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热门19篇)
编写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编写教案时应当注重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教案的编写和修改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以下是一些经验总结和教训教材供您参考借鉴。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篇一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认计数器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千以内数位顺序。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千以内的数位顺序。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正方体。
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一、欣赏图片(课件)。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请把你找到的大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大数。生自由发言。
二、认一认。
1、师拨数,学生认。例如:120、345、756、892、990、995、等等。
2、指名到前面拨,下面学生认。
3、同桌之间一人拨数,一人认读。
4、请几组同学到台前展示。
三、探索新知。
1、(出示计数器9)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是10。师:也就是我们学过的10个一是10,或1个十是10(板书)。
师拨99,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100。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出100怎么表示吗。
生:100个一是100,也可以是10个十是100(板书)。
师指名展示。(学生边讲解边展示)再添一个珠子个位就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加进位的一又满十了,再向百位进一。所以是100。
师:999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数是多少?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拨一拨,说一说。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拨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请同学们看一下计数器,千位数是一个四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板书)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制。
(二)出示课件大正方体图。
1、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
2、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讨论数的方法。(如果学具不够,可以借助附页二中的图片摆一摆)。
3、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小正方体。
总结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一条一条地数,数10条是一片,一片有100个。一片一片地数,数10片有10个100,10个100加起来是1000。也就是说10个百是一千。(板书)。
四、数一数。
(一)同桌互相数一数,从887数到1000。方法不限。
师:如果一百一百地数,下一数是什么?生:987。(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计数器)。
(二)游戏开火车数数。
1、师说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每个同学数一个。一直数到一千。
2、从750开始,5个5个地数,数到一千。
3、从500开始,10个10个地数,数到一千。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千,并且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在生活中找一找一千可以表示哪些物体?多大是一千?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000。
千百十个。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篇二
一、十位加、减十位,个位加、减个位。
1、不进位的加法20+30=5067+2=6968+30=98。
二、进位加法(凑十法)。
1、凑十歌:一凑九,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五五相凑就满十。(注:凑十的两个数互为补数)。
2、20以内进位加:凑十法:8+72=15十位加1,个位减补数(2+8=10,2是8的补数)。
3、100以内进位加362+8=44提炼方法:个位用弧线连上,十位加1,个位减补数。(方法和20以内一样)。
三、退位减法。
1、20以内退位减:破十法:161-9=7个位加补数。
2、100以内退位减:361-9=27提炼方法:个位用弧线连上,十位减1,个位加补数。
加数+加数=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知道以下规律。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前后(前后的位置关系)。
1、注意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顺序与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两者之间的区别。
2、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这个答案不,不仅仅有一个松鼠,还有兔子、乌龟和蜗牛都在鹿的后面。
3、注意让学生会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上下(上下的位置关系)。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2、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左右(左右的位置关系)。
1、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2、能在情境中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进一步再体会:两人如果面向同一方向,他们所看到的左右位置与顺序是一致的;如果面对着面,他们看到的左右位置与顺序是相反的。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篇三
课本第66页至67页教学内容及第67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1、认识平角的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建立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概念。
3、认识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4、通过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转一转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平角和周角。
认识周角。
多媒体课件。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的角有哪些?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认识过的角:直角、锐角和钝角。师:你们以前是怎样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教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一些特殊角,深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1、建立直角的的概念。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直角的度数,学生量完后,请几个同学汇报得数,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直角是由90°。
2、认识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
课件演示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的过程。课件演示后,让学生也按课件演示的过程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并看一看,议一议。教师指出:把这两个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新的角。(课件闪现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师:这个角有什么特征?指名回答。教师指出:像这样,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角是平角。(课件闪现下图)。
(2)认识平角和直角的关系。
3、建立锐角、钝角的概念。
(1)测量。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课本第66页下半部分的三个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指名汇报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三个角分别是什么类型的角,再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2)议一议。
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图中左右两边的角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
(3)交流归纳。
小于90°的角是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教师说明:大于180°的角不是钝角、(如181°、200°、220°就不是钝角)。
(4)练习。
(课件出示)把下面各度数所表示的角进行分类。
93°45°87°99°145°170°181°90°。
4、认识周角,建立周角的的概念。
(1)认识周角。
(2)认识周角、平角、直角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你知道一个周角是多少度吗?引导学生推算。
1周角=()平角=()直角。
1周角=()度。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课件依次出示3道题)。
让让学生谈自己学习的收获。
练习十三第1、2、3题。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篇四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一枚1元硬币厚约3()。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课桌长约10()。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八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妈妈把这个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二、教学例题。
1、教师:桃子吃完了,可小猴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读题,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问:这盘桃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在哪里?是几个?
指出:通常把4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画o)问:要怎样分?(平均分)。
师:我们用虚线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这盘桃的()。
提问: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总分数)分子1呢?
2、8个桃。
如果这盘有8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生独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说说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这盘桃的()。(齐读)。
问: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个桃。
如果这盘有12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妈妈拿来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齐读)。
5、比较。
讨论: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个整体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问:刚才怎么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怎么变成了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7、小结: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
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小猴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想想做做1。
生独立填,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对后两个,师:你能看着这两个图,提一个问题吗?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说一说:刚才我们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举例:你是一个小组的几分之一,是全班的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写12个的四分之一、12个的三分之一、15个的5分之一、15个的三分之一。
比较:想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出示16个,问:其中的一份还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3、想想做做3。
你觉得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画虚线表示平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个。
4、游戏: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线段图。
出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篇六
1、能正确的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计算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二、学习新课。
教师把最后一道口算题250+400改为250+470(即例1)。
1、提问:同学们会口算250+400,那么怎样口算250+470呢?请大家试一试。
2、学生交流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演示课件“口算加、减法”)。
板书汇报结果。(设想三种方法)。
a.200+400=600,50+70=120,600+120=720。
b.250+400=650,650+70=720。
c.25+47=72,250+470=720。
(第三种方法是把250看作25个十,470看作47个十,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所以250+470=720)学生说出这种方法应给予鼓励。
(二)教学例2。
2、小组讨论:怎样口算才能又对又快。
3、汇报结果,说出思路。
4、练习。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方法自选)。
(2)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三)教学例3。
1、出示例3、口算:
(1)17万+8万=_________万。
由学生自己说思路。
(2)27万+19万=_________万。
因为27+19=46,所以27万+19万=46万。
(3)27万-4万=_________万。
因为27-4=23,所以27万-4万=23万。
(4)35万-28万=_________万。
2、练习。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
34万+18万= 23万-18万=。
250万+750万=50万-27万=。
(2)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1、口算,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5020042037025。
430。
580。
一6020031045025。
480。
630。
2、口算。
24万+6万76万+19万65万-47万。
15万+35万29万-13万40万-18万。
69万+26万82万-54万230万-70万。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么口算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讲出自己采用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2、口算下面各题。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数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难点: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用具:
正方形纸、长方形纸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为别人分过东西吗?你是怎样分的?(板书:分一分)。
现在,我们来帮助鼠妈妈、淘气、笑笑分东西,要分得公平合理。
1、出示情境图。(课件)。
(2)淘气、笑笑分苹果。
a、(课件出示第一幅图)看淘气、笑笑在分两个大苹果,他俩平均分几个苹果?怎样列式?(2÷2=1个)。
b、(课件出示第二幅图)现在少了一个苹果,现在淘气、笑笑平均分几个苹果?怎样列式?(1÷2=)。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怎样表示这一半的苹果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
指名汇报,上前展示自己表示一半的不同方法。
3、引入。
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表示这一半的数,我们看看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
生看完后,师指出:一半可以用表示,并说明所表示的意义。
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学生举身边的事例来说明。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几分之一。
(1)涂一涂,感受。
(课本53页下)提示:涂之前要先找出什么?生试着涂,师巡视指导。
(2)折一折,加深理解的含义。
生汇报不同的方法,师相应点拨。
2、认识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把他平均分成4份,然后按54页的要求去做,看看你又认识了哪些分数。
生边涂色边做书上的填空题,然后集体汇报交流。
3、加深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课件出示)。
(1)把一块面包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块面包的三分之一,写作。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它的()。
(3)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份,每份是它的()。
4、分数的组成及读写法。
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都叫什么名字?快到书上找一找。
学生看书后,指名汇报,板书的各部分名称,并指导读。
你还能举例说出几个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吗?
5、师小结。
三、知识运用。
1、(书上54页下方)。
(1)看图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
(2)联系实际,体会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分数。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55页第1题)。
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3、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55页第2题)。
4、判断:(55页第3题)全班讨论订正。
5、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55页第4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请同学们做个细心人,多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分数。
板书设计:
分一分(一)。
4÷2=22÷2=1。
1÷2=(一半)。
分数:()。
3()分子。
——分数线。
4()分母。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篇八
出示生活中几百几十的场景,比如:一本书一共有320页,会场中一共有920个人等,告诉学生几百几十的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几百几十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几百几十)。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篇九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能找出图中规律。
2、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初步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
能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表述找出的规律。
1、主题挂图、格子条、三角形条。
2、三角形、正方形、圆柱、正方体若干个。
3、学生每人配套学具。
一、复习。
教师:学校买来红、黄两种颜色的灯笼布置学校,准备迎接“六一”儿童节。请你想想办法,看怎样排这些灯笼最漂亮。
学生可能会把灯笼红的排一排,黄的排一排。也可能会把红的黄的交错排。
教师:大家排的都很有创意,现在“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也布置好了,同学们在学校里高兴地唱歌跳舞。(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教师:这些灯笼、小旗、小花等等摆的真漂亮,它们可不是随便摆的,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摆的,你们知道什么叫做“规律”吗?今天我们就要把这些规律都找出来(板书课题:找规律)。
2、教学例1。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找找看哪些东西是有规律地排列的,你能把规律找出来吗?(小组讨论,小组长汇总答案)。
请同学起来告诉全班他们小组找到的.规律,随着回答。在黑板上贴出一排彩旗、一排花、一排灯笼和一排人。
教师:如果现在你是建筑师,让你接下来布置,你会怎样选择呢?
请学生逐行选择,并说出理由。
请不同的小组上台汇报成果,教师贴出不同颜色的格子条(强调连续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才是规律,只出现一次的不能说就是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2、完成第89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篇十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独立看图填写,指名回答,共同订正。
提问:你怎么想到13个十是130?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填写,共同订正。
提问:360和630各是怎么组成的?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指名读数,共同写数。要求学生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订正后提问:做过这两道题后你有什么想法?教育学生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
4、做“想想做做”第5、6题。
让学生独自填写得数或算式。
做完第5题后提问: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口算时可以利用几百几十的组成来思考,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来思考。)。
5、做“想想做做”第7、8题。
口算给同桌听。(每人一组)。
6、做“想想做做”第9题。
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追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结:已经栽的棵数与还剩下的棵数相加,就是一共栽的棵数。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篇十一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总结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适时渗透法制、德育教育,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制哩念。教学重点:能系统地总结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篇十二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同学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同学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想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同学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同学的笼统、概括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同学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只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同学的数学思维能力。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这些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当。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1~p113以和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同学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想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同学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同学的笼统、概括能力。
4、使同学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编码的组成和数字反映的信息。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同学收集信封。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篇十三
1、借助“旅游中的数学”中“快餐店”这一具体情境,体验到日常生活中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让学生应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和评价意识,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小数的初步认识拓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小数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对“数”的概念理解的一个关键环节,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在本册的第一单元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已经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小数。而这节课,是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之一――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应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巩固、应用、拓展数学知识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快餐店的情境图,它体现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将解决现实问题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要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选择创造一定的数学方法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合作学习的群体意识。这样一来,就留给我们教师更多的创造空间,进行创造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教学条件与本县同类学校比较属于中等水平。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很高,特别是对于生活化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课堂,他们尤为喜欢。几年来,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我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在独立思考之上的小组合作的意识。《标准》总体目标明确地提出:教学目标要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各方面的能力。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这就导致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所以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特点,在设计这节课时,以“介绍菜单、合理的点菜、配菜、定价位”为情节,对各个环节进行串联,力求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挑战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主动探索的氛围和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快餐店的店面图。
(二)介绍菜单
师:请一位同学扮演服务员向顾客介绍本店的菜单,谁想试一试?
生1:本店有拌豆腐、土豆丝、炒芹菜……(只介绍了菜名)
生2:我觉得我能说得更好、更全面。顾客您好!本店现有凉菜拌豆腐3元、土豆丝4元、水果沙拉6元;热菜有鱼香鸡丝7元、炒芹菜4元,……(此学生不但报出了菜名,还报出了价格。)
师: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介绍,你还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本店最贵的菜是鱼香鸡丝,的是拌豆腐。
生2:我发现土豆丝与炒芹菜的价钱一样。
生3:我发现各种饮料的价格都一样。
生4:我还发现水果沙拉比烧茄子贵一些。
……
(学生意犹未尽。)
(三)合理点菜
1、顾客1
生1:我想老师应该要一个水果沙拉,因为能美容,还要鱼香鸡丝有营养,再要一个烧茄子、一瓶饮料、一碗米饭。一共花21.50元。
生2:太浪费了吧!刘老师吃得了吗?我认为刘老师应该点一个鱼香鸡丝、一碗米饭、还有一瓶矿泉水就足够了,一共花10.50元,比生1的便宜。
生3:我知道刘老师喜欢吃土豆丝,所以要一个土豆丝、一碗面条、再加上一瓶果汁,一共花8.50元。比他们的方法便宜一些,也很合算。
……
2、顾客2
(1)师:假如你们一家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学生设计消费方案,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汇报。
生1:我家有三口人,我要点一个水果沙拉、一个鱼香鸡丝,还有一个土豆丝,外加三碗米饭、2瓶果汁、一瓶汽水,一共花27。50元。
生2:我家也有三口人,我和妈妈都喜欢吃土豆丝,所以我们要一个土豆丝花4元,爸爸爱吃豆腐,我们再要一个拌豆腐3元,再加上3碗米饭,每种饮料来一瓶,一共花17。50元。
生3:我们家是第一次来本店,所以我每一种菜都要一个,一共花……(还没有等生3说完,其他学生已经着急地站起来想打断他的发言。)
生4:我反对生3的做法,快餐店的菜这么多,你每一种都要,你们一家吃得了吗?太浪费了吧!
生5:我也有同感,假如你们是为了尝一尝本店的菜,你们可以分成几次来,每次点不同的菜,就可以了。
生3:好吧!我接受。让我再想一想。
生6:我家有4口人,所以我要点4个菜才够吃……
……
(四)新菜定价
师:李叔叔在经营快餐店的同时,顾客都反应肉食太少了。于是,他就加了一道辣鸡块的菜。这个菜色香味美,比鱼香鸡丝的本钱要高一些,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卖多少钱?生1:我认为这是新菜,应该便宜一些推出,所以定价8元。
生2:我认为它的本钱比较高、味香,所以定价12元。
……
生1:我们一家要花的钱是27。50―6=21。50(元),21。50+8=29。50(元)。
生2:17。50—4=13。50(元),13。50+12=25。50(元)。
……
(五)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三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
生1:为了吸引顾客,我们小组认为三菜可以是:鱼香鸡丝、水果沙拉,烧茄子,再加一个三鲜汤。
生2:我们反对,假如这样配菜的话,快餐店肯定要亏本了。我们小组认为三菜一汤应该是,土豆丝、鱼香鸡丝、炒芹菜,再加一个紫菜汤,正好20元,这样能保证不亏本,也能给顾客赠送米饭。
……
(六)总结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篇十四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掌握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一、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1、开火车,说结果。
36÷6= 25÷5= 24÷6 =
30÷6= 5÷5= 12÷3 =
16÷4=(大家一起说,并给予鼓励)
2、背诵7、8、9的乘法口诀引入课题。(抽生背7、8的乘法口诀,大家一起背9的乘法口诀,并给予鼓励。)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六月有一个属于你们的节日,知道是什么节日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恩,那在六一儿童节那一天,你们都会做些什么呢?(抽生说)
师:你们知道吗,二一班的小朋友已经在为六一儿童节做准备了,我们快来看看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吧!(出示课件)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通过观察,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课件展示答案)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ppt展示“平均每行挂几面?”“每个小组分几颗?”“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老师读题,想一想,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 )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 )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教师板书)
2、口算56÷7
怎么列式并解答呢?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汇报:56÷7=8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7的商是8(教师板书)
3、比较56÷8和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这个时候用一句口诀可以解决两道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让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教师ppt展示答案)
四、活用数学,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1)课件展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让学生口算。
(2)抽生说答案,问:为什么做得这么准这么快?(每组用的是同一句口诀)
2、游戏:小猪吹泡泡
点名完成相应题目。
3、小兔过河。(第39页第3题)
(1)出示课件,先说一说如何解决这道题,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帮助小兔子过河。
(2)集体订正,学生说出答案后,箭头指向相应的石头。
4、小鸟回家。
(1)出示课件,先说说如何帮助小鸟找到自己的家,然后发给学生小鸟身上的算式卡片,让学生贴到黑板上相对应的房子下面。
(2)让班上其他同学检查一下小鸟是否已经回到自己的家。
(3)还有哪些算式的结果分别是7、8、9。引导学生说出想口诀说算式。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并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学生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抽生说,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六、作业。
(1)口头作业:把乘法口诀背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并让他们也考考你。
(2)书面作业:完成课本第40页3、4、5题。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篇十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2,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十五3~5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
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扇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先后出示两个统计图。
先出示第一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出相关部分。
教师:这些都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再出示第二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又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教师:耕地、森林、果园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千米呢?没有改造的荒山还有多少平方千米?请你们算一算。
将两幅图放在一块观察。
教师:看了这两幅扇形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看看谁的发现最多,最有价值。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自己的发现(“退耕还林”前与2006年底相比土地的变化情况)。
(2)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请一两位同学相互补充,找到统计图中发生变化的项目。
小结:对比两幅扇形统计图,同学们强调最多的是有许多项目发生了变化。有没有没发生变化的量呢?(课件重点强调:土地总面积没发生改变)也就是两个圆所代表的都是靠山村的土地总面积。
(3)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师: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问题并进行解析。
2.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扇形统计图)你又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教师引导:重点分析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
教师:面对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你会做哪些思考?
四、练习应用,促进发展。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出示题中的两幅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
(1)从两幅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抽几个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评议。
(3)议一议:你对这种变化有什么看法?
2.完成练习十五第4,5题。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篇十六
使学生借助于算盘读写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感,掌握数的组成,能用数的组成进行相应的口算。
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能力。
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读写数及相应的口算。
能利用数的组成去探索开放性的问题。
课件、计数器、算盘。
知识再现。
1.出示“练习三”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小组合作。在算盘上先拨出下面各数,再一边拨一边接着数出6个数。
小组内指名汇报怎样边拨边数。
2.出示“练习三”第2题。
指着第1题的“六百九十五”问:这个数是由()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教材这两幅图你知道他们的组成吗?课件出示第2题。
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对第(4)小题的生成信息,根据反馈采取教学策略。
千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完成“练习三”第4题。
看来同学们对千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得还是挺好的,你们会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吗?出示第4题。
指着第一组问:这样一组口算,我们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例如320-20,320里面有3个百、2个十减去2个十,还剩下3个百,结果是300.
3.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拿出你们准备的小卡片,拼成一个三位数,让你们同桌读一读。
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6题。
师: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说一说在你的脑袋里面这两个数到底有多少?
完成“练习三”第8题。
出示题目。右边这两个杯里面有多少粒黄豆呢?
找规律,在计数器上面表示数。
完成“练习三”第7题。
这个小火车上面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请你们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交流好了以后,指名评价。
师拿出计数器,问:现在老师要在计数器上面放5个算珠表示三位数,可以怎样放?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完成“练习三”思考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篇十七
2.学生练习、交流、检验。
3.练习p93第7、8两题。指导学生理解“降价10%”的含义。第8题提醒学生注意:两种衬衫的原价是相同的,但由于打的折扣不同所以现在售价是不同的;所花的108元是两种衬衣现价的和。
4.练习p93第9题。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求出所框的4个数。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篇十八
出示4块方板。
提问:这4块方板里有多少个小方块?400里面有几个百?(板:4个百)。
(出示5根木条)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方块?五十里面有几个十?(板:5个十)。
现在一共是多少个小方块?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用计数器表示。让学生都在计数器上拨珠,并指名演示。
(3)写数、读数。
2、教学“试一试”
提问:你能一边拨珠子一边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九十数到四百三十吗?
请把它们写下来。(要求学生相互给同学看)。
提问:数到三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那么数到六百九十呢?数到八百九十呢?
不拨珠你能从890数到1000吗?(要求学生数给同桌听)。
提问:数到九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追问:九百九十后面为什么时一千?
苏教小学数学教案篇十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7200。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