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玩教案(汇总14篇)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是教师的得力助手,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注重情感教育和个性发展。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教案示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发现玩教案篇一
1、知识目标: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知道开发潜能的一些方法。
2、能力目标:学会搜集和整理激发潜能的方法的能力,提高自我反思、自我激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身上存在巨大的潜能,在努力开发自我潜能的基础上,培养意志坚强的品质,树立不断完善自我的信心和远大的人生理想。教学重点:掌握发掘潜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树立发掘自己潜能的信心,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潜能。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游戏活动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出示故事“农民抬动卡车”,大家相信这是真的吗?
刚才故事中是说农民发掘了潜能,救出了自己的儿子。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发现自己的潜能。
(一)众说纷纭话潜能(认识潜能)。
1、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了解人的潜能有多大?
出示:“爱因斯坦图片”,“潜力巨大的人脑”
看了这段资料,你知道了些什么?
结论:人的潜能是巨大的。
2、你我有潜能吗?让我们重新回顾2008年那场刻骨铭心的灾难。
出示:“5·12地震中一婴儿被埋48小时获救”的视频”
看到这个幸运的孩子,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结论:这个一岁的孩子就向世人证明了人的潜能是普遍的.。
3、既然每个人都蕴藏着丰富的潜能,那么你认为一般会有哪些方面的潜能呢?
出示:人的潜能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4、名人大竞猜:分别属于哪种智能?
出示:“名人图片”
结论:人的潜能是多样的。
5、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七大智能。名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潜能,并努力发掘出来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智能表现突出,我们就把这些表现突出的智能称为——特长。
结论:表现突出的智能就是特长。
我们认识了潜能,知道你我普通人身上也蕴藏着丰富的潜能,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挖掘。
自己潜能呢?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各显神通挖潜能(发掘潜能)。
1、出示:“成功企业家的故事”。
咱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读三遍,要求声音越来越响亮。
思考:这段话对他起到了什么作用?
结论:积极暗示。
请大家为自己设计一条积极暗示语,交流后归纳。
2、出示:“沙滩上的设计师”
思考:小孩长大后能成为建筑设计师,那句话对他产生了什么影响?
同学们的理想是什么啊?能告诉老师吗?
结论:目标想象。
心得:经过训练和努力,我们也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
结论:参与实践。
4、出示:“约翰·库缇斯”视频。
思考:你觉得约翰·库缇斯身上体现了哪些发掘自己潜能的方法?
归纳:发掘自己潜能的方法还有磨练意志,从小事做起等。
1、我们学习了发掘潜能的几种方法,让我们将这些方法综合在一起,来给自己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发掘潜能的计划。
1、对照知识板书,学生谈收获。
我学到了,懂得了。
2、教师总结:
亲爱的朋友!潜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它。上天决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只要我们将潜能发挥得当,我们也能成为爱因斯坦,也能成为爱迪生。无论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如何,无论我们前面的阻力有多大,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潜能,我们就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迹!
认识潜能普遍的发掘潜能目标想象走向成功。
多样的参与实践。
磨练意志。
发现玩教案篇二
幼儿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就像美丽的颜色一样绚丽,而红、黄、蓝作为三原色,它们相互交融、混合,又会变成其他的颜色,这些神奇的变化更让孩子们惊叹不已。《纲要》中指出:科学活动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所以本次教学活动就是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操作愿望而产生,激发孩子们探究颜色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问,进一步来探索发现颜色的神奇变化。让幼儿在玩色这一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了颜色的奇妙,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将成为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
1.了解蓝黄两色拥抱会变成绿色、蓝红拥抱变成紫色、黄红拥抱变成橙色的现象。
2.引导幼儿大胆操作红、黄、蓝变色游戏,并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观察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验自由探索的乐趣。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1.引导幼儿在玩色过程中感受颜色的变化现象。
2.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感兴趣,积极探索变色的奥秘,学习用语言表达。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科学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科学活动也越来越贴近孩子的生活。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但是,在现阶段教育活动中,科学探索活动绝大部分都来自老师的预设,对于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我们探索的较少。在科学活动中,看似自主的探索,却是在老师约束的框框内匆忙活动,有时,将活动伸展开来又局限于知识、材料、时间、精力等准备的有限而没有很好的展开,这些都足以使孩子们无法深入探索科学活动,无法解决围绕在孩子身边的科学难题,从而对科学活动产生距离感,最终失去兴趣。面对科学活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疑惑,我们思考:科学活动中,要用怎样的引导和形式,能始终保持孩子对探究活动的兴趣与欲望,激发孩子探究的灵性。带着思考,我将源于孩子疑惑中的科学现象,引领孩子尝试着做真实、简单的探索活动。
我班的孩子在玩橡皮泥的时候,常把几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结果橡皮泥就变色了,这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为什么这种颜色和那种颜色加在一起就会变颜色呢?孩子在疑问中对颜色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从孩子的兴趣点和问题出发,开始了我们的.探索活动。
一、设置情境,引起幼儿兴趣。
2.幼儿自主操作,证实自己的猜测。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展示实验结果。
3.引导幼儿在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教师提供记录纸和笔)教师小结:好神奇啊!蓝色和黄色抱一抱就会变成绿色!(教师播放课件:蓝色与黄色的拥抱)(分析:在第二环节中,为幼儿提供材料操作实验,从虚拟的课件转入现实事物,获得成功后再次回到课件,帮助幼儿理解主题中"拥抱"的概念,并记忆蓝色与黄色变化的规律)三、深化问题,拓展幼儿思维。
1.教师:蓝色宝宝知道小朋友们找出了答案,开心的跳起了圆圈舞。看,他拉着红色宝宝的手转呀转呀,诶,转到哪里去了?(播放课件:两种颜色快速旋转变色)2.提问: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播放课件:紫色宝宝)他是怎么变出来的?你是怎么发现的?(请一幼儿做实验)红宝宝和黄宝宝也想抱一抱,谁来帮助他们呀?(幼儿操作)(分析:当幼儿通过探索获得一定成果,并感受到自己的探索与发现是有意义的同时,也就进一步地提高了幼儿对本次活动的热情。)四、提升经验,幼儿自主探索。
1.教师:颜色宝宝们还想找更多的朋友抱一抱,跳圆圈舞呢!如果让他们和其他的颜色宝宝拥抱跳舞,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教师提供各种颜色的橡皮泥材料)2.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3.启发幼儿将变色的过程编出儿歌:红宝宝黄宝宝,抱一抱,抱一抱,变成一个橙宝......
4.幼儿学念儿歌《色彩的拥抱》。(教师播放课件:拥抱时的变化)(分析:这一环节中形象生动的课件模仿飞轮的旋转对颜色变化的过程进行展示,又能够更好的帮助幼儿理解并记忆。最后活动落下帷幕,首尾呼应,让人惑觉整个活动有始有终,也给孩子带来了下次再打开帷幕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的期待,为活动画下圆满句号))五、活动延伸,抒发积极情感。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发现玩教案篇三
了解、回顾四季的变化是大班幼儿的学习内容之一。在设计“我发现的变化”这个教学活动时,我们考虑得较多的是如何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变化。除了验证一些变化现象外,我们还尝试把科学启蒙活动的大目标——科学态度的养成融入其中。这个活动的脉络有两条: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变化。其中。“自然界的变化”包括两个小环节:(1)回忆秋季的变化。(2)回顾四季的变化。“生活中的变化”也包括两个小环节:(1)交流我发现的变化。(2)欣赏其他的变化。
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
2大胆表述生活中自己发现的各种变化。
3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1课件《四季的变化》。
2一些会变化的东西:记号笔、固体胶、铅笔、未充气的气球、袋装速溶咖啡、积木、回形针、米、饮料瓶(内有少许水)、石头、纸张、书本、纸质小盒子、橡皮泥、蜡烛、毛巾、肥皂。
3有关变化的ppt,包括:人类的进化、文字的演变、通讯工具的.变化。
一、四季的变化。
1发现秋季来临时的变化。
师:当秋季来临时,哪些方面会发生变化?
2回忆其他季节的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师:大家还能回忆起春暖花开的春季、烈日炎炎的夏季、雪花飘飘的冬季是怎样的吗?各个季节有什么特征?是怎么变化的?(教师播放课件《四季的变化》,帮助幼儿完整地回顾四季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1)分别点击课件画面上方的文字“春”“夏”“秋”“冬”,引导幼儿欣赏四季的特征,巩固幼儿对四季的认识。
(2)再次点击课件“春夏秋冬”,整体播放四季更迭的过程,引导幼儿感受四季连贯的变化过程。
二、生活中的变化。
师(出示一些生活用品):它们会发生变化吗?请你分类——选择你认为会变化的物品,放在“变”这个汉字前;选择你认为不会变化的物品,放在“不变”的汉字前。
师(逐一出示幼儿放在“变”字前的物品):它会变吗?会怎么变?
师(逐一出示幼儿放在“不变”两字前的物品):它到底会不会变?谁有不同意见?
师:有人说它会变。那它会变成什么?怎么变?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分析归纳变化需要一些条件,如时间、外力等:一种物品会有多种变化等。)[例如,教师举起幼儿放在“不变”两字前的袋装速溶咖啡与幼儿互动。
师:它到底会不会变?谁有不同意见?
幼:用热水冲泡,会变成可以喝的咖啡,香香的……师:哦!会从粉末状变成浓浓的可以喝的咖啡,味道好极了!不过需要热水这个条件,变化是需要条件的。
幼:时间长,这袋东西会变质。
师(小结):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生活中,我们周围很多物品也在发生变化,有的颜色变了,有的形状变了,有的味道、重量变了,这真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师:生活中有从来不会变化的东西吗?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揭示生活中的物品都会发生变化的规律。)例如:幼:电视机不会变化。
1、我觉得设计和组织的这个活动符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被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所感染,为他们的思维发生变化而欣喜,为他们妙语连珠、童言无忌而赞叹;孩子们也在我隐性或显性的推动下向前发展。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和材料、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令人回味。
(1)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
在这个活动中,自然界是和探索的对象。我们通过帮助和探索的对象。我通过帮助和梳理四季的特征和变化过程,培养孩子们敢于发现知然的心。
随处可取、随时可见的生活物品虽然普通,却可以激发和对“变化”的辩证思维。也正因为材料的普通,幼儿言之有物、思之有据。例如,有的幼儿说饮料瓶会变旧,变破;有的幼儿注意到时间长了,瓶子里的水会变质;有的和说时间长了,瓶盖会变松,等等。
(2)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
在活动中,我和幼儿之间始终互相启发、互为依托。幼儿在我所创设的情境中真实地展现自己,而我始终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如,当幼儿把许多物品放在“不变”这一栏时,我便提出疑问:“瓶子真的不会变化吗?”从而引发孩子们对物品性状的思考。当有幼儿大胆地说世界上有不会变化的东西,如电视机、洗衣机等时,我马上询问大家:“谁有不同意见吗?”以引导大家运用已有经验说服该幼儿,使之理解事物的变化。
2、有个别幼儿参与不积极,原因是这名幼儿很聪明,从来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想法,总对别人的表现不屑一顾,在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就脱口而出:“其实,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会变化。”虽然他已经达到了我预想的目标,但我还是立即针对他在活动中的表现,说:“是的,xx宝贝你也有变化,今天的变化就是你比以前学会了倾听别的小朋友的意见。
本次活动我主要想培养幼儿辨证科学的态度,虽然态度非短时间内可以养成,也很难测定,但我仍然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事物。
发现玩教案篇四
1、引导幼儿认识梧桐树,知道梧桐树在清明节前后开花。
2、尝试用梧桐树的花和叶,制作出不同的作品。感受自由结伴,与同伴合作探索的乐趣。
3、激发幼儿善于观察的兴趣,并用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1、有关梧桐树生长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2、收集被风吹落的梧桐树的花和叶。
3、辅助材料:胶水、针、彩线、柳条、白纸、彩笔等。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春天来到了,春天有什么变化呢?(引导幼儿说出春天的特征)
2、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梧桐树的特征。
提问:小朋友,梧桐树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小结:春天,梧桐树长出了嫩绿的枝叶,在清明节前后开出了许多粉红色的花,被风一吹,梧桐花纷纷扬扬地从树上落下来;夏天,密密麻麻的全是绿油油的叶子;秋天,树叶慢慢的变黄了;冬天,叶子渐渐掉光,挂在梧桐树上的小果子,还是不肯掉下来,被风一吹,哗哗作响。
3、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了解梧桐树的作用。
(1)梧桐树的作用。梧桐树不仅姿态美,颜色美,在夏天的时候还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呢!
(2)梧桐花的作用。梧桐花不仅能炒菜吃,还是中草药的首选呢!
4、自由结伴,利用梧桐的花和叶制作不同的作品。
5、幼儿利用辅助材料,开始尝试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6、将幼儿制作的作品摆放在展示区,互相欣赏交流。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继续探索有关梧桐树的秘密。
工作单位: 花沟镇中心幼儿园 窦延令 宋玲玲
发现玩教案篇五
“我的发现” 的教学。
师:大家的桌上都有个花篮,花篮里开满了美丽的小花,你们想跟这些花儿交朋友吗?
生:(兴奋地说)想!
师:可小花说,要想和它们交朋友,必须会认会读花儿上面的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饶有兴致地认读十九个汉字。)
师:开火车检查认读情况。
师:在刚才的认读中,细心的小朋友已经发现在这些汉字中,出现了几种偏旁?
生:我发现了这些字有月字旁,有足字旁。
生:我发现了当中有目字旁,有提手旁。
(师把写着该偏旁的小纸片贴在黑板上的机器人身上。)
生:(争先恐后要求上台)从小盒子里“牵” 出小淘气,把他们送回“家”。(贴在机器人身上。)
(其余的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从花篮里拿出字卡,读一读,贴一贴,贴在机器人身上,比一比哪组贴得又快又对。)
师:真棒,小朋友们都把小淘气安全地送回了家,你们为什么这样贴?发现什么秘密了吗?
生:我发现目字旁的字和眼睛有关。
生:我发现了月字旁的字和身体有关。
生:我发现足字旁的字和脚有关。
生:我发现“扌” 的字和手的动作有关。
师:你们听老师读读顺口溜,想一想,这些动作怎么做?(师慢慢读一遍,边让学生看黑板上的顺口溜)“睁大眼睛、眨一眨、闭上眼睛睡着了;揉揉肩膀、扭扭腰、拍拍肚皮、捶捶背;蹲一蹲,跳一跳,跑一跑,天天锻炼身体好”。
(师再读一遍,生起立和老师一起边读边比动作。)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这些字在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 这一部分,大家读一读(师读偏旁,生读字)。
(出示带拼音的字认读,学生自读后小组合作读。)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吗?这些字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思维敏捷,纷纷抢答)这些字都有提手旁。
师:对了,这些字都有提手旁,都表示手的动作。这些字表示什么动作呢?在小组中比比动作,表演表演。(借学生的肢体语言来代替枯燥无味的讲解,以达到理解词语的目的。)
生:(兴高采烈地在小组中表演。)
师:谁能上台来比比动作,组一个词并说句话,再把这些字送回家?(贴到黑板上的机器人身上。)
生:我知道“拨”就是“红掌拨清波” 的“拨”。(动作表演。)
生:“小鱼用尾巴拨水” 的“拨”也是这个“拨”。
生:我们想用“老鹰捉小鸡” 的游戏来表演“拦”。(两、三个学生表演。)
(学生的合作表演赢来了伙伴的阵阵掌声。)
师:提手旁跟手有关系,那么“吃”跟什么有关系呢?(出示“吃”,把字贴在机器人的嘴上。)
生:(说出一连串含口字旁的字。)
师:小小汉字真有趣,偏旁、字义有关系,勤动脑筋找规律,认识它后难忘记。
本教例将游戏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花篮里的汉字到“机器人”的教学设计;从字娃娃的哭声到顺口溜,无不凝聚着老师的智慧。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不知不觉地复习、巩固了十九个学过的汉字和认识了七个带提手旁的生字。同时,在游戏中,学生找到了汉字的构字规律,懂得形声字中形旁表意的特点。这样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玩中学,在玩中感悟新的知识,学生学得有趣,记得牢,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厦门市思明区教研室 陈丽娟)
发现玩教案篇六
1、引导幼儿认识梧桐树,知道梧桐树在清明节前后开花。
2、尝试用梧桐树的花和叶,制作出不同的作品。感受自由结伴,与同伴合作探索的乐趣。
3、激发幼儿善于观察的兴趣,并用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1、有关梧桐树生长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2、收集被风吹落的梧桐树的花和叶。
3、辅助材料:胶水、针、彩线、柳条、白纸、彩笔等。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春天来到了,春天有什么变化呢?(引导幼儿说出春天的特征)。
2、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梧桐树的特征。
提问:小朋友,梧桐树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小结:春天,梧桐树长出了嫩绿的枝叶,在清明节前后开出了许多粉红色的花,被风一吹,梧桐花纷纷扬扬地从树上落下来;夏天,密密麻麻的全是绿油油的叶子;秋天,树叶慢慢的变黄了;冬天,叶子渐渐掉光,挂在梧桐树上的小果子,还是不肯掉下来,被风一吹,哗哗作响。
3、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了解梧桐树的作用。
(1)梧桐树的作用。梧桐树不仅姿态美,颜色美,在夏天的时候还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呢!
(2)梧桐花的作用。梧桐花不仅能炒菜吃,还是中草药的首选呢!
4、自由结伴,利用梧桐的花和叶制作不同的作品。
5、幼儿利用辅助材料,开始尝试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6、将幼儿制作的作品摆放在展示区,互相欣赏交流。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继续探索有关梧桐树的秘密。
发现玩教案篇七
葱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佐料”,营养价值很高。但是对于葱的功用,我班的幼儿并没有意识到。比如午餐时,经常听到孩子们喊“老师,我不要吃这个长长的东西(葱)”;“我不喜欢吃葱,帮我拿走啊” ……我想,既然幼儿对葱关注得比较少,不了解葱的特征和多种用途,为何不给他们一个学习的机会,把生活中常见的葱作为科学探索的材料呢?如果能设计一个有趣的动画人物“葱娃娃”,以“寻找葱娃娃的秘密”贯穿活动始终,相信幼儿会感到好奇和亲切,也能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认识葱并学会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为了引发幼儿对葱的探索兴趣,葱我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活动前我多方查找资料,了解葱的外形特征、种类、营养价值、医学用途等并收集了相关资料。然后,确定了以“探索葱管的多种玩法”为活动的重难点,设计了多个有趣的操作环节,力求让幼儿真正“学中玩、玩中学”,体验到科学探索及成功的喜悦。
1.在剥、捏、剪、吹等尝试中,了解葱的主要外形特征及其用途,发现葱会“唱歌”与葱管的粗细、厚薄、长短有关。
2.能运用简单的观察、比较、预测、验证等方法探索科学现象,拓展思维,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愿意参与探索“葱的秘密”活动,体验发现的喜悦,萌发对葱的喜爱之情以及关注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
1. 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了解笛子的“发声秘密”。
2. 物质准备:菜篮一个,内装完整的实物葱若干;剪好的葱叶、剪刀、面纸、泡泡水等幼儿人手一份;大、小盘子每桌各一;ppt《送你葱》、葱娃娃图片及其录音、头巾等。
指1:“老师这儿有一首很好听的歌,请你听听歌里都唱了什么?”
幼儿观看视频《送你葱》,猜猜“唱歌的人是干什么的”。
指2:“这首歌是在菜市场卖菜的那位大妈演唱的(指视频中的人物),歌名叫《送你葱》。瞧,石老师现在变成谁了?”
教师扎着头巾,拎着装有许多葱的篮子扮演“卖菜人”,一边演唱(《送你葱》的最后四句)一边给每桌幼儿送一些葱。
环节自评:幼儿对图“音”并茂的视频《送你葱》很感兴趣,我扮演视频中的“卖菜人”边唱边送葱的情境,大大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成功引发了幼儿对“葱”的好奇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指1:“你可不能小瞧这些葱,它的全身都是宝,有很多的秘密呢!现在,每人拿一根葱,仔细看看、摸摸、说说你手中的葱是什么样子的?”
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引导幼儿说说葱的主要外形特征,重点指导幼儿如何剥葱白外面的皮,引导幼儿捏葱叶、掐断葱叶,发现葱叶是空心的(见图1)。在此过程中注意安全教育:剥葱白时不要揉眼睛。以此引发幼儿对葱的气味等特征的关注。
指2:“刚才小朋友们看得很仔细,发现了葱的不少特点。现在你们瞧,谁来了?”(ppt中出示“葱娃娃”, 见图2。)
葱娃娃:“嗨,大家好!我是葱娃娃。认识你们真高兴。我的身体分为葱叶、葱白和葱根。葱叶是空心的,长长的、圆圆的,像管子;葱根像胡须,像卷发,长在地下。我的身上还藏着许多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
环节自评:这一环节是对葱的初步了解。“葱”取自自然界,富有乡土气息,如此简单的材料,却丝毫没有减弱幼儿的探究欲望。他们被葱娃娃的形象所吸引,在看、数、捏、剥、摸葱等一系列动作中,亲自操作、比较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对葱叶里面是空心的,上下不一样粗等特征印象深刻,这也为他们接下来探索葱管会“唱歌”的秘密,积累了必要的经验。
(1)游戏“包葱叶”,引导幼儿发现葱汁及其刺鼻的味道。
指:“下面让我们就跟着葱娃娃去寻找它的秘密吧!看,葱娃娃准备了什么?有什么秘密呢?”
ppt出示面纸和葱叶。教师介绍 “包葱叶”的游戏要求:先把葱叶放在纸巾里包紧,然后用手使劲在桌上压一压、搓一搓,最后打开纸包说说自己的发现(见图3)。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发现纸变绿了,有一股刺鼻的味道。
葱娃娃:“小朋友们真聪明,让纸变绿的是我的汁——葱汁,它的味道有点难闻,可是放在锅里烹炒之后,就会散发出香味哦!”
(2)举例说说生活中有葱的菜肴,知道葱既可以熟吃也可以生吃。
指1:“哇,原来葱在锅里炒过以后,刺鼻的味道可以变成香味。谁来说说葱可以怎么吃?在哪些好吃的菜里见到过?”
重点引导幼儿说出葱的几种常见吃法,然后结合ppt出示“葱花蛋”、“小葱拌豆腐”等常见菜肴图片,请幼儿猜猜这些菜里的葱是生的还是熟的。
指2:“生葱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能帮我们增进食欲、增强体质,所以,葱既可以熟吃也可以生吃。”
葱娃娃:“你们说得很对,我的葱叶和葱白都可以吃,我可是厨房里不可缺少的调料品!很多道菜里都需要我,你们还能在包子、饼干等点心里找到我呢!我的营养价值很高,的身体很,你们一定要多吃哦!” 环节自评:这一环节是对葱的进一步认识,我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葱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而是通过“包葱叶”游戏,让幼儿在包、压、敲、闻的过程中发现绿色的葱汁及其刺鼻的味道,从而由此引出“怪味”变成“香味”的过程,幼儿感觉很神奇,纷纷迫不及待地说出生活中见到过有葱的食品,学习和探索的欲望被大大激发。
(1) 幼儿听音辨声,初步进行猜测和探索。
指:“我们都知道多吃葱有好处,那么葱还有其他秘密吗?我们一。”
ppt中播放一段吹葱管的声音,让幼儿说说“听起来像什么?猜测声音会是谁发出来的?葱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2)探索活动:怎样让葱叶“唱歌”?
指1:“葱到底能不能发出声音?试了才知道。来,每人拿一根葱(有葱尖)吹着试试。”
幼儿试吹,猜测吹不响的理由。
葱娃娃:“葱叶里面是空的,小朋友可以在它的中间和两头剪一剪,分别剪出不同长度的葱管,再吹着试试!”
幼儿用葱、剪刀等工具自主探索,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在葱叶的中间、两头分别剪成不同长度的葱管,强调吹葱管的技巧——嘴唇贴紧葱管壁,轻轻吹起,切忌用牙齿咬或将葱管压扁(见图4)。同时注意用剪刀的安全。
指2:“都吹响了吗?吹响的是葱叶的中间还是两头?”“长的和短的葱管,哪种更容易吹响呢?”
葱娃娃:“你的葱管‘唱歌’了吗?能够吹响的葱管其实是葱叶的中间部分,比较薄。如果选了葱叶的两头部分,一边厚、另一边细,是吹不响的。”
环节自评:这个环节是教学难点。我有意识地启发幼儿逐层深入地探索:从猜测声音到确定声音的由来;从试吹完整葱叶到剪去葱尖试吹,再到不断地剪去葱叶两头,直至葱管“唱歌”。幼儿在剪一剪、捏一捏、剥一剥、压一压和吹一吹的过程中,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探索兴趣,并快乐大胆地表现自己。这也是一个让幼儿逐渐累加经验,经历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
(1)师幼交流:“你发现葱有哪些秘密?”
指:“葱管空心,像管子,可以唱歌,还可以干什么呢?”
幼儿大胆想象、表达,如,“葱叶里面是空心的,像管子;葱白的‘外套’可以剥掉;葱汁可以让纸变绿,味道比较刺鼻;让葱‘唱歌’有很多方法;等等。
(2)幼儿探索用葱管吹泡泡。
教师幼儿每人一瓶泡泡水和一段葱管,要求幼儿在正确使用葱管吹泡泡的同时,注意发现、比较每个泡泡的形状、大小等不同。
结束语:“小朋友们,,为什么我们刚才吹出来的泡泡有的大,有的小呢?这又是葱娃娃的秘密,下次我们再跟着葱娃娃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环节自评:这一环节的提问是开放性的,我让幼儿尽情想象,畅所欲言,并鼓励他们在活动后继续尝试。在活动的结尾,我特意奖励幼儿每人一瓶泡泡水,既是对他们在活动中积极表现的肯定,也是本次探索活动的一种延伸。这一环节以欢快活泼的音乐、五彩斑斓的泡泡将幼儿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他们兴奋、喜悦,又发现了葱管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1.在班级区角中成立“科学区”,投放泡泡水和粗细长短不同的葱管,让幼儿自主探索泡泡大小与葱管粗细、长短的关系。还可适当记录纸等材料辅助幼儿实验。
2.继续鼓励幼儿用葱管一物多玩,如,用粗细不同的葱管玩拼接游戏,比比谁拼的.长,或进行长度测量活动等。
(点评:唐海燕,江苏省如东县教育局教科室 江苏省学前教育特级教师)
“生活中并不缺少课程,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师针对大班孩子对葱的感知不甚全面的现状,充分挖掘“葱”这种常见植物的教育资源,设计出一个探索性比较强且适合大班孩子操作的探究性活动。整个科学活动设计精巧、有趣,很好地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首先,活动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计了生活化的导入环节,将葱与生活中“卖菜人”的角色有机融合为一体,唤醒了孩子的已有生活经验,激发了孩子的探究兴趣;二是营造了生活化的游戏情境,通过“包葱叶”等活动,幼儿进一步感知了葱与人们的关系,知道了葱所有具有的营养价值,并丰富了对葱的认识。
其次,活动为幼儿了充分的探究时空。教师能紧扣主题,组织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让幼儿在与葱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拨拨、捏捏、敲敲、闻闻、剪剪、吹吹等活动,了解了葱的营养、食用价值,发现葱管的“唱歌”、“吹泡泡”等游戏功能,经历了对事物由外部特征到内部结构的探究过程,发展了观察、思考等多种能力。从活动过程可见,孩子的探究是充分的、主动的,也是快乐的。
(本教案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三元融合式’科学教育案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发现玩教案篇八
1、自由读课文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思考:
(1)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画出相关语句,仔细读一读,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些句子的意思。
(2)作者的发现分为几个阶段?(分为三个阶段:梦中飞行——为什么会飞行——人究竟是怎么来的和作者大胆的猜想。)。
2、再默读这部分课文,思考:
3、学生交流。
4、教师重点引导感悟作者的求知若渴、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丰富大胆的想象。
5、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你从作者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6、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主要从以下方面指导:
(1)作者是个充满幻想的孩子,如: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儿就能飞到哪儿。”
“哈!我总算弄明白了!……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十个月。”
(2)作者是个爱寻根究底、勇于探索的人,如:
“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老师……等你们升入高年级,老师课上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嘿!终于想出了眉目。”
(3)作者是个幽默豁达的人,如: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这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总伴随着驱逐和迫害。”(这是个重点、难点,要指导学生举例来理解:比如哥白尼、阿基米德等为科学事业遭受迫害的故事。)。
以上这些句子,要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发现玩教案篇九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喜欢的词语。
2、检查生字读音。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依据是先概括叙述,然后具体叙述,最后总结。第一部分概括叙述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第二部分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第三部分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发现玩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堂“百、达、文、反、较”等10个生字,认识“车”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生存、容易、研究。(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重点与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一、导入。
二、解题.
(出示达尔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你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讲述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的,这就是《7.有趣的发现》教师边述边板书课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
1、自由练读文章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和多音字.
(2)读通文中的长句.
(3)标出文中的小节号.
(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一类生字词)。
一百达尔文反复比较生存 容易 研究。
问: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2)(出示二类生字词)。
重点指导读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长句子。
1.刚才我们提的小问号有哪个可以擦去了?剩余的问号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2.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1.(出示生字卡片)2.分析字形.
哪个字难写,哪个同学可以当小教师教教大家?
3.指导书写.
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后两撇要平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长.
达:里面的"大"最后一笔捺改为点.
较:"车"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应是提.
"存":半包围结构,看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师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简介达尔文和《进化论》.
学生质疑学生按要求读课文。自已读读词。1、正音:"文反研":都是前鼻音.
"存":读平舌音;"容"声母是"r"。
"易,"研":读整体认读音节.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3、去掉拼音齐读词语。4、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组成语,或用生字说一句话。1自已读读生字词.
2齐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后,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长句子多读几遍.
5.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
6.齐读课文。
学生学着概括课文内容。读一读生字词,巩固字音.
(1)自已先看笔顺表,自学生字.
(2)有熟字记忆生字.
学生描红,仿影,临写。初步了解达尔文,激发兴趣。理解课题。认读生字,理解生词,读通课文。初步知道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易、达、存较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发现玩教案篇十一
1、本课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由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教学中引导同学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同学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发现玩教案篇十二
教学过程: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学习了法布尔先生认真观察昆虫,写成了著名的《昆虫记》一书。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另一位科学家,魏格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围绕魏格纳,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打开书33页。(写标题)。
2,检查预习情况:
首先来总结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方面来说。
3,在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发现文中出现了奇想这个词,谁来说说魏格纳的这个奇想究竟是什么?(个别学生回答之后,请全班一起朗读)。
4,这个奇想是怎么产生的呢?(板书:偶然的发现)。
提示重点字词:不可思议,端详,吻合。(重点讲吻合,可以展示地图来说明吻合这个词)。
(学生可能直接回答魏格纳的发现,但要引导为什么魏格纳会去观察地图。在这里引导静谧的病房和豪放性格之间的比较。)。
问题设计:魏格纳很无聊吗?为什么会整天观察地图呢?
魏格纳的性格:
病房:
字词:洁白宁静,静谧,舒适,坐卧不安,消磨时光。
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形成了反差,引发了故事。
5,把这些发现再读一次。
6,从这里看出,魏格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善于观察)。
(过渡):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这是个什么句?什么意思呢?该陈述句试试。
7,通过这些发现,作者有了奇想,这是真实的吗?(不是)只是推测,那就是一个大胆的推测(大胆推测)。
8,大家把这个推测再读一遍。(解释这段话的意思)。
9,从现象到做出大胆的推测,我们看出魏格纳是个勤于“思考”的人。
11,难道他就由此放弃了吗?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
12,由于魏格纳不放弃,他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来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浩如烟海(这个词告诉我们,魏格纳是个坚持不懈的人),飞渡重洋是什么意思?(全班齐读这个证据)(板书:考证,考察)。
13,解释证据:(因为中龙即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由于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度重洋。
而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14,我们来总结一下魏格纳大陆漂移的过程:偶然发现——大胆推测——考察考证。
15,把板书擦掉几个空,让学生上来填空。
16,由魏格纳这个故事,你还想到了哪位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居里夫人)。
17,结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坚持不懈,必能成功。
板书设计:
由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主要内容:偶然发现(1-2)发现善于观察。
时间:
地点:大胆推测(3—6)设想勤于思考。
人物:
事件:考证考察(7—8)结论坚持不懈。
发现玩教案篇十三
1.了解闻一多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了解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
2.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学习时间】0.5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xx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xx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8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二、朗读:听录音,初步把握诗中感情。
三、学生朗读诗歌,思考:
明确:联系时代背景,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
2.接下来,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
明确:没有。
3.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
明确:噩梦、挂着悬崖。
4.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
明确: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仍要“追问”,问青天,问风。
5.诗人的“问青天”“逼迫八方的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
6.既然作者开头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
明确: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
7.文题为“发现”,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
明确:发现了“你在我心里”。
四、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
五、课外拓展。
《红烛》。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醒呀》。
《七子之歌》。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孩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发现玩教案篇十四
费奥多罗夫(1828—1903),曾写过很多有关俄罗斯国家历史、宗教、自然界、图书馆事业等方面的文章。在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人的思想、人的生命价值、人类与周围世界与无穷宇宙相互关系的科普文章和论述。
他是一位极富创见的思想家,一个独特的哲学体系和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最大胆的乌托邦的创始人,也是俄国最早提出飞向宇宙的宇航学奠基人。他学问渊博。据说他知道鲁缅采夫图书馆(列宁图书馆前身)几乎所有藏书的内容。他不仅精通欧洲各主要语言,而且对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东方语言也颇有研究。他对哲学、自然科学、艺术都有很深的造诣被人称为“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