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论文(通用17篇)
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探索未来、珍惜现在的重要途径。总结时可以参考已有的范文,但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在写总结时,不妨看一看以下的总结范文,并从中学习一些好的写作技巧。
电影艺术论文篇一
在手风琴音乐发展的历史潮流下,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且中国手风琴音乐日渐发展成了一门较为成熟的音乐艺术形式,对中国人民音乐审美思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以加深人们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的了解。
一、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主要发展历程。
从手风琴在中国土地上萌芽以来,就不断的和中国音乐相结合。
在抗日战争时期,手风琴还在抗日救亡的歌咏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新中国建国的初期,随着歌咏运动的蓬勃开展,手风琴伴奏成为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这使手风琴的传播更加广泛。在五十年代,还出现了部分民族乐器歌曲或者歌曲改编的手风琴乐曲,例如张自强的《战斗进行曲》。尽管这一类型的手风琴音乐作品数量有限,表现力度也不够,但是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八十年代之前的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中,因为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思想内容、题材等都具有较强的局限性,更多的是用于配合各个阶段的相关政治工作,或者重点选用革命题材。而在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过程中,音乐的创作思想逐步向更深层次发展,创作题材的范围也趋于多样化,但革命历史以及民俗风情的题材更多,如《广陵散》以及《长城恋》等。从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来看,乐曲改编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乐曲改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根据古曲进行改编;第二,对群众喜好的乐曲进行改编;第三,根据中国民间乐曲进行改编。改编乐曲的特点是采用手风琴乐器语言进行中华民族风格的展现。要促进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相关人员就要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历程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趋势,创作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手风琴音乐作品。
二、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的民族化特点。
首先,曲式结构。曲式结构是我国民族音乐在不断发展的历史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以及重要意义的音乐结构类型,较好的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创作观念及相关逻辑思维。进行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时候,作曲家将民族音乐创作的曲式结构融入到了手风琴音乐创作之中,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形式,如李遇秋《广陵传奇》就是最佳代表。
其次,旋律。旋律是民族音乐创作风格、形象最本质以及最集中的体现,同时也是作曲家音乐创作思维的基本表现。在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过程中,旋律是作曲家高度重视的内容之一,无论是进行感情的表达,还是进行思想的宣扬,都是通过旋律来完成的。如《百鸟朝凤》、《打虎上山》以及《手风琴协奏曲》等。
再次,演奏技巧。为有效体现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中的民族性特点,有的作品对中华民族乐器演奏技巧以及音色等进行了借鉴,并将其和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大量民族特色鲜明的、优秀的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比如说《夕阳箫鼓》。此外,作曲家在创作中国手风琴音乐时,除了对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进行模仿以外,还创造出了独特手风琴音乐织体,这是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重要贡献。
最后,和声。手风琴是多声乐器,多声思维已成为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中民族化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作曲家在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对四度和五度音程的结构给予了有效应用,较好的体现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风格。除此以外,作曲家高度重视和声的相关线条运动以及横向感,以更好的展现和声音色变化的特点,这和我国音乐创作中追求的线条美也吻合。
三、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思考。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尽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也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还未建设出一支专业性较强的手风琴乐曲创作队伍,手风琴音乐创作也还不够成熟。因此,作曲家应对国外成功的手风琴音乐创作经验进行有效的吸收、融合,并加强和中华民族音乐的有机融合,以更好的`展现中华民族灿烂的音乐艺术。相关理论研究的欠缺也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全面发展产生着极为不利的影响,特别是研究队伍专业研究素质的不足更是成为阻碍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的主要因素。除此以外,因为演奏家是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队伍的中坚力量,这使得演奏家的压力大大增加,他们除了演奏手风琴乐曲以外,还要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及研究,这对手风琴乐曲演奏家是一个较大的考验,同时也说明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离不开各个作曲家、演奏家的不懈努力。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今后的音乐艺术发展中还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要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就要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才能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推向新的高度。
电影艺术论文篇二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电影行业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现代电影行业中,放映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影片的播放质量及电影院的经济效益。从我国电影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而言,放映技术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电影放映技术方面缺乏自主研发,而多是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理念和放映设备,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前景。因此,在我国电影行业的今后发展中,必须加强对放映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从而实现与世界国家电影行业的进一步接轨。
1.我国电影放映技术发展历程回顾。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强烈,从而为电影放映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1951年,我国自主研发了第一台专业的电影放映设备——“松花江”牌电影放映机,从而改变了我国电影放映设备完全依赖进口的困境。同时,在国内高等院校中,相继开展电影放映专业教育,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电影放映技术人才。1970年以来,随着国内大中城市电影院的改造与扩建,以及电影放映设备的不断更新,我国的电影放映技术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并且逐步攻克了超高压短弧氙灯、开关电源、放映银幕、放映碳棒、高保真放映镜头等技术难题,从而有效提升电影放映的图像质量。
在电影放映中,影院声音问题长期困扰我国放映技术人员。经过不断的钻研与试验,我国经历了电子管扩音机、晶体管扩音机、光学立体声、录音立体声、数字立体声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成功研发了大功率播放器、立体声处理器及系列配套扬声器等影院声音处理设备,促进了我国影院声音质量的提高。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影放映技术也迈入了快速升级换代的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电影放映技术主要有:1)数字锁相环技术;2)放映机开关模块化电源技术;3)影院红光还音技术;4)放映机处理器的计算机控制与处理技术;5)高亮度增益放映银幕。随着各类新型电影放映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国际电影放映新技术的不断引入,有效缩短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更新周期,为电影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2.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
20008年开始,数字立体电影正式登陆中国,随着《阿凡达》、《堂吉诃德》、《变形金刚》等影片的广受欢迎,对于促进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对于数字立体化电影放映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缺乏先进的放映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我国正式上映了十余部外国优秀的3d影片,广受观众的好评与热议,为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针对我国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我国广电总局提出了规范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和示范影院建设的“十五”规划。在,我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对国内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进形了跟踪调查,并且在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及中影集团的指导与协助下,积极开展与外国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合作的模式,在国内成立专门的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研究试验室,逐步进行了技术理论、系统试验、演示试验与制片试验等研究项目,为我国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持。在20,我国自主研发了《35mm电影放映画面检验片》,并且在参照国际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对检验片进行调整与完善,从而促进了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同时,在《35mm电影放映画面检验片》的实际应用中,充分结合《变形宽银幕画面检验片技术标准》、《光学声带检验片技术标准》等国内最为专业的放映技术标准,主要应用于35mm电影放映机的调整、检验与鉴定,从而对成像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是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创新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定量检测工具。
由于受到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影响,我国的数字影院建设也正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其他配套设备与技术也缺乏完善性。
为了促进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科学发展,我国电影行业必须认清数字影院的基本概念。从专业技术角度进行分析,数字影院主要是指采用电子显示技术代替传统的胶片载体进行数字立体电影的放映,并且形成规范化、专业化的电影放映技术体系。国内在数字影院的建设中,必须具备35mm胶片级的图像与声音技术质量,从而满足现代化数字影院共享式欣赏的基本要求。另外,针对国内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机制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化研发与制造模式,新型电影放映机的研发与面市是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所以一定要迅速缩短我国在电影放映机制造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进而促进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
3.结束语。
电影作为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对于其发展问题的关注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电影行业中,放映技术与国际最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是不容忽视的,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国在电影放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并且在积极吸引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国内技术自主研发和实践的力度,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放映技术体系,为促进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条件。
电影艺术论文篇三
语言是沟通人的心理桥梁,语言是心灵的钥匙,语言是人类交换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而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种个性化、规范化和职业性语言的载体;是完成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最优化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传授知识和接受的纽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甚有讲究语言艺术的必要性。
教师的语言是与给学生传授知识成正比的,常言道:“有其师必有其徒”、“强兵手下无弱兵”,这就充分显示了教师语言个性,具有潜移默化的道理,对学生的感染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掌握语言技巧,语言的修养和语言的应变艺术,是再现素质教育的源泉。
第一,教师必须掌握好语言艺术,也就是必须掌握语言的抑扬顿挫,处理好逻辑停顿,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标准、不规范,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起来就觉得干枯无味,也会直接影响知识传授和接受。学生能力引导、观察、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就会受到阻碍,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的语言要有较强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语言的标准和逻辑性,是教师语言的基本素质。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语言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感染力,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是发人深省的,便于学生理解、体会意境,借助语言展开想象,使学生入景入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心旷神怡,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能力。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十分注意,教学语言的运用如与适时、适地情境和谐,则会情趣横生,效果卓然。教师授课是一种口语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师授课不能照本宣科,光谈教材,形象的表达方式学生就不能理解深刻,体会不到内在的涵意和思想感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受到阻碍,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艺术激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声情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体会到形象具体深入的理解内在涵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师的语言艺术训练,强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做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四,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时性。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不同,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当选择在学生对现有语言的接受能力为起点,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教学语言都要有抑扬顿挫、生动形象、处理好逻辑停顿、语气停顿,课题与正文、段与段之间的停顿,富有知识的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选择科学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的引导,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假如教师的语言不准确,条理不清晰,缺乏语言的艺术技巧,教学效果就不理想,就起不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教学中就走了弯路。因此,教师的语言要注意简洁精练,否则,说的又臭又长,说不到点子上,浪费了时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总之,教师的语言艺术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一门艺术,而且教师必须掌握这门艺术。
电影艺术论文篇四
[摘要]本文试从新时期中国体育电影的特点出发,为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指明方向,给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纵观中国当代新时期体育电影,要想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体育电影,首先体育电影要让全民参与进来,要回归艺术的娱乐性,要突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美德,要彰显中国最璀璨的文化。
[关键词]体育电影;新时期;发展方向;体育精神。
当今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必然趋势,社会发展要求国家与国家之间一体化、多元化和开放化。体育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如此。新时期,中国的优势项目更加明显,这些项目的教练经常被世界大国请去指导该国的项目。同时,外国的教练也常被请到中国来指导中国体育的弱势项目,达到共赢。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国更应该保持自己的优势项目更优,让自己的弱势项目更强。体育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和成就人类文明的一种传播工具,我们应该借鉴外国的电影创作经验和电影商业动作的优点,充分使用特技和3d等视觉技术,体现中国体育大国的风范。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的体育电影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还是没有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叙事、表达和运行模式。没有充分使用现代高科技给电影带来的便利,也没有将我国的体育精神很好地融入中国的体育电影中去。当今社会任何艺术形式都成了社会精神文明的一种附庸,包括政治、宗教、教育,等等,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明,也不例外。本文试从文化的层面来探析新时期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为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体育电影作些理念探索。
主要以女性或青少年为表现对象。中国体育电影的表现对象和外国体育电影的表现对象有本质的差别,外国体育电影的主要人物以男性为主,中国的则以女性和青少年为主,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具有中国属性的方式。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表现对象在我国长期存在,所以表现女性体育精神的影片往往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更具有说服力。以举重为例,观众在影片中看到女性举重时,往往会更加聚精会神,每次的艰难举起都会在观众心里激起波澜,引起同情。在女运动员完成比赛的时候,“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便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向困难低头的这股劲能对观众起到激励的效果。以青少年为题材的电影也非常多,这是中国体育电影的特色之一。青少年代表明天,代表希望,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靠青年一代。青少年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我们的祖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体育电影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站在世界的角度,中国还很年轻,这和青少年的状态很相似。《国球女孩》《棒球少年》等影片是代表。除此之外,青少年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充满活力,精力旺盛,运动的实践者大部分都是青少年,体育电影的最大消费者也是青少年,在这点上,青少年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主打青少年的电影往往能被市场所接受。青少年单纯天真,没有成人世界的世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作品――《小足球队》就是典型代表。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国人不怕苦、不怕输的体育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体育发展到了今天,除了具有体育本身的性质,传达体育精神外,更能反映中国的政治状态和经济基础。体育除了具有身体素质的体现外,兼具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功能。例如中国的“乒乓外交”,它可以在国际关系比较紧张时缓和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印度的“板球外交”通过板球联谊两国高层领导。体育赛事在带有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及民间往来。
(一)体育电影要全民参与。
体育运动的参与是需要大众的。当然,过去一段时间,中国体育电影以一种病态的方式来满足人们一种猎奇的心理。体育电影的主题经常性选取那些人们不经常参加的项目,像高尔夫、保龄球,等等。从人类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体育运动是人类本能的一种反应,在远古时代,人类在与动物或人类本身的优胜劣汰的过程中,为了获取到更多的食物,为了能生存下来,经常要本能地锻炼自己的身体,要做一些类似投掷、奔跑等运动。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代代传继,提倡全民参与的重要性,这也要求中国体育电影需要全民参与,体育电影的主题要围绕着全民参与这个共有性进行。体育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虚构的,但又是来源于社会的,他(她)只是社会大众的替身,他帮助人类实现他们的愿望,唤起普通民众的运动热情。换句话说,中国体育运动是需要普通大众的参与才能壮大起来的。体育运动只有迎合了大众的关注才能流行起来,这也是体育电影的大众性。今天,无论哪一部体育电影,或无论哪一项体育运动,一旦有普通老百姓的参与,一旦被普通老百姓关注,那这种参与或关注的程度会急剧地增加,这就是观众对于体育电影的强大号召力,这就是体育电影的大众性。
(二)体育电影需回归娱乐本性。
纵观体育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体育其实是一种娱乐,原始社会时期体育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娱乐方式,现代社会体育逐渐走向娱乐大众。远古朝代,人类最初的“跑、跳、掷”运动逐渐转化成游戏活动,这种活动不是以生存或劳动为直接目的,带有了一定的娱乐性,它是一种最基本、最散漫、最自由的消遣和放松方式。其实,这也正好从另外一个方面体现了体育在发展之初就有娱乐的成分在。直到今天,体育给观众带来的身心愉悦那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想想看,你欣赏到花样游泳时的感觉,全场观众观看足球比赛的心情。
现代的体育似乎脱离了娱乐,更大程度上关心金钱,中国的足球也不例外。体育电影也是如此,始终保持体育电影的娱乐性。中国和西方体育电影的娱乐价值差异性比较大,西方体育的娱乐价值是潜在的,而中国的娱乐价值是比较显现的。体育电影所具有的娱乐性更大程度上应该表现在体育运动的可观赏性,这样才能迎合观众的口味,才能适应产业社会的需要。产业社会的背景下,娱乐不再是一种娱乐行为,更不是一种为个人服务的娱乐方式。现代观众更想要一种能适应节奏,表达情绪的全新娱乐方式。只有符合大众的娱乐,才能表达大众的情绪,才能吸引大众,才能在大众的心目中常青。
(三)体育电影要突出民族特色。
近几年,体育的商业运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票房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但电影的商业成功跟电影的文化底蕴没有产生任何冲突,也没有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体育相抵触。相反,全世界很多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承认和传扬。像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相扑和柔道、中国的武术和围棋、韩国的跆拳道,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体育电影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就是中国功夫,虽然武术还不算是一个全球意义上的体育项目,但中国功夫对于中国体育电影或中国体育运动发扬光大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武侠片给中国电影或中国体育电影提供了一种突出民族特色的模式,将这种民族精神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像《卧虎藏龙》《新少林寺》《天龙八部》等,没有一部不是很好地展现中国的民族精神。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必定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它的内在精神特质,是由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或民族本性所决定和赋予的。所以体育电影要保持民族性,更能体现中华民族品格和性质的。
(四)体育电影需彰显文化精神。
越来越多的导演青睐体育题材的电影,这不仅是电影本身吸引人,更是为体育电影蕴含的体育精神能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对准世界级的比赛,如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这些顶级的赛事不仅精彩纷呈,让无数体育迷为之狂,为之醉,更是给各国及运动员向世界展示自我水平耀我国威的平台。运动员参加各种赛事,不只是运动员个人荣辱问题,往往具有更深的含义。运动员必须展现一个国家的水平,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体育所代表的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体育本身,都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体育本身所要展现的是本民族的精髓。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站在高高的领奖台看着国旗冉冉升起,电影人通过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这样的梦想,这样的体育精神完整地表现出来。《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的真正原因就是这部电影中推崇一种人人都向往的爱情。体育作为一种全人类无差异的肢体语言,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任何肤色的人都喜欢运动。这种是体育电影的本性。但从东西方体育精神的传播来说,还是存在差异的。在全球性的今天,中国的包容性越来越好,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也越来越逐渐淡化,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渗透到中国,中国的本土文化体现得越来越整合。但中国文化向发达国家的传播却是一种不平衡的情况。这就要求中国体育电影秉持中国传统体育精神,理应他国体育文化理念,将中国体育的精神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三、结语。
当今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必然趋势,社会发展要求国家与国家之间一体化、多元化和开放化。体育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如此。纵观中国当前新时期体育电影,要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体育电影,我们需要的体育电影要让全民参与进来,要回归艺术的娱乐性,要突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美德,要彰显中国最璀璨的文化。体育电影很大程度是宣传一个国家的形象,宣传国家的政治意识,倡导中国当代的社会精神面貌,弘扬主旋律价值观念。本着体育电影的社会属性,体育电影与政治意识等就从一而终了。体育精神本身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种族、肤色和文化,通过体育促进人类的融合,体育电影的目标也应如此。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和活动现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岳新坡,詹建国。我国体育电影萧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1(04)。
[2]应国虎。中国体育电影文化内涵的注释[j]。当代电影,(11)。
[3]肖沛雄,万文双。中美体育电影中体育精神的和而不同[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30(02)。
[4]刘国相。从美国体育电影看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j]。新闻世界,2010(01)。
电影艺术论文篇五
目前我国的电影产量不断增加,院线和影院快速发展,影片类型越来越丰富,票房过亿的影片越来越多,电影票房收入水涨船高。但是和国外电影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我国电影产量和票房总量增多,但是平均票房收入较低;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较小,观影人次不多;我国电影海外影响力较小,竞争力不强;我国电影投入产出低,盈利水平不高等。
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类,是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娱乐消费市场。电影产业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产业,它目前从单一的产品制作走向产业化生产,并形成一个消费产业循环圈,各因素相互作用、彼此牵制使这种循环圈有效地加速运行。这就需要对我国当前的电影产业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从到,我国电影市场产量不断增加:20电影片只有88部,但是20全国电影故事片达到了526部,增长了498%。票房收入也是不断增加,从年的全国票房收入只有8。7亿元,到年全国票房收入达到101。72亿元,年平均增速达到了35%(见表1)。
从6月我国全面推广院线制开始到2010年,我国院线公司得以快速稳定发展:从的32家,发展到2010年37家。与此同时,影院数和银幕数也发展迅猛:20影院数只有1045家,到2010年发展到1993家;银幕数年只有1923块,到2010年银幕数达到了6256块(见表2)。
在影片产量、院线和影院得以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内票房过亿的影片也越来越多。当年《英雄》以2。5亿元的票房创下了当时国产片的票房之最,到2010年,票房过亿元的国内影片达到17部。而且影片的类型也逐渐丰富,从原来的武侠和历史片,现在有文艺片、历史片、纪录片、动画片、搞笑片、言情片、武侠片。
而在20到2010年期间,中国引进外国电影总数为143部,进口电影总票房为127。01亿元,平均每部进口电影的票房收入为0。888亿元,是进口电影的平均票房收入是国产电影平均票房收入的13倍(见表3)。
与北美相比,我国观影人次增速较慢,电影市场规模相比较小。,中国观影人次为0。95亿次,2010年为2。5亿次。这5年间总的观影人次为8。55亿次,而北美五年期间总观影人次为68。94亿次,是中国观影人次8倍。如果以平均票价比较,中国电影平均票价为31。19元,而美国电影平均票价为7。20美元,汇率划算之后,平均票价差不多。但是如果跟工资相比,中国电影的平均票价就远比美国电影的平均票价贵多了。
中国电影海外影响力较小,竞争力不强。从20到2010年5年期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占北美电影总票占比平均为26%,而进口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收入占中国电影总票房收入平均为42%,可以看出,中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较小,竞争力不强(见表6)。
中国电影投入产出低,盈利水平不高。从20到2010年中国国产43部票房过亿元的电影,其中大部分电影是亏本的,真正能够实现盈利的影片并不多。
考虑到影片片方对外公布的制作成本大多存在“虚高”现象,实际实现盈利的更少。
电影产品本身是内容产品,所以首先必须要抓住这个核心,也就本身产品质量要过关,从影响电影产品质量的因素为主要抓手,首先电影故事内容是影响电影质量的核心要素,电影剧本必须要有创意,必须具有吸引力;其次,演员演技水平对剧本中人物的演绎起着重要作用,选择大明星、大导演对电影的质量起着一定的保证作用;第三,电影的制作技术是影响电影产品质量另一重要要素。目前电影制作技术越来越成为电影产业新的刺激点,将技术变成电影欣赏的内容,给观众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效果,比如《阿凡达》把技术和电影内容叙事做到和谐统一,通过3d技术增强剧情对消费者心灵的冲击力,带来了全新的消费满足效果。
以市场为导向,满足观众的需求特点,扩大电影市场规模。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已经是体验经济的时代,观众不满足于做旁观者,被动进行消费,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体验活动,获得最佳的满足消费。现代都市人生活工作节奏紧张,休闲时间较少,看电影的机会成本较大,消费者观看电影主要为了休闲和放松。而电影产品是文化产品,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品。所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抓住观众的消费需求特点,提高首轮票房收入,获得较好的口碑,使得后续观影人次得到增加,电影后期产品有效开发,延伸电影产业链,扩大电影市场规模。
将中国文化与外国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有机结合,提高中国电影影响力。电影产品也是媒介产品,能够传播文化和思想观念。但是要将中国的文化与外国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对中国的文化资源进行深挖掘的同时,进行电影制作时还必须符合外国观众的审美需求特性,从而提高中国电影在外国市场的影响力,只有这样,中国电影产业才能得到内涵发展和提升。
电影艺术论文篇六
摘要:电影是一种融合了听觉、视觉的现代艺术形式,其中融合了幻灯放映技术、活动照相技术,是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在现代电影当中,声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电影中的台词、音乐等,对于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情感的衬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电影创作当中,后期声音艺术创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整部电影成功与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以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为视角,对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的思路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声音元素;选择与组合。
电影艺术是当前一种十分常见的视听艺术,融合了声、光、影等多种元素。在现代电影中,传统意义上的录音概念,经过不断的延伸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电影声音具有十分广泛的内涵,包括了客观的物理特性,以及欣赏主体在心理、生理上的感觉。其中,声音设计和技术制作都是重要的工作。相比于一些电影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我国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方面,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因而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使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对于电影的整体艺术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电影的主要声音元素。
人声、音乐、音效,是现代电影中最主要的声音元素,在声音艺术表现当中,三种元素相互交错,共同构成了电影的听觉艺术,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对这三种元素进行主观化选择,并进行有机的结合,共同形成电影声音艺术。
(一)人声。
在现代电影当中,人声是最主要的声音元素之一,主要包括了独白、旁白、对白,以及表达人物情感的各种声响。从概念性的方面理解,人声指的是演员通过发声器官,发出包含感情信息、描述意义的声音,除了具有表意功能之外,也能够对人物的个性特征进行塑造。具体来说,独白通常是画外音的形式,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对剧情进行叙述,能够对角色潜在思想活动进行过主观表达。旁白也是采取画外音的形式,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对剧情进行叙述,主要是以理性、冷静的角度,表达对人物、事件的态度。对白是最主要的人声表现形式,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对剧情、思想进行表达,推动剧情发展。
(二)音乐。
在电影画面中,音乐的存在形式可以是无源音乐,也可以是有源音乐。其中,无源音乐,指的是在画面中无法找到声音来源,通常是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由作曲家原创的音乐,是一种直观化的声音元素,主要作用在于对人物内心进行刻画,对情绪情感进行渲染,对场景分为进行烘托。例如在经典电影《角斗士》、《红河谷》、《天堂电影院》、《教父》等影片中,就大量运用了无源音乐,在观众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源音乐指的是能够在电影画面中找到来源,例如电影中的酒吧、戏院、电视、留声机等演奏或播放的音乐。例如,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用监狱广场喇叭播放莫扎特的《费加罗婚礼序曲》,衬托人性的可贵。
(三)音效。
电影中的音效主要包括了拟音效、动效、环境音效等类型。其中,拟音效、动效等,通常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对声音进行自然采集或人为添加,再进行变形处理,得到需要的音效,能够对声音的艺术真实进行体现。环境音效则是在电影背景层面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发出的声音,能够对地域特征、时代特点、时空关系进行表达,带给电影更高的真实感和现实感。电影中的音效,具有可感、具体等特点,通过合理的选择和应用,在影片叙事中进行纳入,让观众感受到更加真实、自然。
二、电影声音的主要特性。
电影声音具有较为广阔的涉及范围,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特征,其中主要的包括了物理反特性、心理特性等。物理属性是电影声音自身具备的特征,合理的进行运用,对于电影艺术效果有着良好的烘托和营造作用。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通过接受不同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而更好的进入和理解电影剧情。
(一)物理特性。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电影是由声波、光波相互交织形成的。声音实质上是声波,是一种机械波,由振动所产生,声波的性质,则是由振动的周期、幅度、频率所确定的。在介质当中,声音的能量传递形式是波,在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越大,就会产生越高的声强,传递能量对声音强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介质当中,声音的传播具有独立性、方向性。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衍射、干涉、反射等变化。因此,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声音不同的振动频率、频率组合,是以波的形式向人传递,人们感受到声音的.音色、音调等,都是有声波振动的传播特性、频谱特性、频率大小等决定的。因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当中,对声音元素的这些传播规律、物理特性进行理解和掌握,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运用,能够进一步提升电影的艺术效果。
(二)心理特性。
人通过耳朵接收声音,进而会引起人们相应的心理变化,因此可以认为,电影声音也具有一定的心理特性。不同的观众由于具有不同的经验体验,同时在传播条件、传播客观规律的影响下,人们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对声音的心理特性进行了解,对于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录音师通过对各种声音元素进行主观的创作,对观众的情绪需求进行满足。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当中,需要了解和熟悉鸡尾酒会效应、掩蔽效应、多普勒效应等声音常见的心理效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当同时存在多种生源的时候,人们会有意识的听某个特定生源,从而对其它声音进行忽略。有时人们由于一种声音的存在,另一种声音会变得模糊或消失。当观察者静止不动的情况下,声波从声源向观察者靠近或原理,音调也会相应的变高和变低。如果声源静止不动,观察者移动,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在电影后期音乐艺术创作中,对这些心理效应加以运用,能够有效的提升电影效果。
在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当中,主要包括了前期阶段、同期阶段、后期阶段等不同阶段。其中前期阶段主要是抽象的构思与设计,同期阶段主要是客观的记录与还原,后期阶段则是主观的选择与创造。后期阶段是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的重要阶段,也被称为组合阶段,在这一阶段,声音、影响通过良好的组合,共同形成了电影完整的艺术形态。
(一)前期阶段。
前期阶段主要是一个准备过程,以抽象的构思为主。录音师和导演开始对声音艺术进行构思,并进行记录。从总体上把握声音设计的线索和影片故事背景相符合。部分类型影片的声音创作从前期准备阶段就已经开始,例如很多影片中所使用的非语言声音,在人物设定成型之前,声音的创作就已经开始。
(二)同期阶段。
同期阶段主要是拾音的过程,以客观的记录为主。录音师选择相应的麦克风,通过合理的角度、方式、麦克风数量等,对现场声音进行真实、客观的记录,确保得到最优的收音质量,为后期的声音制作提供依据和基础。同期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客观的记录,对现实进行还原,在这一阶段,对电影录音技术性含量具有很高的要求。
(三)后期阶段。
后期阶段是电影声音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要对同期阶段获取的声音素材进行选择和加工,同时需要主观的选择非同期的人声、音乐、音效等声音,并巧妙的进行组织。对于一些电影的制作来说,后期声音创作阶段,甚至要比拍摄阶段更长。后期声音创作,通常在粗剪阶段就已经开始,后期人员对声音进行收集和录制,从声音数据库中选择相应的声音素材,或是针对电影创造独特的声音。在将要完成剪辑的时候,录音师、导演、作曲家针对画面对音轨进行建立,对声音元素进行组织。在电影声音制作当中,后期声音创作阶段是最终的环节和步骤。在这一阶段,需要录音师、作曲家、导演之间实现良好的配合与合作,通过声音元素的合理选择与组合,创造理想的声音艺术,从而对电影的气氛进行营造,对情绪进行渲染,对人物刻画,推动电影叙事进展。
四、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
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的创作当中,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和方式。通过对各类声音元素特性的充分了解,根据电影情节发展,对不同的声音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与组合,从而使电影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一)声音元素的选择组织方法。
人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生理及心理活动与电影之间具有实时的联系,在电影主观化设计的艺术真实刺激下,又会发生动态变化,与观众自身主观性的认同、感受、选择相关。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通过创造处的艺术真实,带给观众真实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声音元素的选择组织是一项重要工作,主要包括了声音特写、声音变形、声音喻示、声音转场、声音静默等。在声音特写中,主要是对人声、音效进行处理,例如在《杀死比尔》的片头黑画面中,利用女人哀鸣、连续、急促的喘息声,体现出女主角愤怒、痛苦、顽强的情感。在音效特写中,选择相应的音效进行突出强调,体现电影故事规定情景和人物心理动作。在声音变形处理中,根据人们对观影经验的认识,遵循类似律的听觉趋向原理。通过主观化的合理变形处理,使画面时空关系更加活跃,主要包括了对人声、音效的变形。声音喻示,通过运用技术与创意,对某一段音乐、人声、音效进行选择或创造,对电影剧情的发展或剧情内涵进行暗示,同时体现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对声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人物的动作、情感之间建立联系,对观众的听觉感知进行引导,让观众能够对剧情的深刻含义进行体会。声音转场是对人声、音乐、音效的自身剪辑,和电影画面的剪辑形成同步或异步的关系,主要的方式包括声音叠化、声音延留、声音先现等方法。声音静默也是一种重要的声音元素选择组合方法,根据电影剧情的需要,适当的进行声音缺失处理,引导观众对电影故事情节的内涵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感知,对情绪情感的进展进行促进,对电影当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主观思想进行融入,常用的声音静默包括声音停顿,静默无声,相对静默等。
(二)声音元素的综合组合运用。
电影艺术融合了声、光、影等元素,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在电影试听表意系统中,声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在横向、纵向上,由各种声音元素相互综合组合运用,形成声音总谱。各类型的声音元素相互叠置,但具有一定的规律。从理论上来说,声音是可以无限循环、叠加的,能够使声音艺术更具艺术表现力。对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要对声音元素进行合理的综合组合运用。在水平方向,随着时间的运动,声音、画面相互交织,对电影发展进行推进。在垂直方向,声音、画面处于相同时空,利用不同组合模式,对场景进行展现。根据数学模型能够得出,声音元素的组合模式可以有8种,包括了单个声音元素、两个声音元素、三个声音元素的组合,此外还有静默这种特殊的声音元素呈现方式。对于人声、音乐、音效的声音元素,可以分别在不同层级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情绪渲染、意情提示、情节描述等层级。情绪渲染层级,主要是声音元素与事件叙述空间相脱离,利用声音元素的自身特质,对任务情绪情感、心理活动等进行表达,为特定场景,进行特别气氛的烘托。意情提示层级所指的是声音元素和画面事件不再相同时空,利用声音元素自身表意功能,对画面无法展现的感性思维、理性思考进行挖掘。情节描述层级,主要是在电影声音架构中,从叙事时空获取声音元素,和画面事件之间,具有同步的关系,在电影叙事声音层次中直接参与。在声音元素的综合组合运用当中,常常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当中,要对声景律、置换律、承续律、等规律进行遵循,从而确保声音元素综合组合运用的有效性。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造中,对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对声音元素的组合模式、架构、规律等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艺术效果。
五、结论。
在现代电影当中,声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电影的人物、情节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是电影制作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电影的成败。对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要对人声、音乐、音效等声音元素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组合,根据电影需求达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电影艺术论文篇七
电影音乐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音乐已成为这门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因其强大的抒情叙事功能,在揭示电影内涵、推进电影节奏、表现人物心理、弥补情节之间的空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它与电影画面相结合,便给画面营造出全方位立体感。本文叙述了电影音乐的表演如何配合影像本身来表情达意,,构出电影立体感,并从电影《天堂电影院》中抽取片段加以分析,以期说明电影这门综合艺术现如今如何将视觉与听觉融合的冲击力震动观众的内心世界,接受渐渐铺垫出的电影内涵。
电影音乐;电影;画面;电影节奏;旋律特征;电影内涵;视觉;听觉;天堂电影院;观众。
音乐是一门有强大的抒情叙事魅力的艺术,电影音乐这门艺术则是从20世纪新出现的,是依据电影剧情发展创作出来的音乐。电影音乐是体现影片叙述构思的音乐,其在叙事和结构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观众在看影片过程中,大部分精力放在情节上,容易忽略音乐的存在,但是音乐却从听觉上增加了画面乃至剧情所传递出的信息,从而影响了观众所体会到的影片含义。美国已故著名电影作曲家赫尔曼曾说:“音乐实际上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无意识的支持。它不总是显露的,而且你也不必要知道它。但它却起到了应有的作用。”音乐与电影关系密不可分的,并且有着相互作用的规律。
百年电影史中,电影在其诞生之初就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在无声电影时期,为了满足观众视听一体的感受需求使其适应无声画面,另一方面为掩盖放映机发出噪音,一种现场乐器即兴伴奏的形式应运而生,因而最早的电影配乐也就产生了。然而这种电影音乐与电影情绪不符,与电影本身脱节,只是一种外在的结合。1908年,法国作曲家圣桑率先为无声片《吉斯公爵被刺》谱曲,此后有更多的作曲家陆续为某部无声片作曲。这种专门为电影而谱写的音乐,已经做到配合画面的情绪与节奏,扩大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1927年10月美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公映,不仅标志着音乐片的诞生,也是音乐成为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音乐成为一种高度专业的音乐形式是从40年代后开始的,电影中的音乐追求更加符合电影艺术的特点和形式,不仅用来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更主要的是用它来刻画人物形象内心心理体验等。如今,电影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更是实现了质的突破,对整部电影意义非凡。同时电影艺术的发展,技术的提高,使得音乐与画面的接洽更加完整。
音乐的的艺术魅力在于音符旋律乐器排列与组合之中所蕴含的强大的潜在力量,其自身跌宕起伏的情思极具穿透力,往往能够穿进人类思想精神的根部。正如贝多芬所说的: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而电影中的音乐则运用其多节奏的功能与同样节奏多变的电影达成统一。电影中的节奏比如主观节奏、客观节奏、导演心理节奏和观众心理节奏等等,与音乐本身的旋律节奏情感气氛不谋而合,两两相交使得电影的抒情性戏剧性得以凸显。演奏电影音乐的各种乐器声音各有特点,也可从不同的音质表现不同情节、景物、人物的特征。有了音乐的伴奏,电影画面的意境将更为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配乐是电影音乐的一部分,配乐有两种极端而相对的观念:一种是尽力溶入电影的结构中,如配音般地令人不易察觉;第二种是尽量突出,令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两种观念只要能够与整部电影的结构做巧妙的配合,都必能够产生很大的力量,配乐的真义就在这个配字上。而配乐的方式分为题曲式的配乐和乐剧式的配乐。通常情况下,一部电影中,主题旋律会不断在特定情节中响起。而乐剧式则有着主导动机,随着片中情节及人物心理而发展转变。
在一部电影中,用恰当的乐器以合适的节奏演奏出的乐曲往往有助于诠释出电影的美。那么音乐是如何有机地为情节与画面服务的呢?让我们进入《天堂电影院中》,品味音乐对电影本身的衬托。
1988年的经典电影《天堂电影院》是意大利导演朱赛贝·托纳多雷(giuseppetornatore)所执导的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主人公托托一个成长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詹卡多村庄中小孩子的故事。本片以一种怀旧的基调叙述浓缩在西西里小镇的意大利社会的历史变迁,电影自身的盛衰沉浮,以及托托这一个新生力量的成长,这三个层次的交织使得电影某种记忆深处的轻快纯真温暖的东西被不断翻出,告诉人们面对起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我们追求的应该是最初那份纯粹的自由。
本片的配乐大多出自目前最多产的电影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之手,其笔下还有同为朱赛贝·托纳多雷所导演的作品《海上钢琴师》的配乐。影片一开始,画面停留在一个看得见海面的阳台上,白色的全封闭式的阳台围栏与波光粼粼的海面以一比二的比例分布在整个画面中,而围栏的最高点也就是围栏的中轴上放着一盆正在成长的盆栽,微微海风吹过,吹出生命的气息,盆中的幼小生物似乎正长在一片禁锢的土地上努力地成长,希望有一天能离开这儿,去到海面上广阔的天空中翱翔,追逐他的梦想。这是开篇画面所传达的信息,它预示了着影片得一部分内容和主题。伴随着画面的出现,片中著名配乐《cinemaparadiso》响起,乐声从钢琴开始拂起一番水面波澜,主旋律则由小提琴与口风琴交织而成,叙述着一个幼小生命欲从一个窄小闭塞的空间内奔如大海之外的渴望。主旋律委婉曲折,在高音区与中音区之间来回旋转,一方面描绘了在高空飞舞的渴望,另一方面则体现成长的生命对生根的地方的依恋不舍。画面停留半分多钟之后,镜头开始向室内移动,此时主旋律的演奏乐器由小提琴转为短号,这一转变似乎真的勾起了过去的些许回忆,这回忆有关于小托托生根的家,也就是以镜头中以昏暗的房间为代表的西西里岛小镇。曲中多种管弦乐器共同伴奏,为画面营造出多层次的情思,暗示着主人公、电影业以及社会艰难复杂的成长过程。在这组镜头中,画面由外向内移动的节奏也与音乐的节奏吻合,共同引导着观众跟着画面节奏接收下一步的信息,增加观众思考容量。开篇的这首配乐交代了本片将不断往返于现在和过去温馨的记忆之间,也给之后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定下了亦悲亦喜的基调。
西西里小岛上宁静生活下一步一步向前走去的过程,及其身后温暖而纯粹的人文情调,尽在不言中。
同样,也是这首《cinemaparadiso》,在最后天堂电影院被炸毁的时刻响起。画面中,承载无数欢笑悲伤热爱痴狂的影院孤独得立在广场的一边,影院陈旧的外观使其被车来车往的广场遗忘,唯有曾经和她一同成长的人们心里藏着她得灵魂。然而一声巨响过后,年久失修的围墙顷刻倒塌,影院的“孩子们”心中的回忆也被震得零落不堪。倒下的影院掀起了巨大的尘埃,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将尘烟凝聚成悲伤,风中的尘烟久久不散,却终究要散,她是一份记忆,也是一份追不回的纯粹。巨响之后,配乐《cinemaparadiso》便以小号声开启,小号声就像一堵摸不透的惆怅,这一点与就不散去的烟雾一致。曲声如烟一般无力地奏响,每个音符都奏起了人们内心的无奈,它勾起了过去太多关于影院的美好回忆,而她也跟随着影院的倒塌迈着无力的步伐。此时此刻,音乐与画面所体现的哀思节奏相近,人们内心中深深地痛伴着乐声缓缓输出,也勾起观众对过去的一切的深通思考。
本片中最令人难忘的事小托托与老放映员阿尔弗莱多的忘年友谊,而本剧在表现这段友谊方面则有一首配乐《totoandalfredo》,这首配乐在阿尔弗莱多教小托托如何使用放映机放电影时响起。乐曲主旋律及伴奏皆由小提琴组成,主旋律以一种轻快地方式在空中飞扬,好比托托追逐自己热爱的事物的步伐,而伴奏则为其引导着快速的节奏,好比阿尔弗莱多如父爱一般的悉心教诲。托托学习使用放映机那段,音乐伴着输片齿轮的旋转响起,伴奏的节奏将滑轮的速度通过听觉传进观众脑海里,而阿尔弗莱多与托托的对白颇为干脆,两人的教学进程和亲密关系也随着这份节奏迅速发展,而托托正经历着的电影业的似乎也是以这种速度在奔跑。同时主旋律一定程度上将所有切换的画面以同一节奏连接,令观众对许画面背后更多欢乐回忆进行更立体的遐想。这首配乐可以说是专为表现托托的成长步伐而设,其实在托托放映电影的过程中,影片不断将镜头投向影院的大银屏,电影也想这首配乐所叙述的一般快速地前进,同时这首曲子也而它也常分布在影片中描述小镇人文情况的片段中,从某种层度上说,《totoandalfredo》与画面切换节奏搭配,推动了整个电影三大寓意层次的发展。
影片的最后,成年后的大导演托托孤身一人坐在先进的小型影院里观看阿尔弗莱多留给他的一捆胶卷,胶片的内容是曾经在宗教禁锢下电影中被要求删除的片段。这一段充满对情爱的追求的古旧片段,原来正是阿尔弗莱多不希望小托托回到闭塞小镇的真正原因,在还白画面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很久很久以前,人类与禁欲主义做的一系列斗争,看到了社会巨大的进步。本段的配乐为影片主题曲《lovetheme》,这首曲子一开始便从满在过去徘徊之意,将观众迅速引进黑白画面的时代中,而曲中悠长的长笛音将黑白影片中对自由执着的追求表露无遗,而短号与提琴的合奏将这份执着衬得更加义无反顾。黑白的画面、托托所处的彩色时代、忧伤而又温馨的乐曲,搭配出人们最初的梦想,如今早已被人所遗忘的纯粹记忆就在这组镜头中蕴藏着,可那才是我们应该去寻找的自由。
画面和音乐这两种分别通过视觉与听觉被人们接收的信息,在电影中若将而这巧妙结合,不但可以为画面天上它本身难以言尽的情感色彩,还可以用更强大的力量将信息储存在观众脑海中,促进观众对情节内所蕴藏地深层内涵的理解,进而引发观众对电影所讲述的道理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电影艺术论文篇八
中国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比如,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假球黑哨问题、兴奋剂问题、篡改运动员年龄问题等等,但从大的方面来说,目前中国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三个不平衡发展: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不平衡发展,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的不平衡发展,沿海发达省市与内陆欠发达地区体育的不平衡发展。这三个方面的不平衡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及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
造成竞技体育发展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体育投入偏重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投入不够;地方政府对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发展重视不够;体育与教育系统配合不够,两大管理部门没有形成促进体育发展的合力;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支撑点,相关部门对群众性体育活动“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必须改变。全民身体素质不提高,竞技领域拿多少块金牌也无法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
(二)城市与农村体育发展的不平衡。
城市体育近年来获得了较快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社区体育为主导的城市体育发展模式,小区、健身点、全民健身路径、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收费性的健身俱乐部等体育活动形式发展较快,参与人数也不断上升,甚至以往被认为是“贵族消费”的网球、高尔夫等运动也被一部分市民接受。随着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余暇时间的延长、体育观念的转变,依托城市较好的体育设施条件,城市体育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
与之相对,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容乐观。多年来,农村体育面临着资金投入少、场地设施不足、组织力度不够的`困境,农村体育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与科技、文化等事业所取得的成就相比,农村体育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体育的落后状态固然与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的社会形态、实行农业哺乳工业造成农村相对于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包括体育等方面形成的巨大落差有关,同时,也与当前体育工作中存在的种种误区有关。
1.认识上的偏颇。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强调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对农村的导向与表率作用,而忽视了对农村文化自身的挖掘和整理。在理论上,我们承认农村(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农村体育的普及与推广更多地是采用了“城市文化”的思路。将农村体育作为一个被动的客体,以为要发展农村体育就是要将现代体育推行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而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和丰富多彩的原生态的体育却远远重视不够。如果简单地把城市体育的一些做法复制到农村,那么对中国这样一个农村区域广阔和人均资源短缺的现况来说,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2.农村体育工作不受重视。
许多县、乡、村政府领导班子对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都主要把精力放在搞经济建设上,认为抓体育并不能解决温饱、就业和富裕问题。因而,忽视农村体育工作,没有把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摆在一定位置上,认为体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一项对西北5省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体育的调查显示,有46.3%的政府没有将体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有42.9%的乡镇没有确定的、具体的机构专门负责体育工作。
3.对农村体育工作的扶持没有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由于农村问题的特殊性,所以农村体育的全面开展决不是哪一届或哪几届体育局(各级)或者某几项政策的出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长期历史积累的问题;同时它也不仅仅是体育系统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关注。而体育对农村的扶持政策相对就显得单薄一些,有的地区在小康乡镇评估验收指标中,没有体育方面的内容;在农村体育组织领导机构、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扶持政策。即使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倡导下,模仿科、教、文、卫的做法,在全国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体育三下乡”活动,各地的活动场面确实颇为壮观,媒体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报道,但没有再看到关于“体育三下乡”活动的媒体报道,说明“体育三下乡”活动并没有制度化。
4.对村落体育的重视不够。
5.实践成效的不足。
从农村体育发展的主体看,存在农民体育意识较淡薄,农村体育人口偏少,体质和身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从硬件设施看,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基础差、数量少,各项投入欠缺,即使在某些地区现已存在的为数不多的场地,也都非常陈旧,无法满足农民的体育需求,更无法培养和调动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软件建设看,农村体育管理组织不健全,农村体育骨干少;从活动水平看,农民活动时间、项目、方法均偏少,普通农民很少有可以参加的体育活动,农民参加体育活动既无人组织,又无处可去,致使文化体育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没有进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
电影艺术论文篇九
通过水袖的教学,使学生扩展肢体的表现力,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实现不同力量、幅度的转换,挥运水袖展示无限的形态美。
锻炼学生身体内外各部分间的协调和配合的完美性。
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人文精神和意蕴的熏染,在挥运中展现自我,放飞梦想。
谈起水袖大家并不感到陌生,相传关于水袖的舞蹈源于汉而盛于唐秩于宋元,而后水袖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一种特技,在传承两千余年的今天,水袖是中国古典舞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它的运用继承和借鉴了戏曲中独特的形态、鲜明风格的表现。
随着水袖自身的发展,其表现形式也逐渐脱离了戏曲表演的程式,更加注意水袖的舞动性。
在舞蹈语言中,水袖是舞者抒情达意的重要媒材,而今中国古典舞中水袖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然凝结为中国古典舞的一个标志,使观者望而即知此舞为何。
所以,水袖的运用是舞蹈表现中一项重要的手段,对于教学而言也是一门重要的训练课题。
“翩若惊鸿,宛若蛟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中将飘逸清美的水袖特征一语点破。
这是水袖独具的艺术语言,就传承和发展这一部分而论,两个重要的要素不得不提——即肢体力和表现力。
肢体力是水袖挥运的作用力,挥运的形态美是独特的表现力,此两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容,通过肢体力的运用才能施展水袖独特的表现力。
若水袖仅仅被局限于一种程式而言,这样舞蹈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律美反而流于形式,丧失自然而然的韵致。
在对于肢体力的训练和表现力二者的关系而言,我认为,两者间相互承载密不可分,水袖语言性成于肢体之力而流露于表现力,艺术语言承载着肢体形态和思想情感。
就水袖的教学而言,京剧大家王瑶卿讲形体表现有三大要素:表情看眼睛、动作看水袖、身段看脚步。
由此可知水袖基本功是衡量表演者功夫深浅和艺术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虽说王瑶卿先生提出的观点是针对戏曲表演而言的,但舞蹈表演亦同样受用。
学校舞蹈基本功是培养艺术表演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传授水袖的基本功能对学生日后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在水袖教学中系统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教学中肢体力的训练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协调“三节”是外部力的转换。
所谓“三节”即是肢体关节的“起、承、转、合”的关系。
若以人体为喻,则头部为稍节,腰腹部为中节,脚足为根节;以臂膀为力,则掌指是稍,肘节为中,臂膀为根;下肢则以脚足为稍,膝关节为中,胯为根。
训练稍、中、根节三者协调是形体动作的根本。
“三节”的规律表现为稍节起、中节承、根节合。
重点训练中要求头、腰、脚三段力量均衡,其次是脚、膝、胯的协调统一。
再次是腕、肘、肩的承接。
教学中要掌握各个部分的主次、力量强弱、幅度大小等关系。
是通过以局部练习为“点”,各个点熟练协调成“线”继而成“面”。
水袖的教学方法是“由点扩面”、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
二、“六合”是挥运的关键。
“六合”以内外“三合”为分,内“三合”指:心意合、意气合、神气合;外“三合”则是手脚合、肘膝合、肩胯合。
心、意、神、气的协调和交融是水袖的蕴涵,手、脚、肘、膝、肩、胯诸部的协调是展示水袖“长袖善舞”的韵美。
“六合”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内外完美的协调是水袖自由挥运的关键所在。
三、律动是挥运的技巧“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是诀窍,水袖挥运以律动来体现,律动体现为“相反而相成、相克而相生”。
“反衬劲”是修长水袖的用力点,逆向取势可以产生千态万状的动态美。
四、“字”是基本形态。
所谓“字”形态是水袖练习的基本动作形态,单一的“字”是掌握水袖的入门基础。
熟练掌握可以进行发展变化,不同角度、不同组合的训练可以达到千变万化的形态美。
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单一的“字”形态是丰富姿态的母体。
形态练习仍然体现了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特点。
五、水袖的其它技法。
水袖除了掌握上述所论的基本要点外,还有撑、冲、扬、抖、挑、勾、拨、掸、甩等具体技法。
它们都是多种基本要点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而产生的丰富性。
出袖、收袖、扬袖、绕袖、搭袖、撇花等技巧都要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六、挥运的内涵。
个性是艺术的独特魅力,学生在训练水袖的灵秀、圆畅、飘逸、洒脱等方面感染性灵。
启发学生从性格情绪等特殊性中发现自己,喜、怒、哀、乐是水袖表达内心的重要语言。
教学训练中,重点强调“情”带“动”,产生“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
通过上述的方法进行具体教学,能使学生全面的了解水袖的艺术语言。
教学训练让学生掌握水袖的技巧,利用水袖的基本功训练全面提升学生身体内外的艺术修养。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舞蹈打下扎实的基础。
闽剧早期经典剧目渊源流变简论【2】。
闽剧又称福州戏,起源于明末,诞生于古闽县、候官县,在福州十邑及宁德、三明、南平等部分县市流行,是福建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到如今已走过了四百多年的历程,一大批优秀的闽剧作家,改编传统剧目,编写新戏,使这个古老的剧种依然充满了生机。
下面试选取历史最为悠久的三部经典传统剧目,探寻渊源,考证流变,梳理其在现当代的重要改编本及演出情况,并加以点评,以小见大,展现古老的闽剧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概况。
一、紫玉钗。
闽剧中流传最久最广的古典剧目之一。
作者相传是清代乾嘉年间一位翰林,但姓名难考。
而经《闽剧志》编辑部考证,疑为明末福州名士曹学佺所作。
故事取材于唐代蒋防所作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继承了它的悲剧精神,延续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模式,以悲剧结局。
主要剧情为李益客居长安,与霍王庶女霍小玉相恋,结为夫妻。
后李益回乡探亲,另娶望族之女卢氏。
霍小玉相思成疾,耗尽积蓄,无奈遣婢浣纱典当定情之物紫玉钗。
义士黄衫客知悉,义劫李益至霍宅,霍小玉业已病笃,见李哭诉其负心后气绝身亡。
该剧批判了李益的负义,对无辜被弃的痴情女霍小玉以深切同情。
全剧情节人物都极其精简,主题突出,以唱为主,在唱词中叙事抒情,重点渲染了女主人公霍小玉在李益负心后的哀伤悲苦,曲词华雅,哀婉动人。
其“曲文乐谱,在闽剧中均居最上乘”“其乐调渊穆淡远,曲词悱恻缠绵,较乱弹实有过之无不及”。
邹有年有首题为《过石仓观剧》的诗,记载了该剧演出时情景:“声色传诗篇,具有风人旨,神明约昭旷,吐辞斯远鄙……作使皆名娟,携来亦佳伎,情爱苟适场,何悔鸡与雉。
”足见《紫》剧之优美。
从闽剧音乐上看,它包括了全部基本的逗腔曲调,是逗腔音乐的典型作品,“凡童伶初习儒林,都拿《紫玉钗》一剧开蒙”“学习闽剧的人无不把它奉为圭桌,作为必学的课本”。
清光绪二年(1876年)前后,儒林班首演此剧,之后平讲班相继开锣。
传本有两种,一是黄衫客先出场的福州集成堂本(1876年)和福州九庆堂本(1904年);一是洗纱先出场的折子戏。
最早为张晚青订正的龚礼逸《紫玉钗》参校本(1932年)。
后有陈鹤章的修订本(1944年),及胡孟玺的.校订本(1949年)。
此外还有评话本《紫玉钗》流传。
嗣后,林步瀛参照福州评话本及折子戏唱词改编的全本戏(1926年),由闽班旧赛乐演出。
1952年,福建省闽剧代表队按折戏排练,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戏曲汇演,并为大会作展览演出。
1957年,剧作家陈启肃据明代汤显祖传奇《紫钗记》和闽剧传统剧目《紫玉钗》福州九庆堂本,重新改写成十二场全本大戏。
开头列表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
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模式改为才子佳人相爱的模式,男主人公李益由负心变为坚贞,但仍保留了悲剧性结局。
悲剧主因由李益的负心,变为卢太尉玩弄权势,强拆散李霍,主题也因此改为批判强权邪恶势力。
主要剧情变为唐高门才士李益,与寒门霍小玉相爱喜结良缘。
新婚之夜,官差报喜,李益得中状元,小玉担忧李益出外做官夫妻分别。
因此,李益为谋留京任职,请卢太尉帮忙,未料到卢太尉却看中李,欲招其为婿。
李婉拒后,卢太尉于是怀恨在心,公报私仇,计拆霍李,令李入赘卢府。
黄衫客侠义相助,李霍才得以相见并消除误会。
卢太尉遣人追至霍家并胁迫李回卢府,混乱之中久病的霍小玉悲愤吐血,香消玉殒,最终悲剧收场。
改编本1959年由福建省戏曲巡回团闽剧代表队排演,并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
二、间祭。
闽剧传统剧目。
作者清咸丰生员邱庆禧。
根据郑丽生《明清两代福建戏曲作者考略》一文考证,此剧约作于光绪十二、十三年间(1886—1887)。
咸丰、同治年间的文儒班,演唱以《紫玉钗》为首的逗腔曲本,但唱词过于典奥,不够通晓,难以得到广大普通市民广泛接受。
针对此弊端,光绪初年,后起的达云霄、驾云天等12班剧组,改进唱腔,注重曲本的通俗化,《墦间祭》因此应运而生。
邱庆禧根据《孟子·离娄》里的一章“齐人有一妻一妾”编为戏剧,杂进“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一节,主要讲述齐人好逸恶劳,却常向妻妾夸耀他每日在富贵人家饮宴酣醉。
其妻怀疑,一日便跟尾随其至东郭墦间,见齐人向祭墓人华周妻、杞梁妻甚至向守墓的墓客乞食,愿为孙子,恬不知耻,丑态百出。
而齐人回家依然厚颜夸说,其妻羞怒万分,当面痛陈齐人丑相,劝诫其夫,令齐人幡然悔悟,誓言改过自新。
结局虽然有些仓促,流于俗套,但全剧不长,剧情集中紧凑,曲调以飏歌为主,唱词道白,多为福州方言,颇多警句。
剧中华夫人与婢女春香的八段盘关调唱词则雅俗共赏,清新明快,平仄和谐。
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福州演出时,即深受欢迎,观众屡看不厌,历久不衰,成为民国间闽剧、清唱的传统剧目。
民国初长乐“汾溪鞠社”诗人刘仲珊、施子衡两位听曲行家观后赋诗称赞:“不向孟尝门下游,吹箫也自算名流。
须知暮夜潜踪者,狗盗鸡鸣更可羞”(刘仲珊);“富贵黄粱总一丘,眼前白骨昔王侯。
九泉涓滴容分惠,醉饱何须妻妾谋”(施子衡)。
福州著名文史学者、民俗专家、诗人郑丽生先生将《墦间祭》与《紫玉钗》并举,赞誉有加,称为“窗下”剧本力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在商业价值和大众文化潮流的双重动力的驱动下,涂鸦艺术在当代服饰设计领域可谓独领风骚。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街头文化,影响了当代服饰设计的潮流文化,并启迪着当代服饰设计的灵感。
本论题首先从涂鸦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入手,对涂鸦艺术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评述,来寻求其艺术性与服装实用性结合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心理需求。
其次研究最为一种文化的涂鸦艺术对于服装行业所产生的影响,再次结合大量图片从涂鸦与服饰色彩、服饰材料、服装款式的搭配等方面说明了涂鸦艺术在当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证实了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时尚性,能够对于流行更新,时尚变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四通过知名的涂鸦品牌服装的案例分析凸显涂鸦艺术进入当代服饰设计领域后所产生的巨大魅力和商业价值。
另外,这篇论文,对于服饰设计的创新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能够启发设计师去寻找古老的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新的结合点,发现更多新的“古为今用”的艺术形式。
论文关键词:涂鸦艺术服饰设计应用品牌。
1.绪论。
1.1前言。
1.2涂鸦艺术在国外的发展。
1.3涂鸦艺术在国内的发展。
2........
2.1涂鸦艺术对服饰设计的影响。
2.2涂鸦艺术对服饰商业的影响。
3.........................
3.1涂鸦与服饰色彩的搭配。
3.2涂鸦与服饰材料的搭配。
3.2.1..................
3.2.2涂鸦在服装面料拼贴手法上的运用。
3.2.3涂鸦与装饰金属辅料的搭配。
3.3涂鸦与服装款式的搭配。
3.3.1服饰设计中的涂鸦图案分析。
3.3.2.................
3.3.3涂鸦与服装系列的搭配。
4.涂鸦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
4.1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大师作品中的运用。
4.2.......................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相关阅读。
艺术教育与校园育人的融合。
艺术教育就是“美”的教育,在学校教学活动中通过艺术教育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直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柏拉图认为“艺术应成为教育的基础”;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将“艺术”规定为中学生的必修科目,认为一个不懂艺术的人算不上是一个“完人”,本文探讨的就是艺术教育如何与校园育人融合。
一、艺术教育渗透课堂教学。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寓教于美,以美衬教,做到美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
(一)视觉冲击,感官配合。
采用声像直观教具创设情景,实施直观教学手段,英语课上,在讲授koala、elephant、tiger、giraffe等这些不常见实物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卡通形象或利用简笔画,化抽象为具体,所见即所得。
利用幻灯片、电子白板为学生创设出一种悦耳、悦心的英语学习情境,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身临其境,切身体会。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懂得如何欣赏美,融美于心灵。
(三)感人之心,莫先乎情。
仁爱之情,最是动人心田;语言之美,最能治愈乏味。
数学课上,教师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触动学生的灵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儿歌“因为时针不爱动,所以长得粗又短;分针比较爱锻炼,长得细又长;秒针平时最爱动,所以长得最苗条。
”配上《小星星》的旋律,师生一起随着音乐互动,数学与艺术结合,教师以精致的语言,深入学生的心灵,化解数学的枯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艺术教育伴健康成长同行。
健康的体魄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把艺术教育与学生体质训练相互渗透,让学生在锻炼中体味生活之美,在美中享受成长的乐趣。
(一)身心愉悦,自由成长。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艺术带来的愉悦会使人心情舒畅,机体协调,提升有益于健康的情绪感知,从而增强体质、体能,提高健康水平。
体育课或者课外运动结合艺术的特点,可以化枯燥为乐趣,例如团体操的练习、花样跳绳等就可以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艺术的乐趣。
(二)践行美育,美体结合。
将体育与艺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可以锻炼出学生健壮的体魄,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耐力,开阔他们的心胸,促进正确审美观念的养成。
三、艺术教育与德育相互交融。
美育和德育都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交融而不是非此即彼。
(一)以善为美,以美树人。
可以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和谐、自信的人格,改善学生生活态度与生活习性,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观。
悲观的人经常听一些欢快歌曲,读一些艰苦奋斗终有所成的事例,就能逐步克服甚至消除他们个性中的怯弱悲观成分,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二)以美图德,以德传美。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道德的充实和新人的发展。
把德育寓于美育之中,心美引善,使学生在效仿榜样中实现道德教育,成为内外兼美的人。
由此可见,励志的读书演讲活动,课间积极向上的乐曲,都在潜移默化地用美引导学生走向积极和阳光。
早在1986年,国家教委就曾提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无疑还是艺术。
把艺术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以艺术促学习,以艺术强体魄,以艺术铸灵魂,必定会让教育成为苍穹之下最阳光的事业!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一
1927年,在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肖友梅,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所国家级音乐高等学府,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音专),上海国立音乐院是我国近代声乐教育史方面唯一的中国自办音乐院校,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许多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都毕业于该校,上海国立音乐院建院初期,蔡元培亲自兼任院长,帮助肖友梅主持该院的初期组建工作。1928年以后,肖友梅才亲自担任代理院长、院长。肖友梅担任代理院长以后,亲自督导声乐教育工作,在当时,上海国立音乐院聘请了许多中、外著名的顶级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方面,成绩斐然。1928年,萧友梅找到周淑安,希望她能担任学院的音乐教导主任,在萧友梅的诚意聘请之下,周淑安欣然应允。当时,学院的小提琴组、钢琴组主任都是外国人担任,由一位中国女性来担任声乐组主任,大大出乎别人的预料,周淑安的名声,在学院产生了很大的轰动,引起了众多学生以及老师的关注。周淑安上任声乐组主任后,不负众望,以渊博的学识,旺盛的精力以及极大的工作热情,超负荷地工作着。周淑安工作积极,一丝不苟,她除了教声乐主科外,还指导学生视唱练耳学习,同时,在举办音乐会时,还担任合唱指挥。除此之外,周淑安还出任学校的音乐联系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在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周淑安还主动为学生做音乐伴奏。在很多音乐会的比赛场合,都会看到周淑安伴奏的身影。周淑安的精心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充实了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了解声乐艺术作品,她的辛勤劳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学习声乐的兴趣,还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声乐的理解能力。周淑安不仅注重教学,还注重理论研究,在学贯中西的基础上,周淑安还悉心研究传统戏曲,认真学习民族戏曲的美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她仔细研究民族戏曲的特殊表现手法,追求声乐艺术的民族艺术气韵和中国艺术意境。她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获得了众多学生的赞誉,也为她赢得了良师的美名。对于学生音乐天赋的挖掘方面,周淑安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她知道怎样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在教学过程中,周淑安不仅认真负责,还善于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她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都了如指掌,学生中谁的声音太粗,谁的鼻音太重,谁音调不准,谁又容易跑调,周淑安都心知肚明,她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主动挖掘学生音乐天赋,为每位学生规划不同的音乐学习计划。她耐心地为每一位同学指点迷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周淑安自身的天然音质不算美,并且声乐教学时的音量也不够饱满,但是,她能够坚持刻苦训练,弥补自身先天之不足,同时,加上她掌握相当丰富的文献资料,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还是在声乐艺术教学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周淑安教的许多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吐音咬字十分清楚。周淑安的教学十分严谨,她一直用科学态度对待声乐艺术,就算是演唱外国歌曲,也是一丝不苟“,以字行腔”,她坚持“以字行腔”的教学原则,连外籍教师都赞赏不已。
二、周淑安对中国现代声乐发展的影响。
周淑安不仅具有极高的敬业精神,而且爱生如子,体恤自己的学生。其中,著名音乐家胡然先生以及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唐荣枚先生都曾经受到周淑安的关心和照顾。胡然先生自幼喜欢音乐,学习用功,但是家境困难,为了节省车费,胡然先生每天都要徒步上学,但是他的家离学校很远,即使坐车还要半个小时,周淑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为胡然买了一个季度的车票。而这个票钱相当于周淑安一个月的工资,后来,音乐学院聘请到俄国籍男低音歌唱家苏石林担任声乐老师,周淑安立即领着胡然先生去见苏石林,她以学生前途为重,让胡然转到苏石林班上继续学习,而正是这次机会,造就了胡然先生成为我国近代音乐界的男高音歌唱家,并且胡然先生继承了周淑安的教育思想,创建了湖南音乐专科学院,成为了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周淑安重点体恤的'学生中,还有一位名叫唐荣枚的学生,周淑安了解到唐荣枚家境清寒,交不起学费,就找到校长说明情况,申请特批唐荣枚每学期只交1/3学费,由于周淑安的精心关照,唐荣枚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后来成为著名的现代音乐艺术家、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被称作“延安夜莺”。
周淑安与肖友梅等老一辈音乐家们,共同开创了中国现代声乐艺术,为中国现代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淑安的一生,对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她不仅和肖友梅等老一辈音乐家们,共同开创了中国现代声乐艺术,还培养了大批音乐骨干和声乐艺术人才。20世纪40年代,中国声乐界“四大名旦”中的郎毓秀、喻宜萱、张权都是她的高徒,著名音乐家、女歌唱家唐荣枚,杰出的声乐教育家胡然,以及声乐艺术家洪大琦、劳景贤、孙德志、吕骥等都曾经接受过她的教诲;她的教学不仅质量高,而且学生进步快。学生身上存在的声乐问题,周淑安几个星期便迎刃而解。由于周淑安教学质量高,并且师德高尚,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尊敬和爱戴。周淑安将一生的精力投入到我国的现代声乐教育事业,她教学态度认真负责,在声乐艺术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获得了众多学生的赞誉,她为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品德和学识,受到了人们的高度称赞,她的事业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在一代代学生中延续,对中国现代声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二
音乐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营造乐学氛围,培养小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音乐课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兴趣为中心,引导小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让学生自主体验和探究歌词,开阔小学生的文化视野,鼓励他们喜爱音乐,感受音乐。在教学新歌前,教师要带领学生读歌词,分析理解歌词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内涵。如教学《闪烁的小星星》一课时,教师在学习歌曲之前,先领学生读歌词,促使学生、教师、文本和情感之间进行对话。让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记住歌词后,教师带唱,学生模仿唱旋律,让学生把旋律唱准,然后让学生试着表演太阳和乌鸦的动作。让学生想象月亮姐姐和小星星之间发生的故事,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乘坐月亮船飞上太空看到的景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引起师生情感共鸣。学生尽兴品读,读得摇头晃脑、如醉如痴,激发课堂活力。通过说、唱、演,帮助学生轻松理解记忆歌词,初步学会演唱歌曲。在品读中感受到星空的神奇,为学习歌曲延长做好恰当铺垫。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经常遇到一些胆小、爱面子、自卑感强的孩子,他们不敢在课堂上唱歌,更不敢表演,别人唱他们听,别人演他们看。教师要多关注这样的孩子,给他们一个微笑,送上一个赞美的眼神,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自主表演。用角色化的歌声与表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自主表演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把歌曲内容形象地再现给大家。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小学生的心理,了解小学生的心态,不断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在自主表演中理解歌曲内容,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如教学《小乌鸦爱妈妈》时,教师动情地说:“乌鸦妈妈受伤了,小乌鸦特别着急,希望妈妈尽快地好起来。它会怎样照顾妈妈呢?它对妈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注意用表演的形式体现孩子爱妈妈的深厚情怀。”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表演。孩子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问妈妈还疼不疼了,给“妈妈”端水、喂药,轻轻地拉好被角。孩子们的表演惟妙惟肖、情真意切。学生的表情是兴奋的,忘记了疲劳,彰显了表演魅力。自主表演时,学生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积极努力,共同完成了表演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践行了感恩教育。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音乐课堂动起来。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爱学、乐学,陶冶学生情操,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小学音乐课堂精彩不断。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三
在建设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中,高校校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教育部思政司关于2006年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就已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实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音乐艺术论文范文艺术教育杂志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础,而音乐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主体。音乐教育由于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能够达到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和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达到的感化、悟化、净化等作用。音乐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美育的实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因此,发展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应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分别定位为:以乐辅德、以乐益智、以乐促体、以乐怡情。
现阶段,我国大学开设的各类专业课程所教授给学生的仅仅是将来服务于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不仅应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学术方法,同时更应具备全面的文化底蕴与个人素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受教育者都培养成音乐家,音乐艺术论文范文而是使其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法国文豪雨果说过:“文字、数字、音符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三把钥匙。”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乐育人的.观点,他认为,人之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音乐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以音乐为其学习的最终完结。《礼记?乐记》中对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也有着深刻的论述:“乐者,通过伦理也。闻宫音,使人温舒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好施;闻羽音,使人齐整。”因此,音乐是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没有校园音乐文化的素质教育既是存在缺陷的,也是缺乏科学性的。
那么,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如何呢?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音乐作为一种审美表演艺术,它表现的手段、创造的形象,以及表达的情感,都极具强烈的时代性,民族性,蕴涵着深厚的审美经验。
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文化教育,目的在于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尚的情操塑造人”。我国自古就有“闻其乐而知其德”、“以乐观德”的论述,审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之处,正在于音乐的声音形式同人的内心生活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音乐的审美优势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感,音乐艺术论文范文资料库学生之所以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音乐中的情感对他们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而审美情感往往和人们的道德情感相联系。欣赏和理解好的音乐作品,如优美的旋律、生动的唱词、高超的演奏技艺等,能够愉悦人的情感、引起共鸣,高雅的音乐还能够激励人心、振奋精神,可以使大学生在触景生情、借物咏志的音乐旋律中,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等受到洗礼和提高。因此,对高校学生中实施音乐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陶冶心灵,塑造高尚的精神情操,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
其次,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音乐艺术职称评定人的智力包括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音乐思维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音乐对人的大脑的启发作用,主要是通过音乐对大脑右半球的刺激来实现,进而对人的精神状态和意志心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具有伟大的力量。
凡是杰出的科学家,都有很好的空间想象与形象思维能力。据统计,世界上多个领域的1000多位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爱因斯坦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和钢琴手,他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造诣。1905年,他发明狭义相对论时,正是在弹钢琴时突然灵感来临,便连续工作了两周而完成的。后来他曾说:“没有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在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他甚至认为“艺术使他比从物理那里获得更多的东西”,“从艺术而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曾谈到:“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让我豁然开朗,受到启发。这是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美国两千多所大学中,就有一千三百多所大学设有音乐学院和音乐系,因此,音乐艺术对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思维方式的拓宽、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再次,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青春期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稳定,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健康的心理品质对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欣赏音乐影响学生的情感,从而直接作用于他们的心灵,在音乐美感的愉悦和享受过程中,使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学生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就必须使其生理健康与心理、精神上的健康达到和谐统一。
基于以上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不少高校已经明确提出了“崇尚品位”的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方向,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坚持“以音乐教育活动为龙头,努力提高师生的音乐素养”的方向,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例如:开设音乐欣赏课、举办校园艺术节、进行爱国主义合唱比赛、校园原创歌曲大赛、建立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举办高雅艺术、古典音乐进校园活动,邀请艺术家到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音乐艺术交流,组织合唱队、舞蹈队、铜管乐队、交响乐团,运用各种表演形式给学生以自我表现的空间,达到认识自我、增强信心、满足学生精神需要、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四
1.1日本“纸”的运用。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为“人、自然与科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馆的设计,日本馆没有像通常的展馆那样注重空间和形式的表现,而是把材料和结构联系起来,把纸作为建筑材料,所有的维护结构、支撑系统均由可回收材料纸膜和纸筒构成,因采用纸质材料的关系,建筑物显得分外轻盈与雅致,真切的呈现了世博会的主题。尽管日本馆在建造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更换工程师、工期耽搁、材料安全受怀疑等等,但日本馆的纸质建筑仍是建筑史上的一次跨越。其材料全部源于回收加工的纸料,在6个月的世博会结束后,这些材料将完全回收再利用,运回日本作为孩子们的教科书用纸,而被拆除的日本馆对环境产生的负担也降至最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得到充分发挥。
1.2瑞士“八音盒”
汉诺威世博会的瑞士馆就是把松木条作为一个情感的符号来表现整个建筑。整个建筑似一个四面敞开的迷宫,其材料完全来自于瑞士本土未干的松木条。由木方块堆积而成的9米高的“八音盒”,通过平面的穿插,纵横组合,构成了3000的`展馆。没有钉子、螺栓和粘合剂,板条之间的搭接和固定借助于钢杆和弹簧,做到了真正的生态环保。这种建筑构成方式为组装和拆卸提供了最大的方便。瑞士馆同时也将空间、声响和展示相融合,营造出一种供人丰富体验的事件性场所。在展出的几个月中,还能使一些松木条均匀的慢慢变干。这种材料的有机堆砌,可以使一些松木条仅依靠摩擦力和压力组合在一起,展会结束后,又可以轻松方便地拆除回收并用于其他建筑。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资源合理循环利用,还能使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
2回归世博艺术本质的道路任重道远。
世博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和谐、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建立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人与人相敬相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世界,是世博大家庭亘古不灭的理想,弘扬世博精神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虽然每届世博会都在朝这个本质目标发展,世博会的整体效果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但是每一届世博会都会有一些瑕疵,如汉诺威世博会中的荷兰馆,独具匠心地展示了“荷兰创造空间”的主题,将水与景观、建筑和能源的关系,通过垂直的断层堆积方法构成的空间进行呈现,将展示内容、形式和能源利用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种创新尽管给人以全新的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然而就是这座广受推崇的展馆,却在世博会结束后遭遇尴尬。原因在于它不像日本馆、瑞士馆那样能拆分,同时又因为那奇特的造型而影响了它的后续使用。于是,在经历了6个月的风光无限后,荷兰馆最终成为汉诺威世博会至今令人感慨、遗憾的话题。如今的汉诺威世博园里,体量巨大而又空荡的荷兰馆依然孤立地矗立着,显得那么刺眼。这足以让我们反思良久。
3结语。
世博会作为全球性的综合展示活动,它是把一个时代的文明成果高度集中起来,通过一个主题思想加以完善、系统化,是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契机,纵观历届博览会,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场馆,而各个举办城市对展馆的后续利用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恢复了展区的初始面貌,有的被考虑作为其他用途,有的一次为契机,改变旧城区乃至整个城市的面貌。这就要求世博会馆不应仅仅关注奇特新颖的建筑造型,而更要注重其后续发展,如是否能可持续利用,是否能减少后期的能源消耗,是否能回归到世博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要回归到世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理论上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在设计上也要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观念来源于生活,因此它不应只体现在设计表面上,更要体现在设计的本质观念上。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五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兴趣激发的前提。
众所周知,良好的教育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传统中的声乐教学以传授知识、训练声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孩子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天性被抹杀。所以,音乐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因素是建立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做到以情激人,以情育人。一方面,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情感,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语言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把学生视作共同学习的伙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及时赋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热爱自己所教学科,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利用多种方法引入新知识。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对学习新知识充满浓厚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等方法引入新课,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思维和求知欲。让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状态,并自觉地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设有效教学情境,是兴趣激发的重点。
情境,是指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和谐。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情境创设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一堂音乐课的教学效果。创设音乐情境可以为成功的音乐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潜在教育手段,它是将生活世界中的真实音乐场景以多种形式再现到音乐课堂教学之初,运用生活素材来扩充教育教学内容,创设自然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之中,在充满情趣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师生间交互性积极性对话,在情境对话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情感的碰撞与共鸣。
例如,三年级在欣赏《龟兔赛跑》时,我们将龟兔赛跑的故事用动画片的形式制作成课件,配以《龟兔赛跑》的音乐,先让学生聆听,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情况下,非常容易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然后将乐器的形状、音色、表现对象等图像和声音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对比,学生很快就认识了单簧管和大管这两种西洋乐器以及它们的音色特点、表现对象。
再如,在教唱《童心是小鸟》这一歌曲时,我运用多媒体flash中一年四季的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再加上音质很好的教学磁带,使学生对四季之美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歌曲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开放式教学是兴趣激发的。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倡通过建立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愉悦,体会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感受音乐的乐趣,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大声说、大声唱、大胆演。加之激励性的语言,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学习的快乐。
(一)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适当点拨、引领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使学生的更多的参与,合作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我在音乐课上设计了“小小舞知识感觉是最乏味的,让学生认识枯燥的力度标记时,采用了分组进行抢答,表演的比赛形式来争夺红旗,从而营造了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这一教学活动,把整个课堂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高潮。
(二)以“赛”激趣促学。好胜心强是小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让学生在激烈的比赛氛围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唱”的比赛实现教学目的。在表演中学习知识增强兴趣。我上音乐课时总是创造条件激励学生上台来表演唱,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样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也更浓厚了。
四、用积极评价鼓励学生,是兴趣激发的保证。
积极的激励性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对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首先、注重课堂评价中学生的参与。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前提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参与教学活动。评价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课堂谁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其次、突出课堂评价中发展的观点。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更多地体现为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发展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为此,教师应重视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音乐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经常让一些音乐水平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如果答对了、或者只是对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还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诸如之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并强化了学生的进步,使学生由此喜欢音乐老师,也喜欢上音乐课。此外,这种激励评价不仅仅是在课堂学习活动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实践证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与他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教师应该提供尽量多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
总之,经过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良好语言艺术的应用,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运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是提高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的有效方法。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才作为一种可以增值的资源,在推动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领导者角度出发,如何用好人、用对人,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则是领导者日常工作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作为领导艺术中的一种,领导用人艺术是其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做事成败的核心所在。换而言之,讲究用人艺术,能用人、会用人的领导者,才会胸襟开阔、不拘小节,以国家为重、人民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才会以包容之心,吸引广大贤能,才会真正重视和关心人才。
一.选“才”依据。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对此,如何选出“出类拔萃”的人才,主要取决于领导的选“才”依据,具体分析如下:
(一)爱才之心。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用人过程中,其根本前提在于具备一颗爱才之心,能够将党的事业与民族的千秋大业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用人中做到公正廉明、礼贤下士,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己所用。
(二)要知人善任。
作为领导用人艺术的最高境界,知人善任不仅关系着人才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同时还关系着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领导者在“善任”前,首先要“知人”,即了解自己的部下、关心自己的部下,对他们的特长及工作能力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同时结合着岗位需求,对其进行合理安排,以此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有容才之量。
领导在选拨人才的过程中,应须知用才不易、容才更难的道理。任何一个人才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优缺点的突出是成正比的。作为一名领导者,在用人时除了站在各个角度接纳不同的人才外,还要对不同性格的人才采取与之相符的领导方法,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求才若渴的意识,善于营造一种才尽其用、宽松和谐的环境,一种干事成事的氛围,团结一致,共同前进。
(四)要注重育人。
领导者要注重培养、教育现有的人才和潜在的人才。通过授权、增加工作难度、设定较高目标,给下属提供一个锻炼、施展才华的机会,可以增进下属的才干,有利于培养干部;通过重用年轻人,在他们身上适当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早日脱颖而出。
(五)有效激励。
在调动下属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过程中,有效的激励起着直接作用。一般来讲,在常用的激励方式中,可以将其分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大类,在实际应用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应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领导者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能力与潜能。
(六)适当的表扬和批评。
表扬和批评运用的好,就能起到“表扬一个人,鼓舞一大批;批评一个人,教育一大片”的作用。运用的不好,就变成了“表扬一个人,打击一大批;批评一个人,灰心一大片”的作用。可见,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领导者多动脑思考,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方式、方法、时机、对象、场合和环境,并发挥语言艺术,巧妙地进行批评和表扬。
二.用“才”艺术。
(一)选贤任能的艺术。
面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现代社会中人才济济、卧虎藏龙,领导者如何第一时间发掘这些人才,则需要具备选贤任能的用人艺术。首先,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下属员工的沟通,在了解其生活及工作状况后“知人善任”,在达到用人目的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二)用人之长的艺术。
清代诗人顾嗣协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意思是只有用人之长,量才适用,才能发挥人的最佳效能。领导在用人时,应明确用人的核心在于“量才录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结合着人才的优势与岗位需求,将人才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因事择人、事得其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事尽其功,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目的,在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同时,还能避免人才的浪费,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
(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艺术。
任何一名员工在开展工作时,都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与信任。而领导在使用人才时,也要充分信任自己选拨的人才,真正做到以诚待人、推心置腹,以此来换取同舟共济、肝胆相照、共同进取。另一方面,古人常说“士为知己者死,才为知己者用”,从员工角度来看,领导的认可与信任,不仅能让自己的自尊得到满足,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及工作积极性,在提高自己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纵观人类用人史,凡是豁达、高明的领导者,在开创一代盛世的过程中,都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领导在用人方面,也应如此。
(四)合理授权的艺术。
依据我国党章原则,任何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在没有经过集体讨论之前,是没有权利对其管辖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做出处理决定,即便是在实行首长负责制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也应结合着事件的大小,积极征询、搜集同级干部及下级人员的意见,在综合考虑后作出决断,避免个人专断的现象出现。然而针对一些紧急状况,在特殊条件下,需要领导授权给员工,使其能够面对突然问题时,第一时间做出决断,避免问题的扩大化。这就要求领导在授权时,能够处以公心,确保领导与下属员工的共同利益趋于一致,在明确各自责权的基础上,本着完成工作得原则,相互信任、彼此配合,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此同时,领导人员还应结合着下属的实际能力,对所有干部的综合工作能力进行科学分析与定期考察,在提高下属人员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把适宜的权利与责任授予最合适的人选。这样做的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领导与员工在开展工作时,能够做到责、权、利分明,下属员工在具备一定权利后,能够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信息,工作效率可想而知;其次,可以把领导从杂务中解放出来,去考虑大政方针。这样,双方均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总结:
综上所述,在体现领导高超的领导艺术时,其核心依据在于该领导是否精通用人之道、能慧眼识人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众多人才中挑出真正为己所用的人才来辅助自己的工作。人才作为社会各个部门发展、前进的根本,这就要求领导者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战略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的发挥全体员工的个人价值,使其能够积极的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余柳青.浅议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9).
[2]陈艺斌.辩证视野下的领导用人艺术[j].闽江学院学报,2011,(03).
[3]吴德贵.会管人不如会用人――说说领导用人艺术[j].中国人才,2011,(16).
[4]孔飞,.刘素英.浅谈现代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管理观察,2010,(30).
[5]廖慧丽.浅谈行政领导用人艺术[j].中国科技博览,2009,(8).
电影艺术论文篇十七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迄今为止已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十分鲜明,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刻画得淋漓尽致。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旨在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美学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为声乐艺术美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探究。
21世纪作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与创新的黄金时期,其美学特征愈加鲜明,一方面凝结着无数声乐艺术作家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集中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智慧与结晶。通过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的研究与探析,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和掌握民族声乐艺术的自然特性和美学特性,有利于传统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转型和深度创新,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1、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阐释。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其内涵有所不同。从广义层面而言,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三类:一是戏曲演唱;二是曲艺说唱;三是民歌演唱。从狭义层面而言,所谓的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实质上指的是符合新时期的民族声乐,也就是所谓的富有当代特色的民歌演唱,与传统的民族声乐存在必然关联,均富有民族特色和民歌气息,其艺术审美理念完全一致。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不但完全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元素,而且融入了西方艺术文化元素,其歌唱形式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稍有差异。可以说,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具备两面特性,一方面拥有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气息;另一方面具备西方声乐艺术文化气息,可谓是两者的统一、集合体。
2、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研究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初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其活跃程度并不高。然而,儒家、道家等学派十分重视民族声乐艺术,并将其作为自身道德修养的一部分,由此将民族声乐艺术上升到了美学层面,从美学角度出发,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民族声乐艺术改革和创新的新思路。[1]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逐渐被显现出来,并作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特征之一,从美学层面而言,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显得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特性,并且与西方声乐艺术一脉相承,能够有机统一、结合起来。因此,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极其重要,作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石和保障。
3、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3.1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
美学作为研究人类意识、知觉和情感的一门多元化学科,声乐同样是洞察人类情绪的一门艺术学科,自古以来,二者之间的关联十分紧密,共同丰富着人类的情感世界。《乐记》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记载范本,部分内容阐述了音乐对人类情绪的影响作用,认为音乐是由人类根据自己的情绪所创作,也是反映人类情绪的一种主要工具。[2]音乐作为声乐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与诗词结合起来,实现了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声乐艺术实质上就是对人类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类情感美学特征的重要体现。声乐艺术之所以魅力无限,正是由于其具备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声音;二是情感。前者即就是来自音乐中的声音,通过演唱者口中所传递出来的声音;后者就是音乐、歌曲中涵盖的复杂情感要素,包含了创作者的创作情绪和生活情感等。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同时拥有抒发情感、传递感情的作用,作为创作者抒发情感和传递感情的主要途径之一。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声乐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要素、复杂情绪融入其中,达到艺术美学的高度,观众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创作者此刻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多元化的情感要素。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的深远影响,逐渐形成了声情、词情、曲情等美学特征,这些美学特征与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息息相关,极大丰富着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手段,凝练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潜在的情感美学要素。
3.2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创造性美学特征。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除了具备情感美学特征之外,还作为一种具备创造性美学特征的艺术综合体。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声乐艺术在长期的矛盾斗争和方式转型过程中,逐渐积累起了创造性美学特征。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始终处于创造过程。新世纪的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承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发挥出了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一方面在学习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另一方面在创造新的民族声乐艺术。与此同时,在传承民族声乐艺术的同时,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声乐艺术,可谓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仅符合传统历史发展规律,而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作为当代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创造性美学特征的主要表现方式。首先,古为今用是当下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在作词、谱曲、歌唱过程中,完整继承传统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固有特点,通过学习和借鉴传统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中的精华思想和创作技巧,来丰富当今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突出创造性美学特征;其次,洋为中用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创作技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特点,将西方国家和地区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中有用的东西拿出来,融入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去,以此来丰富中华民族艺术创作手段,突出中华民族艺术创造性美学特征,最终实现与西方声乐艺术相接轨。
3.3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性美学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华民族声乐艺术走出国门。然而,在走出国门,实现现代性美学特征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要符合中华民族传统历史风格,符合中国当下基本国情和民族声乐艺术创作理念,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地区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理念与创作技巧,坚持传统与借鉴齐头并进。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声乐艺术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典范,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发展道路,在不忘本的基础上,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对待西方声乐艺术文化。唯有此,方可取得实质性的艺术创作成效,突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现代性美学特征。21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其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已然成为国际民族声乐艺术领域中的主力军。究其原因,取决于中华民族声乐艺术鲜明的美学特征,充分提升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高度,呈现出了情感美学、创造性美学和现代性美学特征,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态势和国际声乐艺术创新轨迹。随着国际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革新,中华民族艺术在传承传统民族艺术创作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声乐艺术创作技巧,丰富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方法,实现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方法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最终有利于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美学特征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刘暄、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特征[j].音乐探索.2010(04).
[2]赵燕、中华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探析[j].作家,2012.
[3]赵金霞、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特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