同学们,生活中的花鸟虫鱼,你最喜欢哪一种呢?哪一种曾触发你的联想,牵动你的情思?(同学们发言。)的确,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像作家那样用“第三只眼睛”----发现美的眼睛细心观察,并认真体会,那么,山水花木、鸟兽虫鱼等平常之物都会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迪。今天,让我们到一条紫色的瀑布边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二、解题。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让人在绚丽的色彩、奔腾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义的作品。作者宗璞(1927~),原名冯宗璞,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根据语境理解字词。
学生利用工具书给下列汉字注音,并齐读。
稀零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 。
明确: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抓住紫藤萝瀑布的特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欢欣的心情描写了一树盛开的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由紫藤萝联想到的“生命”、“精神的喜悦和生的宁静”、“生死谜”、“手足情”等字眼,为下文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作准备。
四、有感情的再读课文,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投影出示朗读方法:朗读文章有感情,重音、语速及四声。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
学生朗读。略。
五、作业 :读一读写一写每个词一行,每行5遍。
第2课时:通过合作学习,揣摩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合作学习,进行探究:
1、你认为作者在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特征时,那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小组合作,共同研讨。代表回答,进行交流。
让学生通过诵读、讨论,体会抓住景物特点。
教师把握要点:紫藤萝成片成片地盛开时,居然能“像一条瀑布......在流动,在欢笑”,那“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的“点点银光”,多像“迸溅的水花”,那是阳光下跳动着的紫色的音符,正谱写着生命的欢歌啊!再看那每一条盛开的花,“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总结: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的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做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作者用贴切的比喻、拟人,绘声绘色地把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那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说出你的理由。
你能有感情地把它读出来吗?
小组合作,共同研讨。代表回答,进行交流。
教师把握要点: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
如“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后来连“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表达了作者失落惆怅的情绪。可花儿并没有枯死,那顽强的根,纵然饱经摧折也孕育着希望的种子,随时准备破土而出。看,“藤萝又开花了,开得那样盛,那样密”,它汇成了奔腾的瀑布。抚摸鼓胀的花朵,便是起锚生命的航船。
“辉煌淡紫色”的“辉煌”抒发了作者对瀑布生命力的盛赞之情,“流动”“欢笑”传达了生的喜悦。
二、教师精讲:
1982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萧杀的政治气候禁锢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花也有情,竟寂寥得“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的彻悟,对生命的感悟。只要种子在,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只要真情在,许多失去的还有再来的时候,人生在世,纵有艰难险阻,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暗礁、险滩又怎能阻碍“满装生命的酒酿”的“紫色的花舱”驶向彼岸呢?紫藤萝的一荣一枯,正昭示了生命的价值和希望的可贵。(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质疑、交流与积累。
学生讨论,可以有不同见解,教师巡视并指导。
3、本文给你什么联想和启示?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怎么办?
同学自由畅谈。
4、找出你认为最好的语言片段,背下来。
学生活动。略。
四、小结:
1、简单的内容归结:看花一一繁花似锦。
忆花一一思绪万千生命的永恒。
思花一一振奋精神。
2、你能说说本文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吗?
学生自由谈,但教师把握要点:
a、 精细的观察,认真的思考,感悟人生,巧妙的联想。
b、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c、 细致的描写。
五、教师总结:
紫藤萝瀑布象一首深沉的歌,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面: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的为自己的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的浪花,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象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六、拓展延伸。
1、请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画面(可出示一组花木的画面,如:菊、梅、荷、松树、牡丹等等)。
2、用一株实物花(并不一定是名贵的花,可以是生命力顽强但并不起眼的花),让学生现场观察,进行联想,做口头作文:《我看______花》。
以上二者可选其一。
七、布置作业 以《绿色的海洋》为题,抓住森林的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八、板书设计 。
宗璞。
看花一一繁花似锦。
亿花一一思绪万千生命永恒。
思花一一振奋精神。
课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三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苏州园林可写的内容很多,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有艺术性的说明,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
绝大多数学生对苏州园林很不熟悉,没有感性认识,很难掌握苏州园林的特征,很难真正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再加上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兴趣较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借助多媒体和课本图片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来感知苏州园林的美,引导学生体会苏州园林美在哪里,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平实或生动地说明事物。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字词,作者,明确逻辑顺序含义,用法。
(2)运用多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3)学习本文说明景点的方法和思路,联系生活进行写作迁移训练。
学会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讲授和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园林艺术的画面美,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州园林画意美的感知、迁移写作训练。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1.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激趣、任务驱动和演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2.学法。
本课的学法主要有迁移融合、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讲授和讨论。
多媒体课件。
(一).观看视频,赏园林美。
(二)字词检测。
(三)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走进文本,读园林美。
1、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苏州园林有什么情感?从哪些字词看出?
(齐读1段),
2、作者抓住什么苏州园林什么特征去写?(齐读2段)。
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园林设计者怎么做的?
(五)合作探究。
1,默读3--6段,划出每段说明对象,和第二段有什么关系?
2,思考讨论3、4段。
第3段。
a抓住了亭台轩榭的什么特点来介绍的?
b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说明对象,说说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第4段。
a可以划分成哪三层?
b假山和池沼各有什么特点?
c苏州园林有假山的话,一定有池沼吗?你从哪句话得出结论?
3、齐读第5段,院内花草树木什么特点?划下给你画面感的词语,合理想象画面。
4、花墙和廊子把园内景致完全隔开了吗?为什么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5小结:四个讲究突出了画面美。
6“完美”是什么意思?7--9段从哪些细节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画面美?
7四个讲究,三个细节能换过来吗?
8总结全文逻辑顺序,为什么不用说明建筑物常用的逻辑顺序?
(六)总结。
1你领会了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学习了阅读说明文哪些知识?
a明确说明对象。
b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c逻辑顺序包含了由大到小,有主到次,有整体到局部……常用于说明事物的联系。
d说明方法分析:怎么样说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e说明语言在准确的基础上,可以生动形象。
(七)作业:
1阅读课后《学习阅读说明文》。
课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四
(一)、复习检查,讨论课后练习题(2)。
齐读第8-9自然段。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在此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齐读10—11自然段。
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的人生意义,是对花形、花色、花香的一个总体提炼和归纳,由景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说:“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从这里,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已进入到他内心深处,他将为这新的生命观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四)、总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作文训练:写一种对自己有启示性的植物。题目自拟,字数500字。
花形——犹如瀑布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花色——热烈沉静想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朦胧长久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课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五
1.课名是《紫藤萝瀑布》,是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
2.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3.《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散文。本文主要是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述以及过去遭遇的回忆,是作者由个人感情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主要学习内容是生字的识记、朗读、感悟、扩展阅读以及写作。
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
3.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紫藤萝的特征,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赏析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继而学会创作同类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观看图片视频,进一步加深对紫藤萝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紫藤萝花的独特意蕴,理解作者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
在具体的教学中,尽量做好两个衔接:
1.知识与能力的衔接:巧妙调动学生小学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使学生在小学已有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语文的学习,达到中学要求的标准,实现本课“品味文章优美语言,把握文章脉络”的目标。同时,通过分析课文作者对紫藤萝的描写,使学生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
2.情感与态度的衔接:通过朗读给学生的理解搭建一个桥梁,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对紫藤萝美好形象的感受和文章优美语言的品味,提升到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进而感悟生命的真谛,思考人生的问题。实现本课“体会紫藤萝花的独特意蕴,理解作者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的目标。
1.学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遣词造句能力,以及较为基础的词语积累。能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文字。
2.具有仔细观察事物以及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领悟到紫藤萝花以及其他事物的美。但对紫藤萝花的了解不多,一些小细节可能有所忽略。
3.开始注意社会现象,开始探索人生,对社会、现实、人生等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有所提高。可以感受课文中蕴含的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的情感,以及鞭策努力学习,创造美化生活的热情。
4.始终由于人生阅历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作者所处的特殊年代的历史认识不够深刻,对于生命的深度以及人心问题理解还难以达到很深的程度。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式、互相学习式等各种策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提出疑问、上机自学、分组讨论和汇报、解决疑问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学生解决部分疑问的工具,可以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我解决疑难的积极性。同时采用现场朗读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口语能力。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课文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设计特色:
教师不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识字、分析课文和情感体会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多上机自学,通过提出质疑、互相学习、口语交流、分组讨论和汇报,完成课文教学,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素养和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一阶段:布置预习导学。
字词积累运用,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第二阶段:课堂讲授,巩固生字。学习课文,通过范读、引读、自读、赏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第三阶段:通过朗读给学生的理解搭建一个桥梁,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对紫藤萝美好形象的感受和文章优美语言的品味,提升到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进而感悟生命的真谛,思考人生的问题。
第四阶段:课后进一步探索感悟学习课文。通过质疑、上机自学、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及观察能力的提高。
第五阶段:启发学生热爱生命,鼓励学生模仿课文进行创新写作,抒发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流程图:
(一)多媒体计算机:
1.放映与本课作者宗璞有关的一些图片和文字介绍资料;
2.放映与宗璞的创作背景有关的一些视频资料;
3.放映与紫藤萝有关的flash动画资料;
4.放映能够陶冶学生情感的轻音乐;
6.使用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网络资源课件;
7.利用internet在网上搜索与紫藤萝、宗璞以及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有关的网站。
(二)传统媒体:
1.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
2.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同步辅导资料。
3.现代汉语词典。
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学生学习的评价融入到各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1.课堂参与情况较好,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参与面较广。
2.识字:认读生字,用生字正确组词、造句。
3.课文内容理解:有感情地将课文读给小伙伴听,并且能用自己的话流畅地把课文中蕴含的独特意蕴和深厚情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4.扩展阅读:通过翻阅相关的工具书和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对作者及这篇文章所写的背景有了详细的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蕴含的主旨。
5.学生能够尽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自主学习。
6.创造性思维:学生自己创作的小文章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具有新颖性。
课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的。
1、学习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
2、品味一些语句,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生命,领悟人生。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一些语句。
2、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生命,领悟人生。
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1、生命是一道永恒的谜题,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之所以难以回答,原因不在于没有现成的答案,而在于任何人都只能用自己的生活体会去印证答案的准确性。摇滚歌手何勇在歌中唱道:“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金庸武侠名著《射雕英雄传》里,武功盖世的西毒欧阳锋被“我是谁”这一问题逼得发了疯。前两年网上有一本书被炒得火热,叫作《死亡日记》,作者陆幼青在身患绝症,面临死亡之际仍苦苦追问生命的意义所在,执意写下生命的留言……今天,我们来读读宗璞对人生的感受,或许这将会激发我们思考生命,领悟生命,从而更懂得该怎样去把握自己的人生。
2、解题。
阅读“预习提示”,了解写作背景。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在听读过程中把握作者基本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思路——缘景生情。
结构——看花、忆花、思花。
2、讨论:紫藤萝花有什么特点?它对作者有什么影响?(抚慰心灵、引起回忆、带来感悟……)。
学生自由发言,不要求答案一致。
(二)体会写景的精妙。
1、朗读第一部分,圈点批注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结合课后练习四)。
力。
2、朗读第8自然段,体会融于景物描写之中的思想感情。
(三)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1、理解特定历史时期有关紫藤萝的故事。
饱经摧残仍然孕育着生之希望。
含蓄批判肃杀的政治气候对人们的禁锢。
一枯一荣昭示了生命的永恒希望的可贵。
2、找出揭示本文主旨的句子。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3、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谈体会。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挫折吗?是怎么面对的?
(2)如果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遭遇不幸,你会对自己说什么?
(四)迁移联系。
联系生活中的形象事物,写一个比喻句,谈自己对于人生的认识。
生命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
1、课外阅读,摘录: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名人、作家有过许多精彩的论述。请摘录有关话语5——10则。
2、印发补充阅读资料:
(1)《爬山虎》(河南省1999年中考试题)。
(2)《不与时花竞》(中国台湾作家林清玄《拈花菩提》之《拈花四品》节选)。
课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七
赏析、积累文章典雅的语言;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比阅读,感知紫藤萝生命的厚重与精神的力量,体悟深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
诵读美文,感受文章语言的典雅之美。
赏读美文,通过品读文中的美词佳句,感受紫藤萝辉煌繁盛、灿烂夺目、充满生机的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深度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本文精致、典雅的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赏读文中的美词佳句,了解紫藤萝的特点,学习写景的方法。
2、通过对比阅读,感知紫藤萝生命的厚重与精神的力量。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深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赏读文中的美词佳句,了解紫藤萝的特点,学习写景的方法。
2、通过对比阅读,感知紫藤萝生命的厚重与精神的力量。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搜集古诗中写紫藤的作品,感受这一高贵典雅的意象。查阅有关宗璞的生平,课外阅读她的其它作品。
教学流程:
孩子们,老师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来赏一种名叫紫藤萝的花。在古代,紫藤是尊贵身份的象征,只有四品及四品以上的人,才能种植。诗人也爱紫藤,李白有诗:“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黄庭坚有“苦雨已解严,诸峰来献状。不见白头禅,空倚紫藤杖。”我就在想,紫藤与文人是否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缘,这种情缘,不仅仅是因为紫藤花的美丽与芬芳,更是因为,花谢花开之间所承载的那份生命的厚重与力量!
1、教师朗读课文的1-6自然段。
思考:这树紫藤萝在开瀑布般的花,那么,哪些词句能够表现紫藤萝像瀑布呢?
用这样的句式回答:紫藤萝在开的花。
4、看到这样一树紫色花瀑,你能感受到作者此刻的心情吗?哪个举动?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5、文中还有一株十多年前的紫藤萝,它又在开怎样的花呢?请学生齐读课文的第8自然段。
用这样的'句式回答:紫藤萝在开的花。
(紫藤萝想要开花,然而生存在肃杀的政治气氛中,它横遭指责,不能开花。它的名声被玷污,愿望被扼杀,生命被……?不,那个时代并没有把它看做生命!)。
6、这是一株怎样的紫藤萝啊?
(可怜、卑微、不幸、生不逢时)。
7、作者对它的遭遇感到怎样?
(遗憾,觉得这里再也看不到紫藤花了。)。
(昂扬前行、顽强、乐观、孩子般快乐、催人奋进、笑忘苦难…。.。)。
9、请学生再读文中写紫藤萝的语段。请大声地读,用情地读!
这样美丽又充满力量的紫藤萝,是写给谁的?为什么?请学生自读课文的七、九、十自然段,在这其中找找答案。
(一)写的宗璞的。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宗璞及写作背景。
饱受病痛折磨之苦。
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骨难忍受。
——(《野葫芦引》)。
……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
——(《花朝节的纪念》)。
(这是一个饱受病痛折磨之苦的宗璞。)。
历经国家动荡之痛。
我活着,随即得了一场重病,偏偏没有死。
许多许多人去世了,我还活着。
——(《1966年夏秋之交的第一天》)。
(文革开始了,她、她身边的家人都在这场长达十年的浩劫中被称为“牛鬼蛇神”深受迫害。这是一个历经国家动荡之痛的宗璞,她活了下来。)。
即将经历手足亡散之悲。
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与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弟弟冯钟越,小她三岁,与宗璞感情深厚,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是我国第一代飞机专家。但是他三十余年奔波在外,积劳成疾,于1982年10月英年早逝。而本文写作的时间1982年5月正值他病重期间。这是一个即将经历手足亡散之悲的宗璞。)。
2、为什么宗璞要把这美丽的紫藤萝写给自己?
3、她想通过这美丽的紫藤萝告诉自己什么?
(花和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如何理解“花和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生命的长河是不断向前流淌的,它终究会带走不幸;同时,它也不会因个人的不幸而改变,所以花和人的不幸在生命的无止境的长河之中是微不足道的。与其焦虑悲痛,不如选择坚强前行,将自己的脚步融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迎接自己生命的灿烂。)。
(因为精神境界的提高,释缓了精神的压力)。
6、她有没有像紫藤萝那样坚强前行?
(我不由加快了脚步。)。
7、这美丽又充满力量的紫藤萝瀑布还写给谁?为什么?
(你、我、每个人;因为花和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不幸)。
8、到这里,你如何理解不幸?
相对于作者的不幸,我们平时的遭遇已经微不足道了。
9、是啊,那相对于无止境的生命长河,作者的不幸呢?
你是否记得这样的紫藤,
横遭指责,孤独凋零;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紫藤,
苦难过后,含笑归来,
把天地装扮成辉煌的淡紫色;
那,,
我凑上去,真想。
其实,我就是那株的紫藤,
昂首绽放生命的颜色,
就算遭遇不幸,
就算辛酸苦涩。
我也一定要!
你是否也愿如我一般,
做一株的紫藤,
扬起生命的,
前行在无尽的长河!
结束语:
赏花悟人,托物言志,这就是宗璞写给大家的《紫藤萝瀑布》。这位文坛真正的大家闺秀,她的散文永远散发着典雅的气质,就像那高贵的紫藤、丁香、木槿花。最后,我想以宗璞在她80岁生日会末了,给晚生们念的哈代的诗《倦旅》作为结束语:
“多辽阔的田野/多辽远的路/……一个接一个的山头/看,永远的路”。
附:板书设计。
生——命——的——长——河。
花—人。
托物——言志。
课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八
1、有感情地诵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品析文章优美语言,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体会作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
1、欣赏并品析文章优美语言。
2、理清文章结构,了解作者感情变化。
根据作者的情感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对人生、生命的感悟。
2个课时。
示范朗读、学生自读、情境导入,问题探究,小组合作等。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世界上的美景数不胜数。比如荷兰的郁金香花田(出示图片),绚烂夺目;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出示图片),弥漫着浪漫的气息,让人沉醉;洛阳的牡丹(出示图片),雍容华贵。美好的事物往往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并让人为之瞩目停留。我国当代女作家宗璞,一天她徘徊在初夏的庭院里,一树紫藤萝让她停住了脚步。那么到底是怎样的紫藤萝挽留住了一位学养深厚、气韵独特的人的脚步?下面我们来学习《紫藤萝瀑布》一课。
二、教师范读(可配音),使学生正音,初步感知文章。
重点掌握:嚷、穗、绽、酿、迸溅、伫立、伶仃、盘虬卧龙、忍俊不禁、仙露琼浆。
文章优美语句赏析。
这篇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接下来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并划出自己欣赏的语句,并思考欣赏的理由。
(首先教给学生赏析语句的方法,使学生有目的、有方向性的赏析文章语句)。
(示例)教师:读完这篇文章,有个句子老师特别喜欢,那就是“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理由是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紫藤萝花的繁茂、绚烂,表现出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和气势美。
所以在赏析语句时,要注意所运用的修辞,描写对象和对象的特征。接下来同学们再读一读你欣赏的语句,并运用老师的办法赏析一下。
(板书)修辞+对象+特征。
学生欣赏语句设想: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其中“紫色、银光”写出紫藤萝瀑布的色彩美,并运用比喻,写出紫藤萝的生机盎然。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其中“挑逗”一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花的调皮好动,表现出紫藤萝花的生机与活力。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其中“挨着、推着挤着”不仅写出了花朵的繁密,还运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紫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其中“笑、嚷”用你拟人的手法写出紫藤萝开花时的欢快和热闹。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花盛开时的美丽。
“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这二句运用了通感,将嗅觉、视觉互相沟通、交错,写出了赏花环境的优雅与温馨。
(学生赏析时,教师加以点评)。
四、赏析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及时引导并再让学生带感情色彩地朗读所欣赏的语句。例如:“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引导学生要读的欢快,读出生机勃勃的感觉。(可以学生个读,也可齐读。)。
花瀑气势磅礴、绚烂多姿。
文章2—7段(板书):赏花花穗生机勃勃、充满希望(整体到部分)。
花朵活泼热闹、繁密美丽。
赏花感受。
师:作者赏花时,有什么感受?(第七段)。
生:……。
小结: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作者所说“焦虑和悲痛,生死迷,手足情”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得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的”?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紫藤萝瀑布》。
第二课时:
一、导入:(根据上节课留下的问题,选择导入以下内容《哭小弟》节选)。
《哭小弟》节选。
我面前摆着一张名片,是小弟前年出国考察时用的。名片依旧,小弟却再也不能用它了。
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但是现在怎么轮得到小弟!他刚五十岁,正是精力充沛、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经验、大有作为的时候。有多少事等他去做呵!医院发现他的肿瘤已经相当大,需要立即做手术,他还想去参加一个技术讨论会,问能不能开完会再来。他在手术后休养期间,仍在看研究所里的科研论文,还做些小翻译。直到卧床不起,他手边还留着几份国际航空材料,总是“想再看看”。他也并不全想的是工作。已是滴水不进时,他忽然说想吃虾,要对虾。他想活,他想活下去呵!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去了。这一年多,从他生病到逝世,真象是个梦,是个永远不能令人相信的梦。我总觉得他还会回来,从我们那冬夏一律显得十分荒凉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声“小姊——”。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永远地去了。
……。
这样壮志未酬的人,不只是他一个呵!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还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了解文章背景,体会作者心理、感情变化。
文章背景介绍:文作于1982年5月,宗璞此时已54岁,而她的小弟此时身患绝症,宗璞十分的悲痛,此时也正值十年文化浩劫六年之后,时间仍未完全抹平浩劫给文化工作者带来的伤痛。宗璞的小弟也在同年10月逝世。
(介绍文章背景,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感情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
有感情地朗读8—10段,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板书)。
忆花:稀落——毁掉——繁盛(自衰到盛)。
悟花:遭遇不幸——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转悲为喜)。
整体把握文章,感悟人生。
(板书)。
赏花:色、形、态、香气。
忆花:稀落——毁掉——繁盛(自衰到盛)。
悟花:遭遇不幸——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转悲为喜)。
文章通过赏花、忆花、悟花三部分,层层深入地表达主旨。问题:文章的题目为什么是《紫藤萝瀑布》,而不是《紫藤萝》呢?根据以上分析,同学回顾文章,回答这个问题。
分析:1、“紫藤萝瀑布”带有动态的效果,而“紫藤萝”则没有,“瀑布”化静为动,先声夺人。2、“紫藤萝瀑布”有充满生机与活力之感,体现一种力量、生命之美。3、写出紫藤萝盛开时的壮观,暗示了生命长河的伟大。紫藤萝瀑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正是由于那一树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紫藤萝瀑布在作者心上流过,作者被它的繁茂与顽强的生命力所感染,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进而“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留下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声的喜悦”。所以作者最后“不觉加快了脚步”,决定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
最后一段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作者笔下紫藤萝已不仅是一种植物,而且带上了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并以此传达出作者的人生态度,这种表现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小结:“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不足以畏惧,同学们应当像宗璞一样在面对人生的各种不幸时,要以豁达、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
课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九
1.通过诵读学习,感受紫藤萝花的繁盛与美好,理解文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感悟生命的永恒。
2.在美的意境中,品味美的语言、美的形象,体验和陶冶美的情感,学习美的表达。
3.努力学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培养自我砥砺的积极情怀。
见“教学目标”1。
理解文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感悟生命的永恒。
诵读、讨论、交流相结合。
多媒体课件。
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美丽的紫藤萝”图片,并出示看图说话要求--。
“望着这一树深深浅浅的流水瀑布般的紫藤萝,你的心中一定涌起许多起伏的波澜……请发挥联想,尽情尽意畅谈一番!”
意在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其进入课文学习的意境之中。
(一)专心听读--理清思路。
出示“听读思考题”--。
1.“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是为什么?
3.“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又是为什么?
4.“赏花--忆花--悟花”是作者构思本文的思路,请分别找出各部分相应的文字段落,并说说“我”悟出了什么。
(二)细心研读--品味文意。
出示“研读讨论题”--。
1.“这样盛的紫藤萝”,表现在哪些方面?说说“我”是如何进行观察的?
研读方法:分组讨论,各组重点承担一个讨论题,之后彼此交流,合作完成对课文内容、尤其对文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理解,并感悟生命的永恒。之后,请一同学对本文内容作出总结。
(三)倾心美读,交流感受。
在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后,展示“美读交流点”--。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状物抒情的优美散文。作者从眼前的实景--盛开的紫藤萝花写起,融情于景,由情入理,抒发了积极的人生情怀,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请从文中找出你感触最深的句段,美美地品读,并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借助美读的方式,读出对文中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哲思的品味和理解,并作交流,最终形成对课文美的体验。
展示深化练习“试一试”--。
试一试:
左图是课文插图。请结合课文内容,为它配上一句你认为最恰当的词句,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根据课文插图内容,学生可结合文意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炼相关词句作为答案。要求词句与内容相吻合。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赏花--爱花。
忆花--惜花美。
悟花--赞花。
教学思路反思:
本文是一篇状物抒情的优美散文,放在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重在突出“咏物抒怀”的主题,使学生从中丰富对生活的解读、对人生的理解和领悟。“读”是感知的手段,是领悟的基础;“读”还是感知美、体验美、领悟美的重要方式,也是表达美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因而本文的教学设计重心在读。“诵读三步法”教学思路由此而来,且认为极可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缩短教学时间。当然,教学中能否成功,还有待于教学实践的检验。
课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十
(一)导语:
(二)朗读,熟悉课文:
总体把握文章的资料及情感基调,以便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它属于人解花语类:理由是课文句子:“觉得这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地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一向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都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以及课文第十段。这些都证明作者领会了花作为生命形式的本质。
(三)提问同学对课文主旨的把握,介绍写作背景:
1.文章写花,为何会由花谈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文章主要是经过比较的手法,由花的现状(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又开花了,并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和过去(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控什么。之后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比较,谈到紫藤萝经历磨难仍生生不息,故“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尽的。”
2.文章写紫藤萝花为何会谈到“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因为作者此时为弟弟的病情而忧虑(介绍背景)。
3.文章如何把花和人联系起来,提出文章的主旨?因为二者有共性:都是历经苦难仍生生不息,都体现生命的长河无止境。
4.文章在那里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5.这种写作手法的运用应当注意哪些问题?要注意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有其共同点,抓住事物的共同点来描绘。
(四)游戏、写作:
请同学做游戏:一位同学描绘多媒体上的画面,或一种花的特征,或一种事物的特征;另一位同学根据他的介绍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班级某位同学,抒发某种相应的感情。
举例:我们常用玫瑰形容一个人艳丽又清高,请你也举例来说明。
(五)分析文章的写景手法:
1.同学描绘是否逼真,为什么?有一些逼真。
2.如何逼真,该注意什么问题?必须注意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
3.从哪些地方来抓住事物的特征?
从颜色、形状、质感等各方面来写。
(六)观察本事、分析本事的迁移:
1.主要的特点是繁茂、活泼、热闹、沉静(见课件演示)。
如繁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活泼热闹: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之后一朵,彼此推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沉静:颜色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2.花的特征与文章中心有何资料上的联系?花的沉静涤荡了我心中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我精神上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并引入“生死谜、手足情”的思考。
花的繁茂、花的活泼、热闹体现生命永恒、生命永无止境的中心,引出文章的主旨。
章的中心来展开。
(七)教师总结:
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我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我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仅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八)、布置作业:
1.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景物描述必须抓住特点。
3.把本课中的片段与《敬畏生命》片段比较作为作业。
(九)、板书设计:
宗璞。
花的形象——生命感悟。
借景抒情。
教学活动。
课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十一
〖设计说明〗。
课型:品读课。
主导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创意:自主性学习,让学生说话。
《紫藤萝瀑布》选自宗璞的《铁萧人生》,是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性散文。当时作者积个人悲痛和历史阴霾于心中,在庭院中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命之美好和永恒。作者生动地描写了紫藤萝,突出了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抒发了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
《紫藤萝瀑布》文意含蓄,意境深远。如何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是本文教学的成败的关键。基于本文抒情性的特点,我将教学设计成“品读课”。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板块:理解――品味――感悟。用朗读来贯串这三大板块,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激活学生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课前30秒视频(花繁叶茂的紫藤萝)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理解:
1、放朗读录音。
2、学生朗读,标记描写紫藤萝树和紫藤萝花的语句。
3、学生按句式说话:
[4][5]。
课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十二
1、欣赏《黄果树瀑布》(课前),用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来形容你对瀑布的感受。
小结:可是有这样一条瀑布,它没有振聋发聩的轰鸣,没有雪浪飞溅的翻腾,它不是从岩壁上倾泻而下的一匹白练,而是从空中垂下的紫色的大条幅,它就是紫藤萝瀑布。(课题幻灯)。
2、这条花瀑使作者宗璞“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于是我们班上等同学就纳闷:为什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幻灯)。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请同学用自我的话来说说。
(预设:喜爱藤萝,赞美藤萝,从未见过开的这样盛的藤萝)(板书:盛)。
二、赏花之盛。
1、赏。
请同学们勾画描述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句子,并选择你喜欢的句子简明的旁批你喜欢的理由。
2、读。
幻灯: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预设:盛和辉煌,有赞叹之意;流动、欢笑、生长等动词能够适当注重重音;深深浅浅,叠词反复咏叹,赞美之情尽在其中,读时注意语速。(幻灯:改变字色)将这些词读时加重音,改变语速、重要的是投入自我的感情。)。
(1、请学生自我先读一读2、请一个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点评,3、全班齐读,)。
(2)、幻灯:赏读美句佳段方法:1、感知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表达了什么情感。2、将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做重音、语调、语速、语气的处理。3、投入自我的感情,将文中语言化为自我的心声。
请大家结合朗读技巧,再次美读自我喜欢的语句,再请两个同学来读。
小结:经过刚才同学们的细赏和美读,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从未见过的这一树紫藤萝花的“盛”,盛在它的花开繁茂,盛在它的活泼热闹,盛在它的气势壮美,盛在它的生机盎然,(板书),就如山涧的瀑布一样有力量,有气势,有动态,难怪作者给此文取名为紫藤萝瀑布。
(幻灯)(可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所以又有同学等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没有摘花的疑问,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小结:宗璞是惜花、爱花、懂得生命的完美与可贵,对生命充满热爱和尊重的宗璞。古诗云:“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而宗璞却没有摘花,更不会折枝,她期望花盛开在枝头,凋零飘落于尘土,然后化作春泥,回归自然。她对生命是热爱的,更是尊重的,她懂得生命的完美与可贵,所以她没有摘花的习惯。
三、探花之“不盛”
1、此段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十多年前家门外一株藤萝的遭遇)。
2、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
(试探这个词赏析,试探什么?试探外面是否安全,试探那个环境适不适合开花?试探结果,不安全,不能开花。(之后连花串也没有了,园中的紫藤花架也拆掉了,改种果树了。)。
这是一株花势衰颓的藤萝,是一株不容于世的藤萝,是一株活的战战兢兢的藤萝,是一株孤独无奈的藤萝。(板书)。
3、那为什么紫藤萝会被毁掉,文中哪个句子交代了原因?
幻灯: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这句话似乎很难理解,班上大多数同学在预习时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这是个特殊的时代,那时的主流思想:人们认为赏花时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谁赏花,那就是生活腐化和精神的堕落。(幻灯)。
四、研人之不幸。
1、这个背景此刻听起来是多么不可思议,可那时就是这么荒谬,在那样一个时代,花尚且难逃劫难,出生书香世家,父亲是哲学泰斗的宗璞以及她的家人能幸免于难吗?文中哪里透漏了信息?(焦虑和悲痛,生死迷,手足情)。
幻灯:出示宗璞简介。
先请同学回答,然后出示资料:
(1)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悲痛”“一向压在”作者的心上。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可是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十分悲痛。
(2)小弟是作者最钟爱的弟弟,也是老父亲最器重的儿子。这位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飞机强度总工程师,毕业之后三十余年在外奔波,积劳成疾。最终离开了挚爱他的亲人。宗璞含泪写下《哭小弟》。
(3)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下如绠,纸上一片模糊。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经不是他了,英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
小结:十多年前的藤萝受到摧残,不能盛开如瀑布,十年文革中的那一代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宗璞说:“我哭我们这迟开早谢的一代人。”(幻灯)。
五、品花之神。
1、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又开花了,并且开的这样盛,这样密。虽说新悲旧痛让宗璞心中充满了焦虑和悲痛,可是当她看到一条闪光的辉煌的紫藤萝瀑布时,她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宁静,喜悦)。
那么作者到底从紫藤萝花中感悟到了什么呢?找出作者从花中得到生命感悟的语句。
幻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可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美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齐读此段。分析作者的感悟。
作者感悟到:(引导:“我”认识到什么?“我”获得了什么力量?)。
个体生命是有止境的,但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比个人利益大的还有团体,国家,民族,整个人类。
我好奇藤萝为何开的如此茂盛美丽,于是我抚摸了花舱,原先是生命的酒酿。我获得了生命的力量。人亦如花,只要加快步伐,张起生命的风帆,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你也会再次盛开,也会组成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
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河坚持坚定的信念,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不能让悲痛压在心中,应当应对新生活,振奋精神,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预设:关注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自我砥砺,奋发自强,有信念,爱家爱国之人。
3、作者把这种信念和生命力量借紫藤萝瀑布传达给我们,于是她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在作者笔下,紫藤萝已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带上了作者浓郁主观感情色彩的“意象”,这种表现手法叫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爱花之语。
作者托这一树紫色的瀑布,言一曲生命的赞歌!
最终我给同学们带来宗璞的另外两篇生命赞歌,同学们能够在树荫下,在池塘边细细品读这些美丽的生命。《好一朵木槿花》《花的话》。
课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内容:《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苏州园林可写的内容很多,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有艺术性的说明,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绝大多数学生对苏州园林很不熟悉,没有感性认识,很难掌握苏州园林的特征,很难真正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再加上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兴趣较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借助多媒体和课本图片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来感知苏州园林的美,引导学生体会苏州园林美在哪里,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平实或生动地说明事物。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字词,作者,明确逻辑顺序含义,用法。
(2)运用多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3)学习本文说明景点的方法和思路,联系生活进行写作迁移训练。
学会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讲授和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园林艺术的`画面美,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州园林画意美的感知、迁移写作训练。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激趣、任务驱动和演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2.学法。
本课的学法主要有迁移融合、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七、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授和讨论。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赏园林美。
(二)字词检测。
(三)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走进文本,读园林美。
1、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苏州园林有什么情感?从哪些字词看出?
(齐读1段),
2、作者抓住什么苏州园林什么特征去写?(齐读2段)。
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园林设计者怎么做的?
(五)合作探究。
1,默读3――6段,划出每段说明对象,和第二段有什么关系?
2,思考讨论3、4段。
第3段。
a抓住了亭台轩榭的什么特点来介绍的?
b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说明对象,说说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第4段。
a可以划分成哪三层?
b假山和池沼各有什么特点?
c苏州园林有假山的话,一定有池沼吗?你从哪句话得出结论?
3、齐读第5段,院内花草树木什么特点?划下给你画面感的词语,合理想象画面。
4、花墙和廊子把园内景致完全隔开了吗?为什么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5小结:四个讲究突出了画面美。
6“完美”是什么意思?7――9段从哪些细节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画面美?
7四个讲究,三个细节能换过来吗?
8总结全文逻辑顺序,为什么不用说明建筑物常用的逻辑顺序?
(六)总结。
1你领会了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学习了阅读说明文哪些知识?
a明确说明对象。
b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c逻辑顺序包含了由大到小,有主到次,有整体到局部……常用于说明事物的联系。
d说明方法分析:怎么样说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e说明语言在准确的基础上,可以生动形象。
(七)作业:
1阅读课后《学习阅读说明文》。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教材研究细致,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没有确定好。总体感觉内容和方法都比较陈旧,缺乏创新和独到见解,这是课堂气氛沉闷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多而杂,缺少操作性动词。应精减目标,用操作性动词表述。
教学方法要致力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讲练结合。
课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习领会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多种修辞手法的生动细腻的描写。
2、学习领会作者蕴含在描写叙述中的情感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
2、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
3、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
教学难点:
对人生的感悟(学生对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9・12星期一第1课时,9・13星期二第2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
一、导入。
同学们都接触过不少花草树木,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植物呢?为什么?
女同学一般都有自己喜欢的花,譬如我,
[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