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河大合唱有感(模板18篇)
总结是一个反思和总结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进步的方向。一个好的总结应该具备全面性和准确性,不能忽略重要细节。小编精选了一些与各行各业相关的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篇一
虽不曾见过黄河壮,书中常看到黄河涌。虽不曾听过黄河凶,歌中常出现黄河滚。
今天,我听了闻名一过的《黄河大合唱》,虽然我并不喜欢高音唱法,但我却被它吸引住了。那里边的歌词振奋人心,“咳哟,划哟……”管它乌云波涛,冷风还是浪花,把住舵咱们划吧!
那一声声:咳!划哟!咳!划哟!响彻天谷,没错,划船好比上火线,只有团结,才能往上冲!划啊!冲啊!当看见河岸,登上河岸,然而,风浪还没有平息,我们还得和黄河比拼!
这不正如一个班级吗?一个班,个顾个,谁也不顾集体,你说这样一盘散沙,有何作用?风一吹,随风都飘走了,留下的纯属侥幸。只有携起手来,筑成一堆沙堡,那么哪怕风吹雨淋,电闪雷鸣,我们都是坚韧不催的。有句话叫:“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我个人认为,在进的时候,还得靠着别人的扶持,一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只是一个在活。说回来,假如我们班有个人,每人一份份,你学你的,他学他的,那么有困难时谁也不回来推你一把!那时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因此,我认为,团结是一个班最基本的一个性质,没有团结,也就没有一个真正的班级,有的只是“虚象”。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篇二
以下是高中。
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
教材分析。
《黄河大合唱》选自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第三单元第七课音乐与诗歌(二),作品气势磅礴、音调清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有共八个乐章,但是要想在一节课中使学生了解全部内容,教学的可行性太小。所以,本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依据教学实际,对内容做适当的删减,重点学习其中的《保卫黄河》,对《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等作浏览性的学习。另外,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和创作背景等内容,要求同学们在课前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同学们的参与和主动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避免“走过场”的教学过程。并能够带着一定的“问题”或“任务”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黄河大合唱》并不陌生。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引导他们透过音乐作品,去感受《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点,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单一的、空洞的、机械呆板的说教,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学习的自主性,课前要求学生主动地收集资料。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讲、赏、唱”等教学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创造更多、更有趣的音乐实践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交流、讨论、归纳”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感受,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情绪,感受《黄河大合唱》的艺术魅力。通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了解大合唱,知道大合唱中常用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作品中不同的声乐表现形式,想象“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所共同塑造的艺术形象,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听三个乐章《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引导学生欣赏分析《黄河大合唱》情感发展。
教学难点:知道常用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
二、活动评价。
在教学当中,我会将音乐的实践,贯穿于整个音乐的教学过程,如提出问题——“为什么《保卫黄河》在第一段大合唱之后又要用轮唱这种形式呢?”,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然后每小组学生根据老师的手势以此依次进入,进行轮唱。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是最重要的,只要学生能够认真参与当中,我都会予以肯定与鼓励,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三、教学流程。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实践的过程,重视艺术实践,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学:如,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于学生而言,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集体演唱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思考、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学习新课之前,我会先让学生视听一小段音乐,由此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然后问题式引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以提问方式的设计,如,1、让学生交谈自己所了解的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等。2、教师小节之后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作品创作故事》来详细了解作品产生过程。3、教师提出问题,这部作品共分几个乐章?大家最想听第几乐章?通过问题的设计,推动课堂进入主题。让学生对作品《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创作背景作品乐章部分等有初步的了解,学生能够更深刻的来了解作品,欣赏作品。
(三)新课讲授。
1、欣赏《河边对口曲》。
这一环节,我会提问学生对作品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情节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歌曲最后一个部分会借用合唱这种演唱形式的?等问题的提问,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并且从分析作品的演唱形式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绪与情节的发展。突出解决教学重点1,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之后,再找学生进行表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这一环节,我会提问学生对歌曲的体裁是什么?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船夫们不惧怕惊涛骇浪,勇敢顽强地一起与之搏斗,这表现出了一种怎样的精神?等问题,通过层层设问来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歌曲的体裁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歌曲速度和力度的变化。突出解决教学重点2,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并通过模唱把握歌曲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这一环节,我会通过“讲、赏、唱”等教学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创造更多、更有趣的音乐实践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此环节开始时,我会先播放《保卫黄河》第一部分让学生聆听,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然后播放第二部分,提问,第二部分的演唱形式是什么?让学生辨别演唱形式,紧接着问学生“为什么《保卫黄河》在第一段大合唱之后又要用轮唱这种形式呢?”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启发学生思考,然后每小组学生根据老师的手势依次进入,进行轮唱。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在学生们进行轮唱后,我会最后提问学生一个问题,大家体会到轮唱这种演唱形式有什么特殊的表现意义?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会及时抓住重点,向同学们叙述在这首《保卫黄河》里,作者用到了轮唱这种形式就是要表现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抗日,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抗日决心和斗争精神,把敌人淹没在抗日洪流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解决教学重难点。
(四)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1、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
这一环节,为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理解,我会给学生播放一首题材不同的,由著名钢琴家朗朗和管弦乐队合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第四乐章《保卫黄河》,让学生来对比下钢琴演奏的《保卫黄河》与声乐曲《保卫黄河》,说说看你们喜欢哪个版本?这一乐章出现几次主题,分别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可以对比出同一首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风格,从而扩宽学生的视野。
通过《黄河大合唱》中的三个作品的欣赏,同学们一定对“大合唱”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会引导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进行归纳总结,知道大合唱中常用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
(五)总结。
课堂小结环节是对我们整节课的总结部分,了解学生这节课的掌握情况,以及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这个环节,我会以整体再听《黄河大合唱》中的三首作品,让学生通过听,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最后,进行情感升华,告诉学生,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我们要时刻不忘国耻,刻苦学习,为祖国的早日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通过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进而更好地获取知识。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篇三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河大合唱》,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简单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黄河大合唱》是人教版高中音乐全一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一节欣赏课;作品为f调d调,4/2拍4/3拍,情绪慷慨激昂,旋律婉转动情,在中国抗日战争时起到鼓舞作用。《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首演,共八个乐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乐曲中热爱国家的民族意志,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引导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体验慷慨激昂的气势,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体会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聆听、比较,哼唱,提升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黄河大合唱》创作的背景与表演形式,能够哼唱歌曲。
难点是体验慷慨激昂的气势,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体会爱国主义情感。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听赏法、讲授法。
学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整体感知、分段赏析、巩固提高、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方式进行导入,提问对于黄河有怎样的印象,由此顺势引入本课课题《黄河大合唱》。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感知音乐是课堂展开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新课的第一环节,我会初次播放乐曲并提问从乐曲中感受到了什么?作品可分为几部分?分别采用怎样的声乐演唱形式?学生自由回答,由我总结激昂澎湃的气势。全曲分为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三声部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并且介绍歌曲创作背景。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歌曲的旋律特点和情感内容,迅速地抓住音乐要素,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第三环节是分段赏析环节。
细致、精准对于作品的分析及学习,是学生了解作品特点的主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的了解作品,在这一环节,我会先分别播放《黄河船夫曲》《黄水谣》《怒吼吧!黄河》让学生感受歌曲不同的旋律特点。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由我总结《黄河船夫曲》音乐要素较重复,运用了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非常具有律动性,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战的动人场面;《黄水谣》是《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女声二声部合唱,它同样描绘了黄河两岸的美丽风光,速度为慢速,抒情婉转;《怒吼吧!黄河》这首乐曲是《黄河大合唱》的第八乐章,演唱形式为合唱,速度为快速,气势雄壮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了侵略者的残暴。最后,完整聆听三个选段,感受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
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的进行学习,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加理解歌曲的情感内容。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带领学生演唱《黄河船夫曲》以及《黄水谣》《怒吼吧!黄河》。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带着学生共同回顾《黄河大合唱》的情感。
为了更好地结束课堂,并在课下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作业的设计,我会让学生欣赏其他乐章的歌曲并聆听。
通过这样的方式,体现了开放式的音乐课堂。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篇四
最近,我有幸听了杨小秋老师上登山一课,不禁被她那精湛的讲课艺术所折服。在这堂课中,杨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注意做好“三字文章”,即立足“趣”字,倾注“情”
字,落实“读”字,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一、立足一个“趣”字。
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就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上符合学生的心理,谈学生所喜乐见。
比如:深入体会列宁上山时的心理、动作、神态是本文的重点,亦是难点。杨老师设计了学生们到教台前“演一演”、“访一访”、“评一评”的形式,请左边的同学扮巴果茨基,右边的同学扮列宁。下面的同学当评委。学生明确了当时列宁的动作与神态。首先由观看的同学评,最后杨老师又采访了扮演列宁的学生,说说当时你心里想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演演”、“评评”、“访访”中,深切地体会到了当时的列宁的心理、动作、神态、不知不觉地化解了难点。
二、倾注一个“情”字。
课文语言文字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正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如何“披文入情”,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意境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杨老师把情感目标贯穿课文的'始终。教师的导语充满了激情,教师的范读更是声情并茂,语言文字的理解在情感带动下进行感悟。如:让学生感受这是一条“危险小路”时,杨老师先让学生边读书边看图,并结合图注上相应的词语,在看看、读读、想想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这条小路之险;然后再读课文,从列宁和巴果茨基的行动中感受小路之险,用“一一”画出描写小路危险的词句。由图到文,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感受到小路之险。为了让学生完全入情入境,杨老师巧妙地设计了让全体学生起立、背手、扭头、闭眼听“小路险情”的课文话外音。那紧促的音乐,夹杂着巨石滚落悬崖的声音,学生自然地进入“危险”的情境中,从学生强烈的反应中可见,此时学生与其说在听音乐,不如说是在亲身走“危险的小路”。通过“临其境、观其行、闻其声”这样一个心理历程,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章的情感相统一。在谈感受时,有的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听了以后,我真是毛骨悚然。”有的学生吓得哆哆嗦嗦地说:“我觉得天昏地暗,腿脚发软,一步也不能移动。”还有的学生心有余悸地说:“我有一种随时要坠入深渊的感觉,真是太可怕了!”……“危殓”之情,溢于言表,学生的感情体验可谓是水到渠成。
在经历那“危险的旅程”之后杨老师随即出示图片,展示了“美丽的日出”景象,并配有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的情感由原来的“害怕”一下子变得欣喜无比,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起来,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勇敢者才能饱此眼福”……学生感慨万千。整堂课学生时而喜;时而忧;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情深意长,情感起伏跌宕。
三、落实一个“读”字。
教育专家于永正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这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杨老师正是这样做的。借助朗读,让学生肆意宣泄自已的情感,真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杨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读,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积大,读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学主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在这堂课上,我们的确看到了由于杨老师精心引导学生而掀起了学生的情感波澜,这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有着深远的意义。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篇五
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我根据教学内容,情境图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如课的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2、自学互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感受合作中的快乐。
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这节课,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开展自学互学、小组交流、自由汇报等形式,使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如本节课中,在处理“怎样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发表个体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间的交流,得出综合完整较理想的结论,让同学们感到合作的力量,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合作中恍然有得的快感。
3、实践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感受活动中的乐趣。
现代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应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动”起来。这节课,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中、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如:通过让学生做游戏,探究按比例分配的集体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让学生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会了新知,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学数学并不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4、赞赏鼓励,创新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感受成功的体验。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的活动,它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坚持认为“欣赏每一个学生,是学生发展性教育的前提”。本节课,我通过创设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学习的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通过师生、生生的互相启发和帮助,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我还充分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体态效应,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强烈的感情,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温和的话语。如:“分析太精妙了、你们讨论真有成效……”,这些话让学生甜在心里、乐在心里,体现了互亲互相爱的师生关系、体现了亲情、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受到激励,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体验。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篇六
看着无华的文字,简短的故事,听那稚嫩的嗓音,对于亲情的震撼却在心里流淌,不觉眼眶湿润,却勾起了嘴角。
“她温柔地抚摸着捡来的蛋,就像对待自己的宝宝一样。“早早地,健康地,快点出生吧。”慈母龙妈妈每天这么说着,把两个蛋小心地拥在怀里。过了几天……”我未出生之时,在时刻忍痛的母亲的大肚子里拳打脚踢,让她一次又一次地去医院里提心吊胆检查。母亲却用最温柔的声音祈祷我的到来,柔美的话语为我道早安。这时的爱是耐心的忍耐,是温柔的期待。
“曾经,我轻吻着你的每根小指头。”我刚出生之时,父母总被我半夜的哭闹惊醒,为双臂间的我一夜不眠;爸爸买来最好的尿布和奶粉,妈妈时时刻刻地守在我们身边。那时的我们没有感谢的话语来慰劳他们,没有感恩的行动为他们分担劳累,甚至打倒牛奶,在换尿布的时候对着母亲拳打脚踢。这时候的爱,不是最无私的,却是最能体现父爱母爱之无私的时候。
“初见新奇,眼中满是光彩。”我上学了,开启人生的第一段旅程。这时候我会说“爸爸妈妈真厉害,他们什么都知道,还会保护我,为我把所有东西都准备好,我什么都不用怕了。”那是,父母用肩膀和头夹着手机通话谈工作,一边听着我背古诗;下班疲惫不已,声情并茂地为我讲算数。学习时,他们为我调好座椅台灯的位置,一边守着我写作业一边为我叠校服收书包;玩耍时,他们拿着毛巾水杯在一旁等,喊着小心跑慢点或者注意不要摔倒了。这时候的爱,是一把保护伞,是无微不至的照顾。
“现在你是我的大宝贝。”我进入青春期了,也渐渐长大懂些事了,爸爸妈妈认为我要学会独立生活,不能一直依靠他们,却又害怕我走弯路,让自己吃苦,所以不敢放手,像不知如何选择的孩子,犹豫地徘徊,不露声色地关心关注,暗暗引导,愈加细致地陪伴。这是的爱是茫茫大海中默默陪伴船只的,明亮的灯塔。
亲情有很多样子,爱有很多方式。随着我长大,它还会变化。以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有一天,我会倚在门边,望着你向我挥手道别,消失在我眼前。有一天,你会望着我们的家,诧异记忆中它的巨大,和此刻看起来的渺小。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坚强的双臂也有着一个小小负担。有一天,很久很久以后的一天,你的头发也会在太阳底下闪着银光。当那天到来的时候,亲爱的,你会想念我。”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篇七
(2)介绍冼星海,光未然,《黄》的历史影响。
1、简介黄河的有关文化。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源于青海,流径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后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孕育了华夏文化,常被称着中华民族的象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词曲作者介绍。
光未然,张光年(1913~)根据1938年秋常行军在大西北黄河边,在敌后游击根据地活动,祖国雄奇的山川和游击健儿们英勇的身姿,强烈感染着他,胸中酝酿着一部通过黄河场景抒写民族苦难,斗争与光明前景的长篇朗诵诗《黄河吟》1939年3月延安治伤,与星海见面。现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3、冼星海:作家,广东番禺人,出身渔民1929年冬赴法巴黎留学,35年回国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38年延安,创作大批作品1939年写《黄河大合唱》4、欣赏:
此曲如一幅图画,几十个船夫划船,充满战斗的力量,两种情形:紧张//轻松/最后战斗不断进行。整曲表现战斗的运动过程。
民歌体裁/船夫曲/伴号子声/大调色彩。
补充:
(2)《黄河颂》用“颂”方法写,奔产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歌声悲壮,伴奏中有黄河奔流的力量。男中音独唱,由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演唱。
配乐朗俑:琵琶伴奏这一形式是大合唱中的首创。它是中国的大动脉,终身奔流着民族热血,江山高照,水上金光,日出东山,河面银光熠熠,一旦发怒如十万马力,兴波作浪,冲破人间堤坊。
过去:自然灾害,洪水削平数百里村庄。
如今:空前的战争灾难降临。激起中华民族的愤慨。
(4)《黄水谣》(齐唱)。
谣:无伴奏的'清唱。
音乐以波浪起伏旋律,显示黄河奔腾叫器威力,以亲切明朗的曲调,深切动人(女声),后转入低沉(男生),逐步推向悲愤的控诉。最后再现沉诉说空前灾难,倾诉中国人民,全曲描绘黄河沃土千里,千百年来勤劳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活,借用黄水日夜奔流倾诉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在敌冠的铁蹄下,人民悲愤填胸,燃烧起阶级仇、民族恨,怒火发出悲愤有力的诉。
(5)《河边对口曲》。
对口唱:山西音调,东北、山西两老乡对唱。三弦伴奏,过门轻松有趣,表现老乡决心上太行山参加游击抗日活动。
大合唱:二、三、四部全唱,曲调诚恳,雄厚充满热情和鼓励,黄河是主调,表示向全世界宣战,将整个情绪推向高潮。
三、教学总结:
《黄》刻画出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磅礴气势,痛诉黄河遭受的屈辱和苦难,揭示黄河伟大坚强品性,深刻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崇高信念,在民族危之的关头,响亮地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口号,有力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六十余年来,一直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们。
四、作业: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篇八
虽不曾见过黄河壮,书中常看到黄河涌。虽不曾听过黄河凶,歌中常出现黄河滚。今天,我听了闻名一过的《黄河大合唱1》,虽然我并不喜欢高音唱法,但我却被它吸引住了。那里边的歌词振奋人心,“咳哟,划哟……”管它乌云波涛,冷风还是浪花,把住舵咱们划吧!
那一声声:咳!
划哟!
咳!
划哟!
响彻天谷,没错,划船好比上火线,只有团结,才能往上冲!
划啊!
冲啊!
当看见河岸,登上河岸,然而,风浪还没有平息,我们还得和黄河比拼!
这不正如一个班级吗?一个班,个顾个,谁也不顾集体,你说这样一盘散沙,有何作用?风一吹,随风都飘走了,留下的纯属侥幸。只有携起手来,筑成一堆沙堡,那么哪怕风吹雨淋,电闪雷鸣,我们都是坚韧不催的。有句话叫:“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我个人认为,在进的时候,还得靠着别人的扶持,一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只是一个在活。说回来,假如我们班有32个人,每人一份32份,你学你的,他学他的,那么有困难时谁也不回来推你一把!
那时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因此,我认为,团结是一个班最基本的一个性质,没有团结,也就没有一个真正的班级,有的只是“虚象”。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篇九
记得我在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我全家去过陕西宜川观看黄河壶口布。当时看到壶口瀑布那惊天动地的磅礴气势,看到黄河那一泻千里,呼啸奔腾的壮观景象,我感慨万分!此情此景,我深深地被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力量所震撼,为黄河那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折服,为黄河那无坚不摧的气慨所感激!上周在音乐课上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更感受到黄河的力量,一时我心中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是中华儿女力量的源泉,她象征着中华民族气吞山河的崇高气节。
《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唤醒了中华民族的灵魂,表达了我国人民抗战的心声,激起了人民的斗志!其中听《保卫黄河》这一章的音乐,好象听到黄河水流奔腾湍急的声音,歌声此起彼伏,一个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场面跃然眼前。“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唱出了中国的危急、唱出了全国人民紧急抗战的形势。激扬的歌词与铿锵的旋律交融在一起,鼓励着中华民族团结起来,保家卫国,并肩作战,消灭日本侵略者,重建完美家园。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篇十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引起我对黄河的无限遐思,于是我听了《黄河大合唱》,那豪迈奔放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旋律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中,是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一部大型音乐合唱作品,歌曲以黄河为背景,赞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意志。听完之后,我仿佛与诗人一起站在黄河边上,望滔滔江水,想起祖国那雄奇壮丽的山河。李白曾经有“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感慨。此时此刻,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我想“有多少革命者们抛头颅洒热血,顽强的斗争,他们用鲜血铺平了我们国家历史前进的道路,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黄河边上颂扬着多少中华儿女的光辉事迹,大江南北响彻着祖国万岁的呼声,黄河孕育了多少黄河儿女,激励了多少炎黄子孙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自由而努力。”我们应像黄河一样以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冲过艰难险阻。中学生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争取全面发展。
《黄河大合唱》是音乐史上的丰碑,尽管创作年代距今很长时间,但它却永远鼓励我们奋勇向前,它伴随我们成长,引领我们先前走去!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篇十一
演唱:中央乐团合唱团。
但是。
中华民族的儿女啊。
谁愿意像猪羊一般。
任人宰割。
我们抱定必死的决心。
保卫华北。
风在吼。
马在叫。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华北。
风在吼。
马在叫。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华北。
风在吼。
马在叫。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
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华北。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篇十二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现代声乐史上著名的大合唱。音乐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象征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心灵依托。赏析这部大合唱曲,其实对于我们新一代音乐专业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战争时期1939年春,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礼堂,反响巨大,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典型代表。《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词作者光未然,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曲作者冼星海,现代著名作曲家,广东番禺人,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创作了大量的战斗性群众歌曲。21岁入北京艺专学习小提琴与作曲。23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钢琴。24岁赴法勤工俭学。26岁考入巴黎音乐院,创作出《风》、《游子吟》等音乐作品。30岁回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出《救国军歌》、《夜半歌声》等歌曲。1937年抗战爆发,积极参加救亡歌咏运动,创作出《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救亡歌曲。1938年冬,赴延安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创作出《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等。1939年,创作完成《黄河大合唱》。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由于他对中国革命音乐事业的巨大贡献,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黄河大合唱》共8个乐章,每章均在开头配乐朗诵。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曲。《黄河船夫曲》表现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精神,它不是一首单纯的船夫号子,有更深刻的内涵,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正如作者自己说的“象征斗争的不断性。”这体现了作者在创作上的思想高度。
第二乐章:《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由三个乐段组成。乐章开始是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音乐主题,它显示出黄河的雄伟气魄,第一乐段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第二乐段象征着我们民族的伟大、坚强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第三乐段象征中国人民犹如巍巍昆仑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首朗诵歌曲。歌词内容丰富,从黄河悠久历史到壮美景象到民众的觉醒、奋起及对未来的呼唤渴望,形成宏伟有力篇章。采用民族乐器三弦进行伴奏,融入古曲《满江红》及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旋律。
第四乐章:《黄水谣》。是一首歌谣式的三段体歌曲。第一乐段是女声二部合唱,旋律抒情婉转;第二乐段是混声四部合唱,情绪悲痛而压抑。尤其是乐段结束处,连续两个下行四度跳进更增强了这种情绪的感染力;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情绪十分凄凉。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这是一首男声对唱、重唱与混声合唱歌曲。通过黄河岸边两个东北老乡对唱,表现出两个人共同的身世、遭遇、仇恨、决心:一起打回老家去。
第六乐章:《黄河怨》。这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歌曲。歌曲以悲愤的音调,表现出被日寇蹂躏下一位老妇女的哀怨之情。结尾的音乐推向高潮:“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象征国人心底的呐喊。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歌曲采用了齐唱及二部、三部轮唱的演唱形式,情绪坚决而振奋。在三部轮唱之后,过度段器乐曲,把情绪进一步升华,形成歌曲新的高潮,这段音乐,不仅有自己鲜明的形象及个性,而且为最后的齐唱部分做好了转调准备。歌曲在高亢而激越的情绪中结束。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首混声合唱,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铿锵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
《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音乐形象为象征,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性格和民族精神,显示出中华民族伟大气魄和力量,及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黄河大合唱》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黄河大合唱》艺术成就是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的。它融独唱、重唱、对唱、齐唱、朗诵等为一体,多声部、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管弦乐队伴奏。中西合璧,和谐统一的音乐,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黄河大合唱》是民族音乐经典作品之一。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经郎朗等钢琴家的出色演奏,使其响遍全世界,成为中国音乐作品和中国音乐文化的光荣与骄傲。
郎朗在很多场合激情演奏了《黄河》,用激昂奔放的旋律,讴歌伟大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他也曾说过:《黄河》应成为世界性作品。海外华人曾说:“每次听到它,都会体验到一种作为中国人的崇高和自豪。”想必这首曲子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多么的触动人心,促使人奋发前进,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赏析《黄河大合唱》我认识到作曲家们高超的音乐功力,无畏的革命精神。倍加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同是学音乐的年轻人,我们该干些什么,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赏析《黄河大合唱》我更懂得今天国家建设中,文化艺术的感染熏陶是多么的需要,当前举国唱红歌活动,必将掀起我们抒发民族精神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
赏析《黄河大合唱》我想到了作为新世纪年轻一代如何看待那段苦难的历史,如何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
欣赏《黄河大合唱》,每位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精神的象征,是我们历经磨难自强不息的民族灵魂。前辈们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的一曲曲悲壮战歌。将激励我们更加热爱祖国、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努力学习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才华。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篇十三
《黄河大合唱》通过讲述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黄河大合唱的教学反思,我们来了解一下。
仅供参考:
一、转换教学角色,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的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师角色,从领导者、组织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教师成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引导与合作伙伴,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比如我在讲授欣赏课《黄河大合唱》时,以精练简短的语言音到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分析音乐语言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理解音乐的内在含义和时代意义以及作者的创作初衷。
二、以兴趣为动力,淡化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音乐课当中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授《黄河大合唱》过程中,通过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感受历史,从思想上得到提升。
三、充分发挥音乐的本体作用,让音乐开口说话。
音乐时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很多时候音乐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本体作用,让音乐开口说话。我在讲授《黄河大合唱》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直接感受,引导学生分析节奏、旋律、调式、和声以及音乐的力度和速度等音乐语言,从中得出音乐情感产生的基本途径,尽量减少语言的表述,真正的让音乐开口说话。
四、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音乐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性,经典的音乐作品必须经过历史的检验,所以当代中学生不得不欣赏一百年前的音乐,唱五十年前的歌曲。因此作为音乐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是我们的责任。我在讲授《黄河大合唱》时,学生对当年的抗日战争了解的并不多,没有亲身感受过战争的残酷性,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继而对作品的时代价值则更年与理解。这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以当年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为话题,切入教学主题,告诉学生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在五十年前我国也曾遭受战火的洗劫,日寇的铁蹄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无数的无辜平民惨遭杀害,紧接着给学生播放日军侵华暴行的录像资料。这样从学生身边的事件引出历史,从现实生活到充满血泪的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也俩进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从历史的高度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价值。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篇十四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他很早就有一个宏愿:用音乐表现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和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正是作曲家孕育已久的创作冲动的必然结果。
1938年10月,诗人光未然首次乘木船渡过黄河,奔赴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当他见到黄河的惊涛骇浪、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不禁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万山丛中游击健儿的抗敌英姿,更强烈地震撼着诗人的心弦。在这些震撼的感召下,1939年初,诗人开始酝酿创作一部长篇朗诵诗。不久,光未然因行军时不慎摔伤,回延安住院治疗。冼星海与他在上海时就认识,得知消息后前去看望。见面后光未然谈起创作朗诵诗的构想,冼星海听后十分兴奋,希望他把它写成歌词。稍后,光未然再也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躺在病床上,一连五天口述了400多行诗句,经人协助笔录,终于完成了《黄河吟》,这也就是后来《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1939年春的一天,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在延安的一个宽大的窑洞里举行晚会,光未然和冼星海都应邀参加。光未然带病一气呵成地朗诵了自己的这部新作。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这将是中国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
冼星海于3月26日开始了大合唱的创作,到3月31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就完成了,仅用了六天时间!这虽然还只是歌曲旋律的初稿,但已为这部巨作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冼星海不愧为是作曲大师!
在钦佩冼星海的才华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他为创作这部作品付出的艰辛劳动。实际上,在拿到歌词后的一个多月里,他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不仅为收集创作素材作了细致的调查,而且为写作大型作品进行了先期的“练笔”——完成了第一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的创作和排练演出。他还多次要求人们讲述渡黄河的情景和感受,对很多细节都再三追问。他还去学唱船工号子,后来用到了《黄河船夫曲》中。在创作期间,他经受了疾病的困扰和夜以继日的辛劳。为了尽善尽美,他支撑着病痛之身反复推敲,每写出一章,就请人试唱,再做修改,仅《黄河颂》就改了三次。
《黄河大合唱》创作完成后,在冼星海的帮助和辅导下,经过十余天的排练,于1939年4月13日首演,由抗敌演剧队第三队演唱,邬析零指挥。紧接着,从4月25日起,冼星海又连续十次亲自指挥“鲁艺”的学员排练《黄河大合唱》,合唱队员从开始的60多人,陆续增加到100多人。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冼星海指挥100余人的鲁艺合唱团,成功地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等领导人都站起来热烈鼓掌,感动地连声说“好”。以后,延安凡遇到重大的晚会,《黄河大合唱》都是主要节目。1939年7月8日,周恩来听了《黄河大合唱》后也给予高度评价,并赞誉冼星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黄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统一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并迅速传播到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各个战区,进而蜚声海外。1940年,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的乐谱带到了美国,1943年普林斯顿大学合唱团用英文首次在美国演唱。从此,《黄河大合唱》逐渐在美国、加拿大、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广泛演唱,成为我国最早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音乐作品。
1941年春天,冼星海在莫斯科对《黄河大合唱》的简谱版进行修订,定名为“交响大合唱《黄河》”。这次修订,在原来八个乐章的基础上,加写了整部大合唱的序曲,加写了说白和各乐章之间的音乐,重新编配了以交响乐队伴奏的合唱总谱。由于冼星海当时远离祖国,生活动荡,总谱完成后没有机会试奏和修改,还有不尽完善之处。1955年,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厅举行的“冼星海逝世10周年”音乐会上,《黄河大合唱》第一次被搬上了苏联舞台,由全苏广播交响乐团演出,用俄语演唱。1956年,我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厅,指挥俄罗斯合唱团和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用俄语演出了《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雄壮而激奋,深刻地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时代、生活和群众的革命精神,成为时代的强音、民族的心声,震撼着神州大地,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抗敌,夺取抗战的胜利。《黄河大合唱》的成功之处,在于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融声乐、器乐、文学于一体。就合唱而言,给人以音乐与文学“协奏”的感受;歌词与音乐意境高远,形式灵活多样,富于歌唱性和音乐性;贴近劳苦大众,雅俗共赏,富于普及性;注意用情节、戏剧性渲染刻画人物;从艺术借鉴上看,它还带有西方“康塔塔”的成分。全曲由八首歌曲组成,既各成章节,又浑然一体。《黄河大合唱》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是我国音乐史上不朽的传世名作,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看来,《黄河大合唱》产生的震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相比拟。
直到今天,《黄河大合唱》以及据其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仍是国内外音乐舞台上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不久前,中国爱乐乐团指挥余隆告诉我,20xx年2月23日至4月1日,他们到欧美七个国家的22个城市巡回演出,钢琴协奏曲《黄河》仍然是震撼西方乐坛的作品。他在描述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演出这部作品的情景时说:“《黄河》时而翻卷澎湃,时而深沉低回,时而轻舒徐缓。在20分钟的演奏过程中,我与全体演员始终噙着眼泪,年轻钢琴家郎朗的真诚泪水也与亲切的琴声一起,感动着台下的听众。美国听众和中国艺术家的情绪完全沟通融汇,人人热泪盈眶……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这个享誉全球的文化殿堂,最让我感慨和难忘的,不是乐团对古典名作的独到诠释所引来的全场欢呼,而是加演钢琴协奏曲《黄河》带来的巨大震撼。加演一曲整整20分钟的大作,是音乐会中的罕见之举!”我想,爱乐乐团这样安排,是因为这部作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写照!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篇十五
男: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亘古不竭的水流,孕育了千百载的华夏文明!
女: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你万载不息的波涛,哺育着一代代的华夏儿女!
男:黄河你是伟大坚强的巨人,你用那英雄的体魄,筑成了中华民族的屏障!
女: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尊严,你气势磅礴、澎湃汹涌,奏响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男:听,风在吼,马在叫,九曲黄河正将万顷波涛凝聚成一首雄壮的战歌!
女:看,山在动,地在摇,四万万中华儿女正共同跳动着一个强劲的脉搏!
请欣赏由***团体为大家带来的民族大合唱《保卫黄河》。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篇十六
《长方形的周长》这是我刚进学校时,第一次上的公开课的内容,第一次上这内容时的情景在脑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课后明叔点评了一句话:“你这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让我印象深刻。那时的课应该让人感觉十分青涩吧,虽然每个环节师父都细心地指导我,但在自己实践时,仍然有很多地方没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开课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边老师的指导和时间的磨砺下,如今再来上这个内容时,对于每个环节,该如何设问,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逻辑性还不是很强,要想正确引导学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师的思路,而应该多去揣摩学生的思想,然后在他们的思维基础上进行牵引,往往能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仍然采用了一个童话故事进行情境引入,但发现学生的情绪并不如我原来的学生那么高涨,当时便想:难道是我的童话故事学生之前听过?课后我问了问学生,他们说这个故事之前并没有听过。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应呢?课后我进行了一番思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在很多学生从小就会上网,他们能从网上获取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促使了学生的心理开始早熟。曾经喜爱看《喜羊羊》的孩子们到了三年级,心里开始出现矛盾,一方面平时看着《喜羊羊》,另一方面又开始排斥《喜羊羊》,他们觉得这个动画片很幼稚,已经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看的动画片了。同样,所谓的童话故事对他们来说也就显得很幼稚了,听到后兴趣自然不会很高。在今后的课中,不管用什么进行引入,都应该先对当时的学生的喜好、心理进行一番了解,而不应该还停留在对原来学生的了解中。时代在变,孩子们也在变,只有顺应了他们身心的发展规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课来。
随后在新授时,学生能利用周长的概念以及长方形的特点推导出长方形周长的三个公式。在运用时,我发现学生普遍都能正确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采用连加的居多,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学生们却很少用到,这本来是三个公式中最简单的一种,学生却不去选择。难道它现在变得很复杂了?其实不然,这种方法仍然是最简单的一种,只不过现阶段的学生还未学习过多位数乘一位数,如果题中给出很大的数字,用这个公式他们就无法计算出结果。这使我不禁想到,这一册的教材其实是安排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只不过在《周长》之后,倘若在教学时,先把《多位数乘一位数》提前上完,再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他们便能用三种方法完整地解决,这时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的简便之处便体现了出来。所以我们平时在教学时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顺序去上呢?这个值得我们去探讨。
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得扎实,灵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首先,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我认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应该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去追求并努力实现。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思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发表意见,帮助补充他人不完整的叙述。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其次,精心设计了课前铺垫,突破难点。根据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空间想象力有限,对于长方形公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我在课前设计了找长方形物体的题目,让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长方形的特征(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在掌握了这种特征后,当学生遇到计算长方形周长时,就有一部分聪明的学生会用(长+宽)×2,通过联系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公式。这节课在各个教学环节和练习的设计上也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给照片加边框,给菜地围篱笆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白学长方形周长的用处,并能把所学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一是知识的形成不应是给予,而应是探究获取。以前教学这个内容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学生死记公式,那么,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
二是倡导算法多样化更适合于学生的实际。对于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既然有的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其道理非常明显,如果是学生们能总结出适合于自己的最好记、又实用的计算方法,那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篇十七
这一节课,我基本忠实了课程标准的关于初中学段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基本忠实了课本要求,也基本上吸纳了教参上的教学建议,没有过多的拓展。尽管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孩子们在学习上的障碍还是不少。教学中,我没有因为文本短小,就塞进去更多以外的东西。课后听课老师反馈,在课堂上,学生齐读、个别读,整篇读,分层分句读,我读,达到25遍之多,最后能背诵。以读带教带学,更多的孩子动起来,读起来,说起来,给予读的方法,给予说的方法,也给予听课的方法。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的处理问题还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索。文以载道,这样的文本,“道”如何处理,度如何把握?一不留神,就滑向了政治课了。我们一线教师如何理解课标,如何运用教材,如何使用教参,有时会因为教学的日常琐屑疲于应付而忽略。
1、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普遍喜欢大同社会,因此能够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
2、教学重点难点能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很好的解决。
3、板书设计比较特别,而又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4、教学图片生动直观,引起学生联系课文探讨图片的兴趣。
5、导入不够简洁明白。
6、所用的图片与课文的契合性不大,有点勉强。
7、直接进入教学重点,利的是开门见山,弊的是仅仅依靠学生预习所得来展开课文,学生学习起来有点吃力。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篇十八
上几节音乐课,教师让我们欣赏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是: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他有感而发,立即写下了《黄河》词作。冼星海听了这篇词作后很受启发,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抱病连续写作六天,最终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这部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头都有配乐朗诵。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运用了领唱及合唱相呼应的演唱形式,在气势磅礴的歌声中,我仿佛看见黄河的巨浪正在上下翻滚着,天空中布满了乌云,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一位位船夫手持船桨,嘴里高声喊着劳动号子,齐心协力地向前划着,船在惊涛骇浪中行驶,随时都有船翻人亡的危险,但他们毫不畏惧,仍旧勇敢地向前划着。第二乐章为《黄河颂》,这个乐章运用了壮阔、热情、深切的音乐语言,歌唱了黄河的雄姿,赞美五千年的文化,颂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在音乐中我仿佛看见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情景。第四到八乐章也是如此,从各个方面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和斗志。
啊,《黄河大合唱》,你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斗志与勇于拼搏的精神,让我们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努力开拓明天的生活,为保卫全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