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别让初二吓倒你教案(热门18篇)
编写一份好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灵活调整和改进。[教案名字10]
别让初二吓倒你教案篇一
一、意图:
本单元的选材以祖国大地锦绣山川的“山”为中心,由学唱歌曲《青藏高原》,到欣赏歌曲《太行颂》《黄土高坡》《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在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欣赏交响合唱《蜀道难》、合唱《忆秦娥·l娄山关》。
思路:
1、内容安排紧扣课程标准的三的领域,即音乐表现、感受预见上、音乐与相关文化;
2、材料选择紧扣课题中心——锦绣山川;
3、体裁形式包括歌曲、和唱、角祥和长;
4、风格特点有青藏高原藏族、山西汉族、陕西汉族、内蒙古蒙古族等民族地域特点以及峻峭美、悲壮美等不同审美类型。
二、重点难点:
1、学唱歌曲《青藏高原》《沂蒙山小调》。
重点:背唱着两首歌曲,并体会它们的不同风格特点。
难点:学会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这两首歌曲的不同风格特点。前者要用秀美舒展的声音来表现辽阔热情的风格特点;后者要用质朴率直的歌声来表现朴实高亢的风格特点。
2、欣赏歌曲《太行颂》《黄土高坡》《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
重点:体会不同歌曲所体现的不同民族、地域的不同音乐风格特点、感情气质、曲体结构。
难点:
(2)启发学生填写教材第34页下面的表格。
3、欣赏交响合唱《蜀道难》、合唱《忆秦娥·娄山关》。
重点:体会音乐、诗歌、绘画在传情达意方面的异同。
难点:理解这两部作品在音乐审美类型和中心意境方面的不同特点。
三、教学准备:
1、录音机或cd机(投影仪)。
2、展示锦绣山川的图片或幻灯片。如:青藏高原、太行山、黄土高坡、大兴安岭、沂蒙山、峨眉山、娄山关等。
3、与教材第34页下半部、37页下半部相同的表格挂图。
4、交学cd或录音带(vcd或录像带):《青藏高原》《太行颂》《黄图高坡》《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沂蒙山小调》《蜀道难》《忆秦娥·娄山关》。
课后记:学唱《青藏高原》的积极性较高。结尾可删去。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歌:《沂蒙山小调》。
2、听乐、吟诗、赏画:《蜀道难》《忆秦娥·娄山关》。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山东民歌演唱方法来演唱《沂蒙山小调》。
2、通过听乐、吟诗、赏画,启发学生对《蜀道难》《忆秦娥·娄山关》不同音乐风格(审美类型)的体验。
教学过程:
1、通过对前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回顾,引入本课时教学内容的简单介绍:继续体验音乐重的“锦绣山川”——山东的沂蒙山,四川的峨眉山,贵州的娄山关。
2、唱歌《沂蒙山小调》。
(1)结合观赏沂蒙山风光的图片,播放《沂蒙山小调》的录音(音响或cd、vcd)。
(2)跟录音哼唱。先学会安旋律、节奏要求准确地歌唱。接着,模仿录音重的风格来演唱。
(3)启发学生对“鱼咬尾”的旋法和第一、三句,第二、四句之间的旋律移位关系的分析。
3、听乐、吟诗、赏画《蜀道难》。
(1)边欣赏《古蜀栈道》图片,边朗诵李白诗《蜀道难》。
别让初二吓倒你教案篇二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法律体系金字塔)。
1、为什么说宪法具有的法律效力?
2、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宪法的相关问题。了解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治国安邦”方面的具体体现。
二、宪法是的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出示一张表格: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行使立法权。
政府。
行使行政管理权。
法院。
独立行使审判权。
检察院。
独立行使检察权学生联系表格,讨论“权大没有法大”这句话。
学生讨论后,归纳:
1、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展示几个案例(可参考教材中的三个案例)。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讨论、分析。
归纳:
(1)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事。
(2)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拒绝做宪法和法律规定做的事。
(3)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2、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出示近年来我国的几大贪污案的处理结果。(见扩展资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但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3、宪法是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板书)。
宪法第56条规定,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师给学生介绍前一时期的热点新闻——刘晓庆因涉嫌偷税漏税被依法拘留。
一般来说,宪法通过三种方式规范公民行为:
(1)提倡或肯定公民的某些行为。(板书)。
(2)禁止或否定公民的某些行为。(板书)。
(3)要求公民必须做出某些行为。(板书)。
教师简单讲解后,
学生活动:围绕以上三方面内容各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先个人思考一分钟,然后小组讨论三分钟,最后小组推举代表说一个大家认为较有代表性的事例。)。
学生小结。
别让初二吓倒你教案篇三
世界上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一切最精密高深的仪器,都是大脑的产物。人的大脑拥有100亿以上的神经细胞,大脑是世界上构造最复杂的一块物质,其机能之精巧是任何物质都无可比拟的。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非常奇怪的普遍现象,那就是95%以上的人仅仅使用自己一半的大脑,即左脑。这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人体的自然生理属性,由于人主要通过右手使用各种工具,左脑每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加上语言中枢、逻辑分析、数字处理、记忆等,都由左脑处理,所以造成人体的大脑左脑满负荷运作;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加重了左脑负担,缺少非语言思维能力的教育,许多学校不重视美育,与其说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如说培养了记忆力。
那么,随着教育纵向层次的提升,“右脑力”的培养必然呈现递减趋势。当受教育者获取高学位后,就把右脑力几乎全部给“教育掉了”,所以传统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只会循规蹈矩,缺乏应变能力、创造力的左脑型人群。这些人的突出特点是理智而非想象,富于常识而拙于幻想,擅长素描而色彩贫乏。当然,在社会缺少变化的时代,左脑型的人也许还可以大显身手,但是,随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电脑等高科技产品更加普及,不会使用右脑的人生存空间将越来越窄。
当今的中国人左脑超负荷运转,右脑闲置浪费,思维趋同,干事要么“一窝蜂”,要么“一刀切”,这种左脑思维模式大到对国家的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小到企业或公司的投资方向和经营模式,乃至每个人的心智模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重复趋同、恶性竞争等不良后果,所以,右脑开发很必要。
右脑是创新能力的源泉。
我们人脑的大部分记忆,是将情景以模糊的图像存入右脑,如同录像带的工作原理一样。信息是以某种图画、形象,像是影胶片似地记入右脑的,所谓思考,就是左脑一边观察右脑所描绘的图像,一边把它符号化、语言化的过程,所以左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质,它负责把右脑的形象思维转换成语言。
您如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某件困惑已久的事情突然有所感悟,或者豁然开朗,其实这都是右脑潜能发挥作用的结果。
被人们称为天才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可见,我们在进行思考的时候,首先需要右脑通过非语言化的“信息录音带”(记忆存贮)描绘出具体的形象。
现代社会强烈要求的创新能力或者说创造力是什么呢它实际上就是把头脑中那些被认为毫无关系的情报信息联结、联系起来的能力。这种并不关联的信息之间距离越大,把它们联系起来想也就越新越奇。人是不能创造出信息的,所以,创造能力也就是对已有的信息再加工的过程,因此,假如右脑本身尚无大量的信息存贮,创造力也就无从谈起。我们常常强调“直觉”、“一闪念”的重要性,这种“直觉”、“一闪念”的产生,首先要求右脑直观的、综合的、形象的思维机能发挥作用,并且要有左脑很好地配合。简而言之,我们欲求不断有崭新的设想产生,不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变自己的认识,就必须充分使用右脑。
右脑和左脑的区别及功能。
著名作家福楼拜精辟地指出:“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在山顶会合。”
左脑有理解语言的语言中枢,而右脑有与之对应的接受音乐的音乐中枢,这一点,从左、右脑的外形差别便一目了然。其次,语言中枢的左脑与人的意识相连,如果打击左脑,人的意识会立即变得模糊。
右脑支配左手、左脚、左耳等人体的左半身神经和感觉,而左脑支配右半身的神经和感觉,右视野同左脑,左视野同右脑相连,因为语言中枢在左脑,所以左脑主要完成语言的、逻辑的、分析的、代数的思考认识和行为,而右脑则主要负责直观的、综合的、几何的、绘图的思考认识和行为。
思维与想象之中的个人差异。
“天下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同一种智力在不同人的身上都会表现出一些相类似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加以分析、归类,就出现了各种智力不同类型。人们在知觉、表象、注意、记忆、言语、思维和想象等方面都表现出类型差异,并且,它们和人的左右脑的分工也有密切关系。
知觉方面的差异人们在知觉方面表现出个别类型差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来划分。
首先根据知觉观察时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分为主动观察型和被动观察型。主动观察型在观察时不易受环境干扰,能按照自己的目的任务,主动而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而被动观察型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其次,根据知觉时主客观所占比例的大小,分为知觉客观型和知觉主观型。客观型的人感知事物精密而准确,而主观型的人对事物的感知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加入自己的臆测和虚构,这就改变或歪曲了所知觉的客体形象。
再次,根据观察知觉的速度和效率,可分为快速型和精细型。快速型感知迅速,但往往粗枝大叶,观察感知不深入、不持久;精细型的人观察深入细致,但速度慢。
第四,根据感知和观察的方法来分,有知觉描写型和解释型两种。知觉描写型的人知觉事物的兴趣在于事物本身,就事论事,缺乏分析,所以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知觉解释型的人不以观察事物的现象为满足,而是要大胆地探索和解释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别让初二吓倒你教案篇四
1、下列物体中是光源的是(b)。
a、月亮b、萤火虫c、夜晚的星星。
d、太阳照射下闪闪发亮的抛光金属。
2.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只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里沿直线传播。
别让初二吓倒你教案篇五
通过本讲学习,使家长了解孩子有强烈地被人尊重的需要,并知道在哪些方面注意对孩子予以尊重,以便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健康成长。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
【切入点】。
案例引入。
【教学过程】。
教师讲述或由家长讲述一个因家长不尊重孩子而产生的亲子冲突的案例(如对孩子的考试成绩不满意,而指责、漫骂。或是偷看孩子的日记,让孩子发现了,引起的亲子矛盾)。
教师:孩子为什么这样地大声吼叫,不尊重家长呢?其原因是孩子有需要尊重的强烈愿望。
一、孩子有哪些方面需要我们给予尊重呢?
(参看p111第二段~p116第一段)。
1、尊重人格:不讽刺、挖苦、指责、打骂等;
2、尊重隐私:
3、尊重孩子重视的一切。
二、家长在教育中有哪些不尊重孩子的情况呢?
(参看p116第二段~p120第三段)。
1、不了解尊重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忽视对孩子的尊重。
2、家长认为尊重孩子得先让孩子服从家长。
3、家长误把溺爱当成尊重,将不满足不合理需要,批评教育当成不尊重孩子。
4、家长认为对孩子尊重,孩子就不知好歹,放任对自我的要求。
三、家长怎样做,才是对孩子的尊重,使其健康成长呢?
(参看p121第一段~p126最后一段)。
1、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受到尊重,才能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孩子受到尊重,才把自己当大人看,约束、控制自我;孩子得到尊重,他的自主意识,独立性,才成发展起来。
平日怎样尊重孩子呢?
(2)尊重孩子的隐私:不乱动,翻看孩子的物品,必要时,要征得孩子的同意。
(3)建立家庭互相尊重,互谅互让公约。
(4)把孩子当成家里的顶梁柱,给予责任,有事和孩子商量。
(5)孩子出现错误,不当着外人,帮他查找原因,找出补救和解决的办法,而不是随意指责、打骂来发现家长的情绪。
(6)当孩子遇到别人不尊重自己时,家长要让孩子以理解、宽容之心,学会理解和包容。
2、孩子要尊重家长,但不一定要绝对服从:要从小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如果没有培养好就要和孩子商量,用签约的方法,达成协议,让孩子逐步改掉不尊重家长的不良习惯。但家长不应采用命令式的方法,让孩子完全按照家长要求的办,否则会引发亲子冲突或使孩子形成两面人格,对孩子今后成长极为不利。
3、尊重孩子主要是不侮辱孩子人格;尊重隐私;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的人。不是顺从、溺爱、过度满足,丧失家长的教育权威,不是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进行批评、教育。家长要通过学习,深入理解,把握好施教的“度”。
4、家长应培养孩子自我约束、控制的好习惯,不要总在家长的'威压下完成本应该完成的学习或其他事情。家长如果不采用尊重的态度,采用威压的方法,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有一天会反抗,或形成表里不一的人格。
【作业】。
1、正确理解尊重,并注意在日常中恰当运用。
2、分析一个不尊重孩子引发的亲子冲突,找出原因,总结出可行性方法。
3、订一份家庭互相尊重条约。
别让初二吓倒你教案篇六
第五讲自我认知的需要【教学目的】通过课程让家长了解孩子有认识自我的需求,知道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认识自我的影响,学会如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达到让孩子和谐发展的目标。【教学重点】让家长学会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教学难点】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自我认知的需求【教学方法】(谈话法、系统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演义法)【教学过程】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孩子教育的问题。在谈论今天的话题以前,问家长一个问题:孩子进入初中以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请每位家长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一下)初二的孩子,随着他们身体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他们逐步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身体的变化使他们更加渴望全面地了解自己,特别是了解自己究竟是谁,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父母双亲与初中少年子女关系紧张的现象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初中生的父母常常为孩子不再接受自己的教育而担心,初中学生也往往为自己不能与父母双亲搞好关系而苦恼。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是一种既亲密又复杂的关系。1.由于身体外形的改变、性机能的成熟、内脏机能的健全,产生了对自己的强烈关注,产生了“不再是小孩子了”这种成人感的自我意识,对别人的评价和批评极为敏感。2.由于身心的发展,应付周围环境的能力急速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需要父母的帮助。初中生虽然还是靠父母对自己生活的照顾,但遇到紧急情况时,完全有能力单独处理一些问题。3.初中生身体一开始成熟,要求他们独立的社会压力就骤然增强。老师经常告诫学生“不能依赖父母”;同学常说“我们不是小孩子……”;父母也常常提醒少年子女“你都长这么高了……”等等。初中生的这种特殊的社会期待环境会使他们自我要求独立。在少年期开始阶段,如果父母对待少年初中生还像对待儿童那样,那么就会产生与初中生的成熟需求相矛盾。如果父母考虑到初中少年子女的要求,主动改变自己对他们的态度,改变对孩子的认识,关系就能处理的融洽。所以家长就应该抓住机会,了解孩子如何认识自我,并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案例: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居然与父母一年多不说话了,这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但家长却还蒙在鼓里。孩子夜不归宿,与异性不寻常的交往,三餐很少在家里吃,每天要求家长付给10元钱填饱肚子。究其原因,原来孩子在小学时开始,自己的各种要求不论合理还是不合理都难得到家长的满足,时间久了,这个孩子不再向家长提出什么要求,逐渐地有了一些难以约束的恶习。到初中后,家长感到无能为力了,便强行翻看孩子的日记,翻看书包等,这更加激起了孩子的不满。在现在的初二学生中“老公与老婆”这两个词被部分同学经常地使用。而这个孩子也有自己的“老婆”了,而且发展到形影不离,自认为是恋爱了,双方也不反对别人这样的称呼。可是对于自制力有限的初中生来说,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干预和引导了。孩子为什么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呢,与家长第一次交流时可以感觉到,家长早就放弃了对最孩子的教育,只是满足孩子每天需要的十元钱而已,这样的环境如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环境,认识周围的事物呢?今天我们就从四个方面谈孩子的自我认知:1什么是自我认知2孩子自我认知的途径及容易出现的问题3家长对孩子自我认知的影响4家长如何创造条件帮助孩子认识自我一、什么是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人的自我意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其中自我评价是在自我感觉、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个体从身体、行为、心理、个性品质以及它们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评估后产生的关于自我的各种表象,它是自我认知的核心。积极而客观的自我认知是良好情感体验和有效行为控制的前提。二、孩子认识自我的途径及容易出现的问题1孩子认识自我的途径(1)从学习中认识自我――有的孩子会以偏概全,因为学习能力的缺陷而全盘否定自己。(2)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活动来弥补孩子由于学业成绩不良而对自己的否定。(3)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认识自我――孩子的朋友对孩子在这个时期的成长很重要,孩子对自我的认识易受到朋友的影响。(4)在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中认识自我――孩子的自我评价不稳定,时喜时悲,因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结果而改变对自己的认识。(5)通过身体的变化认识自己――通过身体表面的变化而发生对自己认识的改变,但并不能全面了解自己的发育、发展。2认识自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不知道怎样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2)不恰当的评价自己――容易以偏概全,具有多变性。(3)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不知如何分辨――好奇心强,判断力比较弱。三、家长对孩子自我认识的影响1家长在无意中剥夺孩子自我认识的权利第一剥夺孩子在活动中认识自我的机会――错误地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剥夺孩子其他活动。第二剥夺孩子通过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认识自我的权利――家长的传统观念,对孩子的问题避而不谈。2不恰当的评价会阻碍孩子的自我认知――家长的不负责言行,其实对孩子的人只是有影响的。3家长无法了解孩子的困惑――孩子对家长不信任,有事宁可告诉朋友。包括不信任老师。4家长即使知道孩子的困惑也无能为力――家长走不进孩子心里去。四、家长如何创造条件帮助孩子认识自我1让孩子在交往中认识自我: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在交往活动中认识自我。2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教会孩子认识自我:捕捉机会恰当的引导。3引导孩子在阅读经典性的书籍中提升自我。书有好坏优劣之分,读一本好书便是轻启一扇窗,通过这扇窗,可以洞见人生和历史;读一本好书也可能发现一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一番追寻,在跋涉中不断会有新的方向。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4引导孩子在价值选择中评价自我通过对各类事物的价值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评价,才能促使他们在日积月累中逐步走向理性自我、完美自我。如与孩子共同分析“两难评判的案例”等。【作业】1读自我认知知识的相关书籍2寻找曾经在生活中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的案例并写下来。
别让初二吓倒你教案篇七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学生明确“诚信”的含义,理解“诚信”对于学生自身发展和为人处世的重要意义,学习弘扬中华民族的忠诚守信文化,增强学生以德立身、诚实守信的意识,崇尚“诚信”,远离虚伪、欺诈,把“诚信”作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
1、学生调查诚信的含义;
2、学生查找有关“诚信”的感人故事;
3、学生写一则自己的关于诚信故事;
4、学生创作和编排小品,准备演讲稿;
5、学生起草“争做诚信之星”倡议书和“评选诚信之星”建议书;
6、主持人根据节目流程及相关内容起草串联词;
甲: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大国。
乙: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开放的民族。
甲:在xx年的历史长河中,灿烂的中华文化哺育着伟大的中华儿女。
乙:而其中,传统的信用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光照人间。
甲:诚信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乙:讲诚信已成为新时代常州市民的最强音。
甲:记得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乙: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真人”理应成为我们的终身追求目标。
甲:为了将“讲诚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常州市民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乙:为了将“做真人”这一我校的学风落到实处,使我们成为诚信之真人。
合:二(2)班“讲诚信,做真人”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甲:古语云:人无信则不立。
乙:那么,什么是诚信呢?
甲:下面先请调查小组的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他们调查的结果。
生1:(略)。
生2:(略)。
生3:(略)。
乙:从刚才这几位同学的汇报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认真,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所作出的努力。(带头鼓掌)。
甲:从刚才这几位同学的汇报中,我想同学们对“什么是诚信”一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乙: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面有请张迎莉同学来为大家讲述《退避三舍》的诚信典故。
生:(略)。
甲:长久流传的故事富有魅力,今天听了仍让人感慨不已。而在2500多年前的常州大地上,同样也发生了一桩千古佳话,下面有请陈茜同学来为大家讲述这一佳话。
生: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来讲讲《季子赠剑》的故事……(略)。
乙:延陵季子的诚信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作为一名常州人,我们理应感到无比地自豪,为有幸拥有季子这样一位具有强大人格魅力的常州先民而自豪!
甲:然而,环顾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同学们中,诚信似乎已经失落。
乙:下面请欣赏小品《失落的诚信》,编剧—王丽华,表演者—王丽华、朱秀勇、吴力维、方文等同学。
生:表演小品。(由两位学生表演不讲诚信的学生,做出如抄袭作业、欺骗老师和家长等种种不诚信行为,另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家长和老师,对此现象深感忧虑和痛心。
生:同学们讨论并回答如何做到诚信。
乙: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述一下他们自己的诚信故事,并谈谈他们的感受。
生1:(略)。
生2:(略)。
生3:(略)。
甲:活生生的故事,让我们感慨万分。诚信啊,这为人的基石,我们怎么能失去?下面请欣赏《用心灵呼唤诚信》,演讲者——王海干同学。
生:(略)。
乙:感谢王海干同学为我们所作的精彩演讲。
甲:诚信是做人的一种品质,是个人成就事业的根基。要想做到诚信,就要从生活中每件点点滴滴的小做起。
甲: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诚信之星”的标准,请同学们以前后桌为单位,将自己拟定的评选“诚信之星”的标准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推荐一名代表发言。
生:小组讨论并发言。(记录员及时记录有关可行标准)。
乙:刚才同学们讲了很多,也讲得非常好。对这个标准问题,不知道我们的老师是怎么想,同学们,我们是不是请我们王校长来谈谈他的看法啊?(学生响应)。
甲:下面有请王校长来谈谈他的看法,大家鼓掌欢迎!
王:(略)(记录员及时记录有关谈话)。
乙:非常感谢王校长对我们的指导,我建议大家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王校长的发言。
甲: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上述标准,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我们班的“诚信之星”。
生:进行投票选举。(两位同学负责记票,并将结果递交主持人)。
乙:借这次主题班会契机,我们二(2)班将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人人都来“争当校园诚信之星”。
甲:下面,由我来朗读倡议书。(略)。
乙: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向校领导提出诚挚的建议,建议我校在每学期期末评选校园之星时,增设评选“校园诚信之星”一项,以树立学习榜样,激励广大同学争做诚信之人。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班会上,你们的热情和真诚使我非常感动。是的,诚信,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美丽花草的种子,只要辛勤去耕耘,就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诚信,是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拥有诚信,我们的世界将无限美好……让我们心中时刻装着它————诚信,我们人生路上的朋友!让我们携起手来,以诚信为本、以诚信待人、以诚信接物、以诚信敬业、以诚信律己,做一个引领诚信风尚的人!
甲:世界已跨入21世纪的大门。
乙:中国正大步迈向现代化。
合: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时代。
甲: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
乙:高尔基曾经说过“让我们做一个大写的人吧”,而诚实和守信就好象人字的一撇和一捺,支撑起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准则。
(合)同学们,让我们手挽起手,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让诚信扎根于我们的心灵,遍布于我们的校园,让我们潞中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牢记:一个有信誉的人,面容上有自尊,目光里有自信,行动中有把握,生活中有朋友。
班会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
别让初二吓倒你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春》;
2、欣赏钢琴套曲《四季》之《春》;
3、了解两种音乐体裁: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套曲;
4、体会音乐中的情感选择相应的诗句并跟随音乐朗诵。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音乐是怎样抒发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更加亲近自然。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让学生体会不同体裁的音乐形式在表现同一题材的异同;通过音乐与诗句的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小提琴解协奏曲和钢琴套曲。
教学重点:
在欣赏中体会画面、诗歌与音乐的结合能使人们对音乐的理解更直接,并对两种音乐体裁的表现力的认识。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我们先欣赏四幅图片,这是雨后鲜活的嫩芽,这是烈日下娇艳的莲花,还有满地的灿烂和宁静的白色世界,你们能告诉我这写表达的是什么?”
学生:“是美丽的大自然,是四季……”
二、引入新课。
1、主题音乐欣赏。
播放音乐……。
教师:有谁能告诉我表达的是哪个季节吗?
2、主题音乐学唱。
3、分段欣赏。
“春天来了,小鸟欢快的振翅歌唱,把喜悦献给春天,泉水叮咚,静静地发出细语”。“忽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会儿暴风雨停了,小鸟又歌唱起来”。(第一乐章)。
“在野花盛开的牧场上,牧童命令牧羊犬看羊,他静听着沙沙的树叶声,陷入梦乡(第二乐章)。
“粗犷的牧笛引起山谷回声,牧童和宁芙跳起舞来。(第三乐章)。
c、分段欣赏。
第一乐章:回旋曲式。
主题洒脱,明快,表现了春天勃勃的生机,第一插部以独奏小提琴长长的颤音模仿群鸟鸣叫;第二插部整个小提琴声部奏出的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波浪音型,表现了“泉水的叮咚流淌”。第三插部以乐队低沉的震音模仿雷声,以独奏小提琴一连串急速上行的三连音表现闪电和电闪雷鸣后,鸟儿们又下重新唱起欢乐的歌;第四插部最后春天的主题再次响起。
4、全曲欣赏。
(1)主题旋律一共出现了几次?
(2)每个插部表现了诗歌中怎样的景色?
三、拓展部分:
1、游戏:心理测试。
在这首歌中。
春天:代表心地纯洁的人,就象紫罗兰花一样。
夏天:代表意志坚强的人,就象冲击岩石的海浪。
秋天:代表感情深重的人,就象抒发感情的海涅。
冬天:代表心地宽广的人,就象融化冰雪的大地。
2、音乐随想---------诗配乐。
先听三多音乐,再看三段诗句,你能将他们贴切的搭配到一起吗?
可以配乐朗诵一下吗?
四、小结:
我们今天通过诗歌,画面将音乐具象的体现在我们眼前。更近一步的了解我们所听的音乐。
课后反思:
学生很难做到将音乐与自己的合理想象相结合,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循序渐进。
别让初二吓倒你教案篇九
第七讲自由独立的需要【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学习,使家长了解孩子在自己独立方面的需求和欲望,恰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好处。让家长学会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方法、技巧。【教学方法】讨论、引导。【切入点】设问引入。【教学过程】教师:家长朋友们,你们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是否了解孩子有自由独立的需要(参看p128第二段~p133第一段)一、孩子要求自由独立的具体表现:1孩子很想与你们争辩问题,强调自己的看法。2孩子想自己购买衣物和同伴一起外出(不和家长出去)游玩,很多问题,想要自己处理……3对一些问题,孩子有独特的.看法……这就是孩子有自由独立需求的具体表现。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大人了,有独立处理问题,自我践行,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了,就必然出现自由独立的欲望。有时他们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也往往办一些傻事、错事。面对孩子这种强烈要求自由独立的情况,我们家长在施教中采用了什么做法呢?二、家长施教中的主要问题:(参看p133第二段~p138第三段)1限制型:严加管教,约束控制孩子的言行。(1)担心孩子出问题。(2)怕给孩子太多的自由,孩子不服管教。2放任型:认为孩子长大了,由他的性。(1)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产生误解。(2)因工作忙,顾不上。(3)对孩子不抱希望。(4)认为自己小时候父母也没管过自己――沿袭祖辈方法。3掌握不好“放”与“收”的尺度。三、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参看p138第四段~p146第六段)1尊重孩子,给孩子以独立的空间:(1)消除顾虑,正确对待:家长要明确,孩子总有一天是要独立面对生活的,总不能一辈子揽在怀中。要想让孩子少出或不出问题,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经历生活,“没有经历,就没有能力”。另外,孩子不是靠家长严管就能长大成人的,是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教会他们如何做人的。限制、严管都不是培养孩子的科学方法。(2)培养策略: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段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些经历,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见《对新世纪家长的建议》有改动2不放任,树威信,尽责任:(1)明确培养孩子独立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和再发展能力,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而不是使其任性、培养自私、心中无他人的人。(2)教育不用占用大块时间,也不需要做全职父母。培养孩子主要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着痕迹的随时随地进行。借口因工作忙,就对孩子放任不管,是不尽职尽责,是不合格家长。(3)孩子因某些失误或不良表现,让家长伤心。作为家长不应埋怨孩子,应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查找孩子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放弃不管,是严重失职,而且以后酿出的苦酒,还要家长来喝。3“宽”“严”适度:(1)严格控制型家庭,要适度放宽要求,增强家中的民主气氛,尊重孩子,多讨论,多商量,逐步放开。(2)孩子不受约束,什么都按着孩子的意愿办的家庭,要注意培养孩子尊重父母及他人,逐步树立家长的威信。制定家庭生活规则,让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3)分清民主与放任的界线,孩子有权利,但也必须有责任意识。(4)家长要有稳定的教子情绪,科学的育子方法,按培养规律办事,不要因情绪波动或问题的种类不同,就一会儿民主,一会儿压制。(5)注意分清民主与放任的界线:民主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目的,而放任是让孩子心中无他人、任性、散漫。【作业】1谈谈对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看法。2根据孩子的实践情况,找到培养独立性的措施和方法。3拟一份“家庭生活守则”,控制孩子的任性行为。
别让初二吓倒你教案篇十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的2/3。众多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格局的主要骨架,而且形成地理上重要的分界线,所以学习我国山脉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叫山脉呢?我国山脉又有哪些特点呢?现在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学习新教材。
别让初二吓倒你教案篇十一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别让初二吓倒你教案篇十二
本节课着重体现从生物圈的高度认识动物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本着动物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引导组织学生收集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主动探究,勤于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感受到动物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意识到人类对生物圈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应当履行的义务,增强环保意识。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师生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整合教学过程。本节课的学习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探究此内容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与生态平衡有关的知识,在生活中对环境的优劣及对人类的影响有了较深刻的体验,学生学会和体验了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及方法,加之他们喜欢了解大自然、接触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奥秘,从而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收集,再进一步为学生构建才艺展示的舞台,展开交流,拟定切实可行的保护动物的行动计划,采用这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符合八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3.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
1.动物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别让初二吓倒你教案篇十三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重点难点1.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2.协商和辩论这样保护白头叶猴。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法。
教具准备课件。
引言:生物的多样性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但他们目前的生存正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很多学生热爱大自然、关心动物,他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下面请学生们来介绍这些生物。
学生a:(展示大熊猫的图片)在中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四川盆地西缘一带的高山深谷之中,生活着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宝——大熊猫。大熊猫是中国特产的野生动物,历来被誉为珍稀奇兽,是吉祥友谊的象征,是和平友好的使者。而今,作为国宝的大熊猫更被拥戴为现代世界的动物明星,全球野生生物保护的标志和旗帜。
学生b:不行,他们现在分布在孤立的区域内。
教师:学生们想一想,大熊猫的现状的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因为人类的不断砍伐,造成森林的减少。
学生c:学生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是什么吗?
学生:大鲵。
学生c:提起大鲵,您也许陌生,但谈到娃娃鱼,您或许有所耳闻了。你可曾想到它的祖先是比我们人类更古老的地球居民。3亿5千万年的自然选择和进化演绎,娃娃鱼无疑是幸运儿。至今,在贯穿中国黔、湘、鄂、川、秦的狭长弓形地域及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域的石灰质山区,人迹罕至的山林溪流中,娃娃鱼依然以王者的姿态盘踞在水域生态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
它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典型两栖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大鲵作为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历代多有记载。大鲵也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大鲵肉蛋白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91.92%,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9.69%,其eaai指数明显高于牛肉和梅花肉。也许,大鲵如此多的功用正是它不幸命运的开始。
教师:是什么原因造成古老的王者,造成今天的悲惨命运呢?
学生:人类的滥捕滥杀。
学生d:(展示藏羚羊生活的图片)藏羚羊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约在7~10万只。由于藏羚羊独特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动物园或其它地方人工饲养过藏羚羊,而对于这一物种的生活习性等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开展甚少。藏羚羊是中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动物。藏羚羊一般体长135厘米,肩高80厘米,体重达45-60千克。形体健壮,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雄性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鼻部宽阔略隆起,尾短,四肢强健而匀称。全身除脸颊、四肢下部以及尾外,其余各处被毛丰厚绒密,通体淡褐色。
学生e:(展示藏羚羊被屠杀的图片)藏羚羊生活在可可西里,可可西里,蒙古语“美丽的少女”,是我国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最大的无人区、野生动物的天堂。但现在一切都在改变,可可西里已经不再是美丽的少女,她在饱受人类欲望的蹂躏,她似乎已经变成了野生动物的屠场。我相信如果你见过被拔掉皮的藏羚羊在高原上奔跑的凄惨画面,你也许会怀疑我们是否身处地狱。如果再不采取得力措施,藏羚羊的灭绝就在眼前!藏羚羊悲惨命运正在得到世人的关注。我们谁也不希望生活在一个如同地狱的世界里,可是这样的场景却在青藏高原上真真切切的上映着,而且不断重复。
学生: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捕杀野生动物,让美丽的可可西里,成为了藏羚羊等生物的地狱。
学生f:(展示白暨豚的图片)我给大家展示的是海中的大熊猫——中华白暨豚,是世界范围内最为濒危的一类海洋生物。中华白暨豚以前在长江口以南至北部湾都有分布,六十年代在厦门港随时可见,水产研究单位曾考虑作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1961年1-7月间,在厦门西海域东渡,海员在港内捕捉了34只。但是,八十年代后,由于围垦和淤积,这一区域已没有白暨豚存在了。
香港海洋公园鲸豚保护基金联合会总监解斐生博士指出,近年来由于渔船捕捞,海上工程以及水质污染等原因,对白暨豚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使白暨豚每年死亡数目介于9至11条之间。所幸由于人们的努力,这一数字在1998年降为6条,而且政府渔农处最新研究报告披露,虽然多种因素对白暨豚存活不利,但海豚整体数量已比预期上升。
教师:白暨豚的生存又是受到了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学生:人类的活动,如海上工程和污染。
教师:刚才学生们介绍了不同环境中的几中珍稀动物,目前世界上很多的生物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况。(展示17世纪以来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数量图)近年来,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虽然物种的产生和灭绝是一个自然的现象,但人类的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在地质年代中,每300年消失一种植物,每8000年消失一种植物,但现在,每2年消失一种植物,每一年消失一种动物。物种一但灭绝,就不可产生。
教师:请学生们计算表中1600到1649年中,50年间每年灭绝的哺乳种类;1900年到1949年的50年间,每年灭绝的哺乳种类。
学生:1600年到1649年50年,每年只有0.15种,相当于20年灭绝3种。而1900年到1949年50年间,每一年灭绝约一种。300年间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增加了约7倍,据统据1949年以后,生物灭绝的速度比以前更快了。
教师:对!世界上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不容乐观,下面是我国濒临灭绝生物的名单。
(展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植物和部分二级保护生物的名单和图片)。
教师: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人类的滥捕滥杀。3、环境的污染。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除了同学们所说的以外,生物的多样性还受到了那些威胁呢?
学生:阅读书上资料。
学生:外来物种的侵入是造成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为什么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呢?
学生: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要有人的帮助才能勉强生存;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教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外来物种对生态造成的威胁吗?
学生:薇甘菊、水花生、欧洲鳗。
学生:我国最近很多城市引进国外的草种和观赏植物,也会给我国的物种产生威胁吗?
教师: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的确存在着可能性,所以人们试图在寻找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人类的活动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了影响,我们人类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人类怎样才能挽回影响,让我们与生物一起和平共处地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下去。
学生:让人们不要滥砍滥伐,砍伐者给予处罚。让人民不要随意地引进各种物种,而是要充分的开发当地的资源,合理的引进。开展动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开展动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制定和执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环境的一写相关的法律法规。
学生:建立自然保护区。如果它的环境已经破坏得很严重,我们就要建立新的环境。
学生:建立自然保护区。
教师: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
学生:卧龙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学生:(阅读书p96)它们是“天然基因库”“天然的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教师:但是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矛盾,关于白头叶猴的保护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学生:介绍白头叶猴的基本情况。
教师:介绍辩论和协商的三方。
学生一组:(代表当地农民)我们农民刚开了个会,不同意建立自然保护区。如果建立自然保护区,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烧饭和取暖没有木材,我们的生活会很困难。虽然白头叶猴很珍贵,需要保护,但我们人更珍贵,不能为了珍贵的动物,放弃我们人的利益。
学生二组:(代表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听了农民的发言,我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但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讲,必须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现在人和动物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人的生存能力强于动物的能力,人们不断地破坏白头叶猴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这样下去的后果是造成生物的灭绝。虽然建立自然保护区会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但人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生存。
学生三组:(代表当地政府)两方面说得都有道理,我们认为要保护双方的利益。但是从长远的利益来讲,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好的方法。在这个同时,我们怎样才能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呢?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方法。
学生:用其他的方法来烧饭、取暖,如煤、沼气。
学生:把一些人迁到其他的地方。
学生:建议政府出资帮助解决农民是生活问题。
政府代表:大家的建议很好,我们会根据情况,综合治理,我们一方面建立自然保护区,另一方面会让农民的生活好起来,并开发环境旅游。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和谐发展。
农民代表:如果是这样,我们支持建立自然保护区。我们配合政府和科学工作者一起把环境保护做好。
专家代表:我代表动物们感谢政府和农民,让我们携手共进,一起把自然保护区建设好。
教师:我们看到这样的结局非常的满意,现实中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讲潘教授和白头叶猴的故事。说明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可以给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
作业布置实验册练习。
教学后记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调动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指导以后的行为。一上课让同学们展现濒危动物的现状,可以迅速调动他们热爱生命的激情,然后通过分析,以及出示的有关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并探讨解决方法,并通过保护白头叶猴事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活跃,调动了学生的多方面的情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别让初二吓倒你教案篇十四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2、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
(1)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知道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3、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讲述比较详细,通过两种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比值法定义速度.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也非常便于学生的接受,且适时给出了速率的概念;课后给出的“阅读材料”和“做一做”对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思维有很大的好处.
教法建议。
在学生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要让学生参与速度的定义过程,通过一些讨论突破瞬时速度这个难点,配合一些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在引入速度概念时,也可采用,给出两个具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让同学体会,介绍一种运动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由此得到速度的定义.讲述平均速度时,最好给出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
--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主要设计:
一、速度:
【方案一】。
1、提问:在百米赛跑中,如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
(展示媒体资料:运动会上百米赛跑的资料)。
2、提问:两辆汽车都行驶2h,如何比较哪辆车更快?
3、提问:如果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不同,发生的位移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谁运动的更快?
4、提问: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的单位?速度的方向?
5、讨论:如何在位移图像中求速度.
【方案二】。
1、给出如图所示的甲、乙两辆汽车做匀速直线情况,请同学观察它们的特点.
2、引导同学思考与讨论:
(1)如何向别人介绍这两个的运动?谁运动得更快?
(2)只比较两车的位移,或只比较两车的运动时间,能知道哪辆车运动底快吗?为什么?
(3)引导:在介绍某一事物时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得到速度的定义.
3、讨论速度的单位、矢量性等.
4、讨论:如何利用位移图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2、提问:如何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问:在百米跑的过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4、练习: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m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m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二)瞬时速度:
1、引导启发: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2、引导启发:百米赛跑运动员,若全程用10s,则1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若测出每一秒内的位移,如第1秒内的位移为8m,则m/s,第二秒内的位移为9m,则m/s,第3秒内的位移为11m,则m/s,这样对运动员的情况就了解得比较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要更精确的掌握物体的运动情况,则需要知道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
3、提问:什么叫瞬时速度?什么叫速率?
4、展示多媒体资料:汽车速度计及理程计,让瞬时速度的概念更加具体化.
5、练习书后“做一做”,模拟打点计时器.
探究活动。
请你想办法测量下列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率:
1、人走路时的情况.
2、人骑自行车时的情况.
3、某人在运动会上400m跑时的情况.
4、公共汽车运行时的情况.
并思考: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
别让初二吓倒你教案篇十五
1.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翻译全文。
2.了解时间(工作程序)、逻辑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疏通文言语句;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要先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请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在疏通文言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时数。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对,这“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毕升发明的,比德国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今天,我们有幸在语文课本中学习《活板》一文,(板书课题。)了解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
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或小黑板l。)。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并解决。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3.文章的题目是“活板”,为什么开头却写雕板?
4.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
5.本文结尾写活字的下落时,为什么不详细说明怎样得到活字而要一笔带过?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板:(通“版”。)为:(做,使用。)已:(通“似”。)布衣:(平民。)又为活板:(做,引申为“发明,创造”。)火烧令坚:(用火,名作状。)和:(混合,拌和。)持就火炀之:(接近,靠拢。)极为神速(快,迅速。)第二板已具(准备好,齐备。)更互用之:(交替,轮换。)瞬息可就(完成。)以纸帖之(贴上标签,动词。)每韵为一帖(标签,类,名词。)奇字:(冷僻。)旋刻之:(随即,马上。)用讫再火令药熔:(用火烤,动词。)从:(弟侄辈。)’为……所:(被动用法。)。
让一位同学解释,如有错误让其他同学纠正。
要求:记住重点字词。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明确:(我认为这篇文言说明文,总体上是按时间顺序说明的。)。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活版发咀之前用雕版印刷的时间和使用情况。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活版发明时间。第三部分(第3段):交代活版下落。主体部分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时是综合运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和逻辑顺序说明的;介绍活版的制作。(用胶泥刻字……则字平如砥)是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说明的;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
作者在介绍活版印刷术时,紧扣一个“活”字,综合运用了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来说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体现了制字、制版、排版、拆版各个环节都灵活高效的特点,科学而有条理。
3.文章的题目是“活板”,为什么开头却写雕板?
明确:(因为写雕板是为说明雕板的不便,以便进而说明活板“神速”。)。
4。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
明确:(本文的主要特征在于一个“活”字。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是“活”:设一铁板,密布字印是“活”;药熔后,用平板在上面按一下,使字平如砥,是活;做二铁板。交互使用,是活;常用字多备,是活;用后用木格贮之,是活。……这就把活字板的灵活性、优越性和雕板作了形象的、生动的比较,突出“活’’的特点,表现了活板技术的先进性。)。
5、本文结尾写活字的下落时,为什么不详细说明怎样得到活字而要一笔带过?
明确:(因为这不是本文所要说明的内容。)。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活板。
沈括。
一、雕板印刷的发展情况。
二、活板印刷发明时间及发明者。
制作方法制活字―设铁板―排字成版(排字―――炀药―按字)。
功效极为神速。
注意事项。
三、活板的下落。
核舟记。
别让初二吓倒你教案篇十六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文题、作者)。
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温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我的第一本书》写出了作者对20世纪初中国乡村荒寒、苍凉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苦难的生活是作者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而牛汉作者崇敬和赞美的是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点,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本节课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课堂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别让初二吓倒你教案篇十七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横断山。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
别让初二吓倒你教案篇十八
1、了解什么是比例,能够正确地表示比例关系。
2、掌握比例的性质,能够灵活地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解题。
3、通过练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比例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比例的性质。
3、比例的应用。
1、比例的应用。
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引入(5分钟)。
1、教师出示一张比例图,让学生猜测比例的'含义。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比例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二、讲解(15分钟)。
1、教师讲解比例的性质。
2、教师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应用。
三、练习(30分钟)。
1、教师出示一些比例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解答案及解题方法。
四、巩固(10分钟)。
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决。
2、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解答案及解题方法。
五、作业(5分钟)。
1、教师布置相关作业。
2、学生完成后,交给教师批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比例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比例的性质,并通过练习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对比例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因此,下一节课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