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教学教案范文(20篇)
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写的一种指导性文件,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每一节课都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教案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编写教案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案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通过对课文的品读,读懂课文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通过观看视频,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
三、情感态度目标: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屈精神。
学习目标:
1、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
2、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过程:
激情导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3课《黄河的主人》。
(一)1、课件出示重点词语,指导学生通过感悟词语意境来有感情的读词。
2、通过描写黄河的词语来激发学生感受黄河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体验黄河的壮美1、播放黄河视频,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感受黄河。2、你看到了的黄河?学生思考后汇报(引导学生用积累的词语赞美黄河)3、找出文中直接描写黄河的自然段,读中感悟“胆战心惊”一词,并练习造句。
任务呈现一:默读感悟,体会人物形象。
策略:黄河是这样的凶险,令人胆战心惊,但是却有人能够驾驭它,成为黄河的主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谁是黄河的主人?你从哪一段的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大家可以一边读,一边画一画,再想一想。
自主学习:师巡视指导,生默读感悟。
展示交流:
1、生: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2、演示讲解如履平地一词,启发学生说出文中的平地指黄河板书:艄公如履平地。
3、通过学生找出的描写乘客和艄公表现的句子来感悟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的优秀品质。
4、指导朗读乘客表现的句子来感受衬托的写法。
*课件讲解,体验羊皮筏子的惊险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艄公驾驶的却是小小的羊皮筏子。
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得是羊皮筏子?
2、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学习描写筏子的内容。找出筏子的特点(小、轻),并指导朗读(那么小,那么轻)。
3、演示羊皮筏子课件,并简单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从惊讶到惊叹的心理变化。指生读,师范读,生对比评价。师指导朗读,师生齐读。
6、结合板书思考:艄公凭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启发学生总结出艄公具有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的优秀品质。
7、再现课文内容,配乐美读全文。总结: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母亲河——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及羊皮筏子在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从而赞诵了艄公机智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文中多处运用衬托这一写作方法,突出了艄公的品质,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运用这一方法,使你的文章更有表现力。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可敬的艄公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让你对艄公说几句话,你想说什么?(学生写一写,交流,师巡视指导)2、艄公凭借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成为了黄河的主人。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动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你们就是课堂的主人。愿艄公的形象能给我们永远的启迪,愿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掌握自己未来的主人。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二
设计理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习,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
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
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
2、你能背诵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唐太宗。
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但它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河,去看看她是怎么变化的。(板书课题:黄河是怎么变化的)。
二、自读质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质疑)。
三、探究交流。
(一)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能用文中的词来说说。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板书:原来——摇篮后来——忧患原因——水土流失治理——管住河沙。
(二)全班交流。
1、谁能找到文中描写黄河原来样子的句子?愿意读读吗?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b: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xx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xx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xx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再来读这段话“黄河在近20xx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说明了什么?(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板书:自然社会)。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
师: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案吗?
(这么多方法“数管齐下”“管住泥沙”,相信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
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四、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同学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但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将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板书设计:
黄河(母亲河)。
过去————摇篮(自然环境好)。
后来————忧患(变化————含沙量,大水灾,改道)。
原因————水土流失(自然:气温转寒,暴雨;保护母亲河。
人为:人口增多,砍伐)保护环境。
治理———管住河沙(牧林为主,保护资源,人人有责。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与自学能力。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课堂上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语的理解不作为要求。课堂上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独立完成“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内容的梳理,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随机应变,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所以课堂上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一个问题重复讲的现象。课文内容的学习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在讲解悬河时,虽然用了课件,但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内容,还要让学生弄清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本节课教学忽略了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很多,成功之处甚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多像别人请教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恰当地运用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三
2、朗读课文,并能按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3、了解科学家们假象的黄河象骨颌化石的来历及假想,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二、初读课文。
1、课文讲了黄河象什么事?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相依据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它的来历。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
2、给课文分段。
【一】(l)样子。
【二】(2一9)假想办法。
【三】(10)发现。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为什么说这具黄河象骨架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2。读这一段这头大象当时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局?科学家的假想,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六、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科学家假想了几方面的情况呢?
三个方面:
l)时间,气候。
2)来到河边陷进去。
3)变化石。
2、这一段可分哪几层(三层)。
4、指名读第二层,这一层写了什么情景疲劳和干渴--喝水--掉河里的原因。
5、指名读第9小节,这层写了什么?假想陷进淤泥里的黄河象变成化石的过程。
七、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假想了什么?万年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黄河象呢?
八、小结黄河象变化石的条件是什么?酷热,河流,淤泥二百万年,地壳变动。
第二课时。
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三、教学用具。
一张展示大象骨骼斜插在河土中脚踏踩石的投影片,一张呈现大象骨架高大完整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
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课文还讲了些什么?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看看投影片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斜斜踩着想象推想)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注:以上是熟读,第五节描写具体,写出了大象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
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以上是体会语气、思维和语言训练。
师:科学家的假想是合理、严谨、完整,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能象讲故事一样把它讲出来吗?还可以加上体态语言,自己试着说说,自己练习。
师:我给你开个头,请几位同学讲:(1)天气环境;(2)老象失足;(3)成为化石。以上是指导复述。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在课下王俊就极力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我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现在请他把书推荐给大家。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四
设计理念:通过诵读,掌握关键句,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艄公勇敢、沉着、机敏的意志品质。
教材简析:本篇文章选自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了艄公在面对黄河的惊涛骇浪时用沉着和大胆、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在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学习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理解“万马奔腾、提心吊胆、惊涛骇浪”等词语的意思。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感受语言的优美形象。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艄公的沉着、勇敢、镇静。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工具书,理解“胆战心惊、惊涛骇浪”的意思。
难点:体会人们为什么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通读顺,精读艄公的沉着大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艄公的什么品质?(沉着大胆)。
3、那么今天我继续来学习黄河的主人,看看艄公是怎样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的。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明确本次教学目标,引向新知。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黄河它汹涌澎湃,它惊涛骇浪,它波涛滚滚,但是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却能够战胜它,现在请你读一读课文,说说艄公除了拥有沉着大胆外还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找出来并用横线划出来。
出示句子: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2那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黄河的凶险呢?请你默读课文,找一找用波浪线画出来。
a、出示句子: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引导:小小的浪头,整个儿吞没,说明了黄河汹涌澎湃,非常凶险。
那谁来做这样的黄河,读一读。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a、出示句子: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上,紧贴着脚的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的。
点拨:波浪滔滔的黄水就贴着脚,而艄公却依然能够乘风破浪,艄公真勇敢呀!
点拨:手里只有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艄公却能承载着乘客的安全,这样的艄公真令人敬仰和赞颂啊!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2、奔腾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不仅孕育了一代代儿女,而且塑造了中华儿女坚毅勇敢的品质。艄公就是这样的缩影,让我们永远记住艄公的形象,让艄公的精神品质一代代流传,永不停息。
作业:请你写一段赞美艄公的话。
板书设计:23黄河的主人。
黄河波涛汹涌。
艄公如履平地。
教后反思。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五
一教材分析。
《黄河颂》是第二单元《爱国》里第一篇歌词,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她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河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作品特别适合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能充分感受其意蕴,是朗读教学的好教材。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五、六班学生,经过上个学期近半学期的自主学习训练,对自主学习的五个步骤有了一定的兴趣,初步形成了自学的习惯,能够了解一般记叙文的学习方法,并通过第5步的学习,知道了学习的重点和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方面,积极性比较高;学生朗读课文大多能放得开,不忸怩,并且还有朗读很好的段益群、孙代红等,对上好朗读课都是有利的因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诗中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识记词作者和曲作者。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四、设计理念与思路。
1、以人为本: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是设计理念与思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以读为主: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3、精心服务: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为学生准备的《黄河水系图》、《黄河文明》、《黄河发源地》等内容,可以根据学生需要选用。
4、采用多媒体声像手段:创设情景,提高效率。让学生在动情的氛围里,情操受到陶冶,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家看,这就是黄河。(播放黄河颂vcd,边播放教师边深情朗诵)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们一起经历过苦难与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出示光未然、冼星海相片和人物简介幻灯片)在听到这篇作品的朗诵时,心情异常激动,连续用六天时间,写出了史诗性作品《黄河大合唱》。这首歌唱彻了大河上下,长城内外,激励中华儿女,抗战杀敌,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黄河大合唱》共8个乐章,其中流传最广的有《黄河颂》、《黄水谣》、《保卫延安》。(出示8个乐章名字幻灯片: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河对口曲》5《黄水谣》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
今天,我们来学习歌词《黄河颂》。
二、自主学习:
按《自主学习五个步骤》自学课文:(根据情况可以在课前进行这一步骤)。
1、识记:字词和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三遍,复述课文大意或情节。
3、质疑: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二至三处,作上记号。
4、鉴赏:找出精彩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二至三处,写出原因。
5、检测:通过练习找学习重点;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三、帮助引导:
同学们,我们前面按自主学习的五个步骤,自学了这篇课文,这是一首歌词,具有不同于一般记叙文的特点,你们打算我们的合作学习,以怎样的方式为主?(引导到朗读上来)你希望老师给你提供什么帮助呢?(看图片?--听歌曲?--配音朗读?……根据学生要求,适时进入下一阶段。)。
四、整体感悟:
1、《欣赏黄河》:
在图片、歌声中理解歌词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情感(展示黄河源、黄河龙口、黄河公伯峡、壶口瀑布图片,听黄河颂vcd)下面我们把画面、文字、歌曲结合起来,进一步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及时点拨:
[朗诵配音]之前:歌曲听完了,你认为作品的内容主要是什么?(让学生自由谈)。
[展示板书三大块: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合作学习:
1、我们先来找关键词:你找出了哪个关键词?要读出怎样的感情?怎样读?我们先按〖一列:序曲,二列:望黄河〗的顺序进行。
2、三列、四列分别合作朗读。我们在来看《颂黄河》中,哪一句浓缩了作者所有情感?--“啊!黄河!”
三个“啊!黄河!”分别要读出怎样的感情?(试读以后让学生谈谈)。
明确:深情/坚定/激昂。你能读出它们的层次吗?试试看。
3、我们师生来个大合作怎么样?你们看我们怎样合作?(按学生的意愿进行)其一:师(序曲)、女(望黄河)、男(颂黄河)、大家(尾声)。
4、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你能总结以下怎样朗读歌词吗?为了增强朗读效果,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辅助手段呢?(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创见)。
六、配音朗读:
下面我们来配音朗读,在画面、乐曲声中,进一步感受黄河勇往直前的气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特别要要读好关键词。让我们一起投入感情,放声朗读吧!(出示画面、乐曲、文字幻灯片,文字关键词用红、蓝色显示,然后超连接到[配音朗读]幻灯片)。
七、由你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词《黄河颂》,我想听听,你这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谈)我们能不能利用这节课学到的朗读方法和技巧,来解决这一类问题呢?下面我播放《保卫黄河》的vcd,我们边听边看着文字,找出要重读的'关键词,听后我们一起来朗读。(播放《保卫黄河》的音乐,同时展示文字幻灯片)。
让学生找重读关键词,并说说重读的理由,鼓励试着读一下,然后师生齐读,在高昂的气氛中结束歌词的学习。
八、探究学习: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对歌词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我们对黄河的关注才刚刚开始,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我希望大家收集资料、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有机会亲自到黄河去看一看,真正的走进黄河。同时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心目中,黄河就是我们伟大祖国。虽然我们不是出生在抗日年代,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远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负的地步。日本亡我之心不死,不久前,日本强占我钓鱼岛。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使祖国富强,才能早日收回钓鱼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九课后反思。
1、本节课是朗读课,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了情景,使学生很快进入到了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中,情景的设置是成功的。
2、教师激4情澎湃的引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都能放开,大胆、激情的读,感受到了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达到了朗读教学和德育渗透的有机统一。
3、主要不足之处在于:多媒体的使用衔接不太紧凑;组织学生讨论还有不必要的地方;教师朗读时个别字读成了方言;没有及时给学生肯定性评价;多媒体的使用过多,部分地影响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课上没有给学生提出的机会。
4、课后要通过做练习,弥补句式和修辞的用法训练上的不足,当然要避免面面俱到。
5、精心为学生准备的《黄河水系图》、《黄河文明》、《黄河发源地》等内容,由于学生课上没有,故舍弃了。这也体现了为学生服务、为课堂服务的思想。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六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子爱国主义情操。
引导学子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引导学子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子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子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子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子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子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子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二、学会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2、学子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子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子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鼓励学子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子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6,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子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子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三、内容研讨。
(一)、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四)、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小结。(大屏幕显示下列板书)。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
三、学子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可结合一句诗来想像,也可结合几句诗来谈,还可结合全文来说。
四、拓展延伸,参与实践。
2、课后向老人询问抗日救亡时的小故事。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七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脚踩砾石。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八
四、品析6、7自然段1、课文中乘船的人怎么样呢,读6、7自然段,找出一个词,读完了,乘客们表现怎样,从容书上用一个词,还有一个词?谈笑风生2、(板书谈笑风生)一起读读,什么意思?生:几个人在一起,谈谈笑笑,闹闹,毫不拘束3、师引读(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师:那边是一座古塔,应该有1200年了,那棵树----,这样欣赏着风景。老师就纳闷了,他们怎么敢这样谈笑风生?生:大胆、自信。(生读第七自然段)生:有勇气师:他们有勇气,我们没有?生:相信艄公。生:既小心,又勇敢师:因为乘客相信这位艄公。4、我指名来读读,没有发过言的。是呀,艄公是那样的笑谈风声,我特别欣赏同学的第二点。不仅勇敢,更主要相信艄公。5、拿出笔,乘客们相信艄公的什么呢?从那里看出来的?从6-8自然段找找,画画。生:“他小心翼翼地撑着船”,“大胆地破浪前行。”师:你抓住了“大胆”。(点击)读到这里,既然他大胆了,为何又小心呢?不是矛盾了吗?(小心黄河大胆能行)(安全)师:读一读第六自然段。生: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师:什么叫水势。生:水的急缓和浪的大小。师:想想艄公会遇到的怎样的困难,他又会如何克服?生:黄河里会有旋涡,艄公早就发现了,因而早就避让开了。生:黄河里会有暗礁,艄公对黄河的地形很了解了,早有防备,竹篙轻轻一撑,就过去了。生:黄河里会掀起巨大的风浪,艄公会提醒乘客小心,自己稳稳地掌好舵。师:浪大的时候就得小心,浪小的时候就得破浪前行。看似“大胆”、“小心”相反,就这是艄公的智慧。生:有四个词语:相信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师:(师板书)谈谈你对这四个词语的理解。生:没有勇气,就不会到羊皮筏子上来。生:智慧。不智慧,就会被浪头整个吞没。生:艄公很沉着。他要小心,不小心乘客就会掉下去,自已也要倒霉。师:“大胆、沉着”是艄公的态度。“智慧、勇敢”是他们的品质。这里还可以填个词。乘客们相信艄公的什么呢?如果我也小心,我也专心致志,你们放心吗?(他们还相信艄公的经验和技术。师:从六到八自然段找一找。生:破浪前行。生:如履平地。(理解如履平地)师:没有先进的工具,却能如履平地,技术高不高?你们说谁是黄河的主人?师:带着赞美、敬仰的感受来朗诵一下。(生齐读六至八自然段)师:艄公才是黄河的主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赞美与敬仰。拿出笔来。拿出你们的纸张来,“羊皮筏子的艄公呀,我敬仰你-------”可以选用书上的词句,更可以写你自已此时的感受。(音乐起)师:我们请三位同学读一读自已话。生:你在这样波涛滚滚的.黄河上,却如履平地,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呀。生:我敬仰你那么勇敢、敬仰你那么聪明、敬仰你那么镇静、敬仰你那么机敏,那么小心和大胆。生:我敬仰你高超的技术、智慧的品质,机敏的动作--------6、师:是黄河养育了我们,是黄河孕育了黄河的主人,让我们再看一看气势磅礴的黄河,聆听令人震越的黄河曲。再读第七节7、不错,胡老师提出一个挑战的要求,这段写得这么好,能不能读两遍,把它背下来,能不能?五、延伸拓展,升华主旨1、在人与外界的各种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还有很多主人,刘翔知道吗?我们可以把他称为――;杨利伟,我们可以把他称为――;还有谁?师:你们的朗读是对艄公最好的褒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中华儿女传承了黄河的精神,他们凭借着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成为黄河的主人,时代的英雄!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艰难险阻,希望你们也能像艄公一样,成为生活的主人2.学到这儿我想把爱迪生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坚强者在命运风暴里奋斗。――爱迪生”(读三遍!)六、课后作业附板书:我胆战心惊惊讶激动兴奋吃惊品质勇敢、智慧、镇静、机敏黄河的主人艄公态度小心大胆技术如履平地乘客谈笑风生从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九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自主、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边倾听《保卫黄河》的歌曲边欣赏有关黄河图片导入课文《黄河颂》。
1、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时代背景
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随八路军行进在黄河边,雄奇壮丽的山河,面对伟大而坚强的抗日军民,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2、字词积累
字音字形
澎湃( ) 哺育( )屏障( ) ( )气魄( )巅( )狂澜( )
词语解释
气魄、狂澜、哺育
课文有几部分内容组成,歌颂了黄河的什么精神?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第一节朗诵词中,直接点明的主题是什么?
2、描写黄河形象部分,哪个词起统领作用?又是从哪些不同角度写黄河形象的?
3、根据关键词,找出《黄河颂》究竟歌颂了黄河的哪些方面?
4、结合时代背景看,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1、熟读并试背这首歌词。
2、积累有关黄河的诗句并能熟练背诵默写三四句。
板书设计
课后反馈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们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们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们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们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们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们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们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们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们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与学的过程: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2、学生们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生们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们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鼓励学生们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们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6,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们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十一
1、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文明、文化、灾难);了解一些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2、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并把握诗歌内容。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的黄河形象,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4、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部不朽的音乐作品,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5、综合探究,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保护母亲河,了解黄河的现状,加强环保意识,以行动保护汕头的母亲河――韩江。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歌词大意。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两课时。(课内一节时,课外一节时)
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
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点击浏览图片并且欣赏《黄河颂》。(紧凑点击图片,进入最后一张时缓缓拉动文字框滚动条)
课堂练习。(检查预习: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学生齐读。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是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是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前文一直在写黄河,标题也是颂黄河,可诗歌最后四句却在写英雄儿女,是离题吗?
3、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
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诗人歌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你是怎样理解的?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且进行表演唱。
完成《一课一练》。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一直担心这种情感丰富的爱国主义诗歌,难上!在图像、音视频等感性材料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仅仅靠“三寸不烂之舌头”和一个自主学习的课件,学生是否会觉得过于枯燥无味呢?事实上,这种忧虑是多余的。
我借助同学们自己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介绍和本课件,尤其是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激发起他们的爱国意识,再加上播放、欣赏气势雄伟的歌曲《黄河颂》,学习《黄河颂》竟成了一节庄严肃静的爱国教育课。
没见过黄河,但是通过诗歌文字描绘及几张黄河插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运用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小组里互读,然后分批朗读(1~30;31~60),最后推选男女学生代表来朗读,课堂的气氛显得十分活跃,朗读时声势是一浪赛过一浪。
在朗诵中,我们赞美了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更让我体味到了学生本身就是一股如黄河般彭湃的雄伟力量!课余时间里,学生利用本课件继续自主地深入地拓展学习。
课件设计以《黄河颂》为主体,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是一堂学生自主学习课、音乐文学欣赏课、探究课,同时,整理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资源来自主学习了解黄河的文明、文化和“母亲河”的灾难史以及现状,是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探究的好帮手。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十二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本课例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认知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
2.了解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
3.利用字典,掌握“涛、澜、浊、宛、魄、涤、泻、荡、屏”等9个字。
技能目标
1.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情感目标
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通过“读——品——诵——谈”的四步进行学习。
教师——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网站。
学生——收集《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并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一) 引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没有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 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注 教师对于学生: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不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一,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二,重音所处的词: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无需求全)
(三)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朗诵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 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四)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以本课为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议得出。如: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 时代背景的把握
3, 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 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
学生个体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朗诵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五)再诵课文,探究修辞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继而找出运用比喻、拟人和反复的语句。
(六)联系课文,拓展延伸
(七)学生评价
教师设计学生自我评估表,让学生进行效果自测。
(八)作业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的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于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曲曲壮歌一气呵成。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学习歌词的方法任选《黄河大合唱》中的一篇进行赏读,写出阅读体验。
本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首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使之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教师借助论坛这一畅所欲言的平台,使学生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得到了和谐统一。第三、这样的整合模式所营造的教学氛围既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既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也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过程 最优化,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十三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同学爱国主义情感。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课时布置一课时
导入
请一两个同学谈谈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感性认识
师生一起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
激发情感
请一两个同学谈观后感
朗读诗歌
1、同学齐读诗歌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测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同学各自选取感兴趣的局部反复练习朗读。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朗读交流
请一两个同学选取感兴趣的局部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身朗读来表达意见。
提示: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局部,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示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标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溢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示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局部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提示: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捍卫黄河,捍卫中国。
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同学齐读诗歌,一起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典范,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身的力量!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4.了解黄河的变迁,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想象黄河源头的美丽环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如画江山的热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板书课题:黄河。
师:你对黄河有哪些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现在,你对黄河有了怎样的认识?
师: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寻找那令人神往的源头。(补充板书课题“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重要内容。
1.大家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要注意“缀、澈”是翘舌音,“恋”是边音。注意“辩”和“辨”的区别。
3.指名说说课文重要内容。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师:黄河源头的景色为什么使人迷恋?请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回答,并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3.师相机指导。
抓住在第一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来体会作者对黄河源头向往的程度之深,要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
第二自然段要抓住“飘舞、游荡、裹”来引导学生去想象,根据文字来相信黄河源头的美丽,并与朗读结合起来。
四、练习本课生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全班一起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二、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1.师:黄河源头的景色为什么使人迷恋?请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回答,并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3.师相机指导。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抓住重点句子“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朗读品味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让读者从中受到感染。
另一个重点句子“啊!这就是黄河源头吗?捧起水,洗洗脸吧!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呀!”,请联系上下文,“啊!”包含了哪些情感?看看那一股股涓涓细流,那如棋子般的小石头,我不禁赞叹:“啊!……”指名补充完整。欣赏课文插图:这就是黄河的源头,作者是怎样去亲身感受的呢?学生自由读本段,谈文字体会。
师:是啊,值得纪念的太多了,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黄河源的奇景会成为真实的永恒。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吧。
三、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作者对黄河源如此的向往,它不仅美丽,而且它是我们炎黄子孙母亲河的发源地,更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象征,可是今天母亲河却在哭泣。
2.播放关于黄河的录象,同学们,说说看,你们有什么想法?
3.发起保护母亲河的倡议。
4.积累背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背一背。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十五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一课时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所以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且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够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6、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 :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一)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四)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小结。(大屏幕显示下列板书)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
3、学生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可结合一句诗来想像,也可结合几句诗来谈,还可结合全文来说。
2、课后向老人询问抗日救亡时的小故事。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十六
知识与技能:掌握字词,背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注意节奏。
过程与方法::朗读训练。
情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重点:朗读、背诵。
难点:诗歌的思想内涵。
疑点:时代背景与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法指导:教师点拨,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电脑。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指导学法,学生主动讨论研究。
才华展示。
复习检查。
学生针对上节的内容互测、互评。
导入新课。
放《黄河》歌曲的录音,导入新课(导入的内容略)。
作者简介:找两名学生完成。
基础知识:记忆书后3题词语。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
3、体会情感齐读。
4、理解词意默读。
1、从几个角度写黄河。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在你朗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节最有气势?
2、你能有感情地与别人合作齐读一下课文吗?
1、你认为全诗是写一种气势,还是写一种精神?
怎样理解文中的民族精神?
布置作业理解背诵。
黄河颂。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十七
1.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2.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增强环保意识,保护黄河,热爱祖国。
播放合唱《保卫黄河》,学生看歌词,说说这首歌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答后师总结教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以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在艺术作品当中广泛出现。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苍桑,它与它的人们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光未然的诗作《黄河颂》,感受诗人为了中国的苦难,黄河的苦难的愤怒高歌。
1、小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背诵有关黄河的诗歌。
2、说说你了解的黄河。
3、检查字词。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澎湃()()气魄()高山之巅()狂澜().....
哺育()浊流()屏障()九曲连环()滋长().....
4、简介本文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先让学生介绍
附:介绍写作背景: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一)读,听范读,谈感悟。听课文配乐朗诵。要求:
(1)体会朗诵词的作用
(2)朗诵者是如何朗诵的?在一些关键处做标注。(如重音,停顿,音长、音高的把握)
1、自读,体会怎样通过朗读表现黄河的英雄气魄。(提示:注意重要词语)
(1)望黄河滚滚”的“望应该拖长一点
(2)奔向东南”的“奔”读得快一点,要用力。
(3)“掀起万丈狂澜”的“掀”声音也应当随之高亢起来。
(4)“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读得有一种高低起伏的感觉。
(5)劈成南北两面要用力,干脆。
(2)看来,我们要读好课文,读好诗篇,一定要读好关键词。
2、.齐读这一节。
3、很好!这就是黄河的气魄!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所以见到黄河这样的一种气魄,诗人对它的赞颂之情随之也油然而生,喷勃而出。所以,后面就是在赞颂黄河,对吧!我们可以根据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把这一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它是?(浏览,回答)。这三个层次的朗诵方法一样吗?小组讨论,作答。
第一个“啊,黄河!”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赞颂黄河对中国的贡献,写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既然是摇篮,我们就应该读得深情一点。
第二个“啊,黄河!”它是从地理位置的优势来描写、抒发对黄河的情感。所以,读得要比第一个稍微带点感情一些。写到了它像一个巨人。既然是一个巨人,我们就应该读得更加坚定。
而第三个则是写的黄河的泽被众生,它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所以,读时感情要最浓厚的。写到了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就应该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使感情达到顶峰。
4、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5、总结出来的经验:要读好诗歌,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我们要读好诗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投入自己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来读,还要读好关键词句。这样呢,我们就能够把诗篇读出情感,读出韵味。最能够体现诗句的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语,就是关键词。
6、.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进行全文朗诵。
1、解题:课文的题目为“黄河颂”,其关键词应是?
课文分为两部分:朗诵词、歌词。
2思考朗诵词的作用: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这样的作用。他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
一起来把朗诵词读一下,体会它所起的作用。同时,老师希望,在能够对后文起到作用的关键词、句同学们应当在读的时候加强语气。
3、诗中三次出现的“啊,黄河!”有什么作用?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同学们心中一定漫溢着对母亲河的深情厚意,可是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母亲河的呢?说句实话,我们对不起黄河。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多年前,黄河并不姓“黄”,而是叫“河水”或者“大河”,河水也是相当清澈的。(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黄河)。现在,我们的母亲又变成了什么模样?让学生看几幅触目惊心的图片。黄河今天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状堪忧。请针对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只是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十八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1.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2.培养热爱祖国的热情。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读、悟、赏
录音机;电视机;vcd;投影仪
1. 以黄河波涛汹涌的画面配以朗颂词引入;
2. 整体感知
(1) 录音范读,学生体验作品语感和感情;
(2) 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把握好诗歌基调--热情、悲壮、豪迈)
(3)(配乐)齐读
(4) 找出你喜欢的诗句,并朗读;
3. 质疑
4. 深入探究(用投影片展示问题)
(1) 第一节歌颂了黄河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5. 思维拓展:
(1)第二节中"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知道哪些英雄的故事,(抽生讲)再放英雄故事的画面,让学生猜,画面中的英雄是谁?最后放《英雄赞歌》来结束对英雄的赞颂?"
(2)仿写:"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写你熟悉的事物。
(3)放《黄河颂》的录音,让同学们感受这首诗的悲壮感情。
(4)齐唱《保卫黄河》并配以黄河的画面。
6. 小结:
《黄河颂》这首诗不仅歌颂、赞美了黄河,赞美了黄河,而且赞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并让我们炎黄子孙学习这种精神。
7. 板书设计:
黄 河 颂
光未然
序曲(朗诵)--(歌唱)主体---尾声
伟大坚强 望--颂 学习黄河精神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十九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黄河颂》是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与学的过程: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6,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组合,予以鼓励。
注: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一)、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四)、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六)、
1、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小结。(大屏幕显示下列板书)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
三、学生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可结合一句诗来想像,也可结合几句诗来谈,还可结合全文来说。
2、课后向老人询问抗日救亡时的小故事。
关于要不要在公开课的时候讲《黄河颂》我纠结了很久,因为这节课没有太多的情节,主要的就是朗读,后来问过x老师之后,x老师说这节课可以讲成一节朗读为主的公开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观摩几节公开课之后,心里有了讲课的一个大概思路:以“读”来贯穿整节课,听朗诵,自己读,展示读,分析读,齐读……这篇课文中的这种气势磅礴和英勇豪迈也要通过读的过程展现出来;一想到要读,要讲课的班也就定了下来,一班有几位同学声音很洪亮,比较适合朗读,他们可以带动起班级气氛,所以定下来要在一班讲这一节课。在具体的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发现会有很多问题:首先,课前的时候是不是要放一放歌曲《黄河颂》?或者是放《保卫黄河》更合适一些?其次,“读”的顺序如何确定下来,是先齐读还是先范读?学生展示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小组合作着展示还是个人展示?然后还有应该在哪个过程中融入对与文章的分析等问题都扑面而来……实在想不通这些问题的时候,又请教了x老师,x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把我不确定的地方一点一点的帮我落实下来,在讲课之前我的心里也有了底气。
要知道这首《将进酒》他们还没有学过,他们却已经可以自发的背诵了,我被我的学生们的表现感动了。
在评课的时候,还是张老师对我们进行的点评:我与上次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抓住了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读,在不断的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体会到本文应有的情感,环节的设置非常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受到了触动。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学生不太清楚的地方没有及时的给予解答,“对不对”口头语太多等等。
通过这次的听课,我的成长和收获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
黄河象教学教案篇二十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师要深人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要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查找了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精神的资料。
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教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了解的《黄河颂》的相关知识,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教师对学生朗诵的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1、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2、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3、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教师质疑:以本课为例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一首诗词?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议明确。)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学生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
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
多媒体显示:《长江之歌》。
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
2.仿照“黄河颂”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啊!老师”(或母亲,朋友……)为题,写一两个片断。
3.课余欣赏《黄河颂》与《长江之歌》,在激昂高亢的旋律中领略黄河、长江的风采,感受歌中洋溢的爱国热情。
增强课堂活力是上好语文课的主要条件,要使课堂气氛活跃,就要深入挖掘语文学科自身的两大因素: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恰如其分予以表现,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每一篇文章都包涵了丰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以及深刻的人生感悟,这是可以让课堂教学展现无穷魅力的宝贵资源。这里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把这种资源挖掘出来。因此,我在课文的导语、过渡语、总结语上精心设计,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艺术效果。在进行《黄河颂》教学时,我要求查找了许多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精神的资料。在课前的交流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此诗是《黄河大合唱》的歌词,结合学生刚上过的本诗的音乐知识,播放了《黄河大合唱》的前三部音乐,从感性上感染学生,在接下来的诵读中学生主动独诵,四人组齐诵,全班齐读,不知不觉上成朗读课,学生也领会了诗中的意境与情感,朗读非常感人。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作为教与学双向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已被广大师生所认可。但提问如果把握不好,变成“满堂问”,或者提问价值不大,我认为,课堂提问应该体现这样的功能,一是体现教师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及课堂设计思路,它应该具有牵引学生思维的导向作用,它的先后承递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要充分把握教材和了解学生之所需,要在教材和学生的交合点上,点出学生的真正起疑之处,方可真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进行《黄河颂》的教学时,鉴于学生对于诗歌写作的背景不太了解。所以,我在课堂开始之初就先介绍了写作的背景,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由此看来,课堂提问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并加以因势利导,这样学生的课堂思维才能被紧紧地抓住,课堂教学自然也就不会如一潭死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