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优秀19篇)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我们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以便更好地传递我们的思想和观点。写总结时要注意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易于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篇一
如今的高校越加重视体育教学,尤其是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人的活动是受感情、意志以及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以及支配,这些非智力因素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地发挥这些非智力因素的能量,从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运动的乐趣,同时也会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从而来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科学锻炼技能以及卫生保健常识的传授,从而来促进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
3.2提升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成长意义非凡,体育意识中所涵盖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成功意识,进取意识,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各项技能,尤其是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不能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同时也要充分提升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优势,从而来激发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体育的重要性,以及体育锻炼对人的影响,能够促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培养自身健康的体质以及品质。体育会伴随人的一生,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提升人的工作效率,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提升生活质量。所以,大学生必须要树立一个终身体育意识,利用学习的技能来不断提升时效性,以此来充分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3.3加大体育锻炼宣传力度。
体育锻炼不仅仅是在体育课上要锻炼,更多的是希望大学生们利用课外的时间多参加一些课外体育活动,以便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一位资深教育学家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其实现在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轻视,不是因为高校老师的工作没做到,更多的是因为学生自身的观念在作怪,毕竟到了大学的年纪,他们已经有了相对独立的思想,只是还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环境的影响是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群体环境和物质环境。通过加强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对人们的思想积极教育,来奠定大学生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人们对体育观念的错误认识,长期以来影响着很多人,进而导致了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此,加大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并积极开展好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非常有必要,这些举措都会让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对体育锻炼有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并积极参与进来。
3.4加强对学生体育道德品质教育。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体育道德品质的教育,我国体育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的团结向上努力,拼搏精神等都属于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这些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必须将其传授给学生,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从而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加强自身体育道德品质的教育,将会有效地在校园中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同时也会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体育风气,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
3.5提升教师的素质。
对于高校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来说,必须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这是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关键所在。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是通过教师来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专业能力必须要提高,以此来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教师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能够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利用一些新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来进行课堂教学,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更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能够让学生健康成。同时,教师也要提升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让学生树立终身的体育意识,以此来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曲宗湖.体育与心理潜能的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6).
[2]文瑾.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9).
[3]蒋健保,李广宇,霍磊.浙江省大学生体质与生活方式相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
[4]吴永慧,刘志红,李辉.我国大学生的生命质量与体育锻炼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
[5]李保宁.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篇二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核心素养成为教改的支点,未来学校的六大变化究竟有哪些?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其中有计划地学习和能力培养是各国都普遍关注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将为学校带来诸多变化。归纳起来有6大方面:
1、育人导向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2、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
3、实践活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4、课业负担发生变化:学生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5、课程发生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应加强师德教育,身教重于言教。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他们的品行往往是通过对老师的模仿来进行的。在天真的孩子眼里,老师一般具有某种权威,甚至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作为教师,总是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一方面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影响、塑造学生的心灵。所以,教师行为本身就履行着教育职能,教师本身的道德品质乃至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此意义上讲,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无数事实说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师德教育,做老师的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篇三
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和落脚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应当构建以核心思维、核心能力、核心行为为主体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毕业后直接就业进入社会,从学校到职场、从“学校人”到“职业人”、从校园到社会、从学生到员工,角色跨度变化较大。因此,职业教育要从面向未来社会变化的趋势去构建学生适应社会变迁的核心素养,赋予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内涵。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应当以核心思维、核心能力、核心行为为主体,从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走向职场的人立足社会的最重要素养。
核心思维。思维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认识活动,是对新输入信息与大脑储存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心智操作的过程。职业学校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需要面对和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关系,这就必须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要具有理性思维,学生进入职场,面对全新的领域、全新的职业岗位和不断涌现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需要学生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理解和掌握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有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指导行为。要具有批判思维,现代化社会变化万千,信息量大且获得途径多,如何获取、梳理、选择、传播、使用信息,这就需要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做到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作出正确选择和决定。要具有创新思维,世界是永恒变化发展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勇于实践、不惧失败、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要具有合作性思维,学生进入社会、走人职场,就要与人打交道,现代社会合作是主流,在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复杂的关系之中,要善于与各种人开展合作,主动融入集体之中,具有团队精神,而不是选择对抗与伤害。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思维,学生进入社会也要与自然打交道,需要正确对待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要有节能减排、勤俭节约意识,倡导绿色环保。要有自我管控思维,人在生活中,要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要形成自我管控的思维,管控自己的目标、言行、心理、情绪,不断与自身对话,具有健康积极的心态。而这些恰恰是大多数职校学生所缺乏的,因此,需要强化核心思维培养。
二.核心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看,能力是指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它直接影响人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目前职校学生大多综合能力不强,制约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因此要加强核心能力培养。人的能力具有多样性,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但其中最核心的是学习能力、生存能力、职业能力。学习能力是为了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进步、技术变化、企业转型、岗位转换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从事新工作和掌握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乐学善学,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勤于反思,对自己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认真审视,善于总结经验,适时选择和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价、鉴别、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生存能力是为了使学生珍爱生命,谋求良好的.生存、发展,拥有幸福人生,要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正确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健全人格,具有优良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自尊、自强,坚韧乐观,能调节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良好的抗挫能力;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和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动力;具有劳动意识,能尊重劳动,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不断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社会创造财富,为自己创造成功生活。职业能力是学生在未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能力,它主要包括对从事职业活动所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和运用的专业能力;对于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的掌握、选择和运用的方法能力;对从事职业活动时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社会能力。
三.核心行为。
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行为主体在实现行为目标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或所通过的途径。大部分职校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进入职场,面临着工作、学习、生活的问题,面临着个人、集体、国家利益关系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职校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职业教育要让学生理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的原则和意义,让学生理解工作、学习、生活的意义、价值和相互关系,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规矩和法律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筑牢法律、纪律、规矩底线,依法办事,远离违法犯罪,勇于和善于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具有责任意识,能爱岗敬业、乐业、勤业、精业,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履职尽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具有道德意识,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热心公益,志愿服务,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具有廉洁意识,善于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有较高的免疫能力,廉洁从职,远离各种不良诱惑,经得起各种考验。
总之,职业教育只有注重培养学生以核心思维、核心能力、核心行为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才能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篇四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了体育教学与健康课堂的开展,这是区别于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这种新的教学内容,就需要有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满足这样新的要求。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充分实现体育学科的本质功能和育人功能,及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的体育课堂的新的评价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与传统教育理念相比,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每门课程所得到的最基本与最重要的本质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养成的关于该学科的知识、技能、品质及经验的综合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学科育人的价值观,是学科应起到的基本的功能与作用。体育核心素养主要是让学生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养成自主锻炼,自主健身的习惯,包括运动知识的认知能力、锻炼的实践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等。体育核心素养也体现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方法,且是对三者的有效整合,是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核心的价值观念的追求。
在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中,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实践者、组织者,对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师德,要能做到为人师表,要真实地起到老师应有的作用。其次,要定期参加业务培养,以提高自我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素养,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体育老师,这就要求体育老师要能不断地通过培训获得更多的体育专业知识、提高自我的体育专业技能、提高自我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从而使学生在更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培养他们的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最后,作为体育老师,还应该不断地提高自我的文化知识水平,只有文化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才能更精准地掌握体育技能的专业要求,才能更好地提高自我的综合体育素质和体育核心素养。
2.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中要把德育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德育工作没有做到位,学生就会出现危险品,这体现出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有很多途径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渗透。例如,让学生观看国际性的体育赛事,我国的运动员获得了第一名,在升起国旗的过程中,可教育学生要好好进行体育锻炼,学好本领为国争光,这就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可以在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賽中,让学生学会团结与合作,互帮互助,认识到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比如在拔河比赛中,篮球比赛中,足球比赛中等,都可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团队精神的德育教育。
3.使学生养成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育界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体育不好,就容易出“废品”,这说明了学生再学习好,如果身体不好,没有健康的体魄,不能参加正常的活动,那么学再多的知识有什么用呢?因此,体育老师和家长要改变传统教育中重视智力发展,而轻视体育锻炼的观念,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学习体育的相关知识,掌握体育锻炼的必要的技能与方法,使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好习惯,端正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观念。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未来发展的益处,真正了解到体育锻炼存在的价值,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和理论,从而保证学生在锻炼中的身体安全,为学生实施终身体育锻炼计划奠定基础。
1.增强学生的体质。
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面对社会的快速发,面对工作强度的日益加大,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无法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好地为国家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也无法实现自我的真正价值。
2.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
只有提高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意识,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掌握更多地体育锻炼的技巧和技能,养成积极锻炼的体育意识,最终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并能在锻炼的过程中,根据自我的身体条件和锻炼的情况,正确地评价体育锻炼所处的位置,从而为自己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锻炼计划,实现终身锻炼的目标。
总之,培养初中学生的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体育学科本质作用的基本要求。为了给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健康体魄的合作人才,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体育教学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彦忠.浅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培养[j].新课程,(04).
[2]刘军.刍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10).
[3]汪晓赞.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j].体育教学,.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篇五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贯彻新的课程理念,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英语教师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认为有几个基本理念是需要理清的,因为教育理念能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下面就几个教育理念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同学,尊重个人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标提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决不能以自己的认知去支配学生的思维,而应尊重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教师绝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而应认识每一种个性都有他的优势和不足。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实施新课标的重要前提。当然,学生身上会存在些不足,如自制力差,不愿开口等,教师应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他们,帮助他们。
二、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自从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我们便被信息化的浪潮所席卷,每时每刻我们都能见到前所未有的食物,听到前所未有的观点。面对信息化的社会,教育做出相应的变革,教育由原来的“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新课标明确提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学习英语当成一件自己乐于做的事情,一种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学习是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手段,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跟教师的教学生动和善于启发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运用各种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如音乐、游戏,竞赛等手段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2.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说,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学习的内在潜力,也同时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可持续性发展,为他们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应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形成朗读、背诵、质疑等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3.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如今学英语的条件越来越好,计算机、报刊、动画片等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英语的机会。教师不仅自己要善于开发课程资源,还要善于培养学生开发课程资源。
4.培养学生跨问文化积极意识。一位语言学家曾说过:在与外国人的接触当中,讲本族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语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可见,如果违背了非本族国家的文化习俗,就会冒犯对方,甚至引起文化冲突,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所以,教师在把握实用性、适度性和阶段性的前提下,通过与学生学习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教师应渗透文化意识,并努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
三、倡导任务型教学。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任务型”教学所谋求的教学效果不单单是会几个单词,做几道题,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其内在语言学习机制,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传统的英语教学非常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所以很多学生会做题,但不会与人交流。而语言是用来交际的,“任务型”教学能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使学生的语言具有实际意义。“任务型”语言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明确。任何教学都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任务型”教学活动也不例外。进行“任务型”教学前,要让学生明白任务的目的是什么,参与这个任务之后能学会做什么。成功的任务能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并能在课堂中演练生活中真实交际时所要的语言技能。
2.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设计的任务要有趣味性,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能激发学生积极操作的兴趣和热情。
4.教师的调控能力。“任务型”教学过程具有不可预期性,因此教师应能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效调控语言学习中各种相对因素的平衡关系。例如,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关系,口头与笔头语言形式的关系,并能及时调整自己对任务的设计,目标的确定,过程的安排等。教师不仅要明确每一阶段语言教学的具体目标,保证学生有必要的语言输入,并给与学生适时的语言支持。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把评价体系分为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形成性评价着眼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侧重于形成性评价,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相比,形成评价有着明显的特征。
1.学生是评价的主人。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自己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相比,形成性评价不是评价学生某各方面与别人相比谁优谁劣,而是为一名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建议,增强每个学生学英语的信心。
2.评价的多元性。评价方式不同: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等。评价内容不同:“听、说、读、写”的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等。
3.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评价学生的重点放在学生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要从发展的眼光出发,而不是惩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评价中重激励,重进步。形成性评价展示了学生在努力学习后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对自己努力方向有明确的认识。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学生命活力的不竭之源,随着课改的深入,我想我会更好的把握新理念,并在新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和发展。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高校教学中体育教学逐渐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体育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保持一个健康的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高校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体育养成教育。本文主要是对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素养养成教育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体育素养;养成教育。
对高等院校来说,体育素养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并且体育教学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体育发展,尤其是在新时期,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体质的锻炼。所以,高等院校必须要开展有效的体育课程,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什么叫体育素养?所谓的体育素养是指体育文化水平,是指一个人平时养成的在体育方面的修养。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影响所产生的,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品质、体育个性等方面要素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
1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变得越来越多,在学习生活之余,学生也向往拥有更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体育运动因为其所具有的挑战性,竞技性和对抗性,体现着力量的美感,彰显着“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体现人们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因此,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对此着迷,被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征服,进而积极参与到各种体育运动的锻炼当中,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既使学生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且还能够让学生的精神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1.2终身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
终身体育运动作为全面和长期发展的体育思想,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中接受体育教育,也同时为终身体育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终身体育运动是指一个人终其一生,都进行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能和拥有健康的体魄,让身心获得愉悦感,让人一生都能够从中获益。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终身体育也从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终身体育运动,可对所有人的一生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既符合有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内容形式和方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1.3学生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体育作为文化建设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增强一个人的体质,有效开发人的智力。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运动,可以让人拥有智慧,以此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与道德品质的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体育运动的各种项目当中,短跑是爆发力和速度结合,中长跑是耐力匀速跑的结合,跨栏是勇气与技巧的结合,击剑运动是力量与优雅的结合,帆船运动是挑战自我与搏击风浪的结合,足球、篮球等球类运动则是讲究团体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不同体育运动都有不同的运动特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项目的锻炼,能够拥有顽强拼搏,坚持不懈、挑战自我的体育精神,同时在集体运动项目中,能够有效地养成学生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
2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素养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不够。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都认为自身无任何疾病,身体健康,不需要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也有些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任务过于繁重,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这都导致学生锻炼时间少。因此,学生的健康意识不够完善,站在体育素质的角度来说,很多学生都缺乏对身体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锻炼行为十分的随意,没有系统的规定,同时,学生也缺乏进行积极体育锻炼的意识,最终导致自身的身体素质无法达标。
2.2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
目前,在高等院校中,很多学生过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对体育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自身的素质非常差,近几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学生的身高,体重,以及胸围等形态指标不断提升,营养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很多学生的耐力速度以及爆发力等指标都进一步下降,尤其是一些有氧运动为主的耐力素质下,降的幅度更大。
2.3学生体育道德品质有待提升。
通过调查发现,现今很多大学生进行体育竞赛锻炼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并且很多学生对这种行为持漠视以及认可率比较高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极不正确的。这主要是受到社会不良道德观的影响,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自身的体育素质无法提升。教师也没有有效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不够高。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篇七
初中数学教师在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取决于数学科目是初中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还取决于初中数学教师是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进行教育的教师,同时也取决于初中数学教师能否对数学科目进行有效的教徒直接决定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甚至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初中数学科目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教师的地位,以及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影响性等都决定了初中的数学教师应该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段教师,甚至同样是初中阶段其他科目教师的一些基本素质和能力。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的经验和自己的心得体会,来简要分析和总结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在搞好教育和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素养。
一、初中数学教师要科学定位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
这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首要的基本素养。所谓的能够把握住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是指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要能够对初中阶段的整个教育教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些认识包括,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要知道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这里也包括我国整个基础教育或国民教育体系的性质和基本的理念。“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也是奠基人生发展的教育。”
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初中阶段的特殊性,在整个基础教育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这种基础性作用具体说来就是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的提高,是对小学阶段基本生活常识教育的深化,同时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又是高中阶段教育教学的基础,因为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还要为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打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在国民教育体系的层面对我们整个初中阶段担负的教育教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除了这个层次之外,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还要在把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放在国民教育体系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我们国民教育的性质,进而定位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性质理念。我国国民教育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们目前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因此,这就决定了处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初中阶段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因为我们必须在这个层次上定位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性质。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初中阶段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
初中数学教师科学定位初中阶段的教学对初中教师的搞好教育教学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对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把握对搞好数学科目的教育教学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从表面上看无关紧要,但是从实质上,初中数学教师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教师,教授的是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科目,同时我国的国民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人才的,因而这就决定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学会一定程度的“务虚”,在搞好业务的同时,要加强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国家关于教育大政方针的了解,进而对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有一个基本的定位。这样才能在进行业务教学时坚持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向和育人理念。因此,科学定位初中阶段的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首要基本素养。
二、初中数学教师要科学把握初中学生的成长发展。
如上这些都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明把握学生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这些几乎都是教育教学领域的常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之所以要具备科学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并不是这些一般的结论和常识使然,一定程度上,这里还有更为具有深入的根由。这种特殊的根由是由初中数学教师任教的数学科目以及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状况对有效开展教育和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决定的。
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师,是对学生进行一定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的教育。初中学生只有能够接受和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理解一定的数学思想和能够进行一定的数学思维,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数学课堂知识的掌握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这种层面上,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时必须充分把握学生在初中年级不同学段的成长发展状况,这种成长发展状况的把握主要是把握学生在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核心是把握住学生在不同年级的思维发展状况。当然,具体方面看,这还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具有把握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发展状况,尤其是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因为,同样是处于某个年级,可能由于不同的生源以及教学差异,学生的认知和成长状况可能会有差异。在这种意义上,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加强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知识的学习,知道初中阶段学生认知或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还要善于深入分析把握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状况。初中数学教师只有善于了解和把握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状况,才能有效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更轻松更高效地学习,进而提高课堂质量。因而,把握初中学生认知和思维把握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有能力和素质。
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初中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在与一般学生相比较的特殊性看,数学科目的教学不仅需要把握初中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特点,还要注意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特殊性。初中学生的心理的社会性发展也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他们的成长发展状况。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处于断乳期,他们处理关于自我、他们和自己学习和生活方面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往往充满叛逆,往往彰显自己。因而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搞好教育教学,就要准确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对这种心理发展特点的把握,了解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自尊心。因而,从这种角度看,初中学生特殊的成长发展阶段也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成长发展。
三、初中数学教师要科学掌握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
把握初中数学科目的教学内容是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育教学最为根本的素质和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向学生教授的就是数学科目,如果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够对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课程内容的安排等方面有清晰的了解,那么就没法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把握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就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根本素质和能力,是最为根本的基本功。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把握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内容不是一般的意义上的对初中数学科目知识的了解和把握,而是要做一番深入分析以及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才能做到。就一般意义而言,初中数学教师几乎都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数学师范或相关数学专业毕业,因而在这种意义上不存在数学教师看不懂或不会讲解初中数学科目的问题。但这种只是一般的意义而言,最为根本的是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还需要对初中数学科目进行深入系统的了解,深入到初中数学具体的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教师在掌握初中数学科目的教育内容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吃透初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教学要求,要知道初中阶段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基本目标、基本内容以及相应年级的教学内容。这是作为快捷地掌握初中数学科目内容的途径。二是要善于研读初中数学科目的教材。初中数学科目的教材往往是根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是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进行编写的。研读初中数学科目的教材有利于更为具体地了解初中数学科目的内容。三是要善于总结初中阶段的一些基本的题型和解题技巧。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形式来实现的,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一般表现为一些基本的题型,因而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握初中阶段出现的题型以及解决方法。四是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中考题。虽然我们不主张应试教育,不应该为了考试而教学,但是中考考的不仅是知识;虽然中考是通过考试的形式来实现的,但它往往蕴含着大量初中数学科目要教学的内容,因而通过对近年来中考题的分析或追踪有利于掌握初中阶段数学教育的内容。只有做到如上这些,才能够对初中数学内容了如指掌,才能够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才能使学生有效掌握初中数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才能使学生形成相应的解题技能和素质。
总之,笔者根据自己的初中教学经验认为,初中数学科目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教师的地位,以及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影响性等都决定了初中的数学教师应该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段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从总体上应该具有三大素质和能力,即把握初中阶段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以及相关的教育理念政策能力,把握住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思维以及社会性成长发展状况的能力,把握对初中阶段数学的教学内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才能完成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促进初中学生数学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林龙,王立仁。论作为学科建设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0):13.
[2]宋婧。简论小学教师的素质构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3):13.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篇八
摘要: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最便捷的方法之一就是赏识教育。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抓准有利时机,对学生给予适度的赞赏,激发学生自信心及主动学习的兴趣,就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学习兴趣;语文素养;赏识教育。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教师对学生给予适度的赞赏,并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奖励他们,激发学生自信心及主动学习的兴趣,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这学期笔者教七年级,本以为学生们进入中学会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会加倍努力自觉学习。没想到半学期过去,学生依然没有改掉小学时贪玩的习惯。班上不少学生迷上了打乒乓球,早晨到校、课间十分钟、中午、下午放学后都忙着去打乒乓,有的学生甚至天黑了也舍不得回家,真可谓争分夺秒,学习的事早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尽管笔者下了禁令却依然屡禁不止。语文期中成绩出来了,笔者傻眼了:不少学生成绩下降,上九十分的学生人数居然比一班少了整整十个!光凭讲道理、板着脸教训或叫学生们互相监督,能扭转这个局面吗?怎么办?怎么办?笔者心急如焚!
绞尽脑汁思索良久,忽记起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自信心对于事业简直就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笔者豁然开朗:作为教师,笔者不应当只是一味批评学生,应当多给学生一点赞赏,学会赞赏,习惯去赞赏,用赞赏在他们内心播撒自信的种子!
于是,笔者决定采取“发奖励卡”的形式对学生们各个方面的闪光点及时奖励。奖励卡上有笔者的印章,是不可以伪造的。学生们把奖励卡粘贴到笔记本上,不仅可以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而且如同照片一样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笔者想用这种奖励的.形式试试是否能把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及学习热情,从而喜欢语文、学好语文,提高学习成绩。
第二天早上,笔者微笑着走进教室,和学生们谈论了这个想法,他们兴高采烈,立即表示赞同。于是笔者和他们一起热烈讨论,共同制定了《奖励细则》:
一、奖励卡。
1.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回答问题精彩、创新。
2.及时(有一定速度),认真完成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书写工整、正确、卷面整洁或书写比以前有进步。
3.学生们自愿一对一结成“师徒对子”(效果不明显的及时调整),学习好的同学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受到帮助的一方有明显进步,体现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双方都可获得一张奖励卡。
4.单元测试、单元、期末考试成绩优秀(90分以上)或比以前有进步。
5.喜欢看课外书,每天认真阅读课外书一小时以上。
6.作文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表述清楚,好词佳句多,书写工整。
7.听写、默写100分。
8.在规定时间内及时背诵要求背诵的内容。
9.奖励卡上设有一些语文问题。如:谜语、趣题、故事、名人名言等,如果学生独立或经他人帮助解决了卡上的问题,最早告诉老师的,能再获得一张奖励卡。
10.在实践过程中及时补充、完善《奖励细则》。
二、喜报。
凑满5张《奖励卡》可以获得一张《喜报》,建议家长奖励1元。三、奖状。
凑满3张《喜报》可以获得一张《小奖状》,建议家长奖励2~5元;凑满3张《小奖状》获得一张《中奖状》,建议家长奖励6~10元;凑满3张《中奖状》获得一张《大奖状》,建议家长奖励11~20元。奖励的钱,老师会协助家长指导学生怎样合理消费。
笔者随即召开了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们谈了自己的构思及具体操作方法,他们非常高兴,纷纷表示一定全力配合、积极支持。这下,笔者更信心十足了。
“老师,我背了《紫藤萝瀑布》,给笔者一张奖励卡。”“老师,我默写得100分。”“老师,我的家作一颗星。”“老师,我的回答精彩。”……几乎每节课后,都有学生围在笔者身边让笔者给《奖励卡》,笔者总是乐此不疲,微笑着鼓励他们:“真不错,老师真为你高兴,继续努力哦!”学生们总是喜笑颜开,信心百倍地说自己会做得更好,一定会拿更多的卡。
为了燃起学生更强烈的成功欲望,在他们为获得成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时,笔者又常给他们一点点挫折感。批改习作时,笔者这样写评语:“文章构思新颖、内容具体,生病时妈妈怎样悉心照顾自己的过程写得很清楚,用上了不上好词佳句,老师很开心!如果细心检查,改正错别字就更好了。”当他们达到更高要求时,笔者又对他们发给《奖励卡》大加赞赏,使他们内心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笔者以微笑和赞赏的目光激励他们,常使他们展开自信的笑容。
在《奖励卡》的实施过程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们每天不断演绎着新的精彩:胆小的学生敢举手了,作业出错率降低了,爱看课外书的学生多了,习作字数增多、好词佳句频率高了,书写越来越工整,连赵宇、罗新建这些听写总是错很多字的学生也能听写得100分了,单元考试成绩也有很大提高!每一次听写、默写,每一次提问,每一次家作、课堂作业,每一次要求背诵,甚至每一次作文……这些学生们以前头疼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了学生们最受欢迎的任务--在他们眼里,每一次任务,现在都成了《奖励卡》的代名词!“老师,你不要走嘛,下节课继续给我们上课,好吗?”“老师,我们好喜欢你!”学生们越来越可爱,越来越自信,笔者也越来越开心。
学生们在《笔者与奖励卡》的习作中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陈力华很纳闷:“奖励卡实在太有魔力了,它让我们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调皮的同学、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龙飞凤舞的同学……自从实施了奖励卡这条妙计后,他们不知怎么的,一下子全变了,变得听老师的话了。”李春艳感慨万分:“现在我每得到一张奖励卡都好激动,毕竟这是我经过千辛万苦得到的劳动成果啊!我要好好珍惜它。我每得到一张奖励卡都会将它小心翼翼地粘到笔记本里,在旁边写出得到这张卡的日期和原因,它会是我最美好的光荣与回忆。”在王玲心目中:“奖励卡就像船桨拨动水面,让我们更快驶向成功的彼岸;奖励卡就像春天的绵绵细雨,滋润着我们茁壮成长”……学生们都对《奖励卡》有着莫大的兴趣,都在为最终得到《大奖状》努力着、奋斗着。
给学生实施《奖励卡细则》,实则就是在不断赞赏中培养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肯定、收获与赞誉。笔者坚持每天寻找学生的进步,寻找闪光点,及时用《奖励卡》嘉奖每一个学生。当学生体验到进步与成功的愉悦时,也就体验到了自信,更体验到了做人的尊严。
赞赏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激励的作用,正如林肯所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的确,获得他人的肯定与赞美,是人在基本生活需求满足后精神上的高级需求,这种需求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亲爱的同仁们,愿笔者们时刻记住这句话,关爱学生,赏识学生,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钰.把孩子培养成财富:做最成功的父母[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张彦春,朱寅年.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篇九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各行各业均有广泛应用。从电报技术到网络技术,从广播电视技术到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例外。《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拥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技术优势。据报道,当今互联网拥有600多个大型图书馆、400多个文献库和100万个信息源。这些资源为各类教育教学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2000年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括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2]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该越来越多地应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资料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二)我国信息技术在音乐鉴赏教学缺乏理论研究我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经笔者查阅资料,到目前为止,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应用现状调查、信息技术对于教学(学习)的资料支持、信息技术对于教学展示支持等方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仍缺少诸如信息技术对于教学影响力的大小、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模式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评价等理论研究。
(三)我国信息技术与音乐鉴赏整合仅停留技术层面在我国,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支持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如利用信息技术为音乐鉴赏提供支持或者素材。在教学中,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硬件设备和网络资源(各种音乐鉴赏网站、贴吧、bbs等)、音乐制作软件等软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学习(cal)等,没有实现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高中音乐鉴赏课十分适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首先,十分方便的网络资源。其次,交流容易的信息平台。第三,充分展示的平台。有研究预测在现在和未来,社交网络、云计算、移动学习、电子书、开放内容等是在教育领域发挥作用。可见,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并非单一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综合运用。
(一)微课与慕课——课外延伸的典范微课与慕课(mooc)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与之前传统的信息技术集中于资源搜集、学习管理系统等功能不同,在课程中的应用不同,微课与慕课不是搜集,而是将分布于不同地点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一个共同的话题或者主题联系起来的教学方式。[4]相较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微课与慕课也会有大致的授课计划,包括每周讲授的次数、主题以及阅读建议等。此外,颠倒教室——通过高质量的屏幕录制、讲课录像、课程制作软件将自己的授课内容转化为数字资源上传到网络供学生在课堂外完成,课堂上则开展讨论和交流的新型授课模式。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课内外结合的典范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程,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能力,图形动画与仿真能力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重难点。第二阶段利用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在资料搜集、解疑答惑、自我测试、计划安排等方面发挥作用。第三阶段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为标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核心。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常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实时教学模式(just-in-timeteaching,jitt)、基于网络的探究(webquest)、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和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5]具体包括webquest(基于网络的探究);此阶段认为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课前与课后;tels(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tpack(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从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程分析,经历了从课堂之外(之内)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学习到课程中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美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我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例子。
以高中音乐鉴赏课《冼星海》为例,该鉴赏课与信息技术整合包括三个环节教师讲解确定主题;学生查阅资料研究环节;不同小组汇报阶段。教师首先利用制作好的电子课件演示冼星海先生的生平事迹、创作社会大背景以及他的代表作品;冼星海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对于其音乐创作的影响;然后,教师确定主题,并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研究。
(一)音乐鉴赏主题确定由教师确定《冼星海》这节课的主题:聆听和体会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了解冼星海音乐的特点、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指导与建议搜集冼星海的音乐作品、生活经历、图片文字、轶事传闻等,自己分析冼星海音乐的节奏、韵律以及音乐表现形式。
(二)提出促进高级认知发展的任务感受与体验音乐,促进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养成爱国主义思想。学生在聆听冼星海作品时,体会他对于国难家仇的悲悯情怀,反思当前生活之来之不易。通过聆听音乐,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提升自我人文修养。
(三)电子教案设计电子教案按照一定模板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包括冼星海早期作品、中期作品与晚期作品特点比较)、社会背景与生活经历对于作者音乐创作产生深远影响。电子教案可先由老师设计统一的样板,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调整,使其更完善、更富有个性化。
(四)评价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对于教学过程督促。教师对于学生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方式,包括活动参与、课堂表现、考试成绩与总结报告四部分,每部分占25%的权重。四部分综合则是对该节内容的评价。
(五)制定学习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制定《冼星海》这一节鉴赏课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主题确定、资料搜集、个人与小组学习与讨论、个人与小组问题与解决、报告形成与成果汇报。在时间安排上,整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与后期。在前期,工作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在中期,工作由个人与小组完成;在后期,工作由个人、小组与教师共同完成。在学习活动中,个人与教师间的交流探讨、小组间的讨论总结以及小组之间的沟通均依靠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易参与、交互性、实时性、可视性特点。
(六)以文字形式记下所有活动内容所有的活动内容均要形成文字记录,以方便后期改善与下一节内容采用。教师安排每个小组以及整个班级对于自己的活动进行记录。
(七)检查并改进每个小组面向所有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成果,汇报以电子课件的形式,利用多媒体系统介绍。其余小组同学可对之质疑,汇报小组要作出合理解释。最终,各小组在教师与其他同学建议的基础之上对自己的成果做进一步修改完善。
[1]--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2(5):5-10.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篇十
教育的功能是相通的,小学音乐教学也不例外。新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小学进行美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所独有的形式来表现艺术美,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现在的音乐课不仅仅是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教唱歌曲,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美好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课堂中,学生就能生动形象直观的看到作品所描摹的景象和多姿多彩的活动场景,这样使音乐课堂提高了感染力,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体验到只凭教师讲解所不能达到的情境。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音乐共悲共喜,真正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1.2丰富教学信息内容。
现在的小学音乐课程涵盖面非常广。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知识,歌曲和欣赏等都有所涉及,这实际上就对音乐教师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但目前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和这个要求还不是很协调,很多教师对此还不是很了解,造成了课堂讲解的失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这个问题得到了缓解,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是非常发达的,全世界资源的共享很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音乐教师通过上网查找有关教学内容的材料,从而获得自己不理解和教学参考书中所没有的信息内容,这样就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避免了失误的发生。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如果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让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小学音乐课堂,构建一个新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那将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教学氛围,课堂效果也会大大的提升。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内容单一,形式上缺少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学习的过程枯燥,更无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把网络和多媒体运用到课堂当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境界,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力,并且使整个音乐教学活动过程显得形象生动。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声像具备的音乐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助推器。小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喜欢接触新奇有趣的事物,并且对动态的事物更感兴趣。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短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化静为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一年级音乐《小鸭子》这首歌曲时,一上课就给孩子们播放有关小鸭子的的flash动画创设情境:碧绿的田野,逶迤清凉的小河,灿烂的阳光。同时再配上《小鸭子》的伴奏背景音乐,通过眼睛和耳朵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这时候再让学生为动画编歌词,最后再把原歌词加入到flash动画中让学生鉴赏。看着优美的画面,听着悦耳的歌声,学生仿佛置身于小鸭子当时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他们更深刻的理解了歌曲所要表现的信息,体会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最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学习上的兴趣,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这样为以后学习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2利用情境教学,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传统的教学,音乐教师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乐谱要自己制作,黑板上还要写很多板书,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枯燥乏味。现代的信息技术应有尽有,实物都可以在大屏幕上直接显示。用电脑制作课件,可以把乐谱直接放大显示出来,并且能通过变换不同的颜色和形式对学生的视觉产生冲击,加深他们对歌曲的记忆和对乐理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一些不太熟悉和外来的乐器时,把这些乐器的图片直接放大投影出来,可以使教师对乐器的介绍更形象,准确。
2.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合理的想象教学模式。
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是无穷的,在很多方面,想象力甚至比知识更重要。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慧,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绪,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小红帽》是小学二年级音乐的一首童话歌曲。这首歌曲也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具有浓厚的儿童情趣。里面主要叙述了小红帽在去外婆家的路上遇上大灰狼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把《小红帽》的音乐配上故事画面,并编制成动画,创设了演示的情境。上课时让学生分别模仿小红帽和大灰狼的形象,随着不同的风格乐曲做不同的律动,然后在大屏幕显示出做好的小红帽和大灰狼的形象,让学生模仿它们。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大灰狼和小红帽的性格特点,并且让他们说出故事的结局。通过让学生反复的模仿,增强它们对音乐的理解,促进他们的想象力,从而让他们做到在游戏中学习,在律动中学习和在快乐中,在想象中学习。
在小学音乐的现实教学实践中,因为教师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管理者的重视度不高,也形成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现实教学实践应用中的误区,教师们一味的追求现代化,自动化的教学模式,盲目的使用多媒体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将多媒体当做录音机,投影仪来使用,忽视了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缺乏创新思维,没能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课本和教学课件相脱离,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死板;还有些教师过分的追求声像效果的变换,却忽略了多媒体技术是以教学目标为前提的辅助教学本质,他们仅停留在表面的视听效果和动画效果的欣赏设计上,却淡化了音乐教学环节的内涵建设。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和素质理念的推广,信息技术必将在音乐教学中得到更普遍的应用,技术的先进性和智能化将得到充分的展现。但是,也不能完全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很多地方还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体化建设离不开优秀的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离不开丰富的教学内容,离不开人性化的教学手段,更离不开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强化教学的手段,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促进多媒体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使小学音乐教学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中得到真正的全面的发展。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篇十一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通力合作,做好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模式的落实需要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提升学生的敬业、协作的职业道德,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不断创新的职业能力,要能够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探究能力;通过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职业素养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了的综合素养,包的内容非常丰富。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职业精神等,职业素养是人的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对于学生未来有效就业,创业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21世纪,我国高校教育要能够把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有效的措施,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职业人才。在新形势下,相关研究人员根据时代需要对职业的素养的内涵有进行了深入的拓展,一些专家认为,基于现代人才培养需要,现代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还应该包括积极进取的探索创新精神,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人类发展的责任意识,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现代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适应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科技领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具有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和素养。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新时代的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是很高的。传统教育模式是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的,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培养,必须要依靠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二、经管类专业顶岗实习过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路。
顶岗实习是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学生实践学习计划,安排学生的实践学习内容任务。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到企业相关岗位中进行实践学习,掌握实际技能,发展职业能力。另外,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合同,在学生毕业后可以到企业中就业。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人才的最佳途径。对于经管类专业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加强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需要完善顶岗实习育人过程和环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育人功用,确保经管类专业高质量人的有效培养。
1.规范顶岗实习中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
规范顶岗实习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是推进顶岗实习育人模式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规范顶岗实习各项管理制度,学校和企业需要联合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研究。研究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针对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学校和企业要努力制定、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保障基础,也是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保障举措。另外,需要规范顶岗实习中的各种培训制度,规范相关人员,包括学校与企业各方参与顶岗实习培训人员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学习培训的质量。在课程管理中,在顶岗前,学校要制定出严格的学生课程学习计划;在顶岗中,要能够对学生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的;在顶岗实习后,要建立完善的质量反馈系统,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要能够按照课程标准给予薪酬管理,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薪酬结算制度,保障学生的实习的积极性和顶岗实习相关教师和指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能够通过完善顶岗实习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有效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2.规范顶岗实习指导工作。
在顶岗实习中,影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和相关企业指导人员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实践活动指导不利,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监管,导致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职业能力很难真正在顶岗实习中得到培养。因此,规范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举措。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指导是不同的。在很多情况下,多数实习岗位实习人员都很少,甚至一个岗位只有一两个学生实习,因此,学校和企业很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指导工作。鉴于此种情况,需要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实施“点对点”的辅导,或者是通过学徒制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这样可以保障对学生指导工作的效果。企业可以为每位实习学生安排一名师傅,这名师傅需要根据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现场实践指导,师傅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并能够及时解答学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要照规定定期汇报学生的实习情况。作为学校也必须能够保障,每位实习学生都有相对应的校内指导教师,当学生有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途径,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学校也需要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中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关的管理和培训指导,要能从学生的思想、生活、日常学习、专业知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保障学生能够认真参与实习,保障学生能够有效完成实习学习任务。只有规范学生实习指导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学生的`实习效果,保障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3.提高岗位专业对口率。
目前,在经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着一种“放养式”的顶岗实习现象,这种现象还相当普遍。学生实习岗位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联系不紧密,这就影响到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在实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所学专业与岗位不对口,学生是很难真正融入到工作环境中,通过实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目标是很难实现的。这种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导致很多学生实习不积极,甚至不参加实习,只是人为地制作一些假的材料,欺骗学校,这就严重影响到顶岗实习的育人价值,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学校,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失责所造成的,因此,学校要重视这种问题,能够担当起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岗位。即使是学生自己解决顶岗单位,学校也需要对学生的岗位性质进行了解,做好学生实习单位的登记工作,定时或不定时到单位中进行走访,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如果条件成熟,学校要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培训计划,严格管理工作,能够真正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4.加强学生定岗实习的监督、考核与反馈工作。
目前,有些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其实是流于形式的,学校、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指导不到位,甚至是放任学生。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重视定岗实习,不认真实习,甚至不参与实习,这些与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监督考核不严有很大的关系。从企业角度,负责的是指定专门人员对学生实习期间的业务水平和相关技能进行指导,并解决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从学校角度,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与考核的责任,要能够每周让学生写出实习日志,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评价结果记入实习总评价中,以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学校每周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礼仪为人处世指导教育等等,在学生实习期间要安排学生定期返校或通过网络等形式对学生的实习手册进行检查,并对学生集中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要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实习信息调查,引导学生实习态度,要详细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了解学生岗位技能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并有针对学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进行调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要定期核查学生提供的岗位实习相关材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通过监督,考核及反馈有效提升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过程中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孙蔚闻.高职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职业时空,2010(06).
[2]李旭穗,吴琼.破解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瓶颈的思考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24).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篇十二
低段语文教材,大都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交给方法。下面以二年级语文第四册看图学文中,《骄傲的孔雀》一课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针对本课的教材特点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我的方法是:
1.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发生兴趣。根据本篇看图学文的特点,上课伊始,我让学生猜谜语:“说它像鸡不是鸡,尾巴长长拖到地,张开尾羽像把扇,花花绿绿真美丽。”从而引出孔雀。接着我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上“孔雀”二字,便问:“孔雀你们见过吗?你们能说说与孔雀交往的故事吗?你们觉得孔雀怎样呢?”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讲述在动物园里看到孔雀的样子,觉得孔雀很美丽,正当学生处于兴奋时,我用彩色粉笔在“孔雀”前面加上“骄傲的”三个字。通过读题让学生知道文中介绍了一只怎样的孔雀。接下来,我要求大家看图、读文、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只孔雀骄傲,看谁看得最仔细,读得最认真,想得最全面,讲得最有道理。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且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
2.进行质疑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针对本课教材特点,教学中主要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让他们互相质疑讨论,我只做个引导者、参与者,适时扣准重点、难点予以启发、点拨。如第3-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我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这是一个外延很宽的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第6自然段通过花喜鹊的笑和说的话,批评了孔雀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学习这一段时,我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要读懂这一段应提出哪些问题。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坚持以读为本,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鉴于本教材特点,教学中我认为要突出一个“读”字,让学生充分地读,读深读透,读出情感。如学习第2段时,我让学生反复地读,突出写动作、神态的词,让学生从读中领会这只孔雀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这样以读代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免去了无裨益的讨论分析。
二、发挥教师引领作用,突出方法指导。
学生只有掌握了进入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这一课的教学,我主要指导学生获得以下学法:
1.学生理解词句的几种方法。
(1)联系课文法。词语的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切忌让学生背词语解释,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想像词语的意思。如“一模一样”要结合文中几个带有“也”的句子,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景,通过对比朗读知道湖中的鸟就是孔雀的影子,从而理解“一模一样”。并且引导他们联系下下文感悟、理解词语。
(2)看图法。看图法形象直观,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文中写孔雀展开尾巴“美丽的尾巴抖动着,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的确写出了孔雀尾巴的形状美、颜色美。如果教师抓住这个比喻句反复分析,不仅使这句话支离破碎,无美感可言,而且学生听了分析也未必就明白。因此,不如让学生看一看插图,既能领会句子的意思,又能感受其美。如第2段、第5段的理解就可看图,充分发挥图的作用,图文对照,省时高效。
2.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想像能力。
俗话说得好:“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成文。”生动阐述了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想像能力责无旁贷。如本课中抓住孔雀与自己的影子比美的过程:开始“立刻停住脚步,展开尾巴--有点儿生气--可真生气了--可高兴了”的不同心情想像它为什么会这样,说出了许多既新奇又合理的答案,使语言和思维得到同步训练。
通过想象说话,我及时告诉学生读书时要读思结合,要抓住关键之处,依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
总之,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变的。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创造性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质疑”,激励学生“超越”,摆正师与生的关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教师灵活的方法引导下让学生展开想、看、说。
[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方法(网友来稿)]。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篇十三
音乐是表达人类美的思想与情感的重要工具,它以丰富美妙的想象力为基础,以特殊的艺术形式,抒发人的内心情感和思想情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创新的艺术。而在音乐教学中,电子琴教学是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之一。
如何规范教学,适合家长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保证一定教学进度的同时,又兼顾到儿童的学习兴趣,是很多教师在不断探索的目标。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在电子琴的初学阶段,必须做到三个培养,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学生顺利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良好的作用。
一、培养正确的演奏姿势。
电子琴演奏姿势的正确与否,对学生演奏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有着直接关系,是演奏好电子琴的基本的保证之一,同时,对学生的身体的正常发育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确的演奏姿势包括坐的姿势、手臂的姿势、手腕的姿势、手的姿势四个方面。
正确的坐姿是上半身自然挺直并稍往前倾,与琴的距离以双臂能自由、舒展地在整个键盘上移动为准,双脚稍分开,一前一后,使身体的重心稳定。手臂的正确姿势是大臂自然下垂,手指站立于键盘时,肩部不耸起,自然放松,不要夹紧。前臂与键盘平行或略高于键盘。手腕的姿势是腕部与键盘平行,不能低于键盘或高于手掌,保持放松。手的`正确姿势是整个手部呈半圆形,手指自然弯曲,手心似握球状,第一关节和第三关节不得塌陷,掌关节是手部的最高点,每一个手指都必须站正。
只有正确的演奏姿势才能保证学生在演奏电子琴的过程中,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使学生的演奏更加准确、更加悦耳动听,并帮助学生更准确顺利地表现出乐曲的内涵。所以,在学生的电子琴初学阶段,一定要强调对正确姿势的培养。但由于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影响,正确的演奏姿势的培养和纠正,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和家长之间的配合,不断对学生给予提醒、正确的示范、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正确的弹奏姿势得以巩固和形成!
二、培养准确、独立的识谱能力。
良好的识谱能力可以保证弹奏的准确性,熟练而准确的识谱可以使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演奏能力大大提高。电子琴的学习,在学习手指的弹奏前,就必须学会对五线谱的识记,而对识谱能力的不重视,会让学生在演奏时出现大量的错误,影响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和表达。
首先,要能够熟练的辨认出音符,准确掌握音符的名称以及在键盘上的位置;其次,要能够正确把握乐曲的拍号,掌握节奏,并分辨音符的时值进行准确弹奏;再次,要能够掌握好调号以及变音记号;最后,要能掌握指法规律,运用正确的指法进行弹奏。只有掌握了这几点,才能够准确的识谱,使学生能够完成对乐曲的认识、感受和弹奏掌握,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演奏出乐曲,培养出扎实的演奏基础功。
除了准确的识谱能力,独立的识谱能力也很重要。由于现在学习电子琴的学生年龄越发低龄化,不少教学机构都采用了亲子班的形式,让家长陪同学生进行学习,使得家长在回家练习时能够更好的辅导学生。幼儿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低,而陪听的家长们不少都会在教师提问时出现等不及幼儿思考,代替回答的现象。甚至一部分教师把学习的进度,寄托在家长的回家辅导上,在教学过程中,认为只要家长理解了,就达到了教学目标。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出现了依赖的现象。音符不认识,家长认识;节奏不会,家长会;指法不对,家长帮忙改……。于是,虽然学习了很长时间,很多学生还是不能独立的识谱和练习。
正确、独立的识谱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会使学生减少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而且会使学生更快、更准确的进行电子琴演奏技巧的掌握,并且在持续的学习之后,提高学生对乐曲技能技巧和情感内涵的掌握和理解能力,对音乐的感受领悟能力。同时,在电子琴学习上的独立性,也会影响学生在其他学习方面的独立性的提高发展,使得学生在人格上得到完善,增强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练习习惯。
掌握了正确的演奏姿势和准确、独立的识谱能力之后,电子琴的学习能力已经能够得到基本的保证。但培养良好的练习习惯,在电子琴的学习初期,才是更加重要的。
电子琴的演奏,是技巧性很强的一项活动,不是仅仅学会了就可以完成乐曲的弹奏。对学生来说,认识一首乐曲的音符,掌握节奏,都可以很快的完成。但是,落实到实践中,把一首乐曲完整而正确的弹奏出来,两只手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位置、正确的节奏上进行弹奏,并能够连贯而流畅的完成,就需要一遍又一遍的、不厌其烦的反复练习。
在电子琴的学习初期,培养出学生良好的练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完成每一个难题,登上每一个高峰。良好的练习习惯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学会正确的练习方法。二是培养持之以恒的练习态度和习惯。
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对每个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有很多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效果反而不如练习时间少的学生,就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正确的练习方法有以下几点:
1、在准确识谱的基础上进行练习。不少学生拿到一首乐曲没有仔细看乐谱,就开始进行练习,使得练习过程中错误百出。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拿到乐谱首先应该进行读谱,仔细而认真的认清每一个音符,找到音符的位置,唱准音符的时值,打准节奏,然后再进行弹奏。
2、分手练习熟练后再进行双手的配合练习。双手协调是电子琴演奏的基本条件,在进行视奏练习时,我们会进行双手的同时弹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和双手协调能力。
3、难点的单独、反复练习。电子琴的学习初期,几乎每一节课都要解决不同的问题,每一首新作品都会遇到困难。很多学生一遇到困难、演奏不下去就会不断的停顿,然后再从头开始。实际上这样的练习根本不能攻克难点,所练习的作品也就不能完整流畅。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把难点抽出来单独进行练习,在不断的重点、反复练习后,确认完全掌握、克服难点,才能继续进行前后乐段的连贯演奏。
掌握了正确的练习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练习态度和习惯。对于电子琴这样的技能技巧的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的。要想真正学好一门技术,也不是区区一本考级证书就可以证明的。让学生在电子琴的初学阶段就培养起良好的能力和习惯,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基础,才是我们每一个键盘专业教师,应该教授给学生的真正的知识!从小培养起,让学生在良好的基础上,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提高学习兴趣,演奏水平也得到发展,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都受益匪浅!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篇十四
想象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在人们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声像音画,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在欣赏并教唱《天堂》这首歌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绿毯如茵的草地,幽静深邃美丽如画的草原风光,并通过背景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草原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欣赏那草原骏马的优美姿态,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视听意境。那空旷悠扬的草原音乐,那诗情画意的草原风景映入学生的眼帘。学生的心情也随之活跃起来,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边欣赏、边体验,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培养了学生鉴赏音乐的素质。学生只有理解音乐,用音乐要素去掌握作品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教师应在平时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因地制宜、恰如其分地为学生创设情景,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创作和创新的能力。
音乐欣赏课上,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的欲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如:在欣赏器乐合奏曲《森林的歌声》时,通过多媒体功能,屏幕中动人的画面与美妙的音乐交织在一起,把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如:秧鸡、枭、山羌、飞鼠等与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五彩缤纷的森林奇景,大自然中的真实音响和各种动物的鸣叫声,全部都展现在学生眼前,把学生带进了神奇美妙的森林中,使学生享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无穷乐趣,在愉悦中增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也激发了学生的欣赏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音乐创作,在完成作业并体验到成功乐趣时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这不仅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展示,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如,在教学生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曲的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及创新入手,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歌唱、朗诵、游戏、创造活动中激发兴趣和表现欲望。在学唱前用多媒体直观呈现手段,播放了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让学生看到我们祖国日新月异的腾飞变化及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民族精神,和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喜庆热烈的场面。同学们被这欢歌笑语所吸引着,引起了感情上的共鸣,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不但学会了唱这首歌,而且强化了热爱祖国的情感。利用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音乐教学得以普及,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创新。
总之,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篇十五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的载体己经不再束缚于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走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在此背景下,积极反思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深入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程整合的价值意义,结合当前现实情况,提出了促进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有效整合的若干对策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学校教育迎来了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资源。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但究竟如何将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还需从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探究。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发现美。
音乐作为一种媒介,让学生通过音乐这条纽带彼此认识和熟悉,并通过音乐的形式来交流彼此的感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高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感性上对所学的音乐知识获得美的表象,唤起对美的感受。
2.激发创新的思维,引导学生欣赏美。
音乐因为创造变得丰富多彩,因为创造变得更加个性,因为创造变得更有内涵。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音乐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通过音乐创造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个性,充分挖掘出自身潜力。同时,欣赏美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从美的形态直接感受开始的。
3.培养学生的能力,启迪学生表现美。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根本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即兴创造的潜质,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欲,充分发挥群体的创造智慧。所以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生动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使学生可以更方便更快捷的进行音乐创作,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树立全新的、科学的思想意识。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对音乐课程在基础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与功能进行重新、全面的认识,将音乐视为一门重要的审美教育课程,而非将其视为语数外等主科的点缀。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也应积极更新对它的认识,不再将其视为无用的工具,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2.因材施教,提升教学设计针对性。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审美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调整教学策略。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去听赏要和学生共同分享的教学内容,确定你要通过音乐作品达到的目的,确定作品中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发现这些教学重点中最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
3.创新教学手段,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过去对抽象难理解的东西,教师要花费很长时间去讲解,学生感到枯燥,不能理解,或者毫无兴趣,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通过信息技术引入动画、视频、图片等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学生会被这种授课方式所吸引,激发出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中去,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样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把空间放大或缩小,把时间的间隔缩短或延长。
4.适度提问,强化思维启发。
音乐教育虽然承认差距,但应拒绝选择与淘汰,让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都能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教师应让学生敢于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树立对于学习的信心,充满对于知识的渴望,积极向上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事半功倍,老师也能从中很好的掌握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更好地因材施教。
总之,学生是教育主体这一理念要求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乐于交流,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给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查找自己所需的知识,同时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及时在线交流,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要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普及,健全信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机制,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带来的改变。
[1]杨瑜,林诚权.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施现状分析[j].四川戏剧.2016(11):85.
[2]王文澜.基于音乐课程改革与实施问题的反思[j].艺术研究.2012(02):75.
[3]钱程.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兼评《实用现代音乐教育技术》[j].中国高教研究.2016(05):85-87.[4]申光健.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运用中的几个问题[j].音乐天地.2014(09):74-75.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篇十六
语文新课标,就像“吹面不寒杨柳风”,给沉寂的高中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春的信息,语文教师同样感到清新空气扑面而来。我们深知,语文课堂教学要取得预期的成效,教师必须匠心独运的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目前看来,语文教师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个新的理念。不只是要求教师在课堂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更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追求一种“刻意感觉的无意化”。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学习不止是掌握语言知识和技巧,而且是人的生命发展必需的人文修养。语文教学要取得预期成效,必须基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师对课堂必须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在语文课堂,教师更要注重学生智慧的培养。而智慧的培养可分四个步骤。
(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学习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得人生经验和生命体验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共创奇迹的过程。我们倡导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是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学设计要能够充分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而相机诱导、即时处理,并为此留下最大的弹性空间。如果说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是必须实行的教学步骤,无多大伸缩性可言的话,那么,达到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多变。
换言之,在课堂设计时,不能只求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完全不顾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比如,有的教材教学,在设计时播放一次录音,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可能播放一次录音还无法引导学生正常的理解教材,这时教师就必须再放一次或多次录音,甚至教师自读或带读领学生多次朗读教材。总之,让学生熟悉教材要视具体情况而确定,而不是只顾完成既定的所谓教学任务而走过场。再有,教师在分析教材时,有可能设计时学习两段教材,而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只能学完一段教材,教师就必须按具体情况临时调整进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学习过程,做到最大限度的争取教学的有效性。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两大要素。
1.突出思维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语文课程诸种因素中的核心因素,一切语文训练莫不是在思维指导下进行的,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语文作为人们沟通彼此思想的工具,无论是表情达意,还是传文载道,都属于思维范畴。语言和思维能力互为表里,任何语言活动都是思维活动,倾听和朗读是通过语言来理解别人的思想,说话和写作是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思维结果。语文教师如果抓住了思维训练,也就抓住了语文训练的核心。因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进行思维训练,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突出思维训练这一要素。一般来说,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文中表现为结构形式,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教材结构的进行分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教材作为材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十分重要。
2.突出语言训练。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教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生在有意识的语言训练和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对字词句的含义,对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规则等的认识,往往以“格”的形式在大脑中沉淀下来。学生形成的“格”越多、越固定,他的语感也就越强。语感强的人,在阅读文章、听取谈话的时候,可以迅速领会,判断其正误、优劣;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可以不假思索地借助“格”自由地表情达意,写出优美的文章,说出得体的话语。因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上。
(三)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分析三个因素。
1.分析教学内容和任务。这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分析的指向是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根据现代知识分类学,可以将一般知识分为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教师应区分设计方案所涉及的知识类型,用以确定学生学习的类型和课堂教学的结构类型、教学实施的行为类型。
分析教学任务可以看做一种教学设计技术。其基本程序是:从预期的学习目标开始,运用逆向设问法,反复提问并回答“学生要掌握这一水平的技能,需要预先获得哪些更简单的技能”,分析一直递进到学生原有的学习起点为止。
分析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任务各司教学设计的一个立面,二者联系紧密,互为补充。分析教学内容可以揭示教学知识内部的构成及其联系,并据以确定实施这些内容的有效途径;分析教学任务可以揭示教学结果的构成成分及其关系,并据此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倾向提高的有效教学元素。
2.分析教学条件和资源。分析教学条件和资源,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拓宽教学视野,促使语文课程现代化、社会化,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功能特点,教学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和条件性两类。素材性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对象,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条件性课程资源决定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水平、课程实施的广度和效益,如人力、场所、媒介、设备、环境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之间并无明显区别,有的如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少课程资源,往往既是课程的素材,又是课程的条件。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对教学条件和资源进行分析,对素材性和条件性两大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进行加工、改造,以删节、组合、主题贯穿、类型化、再现、表演等方式,使教学素材发生变换、深化、升华、活化,以切合特定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
3.分析学生学习心理。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和动机,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重视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只有分析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动机,进而分析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真正寻找到培养、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重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如教学《石钟山记》,我们不妨根据教学中学生对苏轼的结论提出的质疑,设计一堂探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包括筹划与设计。生成,就是创生、建构或成长。我们必须认识到,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教学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双重特征,二者各有其客观依据和重要意义,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的有效生成不能没有预设。有人以为新课程以学生为主,课堂教学就是动态生成,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生成决定课堂,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甚至不用备课,这是完全错误的。“放羊式”课堂,上到哪里算哪里,是贻害无穷的。
很简单的道理,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是互动共生的。完全可以说,没有教师精心的课前预设,有效的成功的课堂动态生成只是一句空话。教师只有真正吃透教学目标,深入解读文本,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才能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在教出李白的《将进酒》的研究课时,我对科学预设和动态的自然生成就有最真实的感受。
在教学前,我对李白其人有比较全面的介绍,那叫做知人论世。在播放录音后,我多次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学生对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课堂教学的氛围渐趣高潮。当然,课堂应该有的动态生成也适时出现了。
告诉我:看你怎么处理。
我第一反映就是,千载难逢的动态生成终于出现了。我马上请刚才那个学生再次大声朗读“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女”,当然,那个学生很紧张啊。他意识到在全校高中语文老师面前,他的玩笑开打了。
他读完后,我笑着鼓励他说:“朋友,你还真是李太白的知音啊。”于是,我花了很短的时间给他们讲了诗人与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爱情故事。
李白在《玉真仙人词》写道:“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h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就是李白在开元十七年时,和玉真公主见面时所作。他把玉真公主写得那么神,像九天玄女一般浪漫。还真把玉真公主感动了。加上太白生来就是个风流多情的人物,后来真的赢得玉真公主的喜爱。
因此,当李白和玉真公主相遇后,如同风筝遇上春天的和风,肯定会发生一些故事。
李白在玉真公主的大力推荐下入京,唐玄宗封他为翰林学士,但李白整天醉得昏天黑地,唐玄宗只好将他“赐金放还”。但玉真公主坚决不同意,赌气对玄宗说:“那将我的公主名号去掉吧。”后来,玉真公主真的离开京城,远去安徽宣城修道。
李白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在这首诗中在意的其实不是风景,不是在山,而是在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后来正是在安徽敬亭山上修炼,所以李白从夜郎流放回来,每日对着敬亭山,相看两不厌。李白终其一生,都对玉真公主充满爱慕之情。公元762年,玉真公主去世,时年七十多岁,葬于敬亭山。李白也于同一年死于敬亭山下的当涂县。
故事讲完了,同学们不仅了解作为“诗仙”李白的才华,更进一步了解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李白对爱情有着自己的真诚和坚守。这样一来,使原本活跃的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的学习效果出奇的好。
因此,我以为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完全源于课堂的动态生成。
2.认知与审美的关系。语文教育活动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的学习过程,它更是师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活动过程。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有的还生活单调枯燥,长此以往,会成为机械的人、乏味的人,因而,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要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康情感、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味到语言文字美、书写艺术美、作品形象美、人物情感美等。帮助他们认识到客观世界、精神世界处处存在美,学习、工作、生活处处需要美,时时注意把实用目标、科学规律和审美要求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因而,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处理好认知与审美的关系,既要关注认知,关注文本的特点,挖掘文本本身的内涵,又不能被知识、文本束缚住手脚,不能让学生按图索骥地在老师的提问中找答案,而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在学生个性化的主体体验、教师的主导点拨中,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3.探究与文本的关系。让学生养成探究意识,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而文本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测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源泉。
有人在教学中不尊重文本,只是把文本视同话题作文的材料,“话题”一旦引出,整个教学活动设计就抛开了文本。如有教师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并未从这篇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入手,引导学生探究、解读作者是如何阐发对维纳斯的感悟和认识的,没有让学生体悟文艺随笔与议论文的不同之处,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审美思想及表达方式,而是抛开课文,只抓住“美”这个话题,组织学生探讨“什么是美”“什么样的人才是美的”。如果离开文本过度发挥,语文知识教学就会打水漂,课也就不是语文课了。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科学地处理探究与文本的关系,一定要以“课标”为“标”,以“文本”为“本”。语文教学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感受、品读、体味和热爱文本。
4.工具与人文的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是“皮”,人文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在“工具”和“人文”两种倾向之间,始终保持一种张力,努力将两个方向的目标融合在一起。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两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和整合关系。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追求纯粹的知识是不可取的。人文也很重要,但只追求人文而忽略了知识,就缺失了语文课程的本质。所以,应找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最大程度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前提。课标人教版教材的文本文质兼美,内蕴丰富,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凭借。在教学设计中,紧紧立足于文本,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教学环节中有机地、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能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在语文课堂中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
语文教育,就其教育的本质说,就是以言语为对象的人性智慧教育,简捷地说,语文教育就是言语智慧教育”。说得明白些,语文教师就是要在课堂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如何发展学生的语言智慧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言语训练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暴露了当前语文课堂中的.一些不良倾向:有些教师对“拓展延伸”的认识不清和肆意夸大,对“训练方法”的机械操作任意模仿,对“文本解读”的偏差理解和无的放矢,导致了在言语训练中教师忽视潜心会文,咬文嚼字,品味言语,使得语文课堂缺失应有的价值体现。
我觉得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以下及方面的努力。
(一)、进行有效的言语训练。
语文课堂要提高言语训练效率,就必须进行有效策略的建构。“有效”主要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进步和发展,“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汉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训练,第一,必须讲究方法”,这里所说的训练不是机械串讲,肢解内容,而是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合在一起,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久而久之,文章中的词汇、句式就可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到用的时候,它们就会自然的“蹦”出来,“涌”出来。语文素养提高了,人文性也必然会渗透于其中。其实离开了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来追求人文性,那只能是缘木求鱼。这就需要我们教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设计有效训练策略,使言语训练有机地揉合于课堂教学中。
具体策略是:
1、潜心读解,追寻言语训练的最佳点。
文本是课堂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情感的源头在文本之中,对学生最具诱惑力的应该是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切不可进行架空的人文熏陶和单纯的语言技巧演练,而应以理解感悟内容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使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兼顾,内化与外化兼收,从而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灵动的、有效的语言训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优秀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语言优美。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那几个描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的比喻、排比句,精心解读、赏析,学生的语言感受和运用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2、巧设载体,追寻情智交融的言语智慧。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气”之所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言语的训练点,巧设多种教学手段,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让语文课堂在言语实践智慧的辉映下达到感悟与训练并举,体验与智慧共舞,从而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灵动的、有效的言语训练。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文的具体语境用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景中体会字词的韵味,品味语言的情趣,感受课文优美的意境,切实提高训练效率。
中学生是真心喜欢形象思维的,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运用媒体优美的音乐、多彩的画面、再加上老师动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了一种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品词析句,想象画面,动情朗读,使自身的体验和文章在内在情趣融为一体,从而使言语训练成为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过程。
可见,有效言语训练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训练中体验,在训练中感悟,在训练中创造,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和人文素养。实践中,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有效言语训练的平台,让言语训练在“品味”与“体验”的完美交融中,自由地行进。
(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读熟是前提,离开这个,勿谈语言的发展。所以教学中重视学生把课文读熟、读好。读熟还只是学习语言的第一层次,准确来讲还不到位。我在教学中通常会做到:
1、依据课本的语言和经典的故事发展学生的语言。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当然也是学习语言的例子。完全跳开书本去学习语言,往往是低效的。《将进酒》的语言很有气势,读出它的气势并非容易的事。这就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我利用多媒体制作出一幅幅动画,辅以古典音乐,我自己再配合动情的朗诵,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学习语言收效很大。
“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自然而然间能复述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我在教学先通过默写四组词语,“暗暗”帮助学生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梗概,然后联系这四组词语,教师边示范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学生再根据四组词语和挂图复述故事,最后才是指名复述故事。实践证明,几位学生的复述不但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如把“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说成了“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显得更为生动。
2、是让学生创造性地弥补课文空白。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比如有篇文章写一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有目的,十分成功。这里不妨抄录一位学生的练笔: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语文的本质是“学语习文”,“语文”的“教学”应该立足于言语教学。但是,有些教师在语文课堂强化了“人文感悟”,淡化了言语学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感悟体验的生成上,人文思想的熏陶上,言语的训练淡化了,语文工具性的落实忽视了。
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感悟到的仅仅是人文,而不是语文,那么长此以往,语文素养必然成为空中楼阁,因为语文学科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最终应该体现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听、说、读、写方面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自如地运用母语进行交际。如果言语训练只求结果不重过程,那么学生获得的发展也只能是一种自然发展,而非有效的发展。换一句话说,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无疑成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三、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说:“中学生具有好奇制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所以教师除了不起不断改进教法,还要积极的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地、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一)、积极的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1、开展课前小演讲。每堂课开始时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演讲题目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也可以由教师指定,演讲完毕,师生就学生演讲的内容、仪态等进行评价。这样长期训练,会使学生的说话能力、评判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2、开展辩论会。棘手的问题常常会在辩论中得到解决,而且通过这一活动,还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新的创造思维火花。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对焦母这一形象,学生第一反应是鄙视。可教师抛出:“焦母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引发学生议论,并有效引导学生思索,最后得出“‘焦母’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3、自编自导和表演课本剧。教学中有课文情节较曲折,对话较多,可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将课文改为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写作、表演能力,还能使学生在实际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项链》时,就文章结尾部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玛蒂尔德”听了项链是假的以后的情景剧,分组演出,会取得好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在学完《项链》后,大胆的编写与教材不同的结局。在课堂演出。我在曹禺的《雷雨》时,学完教材不仅都让学生在班上演出,还借来服装让学生在全校表演。自编自导和表演课本剧的活动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是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欲望,这一活动满足了他们的欲望,再有,平时的读书,对语言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诵读上,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表演加强了学生的领悟能力的培养。
4、开展作文评改活动。怎样教,历来是个难题。教师讲了许多,学生写的可能仍然不知所云。所以,可以将学生中好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大家看一看,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作文怎么写,怎样写得更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5、将“影片”引入课堂。语文教学如果只停留于课堂,必将走入死胡同,所以必须将语文学习的范围进行扩大和进一步延伸。在古今中外的名著中,很大一部分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的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选择一些名片名篇,让学生进行欣赏,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
(二)、教法的多样化,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原则。
有法而无定法,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随具体内容的变化而调整。如一些文质兼美的诗文须带着学生用精读法,字字推敲,品出文字的言外之意,品出作品蕴含的丰富感情;对于各种文史知识,各种课外读物宜采用略读法,让学生了解到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概况;对于在题材、体式、风格、语言、文采、笔法等诸方面有传承、类同关系的作品要采用比较性对比学习,弄清其各自特点;对蕴含丰富内涵的作品,采用启发性的阅读法,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应注重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统一;二是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的统一;三是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突出学生的自主原则,体现在一个“主”字上,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所以教学中要去认真研读学生,要变专制的课堂为民主的课堂,从追求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学习的过程,真正把学生当作获取知识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角色应变化为主导者,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三)、选择好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应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项脊轩志》时,将“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的“喜”与“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探讨“喜”在哪儿,“悲”在哪儿。由此可见,对于叙事性散文、山水散文、乡土回忆散文及玄思哲理散文类文本,皆可选择这种方法来组织教学。
2、从文章线索入手。教学时应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3、从质疑权威入手。质疑能让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学小说《药》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问题: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但学生对此并不买账,普遍表现出畏难厌恶的情绪。对《药》中“康大叔和黑衣人是否是一个人”一直存在争议。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强调这二人的身份,因为这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大有文章可做。其实可以就此深入文本,勾连知识轮廓,学习鉴赏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可直接从人物形象分析开始,使学生思维很快活跃起来,迅速进入欣赏状态。教师可在课件上直接打出问题:康大叔--刽子手形象分析。不出所料,有学生马上就质疑:为什么康大叔是刽子手?面对质疑,教师可先蓄势,告诉他们,教参上就是这么写的,多年来,教师也都是这么教的。这样一来,学生挑战权威的激情就被调动起来。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细节。无论结果怎样,学生细读文本,了解鲁迅的创作特色,把握人物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虽然阅读讨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能收获鲜活的阅读体验,这可以说是阅读小说的最大收获。
总之,让教学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文本,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的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的探索,从而深深爱上语文课。这也就是我提倡的在课堂教给学生智慧。
冯力文。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篇十七
发挥出自我潜力,乐于和善于向老师请教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独立意识?本文建议如下:
一、培养学生过语音关的'独立意识。
学好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学生开始学英语,教师要先教好26个字母、48。
个音素和语音基础知识。如连读、失去爆破、语调、国际音标等。课前布置学生。
预习单词读音。上课时再进行正音。对句型、课文让学生朗读、分角色读等,反。
复训练。国际音标的拼读规则事先不必总结,可让学生自己总结,平时课内外的。
语音练习,只需示范一下,不必题题讲解,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和总结。这样学生。
的印象深、记得牢,有利于培养学生过语音关的独立意识。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法、句型和课文的独立意识。
先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每课的语法、句型和课文。上课时。
再进行提问、检查、总结。这样,能培养学生独立主动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觉。
性,克服依赖性。
三、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意识。
教师要少讲多练。课内外练习、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确有困难的,老师可稍加。
点拨,或作示范,然后要求学生自己。
[1][2][3]。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篇十八
新世纪新时代,学生终身发展已经是教育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教育界的共识。在终身发展理念下,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学生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以后做一个优秀的`职业人打基础。所以从学校时代起,就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学一项基础工作来做,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职业人才,促进国家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关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明确两项工作:一是要明确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明确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办法,下面笔者将进行分述。
现在的学生是将来的职业人,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清楚的问题。如果一味地突出教学的知识性,教育出来的学生恐怕只会研究知识。为了学生的未来,学校和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终身发展,把学生的职责素养培养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工作来做。(一)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素为什么而学,这是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因为学生只有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才能唤起强大的学习动力,进而为实现学习目的而奋进。为了以后职业更好发展而学习的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比盲目地进行学习的人要更努力得多,这样的学生善于思考,并把学习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容易形成边学边用的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上去,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说有的学科的学习看上去似乎与将来的职业并不沾边,这些看似没有太大作用的学科,对今后学生从事自己的职业或多或少有着一定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只有学生有具体的规划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才会在学习中有意识地把学科知识转化成职业素养。(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职业素养培养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将明显改进其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职责素养,必然先要从职业道德做起,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学生发挥好职业技能的基础和保障。试想,一个没有良好思想道德和没有职业道德的人,是做不好任何事的。所以,只有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的职业人才会一门心思地把自己的职业技能应用到自己的事业当中,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进步的有力措施。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性的东西,也是一个方法性的东西。只有掌握了培养职业素养的方法,才会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一)建议学校开设职业素养课程,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下基础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对培养学生的职责素养所开设的课程尚有欠缺,在这个方面做得最好的当属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定位很明确,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数以千计的职业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正是因为如此,职业学校特别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升,培养合格优秀的职业人才。职业学校通过开设这些职业素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也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二)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校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除了要开设职业素养培养课程之外,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才能更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要让学生知道他们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以及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在职业生涯中奉献自己的职业技能,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目前所学习的课程与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存在着密切关系。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举行一些教学实践活动和实训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一个长期的工作,学校教师要明确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和途径,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注:本文系2017年白银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成果(课题立项号:by[2017]g237)。
参考文献。
[1]许湘岳.职业素养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07).。
[2]黄晶.大学生职业素养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12).。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论文篇十九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已经成为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优秀的人才,需要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不断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大学期间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对于高校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体育的教师,要以大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从而使大学生真正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一、改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师一般都是按照中学生的体育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学,上完课之后就下课,没有对体育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高校学生重视文化课程和就业方面的知识,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因此,作为教师来说,要经常在课堂上讲解体育运动的重要作用,时刻让高校学生意识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比如,在传统的体育课堂学习中,可能高校学生只是简单的学习一些体育运动和技能,整个课堂只是简单的锻炼一下,甚至有的学生都不去上体育课,导致高校学生从小到大的思维习惯就是不需要去关注体育课程的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意识到物质生活充裕的时代身体健康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无论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都要注重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把身体锻炼放在一个高度,同时教师要引进新型的体育教育方式,让高校的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热爱学习体育的兴趣,加深高校学生对体育的进一步认识,而在体育的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选择一些适合大学生运动的项目,加强大学生对运动的热爱,教育大学生在体育课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的体育学习理念。因此,改变传统的高校教育理念,在高校大学的体育学习中,真正将终身锻炼的体育理念教给学生,让大学生在高校体育的锻炼与学习当中真正领会体育运动的精神,从而从新的体育学习方式中感受体育带给自己的好处。
二、保证因材施教的个性教学。
高校大学生基本上对于自己的喜好已经基本定型,在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大学生也会根据自身的运动喜好或者是身体发展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来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例如,在高校的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大部分的学校会设立相关的选修课程,就是为了保证大学生充分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运动,发挥自身在运动方面的特长,激发大学生终身锻炼的热情,从而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态。比如,在高校的体育选修课中,会有踢毽子、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剑术、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等相关的体育运动,每个大学生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喜欢的运动来进行学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相关的学习指导,让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更舒适的学习。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进行个性化的差异教学,在对大学生的体育课程进行划分之后,教师就要根据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进行教育,一些学生在初期的时候选择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得到体育课程的学分,在自己的意识中根本没有树立终身学习体育的概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运动的时候,先要从思想方面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理念,让大学生明白终身体育对于自己以后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从心底里热爱体育,同时也能够激励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经常锻炼,把自己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保证每一个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的良好营造对于大学生的引导性作用很大,耳濡目染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细微但是却深入人心。大学生经常是群体性的学习和交流,很多的学生其习惯与行为都是在同学的引导下或者是宣传的带动作用下进行的,如果高校能够在校园里注重体育文化的宣传,那么对于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进行运动方面的宣传,平时在一些醒目的地方可以悬挂横幅,提醒学生重视体育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在墙壁上画一些体育运用的图案,或者在校园的宣传栏上、led屏幕上也可以隔段时间进行体育运动重要作用的宣传。除此之外,在学校的艺术节表演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把有关体育运动的小品、健美操、武术等节目进行展示,让大学生在艺术的欣赏中了解到更多的体育知识,从而被体育带来的美所震撼和吸引,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去关注健康和运动,从而在无形当中树立体育运动甚至是终身体育的理念。同时,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场所,要重视大学生运动会,倡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运动会的各种项目,并且奖励那些在运动会中表现优异的大学生,从而间接传递体育运动与体育精神,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的过程当中。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校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偏向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终身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注重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以人为本,把高校大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要的地位,不断培养大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作者:张伟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1]方军.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j].商,2014,11:281.
[4]刘娜.高校体育教学体制改革中终身体育理念的整合实践[j].科技展望,2016,26: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