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富论读书笔记大学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实用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富论读书笔记大学篇篇一
老子曾经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自我自然。”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是一种放任无为的政治,最好的政府(统治者)应是一个无为的政府,老百姓知道他的存在就可以了。好政府是很少发号施令的,但又能“功成事遂”。今天说的并不是老子,而是经济学之父誉称的亚当斯密,他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小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定做到了“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所以,熊彼得说亚当斯密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交换时的经济行为,认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利己的出发点是利己心,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是人性的自然想象。
茅于轼先生曾举《镜花园》里的君子国里的故事加以说明人的利己行为,小说第十一回里描述了君子国里的一名隶卒买物的情况:隶卒手中拿着货物道:“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低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卖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低本,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了?况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令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只听隶卒有说到:“老兄以高价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怒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放为公道。试问哪个腹中无算盘,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谈了许久,卖货人执意不增。隶卒赌气,照数讨价,拿了一半货物。刚要举步,卖货人哪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路旁过两老翁,作好作歹,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
茅于轼先生讲完这个故事给我们两点思考。
第一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都是各方偏袒自己利益引起的。因此,我们常常的错误认为,如果关心别人的利益胜于自己的利益,争论就不会发生。而君子国里发生的事情。恰恰说明了把关心别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样会有争论,我们同样得不到一个和谐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在现实的商业交换中,买方和卖方通过讨价还价,最终会达成协议。而在君子国这个人人为他的社会里,讨价还价根本不可能存在。小说不得不借助两个过路的老翁来调解矛盾。这里包含着一个极重要的道理:以自利为目的谈判双方同意的均衡点,而以利他为目的谈判则不存在能使双方同意的均衡点。所以利己是可以达到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利他则是一个纠纷不断的社会。从动态的变化来看,它最终必定转变为“小人国”。因为君子国是最适合专门利己,毫不顾人的“小人”们生长繁殖的环境。当君子们吵的不可开交时,“小人”跑来用君子吃亏自己得利的办法解决了矛盾。长此以往,君子国将消失,被“小人”国替代。从这一点看,人是利己的生物实在是人类社会的大幸。
第二,只要是交换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环境,使自己活得更舒服体面,如果没有这点动机我们为何要交换?我们有过交换经验的人都知道,交换的双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产生交换,而君子国有了市场,而通过市场的交换却是“利他”行为,这种动机显然是矛盾的。借用茅于轼先生有趣的例子,我们明白了亚当斯密的理论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基础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双方才能有均衡点,才能构件一个和谐的社会。
国富论读书笔记大学篇篇二
《国富论》一书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200多年前所写,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由于他第一次系统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重要的经济理论,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使他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而《国富论》也被认为使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市场经济,就需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学理论,而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就像物理学中牛顿的理论一样重要。其“看不见的手”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是亚当·斯密献给人类的伟大观念,这一观念培育出来的市场经济制度,尽管有各种不尽如意的地方,但迄今为止却是人类全部的智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种被实践证明能够成功地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制度。我们以往长期否定亚当·斯密的智慧,甚至把“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说成是对“私有制的公然辩护”。所幸的是,此刻我们已经理解了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具体地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今日中国之意义主要表此刻以下两点:
首先,承认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场经济的前提。人性假定是经济学的第一块基石,经济学的'大厦就建筑在这块基石之上。计划经济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不尽如人意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经济对人性的假设不贴合现阶段真实的人性,而在这个错误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是错误的。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本来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买东西的人都期望买尽量便宜和好的东西,而卖东西的人都期望东西卖得价钱高一些一样自然。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我们几十年都不敢或不愿意承认,连实话都不能说,怎样能行得通呢?我认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利己性假设,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石,仅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经济制度,才能有行得通的经济理论和实践。
其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依靠“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的思想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此刻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主要由关心自我利益的基层人民来推动的,而不是由政府推动。简而言之,市场经济的权力在民,而不在政府。市场需要的是“小政府”,要变管理型的政府为服务型的政府,政府应当尽量少的参与经济活动。当然,市场经济并也不是不要政府,而是要一个明白自我界限在哪里的政府。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也中允许政府在“看不见的手”之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三项基本职责是:(1)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社会之暴力入侵;(2)尽可能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的压迫;(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而即使在履行这些职责时,政府的设计也应当研究引入战争。
诚然,该书对西方资本主义初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起到了进取的作用,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诸多可借鉴之处。可是,由于中国经济的性质及发展模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一样,也由于东西方政治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富论》中的某些观点、某些理论并不能解释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的特殊现象,也不能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首先,中国的“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增长模式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奇迹。这也是《国富论》中的理论无法解释。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是与货币通胀(商品流通市场价格)呈对应关系的。也就是说高速的经济增长必然会使货币发生通胀。然而,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恰恰与之相反,经济高速增长而货币没有发生剧烈通胀。这又是何原因呢?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平均gdp增长为10%左右,同时,对外贸易依存度也日益增强,已经接近60%。可是,无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加入wto都没有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改变。经济学家想象中的“经济泡沫”没有在中99。国大陆出现。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同时消费的增长速度受收入增长速度的影响,与生产力相比相对滞后。于是就出现了产能大于消费,短缺经济一下变成了过剩经济。这正是中国经济构成“通货紧缩”的原因。由于国家财政采取进取的货币政策,使得对内内需加大,对外引入外资加快,导致中国在“低通胀”的情形下仍然坚持了较高的gdp增长率,所以一味的套用固有的经济模型是无法解释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的。
其次,我们再来审视中国对外经济的策略。说到对外贸易,就不能不谈到“重商主义”。这是《国富论》一书中重点阐述的理论之一。重商主义提出富国在对外贸易中应当奖励输出,阻抑输入。可是对于像工业原料及职业工具这样的特殊商品又恰恰与之相反。这一点用到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十分适宜。目前,中国出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农产品及轻工产品,而进口的确是高附加值的重工业产品,及更高附加值的先进技术及战略性资源,石油、矿产等。出口产品由于价格低廉品质好大大占领国外市场,而进口产品又为经济的发展供给了物质上的保证,贸易顺差日益增大,从理论上讲能够说相当梦想。而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就要考问一下中国自我了。从wto规则上讲,中国商品的出口增加对外国同种商品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直接导致外国生产企业的日益萎缩,甚至倒闭,同时加剧了国外产业工人失业率的增加。这势必会加大中国与他国的贸易争端,不利于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日益增大的贸易顺差,使中国的外汇储备日益增大,对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他国的货币是一种隐性威胁。所以如何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中国企业自抗商业风险本事的增强。也就是从宏观和微观两种途径去解决问题,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困惑还有很多,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决不能照本宣科,犯本本主义的错误。可是,也不能脱离书本中的经济理论,毕竟理论与实际是相辅相成的。仅有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辨正关系,才能使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对于《国富论》这本书,我们还是应当秉着鲁迅先生所倡导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来读,毕竟其里面还是有不少观点不适合中国国情的。
国富论读书笔记大学篇篇三
《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这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我觉得它有点难读,花了很长时刻才勉强地看了一遍,就据此写下自己的一点浅见。《国富论》共分五篇。亚当、斯密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交替转折时期,他为新的自由主义经济原则大声呐喊,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肆意攻击。然而,他的劳动价值论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巨大#from《国富论》读书笔记3篇来自学优网gkstk/end#的作用,他的经济思想成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他的学说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成长。有著名经济学家对作者亚当、斯密给过一个概括性的评述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有理由认为,他的这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作为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专业的大学生,首先要读一读这本惊世之作,了解经济方面的有关知识,有助于以后的学习。拜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留意得和认识。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此刻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政府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纵观历史,我们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大跃进活动,政府全面掌控市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政府规定的,最终压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使当时的经济停滞落后。我们从文中能够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没有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魔力。纵观西方自由市场的发展,无不是伴随着个人自由的不断延伸和扩展。读了《国富论》,让我更加确定这一点。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个性地混合在一齐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潜质,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潜质,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之后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德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构成了我们这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我认为,这是一本主张个人自由竞争,在经济学中起着启明灯和导航灯的重要巨著,是对当代及现代有重要影响的百科全书!第一篇,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和产品的分配。这第一篇是整篇巨制的重中之重。
首先讲到的是分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能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能够用我们擅长的某一方面来换取别人擅长的那一方面的服务。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分工能够极大地增进劳动生产力,正正因人们有不一样的擅长,而又有错综复杂的各样需求,因此就有了交换。交换提高了社会有效需求和社会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产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说,最有力的解释就是制作扣针的例子。分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再接下来就是货币和商品的价格的探讨。价值,我觉得它表示的是物品的效用,而经济学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边际效用,正因正是这个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不少有关经济的著作都会提到馒头是最后一个才吃饱的,在馒头并不缺乏的状况下,就是这最后一个馒头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高中的政治课本上讲,价值中包含的是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它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真实价格,产品一经生产,其真实价格就会必须,变化的只是我们此刻的货币衡量。而下方讲到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就是社会分工创造的财富的分配问题。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观点,这是财富的原始分配。社会分工必然导致劳动者在从事生产过程中从最终产品的贡献的不一样,也就是书上讲的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最终导致劳动者工资的不均等。第十一章讲到的地租,其实就是土地的使用价格,即资本使用土地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即经济租。
第二篇,资产的性质和积累以及使用。资产的性质就是资产的分类。其实《国富论》探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增加国家财富就务必要走一条路,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那个时候还没有虚拟经济这个概念,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资产投入,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
第三篇,不一样国家财富增长的不一样方式。这一篇翻来覆去讲的其实就是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资料也比较少,我是觉得没什么意思。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这一篇中所讲正式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写照,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觉得我国此刻明显存在着重商主义,一切东西以金钱来衡量,钞票立刻都要代替感情的地位,成为现代都市男女结婚的条件了。钱不到就不能救人,挟尸要价的丑恶,上课时老师讲到的某些有钱钱坐牢,没钱人坐牢的现象等等,这就是重钱重商的教育教出来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中多参杂一些道与义的教育,也许很多事就不是此刻这个样貌了。但是也不能否认经济的发展需要重商主义的推动。斯密认为就应对国内能生产的商品予以进口限制,这其实就是我们前几年的贸易壁垒,为保护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这天,哪里还有100%的国货、哪里还有100%的进口货?几乎没有了。
在退税、奖金和通商条约方面,都是为国家进出口贸易带给的一些策略。我们国家也在实行出口退税。通商条约其实就是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署的协定,当然不排除不公平的,比如鸦片战争等近代史上我们耻辱的割借租让条约。殖民地就是这些强势国家进行资源掠夺的根据地,增加自己的财富不顾别人的死活。斯密是批判重商主义的,在对它作结的时候,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我看过有关书籍,看不见的手全书只提及一次,而实际上影响着全局。正是透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看似自私自利的行为最终居然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继上一次的《新卖桔者言》,这次我选取了读《国富论》。和《新卖桔者言》不一样,这本书的资料明白起来有必须的难度。有一句话能够形容我刚开始看的感受:这些字分开来我都认识,但是组合起来我就不认识了。因此,我不得不一边看,一边上网查阅这些资料的意思。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我比较感兴趣的分工这部分。
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善,以及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多的娴熟程度、技巧和决定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句话在《国富论》居于开篇之位,足能够让我们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
在书中,斯密为我们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个工人,如果没有受过制针这种职业的相当训练,也不知道怎样使用它的机械,那么即使再发奋工作,一天也许也造不出一枚针,当然更不可能造出20枚针了。但是现代商业已经使这种工作成为专门职业,并且将这种工作非为若干工序,其中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的职业。有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一日也能成针48000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800枚。
如果他们不分工合作,不由每个人专门操作某道工序,那么不论他们怎样发奋,一天也不可能造出20枚针,说不定连一枚也造不出来。
凡是能够分工的工作,一旦使用分工制,就能够相应地增加劳动的生产力。汽车生产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就是正因改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模式为流水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击败竞争对手,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上述的例子此刻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比较遥远的,不能亲身体验那种分工的效果。就拿我们平时在家做饭来举个例吧。过节时家里都会做一顿丰盛的大餐,如果这个时候只由妈妈一个人负责煮饭做菜,那她大概就得从中午开始忙活,不然是不够时刻煮大餐的,但是如果全家出动,妈妈负责炒菜,爸爸负责杀鸡,姐姐负责切菜,我负责洗菜,全家人分工合作,那么很快就能够煮出一顿美味的盛宴,而且所需时刻也不多,可能只需要妈妈一个人工作时的四分之一的时刻。这就是分工合作的高效率。
我们此刻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是前人留下来的知识,而斯密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却是他从生活中工作中认真观察,分析研究出来的。在《国富论》一书中,斯密充分的展示了他站在时代前端的对各种经济现象的发现和体会认识。
《国富论》这本书中值得好好品味的资料还有很多很多,我此刻只能看到很表面的一层。它不是我只读那么一遍就能深入了解的,在以后,我还会好好的再次研读这本书,期望有兴趣的各位同学,也去图书馆借来看看吧。
每个国家成员的劳动都是为本国国民带给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或者是用这部分产品换取外国的必需品和便利品。影响一国成员数量多少的原因,也就是说劳动带给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数量的多少的原因。斯密说有两个:一个是劳动者劳动技能的熟练,也就是此刻所说的生产力,一个就是从事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的比例。《国富论》读书笔记3篇书籍读后感-名著读后感-小说读后感-教师读后感等-中小学生读后感。相对这两点,第一点的影响更大,正因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礼貌未开化的种族中,人民有时候务必抛弃或者杀死其中的老弱病残,以保证种族的延续;在许多礼貌开化的社会中,总是有许多从事无用的劳动的人,比如古代的官员和军队!
劳动分工使得同样数量的人,生产的商品大大增加。这要归因于三种状况:第一,每一个工人只从事一种工作,能提高劳动熟练程度;第二,节约了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时刻;第三,发明了一些机器,大大提高劳动效率。那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什么,正因在人类族群内部是禁止偷盗和抢劫,因此某个人想要获得某种物品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己劳动获得,一种透过交换获得。在族群内,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善于制造弓矢的人发现自己专心制作弓矢比自己去打猎更有利;比如善于造房的人发现自己专心造房比种田更有利,于是他们就是专心从事某种劳动了,分工就产生了。交换引起了分工,分工的程度必然受到交换潜质即市场范围的制约。正因市场太小,劳动者无法用他们自己消费不完的剩余劳动产品来随意换得需要的别人的劳动产品。最先开化的种族都是在河流附近,正因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相对来说,水运对于陆运有天然的优势:第一,水运风险较低,陆运要透过野蛮民族的领地,危险较大;第二,成本相对较低,透过水运需要的人数和交通工具较少。因此由于水运的好处巨大,工艺和产生的改良出此刻水运便利的地方就理所当然,这样改良要很久才会传到内陆地区。
当劳动分工完全确立后,一个人自己的劳动只需要很小部分就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他务必拿着自己用不完的劳动产品来换取其他人的劳动产品。在交换的过程中,有一些物品得到所有的人的公认,能够换取所有的劳动产品。在这期间,有贝壳、糖很多的物品充当了这个主角,但是最终都被金属所代替。这是正因金属易于保存,易于分割。于是金属货币就这样产生了。
一个人是贫还是富,依照他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的多少和品质决定。商品的价值分为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任何商品的真实价格就等于该商品能使他购得或者支配的劳动量,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是尺度。世间所有财富,最初都是用劳动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虽然劳动是所有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商品的价值通常并不是用劳动去衡量的',而是透过商品的名义价格去衡量的。通常而言,劳动也像商品一样有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所谓真实价格就是报酬劳动的必须数量的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所谓名义价格就是必须数量货币。劳动者的贫与富,不是与劳动的名义价格成比例,而是与劳动的真实价格成比例。劳动的真实价格,一年一年的来说货币更容易体现。一个世纪来说谷物更容易体现。
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之前,劳动是决定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主要标准。比如,两个小时劳动才能获得的物品的直接必定两倍于一个小时就能获得的物品。如果要让资本投入生产,务必给其相应的报酬(也就是资本利润),这个时候资本也参与了劳动产物的分配,资本的利润与资本的规模有关。土地私有化之后,地主会要求土地上所有的产物中的一部分会自己(也就是地租),这个时候地租也参与劳动产物的分配。劳动不仅仅衡量价格中分解为劳动那一部分的价值,而且衡量价格中分解为地租和利润的那部分价值。分开来说,每一件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是由这个是那个部分全数或者其中之一构成。合起来说,构成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的商品价格,比如由这三个部分构成,并且财富就是以这三种方式在不一样的国民之间分配。一国财富的劳动产物的普通或平均价值是逐年增加,还是逐年减少要取决于工资,利润以及地租是以怎样样的比例在国民间分配。
一部分,使商品数量接近有效需要量,向自然价格靠近。自然竞争的市场价格一般都是卖方能承受的最低价格,垄断的市场价格都是有效需求者能承受的最高价格。
关于劳动工资和利润,如果一个人透过劳动不能获取养活自己,那他务必透过坑蒙拐骗来获取他活下去的必需品。因此在制定最低工资时务必要让劳动者能养活全家人。最高工资不是出现最富裕的社会,而是出此刻最快富裕的社会,也就财富增加最快的社会。在不断进步的社会资本具有较低的利润,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工资;在财富停滞的社会资本具有较高的利润,较低的工资;在即将衰退的社会,资本具有最高的利润,最低的工资。
国富论读书笔记大学篇篇四
在《国富论》第四篇里,斯密对于如何能使人民富裕起来以及长期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主张即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评论。确切地说,主要是揭露这两种学说如何阻碍国家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对前者,斯密坚决反对并给以无情的批判,对后者斯密有褒有贬。
在第一章里,斯密阐述了商业或重商体系的原理。在普通语言中,财富和货币被看作是同义语。任何一个国家都把积累金银视作是通向富裕的捷径,因此所有欧洲国家都试图积累金银,起初是通过禁止出口的方式。后来,商人便发现这种禁止极其不便,他们的理由是出口金银并不总是减少国家金银数量,而且这种禁止并不能完全阻碍金银的出口,因为存在走私;同时他们提出只能通过对贸易差额(顺差)的适当关注才能阻止这种出口。商人的议论取得了成功,“财富由对外贸易取得”变成了公认的信条。两个原则一经确立——财富由金银构成,出口价值大于进口价值时才能进口,政治经济学的伟大目标必然变成了尽可能减少供国内消费的外国商品的进口,尽可能增加国内工业品的出口。因此,促使国家富裕的两大引擎在过去就是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
斯密紧接着在第二章到第六章中分别对过去认为是促使国家富裕的两大引擎——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的利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批判。
限制进口措施的有两类:一是限制进口国内能够生产的供国内消费的外国货物,不论这些货物来自何国,一律禁止;二是限制进口与本国有贸易逆差国家的所有货物。
通过高关税或者绝对禁止以限制国内能够生产的外国货物的进口,这样就多少保证了国内生产这些产品的工业对国内市场的垄断。毫无疑问,这种垄断会鼓励特定的产业,引导社会劳动和资金流向享有这种垄断的产业。然而,这种引导并不都是有利的,它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促使人们利用资本在国内生产能够从国外廉价购得的货物,显然这很愚蠢;极少时候这种引导也是有利的:当某种劳动是国防所必须时,以及对本国同类制造品课税时,这时对外国商品施加某些负担一般来说将是有利的。
至于限制进口的第二个措施,即使按照商业体系的原则,这些限制也是不合理的,主要有三个原因。以英国限制法国进口的现状为例。首先,即使在法国和英国之间的贸易是自由的,贸易差额将有利于法国,也绝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这个贸易将不利于英国,或者说英国的全部贸易总差额将因此更加不利于英国。其次,英国从法国进口的货物可以一部分再向其他国家出口,在那里由于可以卖得一个更好的价钱,也许可以带回一个与全部进口的法国货物的原始成本完全相等的回报。最后,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能够判断任何两国间的贸易差额究竟是在哪一边,或者说其中的哪一国出口达到了最大的价值。根据其他原则,这种特殊限制便更为不合理了。因为贸易差额论本身就是最为荒诞的东西。
对于出口的鼓励,有时是靠退税,有时是靠奖励金,有时靠与外国签订的有利商业条约,有时是靠在遥远的国家建立殖民地。
斯密认为在所有鼓励出口的措施中,“退税”是最为合理的一个做法了,因为其可以保持社会劳动的自然分工和分配。不过,退税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有利的,退税只在下列情况下是有益的,那就是给予退税的出口货物是真正地向某一外国出口,而不是暗中又进入我国。
在英国,常常有人要求对出口给予奖励金,而且有时对国内产业的某些部门也给予奖励金。因为不能强迫外国人购买本国产品,于是提议付钱给外国人,让他们购买。重商主义正是建议以这种方法来使整个国家富裕,通过贸易平衡的方法把钱放进所有人的口袋里。然而,大家普遍承认奖励金应该只给予那些没有奖励金就不能经营的贸易部门。如果不靠奖励金维持商业,那么商人就会很快改变自身资本劳动用途转向其他领域。在谷物贸易中,斯密说强制的输出必然导致国内市场谷物的减少,提高国内价格,而且人们又必须为奖励金纳税,最终造成人们的负担。谷物价格支配了一切原材料的'价格,也就支配了一切制造原粮的价格和劳动的价格,所以谷物价格的升降会带来原料、劳动力价格的升降。谷物在国内价格提高,不利于生产发展,最终造成国民财富的减少。
商业条约对于受惠国必定是有利的,但对施惠国不利。斯密以英国和葡萄牙两国之间签订的商业条约为例进行了说明。除此之外,斯密在这一章还提到了铸币。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构成国家财富,鼓励货币生产是富国的手段;但实际上,并不能无节制地铸币。
在殖民地这一章,斯密分成了三部分对其进行阐述,分别是建立殖民地的动机,新殖民地繁荣的原因,美洲的发现以及好望角到东印度的通路的发现给欧洲带来的利益。殖民活动的目的是欧洲大陆对财富的追求,是宗教扩张的追求,也是扩大市场的需求。新大陆的发现促进了大规模的殖民活动。殖民者为殖民地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促使殖民地的开发建设,从而带来殖民地的繁荣。至于欧洲从发现和拓殖美洲得到的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欧洲的一般利益。一般利益包括欧洲居民享受的增加,即出口欧洲的美洲剩余生产品给欧洲居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商品;使其他国家工业得到扩张,因为可以把货物出口到美洲。第二类,欧洲的特殊利益。特殊利益也有两种:各帝国从所属殖民地得到的一般利益;那些从向欧洲的美洲这样具有特殊性质的殖民地那里得到的特殊利益。一般利益包括各领地对保卫帝国所提供的兵力,以及各领地对帝国政府提供的维持的费用。垄断则是唯一的特殊利益,斯密对此表现出了极大地厌恶。
第八章是关于商业体系,即重商主义的结论。在重商主义体系之下,国家采取的政策始终只有一个最终目的,那就是通过贸易顺差使国家富裕。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是体系下的两大引擎,但是对于原材料它采取了一个相反的政策:鼓励进口,限制出口。斯密对该体系所作的结论是:“要确定谁是整个商业体系的设计人并不十分困难。我们可以相信决不是其自身利益全然被忽视了的消费者,而是其利益一直受到了如此小心的关注的生产者。”制造业者的利润一直受到了最特殊的关注;而一直为它作牺牲的,其中虽然有消费者的利益,但更多的还是其他某些种类生产者的利益。无疑重商主义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帮助国家积累财富,但是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各国交流不断加深,世界范围的分工进步时,其局限性逐渐显露。重商主义强调的国家严格控制经济的做法不符合资本主义急速扩张的要求,违背了自然,国家控制中的种种不合理条例和法规也成为资本主义的绊脚石。
第九章研究的是农业体系,也即重农主义。重农主义把土地生产物作为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财富的唯一或者主要的来源,并且把社会中的人分为三个阶级。第一个是土地所有者阶级,第二个是耕作者、农民和农村劳动者阶级,第三个是工匠、制造业和商人。其中第三个阶级是“完全非生产阶级”,他们不像土地所有者那样提供土地改良获得地租,也不像农业生产者那样生产社会主要产品,而只是“使其自身价值继续存在,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价值”。这一看法是片面的,现实生活中的第三阶级,如今的确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重农主义还是一个没有任何国家采用过的体系,所以不值得去做更为详尽的研究。但是这一理论将土地生产物视作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财富的唯一或主要来源,就这一点来讲,重农主义还是可以借鉴的。
以上就是斯密在《国富论》第四篇中对于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这两种体系的介绍和评论。
国富论读书笔记大学篇篇五
会:
理网点,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而且,银联的出现,使得跨行取款也成为可能。
果觉得此公司的性价比更高,可以通过短信立刻定购。仅仅是这项服务就已经是宣传推广的一大亮点了,而它节省的又岂止是广告营销费用?诸如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店面的需求等等都大量的减少。由此,不得不感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一个社会的发展有多么巨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这次阅读《国富论》的一点心得体会。
魏晓娜
国富论读书笔记大学篇篇六
《国富论》一书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200多年前所写,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由于他第一次系统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重要的经济理论,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使他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而《国富论》也被认为使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市场经济,就需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学理论,而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就像物理学中牛顿的理论一样重要。其看不见的手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是亚当、斯密献给人类的伟大观念,这一观念培育出来的市场经济制度,尽管有各种不尽如意的地方,但迄今为止却是人类全部的智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种被实践证明能够成功地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制度。我们曾经长期否定亚当、斯密的智慧,甚至把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说成是对私有制的公然辩护。所幸的是,现在我们已经接受了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具体地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今日中国之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承认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场经济的前提。人性假定是经济学的第一块基石,经济学的大厦就建筑在这块基石之上。计划经济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不尽如人意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经济对人性的假设不符合现阶段真实的人性,而在这个错误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是错误的。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本来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买东西的人都希望买尽量便宜和好的东西,而卖东西的人都希望东西卖得价钱高一些一样自然。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我们几十年都不敢或不愿意承认,连实话都不能说,怎么能行得通呢?我认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利己性假设,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经济制度,才能有行得通的经济理论和实践。
其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依靠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的思想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主要由关心自己利益的基层人民来推动的,而不是由政府推动。简而言之,市场经济的权力在民,而不在政府。市场需要的是小政府,要变管理型的政府为服务型的政府,政府应当尽量少的参与经济活动。当然,市场经济并也不是不要政府,而是要一个知道自己界限在哪里的政府。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也中允许政府在看不见的手之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三项基本职责是:(1)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社会之暴力入侵;(2)尽可能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的压迫;(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而即使在履行这些职责时,政府的设计也应当考虑引入战争。
诚然,该书对西方资本主义初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诸多可借鉴之处。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性质及发展模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也由于东西方政治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富论》中的某些观点、某些理论并不能解释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的特殊现象,也不能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首先,中国的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增长模式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奇迹。这也是《国富论》中的理论无法解释。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是与货币通胀(商品流通市场价格)呈对应关系的。也就是说高速的经济增长必然会使货币发生通胀。然而,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恰恰与之相反,经济高速增长而货币没有发生剧烈通胀。这又#from国富论读书笔记3篇来自cnrencaihttp:///end#是何原因呢?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平均gdp增长为10%左右,同时,对外贸易依存度也日益增强,已经接近60%。但是,无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加入wto都没有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改变。经济学家想象中的经济泡沫没有在中国大陆出现。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同时消费的增长速度受收入增长速度的影响,与生产力相比相对滞后。于是就出现了产能大于消费,短缺经济一下变成了过剩经济。这正是中国经济形成通货紧缩的原因。由于国家财政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使得对内内需加大,对外引入外资加快,导致中国在低通胀的情形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gdp增长率,所以一味的套用固有的经济模型是无法解释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的。
其次,我们再来审视中国对外经济的策略。说到对外贸易,就不能不谈到重商主义。这是《国富论》一书中重点阐述的理论之一。重商主义提出富国在对外贸易中应该奖励输出,阻抑输入。但是对于像工业原料及职业工具这样的特殊商品又恰恰与之相反。这一点用到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十分合适。目前,中国出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农产品及轻工产品,而进口的确是高附加值的重工业产品,及更高附加值的先进技术及战略性资源,石油、矿产等。出口产品由于价格低廉品质好大大占领国外市场,而进口产品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贸易顺差日益增大,从理论上讲可以说相当理想。而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就要考问一下中国自己了。从wto规则上讲,中国商品的出口增加对外国同种商品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直接导致外国生产企业的日益萎缩,甚至倒闭,同时加剧了国外产业工人失业率的增加。这势必会加大中国与他国的贸易争端,不利于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日益增大的贸易顺差,使中国的外汇储备日益增大,对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他国的货币是一种隐性威胁。所以如何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中国企业自抗商业风险能力的增强。也就是从宏观和微观两种途径去解决问题,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困惑还有很多,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决不能照本宣科,犯本本主义的错误。但是,也不能脱离书本中的经济理论,毕竟理论与实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辨正关系,才能使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对于《国富论》这本书,我们还是应该秉着鲁迅先生所倡导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来读,毕竟其里面还是有不少观点不适合中国国情的。
国富论读书笔记大学篇篇七
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
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天的我看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就这一点我们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亚当斯密。应当说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识之上,亚当斯密的观点也不例外。
然而让我想到了今天的有些学者,不是为了提出观点而是为了整理观点而努力,一点点成果没有经过考证便自认为水平高就急不可待的发表。我佩服亚当斯密的精神。亚当斯密一生中为什麽只有这一个成果,并不是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之后就没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肃,当亚当斯密处于弥留之际时让别人将除《国富伦》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毁掉,为了不让半生不熟的观点公布于世。
1、交换倾向出于自利的动机,并且引发了分工。
2、我们不能借着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的善行而获得晚餐,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看重。
3、世界各国的君主都是贪婪而偏私的,他们欺骗臣民,次第消减货币最初所含金属的真实分量。
4、财富是交换劳动的权力。
5、我们会经常发现,在世界上具有伟大人性但是却缺乏自我控制的人,在追求最高荣誉时,一旦碰到困难和危险,就懒惰,犹豫,容易沮丧;相反,我们也常常发现能够完善地进行自我控制的人,没有任何困难可以吓到倒他们的勇气,没有任何危险能够惊骇他们,但同时,他们对有关正义或人性的全部感觉似乎无动于衷。
6、劳动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原因。
7、人天生,并且永远,是自私的动物。
8、每个人都不断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当然,他所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但是,他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自然会,或者说,必然会使他青睐最利于社会的用途。这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
9、科学是解狂热和迷信之毒的良药。
10、劳动技能的影响要大于有用劳动占比的影响,文明社会里产品的数量更多可以表明这一点。
11、我们所需的食物不是出自屠宰业者、酿酒业者、面包业者的恩惠,而仅仅是出自他们自己的利益的顾虑,我们不要求于他们的爱他心,只要求助于他们的自爱心。我们不要向他们说我们必需,只说他们有利。
国富论读书笔记大学篇篇八
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说起国富论真的是经济学当中的开山之作,至今200余年仍有很实际的经济指导思想与教育意义。
先说说这本书产生的时期。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我们知道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时代较早,资产阶级革命也相对不够完善,实现了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妥协,议会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英国还拥有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大量的封建主还拥有着土地,仍然可以在经济上和资本家一较高下。而资本家都是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仍然看不到商业的发展前景,也不知道该怎样做。从微观的资本家的角度来看既是如此,那么对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来说,商业发展的影响更是巨大,东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开辟出了新航路,而且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夺得了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绝大多数殖民地,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积累,东边的法国已经夺得了西欧的陆上霸权,掌握着西欧的经济命脉,而长期居住在北欧的以海牧维生的荷兰人,又霸占着国际的海路贸易。在这种四周环敌的地理位置与贸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国如何崛起,新兴资产阶级如何生存,在他们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在这个时候,先知诞生了,他不是救世主耶稣,也不是佛祖释迦牟尼,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活生生的人,一个在海关任职的专员,而就是他教会了英国的资本家们该怎么做,使大英帝国在百年之内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个人就是英国著名思想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先生,〈国富论〉的独家作者。
为何这本书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呢?阅读过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本书虽然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当中的经济学思想却十分缜密,确实可以称的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里面的很多思想仍为我们现在所用,经久不衰。
劳动分工思想,分工思想我们最早上在高中学政治时期提到的社会三次大分工,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类社会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中期的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发生在奴隶社会中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当时的英国所处的时代,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促进着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这些思想虽然都是马克思具体提出的,而这些思想的雏形却是亚当。斯密的提出。一个资本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一个社会主义思想的无上宗师,似乎是两个势不两立门派的绝顶高手,却在社会发展与历史研究这门武学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与感悟。三次社会分工是生产力的三次飞跃使亚当。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劳工分工可以充分提高劳动效率。例如平时资本家们生产产品,都是让工人一人对一台机器的生产,而到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时候,汽车的生产首次利用上了流水线作业的方法,每个工人都有属于自己零件的任务分工,他们不用在一个人或几个人对着一辆车子工作,每个的工作似乎都是一拧螺丝那么简单,可是分工后出来的效果却是企业效益的高度暴涨,这就是劳动分工思想的魔力。
剩余价值论,这似乎又是马克思提出的,而这也是亚当。斯密最先提出的,不过他们所处的角度不同,亚当。斯密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而称霸世界。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资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就是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工人们站起来,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
阶级论,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矛盾却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地主为了取得高额利润而抬高地租,资产阶级又要为了减少成本和提高利润而与地主讨价还价和降低工人工资或提高工人劳动时间。而工人的目的就是少干点活以及提高自己的工资而与资本家进行交涉,甚至罢工与暴力革命。这生产关系的三环一环套一环,缺一不可。其实这个思想在我国的现实社会也是有很大的意义,我国最大的地主就是国家,因为土地是国有的,在可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国家不得不将地租抬高,卖给有竞争力的房地产商,而代表资本家的房地产商为了支付高额的地租而抬高房价,而作为类似于三环中工人阶级的消费者,就要和房地产商讨价还价,甚至不断变幻东家,以取得符合自己经济实力的住处。而在很多人因为买不起房子而担忧的时候,国家又要考虑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下条文说如果房价再不下调,就对城市一二把手进行惩办。所以说,三环之中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这种思想用在今天,用在中国也是完全适宜的。
而《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贸易壁垒而公开的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运用自己的财富采购着先进的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
当然,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另一方面却会使资本家过于的盲目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x行示x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于是在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俗称“看的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止步不前。
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
国富论读书笔记大学篇篇九
《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延续至今。今年寒假,我拜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确实深受启发,明白了为什么它的出现标志着经济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书中,亚当斯密首先阐述了他的劳动价值论。他认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节生活必需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的物品。而劳动的生产率要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
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
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是什么比例。不论一国土壤、气候和面积是怎样,它的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必然取决于这两种情况。
紧接着又论述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他认为分工有以下的好处: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劳动置换的时间减少;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当论及分工产生的原因时,斯密认为劳动或者说职业的差异并不是分工产生的原因,而是分工所带来的结果。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是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亚当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亚当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亚当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一直影响到了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
我认为,亚当斯密在书中也表达着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在劳动中,要确定两个不同的劳动量的比例,往往很困难。两种不同工作所费去的时间,往往不是决定这比例的唯一因素,它们的不同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也须加以考虑。一个钟头的困难工作,比一个钟头的容易工作,也许包含有更多劳动量;需要十年学习的工作做一小时,比普通业务做一月所含劳动量也可能较多。但是,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的准确尺度不容易找到。诚然,在交换不同劳动的不同生产物时,通常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上述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但在进行这种交换时,不是按任何准确尺度来作调整,而是通过市场上议价来作大体上两不相亏的调整。这虽不很准确,但对日常买卖也就够了。
亚当斯密渊博的知识和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绝对能让任何人折服。它涉及到劳动价值理论、分工理论、货币及价格的解释,以及利润、工资、地租、资本、税收、贸易等等的分析。再看书中提到的行业,从英格兰的制造业、到苏格兰的牧业,到印度的种植业,到北美的金银矿业,还有海上运输业、造船业、农业、建筑业,林林种种。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社会的现象,如政府的法令、贸易的限制、工会、垄断等等。亚当斯密在阐释自己的推断的时候,总会旁征博引,让读者不得不信服。
亚当斯密的推断从实践的观察中来,往往一句话就能点明背后的规律,而又给人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试举一例,“什么东西增加了生产食物的土地的产出力,它就不仅增加了被改良土地的价值,而且也给许多其他土地的生产物创造了新的需求,从而使其他土地的价值也增加了。”这句简短的话一下子就点出了市场的多个规律。
所以,《国富论》真的是一部巨作,我感觉阅读它的每一句话都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整个寒假我就主要阅读了前两章。在开学之后,我会继续把它看完,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阅读上的极大的享受,更是对我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生活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国富论读书笔记大学篇篇十
《国富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斯密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但是全书已经告诉我们,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人类的利己之心。
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天的我看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就这一点我们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亚当斯密。应当说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识之上,亚当斯密的观点也不例外。然而让我想到了今天的有些学者,不是为了提出观点而是为了整理观点而努力,一点点成果没有经过考证便自认为水平高就急不可待的发表。我佩服亚当斯密的精神。亚当斯密一生中为什么只有这一个成果,并不是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之后就没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肃,当亚当斯密处于弥留之际时让别人将除《国富伦》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毁掉,为了不让半生不熟的观点公布于世。
国富论读书笔记大学篇篇十一
1.商品价格构成(地租,劳动工资,资本利润)
2.商品复杂度精细度越高,地租未必高,但是劳动工资一般变高,因为要求的劳动更复杂,资本利润也变高,因为投资越大了,同样的利润率,资本基数大时,利润自然大。概括,产业链顶端上,劳动工资高,资本利润也搞,地租不一定。手机为例,零部件的价格,包含工资和利润,而成品里,则需要支付零部件价格中的资本利润和工资部分。
3.微观和宏观的不同视角(经济学家眼中的三类人)
单个商品来说,其价格包含地租,利润,工资。从整个国家来看,国家全年年产物的总商品的总价格,以地租,工资,利润三种方式分配给民间的人群。基于此,角色划分,按照收入来源不同,人可以分为以地租获得收入,以工资获得收入,以资本获得收入三类。所有的收入都是间接或者直接来源于其中几个部分。
第7章 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1.何为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
自然价格——构成商品价格的工资和利润的普通率,普通率由社会发展情况和商品用途决定,构成商品价格的地租的普通率,地租普通率由地租一般情况和土地独特用途决定。
2.什么决定了市场价格
决定商品市场价格的是,商品的供应量和商品有效需求量的比例,有效需求不是绝对需求,一个乞丐也有购车的需求,但不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愿意购买而且不购买到就罢休。只有存在,有效需求,企业才可能把消费者兜里的钱表为企业账号上的钱。
对于市场价格,有效需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浮动大小的因素
当商品的年产量变化大时,商场价格变化较大
当商量的年产量变化小时,商品价格变化较小
3.市场价格何时高于自然价格
当供应量小于有效需求量,那么竞争在需求方展开,市场价格就会高于自然价格
比如垄断,比如控制供应量,都是赢得高利润的方式。
4.市场价何时低于自然价格
当供应量大于有效需求量,那么竞争在供应方展开,市场价格就是低于自然价格
4.市场中看不见的手
市场价格总是向着自然价格靠近。。
商品市场价格变化,主要影响工资和利润,对于地租影响不大
国富论读书笔记大学篇篇十二
《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不仅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带给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实做到了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因此,熊彼得说亚当?斯密注重实际,将各种不一样的数字与因素一并思考,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斯密《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联的各个不一样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分析了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了不一样经济实力的欠发达区域在不一样的阶段如何选取最优分工网络,并借此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开篇就谈到了劳动分工。他认为劳动分工和市场竞争是国民财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但经济学发展的一百多年间,市场竞争理论得到了极大丰富,而劳动分工理论却相对显得苍白。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复苏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是透过制度安排而与交易费用相互决定的,即:由交易费用决定的制度安排决定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透过分工经济提高制度收益,并进而降低交易费用。作者给出了两个理论模型及其修正。
之后,作者证明了劳动分工理论中的三个重要命题。
命题1:劳动分工产生递增的规模报酬,是经济进步的源泉。
命题2:劳动分工依靠于劳动分工,没有任何外生优势的单纯分工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命题3:经济发展依靠于必须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制度,在地理上表现为一个波浪式的推动过程。
另外,新兴古典分工理论证明,不一样区域在不一样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应于不一样的分工水平,产生不一样的增长效果。因此,欠发达区域应对不一样的人口规模、制度供给、交通条件,应选取不一样的分工模式。作者据此将欠发达区域分成三类,并分析了各自的分工抉择。
区域模式1:人口较多、居住密集的欠发达区域
根据命题2,此类区域即便没有任何优越的资源禀赋或比较优势,依靠自身的市场需求,选取适宜的分工模式,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作者认为,应将此类区域细分为若干个子区域,将相关产业分类聚集,发展园区经济,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产生产业簇群。
区域模式2:人口较多、居住分散的欠发达区域
此类区域以中国中西部的农业大省为典型代表。正因多数居民都分布于广大农村,交通不便,相互之间贸易的交易费用很高,制度创新的成本更高,制度供给水平低下。当务之急是提高专业化水平,以便与高水平的分工网络对接。
提高市场分工水平有两种途径。一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使人口更加集中,从而减少交易费用和制度创新成本。政府工作的重点是鼓励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为个体私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带给服务。根据命题1,政府即便是有意扶持某些产业,也就应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选取以农产品为核心的分工网络。
二是融入临近区域的分工网络,即给发达区域打工。正因在经济发展初期或工业化前期,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来支付交易费用和学习成本,也难以承受为集中人口而进行的城市化所需耗费。而此类区域劳力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可选取有资源禀赋或内生比较优势的临近区域,为其带给配套生产或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有必要鼓励企业向专业化发展,透过产业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要素的交流,提升企业家的管理素质。
区域模式3:人口较少的欠发达区域
此类区域人口较少,无论是否集中,从理论上讲都难以独立构成一个合意的分工网络。最重要的是提高本区域在某些方面的专业化水平,以便融入发达区域高水平的分工网络。在积累了必须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经济环境得以改善后,在分工网络上能够逐步摆脱对地理交通条件的依靠,从而逐步与较高分工水平的其他区域进行贸易往来。在此过程中政府应重点扶持有必须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并购、扩张,带动其他企业构成连锁效应和学习效应。
《国富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取,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斯密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但是全书已经告诉我们,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人类的利己之心。
国富论读书笔记大学篇篇十三
在一个美妙的午后,笔者有幸浏览到现代经济学之开山之作《国富论》,笔者便怀着几分激动与崇敬之情开始了这一次的神游之旅。需要在那里在那里说明的是,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需要在那里说明的是,《国科的诞生,亚当斯密也因此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亚当也因此声名显赫,被誉为科的诞生,亚当斯密也因此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
使读者决定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是亚当斯密在第一章的开头语。为了使读者亚当更加明白分工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亚当斯密进而举了扣亚当更加明白分工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亚当斯密进而举了扣针制造业的例子来加以说明。由此,咱们也知道正因有了分工,同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点:第一点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点:第一点,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工作量。其分工而日渐进步。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第二点,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要损失不少时刻。有了分工,就能够免除这种损失。第三点除这种损失。第三点,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从分工开始,亚当斯密接下来谈到分工的缘由:人类的物与物交换。正因亚当从分工开始,亚当斯密接下来谈到分工的缘由:人类的物与物交换。正因人类有物与物交换的意愿、需求,继而产生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又引起更大范围的物与物交换。在那里亚当斯密谈到亚当谈到的物与物交换。在那里亚当斯密谈到例如,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有个善于制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我制成的弓弩与他人交换家禽或兽肉。结果,他发觉,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我制成的弓弩与他人交换家禽或兽肉。结果,他发觉,与其亲自到野外捕猎,倒不如与猎人交换。正因交换所得却比较多。为他自身的利益打算,他只好以制造弓弩为业。于是,他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另有一个人,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往往被人请去造屋,得家禽兽肉为酬。于是,他发觉,完全献身于这一工作对自我有利,因而就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同样,第三个人成为铁匠或铜匠,第四个人成为硝皮者或制革者。这样一来,人人都必须能够把自我消费不了的自我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拿来换得自我所需要的别人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得自我所需要的别人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就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业务,使他们在各自的业务上磨练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或才能。
经典的可贵之处在于你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无疑就是这样的经典。对于经典著作,我总习惯于带着批判和疑问去阅读和思考。这使得我的阅读之路充满了荆棘,也充满了乐趣。这次的阅读,我把切入点选在了斯密之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带着这个疑问,我再次回到《国富论》寻找答案。
国富论读书笔记大学篇篇十四
我虽然刚刚看了前几章,但也深为作者的理论所折服。
亚当的思想是深邃的,作风却是平实的,不象某些国人那样高高在上,故弄玄虚,亚当的精神实在可敬可佩。看看亚当把分工讲的这么细,这么透,仿佛一位耐心的老师辅导学生那样,读起来不由阵阵感动。
估计我们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老马从亚当那里受益很多,但我们的教材却把伟大的亚当排除在外,以至于众学生们对亚当-斯密这个名字闻所未闻,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太不公平。
虽然这本书厚了点,读起来估计要费点时间,但我计划把她看完,因为当年亚当写这本书时,费的时间和心血更多。
暂写至此。
国富论读书笔记大学篇篇十五
第一章论分工
亚当斯密在这章认为生产力的改进和提升是分工的结果。他以制造针的例子为例。一枚针的制造需要几个工序,于是工人分别专门操作某道工序,也可兼任几道工序,制造的针比没有分工的时候多得多。甚至上千倍的差距。
有了分工,同样多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亚当斯密给出了解释。
劳动者的技能因为专业,熟练度提升。
两种工作状态转化所用的时间损失减少。
3.机械化的发明与技术改进。(珍妮纺纱机的改进就是纺纱工人的发明)
在一个政治良好的社会。一个劳动者在满足自身需要的数量之外,还有大量产物可以出卖。同时自己生产的产品也不能满足自己的各方面需求。这就形成了可以相互交换的市场。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经过由他人的劳动才能得到最终满足。
一个建筑的修建,需要铁构件生产者,玻璃生产者、建筑工人等各行业的从业者才能完成。最终的使用才能居住。
(如今的社会,分工随处可见,各行各业分工不断细化,甚至出现新的工作和职业。如快递行业和外卖行业的兴起。)
1.亚当斯密讲,分工不是人们有意为之,甚至说它是一种本能。
2.交换。
在前面提到,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人们倾向用契约、交换、交易另外一种东西。利己之心,在人们发现这有利可图时,人会自发的做自己擅长的工作,更多的人通过类似的途经把自己不能消费的那部分劳动产品拿去和别人交换,并获得更多的利益,并且在这基础上成为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人。
3合作
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要与他们合作才能完成,这种合作协同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分工可以使合作者获得比单独工作获得的更多。
(职业的产生,往往是被市场需要,并且有利可图。我们作为全体动物,离不开朋友的帮助,这不一定是依靠别人的善意或者恩惠,,更多的是,他们自己对自身利益的关心,对他们吧同样有好处,分工可以使合作者获得比单独工作更多的报酬)
(分工很强悍,好处多,能不能畅通无阻?受市场交通等限制)
上节讲到,分工的原因是交换,所以分工的范围必然受到交换范围的制约。也就是市场范围的制约。
在农村这样的小地方,市场很小,基本没有人能专门从事一种职业,因为他没有能力把自己劳动产品超过自己消费的部分,去换取他所需要的其他人劳动产品的剩余部分。文中举了苏格兰高地的农村的例子。一个农民要兼任各种工作才能好维持家庭生活。零落的人家。就算制造出多余的产品,也不可能卖出去。
人们开始往大江大河旁边聚集,他们发现水运比较陆运能运输更多的货物,花费更少的人力成本、水运也为各种产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为细化分工提供了条件。
(举例: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大江大河附近。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古印度的恒河流域、古中国的黄河流域以及两河流域。)
在分工没有出现之前,假设一个人拥有的某种商品比他需要的多些,而另外的人少些。于是,前后愿意卖掉多余的部分,而后者愿与购买前者的部分。可是,假如后者没有前者需要的任何东西,他们的交易就无法达成。
当分工确定之后,社会的`聪明人想到一种办法,保持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这种商品交换他人的劳动产品是没有人会拒绝.
一开始这种特殊的商品媒介时间先后为:动物----金属---
金属便于携带,易分割、不易磨损。但称量的苦难。化验纯度的困难、解决方案是有官方介入盖印记保证金属的纯度和重量。
(但由于君主和政府的贪婪,会在制造货币逐渐减少金属的纯度,不断贬值,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货币在所有文明国家,成为普遍的商业媒介。所有各类货物通过它来进行买卖。
亚当斯密认为在用货币交换货物或货物交换货物的过程需要遵循一些自然法。
于是他提出了客观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实际用途,交换价值则是占有一种物品所带来的对其他物品的购买力。
具有最大使用价值的物品往往很少或根本没有交换价值;反之,具有最大交换价值的物品往往很少或更本没有使用价值。
没有什么比水更有用,但我们不能用它购买任何东西,也不会拿任何东西和它交换。相反,钻石虽然没有实际用途,但常常可以用它交换大量的其他物品。
(近现代的自由主义,基本都很少提到客观价值,焦点基本在价格。尽管经济学里假定人都是理性的,但是感性才是现实,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等都没有意识到主观价值。边际效应建立在主观价值至上。
上例子也不尽然对,按照斯密的观点,进一步想,如果把水放于极端缺少水的地区。水自然有极大的交换价值,而钻石本身是石墨金刚石,本身无价值,是人们赋予它意义和价值,属于主观价值部分,至于砖石后来代表了婚姻的天长地久和矢志不渝,且被大众接受,坦白讲。这是某公司的成功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