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传播教案范文(21篇)
编写教案还需要注意语言清晰准确、格式规范统一等要求。教学目标的明确是编写教案的基础,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以下是一些教案的实例,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声音传播教案篇一
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你看到什么?
2、你听到什么?
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
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
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
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声音传播教案篇二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1、你知道这是什么声音吗?
播放流水声、鸟鸣声、汽车喇叭的声音等等。
2、多媒体展示:声波枪。
提问如何解决声波枪可能带来的伤害引入新课。
实验1:用两只手指轻放在喉部,然后发出声音。
(1)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在振动)。
(2)你知道什么在振动吗?(声带)。
实验2:把一根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将它拉。
紧,拨动它。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在振动)。
实验3: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音叉在做怎样的运动?(在振动)。
(3)用手扶住音叉,音叉停止振动,还能听见声音吗?(不能)。
播放多媒体:(1)打鼓时,鼓面珠子不断跳动。
(2)弦乐器发声时,琴弦在振动。
学生发言并小结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教师提出声源的概念: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教师提问:固体振动能发出声音,液体和气体振动能发出声音吗?
学生回答:液体振动产生声音,例如:泉水叮咚;下雨时的雨声。
气体振动产生声音,例如:刮风时的风声;吹管状乐器。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多媒体展示:月球上宇航员间通话用无线电。
教师提问:为什么宇航员不能面对面地谈话?声音靠什么来进行传播的呢?
实验1:将一只开着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接通电源。
(1)你听到电铃声了吗?(听到)。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变得更响亮)__减弱___。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几乎不能)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不能)。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能)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能)。
结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2:将一只正在发声手机放在塑料袋里,用绳子扎紧袋口,然后放入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能听到声音)。
实验3:将制好的两个纸杯底各钻好一个小孔,将一根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端绕在一根火柴上,并用胶带纸将杯底的火柴粘好,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当一个同学对着杯子讲话时,你将另一个杯子罩在耳朵上,能听到同学说话的声音吗?(能听到)。
教师小结: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想一想:(1)岸上的人的脚步声为何会吓走鱼儿?(液体能传播声音)。
(2)电影太空中战争的场面。你认为在太空中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吗?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印第安人在狩猎时,他们伏在地面上,通过聆听声音来预测即将来到的牛群,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固体能传播声音)。
多媒体展示1:水波的产生(说明声音的传播与水波的相似性。)。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
多媒体展示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小结:结论:声音具有能量。
教师提问:声波有广泛的用途,能举例吗?
(1、超声波粉碎胆结石2、声现象捕鱼3、探测海水深度4、b超)。
读图:提供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的数据。
归纳总结: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在同一温度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在15℃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上网查阅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
1、声音的产生:声源(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进行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能量:声音具有能量,并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
4、声音传播的快慢:跟介质和温度有关。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己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自己讨论、鉴别,培养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声音传播教案篇三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声音传播教案篇四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快慢: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4.回声。
【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
2、进行课本37页的实践活动。
3、作业本上写p371、2、3三道题。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声音传播教案篇五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
(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实验验证: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发声的喇叭在振动。大家一起唱音阶“1-3-5-1,l-5-3-l”边唱边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发声时喉头是否在振动?喉头振动停止,发声是否也停止?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声音传播教案篇六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出示练习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s(1标准大气压、15℃)。
声音传播教案篇七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教学。
(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
(1)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平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25℃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声音传播教案篇八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教学工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电闪雷鸣、江河咆哮、鼓乐齐鸣、放鞭炮、电锯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画面。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观看录像。
由直观的画面创设声音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利用不同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有的拉长橡皮筋,有的拨动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摇小铃铛等等自己设计的实验,兴趣盎然。
[引语]现在已有不少组同学发现问题了,下面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和他们有同样的发现?还做了哪些实验?学生交流。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动脑,把不同器材结合使用很好,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用手按住喉头部分,大声说“振动”
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很多,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物体是如何发声的?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加深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后面发现声音的产生的原因作好铺垫学生在交流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他们的交流尽可能多的做实验,通过实验也就不难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让他们真正体验探究的快乐。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谁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
有时我们需要将声音记录下来,怎么办呢?学生阅读课本31页。
我站在讲台上说话,你们可以听见,声是靠什么传播的呢?
同学们思考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气体、固体可以传声,那液体能否传声呢?
师:出示装有小金鱼的鱼缸,轻敲鱼缸,看金鱼的反应,说明液体也可以传声。
师: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师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来回推动,可以看到疏密变化从而引出声波,学生看课本33页明确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1)一般来说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3)在空气中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在教室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为什么?
学生回答,声传播的速度慢。
学生仔细分析讨论,然后起来交流获得的信息。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声速。
通过学生分析表格获得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回声。
三,整体感知。
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传播的形式,声速的大小。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四,知识拓展。
课本34页1、2、3、4、5学生完成练习。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足之处?
学生纷纷发言。
六,布置作业。
声音传播教案篇九
知识目标: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
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触摸喉头。
让学生用手摸着喉头部分,分别体会不说话和说话时手的感觉,认识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
用碎纸屑和收音机演示(纸盆外露,上放碎纸屑)。
请同学观察播放音乐前后,碎纸屑在纸盆上的情况。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左边音叉被敲响,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生将小球弹起。启发学生说出右边音叉的'发生是靠空气传播的。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
一、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器材准备】。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贴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激发兴趣。
1.我等上课铃响后,边敲锣边走进教室。
2.利用ppt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这里可以在ppt中的录制旁白里面把把这些声音录下来。(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
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探究实验。
・实验1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开始实验1讨论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实验2用音叉、鼓做实验。
问题(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1一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紧挨着音叉。
启发学生(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学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
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实验3用瓶子、小绒球做实验。
吹瓶子口,听声音。
问1: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问2:假如空气在振动,你能看见吗?怎么办?
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球,然后交换进行。
问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气体振动可以产生。
・实验4利用水产生声音,并注意观察水面的振动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问:去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驾驶的“________”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时间,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了交谈。听到这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问大家:
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
・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提出问题。
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
・实验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总结:
气体、固体、液体都____传声,而真空____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
我现在拿一张纸,它没有发出声音,问: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呢?
教师挥动手中的纸,引起纸的振动,纸发出了声音。
问: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从而引入了声波。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问: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提示:有几种介质)。
(三)声速。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总结: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温时声音在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气体)。
(四)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学生讨论,交流意见。
老师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使原来的声音得到了加强),这种现象叫回声。
五、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3.声速。
关键词:振动、介质、340m/s。
六、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为两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气体、固体、液体传声以及回声的实例,引导和强化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意识。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题设计为实践活动题,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以细绳(棉线、棉绳、金属丝)、纸杯(塑料杯、易拉罐、饮料桶)等为原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一组实验,验证固体能传声。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一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靠振动产生,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预设: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呢?声音为何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动听,而有的声音却是噪声等等。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予以解答。(板书标题)。
(二)、探究学习。
学生小活动:动手使身边的尽可能多的物体发声。
活动时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与同桌讨论发声的物体又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预设:有抖纸张,弹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气球,说话唱歌等等。
通过对比师生归纳声音的产生实质都是在动。教师讲解这实质是绕中心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中称之为振动。也即是说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提问:那么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实验探究:用锤敲击音叉,请同学聆听并观察,可以听到悦耳的乐器声,但很难看到发声的物体音叉是否振动,如何才能观察呢?教师介绍一个好的办法,用铁架台下悬一只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乒乓球的状态,发现不敲击时球静止,敲击时球有明显跳动。
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跳动?为什么跳动?请学生试着说一说。
通过观察,知道敲击音叉时才跳动。是因为敲击时音叉发出声音,音股在振动,靠近很轻的乒乓球时带动球跳动。这种把叉股看不见的振动转化为可以看见的乒乓球的跳动,物理学上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化法。
请同学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预设有同学提出了用水或者撒上胡椒粉等。请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把音叉放置水中,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的状况,可看到后者水花四溅,原因是发声的音叉的叉骨在振动,放置水中会使得水发生振动甚至激起水花。也是转化法。)。
教师讲解: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均表明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补充小资料:早期的机械唱片发声原理。即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这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声音是靠振动发声的,那么声源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人耳的呢?
演示实验:声音两个相同的'音叉a与b,相隔一段距离,a音叉靠近静止悬挂的乒乓球,用力敲击b音叉,发现乒乓球也会跳动。
提问:音叉b并没有与乒乓球接触,为什么球会振动,又是谁将振动传给了a呢?
得出:他们之间只有空气,应该是空气传播了声音。
提问:那空气又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呢?
教师点拨:原来敲击音叉时,叉股不停的左右振动,引起他周围的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形成声波。声音就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最后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听力。平时我们人与人的交流就是靠空气传播声音的。
那只有空气才能传播声音吗?你还知道什么可以传播声音呢?同学们请看下面的实验看看他又说明什么问题。
用气球包裹一个手机,打开音乐,并将他悬吊起来,放入空桶中,可明显听到空气传播的音乐。接着往空桶中注入水,请学生观察并聆听是否还是可以听到声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什么可以传播声音。
结论:两个实验分别说明空气是气态,水是液态都能传播声音。
提问:那固态物质是否能传播声音呢?你又有什么具体实例来说明呢?
预设压在枕头下面的手表,可以通过枕头传播指针走动的声音;土电话传播声音,有细线连接可以听到,没有细线不能听见,说明细线可以传声。
总结:大量的实验表明一切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介质传播声音。
提问:思考有没有不能传声的地方呢?
预设月球上,两名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通过无线电来交谈。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也即是在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演示实验:用小实验辅助理解真空不能传声: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电动抽气机逐渐抽走里面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可以引导推想如果把罩内抽成真空,就不能听到声音了。再做对比实验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师生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或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生活现象:生活中电扇雷鸣的天气,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讨论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说声音传播有一定的速度。
教师讲解:我们把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称为声速。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具体。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展示ppt,列举一系列声音在介质中的出纳博速度,请同学仔细观察数据,有何发现?
可以看到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请学生记住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教师讲解:这是回声现象,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就是声波遇到障碍物的反射现象。
教师讲解: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大于0.1s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而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耳难以分辨,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拓展小资料:回声现象除了测量声速之外还有很多应用。如在建筑学中我国天坛的回音壁巧妙利用回声享誉中外,医学上疾病监测,工业加工除尘,军事中利用声纳海底探测等等。
(三)、应用提升。
科学世界资料补充:《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生物课上知道基本过程就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们也能感知声音。例如,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递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骨传导常应用在工业和战场上,利用骨传导原理制成的助听器、耳机等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物理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我们不禁感叹好神奇的物理世界,它造福于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习题巩固: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四)、小结作业。
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听到房间里蚊子的嗡嗡声?然而蝴蝶飞行时翅膀也在振动,我们却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惑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试着寻找答案。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原理.。
重点与难点。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是本节课的重点.空气中声波的物理图景建立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板书1」一、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学生实验l]用手抖动书页发声.。
「学生实验1」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声.。
[学生实验3」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声.。
生:发生体在振动.。
师:再请同学们做以上三个实验,观察并思考物体在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生:发声时物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2]发声体在振动.。
生: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3]发声的音又在振动.。
生: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
[板书4]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学生实验4]大家一起唱音阶“13-51,l。
生: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5]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师:哪位同学知道蜜蜂、苍蝇、蚊子在飞舞时如何发出“嗡嗡”声?
生:它们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
师:蟋蟀发声时复翅举起与背部成45。
生:敲击锣、鼓靠锣、鼓面振动发声;弹奏乐器:胡琴、吉它靠琴弦振动发声.。
.师:大家能举出发声体不振动的实例吗?
生:哑然。
[板书6]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声音传活需要介质.。
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演承实验3]把手放在收音机喇叭上方附近,开大音量,让学生体验到空气在振动,
师:发声体振动时,使周围空气也振动;如果没有空气是一否还能听到声音.。
[板书7]2.声音的传播。
实验证实了: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师: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怎样靠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产生听觉的?
〔演示实验5]用振荡器做水波实验,投影出振动被水由近及远地传播,形成水波.。
[投影1」课本第26页图3-4.。
[板书8」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师:液体也能传播声音,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二举些实例.。
生: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
[投影2]课本第26页图3-5・。
师:铃铛在水、酒精和盐水中摇,为什么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呢?
[学生实验6]用一根粗线联接两只空易拉罐(或纸筒).。
【板书10】团体也能传声.。
师:请同学们举一些固体传播声音的实例.。
生:人耳贴在铁轨上能听到远处火车的轰鸣声.。
狗在睡觉的时候,把一只耳朵贴在地面上,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学生实验7」伏在课桌上能听到机械表走动声.。
师:真空不能传声.如:登月宇航员们虽近在飓尺,也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
4.声音的传播速度。
师: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吗?能举一些实例吗?
生:声音传播需要时间,比如赛跑时,看见发令员鸣枪的烟雾后才能听到枪声.。
生:雷电同时发生,但我们看到电闪后,才能听到雷鸣,说明声音的传播一定需要时间.。
生:(其说不一)。
[投影3」课本第26页“一些物质中的声速”表.。
师:表头上“米/秒”的物理含义是什么?
生:“米/秒”是速度的单位,是表示每秒钟传播多少米.。
师:请看铜3810,这表示声音在铜中传播时,每秒钟传播3810米・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分析声速表,并议论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l)声速表中软木500说明什么?
(2)声速表中有空气(15)340及空气(25)346说明什么?
(3)从声速表中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还是慢?
大多数同学在阅读声速表前猜想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声音在空气传播得快是正确的.。
生:他大约在2秒后能听到我的.喊声,我还能听到自己的回声.。
4回声及其利用。
[板书l4]回声到达耳比原声晚0.1三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
师:如果你发声后2种听到回声,那么你距障碍物多远?请你再说说回声的利用.。
生:障碍物距我约340米.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生:需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生:需要测出从向海底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回声所用的时间.。
生: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与原声和回声相隔时间乘积的一半,即是海底深度.。
5.全课小结。
根据板书,简要地对本节知识要点进行小结,
6.课堂练习(投影4)。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_。
(2)声音必须靠_传播,它在_不能传播,
(3)15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____。
(4)铁道游击队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5)某人面对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一声,1.5秒后听到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
教学说明。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四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
(1)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平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25℃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五
一位科学家用了10年时间进行调查,想知道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调查结果是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在两个学生实验及上台交流展示活动中,通过同桌互相学习,小组间合作,从而形成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往复的、多通道、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在这种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和方法,而且学会了彼此间的协作,同时也培养了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六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以上的体验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通过以上的体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八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九
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声音传播教案篇二十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声音传播教案篇二十一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