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热门17篇)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找到平衡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方式。建筑总结时应注意哪些关键点?有没有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经验可以分享?在总结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典型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从而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篇一
[摘要]基于初中语文课程设置与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课程整合,构建以“专题阅读”“名著阅读”“互联网+”为内容的多维阅读体系,丰厚学生阅读积累,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程整合;专题阅读;名著阅读课程化;“互联网+阅读”
一、研究缘起。
语文课程、教、学三个方面构成了富有律动的语文生态场。在这个生态场中,课程是其中的土壤,教是园艺技能,学是充满生机的植株。
三者只有和谐发展,这个生态场才会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从语文学科发展现状看,这个生态场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次,从课程内容实施上看,阅读与写作发展极不均衡,普遍存在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
(一)课程内容及实施。
1.陆:专题阅读。陆就是专题阅读,其载体是我们的校本化课程《悦读》。《悦读》以专题阅读为主,每一册含有四个专题阅读单元,分别是“爱我家乡”“当代名家”“风流人物”“中国意象”。在六册《悦读》书中,“爱我家乡”选取了青岛和泰山专题;“当代名家”“风流人物”选取了文学史上16位有影响力的地标性人物及作品;“中国意象”选取了“梅、兰、竹、菊、月、柳”六个意象,对其进行专题文化阐释。本单元选取了六位名家写青岛的作品。在单元结尾,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调查青岛名人故居现状,并就保护青岛文化名人故居提出可行性建议,完成调查报告。”为了完成这一实践问题,学生需要经历以下学习过程:
(1)阅读本单元文章,了解青岛的风土人情;
(2)实地考察走访名人故居,了解名人故居现状;
(3)提出自己的假设建议;
(4)上网查阅资料,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资料;
(5)分析假设建议的优缺点;
(6)改进建议;
(7)写出调查报告;
再次,制定阅读实施路径:群体化阅读、立体化阅读、读写结合;最后,制定评价体系,将读与不读、读多与读少、读深与读浅区分开来。对于每一册的推荐书目,我们又分为精读、自读、网读三部分。自读名著主要是学生利用寒暑假完成,网读部分则是周末在读书群的交流。对于精读篇目,我们将其纳入课上阅读,每周安排两节名著阅读课。其阅读形式依托《名著阅读与写作》一书。
该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承担着写作教学任务,设计了如下板块:走近作者、主要内容、创作背景、世说新语、悦读之旅、人生密码、百家争鸣、锋芒毕露。其中“悦读之旅”主要针对名著情节、人物形象设计相关问题。“人生密码”是探讨和作品有关的人生话题,以此将学生引入思维的纵深处。
“百家争鸣”是向学生推荐和作品有关的评论性文章。“锋芒毕露”栏目是学生在前面阅读基础之上,书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在实践中,我们又针对以上四个栏目总结了五种阅读课型:思读课、助读课、引读课、延读课、读写课。
通过名著阅读的五种课型,引导学生从文本开始,到与同伴、教师、世界对话,直至表达自我独特感悟结束。在这样循序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断丰厚对作品的理解,用批判性的眼光理性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实现真思考、真写作。
3.空:《史记》读书群为了打破阅读的时空限制,营造师生、亲子、生生共读整本书的读书氛围。我校开展了《史记》微信读书群陪读活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专题阅读与名著阅读侧重于白话文阅读,《史记》则承担着文言文阅读。
对于《史记》的选读,首先由导师在读书群上传阅读篇目,导读问题。同学们线下阅读,将阅读感悟上传读书群。在读书群里,导师、同学、家长进行在线交流分享,导师会作相关的点评总结。《史记》阅读同样采用专题阅读形式。
共设计六个专题,分别为:楚汉战争、汉初三杰、汉武帝三大名将、战国四公子、战国四大名将、战国纵横家。如在《史记》“楚汉战争”专题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刘邦、项羽之争,你愿意支持哪一方呢?请申明自己的理由。”
这样的探究性问题,需要学生不仅要阅读《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而且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两个人,还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
这里涉及语文、历史与个人生涯规划,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的综合性,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课程评价。对于“陆海空”多维语文,我们采取以下评价方式:
在“陆海空”多维语文课程体系下,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增多,大胆质疑的兴趣被激发,多元理解被尊重。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有以下三方面问题需完善解决:
(一)导读问题不够精练。在名著阅读课程化实施中,我们虽重视了梯度阅读,但对于精读作品中的问题引导设计还不够精细,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学生的阅读能力、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在下一阶段,我们将深入地细读名著作品,并根据名著作品具体章节,设计更具体、更开放的导引问题,将阅读与能力提升有效结合起来。
(二)考试机制不够灵活。评价机制中的考试评价是检验课程实施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现阶段的考试评价机制还有些生硬,对于能力(隐性指标)的考查还缺乏科学性。对此,我们决定从研究北京2017高考微写作三道题目入手,筛选学习优质的中高考相关试题,把考试评价上升到课题研究高度,以期提升命题水平与能力。
(三)思辨读写缺乏梯度。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虽重视培养学生理性思辨能力,但这种能力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教学中缺乏梯度设计。在下一阶段实践中,我们将参照国外的思辨能力训练,结合我校的学情,力求将这种能力培养梯度化、系统化、具体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徐玉根.初中名著阅读课程化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月刊,,(1).
[2]钟宪涛.五种课型助力,名著阅读生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1).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篇二
总编:季锴源版权资料。
未经允许请不要翻印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师资简介】。
季锴源老师----心理学应用专家。
《培训》杂志、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特聘心理专家;《广州日报》俱乐部、《cio》信息方略等心理学管理顾问。
拥有十多年的管理实践及集团型客户销售经验,在管理培训、管理咨询方面多有建树,客户覆盖金融、通讯、电力、房地产、电子、报业、汽车等诸多领域和行业,擅长心理学管理、领导力心理建设、组织心智模式营造、及心理学营销应用等。
主讲课程:《魔方影响力》、《营销心理学》、《客户心理学》、《管理的决策与判断》、《心智模式》、《品牌管理》、《领导力心理学》、《六顶思考帽》、《大客户(集团型客户)营销实战技巧(心理学技巧)》。
部分客户:三大运营商、中国铁通、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上海电信研究院、广州电信研究院、深圳世强电子、康佳集团、中海地产、泓和地产、南方电网、南方都市报、可口可乐、比亚迪、阿里巴巴。
【前言索引】。
定位、营销、品牌、谈判等营销技能的综合运用;
八种武器是结合中国实际,为了达到销售目的的八种销售活动,方法简单,行之有效;
全球500强企业引进该训练课程后,平均提升销售绩效17%;
有效帮助业务人员建立和养成大客户销售和拜访中最科学和核心的技巧。
共5页。
第2页。
【课程大纲】。
第一章我们的工作。
集团客户(大客户)是基于企业的客户群体,尤其其客户群体、决策方式、采购方式、谈判策略以及风险防范方式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而导致其销售技巧与传统销售技巧的迥异。所以了解集团客户销售,首先要重新界定我们的销售工作,其本质是营销工作,不仅有“销”的内容,还要侧重“营”的策划。
第一节销售的本质。
从销售的本质来探讨以一切销售的核心。从本源角度探讨销售,其技巧自然应运而生。如果形而上学的仅仅学习技巧,则忽略了本源,则销售技巧亦单薄形式话。
第二节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拒绝、失败、中断、干扰等销售中的障碍和挑战无处不在,技巧和心态用来同时应对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追求容易、亏本生意、反向营销等。
讨论:我们工作中面临挑战的心态。
第三节传统的销售模式。
第四节集团客户spin营销的四个阶段。
销售的spin技巧介绍。
质疑:成功的销售中,到底是客户表述的更多还是销售人员表述的更多?为什么?
第二章工作的我们。
工作中的我们,指的是集团客户销售中,销售人员需要具备的素质、心态、能力、技巧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
第一节:人生即推销。
积极的销售心态,且认识到销售人员工作的核心价值和积极意义。
销售人员的关注圈和影响圈。
积极心态的销售人员对比消极心态的销售人员案例:北京的士车司机、姚明的价值。
共5页。
第3页。
第三章客户的需求。
区别客户的明确需求和潜在需求。
了解客户需求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找到客户需求可能带来的采购点。
案例:老太太买李子、dell公司的电脑销售第二节如何发掘客户的需求。
挖掘客户需求技巧的方法。
客户需求的特征。
理论:客户需求曲线。
案例:公安局长的采购需求。
第四章初步的接触。
客户拜访的要求和技巧客户拜访的商务礼仪客户拜访的开场白策略。
演练:客户拜访的开场白话术设计与演练。
第五章spin模式。
集团型客户销售的核心技巧。亦是集团客户销售中的重要的挖掘客户和客户沟通的技巧。分为四大提问技巧和训练。第一节背景问题(situationquestions)。
背景问题的定义、使用、界定练习:背景问题的设计与演练背景问题的安全性和危险性第二节难点问题(problemquestions)。
难点问题的定义、使用、界定练习:难点问题的设计与演练难点问题的安全性和危险性第三节暗示问题(implicaitonquestions)。
暗示问题的定义、使用、界定练习:暗示问题的设计与演练暗示问题的安全性和危险性。
共5页。
第4页。
第四节示益问题(needpay-offquestions)。
第六章能力的展示。
fab的核心技巧与方法。
演练:fab设计和演练。
能力的展示与证明。
架构:价值等式。
第七章承诺的获取。
完成集团客户销售的最后一公里,同时集团客户销售的承诺也是渐进的水到渠成的推进。
第一节传统成交技巧的弊端。
传统销售成交技巧的介绍:二选。
第八章八种武器。
第一节客户采购流程。
客户采购的项目管理。
售前——售中——售后。
第二节八种武器。
参观交流、礼品赠送、商务活动、技术交流、展会等。
分析销售活动的方法。
第九章心理学销售。
第一节催眠式销售。
第二节心理学基础原理。
第三节心理学销售应用的六个方面。
影响力与心理学销售的应用动机理论与客户消费者类型。
六大心理学核心技巧:互惠、一致、认同、喜好、权威、短缺结语。
附录:
共5页。
第5页。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篇三
平面设计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把色彩和文字以及图像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并通过具有独特性的艺术想象将其全面结合起来。日常生活的很多事物与平面设计都可以充分的联系在一起,平面设计是一种出自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设计和艺术结构设计,是一种对生活具有反作用影响的艺术表现方式。
多维化引申于数学几何空间,所谓平面设计的多维化是指在设计平面结构的过程中,通过多方面的延伸和拓展平面设计元素,将人们的乐趣和想法增添至几何维度设计中进行构建,更进一步拓展人们的思想理念,并进行进一步的升华。单纯从几何视角来看,平面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多维化角度设计,是通过延伸和更新传统平面设计要求中的视觉要素。将视觉元素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有效地融合到设计平面结构的过程中,以形成视觉化的形态语言表达,进而提升平面设计整体结构的多维化表现。在分析视觉要素的过程中,文字和色彩以及图像等多种元素的共同形成是平面设计最为注重的方面。这种平面设计的结构特点有助于更好地应用和发挥平面设计模式的作用,在多元化结构的设计过程中更好、更充分地融入各种不同的元素,进而可以通过利用多维度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加完整地表达平面设计。在信息化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从信息时代的表现手法分析,平面设计的表现手法涉及诸多的视觉元素,而且媒体空间也具有综合化和多元化的表现趋势,特别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逐渐进步,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入平面设计的过程中。例如,比较常用的photoshop处理图像工具,可以让平面设计更为直观、更加形象和美丽大方。平面设计和新媒体技术两者间的有效结合,能够使视觉信息的形态处理由静态向动态转变,使得先前的平面设计方式成为展示多维化空间和媒介渠道的重要途径。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篇四
互联网数字信息的快速发展为平面设计突破单一模式向多元化模式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现代平面设计所表现出的多维化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图像元素在设计作品中的多维化应用。
文字是重要的设计元素,应用于平面设计作品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网络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文字所发挥的功能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表现出更加重要的作用。文字的多维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字叠加。文字叠加主要是指把文字与图像对接或者是文字本身叠加,从而能够打造出特殊的视觉表达效果。文字叠加有很多优势,如,可以强化设计作品的效果,还可以丰富设计作品的表达内容,同时可以改变传统文字的单一形式,使其更具吸引力。但是如果运用文字叠加的方式不正确,可能无法创造出应有的效果。其次,文字艺术效果的应用。也就是借助一些先进的技术,对文字进行一些艺术处理。如,对文字进行放大或者变形等,使文字形态更加吸引人。艺术文字为艺术作品创作提供了多维空间,如,可以适当调节文字的大小或字体,还可以选择文字的颜色,以及改变文字状态。利用先进的技术处理文字形式,可为平面艺术作品创作提供众多亮点。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篇五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多维立体观看世界初中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圣贤老子曾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可见古人在那时已经知道,面对事物要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不能只顾于一处。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有人欣喜,就必定有人失落。但处于我们这一新时代的人对于事物有了不同的理解,更要与时俱进用多维立体的新观念来看待世界。如同现代高科技3d视觉效果,贴近于生活、学习中。
在对于城市人的忙碌生活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由于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使城市人在向往一种似于“桃花源”的生活,在那里没有奔波的忙碌,没有名利的争夺,没有金钱的诱惑,有的是对于心灵纯真的渴望。但梦想终依托于现实,所以在城市人的思想概念中有了向往类似“桃花源”的生活——农村田家。于是又有一个很聪明的游戏设计者出现了,他深抓住城市人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内心,设计构造出一个轰动全国的游戏——开心农场,这个游戏是本可以“种植”,“采摘”的,所谓“采摘”也就是偷菜。“那为什么这个如此低智的游戏竟受到那么多人的青睐呢?”我不由得问自己,当我也融入到这个充满诱惑的角色里难以抽离的时候,我才知道为什么。在城市人的生活中,节奏感极强以至于没有时间抽离,而科技的发展融于社会,人们更多的是在网上打发消遣抽离快生活,正是由于这类游戏才使人不出门便能间接地体会到采摘的乐趣,同时应证了人们身心疲惫需要一种安慰,解脱。而对于“偷菜”的欲望越发的强烈时,人们的贪婪,欲望始终无法放下,无法释怀,而导致更多的人不再为“种植”而去,而是“偷菜”的廉耻行为。必然多维地看待这一事物时,它不仅为人们的快生活将以节奏,但对于人的本性而言,更激欲了人性的贪婪,也纵使更多人走向毁灭的道路。这是当一个美好的`事物它的副作用性远远大于利处,而越发不可收拾的时候,它必定要走向毁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至则学至,这可见我们的生活充满着书芳香的气息,因此书是人生必不可缺的,那么书有万千种,学会怎样去读书,读什么书,有什么作用?这是对于一个奋进的人来说很重要的,特别是青少年。都说青少年是祖国的重心,那么青少年的思想决定着国家的思想,富强与否。在局于新世纪主流的青少年,似乎保持一个极净的世界已难上加难,所有清纯随之变得越加稀有,可我们总顿悟不清,直到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的选角问题搁置,使人们才慢慢觉醒在新世纪的清纯少年少之又少。而对于探索为何时?人们却不知其缘由,问题就在于青少年必看的书。用多维立体观看待其正是由于大肆的“琼瑶”的泛滥,对于一种文化思想释怀的偏差,使青少年借于此类书此类思想来解脱,得以安逸。曾有一种评论说:“80后的杰出人物是郭敬明和韩寒,而90后有什么?”当时真不知他们是何方神圣,竟有如此巨大的光环。一天,和同学去书店买书,不由地看到一本书《小时代》,还有不知其敬名的一些情爱类杂刊,以为是什么新式论道的巨著,便迷茫地询问同学,则她说这是关于爱情的小说,尽叹世事无理,哦,我则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思想论道呀,我便无奈的把书放回了原处,默然离去了。也曾有一闻“人中凤姐,诗中梨花”,其当时不知何为凤姐,何为梨中诗,渐入网络之时,便略有耳闻“红人也”,予便兴观其容颜,忽有一心颤,吓予长久,予叹惋“明星的蝴蝶效应使多人梦得以成星。其思有陌路可取,便“谐”之,宁毁其尊严,耐其为笑柄,也不惜,能红便也。”青少年正是由于这些思想的浇灌而变得越销纯洁了,像此类“文学著作”,网络红人雷语不也正是此类思想的灌输者,也是毁了万千清纯少年的侩子手,而他们也可被称为80后的代表人物,全球聚焦红人,真是无理的大作为呀,我却开始觉得世界变得茫然了,因为人性的不知敛与恶,习而此类的“大作家”网络红人,永远无法成为世界的主流,所以便称其为“非主流“也适已,而论道的尖端者定为社会,世界观人性内心最真处。。90后的思想远远将超于诸如此类的小说思想的逆流。90后杰出的一代会鼎立这个时代。随之青少年将有更大作为,继而改变罪恶的社会,使更多的青少年恢复他们那久违的清纯。且多维立体思想继而广为领会,审于世间多物利弊,给予更多思考向往,抉择人生道路。
对于多维立体观地看待世界是未来使国家走往富强昌盛的主导,思想卓越的发展,而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用多维立体观看待这个与时俱进的世界,使其更美好。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篇六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多维立体观看世界议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代圣贤老子曾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可见古人在那时已经知道,面对事物要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不能只顾于一处。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有人欣喜,就必定有人失落。但处于我们这一新时代的人对于事物有了不同的理解,更要与时俱进用多维立体的新观念来看待世界。如同现代高科技3d视觉效果,贴近于生活、学习中。
在对于城市人的忙碌生活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由于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使城市人在向往一种似于“桃花源”的生活,在那里没有奔波的忙碌,没有名利的争夺,没有金钱的诱惑,有的是对于心灵纯真的渴望。但梦想终依托于现实,所以在城市人的思想概念中有了向往类似“桃花源”的生活——农村田家。于是又有一个很聪明的游戏设计者出现了,他深抓住城市人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内心,设计构造出一个轰动全国的游戏——开心农场,这个游戏是本可以“种植”,“采摘”的,所谓“采摘”也就是偷菜。“那为什么这个如此低智的游戏竟受到那么多人的青睐呢?”我不由得问自己,当我也融入到这个充满诱惑的角色里难以抽离的时候,我才知道为什么。在城市人的生活中,节奏感极强以至于没有时间抽离,而科技的发展融于社会,人们更多的是在网上打发消遣抽离快生活,正是由于这类游戏才使人不出门便能间接地体会到采摘的乐趣,同时应证了人们身心疲惫需要一种安慰,解脱。而对于“偷菜”的欲望越发的强烈时,人们的贪婪,欲望始终无法放下,无法释怀,而导致更多的人不再为“种植”而去,而是“偷菜”的.廉耻行为。必然多维地看待这一事物时,它不仅为人们的快生活将以节奏,但对于人的本性而言,更激欲了人性的贪婪,也纵使更多人走向毁灭的道路。这是当一个美好的事物它的副作用性远远大于利处,而越发不可收拾的时候,它必定要走向毁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至则学至,这可见我们的生活充满着书芳香的气息,因此书是人生必不可缺的,那么书有万千种,学会怎样去读书,读什么书,有什么作用?这是对于一个奋进的人来说很重要的,特别是青少年。都说青少年是祖国的重心,那么青少年的思想决定着国家的思想,富强与否。在局于新世纪主流的青少年,似乎保持一个极净的世界已难上加难,所有清纯随之变得越加稀有,可我们总顿悟不清,直到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的选角问题搁置,使人们才慢慢觉醒在新世纪的清纯少年少之又少。而对于探索为何时?人们却不知其缘由,问题就在于青少年必看的书。用多维立体观看待其正是由于大肆的“琼瑶”的泛滥,对于一种文化思想释怀的偏差,使青少年借于此类书此类思想来解脱,得以安逸。曾有一种评论说:“80后的杰出人物是郭敬明和韩寒,而90后有什么?”当时真不知他们是何方神圣,竟有如此巨大的光环。一天,和同学去书店买书,不由地看到一本书《小时代》,还有不知其敬名的一些情爱类杂刊,以为是什么新式论道的巨著,便迷茫地询问同学,则她说这是关于爱情的小说,尽叹世事无理,哦,我则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思想论道呀,我便无奈的把书放回了原处,默然离去了。也曾有一闻“人中凤姐,诗中梨花”,其当时不知何为凤姐,何为梨中诗,渐入网络之时,便略有耳闻“红人也”,予便兴观其容颜,忽有一心颤,吓予长久,予叹惋“明星的蝴蝶效应使多人梦得以成星。其思有陌路可取,便“谐”之,宁毁其尊严,耐其为笑柄,也不惜,能红便也。”青少年正是由于这些思想的浇灌而变得越销纯洁了,像此类“文学著作”,网络红人雷语不也正是此类思想的灌输者,也是毁了万千清纯少年的侩子手,而他们也可被称为80后的代表人物,全球聚焦红人,真是无理的大作为呀,我却开始觉得世界变得茫然了,因为人性的不知敛与恶,习而此类的“大作家”网络红人,永远无法成为世界的主流,所以便称其为“非主流“也适已,而论道的尖端者定为社会,世界观人性内心最真处。90后的思想远远将超于诸如此类的小说思想的逆流。90后杰出的一代会鼎立这个时代。随之青少年将有更大作为,继而改变罪恶的社会,使更多的青少年恢复他们那久违的清纯。且多维立体思想继而广为领会,审于世间多物利弊,给予更多思考向往,抉择人生道路。
对于多维立体观地看待世界是未来使国家走往富强昌盛的主导,思想卓越的发展,而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用多维立体观看待这个与时俱进的世界,使其更美好。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篇七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日益密切,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全球间的信息传递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资不断涌入国内,与此同时,外来文化和思想也纷纷影响到了不同阶段的人们。随着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上的日益密切,彼此之间的文化观念也开始逐渐融合,然而,在全球范围之内,大量道德滑坡有损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此,本文将对近现代西方哲学文化进行剖析,来对其思想道德观念中積极的部分进行学习,丰富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念。
一、研究的意义。
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在学术领域,目前缺乏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因此借助于这次的研究能够来弥补在学术研究上的不足。道德问题的发生,是由于群众受到了众多道德观念的冲击,造成其思想道德上的混乱,本文将对道德观念和非道德观念进行分析举例,探索不同道德观念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来寻求其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同时,借助于道德研究,能够对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解决,同时能够追究道德问题出现的根源所在,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社会公众逐渐加强对于道德的重视程度,在社会宣传上鼓励公众进行积极的道德宣传教育,在社会形成积极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
二、道德观的分类。
(一)理性主义道德观。
顾名思义,理性主义道德观就是以人的思维理性为基础来对道德的概念进行定义并加以规范。然而,在理性主义道德观的形成上,不同学者之间并没有形成达成相应的共识,其既可以被认为是由于人类思维所致,在日常行为活动中所默认形成的社会群体自觉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也可以理解为由于理性思维的影响,在日常行为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习俗和社会偏向。理性主义是对人类思想智慧的发展和总结,人类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得出对于世间真理的探索,但是理性思维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由于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容易由于极度自信从而导致思想的偏差。
(二)非理性主义道德观。
非理性主义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源自西方哲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观点和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在摆脱过去依靠理性思维进行主导的情况,使得人们对于社会道德的定义和规范更为的广阔,在非理性思维的主导下,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分析体系,使其形成系统性的研究科学。在道德领域上,非理性思想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人们开始渐渐习惯将非理性思想运用到道德观念当中。
三、道德观念的规范。
对于理性道德观来说,其是一种利己主义的体现,由于人类的行为活动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私心,因此道德变成为了用以满足个人私利的工具,即便一个人的行为目的不是出于一定的私心,也会出于一定的目的。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集体观念和集体利益的冲突,因为人不可能在社会中孤立存在的,因此,在行为活动中必须考虑到集体利益,为了满足和实现集体利益,必须构建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也不能够忘记集体的利益。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需要抱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够因为眼前的利益而最终损害了个人同集体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甚至会使得社会环境陷入困境,引发信任危机,造成极为不利的社会影响。作为个人来说,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周边的利益状况,为社会营造出良好的和谐氛围,有助于良好道德规范社会的形成。
非理性道德观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如果人人都站在自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行为活动只关心自己的利益问题,那么社会稳定将难以维持,久而久之必将爆发严重的社会危机,严重损坏社会稳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去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为了社会道德的有序进行,人们在行为方式上必须遵循一定的非理性道德。对于道德而言,其考验的是对于人类活动同人类自由之间的问题,对非理性道德而言其是一种能够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同自然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思维基础上道德是对人类行为活动的一种具体规范,规定了在日常行为活动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非理性道德的发展所必须遵从的就是需要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并且要体现出事物的客观合理性。
四、西方哲学视域中道德观多元化的当代启示。
对于道德来说,其是一种人们对于社会活动和发展的要求,是人们在潜意识当中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通过彼此之间进行行为约束来构建心目中理想的社会状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没有道德的约束,社会环境将会混乱不堪,没有道德的约束,行为活动之间缺乏相应的准则,难以对正确与否进行定义。对道德来说,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自我利益的一种限制,但是,这种限制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群体能够在行为活动中获取更大的自由,不受客观条件的约束和干扰。为了能够在和谐理想的条件下,去不断的充实满足自我,实现更深层次的理性需要,必须自觉对道德进行遵守。对于一些不良社会行为的出现,不能够让其影响到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切记对自身的道德观念造成影响,为追求自身利益来破坏社会的道德约束。
参考文献: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篇八
在当前阶段,现代平面设计中处处体现着视觉表现形式的“多维化”。多维化平面设计元素表现在宣传海报、电视电影、大众广告等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为广大社会受众展示多元化的思想,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以获得预期的信息传递效果。例如,在大众广告方面,光线投影这种计算机技术在肯德基的一份户外广告中就有应用,这种应用通过光线的不断变化体现着信息的诉求,这就是这一广告预期的达成目标。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多维化平面设计元素表现在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无处不在了。
4结语。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之中,视觉信息具有不断扩展、延伸和多元化的倾向,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思想观念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对平面设计来说,最好的设计是具有创意的设计,而视觉元素又是创意产生的基础。当今社会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多维化的视觉元素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突破口,其通过对多媒体、文字和图像等的融合,在不利用最高级的印刷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下,实现了设计元素表现的多维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充分体现了灵感元素。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篇九
认真清理一百多年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史,我们可以看到,那些随着时代问题的凸现和转换而生发出来的对马克思思想形形色色的解释,大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反而是那些基于扎实的文本基础和严谨理性的研究态度而作出的理解,仍然具有恒久的价值。就国内马克思主义的专业研究来说,曾经受到过前苏联的巨大影响,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并没有超越苏联的水准,特别是没有形成一支马克思文本、文献研究专家队伍,出现有世界影响的文本研究论著,反而文本、文献研究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可能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反思,在近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意识到文本问题的重要性,一些中青年学者也自觉地把研究重点转向这一领域。但或许是过去研究方式和路数的惯性使然,从总体上看,文本研究目前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格局中仍然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论者言说其重要性的多,但真正实际介入这方面的研究的少,很多人并没有把这种研究看作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础、是理解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途径,因而应该是每个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份内之事,反而把它看作只是少数学者的特殊兴趣和研究路向;更有甚者,当这一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取得一定的进展、涌现出一些成果的时候,已经引发出了不少负面议论,有得还颇为尖刻。我本人作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成员,对照大家的评论,经常反省自己的研究工作;同时为了保持文本研究的良好态势和应有生机,我也想在这里澄清一些误解。
误解之一:文本研究只是做版本考证而不研究思想。
或许是受到一时表面现象的影响,新近国内发表的马克思文本研究成果中,考察和清理马克思著述的总体状况及其流传情形、介绍和评论国外“马克思学”界的研究成果以及mega2编辑的最新动态、梳理和甄别某些文本个案(如《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过程和版本源流等方面的著述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引起论者的关注,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即文本研究只是做版本考证而不研究思想。这种看法甚至引发了早几年前率先在国内开始系统地研究马克思文本的学者的“反叛”,指责我和同道只做缺乏“思想”的“伪文献学考据”。
究其实,上述看法的形成可能是由于不了解我们对马克思文本研究工作的通盘考虑、阶段设计和完整构思所致。正是痛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迄今为止依然十分盛行的寻章摘句、断章取义的方式的恶劣后果和影响,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新一代研究者特别期望通过扎实的文本研究体现或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规范和通行规则。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完整的文本研究应该包括前后相续、层层累积而又相互支持和融通的三个步骤、三个阶段,即版本考证、文本解读和思想研究(每一个阶段又包含很多环节)。从中可以看出,版本研究只是文本研究工作的一个部分,并不是文本研究的全部内容,毋宁说,它只是更为重要的文本解读和思想阐释的前提性、基础性的条件,文本研究的意旨和归宿仍然是思想研究,但与过去的研究路数的不同是,马克思原始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绝不能再靠思辨和想象,不能离开对具体文本写作过程、刊布情形和版本源流等方面的考察和梳理,离开对构成文本的各个具体章节所进行的翔实的剖析和解读,单纯依据作品中的片言只语便对马克思的观点进行无限地概括和提炼,对其思想作出随意的阐释和评论,更不能天马行空地“制造”出一个“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我认为,不论研究者的个性多么独特,在介入某一项具体研究时,你必须遵循这样一种严格的步骤和程序。
强调文本研究中版本考证的意义,极容易被指责为“唯文本至上”,搞“本本主义”。然而,从以上的叙述中不难看出,研究者之所以下如此大的功夫梳理和甄别作者的写作情形、作品的版本源流,正是认识到,虽然我们把文本看成是作者思想的表达,然而同时又必须保持警觉,即文本与原始思想之间其实不可能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就是说作者的思想未必已经完全通过文本本身已经表达尽净了。文本本身其实只是作者表述其思想的一个载体,那么它的表述就有可能不恰当、不完备。按照文学理论中的“冰山原理”,作者的思想只有六分之一露出水面(是其自觉意识到的),六分之五则是处于形成过程中的或混沌状态的水下部分(自己也不明所以),如此说来,文本只能是对其六分之一部分的描摹和表达,那么它与这些确定性的`思想之间是否达到了自洽?作者的思想状态、写作心理与文本的表述方式之间是否存在差池?等等,就要求研究者者借助文本之外的佐证、作者同时代的文献研究以及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作出分析、判断、推理和构想。这是文本思想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前提步骤。
甄别思想与文本之间复杂关系的工作,对于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马克思本人的情况来说,显得尤其必要。尽管他从少年时代便开始写作、毕生最善于用文字表述其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但回到他的文本世界就会发现,其生前发表过的论著不到其全部著述的三分之一,在他的著述中,已经完成的定稿也很少,大部分是成型稿之外的准备材料、先行稿、最初草稿、过程稿、修改稿、誊清稿、刊印稿、失佚稿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因此要理解马克思、把握他的思想,单纯从那些现成的著述中概括是最方便的,但也是最不可靠的,因为马克思很多重要的思想就保留在那些杂乱的材料中,需要我们去悉心梳理;还有一部分思想甚至没有形诸文字,需要我们借助他阅读过的书籍、与人的交往情况、当时人的回忆等材料作出推断。
特别需要指出是,由于中国马克思研究的特殊性,他著述的原始手稿的复制件我们基本上没有收藏,于最新文献的掌握上很容易出现纰漏甚至差距,在具体研究中我们不占有优势,长期以来又不重视文本、文献材料的收集和研究,这些方面欠帐很多。但决这不意味着我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必须放弃这一基础性的研究环节,可以凭空抽象马克思的思想。科学的态度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国外“马克思学”界在马克思具体文本、问题的探讨中所做过的工作及其最新进展,结合我们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作出自己的梳理和评价。我们喜欢强调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国特色,但我认为这种中国特色应当是建立在具备国际视野、把握学术前沿动态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另劈蹊径,与国际马克思研究界互不了解、互不往来。
误解之二:文本研究只是复述原著的思想而没有思想建树。
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不愿意介入文本研究,还有一个观点作支持,就是较之于原理研究和现实问题探讨,文本研究只是复述原著的思想,谈不上研究者个人的见解和创造,因而属于“次一层次”乃至“低一档次”的研究。
其实,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来建构了新的思想体系,在中外思想史上都不乏其例。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注经”、“解经”可以说是思想家、哲学家们表述和阐发其思想最普遍的方式之一,大都数思想形态的建构是通过注释经典来完成的,比如,王弼通过为《道德经》和《易经》撰注而成为魏晋一代玄学大家,朱熹更是通过《四书集注》而成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在西方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进行对话以阐述其思想观点而开辟了希腊哲学的新阶段,中世纪一大批《圣经》解读者建立起经院哲学的宏伟大厦,康德、黑格尔的后继者更是通过对先贤著述的解说、其思想实质的揭示以及与时代关系的思考而提出“回到康德”、“回到黑格尔”等口号,实际上发展出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流派,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中这种情况也相当盛行。
根据我自己的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结构并不能仅仅靠《费尔巴哈》一章来支撑,其中全书最难解读的是占了其中十分之七篇幅的《圣麦克斯》一章。如果不算这部著述的“先行稿”和第二卷中遗失的两章,那么按照中文第1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版式翻译成中文它有620多页,而《圣麦克斯》一章要占424页!不仅是篇幅巨大,就其思想容量和深度来说,这一章阐述的很多观点也是《费尔巴哈》一章替代不了的。
《圣麦克斯》章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作为青年黑格尔派一名重要成员、其实在这一群体中显得非常另类的圣麦克斯·施蒂纳当时引起轰动的一部书《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极其详尽地考察和分析。他们基本上是按照施蒂纳原书的结构来进行论述的。这一部分思考路向貌似逻辑实则散乱,叙述方式经常转换,条分缕析的解剖和淋漓酣畅的揭露杂糅在一起。迄今为止,包括前苏联和西方马克思研究界,没有详细解读和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章的著述发表,由此可见解读的难度。总括地看,《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所阐述的见解与马克思、恩格斯对它的解读和批判,可以说是观照和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的交锋和驳难,常常因为思考的起点、过程、倾向、意旨诸多方面的不同,很容易将对方的观点看作是充斥荒诞的谬见。现在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承认世界不是一种存在、一种理解、一种诠释,那么需要站比论争双方更高层次来分析他们之间的驳难逻辑与观点得失。可以说,这样一种不适宜于作出简单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的解读,也正是考验新一代文本研究者耐心、见识的地方。
篇幅所限,我这里只举贯穿这一章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即:精神世界究竟该如何把握?
那么能不能据此就说施蒂纳的探索完全没有必要和价值了呢?恐怕不能下如此决然的断语。我们知道,精神、观念、思想诚然有现实的根基或依据,但同时她们的奥妙、奇异、诡谲确实又是超现实的、非逻辑的和非常规的。正因为如此,她们才值得人们去苦苦追索和反复深究。如果用一种外在于精神、观念、思想的规则、尺度、标准来衡量和探究精神、观念、思想,确实可以看到这一世界的荒诞和离奇,但据此而舍弃了对纯粹精神、观念、思想的研究,也将是极大的错失和遗漏。我们必须说,施蒂纳对精神世界探索的价值不是体现在本体论意义上的(这方面他的观点和推论确实有荒谬之处),但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思路推进了人对精神世界无穷奥妙的理解,这是不能一笔抹杀的。施蒂纳正是痛切地感到,“现在我们才知道,我们迄今根本没有用精神来观察世界,而只是对它呆望而已。”[5]于是他做了应该说非常曲折地思考和探索,他的错误在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对世界的探索陷入纯精神的领域,而离开了与现实的关联。恰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他“没有经过考虑和清点”;他不知道,精神离不开它之外的现实,不仅是根源上离不开,过程和归宿上都离不开,它们是一体两翼,共存于一个世界系统,相互规定,相互表证,相互否定,相互提升。
以上这样一种解读,能说只是在复述思想吗?
误解之三:文本研究有意回避现实问题因而体现不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这里首先需要对什么是“现实问题”做些分析。其一,社会上存在的所有形形色色的现象和事件,彼此之间差异很大,重要程度很不相同,有的表征着时代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向,有的则与此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因此,“现存的并非都是现实的”;其二,每一个时代都属于该时代自己的“现实问题”,并不是说只有当代的甚至目前的问题才是“现实问题”;其三,不只是社会物质活动和实践领域的事件是“现实问题”,重要的思想潮流和理论动向也属于“现实问题”。
循此我们看文本研究。由于我们选择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在19世纪写作的文本,特别是在具体研究中为了尽可能客观地再现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原初状况和整体面貌,我们力戒从当代(目前)发生的那些具体问题甚至事件出发,去马克思的文本中寻找解释、说明和答案,因此在文本研究的第一阶段即版本考证中,的确没有触及这些当代的问题和事件。但由于马克思的文本本身不是抽象的空论,甚至也不完全是他本人生命历程和人生体味的记录,而是他对自己所属的那个时代重大的社会问题、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反映和剖析,更是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考和探究,因此在文本研究中,特别是第二、第三阶段的文本解读和思想研究中,我们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回避那个时代的“现实问题”。我们不得不一再回溯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发展状况,厘清什么是那个时代处于重要地位的社会问题,再将我们所解读的文本所论述的问题与此相对照,以判别作者是否准确地把握住了自己时代的脉搏,是否客观地反映出问题的视域,是否到位地考虑到问题的症结,有没有独特的、解决思路,等等。
此外,文本研究需要对马克思思想作出评价,而评价需要有参照系,因此研究者还面对当时斑斓的思想图景和一系列复杂的理论“事件”。一方面要梳理与马克思发生过直接关系的思想家及其派别,诸如恩格斯、布鲁诺·鲍威尔、费尔巴哈、施蒂纳、海涅、魏特林、威廉·沃尔弗、赫斯、卢格、格律恩、蒲鲁东、拉萨尔、福格特、巴枯宁等人,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共产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者同盟、德国社会民主党等思潮或党派与马克思复杂的纠葛及思想差异。另一方面更要甄别虽然没有与其直接接触过、但对其思想发展和理论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思想先驱与他的思想关系。终其一生,黑格尔哲学可以说是马克思观照、把握世界,理解和诠释时代最为重要的参照系,迄今为止,就二者的关系而言,无论是对他们思想关联的具体细节和演变轨迹的探询,还是从整体上对黑格尔的实际影响作出程度和实质性的判定,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这也直接关乎马克思思想与旨在全面颠覆黑格尔哲学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此外,在还有一个比较的层次是为人们所忽略的,那就是与马克思处于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传统和社会环境,但思想意旨却迥然不同的思想家。比如被奉“存在主义之父”和鼻祖的克尔凯郭尔只比马克思小三岁,19世纪40年代开始流行的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同时诞生的思想体系。相同的时代、相同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现实为什么会“塑造”出、怎样“塑造”出这些思想“另类”?这些比较和分析,可以凸现出人类哲学和思维探索的多元进路,以及在这杂色斑斓的图景中马克思的思想处于一种怎样的地位。
这样比较方式还可以进一步延伸下去,即梳理马克思文本中提出的思想或问题在后来哲学史、思想史严谨中的传承与变迁,辨析这些思想或问题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表征或地位。不理解这些传承和变迁,很容易把在马克思那里还处于十九世纪特定时代诠释的思想,无界域地与后来所获得的新的内涵混同起来。而把马克思的原始思想提升为当代的思想,实际上无助于确立其客观的历史地位。当然这不意味着否定马克思的时代与当代社会的本质关联。尽管二者已经有了一个半多世纪的时间距离,世界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但如果从资本所开辟的“世界历史”的运演看,在社会结构要素增多、社会现象空前复杂等程度和层次差异而外,二者尚有诸多本质上的相似性、同构性,因此马克思当年的言说至少仍能诠释当代的部分现实,马克思的文本及其思想不是已走进博物馆的陈列物,不只是记录一段思想史的文献,尽管解决纷繁复杂的时代课题未必会从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但迄今它仍然指导并且参与着对当代现实的“塑造”,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寻找当代社会与马克思当年的思考的内在关联,将会理性而客观地使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呈现”出来。
而文本研究的目的、主旨和当代性不也正在于此吗?
[1]《恩格斯致马克思信(1845年3月1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29页,人民出版社,1972。
[2]当时马克思已经掌握了法文,但还没有掌握英文,他对欧文的作品就是就通过法译本和论述欧文观点的法国作家的著作来了解的。
[3]这是1932编入mega1第1部分第3卷时编者为了命名方便而加上的。
[4]karlmarxfriedrichdeutsche:marx-engelswerkeverlagberlin,1958.s.111.
[5]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篇十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从游戏中可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及观察事物的细致能力,同时也可锻炼人的各方面的能力。本学期,我带领孩子们在“婴儿护理中心”学会更多与社会环境相关联的能力,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产生兴趣、灵感,进而获得发展。
刚开始几次游戏的时候比较混乱,孩子们总是为扮角色而争吵,后来我进行了改进,采用自己班级的孩子来当护理员和引导员,老师通过晨间讲解、教师演示或用一节游戏课专门进行的训练,通过多次练习,幼儿对如何护理过程及相互职责有了一定、更深的了解。然后活动的时候让这些孩子戴上只属于他们的牌子,到游戏时间当引导员的幼儿根据自己的角色进入游戏区,通过这种方法,整个游戏井然有序,别的班的孩子在这些引导员和护理员得带领下变得有序了许多。
为了利用空间,本来在一个房间里的游戏区显得有些小,孩子们在里面玩有点挤,现在结合了大厅的一部分,空间大了许多所以孩子们操作起来更加方便了。活动开展了几次,总感觉有些乱,区域没有划分开来,显得有点乱,后来我采用分区域的方式,把整个婴儿护理中心分成了四个部分,洗浴区、喂奶区、穿衣区和亲子阅读区。这样,只有护理员相互职责,来玩的幼儿就可以分的清,为了减少幼儿等待时间,提高游戏兴趣,收银员除了收银外,还将负责管理护理中心的物品,便与其他幼儿可以拿,一个区得护理员可以和别的区得护理员进行交换,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始终有着很高的游戏兴趣,也使得游戏变的更形象,更贴近于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游戏要求、水平也会逐步变高,像原来简单的护理婴儿,变成会带着生病的孩子去看病和带它们去买好吃的、看好看的表演等。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幼儿的语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也很好训练了幼儿的胆量,对于表现好的护理员和好的“爸爸妈妈”,我会在大家面前表扬他们,渐渐地,内向的幼儿也变得胆大了。像我们还有引导员,收银员等等,他们都有各自的分工,要求、任务各不相同。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游戏,孩子们能够透过游戏更大胆、自信与人交往,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开设有趣的婴儿护理中心,让孩子能按自己的喜好进行游戏,为教学作进一步完善,让孩子玩中学,学中乐,身心获得健康和谐发展。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篇十一
摘要:目前全国的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但是笔者在一线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抱怨很多,现实的学科教学与新课程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多维透视这些差距对于我们今后进一步课改的推进有重要的启示。
自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争鸣已久的的旧课程算是有了一个阶段性的历史定位,对学科教育教学的批评也开始聚焦新《课标》的解读。这种充满理想色彩的前瞻性行为的确代表了学科教育教学的美好未来,是新课程走向全面实践的舆论准备,但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除了广大教师实现观念的突破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外,还需要课程实施内外系统的重新构建,这将是学科教育面临的一个机遇与挑战。然而,现实的学科教学与新课程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是艰难的生命蜕变。
二、目前的考试模式不允许真正的多元解读。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解释”“掌握知识不是课程学习的惟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的基础和载体”,但现实的教学真的在考试中允许作出自己的结论吗?是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呢?随着考试命题评价方式的改革,近年来的试题普遍增加了主观题目的比例。即使是这样,这些主观题也都有限定的项目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鉴于考试成绩的压力,必须尽一切努力教会学生揣摩命题意图及评分标准。学生长期形成的为考试而学习的心理惯性不可能让学生用真正个性化的体验方式进行学习。
三、教学中人文内涵的长期熏陶、渗透过程为“短平快”的机械训练所取代。
对于课程的人文性,《课标》反复强调“普通高中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健康的情感和……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掌握知识不是课程学习的惟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我们不否认很多具备人文素养的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上做到了这一点,最起码也有这种明显的意图和趋向,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具备了这种素质。我们从现实中都清楚看到社会上评价一所高中,是多少学生考上名牌大学。我们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管考试制度,如何改革,什么时候都有应试技巧,而这往往是众多一线教师的第一需求。课程人文内涵的熏陶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而这往往不能充分体现在量化的应试成绩中。因此,很多的教学走的是非人性化的捷径道路。模拟试题,仿真试题、单元测试、专题测试、联考检测、摸底考试、阶段测试等等的机械训练将人文素质的培养深深地埋在雪花般的种种试题之下。
四、课程改革难以落到实处。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教师教学改革和教学个性的施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意味着课程的实践是全方位的,是有个性的、民主化的。然而,目前学校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一是考试命题依然注重教材,以教材的内容、水平、风格为基本依据。从这点说,没有哪个教师敢于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情自主整合教材,改变教材,从这一点看高考试题被中学教师压中70分几乎原题的传言也就可能成立了。二是应试训练的紧张安排。现实非常清楚,谁的学生会考试,会作题,就意味着教师具备了争取成绩与荣誉的实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必须完成“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并且还要学生熟练,教师对课程的重构,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只能是美好的有待永远追求目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者叶澜教授对此曾说过“从我国目前状态看,一些课程改革的先行学校,相当多的是把这些观点体现在新创设的‘研究性’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而学科课程的教学还是采取较为稳妥的传统方法,以确保改革背景下的升学率万无一失”。三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只注重了对文本资源的利用,而这种文本资源还不是真正的文本,大多数是教学辅导资料,应试指南、考试宝典、专题航母之类。对学生主体资源的开发,只是尽最大可能地扩充了“容器”的容量,训练成为考试解题的熟练技工而已。根本没有直视学生的生命和心灵———课程的“过程与方法”,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教师高素质专业化的体现与开发。
五、评价体制,一个难以走出的“围城”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课程评价的定性和定量的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多种功能。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评价体系从现代教学论角度看它的根本特点是由于课程目标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开放性而没有具体参照系,因此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在目前把考试作为甄别和选拔的惟一参照手段的条件下,这种评价制度从理想变成现实可能需要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同样,如上提到的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也是看成绩,导致学校主管领导的也看成绩如此评价教师。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认识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已不再是传播人类已有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把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诱导出来,焕发人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活动中掌握学科的知识成果不再是教与学的终点,而应该是人的发展的起点”、“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更在于启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创造力,理解现象和事实”;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像萧伯纳先生所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的话;如果每一位教师真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领悟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尝试新的课程教学,我相信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的现实的教学才能同新课程共振,才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篇十二
摘要:随着目前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英语作为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已成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程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知识与酒店管理技能有机结合为目的,以期对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效果有所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酒店管理;商务英语;教学模式;问题;对策。
作为酒店管理专业一门核心的专业课程,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也会对学生能否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产生重大的影响。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和深入思考,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的对策,旨在为该专业培养出更多满足就业岗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参考。商务英语,也称商业英语或商贸英语,是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逐渐产生的,实际上是人们在商务环境中从事商务活动中应用的英语。[1]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为了逐渐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逐渐与国际接轨,也将商务英语课程列为核心课程。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并不容乐观,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和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酒店管理专业商务英语的教学水平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明显存在课时不足和有效学时不足问题。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尽管商务英语课程十分重要,但由于广大师生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重视度不高,认识不到位,没有将该课程摆在应有的重要位置。有的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明显不足,难以保证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有效的学时和实际的学习效果。长此以往,造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商务英语知识的匮乏和不足,在应聘涉外酒店时,明显表现出商务英语知识的匮乏,难以胜任未来岗位对一专多能人才的需求。
二是缺乏有效的商务英语实训机会,学生实践能力往往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的实训,积极为学生搭建专业知识实训平台,让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但是,由于对商务英语课程实训的重视不足,没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专门实训商务英语口语和商务知识,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尽管学习了英语,但大多缺乏实际交流能力,使所学商务英语成为“哑巴英语”。
三是商务英语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大多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教师讲授为主,向学生灌输商务英语知识,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使学生在学习枯燥的酒店管理专业术语过程中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二、改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对策分析。
一是进一步明确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目标。任何有效的教学模式都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也不例外。酒店管理专业商务教学的需求目标在于拓展学生的关于商务运行机制的知识术语,让他们了解各国的习惯做法,尤其是说英语国家的一些商业管理,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
二是提高教师素质,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要通过学习充电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成为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主体,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商务英语学习,主动思考,多读,多进行英语口语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才能使酒店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现代酒店的多元化需求。
三是注重商务英语实训平台的搭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需要通过交流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搭建酒店管理专业商务英语实训平台,积极为学生营造实训机会,通过场景模拟,涉外酒店实习等多种途径,让学生获得实训机会。
结束语:总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商务英语教学是提升该专业学生含金量的重要学科,是酒店管理学生适应就业岗位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必修课之一。高职院校一定要提高认识,积极引导教师探索有效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满足现代酒店对人才的专业化、多层次化和复合化需求,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谭美云.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的内涵.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月第8卷第7期:195.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篇十三
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前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必须统揽城乡发展全局,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和公共资源分配手段,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调节作用。
1建立有利于乡镇企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财政。
1.1加快农业资金建设,促进农业企业产业升级。
突破农业金融抑制制度,优化金融资源在农业的配置。随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农村巨大的潜在消费力,呼吁农业融资制度的改革。建立有利于农业金融制度发展、农村资金市场流通的财政环境,例如:利用银行贷款利率调整市场资金转向农业投资建设领域。
鼓励民间资本的流入,对于民间资本的进入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或者奖励的财政政策等。开发针对农业类型的贷款品种和贷款方式,打开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房产等抵押的权利,提高农民贷款的能力,建立农户的联保贷款业务,增强农民信贷的信誉,提升乡镇企业及农户获得金融服务的质量,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获取更多的资金。
1.2建立公平合理的税费制。
规范农村相关税费的征收管理,协调城乡税收公平,因地制宜地建立惠农税制,改善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和税费分配上公平,对地方和乡镇的税收上尽量向扶持农业靠拢,中央对地方乡镇税收上适当减免,减轻基层负担,使地方乡镇留有资金,不至于为了维持地方乡镇财政乱摊派税费用。为防止片面强调发展农业经济而忽略环境和生态效益,对农业经济征收环境税(针对环境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征收的专门税种),引导农业经济向专业化、现代化、产业化、高效益型发展。
积极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资金和信息在农业市场的流通,为乡镇企业的扩大创造有力的资金环境和政策技术环境。加快建立乡镇企业的信用贷款制度,建设专门针对乡镇企业贷款的抵押、融资渠道。培养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引进科学管理机制和现代企业的人才聘用制度。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水平,完善农村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根据农村本土特色发展优势产业,深化产业加工,形成有助于农业经济规模扩张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积极把二三产业与农业经济结合,把工业先进技术运用到农机具设备的改进,把第三产业的'与农业经济融合创造农业生态旅游服务等,使农业经济及时调整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
加深对产品的开发等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质,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在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的同时,要发挥乡镇龙头企业主导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生产加工模式的进程。同时,应注意建立生态友好型的农村经济,关注将科技应用于农业的创新,提高对资源和资金的利用率,走可持续的节约型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3提高农业劳动力流动的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业劳动力培训。
3.1改革户籍制度、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户籍制度的改革上切忌“一刀切”和强制性的户籍制度变迁,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仿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由点到面,先试点再因地制宜的推行,由基层城镇和小城市开始实施推广至大中型城市。同时也要防止只是形式意义上的改变了户籍制而没有改变户籍制下的不平衡的利益分配。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建立和完善城乡劳动力的流动的管理机制、配套设施建设,规范相关税费的收取,创造公平的聘用机制和就业环境。
3.2完善农村基础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公共财政上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建设,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根据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调整财政补贴标准和缴费档次。深化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和种类开发,使农村社会保险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各自的承受能力及需求相适应。
积极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迁徙能力,各级地方政府做好不同区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建立全国社保制度的联网信息系统,简化社会保障制度的程序,建立合理的弹性的缴纳方式,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同时,还要处理好新旧社会保障制度的程序,防止新旧社会保障制度重叠,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加强病虫害等灾害预防体系的建设,增强农民防疫各种风险的能力,提升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转变集体补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形式,将乡镇企业所缴纳的营业税的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3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管理的建设,在财政和资源分配上加大投入,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设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学校可以兼备提供职业培训和岗位实习的功能,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同时增加农民实习就业的机会,为农民再就业创造公平的平台。在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的时候要根据市场发展和技术变化对农民不定期的技能更新培训。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同时应该转变农村对教育的观点和人们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
4把握农业经济市场发展方向。
建设绿色、可持续、高品质的农业应加快提高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科技创新,降低农业生产污染,提高农业生产的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深化农产品加工技术革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种层次分类;优化农产品结构,使农产品向多元化发展满足市场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向高端农产品发展,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农业企业应该挖掘农业市场经济的投资商机,抓住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环节的关联性,扩大农业企业的发展规模和营运范围。建立健全农产品品质安全认证体系,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规范农业经济市场质量安全管理。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篇十四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关键在农业,抓手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八年高度聚焦“三农”问题,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我们认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必须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深度融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以“万顷良田工程”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三集中”进程,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具有区域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一、如皋市情决定必须走“三化”深度融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1.以工业化为主导推进“三化”深度融合,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战略选择。如皋属于黄桥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存量严重不足农业论文农业论文,经过近几年来的增量型吸纳式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跨越态势。,我市三次产业比例为9.3:56.7:34,二次产业比重八年提升14个百分点。然而,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市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任务远没有完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因此,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推进“三化”深度融合,三化有机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以城镇化为支撑推进“三化”深度融合,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根本动力。截止20,我市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城镇化率突破50%,城镇化发展进入急剧扩张期,“十二五”期间,我市城镇化率将以每年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随着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城镇基础功能配套日益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日益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速集聚,必将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为县域经济产业布局优化夯实了基础,为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3.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基础推进“三化”深度融合,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有效保障。如皋历史上属于农业大县、经济穷县、人口大县、财政穷县,居住分散,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0.8亩,不仅严重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同时也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加快使得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农民进城进镇居住后,造就了大量产业工人,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换,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杂志铺cssci期刊目录。当前我市正处于更高水平小康建设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三化”深度融合显得尤为迫切。
二、如皋推进“三化”深度融合、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成效。
1.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经济实现共繁荣。紧扣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个着力点,产业层次快速提升。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工业占比大幅提高,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占比由的27%提高到了60.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58%,目前在规模工业中的占比达到3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8%。年,全市gdp达435亿元,年均增长22.6%;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78.1亿元、33.8亿元,年均增长43%以上,增幅持续位居苏中苏南首位,一般预算收入首次跃居全省八强,税收占比位居全省前三位。
2.加快推进富民增收一体化,城乡居民实现同富裕。将提高居民收入作为核心任务,建立富民增收长效机制,致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收,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800元和8680元,年递增15%以上。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工资性收入占比达8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突破40万人。实施“千名能人、百亿投入”、“双带”、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等创业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民营经济持续位居南通第一,并跻身全省前列。
3.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环境实现齐改善。强势打造城乡优美人居环境,中心城区“十横十纵”,重点镇“四横四纵”、一般镇“三横三纵”的城(镇)区框架全面形成。基础设施同步改善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区域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置、供气供热、城乡公交和数字电视实现全覆盖。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农村改厕、河道整治、绿化造林、秸秆综合利用均居全省前列。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江苏省文明城市,国家级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全面达标。
4.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生活实现双提升。始终把强化公共服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全市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并成为南通唯一的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社区卫生服务站行政村覆盖率均达100%。文化广场、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红十四军纪念公园等文化功能不断健全完善。
5.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保障实现广覆盖。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达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为全国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典范并列为国家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
三、如皋推进“三化”深度融合、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思路。
1.坚持把工业化作为推进“三化”深度融合、统筹城乡发展的“火车头”。加快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引导鼓励船舶及海工、汽车及配套两大主导产业从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销售等“微笑曲线”两端攀升。以熔盛重工为龙头,打造千亿级船舶产业基地和千亿级海工产业基地;加快推进20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和英田20万辆轻卡系列产品扩能改造。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机械电力冶金、长寿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实施以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加快由传统优势向研发优势、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规模发展向集群发展跃升。加快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杂志铺cssci期刊目录。实施新兴产业“年倍增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等四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以神马为龙头的新型电力材料、以九鼎为龙头的风电、以美能得为龙头的光伏、以元升为龙头的光热、以省级软件园为龙头的软件和服务外包。
2.坚持把城镇化作为推进“三化”深度融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动机”。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以沿海开发规划、长三角发展规划和修编后的市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重要依据,高标准、高质量地完善城镇布局总体规划,坚持以城市和农村规划全覆盖引领城镇空间布局,最大限度整合城乡资源,形成“双城-重点镇-一般镇-新型社区”的城镇空间格局,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城市化水平突破70%。着力提升小城镇能级。高效推进小城镇连片整建制搬迁改造,建立健全安置房建设、搬迁补偿、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四位一体”搬迁机制,高效有序推进土地出让开发,大力培育房地产市场,到“十二五”期末,旧镇区搬迁改造基本结束。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着力推进中心城市现代化。围绕上海城市客厅、城中花园的目标定位,致力打造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加快推进cbd、rbd招商建设,积极发展多业态现代商贸业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长江中下游千年历史、文化、旅游与现代工业、港口文明交相辉映,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
3.坚持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推进“三化”深度融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助推器”。围绕“十二五”期末全市土地亩产出突破1万元的目标,以打造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市为抓手,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方式提升农业,用品牌化战略经营农业,大力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着力打造花木盆景、外向肠衣和长寿食品等百亿级板块,生态果蔬、优质稻米、优质畜禽、优质蚕桑和旅游农业等数十亿级板块,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达95%以上,其中规模种植占比达90%、规模养殖占比达100%。大力发展项目农业。加大“三资”投入,着力培育辐射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高、出口创汇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强化现代农业园区、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村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建成3个以上万顷良田国家级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5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一批南通市级农业园区,建成10万亩有机稻米和5000亩光伏农业园区,镇万亩、村千亩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全覆盖。大力发展品牌农业。进一步做大“苏皋长寿”品牌,依托现有的绿色、无公害食品产业,加快建设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确保有机稻麦和有机果蔬规模超10万亩。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篇十五
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突出成果,文字语言是一种最能够直观表现意图和思想的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段。在多维视野中,叠加的文字艺术也同样是一种十分突出的平面设计表现方式。所谓文字叠加艺术是指对文字本身进行基本的叠加,或者在其他各种图像之上放置必要的文字语言,以提升整体的平面设计效果,让整体效果表现更为丰富、饱满。平面设计通过叠加文字的艺术方法,可以有效改变文字表达效果比较单调的问题,让文字成为拥有多维性的视觉元素,并具有较为显著的叠加效果,使得在平面设计过程中的文字具有更为良好的表现效果。艺术字的多维化是指利用文字的艺术组合,把文字的字体和色彩等各种元素进行充分、有效的组合,进而组合成一种全新的,能够满足当前平面设计多维化要求的艺术字体,并对其进行完美地表达,以更好地让艺术字体实现多维化表达。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之中,对文字字体的大小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在对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强调、突出具有展示功能的艺术体中色彩、字体等方面的艺术魅力,能够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一定程度的信心,进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尽可能地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在设计平面结构的过程中,比较完美地将其进行展现。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文字字体来确保对消费者的偏好和用途做到真正的了解,在文字方面通过应用较为刺激的语言,形成多种选择性的文字字体,利用有差别的消费方式让消费者感受到不同的视觉享受,并对这类文字和图像进行组合排列,进而让消费者产生比较有冲击力的视觉感受,让他们产生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使意欲表达的内容和思想观念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完美地突显出来。
平面设计利用摄影技术为自己提供图像元素,图像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用途与作用。在平面设计中最为重要的视觉元素构成就是图像元素,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现代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的平面设计而言,图像具有更为显著的实际意义和作用。图像是一种能够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完美表现出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如果平面设计中没有图像元素,那么整个艺术设计将会是十分不完整的,并且它的表现是非常枯燥无味的。随着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平面设计中的图像元素来源越来越需要摄影技术的支撑,而且摄影技术也具有为平面设计提供不同题材和不同风格图像的能力。这给平面设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各种类型的题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平面设计的整体质量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篇十六
摘要:基于商品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背景下,为了稳固其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要求当代品牌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应全面掌控到视觉审美构成元素,且从发挥构图形象化功能等途径入手来满足当代人类视觉需求,且激发其对商品的关注度,达到最佳的平面设计状态,提升整体设计质量。本文从平面设计中基本元素的主要构成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构建路径,旨在其能推动广告传媒行业基于视觉元素运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市场地位。
关键词:平面设计;视觉审美元素;构建。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平面设计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广告传媒行业发展领域,即达到信息传递目的。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提升整体平面设计水平,要求广告传媒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将文字、图片元素合理应用于商品、广告等平面设计中,最终由此来形成与受众间的良好互动,提升商品销售总量。以下就是对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构建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品牌标志设计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带动其不断完善自身平面设计手段。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平面设计基本构成元素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图片是平面设计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是由点、线、面三个部分所构成。点即为最小几何元素,其具备无方向、无形状的特点,因而将其应用于平面设计中可就此引发欣赏者的思考,而线是由无数个点组合而成;第二,由于文字拥有着传统历史文化底蕴,因而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即对平面设计中的主题思想进行陈述,继而实现与受众审美过程的交流、沟通,引导受众传达平面设计中所包含的`内涵及思想;第三,色彩也是平面设计中的主要构成元素,且其具备感染力、利用色相、饱和度诠释情感元素的功效,因而将其贯穿于平面设计中可激发受众的视觉审美能力,并就此达到情感情层面的共鸣[1]。
二、当代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构建路径。
1、发挥构图形象化功能。
在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着重强调对构图形象化功能的发挥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此,首先要求设计人员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应全面了解到图形功能,即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等特点,并结合平面设计主题思想对图形进行合理建构,且基于保留层次感原则的基础上突出平面设计中的主体,以此来引导受众加深自身对平面设计内容的理解。其次,基于图形形象化功能发挥的基础上,要求设计人员应严格遵从主次分明、视觉牵引设计理念,即将实际生活中的自然色彩联系性贯穿于其中,继而由此引导受众在对平面设计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可发挥自身思维想象空间,与作者形成统一化的视觉感受。例如,“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食品包装在设计的过程中即运用了食材丰富的图案及紫色色彩功能来激发受众的食欲,促使其由此产生商品购买行为[2]。
2、结合主题冲击人类视觉。
在平面过程中着重强调对人类视觉的冲击有助于提升整体视觉审美效果,因而在此基础上,设计人员在实践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利用色彩基本构成元素对平面设计审美功能进行凸显。例如,某设计师在平面商品设计过程中即运用色彩构成元素中色相、色彩饱和度、色彩明亮度等功能来传达平面设计中所蕴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元素,并就此激发人们的视觉,与其达成良好的共鸣状态。此外,在现代平面设计视觉审美元素构建过程中亦应注重强调色彩与平面设计内涵的统一性,即结合现代消费者心理需求对色彩表达形式进行调整,且结合色彩纯度等功能激发消费者由此产生商品购买欲望。另外,由于黑色可用来诠释悲哀,白色用来诠释素雅,因而设计师在色彩运用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其特性,继而由此激发人类视觉体验。
3、规范化运用现代传播载体。
传播载体是平面设计视觉审美元素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此基础上设计师在作品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掌握文字信息传播功能,将其以传播载体的形式合理应用于平面作品设计过程中,且以风格迥异及个性化设计方法提升其审美价值,并由此起到实用性作用。例如,在北京故宫指示牌平面设计中即合理运用了文字传播载体功能,为游客游玩路径进行了规划,且以不同风格字体的表达形式彰显了中国文化特色。此外,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媒技术也逐渐涌现出来,因而设计师在平面作品设计过程中基于贴近生活的基础上应利用网络平台自动化工具对文字大小、颜色、字体等进行调整,以此来增强作品视觉感染力,且将其置入到现代化网络传播载体中,赢得更多受众的关注[3]。
4、结合人类心理需求拓展秩序美。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平面设计作品的秩序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设计师在平面作品设计过程中应严格遵从视觉审美元素规律化、原则性的设计要求,且综合人类心理需求着重呈现平面设计作品秩序层面的美感,最终由此吸引受众对作品的关注度。此外,在平面作品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基本构成元素,且以系统化组合、画面协调的路径呈现出作品富有的具体化特性,且就此实现对作品主题思想的传达,便于受众在作品欣赏过程中可接收到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例如,国旗设计中即基于结合人类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以红色为设计背景,并以四颗小五角星围绕一颗大五角星的设计形式来激发受众的震撼心理,且就此凸显出国旗的秩序美。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平面作品设计中贯穿秩序美设计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4]。
三、结论。
综上可知,基于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平面设计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且在此基础上为了提升整体作品设计水平,要求设计师在作品设计过程中应全面掌控图形、色彩及文字基本构成元素的应用,并从结合人类心理需求拓展秩序美、规范化运用现代传播载体、结合主题冲击人类视觉等途径入手来弥补传统平面设计作品存在的不足之处,较好的呈现平面设计作品的视觉审美元素,达到最佳的作品设计状态。(作者单位:新疆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3]崔加强.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5,32(19):65+67.
全景与多维的论文篇十七
金融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金融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必然会带来在城乡之间配置差异性问题。我国城乡金融统筹协调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金融发展水平不协调。
金融相关比率(fir)是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最广泛的指标,一般用金融资产总额与gdp的比值来表示。从图1可以看出,1992年以前農村fir处于缓升趋势,之后稍有回落徘徊,就一直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基本上都在100%以下。相比之下,城市fir则处于一路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119.6%上升到的578.4%,由于股市低迷而有所下降。整体上,我国金融资产扩张迅速,但这种快速扩张主要发生在城市区域,農村金融化水平较低,二者相差4倍左右。按照戈德史密斯的标准,農村金融发展刚跨越初级阶段,而城市金融则已经步入中高级发展阶段,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農村。
(二)城乡基础性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
由于農村金融发展中证券、保险等现代金融特点的交易比例很小,農村基础性金融资源主要以存贷款为主,这里就从存贷款的配置来反映城乡基础性金融资源的统筹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城乡各项存贷款规模整体上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城市存贷款规模增长速度大于農村存贷款规模增长速度,城乡之间存贷款差距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之间的存款差距逐渐缩小到1988年的4.02倍,然后,从1989年开始扩大,到就达到8倍以上,最近几年一直稳定在8倍左右。城乡之间的贷款差距从最初的10.19倍下降到1993年的3.77倍,之后开始逐年拉大,到20二者之差已经达到11倍以上。从表1还可以看出,農村存款的增加幅度远远大于農村贷款的增加幅度,如2008年農村存款增加9620.4亿元,而贷款仅增加2541亿元,这说明大量的農村金融资源外流到城市,据黄季煜等人的估计,在1979-间,通过金融系统由農业流向工业和農村流向城市的资金总额分别高达14785亿元和10337亿元。从農户的角度说,他们以“净存款人”的身份为经济的其他部门贡献了自己的储蓄资源,但却难以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意愿的贷款。从金融机构角度说,尽管他们从農户那里吸收了越来越多的储蓄,但却难以有效实现储蓄资源向信贷资源的转换。農村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极大的限制。
城乡基础性金融资源配置失衡还可以从信贷比率(金融机构贷款与gdp的比例,反映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情况)这个指标来反映,如表2所示。1978年農村贷款与農村gdp之比为0.13:1,即1个单位的農村gdp产出获得的信贷支持为0.13个单位,而同年城市贷款与城市gdp之比为0.70:1,即1个单位的城市gdp产出获得的信贷支持为0.70个单位,两者相差达5.21倍之多。尽管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有所缓和,但从1995年起差距显著拉大(6倍左右)。農村gdp在不断增加,但单位gdp产出获取的信贷支持却徘徊不前,一直没有突破0.3个单位。相比之下,城市单位gdp产出获取的信贷支持达到1.5左右。虽然農业部门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gdp所需信贷可能比城市二、三产业要低一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单位農村gdp获得信贷的支持明显偏低,農村的金融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三)城乡实体性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
39%。全国尚有2751个镇(乡)未设任何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落后的中西部偏远農村(2303个,占83.7%)。这些農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得不到任何金融服务而成为“盲区”,出现所谓的“金融空洞化”现象。
从金融工具体系来看,城市金融工具门类齐全,不仅包括存款、贷款、票据、信用证、信用卡、股票、债券等原生性金融工具,还包括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性金融工具。農村金融工具则相应单一,衍生性金融工具基本没有,而原生性的金融工具基本上以存、贷、汇“老三样”为主。因此,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实体性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是非常不均衡的。
三、我国城乡金融非协调发展的根源。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金融系统在金融资源的分配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在信贷配置中倾斜于城市非農业部门,農村金融发展滞后,農村金融机构只是动员農村储蓄以提供城市工业化资金的一个渠道,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这种状况依然没有完全改变。统计显示,城市占据了85%的金融资源,而广大農村只占15%左右,即使这15%左右的金融资源,真正投向農村的更是微乎其微。金融资源配置的“非農偏好”非常明显。城乡金融发展失调以及金融资源的低效率配置所产生的经济增长抑制效应和城乡收入差距效应是非常明显的,这已经被我们的实证研究所证明。政府行为(有形之手)与市场机制(无形之手)是影响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机制,有必要深刻分析它们在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而找到制约城乡金融协调发展背后的根源。
(一)政府行为的主导作用导致非协调性。
中国的金融改革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其变迁路径完全体现了政府的意志。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家实行的是金融抑制政策,这一政策是内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赶超战略,为了配合这一战略,金融抑制的结果就是大量的金融剩余被外生的金融机构政策性地从農业抽向工业,从農村转移到城市。这一时期城乡金融资源配置是完全扭曲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政府为了化解国有金融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强化国有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发起了以企业化、商业化、股份化、市场化为特征的国有金融改革,使国有金融逐渐显露出按规模经济和利润最大化行事的“嫌贫爱富”的本性,大规模撤出農村。与此同时,国家已经注意到農村金融改革的滞后对農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开始直接或间接地将金融资源引向農村。对農村金融政策从抑制逐渐转为支持,然而,原有制度变迁所产生的路径依赖以及政府过分谨慎所采取的国有金融资本主导農村金融市场的方式,使得这种金融支持政策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计划设立312家村镇银行,实际设立57家,大大低于政策的预期,掌控全国近2/3金融资源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并没有响应政策的号召,参与的热情非常低,3年多总共才设立18家。即使很多金融机构热情参与设立新型農村金融机构,但其动机并非出于贷款监督效率的提高与盈利考虑,而是能够带来特许权价值。農村金融改革依然处于欲破待解的困局之中。“工业反哺農业,城市支持農村”的城乡金融协调政策落实需要更多的智慧与勇气。
(二)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加剧非协调性。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金融资源流向、流量和组合等均受利益驱动。金融资源的供给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金融资源向比较利益高的地区流动,这是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个基本的普遍的现象。由于農业较之非農产业具有投资的长期性、经营的零散性以及高风险、低收益性等典型“弱质性”的产业特征,農村金融生态环境不理想,金融资源向城市集聚,经济效益显然要高于農村。因此,市场机制作用下,農村十分稀缺的金融资源大量外流是势所难免的。同时,市场机制下,更容易诱致金融机构的排斥行为。金融排斥(financialexclusion)是为了实现自己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规避风险采取的一种理性市场行为。金融机构通过在農村地区少设立网点(地理排斥),采取严格的风险评估手段(风险排斥),苛刻的信贷条件(条件排斥),较高浮动的信贷利率(价格排斥),以及差异化的营销手段(营销排斥)将“三農”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金融排斥的五个维度相互强化,不断累积,加上其他因素的合力影响,导致我国不少農村,特别是落后地区的農村陷入经济与金融的恶性循环之中。可见,市场机制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剧了農村金融资源的外流,政府的“输血”赶不上自身体系的“失血”,城乡金融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向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统筹。所以,必须将金融发展置于城乡统筹的视野下。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初级阶段的農村金融与中高级阶段的城市金融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过程中,要将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效地结合,既要体现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的积极引导作用。
(一)强化政府城乡金融统筹职能。
在现有城乡经济金融差距的基础上,城乡金融发展要实现从失调到协调的转变,政府的作用依然不可或缺。但其作用的发挥不应是行政性干预,而是提供更多符合市场规律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首先,完善農村保障支持体系。在保障支持体系缺乏的状态下,農村金融机构难以抵御和分散由農业风险所引致的借贷风险。因此,引导金融支持農村,必须要求完善農业保险、担保基金、信用评级等農村保障支持体系。其次,综合协调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通过利率优惠、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税收减免等措施,建立農村资金回流机制。再次,加强農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支付体系、信息管理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等,降低金融机构开展農村金融业务的成本。最后,在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应尽快落实国务院5月7日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在農村地区积极组建和参股新型農村金融机构等,促进農村金融需求和金融服务的有效对接。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二)构建包容性的農村普惠金融体系。
農村金融排斥是農村金融服务领域的市场失灵,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政府合理的干预是必要的。首先,政府应建立包容性的農村普惠金融体系,保障社会每个经济主体金融权利的平等。完整的金融体系应为包容性的,普遍惠及一切需要金融服务的社会群体,尤其应惠及于被传统金融体系所忽视的農村贫困群体。“嫌贫爱富”是金融的天性,无可非议,但政府要思考如何调动各类金融机构对農民融资的内在积极性和责任心,而且这种调动还必须是可持续的,讲效率的。当前,可以探索设立普惠金融服务基金,一方面强制要求所有正规金融机构都缴纳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1%至2%)作为普惠服务基金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则通过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引导更多的机构到贫困地区开展业务,为低收入農民提供支付得起的正规金融服务。其次,出台激励相容的法规政策,对金融机构在農村地区撤并与新设机构、新增存款投放比例做出相关规定,遏制農村资金的持续外流。
(三)建立有效的城乡金融联动机制。
城乡金融机构之间也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实现城乡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城市金融机构和農村金融机构之间可以通过金融控股、参股、同业拆借等形式实现金融资源向農村流动。其次,城市金融机构通过提供人才培训、宣传和信息服务等方式发挥对農村金融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后,城市大型金融机构可以借鉴国际成功的运作经验,采取“连锁店”形式,按照统一的品牌,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流程,独立、专业的经营方式,设立新型農村金融机构还是有利可图的。
参考文献。
[1]何广文,我国農村金融供求抑制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j],中国農村信用合作,,(2).
[2]王修华,邱兆祥,農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j],经济学动态,,(2).
[3]王修华,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约束与优化设计[j],農业经济问题,,(8).
[4]洪正,新型農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的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1,(2).
[5]王修华,新農村建设中的金融排斥及破解思路[j],農业经济问题,,(7).
[6]王永龙,城乡金融的非均衡性及其后续效应[j],改革,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