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教学设计(模板13篇)
总结是对个人成就和不足的一种客观评价,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怎样能写出一篇内容充实、详细且含义深刻的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平面教学设计篇一
2、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分析、概括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物理现象。
【重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
【难点】。
器材的选用和方案的选择。
环节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
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那么我和镜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建立规律。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根据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绍与平面镜成像中光的几个术语:
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平面镜里可以观察到的物体。
【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
【作出猜想】。
(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玻璃板,白纸。
(2)实验方案:
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着放一块平面镜,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
拿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的位置关系。
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测量几次。
【记录数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什么在实验中只点燃一支蜡烛?
答:一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二是便于观察。
环节四:小结作业。
五、教学反思。
平面教学设计篇二
在科学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资源传递变得愈加便捷高效。在这种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方式必然也会得到一定改善,而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满足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其不单单可以将商品具有的物质属性完全呈现出来,还能与人们的精神追求达到完美契合。由此可以了解到,计算机平面设计效果是否达到良好状态将直接决定着人们信息资源获取情况,良好的计算机平面设计能为人们快速获取信息数据提供极大帮助,让人们作出合理正确的选择,从而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升华。而相反的,较差的计算机平面设计则会使人们根本无法了解商品信息,轻则造成人们视觉疲劳,重则导致商品大量滞销,最终致使企业面临破产威胁。由此可知,计算机平面设计不仅需要具有商品实用功能表达优势,更要具备良好审美水平,能够充分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消费群体审美观需求,从而促使商品流通能够更加高效。而色彩语言存在的最主要作用便是充分满足计算机平面设计双重功能需求,其往往可以通过色彩语言所特有的色彩属性特点来变换色彩颜色、明度及纯度,便于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其实际功能[2]。总而言之,色彩语言不仅对计算机平面设计起到烘托作用,同时其还能完全贯传于文字、图片及视频之中,基于审美和实用两个角度展开深入阐述分析,帮助人们更加简单理解商品存在含义。此外,计算机平面设计还可以起到完善色彩语言的作用,通过对色彩纯度和明度等因素的不断转换来使设计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进而将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促使计算机平面设计作品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两大优势。
平面教学设计篇三
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二)、过程与方法。
2.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精神,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难点:设计实验找到“虚像”,以及对“虚像”的理解。
【实验器材】。
1.教师用具:蜡烛、光屏、镀膜玻璃、支架、平面镜、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用具:蜡烛、镀膜玻璃、支架、刻度尺、平面镜、坐标纸等。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及讲授解析。
【评价设计】。
1.注重过程评价: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各种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和评价;
2.设计当堂检测题,检查学生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复习导入。
小孔成像的成像特点及原理。
(1)已知入射光线,根据反射定律做出反射光线。
(设计意图:复习小孔成像及光的反射定律,为本节课平面镜成像原理、特点及虚像的判断方法做好铺垫。)。
2.新课教学。
模块一:通过观察活动,建立“像”的概念,明确平面镜的作用。
教师引导:利用课前热身2,巩固平面镜的第一个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学生活动:通过平面镜观察自己或其它同学。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镜子中的“你”叫什么?
交流发现:看到了一模一样的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像)。
教师归纳:在物理学中,镜子中的“你”,叫做“像”;它不同于“影”。引导学生得出平面镜的第二个作用――成“像”,从而建立“像”的概念。
(模块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像”的概念,为后续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学习打下基础。)。
环节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分组讨论:观察平面镜中的像,你认为像与物体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和展开讨论。)。
环节二:提出猜想,交流发现。
学生活动:围绕着学案上的问题,边观察平面镜中的自己,边进行猜想。
学生交流:通过观察发现像与物之间左右相反、上下一致、大小相等/不等、像近大远小……(提示学生说明猜想依据)。
教师活动:整理学生的猜想,并进行归类:同学们的猜想主要围绕着像与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展开讨论,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科学猜想。)。
环节三: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比较,选择合适的器材解决问题。
突破难点:利用镀膜玻璃不仅可以看到像,而且可以找到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利用另一支同样的蜡烛代替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便于比较大小关系。(请学生到讲台来,演示交流小组讨论得出的实验方案。)。
形成目标: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明确实验步骤,形成正确的实验方案,知道器材的选择和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在实验中观察、收集、记录相关的实验信息(或数据)的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本实验的最大难度在于怎样找到“像”,因此,通过教师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构思,从而设计出正确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镀膜玻璃代替平面镜、利用同样的蜡烛代替像的原因――等效替代,体现科学方法教育。)。
环节四: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温馨提示: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科学性,应改变物体与替代物的位置多做几次。
学生活动:根据最终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活动:巡视各组实验情况,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实验的基本过程,为在设计实验方面仍存在疑问的同学提供帮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另外,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用多媒体呈现,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环节五:分析归纳。
学生活动:展示实验成果,并尝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教师引导:如果将对应的像与物的位置相连,会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对于学生不易发现的“连线垂直”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特点。)。
环节六: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设计意图:交流提升实验结果,得出明确的实验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果。)。
环节七:评估(按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
课件展示:人眼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视角会随着物体到人眼的距离发生变化,当视角变小时,就会感觉好像物体变小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提出的问题是根据学生的课前猜想所随机制定的,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像“近大远小”的特性,教师则没有必要人为的增加学生的认知难度来讲解此部分的内容。)。
(模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模块三: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建立“虚像”的概念。
教师引导:如果有木板把点燃的蜡烛遮住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烛焰吗?
学生讨论:利用平面镜观察。
学生活动:尝试用光屏承接平面镜所成的像。
交流结论:通过类比小孔成像,初步得出“虚像”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感知“虚像”的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寻找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活动:总结提高,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形成目标:理解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原理作图法,并能够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规范作图。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在学生已经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提升,对于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的知识有很大帮助。)。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在教师举例的基础上,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感受的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物理现象,尝试解释现象揭示本质,从物理走向社会。)。
3.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交流成果进行归纳提升,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归纳总结的情况进一步提升,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4.当堂检测。
1.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定律,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图略)。
2.身高为1.6米的一位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米的地方,他在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当他向镜面移近0.5米时,他与镜中的像的距离为______;像的高度是_______。
(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单的反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作为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经历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节课在学习过程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等待突破的难点。例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怎样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器材找到像的具体位置?怎样让学生自己发现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比较像的大小关系?以及在实验结束后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虚像”的概念等等,都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加以合理的考虑和安排。
教师只有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做好铺垫,利用适时的提醒,使学生自己找到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了实验的过程,他们在主动的解决问题、主动的探究,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实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独特魅力。
平面教学设计篇四
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面镜学生很熟悉。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1.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1.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精神,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1.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难点:设计实验找到“虚像”,以及对“虚像”的理解。
1.教师用具:蜡烛、光屏、镀膜玻璃、支架、平面镜、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用具:蜡烛、镀膜玻璃、支架、刻度尺、平面镜、坐标纸等。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及讲授解析。
1.注重过程评价: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各种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和评价;
2.设计当堂检测题,检查学生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小孔成像的成像特点及原理。
(1)已知入射光线,根据反射定律做出反射光线。
(设计意图:复习小孔成像及光的反射定律,为本节课学习平面镜成像原理、特点及虚像的判断方法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利用课前热身2,巩固平面镜的第一个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学生活动:通过平面镜观察自己或其它同学。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镜子中的“你”叫什么?
交流发现:看到了一模一样的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像)。
教师归纳:在物理学中,镜子中的“你”,叫做“像”;它不同于“影”。引导学生得出平面镜的第二个作用——成“像”,从而建立“像”的概念。
(模块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像”的概念,为后续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学习打下基础。)。
分组讨论:观察平面镜中的像,你认为像与物体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和展开讨论。)。
学生活动:围绕着学案上的问题,边观察平面镜中的自己,边进行猜想。
学生交流:通过观察发现像与物之间左右相反、上下一致、大小相等/不等、像近大远小……(提示学生说明猜想依据)。
教师活动:整理学生的猜想,并进行归类:同学们的猜想主要围绕着像与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展开讨论,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科学猜想。)。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比较,选择合适的器材解决问题。
突破难点:利用镀膜玻璃不仅可以看到像,而且可以找到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利用另一支同样的蜡烛代替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便于比较大小关系。(请学生到讲台来,演示交流小组讨论得出的实验方案。)。
形成目标: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明确实验步骤,形成正确的实验方案,知道器材的选择和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在实验中观察、收集、记录相关的实验信息(或数据)的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本实验的最大难度在于怎样找到“像”,因此,通过教师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构思,从而设计出正确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镀膜玻璃代替平面镜、利用同样的蜡烛代替像的原因——等效替代,体现科学方法教育。)。
温馨提示: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科学性,应改变物体与替代物的位置多做几次。
学生活动:根据最终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活动:巡视各组实验情况,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实验的基本过程,为在设计实验方面仍存在疑问的同学提供帮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另外,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用多媒体呈现,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学生活动:展示实验成果,并尝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教师引导:如果将对应的像与物的位置相连,会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对于学生不易发现的“连线垂直”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设计意图:交流提升实验结果,得出明确的实验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果。)。
课件展示:人眼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视角会随着物体到人眼的距离发生变化,当视角变小时,就会感觉好像物体变小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提出的问题是根据学生的课前猜想所随机制定的,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像“近大远小”的特性,教师则没有必要人为的增加学生的认知难度来讲解此部分的内容。)。
(模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师引导:如果有木板把点燃的蜡烛遮住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烛焰吗?
学生讨论:利用平面镜观察。
学生活动:尝试用光屏承接平面镜所成的像。
交流结论:通过类比小孔成像,初步得出“虚像”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感知“虚像”的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寻找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活动:总结提高,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形成目标:理解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原理作图法,并能够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规范作图。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在学生已经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提升,对于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的知识有很大帮助。)。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在教师举例的基础上,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感受的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物理现象,尝试解释现象揭示本质,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交流成果进行归纳提升,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归纳总结的情况进一步提升,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1.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定律,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图略)。
2.身高为1.6米的一位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米的地方,
他在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当他向镜面。
移近0.5米时,他与镜中的像的距离为______;像的高。
度是_______。
(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单的反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作为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经历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节课在学习过程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等待突破的难点。例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怎样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器材找到像的具体位置?怎样让学生自己发现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比较像的大小关系?以及在实验结束后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虚像”的概念等等,都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加以合理的考虑和安排。
教师只有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做好铺垫,利用适时的提醒,使学生自己找到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了实验的过程,他们在主动的解决问题、主动的探究,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实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独特魅力。
平面教学设计篇五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平面教学设计篇六
《平面镜成像》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光现象的教学内容。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起示范作用,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2)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是:1、虚像的概念;2、平面镜成像原理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用具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玻璃板,一张8k白纸,一盒火柴,两根等高的蜡烛,刻度尺,笔教师演示器材:火柴,蜡烛,玻璃板,光屏,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节课的具体方法:
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五、学法指导科学探究法等效替代法六。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5分钟)。
播放影片《红楼梦》中关于刘姥姥在宝玉房间照镜子的趣事片断。
教师:刘姥姥把谁看成了她的亲家母?学生:她自己。
教师:哪的自己?学生:镜中的。
教师:物理学中把刘姥姥照的那面表面是平的镜子称为平面镜;镜子外面的她称为“物”;镜子里面的她称为“像”.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平面镜成像”.由此引入课题。
(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感受“刘姥姥”第一次照镜子时颇有趣味性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避免了解释“像”是什么的困难,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二)、组织探究(30分钟)。
在这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1.观察,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2.猜想与假设:
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点?本环节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是“近大远小”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出示课件)并告诉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逐步验证、学习同学们提出的其他猜想。然后介绍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在猜想之后就是验证猜想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用刻度尺量出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连接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4)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别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5.分析论证: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三)【平面镜成像原理】(时间大约5分钟)在得出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之后,学生自然对成像原理有极大的了解渴望,而这一知识点却有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里我安排了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论分析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来进行难点的解决,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像物对称”这一成像特点。
首先我带领同学们一起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接着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四)、课堂小结(4分钟)。
2.教师小结: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例如:平滑的桌面,平静的水面,平滑的金属面,它们都相当于平面镜。它们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多媒体课件再现“桂林山水”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湖光山色美如画,这其中就有平面镜的巧夺天工。
(五)、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搜集平面镜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实际应用,为下节课的交流做准备。
2、利用光在两平面镜之间多次反射,用身边的一些物品制作一个万花筒或潜望镜。
(六)、板书设计。
平面教学设计篇七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的信息化背景下,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资源在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平面设计就逐渐应运而生,而色彩语言作为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能够准确掌握计算机平面设计和色彩语言二者关系,在具体设计期间合理有效利用色彩语言存在优势,进而使计算机平面设计质量得到最大限度提升,充分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取得计算机平面设计最佳成效。
平面教学设计篇八
1、理解平面向量和向量相等的含义,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2、掌握向量加、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3、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以及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
4、了解向量线性运算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
学习要点】。
1、向量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零向量,记作;长度为______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的向量叫做平行向量。
规定:与______向量平行;长度_______且方向_______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平行向量也叫______向量。
2、向量加法。
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向量加法有___________法则与______________法则。
3、向量减法。
向量加上的相反向量叫做与的差,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减法。
4、实数与向量的积。
实数与向量的积是一个_______,记作________,其模及方向与____的值密切相关。
5、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实数,使得_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在四边形abcd中,等于()。
a、b、c、d、
例2若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o,且,,则、表示向量为()。
a、+b、―c、―+d、――。
例3设、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则向量与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
a、0b、c、1d、2。
例4下列命题中:
(1)=,=则=。
(2)||=||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的充要条件是。
(4)=()的充要条件是=。
其中真命题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例5如图5-1-1,以向量,
为边作平行四边形aobd,又,
用、表示、和。
图5-1-1。
课堂练习】。
1、()。
a、b、c、d、
2、“两向量相等”是“两向量共线”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已知四边形abcd是菱形,点p在对角线ac上(不包括端点a、c),则等于()。
a、
b、
c、
d、
4、若||=1,||=2,=且,则向量与的夹角为()。
a、300b、600c、1200d、1500。
课堂反思】。
平面教学设计篇九
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最受人们欢迎与喜爱的交流沟通方式莫过于新媒体,而随着人们对感官体验等方面的需求增加,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平面设计逐渐产生,其作为计算机理念和设计技术两者有效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说是当前社会商业发展中的重要产物之一[1]。同时,从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商业发展中最受关注的就是设计和艺术两者的平衡,而计算机平面设计存在的主要作用就是要让人们获得心灵上的安慰满足,要将其与其他一般艺术设计形式有效区分开来,其不仅仅具备外观审美性,同时还拥有较强实用性。除此之外,在计算机平面设计全过程中,色彩语言可以说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这就需要相关平面设计人员在具体开展设计工作时能做好色彩协调搭配的工作,充分了解色彩语言中所包含的色相、纯度及明度等因素,从而促使计算机平面设计能够引起情感共鸣。
平面教学设计篇十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专注于教材内容的讲解,被教材内容所局限,即使有进行例子讲解,也只是根据教材中所讲的例子进行教学,而没有给学生延伸课外或社会实例进行讲解教学,导致学生的思维也只是局限于课堂书本之内。与此同时,在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中,学生大都只掌握了平面设计的理论基础,而对技能却成绩平平。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渐渐对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而失去兴趣,从而对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课程缺乏学习的兴趣。
1.2学生缺乏实践。
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的实践性是非常强的。确切来说,要学好这些课程,实践比理论更为重要。因为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涉及的范围太广泛,平面设计软件的功能也非常强大,如果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和实践的话,很难对这些知识进行消化,也无法掌握这些功能的应用。包括在目前,大多数学生手中都没有足够的学习资源,如相关的图书、教程、素材等,使学生在学习中过于片面,只会被动接受知识,而无法将其灵活运用,更别说利用平面设计创造优良的作品。
平面教学设计篇十一
想象力的发挥符合大众正常思维模式特点,对大众思维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并不是完全天马行空脱离实际。作为一名设计者,必须要保持想象力运用的自然、巧妙、准确。有时候想象是遏制不住的自然迸发,但有时候又会没有灵感、毫无头绪。为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联想的方法。设计中的想象力就是从自然生活中的事物联想加工得来的。每个设计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因此利用想象力表现出来的观察事物的角度、方式也就不同,这也导致最终创作出的平面设计作品风格、内涵也就各不相同。每一件平面设计作品都与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同时都凝聚着设计者的思绪和情趣,反映出对生活喜爱、愤怒、哀伤、快乐感受,有时也能够反映出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用想象力设计的丰富、不同寻常的作品时,要注意发挥想象力并不是脱离实际,而是在尊重实际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加工,创造出能够准确表达设计者想法的平面设计作品。平面设计主要是设计者通过对实际生活、身边事物的联想,利用自身想象力对已有事物进行平面设计创作。平面设计是一门面对大众审美的艺术,设计者应利用想象力在平面设计中的特性,设计符合时代与社会潮流、适应社会发展,引起大众共鸣的作品。想象,使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终于载入不朽史册。然而,要培养出学生的想象力,需要一个长期不懈、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锲而不舍,有朝一日,学生就会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
平面教学设计篇十二
综上所述,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计算机平面设计人才的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各行业也越来越需要平面设计人才。因此,加强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的改革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情。因为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平面教学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高等院校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大胆进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平面设计综合素质,打造具有高素质、高技能、高质量的21世纪的新型人才,促进社会的建设发展。
平面教学设计篇十三
观察力和思维想象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观察可以把作品特色印入心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入手。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者,当一个好的平面设计作品摆在面前,第一步就必须要会认真地有针对性的观察作品。首先观察作品的特色和作品优势,发现作品对所起到的正面作用等;其次要观察作品的`设计意图,思考设计者设计制作作品的流程;最后还要观察作品是否有能够进一步改善的地方,若是自己又该如何设计制作等。学会对作品进行观察后,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社会、对现实世界进行观察,以一个平面设计师的身份去观察世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确立观察中心点,然后让学生详细地说出观察到的情况,只有观察得越仔细,才能想象的越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