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乡愁教案教案(实用14篇)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事先考虑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案的编写应当注重反思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这些教案范文是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对大家的课堂教学会有所帮助。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乡愁教案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学习步骤:
感情地朗读-----细腻地品读-----丰富地想象------诗意地仿写。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举头望明月,-----------------。.独在异乡为异客,-------------------------。
日暮乡关何处是,-------------------------。因思杜陵梦,-------------------------。
(二)简介作者。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深情地朗读。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同时注意节奏和重音。
(四)细腻地品读。
1.这首诗歌的四个小节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看得见吗?那么诗人是借助什么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体会“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表达效果。
4.小结。
5.再读诗歌,寻美。
《乡愁》诗歌很美,美在--------。
(1)从整体结构看,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看,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看,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看,h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i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五)丰富地想象。(mtv制作大赛)。
要求:结合自己的理解,任选一副画面,选好背景音乐,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先小组同学合作,然后向全班展示。
背景音乐:
画面:
解说:
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六)诗意地仿写(小试牛刀)。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七)小结,下课。
王莉。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乡愁教案教案篇二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__《乡愁》____________,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说板书。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两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了解了教材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的学情:《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此,对整首诗的教学设计上我推出了这样一条主线: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一二点,难点是第三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做法如下:
1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3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4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其中诵读法最基本的方法。指导好学生的诵读,不仅可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是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听——美美的听读——美美的读品——美美的品迁移——美美的说。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音乐家陈刚说的好:“乐为心声。”所以音乐比其他语言更容易沟通人的心灵。因此在本篇文章导入的时候,我选取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片段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通过音与画结合,引导学生感受思乡之情、欣赏乡愁之美。然后再简要介绍一下余光中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出来余光中的作品的主题就是:乡愁。
在听这个环节上,要让学生听的引人入胜: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聆听。
二是感情层次上的要求,把感情加进去。三是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接下来是品,让学生品头论足,从语言、节奏、情感品评诗歌的句子。
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接下来是拓展与实践环节:可以从背诵、搜集古代有关乡愁的诗歌,还有发展想象补全诗歌这三个方面进行练习。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乡愁教案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理解品位诗歌的语言和结构。
2、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深度的挖掘,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通过表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对诗歌深入的感知,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表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深入的感知,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
之情。
三、课时设计: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游子心底酝酿许久的一份清醇的思念,乡愁是旅人心中泛起的柔柔的眷恋。一脉情丝萦绕的梦境必是那让人归心似箭、望眼欲穿的故乡。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是乡愁。
乡愁,是一个永恒主题,晋朝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唐朝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不体现着思乡之愁。
今天,我们走近台湾诗人余光中,去聆听他的心声、感受他的〈〈乡愁〉〉。(简介作者及其创作,播放相关的小影片)。
(二)朗读:诗人离开故乡几十载,经历了生离、死别,饱尝了乡愁之苦与故国之思,让我们静心聆听,感受全诗。
1、听读。
2、学生自读,读准重音和节奏:
小时候后来啊。
3、推荐优读(教师点拨)。
4、集体诵读。
(三)理解:
刚才,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我,你们一定是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诗歌,我们来思考下面几道问题:
1、全诗是按照什么顺序结构全篇的?(请在诗中找出依据)。
2、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诗中四处“乡愁”含义是否相同?意境在何处得到升华?怎样升华的?
(此环节提到了意境和意象的相关知识,教师做适当点播。)意象:诗人心中的物象,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诱发和开拓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意象整合。
(四)品味:
同学们谈的都很棒,就让我们把感性的认知化做理性的表达,把大家对这首诗歌的感受用“我觉得„„写得好,好在„„”句式表达出来,比一比谁说的好(学生作答)范例:
生: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生:我认为“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生: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五)演绎。
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还可以演。我们来竞聘“摄影家”。你愿成为一位导演吗?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拍成“mtv”,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赛一赛,哪个组表述的最好(学生分组讨论,并做好笔录。)范例:
生:我选第2节。我的镜头里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夏天的早晨,一位风尘扑扑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在船上他甜蜜地回忆着与妻子共同劳动,一起高兴地端望着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生:我把第2节的时间放在中秋节。表现“月圆人不圆”的主题。我选配《送别》这支曲子。
生:第3节。“我”的形象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游子,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跪倒在母亲的坟前。我配贝多芬的《安魂曲》。
(六)创造。
读一首诗,不但要去品、去体验、去想像,还要去再创造。诗人用四个形象对乡愁作了诠释。让我们放飞想像,就“乡愁是„„”这个话题说话比如说,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多情的柳丝,心永远垂向她的根本。
(学生讨论,气氛活跃)。
同学们说得很精彩!把你们的成果记录下来,作为这堂课的收获。
(七)总结。
故乡是一首歌;故乡是一首诗;故乡是一种牵挂;故乡是一份眷恋。曾不知多少文人墨客的吟颂、低唱,让故乡的意蕴变得亲切,变得温润。每每诵读,心底便掠起一丝温馨的感觉撩人心绪。诗人用他的爱国热情演绎出优美的诗篇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就让我们集体诵读全诗,尝试背诵全诗,用我们的琅琅书声深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播放〈〈故乡的云〉〉)。
理解品味乡演绎愁创造说感受的话。说发现的话。说想像的话。说联想的话。
横沥中学初三级张华伟。
2011-7-5。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乡愁教案教案篇四
在中国文化长河里,乡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很多文人墨客,或遭战乱,背井离乡;或遭贬谪,辗转他乡;或不被理解,异乡漂泊……无论怎样,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是他们心头永远也无法释怀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一位台湾诗人的游子心声吧!
1.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愁绪。
2.通过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理解这些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抓住“小时候”“长大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诗歌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结构。4.体会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运用。
一、新课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大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悠长。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2.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
朗诵全诗,探究问题: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交流点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二)文本探究。
【交流点拨】运用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交流点拨】邮票——少年——母子深情;船票——青年——夫妻恩爱;坟墓——中年——生死别离;海峡——老年——思乡之愁。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交流点拨】如果去掉第四节,这首诗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将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三)语言品析。
【交流点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这是正语反说。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
2.找出这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请用“__________美,美在_____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交流点拨】生甲:“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生乙:“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生丙:“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生丁:对应的诗句字数相同,呈现出一种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层递进。
五、拓展延伸。
【交流】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交流】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条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那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液,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乡愁是深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乡愁教案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2、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3、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媒体展示:(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认识余光中:学生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提问: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
四、优美地解读:可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师(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第二课时。
一、意象、感情的理解: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2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6、“乡愁”的含义。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二、小结: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朗诵、领略音乐美。
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三、联想迁移:
(一)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
(二)以“读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另外,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
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
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桠。
从爱到痴从生到死。
时间线索意象。
抒情线索。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思乡之情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推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进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家国之情托物寄情。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乡愁教案教案篇六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板书设计。
乡愁。
于光中。
小时侯邮票思乡。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怀亲。
现在海峡爱国。
拓展阅读:【问题探究】。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2,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3,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
c.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有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物。
d.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
4、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5、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
6、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7、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1,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
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
3,a。
4、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5、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等。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他身在宝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6、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起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
7、这些意象,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乡愁教案教案篇七
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毛啊敏演唱的《乡愁》,创设情景)。
作者余光中简介(大屏幕显示)。
二、诵读乡愁。
1、生自由朗读,根据课文提示划分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师示范朗读后,师生共同总结朗读要求(感情深沉语速舒缓)。
3、生朗读(齐读、分组读或指名个人读)。
三、解读乡愁。
(一)、欣赏图文并茂的录音朗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是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
2、分析四种意象,每种意象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乡愁?
3、想景悟情,通过想象,演绎诗歌内容,感受表达诗人情感。
(二)、欣赏诗歌。
这首诗美在哪里?从结构、修辞、意境等去欣赏。
(三)背诵诗歌。
四、拓展训练。
1、仿句,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乡愁是。
2、诗词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诗名句。
附:板书设计。
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家愁。
乡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
愁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海峡-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国愁||。
托物寄情。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乡愁教案教案篇八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4当堂记忆。
注:切莫死记硬背,找规律。
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叠词。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把这些词想一想,然后,我们试着一起来记忆一下——(单独记,齐忆)。
五、拓展,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
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适当穿插评,表扬)。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六、小结当堂。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乡愁教案教案篇九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和难点。
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
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六、作业布置:完成自设作业。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乡愁教案教案篇十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乡愁教案教案篇十一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语言品味课。
一、 导入 。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
二、 朗读。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乡愁教案教案篇十二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一、导入回忆。
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朗读全诗。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课文。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乡愁教案教案篇十三
整堂课教师必须情绪饱满,以真挚的情感、动情的语言、精彩的视频感染学生,营造感人的课堂氛围,使情感得以内化。
一、导入:
游子思乡,故土难忘。古来多少人吟唱着思乡之曲,留下了离人之泪。有一首乡愁诗,不仅触动了无数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心,更是深深刺痛了海峡两岸人民的眼睛。我们那有着诗人情怀的温总理在谈到海峡两岸关系的时候就曾经引用过这首诗,他说:“浅浅的海峡,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这首诗就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作者介绍:(配以图片)生介绍,师补充。
余光中祖籍福建,生于南京,长于如画的江南,小时候上过寄宿学校,成家后曾赴美读书。离开大陆是在1949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当时他21岁,没想到一水相隔,难再回还。但是21年,故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风一俗,早已浸润在他的血脉中,汉唐古韵中华传统早已植根于他的魂魄里。
他在诗中吟唱:“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多媒体出示诗句)。
余光中的乡愁不仅是对自己家乡的思念,它乘上了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三、创作背景。
《乡愁》创作于70年代,当时,余光中离开故土已经20多年,怀乡之情日重而回乡之期无望,他以为有生之年难再回到故土了,心中充满哀伤,那压抑已久的乡愁如瓶中之水炸裂,不禁喷涌而出。仅用了20分钟便成就了这首《乡愁》。
人们说,读他的诗文,眼里是泪水,怀里是乡愁,就让我们带着真诚的心情来赏读这首反映了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心声的《乡愁》吧。
四、诵读欣赏:视频听读(陈铎的朗读)。
五、品读交流:
交流在学习《诗人谈诗》时学到的赏析小诗的方法:
理解形象:根据诗中意象去联想和想象,对诗人描绘的画面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
把握情感:通过品味作者创设的意境感受其情感。
赏析技法:鉴赏遣词造句、音律节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1、个人静静品析,写一段赏析文字,准备小组(四人组)交流。(8分钟左右)。
(多媒体出示)品析提示:
理解形象:通过联想想象品析四个意象蕴含的特殊内涵。把握情感:在品析内涵的基础上,体会每小节传递的不同情感。
赏析技法:关注每小节形式上的异同(尤其是用词上的变化),思考其在表达上所起的作用。
2、大组(八人组)交流合作:(3-5分钟)请用你的声音传递浓浓乡愁。请用你的心灵理解深深乡愁。方法:
1各组选出朗读者设计朗读准备在全班展示,2其余成员交流各自的品析文字,修改出小组最佳准备在全班展示(大组活动时以上两个任务同时进行,分重点任务,重点品析理解形象(四个组一组一节)的,其他两个组重点赏鉴表达技法的)。
学生展示,师生、生生交流。先展示各组的赏析文字,之后再展示各组的朗读(15分钟)交流评点时教师的预设:
邮票小小,牵系着依依母子心;船票窄窄,连接着绵绵夫妻爱;坟墓矮矮,埋藏着深深死别痛;海峡浅浅阻隔着浓浓乡愁情。
全诗以时间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着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高度。使得这乡愁有了更深的内涵和厚度。
结构美:节与节之间对称,但又有长短句的变化,均衡但不死板,整齐中又参差之美。
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学生朗读时要加强评点和指导,尤其是后两小节。第一小节读出依恋之情,第二小节读出惆怅与温馨,第三小节用颤音读出哀痛,第四小节达到高潮。
可喜的是,海峡两岸终于迎来破冰的一天,1992年,年近70岁的余光中终于踏上大陆的土地。“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半个世纪的分离,五十载的隔岸相望。伴随时光的改变,岂是“沧海桑田”四个字可以形容。余光中重返故里之际那一份悲喜,真正能够体会的又有几人。
五、其他乡愁诗欣赏:
《乡愁四韵》(罗大佑歌曲视频)席慕容《乡愁》(多媒体)。
六、我写乡愁: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乡愁是----------------结语:
如今海峡两岸已实现了“大三通”,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再能阻隔深深的乡愁,相信总有一天台湾这只美丽的蝴蝶会飞回到祖国的大花丛之中!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乡愁教案教案篇十四
1.引导学生将诗歌意象与生活情景的联想相结合,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抓住这首诗“真挚的感情、鲜明的形象和优美的韵律”这三个明显特征,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1.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切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2.培养学生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感受并理解诗歌优美的韵律。
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综合运用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和教师总结归纳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结合学生刚刚学过的《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指出“乡愁”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而台湾人民的思乡之情更深切、更感人,导入新课。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先齐读,再听配乐朗诵,找出差别,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听后师生一起评价,特别注意朗诵时的语气和节奏。
提问: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乡愁?(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形象的?(以时间为顺序)。
二、师生互动,想象构图。
1.教师范读诗歌的第一节。
(1)让同学们联系自己在外上学、思念母亲的实际情况理解诗歌内容。
(2)请同学说出自己的联想。
2.请同学朗读诗歌的第二节,教师进行指导。
(1)构建生活场景理解内容。
(2)补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加强同学们的语文知识积累。
3.请同学深情地朗读诗歌的第三节,教师进行指导。
(1)让同学们想象三五十年之后,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内心感受,加深对诗歌第三节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味。
(2)回顾前三节意象选择的典型性,加深学生对作文选材典型性的认识。
4.第四节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同学们在内容理解上的重难点。
(1)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作者思念故乡、想念亲人,那为什么不回到他们身。
边呢?仅仅是由于有一道台湾海峡吗?
(2)再从作者生世和写作背景出发,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同学们真切体会诗人。
的思乡之情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模仿造句。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条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在车站久久的站立。
正是由于具备了真挚的感情、鲜明的意象和优美的韵律,余光中的这首小诗才会成为海峡两岸广泛传颂的名篇,这也正是我们分析不少现代诗歌的重要途径。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乡愁》和《夜雨寄北》这两首诗。
时间空间乡愁。
小时候母子异地邮票。
长大后夫妻分离船票真挚的感情。
后来坟墓内外坟墓鲜明的意象。
现在海峡两岸海峡。
我在这头……在那头优美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