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大全(14篇)
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份总结,它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里程碑。当遇到一些与已有分类不符合的情况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以下是一些有关艺术创作的经验,希望对创作者们能有所启发。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一
数学可以锻炼人的思维,更是可以激发无限的潜力。尤其小学生,更应该积极开启思维的大门,为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不仅如此,对于奥数的学习,还可以很好的促进学校数学课本的学习,这样就能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2、计算是开启数学学习的第一扇窗。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有了一个好的计算基础之后,解决其他问题才能够游刃有余。
针对这一点,"新导引"三年级课本系统地介绍了四则运算及其巧算,关于数的计算是比较枯燥的'内容,但它同时也是学好华数的基础,是历次竞赛或选拔比赛中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此,三年级正好是大家夯实计算基础的时机,一定不要错过!通过以往的实践证明,在二、三年级打下良好运算基础的同学,一方面促使今后的数学学习更加轻松,另一方面,在高年级竞赛或选拔中往往会有相当大的优势。
3、应用题——思维的结晶、智慧的闪耀。
应用题是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最重要也是类型最繁多的一项,从三年级起,"新导引"中就逐步介绍了大量的华数专题知识,尤其以其中的应用题为主,是所有年级、所有竞赛考试中必考的重点知识。学生一定要在各个应用题专题学习的初期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许多五六年级同学华数水平提高非常困难,就是因为他们三年级的华数专题知识掌握的不牢靠。因此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要敢于争先、勇往直前!
学会解决一道题目很容易,但要学会如何去思考并总结这些题目中的知识和内在联系,这就需要同学们下功夫,而这个功夫就要体现在大家的学习方法上。在良好的计算基础上,三年级秋季将进行各类应用题深入学习,比如和差倍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简单图形问题等华数知识,面对突然增大的华数信息量,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复习,总结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三年级是学生培养自己的华数学习方法的最好时间。在三年级接触学习大量华数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今后的华数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二
摘要:高校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具有适应性和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数学建模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结合各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各科教学中穿插数学建模思想,通过课内、课外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能够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数学建模;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一、引言。
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是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数学建模的教学在大学生的创新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已是举足轻重。学校可以通过数学建模,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从开始受教育,就接触数学学科,数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不仅仅是要掌握这门课的知识这么简单,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都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来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就不能和现实完全脱离,这种和现实脱轨的传统教学状态使学生虽然掌握了技术,却不能学以致用,填鸭式的教育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现在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数学建模就是将数学和外界联系起来的一个通道。通过数学建模培养大学生对于新问题在短时间之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
二、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
目前,数学教育主要还是关注在题目上,学习的目的大部分都是为了获取高分。如果高校的教育从公式、定理展开,学生的作业、学习也依葫芦画瓢的积分微分,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按教材中规中矩、按部就班地授课,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也能获得暂时的效果,然而当学生走向社会时,这样学习到的知识往往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帮助,这种情况显然不是在数学教育中理想的状态。书本上看起来或晦涩难懂或明了清楚的概念理论应该不仅仅带给学生在校时的分数、奖学金,应该了解精髓,懂得他们背后的思想和生命力才是数学带给我们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东西。
无论是以后从事什么岗位,接受过的数学教育锻炼过思维、逻辑,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更能明白事情的问题所在,更能有逻辑、更有方法的解决问题。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发散创新的能力。传统的教学过程既然很难做到,那么就要通过别的方法训练大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校中推广数学建模是一种能实施、易实施又有效的方法。
三、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创新活动的建设内容。
针对现状问题,我们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为目的,通过建设高效的数学建模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1.从全校相关专业中选拔有实战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从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的数学建模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数学建模特点,对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比如,参加数学建模培训班,与其他高校优秀建模教师进行学术交流。邀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做数学建模的学术报告。根据指导教师特点进行分工,研究不同领域的数学建模问题,通过专兼结合达到知识结构的优势互补。
2.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学生的认知当中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moor教学法提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是“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建模过程中,探索建模方法。在选题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开放性、探索性,开拓更广阔的探索空间。讲解建模环节,教师要善于把建模材料组织成一个体系,为学生创造探索环境。数学建模环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出错环节协助其自主分析出错原因,并从错误中寻出思维的合理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建模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二对转化过来的问题,应用数学解决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实际问题还原成所学数学知识,使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主动构建数学模型;从数学问题原型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得到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教学方式符合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体现教学中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3.在全校根据文理科专业开设数学建模通识课大一上学期,全校范围内开设数学建模通识课,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分别开设文科班和理科班,不仅理科生可以受到数学建模思想的熏陶,文科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体验到数学建模带来的乐趣。邀请有经验的数学建模指导教师进行讲授,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
比如,20xx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b题“拍照赚钱”的任务定价,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拍照赚钱”等实际问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建模思想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一些同学难以理解的数学模型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已有的认知当中,既通俗易懂,又能够让学生通过数学建模产生乐趣。比如,学生在学习难理解的贝叶斯模型时,先验概率对后验概率的影响,不知其意而死记硬背,教学中可以用原型引出贝叶斯模型:已知外界的环境变化影响最终决策者的判断;高等数学中的矩阵,矩阵分解可通过数学建模应用于人脸图像识别、矩阵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可以用于数据降维等。通过模型学习概念,强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看到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学习兴趣。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数学问题提交一份数学建模论文。
4.成立数学建模兴趣小组成立数学建模课外兴趣小组群,通过qq、微信等社交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学习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如何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数学建模课外兴趣小组中,学生互相讨论时,不同的思维碰撞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能激励大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灵活性和思考问题的多面性。课外小组中,学校举办数学建模系列讲座,可以邀请有经验的专家教师给大家讲解数学在实际中的不同应用,宣传数学建模基本思想,使学生全面理解模型的适用范围、典型特征、建模及求解过程。通过对模型深入的理解,学生了解数学建模全过程,进而举一反三。此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配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任务,既激起大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又保证个性化的培养教育,学生们在小组中能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开展数学文化节,依托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的头脑解决身边的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5.参赛人员层级选拔及实训。
(1)校内选拔。全校选拔人员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自愿参加的成员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问题,将他们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指导教师给定几个经典题目,按照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所有规则进行模拟竞赛,通过赛前鼓励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赛中指导教师根据每一位参赛队员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提高每一位参赛队员的学业素质及水平。赛后根据每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出各个学生的等级奖(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根据成绩及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选拔出前20组优秀学生团队。
(2)优秀学生培训。学校有针对地对在校内选拔的优秀创新人才进行集中培训和实训,从实际出发,以学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为指导思想。在数学建模过程中,邀请往届参赛得奖的学生进行交流,介绍经验。教师带领学生观摩其他学校的数学建模培养方式,促进大学生中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健康快速成长,加强各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研究,让大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并让学生有竞争意识。学院设立数学建模暑期培训,主要涉及有建模所需数学知识讲解、建模案例分析、建模案例练习、全国大学生优秀作品分析、最终的建模考试检测。
(3)基于理论方法和具体实战的培训。理论课方面,主要介绍数学建模基本思想、常用建模方法,以及较为经典的建模案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领学生参与建模的全过程,使学生领悟数学建模的精髓,激发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实验课方面,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现算法的能力,介绍主要软件(matlab、spss、r和python)及其软件包,教学生直接利用软件编程求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验课中,教师给出建模案例,让学生练习,包括(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建立模型、算法设计、实验操作、结果检验、撰写论文),最后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四、结束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数学建模竞赛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十分有效,因此学校改变传统数学方式的局限性,要结合最新的科学前沿问题,通过课堂数学教学、课外活动将数学建模融入学生的认知当中,通过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艳琦.基于数学建模培训大学生创新能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
[4]姜启源,谢金星.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三
小学数学内容对于爱玩、爱动的小学生来说是相对枯燥、乏味的,他们对理论性、抽象性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大,有的甚至从小就认为数学学习很难,这就造成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大。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选择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以此为基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使其能够在活动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1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倡导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秉持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来开展各种活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一般将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绝对服从即可。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将自己作为教学的权威,在课堂活动开展中有着不可挑战的权威,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到各种束缚,教学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来构建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与学生合作中探究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和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深入地观察与分析,对其个性差异予以充分的尊重,拉近师生关系,构建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此为基础,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之感,“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学生才能对该教师所讲授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2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将自己作为数学教学的权威,凭借着教材、粉笔、黑板来构建数学课堂。学生在这种数学教学模式下只需要坐在课堂上硬着皮头皮来听教师的高谈阔论就可以,不需要对教师的讲解发表过多的意见,接受内容和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之,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极具抽象的学科,对于爱玩、爱动且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很难理解的科目。在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和数学自身抽象难懂的双重作用下,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很难产生兴趣,有的甚至会对此产生厌烦心理。针对这一点,教师就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来构建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为了能够构建出具有趣味性的数学课堂,我会将课堂还给学生,根据数学应用性这一特点来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解决数学问题,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我在讲两位数除法这一内容的时候,会让学生利用小木棍来进行动手操作,辅助教学。比如,当我提出15÷3=?的时候,学生可以将手中的小木棍平均分成3堆,看每一堆有多少根小木棍。通过这种亲自动手操练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得到正确的数学答案,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他们过分地依赖教师的教,将教师作为学习的拐杖,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就无法自主进行数学学习。为了改变这一点,教师需要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基础知识传授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学习。只有这样,整个数学教学活动才能显得生动、有活力,学生才能在学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学数学,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因此,我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会为学生创设一些探究情境,让他们在探究中进行数学自主学习。比如,在讲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会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物体的体积计算方式为基础,探究如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课上,我会为学生准备一些带有刻度的方形或者圆柱形容器、尺子、水等,让他们回忆以前讲过的知识,利用所准备的物品来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我的问题提出之后,学生的探究积极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在小组里纷纷发言、讨论,并根据自己的讨论结果来进行测量。有的小组先将容器装些水,测出水的体积,然后将不规则物体放入水中再次进行测量,用这次的测量结果减去水的体积,以此获得最终的结果;有的小组直接将不规则物体进行分割,分割成长方体、正方体等,然后用尺子测量各个边的长度,利用已有的知识系统来进行计算……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自主探究到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培养起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数学思维意识,为之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真正将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以此提高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和数学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四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老师带着复习总结。笔者认为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起来,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小学高年级是学习的关键阶段,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五
研究表明,在记忆后20分钟、1小时、8小时、24小时、2天、6天、1个月时间后相对应的记住率为:58%、44%、36%、34%、28%、25%、21%。也就是说,在记忆之后短时间内,我们所记忆的东西会快速遗忘,随着时间逐渐增加,遗忘的速度不再如此迅速。这样,我们就应该知道老师们苦口婆心“及时复习”的教导不无道理。越是及时复习,我们遗忘的东西就会越少,我们的宝贵时间也就节约得越多,对于像我这样的懒人来说,需要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少,也可以玩得更加happy。当然,每个人的遗忘规律是由差别的,通过简单的试验总结出自己不同时间的遗忘规律,按照自己的遗忘规律来复习和回忆需要记住的事情,就能使我们事半功倍而且不会忘记重要的事情。单纯的一次次反复记忆是不科学也是不合算的,在记忆遗忘最快的阶段及时复习,比如一周以内按照规律进行复习,以后就只在回忆不起来的时候进行回顾式复习,才是恰当和高效的。
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有四个高潮记忆点:
第一点是清晨六至七点。此时大脑已在睡眠过程中完成了对头一天所输入信息的编码工作,加上没有前后识记材料的干扰,识记印象清晰,记忆效率高。第二点是上午八至十点。此时精力旺盛,识记材料的效率高,记忆量较大。第三点是傍晚六至八点,第四点是临睡前一两个小时,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这些时间段进行学习,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的建议是:及时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六
第一步:学会说: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可以训练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用语,完整地回答问题。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二步:学会练:通过练习,强化“做”的过程。在练习中,探索新知识,有效地解决新问题,题目练多了,下笔自然有神了。
第三步:学会记。很多数学知识,不能光靠死记硬背,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就不容易忘记。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比较法弄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利用关键词记忆。在快遗忘的时候,经常性的'把课堂笔记或者经典题型拿出来回忆一下,也是增强记忆的有效方法。
第四步:学会看。跟着老师选准观察点,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和审题。在看的过程中,渐渐学会辨析与思考,增强观察力,激发求知欲。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七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各界对小学生的学习有了更高的关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数学知识是极为庞大的体系,且逻辑性很强,同时知识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由此需要构建知识结构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本文旨在了解当前数学知识结构建构的现状,为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结构提供建议,希望能借此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知识结构;学习策略;联系。
数学知识是一脉相承的,各个知识间环环相扣,原有的知识为新生的知识起到奠基作用,因此把握好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尤为重要。到目前为止,有许多学者对数学知识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旧存有缺陷,如建构数学知识结构的措施过于笼统,仅仅是纸上谈兵,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本文主要从知识结构的内涵、知识结构的建构策略(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教材内容编排)等方面进行探究。
知识是个人建构的产物,是主体、客体之间相互讨论和理解的结果。知识结构是指学习者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之以自身对知识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等特点组合成一个新的、适于自身理解掌握的有机的结构。数学究其本质是数学知识的结构化、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布鲁纳曾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的可怜的寿命。”在数学几何图形中,有“点构成线,线构成面,面构成体”,数学知识亦是如此,各个知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相辅相成,因此,数学知识的建构至关重要。
构建数学知识结构是集广度和深度的问题,是将知识横向、纵向延伸,在构建知识结构过程中应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2.1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学习是新旧知识交替的过程,原有的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石。学生只有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包含同化、顺应和平衡这三个过程,所谓同化就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内容经过融合,使之成为内化于心的东西;顺应是指改变主体以配合客体的变化与发展。经过同化以及顺应以最终达到平衡。我们不妨将同化、顺应的观点运用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将学习到的知识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而后根据新旧知识的相同与异处,形成新的知识理念及结构,最终达到知识的升华,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一切力量的不竭源泉。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皮层时刻处于兴奋状态,可以使人集中精力,进而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兴趣,他们就会努力去完成,并会从中找出规律,由此产生良性循环,从而使学生更愿意学习数学,接纳数学。当然兴趣的激发有很多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幽默的教学艺术形式,将幽默运用在教学中,例如在数学课上,学生在计算时将算式24×5=120写成1200时,老师在最后公布答案的时候拿出一把剪刀,同学们势必会感到好奇,剪刀是用来做什么的,这时老师说要将这个数的“尾巴”减掉,同学们自然会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样既解决了问题,也不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乐趣。
2.3优化教材内容。
教材是一切知识的载体。知识具有整体性、有序性、连贯性等特点,因此要求数学教科书的编排一定要具有其顺序性。多数学生都是从教材中获取知识的.,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不仅使教师授课内容连贯,同时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及时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数学知识大体上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更能体现出数学的逻辑性,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是由易到难的过程,如首先学习加减法,而后逐渐了解乘除法,最后才能学习交换律、结合律乃至分配律,这遵循着知识之间的联系。从横向来看,使数学知识向更广、更外延的方向发展;纵向来看,使所学知识层层递进,深入浅出,逐级深化。当然,优化教材内容与结构要遵循以下原则:(1)数学教材知识具有科学性,在兼顾知识的科学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适应能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低学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2)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过于注重数学问题的计算结果,缺乏对知识整体的把握,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知道数学的由来,如早期的数学以“街头数学”为主,而后才产生了现在的学校数学。(3)重视体现数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和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大部分人将数学的学习当做是一种精神负担,仅仅是为了考试才学习数学,而只有真正地理解数学、爱数学,才能体会数学的乐趣。
2.4运用学习迁移。
所谓学习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方式方法作用于另一种学习上。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任何人都不能将知识一一背诵下来,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其核心思想,抓住其本质内涵,因此要充分发掘学生原有知识中的可利用的资源,在此基础上拓展知识,加强新生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辨别,找出差异之处,进而进行迁移,举一反三。迁移并不是盲目之举,也需要一定的因素:
2.4.1把握共同要素。
各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同因素和一定的差异,抓住其相同要素,只须变化其不同的部分便可触类旁通。例如,毛笔字写得好会影响钢笔字的书写。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同的要素,因此产生迁移的可能性较大。两种材料的学习可能产生正迁移,也可能产生负迁移,例如会打羽毛球,可能导致错误地打乒乓球。为了促进学习迁移,防止干扰,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他们之间的区别。
2.4.2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
概括是迁移的基础。知识是经过人们不断的整理而形成深邃的、抽象的内容,在两类或更多的知识面前需要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起到对整体的统筹,才能抓住迁移的共同要领。
2.4.3教材的结构。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材料,教材的编排需要教育学者的仔细斟酌,形成合理的、适合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具有一定体系的知识结构,其科学合理地编排结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及转换。布鲁纳认为,基本结构的概念包括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两方面。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不仅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学习迁移。
2.4.4学习的指南针。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正确的态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促使其不断进取、不断思索的源泉。良好的学习态度一经形成,就会促进其他态度的养成。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会明显地促进正迁移。
2.4.5学习的定势。
定势也是一种习惯,它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同类事物后继心理活动。简单地说,一旦形成迁移能力,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不由自主地运用迁移。
2.5构建知识桥梁。
有学者认为“新概念的出现是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生长势必会以以往的知识为依托,各个知识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当学习新的知识时,必定会存在与以往的知识相似之处、相似的知识点,即可以看做是对先前知识的巩固复习,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的知识做铺垫。例如在小学学习中,先学习了运算的加减法,在此基础上才能继续学习分数、小数加减法等内容。对不同的知识点,则是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从而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迅速并扎实地掌握新知,并达到突破。这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略有相似之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目前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略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能达到目的,发挥其潜能,从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教学要着眼于当前的教育内容,同时也要把握好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搭建一个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的“桥梁”,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潜能,由此可见,创设新旧数学知识过渡桥梁尤为重要。
2.6坚持数学教学的整体性。
数学知识是整体的结构,具有其特有的网络体系,因此对于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储备也是十分严格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数学观察,进行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要善于创新思维,如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平行四边形,要计算其面积,我们可以采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矩形,通过矩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四边形的面积,但这一过程,需要学生掌握矩形的面积公式,由此可见,知识之间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因此,综合思考数学问题不仅有利于数学成绩的提升,更使数学知识结构得以优化。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了解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内容编排、迁移能力”等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建构的策略,笔者坚信经过广大教育学者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建立数学知识结构。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下,数学教育仍旧存在着问题,当然此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在日后仍须不断完善,希望本篇研究能为从事数学教育的学者提供参考,进而完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常桂红.小学数学课堂以“知识生长点”促进学生整体构建知识[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
[2]王楚.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2(12).[3]吴晶.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知识发展情况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4]鲍红梅.完善中学生cpfs结构的生长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5]金良.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认知结构中的作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八
记得冰心曾说: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就不能抽象。
孩子们爱祖国、爱人民总是从身边感受到的,如爱自己的教室、校园,爱自己的父母和老师。
为了在班级中加强这方面的德育教育,使每个学生在思想上有更大的进步,培养其优秀的人格,我从自身做起,用点点滴滴的小事来感化孩子们。
练好内功,树立威信,以情感人。
班主任的内功就是要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前提下,掌握渊博的知识,具有崇高的人格和深受学生欢迎的民主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练好内功对班主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知识渊博的优秀老师,无疑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一座丰碑,会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戴,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和佩服使他们在情感上接受老师的教导,进而在行动上拥护和加以效仿。
练好内功的关键是班主任要做到一专多能,既要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又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做到品行端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从而使学生从心里佩服老师的才华和人品,愿意与老师亲近,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品行不端、自私自利、不学无术的教师能在学生中享有真正的威信。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时时、事事做学生表率,是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班集体的关键,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生只有看到优秀品德在自己的教师身上活生生地体现出来,才会信服,才能激发他们出自内心的对真善美的追求。
所以教师要自觉地,时时审慎自己的言行,用自己无声的行动,示范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吸引学生。
记得有一次轮到我班值周打扫厕所。由于外边下了几天雨,又刮大风,厕所很难打扫,学生似乎不愿打扫,这时我拿起笤帚,第一个动手打扫起来,并且打扫最脏的地方,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我身上,满脸羞色几个学生开始弯下腰认真打扫起来,当我检查回来,还听到他们的议论:咱们这班主任真好,既不嫌脏,还亲自动手打扫,咱还有什么可说的。
既然我的行动已经对他们产生了作用,还有什么必要讲大道理呢?
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爱我要求学生懂得回报。一次主题班会给谁过生日,我问了30多位同学,他们父母的生日在哪一天?竟无一人知道,又问他们自己的生日在哪一天?他们都记得清清楚楚。
我又问他们谁为父母过过生日。
我告诉他们在日本,孩子们把自己的生日称为母难日,过生日请母亲吃饭,向母亲鞠躬。
因为我要求学生懂得回报并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有事晚归,给家里打个电话,免得家人牵挂;父母过生日,送张贺卡;教师节,不忘对老师说声节日快乐。
在家里给予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和岗位。现在许多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家务活根本不让孩子插手,久而久之,孩子不干活就不会对这个家表示关心,会变得自私冷漠,为此,我说服了许多家长,恳请家长让学生在家里有固定的事情做,并要求负责到底,有利于他们了解生活,了解父母,这样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责任感,而且还让他们学会关心,学会爱。
每周班会上,要求每一位同学讲一件在这个星期中回报亲人所做的事,有的同学讲给父母捶背;有的同学给家里人做饭,有的帮父母洗衣服;有的讲遇见老师问声好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同学们学会了关心,学会了爱,他们爱父母兄弟姐妹,爱老师同学,爱学校,爱祖国。
无声艺术指导下的德育教育作为班主任,我们的德育对象是一群正在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他们好奇、敏感、浮躁,任性且最厌恶唠叨,如果我们在其耳边喋喋不休,他们不仅不能接受,反而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我适时运用无声技巧。所谓无声胜有声。在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学生正在课堂上小声说话或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教师突然停下正在进行的授课,让全班都保持沉默,那么学生会立即感受出一种异样,停止说话或停止正在做的小动作。
这便是无声艺术的自觉运用。
有一天吃过早饭,我去教室查看学生,看到有两个调皮学生为小事打架,双方互不相让,怒气冲冲,我默不作声,只是用眼睛失望地看了他们一眼,然后弯下腰来捡他们的书,我捡的非常认真,也非常专注,每捡一本都拍打上面的尘土,就如同爱我自己的书一样,时间在无声中悄然过去,两名学生终于被我的举动所感动。
他们噙着眼泪也弯下腰捡了起来,并小声说:老师,对不起,我们错了。再一次我什么也没说,又用眼睛赞许地看了他们一眼。**就这样过去了。后来,他们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总之,不管是用什么方法,都是德育工作者特意设置的一种宁静肃穆的氛围,使用的各种方法,以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震动,从而收到预期效果。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九
摘要:小学阶段属于学龄初期,学生对于新事物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目标也不够明确。在逻辑思维方面也不能够很好地连贯所学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来进行教学,将小学教学课程目标内容进行有效实施,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认知角度与心理角度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个性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对数学本身有本质上的认识,对课程目标内容进行有效的实施。
1引言。
构建21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离不开高科技,而高科技的形成必然离不开数学这门学科。数学能够很好地锻炼人的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这门课程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早已清醒地意识到,数学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是十分重要的。在新课程目标中不仅强调了数学与现实社会中的联系性,还明确了数学在学科发展方向的要求。数学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工具,它被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应学会用数学思维、逻辑思维来解决问题。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收集相关的数字信息,分析判断事情的本质所在。小学数学课程是义务阶段的重要课程,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深刻理解数学课程目标,并找出有效的实施途径,做出相应的教学实施策略。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十
四只青蛙四张嘴,扑嗵扑嗵跳下水。
2、整数加减法儿歌。
整数加法法则。
整数加法有规律,相同数位要对齐。
和不满十落原位,满十上位要进一。
凑十余数落下来,加到哪位落哪位。
进位加数加一起,结果不差半分厘。
整数减法法则。
整数减法有规律,相同数位要对齐。
大减小时落下差,小减大时去借位。
借一来十减后加,加减结果落原位,
连续借位要细心,借走剩几要牢记。
3、运算顺序歌诀。
打竹板,连天,各位同学听我言,
今天不把别的表,四则运算聊一聊,
混合试题要计算,明确顺序是关键,
同级运算办,从左到右依次算,
两级运算都出现,先算乘除后加减,
遇到括号怎么办?小括号里算在先,
中括号里后边算,次序千万不能乱,
每算一步都检验,又对又快喜心间。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十一
数学学习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数学方面的训练,可以改善人对于事物的判断,提高头脑的灵活性,并且可以让心思更加细密。如,数学中加减法运算与速算的联系,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意义上数学往往被界定为公式类的运算,其实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论是运算还是图形都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在数字的海洋中去记忆,而几何图形的变幻,角度的幻化与运算对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数学是一种对数字、图形进行分析判断、计算的结构形式。一个公式、一个答案会有好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这种一题多种方法的解决形式,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应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归纳与推理,让他们能够看到问题发生时的多种可能性。
3.1根据数学总体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中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其中包括识别数字,简单的数字加减。第二部分是对于有关简单的数学问题的掌握,对于生活中出现的有关数字的现象能够提出疑问。第三部分就是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来进行表述。在实践生活中可以运用现成的事物或图形来表述。第四部分是通过数学的学习能够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其中包括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数学的存在感,以及在熟悉的环境中掌握生活数学化,能用数字来联系一些问题。例如平日里吃几个苹果,家中有几口人,每人一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等简单问题。可以进行讨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2.1第一学段(1~3年级)。
小学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他们的判断力还没有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刚刚从幼儿园中过渡过来,所以对于这时的学生要格外呵护,尊重学生的感受。其中包括学习数学的方法与内容,还有数学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在整个流程中要尽可能的让他们保持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与兴趣。通过平日里他们所喜欢的食物与事物来帮助他们认识数字,认识数学中所学的内容,尊重他们对于数字的疑惑感。此外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在了解调查学生的年龄特点后,根据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来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且还要考虑到由于孩子年龄小,他们会比较敏感。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数学能力的培养。
3.2.2第二学段(4~6年级)。
4~6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够较好地理解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且能够独立进行判断,哪些方法能够算得更快,哪些是能够整算的。在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也能够很好地与老师进行沟通。使得老师能很好地控制教学秩序,并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这一时期特有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同时也参与了思考。数学是严谨的,它可以通过多个方法进行解答。有的速度上可能会快一些,有的可能会慢一些。不论是哪一种算法,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多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开动脑筋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
4实施的具体策略。
4.1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喜欢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然而由于他们的年龄阶段特点,他们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往往是短暂的,这就需要老师根绝学生对待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这一特点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例如可以通过身边的事物来学习数学中的加减乘除,必须来学习“通分”的时候,老师可以预备两块等大的西瓜,让两位同学分别分走四分之三,而另一位同学分走了五分之六,那么究竟哪一位同学得到的会更多一些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是用身边的可见的东西来吸引他们对于未知的猜测。
4.2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生活中离不开数字也离不开运算,或许学生对于枯燥的课本上的东西并没有那么敏感,但如果将这些理论上的东西转换为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过程,一切就变得简单多了。例如老师可以通过沟通交流询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就可以帮助他进入到数学思维。如:老师问学生平时的零花钱是多少,父母给多少,那么一星期的零花钱会有多少。做了什么事情,花费了多少,最后还能够剩多少。这些都是生活上的思维,也是学生每天需要面对的。他们很熟悉,所以他们并不会从最初就开始排斥运用这样的数学思维来进行思考。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方法,老师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进入到数学的学习情境中,也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来思考数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课程目标内容学习中要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分阶段地、有条理地来编排课程中的学习内容。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教授者,同时也是学习兴趣的引导者。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多联系日常中的情境,用实践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谭帮换.浅析施瓦布科学探究思想及科学教师培养方法[j].世界教育信息,,(1).
[2]范文贵,姚艳伟.数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4).
[3]宁连华.动态数学观——数学探究学习的本体论基础[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4]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j].教育科学,,(3).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十二
摘要:我国教育系统是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中学前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渐被社会关注和重视,但是随着近年来课程改革教育的不断深入,学前教学课程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造成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顺利实施。就学前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方法,促进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实施。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目标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向,同时也是对教学工作的定位和实施。目前学前教育的基本研究方向就是课程目标的实施。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在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目标理解不清晰、贯彻力度不够、对目标实施过程不关注、缺乏学前教育隐性课程等问题。因此,探讨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1.教育目标理解不清楚,贯彻力度不够。
儿童教育的起始阶段就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具有启蒙教育的特点、导向性、基础性等。儿童在学前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其基本的生活能力、适应学校环境能力,养成潜在的学习意识。在学前教育中注重的.是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阶段。但是在实际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对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理解得不够清楚,对儿童的培养目标理解得也不够到位,在进行课程内容实施和选择过程中,没有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和身心特点对内容进行准确把握,即使选择了适合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对其贯彻的力度也不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对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深入,相比较传统的学前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成绩而言,新课程目标下的学前教育发展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成绩作为学生考核的一种标准,但绝对不是唯一标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培养的重点。但是在现阶段学前教育中,仍然存在只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的现象,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教师更应在引导儿童完成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儿童独立思考问题,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多为教育部门要求课程,但是相关的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并不健全,这样不仅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还阻碍了儿童全面综合的发展,学校缺乏学前教育隐性课程的关注是不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的。
为使学前教育能健康的发展,明确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并加大实际的贯彻力度是其重要的基本保障。作为学校学前教育的教育者,教师和学校都应该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有清晰的了解,并能用实际行动实施课程教学目标。在经过详细阅读学习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目标实施标准后,应响应国家的号召,针对儿童的成长特点制定相适应的儿童发展目标,以这个发展目标作为儿童系统发展的指导性方向,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身心、道德、智力等健康全面的发展,实现课程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在学前教育目标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活动对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关注的较少,造成课程目标的流失,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加大学前教育目标实施过程的关注度,将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共同作为考核的内容,量考核的标准多元化,建立起多元化的考核标准,使成绩评价体系更科学化、公平化,对儿童的成绩和能力有一个客观、正确、全面的评价。教师在实际的学前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提高教学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3.发挥隐性目标作用。
隐性课程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学校对学前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应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全面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对于显性课程来说,教师要做好对显性课程的发展,而对隐性课程来说要做好对隐性课程的发掘,促进儿童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发展。学前教育是儿童学习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启蒙阶段,对儿童长远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现阶段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加大实施力度、提高目标实施过程关注、发挥隐性课程作用等老促进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实施,保障学前教育的课程实施能达到预期效果,推动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牛志梅.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4]杜小红.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6(2):246.
[5]马富成.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十三
体育课程的改革趋势与人们对健康概念的不断深入理解密切相关。我国目前使用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独立的学习领域,这些领域都是体育老师通过课堂教学等活动需要达成的结果。貌似独立的五个学习领域实质上构成了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一个学习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学习领域而独立存在。改革后的体育课程就是希望能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情况,特别是心理和社会健康情况令人担忧。对儿童和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发展的引导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次紧迫任务。
体育是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教育的手段之一。体育实践类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环境有极大的差别,体育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体育活动既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可以改善不良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最主要指标。情绪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之一,来自客观世界的刺激越丰富,引起的情绪体验就越多、越强烈、越复杂。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经常会产生各种消极的情绪反应,例如忧愁、愤怒、紧张等等。人在不愉快的时候表现为情绪低落,而且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人在愉快的时候情绪高涨,出现的生理反应与刚参加过体育活动后的生理反应十分相似。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可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第二,可以确立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整体评价。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个体自身运动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个人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使其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参与体育活动和各种体育比赛,学生会因为自己的某种运动技能比别人更好,身体更协调、更强壮而在同伴中更有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三,可以培养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指的是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体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品质,所以意志品质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磨炼。在体育课堂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要求儿童挑战自己的体能,调整自己的极限,在活动中不断地克服客观困难,在克服困难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并能将之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近些年来,我国的中小学在追求升学率压力下,体育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小课”,体育仅满足于传授技术和增进体能,加之绝大部分独生子女的“娇气”,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制、坚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难得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第四,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症、疑虑症以及强迫症等,其中焦虑症占心理疾病的一半。而作为一种有效地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体育锻炼也可以有效地防治心理疾病。运动生理学理论认为,人体神经的兴奋性可以在大脑和肌肉之间双向传导,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性水平高,那么情绪就会高涨。现代运动心理学表明,焦虑和紧张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而逐渐降低强度,亢奋的情绪状态往往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最后平静下来,从而减低人的应激水平。
体育,这门关注人类健康的学科,借鉴了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从更宽广的视野关注着学生的健康。过去的体育教学也谈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是由于受到竞技体育和生物体育观的影响,只是着重通过掌握运动技能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导致许多体育学者和体育教师只关注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对体育教学的研究也只注重发展和强化学生的运动能力。对于高等院校的体育学者而言,他们倾向于运用心理学中的表象、技能迁移和内隐学习等理论,对运动技能的教学和训练进行各种实证研究。还有将国外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介绍到我国,如模块教学、莫斯特教学等,帮助中小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运动技能。
新体育课程确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的学习,从而打破了过去的学校体育只把关注的目光盯在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上。特别是在体育课程标准中倡导“淡化运动技能”的指导思想后,众多的体育学者和教师纷纷围绕是否还要保留运动技能教学,即如何理解“淡化”二字,展开了全国范围的大讨论。讨论的结果是,绝大多数的讨论者都认可:运动技能是实现学生“三维健康”的根基,离开运动技能的传授与学习,体育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紧随其后,大家关注的焦点转移到采用何种手段体现“淡化运动技能”的思想,组织游戏和合作学习等各种方法被体育教师大胆地尝试。诸如此类的探讨,翻开一些密切关注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的期刊杂志随处可见。与运动技能教学密切相关的是运动参与领域。许多研究者认为,除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外,网络、游戏等多种娱乐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忽略了自身的健康问题。而学生不具备终身体育意识,则与他们没有形成稳定的体育兴趣相关。陈莉运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分析了学生的运动参与,以帮助体育教师科学、合理地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到运动活动中。陈永向老师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出了意义呼唤策略、目标引导策略、互动教学策略和榜样激励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陈莉.学生运动参与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05。
2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泛珠三角地区九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现代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探讨论文篇十四
摘要:本文以建构的视野重新剖析建筑中的核心元素场所、空间、形式,并进行关联性研究,试图构建满足人类生活方式的建筑创作之路。
关键词:建构;场所;空间;形式。
建筑中的场所、空间与形式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了建构的内涵,建筑则很难成为其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建筑师在未来的创作之路上以建构的视野去感知世界、思索建筑的真实性,无疑会充实建筑思维、把握本真的设计方向并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人居环境。在建筑场所丧失、空间虚拟与形式失真的社会现象下,建筑师必须重新审视当代的价值体系与文化危机、反思建筑实践与设计过程、慎重推敲与研究建筑学体系内的场所、空间、形式与建构的关系,从而认清并把握建筑的发展趋向。
1场所与建构。
场所是构建出来的。从建构的角度看,建筑与特定场址的连接方式是一种宏观建构的认知。近五百年来人类在塑造与环境的关系上表现出一种近似于野蛮的方式。那种对自然的控制欲以及对利益和利润的追求造出大量的“即时环境”(instantenvironment),即采用快速、大量、无地方性、标准化、统一规格生产和建造的[1]。从而场所的整体性认知不复存在。在中国近三十年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平整土地、凿山、填海,机械的行列式住宅布局比比皆是,具有传统文脉的场所设计被逐渐淡化。标准化的机械性建造弱化了建构的内涵。霍尔的“锚固论”深刻地阐明了场所与建筑的关联性:“将建筑坚实地植根并锚固于建筑独特的场所中。”植根是植物有机体的特征,不同的土壤、气候条件产生不同的植物群系,一棵树与大地的关系是盘根错节的。如果仔细观察与分析树的成长过程,你会发现:其根系生动有机地“锚固”于土壤中并吸收其中的养分。树干与根系的连接方式是如此地天衣无缝,以保证树的健康生长。树叶接收太阳的光合作用而获得负熵。树的建构过程是自组织的,其结构体系与构造方式是有机的。人赖以生存的场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类具有天然的根属性与族群情结(图1-3),建筑师须在建构设计中反映人类历史与文化传承,精心地表现建筑与场所的连接方式,理解建筑和场所具有唇齿相依与不可分裂的联系,进而建立起一种内在的结构逻辑以及相应的建构方式,并在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上呈现场所精神。场所的建构不仅反映在建筑的层面,同样还必须考虑场址的地景。从物质层面上,场所是由具体的地景与建筑共同形成的。地景的组分与建筑的组分具有差异性,故建构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整体的建构思维必须首先建立起来,建筑师、景观师、生物学家、生态学家的协同合作,通常是场所建构成功的保证。彼此间的竞争与协同将会促进场所建构的升华,而各自为阵的.设计与营造将会获得一个支离破碎的场所,其意义将会被削弱。场所与建筑的营建一方面要承继具有活力的优秀建构传统,同时又必须对场地建造、工艺和施工方式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译释与更新。
2空间与建构。
弗兰姆普顿在论述密斯时这样描述:“密斯的建筑生涯一直充满着矛盾,而时代的技术能量、先锋派美学和古典浪漫主义的建构传统则是矛盾冲突的要素……表明抽象空间与建构形式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2]”。密斯拥有建造的智慧但我们仍能深切地感受到空间艺术与建筑艺术之间的矛盾,这似乎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空间创造与建构形式确实存在自主性的难题,要达到空间与建构的完美结合并非易事。
空间设计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从静态空间到流动空间、从服侍空间到被服侍空间、从生活空间到虚拟空间、从封闭空间到开放空间,其它如森林空间、寂静空间、解构空间等等不一而是。艺术家、科学家、建筑师以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空间的感知。艺术家注重氛围与形而上的美学追求,科学家讲究空间的逻辑性思考以及可用性,建筑师对空间的思考不仅取决于空间的功能性并赋予空间的意义,同样还要探索空间的可建造性以及建造的合理性、科学性与诗性。进一步推演,建筑师对“建筑空间是怎样形成的”的问题必须不断地去追问并为之耗尽毕生的精力。
同样的立方体空间与围合界面,不同的建筑师所设计出来的成果却是天壤之别,主要体现在建筑师建构修养与协调空间与建构两者关系的驾驭能力以及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建筑中空间的服务对象是人,人通过感知与体验而获得对空间的认知。而空间的概念则呈现具体化的内容:如空间的温度与人体的适应性;空间带来的视觉和触觉的心理愉悦感;空间的避风遮雨性与抗震预设机制等等。如果从这样的切入点去营造空间,密斯难题则可以解决。密斯的症结是对抽象空间的刻意追求而忽略空间是为人服务的基本原则。将空间审美性与人对空间的各种体验与感知结合在一起,则为空间的建构找到了开启的钥匙。这样在确定建筑空间构思的基本框架后,精心地研究建造逻辑、确定材料的品质、设计优美的细部与节点从而使空间建造真正满足人的需求。
建构不仅使建筑空间从广延的空间中界定出来,同样使空间具有意义、成为人类生活方式的印记。真正的建构方式不仅营造物理性空间,同样塑造精神内涵。有效的建构方式使空间的实质内涵与广袤的宇宙神秘空间有机联系在一起,优秀的空间设计与诗意建造赋予建筑丰富的生命价值(图4-6)。
在未来建筑空间建构中,由于空间所承载的内容呈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趋势,其几何框架与结构体系将向更加有机的方向发展。同时,网络时代所导致的人类生活与工作方式的改变对空间建构提出更新的要求。因此,空间建构将在不断的求知与实践中呈动态发展趋势。
3形式与建构。
“在一个形式游戏和新先锋主义日益泛滥的时代,重新将建筑作为一种具有本质意义的艺术进行审视无疑十分有益。”
――哈里・弗・马尔戈雷夫。
工业文明的兴起似乎使建筑形式与建构形式走向两极,前者在不断的发展、更新甚至到膨胀的地步,而后者则在不断被排挤、萎缩,甚至难以维持自身仅有的一点阵地。在商品社会中,人们对建筑符号的追求与向往似乎远远胜过建筑的内涵。如果用类似这样的词来形容当前建筑形式创造的误区一点也不夸张:标新立异、故弄玄虚、时尚效应、光彩夺目、昙花一现、哗众取宠、随波逐流。社会上的浮夸心态使得建筑的形式创造追求宏伟叙事,并呈现无根性特征,而丧失了形式的本真意义。评论家将城市评价为“一城千面”正是这种现象的缩影。建筑形式与建构文化脱节的问题在中国非常普遍,那种无视结构逻辑、忽略细部精确推敲、随意堆积材料做法的华丽外表丢掉建筑的真谛,从而呈现出某种“病态美”,导致生命力的衰竭。
笔者非常欣赏芬兰的现代建筑建构形式(图7-8),这个国家崇尚设计注重细部营造,文化内向与寂静,你很少见到浮夸的形式之风。相反,建筑师对建筑的每一个元素进行精心设计与建造,连门把手的材料与细部设计也不放过。建筑形式设计不是建筑师个性的张扬或追求“标志性”符号的产物,而是对生活方式进行精致设计与建造的外在体现。形式的生长与外在表现植根于环境中,形成于建构过程中。那种单一、不切实际的形式创造无疑脱离了建造的逻辑,注定是短暂与缺乏生命力的躯壳。研究传统建筑形式不仅注重形式本身的研究更应该注重形式生成的环境以及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建造工艺与生活方式。
在建筑形式的创造过程中,那种对结构体系连接方式与材料性能的无知,那种只知所谓创造性构思,而不知如何建构、如何与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合作的设计无疑是纸上谈兵。形式设计不能脱离环境,离不开结构与空间,更不能脱离建造工艺。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之所以在中国的各种设计竞赛中频频获奖,并不是通过浮夸的形式取胜,而是该公司承继了德国优秀的建造传统与建造逻辑。尽管笔者并不十分中意其理性的形式,但有一点是值得力荐的,那就是其外在形式与建构形式的统一。伊东丰雄与佐佐木睦郎合作的仙台媒体中心,十三根管状柱的新型结构体系不仅创造了轻盈流动的空间,同时运用了多种结构模式的复合叠加以分散危险系数,并有效地处理了应对抗震的结构方法,是对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一种结构回应[3]。这种基于当代先进结构技术的建构形式与建筑形式达到了高度统一。伦佐・皮阿诺在芝贝欧文化中心的设计中,结合当地民俗形式,进行创造性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并创造生态效应。这种将民俗传承、气候适应性以及对材料的真实把握正是形式建构的本质所在。
4结语。
建筑师不同于工程师,在于建筑师不仅知道制造逻辑,更知道如何诗意地建造;建筑师不同于雕塑家,因为建筑师掌握连接的艺术与空间的关联;建筑师不同于艺术家,因为建筑师在三维的空间中进行设计与建造;建筑师不同于材料师,因为建筑师知道如何将材料巧妙地组合并符合审美需求。建筑师应该是集大成者。在当代,建筑师不仅需知道如何设计,更重要的是掌握当代的建构方式与系统的组织建造,既要承继建构的传统又要对建造进行不断的演绎与深化,以全新的视野构建本真的生活场所。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姆普顿,王骏阳译.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163.
[2]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57.
[3]难波和彦.21世纪的“工学技师美学”,建筑与文化.2007(39):p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