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角教案(模板24篇)
教案的撰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教案编写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简练,条理清晰,便于教师实施和学生理解。最后,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编写教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年级角教案篇一
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挂图,尺等
一、教学例题
1、复习有关平移的知识。
学生思考
同桌交流
交流:“小船向右平移9格”你在操作时是怎么想的?(注意对应点之间的数格子。)
小结:我们三年级时学习过平移,知道了可以把一个图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具体平移的格数要通过数对应点或线之间的格子数。
再说一说金鱼图向右移动了几格?
同桌互相说一说,数一数
小结:判断一个图移动几格,我们要首先确定一个点为0点,然后向相对应的点去数。
二、完成试一试
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强调注意点:把一个图形平移,有的同学可能出现平移后,图形变形的现象,为防止这外现象,我们在平移时,要尽可能多确定几个点,用字母做上标识。
三、完成练一练:
1、看图数一数,哪个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得到红色三角形?。
在书上画一画,再说一说。
2、看图填空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四、完成部分练习p7练习一1-2。
四年级角教案篇二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以发展。
略
四年级角教案篇三
传统的体育课中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体育教学中情感的注入和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乐于上体育课、参与体验、享受快乐呢?为此,教师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合作的.学练活动中去。
本课以发展学生投准能力和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与同伴友好交往与合作为主要目标,选择了以投准与游戏中的“沙包投准”和游戏“赶小猪”为教材内容。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运用情景教学手段,通过模仿解放军战士赶跑大灰狼救回农民伯伯小猪的情景故事,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沙包投准动作技术的探究学习;同时通过游戏《赶小猪》提高学生手指、手腕的控制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和发扬学生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想象创造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团结合作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互相帮助、互相指导的机会。课的最后部分安排放松舞蹈《拥军花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身心放松。
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投掷、滚球和奔跑发展学生的灵敏、反应、协调性和力量素质,增强上肢力量,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
四年级角教案篇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渗透正确的审美观教育。
2、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3、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能简要口述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
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理解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1、学生查找有关描写骆驼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相关资料。
2、电脑课件。
两课时
1、谈话:小朋友见过骆驼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的?(指名学生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骆驼的,题目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板书)
1、出示自学题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读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注意带点的字。
疙瘩 自豪 骆驼 委屈 足够 沙漠 小溪 陷进 养料
风沙 茫茫 贮存 俯下身子 铺天盖地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后进生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一说课文哪一部分是讲小骆驼跟着妈妈到沙漠旅行的。(第3、4自然段)
4、指名读自学题(2)的词语,注意3个带点字都读轻声,教师领读这3个词语。
5、说一说“自豪、委屈、足够、小溪、陷进、养料、风沙”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学生说出意思后,教师要进一步追问是怎么学会的。学生说不出来要引导他们反复读课文、看课文插图来加以理解。
6、小结自学情况,表扬学得好的,鼓励学得不够好的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第1、2自然段写什么。
2、引导学生归纳。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1) 教师范读。
(2) 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
(3) 指名读,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得怎么样,提醒学生注意通过读体会小骆驼照镜子时候的心情,读准小红马批评小骆驼难看时的语气,并通过读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4) 分组齐读这一部分课文。
1.用钢笔描红。
(1)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鼻”和“陷”的写法。
(2)学生当堂描红,教师注意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还可以适当播放一些轻音乐,以减轻学生课堂疲劳。
(3)及时反馈,指出优缺点,进行强化练习。
(4)欣赏佳作。
2.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每个词语四遍
3.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二教时
1.听写词语。
2.说一说妈妈为什么要带小骆驼到沙漠里走一趟。
1.默读课文,完成课文后第四题。
2.教师巡视,相机辅导后进生。
3.讨论课文后第四题的答案并板书。学生根据板书检查自己做的答案。
4.指导朗读课文。
(1)学生琢磨这一部分改怎么读。
(2)指名读,引导评判是否读得有感情,提醒学生:通过读突出沙漠的广大和环境恶劣,体会妈妈的良苦用心,体会文章用词造句的精妙。妈妈的话耐人寻味,要反复读,读准妈妈说话时的语气、感情。
(3)学生再练读、齐读。
5、小结。
(1)这一部分课文写了什么?请同学说一说。
(2)指名同学复述这一部分课文。
1、过渡:妈妈的亲切教导,自己的亲身体验,使小骆驼明白了什么呢?
2、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3、指名读课文,引导评判学生是否带了自豪的感情读这一部分课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
(1)思考:小骆驼想到了什么才说“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2)讨论。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
4、教师小结。
1.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话训练:同学们,小骆驼以后再听到小红马说它难看会怎么说呢?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驼峰——贮存着养料——足够路上用
委屈 脚掌——又大又厚——
不会陷进松散的沙子里自豪
眼睛——双层眼毛——
风沙过去了,没进一点沙子
四年级角教案篇五
这篇看图学文有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配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能课内外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把观察、阅读、想象结合起来,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本文时让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古诗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引导学生看图,再结合文章来学习,通过阅读来加深理解。
布置学生购及有关长城的图片或文字资料长城的风光资料片、投影片
2课时
理解图意及文章的内容,指导学生朗读。
一、默读“导读”,了解学习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1、请同学们讲解,老师及时加以表扬。
2、老师补充几首古诗。
3、简介长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地域,各自在形势险要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犯,将原先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并且连贯起来。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明代为了抵御外敌,前后修筑18次,图上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三、观察图画
1、学生自己观察,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说说长城的形状、样子,指名说说(特别提问学习后进的同学,及时加以鼓励)。
2、同学间互相说。
3、自读课文,看看文中怎样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长城的起始点,体会长城的长,请同学读一读书中有关“长”的语句。
2、自由读第一段。
3、指名读。
五、学习第二段。
1、再次观察长城的近景图,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补充:八达岭居庸关一代的长城,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端厚5、7米,女墙高一米,的确又高又坚固。
2、指名读第二段。
3、同位间指出垛口、城台等的位置。
4、朗读第二段。
六、自学第三段。
1、读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2、有感情地读一读。
3、理解“思考练习”3的前两个句子的含义。
(1)“很自然地想起”是因为长城雄伟坚固,结构合理,谁来到长城也会想起古代的劳动人民,并发出由衷的感叹。
(2)一个“才”,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赞美。
七、自学第四段。
1、自己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2、读第四段,读出自豪之情。
八、小结。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想法?多谈一谈。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2长城
伟大的奇迹高大坚固
歌颂劳动人民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加深对长城的认识,理清课文的条理,激发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二、深入了解。
1、同学们说说自己收集的故事,老师给予表扬。
2、听了这些故事,大家谈感想。
三、指读课文,再联系图,了解长城的构造与用途。
四、进行朗读训练。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
五、理清课文条理。
六、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背诵,可一段一段地背诵,也可按自己的方法背诵。
2、教师指导后进的同学背诵。
3、指名背诵,交流经验。
七、听写字词。
八、请几名同学当小导游,介绍长城。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知道的有关长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长城
概述长城长城脚下、长城上感想
远近
四年级角教案篇六
混合练习--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9-13题。
通过混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口算
做第9题。
这是接近整百数的口算,口算时着重让学生思考多加了的要减去,多减了的要加上。
二、求未知数
1.做第10题。
学生做完后,要让他们说一说各根据加、减法中哪个关系式来计算的,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关系的理解。
2.做第11题。
这道题既可以直接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答,也可以把要求的数用未知数x表示,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答。
三、简便算法
做第12题。
在计算前,注意提醒学生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四、解答应用题
做第13题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几个条件,问题是什么。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订正时,提问:
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怎样?[相等。]
哪种方法简便?[用265-(35+100+85)比较简便。]
在计算(35+100+85)时应用了什么知识?[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年级角教案篇七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你们认为哪个词是“元帅”?(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多么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尽一尽地主之意,为他们做一下导游。(任务驱动:编写导游词)
1、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同时可以上网浏览图片。你准备怎样介绍,可以边看图边介绍,也可以通过读来介绍。
2、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朝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在有了图片和课文中的这些内容以后,你还想在你的解说词中加如写什么?
1、我的感受。
(1)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2)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方面在网上制作解说词。
交流反馈。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壮观景象,回家后上网收缩有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将举行一次宁波江东中心业余小导游的竞选活动。
四年级角教案篇八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猫的认识。
学生可以读和猫有关的书,也可以介绍猫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知识。
1.指名读,说出段意。
2.交流自己词语的理解,提出易读错、写错的字。特别注意:屏息凝视、生气勃勃等。
根据各段段意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了解猫的几方面的特点。
引导学生归纳出猫的特点,即大猫性格古怪:既老实又贪玩还尽责;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小猫则更淘气。
1.看拼音写词语。
()呼()遭()生气()()备。
2.多音字组词。
折屏。
1.通过理解课人,了解猫的性格和刚满月小猫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致观察和真实具体地记叙事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回忆猫的特点。
1.请同学朗读这一段,思考:大花猫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了解大花猫的性格特点古怪,因为它老实、贪玩同时又尽职。
2.出示句子,学生比较:
说它老实吧,它却贪玩。
说它贪玩吧,它很贪玩。
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句式,前一种写法是不确定的,后一种写法是肯定的。进而发现连接猫性格的词语为“吧,可是。”
3.请同学用“吧,可是”将老实――贪玩――尽职连起来说一句话,体现猫性格的古怪。
4.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迁移训练,说一个人性情很古怪。
(学生从发现――认识――迁移的过程,符合认知规律,也更加清楚作者写法的特点。)。
5.引导全体学生理解猫的性格古怪。
出示:说它老实吧,_____。可是,_____。
说它贪玩吧,_____。可是,_____。
1.学生自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这两个描写的猫的性格古怪在哪儿?
2.用第一段的句式说话、填空。
3.仔细品读第二段,学习作者是怎样把猫高兴和不高兴时的古怪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的。
使学生认识到作者运用一系列动词具体写出了猫的表现,让人感到真实、生动。
4.回读前三个自然段,读中体会大花猫性格的古怪及作者对它的宠爱。
1.请同学合上书听老师读书,同时思考: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写出了小花猫什么特点。
(培养听的能力,听后概括,抓住要点知道主要内容,达到基本要求。)。
2.请同学听老师读第二遍,把能表现出小花猫淘气特点的词记在本子上。
(教养学生运用听觉器官搜集有关信息的能力,提高写字速度。)。
3.请同学听老师读第三遍,边听边想象小花猫淘气时的情景。然后大家介绍,尽量用上文中的好词佳句。
(边听边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情境。复述时鼓励学生将本文语言文字内化成自身语言,锻炼学生记忆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
4.齐读这一段,读中体会小猫的淘气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一种小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2.自己栽一棵白菜花,观察它的生长情况,坚持写观察日记。
四年级角教案篇九
教材第16~18页。
1.了解数的产生,理解自然数的概念。
2.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重点: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十进制计数法。
难点:掌握含有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一、创设情境
我们知道数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地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关于数的知识。
(板书:数的产生)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数的产生过程。
(1)如果没有了数字,怎样表示我手中的粉笔有多少根呢?(教师举起手中的4根粉笔)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表示有4根粉笔?
(学生通过讨论,会想到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创造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2)在生产劳动中,人们需要数人数、数物体个数或记录打猎后捕获的野兽的数量等等,这样就逐渐产生了数。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17页中的图片,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在远古时代,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各种方法来表示物体的个数。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的符号,这就是数字。如: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还有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后来流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人们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数字,一直把它叫做阿拉伯数字,即0,1,2,3,4,5,6,7,8,9……经过了几千年,才产生了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3)了解了数的产生过程,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教育学生要珍惜人类灿烂的文化遗产,认真努力地学好知识,创造出更多的知识。
2.认识自然数。
(1)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板书:自然数)
(2)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十进制计数法。
(1)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数是1339724852人,世界人口有70多亿等。
(2)用计数器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教师在计数器上先拨珠,让学生数数: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板书:十亿、百亿、千亿)
指出:十亿、百亿、千亿和以前学过的个(一)、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3)在数位顺序表上填出亿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指名汇报,共同订正。
(4)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教师指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板书:十进制计数法)
(5)观察比较:比较数位顺序表上个级、万级和亿级有什么异同?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分别说一说各自的看法。
三、实践应用
1.填空。
(1)一百亿里有()个十亿,()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十亿位。
(3)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2.教材“练习三”第1题。
想一想,说一说。
3.教材“练习三”第2题
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对数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四年级角教案篇十
1、指导学生了解这个童话故事是如何编出来的。
2、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放开胆子说自己心中的故事,表达意思,培养独创才能。
3、能把想象的童话故事写下来,语句完整、通顺,能较准确用词。
4、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和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感受编童话带来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编故事,培养认真倾听、主动评价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读童话、写童话的兴趣,感受童话的魅力及编童话带来的快乐。
重点
1、拓展习作思路,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2、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内容比较完整的童话故事。
难点
开拓学生思维,习作写得富有想象力,童话故事情节合理。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学生典型的习作例文。
学生:多多读一些神话和童话故事,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大胆的想象。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打开思路,海阔天空地想
我们学过《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等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是真的吗?仔细想想,人类的想象力太神奇了。正是因为这神奇的想象力,才有了这些美丽的神话。想象有多大胆,故事就有多精彩。今天我们也去放飞想象,编织我们心中精彩的故事吧。
二、交流最喜欢的故事人物
1、出示搜集到的人物。
(1)今天老师把神话中的人物请到我们的课堂,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体逐一展示:盘古、大禹、沉香、后羿、嫦娥、精卫鸟、女娲等神话人物。
(2)学生谈谈对人物的认识。
(3)教师小结。
盘古开辟了天地,并用自身创造了万物;大禹,带领百姓战胜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沉香,习武练功,翻山越岭,劈开华山救出了母亲……这些人物都有鲜明个性和特点,因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2、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人物。
3、讨论喜欢人物的特点。
他们的本领大,能呼风唤雨。
他们都是神仙,女的美丽善良,男的英勇威武。
他们都乐于助人,与自然作斗争。
他们身上有一种无私无畏、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4、引导学生说会选择跟谁过一天?为什么会选它?(指名回答后、小组互说)
三、放飞想象,酣畅淋漓地讲
1、同学们,你们现在都选择了要跟谁过一天,现在有谁愿意把自己和他(她)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引导学生说这一天里会去哪里,会做些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
2、生讲,师引导,引导学生把故事讲具体。
3、同桌交流。
4、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巡视,倾听他们的交流,给予适时恰当的激励、点拨。
四、学生习作
看到你们说得那么兴奋,你们的故事一定很精彩。你们想不想把你们的变化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给老师听?现在拿出纸笔,把你们的故事写下来。写完后交给我们看。写的时候注意要把故事写完整。
五、佳作引航
我和卖火柴的小姑娘过一天
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此时我在大街上走着,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喷香味道。哇,真香!
墙角下,我看到了一个人,一个熟悉的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长得很漂亮,蜷缩在墙角,冻得直打哆嗦。我关切地问:“你没事吧?”“还好。”小女孩小声地问,“你,你是谁?”“你不认识我,但我认识你呀,卖火柴的小女孩。”说着我把棉袄脱下来递给她。她摆摆手说:“奶奶不让我要别人的东西……”她美丽的大眼睛闪着纯洁的光芒。“我,我不冷。”说着帮她穿上,并夸赞说:“瞧,多合身呀!”“谢谢!”她的脸冻得像红苹果。
突然我听到咕噜一声响,原来是她的肚子饿了。
小女孩不好意思地捂着自己的肚子。我哈哈地笑了,拿出我的蛋糕递给了她。她接过去马上吃起来,突然慢慢抬起头,眼泪顺着漂亮的脸颊流下来,她拉着我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
我猛然想起什么事,对她说:“跟我走吧,去我们的校园游玩吧!”小女孩信任地点了点头。
我拉着她飞向我们的学校,向同学们介绍她并和我们一起上课。
她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快乐幸福地生活了一天……
点评:这篇习作发挥想象,走进童话世界里,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摆脱痛哭,又带着她来到幸福快乐的现实世界里度过一天。描写抓住细节,细腻传情,文字里涌现出浓浓的爱意,给人满心的温暖和芳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别人交换意见,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
难点
培养学生读童话、写童话的兴趣,感受童话的魅力及编童话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教师示范修改,领会修改方法
1、激发修改兴趣。
2、出示修改要求:想不想给自己打分呢?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要求?请看大屏幕:
习作自评要求:
(1)语句通顺,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胆想象。
(2)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象丰富。
3、教师示范修改。
(1)实物投影出示学生习作例文。
(2)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依次当面进行修改。
二、修改作文,分享成功的喜悦
1、“文章不厌百回改。”请同学们把自己写好的习作按照习作提示检查一下,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进行独立修改,看看语句是否通顺,标点使用是否正确,是否有错别字。
2、自主修改习作,培养修改能力。
3、把自己的习作跟你的学习伙伴交换一下,或者读给你的好朋友听一听,互相提一提修改意见。
4、小组内同学互相修改习作。(重点从语句是否通顺,条理是否清晰,情节是否具体等方面评改。)
5、班级交流。
三、教师激励学生,继续完善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刚才同学间的汇报,在原文上修改。
2、自主交流习作修改体会。
3、教师面批面改,提高效率。
4、誊写习作。(要求书写工整,注意格式)
5、优秀习作或优美片段赏读。
四年级角教案篇十一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看懂图意,知道图中都有谁在干什么?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理解课文内容,从溪水由清变浑,想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3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生:我知道了那条溪水又清又凉。
师:对。(并相机板书)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大象和野猪拔树比赛,它们在比谁的力气大。
生:我知道那条溪水后来又变浑了。
生:我知道小兔子不让大象和野猪拔树,这样水会变浑的。
生:我知道大象的鼻子堵了,野猪变成了泥猪。
生:我知道大象和野猪还栽树。
生:(异口同声)有!
生:为什么清清的溪水会变黄呢?后来又怎么变清了?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老师把你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行吗?(师写 ?清——黄——清)
师:谁还有问题?
生:什么叫不解地 问?
生:什么叫毁掉呢?
生:什么叫胜负?
(当一生提出这一问题时,有另一小组的同学马上站起来说:就是输赢)
师:你的理解很正确,你明白了吗?
生:为什么说毁了树林就是毁了小溪?
生:大象的鼻子为什么堵了?野猪怎么变成泥猪了?
生:为什么溪水唱着歌向前流呢?
师:好,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都把它写在了黑板上,我们就把第一问题(?清——黄——清)作为中心问题。我们各个小组围绕这一问题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相信这一问题弄懂了,其他的问题也就容易了,开始自学吧!
(这时,各个小组的学生开始合作学习,气氛相当热烈,教师巡视指导,大约10分钟)
师:好了,各个小组的同学讨论非常热烈,现在汇报你们的自学结果好吗?
生:(齐声说)好!
师:是啊!这又清又凉的溪水为什么变黄了呢?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
微机出示图一:同学们看,大象和野猪正在干什么?仔细观察它俩的动作神态,想象一下它们可能说什么?同桌之间边表演边说。
生:(相当活跃)同桌之间边表演边模仿大象和野猪的声音。
师:同学们的表演可真生动呀!谁愿到前边来表演给同学们看。
(此时学生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话音刚落就有两名学生跑了上来)
生一和生二边模仿它们的动作边说
生一(大象):“嘿嘿,一、二、三,我一定能拔下这棵大树,证明我比你力气大。”
生二(野猪)眼珠瞪圆了说:“别看你鼻子长,我用尽全身的力气,哎一哎,使劲,加油,加油,我能行!”他们的表演滑稽可爱,语言有趣。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为他俩鼓掌、喝彩。
师:正当它俩拔得起劲时,被小兔看见了,小兔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大家读一读第4自然段。
生各自读。
师:谁来读?
生:读。
师:大象和野猪又是怎么说的呢?谁来读野猪和大象的话?
生:读。
师:听了大象和野猪的话,小兔子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很生气。
生:很气愤。
生:气极了,觉得它俩不应该用拔树来比力气。
师:那它气愤地说了什么?(微机出示)
“比力气,你们毁掉了树林,也毁了小溪。”
师:谁用气愤的语气读?
生:读。
师示范读
生练读。
生:“不解地问————这和小溪有什么关系?”
师:那什么叫“不解地问”呢?
生:就是不明白地问。
生:就是在不知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问。
师:对,为什么说毁掉了树林,也毁掉了小溪呢?
针对这一问题,小组中再进行认真的讨论。
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大约3分钟)
师: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因为树拔了,土就松了,下雨时,土就流到了小溪里。
生:我认为树拔了,远处的土和沙就刮到了小溪里。
师:对,同学们说得有道理,大树长着时,土被树根牢牢地抓住了,现在拔掉以后,土就开始变得松软,当下雨时就会造成水土的流失,泥沙随雨水流入溪水中,溪水也就变浑浊了。(相机板书 拔掉——浑)
师:小兔子听了野猪和大象的话,心情怎样了?
生:很生气。
生:生气极了。
师:那我们试看读一读,读出那种生气的语气。
生:读。
师:示范读。
生:齐读。
师: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你想对他俩说什么?
生:我想对他们说,你们难道不知道你俩做错了吗?
生:我太生气了,你们两个的行为太可耻了。
师:下面我们分角色读4—8段,小组事四人为一组先读。
生开始在小组中练读。
师:哪个小组愿意读给大家听。(指一小组读)
生:读。
师:他们读得好不好?
生:(齐声说)好!
师: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
生:现在我明白了是溪水变浑了,水里的泥沙赌住了大象的鼻子。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大象鼻子赌了以后会怎么样?
生:它一定出不上气来。
生:它一定会很难受。
生:大象一定说:“真难受呀!我真后悔呀!”
师:野猪变成了泥猪,它会怎么想呢?
生:哎呀!好可怜呀!我现在是又脏又丑呀!
师:它俩真是狼狈极了,从哪儿可以看出它俩真的知道自己错了呢?(微机出示图)
师:同学们看它俩正在干什么?
生:它俩正把一棵棵小树苗栽好了
四年级角教案篇十二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计算器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
做第3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四年级角教案篇十三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结合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引导、发现法
小黑板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回顾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
2、3×4的表示什么意思?
0.2×4表示什么意思?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商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根棒棒糖需要多少钱?”展开讨论。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4、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参与指导解释疑难问题)
三、点拨升华
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五、当堂训练
1、算一算。
0.4×5=0.2×5=0.6×5=
0.3×6=0.2×7=0.6×9=
2、完成学案第三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六、拓展提高
笑笑看见远处的闪电以后,经过6秒才听见雷声,如果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0.34秒,那么笑笑离闪电有多远?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作业布置:教材第34页“练一练”的第2、3题
略
四年级角教案篇十四
1.通过计算两种动物爬行的速度,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在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在这一单元里,前面4节课里学生系统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这基础上,教材创设了两种爬虫谁爬得快的有趣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某些除法中余数和商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去探索、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在这过程中认识什么是循环小数。这部分内容比过去降低了要求,有关循环节。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是在"数学万花筒"中呈现的。
这节课都是利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引入循环小数的除法,相对来说,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于"循环"这一特征,原先孩子在找规律中也多次接触,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先算,在算的过程中可能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来研究循环小数的特点就不会很困难。
活动一:比一比,谁爬得快?发现并认识循环小数。
出示课件:雨后的一天,树叶上还闪烁着水珠。一棵大树上一只蜘蛛在慢慢地往下爬行;地面上,有只蜗牛也在缓慢地爬行。
师:你们从图中还获得了什么信息?
(点击课件:蜘蛛旁边出现"3分钟爬行73米";蜗牛旁边出现"11分钟爬行9.4米")
师:你们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它们俩谁爬得快?
师:如何知道谁爬得快?你怎样解决?怎样列算式?
生:可以比较它们俩的速度。
生:蜘蛛的速度可以用73÷3来计算蜗牛的速度可以用9.4÷11来计算(老师板书出学生说出的算式)
师:先请大家动手算一算蜘蛛的速度。
学生动手算。
……
生:老师:73÷3=24.3333……除不尽怎么办?
师:什么意思?你还没有除完,怎么知道除不尽呢?
生1:永远都除不完!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每一次余数都是1。
生2:商从小数点后面开始每次除得到的商都是3,然后余数又是1,商3,余数是1,不断反复出现。
师:是呀!73÷3的余数不断重复,商也不断重复,永远都除不完,它的商可以这样写:24.3333……后面加省略号,表示还有无数个3,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求出蜗牛的速度。然后再比一比蜘蛛和蜗牛谁的.速度快?
学生动笔算…
生:它也是一个循环小数。0.85454…
师:为什么说它也是一个循环小数?
生1:因为余数"5"重复出现。
生2:商也不断重复出现:5454……
师:那么现在你们能得出蜘蛛和蜗牛谁爬得快吗?
生:蜗牛快。
活动二:认一认。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0页"数学万花筒"。他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试一试说说刚才这几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吗?怎样用简便写法写出来。
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3÷84÷310÷92÷4
14.2÷110.4÷91÷75÷6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循环小数有了哪些认识?
……
这一节课,我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计算发现除不尽的现象,引发学生想了解怎样去表示商;这类商都有哪些特点等。帮助学生认识循环小数,因此,学生学得比较主动,通过让学生阅读"数学万花筒",帮助学生知道循环节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我觉得这样处理比较恰当。
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发现问题到问题的解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语言的表达等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是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发现,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述,认识循环小数,真正做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其次,注重了活动性教学。通过"谁爬得快"认识循环小数,"认一认"运用概念去判断,进一步认识了循环小数。最后通过"练一练",深化了循环小数的认识,层次非常清晰,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
四年级角教案篇十五
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课文第66页的例2、练习十一中的地3、4的相应小题,第5、6题。)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三角板、直尺。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年级角教案篇十六
知识与技能:认识“砚”、“乾”、“坤”三个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理解古诗的意思。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墨梅这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唐代和元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昌龄、卢纶和王冕。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墨痕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古诗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比如查资料,利用工具书,网上查询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如下:
(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它淡淡的彩。)
e.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背诵《墨梅》
板书设计: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四年级角教案篇十七
师生谈话引出生活中的乘法话题。
1.经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过程。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1.出示例1。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2.学生自己试着用竖式计算,指一人板演。算完后用计算器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3.完成后说说是怎样算的。
同桌说说后,在全班说说。
4.用计算器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68 × 19= 292× 46= 109 × 37=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简便算法的过程。
2.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口算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谈话,引出旅游团就餐问题。
1.经历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简便算法的过程。
2.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口算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
1.观察情景图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2.分别计算选择两种自助餐各需要多少元钱。
3.学生试着笔算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
找不同选择的同学各一人板演,其余的写在本上。
交流计算的方法。
重点交流乘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试一试。
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口算。
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采用书中的练习题。
第三课时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
(2)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乘法估算,会解答有关乘法估算的实际问题。
(3)估算、计算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培养估算的习惯,培养数感。
设计意图教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更新和反思的艺术,只有牢牢搭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与时具进,才能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这朵艺术之花才会永不凋谢。
谈话引入(也可用其他形式引入)
1.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
2.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乘法估算,会解答有关乘法估算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看图并说出图中的信息,再提出问题:估算这列火车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展示:说说这列火车大约有多少个座位,你是怎样估算的。先小组内交流,再班级交流。
试一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采用书中练一练的习题。
四年级角教案篇十八
生:间隔排列的规律。
师:我们能不能运用学过的规律帮助它们解决困难呢?
生:能。
师:我们一起去吧!
1、出示例题的上半部分及情境图(暂不出现问题)。
师:从情境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1:林**旁的树。
生2:做操的兔子。
生3:送花盆的猴子。
师:请阅读题目中的文字,了解题目的数学信息 。
师:怎样理解"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棵树相隔3米" ?
学生:7棵树分成了6段,每段3米。
学生:这里实质求6个3米是多少。
师:林**的两头都栽树,相邻两棵树相隔3米,也就是林**被树分成的每段的长度是3米。
2、出示第(1)个问题:林**长多少米?
生:会
3、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如发现不同的解法都让学生写在黑板上,并组织讨论。
(2)在两头都栽树的情况下,林**被树分成的段数与树的棵树有什么关系 ?
(3)这道题应该分成几步计算?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
4、出示第(2)个问题:兔子做操的队伍长多少米
学生独立解答,共同订正。
师:谁能说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
生:5-1=4表示5个兔子分成了4个间隔。
生:4×2=8表示每两只兔子相隔2米,4个间隔共8米。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生:根据我们上节课学的间隔排列规律想到的。
5、做“试一试"
师:这道题中的林**指的是哪一条林**?
生:就是例题里的那条林**。
师:全长知道了吗?
生:全长是18米。
学生独立完成。
师:比较(1)(2)两题,在物体的排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生:都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物体的间隔长度一定。
师: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段数比物体的个数少1。
生:每段长度与段数相乘得总长度。
师:(板书)
物体个数-1=段数 每段长度×段数=总长度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将运用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上节课找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1、做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一人做在小黑板上,全班共同订正。
师:走廊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
生:不一样
生:两端放花,花的盆数比分的段数多1。
生:两端不放花,花的盆数有可能和分的段数相等。
生:也有可能比分的段数少1。
2、做第2题。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明板演,集中交流订正,说出每步算出的是什么。
师:植树方案包括哪些?
生:栽什么树。
生:怎样栽。
生:跑道两头栽不栽 ,草坪四个角上栽不栽 ,每隔几米栽一棵。
生:需要多少棵
(2)各小组讨论植树方案,填制下表。
植树方案
植树地点
植树品种
树苗棵数
(3)各小组展示植树方案,全班评议。
评议重点:
1)根据树的品种考虑相邻两棵树的距离是否合适。
2)根据设计的栽法,树苗棵树的计算是否正确。
生:我们运用了间隔排列规律解决了植树问题。
师:我们今天解决的植树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很多,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发现这样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它。
找规律(间隔排列)
物体个数-1=段数 每段长度×段数=总长度
两端放花,花的盆数比分的段数多1
两端不放花,花的盆数有可能和分的段数相等或比分的段数少1
四年级角教案篇十九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并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概括的能力,喜欢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教材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数位表以及读、写亿以内数的过程。
2、认识亿以内的数为顺序,知道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能读、写亿以内的数。
3.对现实生活中与大数有关的事物感兴趣,体会大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总结概括的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本节课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难点:亿以内数读写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准备了如下的教具:多媒体课件(ppt)
这节课我运用的教法有:情境导入法、操作发现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有: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法、合作交流法
? 教学中借助电子白板展示例题、练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从趣味读数导入,借助学生会读的典型数据,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再联系生活,引入生活中的亿以内的.数,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信息读给大家听。 目的是让学生深切地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探究亿以内数的读法
我首先出示数位表,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数位表的分级特点以及个级和万级数位排列的特点。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观察交流数位表,为读写亿以内的数做好准备。
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利用数位表读数,初步体会亿以内数的读法;再让学生在没有数位表的情况下读数,使学生感受到分级的必要性;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这样设计使每一位学生既深刻体会到了亿以内数的读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了巩固亿以内的读法,我又设计了读数大比拼的游戏。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继续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此时,孩子们正处在成功的喜悦中,我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出:这样的数怎样写呢?激起学生想继续探究的兴致,这样就自然的进入活动二的教学环节。
活动二:探究亿以内数的写法
首先提出活动要求: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
在学生试写、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我又设计了写数比赛。
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既能让好学生吃得饱,又能让差学生够得着。给了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又在快乐中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本节课的新知。
(三)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以上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但学生仅仅会直接的读数和写数。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亿以内数读写法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我进一步设计了写数的游戏。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又达到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反思提升
这一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从知识、过程、情感三方面进行总结。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在直观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推理、总结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四年级角教案篇二十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能力,并通过让学生试着理财,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
一、课前准备:
请学生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并把每一笔开支记录下来,算一算每天花了多少钱,然后算一算一周一共花了多少钱(记录在课本p124的表格中)。
二、新授:
1、当了一星期的家庭小管家,你有什么感受?汇报一下。
2、根据统计表绘制出这一周开支的折线统计图。
3、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各家一周的开支有什么变化规律?
4、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5、根据这一周的开支估算本月的总支出,然后告诉爸爸妈妈。
6、对于本月的开支你有什么好建议,向爸爸妈妈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感受。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四、巩固练习。
完成作业。
四年级角教案篇二十一
1、欣赏萨克斯独奏《回家》,感受乐曲的款款深情和旋律的悠扬柔婉,以及萨克斯管所独具的荡气回肠的声音效果对音乐氛围的营造与烘托。
2、认识吹管乐器萨克斯,了解它的形状和音色特点。
感受乐曲悠扬柔婉的情绪特点,认识吹管乐器萨克斯,了解它的外形和音色特点。
体验萨克斯管所特有的音色效果对音乐氛围的营造与烘托,以及对“家”的主题的深化。
1、组织教学:复习歌曲《故乡的小路》(巩固两声部旋律和表现歌曲情绪)。
2、导入:走在故乡的小路上让我想起我的家,家:原本是住所,是可以供人遮风挡雨的地方。家是我们停泊的港湾,家,是温暖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自己最爱的——亲人。
师:今天我们来进入第五单元的学习《温馨的家》,听一首乐曲,它的名称——《回家》。
3、初听:演奏乐器——萨克斯管。
4、了解萨克斯管,课件+ppt。
6、复听:?乐曲有几个主题,各主题不同的情绪。
师:第一主题(旋律平稳、舒展,带有少许忧伤,表达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主题(节奏紧凑,十六分音符的加入使得乐曲显得更加激动,表达作者回家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乐曲所要表达的情绪,进一步理解乐曲的内涵。
7、再听:ppt视频(感受萨克斯所带来的音乐效果)。
回家问候父母,长辈、亲人,送去祝福,感受家的温暖。
四年级角教案篇二十二
《观潮》任教版小学第七册22课。这是一片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自立行家按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片培养学生预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的好文章。
1、学生是东风东路小学四年二班的学生
2、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能运用网络查询收集资料帮助学习。
3、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借助网络的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
2、学习本科抓住事物的特点的几方面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接受反映能力:
1、培养学生与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信息。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秒潮水的语句,熟练成诵部分语句。
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类型媒体内容使用时间媒体的作用媒体使用方法知识理解网络潮的气氛10分创设情景提供观察资源浏览、观察能力应用网络潮的样子特点等15分提供观察资源制作简报浏览、制作情感接受、反应课件潮的壮观2分提供资源、情感渲染演示。
四年级角教案篇二十三
本次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启发学生走向大自然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习作的要求是观察一处景物再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我的发现”以对话的方式对本组课文表达方式作了回顾和总结。日积月累选编了5句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宽带网是一项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单元字词,积累古诗名句。
过程与方法:学会制定春游方案;能按一定顺序观察景物并具体生动的奥写下来;发现排比句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的内容与以往差不多,口语交际与作文都与景物有关,学生已经写过多次,并不陌生。难点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多观察,细观察。古诗名句理解需要教师点播,宽带网重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课下细致观察与课上指导交流相结合,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
教学准备:课下按一定顺序观察校园一处景物
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导入新课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
(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指导写法:
1、要有一定的顺序
2、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优美。
五、相互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拟定草稿。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
七、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篇较为典型的文稿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问题,然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语文园地一,语文园地一- 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年级角教案篇二十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原本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同学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同学从中学习怎样积累资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同学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资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资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资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局部,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布置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同学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同学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同学“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同学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干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同学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同学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协助同学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同学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同学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同学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局部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同学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动身,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同学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局部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同学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同学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 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抖”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抖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依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和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同学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同学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局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方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