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母亲说课稿(实用15篇)
如何做好亲子沟通,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怎样写一个简洁而有力的题词?总结范文是一个学习和参考的工具,通过多读多思多练才能真正写好一篇完美的总结。
大堰河我的母亲说课稿篇一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这是一首具有自传色彩的现代诗,诗人通过对儿时被寄养在乳母家的回忆,展开了对情似母亲的乳母——大堰河的追忆。本诗运用反复和排比相结合的手法,将作者的情感回环往复的突显在我们面前,同时也充满了韵律美。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首诗在内容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对诗人浓烈的情感加以引导,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歌的诵读方法,体会排比反复修辞的好处和诗歌抒发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和揣摩诗歌语言,锻炼朗读能力,培养鉴赏能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尝试着自己动手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情愫。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体会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和文中排比、反复等修辞运用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关键词句赏析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与学生共同回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引导学生回忆作者对国家深沉的爱,引出作者对于其保姆——大堰河的爱,顺势导入本课《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样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内容,同时可以达到情感的有效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通读全诗,标出小节并试着划分出节奏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艾青对大堰河的情感。
其次,教师范读第六小节,划分节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突出的描写了地主家庭的富足以及我的不适感,与我之前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诵读时,注意:“红漆雕花”“金色的花纹”“‘天伦叙乐’的匾”“丝的和贝壳的”“油漆过”“安了火钵”“碾了三番”等修饰语都应适当强调,以符合作者突出地主家庭富足这一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自比为“新客”,比如在读“摸”“呆呆”“看着”“不认得”“不熟识”等词语时应用心诵出“忸怩不安”之态,以突出作者的不适感。
最后,学生带着这个任务继续读诗:这首诗很长向我们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的结论,1.分别介绍我和大堰河;2.雪天作者在囹圄中,触景生情,回忆起自己的保姆大堰河;3.抒发对于大堰河的爱。
通过以上三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环节,将学生的思路与文本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运用“以读促悟”体现诵读指导法在学习诗歌时的重要地位,为下面的深入诗歌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诗中的细节来反映整首诗的情感,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第4节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幅充满温情的劳作画面,大堰河在一天的劳作之后抱起我、抚摸我,充满温情。这样文字让每一位读到的人都会感觉到温暖,比如“厚大的手掌”“怀里”“抚摸”“灶火”“煮熟”等,与第3节的“雪”“坟墓”“枯死”等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作者在困境中(入狱)触景怀人,引起作者对于温暖美好的回忆。运用“在……之后”的排比和“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这样的反复,通过排比的列举突出了“大堰河”的劳作辛苦,通过反复,突出的体现了大堰河对我的爱并不会因为繁重的生活而有所减少,给幼小的.作者带来了丰富的爱的感受。
其次,设置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作者后来回到了他的家里,他的感受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呢?同时明确要求:小组内的成员都要积极发言并且认真倾听其他人的发言,可以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去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新客”将作者回到富足的自己家中的不适凸显了出来,面对家里华丽的装饰和物质生活上巨大改变,我产生了强烈的陌生感,这样的陌生感足以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心理崩溃。
最后,通过刚刚分析过的两节,你认为排比和反复的修辞在“新诗”当中有怎样的作用?
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上思考。比如:内容上,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形式上,与古体格律诗比较起来,没有严密的韵脚和整齐的句式,但是通过排比和反复的运用让全诗节奏鲜明旋律回环,体现出新诗的韵律美。
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能够把握批注式阅读,深入文本,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课下我会为学生布置了二选一的任务:1.作者的两个家是“贫与富”“亲与疏”“简陋与华丽”的对立,如果你是作者你更喜欢哪个“家”呢,说说你的理由。2.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试着自己写一首自由诗,内容不限,真情实感即可。这样不同类型的作业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堰河我的母亲说课稿篇二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1944年去世的。享年86岁。《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原载于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这是一篇朴素、优美、典范的记叙文,作者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追述了母亲感人至深的一些事迹,唱出了一曲发自肺腑的母亲颂歌。这篇文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本文没有运用慷慨激昂的语句,没有过多的描写和抒情,也没有华丽词藻的着意渲染。但作者回忆的是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母亲的生活经历,在平静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读来亲切而又感人。如文章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看似平常的语言,蕴藏着作者对失去母亲的巨大悲痛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再如“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这句对比,平静说出,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于持家,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佩之情。“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儿子做了总司令,母亲依然简朴如旧,平淡的话语中母亲那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这句话毫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文章的结尾,作者写道:“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之后的悲痛表达的十分深切。生活中人们对亲人感情的表达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感人的。这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魅力所在。
2、选材典型,结构严谨。
作者没有用完整的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到了晚年,还“不辍劳作,尤喜纺棉”。这些典型材料具体揭示了母亲勤劳的性格。母亲把不好吃的东西煮得“有滋味”,“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这些具体而典型的事例把母亲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和蔼可亲的崇高品质体现了出来。读完文章,母亲的高大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子里。
这篇文章的结构,看上去好像是随意而为、信笔写成,其实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全文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一生,紧扣母亲的特点选材,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主线,先具体记叙和描写,最后概括叙述,集中议论和抒情。文章开头一段,先交待写作的缘由,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是全文的总纲;中间一部分以写母亲的勤劳为主,同时写母亲其他方面的特点,各层之间互相照应,衔接自然。最后一段重在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了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全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章法清楚,结构严谨。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根据本单元的教学整体规划和本课的教材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规律,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积累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
(2)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和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本文回忆了哪些事迹;
(2)通过课堂讨论说话活动,体会并概括母亲的好品德;
(3)通过赏读课文,品味质朴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意与怀念。
3、情感目标。
(1)学习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2)感受作者对母亲的赞扬、热爱与思念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写人的记叙文,并着眼于表现人物的特点。本温侧重于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结合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重点:
(1)学习母亲的.优秀品质;
(2)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难点:
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语言特点。
新课程改革理论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探求新知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精讲、少讲甚至不讲;学生是探求知识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体会到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快乐。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探求新知的学习中来。同时根据知识的建构原理,制定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为:
(一)教法:
1、引导法。
2、示范法。
(二)学法:
1、整体阅读法。
2、读、写、说结合法。
本课大致可分为三个互相依存、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阅读课文。体会文中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人物。然后用“母亲是___”的格式说一句完整的话。要求在文中尽情搜索、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多方位、立体地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整体理解课文。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把很多值得回忆的事情纺织起来。然后以“说说母亲的好品德”为话题,每人叙述一件事,并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以突出教学重点。
(三)整体赏析课文。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品味语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情感。然后准备用“用得好。写出了”的句式说一句完整的话。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有计划地写于黑板上的文字符号。内容上力求少而精;样式上要求美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好的板书应该成为一堂课的灵魂!
大堰河我的母亲说课稿篇三
(一)说教材。
《我的母亲》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文是胡适在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事,叙述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表达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和敬爱之情。
(二)说学生。
由于自身和家庭原因,现在学生只关注自己,一向不理解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位母亲的苦心,感悟母亲和孩子间的深厚情感。
另外,学生在组织材料和提炼材料能力上不足,如果不了解背景,学生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因而在课前组织学生查找资料,拓宽视野。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母亲对作者产生的巨大影响。
3.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和学习圈点勾划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母亲对作者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说教学方法。
1.启发提问法。
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价值的问题,在看似无疑处挖掘问题,解决问题。
2.质疑讨论法。
让学生针对课文写法与段落上不懂的地方提问。
3.运用圈点勾划信息点的学习方法,培养复述情节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没有读过书,却把儿子培养成北京大学的教授,她23岁上守寡,做了别人的后母后婆,却把家里治理的井井有条,她是严师,又是慈母。她就是文学大家胡适的母亲冯顺弟。胡适先生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深的影响。”那么他的母亲给了他哪些影响,让他一生受用呢?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位母亲,共同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板书)。
(二)介绍作者及其母亲资料。
你搜到哪些资料,请你说一说。
1胡适简介。
(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曾主修哲学。原名嗣穈,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孩子。19,即胡适19岁时,赴美国留学。19写成《文学改良刍议》,19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
2介绍其母:冯顺弟。
(三)检查预习。
课前安排预习,针对生字词语在字形字音乃至字义上来认识生字。
(四)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五)再读课文。
朗读课文,说一说“我”从母亲身上都学到了什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试着在书上圈画出来。
授课时学生可以说:学到了母亲宽厚,善良,仁慈和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品行。学习上勤奋,做人上刚强。
那么从哪些细节体现出教子严格呢?学生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归纳出:“当我说轻薄的话时”和“督促我学习严格又是充满爱意”的环节时让同学找出“母亲用舌头舔眼翳”这一细节,并让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
当学生找出体现母亲温和宽容的句子时,再让学生读一读当债主除夕之夜到家讨债的部分,去体会文中平实的意味深长的一句话“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让学生重点读这一细节“这样过年”“从不”这几个词都体现了母亲的包容和度量。
(六)质疑探究。
读过本文,你还有那些疑问,提出来让我们共同研究。
学生针对课文写作上的特点提出:1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到母亲,是否切题;2写母亲对我的教导就可以了,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去描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形?经过讨论可以分析出:前三段写自己在别的方面没有发展机会,除了读书外,给我做人训练的就是母亲,这样顺利过渡到母亲给我的深远影响。而第二个问题也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母亲在平时待人接物方面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胜于言教,可见文章字里行间对母亲饱含怀念敬爱之情。
(七)拓展交流。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说明:[学生可以从文章的写作细节、记叙方面去谈]。
(八)作业。
母亲常常为我们默默的付出,她的爱从不张扬做作,她把对你的关爱都融到你的生活细节中,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细节,模仿文章写一个小片断。
结语:母亲就像一棵大树,她的爱,她的榜样给我们一世荫凉,让我们在这样的大树的荫蔽下茁壮成长。
大堰河我的母亲说课稿篇四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
你们好!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母亲,唯一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的母亲,那么,我们每个人对母爱的感受也都是最最特别的,因为,它也是唯一的。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学者胡适先生对他的母亲的那份浓浓的爱吧。我今天所要说的课题就是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四个方面来说一下这堂课的设计:
本文是胡适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写下的《四十自述》的选段,文章语言非常质朴,而情感却非常浓烈,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全篇被一种感人真情所萦绕,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怀念。
因此,这篇文章不仅应当成为学生了解叙事性作品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应当是对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八年级学生情感的一次洗礼,使大家理解母爱的深沉含义。
本文内容浅显易懂,但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的不同,对母爱的诠释也就因人而异了,因此,调动学生情感,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就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根据本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力求通过整体感知、比较阅读(比如老舍的《母亲》)等深入理解文章主题;通过多媒休的运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从而催生学生情感,缩短师生、生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平等对话创造条件。在学习方式上,主要通过学生预习、自主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能力。从而让学生实践“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延伸-体验反思“的阅读模式。
母爱是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说她熟悉是因为大家都享受过无私的母爱,说她陌生是因为大部分人很少对母爱进行过认真的咀嚼与反思。
因此用具有震撼力的音乐,比如刘欢演唱的《人生第一次》,在音乐声中顺势导入,让大家感受歌中所唱的“你”,代表了怎样的一个母亲,近而引导大家一同走近胡适笔下的母亲,去感受、去品味作者字里行间折射出的人间至情。
本课教学分为四个步骤,即“走近母亲-认识母亲-比较母亲-善待母亲”。
教学时间:1课时(学生早自习时完成课文的预习,同时收集交流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
(一)整体感知:走近母亲。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让学生继续伴着《人生第一次》的音乐,带着“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的主问题阅读文本,从而完成对文中母亲的整体感知。这种原生态的问题不会破坏学生阅读的独立性。相反它有利于了解学生初读课文的情感体验,并为课堂的自然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读赏析:认识母亲。
1.学生反馈整体感知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内容。(这一问题是学生认识胡适母亲的关键所在,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应该比较容易。如果学生没有交流对话的欲望,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激发引导。)。
(辅以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对这位母亲有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感受胡适母亲做为当家的后母、寡妇的不幸与不易,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一次冲击和洗礼。)。
3.品味语言。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转向对文本写法的理解,从而过渡到品味文章语言的方面上来。)。
学生很可能将目光集中在这样句子上: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在学生品味的基础上诵读这些语言,有助于学生体验作者对母亲所饱含的浓浓深情。
4.学生质疑。
本环节让学生就课文中的疑难处发问,可以面向组内,也可以面向全班。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且能在学生的质疑中自然找到合作的话题,而不是教师将一个生硬的问题塞给学生,命令其合作。
(三)比较阅读:诉说母亲。
利用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母爱的深层内涵。在此基础上利用《妈妈再爱我一次》的电影剪辑,升华学生对母爱的认识,达到思维的共振。从而引导学生以“母亲”或“母爱”为话题,写一段话赞美母亲的话语。如果时间允许,根据学生的习作连段成篇。
(这一环节,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情感的着力点和生长点,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发,使师生对母亲的情感在交流中自然升华。)。
(四)体验反思:善待母亲。
是啊,母爱尤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尤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正因如此,人民公仆孔繁森虽远在西藏阿里,却每月定时回山东老家为80多岁的老母洗澡;正因如此,为母亲洗脚成为了当今学子必修的课程。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意识到除了心动,还要行动,只有将学生的意识化为行动时,我们的教育才获得了真正的成功。)。
结束语: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善待我们的母亲吧,当你回家时,不要只记得大吃大喝,也要记得给忙碌了一天的母亲一个大大拥抱,打心里说一句,妈妈你辛苦了,有机会的话,更可以给母亲洗洗脚,搓搓背。因为,无论世事如何改变,她永远是属于你的唯一的――母亲!
手,是行动的象征。母亲对儿女所做的总比说的多。是母亲用她温暖、勤劳的双手养育了胡适,保护了胡适幼小的心灵,也是这双手养育了天下所有的苍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
因此,为突出板书简洁、清楚、明了的特点,力求图文并茂,并对学生有所启迪和思考,我采用一双手围成一个“心”字形,这不仅体现了母亲抚育一颗生命的含辛茹苦,更蕴含着母亲在儿女生命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善等自己的母亲。
大堰河我的母亲说课稿篇五
《我的母亲》是苏教版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邹韬奋以其质朴的文笔,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由于五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不容易了解深挚的父爱;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无法品尝出泥土中的“甜”味;家庭富裕的孩子无法理解贫困的生活,现代的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兄弟之情……所以,怎样帮助学生去领略那种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细腻而饱含感情的语言。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以及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的写法。
(3)情感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文中真挚而深沉的母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我之所以把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定为教学重点,是因为如今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影响下,自私者较多,许多人认为父母疼爱照顾自己是理所当然的,只知道向父母索取,而不懂得如何去孝敬、回报父母,对亲情较为淡漠,因此我觉得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身为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要教学生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
难点是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以及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的写法。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写好人物的文章,所以学习本文的写法是非常必要的。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文字浅显,但由于思想感情比较深沉,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作适时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学导式教学。
教无定法,而教又必有法。《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充当主导者,而是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应是学生学习上的同行者、陪伴者。本课内容不难,因此我决定拟用一课时,采用学导式教学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本单元同学们已体会到了朱自清《背影》里深沉的父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母爱,体会人间的至爱亲情,所以我打算通过“读——谈——议——写”这几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
1、“读”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整体感知全文,概括母亲形象。
2、“谈”让学生谈文中让自己最动情的话语、事例或细节,体会文中真挚而深沉的母爱。
3、“议”学生通过议母亲形象,议自己所感受到的伟大的爱,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写”首先是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然后让学生整合所学过的写作知识,练习写作《我的母亲》。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深刻地领会文章的主旨。
学法:自主探究法。
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可采用自主探究法来学习。学生理解掌握课文后,再联系自身实际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文章的主旨——真挚深沉的母爱,然后再通过对文章写作特点的探究,最后整合学过的写作知识写一篇文章《我的母亲》,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写作中去,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我利用激情导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绪下展开自主学习。
1、激情导入。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我国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慈母的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抒写自己伟大母亲的。(板书课题)。
大堰河我的母亲说课稿篇六
有幸听了金老师讲的《我的母亲》这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语文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我觉得,这节课很好地贯彻了生本教育的理念,真是一节好课!下面我谈谈金老师教学中的亮点:
1、把兴趣教学放在首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金老师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和学生的面对面平易近人的沟通,一下子拉近了和陌生学生的距离。以一个动听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的读思激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精讲激趣,利用角色转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的心;探究激趣,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的精神通道;情感激趣,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并在阅读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培养。
2、努力创设情境,注重情感渗透。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会母亲的情感。课堂情景创设手法多样,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通过检查预习对学生进行字、词、文学常识的训练;精读品味中“勉强”一词有什么含义,能否去掉?“好,打的好”这句话好在哪里?对“就”和“才”的品味;整体感悟阶段教会学生如何概括一件事;感悟写作特点部分“冰糖葫芦式”的写作方法指导,都能体现出这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得以彰显。
4、课堂体现出“生本、有效”的宗旨。整堂课以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为主,注重学生的感悟,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有语文味道,注重朗读指导和学生的品读,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思、思后感、感后写。
5、教态自然,极具亲和力、感染力。执教者表现出的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教师注重倾听学生回答,评价有针对性,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氛围。
总之,这节课学生学的开心、快乐并能有所收获,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遗憾的是这节课严重超时了,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学生再加上金老师要为我们展示一节完整的语文课,所以对时间的掌控不当,也是情有可原的。
大堰河我的母亲说课稿篇七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八年级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借助这篇美文,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母亲。鉴于以上两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深入走进文本,读懂母亲的优秀品格,读懂母亲的爱子之心。
2、理解作者借典型经历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从中领悟母亲对儿子的深远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计划运用“自主阅读”教学法和“主问题引领”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这一教学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是自学与辅导的密切结合。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方法是圈点评画法和自主探究法。
(一)亲炙文本,走近母亲。
1、从谈胡适的不凡成就来自母亲的教育和影响导入,让学生把目光锁定在核心人物身上,激发学生解读母亲的兴趣,拉近和文本的距离。
2、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主要通过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老师指导学生梳理、归类、积累与运用。像“野蛮”这样的词,老师重点讲授,告诉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
3、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读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我觉得————————。”学生会从多个角度谈感受,设计这个话题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二)提纲挈领,认识母亲。
1、说故事。
学生互相说说文中的故事,这样既回顾了主要情节,又训练了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合作探究。
2、大屏幕出示表格,让学生对应表格进行自学。
母亲-儿子后母后婆-哥嫂年轻的寡妇-五叔。
典型。
经历。
人物。
形象。
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这个表格给学生理出了三条线,第一条是母亲和儿子,第二条是后母后婆和哥嫂,第三条是年轻的寡妇和五叔,学生对应每一组人物关系叙说典型经历和人物形象,最后一栏是总结以上三方面,说说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归结到文章的主旨上去。这个设计把全文的内容、人物、主旨都浓缩在这个小小表格中了。
此表格提纲挈领的梳理了层次、情节、人物关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更有针对性,会充分认识母亲以不同身份处理不同事务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从而被母亲的优秀品格所征服,而我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3、抓出对比。
教一教:教师要在学生自以为一望而知实则一无所知的地方着力,适时的教,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我是这样教的,母亲处理表格中后两件事的态度截然相反。对待妯娌间的闹气,过程是:忍——躲——轻轻地哭;结果是:主动闹气者捧茶相劝,母亲止哭。对待五叔的侮辱,过程是:气得大哭——当面质问;结果是:五叔当众赔罪,母亲才肯罢休。从过程到结果对比明显,所以学生也会马上领悟,此时再让学生走进文本,寻找其他的对比手法,既给了学生抓手,又深入挖掘了文本,引领学生走得深一些,读的透一些。
大堰河我的母亲说课稿篇八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部自传性的叙事抒情诗。诗人通过回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对乳母的真挚怀念与赞美。在“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
“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根据这一要求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与强调,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在其中所体现的真挚感情。
2、体会诗歌中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鉴于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即通过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诗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诗的侧重点。因而把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之情,定为本课教学重点,而把探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作为教学难点。
运用朗读法,启思点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由于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实较远。而如今的独生子女已经习惯接受“恩赐”,他们在情感态度方面多以己为中心,他们对母爱熟视无睹,作为老师的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养成感恩的美德。
“
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
(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母爱”话题,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检查预习——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范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指名读课文,有感情地读喜欢的段落。
(教师对诗歌的节奏、语调、轻重、快慢、情感等加以引导,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味。)。
(三)整体感知。
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脑子中勾勒大堰河的形象。可投影显示大堰河的人物画像,给学生一点感性认识,再让学生抽象出人物形象。这样整体感知的训练为后面分析作者在人物中饱含的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投影显示“你感觉大堰河是怎样的一个人?”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三:议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四)合作探究。
1、搜索意象把握情感。
投影出示问题“关于大堰河,作者最为难忘的是什么?”
因为诗歌靠意象表达情感,所以只有发挥联想、想象,在反复诵读中方能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从文中筛选信息:手、笑、哭、梦、泪、灰)。
(老师适当点拨,并板书)。
投影出示“这些具体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一环节学生分组活动,合作学习,首先找出具体描写的段落,其次运用联想与想象反复诵读,然后仔细体会,挖掘文学背后、细节深处所蕴含的作者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教师巡视检查讨论情况。这个问题及活动的设置,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意识,在互动交流中教师可适当放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思维撞击,产生更多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教师总结并板书。
2、探究修辞体会作用。
投影出示“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如果说本文重点是“内容上”的探究的话,这个设计就是在本诗“形式上”的探究。如果说重点的设计是“写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个难点就是探讨“怎么写”及“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对于这个难点我让学生找出诗中运用修辞的诗句并在反复读中体会,在设想“不用”与“使用”的比较中突破。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四:美读。
(饱含讴歌与赞美情感再一次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对比前面的朗读,在读中加深情感的领悟。)。
(五)延伸拓展。
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找到文章与现实的联系点,抓住这一联系点,让语文回归生活。我设计了“本诗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讲讲你和母亲的故事。”这个问题是把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对母亲的感情的过程。这样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把课文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讲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教师可以播放背景音乐,调动学生情感。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感恩美德,同时也深化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五:
(投影出示孟郊《游子吟》比较两诗的异同,并有感情地朗诵。)。
(六)布置作业:把“你与母亲的故事”整理成一篇文章。
大堰河我的母亲说课稿篇九
胡适《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文章中胡适回顾了自己幼年的成长经历,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文章所在单元所选课文,多为作者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通过他们让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根据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走进课文,读懂母亲的优秀品格,与母亲的爱子之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反复品读,体会作者写作的分寸感,理解作者借典型经历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母亲抚育我们成长的艰辛,培养学生对母亲的爱。
通过对以上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文章中重点语句,如“不能不…”“如果…如果…”等的分析体会作者写作的分寸感;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通过典型经历描写人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常常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同时,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人物写作方法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对文字分寸感的掌握还有待加强。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讲授法为主,创设情境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安排本课的教学。讲授法可以直观系统的为学生体现知识脉络,创设情境法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更需要学生的“学”,为了实现这一既定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课程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和学生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胡适对母亲的爱。同时锻炼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将分为导入、新授、小结和作业四部分进行。
1.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精彩的导入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我主要采用直接导入法,通过对上节课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师生情的简单回顾,过渡到亲情的可贵,让学生们带着自己对母亲的爱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种导入法可以让学生在回顾以往所学内容的同时,自然转换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
2.新授。
1)我会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标注文章中的生字词。同时教师对个别生字词,如“文绉绉、穈、翳”进行重点讲解,打好文章学习的基础。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胡适对母亲的爱,带着问题找出作者体现写作文字分寸感的句子,了解传记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激发学生解读母亲的兴趣,拉近与文章的距离。
3)让学生带着“读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我觉得……”这样一个半开放性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多角度的谈感受,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课本。
4)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讨论,划分文章的层次。教师对文章中重点段落、语句进行分析,师生共同提炼出文章中作者描述的典型经历和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小结。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说说自己与母亲相处中的难忘经历。这样既回顾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又训练了学生的概况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让学生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理解母亲的辛苦和对自己无私的哎,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4.作业布置。
通过结合课后题二中教师对作者写作分寸感的分析,写一篇“我与母亲”或“我与父亲”间的小故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课我将通过图文的方式,清晰地向学生展示文章的脉络和重点,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胡适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胡适的爱。
大堰河我的母亲说课稿篇十
《我的母亲》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胡适先生以朴实而深沉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怀念和感谢,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本文不仅是学生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应该成为青春期学生情感上的洗礼。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与此同时,本文还是单元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的铺垫之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把握文章关键句的意义及作用。能力目标:培养概括能力,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情感目标:体验母爱的伟大,理解关爱母亲。
教学重点:概括母亲的主要事例以及母亲对“我”的影响。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现人物的方法和理解母爱所付出的行动。
八年级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都正在变化,叛逆性格较重,他们讨厌母亲的唠叨,反感母亲有期待,不喜欢受约束,受不得委屈,缺乏感恩之心。加上由于受年龄限制,虽然本文文字浅显,但感情深沉厚重,学生不一定能真正体会得到。而我希望籍此美文,唤起学生内心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爱的行动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计划运用“主问题引领”教学法和“自主阅读”教学法,扣住文章的最后一段感人肺腑的内容,让学生去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品一品,仿一仿。立足宏观,以点带面,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在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方法是“圈点勾画”法和“自主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初识“母亲”。
在课前,播放《母亲》的歌曲视频,渲染课堂气氛。正式上课后,借用《母亲》中的.歌词导入,“这个人给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她就是我们的母亲。今天,我们再来认识这样一位母亲:她19岁做了继母,23岁成了寡妇,她既要周旋于家庭事务的处理,更要顽强生活,培养儿子。大家知道这位母亲是谁吗?明确后展示胡适母亲的照片及其资料。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目的是让学生把目光锁定在核心人物的身上,激发学生解读母亲的兴趣,接近和文本的距离。
(二)亲近文本,走近“母亲”。
我预设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速读课文,看看课文最想表达对母亲怎样的情感?在文中找出具体表述的文字。设计意图:既挖掘了本文的教学点,寻找文本研习的突破口,又引领后几个环节的教学。
(三)提纲挈领,认知“母亲”。
这个环节主要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既回顾了文本的主要情节,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及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议一议】我精心设计了两道讨论题:
1.作者写母亲是我的恩师,为什么要花很多笔墨写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母亲对胡适“做人的训练”有许多独特之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吕叔湘语)。两道题虽各有侧重,实质是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体现,是课堂教学的“放”与“收”,“放”是放心、放胆,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收”是回归,回归本文的主题,回归本文的教学目标。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如何收得拢,收得好呢?我在学生探讨的时候,有意识引导他们和胡适进行心灵的对话,“母亲,您那(一句话或一件事),让我的人生有了。”也为下一个步骤品读胡适的感情张本。
设计意图: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体现。是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的辩证统一。突破本课的难点。【品一品】张田若先生说:“读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重点品读的内容还是文章的最后一段。通过品读“混”“如果”“一丝一毫”“一点点”等词或短语,让学生直观感受胡适谦卑的为人。
对比品,抓住文章最后一句,删去“如果”“一丝一毫”“一点点”等词语,让学生真切体会母亲对胡适的深刻影响。设计意图:在品读中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拓展延伸,感恩母亲。
【仿一仿】仿照课文最后一句话,说出你对自己母亲的感受。“如果,如果,如果——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在这之后,老师配乐朗诵自己的诗作,把课堂带入到情感的高潮。设计意图:教育家商友敬认为,语文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文化。
(五)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邹韬奋、老舍的《我的母亲》2.为母亲做一件让她开心的事。
大堰河我的母亲说课稿篇十一
1、《我的母亲》是苏教版第三单元的其中一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至爱亲情,血浓于水。虽然本单元主题与学生比较贴近,但由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相隔较远,学生不太容易了解:没有离开家庭的经历就不能深刻地感悟简简单单背影中的深深父爱,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无法品尝出泥土中的“甜”味,家庭富裕的孩子无法深刻体会贫穷的父母宁可饿死也不为优越的条件而送走自己的孩子;现代的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兄弟的手足之情;……所以,怎样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是很关键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使教学拓展和能力迁移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这种“至爱亲情”。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人物身上、多个角度和侧面,去领略那种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升华作用,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2、《我的母亲》是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准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自读预习,而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本文作者以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的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二)教学目标。
本文是写母爱的,作者通过四个片段来表现母亲。学习本文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感受母亲形象,体会母子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
2、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由于母亲在作则十三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只留下了几个闪光的片段。作者正是截取这几个闪光的片段来塑造母亲形象的。
四个片段其实就是四件事:(1)母亲背我元宵赏灯;(2)讲述故事情感丰富;(3)儿子受罚母亲落泪;(4)灯下熬夜为儿做鞋。这四件事,虽然很普通,但它们是最闪光的四个片段,作者摄取来,集中表现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3、品味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本文的句式一般比较长,多用修饰,注重描摹,刻画细腻,如“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在绘声绘色,描写细腻,结构严密中蕴含着母亲既期待儿子成才又为儿子受皮肉之苦而刺心痛苦的矛盾心情。
本课主要是运用“讨论”、“讲授”“活动”和“cai辅助”四种教学方法。
(1)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2)活动法,实行一个“真情告白”的语文活动,让家长和学生尽诉心中情,以得到互相的体谅、理解,增强母子或母女之间的感情。
(3)cai辅助教学方法,运用power-point简单易操作的特点,发挥其自身较强的编辑功能,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元件综合使用,使课件变得生动活泼,符合低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想学、乐学直至学会,达到cai辅助教学的目的。
(4)讲授法,讲授法穿插在整节课,但起的只是辅助作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点拨。
自主、合作、探究是当今积极提倡的学习方法。本文故事性较强,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必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小组之间通过合作探究,互相交流,就可以对文章的中心有深一步的理解。
当然,不能单单采用这一方法,课文感情的把握、迁移和升华等必定要老师作适当的点拨,不然学生会容易失去方向,远离目标的。
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
1、导入新课。
以“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美好的感情。”名言导入。
2、整体感知。
学生回忆预习课时所归纳本文写了母亲四个片段的内容和母亲的性格特征,对课文做整体的把握。
3、探究学习。
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讨:
(1)作者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例细节最让你动情?
4、语文活动。
(1)妈妈的真情告白(播放录影)。
(2)子女的真情告白(口头、书面)。
5、总结全文。
以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来总结全文。
邹韬奋。
母亲背我元宵赏灯。
讲述故事情感丰富慈爱、善良、勤劳、
儿子受罚母亲落泪能干和具有奉献精神。
灯下熬夜为儿做鞋。
大堰河我的母亲说课稿篇十二
《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以细腻、真挚、朴实的语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我准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第二课时着重分析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大意。
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所写事情较多,通过复述,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内容,这将为后面的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母亲对我的教育作铺垫。
(2)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的身体和性格特点,不仅为后文作铺垫,而且呼应文末;第二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全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情。
(3)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的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本文是写母爱的,作者通过几件小事来表现母亲。学习本文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感受母亲形象,体会母子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并体会“母亲”的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引发学生的情感,感悟母爱将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课我主要是运用了朗读、讨论、讲授三种教学方法。
(1)读法——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情,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真挚情感正是通过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表现出来的,有感情地朗读可帮助学生领会这种真挚的情感。
(2)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4)讲授法——讲授法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但起的只是辅助作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点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无论你到哪里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就叫“母亲”,这一种爱就叫“母爱”。
用以上这段话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其母亲。
(2)速读课文,准备复述。
(3)复述课文。
(4)理清结构。
(5)重点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3、探究学习。
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讨:
(1)课文第一部分是否多余?有何作用?
(2)课文为什么要写母亲与家人的交往?
4、引言说母爱。
(1)《游子吟》;
(2)名人说母爱;
(3)真情演唱《烛光里的妈妈》。
四、作业。
1、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父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以“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表现母亲或父亲的一个特点。
2、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法定的母亲节。请在母亲节的那天,为你的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美好的祝福。
大堰河我的母亲说课稿篇十三
一、说教材:
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带有自传性的叙事抒情诗。诗人通过回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倾诉了对乳母深深的怀念与感激。
“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根据这一要求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与强调,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在其中所体现的真挚感情。鉴于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即通过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诗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诗的侧重点。因而把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之情,定为本课教学重点。
2、体会诗歌中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探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作为教学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二、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我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将“现代诗歌赏读方法”贯穿课堂,运用朗读法,点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1、这首诗较长,又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教学中要予重视,课时上要多费一些时间,既要指导学生弄清诗中所写的内容(包括人物、事件和思想感情),更要把握作品的主题。
2、要突出朗读教学。这首诗是诗中的精品,非常适合反复诵读、咀嚼。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生活经历,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要注意的是,诗歌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三、说学生:
由于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实较远。而如今的独生子女已经习惯接受“恩赐”,对父母的疼爱视为理所当然,很有必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母爱”话题,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检查预习——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自由诵读“论其诗知其人”,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诗的创作背景后。再通过范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接着指名读课文,有感情地读喜欢的段落。
(教师对诗歌的节奏、语调、轻重、快慢、情感等加以引导,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味。)。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你感觉大堰河是怎样的一个人?”“关于大堰河,作者最为难忘的是什么?”“这些具体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因为诗歌靠意象表达情感,所以只有发挥联想、想象,在反复诵读中方能体会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是作者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诗坛的`起点。本文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我们应从鉴赏重点“情感与意象”入手,既要品人,又要品文。从诗人感情变化线索来看,这首诗以诗人在铁窗中看到飘飘雪花触动诗情开始,追忆儿时被大堰河养育的往事和大堰河的艰苦劳作与悲苦命运,到最后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理清诗的抒情脉络,有助于把握大堰河这一形象。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从情感态价值观方面要让学生有启发,有收获。在艺术形式方面,可重点向学生讲解这首诗所运用的大量排比句式和重叠反复手法对于加强抒情效果的好处,还可适当讲解诗中运用的大量描述性意象及其作用。
这一环节这一环节学生分组活动,合作学习,首先找出具体描写的段落,其次运用联想与想象反复诵读,然后仔细体会,挖掘文学背后、细节深处所蕴含的作者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教师巡视检查讨论情况。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意识,在互动交流中教师可适当放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当问题被逐一解决后让学生饱含讴歌与赞美情感再一次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对比前面的朗读,在读中加深情感的领悟。
(四)延伸拓展。
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找到文章与现实的联系点,抓住这一联系点,让语文回归生活。我设计了“本诗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讲讲你和母亲的故事。”这个问题是把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对母亲的感情的过程。这样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把课文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讲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教师可以播放背景音乐,调动学生情感。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感恩美德,同时也深化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五)布置作业。把“你与母亲的故事”整理成一篇文章。
本节课,我以语文学习普遍规律“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为指导而设计教学,以教给学生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为目的而推进教学,以“情”为突破口,以“读”贯穿始终,期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大堰河我的母亲说课稿篇十四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被收入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该单元四篇课文均为现代诗歌,其中前三课是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现代诗歌。这首抒情长诗是本单元唯一的叙事性很强的诗歌,它塑造了大堰河这个特定的形象;它的语言理解难度不大,对于高一新生而言没有时代隔膜,容易理解。
基于以上分析和本单元的教学总体目标,结合学生的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了解排比、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诗的运用和作用。
3.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描写并抒发感情。
4.学习、把握诗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先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变化与节奏和旋律的关系。接着对本诗的修辞手法及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品析另一首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根据学生的现状,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
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课需要2课时。
课前师生需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1.准备艾青的另一名篇《给乌兰诺娃》,并设计一些练习题。
2.了解一些关于诗人艾青的生平资料及该诗的.创作背景。
预习课文,认真并带感情的朗读诗歌多遍,准确认读课文下的注释及课后列出词语。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中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正如诗人所说:“我过的是囚徒的生活,我和绘画几乎断了关系,我自然而然地接近诗。”他开始大量写诗,托人带出发表。
《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
朗读全诗,把握诗人感情的律动,给课文分层次。(提示:如果把诗分为三部分,如何划分?参考课后思考第二题。如果把追忆部分再分,从那儿分?参考课后思考第三题)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
第一层次(1——3段):怀念。
第二层次(4——8段):眷恋。
第三层次(9——11段):控诉。
第四愦危?2、13段):赞美。
1、1----2节指名朗读。
2、看前两节诗,一共十行倒有三行重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学生发表看法。
3、这三段中,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学生谈谈。
4、诗中,称呼时而用“她”,时而用“你”,这怎么理解?你换一下试试。
5、第三节几个镜头?这些镜头给你什么印象?学生试答。
这一节读的时候要读的慢,读的重,读的深沉。
5、第八节,又一次正面写大堰河对乳儿挚真的爱,在年节里,大堰河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他乳儿画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对她邻居夸奖她的乳儿。这些描写,已经尽至了,但作者又深挖一层,把大堰河心底里的深情展示了出来:
在梦里,她吃着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6、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所给予她的,却有贫困和苦难。她活着,对于世界是无私地赠予,不停的劳作,毫无保留的贡献她的一切——从血汗、乳汁、到赤诚的心,而直到她死,世界给予她的,是什么呢?(朗读)。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数量词,有什么意义?
7、第四节是诗的结束,作者从对往事的回忆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与开头相呼应。诗人用六个“呈给你”和两个“呈给”的排比、反复,饱蘸激情,盛赞大堰河的灵魂乃至亲抚过自己的手、唇、脸颊、乳汁,情感奔放通畅,是抒情高潮。最后一节回应开头,重现诗的主旋律。整首诗结构严谨,一气呵成。
这一节,诗人的感情并没有停留在大堰河一个人身上,“创作的典型是什么?它同时是一个人和许多人,一幅面貌和许多面貌,这就是说,它是这样一种对一个人的描绘,其中包括许多人,即表现统一理念的一系列的人“(别林斯基评《现代人》)艾青正是通过对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淳朴的形象的塑造,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不是吗?正是这些像大堰河一样的人类社会的保姆,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人类世界,创造了供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享乐的物质财富,用宽厚、善良的心给人以温暖;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挤干了乳汁,流尽了血汗,养活了别人,自己却一无所有,过着悲惨的生活。所以,诗人把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们的儿子”,就使诗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艾青的诗作在形式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奔放的诗体。也有人把它称为“散文化”而加以指责。但是,应该说,这并不是缺陷。艾青也曾尝试过各种形式,尝试的结果证明,对于他来说,这种带有“散文化”的倾向的自由诗体比较得心应手,他用这种形式写出了成功的诗作。他的诗脱去了格律的外壳,不押严密的韵脚,但是并没有抛弃诗的内核。在这首诗里,诗并没有因散而失去诗味,而是诗意更浓,抒发的更自由,表达的更充分。用排比、反复来体现格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的排比,层层递进,不仅展现了多种画面,增强了抒情气势,也增强了诗的内在旋律。
大堰河我的母亲说课稿篇十五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母亲,唯一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的母亲,那么,我们每个人对母爱的感受也都是最最特别的,因为,它也是唯一的。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学者胡适先生对他的母亲的那份浓浓的爱吧。我今天所要说的课题就是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四个方面来说一下这堂课的设计:
本文是胡适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写下的《四十自述》的选段,文章语言非常质朴,而情感却非常浓烈,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全篇被一种感人真情所萦绕,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怀念。
因此,这篇文章不仅应当成为学生了解叙事性作品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应当是对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八年级学生情感的一次洗礼,使大家理解母爱的深沉含义。
本文内容浅显易懂,但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的不同,对母爱的诠释也就因人而异了,因此,调动学生情感,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就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根据本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力求通过整体感知、比较阅读(比如老舍的《母亲》)等深入理解文章主题;通过多媒休的运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从而催生学生情感,缩短师生、生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平等对话创造条件。在学习方式上,主要通过学生预习、自主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能力。从而让学生实践“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延伸-体验反思“的阅读模式。
母爱是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说她熟悉是因为大家都享受过无私的母爱,说她陌生是因为大部分人很少对母爱进行过认真的咀嚼与反思。
因此用具有震撼力的音乐,比如刘欢演唱的《人生第一次》,在音乐声中顺势导入,让大家感受歌中所唱的“你”,代表了怎样的一个母亲,近而引导大家一同走近胡适笔下的母亲,去感受、去品味作者字里行间折射出的人间至情。
本课教学分为四个步骤,即“走近母亲-认识母亲-比较母亲-善待母亲”。
教学时间:1课时(学生早自习时完成课文的预习,同时收集交流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
(一)整体感知:走近母亲。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让学生继续伴着《人生第一次》的音乐,带着“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的主问题阅读文本,从而完成对文中母亲的整体感知。这种原生态的问题不会破坏学生阅读的独立性。相反它有利于了解学生初读课文的情感体验,并为课堂的自然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读赏析:认识母亲。
1.学生反馈整体感知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内容。(这一问题是学生认识胡适母亲的关键所在,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应该比较容易。如果学生没有交流对话的欲望,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激发引导。)。
(辅以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对这位母亲有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感受胡适母亲做为当家的后母、寡妇的不幸与不易,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一次冲击和洗礼。)。
3.品味语言。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转向对文本写法的理解,从而过渡到品味文章语言的方面上来。)。
学生很可能将目光集中在这样句子上: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在学生品味的基础上诵读这些语言,有助于学生体验作者对母亲所饱含的浓浓深情。
4.学生质疑。
本环节让学生就课文中的疑难处发问,可以面向组内,也可以面向全班。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且能在学生的质疑中自然找到合作的话题,而不是教师将一个生硬的问题塞给学生,命令其合作。
(三)比较阅读:诉说母亲。
利用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母爱的深层内涵。在此基础上利用《妈妈再爱我一次》的电影剪辑,升华学生对母爱的认识,达到思维的共振。从而引导学生以“母亲”或“母爱”为话题,写一段话赞美母亲的话语。如果时间允许,根据学生的习作连段成篇。
(这一环节,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情感的着力点和生长点,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发,使师生对母亲的情感在交流中自然升华。)。
(四)体验反思:善待母亲。
是啊,母爱尤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尤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正因如此,人民公仆孔繁森虽远在西藏阿里,却每月定时回山东老家为80多岁的老母洗澡;正因如此,为母亲洗脚成为了当今学子必修的课程。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意识到除了心动,还要行动,只有将学生的意识化为行动时,我们的教育才获得了真正的成功。)。
结束语: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善待我们的母亲吧,当你回家时,不要只记得大吃大喝,也要记得给忙碌了一天的母亲一个大大拥抱,打心里说一句,妈妈你辛苦了,有机会的话,更可以给母亲洗洗脚,搓搓背。因为,无论世事如何改变,她永远是属于你的唯一的――母亲!
手,是行动的象征。母亲对儿女所做的总比说的多。是母亲用她温暖、勤劳的双手养育了胡适,保护了胡适幼小的心灵,也是这双手养育了天下所有的苍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
因此,为突出板书简洁、清楚、明了的特点,力求图文并茂,并对学生有所启迪和思考,我采用一双手围成一个“心”字形,这不仅体现了母亲抚育一颗生命的含辛茹苦,更蕴含着母亲在儿女生命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善等自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