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专业18篇)
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阅读内容,也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读后感的写作要注重逻辑结构和条理性,避免碎片化的叙述和思路混乱。这些读后感范文表达了不同读者对同一本书的深度理解和情感共鸣,让人触动和感动。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一
当读完《我的中国梦》这本书后,我意犹未尽、受益匪浅。
《我的中国梦》这本书一共有13个主题,使我感悟最深刻的是第13课建设美丽中国,它让我明白了: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地区,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作用,那里的植物被遭到了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从新疆一向延伸到黑龙江构成一条万里沙线。
读到了那里使我联想起5年前的情景:一群初中生在用石头以一棵树为目标比试仍石头,我看到这一幕后,立刻跑过去对他们说: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人有人的生命,树也有树的生命,你们这样做是耻辱的!他们听了我的话后说:我们这样做是不对,但是世界上有这么多树,就算毁掉十棵树谁都不会在意。我听后十分气愤。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要是都像你们这样,地球就变成树的地?他们听后都惭愧地低下头说:你说得对,我们不就应这样做,要从我做起,不要破坏树木。
对呀,我们不要再破坏树木了,要做一个像《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里的易解放叔叔那样,在10年种下110万棵树,做一个森林卫士。
读了这本《我的中国梦》的书后,我了解了这本书主要讲了我国的历史和为我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伟大人物。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使我无比骄傲,这都是经过祖祖辈辈不懈努力取得的。此刻我们也有许多高科技,比如有了人造卫星,这样我们才有了准确的天气预报,才能使用各种先进的通信设备。航九、航十的飞天也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在飞速发展。
我明白在我国的边远山区还很落后很贫穷,我们就应尽最大的力量去帮扶、建设这些地方,使我国每一个地方都富裕,人们都过上幸福生活,每一个小朋友都能读上书,这样我们的国家就更强大了。
前辈们凭着自我的双手创造了越来越好的生活,我们这些小朋友是未来之星,如果我们不努力的话国家将会越来越落后,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发展作准备。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二
这个暑假,我读了刘小川先生写的《品中国文人》,感触很深,刘小川先生写的这部书,并不是像其他的文人传记一样只是平白的语言介绍人物生平,而是走进他们,通过文献和作品了解他们的生平,再将它们汇集在一起,娓娓道来,读起来并不会使人觉得平乏无味,反而像是与书中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随着他们命运的颠沛自己的心也跌宕起伏着,让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屈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历史中我最喜欢的时期。
屈原的一生十分跌宕,服侍着一位昏庸的软蛋君主,几次被贬,又几次恢复原职,还要面对张仪这个强大的对手,是出色的政治家,变法试图让楚国富强成为霸主;也是出色的诗人,《离骚》在诗歌的历史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地位。屈原的出身是王室贵族,可谓今天的“官二代”,可是看看古代的“官二代”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他们与今天的“官二代”截然不同,他们也熟读经书,能诗能画,有修养有学问,而现在的“官二代”们却截然相反。看来,有的时候,我们不光要像外国学习,古人们的修养,古人们的品行,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我像这就是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所在吧。
纵观屈原一生,文学上成就极大的作品都是在屈原被流放活着国家毁灭时写就的,说明困境并不可怕,我们要勇敢去面对,在困境中或许也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屈原的忠诚,才智,锲而不舍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品中国文人》这部书我还没有看完,我会继续我的阅读,并将感悟记录下来,学习古人的高尚品质,以提升自己。
高一七班。
赵清锐。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三
梦想,就像人生旅途中一盏照明灯,为我们照亮前途无量的美好未来;梦想,就像学业白云后的湛蓝天空,为我们的学识打好坚定的基础……梦想,这是一个无比美好的词语,同时也是我们人生词典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词语。
在这本书中,讲诉了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梦想。有的畅想了未来的美好生活;有的记叙了中国伟人造就成功人生的故事;还有的写了我们中国从古至今发展的过程……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每个人的心中,终究会有一个梦想。可能是医生,可能是老师,甚至可能是普通工人……这些梦想无一例外,都是对我们中国日夜强大的理想有益的!正是有了这些梦想,我们中国才会渐渐强大起来。
在生活中,梦想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个梦想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一旦有了好的目标,我们才会一点点的进步。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一点点进步,融合起来,就是中国前进的一大步啊!
虽然现在,我们还只是学生。但是将来,我们一定会变成支撑中国的栋梁!我们不仅要支撑住中国,不让它倒塌下来,还必须让它更加的坚固,让它在其他国家中,显得高大!
我们不仅要拥有梦想,还要拥有好的梦想!定制了梦想后,所有的事情,只要你努力,都不会是难事。我们的梦想,要大胆,要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先人做不到的事情,才能发明出更多对人们有益的物品。
下面,就让我来举例各种我们中国已经成就的梦想:
文学梦:冰心奶奶已经为我们创造了许多闻名世界的散文集,最著名的如:《寄小读者》《小桔灯》等,早已住进了少年们的心中;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等,众多文学人士所敬佩的书籍。
航天梦:杨利伟飞上了浩瀚的太空,顺利的完成了中国首次航天载人飞船任务;女航天员王亚平还在太空中增多了小朋友们的知识,在离地面很远的地方,做了一个个有趣的试验。
像这类的梦想还有许多。这些梦想,记录了在历史上,见证了我们中国迈向强大的步伐,
正是因为有了梦想,中华儿女们才会想着这个目标努力;正是因为有了梦想,社会才变得更加和谐;正是因为有了梦想,我们伟大的中国才会日渐强大!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四
初看上去,用“面子”这个全人类都有的身体部位来概括中国人的“性格”,没有比这更为荒谬的事情了。但是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义甚多的复合词,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五
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很想向旁人推荐,可又困于描不准对象.先生的书,国学之道,血性之笔,人性深处的哲思.
我爱男作家的书,只因我爱上有血性的文笔.正如此书,血液与灵魂穿梭,文学与哲学交融,把人文艺术拉向一个新的高度.
文人的世界,有道不完说不尽的美.这美,暇思无穷…。
众看当代人的审美观,舞台上的吼吼叫叫,是他们无比顶级的追随.百年之后,他们只不过是台上唱小曲的戏子,终究改变不了被人们娱乐消遣的角色.翻看历史长河,多少杰出文人的光彩是无法掩盖,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棱角,都有自己的艺术,影响着华夏人民千年的艺术.
历史是河,文人就是河中那翻滚不停息的波浪.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司马迁则是最惊人的那颗骇浪,当科学家们拿着尺子衡量着长江与黄河的源头,司马迁则在几前年前就拿起了尺,量下了华夏人民的源头,秦始皇创下了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培养了大史学家司马迁.近来在杂志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南唐后主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又是失败的男人.我不禁有点吃惊,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可是,又有谁可以写出像虞美人这样的千古绝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古今,谁有?在政治上失意,是古代文人的通病,李白,杜甫,苏东坡,谁没有?只是李煜文学上的成就远远胜于政治上的成就.
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凭屈原百折不挠的爱,对完美事物的追求,甚至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凭司马迁为了《史记》生命退居其次,官职,友谊…一切都不重要了;凭杜甫有一双看清普天下苦难的眼睛…他们都能先知先觉,因为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们都能坚持自我想法,是因为他们一肚的真才能。
《品中国文人》共叙述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而且要慢慢的品,细细的品。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屈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杯木鱼虫鸟兽对话,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精神是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证了楚国之亡。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重生。屈原那个年代,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艺术是自由的,世界是敞开的,神灵是亲切的,自然是浑成的。
品过屈原再让我们走进司马迁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短暂的停留,然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路上的感觉真好,我们只能凭借想象概括:那些理性,感性加野性的融合状态,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那奇妙的精神触角,那从天而降的喜悦,那郁闷之后的豁然开朗-----行文至此,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边去,摸摸,看看。《史记》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方方面面的。它是史学和文学巨著,又是古典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它写西汉以前的时光,却远远越过今天,直指我们可能拥有的未来。有一定修养的中国人,如果不读司马迁,不读其人其书,那真是令人遗憾。
在走进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里,一次次被他们的执着感动着,眼里一次次涌着泪水。读书也是读人,被他们高尚的品格所感动。到了东晋,一个真心向往平淡,并在平淡中发现了巨大美感的伟大诗人横空出世,他的名字叫陶渊明。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今天手捧陶渊明的诗,仍会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我们从陶渊明诗中可以获得巨大的精神养分,我们今天怎能错过?我们错过了陶渊明,岂不等于俄罗斯人错过了普希金,英国人错过莎士比亚,德国人错过荷尔德林?生活的智慧,现代人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
回头看看苏东坡这位全景式的生活大师,包括苏东坡强调的风俗、道德。“物质”跑出很远了,“精神”当奋起直追。说到底,人之为人,除精气神,余下还有什么呢?苏东坡他提升了人之为人的境界。他是令现代人目瞪口呆的生活大师,对生活永远高涨的热情和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像恒星一样燃烧。
解开苏东坡的快乐之谜,天性生快乐,智慧生快乐,磨难生快乐。身为女性,我们更应当了解我国的宋代最伟大的女诗人李清照,她优美、优雅、风骨天成,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亮出她光彩照人的身姿,从李清照的诗词中我们了解到李清照性格很要强,同时,女儿太女人太又十足,这是李清照的感人之处。巾帼不让须眉,却保持芳香袭人的脂粉气。在以男人为主流的社会氛围中,李清照嫣然而入,纤手不让巨手,蜂腰压倒熊腰。宋词碰上李清照,李清照碰上宋词,双方皆幸运。她常用的词牌,如《减字木兰》、《蝶恋花》、《菩萨蛮》、《浣溪沙》、《渔家傲》、《如梦令》等,也是毛泽东所喜用。李清照称得上是十一世纪末的新女性。二十一世纪初,仍然仍有榜样的力量。她生活的勇气给人印象深刻,她的作品闪耀着“女性之为女性”的夺目光辉。
有人说生活是一部大书,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如果你不通过书本打开视野,生活就是一本小书,很多东西你都看不见。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而读书与行路,是养气的两在前提。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我们是羡慕的,日子过得那么的贫瘠,为什么在那样贫瘠中有一种大欢乐呢?这是我们现代人所在寻觅的。 我喜欢阅读,也喜欢记录着书中令人感动或美丽的语句,这是我生活中的一个习惯,一本好书,可以提升智慧,它可以触碰你那平时秘而不宣的脆弱和感动,它可调出个人体验中的某一个瞬间或者某一个念想,它可以撼动你平时绷着的那股莫明其妙的劲儿,让你觉得精神为之一振,很享受那种掩卷之后眼睛微朝的感觉,那是一种相当寂寞而又美好的感觉。
我一向对于文学处于一种朦胧的向往状态,尤其对于文化名人知之甚少。我家先生就常取笑我“缺乏历史和文学知识”,虽然挺没面子的,却也暗暗认同了。对于名家名篇我通常都只是有所“闻”罢了,往深了讲就真的是一窍不通。对于人物传记之类的文章一般都是囫囵吞枣,没有研究的耐心。不过,对于小说倒是有几分喜爱,于是订阅了《小说界》,于是很偶然地读到了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系列。他细腻的笔触,深刻的分析很引人入胜,连我这样对历史文人不感兴趣的也被深深的吸引了。他善于把人物放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循着人物的笔墨诗词让我们走向一个个鲜活高贵的灵魂:司马迁、嵇康、杜甫、李白、苏轼、李清照、曹雪芹、陆游、辛弃疾、屈原......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执着坚毅的信念,直看得人欲罢不能。大苦大难而笑傲人生,是多少人的向往,但是真正能够在大苦大难面前保持尊严、恪守信念的只怕是无几人能及。
之所以被他的文章吸引,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的是他常常在文中针砭时事,在还原古代文人志士的同时不忘引发我们对时下有些现象的思考。文化的张力被他称为一种阴柔但恒久的渗透力,信任文化的力量才能改变人性。于是那些文人墨客透过他们的作品向我们传递的已然不是简单的个人感受和经历,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
最欣赏的是刘小川笔下的李清照,伴着李清照的一首首诗词,作者丰富辗转的一生跃然纸上。嗅着青梅的聪慧伶俐的少女,骄傲而洒脱;待字闺中的羞涩也不能妨碍她觅得佳侣;生活的变迁和打击并不能将她敢爱敢恨的心击碎,她活得那么真实、那么激烈。这样的形象远非我本所学,只记得“婉约派”诗人是她的最后头衔,殊不知,在刘小川的笔下,她恢复成一个风情万千的女子,怎一个“婉约”了得!
看来书是真的应该多读,文字是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凝结着多少情怀。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图画视频充斥眼球的时代,阅读,似乎早已被遗忘。而我,也很少拾起书本,静下心来读一本像样的书。读《品中国文人》,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不过,看过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文人,让我想起穷酸,迂腐,文人相轻,也让我想起风骨,正气,君子,两袖清风,当然,更多的是后者。中国文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是想通过做官来改变命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救世,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大师级的人物,总是命运坎坷,即便走上了仕途,也终因不会曲意逢迎,没能坐上高位,即便坐上权力高位,也终是位子没坐热,就被权臣陷害拉下马,或贬官或撤职甚或被流放。他们中多数人,因为理想破灭,现实不堪,最后郁郁而终。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人都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曹雪芹,无不如此。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在这种国家动乱,个人不幸的境遇下,文人,更多的能够冷眼看世界,思考国家民族前途,个人命运,才会写出杰出华章从而彪炳史册。对于这些人,尽管他们身上也有可能穷酸迂腐脆弱等等小毛病,但我对于他们,只有崇敬。
刘小川先生的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读评价,站在不同于其他文人作家品评的高度,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庄重也不失诙谐的文字,对中国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做出了非常理性的解读与评价。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等这些大家中,作者对这些人都是怀着景仰之心来完成对他们的品读的,而独独只有对司马相如,似乎不那么恭敬。其实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文才,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显示了他的才气,也许因为他是御用文人?作者说“司马相如,勾引女人本事大,歌功颂德的本事更大,写了不少辞赋,华丽而空洞”,“司马相如是浪得虚名的平凡人物,文以人传……他这位粉饰现实的老前辈,以他的光芒照亮了这一流派,显现浑浊,映衬清流。”可见,在作者这里,文人,首先是人,只有能闪现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魅力,再配上文才,才能被人称道。对于这点,我是绝对认同的。
这里还要说说其他几位大文豪。
一是屈原。对于他,作者是景仰敬佩的。他有着超凡的才华,也有着赤诚的爱国心,是绝对的正人君子,然而最后却落得个含冤而死,这真令人扼腕叹息。文章在字里行间,都传达出一种悲痛,一种同情,一种崇敬。当然,这也感染了我。
二是司马迁。这个完成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巨著——《史记》的真正的男人,他的正气,他的刻苦好学,他的才华,尤其他的为了成就事业而忍辱负重的品性,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作者对于他,是心痛,是敬佩,是爱戴。他说“幸亏有了司马迁。他传给我们的文脉,流淌着鲜血。文脉就是血脉。”“所谓道德文章,人品与文品,司马迁都足以垂范后世。”我喜欢这样的评价。
另外还要说说陶渊明。我个人觉得,陶渊明给人一种亲近感。作者也非常喜欢他,“今天手捧陶诗,仍是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称陶渊明为“渊明”,可见其喜爱程度。想到陶渊明,我总是想起“高洁”,当然也会想起菊花。这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诗人,确实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学习。想想,我们,常常为了五斗米,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尽管这话这事并没有害人,然而却违背了我们的心性。陶渊明,他是真正的心地纯洁干净的人。正因为心灵的纯洁干净,所以他的诗,是天然的美玉。所以作者说他这个人“他是和蔼可亲的,就像我们的亲人”,“诗人中的诗人,真和美,到极致”,“渊明是中国最纯粹的诗人。而与之相应,他也是最纯粹的人。”说他的诗“伟大的诗篇,永远是人类生活的稀有事件。”可见其对人对诗都推崇备至。这不是美誉,因为事实如此。
应该说,中国古代文人,绝大多数都是有真性情的人,唯其真,才使他们在滚滚历史红尘中没有被淹没,而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并且越来越鲜活地活在我们心中。
对于其他,我就不说了吧。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真应该向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好好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当然,如果你是文人,也包括向他们学习做学问。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六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图画视频充斥眼球的时代,阅读,似乎早已被遗忘。而我,也很少拾起书本,静下心来读一本像样的书。读《品中国文人》,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不过,看过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文人,让我想起穷酸,迂腐,文人相轻,也让我想起风骨,正气,君子,两袖清风,当然,更多的是后者。中国文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是想通过做官来改变命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救世,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大师级的人物,总是命运坎坷,即便走上了仕途,也终因不会曲意逢迎,没能坐上高位,即便坐上权力高位,也终是位子没坐热,就被权臣陷害拉下马,或贬官或撤职甚或被流放。他们中多数人,因为理想破灭,现实不堪,最后郁郁而终。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人都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曹雪芹,无不如此。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在这种国家**,个人不幸的境遇下,文人,更多的能够冷眼看世界,思考国家民族前途,个人命运,才会写出杰出华章从而彪炳史册。对于这些人,尽管他们身上也有可能穷酸迂腐脆弱等等小毛病,但我对于他们,只有崇敬。
1刘小川先生的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读评价,站在不同于其他文人作家品评的高度,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庄重也不失诙谐的文字,对中国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做出了非常理性的解读与评价。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等这些大家中,作者对这些人都是怀着景仰之心来完成对他们的品读的,而独独只有对司马相如,似乎不那么恭敬。其实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文才,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显示了他的才气,也许因为他是御用文人?作者说“司马相如,勾引女人本事大,歌功颂德的本事更大,写了不少辞赋,华丽而空洞”,“司马相如是浪得虚名的平凡人物,文以人传……他这位粉饰现实的老前辈,以他的光芒照亮了这一流派,显现浑浊,映衬清流。”可见,在作者这里,文人,首先是人,只有能闪现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魅力,再配上文才,才能被人称道。对于这点,我是绝对认同的。
这里还要说说其他几位大文豪。
一是屈原。对于他,作者是景仰敬佩的。他有着超凡的才华,也有着赤诚的爱国心,是绝对的正人君子,然而最后却落得个含冤而死,这真令人扼腕叹息。文章在字里行间,都传达出一种悲痛,一种同情,一种崇敬。当然,这也感染了我。
2给我们的文脉,流淌着鲜血。文脉就是血脉。”“所谓道德文章,人品与文品,司马迁都足以垂范后世。”我喜欢这样的评价。
另外还要说说陶渊明。我个人觉得,陶渊明给人一种亲近感。作者也非常喜欢他,“今天手捧陶诗,仍是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称陶渊明为“渊明”,可见其喜爱程度。想到陶渊明,我总是想起“高洁”,当然也会想起菊花。这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诗人,确实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学习。想想,我们,常常为了五斗米,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尽管这话这事并没有害人,然而却违背了我们的心性。陶渊明,他是真正的心地纯洁干净的人。正因为心灵的纯洁干净,所以他的诗,是天然的美玉。所以作者说他这个人“他是和蔼可亲的,就像我们的亲人”,“诗人中的诗人,真和美,到极致”,“渊明是中国最纯粹的诗人。而与之相应,他也是最纯粹的人。”说他的诗“伟大的诗篇,永远是人类生活的稀有事件。”可见其对人对诗都推崇备至。这不是美誉,因为事实如此。
应该说,中国古代文人,绝大多数都是有真性情的人,唯其真,才使他们在滚滚历史红尘中没有被淹没,而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并且越来越鲜活地活在我们心中。
对于其他,我就不说了吧。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真应该向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好好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当然,如果你是文人,也包括向他们学习做学问。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名字很大气。品中国文人,对于那。
3些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大地位的人物的点评分析,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但读完了这本书,便觉得作者说的伟人突然变得很简单,朴实,他们的一些生平在清新的文字间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离别时的吟唱柳永。
我初识柳永是他的那首《雨霖铃》,那是一首离别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时间是秋天,有悲情色彩的季节。在萧瑟的秋季,两人举酒,沉默,然后是内心的矛盾,是连夜出发,还是翌日清晨登舟远行?柳永便是个一直在离别的人,给那些烟花巷的女子填词,待她们唱出名了,便转身走了。唯有在离别时和几个女子挥手告别,然后乘舟去下一个陌生的城市。
4柳永是可以雄视文坛的,他独具特色的文字似是信手拈来,却又好像独具匠心。该书更是道尽柳永一生的悲惨遭遇,他死了,死于道路,但也只有烟花巷的女子来向他告别,埋葬它平日里唤他作三变哥哥,屯田大官人,此时也就哭得更凶了。而柳三变,一个拥有了太多才和情的人,这个时候抛下了一切。
他,走了。
从幸福到苦难----李清照。
没有哪位女诗人能像她一样,站在诗词界的顶峰,看着其他人。李清照,经历了幸福和苦难,依旧写下了无数优秀诗篇。
从《点绛唇》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到《如梦令》的“应是绿肥红瘦”,无不体现了少女情怀。是想掩饰的慌乱和羞涩,还是对花木细腻之心?这些短短的小令实在耐人寻味。与赵明诚结婚后,又有了“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此时的李清照是幸福而快乐的。写关于愁的更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赵明诚带着自己写的50首《醉花阴》和这首“人比黄花瘦”去找陆德夫点评。他答道:只三句佳。问:哪三句?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句的确不错,写了她对他相思之苦,无法欢聚,人更显得憔悴。把人喻为黄花,既自然,又新奇传神。
5在牢房呆了九天后,李清照出狱。“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她,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在经历了无数生活考验后,她写下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悲伤,却不会流泪。
年近六旬,在一年春天,她请来朋友在庭院焚香,抚琴,默坐。然后写下了《武陵春》,一挥而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夸张的手法,自己的愁绪连船都载不动,写出了她的孤寂,她的凄凉,她的无奈。
李清照活了七十岁。她留下的印象是:一个美人。从少女时代的单纯之美,到中年的从容淡定之美,以及晚年平静之美。她的词更加体现了这种艺术美,有生活乐趣,也有对命运的不甘和抗争。而她也敢爱敢恨,骨子里有一种不一般的倔强,对生活充满了勇气,这些性格造就了李清照,一个伟大的李清照。
她早已随风而去,但这样一个灵魂在现今社会依旧值得学习。她是在看着我们的吧!
《品中国文人》,品的是伟人背后的孤独,凄凉,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伟人、中国有代表的文人,是因为他们走过了那条坎坷的路,在文化历史上成为了一颗颗闪亮的星。
题记;;我这一生,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在行遍千山万山之后,以一支奇瑰的墨笔,写出它的或青或绿。
6说:武侠小说,总该有人不写性,不写种马,不写yy!总该有人写精致的文字,写深沉的意境,写真挚的情感。那天我在天涯论坛看帖子,无意的发现这个标榜所谓的“最有见识的中国人都在此”的论坛里,排名第一热的是娱乐八卦,第二的是都市情感。我突然觉得,这是多么让人怜惜的一个时代;;当推敲炼字的文字,情感抒发方式被一种肤浅刺激,浮躁,杂乱的表达方式挤压得几无空间的时候,这已不仅仅只是武侠没落的时代了,而是一个文化,情感,和审美都已经没落的时代。
我曾经看到过一篇关于当前的“中国式尊严”的话题的文章,大意是说中国当前建立在钱权名利基础上的尊卑生活,和人事态度。而对比的是国外的人格独立与彼此尊重。我当时便想起了“中国文人”这四个字,事实上在任何地方,任何国度,任何时期,钱权名利与人的地位尊严绝对是息息相关的,这点管他是外国也好,中国也好,有钱就是爷的惯性是无处不在的,要知道,美国如此讲究人权尊严,选总统的时候那都还得靠票子呢。不同的是,西方几百年的思想改革,已经让思想独立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当今的中国却在虚浮的发展中日渐失掉了传统的“文人”情节;;关于独立,博大,自尊的文人情节。
7济。中国虽然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但其实真正对社会思想作出影响的并不是政府,而恰恰是士林文人群体。从汉代的白衣卿相,到明清的东林复社,这些文人用儒雅,自尊,道德文章,来心忧天下。庙堂之高,江湖之远,正是靠着代代不尽的文人群体,中国的历史能在幽暗的体制下显得生动,活泼,灿烂。甚至连妓女都可以高傲得独立与淤泥之外。鲁迅曾说到中国的脊梁问题,我要说的是文人是中国的骨头。鲁迅,也是个文人。
民国末期大概是最后一个文人群体存在的时代,傅斯年的史语所,林徽因的太太客厅,甚至哪怕儿女情长香艳无比的鸳鸯蝴蝶派,都是这个国家最后一批文人群体的回光返照。自此以后,中国再也见不到那种群星荟萃大师云集的场景。在一个学科日益庞杂的年代,在一个体系日益扩张的年代,在一个评判标准如此多元的年代,我们关注了太多可以说是庸俗的元素,我们的教育从“成功”二字说起,我们的经济总要冠之以“飞速”,我们都不会也不能停下来看看风景,看看灵魂。以至于我们出外旅行都成了一种自讨没趣的负担。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已经忘了引导,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像一个文人一样;;自尊,缓慢,淡泊而如静水流深一样的成长。2010的春晚有一个节目,有个小女孩儿横流倒背《百家姓》,随意说第几个字她就能说出是什么字。我觉得好悲哀,父母是在怎样的摧残和压迫她,她才能做到此点?而我更悲哀的是,居然在这样的日子下,脑残的呈现这种所谓的“天才神童”节目!
虚夸,是我们见得最多的。在书店里,那些畅销的垃圾网络小说。
8往往要给你好多眼花缭乱的榜单提示啦,热门吹捧啦什么的,有一位评论家说,文化虚假,脏乱差从书的腰封的变化即可看出。是的,如今的书,腰封倒是越做越妖艳,而内容有时候简直是不忍卒读。除了猎奇,如今有多少文章是精致的文字,深沉的意境,真挚的情感?一个没有文人风骨的年代,连书店都缺了唯美浪漫的氛围。过去的大师们喜欢逛旧书摊,常获至宝。而如今绝大多数的旧书摊都只卖劣质黄色书刊了,想到这,我不禁对书店都开始充满了不信任和鄙视。
朋友跟我讲,这几年的国产电影是越来越没看头了,只会铺张浪费,戏谑而无一点营养。他说我只看老片子,我们一起聊了许多次《霸王别姬》。我在想,当我们越来越怀旧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关于精彩和美,已经少得不能再少了?中国不是没有独立和自尊,事实上中国对独立和自尊的理解发扬,比西方人还要高贵,因为我们的文人前辈,追求的是心,是灵魂的高标独立。陈寅恪先生早就。
总结。
了:“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遗憾的是,在这十个字上,我们投入的实在太少太少。
可爱的中国读后感高中中国梦我的梦作文百年潮中国梦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七
这个暑假,我读了刘小川先生写的《品中国文人》,感触很深,刘小川先生写的这部书,并不是像其他的文人传记一样只是平白的语言介绍人物生平,而是走进他们,通过文献和作品了解他们的生平,再将它们汇集在一起,娓娓道来,读起来并不会使人觉得平乏无味,反而像是与书中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随着他们命运的颠沛自己的心也跌宕起伏着,让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屈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历史中我最喜欢的时期。
屈原的一生十分跌宕,服侍着一位昏庸的软蛋君主,几次被贬,又几次恢复原职,还要面对张仪这个强大的对手,是出色的政治家,变法试图让楚国富强成为霸主;也是出色的诗人,《离骚》在诗歌的历史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地位。屈原的出身是王室贵族,可谓今天的“官二代”,可是看看古代的“官二代”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他们与今天的“官二代”截然不同,他们也熟读经书,能诗能画,有修养有学问,而现在的“官二代”们却截然相反。看来,有的时候,我们不光要像外国学习,古人们的修养,古人们的品行,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我像这就是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所在吧。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八
我们有幸生活在处处有真情的社会主义的中国,没有感受到像于勒所遭遇过的那种炎凉世态。
我们中国文化在很多领域是引领世界的。比如刚才有人告诉我,这是唐代的美女、这是宋代的美女。每个人都知道,唐代的美女以胖为美,世界各国都学我们胖。我相信日本的和服是当时看到我们唐代的美女拖了个背影,他看错了,回去学了个和服。我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唐代的文化引领世界。日本学的最好,在日本会看到很多唐代的建筑。日本有很多缺点,但是它有一点做得很好,就是把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的非常好,但传统文化的根本是我们中国的唐汉文化。
从历史来看,我们的文化在唐、宋,包括明朝都是在世界领先的。十七世纪的欧洲,拿破仑时代的贵族阶层以收购中国的瓷器、使用丝绸和饮茶为荣,就像我们现在用了苹果电脑和开着奔驰600的感觉一样。如果当时拿破仑享受一下我们刚才一开始的茶道,他一定会很震撼。其实今天我还忘了一点,今天我喝了一段人生中最美味的文化茶。今天这个文化茶很少见,其实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很多一定阶层的人家里都是这样喝茶的,你看看我们中国人是不是有文化。
到了1860年,我看到的数据是,英国人开始文化领先,靠他们的文艺复兴,靠他们的工业革命产生了现代的机械工业,形成了日不落国家。英国领先世界靠的是什么?工业革命是后来的,首先靠的是宗教,第二靠的是英语、法制、军舰。你会发现,最后它的军舰没了、日不落国家没了,但是它的文化依然引领世界,它的英语、法制依然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使用。看看文化是多么的厉害,影响世界、影响人类多么伟大的一项工具。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九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图画视频充斥眼球的时代,阅读,似乎早已被遗忘。而我,也很少拾起书本,静下心来读一本像样的书。读《品中国文人》,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不过,看过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文人,让我想起穷酸,迂腐,文人相轻,也让我想起风骨,正气,君子,两袖清风,当然,更多的是后者。中国文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是想通过做官来改变命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救世,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大师级的人物,总是命运坎坷,即便走上了仕途,也终因不会曲意逢迎,没能坐上高位,即便坐上权力高位,也终是位子没坐热,就被权臣陷害拉下马,或贬官或撤职甚或被流放。他们中多数人,因为理想破灭,现实不堪,最后郁郁而终。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人都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曹雪芹,无不如此。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在这种国家**,个人不幸的境遇下,文人,更多的能够冷眼看世界,思考国家民族前途,个人命运,才会写出杰出华章从而彪炳史册。对于这些人,尽管他们身上也有可能穷酸迂腐脆弱等等小毛病,但我对于他们,只有崇敬。
刘小川先生的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读评价,站在不同于其他文人作家品评的高度,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庄重也不失诙谐的文字,对中国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做出了非常理性的解读与评价。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等这些大家中,作者对这些人都是怀着景仰之心来完成对他们的品读的,而独独只有对司马相如,似乎不那么恭敬。其实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文才,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显示了他的才气,也许因为他是御用文人?作者说“司马相如,勾引女人本事大,歌功颂德的本事更大,写了不少辞赋,华丽而空洞”,“司马相如是浪得虚名的平凡人物,文以人传……他这位粉饰现实的老前辈,以他的光芒照亮了这一流派,显现浑浊,映衬清流。”可见,在作者这里,文人,首先是人,只有能闪现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魅力,再配上文才,才能被人称道。对于这点,我是绝对认同的。
这里还要说说其他几位大文豪。
一是屈原。对于他,作者是景仰敬佩的。他有着超凡的才华,也有着赤诚的爱国心,是绝对的正人君子,然而最后却落得个含冤而死,这真令人扼腕叹息。文章在字里行间,都传达出一种悲痛,一种同情,一种崇敬。当然,这也感染了我。
二是司马迁。这个完成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巨著——《史记》的真正的男人,他的正气,他的刻苦好学,他的才华,尤其他的为了成就事业而忍辱负重的品性,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作者对于他,是心痛,是敬佩,是爱戴。他说“幸亏有了司马迁。他传给我们的文脉,流淌着鲜血。文脉就是血脉。”“所谓道德文章,人品与文品,司马迁都足以垂范后世。”我喜欢这样的评价。
另外还要说说陶渊明。我个人觉得,陶渊明给人一种亲近感。作者也非常喜欢他,“今天手捧陶诗,仍是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称陶渊明为“渊明”,可见其喜爱程度。想到陶渊明,我总是想起“高洁”,当然也会想起菊花。这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诗人,确实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学习。想想,我们,常常为了五斗米,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尽管这话这事并没有害人,然而却违背了我们的心性。陶渊明,他是真正的心地纯洁干净的人。正因为心灵的纯洁干净,所以他的诗,是天然的美玉。所以作者说他这个人“他是和蔼可亲的,就像我们的亲人”,“诗人中的诗人,真和美,到极致”,“渊明是中国最纯粹的诗人。而与之相应,他也是最纯粹的人。”说他的诗“伟大的诗篇,永远是人类生活的稀有事件。”可见其对人对诗都推崇备至。这不是美誉,因为事实如此。
应该说,中国古代文人,绝大多数都是有真性情的人,唯其真,才使他们在滚滚历史红尘中没有被淹没,而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并且越来越鲜活地活在我们心中。
对于其他,我就不说了吧。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真应该向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好好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当然,如果你是文人,也包括向他们学习做学问。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名字很大气。品中国文人,对于那些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大地位的人物的点评分析,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但读完了这本书,便觉得作者说的伟人突然变得很简单,朴实,他们的一些生平在清新的文字间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离别时的吟唱柳永。
我初识柳永是他的那首《雨霖铃》,那是一首离别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时间是秋天,有悲情色彩的季节。在萧瑟的秋季,两人举酒,沉默,然后是内心的矛盾,是连夜出发,还是翌日清晨登舟远行?柳永便是个一直在离别的人,给那些烟花巷的女子填词,待她们唱出名了,便转身走了。唯有在离别时和几个女子挥手告别,然后乘舟去下一个陌生的城市。
柳永是可以雄视文坛的,他独具特色的文字似是信手拈来,却又好像独具匠心。该书更是道尽柳永一生的悲惨遭遇,他死了,死于道路,但也只有烟花巷的女子来向他告别,埋葬它平日里唤他作三变哥哥,屯田大官人,此时也就哭得更凶了。而柳三变,一个拥有了太多才和情的人,这个时候抛下了一切。
他,走了。
从幸福到苦难----李清照。
没有哪位女诗人能像她一样,站在诗词界的顶峰,看着其他人。李清照,经历了幸福和苦难,依旧写下了无数优秀诗篇。
从《点绛唇》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到《如梦令》的“应是绿肥红瘦”,无不体现了少女情怀。是想掩饰的慌乱和羞涩,还是对花木细腻之心?这些短短的小令实在耐人寻味。与赵明诚结婚后,又有了“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此时的李清照是幸福而快乐的。写关于愁的更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赵明诚带着自己写的50首《醉花阴》和这首“人比黄花瘦”去找陆德夫点评。他答道:只三句佳。问:哪三句?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句的确不错,写了她对他相思之苦,无法欢聚,人更显得憔悴。把人喻为黄花,既自然,又新奇传神。
然而,这只是她早期之作,大多为轻松地小令,到了晚年,多为充满了愁意的词。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赵明诚死了,张汝舟又是个骗子,为了告他而在牢房呆了九天后,李清照出狱。“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她,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在经历了无数生活考验后,她写下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悲伤,却不会流泪。
年近六旬,在一年春天,她请来朋友在庭院焚香,抚琴,默坐。然后写下了《武陵春》,一挥而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夸张的手法,自己的愁绪连船都载不动,写出了她的孤寂,她的凄凉,她的无奈。
李清照活了七十岁。她留下的印象是:一个美人。从少女时代的单纯之美,到中年的从容淡定之美,以及晚年平静之美。她的词更加体现了这种艺术美,有生活乐趣,也有对命运的不甘和抗争。而她也敢爱敢恨,骨子里有一种不一般的倔强,对生活充满了勇气,这些性格造就了李清照,一个伟大的李清照。
她早已随风而去,但这样一个灵魂在现今社会依旧值得学习。
她是在看着我们的吧!
《品中国文人》,品的是伟人背后的孤独,凄凉,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伟人、中国有代表的文人,是因为他们走过了那条坎坷的路,在文化历史上成为了一颗颗闪亮的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十
我阅读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启发很深。从某个程度上说,中国人是很丑陋的。这不是我看过了这本书之后就附庸着叫嚣,环顾四周,看看我们生活的周围——丑陋,无处不在!
中国人之所以丑陋,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就是太虚伪,太爱面子,以至于几千年来都没有勇气去面对自身的病症,哪怕有向癌症发展的趋势,却依然蒙着眼睛自诩为“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尽一切可能与手段来掩饰自身的缺陷——你说中国有缺点,是因为你生活的环境不如中国,你嫉妒罢了;或者是你担心中国崛起了会吞了你们那可怜的小国,所以想在此之前尽一切办法来打击我们龙的传人的信心而已。
脏、乱、吵。他说我们的厨房脏乱、家庭脏乱。很多地方,中国人一去,别人就搬走了。因为到处是冰淇淋盒子、拖鞋;小小孩子到处跑,到处乱画,空气里有潮湿的霉味。中国人声音大。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中国人嗓门特高,觉得声音大就是理大,只要声音大,嗓门高,理都跑到我这时里来了。柏杨说:因为吵、脏、乱自然会影响内心,窗明几净和又脏又乱,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中国人的窝里斗,天下闻名。柏杨说:每一个单独的日本人,看起来都象一条猪,可是三个日本加起来就是一条龙,日本人的团队精神使日本所向无敌!中国人打仗打不过日本人,做生意也做不过日本人,就是在台北,三个日本人做生意,好,这次是你的,下次是我的。中国人做生意,就显现出中国人的丑陋程度,你卖五十,我卖四十,你卖三十,我卖二十。所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条龙,中国人讲起话来头头是道,上可以把太阳一口气吹灭,下可以治国平天下。中国人在单独一个位置上,譬如研究室里,在考场上,在不需要人际关系的情况下,他可以有了不起的发展。但是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三条龙加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猪、一条虫,甚至连虫都不如。所以就有了在中国做事容易,做人难的说法。
由窝里斗的哲学使我们中国人产生了一个很特殊的行为——死不认错。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所谓“闭门思过。”思谁的过?思对方的过!不认错是因为中国人丧失了认错的能力。为了掩饰一个错,中国人就不用很大力气,再制造更多的错,来证明第一个错并不是错。所以说,中国人喜欢讲空话,喜欢讲假话,喜欢讲谎话,更喜欢讲毒话——恶毒的话。
没有包容性的性格,狭窄的心胸,造成中国人两个极端,不够平衡。一方面是绝对自卑,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傲。自卑的时候成了奴才;自傲的时候,成了主人!独独的,没有自尊。自卑的时候觉得自己是狗屎;和权势走得越近,脸上的笑容越多。自傲的时候觉得其他人都是狗屎,不屑一顾,变成了一种人格分裂的奇异动物。还有,柏杨认为中国人是天下最容易膨胀的民族,为什么容易膨胀?因为中国人“器小易盈”,见识太少,心胸太窄,稍微有一点气候,就认为天地虽大,已装他不下。
柏杨不仅指出了这些不好的特征,还指出了改变我们中国人丑陋形象的途径。那就是从现在开始每个人想办法把自己培养成鉴赏家。我们虽然不会演戏,却要会看戏,不会看戏的看热闹,会看戏的看门道。鉴赏家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民主是要自己争取的,不能靠别人赏赐。自由、权利是我们的,你付给我,我有,你不付给我,我也有。没有鉴赏能力就好象是瞎了眼的主人。如果我们每一个都成为一个好的鉴赏家,我们就能鉴赏自己,鉴赏朋友,鉴赏国家领导人物。这是中国人目前应该走的一条路,也是唯一的一条路。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豪感,就容易萎靡不振,失去锐意进取的信心;一个民族要是不会反省,没有制衡机制,那又容易滋生毒瘤,甚至走向衰亡。说到制衡,美国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似乎永远有闻过则喜的勇气,美国人也写了一本《丑陋的美国人》被美国国务院拿来做为他们行动的参考。一个有制衡机制的国家前进的行程是接近直线的,而缺乏这种机制的国家就会曲线前进甚至倒退。中国人太要面子,面子可以胜过一切,而理想、事业则在其次。面子到底值几分钱呢?和事业比,和理想比,它一文不值。柏杨老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作于20年前,里面揭露的很多现象是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并没有因为新中国的建立而改变,因为很多都已经深入文化骨髓,成为了人们思维方式的一部分,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好在,细细想来,还是有不少现象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我们不应该麻痹大意,而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反省自己、检查自己。
我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一个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首先必须做到不断地完善自己,而不是沉浸在自我膨胀、自我满足的意识形态下。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真的是“礼仪之邦”吗?是的,在对外宣传上是的,可是环顾四周,真正像一个“礼仪之邦”吗?!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十一
本书汇总后的建议有:
(1)终结双轨制的改革策略,尽快减少甚至消除政策扭曲,真正实现竞争中性,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2)主动、积极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取消生育限制,建设良好的老年与幼儿护理措施,加强对妇女的职业保护,鼓励生育。
(3)保护知识产权、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改善诸如补贴与国产化等产业政策工具,建设基础设施,消除政策障碍,支持创新与产业升级,并充分重视对国际市场的溢出效应。
(4)公共财政的重点应从支持经济稳定转向提高经济效率与改善收入分配。
(5)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进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改革,改革监管体系,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间关系。
(6)彻底打破城乡长期分隔的`局面,取消户口限制,改革农村土地的产权安排,支持农民工市民化,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7)采取市场化的政策手段,比如征收污染税与实行碳排放交易,让中国经济走上绿色与低碳排放的发展轨道,提高生产与生活质量。
(8)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开放政策,明确进一步开放的承诺与时间表,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在与国际经贸体制的互动中,灵活处理发展中国家议题。
建议各个维度都有,我个人是这么看待这事:
总是有一部分是要解决社会性问题,但社会性问题或者安全维度问题不一定促进经济增长。分列较为合适。
跳过所谓的中等经济陷阱核心就在于中国的企业在全球的经济链条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过去相当于依赖一些极为基础的要素比如劳动力(世界工厂等)、投资(基建等)、消费(房地产、城镇化等)等就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这是在特定形势下才有的机会。后续则显然需要升级,尤其是面向外部的产品服务升级。形象讲是只有小米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苹果。这在内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树立企业在全球中的位置。反过来讲就是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更多的华为,需要能经营全球市场,而这达到一定规模后,就根本不单是经济问题,政治经济不协调就会出现华为、中兴这类事情。与此同时解决老龄化等带来的民生等问题,确保基本消费。
总结来看,就还是世界上就只有政治经济学,没单纯的经济学。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十二
21世纪是一个科技与经济空前发达的时代,也是环境与资源遭到空前破坏的时代,在这时代里,人们为神七升空,梦圆九天等奇迹而欢呼,也为频繁发生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扼腕叹息,《绿色中国》一书表现了一种想挽回这种局面的精神,让中国人有了保护环境的信心,为未来增光。
人类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人类欲望与有限资源这对矛盾是经济学解决的重要问题。虽然人们在努力使这对矛盾化解,但是人口数量和消费总量无限膨胀,使资源环境有限承载能力呈现超负荷强度持续发展。因而导致资源衰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与持续发展摆在人类面前。人类社会谦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自然要相协调。在广义方面,不但要重视荒漠化,水资源缺乏,同时还不能忽视狭义环境,也就是生活环境问题,这一问题表现在空气、水、生活垃圾等。在《绿色中国》一文中,充分的体现了这种问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的环保问题吧。
我们人类的祖先是从绿色的森林里诞生的,可为什么沙尘暴会不断地濒临我国的北方?往昔的绿洲到底去哪儿了?莫非要让单调的黄色永远充塞我们的视野吗?莫非要让绿色的地球变成腌黄的鸡蛋?假如让早已在地球上的恐龙复活,在未来科学来说也许并非难事,然而我们拿什么去喂养它们呢?去哪里寻找昔日的`森林和草原呢?丝绸之路变成了一条僵死的长蛇,一座座城池像流星般消失了,人世间的繁华、楼兰古城、商贸古城,风流早被风沙掩埋尽了。那片曾经养育过庞大的罗蹄国的北非粮仓基地也早已荡然无存了。如今,只能由考古学家去挖掘那些遥远的文明了。
对绿色的爱护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伟大之处,主要让手中的利刃和铁犁再摧残每一片绿色了,一时的收获会铸成永久的痛苦。不能让下一代无辜地去啃我们留下来的苦果了。美丽的世界是美丽的心灵所创造的,只有远见卓识的人才能帮助我们寻找回那个失落的世界,有人说有沙漠就有骆驼,要我说,有骆驼就会有绿洲,我们不单是寻找绿洲,而且去创造绿洲。
最后让我们高呼绿色的宣言:把绿色献给沙漠,把绿色献给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家园充满绿色,让中国充满绿色,让我们的心灵充满绿色。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十三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除了三个黄金时代以外,动乱非常可怕,一个王朝取代另外一个王朝过渡期间的大混乱,总有三五十年,由政权的夺取到政权的安定,又要二十年左右。然后政权在腐败,反抗力量再起,大混战重新到来,陷入治乱相叠的恶性循环。中国人可以说是长期地生长在贪污、混乱、战争、杀戮、贫穷里面,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因此中国人始终没有安全感。
一直以来中国人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权利,也不晓得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让中国人产生神经质的恐惧,这个也怕、那个也怕,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烈,“明哲保身”的思想一直在文化的传承中被延续。
不必说国家民族,就个人来说,一个人如果贫穷太久,苦难受得太多,他对任何事情都会发生一种不信任的心理反应。中华民族经历的灾难与患难太多,因为他们相信的太多了,受到的欺骗也太多,每一次都在失望中落空。当一个王朝彻底推翻另一个王朝,让人们在满怀期待中再次得到的还是贫穷。
中国人太聪明,太聪明的极致一定是太自私。凡是不自私的行为,不自私的想法都会被讥笑成傻子。
团结的意义是,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权利和利益抛弃一部分。比如现在有两个圆形的物体,必须用刀削成两个较小的方形才能紧密地粘在一起。中国人有句古话:“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中国人希望自己不被削,削别人的,这样怎么能团结。
中国人是诸葛亮式的虚伪,心里想的与所做的事情完全相反,虚伪的行为导致中国人的诚信出了问题,也让中国人习惯用错误掩饰错误,证明第一个错不是错!
中国历史中不断的朝代变化,中国的等级制度,让中国人不敢说真话,明哲保身,这是历史的劣根性。虚伪的个性让中国人缺乏诚信意识,只求自保不顾及他人感受,也成为现在社会进步发展的桎梏。
中国人狭窄的心胸造成中国人两个极端不够平衡。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卑,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傲。独独的没有自尊,以至于中国人很难有平等的观念。你如果不是我的主人,我就是你的主人。自卑的时候成了奴才,自傲的时候成为主人了。
中国人容易自卑,五千年来对人性尊严摧残的封建力量不是一天天减少,而是一天天增加。春秋战国的时候,君臣之间是平起平坐的,帝王和大臣坐在同一个榻榻米上,直到纪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的叔孙通制订了朝仪,就是在刘彻当皇帝的时候,也就是儒家学派当权的时候,是皇帝成为了恐怖的权威。君和臣、官和民的距离越来越远。到了十四世纪的明王朝建立了“君父”观念与之后建立的“廷杖”的制度思想的结合,是中国人的自尊几乎泯灭。
中国人容易自我膨胀,因为中国人“器小易盈”,见识太少,心胸太窄,稍微有一点气候,就认为天地虽大,已装他不下。
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最灿烂的,百家争鸣。但是,从那个时代以后,中国文化就被儒家控制。自从孔丘先生之后,四千年间,没有出过一个思想家!所有认识字的人,都在那里批注孔丘的学说,或批注孔丘门徒的学说,自己没有独立的意见。同时,五千年来,在皇权的统治下,中国人唯一的标准就是皇权的标准,以官的标注为标准、以官的利益为利益。积威之下,人味全失,而奴性入骨。
文化让我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训练,也恐惧独立思考。所以中国人什么都和稀泥,没有是非、没有标准,也缺乏道德的勇气。
从孔子发展出来的儒家和儒家学派对中国人的影响十分深远,一直到现在。但是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保守的,严格一点说是反对进步的。儒家学派有一种说法:“利不十,不变法”。就是说没有百分之百的利益,绝对不可以改革。长久的崇古、不求上进,保守,使中国人丧失了创新的动力,因而也没有了自我检讨、自我反省、自我调整的能力。
柏杨说:“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可控地传染了中国文化中的病毒。历史的本身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权判断对错,这些特征虽然都单薄并且刺眼地摆在这里,但是这些特性都可以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求解,同时也可以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求证。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十四
肖立书友:
读了你的来信,我便去书店买来了美国人亚瑟·史密斯著的《中国人德行》(张梦阳、王丽娟译)。书前有唐弢先生1988年写的序《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唐先生从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谈到《丑陋的美国人》《丑陋的日本人》,又谈到鲁迅先生先前认为史密斯对中国人的.批评“错误亦多”,但同时对“有些意见表示首肯,也有同感”。时间已经过去了70多年,今天重读新版此书,对我们又有什么启迪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先来讲讲史密斯其人,史密斯生于1845年,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1872年来中国从事传教与救灾工作,中文名明恩溥。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接见史密斯,史密斯建议美国退还庚款予中国,他的申述为罗斯福所感动,庚款退还的议案顺利在美国国会通过,以此款创办了清华大学,促进了中美邦交。史密斯在《中国人德行》一书中分析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比如忍耐、坚韧、节俭、勤劳,也指出中国国民存在的问题:要面子、守旧、好猜疑、缺乏时间观念与公共精神,等等。这些问题,讲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有的问题如“轻视外国人”早已不存在了。新中国与旧中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中国国民中的陋习是不是一扫而光了呢?译者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张梦阳在“再版后记”中谈到“中国人的种种毛病并没有得到根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提倡“七不”已经多少年了,但乱穿马路,乱扔脏物的事还是天天发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要求每个中国人根治国民性中不和谐的行为是多么需要反省。在此时,重读鲁迅先生的教导,“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也该有知人之明”。同时,再读一读史密斯的书,我想也是有其必要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十五
读完《别了,我爱的祖国》这篇文章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深深打动了我。在即将赴远洋求学之际,作者站在高高的船栏上,与前来送别的亲友告别,心中固然有着千万的不舍,但他对祖国被侵略的痛心和战胜帝国主义的决心让他毅然地站在了甲板上。看着祖国大好的山河,作者心中自然充沛着骄傲与自豪,但帝国主义的军舰硬生生地挤入了眼帘,刺痛了作者的心,刺痛了所有中国人的心。
作者是理智的,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没有选择飞蛾扑火,而是决定师夷之技以制夷,暂时离开自己深沉爱着的国土。纵然有再多的牵挂,纵然有再多的不舍,带着山河破碎的心痛,作者毅然决然地登上了轮船,看着自己与家乡渐行渐远。
然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让作者有丢下祖国的负罪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流传的当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信念。众多赴洋的留学生都沉溺于声色犬马中,“盘着大辫子”,忘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但作者没有,他宣誓要加入中国的建设之中,宣誓要彻底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宣誓要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养育了他的中国!这种民族责任感是当时乃至于现在很多青年都不具备的。
回想当下,越发觉得祖国需要一批批如作者般有志的青年。远的不说,近日的事件,黄海上的韩美联合公演,印度于喜马拉雅山脉虎视眈眈,越南文莱新马泰齐插手南海……中国的四周局势不能说不紧张。回看国内,各种高科技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外国,龙芯半途而废,一汽收购双龙几乎完败……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还不够强大,还需要千千万万能够加入这大时代工作的有志青年共同登上轮船,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暂别形形色色的诱惑,一头扎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
而对于我自己,要成为那千千万万分之一,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努力学习,还有积极地端正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不被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蒙混了视听,一直保持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这样,我才有无穷的动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才有坚定的毅力在所有的困难面前都咬牙坚持!
这是我的誓言!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十六
《论中国》一书是美国前国务卿、“政坛常青树”亨利·基辛格所写。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本以为的生活与见闻也算是对中国较为熟悉了,但是这次读了《论中国》之后,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又发现了另外一个中国,与我以往的认知大相径庭。
基辛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对于中国的了解和接触不必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少。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劳。多亏基辛格,让中美双方搭建了友谊交流之桥。
曾经,我也好奇中国为什么是共产党执政,弄不清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知道中国终将向何方发展。但是,这些突发奇想只是奇想,我并没有更进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后潜藏着怎样的缘由。许多问题在历史课本上,在人们饭后闲谈中,在电视节目的讲授里略有解说,只是不够具体完备,且带有很多主观色彩。
基辛格的《论中国》则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站在一个更加客观和宏观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中国的历史和价值内核。在史实方面,基辛格是很负责的,冷静客观陈述了中国的历史,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还包括鲜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历史真相。比如,看完这本书,我不再简单地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两国关系复杂多变相生相杀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再比如,对于美国出兵朝鲜,我也不再天真认为那是所谓的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这实质上就是二战后全球两大正营的较量和角逐。
《论中国》的重点,自然在一个“论”字。一论中国的对外策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入骨髓。基辛格把中美之间的差异比喻成中国围棋与国际象棋的区别。中国人讲究谋篇布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西方文化,更多是靠实力和数字说话,吃一个子就是一个子,一切都很清楚。而中国的策略往往很混沌,中国人喜欢把几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情联系起来看,运用一种类似于太极拳法的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大棋局,把上下千年看做是大周期。如果能从这样的高度看问题,有许多令西方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二论借力打力,无中生有。在古代,这叫“以夷制夷”。战后,中国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生存是第一要务。中苏关系不好,可毛主席还是邀请赫鲁晓夫回国途中顺访北京,其实双方没有说任何实质性的事情,可就在赫鲁晓夫离开后不久,毛主席便开始了炮打金门。让美国人以为是得到苏联支持的,不得不掂量直接干预的后果,结果中国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按照美国人国际象棋的思维,他们是难以事前预判到,中国会出兵朝鲜;也难以预判到,中国人胆敢在乌苏里江,与老大哥苏联干一仗;还难以预判到,中国人敢于用大的牺牲,去狠狠教训刚刚击败美国的越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往往收到奇效。不按常理出牌,是因为中国人的世界观里,有更大的更宏观的“理”。
二论美国代表了值得尊敬的文明;基辛格在书中有一段话,我印象深刻。摘录如下:美国社会永远不应放弃对人的尊严的承诺。美国对事物的判断永远不可能与美国对民主制度的看法分开。有些事件必然会引起美国的反应,即便会损害总体关系也在所不惜。
远的不说,看看美国最近这些年的一些行为,你可以说它是侵略,但细究起来,会发现,它的目的不仅仅是利益,它还是很看中意识形态的,否则无法解释它的行为。当然,你也可以说,传播意识形态也是它的利益。
三论中美两种文明其实是共存共生;中美,好像代表着人类成熟文明的两个方向,在根子上具有不同的理念,在一定的时空里,保持并行。让我们看看,最终会怎么样?殊途同归还是走向毁灭?是一场非常有趣的非常有看点的大戏。嗯,是的,如果站在更高的高度,比如说上帝、真主、释迦摩尼的高度,望茫茫人世间,倒真的只是出戏。
通过漫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基辛格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了中国的社会模型,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清晰的中国面貌。在整本书的论证中,最触动我的就是对于中国建国后六十年建设进程的解读。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疑让人难以看清,基辛格透过独到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由浅及深探讨了中国的转型过程,客观评价了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论证了中国在今后的世界中将成为一支独立的强大的力量。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十七
我生活在上海。我很喜欢上海,因为它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交通便利,科技发达,随处可见高楼大厦。一些外国的知名品牌进入上海,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来上海打工,为上海的建设发展出一份力。然而,在建设的同时,也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工厂也越来越多。有很多工厂每天都无节制地大量排放废气和污水。长期以来,造成了土地污染和空气污染,影响了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如今,汽车已经成为普遍的交通工具,几乎家家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也造成了空气污染。一些对空气变化特别敏感的人会得咽喉炎、支气管炎,还会诱发哮喘。我原来也有结膜炎,现在病情又加重了。
我梦想中的上海蓝天白云,没有喧闹的工地,没有这么多的高楼大厦,小朋友们在草地上尽情地玩耍,大人们坐在一旁悠闲地看报纸,马路上只有几辆车,大多数人都在步行,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坐公交车。
我希望上海再也没有雾霾天,工厂能有节制地排放废气污水,在上海能看见蓝天白云,每天都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能少几辆汽车,多一些绿化带。只要每个人都努力一点点,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更加美丽的!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十八
你听过《苏东坡画扇》的故事吗?你听过《善报与恶报》的故事吗?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来自于一本书――《中国民间故事》。
暑假里,我迷上了《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里面有许多故事,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善报与恶报》,故事讲了一个贪心的哥哥和一个贫穷的弟弟不同的故事结局。
哥哥的儿子结婚了,哥哥却并没有请弟弟,弟弟想:无论如何我也应该给侄儿庆祝呀,于是弟弟就带着礼物,去了侄儿的婚礼现场。这时,哥哥凶恶地说:“你来这干嘛?”就命令保镖将其赶了出去,弟弟在众人面前受不起这样的侮辱,就出海捕鱼散心去了。
果然,善有善报,弟弟捕到了一条小金鱼,从小金鱼肚子里取到了一枚戒指。这时,正巧被贪婪的哥哥看到了这一幕,他就马上问小金鱼要戒指,金鱼叫他把手伸进嘴里来,因为哥哥非常想得到戒指,所以就信任了金鱼,可这时,金鱼一下子就咬断了哥哥的手,哥哥不但没得到戒指,还失去了一只手。哎,哥哥真是自作自受啊!谁叫他那么贪婪,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
佛经里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生活中,我们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你给别人真诚的微笑,别人也会回你友好的话语;你处处算计别人,处心积虑地谋私,最终可能一无所获,甚至没一个好下场。
“善”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品质,让我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多种“善因”,才会收获更多的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