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热门19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历进行回顾和总结,从而提炼出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写总结时,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概括。这篇范文通过逻辑合理的结构和清晰准确的语言,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总结的本质和目的。
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篇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第四册中的第15课《画夜景》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画夜景》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这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那快乐的、充满童真、童趣的,不受制约的想象会像火山一样喷涌不止。因此,我根据《美术课程总目标》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欣赏、评述能力,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创新精神。”并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了解美妙的灯火使我们的生活变的绚丽多彩,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使学生了解颜色有深浅的变化,而深浅颜色会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2、操作目标:学习表现夜色的几种基本方法,能运用明亮色和暗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现美妙的夜色,进而创作出大胆、生动的画面来。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创作中激发探索欲,培养个性。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教学重点是:认识深浅色使画面产生的对比效果,通过对夜景的观察、回忆和感受,表现夜景的美感。教学难点是:颜色深浅对比在画面中的实际运用。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天真浪漫、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我打算以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教学:
1、情境激励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欣赏、交谈、想象”为主要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通过把学生带入艺术的空间里,引导学生不受限制地、敢于打破常规地、自由大胆的进行遐想,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从而有力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2、德育渗透法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文中指出“各门课程之间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因此,教学时通过欣赏家乡夜景对学生渗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品德教育。
本课以“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为主要目的,因此,我准备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本课难点——认识颜色明暗对比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对比的多种方法。
2、合作交流法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验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组织、导入。
1、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做好准备。
2、欣赏导入: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夜景图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夜景的兴趣。
3、引出本课课题——《画夜景》。
(二)、创设情境,认识明暗。
1、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创设教学情景。请数位穿同色系衣服的同学上台模仿服装展示,其他同学讨论比较衣服颜色,找出哪些是亮色哪些是暗色,然后请一两位同学上台将模特按衣服颜色深浅顺序排队。通过直观、深动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亮色与暗色的差别。
2、引发思考质疑:颜色的深浅是绝对的吗?教师随机找两位模特请学生比较衣服颜色深浅,再用浅色与另一位模特衣服比较深浅。启发学生思考:颜色的深浅是相对而言的,是利用颜色对比产生的。一个颜色只有和其他颜色相比较时才能分辨深浅。在美术中,把他们叫做颜色的明暗。
3、语言表述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准备利用各种颜色的小花为奖励品,奖励给一些有独到见解、敢于表现的学生,以此来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质疑讨论,自主探究。
1、欣赏,感受我先整体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接着用一种兴奋的语气告诉学生:你们想不想看看夜景呢?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一组夜景与白天景色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感受家乡美景。
2、质疑,引发思考白天和夜晚,同一景物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意见。(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深浅颜色对比会使画面产生强烈效果。
4、学生分组讨论绘画方法,发挥想象力,找出描绘夜景的好办法。
5、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后,教师介绍并演示不同的绘画方法。
(1)用油画棒直接在深色卡纸上绘画。
(2)先用浅色油画棒绘画景物,再用深色水彩涂抹背景。
(四)、欣赏评述,提高审美。
1、欣赏作品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播发课件,目的是: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借鉴大师作品,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并在欣赏中获得新方法、新思路。
2、布置实践任务现在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兰州美丽的夜景吧!
(五)、大胆创作,点拨引导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进行描绘,注意色彩的运用。并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表现,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帮助解决诸如构图、色彩搭配等问题,教师适当引导突破。
(六)、展示评价,交流经验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2、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文学与艺术相结合。并请学生把作品贴于“小画家”展示栏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新意识。
(七)、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先整体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要求学生回去后把画给家人看看,并把自己变成巨人后的故事说给他们听听,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情沟通的情感意识。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奖励区和展示区。
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奇妙的字母》,我讲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本课是选自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三年级第5册第三课的内容。本课把抽象的字母形象化,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很有意义,也是符合他们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学习内容。它会使学生以全新的眼光待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也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教材选了以字母为主要内容的一幅图片以及几幅绘画、手工作品,其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刻地记住字母的外形,进行合理、巧妙的联想,创作出具象与抽象完美结合的作品。
二年级学生相对于一年级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美术和美术材料,对不同材料的美术工具,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大胆地、自由地表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但动手能力较差。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把认识的26个字母变成具体的想象。
2、加深学生对字母的想象,进行添画练习。
3、使学生养成联想的好习惯,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美。
重点:字母造型及添画练习。
难点:将字母进行巧妙的联想。
教法:本课教学,我采用激趣法进行教学。由字母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采用了“演示法”多媒体展示,为学生提供学生作品和教师范作,以及大量的字母组合而成的东西等感性材料,全班同学多角度感知到演示对象,并进行记忆、想象。
学法:学生在教师创设情景中,借助教师准备的大量图形,参与体验学习活动,并产生“记忆”和“联想,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发展他们的创作思维。
学生:常规的美术工具、各种彩色纸、双面胶。
教师:课件、范作、实物等。
1、唱字母歌曲:
a、聆听字母歌曲,以此导入。
b、同唱字母歌曲。
c、出示课题:《奇妙的字母》
2、欣赏字母作品:
a、出示实物:出示精致的小工艺椅子,让学生猜猜包含哪个字母;教师再问,如果让你画或拼贴,你准备怎么做?(实物展示,学生更加直观发现实物与字母间的联系及联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b、欣赏字母作品(分别出示学生和教师范作)
(这里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产生“记忆”与“联想”。)
c、播放课件:
欣赏由字母组合而成的东西,请学生说说它们由那些字母组成,有什么贴吧之处;如果让你们来画,准备怎么做。
3、学生创作:
a、提出主体:奇妙的字母。
b、提供建议:仔细观察字母的造型,进行想象和联系,可以适当地进行夸张与变化,从而使字母更加形象化。
c 、学生创作,教师针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做出指导。(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结合,技法指导和情感指导相结合;创意指导和个性指导相结合等。)
4、评价作业:
a、以学生自评、互评、集体评、教师评为主要评价方法。(全面性的评价,帮助学生全面地感知自己的水平,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欣赏能力。)
5、拓展主题:
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收集一些有关的26个字母的知识。
板书设计:
3、奇妙的字母
字母的造型
想象 夸张和变形
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篇三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美术课上册第五单元造型广场中的第二课,学生在上一节课《小泥人》已经熟悉并掌握了泥工的基本技法本,本课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探究活动学会制作动物笔挂的方法和美化壁挂的技巧,巩固学生所学的泥工技能。
二、相关知识背景。
古代先民在对土壤的开垦和接触中,逐渐认识并掌握粘土的可塑性能,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懂得了土块经过烧烤之后变的坚硬,于是人类尝试将粘土制成泥胚,把它烧制成陶器。如果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如以器表装饰情况来划分,则有素陶、彩陶、引纹陶和拟形陶器。装饰纹样有动物、植物和人物。最初的陶器因为受编制物的印象较大,在烧成的陶器上还保留着编织物的痕迹,像布纹、席纹和绳纹都成了简单的装饰。随着轮制技术的发展制造出的器物胎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匀称,较之有手捏塑的器物,在装饰上又出现了新的纹样。如今,陶艺成为一种修身养性、开发创造力的生活时尚,国内已有不少以陶艺为休闲方式来经营的“陶吧”。
三、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要求学生做一个泥工动物壁挂,学生在掌握压、捏、搓、团等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学会用泥条、泥团在动物泥板上添加一些花纹,或用小刀、直尺等工具刻画一些图案。教师应该对学生所做的各种动物造型进行分析,甚至可以提供学生一些他们喜爱的动物造型,并与学生一起探究、指导其制作方法,同时将好的作品供学生欣赏。教学中,教师对造型独特、图案新颖的作品应多加赞扬。
四、教学目标分析:
这一课是第19课《小泥人》延伸课,这节课要求学生在掌握泥工的一些基本技法学会用泥条、泥团在动物泥板上添加一些花纹,或用小刀、直尺等工具刻画一些图案。图案的添加与技巧的灵活运用是本课的关键。同时以启发学生想象,刻画出形态各异的动物为难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泥工的基本制作方法,回忆各种动物的造型,并用。
泥团制作出各种动物的外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欣赏动物图案装饰美的趣味性,并通过泥工的各种技法的巧妙使用,制作出自己喜爱的动物壁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壁挂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动物壁挂给我们带来的美感,感受动物壁挂的造型,培养学生对陶艺的热爱。
五、教法探析:
在课堂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资源,旨在增强学生的感观欣赏,引领其积极参与课内的多种探究创作。同时,我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各种多媒体信息资源:从同龄人优秀作品到教师范例、欣赏资料以及多媒体中广泛涉及的各类学生作品,使其在多元信息化的环境下能通过欣赏,观察范例的材料、方法和制作特点,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多种尝试实践,多种体验创作中,学会思考和自主探究。
六、学法指导:
课的引入部分,首先组织学生对二种由不同材质制作的壁挂进行比较探究,可以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进行对比。教师及时的告诉学生不同材质的壁挂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其用途也不同。然后小组探究壁挂还可以用哪些材质来制作,教师可以出示一些不同材质制作的壁挂供学生欣赏,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引出课题。
接下来的新授环节首先通过学生欣赏各种陶泥制作的动物壁挂,学生自主探究做动物壁挂所需的工具,从而让学生认识一些新的制作工具。然后学生开始小组探究动物壁挂的制作方法,教师边小结边引导,并告诉学生制作动物壁挂时首先要擀泥板,并用竹泥刀切挖出动物的外形。这里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些动物外形的剪影,以便学生制作出更多的动物壁挂,同时降低学生刻划动物外形的难度。接着通过“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懂得切挖外形时一定要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才能达做好到动物壁挂的第一步。此时学生开始尝试作业练习一:制作动物泥板外形。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为学生多次提供了帮助,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以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在美术学习与创作活动中自觉,主动,独立地面对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供多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并进行思维发散的引导点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去,为学生作业的创造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在尝试制作动物泥板外形后为开拓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欣赏陶泥制作的动物壁挂作品,同时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各种花纹排列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动物壁挂上的五官和花纹是怎么做的?教师小结:壁挂上的花纹可以用各种小工具刻划或搓一些细的泥条、小的泥团添加在上面。这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一些图案排列的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刻划各种图案。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自主地研究学习对象,达到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并很好的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开展进一步持续的方式的过程。
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壁挂”展。然后请学生在组内介绍自己创作的壁挂作品。学生根据评价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小组评。然后由小组推荐部分作品进行展示,并由组长进行介绍。在这里,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发现自我,了解他人,学生在参与中调动了自身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并在实践活动中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信。
拓展部分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泥团除了制作成泥人、壁挂还可以制作哪些物品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篇四
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手段之一。通过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使幼儿初步具有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新《纲要》提出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激发情趣、激发兴趣;赋予幼儿满足感和成就感。
京剧并非是我们南方的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和熟悉的事物,但从教育角度来说,是有意义的,京剧脸谱也是比较有特色的美术材料。通过这方面内容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初步接触京剧,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了解国学、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活动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在活动中,给孩子观看京剧片段,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另外,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同时还需兼顾领域与学科性的知识、技能,于是设计京剧脸谱成了我们的一个教学点,从中不仅让孩子对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也能对"对称"、"夸张"等的美术表现方式有所了解与尝试。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艺术领域目标为: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根据这目标、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纲要》中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我将活动目标设计为:
1、欣赏京剧脸谱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激发对京剧艺术的兴趣。
2、学习用对称的方法,丰富的色彩和夸张的图案来设计京剧脸谱。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为:让幼儿了解京剧脸谱是色彩丰富、图案夸张、结构对称的。
如何引导幼儿利用材料设计出自己的京剧脸谱。
我会将幼儿的活动材料有分成三个层次,分别相对应不同的难度系数。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操作的材料。下面在活动准备的时候,会再提到。另外,我也会提供一些纹样图案以及已经做好了的脸谱供幼儿参考。
教师材料:实物京剧脸谱、黑白局部脸谱贴磁(一套)、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完整脸谱一个。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两张,京剧片段,多媒体。
幼儿材料:幼儿操作卡,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人手一份),第二层次是已经画好一半京剧纹样的脸谱(每组一份),第三层次是已经完全勾勒好的京剧脸谱(每组一份),勾线笔、油画棒、垫板人手一份。
本节活动的难度,是为幼儿提供了只有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而不是简单的涂色活动。教师材料将脸谱分解开,让幼儿在学习掌握创作脸谱的时侯,更清晰明了。其次,每组一份的画好一半京剧纹样的脸谱和已经完全勾勒好的京剧脸谱目的是给那些在创作时遇到困难或者不会画的幼儿提供一个参考对象。
说教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我在本活动中将采用感知欣赏法,观察、比较法,直观教学法、启发提问法、演示操作法。
1.观察、比较法:因为大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来看,通过直观的教具展示,听教师讲解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将直观的京剧脸谱实物呈现给幼儿,让幼儿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培养幼儿自我发展的能力。
3.启发提问法:活动中我充当引导者,在启发性提问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演示操作法:通过教师操作示范材料,让幼儿完整地了解脸谱制作的过程。
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引导幼儿用观察法、自主探索法、操作法感知京剧脸谱的颜色和图案的夸张,体验设计和创作京剧脸谱的快乐。让幼儿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和满足。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幼儿欣赏京剧选段。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京剧,我们一起仔细听听这段京歌中唱了什么。
(由京剧片段导入活动,能够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出本节活动的主题:脸谱。)。
(二)观察、了解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感受京剧脸谱的独特魅力。
这个活动是在认识京剧的基础上进行的。运用对称、夸张的方法绘画出脸谱上的五官。由于孩子有一定的感知的经验,本次活动通过回忆、再次的感知等形式激起了孩子绘画的兴趣。
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篇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第十课《风的魅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八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构想。
一、说教材:
《风的魅力》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属于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领域。该领域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五年级下学期安排《风的魅力》这样的内容,是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而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制作能力。教材的要求是引导学生认识风能,运用各种材料加工出风力玩具。在制作风能玩具的乐趣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
本课是一节集欣赏性、科学性、创造性、乐趣性于一体的美术课。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本节课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的精神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认识风能。
2、操作目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材料加工成风能玩具。
3、情感目标:在制作风能玩具的乐趣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动手制作的能力,
难点是:制作简易风筝的骨架扎法以及风筝的绘制。
五、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教无定法、以学定教”,依据新课程标准 “以学生为主体”和“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的理念,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节课重在寻找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范例教学法等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乐于去发现美,感悟美,进而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2)动手尝试练习的学习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直观欣赏范作、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自主创作等多种形式。
六、说教具学具准备:
为了使学生能成功的制作风能玩具,我准备了以下
教具:多媒体资料、老师和学生作品等。
学具:纸、细竹条、彩纸、细线、剪刀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本课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以以下五个环节设计,实施本课教学。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伊始我让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会飞玩具如——风车、纸飞机、飞碟等。请同学们现场演示一番,学生会争相演示,会飞的玩具成为课堂的景观。这样为孩子们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求知的欲望,经过体验,让同学们说说它们为什么能飞起来呢?小组讨论得出是风能的作用。
(课件出示)介绍了什么是风能及合理利用风能,既可减少环境污染,又可减轻越来越大的能源短缺的压力。自然界中的风能资源是极其巨大的是地球上可资利用的水能总量的10倍。引导学生说说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如风能发电,风帆助航,风车提水,风力致热等等,风能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还会带来一些灾难,如龙卷风、飓风等,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强大的风能,为人类造福。这样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更加深刻的了解风能。
这时引出本课课题《风的魅力》并板书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就是让学生通过玩会飞的玩具,体验风的作用,引出本课。)
(二)、设置情境、探究学习:
刚才老师已经用体验活动和课件介绍的方式让学生对风能以及风能玩具产生了极大兴趣,在这个最佳的学习状态基础上,老师再次给学生介绍一个重量级的风能玩具——风筝,从而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时老师播放山东潍坊风筝节视频,让学生置身风筝节,感受风筝节盛况和放飞风筝的乐趣。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潍坊是风筝的发源地,(点视频)潍坊风筝制作历史悠久,属中国三大风筝派系之一。潍坊风筝题材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民间生活气息。
每年4月20日至25日举行潍坊国际风筝节,每年都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赛。潍坊风筝博物馆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专业博物馆,它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扎技精湛,造型各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学生了解了潍坊风筝节之后,教师再以著名诗人高鼎写的一首《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休息日在广场上放风筝的体验。
1 将竹条绑扎成十字形
2 用两根竹条做斜杆,用薄纸蒙在骨架上
3 用一根线拴在横杆和竖杆的交叉点上,另一根拴在下端
4 美化风筝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提示:
教师再次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多种图案样式的风筝给学生欣赏,从而拓宽学生的创作思维。
(三)、学生制作,老师辅导:
此时创设学习情境:一年一度的风筝节马上就要开始了,潍坊正在募集优秀风筝作品进行展评,你们有兴趣参加吗?心动不如行动,还等什么呀,赶紧开始吧!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时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创作构思,并在小组内展开竞赛,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完善构思,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让学生根据各自带来的材料,进行制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我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动手操作,并及时的给予帮助和指导。)
大约十几分钟后,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针对作品情况进行点评,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体验放飞、总结经验:
制作完成后,让同学们带着风筝到学校操场,进行试飞比赛活动,感受风的魅力,有的小组的风筝不仅制作漂亮,而且飞的很好;有的小组风筝飞不起来,让大家帮他们查找原因并及时调整,请学生选出选进风筝节的作品,并说明理由。
(五)、课堂小结并拓展:
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拓展这一环节让学生课后了解世界上最大的风筝、最小的风筝、最重的风筝、最长的风筝,还可以制作更多的风能玩具。让学习从课堂走向课外,进一步发现美,探究美,提高审美情趣。
这样的课堂设计,使学生以学、练结合,发现学习和美育相融,符合美术新课标要求。
八、说板书设计: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作画过程与板书相配合,做到和谐一致。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多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教师批评指导,引领我在今后提升教学素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探究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
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篇六
我的教学目标能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教材把目标分成三个进行教学。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公益招贴画的概念,设计方法、设计要素、形式美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方式。
2、技能目标:学生能用简洁的造型语言设计主题招贴画,初步学会合理选择图形,控制画面的构图及色彩等知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重点:招贴画图形的选择与主题的关系。
难点:招贴画图形大小位置的处理与主题的关系。
教师准备:美伊战争图片、和平鸽图片资料、表现和平主题的招贴画。
学生准备:图画本、彩色笔、油画棒等。
依据本课内容,我以欣赏,提问,分析引导,启发,交流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公益招贴画的设计方法及设计意识的形成。本课以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通过直观的图片及优秀作品,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活动——作业评价——课后小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以和平为主题,联系事实,用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并思索如何表达自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感情,从而引入和平鸽这一标志性形象。
(2)讲授新课:教师讲述 和平鸽的由来小故事,通过欣赏和平鸽的绘画形式的作品,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表现和平题材,表达你对和平的热爱。展示和平题材招贴画,介绍招贴画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招贴画,招贴画的要素及特点,注意图形选择和主题表达之间的必然联系,构图与主题表现、形式美感之间的联系,具体到图形的大小,位置,色彩的处理。
(3)学生活动:由和平题材的招贴画拓展到其他公益招贴画,让学生多个角度去思考,关注社会,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爱和思考,选择合适的主题,运用富有创意的构思,设计一幅公益招贴画.(教师提出作业要求)
(4)展示作业 评价交流 (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尊重学生,以鼓励为主)
(5)课堂小结:本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体会?
通过学习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本课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交流,以愉快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习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
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篇七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初中美术十四册中的第7课。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之手,以其视觉上的优势,运用最自发、最乡俗的艺术语言,完美地体现了民间意识形态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审美心理的积淀。突出特点是把对色彩的教学综合化,在巩固已有色彩知识的基础上,重在强调对色彩的搭配练习。
中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要使学生对其认可并喜欢,必须先使学生对其深度有一定了解,基于学生已掌握基本信息手段,因此有必要在美术课中引导他们利用网络等手段查找相关信息主动探究。应从民间美术的内涵入手,加深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增强兴趣,进而感受民间美术的形式美感,探讨民间色彩搭配的规律。是否能把学生从肤浅的认识带入到对民间美术理解的氛围中,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知识和技能】。
明确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并学会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创作表现民间艺术;
【过程和方法】。
通过利用网络收集和处理信息,提高对民间艺术色彩搭配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及规律;
【教学难点】。
了解民间美术作品是怎样运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手法的,分析不同的色彩搭配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教法分析。
在教法中,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和启发诱导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平台等教具,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技能。
(二)学法分析。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的独特性,因此在本节课当中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如此能够更大程度的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环节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欣赏东北秧歌,使学生对生动绚烂的民间艺术有个强烈的感知印象,学生针对着衣者的色彩搭配谈感受,引起他们对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关注。
事实表明:在学生欣赏视频的时候,色彩能够吸引学生很大的注意力产生学习动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环节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说一说民间美术的在种类。
设疑: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尝试说一说民间美术种类有哪些?
学生翻阅教材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二)了解民间艺术形式及其色彩。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派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目的:通过设疑方式,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美术学科强调视觉感受,以疑惑带动兴趣的新教学理念,并产生愉悦的学习心理,为深入地探究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形式手法、文化内涵,打下了认知上的基础。
环节三: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一)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信息(民间艺术)的调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及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民间艺术的色彩魅力和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解决本课的难点。
目的:利用网络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二)教师明确具体步骤。
1.学生登陆指定网址收集和处理资料,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做以汇报。
2.代表性民间艺术作品赏析:组织学生以色彩为导向,分析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特点。
3.总结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特点:纯度较高的颜色、采用强对比的手法、地域性强。
4.回顾色彩知识:色相对比、纯度对比、明度对比。
5.通过再次欣赏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作品图片,进一步感受民间艺术的色彩魅力和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回顾提高的过程。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以合作讨论、小组探究、分析发现等学习方式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并且对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做以小结,这样不仅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且通过教师总结,使知识得以正确全面的呈现。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进而又一次地突破教学难点,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环节四:放飞想象,实践创新。
根据学生自己对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特点的理解,利用画图软件来完成民间玩具涂色练习,以此来解决学生在绘画方面的不足之处。
通过实践的方式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独立意识,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力求做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激发学生主动尝试应用的乐趣,再一次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并感受到民间艺术来源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特征。
环节五: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展示作品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评价作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和教师一起拥有讲台,拥有说话的权利,提高学生语言表述能力,体现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
同时愉快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这为今后的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心理铺垫。
环节六:总结提高,情感升华。
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热爱,加强民族自豪感,并把发扬传播民族文化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后学生之间可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进行后续的学习。
目的: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主张个性表现,强化民间文化的传承意识,培养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一:民间美术的种类。
二:民间艺术形式及其色彩。
三: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规律。
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篇八
1、观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感。
2、通过绘画或剪纸等方式表现美术的节奏感。
1、对美术节奏的理解。
2、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图形,表现美术的节奏。
彩纸、剪刀、双面胶、油画棒等
(一)导入:
感受节奏
1、听——音乐
2、看——两幅绘画作品
(1)绘画作品中建筑物上窗户、柱子的有规律的排列、园林别墅中花草的间隔栽培。
(2)二方连续纹样作品中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曲线的重复配置,冷暖色、明暗色的反复调和。
(二)新授:
1、通过听和看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和相同的感受?
(相同点:都能感受到节奏。不同点:听觉的节奏感较为强烈,绘画作品的节奏是一种形式感。)出示课题“美术的节奏”
2、生活中有发现的节奏吗?这些节奏美吗?为什么美?
3、节奏的运用和表现
(1)欣赏课本插图:《自然界中的节奏》、《美术作品中的节奏》
小组讨论:图中分别给你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种的表现形式,为什么?
(2)师:生活中处处有节奏,表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古今中外大师、画家、小朋友都在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材料,表达自已的情感,创作出了一幅幅优秀的带有节奏感的美术作品。
(3)师生通过投影仪用彩纸、瓶盖等材进行摆设体验不同的节奏感。请同学形容一下不同的节奏给人的感受。
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篇九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节奏有疏密之分并感受其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音乐中所出现节奏的内在审美感受,鼓励学生发挥其主体性作用,进行创作性尝试。
1、了解节奏的宽疏、密集以及在音乐表现中的特点和作用,增强学生内在的音乐感受。
2、将学生对疏密节奏的感受深入到实践创作等活动之中,并能形象地表现出来。
电脑课件、打击乐器、木兰扇、钢琴等。
(一)组织教学:师生用“同学们|好—|您好0|您好0|老师您|好—|!”的音乐节奏相互问好。
(二)新课导入:欣赏mtv《好日子》,感受其音乐情绪。
(三)新课教学:。
1、师:通过欣赏,大家感受到《好日子》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呢?(热烈、喜庆)。
2、哪一部分最能表现这种情绪呢?(前奏)。
3、分析前奏的节奏特点:在同样速度下,同一单位拍里,音的含量多,节奏密集。
4、请学生用打击乐器敲出节奏。感受密集的节奏表现出的是欢快、跳跃的情绪。请大家列举几首曲子,加以分析证实。再出示其他密集的节奏音型,为下面的创作积累素材。
5、欣赏mtv《雪绒花》,感受三拍子歌曲的音乐形象。(优美、抒情)。
6、分析其节奏特点并请学生用歌词来朗读节奏,并试着用画面或线条来表现音乐的形象。出示其他舒缓的节奏音型。
7、出示四拍子曲子《同一首歌》的节奏,请同学填词深情演唱,感受舒缓的节奏所表现出的优美形象。
8、出示《校园早晨》的节奏,体会不紧不松节奏能表现出轻松、愉快之情。
9、出示《中国功夫》的节奏,师用木兰扇、生用武术亮相动作分别表现中国功夫的刚柔相济。
(四)综合活动:
1、演唱歌曲《闪烁的小星》。
体会此歌曲的情绪,不紧不松的节奏表现了小星星何种形象?(好象在眨眼、闪烁)。
2、由学生分组自创节奏。
全体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人通过对《闪烁的小星》节奏宽疏与密集的变化,来表现小星星睡觉、歌唱、舞蹈等不同的音乐形象,并根据所创作的形象为其取名。
3、同学们展示自己创作的节奏,并用朗诵、演唱、或舞蹈等表演形式来加以表现,教师用有节奏的掌声予以积极评价。
(五)本课小结:
1、师生间以节奏性的语言总结本课。
2、屏显下课画面,师生互道再见。
本节音乐课,从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各种打击乐器、教具的合理运用,以及精心设计的教案,都体现了王飞老师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这也说明了上课教师对校内公开课的重视程度。
本次课完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并很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步骤设计清晰、合理。
本节音乐课,给我最大的感触: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融洽,教师与学生始终处于互动、轻松的状态,课堂充满了学生欢乐的笑声,学生表现出了一种积极、欢快的情绪,特别是当学生上台表演和教师与学生的配合表演,完全调动了学生欢快的情绪,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欢乐的教学中,不仅学到了音乐方面的知识(如音乐节奏的变化所体现出的内在音乐情绪状态),也愉悦了学生的身心,得到了美的享受。
教师基本功扎实,能很好的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教态自然得体,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微笑,体现了良好的亲和力,使本次课一直处于相互信任、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教学。
总之,本节音乐公开课是成功的,对于本身缺乏音乐知识的我,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提不出更好的建议,但是有一点,(也不知对错),在课的最后,能否集体在音乐伴奏下较完整唱一遍由学生改了节奏的《闪烁的小星》,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感觉。
在课前,对教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教学目标明确、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等周密、详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的进展基本按教师原先所设计的展开,从课的导入到学习新的知识,环环紧扣,该详的详、该简的简、安排合理。
能用普通话上课,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个课堂气氛很活跃,师生间的交流、互动,音乐课的特色就这样体现出来了。
教师有很扎实的基本,体现在教学中,表现为讲解清楚,教态自如。在教学中收放自如。听这样的课,给本人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希望王飞老师再接再励,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创出一条新路。
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篇十
我执教的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一课春雨,这首诗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课文节选了其中的前四句。一`二两句写春雨发生的'时令,传达赞美之情。三`四句描写了春雨的特征,具体写好。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自古以来,描写春雨的诗文成千累万,杜甫的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其中的上品。诗人用洗练的语言,拟人的手法,形象而又准确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作用,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本诗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和春天有关的图片,勾起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向往,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先解释诗题,简介作者。接着初读诗句,学习字词。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字词,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提示学生,逐句诵读领会,再联想全诗大意。熟读成诵,体悟意境。最后,教学生字,并指导书写。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教学本课之后,我想还可以适当拓展。如让学生看图说话或运用古诗进行说话练习。
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篇十一
教学目的:
1.训练学生根据命题记忆,想象,并有绘画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2.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会生活之美。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年级美术教案。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根据命题记忆,想象的能力。关于色彩的应用。
教具:放大范图若干张。二年级美术教案。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3,作画步骤:。
(1)先划出小画笔或小朋友的基本形。
(2)添画出画笔的花纹,还有四周的环境和背景。尽量表现出情节。
(3)将整幅图涂上鲜艳美丽的颜色。
三,巡回辅导。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完成本课作业。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学生。
四,进行小结。表扬画的好的学生,把他们的作品给全班同学欣赏。指出不足之处。
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篇十二
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小蝌蚪找妈妈》。也许大多数的老师在看到我说课的题目之后,首先就会想到是语言或音乐活动,而我却选择的是为小班幼儿上一节简单而有趣的手指点画课。随着季节的变化,万物复苏的季节已经到来了,小朋友们脱去了厚厚的衣裤,换上了轻便美丽的衣装,可以无拘束的游戏、玩耍。小动物们也从长长的睡眠中醒来了,所以我预设了这节有关于小动物的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活动是适合于小班孩子的,因为5—6岁的孩子对小动物很敏感,也很乐意与小动物交朋友。所以我为小班幼儿设计了一节有趣的手指点画课,其次我还收集关于幼儿美术的研究资料,美术教育对于幼儿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去了解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从"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即幼儿)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现在阳光明媚、万物复苏。春天的使者也为我们带来了春的讯息, "青蛙"、"小蝌蚪"作为表现春天的"使者",也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来到了活动室的自然角里。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基于这点要求,在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欣赏"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
现在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小班的幼儿都是刚刚接触美术这门课,还不懂得什么是美术。记得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成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幼儿在初步接触美术后觉得用一支笔可以画出很多的东西,很有意思。他们就拿着笔随意的画啊画啊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幼儿理解美术,让幼儿爱上美术。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要求,我在平时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体会分享的快乐。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3、作品展示,欣赏作品并互相评价,分享成功的快乐。主要依据《纲要》中"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在这里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机会,因为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
目标2的实现,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来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经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活动程序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欣赏"四个部分。
1、幼儿说手指歌:一个手指头呀,一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爬爬爬;两个手指头呀,两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小兔子呀,蹦蹦蹦;三个手指头呀,三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小花猫呀,喵喵喵;四个手指头呀,四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小青蛙呀,跳跳跳。利用幼儿学过的游戏,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里来了一位客人。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事情。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好棒哟!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它们可真开心,这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现在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导入课题后采用"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并且提示幼儿要说完整话,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采用"示范讲解法"教授小蝌蚪的画法,"示范讲解法"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在这一环节中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小朋友们请看一下,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在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幼儿先徒手在桌上练习,让幼儿在纸上作画时增加一次就成功的几率。"小朋友我们画小蝌蚪的时候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 为了在幼儿的美术活动中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习惯,老师在这里可以重点指出,要求幼儿按老师的方法来作画。
3、老师:"请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方法再试试吧。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它们的妈妈吧!"
(三)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1、在听过老师的讲解后,请幼儿再次作画。(同时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
(1)蘸颜料压印后,需要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后再拿水彩笔添画。
(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
(3)请作完画的幼儿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欣赏与评价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教师继续利用课件创设的情景,对幼儿说:"青蛙妈妈看到这么多的宝宝都找到了她,真高兴啊!她到我们班来了。请小朋友们赶快把自己变出来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妈妈的身边去吧!"这时,老师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片,贴到教室的主题墙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都粘贴在周围,表示把小蝌蚪送回青蛙妈妈的身边啦。
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在这里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机会,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教师和幼儿一起唱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法,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这个环节当中还要注意幼儿语言的完整性,教师要给以适当的指导。
这是一个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次绘画活动师生共同布置"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对如何更好保护"小蝌蚪"和"青蛙"展开讨论等等。
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篇十三
在课堂上,李老师以她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过程、重创新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二.有效互动,让课堂充盈、灵动。
三.树立学生主体理念,坚持"授之以渔"。
新课改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将学生看作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该是捉鱼的方法。李老师在讲授绘画技巧时,采用让学生欣赏范作,并通过提问题答问题,让学生思考,逐渐引导学生获得绘画方法,了解有关注意事项.李老师改变了原有灌输现成知识的教学方法,她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找到适合他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此外,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显示了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由于美术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各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在赏析《苍松翠柏——山石画法》的同时,我也有以下几点建议:
1、本节课重点讲解“皴法”,但在学生练习时,对如何起笔勾出山石轮廓,较为迟疑,我认为教师在画石起手、组合等方法应讲解一下,降低学生难度。
2、学生参与面较小,虽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意了“互动”教学,但参与面较小,只有个别同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都有所发展,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演示、小组比赛等形式,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引入竞争意识提起学生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虽然,本节课存在着若干缺憾,但总的来说,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单纯的技能训练,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脱出来,使我们深切的体验到课改带给美术教育的无限生机。
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研读教材让课堂灵动飞扬》,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第五课《节奏的美感》,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解说:
1、研读教材,了解编排特点。
2、落实课标,把握教材关键。
3、关注方法,体会节奏美感。
4、用好教材,打造高效课堂。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花边作为切入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了解花边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花边在形状上、排列上的艺术特点感受其装饰美化环境的功能。体验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民间美术的特殊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本课体现了“美术?人文”融为一体的教育理念。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了解节奏来源,体验感受音乐节奏带来的美感,体验节奏与美术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中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通过观察、欣赏生活中不同的美术节奏感受、理解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节奏。
用不同的形式表现节奏的美感。
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根据这一理念,我精心设计教法,力求打造精美课堂,高效完成学习目标。
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特点,我主要采取“欣赏法?观察法—讲解法”,以生活中节奏为基础,充分运用音乐、范画,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创新设计,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教学由创设情境、阅读文本、欣赏交流、动手设计、快乐评价五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体验感受。
听一听。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世界名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片段,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节奏。
拍一拍。
让学生听一听钟表的滴答声,并跟着节奏拍一拍,摇一摇,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节奏的理解。
说一说。
师生交流生活中、大自然中看到的,感受到的富有节奏感的事物和现象并总结节奏的概念。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在这里让学生聆听节奏感很强的世界名曲《命运交响曲》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通过有规律的音乐节奏去发现美术的节奏,认识到音乐美术的共性。通过聆听钟表的`滴答声,拍一拍,摇一摇。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对节奏的理解更好的体现出课程整合的新理念。
2、阅读文本:
课堂学习离不开课本,所以让学生研读文本,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学生结合课本中出示的图片和文字观察、体会节奏在美术中的运用。
3、欣赏交流,大胆尝试。
先出示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作品特点,再让同桌二人交流共同特点,紧接着展示具有节奏感的古代陶器和少数民族织锦、以及一些剪纸作品,交流设计特点。
这样,学生通过欣赏课件中展示的生活中各种有规律、有节奏的东西,进一步感受美术节奏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感。学生就有了把美融入生活的想法,为后面学生进行花边设计的环节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篇十五
教学思路:
这是一节由美术切入的艺术课。美术教案-小学一年级美术教案《春天》。
一、教学目标:
认识常见的颜色。
尝试运用线、形及平涂着色的方法描绘身边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歌曲《春来了》、《春天在哪里》,表现春天的绘画作品,六种颜色的大张色纸。
(2)、学生准备:彩色纸、画纸。
三、教学过程。
(1)、感知与体验。
1、说春天。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春天)。
春天在哪里呢?你从谁的身上看到了春天?
让学生说说春天表现在什么地方。
我们每天在校园里学习、活动,你看到校园里的春姑娘躲在哪里呢?
(可以不按自然学科的知识去回答,主要是启发学生想象。如“春姑娘”从天上把美丽的花和绿草撒向人间,所以草地绿了,花儿开放了,轻松活泼、热情大方的“春姑娘”接替“冬爷爷”上班了,把天空的在空调打开了,所以天气变暖和了,小姑娘们穿上漂亮的花裙子。)。
2、演春天。
请同学上台表演一下小草发芽、小花开了、柳树姑娘在春风里跳舞、小动物们睡醒了从洞里钻出来、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3、赏春天。
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老师带领大家去祖国的名山大川旅游一番,感受一下祖国山河那浓浓的春意。
祖国的山河在春姑娘的打扮下绿意盎然、清秀迷人。
老师这里还为同学们准备了更漂亮的春天的图画,你一定会发出由衷的惊叹:春天真美呀!
4、唱春天。
找到了美丽的春天,我们发出由衷的赞叹,大自然真是一个魔法师,眨眼之间,就能把寒冷的冬爷爷变成美丽的春姑娘。看到这么美丽的图画,你有没有一种感觉,很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赞美她。(唱歌)那我们来唱一唱春天的歌。
1、放音乐,师生齐唱歌曲《春天在哪里》。
你还会哪些赞美春天的歌,给大家表演一下。唱《小雨沙沙》。
2、、师生做辨色游戏:老师取出课前准备的六种颜色(红、黄、蓝、绿、紫、橙)的大块色纸,学生可以上台自由选择一个颜色,用身体动作和语言描述的方式(但不许说出具体的颜色或针对强的词汇)告诉给大家,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猜猜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颜色。如:红色事物:早晨的太阳、火、对联等;黄色:香蕉、梨等;蓝色:海水、天空等;绿色:草、树、叶子等;紫色:茄子、葡萄等;橙色:橙子、橘子、果汁等。
二、创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春天。
三、评价与反思。
把学生的作品贴在老师准备好的有简单装饰的绿色纸上,聆听《春来了》,在音乐声中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喜欢它。
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篇十六
一、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课。
二、课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学生分析:
对于花边(二方连续纹样),三年级已有接触,并初步掌握了绘制方法,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对已接触过的知识的兴趣和新鲜感,在教学上,把重点放在掌握花边的排列规律并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尝试运用花边装饰生活用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发现美、运用美、表现美。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创设良好的人文情境,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
五、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花边作为切人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了解花边在生活中的应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体验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引导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特殊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及对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意识。本课体现了“美术·人文”融为一体的教育理念。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对花边有了深入的了解,认识到花边在形状、排列上的艺术特点,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欣赏不同排列方法的花边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其装饰美化环境的功能。对生活中不同美感的花边进行欣赏,调动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创造的热情。这样的学习既贴近儿童的生活,又符合中年级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和表现能力。
六、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感知花边与生活的联系,认识、了解花边的造型及装饰的特点,学会运用花边进行装饰。
2、能力性目标:通过剪、贴、画、印等方法,能利用花边的多种排列方法进行装饰,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并通过本课,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美的理解更上一个台阶。
3、情感性目标:通过欣赏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壮锦等各种物品,促进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了解与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同学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树立互助、合作的集体观念。
七、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欣赏生活中不同的美术节奏,使学生能够利用二方连续或有规律的纹样。
八、教学难点:
如何将单独纹样有规律的排列或重新组合,创造性的设计出更多的花边排列方法,设计、装饰和布置具有民族特色的房间。
九、教学准备:课件、卡纸、各种花边、音乐、有花边的少数民族物品等。
十、教学过程:
(一)、引导发现,舞蹈导入。
1、教师带领学生跟着《兔子舞》音乐有规律的跳舞,增强趣味性,并在音乐和舞蹈中感受音乐的节奏。
2、教师根据兔子舞的节奏用图案或图形表现出来,感受美术中蕴含着音乐节奏的美。引出课题:美术的节奏。
(设计意图)《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节奏感强的兔子舞,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通过有规律的音乐节奏去发现美术的节奏,认识到音乐美术的共性。更好的体现出课程整合的新理念。
(二)、学习交流,启发联想。
1、课本中“知识窗”的学习。实物投影课本内容。
生活中有发现的节奏吗?这些节奏美吗?为什么美?生„„。
2、抢答游戏,让学生找出范画中出现的有规律、有节奏的景或物,并进行抢答。(转换课件学习二方连续的多种形式:散点式、垂直式、斜线式、折线式、波线式、回旋式、结合式等)。
3、展示具有广西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及物品,增加对广西民族特色物品的了解,增强审美意识。
4、设问:这些图案平时我们都见过,你们把它叫做什么啊?答|:花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本学习了解了音乐和美术的共性,并通过欣赏课件中展示的生活中各种有规律、有节奏的东西,进一步感受二方连续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感。灵感来源于生活,在欣赏完教师提供的实物之后,学生就有了把美融入生活的想法,这些也为后面学生进行设计花边的排列方法的环节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课堂创作阶段:
1、作业要求:用绘画方式表现“美术的节奏”。
2、辅导:针对作业中的问题及时辅导。
3、作品展示:通过自评、互评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若干幅进行贴粘展示。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
(设计意图)体现“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的教学理念,既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又注重对学生学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评判能力,同时有助于同学自己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四)、课堂小结、拓展:可以按照教科书上“拓展”部分,制作纸浮雕。如有条件的,还可以在电脑上运用复制、粘贴等功能来制作图案,体验节奏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
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篇十七
一、说教材: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是促使幼儿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是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打击乐活动不仅能帮助幼儿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并能培养幼儿基本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
打击乐活动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门课程,平常在班级开展的打击乐活动中,使用的都是正规的乐器,这些乐器对于小朋友们来说已不再那么新奇了,于是我萌发了一个利用空奶粉罐、空饼干盒来替代鼓,在易拉罐内装些绿豆制作成沙球让幼儿进行演奏的想法。我选择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作为本次活动的背景音乐,这首曲子旋律欢快,节奏型简单统一,整首乐曲的节奏型均为xx|xx|xx|xxx||与本次活动幼儿要学习、掌握的节奏型相符。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掌握节奏型xx|xx|xx|xxx||。活动的难点我定位为看教师的指挥分声部演奏。
二、说目标:
我们班的幼儿都很喜欢打击乐活动,打击乐活动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活动的开展就是为了实现幼儿享受奏乐活动的快乐,体验音乐和打击乐器演奏的整体音效的'乐趣;发展幼儿运用打击乐器进行艺术展现的能力,结合我班幼儿的现有水平,我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能力方面的目标:掌握节奏类型xx|xx|xx|xxx||;并能根据简单的节奏图谱在教师的指挥下互相配合协作,尝试用教师自制的乐器进行打击乐活动。
2、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在师生合作中体验打击乐活动的乐趣。
3、《纲要》中提出"鼓励幼儿用自然物、废旧材料替代乐器进行演奏活动。"所以我从认知方面提出了第三个目标:知道废旧材料也能发出有趣的节奏,增强幼儿的节俭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本次活动过程中我运用到的教法有:律动导入法、激趣游戏法、图谱教学法。
1、律动导入法:小朋友们在律动中不仅感受了音乐,还在不经意间拍、踩了本次活动所要掌握的节奏类型。
2、激趣游戏法: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这个游戏捉住幼儿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还带有挑战性,使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主动积极地一遍又一遍地拍打节奏。在游戏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体验了在教师的帮助、鼓励下获得成功的快乐。其实游戏的过程就是一个分解、整合学习节奏的过程。
3、图谱教学法。中班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图谱上形象的图案直观易懂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活动,它需要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动作和材料的操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因此活动中让幼儿听一听、看一看、拍一拍、敲一敲等活动安排丰富。与此同时,我还通过个人演奏、集体演奏的形式加强了幼儿的节奏练习。
四、说准备:
1、我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cd。
2、节奏谱两张,《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节奏图谱一张。
3、我还准备了空奶粉罐、饼干盒和用易拉罐制作的沙球作为本次活动的打击乐器。
五、说过程:
1、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怎样才是好的开始。我个人认为一个成功的节奏活动莫过于教师把握住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愉快、主动地去学习节奏。本次活动以律动开始,我引领着幼儿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音乐声中听节奏、拍节奏、踩节奏从而有效地导入活动的目的。
2、通过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引导幼儿根据节奏谱练习节奏xx|xx|xx|xxx||。并提醒他们废旧材料也能发出美妙的节奏,废弃物可以收集起来再利用。
3、请几名幼儿尝试根据节奏谱进行演奏。
4、出示《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节奏图谱,引导全体幼儿练习连贯地拍歌曲节奏。
5、分组练习演奏乐器。将幼儿分为两组:男孩为小熊队;女孩为洋娃娃队。两队幼儿听教师的口令分别在活动室的左、右两边的方阵坐下,并按音乐节拍练习演奏。
6、在幼儿熟悉整首歌曲节奏、掌握了这些乐器的演奏方法之后,组织幼儿集中。
(!)在教师的指挥下,集体演奏。
(2)分声部演奏:提醒幼儿老师的左手指挥鼓方可演奏,右手指挥沙球演奏,双手同时指挥就是合奏了。
8、活动的最后,请幼儿放下乐器,轻轻地走到老师的身边,告诉他们:不单是乐器能发出有趣节奏,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充满节奏,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就这样,大家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歌声中,带着愉快、期待的心情离开了活动室。
六、说反思。
整个活动流程,我始终注意遵循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感受节奏到徒手练习节奏,再转换到配器乐演奏;难度也是由浅到深,从集体演奏到分声部演奏的过程中幼儿需要看我的指挥迅速做出准确的演奏。正是在这些敲敲打打摇摇中,幼儿享受到了演奏过程的许多乐趣,在合作过程中的相互倾听,相互配合,使幼儿更多地学习到了合作的精神。从而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幼儿从中发现和理解节奏,感受节奏美。
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分组演奏乐器这一环节,如能请配班老师用钢琴为幼儿伴奏效果可能会更好,还有分声部演奏播放背景音乐时,在第一乐句有一部分幼儿有点跟不上节奏等等。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活动的认识与理解,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予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篇十八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学生分析:
对于花边(二方连续纹样),学生并不陌生,三年级已有所接触,并初步掌握了绘制的方法,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对已接触过的知识的兴趣和新鲜感,在教学设计上,把重点侧重放在掌握花边的排列规律并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尝试运用花边装饰生活用品,通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法去布置房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发现美、运用美、表现美。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仅要创设良好的人文情境,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
五、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花边作为切人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了解花边在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熟悉的媒材和表现手法,创造性地参与学习,体验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民间美术的特殊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及对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意识。本课体现了“美术·人文”融为一体的教育理念。
教材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对花边有了深入的了解,认识到花边在形状、排列上的艺术特点,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欣赏不同排列方法的花边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其装饰美化环境的功能。对生活中不同美感的花边进行欣赏,调动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创造的热情。这样的学习既贴近儿童的生活,又符合中年级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和表现能力。
六、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感知花边与生活的联系,认识、了解花边的造型及装饰的特点,学会运用花边进行装饰。
2、能力性目标:通过剪、贴、画、印等方法,能利用花边的多种排列方法进行装饰,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并通过本课,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美的理解更上一个台阶。
3、情感性目标:通过欣赏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壮锦等各种物品,促进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了解与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同学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树立互助、合作的集体观念。
4、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了解民俗文化,珍视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七、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欣赏生活中不同的美术节奏,使学生能够利用二方连续或有规律的纹样,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布置带有民族特色的房间及物品。
八、教学难点:
如何将单独纹样有规律的排列或重新组合,创造性的设计出更多的花边排列方法,设计、装饰和布置具有民族特色的房间。
九、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彩色纸、剪刀、各种花边、音乐、有花边的少数民族物品等。
2、学生准备:彩色水笔、橡皮泥、颜料、腊光纸、剪刀、双面胶、制作好的各种花边等。
十、教学过程:
(一)、引导发现,舞蹈导入。
1、教师带领学生跟着《兔子舞》音乐有规律的跳舞,增强趣味性,并在音乐和舞蹈中感受音乐的节奏。
2、教师请1—2位学生根据兔子舞的节奏用图案或图形表现出来,感受美术中蕴含着音乐节奏的美。引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节奏感强的兔子舞,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通过有规律的音乐节奏去发现美术的节奏,认识到音乐美术的共性。
更好的体现出课程整合的新理念。(二)、学习交流,启发联想。
1、课本中“知识窗”的学习。
2、抢答游戏,让学生找出画面中出现的有规律、有节奏的景或物,并进行抢答。
3、展示具有广西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及物品,增加对广西民族特色物品的了解,增强审美意识。
4、设问:这些图案平时我们都见过,你们把它叫做什么啊?花边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本环节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课本学习了解了音乐和美术的共性,并通过欣赏课件中展示的生活中各种有规律、有节奏的东西,进一步感受二方连续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感。灵感来源于生活,在欣赏完教师提供的实物之后,学生就有了把美融人生活的想法,这些也为后面学生进行设计花边的排列方法的环节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三)、直观学习、开拓思路,合作探究。
1、教师通过实例(学生扮演兔子,以单独纹样的图案再现)让学生直观的复习二方连续纹样知识,并与音乐相结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的旋律用肢体尝试摆出更多的排列方法。
2、师示范把花边进行重新组合,学生动手尝试设计出更多不同的排列的方法:(教师把花边撕开后,根据不同于兔子舞的音乐,把单独纹样进行重新排列,变化出更多的花边排列方法、启发、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让学生能够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排列方法,通过实践,巩固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3、赏课件,从课件中学习更多的排列方法并引出作业。
(设计意图)在欣赏完大量的花边图案后,学生对花边的多种排列方式就更有兴趣了,在这一环节中,采用了表演的形式,配以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明白了二方连续排列的重要性,懂得了不同的排列形式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和装饰功能、这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和作业中,如果选择适当的花边排列方式来美化环境和物品,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也是解决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四)、小组合作,快乐表现。
1、学生去房间自由参观,对房间构造有个整体的了解。并把自己感兴趣的、想布置的东西记下来。综合全组意见,把本组最想布置物品反馈给教师。
2、教师提出作业要求:分小组分工合作布置本组负责布置的物品,讨论一下制作的材料和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制定方案,落实设计、布置的人员,进行分工。)。
3、学生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遇到困难的小组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分组活动是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自由、和谐的交流空间和平台、让他们在美术体验活动中增强友谊和合作,去自主探索和发现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交流、协作发展、合作学习的能力。(五)、交流展示、教学评价。
1、学生自由相互展示评价,展示自我,介绍自己的作品,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
2、教师带领大家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体现“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的教学理念,既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又注重对学生学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评判能力,同时有助于同学自己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美术的节奏说课稿篇十九
本次“教与学有效组织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由xx老师为我们上一节美术示范课,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xx老师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xx老师为我们上的《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五年级的一节造型.表现领域的课,在全套教材中,本课的知识概念相对独立,但学习本科会为学生今后学习空间、立体造型等方面的知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将从本课的设计亮点、反思与思考进行点评。
一、设计亮点。
(一)备课。
从观者的角度看,张老师带给我们了一节脉络清晰的课,我们明白她要教什么,她用的方法是什么,效果怎样,我们能做清晰的评价,这些都是因为她充分的备课。
首先,这节课的目标定位非常准确。张老师对目标的确定是在课标的指导下,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特点而确定的。课标中提到“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而本节课非常严谨的透视知识也是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存在的。五年级的学生能注意到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所以在表现立体空间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这些情况,张老师明确的将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作为本课的核心目标。其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很清晰。整节课按照“发现透视现象——分析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这样一个思路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张老师中所用图片都是学生天天看到却没有重视的生活场所,这也体现了我们美术课培养学生发现美观察美理念。
(二)上课。
1、教师的“教”。张老师本节课较好运用了引导示范的方法。本节课知识概念严谨深奥,比如“消失点、视平线、地平线、消失线”等等专业概念很强的知识点,张老师就通过讲解示范的方法来解决教学难点。
2、学生的“学”。本节课学生主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实践”等方法来学习。先观察比较老师提供的两张图片发现透视规律,再通过分析老师的范画了解消失点、视平线表现透视关系的作用,最后通过画一幅风景画表现透视规律,这样难度循序渐进,从而提高观察能力和立体空间的造型能力。
二、反思。
课堂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有存在一些问题。
1、本课的情感目标没有凸显。美术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美育的使命和独特的视觉艺术性。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透视规律除了严谨的科学性还有独特的美感。比如教材中霍贝玛的油画《村道》就是通过树木和小路的透视现象表现田野的宁静辽远的意境,11页《北京颐和园长廊》就体现透视带来的整齐与震撼。我们了解透视规律,目的也是发现生活中透视关系的美与奥妙。所以,在分析知识点同时要渗透透视的美感。
2、突破难点方法单一。比如:老师讲到“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要高一点,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就要低一点。”这个知识很抽象,可以示范一下画耸立在我们面前的楼房和我们脚下的路,其实也是平视、俯视、仰视的问题,视平线以下的景物需要俯视视平线高一点,视平线以上的景物仰视,视平线低一点,平视和地平线重合。还可以结合生活,照相时想高大伟岸,照相的人就蹲下。所以为了避免对概念性知识的枯燥讲解,我觉得教学方法应该丰富一些。
三、思考与建议。
1、教与学的有效性。本次我们研讨的主题就是有效的教与学。何为有效,我的理解是是做到三有,即“心中有学生、眼中有目标、手中有方法”。任何教育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任何课堂都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教学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每节课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这样才能想学生之所想,真正为学生成长助力。“眼中有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明确的目标是我们教学行为的指挥棒。那么目标从何而来,它绝对不是单纯的从教参上誊抄,而是依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特点而量身打造的,这一点我们备课的时候要慎之又慎。“手中有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方法千万种,最实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就比如这节《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用什么方法最好,我觉得就需要老师的示范,就需要引导观察,学生学的方法就需要去观察、去分析、去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看、想、说、做的能力。
2、有效利用资源。我所说的教育资源既包括眼睛能看到的物,也包括眼睛看不到的生成资源。比如《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材中有画家名作,有生活照片,有图例,有范画,而且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室里的一排排桌子、过道也是本课透视规律的好资源,我觉得都可以有效利用。这些是能看的见得资源,还有比如在学生创作时老师发现了有学生把树都画成躺在地上,这个错就是个很好的生成资源,暴露了学生知识点的遗漏,所以老师赶紧以此为例,告诉学生在画透视规律时消失线在变化,但物体是垂直的。这些道理我们无论什么课堂都会遇到,有效的利用能提高我们的教育智慧。
这些是我对xx老师这节课的一些粗浅认识,不对之处我们再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