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范文(22篇)
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写读后感时,要尊重书籍作者的意图,不要随意歪曲和曲解书中的内容。读后感是一个有趣而独特的写作形式,以下是一些推荐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一
读完此书后,我并不试图转述此书的资料,只是提议每个人都去认认真真读它一遍,相信你必须会有所收获。
人生苦难重重。
在必须意义上,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程度的心理问题,出现问题,我们就要去勇敢的应对和解决,而不能逃避,因为越逃避,随着时间的积累,问题就会越大。
心理疾病实际上比身体的疾患更严重,它不但影响自我的生活质量,还严重的侵扰自我周围世界,让自我的亲人也因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我的命运,但每个人都要有改变自我命运的念力。念力越大,你能实现的可能越大。
我最喜爱本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是获得自身解放和成长的方法论。爱则让我重新认识真我,找到完善人生的原动力。
人生就是不断地寻找平衡的过程,我们永远不能放弃寻找认识真我的可能,我们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也在发展自我。不要轻易地向命运妥协,应当是在不断地抗争中去寻求心灵的解放。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作者给出爱一个与众不一样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爱是自我完善的需要。这让爱不再是狭隘的和自私的,这让爱不再以占有为目的,这让爱能够全然的去理解。
爱不是纵容,但也不是出于善意的约束和纠正。它一方面是自我完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经过改变自我去改善别人,是渴望滋润对方的心灵,让对方获得成长、因自我而逐渐完善。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二
人不仅对别人撒谎,也对自己说谎。但很多时候我们又需要限制性地表达个人意见。
为了放弃,首先必须拥有某种事物。
正如很多人一直宣扬要过简单的生活,但是,你体味过什么是复杂,什么是简单么?这种无思考的吃饭、睡觉、上班的生活,是不是一种无知呢?你无知,又怎知这种简单生活是最快乐的呢?这种选择仅仅表明你没有选择吧了。
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有很多机遇,也有很多挫折。“人生苦难重重”,派克先生在开篇先点明了这句话,意味深长。作为一名具有二十多年从业生涯的心理医生,他对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句话我很赞同。
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对待这些问题,我们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犹豫、或从容、或焦急、或谨慎、或突兀、或潇洒、或无奈……,有太多的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促使我们成长,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却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沟通、多些勇气、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会变得迎刃而解。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三
在给父母讲座时,我会放一张图片:夫妻两个在吵架,孩子在旁边无助彷徨的坐着。
我会问家长一个问题:“你们希望孩子回忆父母的画面是亲密的、恩爱的?还是冷漠的、对立的?”
所有家长都回答是前者,但实际上却表现的往往是后者。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榜样,而且孩子越小父母在孩子心中越是权威,因为所有孩子都是爱父母的,因为这种爱而无条件的相信父母。
我们经常会见到孩子为人处事方面很像他的父母,这是因为孩子爱父母而潜移默化的受到父母的影响,吸收了他们为人处事的行为和观念。
但却有一种现象,孩子和父母的行为恰恰相反,比如父母其中有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经常打骂爱人孩子,甚至有不良嗜好,而孩子却出奇的脾气好,对谁都好,甚至好到让人受不了。
阅读《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我明白了,这种好只是一种畸形的好。因为他们小时候,父母没有给到他们正向的榜样,他们只是把自己的需求当成别人的需求,把自己认为的爱当成是正确的爱。所以,他们会用自认为的爱去对待别人,其实这是一种自私的爱,这种爱的动机实际是“恨”。
作者把这种人叫做受虐狂或虐待狂。也就是说,他们既是虐待别人的人,也是被虐待的人。
我想起我的婆婆,我结婚之后跟她相处了7年,07年她去世了。她给我的感觉是又可恨又可怜。
她就有很强的虐待性,比如,她看到家里的摆设不舒服了,她立刻就会召唤我公公来搬动这些东西,公公动作慢些她就会开骂;我们刚结婚的时候,她把油盐酱醋都是锁起来的,如果做饭的时候缺了什么,我必须得张嘴跟她要,类似的让人感觉有些变态的做法还有很多。
而她同时又经受着“被虐待”的经历。比如,她会说很难听的话刺激她的儿女,或者在儿女跟前互相拆台,所以儿女们都不愿意到她跟前多呆。我是一个比较中立的人,所以,我的姑子、侄儿、外甥,都比较喜欢跟我聊天儿,导致出现一种现象:他们回来以后,不进婆婆的家门,反而先去了我那个家。这让婆婆很是不舒服,她曾经无数次的抱怨过孩子们对她不亲。
婆婆16岁就嫁给了公公,她的姐姐被送人,兄弟们四分五裂,她的父母经常吵架。这就是她的原生家庭。
她自己没有得到优质的爱,自然就不知道怎样爱别人。现在我就能明白,其实在她的内心深处有着她没有得到想要的爱的仇恨,连她自己也不知道,这种仇恨成为了她的潜意识,所以她就会虐待最亲的人同时也在虐待自己。
我的爱人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他们的婚姻都不幸福。他们也都不会经营家庭教育孩子,所以孩子们也各自在为父母的不会爱而买单。
实际上,我走出来学习,就是因为处理不了家庭矛盾了,人生走到了无望的地步。如果当初我没有选择走出来,我的家现在一定已经不存在了。
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是爱孩子,但是,错误的爱带给孩子是终身的伤害,甚至这种伤害会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生活了将近20年,活生生的缺爱导致心理畸形的例子就有很多,我自己也曾经是这种畸形的爱的受害者。所以自从从事家庭教育之后,我有一个强烈的使命:
让来到我生命中的所有的人都学会爱,学会真正的爱。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父母怎样“爱”,孩子也会传承他们的“爱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真爱呢?
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此刻,这本书读了1/3,但是我似乎明白了作者为什么把书名定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少有人走的路,就是一条心智慢慢成熟的路,一条寻求真爱的路。
就像作者说的,爱是无法定义的。所以,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一起在寻求真爱的路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四
“为逃避解决问题而忽视问题的存在,并指望问题自行消失的倾向,是人生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当看到书中这句话的时候感触非常深,感觉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只是每个人受其影响度不同。
书名少有人走的路初次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会讲一个事情是很少人会去做的,但看完之后明白并非是这条路走的人少,而是这条路每个人都会经历,但真能走好这条路的人并不多。
书中通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分析,阐述了如何做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很多人看似长大成熟了,但心智缺还未成熟,说话做事都会给人感觉很幼稚,这类人只要有过接触大家都会不难发现。另外还有类人,看似各方面都表现的很成熟,但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选择逃避或装作视而不见,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习惯推卸责任或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这些其实也是心智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发生问题是很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如何去面对问题,如何正确的对待和认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我们需要承担起责任,尽全力去解决问题。“观察”和“认知”这两个词几乎贯穿于这本书的始终,如果一个人以邪恶为目标,总是会拒绝观察事实的真相,而心智成熟的人,却能深刻的意识到懒惰的存在。
因为解决问题是件痛苦的事,所以大家会选择逃避或不作为,大家都会习惯处理轻松、容易处理的问题。是否能做到心智成熟,也可以理解成意识的进化或者说是意识的成长,只有当你有了担当的意识、会自律,这样才会让自己不断的进化。
惰性很多时候是自己潜意识里的一种表现,每个人都会觉得享受在前,所以才会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是就会产生惰性。书中介绍“推迟满足感”就能解决惰性、拖延症的问题。比如大家是东西总是爱比喜爱吃的先吃了,不爱吃的不是丢了就是拖到最后随便应付了事;读后感·做事总是习惯把简单的事先处理了,难的事情放在最后处理或者索性就不处理等别人来解决或到最后不了了之,这些毛病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然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需要我们去认知问题的根源,推迟满足感就是要让自己先解决难解决的问题,不能贪图眼前的安逸,要有先苦后甜的精神,这样自然就会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大家都会觉得你靠谱。
让心智成熟的这条路,并不是很少人关注,而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如果当你真的能走通这条道,肯定会让自己有很大的改变。好比自己以前看待任何问题都会有局限性,所以处理起问题也不顺,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本,而且在问题的争论中总是按着自己额思路去辩解,忽略了其他客观的因素或者不承认客观条件的存在。
现在基本已经慢慢的做了改变,因为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能观察和认知问题的根源,继续在学习如何走好这条少人有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五
看完斯科特·派克写的《少有人走的路》感触颇深,如沐春风。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重要,它跨越时代的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一些人因为别人的批评和反对意见而深受伤害。
每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动机仅仅是害怕毕业,还是为以后有更好的生活。
这些事情都反映出21世纪的年青人在逃避成长,逃避成长后应承担的责任,逃避现实。詹姆斯·艾伦说:“当你勇敢面对问题的那一刻,问题便瓦解了。”所以,我们要积极面对成长而不是逃避。
成长是五彩斑斓的,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鲜花,就会有荆棘;有歌颂,就会有嘲讽;有信任,就会有误解。
我们渴望光明,就不能逃避黑暗;喜欢鲜花,就不能绕开荆棘;享受歌颂,就要忍受嘲讽;获得信任人,就要承担误解。
成长的过程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冰心说:“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河流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因此,即便我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也要勇敢面对。
《少有人走的路》中还讲述了“爱”的力量。派克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爱,能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一直无法正常生活,就构成了“依赖性”,心理学家称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爱不能滥用。有限的爱只能给予少数特定的对象。即便有很多人需要爱和关心,我们也必须有所选择,确定谁更适合作为爱的对象,谁更值得我们付出真正的爱。
正如文中所言:人生苦难重重。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六
今年暑期,我看完了一本美国作家派克写的《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是一本心理书,讲述了如何自律、爱的定义等种种方面的知识。如何去调解自己的心情,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所作所为。这本书的作者通过他自己的从业经历写下了这本书,才会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冲击。这本书很深奥,甚至是很枯燥,但是如果你认认真真地读完这本书,我相信,你也会永生难忘的。
以前我的自律很差,但是自从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的自控力正在往好的方向改变。文章中说到一种方法叫“推迟满足感”。我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先苦后甜。暑期过半了,我的暑假作业还是一拖在拖,原因就是我通常喜欢玩在前面回避作业,到开学前几天才急急匆匆地赶那些不得不交的作业。但是自从了解到了“推迟满足感”,我明白了做事不能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先要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才能享受更大的快乐。于是,我强迫自己先去解决对我来说很头疼的作业,而且我先做我认为最难的科目,容易做的放在后面完成。全部完成了再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这样,剩下的暑期生活我过得比以往更自在,更快乐。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并不仅仅教会了我自律。而且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又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我读过许许多多的书籍,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这本书一样给我带来了这么多的观点和思想,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到我。因此我迷上了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
阅读《少有人走的路》缘起于某日偶然收看的节目——“总裁读书会”,当期节目中国投创新董事总经理徐海瑛女士向大家推荐了她多年珍藏案头、时看时新、不断汲取养分、开导心灵的心理学读物——《少有人走的路》。
光是“总裁推荐”这样的光环,就让我对这样一本人人可读的心理学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停驻了20年的时间这样的销售业绩和畅销程度更是书本内涵品质的保证。
书本开篇“人生苦难重重”,一句话道出了生而为人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会遇到的成长难题。人生就是由一连串的难题而组成,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
整本书通过四个章节,为我们提供了自律、爱、信仰以及恩典等战胜难题、治愈心灵的钥匙。这些打开成长之门的钥匙,每一把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用心揣摩。由于作者是一位心理治疗医生,他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面临着一些心理问题,因而整本书所普及的心理治疗案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理所当然”“司空见惯”的行为,只有跟随作者慢慢揭开面纱后隐藏的心理问题,才让我们更清醒的认知自己的行为,从而找到改善习惯、感受幸福的正确道路。
感恩偶然之中发现的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治愈系读本,让我在审视自身的同时,也将目光放到孩子的身上,我想有了心理学知识的支撑,我能更好的教会他们理解、感受自律、爱与尊重。感谢作者让我能够更加清醒的看到自己走向成熟的过程,这是一本神奇的读本,大概需要一辈子去慢慢领悟和感受。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七
这本书开篇就说道:“人生苦难重重。”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自律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
书中有一句话“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斯科特.派克对自律的理解更加宽泛和深刻,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自律。面对问题,智慧的人不会因为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他们会迎上前去,坦然承受问题带给自己的痛苦,直至把问题彻底解决。
“主动”“积极的态度”面对痛苦,是自律的根本。当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来,我们要拿出足够的勇气主动的、想方设法的解决问题,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
书中这一观点,我特别赞同。培养一个自律的孩子,是众多父母的心愿。但事实上,我们能看到身边很多孩子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尤其到了初高中阶段的青春期这些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他们的父母大多数面对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经常一言不合就鸡飞狗跳,他们只会把满腔的怒火发泄到孩子头上,不是打,就是骂,根本不愿意调查问题的本质,也不考虑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合适。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父母没有把本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孩子上。
孩子从出生到十七八岁,这漫长的过程中,如果父母能投入足够的时间“陪伴”在孩子左右,尤其在孩子规则意识、行为习惯、处世方式等形成的关键期,给予必要的指导,恰当的敦促,来巧妙的引导孩子的发展方向,孩子才能会学会自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的每一个暑假,在漫长的无人监管的六十天里,如何指导孩子制定计划,严格执行,控制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养成自觉学习、阅读的好习惯,这都需要父母动脑筋想办法,花费时间引导孩子加强自我管理。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以忙为理由,放任孩子不管,或把孩子寄放在长辈、亲戚家里,孩子的自律能力较难养成。
培养孩子的自律不是一日之功可以完成的,需要父母大量的精力和耐心去培养,而且越早意识到越好。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树立好正确的榜样,让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良好的熏陶,很难想象那些缺乏起码的自制力、生活邋遢、行为不检的父母怎么能培养出自律的孩子。
在投入足够的时间的同时,父母无条件的爱和长期给孩子的安全感至关重要。注意是“无条件的爱”,那是一种宠辱不惊、细水长流、不带任何控制欲望的爱。当孩子面临痛苦和困难时,父母真心实意地与孩子站在一起去经历痛苦和折磨,并时刻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给予的坚强后盾,这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的起点,这是培养孩子自律的根基。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中提出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这里先谈刚刚共读完的第一个原则。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有足够的自制力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享受更大的快乐。推迟满足感,通俗地说就是“忍耐”,它既是自律的原则,也是自律的表现。
著名的“糖果实验”表明:那些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延迟满足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的成功机会。心理学家曾经总结过这样的规律:自律的前期是兴奋的,中期是痛苦的,后期是享受的。
在学习地理、历史等科目时,她自认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如他人,背诵并不擅长,于是她想办法画图、做表、简笔画等极尽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理解和记忆的方法,有时候这种画图和总结比一目了然的记忆会麻烦很多,经常加班熬夜,看似很苦,但她对知识结构的记忆和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延迟满足感”是一种能力,刚开始要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但在这个过程中,以极强的自制力坚持过来,就会发现,自律能带给人发自内心的平静和享受。就像这个清华女孩说起自己的经历,一脸的自信和满足!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八
让人觉得“孤寂”的书名,是当初吸引我去翻阅这本书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个原因就是这本书据说曾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还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停驻了近二十年。一翻作者简介,发现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难道这是一本心理学书吗?随手翻阅一下,却发现语言很平实,还有一些真实的事例,于是,我开始了此次阅读之旅。
一向以来,作为特教教师的我,当被其他人问起职业时,他们都会追问两句:是小学还是中学教师啊?是教什么的?当了解真相后,大都会“夸”上一句:很有爱心的工作啊!“爱”这个字眼似乎总会在我耳边响起。固然,在他人,甚至是自我看来,做教师的都要有一颗爱心,而做特教教师的,这颗“爱心”的分量应当还要重!所以,我也曾单纯地认为,只要抱着对学生的爱,就能胜任这份工作了。但当我读完《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分“爱”时,顿时哑然失笑,我对于“爱”的理解看来是有失偏颇的。
诚如书的作者说道:“爱是自律的原动力”、“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我,也是爱他人”。看来,爱不仅仅是为了促进他人心智成熟,还是为了促进自我心智成熟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像这样,对于“爱”的一系列的阐述,顿时让我觉得心域宽阔了许多。这又让我突然记起导师在我们新教师带教会上提及的“爱”的意义:“用爱打开心灵”!是啊,要走上心智成熟的旅途,要让自我的心灵更充实丰腴,就必须要怀有“爱”意。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九
导语: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同事推荐我读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当第一次听到这个标题时,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自己不知道而已。当你坦然面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可能达到“神”的境界的。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必须如此。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春节放假值班,闲下来阅读了我的生日书,《少有人走的路》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一部关于揭示人心智的心理学著作。
大多数人都存在心理健康缺陷,因为他们都有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总是不去面对问题和痛苦,抱怨上天的不公、自己的不幸,甚至用各种极端的方式去麻醉自己,让自己不去想,营造一个与现实脱节的完美的虚幻空间,这无异于作茧自缚。“惟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面对问题我们不能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而是应该迎难而上,直至将其战胜为止。
书中第一篇谈到了“自律”,人生苦难重重,我们的人生就是不断的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唯有自律才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案。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的主动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现实、保持平衡。对于推迟满足感,我们不要贪图暂时的安逸和一时成绩的满足,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工作时要先难后易,彻底克制自己拖沓的工作毛病,延长自己的满足感;而对于承担责任,我们对待问题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自己的信心;对于尊重事实,2012对于各个行业都是一个严冬,我们要认清这个事实,结合我们自己的特点,找到2012年属于我们的机会;最后就是保持平衡,一味的自律,就会变成压抑和束缚,我们要用一种平衡的自律方式去面对问题,张弛有度,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方式。
2012作为公司的“变革年”,我们更要加强自身的“自律”意识。2012年的航运市场好比一座独木桥,我们没有退路,唯有奋起跨过。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2012要亮出我们的中谷精神。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
这是一本关于心灵和精神方面的书,很多时候它让我不舒服,因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为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努力,会让思想和心智更成熟。”我喜欢这句话。
平心而论,我是个害怕麻烦的人。很多事情只要不影响到我基本的正常生活,我都会选择视而不见,直到拖到不得不去解决的时候。至于,别人口中所说的热心的帮助别人如何如何,基本与我无缘。我得承认很多时候,我是个冷漠的人。为了躲避很多无谓的麻烦,我会尽量避免跟别人有更进一步的接触。就我工作的环境而言,或许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生活嘛……我的朋友曾直言不讳的告诉我:“你不是一个容易接近的人,有时候话也不多,又理性,真是很难交到新的朋友啊!”
或许,我该尝试着去改变一下,多和别人交流,多接受一些别人善意的邀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去帮助别人,甚至,偶尔去请求一下别人的帮助。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一
这本书的作者是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m.斯科特.派克,他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实践,取得了卓著成绩,他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
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未经宣传,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仅在北美,其销售量就超过了700万册,被翻译成23种以上的语言;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连续上榜近20年,被西方媒体誉为“来自上帝之手”的时代杰作,它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结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第一部分:自律;第二部分:爱;第三部分:成长与信仰;第四部分:恩典。其中感触最深的是:爱和爱的本质以及爱的艺术。生活中身为父母的我们常常将自己的意愿或未完成的心愿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如有的父母从小就有想当歌唱家的梦想,而由于自身或家庭的原因未能实现愿望,便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替他圆了这个梦。于是乎给自己的孩子报声乐班,可孩子并不喜欢也没有兴趣,当孩子高中毕业未能如愿考上家长心目中的理想学校便大发雷霆,认为孩子不争气,疏不知孩子根本就不喜欢,还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这是爱吗?很显然不是。
真正的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爱要付出努力,付诸于行动,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真诚付出。爱是心甘情愿,是自觉自愿的主动的,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强迫。
那么怎么爱呢?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如果用现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个人爱的意愿,我们就会发现,爱的意愿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关注。为了完成意愿所需要的努力,就是对关注的努力,也就是努力的关注。我们要头脑清醒,让心智健全,这是体现关注的最基本要素。”
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听别人说话,可多数人却不懂得如何倾听,他们只听到了自己想听到的部分,愿意听的听到了,不愿意听的都忽略了,听不全面。而且对听到的内容总是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意愿出发,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站在孩子当时的处境下,不能很好的感同身受去想,去思考。譬如有许多家长听到自己的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就会片面地认为,是孩子没下功夫,总是盲目地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比较;更有甚者有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顿不顿大发雷霆,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很少有家长心平气和地、耐心地询问孩子为什么此次没考好,耐下心、静下心来认真地倾听孩子说。
倾听是件不容易的事,他需要倾听者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学习倾听的方法,在众多的倾听内容中,做出选择,找到最佳平衡点,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只有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孩子才愿意与你交流与倾诉。首先倾听者要做到全神贯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爱,因此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懂得自尊自爱。生活中你会发现,当你认真地全神贯注地去倾听你的孩子说话的时候,孩子会很愿意与你分享他(她)的故事或感受,他(她)会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与你交流。其次,在对孩子的倾听中,孩子感受到尊重越多,有价值的表达就越多。你会发现孩子的独特和出色之处,就越愿意倾听,对他们的了解就越多,认可也就越多。第三,了解的越多,便会更加有的放矢,便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最后,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们认为你把他们看成出成色的人,他也希望不辜负你的期望,成为你所期望的人,更愿意听你的话,并给予你同样的尊重。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这是爱的具体的表现形式。此时,倾听者需要把个人的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努力去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我真心地希望我们家长朋友们可以通过练习,让自己变得更加善于倾听。爱是一种特殊的“任务”,艰辛而道远。让我们在实践中共同学习爱的艺术---倾听的艺术吧!也真诚地希望大家通过阅读《少有人走的路》能够使自己的心智不断地更加地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二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忙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能够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能够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但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但是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用心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持续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应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此刻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应对现实,放下搞笑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简单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简单,当我写完之后,感到情绪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用心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而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用心应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够。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能够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应对糖的诱一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潜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仅是付出,不仅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职责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潜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就应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一精一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灵务必持续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个性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
“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应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一习一,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选取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到达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而且值得一精一读的书。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三
很少有书,我看了之后会写读书笔记的。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读了之后感觉很有道理,有的地方写得很好,对将来会有所帮助,因此写下读书笔记,算是加深一下理解。
心智成熟即“精神”的成熟。
要想心智成熟,必须要有“自律”,遇到问题时能直面问题并解决它。我身边就有一个人,天天过得浑浑噩噩的,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尽情享乐。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一直改不了,就是因为她缺少自律。而自律的原动力是"爱",真正懂得爱的人,懂得爱自己和周围的人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以此促进周围的人的成长,促进他们心智的成熟。
随着自律的不断加强,爱和人生经验一并增长,我们会越来越了解自身成长的世界,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形成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很多人从未有过大规模跳跃,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成长。这里要指出的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很不“成熟”,尤其是那些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将要承担很多的责任,但内心还是很幼稚,这对他们的下一代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或者一些上级领导,心智同样需要成熟,这对下级的发展是必需的。
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世界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
阻碍心智成熟的障碍是“懒惰”,即自律的反面。而懒惰的特殊形式“邪恶”则是指主动捍卫自己的懒惰,它们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着。(这下知道“邪恶”的另一种定义和本质。)书中同时提出“潜意识”这个概念,及如何利用病人不经意流露出的“潜意识”解决病人遇到的问题_因为心理疾病就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意识抗拒潜意识而产生。这是一个独特的理念,对于很多人包括心理有问题的人都有帮助。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倾听自己的潜意识,虽然很多时候它深深藏在你心底。
最后,心智成熟的最终意义何在?我们在心智逐渐成熟的旅程中,需要不断自我纠正和自我调整,最终我们了解人生的真谛,清楚我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们将拥有驾驭人生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感觉舒适而愉快。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在其他方面是很难体会到的,而那些不了解这些真谛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也是很难体会到的。当然,我们走了“少有人走的路”_通向心智成熟的路,我们到达了顶峰,周围有很少人和我们在一起,前面也没人带路,我们不知道前面的路接着怎么走,这时我们可能会难以采取行动,同时我们会产生孤独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四
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荐给朋友们,给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觉期望改变心理现状的人。其实这本书很浅显,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边的一些小纠结的学术解读而已,你我都懂。刚开始看我也就睡前随便翻翻,但此刻看完整本书,却起了期望再认真看一遍的念头。回头想想,其实很诧异,原先这本书真有种魔力,让你不自觉在看的时候跟着内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学知识,似乎真有那么点被治疗了一番的感觉。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治愈心理的书籍,不如说它是一本能够引发你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向导书。
书的第二部分花了超多篇幅论述“爱”,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较快的,也是觉得可能多多少少这部分与中国的大多数人需要思考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吧。但第二部分的“爱”这一章是值得再认真看的。大多数人不懂得什么是爱,那里的爱当然不是只男女情长的爱,而是自律的原动力,按作者的定义,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帮忙他人进步,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续的过程。
同时,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时候父母错误的爱或忽视的爱而导致的。家庭环境的成长对个人的心里影响极大,父母对子女正确的爱是保证其健康心理的关键。而父母如何学会爱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总之,推荐给期望成熟、期望进步和提高的童鞋们。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五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在其著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中的开篇第一句话。这是事实,也是至理名言。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怨天尤人,为什么老天对我这么不公。仿佛一帆风顺才是人生应有的状态。然而事实与理想完全相反,问题和困难才是常态。我们一生会不断碰上问题,问题带来痛苦,解决问题也会痛苦。所以人生苦难重重!
人生是不断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带来痛苦,但如果我们不逃避问题,而是勇敢地直面它,解决它,那么问题同样可以带来智慧的启发,带来心灵的成长。人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向成熟,就像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只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为解决问题而不懈努力,也正是人生中应该做的事。
那么在面对问题时,你是慌忙逃避,是畏惧害怕,还是勇敢面对,努力解决呢?应该都有过吧。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既然问题带来痛苦,那么我们感到害怕,想要逃避也是人之常情。但遗憾的是,逃避问题并不能让问题消失,它还是在那里。而只有直面问题,努力克服困难,问题才会被解决。而自律则是帮助我们战胜恐惧,直面问题的重要手段。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让自己直面问题,承受痛苦,最后解决问题,走向成熟。《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这本书中提出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我认为这四个原则既是实现自律的方式,也是自律的人应有的表现。
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
前文说过,逃避问题不是解决之道,因为问题不会因为你的视而不见而自行消失。而作者认为,逃避问题是心理疾病的根源。其中一种逃避问题的表现,便是拖延。拖延时间,把痛苦延后,先享受眼前的欢愉,问题以后再说。中国的老祖宗们早就了解拖延的危害,“日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警醒着后人。很多人在工作中喜欢先完成简单的任务,把困难的任务留在最后,然后在想起最后的难题时总是痛苦不堪,愈加倾向于把难题拖延下去,陷入了先甜后苦——拖延的恶性循环。其实仔细想来,拖延也不是明智的选择:在不断拖延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会受到这个待解决的难题的折磨——眼前的欢愉,被未来的痛苦所损耗。与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承受痛苦解决问题,然后换来成就感和无忧无虑的双重快乐。所以,形成先苦后甜的意识,优先解决棘手的问题,这不仅可以让我们心智成熟,也是获得更多快乐的有效途径。
承担责任——事在人为。
不能及时解决问题,问题便会像一座山一样横在心中,阻碍心智的成熟。逃避问题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在问题面前两手一摊:“出现这种问题不是我的'责任,是别人,是社会因素造成的,所以要让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只有自己能解决。手脚长在自己身上,脑子长在自己头上,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全由自己。我在工作中见到这样一种人,上级分配任务下来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任务在不在我的职责范围内——他把自己的工作职责划分得比谁都清楚——如果超出一点点他的职责范围,就会立刻拒绝:“这不是我该做的工作。”仔细核算过以后发现确实是分内的事,怎么办?接任务吧?慢着,先找上级谈谈:“你看我现在已经这么多任务在身,再分配任务恐怕完不成了。”上级不同意,只能接了,“好吧我尽力而为,但做不好可别怪我,毕竟我说过可能完不成。”最后任务真的没完成好,他还有话说:“我早就说过了,而且这是公司制度有问题,这种职责就不应该分配给我这个岗位。”仔细看看好像他也没有做错什么,但总觉得让人讨厌。他说的可能都是实话,但句句都在推卸责任。工作中不愿承担责任,就难有大的作为,生活中不愿承担责任,最后只会问题缠身。只有对自己说这是我的问题,我也有责任,要我自己来解决,我可以采取行动处理问题,情况才会好转。
忠于事实——敢说真话。
我自己刚看到这一个原则时有些不以为然:诚实和自律有什么关系?读到后面就有了答案:没错,有关系。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随着阅历的丰富不断改变,不断完善。但有些人,到了一定年龄后便不再接受改变,抱着自己已经过时的观念故步自封,即使是他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也会固执地反驳“你凭什么质疑我?!”。这是无视现实的表现,是对自己撒谎,也是拒绝正视问题。人总是会本能地拒绝变化,就像本能地逃避问题一样。为了替自己辩护,有时不惜用谎言掩饰,欺骗他人也欺骗自己:“我没错”。虐待子女的父母总是言之凿凿:“我这是在教育孩子!”是在发泄私愤还是教育,其实他们心中十分清楚。同样的道理,是否在逃避问题,拒绝成熟,我们自己心中也很清楚。忠于事实要求我们坚持自省,拷问自己是否真的说出了真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清现实,戳穿自我辩护的谎言,让问题赤裸裸地暴露出来,然后再勇敢地解决它。
保持平衡——舍与得。
心智成熟意味着直面和承受痛苦,自律同样是一项充满艰苦的任务。我们要推迟满足感,通过在眼前承受痛苦来换取未来的快乐;我们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也要卸下不该有的责任;我们还要对自己诚实,与谎言作战。同时,我们也要过好当下的时光,有时也需要依赖他人,有时也要允许一些善意的谎言。如何在这看似相互矛盾的选择中保持平衡?答案或许又要从老祖宗的智慧中寻找——舍与得。这里的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舍弃过多的欲望和要求。人非圣贤,无需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自律的原则应该是弹性的约束,而不是把自己捆死的铁链。第二层含义是舍弃某些快乐,问题带来痛苦,解决问题同样带来痛苦,拖延问题、推卸责任、自我欺骗都能带来短暂的快乐,而我们必须舍弃某些快乐,主动选择承担痛苦。这些舍弃换来的,便是得,便是心智成熟的果实:我们更懂得如何解决问题,人生的问题不再让我们痛苦不堪。就像我们孩童时期面临的难题,长大之后再看就不再是难题。
自律是通往心智成熟之路的有效工具,即使如此,这条路还是荆棘密布,道阻且长。所以这注定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六
人与人之间相处是极易受对方的影响,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你的言谈方式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同学、同事、朋友和家人的影响。如果你不承认,那么有可能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
顶头上司很喜欢说“不不不”,久而久之,办公室的人在交谈时,尤其当他们急于在第一时间否定对方的时候就会说“不不不”。在lynette和上司结束一次聊天后,我给lynette说她刚才说了“不不不”,她整个人像一只炸了毛的喵,进入警戒状态,说服自己不要说那么多“不不不”。然而她不论和上司还是和同事说话,那“不不不”三个字依旧张口就来。我也好不到哪里去,“不不不”说的风生水起。可能我太过敏感,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个现象,其他同事似乎还没有发现。所以听其他同事说“不不不”后我和lynette总会会心一笑。
在读《少有人走的路》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五个字是:推迟满足感。那些急于在第一时间否定他人的人,是为了从否定他人中得到满足感吗?如果是这样,面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不妨慢下来等对方说完,再一针见血并加以缜密的逻辑将对方一枪毙命不是更爽吗?但是人人往往都不愿意推迟满足感,哪怕只是短短的几秒。因为“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而这对于想要急切享受满足感的人来说先面对听完对方的错误言论实在太过痛苦,不如第一时间享受满足感来的爽快。毕竟“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我和lynette认为对抗说“不不不”这个坏习惯的方式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就算对方说的内容是错误的,也要耐心听完,然后再否定对方。改变自己的心态,才是解决这个坏习惯的根源。如今,我和lynette说“不不不”的次数在逐渐减少,有时候甚至在说到第二个不字的时候就会自动停下来。看看之后能否彻底改掉这个坏习惯。
《少有人走的路》是答芬小姐姐推荐的,她推荐的次数多了,我自然想了解为何她不停推荐。这本书是我最近读书读的最慢的一次,总会思考一些内容投射到自己身上的情况,强迫自己去分析,有点痛苦,读到后面,心也乱了。读书于我而言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这本书让我沉浸其中去思考分析自己的问题。计划再买一本纸质版的书来反复阅读。我和答芬小姐姐一样,倾情推荐这本——《少有人走的路》给可爱的你们,愿你们面对不断流逝的岁月、增长的年龄,可以宠辱不惊。
这本书值得分享的摘录实在是太多了,这里我简单分享两句。其他的,你们自己收集吧。
摘录: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七
一、谎言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每个人都会撒谎,有些谎言无伤大雅,而有一些却在一步步摧毁我们的内心,为什么这么说,谎言是我们并不想或并不敢去正视我们的错误和痛苦的时候选择逃避问题的一种表现。我们把那些真正令我们痛苦的事压制在潜意识层面,从而展现出轻松的一面而形成我们的意识。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不过是我们的潜意识为我们承受一切。就比如遇到不开心的事或承受不了的事,我总是不断问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一定是在做梦,忘记吧。不敢正视自己的痛苦,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直面内心,在做正确的事与轻松的事面前永远选择后者,让自己看起来轻松,实则在压抑痛苦,这些痛苦一件件的积累,迟早会找上门来,把自己压垮,让内心崩溃。因为意识好控制,潜意识并不好控制,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只有勇敢的拆穿谎言,我们才能活在真实的自我当中,迈向心智成熟的第一步。
二、如何识别伪善,远离邪恶。
邪恶是由颠倒是非的谎言产生的。这就像单词“生命”(live),如果颠倒过来,就变成了“邪恶”(evil)。邪恶定义为:“运用一切手段,拒绝心灵成长而恶性扩张自我的行为。”也就是说,面对自己的恶,恶人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嫁祸他人。“邪恶用谎言和欺骗来维护病态的自我。恶人,做了邪恶的事,却往往没什么罪恶感,用谎言和欺骗来保护“完美”的自我形象,而处心积虑维护道德完美假象的那类人。这类人往往是伪善的,对别人的伤害极大却从来不把错误归咎于自己,往往所有的责任都在别人。这类人自私,自恋,喜欢控制别人。识别一个人是不是伪善的恶人,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听从自己的直觉,具体来说就是“反感”,“反感”往往是心理健康的人遇到伪善和邪恶之人时的一种本能的反应,我想面对这样的人是,只能避之唯恐不及大概是最明智的选择了。
三、恶,总是出现在需要爱的地方。
这是书中第四章的标题,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章。书中写到:夫妻之间真正的爱,不是树缠藤,也不是藤缠树,而是彼此独立、心心相印。这样的爱能不断拓展双方的自我界限,让彼此的心灵都获得成长。相反,如果一方把自己的自我依附于另一方,或者一方极力要控制另一方,这就不是爱,而很可能产生恶。所以我认为,情侣或者夫妻或者其他亲密的关系,要敞开心灵,但不要把心灵交给对方管理,把心灵交给对方管理,意味着失去自由和自我,意味着奴役和被奴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心甘情愿成为别人的累赘,成为别人累赘的人往往会陷入深深的自卑和抑郁,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让别人成为自己的累赘,他们想法设法让别人依赖自己,在被人的依赖中,他们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内心没有安全感,就像控制外面的一切。这些心理和行为很像爱,但却不是爱,而是恶。从本质上来看,它是通过加强别人的依赖感来控制别人,不仅阻碍了别人的心灵的成长,而且也阻碍了自己心灵的成长。我想爱,是为了成长,成长需要足够的空间;而邪恶的本质是压制,它压制别人的自我,压缩别人的空间。但偏偏有些人把这种压制当成了爱。这种关系中,对方体会不到爱的关心与呵护,感受到的只有窒息。
勇敢地面对谎言。只有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勇敢地面对谎言,才能忠于事实。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八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出自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一位杰出的心理医生,他的杰出不仅在其智慧,更在于它的真诚和勇气。
儿童时,他就以"童言无忌“远近闻名;少年时,他又勇敢的放弃了父母为他安排的辉煌前程,毅然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当上了一名心理医生,为美军军官做心理医生。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治愈了成千上万的病人,他以从业经验为基础写作的《少有人走的路》,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本书是我近来最想要安利的书籍,斯科特对心理的了解远远不止身边的病人,正如他说的,其实我们大家心理或多或少都不是真正的成熟,而真正心智成熟的人才能坦然与这个世界相处,与亲人和爱人相处。
与我而言,触动最大的是他对自律的解读,现在社会充满着浮躁和虚伪,而当代人多喜欢逃避问题,依赖短暂的安全感。极少数人还在拥有并且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其实梦想这个词,对于现在的境况并不一定是个褒义词,它身上贴着不务实,白日梦,陈词滥调等许多消极的标签。因为人人都有惰性,前往梦想的道路那么远,还荆棘遍地,许多人便觉得算了吧,还是呆在我的象牙塔比较舒适,这是符合人性的正常流程,但是却有人始终在不断对抗着惰性,忍受着孤独和痛苦,走出了舒适圈,走在了煎熬的改变之路,无论成功与否,这个人一定比我们走的远,比我们更成熟。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能够做到自律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人,事实也证明了如此。成功的人多是自律和勇敢的,你想要赚很多钱的就要不断学习研究,不怕吃苦与失败,你想要完美的身材,就要克服美食的诱惑,忍受运动过程的痛苦与单调,你想要优秀的成绩,就要接纳考试的压力与学习的寂寞,推迟满足感,便能得到你想要的成就感。时间很公平,不偏不倚,你用在哪里,就会在哪里开花结果。
“假使人生的目标就是逃避痛苦,你完全可以得过且过.不必寻找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意识的进步。因为不经痛苦和折磨.就无法实现灵魂的超越。”成人就该有成熟的心智,去灵动我们的灵魂,追求更宽广的视野与更美好的人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九
(一)谈判的勇气每年春节后,都会迎来辞职的高峰。
大多数人辞职的理由,想都不用想,最常见的有两条:
(1)待遇问题;。
(2)发展空间问题。现代社会,换个工作,无可厚非。但是,经常有人辞职的时候一边感谢公司的栽培,一边私下对人说出自己的抱怨:原来是如此,如此!如果是换了我。在我确认离开之前,就要先找上面的头儿,谈一谈。一般的人,觉得谈待遇很难,其实,如果头儿有决定的权力,这个反而是最简单的。直接说出自己期望的要求。公司的代言人,肯定会找出一大堆的理由来解释或搪塞的。
发展空间的问题,略微不同。可能有这么几种状况:
(2)公司发展很好,但现在的定位有问题,希望调整;。
(3)不喜欢公司的人文环境。无论怎么谈,重要的一点是,要确定自己想要什么,要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然后再做决定。离开有时是一种方法,但或许不是最好的结果和时机。工作多年,我遇到不少人,为了工资上增加几百块钱跳槽,放弃了大好的发展前途,不值得。说实话,这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实在令人遗憾。
(二)学历依赖症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有人好好的在发展,突然觉得想读研考博,读了几年书出来,不仅收入上比以前退步,而且失去了大好的发展时机。这样的机会成本太高。学的多,以后就一定赚钱多,发展就一定好吗?错!当你还沿着传统的思路一条道走到黑的时候,有你哭的时候!有些人非常擅长考试,以为考试就是今后的一生的保障。书读的越多,你今后的生活之路就越难开始。盲目地追求高学历,不过是希望高学历给自己带来工作的保障,一种看上去很稳定的依赖性!但是,这种感觉,是真实的吗?鬼才知道!无论你怎么推迟走向社会的那个时刻,那个时刻最终都会到来。该来得都会来得!社会的经验只能在社会中获得。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准备“充分”,才走出第一步。其实,要抛弃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只需要诚实和少许的勇气。如果今天不能面对就业的事情,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以后一定有更多的麻烦需要面对。
(三)宠物病现在,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了,先是老人养,然后年轻人也养。然后,开始在街上,看见被抛弃的流浪狗。养宠物的目的,是出于排解孤独,出于爱的渴望,或好玩什么的,但很少是出于爱。人可以安排宠物的生活,训练宠物,带他们锻炼、洗澡和散步。宠物付出的代价是顺从。一旦宠物生病无用或咬他们一口,立马被抛弃。人在宠物上投注情感越多,对自己的感受就越深。他们一想到自己的付出,就骄傲和激动。人对动物如此,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
(四)爱的名义有一次,去儿子的学校听心理健康的公开课,家长们都去了。有个孩子在日记中写到:他的父亲,因为他考试没有达到要求,而用皮带抽他。他一直都记忆犹新。孩子的家长按耐不住,跑上讲台,说道:我也心痛啊,我也是为了他好啊!中国有句古话:黄金棍下出好人。那意思是,不打不成器!我想,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孩子这一代,我们的孙子这一代,还有多少的棍棒的教育,要以爱的名义进行!孩子就是家长的宠物,家长的面子,或是未来。以未来的名义,以爱的名义,家长们怎么样的行为都可以得到解释,可以得到谅解。但是,这时候,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爱是一种权力,一种单方面的要求;意味着:爱是强制的,暴虐的,严格地近乎苛求,让人感到没有人性!意味着:在压力下,对权威的盲从。意味着:不关心对方的独立存在,只关心自己内心的结果。明白了这些,就会理解现在社会中的年轻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满或不幸:他们已经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前进,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却不敢或不能追求自己的生活希望和想象。
(五)心智成熟的旅程未来生活的所有不幸,都来源于我们糟糕的家庭教育,跟学校收钱多少没有多大关系,跟高校扩招也没有多大关系。上学完成的只是知识的学习,而心灵的成长,只在家长的手中。只要我们不关心人的心灵,读再多的书也是白搭,上面那位孩子的家长是一位研究生,自己的事业也算小有所成。可是,在孩子的教育上,他的心智和他的智慧好像不成比例。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能有这样的一些课程,去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观察和发现周围的一切,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何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变故,说出不,和老师讨论教材的错误和立场?如何去倾听朋友的谈话和倾诉,和家长探讨和交流?如何没有限制地想象和赋予自己神圣的使命?回首人生,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力量和支持,我们到底要学习怎么样的一种本领去面对:恐惧、懒惰、威胁和爱的压力。在我读过的心理学书籍中,除了马斯洛的书外,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给了我想要得一切解释和行动的指南。在这本伟大的通俗心理学作品中,处处充满了沟通和理解的气息,它跨越了20年的时间限制,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教诲我们成为更加称职,更有耐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告诉我们怎么找到真正的自我。它带领我们去如何面对艰难甚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识的更高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二十
《少有人走的路》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人生的问题和痛苦是客观存在,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会理解他人,找到真正的自己,练就一个强大的内心是我们唯一可选的路。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面对糖的诱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很大的助力。
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难处在于它会带来痛苦,而我们却又想极力规避这种痛苦。我们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上司。为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许多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我们是否有可能完全逃避心灵的痛苦呢?或者说,我们是否能把心灵的痛苦降至最低呢?答案是否定的。世界需要有能力的人,心智成熟者则是最好的人选,他们的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能做出各种决定。在全知全能的状态下做决定,远比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下,要经历更多的痛苦。譬如说,两位将军各带一万名士兵外出作战,在一位将军眼里,一万名士兵不过是战略工具而已,而在另外一位将军看来,士兵不仅仅是作战的工具,他们个个都是独立的生命,是家庭的一份子。
那么面临生死关头,哪位将军更容易做出决策呢?也许你认为心智成熟的人,绝不会成为前面那位将军。但很明显,答案就是前者,因为他不必忍受心智成熟者所要经历的痛苦。类似上述情形,也会发生在企业主、医生、教师、父母身上,人人都有可能碰到这种情况,做出影响一生的选择。但容易做出决策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决策者。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学会推迟满足感,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二十一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一生的必修课是什么?
是挫折亦或苦难?
是隐忍亦或坚持?
是人情世事?是享受孤独?还是找到真正重要的人和事?
其实,最终的必修课只有一门,放弃。
放弃从我们降生开始便如影随行。
放弃无需对外界要求作出回应的婴儿状态;
放弃世界与我一体、无所不能的幻觉;
放弃完全占有母亲父亲的欲望;
放弃童年的依赖感;
放弃自己心中被扭曲了的父母形象;
放弃青春期自以为拥有无穷潜力的感觉;
放弃无拘无束的自由;
放弃青年时期的灵巧与活力;
放弃青春的性吸引力;
放弃长生不老的空想;
放弃对子女的权威;
放弃各种各样暂时性的权力;
放弃身体永远健康;
最后,放弃自我以及生命本身。
好似我们一路上丢盔弃甲,最终丢掉了我们本身。听起来过于残酷,但人生的规律便是如此。在人生转变的时间点上,如果我们还执着于曾经拥有的东西不肯放手,只会给苦难重重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苦难。
有位师者谈天时说到,人不能贪,不是只有贪图名利才叫贪。彼时不能明白他所指,是追求自我实现不能平衡家庭为贪,还是许下自我能力之外的愿望为贪,还是把责任都大包大揽扛在自己肩上为贪。
直到今天,xxxx年元旦,才忽然明白这话的含义。在接纳新事物的同时,仍执着于过去所拥有的,并且还想一直拥有,把自己的心塞得满满当当的,为贪。人们常常认为“除旧布新”里重要的.是“布新”,其实是“除旧”。
放弃,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需要学习。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免痛苦,因为这样的学习不断冲击着我们原来的认知和观念,旧的世界坍塌了,而新的世界还未成型。像fridakahlo的画作《我的诞生》,蒙上白布的“我”把另一个“我”生了出来,旧我已经消亡,新我仍在破茧。死亡的痛苦与诞生的痛苦是同一回事。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少有人走的路》的开篇第一句。正因为如此,peck才会写下这本书吧。如同我的朋友所说,她选择做心理治疗师的原因,是这世间人实在太苦了。我们疲于奔命,不断经受沮丧、悲哀、痛苦、寂寞、内疚、懊丧、恼怒、恐惧、焦虑和绝望的打击,不知道自由和幸福为何物。
自由?
来源于自律。
幸福?
来源于爱。
答案只是看起来简单而已。就像那条心智成熟之路,人人明白走下去好在哪里,却只有少数人才能坚持走下去。
theroadlesstraveled。
全书四个部分,自律和爱是前两部分。因为无法用我的语言来表达作者这样系统而宏观的思想,之前想用书摘的方式进行总结。然而1900多字,也只写完第一部分“自律”,还写得枯燥又无味。于是我放弃了,放弃了用一篇小文把一本经典概括完的想法,放弃像考前划重点那样密密麻麻整本书没有留白。然后只选择了“放弃”这个点写下此文。尽管像是又一篇不及格的读后感,但好歹和之前的都不同,算是全新的尝试吧。
——只要是肯不断推陈出新的自己。
xxxx,与君共勉。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二十二
自律这是让我们心智成熟的重要途径,而爱,则是让我们自律下去的动力。
斯科特派克的名著《少有人走的路》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解决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心智成熟。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心智变成熟呢?斯科特派克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自律。通过自律,唯有通过自律才能让我们的心智变得成熟。
那么如何做到自律呢?他提出了四种自律的方法:
第一种叫推迟满足感。意为先苦后甜、先难后易,而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选择的先做容易的事情,把困难的事情往后拖,拖着拖着,就会感到无形的压力越来越重,思想负担更会加剧,导致幸福感降低。
第二种叫敢于承担责任,遇到问题敢于承担,敢于面对,不让逃避的愧疚和不安感时刻侵袭着自己。用一句“这是我的问题”、“这是我的责任”大大方方的承担下来,而不是推卸给别人。不然你偶尔会响起时,还是会被自己的逃避所困扰。
第三种叫忠于事实,我们要真实的了解自己,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绘制出一个自己的人生地图。我们不能抱着幻想去做事情。就单单这一点,我做的并不好。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还抱有各种幻想,可能是对感情,可能是对友情,可能是对美好人性。所以,这也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第四种叫保持平衡,生而为人,不可能一点脾气都没有,人怎么可能不发脾气,但是我们又要具有不发脾气的能力,既要发脾气,又要具有不发脾气的能力,这就是保持平衡的这样一种方法。
通过这几种方法,能够达到我们的自律。通过自律来解决心智不成熟的问题。但是,斯科特如果只写到这儿,就不能算是一本经典著作了,关键还在后面的部分。如果我们人,我们一直在自律中,就会出现一种风险,”我们能不能一直坚持下去”,所以斯科特在这里就提出了衣蛾非常重要的概念——爱。
自律能让我们承受问题带来的痛苦,并最终解决问题,而心灵在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会不断地成长和成熟,自律是人们心灵金华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那么我们为什么愿意通过自律约束自己去承受人生的苦痛呢?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这种力量就是爱。
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有了爱以后,我们的自律才能坚持下去。那么什么是爱呢?
斯科特在这本书里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爱不是欲望,爱是意愿。就是我愿意去做,而且我真的做了,这就是真正的爱。而欲望呢,往往是我想做,但是我却没有做。爱与自律在这里提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爱是自律能持久能够坚持的一个根本原因。
爱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爱实际上也是对自我界限的一种拓展,只有拓展了你的自我界限,让我们跟世界融为一体,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你与世界是融为一体的了,那么我别人,其实也是爱自己。这样就能持续的拥有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