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孙中山读后感大全(15篇)
读后感是我们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对于书中内容和作者观点的个人理解和感受的总结。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引用书中的关键语句、对白等,以加强自己的观点和论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自带人生智慧的文学作品——《活着》读后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对亲情的珍爱;一段跌宕起伏的爱情,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教会了我对爱情的更加深刻的思考和理解;而《红楼梦》这部巨著,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少年孙中山读后感篇一
孙中山出生贫苦,祖籍广东,12岁时随哥哥孙眉到夏威夷去,到了意奥兰尼中学,全校的教师只有一个是夏威夷人,其余都是英国人,他们用英语进行教学。孙中山听不懂老师的话,更不认得黑板上的那些字。他没有因此而气馁,认真学英文,最后他把英、汉两种语言相对地比较,英语较好学。他发现,英语有26个字母,由26个字母组成各种各样的单词。学校开设的课程是上私塾时所没有的,这些课程大大地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在三年以后,孙中山毕业了,他的英语语法课获得了全校第2名!后来他又到了奥阿厚书院读书,在学校一直是优等生。
由于哥哥孙眉担心孙中山会变成一个洋人,就迫使他离开檀香山,回到翠亨村,这时他已经是一个17岁的大小伙子了。他有了新知识、新思想,胸中燃烧着改革的热情。他一面帮助家人做些农活,一面在村民中大力宣传社会改革,抨击腐败的中国政治和落后的社会习俗。
1883年11月,孙中山再次告别家乡、告别父母,到香港求学。他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他从中央书院毕业后,改学医学,他想“由医人而医国,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在西医书院念书期间,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宣传革命、策划革命上了,满脑子都是革命思想,见人就谈革命。
孙中山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当了一名西医师。但他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1893年冬,他组织成立了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他先后组织了10次革命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气馁,继续组织发动革命武装起义,终于在19的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这就是有名的辛亥革命。
由于孙中山轻信袁世凯,把总统之位让给了他,革命果实就这样被窃取了。孙中山又开始讨袁护国活动。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后,孙中山又奋起斗军阀。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后,为求统一,扶病北上,最后鞠躬尽瘁,为革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成就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从而也就结束了自秦始皇以来绵延了2133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另一件是高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旗帜,坚定地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三民主义和公产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在失败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他在失败和成功的辨证统一中,铸就了自己的人格。
他有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奋的坚强斗志、永不停顿的进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这就是孙中山,这就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遗产。
孙中山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生为平民,死为平民,在平凡中见伟大。
少年孙中山读后感篇二
今晚,我看了关于孙中山先生的一本书,这本书写的是他的一生的故事。我今天看的部分讲的是孙中山的少年时期。
孙中山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就聪明伶俐,勤劳善良。6岁开始跟他的姐姐砍柴,每年还要替有钱人牧牛,空闲的时候,帮家里做零活。在劳动中,他身体锻炼得非常结实。孙中山不仅勤劳,而且正直勇敢,一直好打抱不平。在一次外出中,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逃脱了危险,还抓住了贩卖人口的坏蛋。
孙中山不仅如此,他的记性还很好,老师教几遍的东西很快就能背诵,从来没有因为北宋不出来而在孔子像前罚跪。他渐渐感到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于是就像老师提出意见:“老师,我每天读书,不知书中讲些什么道理,这有什么用呢?”这件事告诉我们读书是好事,但不能死读书。
以上就是我今天看的内容,下次再继续为大家讲以后的故事吧!
少年孙中山读后感篇三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千万年后,那个拄着手杖,在风雨中疾行的医生,该是怎样的形象?有些人看来,他遥远地背着一座山,茕茕而前行,虽不见前方的一点星光、一个人影;另一些人看来,他在众人的哈哈大笑中摸爬滚打于乱石的河滩上,血、污泥和雨水早已含混不清;还有一些人看来,他左手托起的分明是昆仑之山,他右手举起的手杖分明挥向每一个灵魂中的每一根长辫,而他无声的叹息和沉默的热泪,分明在那黄河与怒海之间,惊涛拍岸;或有一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具医生的骸骨。
走近一些吧,重新想起这个渐行渐远的名字,便会看见那不仅仅是一具屹立的骸骨,更是一个透明的灵魂。即使在漫天的阴霾下,从这个灵魂的一隙之明中,也能看到一排排颠沛流离的妇孺、一列列疲惫孤寂的男子,从黄河两岸矢志不移地走向远方的足迹。在那足迹之上,布满了梧桐枝的灰烬,却从中袅袅升起了火的凤凰――如果说这具屹立的骸骨,承担的是每一个悲剧生命的总和,这具骸骨掩盖不住的明亮的灵魂,就是昆仑顶上留下的、在每一次黑夜之中轮回的初曙。
一百多年前,他是少数几个医学博士的一员,这些热门行业走出了一批批青云直上的幸运儿。他可以选择幸运,可他选择的是不幸。他的不幸,并非两袖清风白手起家之艰,亦非九死一生之险、十次惨败之难,而是明明可以用墨写的谎言一时掩盖血写的事实、求得一把手术刀带来的富贵与平安,他却偏偏要折断手术刀,从第一滴沸腾的血开始,抚慰这个民族的伤口,欲图让那些两百多年前已经亡国、两百多年后快要灭种的“国民”――他念念不忘的名字――起死回生,并重新站在昆仑之巅。按过去、现在、将来无论哪一个时代的眼光,这都是疯子般的念头。
甚至宋教仁、黄兴在枪声和汽笛声中永远离他而去。
少年孙中山读后感篇四
寒假里,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红色励志书籍《少年孙中山》,顿时觉得热血沸腾,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这一伟大领袖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
敬佩之余,我懂得了:不付出,就不会有收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少年时代的孙中山也只是一个农家弟子,但他却用顽强的毅力,不断追求光明,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成为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少年孙中山》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暗下决心﹕现在我一定要学习孙中山的执着精神与品质好好学习,长大后,要像他那样做一名祖国的栋梁之材,报效祖国!
少年孙中山读后感篇五
《孙中山》讲述了中国伟大的人物孙中山从小到大经历过的事,讲述了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奔走一生,最后为救国救民而鞠躬精粹的曲折历程。《孙中山》前有序言,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再见了,翠亨村;第二章:海外求学;第三章: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第四章:讨袁护国;第五章:伟大的转变;第六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出生贫苦,祖籍广东,12岁时随哥哥孙眉到夏威夷去,到了意奥兰尼中学,全校的教师只有一个是夏威夷人,其余都是英国人,他们用英语进行教学。孙中山听不懂老师的话,更不认得黑板上的那些字。他没有因此而气馁,认真学英文,最后他把英、汉两种语言相对地比较,英语较好学。他发现,英语有26个字母,由26个字母组成各种各样的单词。学校开设的课程是上私塾时所没有的,这些课程大大地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在三年以后,孙中山毕业了,他的英语语法课获得了全校第2名!后来他又到了奥阿厚书院读书,在学校一直是优等生。由于哥哥孙眉担心孙中山会变成一个洋人,就迫使他离开檀香山,回到翠亨村,这时他已经是一个17岁的大小伙子了。他有了新知识、新思想,胸中燃烧着改革的热情。他一面帮助家人做些农活,一面在村民中大力宣传社会改革,抨击腐败的中国政治和落后的社会习俗。1883年11月,孙中山再次告别家乡、告别父母,到香港求学。他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他从中央书院毕业后,改学医学,他想“由医人而医国,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在西医书院念书期间,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宣传革命、策划革命上了,满脑子都是革命思想,见人就谈革命。孙中山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当了一名西医师。但他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1893年冬,他组织成立了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他先后组织了10次革命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气馁,继续组织发动革命武装起义,终于在19的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这就是有名的辛亥革命。由于孙中山轻信袁世凯,把总统之位让给了他,革命果实就这样被窃取了。孙中山又开始讨袁护国活动。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后,孙中山又奋起斗军阀。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后,为求统一,扶病北上,最后鞠躬尽瘁,为革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成就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从而也就结束了自秦始皇以来绵延了2133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另一件是高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旗帜,坚定地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三民主义和公产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在失败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他在失败和成功的辨证统一中,铸就了自己的人格。他有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奋的坚强斗志、永不停顿的进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这就是孙中山,这就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遗产。孙中山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生为平民,死为平民,在平凡中见伟大。
读完《孙中山》以后,我越来越感觉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他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博爱”和“天下为公”。我决心:一定要向他学习,刻苦学习,将来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为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革命的火焰是红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孙中山――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大总统,推翻清政府第一大功臣!他自幼便有超出凡人的智慧,他生在清朝末的一个贫苦人家,却有着革命的强烈意识,让人惊叹!他不信鬼神只信科学得精神让人不可思议!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学习西方文化长知识,多见识的一个青年。他虽然多次武装起义失败了,但他不灰心,在南昌起义中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孙中山一生是辛苦的。这本书让我有很多收获,但我还那么一句话:不付出相应的代价,不会有收获!
少年孙中山读后感篇六
我在课堂上学了这样一篇课文叫《孙中山破陋习》。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自己的姐姐,当时孙中山家里很穷,他的姐姐一点也不怕吃苦,样样活都干,孙中山喜欢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在给姐姐缠足,()姐姐很痛苦,眼泪直往下流,孙中山问妈妈为什么要给姐姐缠足,妈妈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呀,女孩子不缠足会被人笑话的,孙中山说:“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别人笑话怕什么!”妈妈说,你还小,不懂这件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以后孙中山再也没有看见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多少年后,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当了临时大总统,他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
我觉得孙中山是个从小就爱独立思考不盲目,敢与反抗封建陋习,敢与同封建思想作斗争的人,他的革命精神令人佩服。
如果没有孙中山破了这个缠足陋习,我们现在祖国的妇女还要缠足。
少年孙中山读后感篇七
《孙中山》讲述了中国伟大的人物孙中山从小到大经历过的事,讲述了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奔走一生,最后为救国救民而鞠躬精粹的曲折历程。
《孙中山》前有序言,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再见了,翠亨村;第二章:海外求学;第三章: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第四章:讨袁护国;第五章:伟大的转变;第六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出生贫苦,祖籍广东,12岁时随哥哥孙眉到夏威夷去,到了意奥兰尼中学,全校的教师只有一个是夏威夷人,其余都是英国人,他们用英语进行教学。孙中山听不懂老师的话,更不认得黑板上的那些字。他没有因此而气馁,认真学英文,最后他把英、汉两种语言相对地比较,英语较好学。他发现,英语有26个字母,由26个字母组成各种各样的单词。学校开设的课程是上私塾时所没有的,这些课程大大地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在三年以后,孙中山毕业了,他的英语语法课获得了全校第2名!后来他又到了奥阿厚书院读书,在学校一直是优等生。
由于哥哥孙眉担心孙中山会变成一个洋人,就迫使他离开檀香山,回到翠亨村,这时他已经是一个17岁的大小伙子了。他有了新知识、新思想,胸中燃烧着改革的热情。他一面帮助家人做些农活,一面在村民中大力宣传社会改革,抨击腐败的中国政治和落后的社会习俗。
1883年11月,孙中山再次告别家乡、告别父母,到香港求学。他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他从中央书院毕业后,改学医学,他想“由医人而医国,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在西医书院念书期间,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宣传革命、策划革命上了,满脑子都是革命思想,见人就谈革命。
孙中山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当了一名西医师。但他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1893年冬,他组织成立了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他先后组织了10次革命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气馁,继续组织发动革命武装起义,终于在19的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这就是有名的辛亥革命。
由于孙中山轻信袁世凯,把总统之位让给了他,革命果实就这样被窃取了。孙中山又开始讨袁护国活动。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后,孙中山又奋起斗军阀。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后,为求统一,扶病北上,最后鞠躬尽瘁,为革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成就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从而也就结束了自秦始皇以来绵延了2133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另一件是高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旗帜,坚定地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三民主义和公产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在失败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他在失败和成功的辨证统一中,铸就了自己的人格。
他有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奋的坚强斗志、永不停顿的进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这就是孙中山,这就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遗产。
孙中山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生为平民,死为平民,在平凡中见伟大。
少年孙中山读后感篇八
在中山游览的这几天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孙中山故居。只见故居公园的右侧有块石匾,上面刻着孙中山题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进入园门,看见一条修建得颇为雅致的宽阔走道,路的两旁铺着装饰性的鹅卵石,两行岿然屹立的大树为游客遮挡烈日的炙烤。步行没多久,我们就到达故居内。三面矮矮的围墙,一排红白相间的两层建筑映入眼帘,围墙左侧还挂着一块金字匾牌,上面写着几个清秀的大字――孙中山故居,落款为宋庆龄。孙中山故居为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其主体建筑是1892年由孙中山的大哥孙眉出资,孙中山主持建筑的。就这么一个小小的院落,出了一位如此了不起的人物!
接着,我们来到孙中山纪念馆。首先见到的是一幅孙中山先生的油画,旁边还有他的简介:1866年出生,1925年病逝。在他的领导下,腐败的清朝被推翻了……我们继续往里走,一楼展示的是他如何推翻清朝统治当上临时大总统及以后的生活。在任临时大总统时,他还出版了《建国大纲》一书,书中讲的是如何让中国走向富强。我最欣赏的是“三民主义”民主、民生、民权。二楼则展示了他的亲属及后裔,还有宋庆龄对孙中山的协助。
走出纪念馆,这次参观也告一段落。虽然只有短暂的几个小时,但是让我对孙中山先生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也加深了对他的崇敬之情。
少年孙中山读后感篇九
有的人,不仅其生前活动为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其去世后,仍保有着持久、强大的影响,人们会从他的遗产中汲取教益,获得力量,继续推动社会和历史向前。孙中山就是这样一位人物。
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积弱积贫,孙中山最初喊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从那一时期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奋斗;在今后的若干世纪内,中华儿女也仍将继续为之奋斗。
孙中山思想的核心的部分是坚决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历史实现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古老的中华大地升起了“共和国”的大旗。此后的历史虽然反复多变,但是,将我国建成具有高度民主水平的现代国家始终是中华儿女不变的奋斗目标。
孙中山不仅期望国家富强,人民民主,而且期望民生幸福。孙中山高于他的同时代战友的地方就在于,他在领导人民进行一般的民主革命的同时,还创造性地提出“民生”问题,要求建立一个新社会,人民普遍享有“文明之福祉”,达到“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境界。
孙中山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从提出“驱逐鞑虏”,到提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到提出国家政权应该“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从提出“平均地权”,到提出“耕者有其田”:处处体现出,孙中山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发展自己的思想。
孙中山还是一位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家。最初他只是一个人,然而,却毅然、决然向清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发起冲击。民国建立,是孙中山理想的成功,然而,失望与挫折接踵而来。孙中山一次又一次掀起革命斗争。在晚年,他更改组反动派,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重视和扶助工农力量,为推翻北洋军阀、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打下胜利的基础。
少年孙中山读后感篇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孙中山先生在我眼里一直是前者,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因为他的逝去,代表中国失去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读了毛泽东爷爷在1956年写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脑海中便不断浮现出先生的脸,他真真是一个无私的奉献者,一个为国家立命的践行者,这样为中国革命操虑了一生心血的人,我真心的敬佩他。出生于1866年的孙中山还处于清政府晚期统治时代,在他青少年时受到了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他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并在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当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开始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这时,他确信“和平方法,无可复施”,决心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朝的统治。(.)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905年又创立同盟会。这是我最早了解孙中山的开始。
少年孙中山读后感篇十一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一定会惩罚你的!”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请罪。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
少年孙中山读后感篇十二
读完《伟人的青少年时代——孙中山》这本书,我深有感触,孙爷爷的一生都在带领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而努力着。他一生虽坎坷却是伟大的,是有价值的一生。文中《最悲壮的起义》这个故事最让我难以忘怀,他让我看到孙爷爷的执着与矢志不渝的精神。
读了《最悲壮的.起义》故事,让我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更让我了感受到了革命者的英勇,它让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个像孙爷爷这样的革命者为国捐躯得来的。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才无愧他们的英魂,努力吧,不要让我们的人民再任人蹂躏,任人宰割!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有责任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强大,让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
少年孙中山读后感篇十三
还记得我读过的一本叫《名人故事》的书,里面有无穷的知识,耐人寻味的故事。其中一篇《童年时代的孙中山》让我记忆深刻,书中的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
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孙中山名文,字逸仙,1866年出生于中山市翠亨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喜欢读书。像所有穷苦家的孩子一样,孙中山很小就开始跟随姐姐上山砍柴草、去塘边捞水草喂猪。年龄再大一些的时候,又下田插秧、除草、打禾、放牛,有时还跟随外祖父驾船出海捕鱼。7岁时进私塾读书,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国古书,同时练习毛笔字。10岁他入陆家祠堂,学四书五经。孙中山勤奋求学,成绩突出。11岁时,他常在屋子门前大榕树下,听太平天国老兵讲述太平军抗清的故事。人民群起反抗的事深植在他小小的心灵中等等内容,孙中山先生对劳动人民的痛苦,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同情,怎样才能使劳动人民摆脱困境呢?孙中山先生坚定了自己的'理想:要奋发学习!从此以后,孙中山先生就向着目标前进,奋发图强。
读完后爸爸还讲解给我听其中的道理,使我深深的知道学习的重要,只有好好学习,有了知识才能进步,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有理想,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好好学习科学文化,成为祖国的栋梁,这样才能为将来祖国的繁荣昌盛出一份绵薄之力。
少年孙中山读后感篇十四
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书的后面,有对孙中山一生的评论:
用无数次失败,换取了最大的成功,失败与成功的交替,铸就了他的人格。公而忘私,救国救民,百折不回,愈挫愈烈,使他留下的遗产。
的确,孙中山先生,曾因为推翻清政府的独裁统治,而发动了十一次起义,就失败过九次;因为讨袁护国,发动过四次进攻;因为要打—倒军阀,发动了三次起义。在挫折的阻挡下,他不但没有向困难低头,而且态度更加坚决。
记得有一次,孙中山先生患了肝病,需要休养,但部队也要北上,他的亲属、战友都劝他不要去了,但他却说:“我已经五十九岁了,就是死,也心安了。”其他人见中山先生态度坚决,只好同意了。坐船走的孙中山,接受了岸上的`军人致的举枪、撇刀礼。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中国的,是伟大的。他的一生是平凡的,但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是伟大的。
少年孙中山读后感篇十五
今晨读完了《孙中山传》,倍感震撼和激励。孙中山用一生来完成中国的革命事业,实现他的三民主义,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无数次的失败,无数同志挚友的牺牲,一贯的弘毅大公,最后的赍志而殁。他的一生是孔子的一生,是甘地的一生,是林肯的一生。这样的伟人多么令人敬仰,多么能让一个君子壮志激昂,生起忧国忧民的情怀。
孙中山二十八岁即洋洋洒洒写了八千多字的《上李鸿章书》讨论国计富强问题,而且得到当时许多名流赞赏。二十九岁就发动广州起义给腐败的清政府以沉重打击。吾今年亦二十八岁,然却一事无成,即读先生传记,受先生情怀感染,能不发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