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范文(15篇)
总结是对过去经验和成果的回顾,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方向。一个好的写作思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为了帮助大家写好总结,我特意搜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反思:《上下前后》这节课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活动,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正是通过生活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教学这节课时,由于学生对“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我设计了“我说你做”、“说反话,做动作”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认知水平,展示自己的认知个性,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基础;二、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找出自己身边上下前后的物体位置,让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学习,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得有趣。
教学《左右》时,左右的相对性是本单元学生最容易困惑的地方,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课中我运用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引起学生注意,引发思考;让学生举起右手与老师对照,促使学生去体验感悟;最后教师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如:议一议:上下楼梯怎样走。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学生的学习存在认知上的差异性,本节课基本上能让学生学会判断左右,知识的巩固与应用,还需要一个在实际中练习加深探索的过程。本单元仍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一开始没有引导学生怎样来分清“左右”导致学生在玩游戏时部分孩子反应不过来。在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这一环节上创设的活动太少,有的孩子还是没明白左右的相对性,应当有所加强。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篇二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文艺学论文。文章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独特风格。文中一些重要的观点、结论可以成为鉴赏文艺的理论依据。文中介绍了许多重要的表现技巧,不但能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也能提高我们的艺术表现力。文章对典型的文学艺术现象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可以成为我们鉴赏文艺的指南。学习本单元,要学观点,学方法,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实际是民间传说,是无名氏的口头创作,其中就包含了想像和虚构的成分。这是它与传奇小说的.共性,因而同归小说一类,不能把它当做历史看待。根据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事实,课文运用归纳法概括出两条规律:一是从民间创作发展到文人创作,二是从记实发展到虚构。
文艺学论文总是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观点一般都是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运用绘画、戏剧、舞蹈、建筑、书法等艺术门类中的典型事例论述艺术表现里的全与粹、虚与实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把握住不同艺术的个性特征之后,运用归纳的方法,抽取它们的共性,概括出中国传统艺术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虚灵的空间,讲清了艺术中以粹概全、虚实相生的道理。
文艺学论文注重具体分析。《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运用比较的方法剖析了洪防思、王渔洋和赵执信三个人对艺术表现中全与粹、虚与实相互关系认识上的差异,从而揭示了他们各自的艺术主张的不同实质:洪防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渔洋看重“粹”而忽视了“全”,是形式主义;赵执信主张以粹概全,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文艺学论文尤其注重因果分析。《说“木叶”》就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的特质。
1.理解课文中的几个重要的文艺学观点,把握文章的精髓。
2.学习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推理方法和运用规律解释事实的演绎推理的方法,从而深入理解文艺学论文中事实材料、理论材料同科学观点的关系,具体而深刻地掌握科学结论,做到融会贯通。
3.学习类推的方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拓展练习中运用文艺学观点观察、分析、解释一些文学艺术现象。
4.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技巧,提高文艺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社会科学论文中的术语很多,对科学术语不但要精确理解其抽象的概念含义,还要了解它在文中指涉的具体内容。例如“再创造”就是一个文艺学术语。《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结合诗歌欣赏对这个术语作出了具体的解释:“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再创造“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个解释已经把再创造的性质、方式和作用说得很细致、很清楚了。但我们还不应满足于这样的解释。文章通过对三首诗的欣赏,进一步具体说明了再创造的内涵:欣赏中的想像活动围绕诗中形象展开;诗中的形象和情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像得到了显现;在想像活动中,欣赏者可以将自己或联想到的其他人物“移人”,从而创造出生动的画面。结合文中这些具体的论述和说明可以全面透彻地理解科学术语的意义。正确理解并阐发重要的科学术语,吃透科学观点,是本单元教学重点。
课文中有些古代的文艺学术语如“全”、“粹”、“虚”、“实”,意思比较玄虚,哲学意味又很重,令人觉得深奥难懂。还有些形象化的说法,如“舞蹈精神”、“泡”、“猜”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准确、清晰地理解这类语言,就要从上下文中找到相关语句,从中发现定义线索、喻义线索、同义线索、反义线索,通过关联性的判断,作出切合文意的合理的解释。上下文中有语言的解释因子。在理解艰深的概念、语句时,要有语境意识。如《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谈到史传文学“实录”的经验。如果望文生义我们会把“实录”理解为“据实记录真人真事”的意思。但如果写小说不要虚构而只是据实记录真,真事,这样的小说也就不成其为小说了。文中的“实录”讲的是对人的看法和描写的方法,这就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因而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这是一种高明的写人艺术,可以塑造真实丰满、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这里的“实录”,同写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具有截然相反的意义。阅读文艺学论文,遇到难懂的语言时,应充分利用上下文中的解释因子,求得确切、圆满的解释。
本单元能力训练重点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指对读物全面而透彻地理解。阅读本单元的四篇文艺学论文,要求能够通过分析与综合,把文章中的各个部分贯穿起来,把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吃透它的精神实质,达到融会贯通。分析与综合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读写方法。阅读中的分析综合要求我们在思维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细致而深入的研究,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一种类推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能使我们由已知向未知进军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训练中,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师通过示范、点拨、答疑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吃透理论观点,培养分析能力。课堂讨论采取开放式,鼓励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学习理论观点,要密切结合实际,运用课文和课外的实例,印证、说明观点;又能运用理论观点解释一些文学艺术现象,重在培养实感,积淀审美经验。本单元安排大量迁移练习,有助于进一步吃透几个重要的文艺学观点,训练文艺鉴赏能力。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篇四
六年级英语第二单元讲授地是关于吉祥物(mascots)地内容,第二部分是从两张图片中找出八处不同,并运用“therebe”句型来说话.说话练习既是本节课地重点也是难点,更是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中地重要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在复习时就设计了用“therebe”句型来说话,以降低新授课地难度,但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对单复数地用法不会区分,该用“is”还是该用“are”有些混淆,甚至有地学生在句子中又有“is”又有“are”.看到这种情况,我感觉该再次给学生明确一下“is”和“are”在“therebe”句型中地用法,但枯燥地说教不容易让学生记得牢靠,于是我灵机一动,决定编一个故事,用孩子们喜欢地东西来讲这个内容.
故事吸引了学生地注意,提高了学生地兴趣,趁着孩子们兴趣正浓,我赶紧加以练习,在愉快地氛围中较女子地完成了教学.通过这节课地学习,对我有如下启示: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地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地学习积极性,尽量用学生感兴趣地内容来完成教学,这样才能取得较女子地教学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问题时要及时调整自己地教学方法和思路,结合自己地特长找到合适地解决办法,并且为今后地教学打下基础.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计算十几减8。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计算十几减8。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多少。
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2。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2—8=4。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
2、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
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
提问:
(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
(2)再用虚线套住7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完成p15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
3、布置作业。
反思:
有了“十几减9”的学习基础,在学习“十几减8”这部分知识时,我先让同学们回顾“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然后反问:这些方法能不能解决“十几减8”的题呢?同学们自己尝试,互相交流,发现口算方法,然后利用方法口算更多的十几减8的题目,这节课的题目便得很轻松。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同上。
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配乐朗读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出示古诗《望洞庭》,生解诗题(望洞庭,就是在远处看洞庭湖);
2.识诗人: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重点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有“诗豪”的美称。
3.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做到正确、流利,节奏分明。
4.、小组合作: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三、汇报,交流,共同感悟诗意。
回答:1.诗中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两相和是指什么?
2.潭面/无风//镜/未磨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说“镜未磨?
3.白银盘里一/青螺:在这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4、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四、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六、学生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七、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八、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
教学反思: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理解10的具体含义,会读、会写10,并初步了解“10个一就是1个+”。2.培养学生简单的判断推理及分析能力,拓展学生的认识结构。
3.让学生体会并建立起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运用数的观念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10的具体含义会读写10。数学难点:初步建立“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概念。
课前准备:“骄傲的9”童话故事、放大直尺图教学程序:
一、课前热身,情境导入。
教师引导: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那老师为小朋友讲一个故事,题目是《骄傲的9》。星期天,小芳做完作业,把本子一合就出去玩了,窗外一阵风吹来,吹开了本子,从里面跳出一群快乐的数0、2、3……9,9昂着头,对大家说:“我比你们谁都大,你们应该叫我大王。”0对9说:“每个数都有自己的作用,你可不能小瞧大家。”9看也不看0,大声说:“你是什么东西?敢跟我说话”。0哈哈一笑:“只要我高兴,我就可以比你大。”说完就往1的右边一站,问:“大家看,现在是几呀?”(小朋友回答)对10,10比9大,9低下了头再也不骄傲了。小朋友,猜一猜今天我们认识几?(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引导探索。
1.数出10,利用学具抽象出10。
(1)出示主题情况图,十月一日国庆节到了,各族小朋友在跳舞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数一数,图上有几个小朋友?同桌之间互相数一下,可以用几来表示:
(2)动手操作:从学具袋中数出数量是10的任意一种学具。
(3)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数量是10的事物,先小声说给你的同桌听,然后大声告诉全班同学听。
(4)师引导:通过刚才的故事,小朋友们都知道了10比9大,你们知道10比9大多少呢?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9个珠子,问:这是几?再拨出几个珠子就是10了?学生上台演示)。
小结:看来10比9大1,9的后面就是102.10的读与写。
学生交流、补充。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田字格里试着写10。
3.10个一就是1个十。
教师报数,小朋友数出对应根数的小棒,如3、4、7、10当教师报出。
10、小朋友数出10根小棒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将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并说明:我们通常把10根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这样10个一就是1个十。
反复追问:你手中的那一捆共几根?表示多少个一?表示多少个十呢?结论:10个一就是1个十(板书)。
你能再数出10根小棒并捆成一捆吗?现在你手中有几个十了?
三、拓展深化,达标反馈(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引导:除了1根1根地数之外,你还有什么能更快地数出10根小棒?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可能回答: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如果学生答3根3根、4根4根数教师也可以肯定,但应指出这样数并不快捷。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交流时突出2个2个数,5个5个数的优越性。
(3)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4)指导学生完成第5题,先从左起数,再从右起数。体会数的方向不一样,问题的答案也不一样。
(5)独立完成第6题。再可以任意的找一个数,请学生说说比它大的数和比它小的数。
(6)第7题,先让学生说说哪个图形多,再指一指多的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再填数。还可以启发学生反思是怎么知道“少3个”和“多3个”的,体会一个对一个比出来的。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小朋友,今天认识了一个新的数——10,你学会了些什么?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篇八
讲起第二单元的课文,似乎顺手多了。因为,学生基本进入学习状态,老师讲课也逐渐加入状态。下面总结如下:
1.学生预习情况越来越棒了。不知道别的班级预习做得如何,但,通过我的观察,孩子们的预习不只是停留在字词上,而且更深地去探究句段的理解。这对于我来说,讲起课来容易多了。
2.学生对本单元的写作感兴趣。学生对本单元的课文很感兴趣,所以写起本单元的习作很是顺手。虽然离不开仿写,但,最起码也有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如:高振强同学写自己童年是那么淋漓尽致,突出了一个“趣”字。
1.学生的预习棒了,但老师的引导作用显得那么微乎其微。课堂权利交给学生了,很多问题都解决了,甚至把老师要说的话都会报出来了,你说,老师干嘛?这是个尴尬的场面。所以,老师,偶尔不用备课都能上课。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篇九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喜闻乐见的情境数学游戏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巩固掌握“想加算减”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针对练习。
小红有13元钱,小明有15元钱,他们俩到肯德基去吃东西,请看肯德基的食品价目表:汉堡:9元可乐:6元鸡腿:7元。
(一)如果每人买一样东西吃,各找回多少钱呢?
1、列式算式(请你把可能出现的情况用算式写出来)。
2、你会算吗?(独立计算,选出其中的一题说说你有哪些不同的算法)。
3、汇报。
4、你会填吗?
13-7=□15-9=□。
(二)如果每人买一样东西吃,各找回多少钱呢?
1、列式算式(请你把可能出现的情况用算式写出来)。
2、你会算吗?(独立计算,选出其中的一题说说你有哪些不同的算法)。
二、自由练习:
1、小结:十几减几的方法很多,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计算时不但要选择你比较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而且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才能算得对又算得快。
2、选题训练。
三、总结反思:
本节课仍然对学生的“想加算减”的方法加以训练,不过在我看来简单的理解在同学们那里却非常吃力,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本节课,我请方法掌握较好的同学教大家去发现加与减的联系,效果好了一些,已经有一大部分能够理解想加算减这种方法了,不过还需要在今后的练习中不断巩固才好。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内容:探索与实践,第104页12——13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探索与实践。
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调查,再把调查结果课内交流。
小组活动:把实践活动中收集到的数据和同学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
2、第13题: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到当地东湖塘电信局了解国内长途电话分时段收费标准。
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了解到的信息,计算100页表格中3位同学打国内长途电话应付的电话费。
二、评价与反思。
围绕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回自己在学习小数乘小数和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时的学习情况。
1、让学生对照表中指标说一说,涂一涂;
2、组内交流,以促进互相启发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作业设计复习本单元知识。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内容:p26练习。
教学目标:1、会根据需要,求出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数感和灵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取p26,第10题,48÷2。3(保留一位小数)3。81÷7(保留两位小数)审题。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是什么?(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取舍。也可观察保留位的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
独立完成,请生板演。
二、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2610剩余的题。
2、独立完成p2611再全班交流,如何比较。
3、p261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如何处理结果?
小结:根据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般保留整数。
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三、发展练习。
1、p26第12题。
请学生说说是如何思考的?肯定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2、教师根据日常教学情况进一步补充针对性的练习。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本节课时首先让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回忆轴对称图形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接着在例1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引出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最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松树”、“小草”这两个轴对称图形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旋转运动的特点印象更加深刻,进而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所以学习氛围浓厚。
1、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通过观察想象和设计,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进一步让学生自己创造美。
3、少数学生还不会运用图形的变换进行设计,要引导学生理解设计的三个步骤。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以及会求一个数的因数,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自主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中来,从而得出规律,这样记忆更牢固。
在教学找倍数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个数的整数倍”去考虑,启发学生从该数最小的倍数找起。教师让学生有序的找出倍数,在找倍数的过程中使学生发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也可作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并添上省略号。而后进行巩固练习,在练习中,使学生发现每个数的倍数的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归纳,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并掌握这一规律,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情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规律从的探索中来。
学生已经掌握了2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时让学生根据找2的倍数的规律来自主探究5的倍数的特征,并加以验证,从而得出规律,学生的参与性很高,重点得到渗透,难点也顺利被突破。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找出了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正确做出判断。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三
在完成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课时(sectiona3a—4)课后反思。首先整堂课,从一开始导入环节的“说”,到呈现部分的“听、读”,再到练习环节的“写”,我一直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但由于时间关系和部分学生基础薄弱,所以学生读的时间不够充裕,部分学生写作有很大困难,我没有及时给予指正,应在课后加强辅导。
其次整堂课,我以任务型教学为主,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阅读学习课文,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给予讲解。我注重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主体,由于部分学生基础薄弱,所以在导入环节,我首先介绍自己曾去过的地方,然后引导鼓励学生介绍他们曾去过的地方。
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整堂课始终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各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任务。同时,对表现好的小组加以鼓励,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新课标要求,英语学科要注重情境教学,所以,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我除了向学生介绍语言知识外,也通过相关图片及视频片段,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迪斯尼乐园,让学生们虽未临其境,却仿若置身其中。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师生共同体验了一次迪斯尼乐园之旅。
纵观整堂课,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稍差,对英语学习没有信心,不敢发言,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多鼓励这样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发言。同时,由于呈现环节用时较多,所以后面的练习及总结环节安排稍显紧凑,今后须注意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安排。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加强英语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努力让学生们爱学英语,乐在其中。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使学生体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建议: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
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小数除以整数(一)。
--商大于1。
教学内容:p16例1、做一做,p19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的: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24÷4=416÷32=1380÷15=。
二、导入新课:
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追问:24表示什么?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34.5÷15。
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课后反思:。
学生们在前一天的预习后共提出四个问题:。
1,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熊佳豪)。
2,为什么在计算时先要扩大,最后又要将结果缩小?(郑扬)。
3,小数除以整数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梅家顺)。
4,为什么小数点要打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面?
特别是第4个问题很有深度,有研究的价值.在这四个问题的带动下,学生们一直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教学效果相当好.
--商小于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被除数比除数小时,不够商1,要先在商的个位上写0占位;理解被除数末位有余数时,可以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3、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商小于1时,计算中比较特殊的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22.4÷4(2)21.45÷15。
教师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新课。
1、教学例2:
上节课我们知道王鹏平均每周跑5.6千米,那他每天跑多少千米呢?这道题该如何列式?
问:你为什么要除以7,题目里并没有出现“7”?
原来“7”这个条件隐藏在题目中,我们要仔细读题才能发现.
尝试用例1的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不够商1,那商几呢?为什么要商0?(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0”,用0来占位。)。
强调:点上小数点后接着算.
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
2.4/37.2/9。
学生做完后,教师问: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2、教学例3: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当学生计算到12除6时,教师提问:接下来怎么除?请同学们想一想。
引导学生说出:12除6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以后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在6的右面添上0看成60个十分之一再除。
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试。
在计算中遇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时该怎么办?
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的依据是什么?
3、做教科书第17页的做一做。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1)小数除以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3)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再除;(4)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师:怎样验算上面的小数除法呢?(用乘法验算)自己试一试。
5、p18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
1、说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被除数比除数小时,计算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作业:p19第4题,p20第8、11题。
五、作业:p19第3、5、6题,p20第7、9、10题。
课后小记:。
本课新增知识点多,难度较大,特别是例3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计算依据。课堂中张子钊同学问到“为什么以往除法有余数时都是写商几余几,可今天却要在小数点后面添0继续除呢?”这反映出新知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在此应帮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的,逐步深入的。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经过若干年后就可以通过新的方法、手段、途径来解决,从而引导其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年段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规范的计算法则,但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将计算方法归纳概括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小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出规范简洁的法则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作业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错误:
1、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题,学生容易遗忘商的小数点。
2、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掌握情况不太好,需要及时弥补。对于极个别计算确有困难的同学建议用低段带方格的作业本打草稿,这样便于他们检查是否除到哪一位就将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篇十五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枣核》 (1课时)
《最后一课》 (2课时)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1课时)
《古诗四首》 (2课时)
《晏子使楚》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
单元专题总结 (1课时)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既有风烛残年的老人;又有贪玩幼稚的孩子;还有巧舌如簧的古人。对于他们,同学们有的不是很了解或感兴趣。我们教师要竭力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熟悉、接受这些人物,从而理解这些人物的爱国精神和品格。更重要的,学习本单元,决不能仅仅局限在分析人物上,更要学会从人物身上感受到爱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的激情,并能将自己的思想言行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大概内容;2、确定单元学习目标;3、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课前学习:翻看本单元课文,选出最感兴趣的一篇。
第一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课文。畅谈
2情境1:浏览单元内容,以“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学完本单元,你将会……”为开头,为本单元写一段结束语,让同学们感受到学完单元后的收获。巡视。浏览单元内容,写一段结束语。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 自由组合,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确立单元探究专题,制定探究活动方案。 巡视,参与讨论。自由组合,讨论制定方案。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枣核》
学习目标:1、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2、理解用枣核设置悬念的方法;
3、体味包含深情的语言。
课前学习: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设置悬念的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引出“枣核”。欣赏歌曲,哼唱歌曲,思考。
2情境1:枣核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比真是微乎其微,为什么以“枣核”为题呢?组织交流评价。思考,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 情境2:枣核长成枣树需要许多时间,友人试种枣核的想法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吗?组织交流评价。阅读,勾画。 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寻找寄托思乡爱国之情的其他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 情境3: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组织,参与活动。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
第3课时:《最后一课》(一)
学习目标:能复述课文故事,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查找有关最后一课的背景资料;回忆自己曾上过的“最后一课”,准备讲给同学听。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小学升入初中;升年级换老师,你有没有印象最深的最后一课呢?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思考后交流。
2情境1:课文最后一课与同学们的有什么不同呢?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你能找出文中的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吗?比一比,谁找得多!(以表格形式)巡视,参与讨论,组织交流评价。阅读勾画,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最后一课》的故事复述给家长听,让亲人们也说说他们所经历的“最后一课”。
第4课时:《最后一课》(二)
学习目标: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把听来的亲人们的“最后一课”的故事讲给小组同学听。
第一块:回忆上课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你对我应,回忆课文内容。 分两大组一组说出最后一课的表现,一组回答平日上课的表现。组织竞赛。回忆。一问一答。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我当导演: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角色分析。组织讨论,参与交流。小组讨论,集体评议。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最后一课》表演秀。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最后一课》现场再现。组织交流,参与演出。全班参与,讨论,表演。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合理想像,给《最后一课》续个尾。
第5课时:《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学习目标:能大致说出钱学森的事迹,了解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
课前学习:收集有关钱学森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学生介绍钱学森情况。介绍收集的资料。
2情境1:结合课文,填写钱学森个人简历表。(简历表主要包含“个人简历”和“个人小结”两部分。)巡视,参与讨论交流。阅读,勾画,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我也出国留学……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讨论交流:钱学森在美国成就大、生活好、待遇高,可他为了报效祖国,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国了。如果将来你也出国留学了,你会怎样呢?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上网查阅其他海外学子归来报效祖国的资料,讲给同学和家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