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范文(14篇)
总结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怎样使总结的内容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以下是一些经典总结的案例,为您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篇一
”她笑着说:“很聪明,你知道测了吗?”
我恍然大悟,课余,我在实验室做起了实验。
1、我拿了50毫升的量筒,水平实验桌上。
2、往量筒里加30毫升的水,方便取放岩石,用线把岩石栓。
3、把栓好的岩石放进去,水面上升到哪个刻度,水上升的体积岩石的体积。
记录如下:(单位:毫升)。
水面高度。
放岩石后水面高度。
次
30。
33。
3
次
30。
33。
3
次
30。
32.7。
2.7。
岩石的平均体积=(3+3+2.7)/3=2.9毫升=2.9立方厘米。这种方法,我很容易地测出了岩石的体积。不光是岩石,只要是不规则的物体(这种物体又不溶解在水中的)的体积,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测量。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多动脑,多动手,解决!
科学小实验作文:冰糖融化了
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篇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课本39页。
教学准备:课件、量杯、石块、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提问学生)。
2、给你一个箱子,你会求箱子的体积吗?
箱子的体积可以通过测量出长、宽、高计算得到。
二、设疑自探。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公式吗?
三、出示自探提示,小组讨论交流(时间8分钟)。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都是我们本节课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
1、如何求橡皮泥的体积?说一说你的方法。
4、能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四、解疑合探。
学生汇报结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
分析:橡皮泥可以改变形状。
方法一:把它捏成长方体,测量出长、宽、高计算出体积。
方法二:把它捏成正方体,测量出棱长计算出体积。
方法:排水法求石块的体积(注意:石块是完全浸没在水中)。
(1)量杯中装有水水的体积为200ml。
(2)把石块放入水中,因为石块占有一定的空间,水面会上升,体积为450ml。
(3)那么,石块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石块的体积:450—200=250(ml)。
一般带体积单位250ml=250cm3。
答:石块的体积是250cm3。
排水法。
4、能用上面的方法求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
不能因为乒乓球到水里面会浮上来,这样就不能测量体积了;冰块会融化在水里,冰块会浮在水面上,体积测量也不准确。
五、运用拓展。
老师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1、长方体容器装有水,长8cm,宽8cm,水面高6cm,把珊瑚石完全放入水中,此时水面高为7cm,求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有没有其他方法)。
水面上升的高度:7-6=1(cm)。
珊瑚石的体积:8×8×1=64(cm3)。
方法二:
水面上升的高度=放入不规则物体后水的高度-原有水的高度。
=长×宽×水面上升的高度。
六、质疑再探。
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大胆的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八、布置作业。
练习九7、8、9。
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篇三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一、亮点。
1、注重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理解排水法的解题思路。在教学中,邸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瓶子中的水,思考哪些是喝掉的水,让学生想一想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能否解决问题,从而想办法怎样把不规则的物体转换为规则物体,进而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接着,邸老师通过倒置瓶子,让学生继续观察对比,发现什么不变,什么变化了。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瓶子没有变化,所以体积也没有变化,空白部分的体积也没有变化。那么到底是什么发生变化了呢?高度变了,形状也变化了。通过这样认真细致地观察,学生会想到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换为规则物体的体积,也就是圆柱的体积进行计算,这也就揭示了排水法的解题思路。
2、注重习题的多样性、层次性。邸老师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学生的细致思考,得出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解题思路。在练习中,邸老师注重练习的层次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循序渐进,教学效果较好,练习的时间充分,关注了不同学生的学习。
二、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提炼总结,回顾与反思,利于学生清晰解题思路,能够依据数学模型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理解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篇四
带着疑问,我问了老师,老师没有直接我,而是给我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她问我:“你知道留在瓶底的水为会溢吗?”我点点头:“乌鸦把石头放进了瓶子里,石头是有体积的,石头占据了水的体积,所以瓶底的水才会溢,乌鸦地喝到水。”她笑着说:“很聪明,你知道测了吗?”
我恍然大悟,课余,我在实验室做起了实验。
1、我拿了50毫升的量筒,水平实验桌上。
2、往量筒里加30毫升的水,方便取放岩石,用线把岩石栓。
3、把栓好的岩石放进去,水面上升到哪个刻度,水上升的.体积岩石的体积。
记录如下:(单位:毫升)。
水面高度。
放岩石后水面高度。
次
30。
33。
3
次
30。
33。
3
次
30。
32.7。
2.7。
岩石的平均体积=(3+3+2.7)/3=2.9毫升=2.9立方厘米。这种方法,我很容易地测出了岩石的体积。不光是岩石,只要是不规则的物体(这种物体又不溶解在水中的)的体积,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测量。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多动脑,多动手,解决!
科学小实验作文:冰糖融化了
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篇五
(1)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按照物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说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节课研究在水里是下沉的物体。
(2)组织讨论测量的方法。
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体积?怎样来转化?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小组在土豆、橡皮泥、石块、铁块、玻璃球中选择一个,先估计物体的体积,再讨论测量方案,最后动手实验。
(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3)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篇六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课本39页。
教学准备:课件、量杯、石块、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提问学生)。
2、给你一个箱子,你会求箱子的体积吗?
箱子的体积可以通过测量出长、宽、高计算得到。
二、设疑自探。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公式吗?
三、出示自探提示,小组讨论交流(时间8分钟)。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都是我们本节课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
1、如何求橡皮泥的体积?说一说你的方法。
4、能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四、解疑合探。
学生汇报结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
分析:橡皮泥可以改变形状。
方法一:把它捏成长方体,测量出长、宽、高计算出体积。
方法二:把它捏成正方体,测量出棱长计算出体积。
方法:排水法求石块的体积(注意:石块是完全浸没在水中)。
(1)量杯中装有水水的体积为200ml。
(2)把石块放入水中,因为石块占有一定的空间,水面会上升,体积为450ml。
(3)那么,石块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石块的体积:450—200=250(ml)。
一般带体积单位250ml=250cm3。
答:石块的体积是250cm3。
排水法。
4、能用上面的方法求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
不能因为乒乓球到水里面会浮上来,这样就不能测量体积了;冰块会融化在水里,冰块会浮在水面上,体积测量也不准确。
五、运用拓展。
老师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1、长方体容器装有水,长8cm,宽8cm,水面高6cm,把珊瑚石完全放入水中,此时水面高为7cm,求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有没有其他方法)。
水面上升的高度:7-6=1(cm)。
珊瑚石的体积:8×8×1=64(cm3)。
方法二:
水面上升的高度=放入不规则物体后水的高度-原有水的高度。
=长×宽×水面上升的高度。
六、质疑再探。
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大胆的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八、布置作业。
练习九7、8、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篇七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探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橡皮泥、梨、量杯、多媒体课件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橡皮泥、梨、石头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大屏幕
设法求出下面两种物体的体积
橡皮泥 梨
师:我们一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想怎么解决呢?同桌两人讨论一下,一会儿我找人说。
生:可以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求出体积。
师:把不规则的、可以变形的物品捏成规则的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求出体积。很好,思路很清晰。
那梨呢,把梨也能削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显然不可能,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排水法。
师:说一说你的思路。
生:先在杯子里放一些水,记住它的刻度,再把梨放入杯子里,也记下刻度,两次刻度的就是梨的体积。
师:他说的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师: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用排水法只能求出沉入水中的物体。
1、出示大屏幕
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容器,能求出珊瑚石的体积吗?
分析:题中告诉我们水的体积了吗?能求出来吗?
知道总体积吗?怎样求?你会解答吗?
2、 练习九第8题
读题,分析:这道题怎么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不管是用排水法还是捏成规则立体图形,本质上都是将不规则的转化成规则的,都是通过等积变形进行转化,转化的前提是体积不变。
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篇八
测量。
方法。
估测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5)观测数据时要注意科学准确。
(6)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卫生。
(7)容器中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以上有关“活动顺序”和“活动要求”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屏幕上。
4、分小组活动。
请每个小组选择1个物体,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测量。
5、学生活动结束后,汇报活动情况。
请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以下情况。
(1)所测量的物体。
(2)具体测量方案。
(3)具体测量结果。
(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
二、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活动二:测量2个铁块的体积,并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
1、教师提出要求:
(1)两个不同的铁块,先用天平称质量,再同同样的方法测量体积。
(2)用计算器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比较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分小组合作,测量体积、重量,计算比值。
3、组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7。8克/立方厘米)。
4、引导生思考:应用这一知识,你能算出另一块铁块的体积吗?
5、生分组计算,有时间的可以进行测量和验证。
三、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1、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我们都测量了哪些物体的体积?
2、你都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篇九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
橡皮泥、梨、量杯、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谈话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橡皮泥、梨、石头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大屏幕。
橡皮泥梨。
师:我们一起来看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想怎么解决呢?同桌两人讨论一下,一会儿我找人说。
生:可以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求出体积。
师:把不规则的、可以变形的物品捏成规则的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求出体积。很好,思路很清晰。
那梨呢,把梨也能削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显然不可能,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排水法。
师:说一说你的思路。
生:先在杯子里放一些水,记住它的刻度,再把梨放入杯子里,也记下刻度,两次刻度的就是梨的体积。
师:他说的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用排水法只能求出沉入水中的物体。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大屏幕。
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容器,能求出珊瑚石的体积吗?
分析:题中告诉我们水的体积了吗?能求出来吗?
知道总体积吗?怎样求?你会解答吗?
2、练习九第8题。
读题,分析:这道题怎么做?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不管是用排水法还是捏成规则立体图形,本质上都是将不规则的转化成规则的,都是通过等积变形进行转化,转化的前提是体积不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篇十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能够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有以下体会:
水上升部分;下降法:v物=v。
下降部分;溢出法:v物=v。
溢出部分。在这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感受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更是得到了一次检验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认识上、知识上、技能上、思维上、情感上的更高目标。
本节课虽然有以上亮点,但是还是存在着对问题解决过程缺乏评价的不足。
在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求出物体的体积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本课在这个环节上做的还不够。
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篇十一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执教者:梁木妹教学内容: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本第51页例6,第52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及练习九相应练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积的方法。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具体方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具准备:一个西红柿(或土豆),一个量杯,一块橡皮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吧。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我们已经会计算一些比较规则的物体(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而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不规则形状的物体(如西红柿、土豆、石块等),它们的体积又该怎么计算呢?2、揭示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二、探求新知1、出示一块橡皮泥。提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2、教学教材第51页教学例题6。(1)出示一个土豆。提问:你能求出这个土豆的体积吗?(讨论得出“把它放到水里求体积)(2)给每一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土豆,一桶水,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合作。(3)汇报试验过程:请一个组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先往量杯里倒入一定量的水,估计倒入的水要能浸没土豆。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接着再把土豆放入量杯里,要让完全浸没在水中,再看此时的.刻度,也要记下刻度。最后把两次刻度相减等到土豆的体积。(幻灯片出示实验步骤)(4)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5)你能帮老师算算老师这个西红柿的体积吗?(幻灯片演示例题6后,让学生独立解答)2、完成课文第52页“做一做”的第2题。(1)观察这两缸的水,什么发生了变化?为什么?(2)你想怎样求珊瑚石的体积?为什么?(3)解:8×8×(7-6)=64(cm3)答:珊瑚石的体积是64cm3。巩固练习1、一个棱长是4分米的正方体水箱中装有半箱水,再把一块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水面上升了6m,求石头的体积。2、课本第54页第7题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宽均为2dm,向容器中倒入5.5l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的水深是15cm。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四、全课:你愿意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篇十二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能够结合课本,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有一下几点体会:
数学问题的解决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激发和调动起来了,是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本节课的开始,我就开门见山地抛出问题你能测量出一张a4纸的体积吗?这个问题使学生感到一种挑战性,虽然a4纸是一个规则的长方体,也知道要去测量它的长、宽、高,但是这么薄,利用现有的测量工具是无法测量出来的。怎么办呢?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被激发起来了。
又如当学生会测量规则的a4纸的体积后,教师话锋一转,问:那桌面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学生立刻进入到另一种兴奋的状态,因为桌面上摆放着芒果、大螺丝、奇形怪状的石头,这都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但要说谁测量过它们的体积,还真没有人体验过,所以孩子们的热情和欲望愈发强烈。
在学生成功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后,掌握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后,我又提出一个难题,让学生测量灯泡的体积。这下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再一次被点燃,灯泡会浮起来,怎么测量呢?围绕着这一问题小组内叽叽喳喳地小声交流起来,几个想出点子的同学迫不及待地介绍开来,我们可以将灯泡和刚才的重物缠在一起,然后放到水里,这样就能测量出灯泡的体积了。话音刚落,几个小伙伴就忙活开了。
这里除了激发起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外,教师还能给足学生思考、实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真正并且完整地经历整个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也真正做到了有情。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水平的高低。其中思维的概括性、问题性、逻辑性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每一个环节,下功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问题解决提供强有力的载体。
在测量一张a4纸体积时,我利用问题如何测量a4纸的高呢?引发学生思考,几个学生开始有所超越,想到了我可以再多拿一些同样的a4纸,把它们叠在一起,这样就能测量出a4纸的高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种飞跃性的发展,懂得利用转化的思想,先测量出100张的体积,然后再求出1张的体积。而这样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在学生利用量筒(长方体容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他们能想出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那就是明白转化的思想,从而掌握测量方法。本节课,我在学生演示测量过程的时候,借机一问为什么相差部分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我们不是直接去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而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进而想出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转化,如上升法:v物=v上升部分;下降法:v物=v下降部分;溢出法:v物=v溢出部分。
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是问题解决的重要保障。在学生面临新问题时,这种已有的知识、技能就是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推动器。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强化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扎实、深刻,实现真正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学生的实验测量与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相结合,当学生悟出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后,马上让学生介绍如何求一张a4纸体积的方法,将学生之前学习的长方体体积的知识进行拓展应用。再如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刻意提供一些体积很大的石头,使得学生无法利用量筒测量,只能利用长方体容器来测量,而在测量中,就需要学生利用容积的知识,明白需要测量容器里面的长和宽,而计算中有的学生就灵活地利用长宽高度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准确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在这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感受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更是得到了一次检验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认识上、知识上、技能上、思维上、情感上的更高目标。
本节课虽然有以上几点亮点,但是还是存在着对问题解决过程缺乏评价的'不足。
在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求出物体的体积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本课在这个环节上做的还很不够。
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篇十三
回顾课堂,感觉亮点如下:
(1)在合作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本节活动课注重求不规则物体的方法,设计求土豆(或其他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先确定实验目的及分工,然后小组展开讨论,确定测量方案,研究试验操作的步骤,实际测量并计算。这种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的进行观察和操作,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更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感受数学方法在学习新知中的重要性。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而这又将成为学生探索的“导航灯”。
感受: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还有个别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还需加强练习和个别辅导。
巧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篇十四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等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生活中有许多物体都是不规则的,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这便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教材中通过用排水法测量梨的体积,使学生明确,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
为了更好地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我们还开展了排水法的实验活动,我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了9各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个盛有一定水的长方体透明的塑料容器,一块石头,让学生测量容器里面的长宽高,在测量放入石头后的高,再通过计算求取石头的体积。通过试验,学生真真切切地明白了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原理,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原理,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在经历中提高自己。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